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候变化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狭义上讲,信息公开制度中的“信息”仅指“政府信息”,即“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广义上讲,信息公开制度中的“信息”指的是所有特定主体掌握的、不为普通公众所知悉的信息。由于气候变化涉及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多类不同性质的主体,各主体均掌握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管理信息。因此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信息公开制度中的“信息”应该是广义的,既包括国家政府作为公权力主体应依职权主动公开或依申请公开的信息,也包括企业、社会团体等私权力主体依法公开的自身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甚至从国际层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各缔约方提交并公布国家自主贡献、全球环境基金公布捐资国的捐资信息等行为,也属于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的范畴。
二、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
(一)信息公开顺应简政放权的改革方向
简政放权、减少新增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是建立“大市场、小政府”的改革方向,传统上依靠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管理社会公共资源的模式,不能够充分调动民智民力,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而信息的充分透明是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客观要求。信息公开制度能够对政府管理和排放主体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政府可以通过信息公开制度实现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的行政目的。
我国预计将于2017年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府管理部门及时向社会公布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温室气体种类、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纳入标准、排放配额分配和使用方法等信息,有利于降低市场交易主体的交易成本,构建公平合理的良性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作用。
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管理领域存在着“上大下小”的政府资源配置情况,国家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体制机制较为健全,省级居中,而市、区、县级政府则缺乏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机构、人才和资金配置。中国气候变化治理还没有形成环境监察大队、安全生产监察、城市管理大队这样能够进行现场检查的行政执法队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于全国各类分散的排放源的管理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而如果通过立法赋予重点排放主体将温室气体排放的信息公开的法律义务,就可以有效解决行政管理中执法能力不足的问题。重点排放主体公开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可以通过社会独立的第三方核查机构进行核查,以确保公开信息的准确性。气候变化领域中独立第三方核查机构和审计公司、律师事务所类似,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提供专业服务的公司,比在政府体系中新增一系列执法监察组织更为专业、经济,更加符合“大市场、小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方向。
(二)信息公开有利于监督政府行使温室气体管理权力
我国2008年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建立了针对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包括总则、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附则五部分,规定了行政机关和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关于信息公开方面的规则。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无疑应适用该条例规定。
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府管理分为国家、省、市县三个层级,承担着制定减排目标、分配减排配额、编制气候变化规划、管理气候变化专项资金、统计核算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监管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防灾减灾等职能。这些政府针对温室气体的管控涉及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尤其涉及到公共资金、财物、以及碳排放配额这些权属的分配,应该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行公开。
公开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有利于彰显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与成效,另一方面有利于监督政府在阳光下行使公权力,杜绝腐败现象。
(三)有利于监督企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全球共同利益,保护生态环境带有“正义”的色彩,而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必然受到谴责。基于这样的道理,超额排放温室气体的行为一旦曝光于公众,都必将受到舆论谴责,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企业有可能因顾忌企业形象而减少排放。
信息公开是信用管理的重要方式。如果通过立法,将企业排放温室气体情况公开,将企业年度配额清缴情况纳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则有助于迫使企业努力改良技术、提高能效、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从而减少排放。同时很多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美誉度,种植碳汇林,开展自愿减排,这些行动如果能够及时公开,有利于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带动其余企业和社会公众来低碳生产、改善环境。
三、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的责任主体
由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信息公开指的是广义范围的信息公开,因此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包括温室气体管理者(包括各级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和温室气体排放者(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
从温室气体管理者的角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具有信息公开的责任。从立法的角度应该明确哪些内容由国家政府部门公开,哪些由省级政府部门公开,哪些由县级政府部门公开。根据与省级发展改革委气候主管处室代表实地座谈发现,应着重赋予国家和省级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信息公开的责任,而对于县、市一级政府则只应作原则性的规定。因为目前国内在县、市级政府几乎还没有专设气候变化工作管理的处室,承担该项管理职责的处室大多同时承担着节能环保、区域发展等多项职能,对气候变化难以做到专人负责,如果被赋予过细的信息公开责任实践中难以完成。
从温室气体排放者的角度,温室气体的排放源众多,不可能全部纳入立法的范畴。而由于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绝大部分来工业、建筑、交通几个重点领域。因此在设计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时,应以排放单位的上一年度排放量为标准,赋予某些重点温室气体排放单位公开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的义务。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排放企业属于私权利主体,公布过细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可能会有泄露商业机密的风险,因此应处理好信息公开和秘密保护的关系,对企业公布的信息不能要求过细。
四、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一)应公开的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内容
在国际层面,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履约方应该每两年向公约秘书处提交国家履约信息通报,根据公约历次缔约方大会的要求提交相关履约信息。为了向国际社会彰显我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贡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应该每年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公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即白皮书)等信息。例如中国于2015年6月向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提出了我国的碳排放峰值目标和强度目标,就是向国际社会进行信息公开的一种方式。
在国家管理层面,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应该向社会公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国家对各省碳排放目标的分解及考核结果、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低碳技术目录、重大低碳政策、重大建设项目、专项资金分配等信息,这些内容除了涉及国家秘密的之外,都应该公开。同时,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在履行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职责中,应及时向社会公布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温室气体种类、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纳入标准、排放配额分配和使用方法,各年度重点排放单位的排放和配额清缴情况,具备资质的核查机构和交易机构名单等信息。
在地方层面,省级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承担着编制本行政区域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分配碳排放配额、将本行政区排放指标进行分解考核、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监督第三方核查机构等职能,这些信息应该主动向社会公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完成情况、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展等信息。
在企业层面,应该建立温室气体报告制度,明确企业达到重点企事业单位排放量门槛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向省级人民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如实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内容外,重点温室气体排放单位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开上一年度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和配额清缴情况。
(二)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的要求
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还包括对信息公开的具体要求和罚则。在信息公开的制度设计过程中,应该明确相关信息的公开时限、公开途径(通过媒体、网站以及公报等)、公开方式(是主动公开还是依申请公开)、与秘密保护的关系等内容。
只有罚则明确才能让一项制度具有可行性。在信息公开制度中,应该分几种情形明确相关责任:一是信息公开责任主体应当公开的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未及时公开的,应该不再拖延,立即及时公开。二是当公开的信息出现错误的,信息公开责任主体应立即改正,因信息错误造成损失的,由信息公开责任单位承担赔偿责任。三是信息公开责任主体故意隐瞒、更改或延迟公开重要应对气候变化信息的,相关负责人应该受到警告等处罚,造成损失的,应予赔偿。
五、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建议
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中,信息公开制度的应重点围绕谁公开、公开什么、公开要求和罚则等内容展开。主要有以下两种立法路径:
一是按照信息公开的主体、内容、要求、罚则的逻辑,在《应对气候变化法》中设定信息公开制度的专门条款。
二是就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问题专门制定法律位阶较低的条例、部门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研究起草《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条例》或者《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管理办法》,专门对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信息公开制度进行系统规定。在与未来将要出台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和已有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不冲突的情况下,重点规定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信息公开的详细规则。
参考文献:
[1]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R].2015
[2]解振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4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Z].2007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甘肃省华池县的干旱雨养农业概况甘肃省华池县(东经107。48’,北纬36。15’)位于黄土高原的西部干旱区,总面积3800km2,海拔1100米~1700米,人口约130000人。农业是华池县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占全县总GDP的43%。到2010年底全县86%的人口生计都依赖于雨养农业。华池县以干旱雨养农业为主,其中全县90%左右的农业为旱作农业,只有10%为灌溉农业。玉米、冬小麦是华池县主要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马铃薯、大豆、糜子与高粱等作物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多种植于更为干旱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个体农户农业投入少、气候干旱、土地生产力低以及家庭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等原因,华池县的农业还是以个体农户、劳动集约型以及自给自足的传统雨养农业为主。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中分析的主要数据包括华池县县级气候变化数据、农户访谈数据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其中当地气候变化的历年数据,包括降雨量、温度以及极端气候等数据,由县级气象站提供,并与华池县县统计年鉴(1949~2008)的公布气象数据进行比对核实。农户访谈数据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焦点小组座谈以及农户问卷(农户问卷65份,有效问卷62份)等参与式农村评估方式(PRA),在选择的华池县邹家沟小流域的樊庄行政村收集。本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SPSS统计软件对其气象数据变化规律的定量分析,以及对农户访谈数据的定性分析,包括陈述性分析、问题树分析等。
研究结果与发现
1.甘肃省华池县气候变化特征从表1可以看出,1965年~2006年,华池县经历了降雨与气温的显著变化过程。全县年平均气温逐渐上升,并以冬季平均气温升高最为显著。年降雨量的年际间分布不均,但也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其中春季(3月~5月)降雨量逐年减少最为明显。同时,在过去的40年里干旱发生率更为频繁。可以得出华池县气候变化如下特征与趋势:(1)地域性的气候变暖趋势:过去50年里,华池县地区年平均气温增加了1.5℃,以平均0.04℃每年的速度增长。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华池县将会变得比现在更热、更干燥。(2)降雨量减少,干旱①频率增加: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华池县年平均降雨量分别以6%、3%以及9%的比例下降。同时,年际间以及季节性的降雨量变化差异大。在过去的20年里,华池县年降雨量少于平均降雨量474mm的年份越来越多。从1980年~2008年,华池县共有15次干旱的记录,其中包括5次轻度干旱、3次中度干旱、3次大干旱和4次特大干旱。尤其在过去的10年,华池县特大干旱发生的异常频繁。上述的这些降雨量、气温以及干旱发生的变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华池县持续时间更长的干旱现象以及更加严重的水资源短缺。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当地雨养农业以及农户生计发展。
2.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认识通过农户访谈以及农户问卷,了解到个体农户对于气候变化的不同感知以及认知程度。绝大多数访谈的农户对于当地的气候变化情况的感知,如降雨量减少、气温上升(尤其是冬季温度上升)以及干旱增加,都是与当地气象统计数据基本一致。例如针对“你觉得与20年前相比,当地气候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问题,其中80%的农户认为天气更热更干旱了;有10%的农户认为天气热了,但是在雨季(7、8、9月份)的雨水多了;还有10%的农户认为没有什么变化。农户访谈以及参与式农户小组座谈的结果表明,农户清楚的认识到干旱是对当地的雨养农业生产带来最大破坏的自然灾害。有一句话也在田间流传“3年一中旱,5年一大旱,10年一特大旱”。干旱尤其是春旱,在最近的十几年间更加的频繁。农户一致认为气温在不断的升高,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10年间,春季降雨骤然减少,月季降雨变的非常不规律与很难预测。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当地正常的农业生产。
3.脆弱雨养农业连环恶性问题分析通过实地研究发现,华池县农业存在的核心问题是雨养农业的脆弱性。通过图1问题树分析,可以看出导致农业生产力低下及其脆弱性的有许多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因素。而其中不利的农业气候条件变化是导致农业用水紧缺、土壤侵蚀以及生产力下降的主要诱导因素。其他因素包括灌溉集水设施差、传统耕作技术落后、传统作物抗旱性差以及产品市场信息缺乏,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地雨养农业脆弱性。4.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分析由于当地干旱雨养农业对气候条件的高度依赖性,使当地个体农户农业生产产生了极端脆弱性。尤其是过去10年~20年里,不规律的降雨、气温上升以及日益频繁的干旱,已经对当地雨养农业产生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表2概括总结了华池县干旱雨养农业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以及导致这些脆弱性的主要的气候变化因素和其他的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实地调研发现,1982年、1986年、1991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4年以及2006年的干旱,导致当地农业产量降低了30%~70%,个体农户的农业收入减少50%~60%。因此,可利用的农业水资源成为制约华池县雨养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如果不采取任何的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以及水资源缺乏的措施与手段,华池县农业将在今后继续受到不利气候因素的巨大影响。此外,当地个体农户对雨养农业的生计依赖性越大,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也将越严重。
个体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策略与适应性
FAO的报告强调,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高度依赖及其敏感性使得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策略成为减少农业损失与负面影响的重要手段。Smit等将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大概归类为技术改进与发展、农业生产手段与技术改进、政府支持项目以及保险等。当地个体农户为了减少上述这些不利的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已经逐步地采取了下列主要的雨养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措施。
1.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根据农户访谈结果,现阶段的农作物种植结构与20年前的种植结构相比,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如图2)。20世纪80年代,农户种植结构单一,40%的农地种植小米,34%的农地种植冬小麦,小米与冬小麦是作为自给自足的粮食作物,剩余26%的农地种植经济作物玉米。20世纪80年代,95%的农作物都种植在坡耕地上,导致结果是极差的土地生产力,严重水土流失以及非常弱的作物抗旱能力。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由于退耕还林以及坡耕地改梯田政策,农户种植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现阶段,农作物种植结构更加多样化,农户多倾向于种植更多市场价格好、产量高的经济作物,如大豆、土豆、蔬菜。本研究发现,在农户对农作物选择的决策过程中,除了考虑农作物的市场价格、产量及耕地类型外(如坡耕地或梯田),还综合考虑各种作物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的抗旱性,从而合理地选择不同的农作物品种。根据农户访谈以及当地农业部门的机构访谈,表3将不同的农作物在坡耕地以及梯田上种植的抗旱性分别进行了排序。这些农作物的抗旱性排序结果,对农户根据气候变化条件进行种植结构的调整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小米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普遍种植的粮食品种,具有非常强的抗旱性。但是,由于小米的产量极低(如坡耕地种植,约600公斤/公顷),因此,现阶段梯田上已经没有种植小米,只有非常少量的被种植于坡耕地上。再例如,高抗旱高产量的地膜玉米品种现在是当地梯田旱作农业的首选农作物品种。农户还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在不同的耕地类型上选择不同的作物品种。同时,表4还可以得出不同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的土地条件,使得20年前与现在相比农户选择的农作物结构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性。例如,现阶段如果遇到了明显的干旱年份,农户会相应的减少在梯田上种植的冬小麦、蔬菜的种植面积。因此,相应地调整农作物种植的结构,是个体农户适应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策略。
2.土地使用方式改变:梯田建设与坡耕地相比,梯田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大大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从而更加有效地增加种植作物的抗旱性并提高作物产量。例如,2005年华池县水保局的梯田实地试验表明,2005年7月2日,最大日降雨量为70.6mm,在30cm田埂以及零坡度的试验梯田里,100%的降雨被收集,并且存在零水土流失。本研究的实地调研发现,在正常年份,梯田的农作物产量与同种坡耕地作物产量相比,增加了60%~300%,例如大豆增加60%左右,露天玉米增加了146%,土豆增加了167%,冬小麦增加了300%。此外,在干旱年份梯田上种植的农作物,体现出更强的抗旱能力。例如,2006年重大干旱年,梯田上种植的冬小麦减产40%,而坡耕地上冬小麦减产60%,梯田上种植的全膜覆盖玉米产量只降低了15%。3.旱作农业技术:地膜覆盖地膜覆盖技术是旱作农业的重要技术之一,地膜覆盖可以促进雨水的收集与保持、从而大大促进土地的生产力。地膜覆盖技术,尤其是玉米的半膜、全膜覆盖,20世纪90年代末在华池县得到大力的推广。表5数据显示,地膜玉米的平均产量是露天玉米的2~3倍,其抗旱性能也相应地增加了15%~25%。地膜作物的水利用效率可以达到露天作物的11倍。因此,地膜覆盖技术可以大大促进农作物抗旱性与土地生产力,从而减少雨养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进一步增强雨养农业适应性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推广适应气候变化的旱作农业技术发展从华池县的实际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农业技术发展是增强农业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更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培育推广高产、优质、抗旱、耐涝、抗高温、抗病虫的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这些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不仅可以增强当地旱作雨养农业的生产力,同时可以极大地增强当地个体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此外,有效利用与管理水资源,以此增强农业防灾、减灾、抗灾和综合生产能力,从而减少旱作雨养农业的气候变化脆弱性。
2.加强农户对于气候变化信息的获得以及认知根据实地调查与农户访谈结果,可以得出个体农户是采取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体。因此,加强个体农户对气候变化信息的获得与认知,是保证其采取正确应对措施的前提。当地气象部门应加强对当地个体农户的气象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并通过培训等方式,加强个体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或者预测能力,提前预防和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这些充分的气候变化信息,结合农产品价格与市场信息,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户进行合理的农业生产决策,从而增强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3.完善政府项目与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效的政府项目以及相关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可以为增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与支持,并有效减缓气候变化对农业带来的负面的趋势。例如,华池县大规模的地膜覆盖项目推广,并配套对采取地膜的农户进行地膜补贴等政策,促进了个体农户对政府项目的接受能力,从而增强旱作农业的适应性。政府还可以进一步调整农业布局,合理规划农业耕地,更好的增强农业生产系统的抗逆性和可恢复性。
【关键词】气候变化;建筑工程;温度;湿度
0 引言
气候变化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及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并随着变化范围和程度的加深,建筑工程也必须考虑其带来的不利因素。气候变化对建筑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直接关系到建筑气候分区的划分和建筑节能的设计要求,极端气候的出现也造成了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重视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对维护和建设新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积极的改进建筑设计、施工以及建筑材料的应用和发展措施,使得建筑环境更加的适应周边环境的变,保持舒适、节能和安全的效果。
我国目前对气候变化对土建方面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路桥方面,而对建筑的影响关注很少。黄朝迎和孙冷[1]系统研究了气候异常对重大工程建设方面的影响;王唐修和姜鑫民[2]申明了在公路和桥梁设计中要将气候因素考虑进去;朱贝宝[3]介绍了大桥在极端寒冷气候条件下施工时应该采取的技术措施。系统的对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研究几乎没有,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总结了气候变化对建筑环境、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以及混凝土结构性能的影响。指出未来建筑工程应开展的一些问题。
1 气候变化对建筑环境的影响
1.1 气候变化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各地的建筑都有显著的特点,都反映着当地的气候特征,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建筑的内环境更是和气候有很大的关系,建筑室内环境包括建筑的热环境、光环境和声环境等。影响最大的是建筑室内热环境,气候的变化意味着目前很多建筑室内热环境未来将不再满足舒适度要求。
1.2 气候变化对建筑施工环境的影响
施工环境方面,对施工的技术措施、工期和材料的运输储存、现场的安全、从业人员健康等都有很大影响。长时间的浆液或低温天气会使土方工程延期,大风会给大型设备的安装和使用带来安全隐患。气候变化对混凝土施工影响更大,可能会造成混凝土中水分蒸发过快或太慢,影响浇筑质量,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可能出现温差裂缝。
1.3 气候变化对建筑能源消耗的影响
建筑能耗占全球能耗总量的35%左右,大部分集中在建筑使用期冬季和夏季的供暖和制冷消耗,全球气候的变化必然会引起部分地区的采暖期缩短,炎热地区的空调使用延长。气候的变暖会造成气候带向北推移,给建筑节能的设计带来一定的改变。
2 气候变化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2.1 温度对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影响
温度升高会加快水化反应,促进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形成,但温度升高也会造成水分的蒸发加快,能够利用的水分减少,从而延缓水化反应,对混凝土后期强度形成不利。混凝土表面温度会高于大气温度很多,温度升高时前期强度没有太大变化,但当经过一段时间后其抗压强度会明显降低,这是由于水分的蒸发,骨料和水泥性质发生变化,骨料和砂浆之间的粘结力降低造成的。
2.2 湿度对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影响
湿度变化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含水率的改变,从而改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混凝土含水率过大,则抗压强度和环压抗拉强度会减小,对劈裂强度的影响较小。干燥混凝土其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会显著增加,但其环压抗拉强度下降很多。
2.3 其他气候因素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气候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对建筑材料有所影响,例如紫外线会加快建筑材料中聚合物的降解速率,减少使用寿命,降雨、高温和强烈的日照、二氧化碳浓度会影响塑料、石材、金属、砖瓦和木材等建筑材料。
3 气候变化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3.1 气候变化对建筑基础的影响
气候改变会改变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的作用,从而导致土壤含水量的变化,降雨和大风会对土壤造成冲蚀和风化,给建筑物基础带来危害,在基础较浅的建筑基础中更为严重。例如干缩湿胀会导致地基的隆起,基础产生位移,进一步加大建筑结构的变形和沉降,主体结构出现开裂。长期降雨情况下,雨水浸入到基础下部会破坏承载土层强度。
3.2 气候变化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风荷载对建筑物的影响,风荷载是以长期的历史风速记录和较为安全的系数确定的,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大风的频率和强度都会增加,所以建筑工程设计时要考虑加大风荷载的安全系数。
暴雨对建筑结构墙壁的裂缝会产生渗透作用,降低墙体的保温性能,严重时出现变形和裂缝,影响建筑物美观,造成安全隐患。暴雨的频率增加也会造成洪流灾害的发生,对建筑物的结构是更大的考验,暴雨还会加快结构的风化作用,所以要加大结构的维护力度,在门、窗等节点处要做好密封工作。
洪水和暴雪作用,洪水能够直接冲击建筑结构,可能造成地基掏空、基础下沉,甚至出现墙体倒塌。洪水长期的浸泡也会对结构材料和地基承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建筑物内的装饰、抹灰等也会破坏。暴雪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是长期的雪荷载超过了设计要求,对建筑物带来损害。
4 气候变化对混凝土结构性能的影响
4.1 气候变化对混凝土构件承载力的影响
混凝土材料的抗压和抗弯承载力和材料强度有很大的关系,而频繁的极端气候会造成混凝土材料的强度产生退化。混凝土材料的徐变变形下,挠度不断增加,减小其抗弯承载力。
4.2 气候变化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环境温度会影响混凝土碳化的速度,在温度升高时,二氧化碳的扩散速度会提高,碳化的化学反应速度也相应提高。环境温度也会加快对钢筋的锈蚀作用。
相对湿度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为当湿度过低时,二氧化碳的扩散速度会增快,但由于缺少碳化反应的液相环境,碳化反应会相对降低;湿度过高时孔隙内水分饱和,二氧化碳扩散速度慢,所以碳化速度和湿度成抛物线关系,当湿度为50%时,碳化速度最快。环境湿度对钢筋锈蚀的影响为湿度越大,钢筋腐蚀越快。湿度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非常重要,干燥条件下养护会造成很大的强度损失,养护湿度越低,抗冻性就越差。
二氧化碳对耐久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碳化速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平方根成正比。
风会对混凝土的保护层造成风化剥落,加速混凝土碳化和内部钢筋锈蚀。直接受到风影响的结构碳化速度是间接受到影响结构的1.15倍。
4.3 气候变化对混凝土结构变形的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的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和相对湿度的变化都会造成混凝土变形。混凝土变形由弹性变形、徐变组成。弹性变形受弹性模量的影响,徐变受湿度的影响。挠度过大时会产生梁体开裂,降低结构刚度。
5 气候变化背景下应该开展的工作建筑标准上应该修正结构荷载规范,根据风、雨、雪的情况调整各项安全系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要考虑气温和湿度变化对土壤的影响,要根据气候变化因素修正地基规范中的设计方法,增大安全系数;节能上要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修改节能标准对建筑性能的要求;做好防洪预案。
材料上考虑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问题,研究高低温条件小材料的力学性能,不同含水率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等。加强对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分析和可靠度分析。
【参考文献】
[1]黄朝迎,孙冷.试论气候异常对重大工程建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0,55:5-10.
[2]王唐修,姜鑫民.谈气候变化影响及对策[J].能源与环境,2002(12):38-40.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 G353 文献标识码: A
天气学主要研究的是和天气、气候相关的大气运动。其中大气运动要受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以及能量守恒等相关物理定律进行支配。同时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尤其是工业生产不断发展造成的大气污染和固体污染以及水污染等。气象和自然灾害有着密切关系,而恶劣气象条件成为的主要原因,比如说山体滑坡和连续降水导致的洪涝灾害,长时间内无降水导致的干旱等,一系列灾害都和气候变化造成的水文水资源影响有关系。对此,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而研究和分析气候变化下产生的水文水资源影响,可以实现水资源科学、合理应用。
一、气候变化下水文水资源影响分析重要性
地球表层作为水。陆地以及大气层等实现相互作用之后的形成的场所,其主要包括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系统。现阶段,热口数量的不但增多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的更为舒适与温馨的生活空间,同时工业与农业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水资源供应需求,导致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有限的水资源产生更为突出的矛盾。而水资源应用量的直线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以及工业生产废水的排放量,造成水资源发生各种程度上的污染,其中地表水资源环境遭受的污染更为严重。因此,针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进行保护与改进非常重要。在步入21世纪过后,全球已经发展到工业化与经济化时代,其中二氧化碳与微量气体的排放量逐渐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发生温室效应,而平均气温已经增加了0.5摄氏度。而且气候变化对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等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对水资源的整体质量造成严重冲击,限制人类发展与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发展,严重影响农业和工业等有关工作。对此,针对水文水资源的相关体系与系统完成科学、合理、有效运用有着深远意义,唯有熟练、准确掌握气候变化具体规律,深入了解水文水资源具体运用情形,才可以为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依据,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国内研究状况分析
我国对于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水文水资源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后期,其中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85年举办的Villach会议。为了能够处理国内西北和华北等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我国在国家的“七五”项目中制定了气候变化针对西北和华北等地区水资源影响研究。随后更加重视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在1991年的“八五”国家项目中,在全球变化预测和影响以及对策研究中制定了气候变化下水文水资源影响和适应措施。而在1996年初期的“九五”重要项目中,国内短期的气候预测系统相关研究主要包含了气候异常对于国内水资源和水分循环造成影响的评估模型研究有关专题,该项专题主要把淮河流域和青藏高原加入研究内容中。而在2001年的“十五”国家科学技术重点项目中我国可持续发展信息体系开发研究创建了气候异常对于国内淡水资源造成影响的阀值和综合评价专题。近些年来,国内制定的许多项目,比如说国家973重点的基础研究科学发展规划项目等全都对气候变化问题完成了研究分析。纵观这些年来的努力,国内研究一般包含了气候变化对于水质和水域流量平衡以及干旱洪涝频率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在一些方面也得出结论。首先,热带和亚热带的湿润气候中水文轻视对于降水量比较敏感,但是温度地区对于降水与温度出现的变化并不是很敏感。其次,华北地区虽然降水量比较大,可是因为蒸发量直线上升,导致此地区常常出现干旱洪涝。再次,对于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地区,其中干旱频率加大然而洪水频率降低。最后,国内水资源系统对于气候变换相对比较敏感与脆弱的区域重点分布于黄海与淮海流域。
三、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方式
(一)经验统计模型
依据同期降水量和气温以及径流量,针对观察资料完成数据对比,并且完成三者间的关系研究分析,对长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创建统计模型。而在创建模型时一定要综合考虑环境要素造成的影响,比如说地质地貌和流域面积以及植被情形等方面。各个地域反蒸腾效应以及洪涝频率对于气温造成的各种影响,要在研究时充分结合地域具体平均变化状况,对于波动性相对比较大的效用要完成统计与测试,针对所有项目指标完成评估,才可以更为准确与熟练掌握气候的详细变化规律。
(二)长期历史资料研究分析
首先是时间类比,选择影响相对比较短的异常天气时间,依据历史有关数据资料的详细记载,针对气候变化情形完成冷暖期的有效对比分析,然后和目前气候情形完成比较,创建爱你分析模拟模型,了解未来气候变化相关情境。此种方法的优势为选取的气候变化全是自然变化。其次是空间类比,主要把某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形。因为区域气候会受到大气环流以及当地的地形等相关要素一定制约影响,通过此种情境对比数据通常不具备真实性以及可靠性。最后是古代相似法,此种方法主要经过对地质地貌进行考察,把古气候变迁相关规律运用在当今气候情境中完成分析比较,创建未来气候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情境,从而实现类比推理。
(三)概念性水文模型
在各种区域水量平衡前提下,陆地中的径流降雨主要经过蒸发和渗透以及产流的具体过程,在出口断面在重新形成径流的模型。此种水文模型通常是把水文物理现象相关物理过程当作基础,并且针对径流以及气候的有关因果关系完成研究,从而分析出流域中水资源形成效应。此种模型也存在许多问题,一般会忽视了土壤与地形等相关参数对于空间分布造成的影响。
结束语:
现阶段,国内在气候预测和评价等多方面依然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难以满足时展那需求。有关人员应该积极学习现代化技术与理念,针对我国的气候变化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施雅风.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水资源的影响[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 10-12.
[2]吴金栋,王馥棠.利用随机天气模式及多种插值方法生成逐日气候变化情景的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10,(2):129-36.
[3]刘昌明,李道峰,田英,等.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大尺度流域应用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3,(5):437-445.
关键词 职前教师 气候变化 地理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91
Cognitive Research on Geographic Preservice Teachers on Climate Changes
――Tak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JIA Zhongyu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ed geography textbooks focus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focusing on geographical issues to explore, promote learning to live useful geography. Which required a high school geography in the Earth atmosphere on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fourth quarter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ften in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 a little talk, but as the last section of this chapter, this section summarizes the play, improve, integrate the preceding sections knowledge and enhance student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global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t role. Teachers are curriculum leader, pre-service teachers is the main force of the new curriculum, this paper basic knowledge of climate change as a carrier,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knowledge before reserve statu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geography teacher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to identify some of the problem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and made recommendations normal students geography knowledge understandable.
Key words pre-service teachers; climate changes; geography knowledge
1 问题的提出
2008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在教师地理教学中应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强调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从而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并能科学而客观的解释问题。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会讲解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因素,所以学生们单纯认为是二氧化碳增多,全球气温就会升高,而不能解释气候的区域性变化,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有所下降”,学生无法做出解释,因此气候变化并不是单单因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原因,而是包括自然的、人为的多种原因,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涉及整个气候系统,包括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冰雪圈、生物圈。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即将毕业的地理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针对气候变化问题来研究职前教师的地理知识的准备情况。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陕西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大四的学生以及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即将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在随机抽取的职前教师中,其中有35名是本科生,有10名是研究生。调查统计如表1所示。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此次研究主要是基于调查问卷,因此对调查问卷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首先根据要求设计出调查问卷的思路,然后根据思路查阅文献和资料,初步编好问卷。将初稿进行随机发放,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验证,再对问卷进行修改定稿。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有职前教师对气候变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气候变化概念问题数据分析
气候变化的学科知识包括两个题型,一是分析气候变化的概念,二是以选择题的形式给出气候变化常见的误区,让被调查者做出判断。
根据表2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存在将近一半的地理职前教师对气候变化没有概念,不知道怎样表述,这表示地理职前教师对气候变化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还很欠缺,需要加强。对于其他25位写了的地理职前教师,表述也不是很完整。气候变化应该包括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变化,是指气候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变化,一段时间也可能是指几十年或几百万年,波动范围可以是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平均气象指数的变化。能分析出时间上的变化的地理职前教师仅占26.7%,但是有48.9%的地理职前教师都能指出大气的状况要发生变化。另外,仅有1位职前教师能提出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还有3位提到了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从解释气候变化概念的统计,可以得出,大部分地理职前教师对气候变化还没有清晰的概念,对其表述也不是很清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理知识的认知理解。
3.2 对气候变化基础知识及常见误解的调查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选择题的形式了解地理职前教师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知识的了解情况,以及对一些容易误解的问题是否有正确的判断。通过数据统计结果可以得出职前教师对气候变化知识的了解情况。第二题,有88.9%的职前教师认同气候变暖这一说法,说明随着近几年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和宣传力度的加强,气候变暖已经得到大部分职前教师的认可。第三题,有88.9%的职前教师认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关于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这一问题,有82.2%的职前教师认为是人为原因或是人为因素为主,也有自然因素影响。而仅有11.1%的职前教师认为气候变暖的原因是自然因素为主或是自然因素为主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这说明地理职前教师对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的认知度还是比较高的。第五题,臭氧空洞有利于温室效应吗?有62.2%的职前教师赞同或比较赞同这一说法,仅有37.8%的职前教师反对或比较反对这一说法,这说明职前教师对这一知识还存在误解,温室效应主要是温室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对于第六题,你是否觉得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和自然排放的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因此不容易被自然界所吸收?有42.2%的职前教师很赞同或较赞同,有57.8%的职前教师反对或很反对,这说明有超过半数的职前教师认为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和自然排放的二氧化碳化学结构是一样的,只是如果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自然界的平衡值就会出现全球变暖的情况。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职前教师存在误解,认为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与自然界的二氧化碳结构不同,会更容易被吸收,说明职前教师对气候变化的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还需要继续完善。第七题为你是否觉得只要我们现在开始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全球变暖就能立即得到缓解?对于这一问题,有33.3%的职前教师很赞同或比较赞同,66.7%的职前教师反对或较反对,说明对于这一误解大部分的职前教师还是能够认识清楚,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第八题是:你是否觉得只要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不为零,全球变暖就无法得到抑制?对于这一问题仅有8.9%的职前教师比较赞同,说明大部分的职前教师能够正确判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只要达到平衡就可以抑制全球变暖,而不是必须使得二氧化碳排放为零。第九题是:你是否认为极端天气是气候变化的象征?有80%的职前教师赞同或很赞同,仅有20%的职前教师反对或较反对,这说明职前教师对于这一问题普遍存在误解,教材上讲解过气候变暖会诱发极端气候,但是并不是出现极端气候就意味着全球变暖,极端气候的频发才应该是气候变暖的象征。
4 建议
4.1 强调职前教师对知识的理解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相当部分师范生对气候变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记忆的水平上,有些甚至都不能回答,更不用谈扩展和理解了,对知识产生这样模糊不清或者错误的理解会对今后的工作会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复制与输入,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甚至超越知识所给的意义。所以,地理的学习不仅仅是记住了概念,更需要与已有的知识整合和联系,并能与实例相结合,从而开阔思维。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从而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目的。
4.2 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
师范生作为教师储备队伍不仅需要学习教育知识还需要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师范生要重视地理基础课程的学习,为自己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但是,现在的大学生觉得大学中学习的内容似乎与中学学习过的内容没有一点联系,因此轻视学习,而在工作中又发现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完善,对所教内容并不能透彻的理解,从而影响其教学质量。因此在师范生培养阶段,学校应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便更好地促进今后的教学。
4.3 增加探究实践课程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同学认为大学中学习的知识过于枯燥,不好理解,因此失去了学习和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因此学校也可以考虑改变单一的讲授方式,开展实验、实践或者对比谈论课,帮助示范市关注国际和学术前沿,积极探索知识,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M].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张强,韩永翔,宋连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5.9.
关键词 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系统;影响
中图分类号P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011-02
当今社会,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全球温度不断上升,冰山不断融化,水质变化,臭氧层出现空洞等诸如此类的后果导致人类的生活空间不断被压缩。气候的变化也走入了全球多个国家的视野,引起了各国社会、学术界、公众的注意。
1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研究的重要性
气候的变化不仅会引起降水量、水质等方方面面的改变,而且还会导致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重新分配。
我们都知道:水是许多污染物的载体和溶剂,随着气候的变化,会对水中的污染物扩散等方面产生影响。如,过高的温度将会加快水的营养化速度,导致存在于淤泥中的污染物再次释放;风力提高会增加溶于水中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导致污染面积加大。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对于我国在未来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的气候变化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世界的气候变化是相似的。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气温上升了0.4℃左右,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近年来全球温度逐渐上升,中国的温度也在升高。中国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尤其是西北(如陕西、甘肃等)。长江以南地区趋势不显著,有些地区(如四川)出现变冷。
气候变暖给中国的气候带来了许多变化。我国海平面逐渐上升,平均上升速度在1.4~3.0mm/年左右要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由于气温上升的缘故,冰川融化,这导致冻土面积减少了10%左右,冬季降雪逐年减少。近几年来来,青藏高原东部,及云南的湖泊面积明显变小。入湖水量锐减,许多河流,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内陆河流量明显变小,甚至出现断流的情况,土地沙漠化程度不断加深。
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高寒地区冰川萎缩,以冰川补给为源头的河流也将逐渐减少: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我国主要流域进一步变干或变湿,我国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与脆弱度相一致,其中最脆弱的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北干旱地区。
3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有多方面,下面从降水量对水质的影响,温度对水质的影响,温度和降水量对水中离子浓度的影响这三个主要方面来看气候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第一,降水量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危害,雨水降到地面形成地表水流在地面流
过会带走地面的灰尘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然后汇入河流或者水库,河流或者水库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它们会借助此能力将对人体有害的那些物质净化掉,而一旦降水量过大,将太多的有害物质带入,超出了河流的净化能力,就会造成河流或者水库被污染,导致水质变差。相反,降水量小又会导致干旱,空气中的有害微粒会变多,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在夏天,由于水中的温度升高,这会造成水中的含氧量降低,细菌的有氧呼吸加剧,有机物会大量分解,消耗有限的氧气,水的自我净化能力不断降低,导致水质不断恶化。在人群集中的地区,大量降雨会导致人类产生的生活垃圾被雨水带入河流或者水库,使水质降低。
第二,温度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危害。近几年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气温不断上升,气温的上升将会促使水温度的升高,而温度升高可以导致水的富营养化、改变水层的分布和加快水中化学反应的速度等多方面。水体的富营养化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人的不合理的活动,二是气候的变化。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周围的水中就含有高浓度的矿物质,水中藻类植物疯长。而气候的变化对系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尤其是温度的变化。温度升高后会导致藻类植物提前生长,而且温度升高会导致矿物质的浓度变高,这给藻类植物的疯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和物质条件。当秋天来临,藻类植物会腐烂在水中,对水体造成污染。另一方面,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温度升高会导致水温上升,在高温环境下,会将水体中厌氧环境的敏感性提高,影响水中的生物。
第三,温度和降水量对水中离子浓度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直接影响到水中的离子浓度变化,从而导致水域盐化和矿化速度加快。气温变高,加速水体的增发速度,而如果此时降雨量锐减,水中的盐浓度就会升高,从而出现矿化现象。气候变化和降水量降低是导致湖水矿化现象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我国新疆的柴窝堡湖泊发生的重矿化现象就是气候变化造成的[1]。
4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研究方法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研究方法有许多,这里选取其中几个主要的方法来简要介绍。它们分别是影响评价方法、气候变化情景的生成技术、水文模拟技术。
首先是影响评价方法。影响评价方法又称“what-if”方法,即如果气候发生变化,那么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个方法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定义气候变化的情景模式,建立水文水资源系统模型。第二步,将气候变化的情景模式输入模型,模拟水资源系统循环过程。第三步,得出结论,即评价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这三个步骤中,建立水文水资源系统模型最为重要也最困难。
其次是,气候变化情景的生成技术。目前世界上,生成气候变化情景的方法有3种基本方法,它们分别是任意情景设置、长系列水文气象资料的统计相关法、基于GCMs输出等。常用的是基于GCMs输出。
最后是水文模拟技术。在选择水文模型是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是模型的内在精度,第二是模型率定,第三是和参数变化。目前,用于气候变化评价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影响的模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经验统计模型。建立同期径流、降水与气温的观测资料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以这个关系来预测气候变化评价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影响的趋势。
第二是概念性水文模型。它是以水文现象的物理过程为基础的模型,利用该模型,我们可以研究气候、径流的因果关系,以及流域水资源对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
第三是分布式水文模型。它是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将流域划分为几个模拟单元,用一组参数反映每个单元上的特性[2]。
5 降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不利影响的对策及措施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今由于气候的不断变化,地球被破坏的惨不忍睹,尤其是水资源。我们人类想要在地球继续繁衍下去就必须采取措施来降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不利影响。
第一,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树木的好处有许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据调查林地比农田拥有更强的蓄水能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降低洪水的强度,提高土壤的蓄水量。土壤蓄水量可以通过转换来增加枯水季节的地表径流量和水资源,同时也能改善生态环境,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第二,加强有关科研工作。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有的地区水资源丰富,有的却是严重匮乏,而要想解决这个难题,有两个方法。第一是加大对人工降雨的研究,尽可能低的降低人工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其次就是进行调水,将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调往匮乏地区。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这个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部分地区的缺水状况。
第三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在诸多用水的部分中,数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最为厉害。在农业用水方面,我们有必要加强农业的水利建设,研究并推广抗旱和节水技术,从节约和高效率利用双管齐下来达到科学用水的目的。在工业用水方面,我们应该提高水的利用率,同时国家应该出台强制性政策,对那些污染水的企业进行大量的罚款,同时对那些在用水方面表现好的公司给予一些优惠措施,鼓励他们科学用水。
第四,加强节水宣传及节水教育工作。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浪费水的现象就必须从人民大众着手,加强宣传和教育,使全国人民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风尚。
第五,加强水资源管理。河道堵塞,淤泥丛生也会造成水质的下降,我们想要提高水质就要疏通河道,清除河面上的垃圾。
6结论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气候变化经开始了,我国的水文水资源系统也已经遭到破坏,我们不可能马上阻止,但是我们可以尽最大努力来降低气候变化对我国的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只要上面所提到的措施得到实施,我相信我们的天将变得更蓝,山将变得更绿,水文水资源系统将得到恢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气候变化、园林、喷灌、节水、评价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以树木为主体的城市园林绿地是维持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要的生物屏障,城市树木具有很好的吸热、遮荫和蒸腾水分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为改善城市景观、提供游憩空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全国城市绿地每年消耗了多少水资源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城区共拥有绿地总面积6407公顷以上,公园景区45处,绿地面积的日益增加,园林用水量逐年显著增加。此外,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导致了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以大气温度升高、降水分布改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1],预测表明,未来50-100年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到21世纪末,全球地面平均温度还将上升1.4-5.8℃[2]。全球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已成为各国政府、学术界、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建设节水型园林绿地是缓解城市居民用水和园林用水矛盾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园林灌溉模式是影响园林用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1、福建的地理气候情况
(1)从自然和人文方面来看。虽然福建地区的水资源较丰富,但是在水资源的利用上却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如把生活垃圾倒入河流、向河中排放污水,用完水后不及时关掉水龙头等等现象。在园林作物的灌溉方面。许多高效用水技术未被广泛采纳使用。
(2)从地理气候方面来看。福建气候也正在经历大气温度升高、降水分布改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现象。从2007年以来,福州市出现的持续高温天数创百年记录。平均年持续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达36天, 超过1956年的26天和2003年的24天,为1880年福州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一位,持续高温日数破历史记录,福州跃进全国高温城市之列,与广州、杭州并列为新的三大“火炉”。
2、城市绿地节水灌溉技术及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2.1 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上世纪40年代,喷灌、滴灌技术不仅在农业上得到空前发展之外,而且在城市园林绿化上也得到广泛应用。西方国家在园林灌溉新技术应用方面比中国起步早,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较早的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很早的就开始应用园林喷灌和滴灌等现代化灌溉方式。我国引入灌溉采用定时器控制灌溉己有十多年,但应用尚不普遍。采用喷灌技术,可以体现以下优点:1)喷灌基本上不产生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灌水比较均匀,管道输水损失少,灌水有效利用系数高。比地面灌溉省水30%-50%,对于透水性强、保水能力差的沙质土地则节水效果更为明显,用同样的水能浇灌更多的土地。2)喷灌的水滴直径和喷洒强度可根据土壤质地和透水性大小进行调整,能达到不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保持土壤的疏松状态、不产生土壤冲刷、使水分都渗入土层内、避免水土流失的目的。对于可能产生次生盐碱化的地区,采用喷灌的方法,可严格控制湿润深度,消除深层渗漏,防止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3)采用喷灌不仅可大大减少土石方工程,提高土地利用率。4)喷灌的利用提高了灌溉机械化程度,大大减轻灌水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5)喷灌是通过喷洒的方式灌水,不受地形坡度的限制,在地面灌水方法难于实现的场合,都可以采用喷灌。6)喷灌可以采用较小的灌水定额进行浅浇勤灌,便于严格控制土壤水分,保持土壤肥力,既不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又可促进作物根系在浅层发育,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壤表层的养分。7)喷灌可以调节绿地的小气候,增加近地表空气湿度,在空气炎热的季节起到调节叶面温度的作用。
2.2 城市绿地节水灌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设计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将进一步加剧。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焦点。园林节水技术适宜性评价系统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它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因此,其评价指标体系应由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技术和经济因子组成。气候指标主要包括温度、降雨、参考作物蒸散量、太阳辐射量等因素。土壤指标包括土壤类型。地形指标包括高程、坡度和坡向。社会和经济指标是指在应用某项园林节水技术种植作物过程中的所有经济投入与收益指标。技术及生态效益指标是指园林灌溉行业新技术发展,改善城市热岛效应、调节温湿度、净化调节空气、消除噪音、降低环境污染等效益。详见表1所示。
城市绿地节水灌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表
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单位 说明
气候因子 温度t ℃ 温度是反映该地区热能资源的基本指标之一
≥10℃积温T ℃ ≥10℃积温反映了树木生长期内的热量积累,考察热量条件对园林绿化树木等是否适宜的重要指标
无霜期F d 无霜期反映该地区广义上的适宜种植期内的热量积累
降雨量P mm 年降雨量用来反映水分资源的绝对数量,可作为选择一些园林绿化植物的参考值
4-10月降雨量Ps mm 降水不但直接供给绿化植物,而且也提供了发展灌溉的水源。4-10月是我国降雨量最大的时段,也是南方高温的时段,该阶段降水充沛与否不仅影响到绿化植物生理需水,同时可以适当的进行雨水集蓄。
蒸散量(ET) mm 蒸散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绿化植物对灌溉的要求,蒸发量大的地方,绿化植物耗水量大,易发生干旱,特别是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的地区,采用节水灌溉是重要保障。
干燥度(K) - 干燥度就是某一时期平均降水量与最大可能蒸发量之比,用公式表示为:K=ET / P,(K干燥度;ET为年(或季、月)最大可能蒸发量;P为年(或季、月)平均降水量)。干燥度K与气候干燥度有关系如下:干旱地区K≥2.00;半干旱地区―1.50≤K<2.00;半湿润地区―1.00≤K
太阳辐射量(SR) 太阳辐射量是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之和,是衡量某地区太阳能资源数量的指标。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资源最丰富SR>6300,资源很丰富5040
土壤因子 土壤类型 - 土壤是土地资源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土壤类型是反映土壤基本性质的分类,是土地评价、土地规划的依据。
地形因子 坡度(s)
坡向(A)
高程(E) 地形条件影响着水热状况的再分配和物质的迁移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开发的难易程度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影响到开发的生态风险问题。坡度、坡向和高程是其三个主要的表现因素。
基本投入(BI) 元/ha 基本投入包括绿化种植、措施项目费、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生产工具用具使用费、工程点交、场地清理费等投入费用等。
额外投入AI 元/ha 额外投入是指与常规园林绿化种植相比应用某项工程项目的额外经济投入。如临时设施费、风雨季施工增加费、工程排污费、农民工工伤保险费、危险作业意外伤害保险费等等。
社会经济效益因子 经济内部回收率;景观改善;群众满意率; % 测定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热降温、滞尘4项生态效益的经济价值。园林绿化树种的环境效益评价
技术及生态效益因子 植物需水量、灌溉水利用率、调节温湿度等 % 植物需水量、灌溉水利用率、林草比例适宜度和灌溉设备运行难易程度。改善城市热岛效应、调节温湿度、净化调节空气、消除噪音、降低环境污染等效益。变量喷洒技术是精确灌溉的重要研究内容。变量喷头是否能根据喷洒域形状变化自动实现射程和喷洒水量调节,需要从喷灌均匀性影响因素及水力性能进行评价。
2.3城市绿地节水灌溉综合效益评价方法与模型
模糊隶属函数方法对评价因子评价。模糊隶属函数的基本思想是根据Burrough和McBratney[3,4]。模糊隶属函数确定的方法有多种,这里重点接受2种方法:(1)模糊统计法:以调查统计所得结果,绘制出经验曲线作为隶属函数,利用数学中曲线回归的方法,找出隶属函数的解析表达式。(2)专家经验法:由专家的实际经验给出模糊信息的处理算式或相应权息数来确定隶属函数的方法。特别专家经验法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假设模糊综合评价是在考虑多种指标的影响下,运用模糊数学工具对某事物进行综合评价。将实际获得的试验数据根据置信限理论诱导出G的一个分布(称为置信分布)。记由数据X用经典统计的置信区间理论获得的G的下限(置信度为)为,满足
(1)
当x给定时,随的变动可生成G的概率分布。记其密度为,称之为置信分布。从置信上限也可以诱导出G的置信分布。对一般连续型变量X,由置信下限和置信上限诱导出的置信分布是相同的,而对于离散型变量X,基于上限和下限诱导出的置信分布一般稍有不同。例如,对置信分布G的成败型数据(n, s)(n表示试验次数,s表示成功次数),G的置信度为的下限由下式确定
,或可以表示为 ,(4.45)
F(G)= , 故 F(G)=1- (2)
即对于不同的置信度和与之相对应的下限,上式都成立。根据定义可以看出,F(G)即为G的下限置信分布函数,而G的下限置信密度为
(3)
即为G的一个置信分布。同理,利用置信上限可得G的另一个置信分布Beta(G;s+1,n-s)。在成败型试验数据场合可取产品可靠度G的置信分布为
(4 )
假设系统工程专家对系统有一定的先验知识,可将之等效成一组成败型试验数据(n,s),n是样本量,s是成功数。根据置信分布和等效的试验数据(n,s)进行Bayes分析得到后验分布。
(5)
根据此后验分布进行统计推断得出可靠度R的点估计值或区间估计值等。由于可靠性工程专家习惯于将自己的意见用模糊信息来表达,如“可靠度高”、“可靠度大约为0.8”等。此时,将这些模糊信息等效为试验数据不太容易处理。Thomas[5]在文献中指出Bayes过程可以应用在模糊观测情形下,即
(6)
上式中的隶属函数,(x)被看作似然函数,P()=为模糊事件的Zadeh概率。在此处,我们己经根据试验数据诱导出了一个置信分布(x)作为“先验分布”,专家意见用模糊数表示,则有,
(7)
其中, (8)
以上方法告诉我们,可以根据先验信息按一定的方法来构造先验分布。例如,当专家意见为点估计值、置信区间等形式时,可采用最大熵方法来确定先验分布。如果当专家提供的是模糊信息时,难以用有效的方法来构造先验分布,可以提出一种将试验数据视为“先验信息”,而将专家经验等先验信息视为“试验数据”,再利用Bayes方法进行统计推断得出“后验分布”。Bayes方法可以有效地综合先验信息和样本信息,既避免只使用先验信息可能带来的主观偏 见和缺乏样本信息时的大量盲目计算,也可以避免只使用样本信息带来的信息偏见的影响。
3园林灌溉节水系统设计。
园林灌溉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它由植被系统、灌溉设计系统、灌溉设备系统组成,现代灌溉系统设计要综合考虑各种子系统组合功能。
(1)植被系统设计,要根据植被各自生长环境和特性来结合选取。首先要选择低耗水树种。研究表明,不同树种的耗水能力有显著差异,这由树种的遗传特性决定的。这样的巨大差异为城市绿化低耗水树种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次,要配置节水型绿地植物。根据混交林培育理论,当两树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要求存在差异时,种间关系表现为互利为主,当两树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要求都高时,种间关系以竞争为主,因此,在绿地植物配置时,如果将属于不同季节耗水型的树种搭配在一起,在缺水季节可以缓和不同树种对土壤水分的竞争,从而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
(2)灌溉设计,一是要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适当确定合理的最大蒸发量、灌水周期、有效灌水时间、灌溉水利用系数、灌水均匀系数、设计最大日用水量、设计喷灌最大日灌水时间、设计系统流量等设计参数。二是确保在植物需水的时候进行灌溉,如果在植物不需水的时间灌溉势必造成水资源浪费,如果在植物需水时没有及时灌溉则影响植物生长,降低景观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耗水性研究掌握植物在不同上壤水势条件下的生理变化规律和外貌变化特征,在不对植物生长和景观造成长期不利影响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绿地养护等级确定土壤水势的下限,在生产实践中,只需对土壤水势(含水量)进行监测,当水势(含水量)达到选定养护等级的下限时开始进行灌溉。三是按量灌溉。所谓按量灌溉就是确保每次灌溉的水量刚好使土壤水势从所选养护等级的下限提高到上限。 四是如果当地的条件允许,可以结合滴灌、地下滴灌、渗灌等较好的节水方式。
(3)灌溉设备重点要提高自动化和智能化。园林灌溉系统技术,应包括泵站技术、喷滴灌技术、中央控制系统硬件及软件技术、阀门技术构成。灌溉自控系统主要由中心主控系统、GPRS无线传输设备、现场控制器、电磁阀、绿地湿度传感器(可测土壤湿度绝对值,园林土壤湿度的远程检测,主要是连续、多点、快速和准确地采集土壤湿度值)、气象观测站(可测量气温、风向、风速)等设备所组成。系统可设计为由多个控制单元组成,每个控制单元管理一片区域,利用GPRS/GSM网路,由计算机统一管理。室外的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及园林绿地的湿度传感器把结果送入计算机,在这里进行灌溉参数设置,及对灌溉情况进行统计,并可通过软件在计算机数据库上存储,显示数据和图表。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得我们对园林绿化工程进行了科学化的管理,为研究制定灌水制度,做到适时灌溉,适度灌溉,科学用水,定期检查和数据维护均起到积极的作用。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系统影响的研究情况现状
中国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大致相同。这一百年来,中国整体气温升高0.4℃~0.5℃,略低于全球气温升高的0.6℃,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其间最温暖的时间在20世纪20~40年。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三个地区气温变暖突出,特别在于我国西北地区气温升高最为显著,位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在华东地区气温变暖不够明显。
1.具体研究步骤
因为生态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联系紧密的整体,所以研究水文水资源,就必须从温度,降水,蒸发、气候和其他变化入手,根据这些和水文水资源息息相关的因素来判断预测水文水资源的趋势,对供水领域的供水量变化做出决定。在研究中主要采用“假设模型”的研究方法,例如通过检测气候出现了某种变化,进而考虑水文循环主要由哪几种部分组成,分析这些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分预测会来各种变化,进一步分析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a.对气候变化情景进行科学严谨的定义
b.建立并且验证水文模型
c.把气候变化情景输入水文模型,进行科学模拟,从而分析气候变化区域的水文循环和水文变化流量
d.根据模型来预测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并且根本预测结果来调整应对措施,从而降低不良影响结果。建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水文模型是判断水文水资源变化的关键环节。
2.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具体影响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是巨大的,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气候变化对天然径流量的影响;第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系统的供应和该区域水资源需求量的影响。前者可以通过节水、节能来进行产生影响,例如服从自然规律;后者通过进行人工干预,例如建设工程设施、水资源管理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研究表明气候对水文水资源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a.根据研究表明,我们可以看到径流对气候敏感变化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主要趋势为从南到北、从湿润到干旱地区敏感程度逐渐上升,并且降水对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也很好。中国河流的年径流变化的主要形式有:在全国的主要江河中,淮河以南地区的河流径流部门降低其水以上,北部略少。但是因为气候变化,全球气温升高,我国河流径流可以产生一下三种变化第一,全国的大江大河径流不可避免的减少;第二,北部径流量减少南部径流量增加;第三:减少径流北部南径流量增加。
b.根据实际情况来改变水资源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尽可能的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合理的管理机制,注意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治理水资源必须要合法。随着全球变暖,大多數流域表现出干化的趋势,自然径流量减少显著,供水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摘要】 目的 分析“泛糖”前后怀牛膝三萜皂苷类成分的变化。方法 采用双波长锯齿扫描法,以齐墩果酸为对照品,λs=665 nm, λR=380 nm。结果 不同程度“泛糖”牛膝中齐墩果酸的含量分别为:1.52%,1.36%,1.30%,1.25%。结论 “泛糖”后牛膝中三萜皂苷的含量降低。
【关键词】 怀牛膝;泛糖;齐墩果酸;薄层扫描法
Abstract:Objective and methods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triterpenoid saponins before and after strorage by double wavelength spectrophotometry. The wavelength was 665 nm, and oleanolic acid was used as standard reference material. Results The contents of oleanolic acid varied from 1.25% to 1.52%. Conclusion The contents of triterpenoid saponins decreased after storage.
Key words:Achyranthes bidentata; floating sugar; oleanolic acid;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牛膝系苋科Amaranthaceae牛膝属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的根,具有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逐瘀、引血下行之功效。牛膝在贮藏过程中易“泛糖”,引起药材的质变,使药效降低,影响临床疗效[1-4]。本文对牛膝“泛糖”前后齐墩果酸含量变化的情况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FN2022型电热干燥箱(长沙仪器仪表厂),SHZB水浴恒温振荡器(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DZF1B型真空干燥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CS9301 PC双波长飞点扫描分析仪(日本岛津),METTLER AE 240电子分析天平(瑞士),939薄层制板器(重庆南岸贝尔德仪器技术厂),定量毛细管(美国Drummond Co.)。
1.2 药品
齐墩果酸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8501);其余所用试剂为分析纯。
1.3 药材
采自河南省武陟县大丰乡驾部村,经河南中医学院曹继华教授鉴定为苋科牛膝属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的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规定,商品规格为二肥。“泛糖”牛膝分为4个等级:正常牛膝、“泛糖”开始、“泛糖”较重、“泛糖”严重,色度指标分别为:0.070 3,0.120 8,0.284 6,0.471 2。
2 实验部分
2.1 层析条件的确定
薄层板:硅胶 G,0.5 mm,110 ℃活化30 min;展开剂:三氯甲烷甲醇甲酸(体积比20∶1∶0.2),饱和1 h,展开12 cm;显色剂:5%磷钼酸试液,105 ℃烘5 min,显蓝色斑点。
扫描条件:反射法锯齿型双波长扫描,线性参数SX=3,狭缝0.4 mm×0.4 mm,灵敏度中等,背景校正ON,检测信号峰面积,λs=665 nm,λR=380 nm。
转贴于
2.2 线性范围
精密称取齐墩果酸对照品2 mg,置2 mL量瓶中,加三氯甲烷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对照品溶液(1.03 mg/mL)。分别精密吸取齐墩果酸对照品溶液2,4,6,8,10 μL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按上述层析条件展开,显色,采用反射法锯齿型双波长扫描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点样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经回归处理,得回归方程为A=13137x-490.8,r=0.9985,表明齐墩果酸在2.06~10.30 μg范围内,点样量与峰面积呈一不通过原点的直线,故用外标二点法定量。
2.3 精密度试验
在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点相同量对照品溶液2 μL,共点5个点,展开,显色,测得各斑点峰面积积分值的RSD值为1.53%。表明精密度良好。
2.4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齐墩果酸对照品溶液2 μL,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展开,显色,扫描测定,每隔30 min测定一次斑点峰面积积分值,结果峰面积RSD值为1.60%,表明齐墩果酸在3 h内基本稳定。
2.5 加样回收率试验
取牛膝粉末(40目,50 ℃干燥48 h)约1 g,6份,精密称定,置圆底烧瓶中,分别加入10.020 mg/mL齐墩果酸对照品溶液1.5 mL,然后加2 mol/L盐酸15 mL,浸泡12 h,其余按“ 2.6.1”项下同法操作,得到6份加样回收供试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加样回收供试品溶液4 μL,齐墩果酸对照品溶液4、6 μL,点于同一薄层板上,展开,显色,扫描测定,根据外标两点法计算,见表1。
表1 加样回收率试验(略)
Tab.1 Results of recovery test
2.6 含量测定[5-7]
2.6.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不同程度“泛糖”的牛膝粉末(40目,50 ℃干燥48 h)约2 g,精密称定,置圆底烧瓶中,加入2 mol/L盐酸30 mL回流4 h,冷至室温,过滤得滤渣,用蒸馏水洗至中性,60 ℃烘干,于100 mL索氏提取器中加入三氯甲烷,提取至无色,提取液蒸干,残渣用三氯甲烷溶解并转移至25 mL量瓶中,用三氯甲烷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
2.6.2 不同程度“泛糖”牛膝中齐墩果酸的含量测定 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附录VIB)试验,精密吸取各供试品溶液4 μL,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并交叉点4 μL、6 μL齐墩果酸的对照品溶液,按上述层析条件展开,显色,扫描测定,用外标法计算不同程度“泛糖”牛膝中齐墩果酸的含量,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程度“泛糖”牛膝中齐墩果酸的含量(略)
Tab.2 Content of oleanolic acid of samples(n=5)
3 结论
牛膝“泛糖”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研究表明:“泛糖”后牛膝中三萜皂苷的含量降低,皂苷类是牛膝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泛糖”后牛膝由于皂苷类成分发生变化,可能会引起药效变化,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梁生旺,王静,王淑美,等.牛膝泛糖机制研究[J].中草药,2003,34(11):993-996.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9.
[3] 徐先祥,孔树佳.牛膝皂苷类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24(1):63-64.
[4] 祈乃喜,贾淑萍,郝志芳,等.怀牛膝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5,15(3):162-166.
[5] 赵培西,王四旺,王剑波.牛膝中齐墩果酸提取工艺研究[J].陕西中医,2005,26(10):109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