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球气候变化总结范文

全球气候变化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球气候变化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球气候变化总结

第1篇:全球气候变化总结范文

全书共分为3部分,共14章。第一部分 治理的气候变化关键理论,含第1-4章:1.全球气候政府治理;2.气候治理行为者网络理论与实践;3.“硬币”的第三面:全球气候政治的领导权和治理;4.气候治理的局限性。第二部分 气候治理案例:理论与实践,含第5-11章:5.自由主义的气候治理;6.碳排放计算;7.家庭智能电表与能源治理;8.跨国生物能源循环治理和转移的合理性;9.气候变化世界中移动物种的管理;10.森林碳测量;11.气候治理的安全性:预防和准备。第三部分 未来方向,含第12-14章:12.全球气候政策的兴起和衰败;13.气候变化的多样性;14.反思与出路。

Johannes Stripple是瑞典隆德大学政治科学学院的副教授,他的研究兴趣是与全球环境政治相关的国际关系理论,最近在《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国际研究综述), 《Global Governance》(全球治理), 《Critical Policy Studies》(政策研究评论),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全球环境变化)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了欧洲和国际气候政策、碳交易、可更新能源以及气候管控下碳汇和场景预测等研究成果。

本书通过总结气候治理领域最新成果,如碳交易、森林碳测量以及能源消耗,重点定位在气候变化社会和政策研究领域,试图为气候变化在社会秩序研究领域提供新的视角。本书适合气候变化领域的高年级研究生以及社会科学家阅读,也可为对全球环境政策与环境治理感兴趣的机构、政策制定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第2篇:全球气候变化总结范文

作者简介:许光清,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气候变化管理。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11XNI017)。

(1.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872;2.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

摘要 本文首先总结了气候变化意识的定义和内涵,认为气候变化意识包括对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等问题的认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两部分。其次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了企业管理人员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的各项问题的得分率。在气候变化的认知方面,受访者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对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的认知水平非常低,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的认知水平比较高,对于适应气候变化的各项措施的认知程度则有明显的差异;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方面,大多数受访者愿意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也有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企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利益相关方之一,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是强制性的标准和法令的执行以及经济激励政策的引导,中国企业已经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淘汰了落后产能、开展了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等。

关键词 企业;气候变化意识;认知;行为意愿

中图分类号 P46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7-0062-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7.011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工商业的重要议题,作为社会责任的履约者以及气候变化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国内外学者开始意识到气候变化背景下企业受到的影响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邓梁春认为气候变化本身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国内行动都将对企业产生影响,气候变化还将使得企业的原材料投入、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的价格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实现生产运营方式和产品服务市场战略转型的重大机遇[1]。潘家华等认为企业界之所以越来越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有其内在原因。第一,企业已经或者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措施的限制,提前行动可以规避因气候变化以及监管措施变动所可能带来的风险;第二,越来越多的公众也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因此,采取积极态度有利于企业迎合社会舆论,体现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商业形象,增加无形资产;第三,关注气候问题有利于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保持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第四,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2]。

国内也有研究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界在企业战略层面上的欠缺,如姜克隽等认为,中国企业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认识起步较晚,大多数中国企业还没有从战略角度来思考低碳发展问题,也没有以全球视野来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3]。碳信息披露项目中国报告发现,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多数还是将气候变化视为风险,尤其是将其视为政府的政策要求,被动应对,但也有部分行业的龙头企业采取了更积极主动的策略[4]。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有关公众气候变化意识的调查非常多[5-12],但这类调查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公众的研究,而对于作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主力军的企业,专门的调查研究非常少。

气候变化意识属于广义的环境意识的一部分,是伴随着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和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而产生的。气候变化意识也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水平,其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程度。企业管理人员的气候变化意识主要指企业管理人员做为企业决策、企业行为的主体时的气候变化意识,不完全等同于其做为普通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13]。

本文基于作者所做的一项针对企业管理人员气候变化意识的调查,认为气候变化意识包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两部分,其中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包括对气候变化原因的认知、对气候变化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的认知、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的认知、对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的认知和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的认知几个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主要包括愿意采取的减缓气候变化的个人行为、各利益相关方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分担、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推动力、企业已经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等。

1 被调查者的原始信息

本次调查采用访问调查的方式,时间从2010年1月至2010年8月,共发放问卷380份,收回366份,其中有效问卷358份;回收率为96%,有效回收率为94%。

1.1 性别比例、年龄及受教育程度

在所有的被调查者当中,有男性240人占67%,女性118人占33%。年龄在36岁到45岁之间的占到39%,26岁到35岁之间的占31%,46-55岁之间的占18%。本科及以下学历的占到了近八成,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近两成,而博士及以上学历的占3%。

1.2 所在企业的基本情况

从被调查者所在企业来看,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居多,分别占到总体的50%和49%;第一产业仅占1%。国有企业占到被调查者的一半,其次是私营企业,占到27%。同时,来自大型企业的占34%,来自中型企业的占44%,来自小型企业的占22%。

1.3 所在工作部门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企业管理人员所属的工作部门的分布如下:董事和监事占17%、技术占22%、销售占21%、人事和财务占29%、其他占11%。

2 企业管理人员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

2.1 气候变化的原因

表1列出了有关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受访者的正确答题率。总体来说,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的认知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状况,平均正确率为44%。58%的受访者认识到全球平均温度上升有90%以上的可能性是人类活动造成的,36%的受访者认识到气候变化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造成的,32%的受访者认识到温室气体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59%的受访者认识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绝大部分是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排放的,37%的受访者认识到人类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也造成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

2.2 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

表2列出了有关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的基本问题以及受访者的正确答题率。总体来说,企业管理

表1 对气候变化原因相关知识的了解

Tab.1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and driving forces

of climate change

人员对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的认知水平相当低,平均正确率只有27%。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排放贸易、联合履约和清洁发展机制,有35%的企业管理人员选出了正确答案。在被问及《京都议定书》定义的人类活动排放的六种温室气体时,正确率只有25%,大多数受访者将氮气排除在温室气体之外,但很少有人能将二氧化硫排除在温室气体之外。

受访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欧盟提出的全球升温的安全幅度的答题正确率只有21%。2℃上限属于共同愿景的部分内容,是当前国际谈判的一项重要议题,共同愿景是《巴厘行动计划》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行动中列出的要素之一,是一个非常综合而复杂的问题,交织着科学、经济、政治、伦理等诸多因素,与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等议题都有联系。无论是欧盟推崇的2℃上限,还是450 ppmv或550 ppmv危险浓度水平,以及3 W/m2或4.5 W/m2辐射强迫的稳定情景,都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2]。由于该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受访企业管理人员的答题正确率偏低是可以理解的。

只有约1/4的受访者正确选出了中国2020年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目标。该40%到45%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并且广泛宣传。受访者对该问题的答题正确率依然很低。由此可见,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的知识有所欠缺,由于传统媒体、网络和看到或听到的环保宣传活动是企业管理人员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最主要的途径,企业

表2 对气候变化全球协议相关知识及中国政策的了解

Tab.2 Understanding of the climate-change related

global agreements and protocols and China’s policies

管理人员了解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被动的,自觉程度较低,其气候变化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应有的深度。

2.3 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的认知上,受访者的平均正确率达到了60%,远远超出了对气候变化原因的认识和对气候变化全球协议及中国政策的了解。75%的受访者认识到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增加是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65%的受访者认识到局部地区的洪涝、干旱加剧也是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64%的受访者认识到海平面上升也是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63%的受访者认识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受影响也是由于气候变化,55%的受访者认识到气候变化还会影响人类健康。由于这些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直观,也由于近年来中国国内气象、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媒体报道的力度也比较大,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使得受访者对这部分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水平比较高。但是仅仅有35%的受访者认识到气候变化会使粮食产量受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主要分布在第二、第三产业,缺乏对农业领域的直观认识。

2.4 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在对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的认知上,受访者的平均正确率也达到了60%,75%的受访者认识到改变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可以减缓气候变化,73%的受访者认识到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可以减缓气候变化,66%的受访者认识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可以减缓气候变化,52%的受访者认识到提高能效可以减缓气候变化。这些减缓措施的认知程度比较高,主要因为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主要分布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对上述减缓措施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得力于媒体的广泛宣传。但是,对减缓气候变化的具体技术,仅有约1/3(35%)的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推广使用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可以减缓气候变化,主要由于该技术的成本过高,很难在现阶段大规模推广,导致其在企业管理人员中的认知偏低。但是该技术做为一项重要的在未来有巨大潜力的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在国际社会上已经得到众多政府官员、研究人员、企业界人士的认可,由此可见,国内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对具体的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还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2.5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在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的认知上,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的平均正确率达到了46%,但是对各项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的认知程度有明显的差别,说明企业管理人员缺乏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系统知识,其知识呈现零散化的特点。强化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是受访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的最主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有88%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一项;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也是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的比较主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分别有58%和42%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两项;仅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受访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控制沿海地区地下水超采和保护红树林也是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分别有35%和27%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两项,可见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普遍对海岸带环境与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中的脆弱性和我国海岸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在农业领域,仅仅有23%的受访者认识到选育推广农业抗逆优良品种也是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这与前述仅有35%的受访者认识到气候变化会使粮食产量受影响相

呼应,再一次印证了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农业领域受气候变化影响及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

3 企业管理人员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

3.1 愿意采取的减缓气候变化的个人行为

企业管理人员也是社会公民的一分子,首先应当承担作为一个公民的环境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表3显示了受访者作为公民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愿意采取的个人行动。总体上看,分别有86%、84%、77%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非常愿意采取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购买节能产品等行动来减缓气候变化,分别有61%和60%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愿意采取低碳办公和减少奢侈品的购买和使用等行动来减缓气候变化。然而,在购买当地当季水果和蔬菜、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尽量减少坐飞机的次数等减缓气候变化的个人行为上,选择肯定会这么做的企业管理人员比例明显下降,分别为40%、39%和28%,这可能与企业管理人员普遍生活节奏紧张、公务繁忙有关,可见当

表3 愿意采取的减缓气候变化的个人行为

Tab.3 Intended individual behavioral changes

in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与工作效率发生矛盾时,大多数人的选择还是以工作效率为主。

3.2 各利益相关方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分担

表4是受访者选出的应对气候变化各利益相关方应当承担的责任,可见大部分企业管理人员认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利益相关方。

表4 应对气候变化各利益相关方应当承担的责任

Tab.4 Divided responsibilities of stakeholders

whe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3.3 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推动力

图4是调查中关于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推动力的结果。从图中可知,69%的受访者选择了强制性的标准和法令的执行、61%的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了经济激励政策的引导,这两项是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

同时,46%的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了新商机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驱动,有43%的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了树立良好的企业和品牌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有36%的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了企业管理观念和意识的转变,由此可见,已有少部分的企业管理人员主动将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有机结合,并能意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机遇。

另外,仅有24%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竞争和开辟国际市场的需要,这可能与此次调查的大多数的企业管理人员来自内向型企业有关,同时也说明大多数的企业管理人员无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还是在企业发展问题上还没有全球视野;仅有23%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是由于受到了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这说明了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氛围还比较弱,同时也说明在我国,对企业行为来说,社会公众的影响力很小。

3.4 企业已经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图5是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采取的具体措施。从图中可知,57%的企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53%的企业已经提高了能效;有49%的企业已经采取了淘汰落

后产能,39%的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另有38%的企业利用了可再生能源。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已经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主要是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提高了能效、淘汰了落后产能、开展了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利用了可再生能源。

仅有11%的企业申请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虽然CDM项目在我国发展迅速,截至2009年底,我国企业通过参与CDM项目,已获签发的减排量达2.2亿tCO2当量,但是,对大多数的企业来说,由于信息、能力等障碍,或者产业类型、主营业务的不同,并没有从CDM项目中受益,也没有通过CDM项目获得相关的气候变化知识,从而提升气候变化意识。

4 结论与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和总结,并综合多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的观点[14-17],本文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气候变化意识,从而使我国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1)与媒体宣传相结合,对企业管理人员加强气候变化方面的培训,使企业管理人员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更加具体化、系统化。

(2)积极实行促进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激励政策,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鼓励企业进行低碳产品认证、自愿碳减排协议、碳交易、碳中和等尝试,使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气候变化意识进一步提高,使中国企业从被动迎接气候变化的挑战转变为从企业战略的高度上主动出击。

(3)与节能减排政策相结合,重视强制性的标准和法规的作用,进一步实行可再生能源强制入网、提高能效标准、循环经济立法和试点、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并转、上大压小等一系列命令控制型手段,促进企业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行动。

(4)积极发挥学术团体和环保民间社团的作用,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创造全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氛围,充分发挥公众的作用,对企业行为加强监督,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气候变化意识。

(5)通过增加投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种形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新技术行业,创设公平的竞争环境,加强企业创新能力,使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和潜力主动应对气候变化。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邓梁春. 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低碳经济:企业的挑战与机遇[J]. 世界环境, 2008,(6):60-62. [Deng Liangchun. Climate Change and Low-carbon Economy: Business Risks and Opportunities[J].World Environment, 2008, (6):60-62.]

[2]潘家华,陈迎,庄贵阳,等. 2008-2009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分析与展望[M]// 王伟光,郑国光. 2009气候变化绿皮书.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38. [Pan Jiahua, Chen Ying, Zhuang Guiyang, et al. 2008-2009: The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in the World[M]//Wang Weiguang, Zheng Guoguang. Annual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Actions:2009.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9: 1-38.]

[3]姜克隽,苗韧,郑平,等. 气候变化与中国企业[R/OL].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 世界自然基金会, 2010 [2010-07-01]. 省略/wwfpress/publication/climate/ CCandCE.pdf. [Jiang Kejun, Miao Ren, Zheng Ping, et al. Climate Change and Chinese Enterprises [R/OL]. Beijing: China Entrepreneur Club, 2010 [2010-07-01]. 省略 /wwfpress/publication/climate/CCandCE.pdf.]

[4]商道纵横. 碳信息披露项目中国报告[R/OL]. 2010 [2010-12-01]. 省略 /new_theme4Detail.asp?ThemeID98&T4AR3&Page_ID13324. [SynTao-Sustainability Solutions.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2010 China Report[R/OL]. 2010 [2010-12-01]. 省略 /new_theme4Detail.asp?ThemeID98&T4AR3&Page_ID13324.]

[5]Bord R J, Fisher A, O’Connor R E. Public Perceptions of Global Warming: United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J]. Climate Research, 1998,11:75-84.

[6]Steven R B. Comparative Public Opinion and Knowledge on Global Climatic Change and the Kyoto Protocol: The U.S. Versus the Worl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2003, 23(10):106-131.

[7]Lorenzoni I, Nick E P. Public Views on Climate Change: European and USA Perspectives[J]. Climate Change, 2006,77(1-2):73-95.

[8]Lorenzoni I, Nicholson-Cole S, Whitmarsh L. Barriers Perceived to Engaging with Climate Change Among the UK Public and Their Policy Implication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7,17(1):445-459.

[9]Jan C S, David E H,et al. Public Perception of Climate Change[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8,35(5):479-487.

[10] Sampei Y, Aoyagi-Usui M. Mass-media Coverage, Its Influence on Public Awareness of Climate-change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Japan’s National Campaign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9, 19 (2):203-212.

[11]潘葳楠,余潇潇,潘根兴,等.大学生气候变化意识的一次调查: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 5(5): 304-307. [Pan Weinan. Yu Xiaoxiao. Pan Genxin,et al.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Consciousness Am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and Its Analysis: A Case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09, 5(5): 304-307.]

[12]Whitmarsh L, Seyfang G, O’Neill S. Public Engagement with Carbon and Climate Change: To What Extent Is the Public ‘Carbon Capable’?[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0,20(7):1-9.

[13]许光清,郭会珍,原阳阳,等.企业管理人员气候变化意识及影响因素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 7(1): 59-64.[Xu Guangqing. Guo Huizhen. Yuan Yangyang. Dong Zhiyong.Evalu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limate Change Awareness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Personnel[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1, 7(1): 59-64.]

[14]徐冠华. 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个重要问题[J]. 中国软科学,2006,(10):1-14.[Xu Guanhua. The Important Issues on Development of an Innovative Nation[J]. Chinese Soft Science, 2006,(10):1-14.]

[15]李俊峰. 发展好新能源产业,政府应该做什么?[J]. 绿叶, 2010,(8):9-14.[Li Junfeng. What Should the Government Do in Developing the New Energy Industry?[J]. Greenery, 2010, (8):9-14.]

[16]唐丁丁. 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引领可持续消费[J]. 环境保护,2010,(16):32-34.[Tang Dingding. Developing Low-carbon Products Certification to Guide Sustainable Consumption[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0, (16):32-34.]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Climate Change Awareness

of Enterprises’ Management Personnel

XU Guang-qing1 DONG Zhi-yong2 GUO Ying2

(1.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第3篇:全球气候变化总结范文

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的编制背景是怎样的?规划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从国际来看,气候变化问题近年来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目前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未来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还将持续增长,随着国际碳排放空间进一步约束,我在国际谈判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去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华沙会议要求各国于2015年上半年向公约秘书处通报自主决定贡献目标,气候变化国际谈判驶入快车道,各方期待我国提出更有力度的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从国内来看,尽管我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并没有根本转变,长期形成的高碳发展模式导致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在这一背景下,编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形成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促进机制,破除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切实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助于我国加快推动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发展,抢占国际低碳发展先机。同时,通过编制专项规划来切实推进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也是顺应国际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潮流,树立我国积极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必然要求,有助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增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问:《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对全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答:《规划》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对我国影响、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现状、面临的形势及战略要求等内容,提出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明确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等重点任务,并从实施试点示范工程、完善区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强能力建设、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提出政策措施和实施途径,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实。

在国家发改委气候司的指导下,全国各地方于2011年组织开展省级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经有21个省、市(区)了省级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的,将对各地方贯彻落实规划部署提供重要指导,有利于各地方围绕当地碳强度下降目标,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提出的减缓、适应、试点示范、建设等各项具体任务,探索符合当地特点和发展阶段的应对气候变化实践经验。

问:《规划》中提出根据我国的主体功能区定位来制定区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可以说是不同于以往的政策亮点,请介绍该政策的内容以及主要考虑。

答:《规划》专门有一章内容来阐述区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之所以借鉴主体功能区定位思路来制定差别化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是基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气候条件多样、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和不同地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功能定位,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同地区建立分类指导的应对气候变化区域政策。在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同时,推动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

《规划》分别针对城市化地区(包括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确定差别化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和实现途径。为了体现差别化政策特点,《规划》对优化开发区域提出"确立严格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而对重点开发区域提出"坚持走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问:《规划》在建立碳交易制度、建设全国碳交易市场方面有哪些部署?

答:《规划》明确提出,要借鉴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逐步建立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具体而言,要在总结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和碳排放交易试点的经验基础上,研究全国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地区分解落实机制,制订碳排放交易总体方案,明确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的战略目标、工作思路、实施步骤和配套措施。做好碳排放权分配、核算核证、交易规则、奖惩机制、监管体系等方面制度设计,制定全国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培育和规范交易平台,在重点发展好碳交易现货市场的基础上,研究有序开展碳金融产品创新。

与此同时,不断健全碳排放交易支撑体系,制定不同行业减排项目的减排量核证方法学。制定工作规范和认证规则,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第三方核证机构认可,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配套政策及监管制度。研究与国外碳排放交易市场衔接,积极参与全球性和行业性多边碳排放交易规则和制度的制定。探索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开展双边和多边碳排放交易活动相关合作机制。

问:目前我国各项低碳试点在稳步推进,《规划》对到2020年各项试点的建设目标是怎么设定的?

答:一是继续开展低碳省区试点,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实现到2020年低碳试点省区的碳强度下降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在继续开展低碳城市试点的同时开展低碳城(镇)试点,从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探索产业低碳发展与城市低碳建设相融合的新模式,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和低碳发展提供有益经验。三是扎实推进低碳园区试点,到2020年建成150家左右低碳产业示范园区。制定低碳产业园区试点评价指标体系和建设规范。四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商店、宾馆、饭店、旅游景区等商业机构,开展低碳商业试点,2020年前创建低碳商业试点1000个左右。五是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低碳社区试点。"十二五"末全国开展的低碳社区试点争取达到1000个左右。

第4篇:全球气候变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疆;棉花;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气候状况每况愈下,全球变暖趋势也更加凸显出来,我国气候变化情况与北半球的情况基本一致,气候变化会对作物生长带来直接影响。新疆作为我国主要棉花产地,气候变化对其油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利用COPRAS动力评估模型的输入值,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 研究区域

基于新疆地区不同的气候特征、地形、位置及棉花生产情况,将新疆棉区主要分为了5个区域,分别是东疆棉区、北疆棉区、南疆棉区北缘区、南疆棉区西缘区及南疆棉区东缘区,此外还包括了背部的无棉花生产区。如图1所示为新疆棉区的分布示意图:

根据我国新疆棉花产区的主要分布情况,综合考虑棉区土壤土质、生态气候条件、棉花试验等情况,分别选取了东疆棉区、北疆棉区、南疆棉区北缘区、南疆棉区西缘区及南疆棉区东缘区的代表地点:哈密、精河、库车、巴楚、若羌。针对这5个代表地区,收集了其气候资料,分别代表着5个代表地点在1953~2000年的月平均降水量、月平均日照时数、月平均气温以及逐日的气温日较差。

2 气候变化分析

2.1 气温变化

从1953~2000年新疆棉区的平均气温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如图2为新疆棉区年平均气温和4~10月平均气温日较差的变化情况:

从上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气温升幅达到0.13℃/10a,其中东疆棉区的升幅为0.08℃/10a,北疆棉区为0.36℃/10a,南疆棉区为0.07℃/10a。由此可见,北疆棉区升幅最大,尤其是在80年代最为突出。此外,从图2中我们还能看到棉花生长期的平均气温日较差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升幅达到了0.31℃/10a。

2.2 降水量

图3为新疆棉区棉花生长季内的降水量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降水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以80年代的降水量最多,东疆棉区、北疆棉区和南疆棉区降水量增加幅度分别为5.3mm/10a、4.4mm/10a和11.4 mm/10a,南疆棉区降水量增加最多。各个月份之间的降水量增幅不平衡。

2.3 日照时数

从图4可以看出,新疆棉区总体日照时数呈现下降趋势,最大值出现在1956年,为2097h,而与1989年的最小值之间相差了108h。新疆棉区近50a来,除了4月份的日照时数略有上升以外,生长期内其他月份的日照时数都是呈下降趋势。

3 气候变化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文主要采用了COPRAS动力评估模型对新疆地区的棉花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综合模拟,并且从现实的棉花管理技术方法和客观环境上进行模拟,最终研究50a以来气候变化对棉花生长发育以及新疆棉花产量的影响。

3.1 气候变化对棉花生育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各个棉区的影响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变化对于东疆棉区、北疆棉区、南疆棉区北缘区、南疆棉区西缘区及南疆棉区东缘区的影响是不同的,总体上来看,气候变化对棉花的出苗期影响不明显,而对于棉花的现蕾期、开花期和吐絮期的影响较大,新疆大部分棉区的现蕾期至吐絮期提前,最终使得棉花的停止生长期推迟,从而使得棉花的生育期延后。

3.2 气候变化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新疆各个棉区的产量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北疆棉区随着年代的发展是逐渐增加的;东疆棉区呈现出的是波动上升趋势;南疆盆地边缘区也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如表2)。

4 总结

总的来说新疆棉区的气候变化呈现以下几个特征:变暖、变湿、日照时数减少。根据动力评估模型的评估结果来看,气候变化从整体上来说是有利于新疆地区棉花生产的,主要表现在气候变化使得开花期和吐絮期提前,停止生长期推后。大部分地区棉花全生育期明显延长,就平均状态而言,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比60年代整个生育期分别延长8.2d、2.4d和5.2d。近50a来新疆地区棉花模拟产量明显增加,尤其表现在北疆棉区。70年代和90年代棉花产量增产较多,分别比上1个年代增产26.4kg/hm2和25.4kg/hm2。

另外,随着气候的变化还带来了棉花模拟产量的波动性变化增强,也就是说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得新疆地区的棉花生产面临更大的风险,在实际生产中应该尽可能提高科学性,科学培育,提高新疆地区棉花产量,降低气候变化带给棉花生产的威胁。

参考文献

[1] 蔡运龙,Barry Smit.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及其适应对策[J].地理学报,1996,51(3):202—210.

[2] 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3] 张清.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冬小麦的影响及小麦评价模式研究.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C].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527—529.

[4] 唐国平,李秀彬,Guenther,Fischer,Sylvia Prieler.气侯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0,55(2):130—137.

第5篇:全球气候变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湿地,温室气体,水文条件,生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S3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湿地和全球气候变化概况

我国湿地面积大约有7.0×107hm2,占国土面积的2.6%。全球湿地面积约为5.7亿hm2,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其中湖泊为2%,酸沼为30%,碱沼为26%,森林沼泽为20%,洪泛平原为15%。红树林覆盖了约2400万hm2的沿海地区。

湿地是一个生产力巨大的生态系统。湿地由于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特有的边际效应使得其中的物种种类和数量都是其他生态系统所无法比拟的。而且湿地还是有些动植物特有的栖息场所,为生物多样性起到了巨大作用。湿地生态系统,同样具有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并且这种相互作用可以达到某种功能上的稳定,而这种相对稳定则来源与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即对外部环境压力的适应。

由于大气中CO2及其它温室气体(CH4等)浓度的增加而导致全球变暖已成不争的事实。在对温室气体不采取减排措施的情况下,未来几十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将每10年升高0.2℃,到2100年,全球平均温度将升高1~3.5℃,海平面相应将上升约15~95cm。我国在自然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下,预计2013~2022年,全国平均气温将增加0.45℃,降水增加3%;而2033~ 2042年气温将增加0.75℃,降水则减少5%。

2全球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

2.1对湿地水文条件的影响

不断变暖的气候将导致大气降水的形式和量的变化,而这将通过改变湿地水文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从而显著地改变湿地的生态功能。气候的变化通过改变湿地的水文特征来影响湿地整个生态系统。

除了地貌外,降雨和蒸散作用也影响景观单元中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降雨入渗和地下水的直接蒸发对与地表水体相连的景观部分有动态影响,包括湿地形成的位置。水位通常与地表水体和湿地的岸线相交,以致该点没有不饱和区的存在。

2.2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对海岸湿地,海平面的上升会增加其被淹没的频率与深度,从而改变其生态学过程。海平面升高所加大的冲蚀和淹没会失滩地,这些湿地的失去和功能的变化无疑会削弱其作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价值,同时这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也会减少,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威胁。

湿地对沿海地区的生态和经济是至关重要的,它们的生产率等于或超过任何自然或农业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具有很强的生产力,同时,湿地具有特殊的储水性能,地蓄水空间巨大,可以储存过量洪水,起着降低洪峰高度的功能。在雨水丰沛期,面积广阔的洪泛湿地接纳雨水并渗入地下含水层,恢复地下水的供给能力。湿地的特殊结构可以使水中悬浮物、有毒物、营养物通过沉降、吸咐、降解等方式,得到净化。湿地植物拦蓄、吸附减缓水流速度,使得湿地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样把上游的水过滤了一遍。

由此可见,湿地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单元,特殊的边际效应使得生物多样性超过任何生态系统,所以由于全球气候上升所带来的影响是超过其他生态系统的,由于升温所造成的降雨量下降,蒸发量提高,在减少湿地水容积的同时影响沉积和营养物的输送、并增大沿岸洪涝灾害的频率。在这样的生境中,生物的生存无疑是困难了许多,这样肯定减少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3湿地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3.1湿地中的CO2

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地表经常性积水,土壤通气性差,地温低且变幅小,造成好气性细菌数量的降低,而嫌气性细菌较发育。植物残体分解缓慢,形成有机物质的不断积累。不同类型的湿地碳累积或分解的速率不同,碳密度相差很大。影响湿地中碳的形成的有植被(有机质输入量、物质组成),气候因子(温度、湿度),土壤性质(结构、粘粒含量、矿化度、酸度等),以及其它因素如施肥、灌溉。所以湿地生态系统中关于碳的准确计算还有待研究。

关于碳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可以以下图为例:

图1天然湿地碳循环示意图

由图可知,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本模式是: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形成有机物;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腐殖化作用和泥炭化作用形成腐殖质和泥炭;土壤有机质经微生物矿化分解产生CO2,在厌氧环境下产生CH4释放到大气中。在经常性积水条件下,湿地是CO2的汇。假如能够通过控制湿地的条件,使大规模的湿地生态系统一直保持在“汇”的状态,那么这中情况下的湿地生态系统则能够很好的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通过对碳源的控制来延缓升温的趋势。

3.2湿地中的CH4和N2O

CH4和N2O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CH4 从湿地中的排放是发生在土壤中的一系列生物和物理过程的结果。在厌氧环境条件下,CH4通过甲烷产生菌的作用而产生;在氧化条件下,CH4通过甲烷营养菌的作用而被氧化和迁移。

大气中绝大多数N2O来源于生态系统N循环中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高温、湿润、高碳氮含量的土壤是N2O产生的最佳环境。而湿地恰好满足N2O产生的理想条件,因此,湿地生态系统是N2O的重要“源”。

受植物生长状态、根层深度及植物传导气体的效率的影响。根际氧化作用仅发生在生长季,植物对气体的传导效率影响根际 CH4 的氧化作用和排放通量。水位下降时,由于氧化层增大,土壤中氧化作用增强,导致 CH4 排放量减少,同时水位降低,根际氧化作用减弱。在植物生长季,水位降低 15cm,将导致土壤中 CH4 氧化作用增 25%。

4总结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全球气候的变化会导致湿地水文条件的改变,同时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而水文条件的改变又可能诱发湿地中的温室气体CO2、CH4等的加速释放,失去了“汇”的作用,反而成为了温室气体的“源”,并且,由湿地中释放温室气体的潜力是其他任何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

湿地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关系,两者都不是孤单地存在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方,我们要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不仅要着眼与温室效应或其他气候原因,同样要考虑到全球的像湿地生态系统一样的各种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起到的正面或反面作用。同理,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中,我们同样不能忽视湿地这一特殊生态系统对整个全球系统的影响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编译.湿地公约履约指南(A).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国家环境保护局主持.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编.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3】彭少麟,李勤奋,任 海.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2.7.1153~1159.

第6篇:全球气候变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气候变化;自然;影响

鉴于目前的温室气体的浓度和持续排放,很可能是在本世纪末,全球温度的增加将超过1.5°C。世界上的海洋将变暖并且冰川融化将继续。2065年的平均海平面上升的预测为24C30cm ,2100年将达到40-63cm 。即使从现在起温室气体的停止排放,各种气候变化仍将持续几个世纪。

最近的例子:

2015年因创纪录的高温和极端天气而“载入史册”,有报告建议国际社会做好直面更热、更旱、更涝未来的准备。其影响有:

一、海洋表面温度与海洋热量

受厄尔尼诺的影响,海洋的大片区域,尤其是热带太平洋的中部和东部地区经历了显著的增温。海洋上层700 m和2000 m的全球海洋热含量都达到了历史新高。2015年海洋热含量的上升约占过去60年来观测到的全球海平面上升的40%。海平面创下了自有卫星和传统测潮仪记录以来的最高纪录。

二、北极海冰

2015年2月25日,北极海冰面积打破了同期历史最低纪录。2015年9月11日,北极海冰面积是同期历史第四最小面积。

三、热浪

许多国家都遭遇了热浪,其中,最具破坏性影响的几次热浪出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2015年,亚洲大陆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南美亦是如此。西欧和中欧遭遇了特长的热浪期,一些地区的温度在40 ℃附近徘徊,例如,德国、西班牙和英国分别以40.3 ℃、42.6 ℃和36.7 ℃的高温刷新了国家的高温纪录。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部都遭遇了创纪录的野火季,仅阿拉斯加遭遇夏季野火肆虐的面积就超过了200万公顷。

四、降水量

2015年全球降水量接近长期平均水平,但极端降水较多。2015年1月,活跃的西非季风使非洲马拉维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洪灾。较之往年同期8 mm的月均降水量,2015年9月,利比亚西海岸的月均降水量超过了90 mm。2015年8月,马拉喀什摩洛哥全市1小时的降水量高达35.9 mm,高于该市月均降水量的13倍。2015年,强大的厄尔尼诺使美国南部、墨西哥北部部分地区以及秘鲁、智利北部、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南部和阿根廷北部等亚热带地区的湿度显著增加。

五、干旱

2014―2015年是自1932―1933年以来最干旱的一年,非洲南部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受到了重大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干旱加剧了印度尼西亚的森林大火,并波及到了邻国的空气质量。加勒比、中美洲部分地区以及包括巴西东北部、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等地区在内的南美洲北部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农业、水和能源部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虽然自1990年以来,二氧化碳的全球排放量已经增加了近50%。其排放量在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的增长量远远快于前三十年。但还是可以通过在全球广泛的技术革新以及行为改变,来使全球平均温度上升控制在比前工业化时代高两摄氏度的水平。

(一)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其治理区域地自然资本的持续发展是这个地区经济发展和反不平等、反贫穷的基础,必须要缓和气候变化,并使经济从自然资源消耗型转变。该地区的温室气体由于城市化、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排放量巨大,其农业也对氧化亚氮和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氧化亚氮的排放量来自于土壤、淋洗和径流、直接排放废弃物和动物粪便――在2000年至2010年排放量增长了约29%。并且,由于安第斯山脉的冰川为数百万人提供重要的水资源,气候变化使其萎缩,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发展。

(二)在亚洲与太平洋地区,史无前例的经济增长已使数百万人摆脱了贫困,这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日益增长的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导致了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废物的产生,威胁人类和环境健康。对化石燃料和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加,农业、棕榈油和橡胶种植园、水产养殖和野生动物非法贸易,造成了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在南亚,平均每年毁林面积超过100万公顷,导致在2005和2015之间每年数亿吨二氧化碳的释放。

(三)在非洲,一个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对木柴的需求的上升将意味着在非洲的森林覆盖率可能继续萎缩,在2050年将下降到不到6亿公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指出,其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低效的灌溉方式,资源的过度开发,无节制的开采活动将导致气候变化将进一步损害非洲的经济。这将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减少粮食安全,可以增加迁徙和传播疾病,破坏基础设施,如道路和桥梁,以及高贫困率。

(四)在北美,近年来环境的挑战已经出现。气候变化对整个地区产生影响,烃类提取方法带来的增加排放的可能性。沿海和海洋环境正受到营养物负荷、海洋酸化、海洋变暖、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洋废弃物的新形式的威胁。在持续干旱条件下向北迁移,向西到加利福尼亚。有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变暖加剧了干旱约15%至20%的程度。也会引起飓风沙,每年引起约150人死亡和700亿美元的损失。

第7篇:全球气候变化总结范文

极端高温天气的另类解释

今年夏季,在我国天气的“舞台”上,高温成了最吸引眼球的“主角”,持续近两个月的高温热浪使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饱受炙烤,多地旱情严峻、河道断流、水库干涸。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截至8月22日,全国有8105万亩耕地受旱,有664万人、220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从全国范围看,本次高温热浪还将继续持续,待季节转换之后才可能完全消退。本次高温热浪过程呈现高温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强、极端性突出等特点。据国家气候中心资料显示,7月1日至8月14日,高温天气覆盖了我国江南、江淮、江汉、黄淮及重庆等地的19个省(区、市)。其中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8省(市)平均高温日数达28.8天,较常年平均(13.5天)多出一倍以上,平均最高气温达35.6℃,均为1951年以来最多(高)。我国中东部地区有305个观测站日最高气温突破40℃,浙江新昌极端最高气温达44.1℃。有477站次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为历史同期最多。一时间,“中国好烤箱”遍布各地,“烧烤模式”也成为了公众对此次极端高温天气的最好注解。

一时间,“由于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偏强并且位置偏西,导致副高控制范围内晴热少雨,进而形成南方高温天气”的论断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媒体节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的丁一汇研究员确认为,这一切,可以从海温的变化说起,或者说,是从“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说起。

据观测资料显示,今年春节以来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厄尔尼诺年衰减并向拉尼娜年过渡。由于洋流的运动和偏东信风的作用,冷海水会向西扩散至西太平洋的东部地区。当较冷的海水由东向西流至副高时,就会与副高东侧边缘的东北风相遇。由于东风是偏冷且比较干燥的,这样就会使海洋表层海水被大量蒸发,进而使海温下降。当海温降低后,海洋表层空气难以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对流受到抑制,这样大气的密度会持续增加,高气压则因此不断增强并在原地维持,不会远离中国大陆向东撤退。另外由于前期春季和夏初印度洋一直维持暖水,这致使高层的高气压加强,并由该区盛行的西风向东输送,也有利于副高的加强西伸。这样西太平洋副高的东侧不断补充加强,西侧又有印度洋高气压的不断并入,于是副高就被锁定在我国南方地区,并且强度不断增强。再加上“海洋大陆(印尼)——南海”的暖海温使对流活动明显发展,也促使副高进一步加强北抬,因而呈现了稳定、持续且偏西、偏北的特点。“只要热带太平洋至印度洋‘东冷西暖’的海温形势不变,副高就会维持下去。所以海温的变化才是副高持续稳定的主因。”丁一汇总结道。

但仅考虑海洋的影响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北半球异常大气环流的作用,副高的偏强也和北极涛动呈正相位有关。由于北极地区通常受低气压系统支配,当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时,冷空气被周围的高气压“困在”极地,难以向南扩展。由于在副热带中纬度地区冷空气活动较弱,因而不容易促使副高减弱和东退。“北极涛动处于正相位和赤道太平洋‘西暖东冷’叠加,都有利于副高稳定发展,这是导致今年夏季南方大范围高温热浪天气的主要原因,或特殊的原因。”丁一汇说。

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如果中国东部大范围地区出现高温热浪,那么一定与全球性的高温过程有关联。今年夏季,在中东到欧洲地区,在美国的西海岸等地,都出现了明显的高温天气,实际上,美洲、东亚、欧洲到中东这三个地区常常会同时出现高温热浪过程。“这种现象被我们称为‘遥相关’,指的是相隔一定距离的两地气候异常之间的联系。实际上反映了上游的异常天气可以通过高空强风速带(气象上称急流)传播到下游地区,相继出现一连串的天气现象和气候,因而中国的这次高温热浪是上面三个条件共同叠加和增强的结果,是一次比较复杂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丁一汇解释道。

来自遥远北极的生灵之殇

今年4月,挪威极地研究所的研究员在北冰洋斯瓦尔巴特群岛上,抓拍到一只看似体格健壮的雄性北极熊。而7月,再次见到这只北极熊时,却看到了它枯瘦如柴的尸体像一块地毯一样铺在地上,令人不忍直视。对此,野生动物专家推测,正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冰层的不断消退,令北极熊没有办法去猎食海豹,被迫去远处觅食,但最终仍是找不到食物,只得饿死。尽管根据一具死熊的尸体就断定它们过得很糟确实有些片面,但专家们在近年来的几次极地考察中,确实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深切的直观感受。

最早发现这具尸体的北极熊专家伊恩·斯特林教授也强调,尽管不能明确地说这只北极熊的死亡是气候变暖的结果,但是这个悲剧大体上还是和气候变暖会对北极熊造成的后果的预测是一致的。

国外研究人员发现由于气温骤升,海水结冰耗时大大延长,动物被迫在陆地上待得更久,这便直接影响了北极熊的个头大小和繁殖成功率。据估计,现存的北极熊数量约为2万~2.5万只。已知的北极熊有19个品种,其中有8个品种的北极熊数量正不断减少。

很大程度上,北极熊的数量已经成为衡量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这种栖息在北极冰盖上的大型哺乳动物,是诸多受气候变化影响动植物中最具象征性的代表符号。与北极熊一样,候鸟、斑嘴鸭、鸣虫、扬子鳄以及其它一些动植物全都是气候变暖的最直接受害者。

温暖的海水和大气使得海冰难以形成,汩汩的海水也彻底改变了毛茸茸北极熊的生态时间表。加拿大野生动物局生物学家伊恩·斯特林通过长期的研究表明,1950年以来长期的气候变暖趋势已经改变了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它们一直在尴尬、恶劣的温暖气候中挣扎。

哈德逊湾是个独特的地方。大多数北极熊生活在加拿大北部地区、阿拉斯加、俄罗斯或格陵兰岛。这些地区几乎常年结冰,符合北极熊的生存环境,而且这里有源源不断的食物——环斑海豹。作为地球上最大的陆上食肉动物,北极熊号称“北极圈之王”,除了人类,几乎没有天敌。但这些强壮的庞然大物需要依靠海冰来捕捉主要食物——海豹。哈德逊湾的海冰以往很早就形成,北极熊可以利用海冰接近海豹,猎食后积聚过冬所需的脂肪。但现在,哈德逊湾的海冰形成比以往要晚数周,饥饿的北极熊等不及,只好先吃幼熊,抑或活活饿死。这使得哈德逊湾的北极熊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受饥饿的驱使,它们只好到镇上去寻找食物,或者游向更远的地方,无形之中也破坏了人类和北极熊之间的和谐相处。

专家曾预测,如果全球平均气温比1980年至1999年的平均值增加1.5℃至2.5℃,目前地球上20%至30%的物种可能会灭绝;如果超过3.5℃,将会有40%至70%的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将严重受损。

事实上,气候的变化还影响了诸多候鸟的迁徙路径与栖息地、众多植物的生长与分布规律。由于气候变化,地球南北两极部分生态系统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动植物物种地理分布朝两极和高海拔地区迁移;树叶发芽、鸟类迁徙和产蛋等春季特有现象提前出现,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生态失衡。

人类与气候的战争

阳山县偏居于广东省西北部,属南岭山脉南麓。这里自然灾害频繁,风、寒、冰雹、暴雨洪灾,无雨旱灾,给本来产量水平不高的农业生产带来很严重的不稳定性。

“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地区的主要表现为温度上升、年均降水量减少,但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多,使得局地洪涝加重。”阳山县气象局副局长罗晓丹介绍,“根据阳山县近20年的监测数据显示,阳山县的气温每十年上升0.15℃,1998年起到现在明显升高,但增温速率小于广东全省平均增温速率(0.22℃/10年)。”

据一份公开的报道介绍,1990年秋季起,阳山县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人口迁移措施,有组织地向平原地区移民。报道称,由于石灰岩区内地形破碎,岩石,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承载力低,生态危机严重、人口压力大、土地过载,迫切需要通过适度移民实行减载。阳山不少地方缺乏起码的生存条件,天旱时要到十多公里外挑水吃。

另一方面,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SCAR)发表的最新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南极洲西部冰川融化加速,使得全球海平面以两倍速度上升,预计在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会上升1.4米。包括上海、伦敦、纽约等沿海城市都将受影响,面临被淹没的威胁。由于气候变暖,1990年到203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沿海的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大约是每年5毫米,最高可上升30厘米。届时,地势低平的珠江三角洲将有42%的面积低于海平面,同时咸潮将大量入侵。

在“十年九旱”的中国西部地区,当地人每年都在与极端的气候做着斗争。近年来,NGO也开始和政府一起对抗气候变化。其中,乐施会与政府部门合作,已经在中国内地开展了数十个融入气候变化视角的扶贫项目。“由于移民搬迁难度较大,中国西北地区则开始沿着‘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路线制定政策。”乐施会气候变化项目部官员李宁说。乐施会出资协助贫穷的人改变生计、耕作或使用能源的模式,从而适应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而在全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气候难民”,正开始自发和有组织地进行移民。

孟加拉国政府最新出炉的一份报告称,该国有越来越多的“气候难民”从沿海低洼地区向内陆大城及印度等邻国移民。

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涌现大批“气候难民”的说法,中国国家气侯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徐影此前曾表示,如果不能尽快落实节能减排,中国也可能成为有“气候难民”的国家之一。

提升极端气候的应对能力

2010年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组织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编写了《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促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SREX)。报告认为强降水和热浪等极端天气将会变得更加频繁。报告首次把气候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一个新观念:极端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仅取决于天气气候本身的强度,也取决于受影响地区的暴露度和脆弱性,提出要加强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的风险,以促进气候变化适应。

“SREX报告对于人类应对极端天气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引起了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说。

以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为例,尽管气象部门之前做了准确的预报,但还是造成了很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灾害较重的地方一个是房山地区的一些旅游景点,另外一个是高速公路。秦大河认为,一些人在河道中建房,建别墅,搞旅游开发,严重堵塞行洪河道,增加了洪水风险。由于道路规划不合理,京港澳房山段部分路段受淹严重,加之信息不畅,在发生洪灾的情况下仍然放行车辆,更加重了灾害损失。

这反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城乡规划缺乏科学评估,尤其没有考虑气候风险,导致脆弱性和暴露度增加,秦大河强调。通过气候可行性论证对脆弱性和潜在的灾害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可以降低灾害风险。另外一个,应对极端天气政府和社会都要动员起来,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分工,建立常规化的沟通联系机制。“所以,气象防灾减灾不仅是科学问题,它和社会管理、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各行各业之间的交叉协作密切相关。”秦大河说。

第8篇:全球气候变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利弊;有序与定量适应;主动应对;中国

中图分类号F12;X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1-000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1002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挑战。《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制,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基础性工作,然而新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需求需要我们继续开展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鉴于此,香山科学会议于2013年6月18-19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以“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重点问题凝练与判断”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下称香山会议)。作为香山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气候变化的影响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会议指出,当前,对中国来说,一个核心基础问题是: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与经济社会系统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利弊如何科学界定?虽然国家和地方已经编制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并开始了部分实践。然而,如何有针对性地根据气候变化影响的利弊,采取不同行动,合理利用气候变化的有利影响、规避不利风险,仍需要科学认识和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程度,从而实现有序适应气候变化,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会上,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专家组组长刘燕华参事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部署,特别提出要形成以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气候变化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全球范畴的我国气候变化国策、减缓和适应的关系等为主题的专题报告,进而清除政策与研究之间存在的障碍与瓶颈,缩短我国发展战略、国际战略与气候变化研究的差距。根据会议要求,整合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经反复修改,遂成此文。

1气候变化对中国不同领域与区域的总体影响

气候变化的总体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不同领域和区域造成的直接影响;通过对水热格局、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造成对不同领域和区域经济社会系统的间接影响;减缓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的间接影响。

1.1不同领域

(1)自然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分布、生产力、服务功能等形成可辨识的影响,并可能造成物种减少、生境栖息地退化等危害。东北多年冻土区伴随着气温的显著升高和降水量减少,植被覆盖显著下降[1];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下降[2-3],而新疆、青藏地区净初级生产力则呈增长趋势[4];内蒙古中部大部分地区的植被在总体上保持基本稳定,少部分地区的植被覆盖得到了明显改善,极少部分地区仍存在较强的植被退化或土地沙化趋势[5-6]。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还包括:树种分布变化、林线上升,物候期变化,生产力和碳吸收增加,林火和病虫害加剧等[7-11]。

气候变化使得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改变,使一些物种在原栖息地消失[12-13],如与上世纪中期相比,青藏高原东部青海湖地区豆雁、灰头鸫、白头鹞、鹌鹑和文须雀等26种鸟从湖区消失。此外,气候变化还可导致有害生物分布范围改变,危害加剧,并引起物种栖息地退化[14-16]。

(2)自然资源(水资源、能源等):气候变化导致不同区域的降水变化趋势不同。总体上,西部地区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华北、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南方地区降水量有所增加[17]。海河、黄河、辽河等北方河流的实测径流量减少较为明显。

由于气候的变化,人们生产生活对能源的需求发生变化,北方地区冬季增暖明显,采暖日数减少[18];夏季高温则对空调技术、建筑物结构、隔热水平提出新的需求[19]。同时,减缓气候变化需要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对能源供应结构形成影响[20]。

(3)第一产业(农业):气候变化导致的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利弊各兼[21]。在西北干旱区,一方面, 干旱区热量资源得以改善, 作物生育期延长, 天然植被气候生产力显著增加;另一方面, 干旱区热害与冷害等极端气温事件增加, 光照资源显著减少, 水资源严重缺乏和分布不均, 这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22]。东北地区热量资源持续增加,使得作物种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23]。由于气候变暖造成了全国种植制度界限不同程度北移、冬小麦和双季稻种植北界北移,熟制的变化可能使种植制度界限变化区域的粮食单产增加。然而降水量的减少造成了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北界向东南方向移动[24]。1980-2008年气候总体变化趋势,包括气温、降水、太阳辐射等,分别导致了小麦、玉米和大豆产量降低了1.27%、1.73%和 0.41%,而水稻增加了0.56% 。其间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的区域和作物是我国北部和东北部干旱和半干旱区的玉米和小麦,在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气候增暖引起干旱加剧)的综合作用下,该区玉米和小麦生产已受到较大负影响[25-26]。

(4)第二、三产业(工业、建筑业、旅游业):气候变化对工业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气候变化通过其对农业和自然资源的影响而间接地对第二、三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生产来看,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使农产品生产和价格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那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部门的生产[27];气候变化也可通过影响能源和水土资源的可获得性或交通运输成本而影响工业生产的布局和决策。从需求来看,气候变暖会增加对空调、冷饮和啤酒等工业产品的需求,促进其扩大生产规模[28]。

相对于工业生产,建筑业和旅游业受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会较大一些。气候变化将促使暴雨等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从而直接威胁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安全水平,也对建筑物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提出了新的要求[29-30]。气候变化会引发环境景观与生物物种多样性的调整,毁坏当地的自然特色和人文旅游资源,从而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会致使地区交通停滞甚至瘫痪,气温和湿度等在短期发生骤变会影响旅游人数和逗留时间,从而影响旅游业的收益[31-32]。

(5)社会系统(城市、公共健康、重大工程):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事件增加、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可能较大影响社会民生发展。随着极端降水频率的增加,城市内涝频发[33];气候变化引起的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不仅直接影响人体健康[34-35],同时也会使传染性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36-38];气候变化对若干气候敏感性极高的重大工程具有重要影响[39-44],包括:沿海核电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山地灾害防护工程、寒区公路铁路工程、沙漠化防治与水土保持工程、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等。

(6)自然灾害: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大部分地区极端天气事件的频次与强度显著增加[17,45-46],包括:极端干旱、洪涝、冰雪冷冻、高温热浪等。年均极端高温的次数上升,而年均极端低温的次数有所减少;华北与东北部分地区干旱化有加剧的趋势;长江中下游、西南部分地区洪涝灾害频次与强度显著增加。

1.2不同区域

华北地区总体暖干化趋势明显,水资源紧张态势加剧,气候变暖导致的热量增加也影响该区的农业产量及布局[47-49];东北地区最明显特征是热量资源增加,然而东北西部地区干旱趋势同时加重,农作物由于积温增加,种植面积扩大[50-51];华东地区受到的最显著影响为气温升高导致的高温热浪对人体的影响[52],以及日趋加重的洪涝灾害;华中地区近年洪涝灾害加剧,湿地面积减少,且部分虫媒疾病传播范围扩大(如血吸虫、钉螺)[53-54];华南地区热带气旋个数减少、强度增加,而且海平面上升明显,进而导致的红树林和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55-57];西南地区大部分区域增暖,而四川盆地的气温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干旱、洪涝灾害频次增多,程度加重,山地灾害呈频发趋势,同时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退化、岩溶石漠化加剧[58-62];西北地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冰川退缩,降水总体增加,农业产量有所增加[63-64]。

1.3减缓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虽然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会产生直接影响,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是应对或减缓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即通过采取减缓措施而产生的间接影响为主。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包括实施碳税、碳关税、碳交易等经济政策措施和推广低碳环保技术等技术措施,这些措施的采用将对社会经济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65-68]。

从短期来看,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将对中国社会经济系统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高耗能产业的影响最为明显;但从长期看,部分负面影响会逐渐被正面影响(如有利于扩大政府税收和低碳经济投入,促进节能减排技术、清洁能源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等)所抵消。不同减缓措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总结如下:

(1)碳税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但要付出能源密集型部门产出下降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等经济发展成本。现有很多研究表明碳税对降低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效果;然而,征收碳税将提高能源使用价格,显著拉升能源密集型产业(也是高排放)部门的生产成本,对其产出和出口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虽然由于资源配置效应,征收碳税对低排放产业部门的产出和出口有促进作用,但是中国目前的经济从总体上看是以高耗能或高排放的产业为主,总体经济增长、社会经济福利和就业将受到一定负面影响[68]。

(2)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对全球碳减排的效果不很明显,但对我国产品出口和经济发展产生较显著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自身产品竞争力下降与碳泄露,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将对未承担约束性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国家征收碳关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而且出口产品中隐含碳排放量较高,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征收的碳关税将对我国高耗能行业出口、产出和总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69-71]。特别是碳关税政策具有较强的效仿效应,发达国家同时实施碳关税政策在短期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将更为显著。现有研究表明:虽然碳关税对全球减排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效果非常有限。

(3)采用低碳环保技术将促进国内企业的转型升级并减少碳排放,虽然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发展将产生负面影响,但从长期上看,有助于培育出新的行业和经济增长点[72-73]。短期内,采用低碳排放技术需要企业增加设备和技术的投资,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对国内生产和市场占有份额以及产品出口将产生负面影响。但从长期上看,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长期平均生产成本,有助于企业生产的转型升级,提高企业长期竞争力。同时,随着低碳排放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将培育出新的行业(如新能源行业)和经济增长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气候变化影响利弊共存、弊大于利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不同领域与区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影响,总体上利弊共存,弊大于利。

2.1有利影响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对我国有利的方面包括:①气候变暖导致的北方部分地区种植制度界限变化区域粮食单产增加;②部分高、寒地区热量资源增加、作物生育期延长,如青藏河谷、东北地区,使得种植品种、范围都明显增加;③西北地区降水增加,气候由暖干化向暖湿化发展,青藏高原、内蒙古等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度得到显著改善,有利于遏制荒漠化趋势;④短期温度上升可能使作物产量有所增加;⑤冰川融水增加,使得塔河等流域径流量增加,有利于西北干旱区绿洲农业的发展;⑥中国森林生物量碳库累计增加;⑦气候变暖会增加对空调、冷饮、啤酒等部分工业产品的需求,促进其扩大生产规模。

减缓气候变化措施间接影响的有利方面包括:①有助于节能减排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新的产业部门和经济增长点;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低碳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有效降低经济发展对石化能源的依赖和污染物排放,为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提供契机。

2.2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的近期直接影响不是十分明显,而中长期高幅度增温负面影响比较突出。主要包括:①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率与强度的增加,可能造成重大的自然灾害损失;②降水时空变化的空间差异,导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洪涝干旱频繁发生,部分地区的水资源极度匮乏可能加剧;③大幅升温将加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导致生产力与服务功能下降,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导致部分物种灭绝;④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风暴潮频率、强度增加,海岸侵蚀和咸潮入侵加剧,并显著影响海岸带生态系统;⑤极端农业气象事件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农业病虫害增加;⑥气候变化引起的人体健康问题、重大工程建设问题等;⑦极端气候事件对旅游业影响较大。

应对或减缓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在短期内将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①提高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国内产品生产价格,对高排放企业的产出和出口产生不利影响;②对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GDP和就业的增长将有所减缓。

3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

为了有效适应气候变化,合理利用其有利影响、规避不利影响,从而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3.1趋利避害

趋利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目前较多地表现在农业上的适应。针对气候变暖的事实或未来气候变暖的情景,充分利用气候变暖带来的热量资源和无霜期延长等有利条件,采取调整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改变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和开发新品种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作物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发展反季节果蔬[74-77]。

在趋利的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近海和海岸带环境、能源、重大工程、工业、交通、区域发展等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需要采取避害的适应措施[74-85]。包括:适应国家战略的制定、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的监测评估、适应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支持、公众意识的提高、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3.2有序适应

为避免人类无序适应活动所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需要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协调不同部门以形成有序适应,从而实现科学应对气候变化,达到“有序应对、整体最优、长期受益”。包括: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影响机理的实验与综合评估模型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与风险分析,评估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以及全球持续升温情景对各领域和区域的综合影响;加强气候变化适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气候变化适应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规划的结合研究,开展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制定和立法研究,以及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86];强化不同部门与领域的协同协作,加强多维知识和学科领域的联合,紧密结合现有政策、规划以及资源管理、社区发展、增进生计能力、持续发展和风险管理等相关决策过程,强化适应能力[87]。

3.3定量适应

加强定量适应气候变化研究,并付诸实践。定量适应主要包括:①加强气候变化的定量影响与风险监测评估,尤其区分不同驱动因素的影响,从而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定量目标;②加强适应技术和措施的定量成本效益分析,通过开发成本-效益分析、多目标分析和风险-效益分析等方法定量评估适应的效果[88-89];③需要借助定量和定性方法,对不同适应措施和技术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明晰它们的风险、适宜性和优先性,判断其适应效果,进而可为未来不同时段的适应措施选择提供科学依据[90]。

3.4主动应对

减缓气候变化(或减排)将减缓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在短期内的经济和就业增长,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①逐渐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扶持低碳行业的发展,在国内外实施碳税和碳关税前有效地降低高碳排放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以减少未来碳税和碳关税实施对总体经济发展的影响;②深入研究碳税、碳关税和碳市场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做好应对发达国家对我们征收碳关税以及我国征收碳税和实施碳市场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等的准备;③深入研究各种技术减排措施的成本与效益,在短期内对减排和经济增长目标进行权衡;④加大减排技术研发投入和技术引进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使其成为我国新的产业与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毛德华,王宗明,宋开山,等. 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土地覆被变化的响应[J]. 中国环境科学,2011,31(2):283-292.

[2]刘会军,高吉喜.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NPP变化的影响[J]. 资源科学,2009,31(3):493-500.

[3]李秋月,潘学标. 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空间位移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10):1-6.

[4]张山清,普宗朝,伏晓慧,等. 气候变化对新疆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J]. 干旱区研究,2010,27(6):905-914.

[5]王军邦,陶健,李贵才,等. 内蒙古中部MODIS植被动态监测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15(6):835-842.

[6]张戈丽,徐兴良,周才平,等.近30年来呼伦贝尔地区草地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地理学报,2011,66(1):47-58.

[7]张峰,周广胜,王玉辉. 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植物物候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J]. 植物生态学报,2008,32(6):1312-1322.

[8]郭连云. 青海同德近50年气候与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关系[J]. 草业科学,2008,25(1):77-81.

[9]方精云,杨元合,马文红,等.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变化[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0,40(7):566-576.

[10]戴君虎,王焕炯,葛全胜. 近50年中国温带季风区植物花期春季霜冻风险变化[J]. 地理学报,2013,68(5):593-601.

[11]郭兆迪,胡会峰,李品,等. 1977-2008年中国森林生物量碳汇的时空变化[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3,43(5):421-431.

[12]马瑞俊,蒋志刚. 青海湖流域环境退化对野生陆生脊椎动物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6,26(9):3061-3066.

[13]袁婧薇,倪健. 中国气候变化的植物信号和生态证据[J]. 干旱区地理,2007,30(4):465-473.

[14]赵慧颖. 呼伦贝尔沙地45年来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2007,26(11):1817-1821.

[15]吴春霞,刘玲. 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的全球气候背景分析[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25(5):95-97,104.

[16]李林,吴素霞,朱西德,等. 21世纪以来黄河源区高原湖泊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2008,23(2):245-253.

[17]张建云,章四龙,王金星,等. 近50a来我国六大流域年际径流变化趋势研究[J]. 水科学进展,2007,18(2):230-234.

[18]陈莉,方修睦,方修琦,等. 过去20年气候变暖对我国冬季采暖气候条件与能源需求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2006,21(4):590-597.

[19]陈峪,叶殿秀. 温度变化对夏季降温耗能的影响[J]. 应用气象学报,2005,16(增刊):97-104.

[20]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Synthesis Report.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I, II and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 Core Writing Team,Pachauri R K and Reisinger A (eds.). Geneva,Switzerland: IPCC,2007.

[21]Wang J, Huang J, Yan T.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en Large River Basins in China[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3,12(7):1267-1278.

[22]孙杨,张雪芹,郑度. 气候变暖对西北干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7):1153-1162.

[23]纪瑞鹏,张玉书,姜丽霞,等.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J]. 地理研究,2012,31(2):290-298.

[24]杨晓光,刘志娟,陈阜.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I. 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和粮食产量可能影响的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2):329-336.

[25]Tao F,Zhang S,Zhang Z.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Wheat Phenology in China under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Day Length and Cultivar Thermal Characteristics[J].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12,43:201-212.

[26]Xiao D,Tao F,Liu Y,et al.. Observed Changes in Winter Wheat Phenology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for 1981-2009[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2013,57:275-285.

[27]张永勤,缪启龙. 气候变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2001,10(2):121-126.

[28]陈宜瑜.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II):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对策[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2):51-57.

[29]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R].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http://ipcc.ch/SPM2feb07.pdf,2007.

[30]李瑞,张红,张洋. 气候变化对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环境的影响[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70-73.

[31]刘慧芬,陈会敏,裴启云. 气候变化对旅游活动的不利影响及对策研究[J]. 江苏商论,2011,(1):135-136.

[32]钟林生,唐承财,成升魁.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J]. 中国软科学,2011,(2):34-41.

[33]陈峪. 中国主要河流流域极端强降水变化特征[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4):265-269.

[34]陈凯先,汤江,沈东婧,等. 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19-23.

[35]钱颖骏,李石柱,王强,等.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4):241-247.

[36]杨国静,杨坤,周晓农. 气候变化对媒介传播性疾病传播影响的评估模型[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4):259-264.

[37]鲁亮,林华亮,刘起勇. 基于天气因素的我国登革热流行风险地图[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4):254-258.

[38]杨坤,潘婕,杨国静,等. 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血吸虫病传播的范围与强度预估[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4):248-253.

[39]程国栋. 局地因素对多年冻土分布的影响及其对青藏铁路设计的启示[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33(6):602-607.

[40]王涛,吴薇,陈广庭,等. 近10年来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的研究[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33(增刊):73-82.

[41]康志成. 中国泥石流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2]戴会超,王玲玲,蒋定国.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上游近期水沙变化趋势[J]. 水利学报,2007,10(增刊):226-231.

[43]任国玉,姜彤,李维京,等.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情势影响综合分析[J]. 水科学进展,2008,19(6):772-779.

[44]王国亚,沈永平,苏宏超,等. 1956-2006年阿克苏河径流变化及其对区域水资源安全的可能影响[J]. 冰川冻土,2008,30(4):562-568.

[45]章大全,钱忠华. 利用中值监测方法研究近50年中国极端气温变化趋势[J]. 物理学报,2008,57(7):6435-6440.

[46]邹旭凯,张强,任国玉. 中国气象干旱指数及其监测研究[J]. 气候与环境研究,2010,15(4):371-378.

[47]费宇红,陈宗宇,张兆吉,等.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华北平原水资源影响分析[J]. 地球学报,2007,28(6):567-571.

[48]Wang J, Mendelsohn R, Dinar A, et al.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a’s Agriculture[J]. Agricultureal Economics, 2009,40:323-337.

[49]谭方颖,王建林,宋迎波,等. 华北平原近45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2009,30(1):19-24.

[50]廉毅,高枞亭,沈柏竹,等. 吉林省现代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简析[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1):46-49.

[51]石淑芹,陈估启,姚艳敏,等. 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的影响评价[J]. 地理学报,2008,63(6):574-586.

[52]谈建国,郑有飞,彭静,等. 城市热岛对上海夏季高温热浪的影响[J]. 高原气象,2008,27(增刊):144-149.

[53]Zhou X N. Epidemiology of Schistosomiasi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4[J].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7,13(10):1470-1476.

[54]黄世宽,熊汉锋. 湖北省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对策[J]. 鄂州大学学报,2008,15(5):38-41.

[55]韩秋影,黄小平,施平,等. 华南滨海湿地的退化趋势、原因及保护对策[J]. 科学通报,2006,51(增刊II):102-107.

[56]胡娅敏,宋丽莉,刘爱君. 登陆我国不同区域热带气象气候特征的对比[C]. //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7]时小军,陈特固,余克服. 近40年来珠江口的海平面变化[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28(1):127-134.

[58]Moseley R K. Historical Landscape Change in Northwestern Yun-nan, China[J].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6,26: 214-219.

[59]程建刚,解明恩. 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2008,27(5):19-26.

[60]崔鹏.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泥石流滑坡及其减灾对策[J]. 中国水土保持,2008,(12):31-34.

第9篇:全球气候变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碳会计;碳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

一、引言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中所依赖的高碳能源,在成就人类工业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的积聚排放。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直接认为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90%以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在欧盟的积极推动下,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逐渐从理念层面、局部实践走向全球联合行动,国家间积极开展多次气候变化谈判,经过共同努力,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波恩协议》、《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德里部长级宣言》等一系列协议,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基本理论框架和实务操作指导,相关环境法规也日趋完善。因此,在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国际国内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在此趋势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随之产生“碳会计”概念。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碳会计规范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碳信息和碳会计信息的披露问题开始引起政府、监管机构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同时也开始对公司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和投融资决策等产生影响。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碳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文献,总结归纳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启示与借鉴,以期对我国在碳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方面的深入研究作出一些贡献。

二、国内外碳会计相关研究发展与现状

碳会计是以传统会计为基础,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节能减碳为目标,运用会计理论与方法,对企业或其他组织的碳活动(包括过程和结果),进行系统、分类和及时地核算和控制,为政府、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者提供决策有用的货币性或其他数量化信息和其他形成信息的管理控制系统。是会计学领域中的所有分支(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学等)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碳减排活动的新响应和新应对。

(一)碳会计的发展

国际对碳会计方面的研究最初是把以碳排放及其交易为核心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会计问题纳入排污权会计框架中进行探讨的,后来逐渐转向建立独立的碳会计体系研究。1978年挪威最早出现碳会计雏形。国家为了弥补当时按传统方法公布的会计数据不能全面的衡量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将资源和环境因素考虑到传统的经济和社会规划中。20世纪90年代,随着《京都协定书》的签订及排污权交易制度等的发展,使得企业二氧化碳等的排放、交易及技能减排等特定环境问题的会计处理规范探讨也愈加热烈。2008年,有学者指出,基于碳排放或交易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会计事项不应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排污权框架内,而应同时设置一个类似于社会会计的碳账户对其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计量。之后几年中碳会计迅速发展成为社会性环境财务领域的前沿问题,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发表的题为《重要行业:面对气候变化报告挑战》的研究报告申明,希望业界能够制定和采用全球碳排放会计准则。

我国碳会计现阶段存在于排污许可证交易的框架下,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随着碳会计的发展日趋成熟,将会作为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而独立存在。因此在分析碳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及如何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一个已有的成熟框架开始,即排污许可证交易的框架。此外,有学者从碳会计体系构建的角度阐述了碳减排量的会计确认以及会计计量,将碳减排量作为存货进行确认和计量,并以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二)碳会计信息披露及其影响因素

英国金融服务机构主席LordAdairTurner认为“企业衡量和披露碳排放量是进行碳减排管理的第一步,因为只有经过衡量和披露的信息才能得到企业的重视,也容易被理解”。因此,碳会计信息披露对碳治理与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企业正越来越面临来自投资者和环境非政府机构要求披露与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信息。投资者需要依据企业提供的碳排放数据进行投资风险评估,非政府机构认为碳信息披露包含的信息能提供与资产价值相关的更加可靠的信息,且有利于他们向企业施压以改变他们的行为。尽管欧洲和北美的很多公司已经提供这方面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并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究其原因是尽管披露二氧化碳和气候变化信息的公司数量有所增加,但是由于计量方法的不同,披露的信息量很少,而且这些披露的信息之间没有可比性。除此之外,碳会计信息披露类型、碳排放数据的意义以及可靠的监督等的缺失使得理解碳排放权的报告变得困难。碳会计信息披露包括碳排放的计量、组织准备、技术投资和交易等,预期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会刺激企业进一步披露碳会计信息、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管理行为和会计报告,从而在其后变化和商业中投入更多的研究费用。

我国对碳会计信息披露主要围绕内容与方式研究。在披露内容上,碳会计信息并非环境科学意义上的指数指标,而是企业可核算、可比较和可利用的碳基价值信息,它既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重要信怠,也是国家制定宏观环境政策所需要的专业信息。因此,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风险、机遇、战略、治理、管理业绩、碳排放具体数据及统计方法等信息可以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披露。在披露方式上,可以选择单设气候变化信息模块,或将气候变化信息分别反映于关于公司战略、财务资源、流动性、关键业绩驱动、公司前景等问题的讨论与分析部分。不论国际或是国内研究,对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不多,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探讨较多。

国内外学者研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主要从公司规模、公司绩效、行业类型、公司负债程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表明,公司规模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正相关;公司经营业绩表现越好,信息的披露程度越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在重污染和非重污染之间明显差异,由于监管制度压力大,重污染行业披露水平较高;当公司的负债比例增加时,公司为增强投资者和债权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会倾向于披露更详细的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董事持股人数比例有显著相关性,而与独立董事比例没有明显的关系。

三、启示

(1)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不仅是我国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也已成为公司决策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较高质量的碳会计信息披露才能为公司决策者提供帮助支持。当碳排放权的确认、计量形成统一的规定,企业将逐步形成独立的碳会计信息报告。此时,需要制定和颁布相应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规范,鼓励企业进行碳信息的披露。而研究影响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因素就成为实现我国独立碳会计体系的必要前提。

(2)针对我国碳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停留在内容、方式等理论层面上,对如何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内部治理结构及社会舆论导向入手对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的探讨,实证研究十分有限,亟待丰富。

参考文献:

[1]王爱国.我的碳会计观[J].会计研究,2012(5):3-9.

[2]周志方,肖序.论国际碳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中国能源,2009(9):36-39.

[3]曾锴,王小波,陈程.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碳会计体系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0(10):16-19.

[4]闫明杰.碳会计的会计体系构建探究[J].商业会计,2011,3(7):7-9.

[5]汤亚莉,张自力等.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总披露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现世界,2006(1):158-159.

[6]张俊瑞,郭慧婷.企业环境会计倍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化工类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统计应用研究,2008,23(5):32-39.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