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科技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能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新能源的开发是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本文简要分析了金融支持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我国新能源产业与金融支持存在的题,并提出了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
【关键词】金融支持;新能源;新能源产业;重要性;策略
一、金融支持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金额支持可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发展,提高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金融支持主要指政府与金融机构运用各种金融手段等对某一区域内的产业进行一定的调节,金融支持在新能源产业中的运用可以增加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促进资金的合理利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普遍面临资本不足的问题,金融支持可以增强我国新能源产业资产的流动性,满足新能源产业大规模技术创新对资金的需求,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发展。
第二,金融支持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证,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金融支持可以降低投资者信息获取与交易的成本,降低资金流动的风险,改善投资者与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吸引较多的投资资金,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此外,新能源发展的创业阶段与成长阶段资源来源较少,需要依赖外资融资,而金融支持拓宽了新能源产业的融资渠道,增加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量,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
第三,金融支持可以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强,且为国家提供了较多的税收,产能优势明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金融支持促进了我国新能源产业投资主体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新能源企业人员的科研能力,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从而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新能源产业与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缺口严重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加大了对新能源行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我国新能源产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问题。一方面,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节能意识较为薄弱,对我国新能源产业资金投入问题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的新能源金融支持制度不完善,信贷体系较为复杂,导致我国新能源产业信贷困难,资金缺口严重。
(二)科技研发力度不够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虽然我国当前在新能源金融财政投入规模方面处于世界的最前沿,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支持成本过高,技术力量较为薄弱,且国家对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额发展缺乏有效的宏观指导,科研成果较少,新能源科技无法充分为生产力服务,制约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由于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其利润的获取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缺乏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影响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也是我国当前金融支持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据了解,国家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金融支持主要体现在风力发电方面,而对风能以外的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其它新能源缺乏有效的支持政策,且资本市场不完善,缺乏科学完善的激励政策,金融工具创新能力较差,导致我国新能源产业融资方式较为单一,在获取银行贷款方面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影响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三、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
(一)坚持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地位
政府及其金融机构应当注意正确认识新能源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意义,明确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支持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改善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环境,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等方式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可以从行政审批程序等非经济方面入手,确保扶持政策执行到位。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资金来源问题是制约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当注意放宽对资金投入的限制,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针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规划,向社会公开招标,遵循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流向我国新能源产业,对部分参与低碳金融项目的民营企业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此外,金融机构还应当注意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之间的密切联系,引进境外资金、境外新技术以及大型新能源项目。
(三)注重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因此,政府在引导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时应当注意合理利用金融资金,加快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金融支持,通过大力研发核心技术来降低成本,促进新能源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此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应当注意扩大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通过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供补贴等方式来促进新能源需求的增加。
四、结语
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正面临市场狭窄、成本较高、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金融支持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探究有利于促进我国更好地开发新能源,解决我国新能源产业与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因此,政府与金融机构应当注意坚持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地位,拓宽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资金来源渠道,注重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严俊杰,石琼.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北方经济,2016年05期
金融信息化是一个热点话题,关系金融行业的稳定性和发展。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能以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长期系统工程。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首先是信息全球化,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金融信息化进程加快,因特网在信息全球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信、计算机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在银行业广泛运用,外资银行大举进入,网络银行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犯罪也在迅速增长。曾几何时,银行存折和信用卡明明在自己手里,银行支票和印章明明锁在保险柜里,计算机操作密码慎之又慎,账户上的存款却不翼而飞。
安全是金融信息系统的生命。在金融信息系统日益发展,信息越来越向上集中,规模越来越大,金融业对它的依赖性不断增加的同时,金融信息化系统安全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它关系到金融机构的生存和经营的成败,所以,应把金融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视同资金的安全一样作是金融机构的生命。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不仅是金融行业本身的问题,它与我国的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紧密相连,是保障金融业稳定发展、增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已成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问题。
鉴于金融信息化安全的重要性,对阳泉市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安全问题:
(1)内网与外网没有安全隔离。
目前,我们的业务网络与外网没有完全隔离,并未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运行业务系统的计算机在没有相应安全措施的情况下与外网进行连接。
(2)一些拓展服务没有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我们的一些拓展服务,没有相应的安全措施。如网上对账系统,服务器运行于外网环境中,没有相应的安全措施,那么可能造成客户信息的泄密;对账系统运行于HTTP协议下,此协议不具备数据加密等要求,同样在数据传输中可能造成客户信息的泄密。
(3)员工信息化安全意识淡薄。
员工对业务系统、计算机密码的设置、保管、更换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很多人的密码较简单,还有很多人的密码为系统预设密码。
(4)计算机外设的使用没有安全保障措施。
对于大多数的计算机外设的使用,我们没有相应的安全制度和措施。外设的随意使用,可能造成我们信息的泄密,如:移动硬盘。
针对以上问题,经过分析研究,觉得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可以有力的保障信息安全:
(1) 内网与外网进行有效隔离。
针对内网与外网有效隔离,可以采取运行内网业务计算机上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并及时更新病毒库、定时查杀;对计算机进行定期扫描系统及应用漏洞;避免安装未知软件,软件均由内网FTP服务器下载;外网出口架设硬件防火墙,并配置访问控制列表,防止计算机被攻击、下马。
(2) 拓展业务采取安全保障措施。
对于拓展业务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接入外网的服务器,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并及时更新病毒库、定时查杀;进行定期扫描系统及应用漏洞;禁止安装非业务相关软件;外网出口架设硬件防火墙,并配置访问控制列表,除业务应用外所有端口封闭;WEB应用采用安全的传输模式,如HTTPS,制作访问证书,并对相应客户颁发相应的访问证书,否则无法访问到业务服务器,并对证书进行定期撤销、更新;修改应用及数据库常用端口、避免端口被扫描及攻击;WEB应用的用户名密码采取MD5方式加密,该加密方式为不可逆,防止客户用户名与密码被窃取;
(3)加强员工信息安全培训。
分批、分级对员工进行信息安全培训,加强员工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培养信息安全方面的基础知识。
摘要当今年代是科技创新的时代,科技发展已成为经济进步的源泉,科技投融资是通过各种筹资渠道和方式利用各种资金,以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山东泰安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的促进下,科技投融资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全社会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还难以有效吸引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建立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格局,是我市科技投融资体系的建设目标。
关键词 科技 投融资 多元化
一、泰安市科技投融资状况分析
1.泰安科技投融资出现积极的变化。近年来,泰安市已经意识到了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支持科技、依靠科技已成为发展的共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科技投入规模逐年增加;科技投入结构逐渐优化;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著;全市科技成果和专利取得新突破;科技管理与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2.泰安市科技投融资体系存在的问题。综上泰安市科技投融资建设取得了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足,科技风险投资体系尚待完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尚需进一步拓宽,科技投融资中介服务尚不规范。
二、完善泰安市科技投融资体系的构想
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单纯依靠政府的科技投入是不够的,我们要积极探索面向市场的投融资机制,建立和健全以政府引导的、以企业为主体的、以内部和外部融资相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该体系初步设想包含政府科技投入体系、企业科技投入体系和金融市场科技融资体系三个子体系。
1.政府科技投入体系。“十二五”期间,泰安市政府必须继续加大科技投入的强度,特别要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投入,建立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创业投资机制,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资的龙头作用。结合泰安市实际情况,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的主要领域。为了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必须资助重点产业的研究开发活动,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第二,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的主要方式。一是由市财政出资成立科技融资担保公司,主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担保,从而更好地融通资金、吸引社会资本。二是通过设立政策性引导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组建投资基金、科技风险补偿基金、青年科技创新基金等。三是转变科技项目支持方式,由原来的无偿补助全部改为采用贷款贴息方式进行支持。
2.企业科技投入体系。完善泰安市科技投融资体系,必须充分运用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并产生更大的杠杆效益。企业应确保每年的研究开发费用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比例,一些重点企业集团、高新技术企业可结合年销售额高低,提取一部分比例,用于研究开发经费,企业的留用利润也要安排一部分用于技术开发和创新。企业领导必须提高对科技投资重要性的认识,加大科技投资力度,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动生产的发展。
3.金融市场科技投融资体系。金融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技术支持,科技的发展也需要金融的资金支持,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应该加强科技和金融的合作,把资本市场作为科技创新投资的主要渠道。完善泰安市科技投融资体系,必须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拓宽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步形成由证券交易所市场、创业板市场和场外市场所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金融机构应尽可能为科技贷款提供方便条件,增大科技贷款的规模,满足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
三、投融资体系建设的配套措施
在实施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主要表现如下:
1.政策配套扶持。在全面、科学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形势,对现行涉及投融资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进行整合、补充和完善,通过财政政策、人才政策、税收政策的合理组合,为投融资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实现引导激励和配套扶持,促进国内外一流投融资机构进入,吸引大量投融资高级人才,鼓励外地投融资机构在我市开拓业务,同时,要对政策执行的流程予以优化,提高工作效能,增强政策激励效应。
2. 搭建服务平台。在现有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加快建立泰安市各县、区投融资服务网站,为投融资服务供需双方汇集、整理、提供高质量信息。
政府可创造条件,定期召开银政企座谈会、行业投融资会议、投融资项目推荐会等会议和活动,畅通信息渠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企业对接机制,向投资界推荐我区优势企业,使企业与投资人、金融机构增进了解,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3.完善风险投资。2012 年以来,泰安市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公司,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今后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民间的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拓宽科技筹资渠道,提高科技投资运行效率和投资效益,促进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一,建立政府风险投资融资体系。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杠杆作用,通过政策安排,对民间风险投资进行支持,比如可以向民间风险投资者提供配套的政府低息优惠贷款,为民间风险投资的相关银行贷款提供政府担保,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风险投融资的风险。
第二,建立和完善科技风险补偿机制。目前,对于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的补偿,国内大多采用政府贴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和对科技担保机构进行政策扶持等方式。从国际经验来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分散科技创新融资风险的重要主体。
第三,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风险投资退出的渠道。建议加快我国证券主板市场的发展,完善中小企业板市场和“新三板”市场,最终建立专门面向高科技和风险企业的创业板(二板)市场。使风险资本能够通过更加宽阔畅通的渠道获得投资收益,并且实现与科学技术、资本市场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金融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
收录日期:2013年5月13日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特别是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步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金融生存的竞争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要在这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快速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那么金融创新是势在必行的。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不足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间竞争的加剧,各家商业银行都纷纷进行金融创新,但由于诸多原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存在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1、缺乏创新意识,对金融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许多商业银行缺乏对金融创新重要性的足够认识,甚至整个金融界从真正意义上对金融创新的理解,对国际上运用多年并已非常成熟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品种难以接受,只对增加某些服务功能所出现的“创新”感兴趣,多数银行仅仅只是将金融创新业务作为对传统业务的一种补充,还没有真正认识到金融创新对于转变经营模式、增加银行利润的重要意义。对金融创新的动机也有偏差,金融创新偏向于抢占市场份额。这些必然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进程。
2、金融创新只是数量的扩张而质量却偏低。由于金融创新主体的素质较低,创新的深度不够,内容肤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创新的手段也较落后,金融创新的科技含量偏小。在金融创新的软硬件条件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所依托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还相当落后,而且我国网络技术水平也还很落后,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创新水平的提高和金融创新的进程。
3、金融创新地域之间不平衡。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开始的,所以沿海城市创新多,内陆城市创新少,在特区和沿海城市金融管制较宽松,又享有许多优惠的政策,所以金融市场也较活跃,这就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因如此,我国的金融创新大多是先在特区和沿海城市进行,再向内地逐步推行,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在地域之间呈现明显的不平衡,内陆城市的金融创新落后于沿海城市,这必然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整体水平和创新的进程。
4、金融创新大多以赢利为目的,防范风险的创新则较少。金融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是有风险的业务,所以金融创新既要追求赢利,同时又必须要防范风险。目前,各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大多是追求赢利的创新,而防范风险的创新则少之又少。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具有风险管理特征的金融工具在我国则基本没有,有关金融风险防范的创新活动也几乎不被各家商业银行所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5、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不完善。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垄断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机构数量、从业人员及资产负债规模等许多方面仍然占有垄断地位,行业的垄断显然不利于金融创新,而且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还相当严格,虽然这几年我国的金融管制已有所放松,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管制仍然偏多,所以对创新产品的审批较复杂、繁琐,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创新,影响金融创新的步伐。此外,我国公众的金融意识不强,城乡居民储蓄意识强,但投资理财意识较弱,所以对金融创新的投资理财产品需求不足,使金融创新缺乏良好、有效的市场环境,最终影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
6、缺乏高素质人才。金融创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是金融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基础。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各级经营者大多喜好传统业务和传统市场,对于金融创新尚缺乏长远意识,也常常无法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目前商业银行的一般员工普遍存在知识结构老化,业务较单一,对金融创新的动机不明确。此外,开发人员的专业也较局限,大多为计算机专业人员,基本上对商业银行的具体业务不熟悉,更缺乏金融创新等一些产品开发的复合型知识。这些局限性必然制约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7、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金融创新市场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是金融创新必要的法律保障,但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各商业银行的中间产品在市场上仍然是无序的竞争。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所以金融创新大多是各家商业银行自行开发,在产品的价格、操作等方面仍然是各行其是,而且由于银行之间的无序竞争,导致各家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中业务创新基本上是少收费甚至不收费,没有充分利用金融创新以增加利润。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几点建议
鉴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以上不足,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创新经营理念。经营理念的创新是金融创新的基础和根本。经营理念的创新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金融创新,不断强化金融创新意识,把金融创新作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推动力、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强化营销意识,建立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统一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增强风险意识,强化金融创新风险的提前预警工作。同时,要加强全面的风险管理,把风险的监控和评估贯穿金融创新的全过程。
2、要立足市场及客户。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加利润的途径之一。所以,商业银行的每一项金融产品的创新都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和营销,同时,还必须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结合起来。那么,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时,一方面要考虑实际情况,考虑自身的收益、利润收入;另一方面又要考虑要符合与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需要,只有这样,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才能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3、提高金融创新的科技含量。在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将向纵深发展,所以必须提高金融创新产品的科技含量。在金融创新产品开发方面,要从提高科技含量入手,使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上档次、高质量、高附加值,在与外资银行的产品竞争中获胜。所以,各商业银行要把提高金融创新产品的科技含量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4、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各家商业银行要正确认识金融产品创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在金融产品创新中,应认真仔细地研究和探讨竞争对手的相关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同时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研发金融产品,满足市场和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此外,各家商业银行应尽量避免创新产品的同质化,根据实际情况研发各具特色、又难以被仿造的金融产品,形成自己的独立品牌。
5、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是金融创新的核心和关键。所以,首先要对原有的机构设置进行调整,在内部机构设置方面,要根据市场的需要,以客户为中心,建立客户主导型模式,并且尽量压缩管理层,对一线部门进行必要的充实;其次要建立相互制衡的科学管理制度,即决策、执行、监督考评制衡互动;同时,应建立金融创新的激励约束制度。
6、对业务间的创新比重进行必要的平衡。要加大存款业务创新力度,对存款产品和业务手段进行创新,进一步发展个人银行、企业银行以及网上银行,为客户提供便捷、全面、高质量的全方位服务。具体思路是:在汇兑和结算业务方面,要不断提高服务效率;业务的服务种类必须迅速增加,同时其业务范围要不断扩展;应用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租赁业务;此外,要采取多种手段开展各式各样的咨询业务,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有效、便捷的咨询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伊龙.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金融研究,2005.3.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企业;财务控制
金融行业的不稳定性随着我国政策及汇率的不断改变而逐步提升,从而也提高了金融风险的发生率。金融行业的收益向来具有不稳定、不确定性、波动大的特点,这也加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随着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和进步,高科技电子及信息技术不断被运用,这也培养出了一大批电脑高手。但是很多电脑高手为了经济利益,通过黑客或者一些病毒软件将破坏的魔爪伸向企业,导致企业的机密被泄露,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阻碍了金融行业的发展。
一、金融风险管理
1.为什么要做好金融风险管理。做好金融风险管理主要是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发展,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率,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比如在买卖股票时,首先对股票的价格做好充分的统计和分析工作,预测后期走势情况,选择合适的点位进行买卖,力争将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由此看出,做好金融风险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一些风险和损失,不但能保证资金高效使用,而且对社会经济活动资金流的稳定起到促进作用,以保持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2.金融风险有什么特点。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客观性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有一定的累积性和叠加性。金融风险不但会导致股市暴跌和国家经济极度萧条的情况,而且还给国家的稳定和国民的生活质量及水平产生巨大的影响,2007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是很好的体现。国家物价普遍上涨,众多企业宣布破产、倒闭,导致失业率逐步攀升,整个社会都惶恐不安、叫苦不迭。即便是再强大的国家、企业或者个人也经受不住这样的压力。但是,金融风险也并不是说来就来的,一般都经过了时间的酝酿和一系列问题的积累,由于不重视、不解决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金融风险的爆发。所以,事先做好科学的分析和预测,能在危机发生时做到临危不乱,减少一定的损失和危害。3.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加大风险评估力度、做好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工作、提升金融行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加强金融市场的建设等是预防金融风险发生的有利举措。加大对企业或个人的经营能力和承受风险的能力评估,可以有效的保障资金投向的安全性;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仔细的审核和分析,可以将金融风险降到最小化;提升金融行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可以降低由于技术问题而引起金融风险的几率;加强金融市场的建设使金融市场更规范,降低了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控制和干涉,而由专门的监管机构监管,更法制化。
二、企业财务控制
1.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企业财务控制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工作,企业财务控制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由于2007年金融危机的前车之鉴,很多企业逐渐开始重视企业财务控制管理,但是目前我国的企业财务控制管理还非常不完善、不成熟。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还是由于有些企业对财务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和认识有所欠缺,没有构建完善科学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同时,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低下,没有发挥出良好的作用以推动公司的发展,导致企业陷入危机中。2.完善财务控制的有效措施。要想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就必须树立以提高企业效率为目的、以减少企业资产损失及风险为原则的核心目标。具体实施措施为以下几点:(1)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控制重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的财务控制环境,明确财务风险评估对企业经验起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构建出完善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风险预警。(2)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制度。保证企业各部门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防止财务信息泄漏,并给予财务部门适当的问责权利,免受其他部门管理人员对财务部门工作的影响,提高财务部门地位,确保财务部门的正常运行,确保企业的资金稳定和安全。(3)树立、培养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企业在经营中,要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的风险评估中去,做到人人参与公司经营,让员工感受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作用及责任,以此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4)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制定完善的企业各部门规章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及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使每个人都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有利的贡献,促进企业的发展速度。(5)加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增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使得信息分析更加全面和准确,提高了企业的防风险能力。(6)聘请专业的金融风险管理和企业财务控制管理人才。金融风险管理和企业财务控制管理工作是否有效、到位,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经营。对于人才的选择不可小视,必须选择对市场具有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科学和专业的分析能力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财务控制管理必须选择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经验的谨慎、正直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正常、顺利的运作。(7)加大金融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控制的执行力度。即便有再好的方法和政策,倘若没有良好的执行力度,那么也就是纸上谈兵,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结语
2007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让我国中小企业正确认识了金融市场,了解到了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未来,我国企业一方面需要不断调整企业发展方向,通过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策略,加强企业的管理科学性,增强企业在金融风险控制中的生存能力。企业要通过财务控制与分析的方式提前预判企业金融市场投资存在的风险与问题,并做出重要的改进,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财务控制方式,确保企业在金融市场中可以稳定、安全、有效的发展,加强企业自身运营的有效性,让企业有实力应对金融危机与市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严旭.金融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控制探讨[J].现代商业,2016,(12):152-153.
[2]刘计敏.金融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控制的研究[J].商,2015,(02):20.
关键词:信息系统;风险管理;金融风险
安全是现今全球金融服务行业所要求的健全而灵活的信息风险管理原则的核心。在业务具有特定速度和互联性的情况下,进行风险管理以确保安全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中之重。为严密防范和有效化解金融信息风险,确保金融信息系统安全、稳定、持续有效地运行,必须充分认清金融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建立跟进高效的信息风险管控体系。
一、充分认识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世纪70年代,银行的储蓄、对公业务逐渐以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标志着银行信息化的开始;8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引进计算机技术,银行业率先广泛使用计算机系统,极大提高了业务处理效率;90年代后,银行业建立网络系统,实现了全国范围的计算机联网。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银行业,使得信息系统已经发展成为银行业的一项重要战略资产,高效的银行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升银行交易的便利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增强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
信息化不仅是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有力推手,而且是有效应对风险,确保金融稳定的得力手段。同时,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潜藏着较大风险。我国银行业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比较先进的系统,但目前风险管理系统建设还比较薄弱,信息安全事件频发,如2014年1月28日,酒鬼酒自曝1亿资金离奇被盗。针对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屡现的信息安全问题,积极将银行业务风险,尤其是操作风险等各项预防控制关口前伸,不断完善健全风险管控系统,才能有效识别并高效的控制风险,保护好自身和客户的合法权益。信息支持程度和安全防范能力决定了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高度信息化的银行体系坚持依托信息科技进行风险管控,综合运用各类信息技术建立预测、发现、度量和规避风险的监测、决策体系,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控制、高效率的信息系统支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推进金融创新、增强竞争实力。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较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尚处在综合业务服务发展的初级阶段,风险管控信息化的水平较低,金融信息安全建设与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大大滞后于信息化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尚不适应防范金融风险监管的要求。
(二)金融信息安全防御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银行业应对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漏洞、攻击和信用风险等方面的能力还较为薄弱,在对信息监控、分析和故障处理等方面时效性不高,应对力不强,一体化、高效化、安全化的稳定运转预警管控系统仍在摸索建设阶段,全部数据处理集中引发技术风险集中。
(三)金融机构信息管理人员职责超限
多数银行信息安全职能部门人员经常被要求去负责或参与管理超越其传统技术范围的活动。因此,许多以技术为中心的信息安全职能部门现在需要关注更广泛的业务挑战。然而,这种更高的业务水平对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安全职能部门而言,是一个恐慌的新领域,暴露了新的职责、组织架构和领导力要求方面的差距,这就要求银行必须重新审视现存组织架构和汇报关系的有效性,并要适时转型。
三、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风险管理的启示
(一)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风险管理审计
银行业信息化程度越高,人力的使用和人工操控的环节就越少,运营速度便愈加高效,服务速度更加实时化,以致人工操作环节产生的失误大大降低,但是,信息系统潜在的漏洞危险不容低估,其危险性和破坏性远远超过传统人工环节造成的影响。因此,必须积极适应信息化建设发展需求,依据信息系统特点,找准薄弱环节,跟进完善技防措施。同时,特别要对出现的管理方面漏洞和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及时查缺补漏,调整优化。针对上述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信息化建设规模和现有水平,着眼发展,坚持适用、适度、安全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业务长期性保障规划,全面分析风险潜在因素、事发概率以及危害程度等因素,周密制定响应方案,认真进行测试评估,及时做好维护更新。对于发生频率高并且影响范围大的风险,必须通过加强内部管理的方式进行防范;对于发生概率低但危害程度较高的风险,可以尝试通过商业保险的形式进行补偿。
(二)加强银行业信息风险监管
银行业必须要落实安全责任制,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层管理者都要对信息风险各负其责,出问题,必须按职问责。董事会主要负责制定风险管控规划和工作目标、任务,并负责分析相关的审计结果,督导整改落实;监事会主要负责监督对本行审计和评价的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并对银行重要人员履职情况做出评判,有权追究问责;高层管理者主要负责根据董事会的部署抓好工作落实,并及时向其反馈工作进度和调整建议。银监会主要负责对银行业信息科技运营中的风险进行实时监督和跟踪管理,科学预测并及时查找不安全因素,彻底调查不安全产生的根源,指导并督促银行业对风险认真整改。对信息科技不安全因素较多、危害大、管控措施无力、发生问题对整个金融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机构,应将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进行高强度、高频次督导检查,快速提高其风险应对水平;对于管理水平高,信息科技不安全因素少、危害低、发生问题影响小的机构,应适当降低监督管理力度,使其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风险管理
(1)增强信息风险管控能力。综合运用风险部门风险监控、技术部门安全检查、IT审计部门审计监督“三管齐下”的监管作用,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纠错体系,形成高效的保障机制。跟进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监测系统建设,提高不安全因素识别的时效性、准确性,最大可能的将风险控制端口前移,坚持从各业务部门需求着手,将风险预测、预防和应对措施置于整个信息链中,进行全链评估、全链预警、全链防范和全链控制。要针对信息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紧密结合业务经营、客户利益的相关环节,从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等多个层面,多方跟进完善各类信息科技风险的应对措施,形成闭合完整回路,杜绝死角、漏洞。银行高管层、业务职能部门、信息科技部门和监管机构相互要定期进行信息科技风险汇商,不断完善应对风险措施,提高应对能力。
(2)提高信息风险防范标准。加大软件安全和系统安全的管理。将风险管理的思想贯穿于软件开发的全过程,银行应用软件设计功能和系统测试方面要特别强调业务人员参与测试的力度,购置正版软件,及时堵住系统软件带来的安全隐患,积极提高网络安全防控能力。参考文献:
[1] 阎庆民.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监管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为此,需要通过金融体制创新扶持科技发展,切实发挥金融对企业和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业对科技投入,在融资方式及总体规模上仍十分有限。特别是债券融资、风险投资、投资基金、信用担保以及政府引导下的银企合作等新的科技投资方式,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一直是金融业对科技投入的主要形式。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科技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自筹资金、政府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三大来源。其中企业资金是科技经费的最大来源,比如19*年至20年,占科技经费总额的比重从43.2%提高到56.3%;政府资金是科技经费的第二大资金来源,同期占科技经费的比重从30.77%下降到25.35%;金融机构贷款同期年均增长13.15%,占科技经费的比重从12.16下降到7.37%。而从金融业对科技的投入方式看,主要渠道是金融机构科技贷款。近年来金融机构对科技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的比重虽逐年递增,但其侧重于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以自然科学中的农业科学和工程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项目为主,对300万元以下的小型项目和1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支持力度较大。
随着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迅猛,它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外源融资中仅次于金融机构贷款的第二大融资渠道。特别是股票市场融资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重要融资渠道。据统计,19*年至20*年7月,我国1271家上市公司中有518家属于高新技术行业,占整个上市公司数量的40.76%,共融资1655亿元,占整个股市融资总额的35.12%。但高新技术企业的股市融资额与整个科技投资的筹资额相比,规模仍然有限:19*年至20*年间,科技经费资金筹集总额为13660.43亿元,其中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为1508.6亿元,占11.04%;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票融资总额为1376.99亿元,只占10.08%。
而同期,债券融资、风险投资、投资基金、信用担保以及政府引导下的银企合作等新的科技投资方式仅处于起步阶段。以债券融资促进科技投资,直到20*年才在科技部组织下进行首次尝试,发行了8亿元“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区企业债券”,用于12个国家高新区的19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目前已经成立的200余家风险投资公司,总资本规模仅100亿元左右,同8万余家民营科技企业数量相比,风险投资公司的数量、规模远不能满足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19*年成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资助规模有限。目前国内已经开展了多种方式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但以地方政府主导下的信用担保方式为主,覆盖面较小。
问题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科技投入中存在科技贷款相对下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始终存在,促进科技投资的金融机制比较落后,关键是缺乏健全有效的政策性金融扶持机制。
1995年以后,虽然科技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的比重逐年递增,但金融机构贷款占科技经费筹集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金融业对科技投资的总体支持力度相对下降。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和政府对科技投资的力度不断增强,使金融机构贷款重要性相对弱化;二是1993年下半年后政府采取了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对科技贷款产生了较大冲击。1995年至1997年金融机构贷款年均增速回落到23.33%,科技贷款年均增速则大幅度回落到10.5%,科技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的比重在10%左右;三是近年来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使银行放贷特别是对发放风险较高的科技贷款更为慎重,导致科技贷款在科技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逐年下降。
与此同时,金融科技贷款50%以上主要流向大中型企业。据央行20*年专题调查,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机构规避风险的意识增强,信贷资金日益向经济发达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优质企业集中;而中小企业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由于信用等级普遍偏低、信用担保和抵押困难、贷款金额较小、手续烦琐以及部分小企业存在逃废银行债务等原因,融资日益困难。近年来出台的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但并未根本解决。从企事业单位科技筹资外源融资渠道上看,尽管我国已经形成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金融市场格局,但专门服务于科技投资的金融市场还很不健全。股市融资相对于科技贷款而言,仍是金融业科技投资的次要方式。金融业的其他科技投资方式虽然已经启动,但规模和实际作用十分有限。
面对科技投资的高风险,仅靠市场并不能完全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初创投资需要。目前国内已经有多种类型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构,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科技小企业的孵化器以及政府引导下的银企合作等。这些机构对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均是部门性或地方性组织,财力有限,多数规模很小,覆盖面狭窄,远未形成区域或全国范围的政策性金融扶持机构,难以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
借鉴
各国经验表明,政策性扶持体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能够起到重要促进作用,需要政府筹建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但必须以市场运作方式为参照,重心是完善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企业科技投入。
为了保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国家均建立了针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扶持机制和风险投资服务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和半政府组织。如美国国会的中小企业委员会、政府的中小企业会议和中小企业管理局。二是政策性贷款机构。主要有三类:以政府部门形式出现的贷款机构,如日本的商工组中央金库、国民金融公库和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政策性银行,如韩国为扶持中小企业建立的产业银行;以基金形式出现的贷款机构,如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并提供担保的英国凤凰基金等。三是政策性担保机构。如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日本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韩国的信用保证基金和技术信用保证基金等。四是风险投资公司。主要有独立私人风险投资公司、合作风险投资公司和政府中小企业投资公司三种类型。五是二板市场。如美国的NASDAQ、新加坡的SESDAQ等。
这些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它们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在于:
第一,筹建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需要政府出资参与,政府的参与程度需要适时调整。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财政投入、发行债券、吸收存款或金融机构借款等四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相对缺乏,需要政府更多干预,政策性金融体系多以政府独资模式为主。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在筹措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启动资金的初期,政府可以较大程度上参与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需要逐步引入市场机制,降低政府参与程度,使政策性金融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的资金使用要以市场利率为基准。在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规定利率由借贷双方议定,但利率要以华尔街公布的当日基准利率为依据,最高不得超过基准利率2.25个百分点;在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提供的特别贷款通常只比基准利率高0.1-0.3个百分点。此外,其提供的外币贷款利率也主要参照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我国建立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时候,应当借鉴这些经验,资金使用需要以市场价格为参照,否则极易重蹈过去我国政策性资金滥用的覆辙。第三,政策性金融组织形式要满足特定服务对象的需求。由于国与国之间、相同国度的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之间,政策性金融设置形式关键在于因地制宜。
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金融业对科技投入的力度不足问题,必须通过金融创新,建立起以“市场引导投资方向,政府提供政策环境,企业作为投资主体、金融作为主要手段”为宗旨、“全方位、全阶段、全手段”的金融科技投资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并以政策性金融作为辅助,是解决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此,我们提出八点建议:
第一,筹建政策性银行,扶持科技创新。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有必要成立至少一家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一是成立一家专门商业银行性质的科技银行,其中部分业务属于专门为科技创新服务的政策性金融业务;二是成立一家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的中小企业银行;三是成立一家专门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的科技开发银行。从现实来看,建议首先成立政策性科技开发银行。
第二,完善信贷担保,鼓励科技贷款。可考虑成立专门服务科技创新的信用担保机构,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增加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贷款支持。
第三,大力发展民营银行,鼓励支持科技创新。
第四,适时创设科技板市场,加快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我国需要进一步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更需要尽快推出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二板市场等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第五,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促进债券市场发展。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是未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之一,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可考虑扩大发债的规模和发债范围,让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能够拥有发债的机会。
第六,继续发展投资基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从健全投资基金机制、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合法投资的角度看,政府应放宽基金的设立条件和准入方式,加快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允许设立私募基金,鼓励民间资金更多地流入科技创新领域。
【关键词】信贷;财务分析;数据真实性;风险管理
前言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契合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为盘活市场经济活力、推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力。信贷是金融投资公司的重要业务,但如何在信贷中降低经营风险,强调金融投资公司在信贷调查中,务实做好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降低信贷风险,增强金融投资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这是金融投资管理的必然要求。为此,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之下,如何提高今天投资公司信贷调查的科学性、有效性,必须突出财务数据真实性控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本文立足对信贷调查的研究,就如何严控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做了如下具体阐述,为金融投资公司信贷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
一、信贷调查中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的重要性
信贷调查是信贷过程的重要环节,是金融投资公司降低信贷风险的重要保障。对于金融投资公司而言,务实开展信贷调查,严控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是风险控制、科学决策的前提,突显出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是降低信贷风险的重要保障
信贷是金融服务的重要方式,也是金融投资活动中风险最集中的环节。金融投资公司在信贷过程中,信贷调查工作尤为重要,是科学决策,风险管控的重要基础。首先,金融投资公司要对企业的信用进行分析,并做出科学判断,确定贷款人能否在规定期限之内,有能力依照合同进行债务偿还。通过分析贷款人在一定周期内的财务状况,并调查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进而预测其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效益。可见财务数据是信贷调查的基础,其真实性是科学判断的重要前提;其次,信贷调查中,财务报表分析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分析”、“偿还能力分析”、“运营能力分析”等内容,而这些分析的基础建立在财务数据之上,只有财务数据真实可靠,才能科学预测和判断借款人真实的还款能力,从而有效识别潜在风险。
(二)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是信贷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信贷决策是一个过程,强调调查中财务数据真实性的有效控制,切勿数据失真,而对信贷决策造成影响。在信贷调查中,基于利益关系的考虑,一些企业提供失真财务数据,出现“假账真做”、“账实表假”等欺骗信贷调查的行为,进而获得信贷,这就为金融投资公司带来较大的信贷风险。因此,在信贷调查中,一是要全面落实财务分析工作,严控信贷调查关;二是确保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为信贷提供良好的决策环境,消除因财务数据失真而对信贷工作造成影响;三是坚持将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是信贷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从工作制度,到责任落实,确保信贷调查中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的科学把控,从贷款人实际出发,从互利共赢的角度提高信贷决策的科学性,规避信贷风险。
二、信贷调查中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存在的问题
信贷调查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强调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科学判断信贷风险系数,提高信贷风险的防范能力。但从实际来看,金融投资公司在信贷调查中,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人为因素干扰、工作落实不到位、分析方法滞后等问题,影响了信贷调查中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的有效性。因此,具体而言,信贷调查中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为因素干扰,数据真实性受影响
信贷调查是信贷的重要环节,是降低信贷风险的重要基础。但是,基于各方利益关系的考虑,在信贷调查中,数据财务真实性分析往往会遇到人为因素干扰,数据失真、造假等问题时有发生。首先,金融投资公司的信贷人员,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在信贷中,接受贷款人贿赂,进而在信贷中给予企业“开后门”,进而造成信贷调查财务数据失真,影响信贷调查结果;其次,企业(或个人)基于个人利益考虑,在信贷调查中,财务报表“假账真做”、“账实表假”等情况,造成信贷调查中难以发现数据失真问题,增加信贷调查难度;再次,信贷调查人员业务能力不足,专业能力缺乏,在财务数据真实性辨别中,缺乏辨别能力,进而对潜在的风险无法及时发现、规避,增加了信贷风险。因此,在信贷调查中,消除人为因素干扰,是确保财务数据真实性的重要保障。
(二)分析方法滞后,难以适应实际需求
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大量的会计信息,要求分析方法的有效性。但从实际来看,金融投资公司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方法单一,存在较大的不足,进而造成数据真实性辨别局限性大,难以适应实际需求。首先,分析方法单一。在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中,主要运用“趋势分析”、“同业分析”两种,但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较大,难以对信贷风险规避提供有力保障。例如,在趋势分析中,一是要通过表面的比率变化,对差异性因素进行分析。市场结构、市场变化等因素的趋势分析尤为重要;二是比较有效问题控制。在调查分析中,由于会计方法(准则)、产业结构等的差异,导致趋势分析比对失去意义,进而弱化了对财务数据真实性的有效控制;其次,分析方法局限性大。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建立的基础是大量的会计信息,要求金融投资公司信贷人员在分析方法的有效运用上,应针对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提高分析方法的适应性。但从实际来看,由于分析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特别是企业行业类型不同、市场变化等因素,导致分析方法难以适应实际需求,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的有效性不足。因此,在信贷调查中,创新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方法,是确保分析有效性的重要基础。
(三)审查机制不完善,工作存“空白区”
完善的机制保障,是确保信贷调查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金融投资公司在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审查机制,以至于数据失真难以及时发现,这对于信贷而言,无疑是增加了金融投资公司的信贷风险。首先,审查机制不完善,缺乏完善的审查制度,导致审查工作不到位,数据真实性难以保障;其次,审查部门鲜有建立,对财务数据真实性的控制缺乏力度,流于形式的工作状态,弱化了信贷审查的作用力;再次,缺乏信贷人员队伍建设,在信贷调查中,工作力量缺乏,专业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以至于工作存在“空白区”。因此,在信贷调查中,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工作的提高,应建立健全审查机制,为信贷调查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确保信贷调查落实到位,财务数据真实可靠。
三、提高信贷调查中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的应对措施
在信贷调查中,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的有效控制,关键在于务实工作态度,提高信贷审查能力,明确工作责任,创新信贷调查方法,为信贷调查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因此,具体而言,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规避人为因素影响,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
人为因素是影响信贷调查的主要因子,强调规避人为因素影响,确保财务数据真实性的有效控制。首先,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能力。(1)提高信贷人员的专业能力,特别是财会专业知识的、业务操作能力,都应充分具备,以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全面而有效地落实信贷调查工作;(2)提高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恪守职业底线,规范工作及思想行为,规避“利益”诱惑对信贷调查的结果的影响;(3)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提高信贷人员的积极性;(4)建立严格的惩处机制,对信贷人员的行为偏差进行监督与纠正。其次,规避外部不良因素影响,如借贷企业走“后门”,通过不可取渠道,通过信贷调查,财务数据以假乱真的方式,获得金融投资公司的信贷。对于这些不良外部因素,需要金融投资公司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实施信贷业务前、后台分离,强化对信贷人员的管理,并通过制度约束,规避外部不良因素的渗透,进而促进信贷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提高信贷调查能力,创新分析方法
信贷调查中基于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关键在于分析方法的有效选择。而在信贷调查中,分析方法单一,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就强调创新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对于金融投资公司而言,应从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方法的创新入手,不断提高信贷调查能力。首先,强化对财务报表分析。通过资产负债表分析,对其全面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解。确保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资产项目及负债项目等的财务数据,真实可靠,能够对及其财务状况进行全面而真实反映。资产负债表可以展现企业偿还能力,其数据的真实性尤为重要。金融投资公司一方面要强化指标分析,通过计算企业的盈利能力、偿还能力和现金流量等指标,进行比率分析,进而有效发现风险,对异常变动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其次,运用方向验证法,通过相关报表的验证,分析数据的真实性。如,通过纳税申报表对企业收入真实性验证;再次,对重点项目因进行全面分析,在解剖分析中把握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对于会计报表中的重点项目,在信贷调查中,应进行全面核实。如,通过对项目在建工程、应收账款、其他应收账款、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进行明细和联动分析,掌握其可靠性,进而研判企业真实的资产和经营状况,发现客户自身存在问题,降低或规避信贷风险。
(三)完善制度机制保障,提高信贷调查能力
信贷调查涉及面广,繁重的数据分析工作,强调制度机制保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首先,金融投资公司应从长远发展出发,建立完善的信贷调查制度,从明确工作职责出发,规范工作行为,确保信贷调查工作落实到位,强调财务数据真实性的严格把控;其次,完善激励考核机制,通过完善的考核细则、明确的奖惩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再次,完善审查机制,对于数据真实性分析要建立在审查、复核等流程的基础之上,确保信贷调查落实到位,严控财务数据真实性。因此,在制度机制的建立完善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到信贷调查的重要性,明确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是信贷调查的前提。在这样的信贷调查环境之下,着力提高信贷调查能力,消除工作“盲区”,更好服务企业金融信贷。
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贷调查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强调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信贷调查中,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财务数据失真,进而影响信贷到处结果,最终引发信用风险。金融投资公司要重视财务数据真实性分析的工作开展,通过提高信贷调查能力、创新分析方法、完善制度机制保障等工作,为金融投资公司信贷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降低信贷风险,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周源.H分行信贷尽职调查中财务分析工作的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3
[2]殷康诺.银行信贷中财务报表真实性分析的局限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4(07)
[3]王绍宇.财务报表还原技术在小微贷款调查中的实证分析[J].首席财务官,2015(13)
[4]段李斐.商业银行贷前调查中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J].市场科技,2016(02)
[关键词]监管科技;监督科技;金融科技;
一、引言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服务机构所面临的合规压力/合规成本急剧上升,为了降低合规风险,金融机构在开展金融创新时甚至都日趋保守[1]。监管和创新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个规律不仅适用于金融行业,在诸多领域都呈现了相同的趋势。
对监管机构而言,维护整体金融稳定,保护公众消费者利益,是其重要使命之一,因此,大量的新的监管要求会层出不穷,也会根据形势的变化持续修订,所有这些都会带来很高的成本。虽然在金融领域中,监管成本过高表现的并不明显,但是在税收等领域,诸多监管项目,由于成本过高[2],导致不了了之的情况并不鲜见。通俗而言,监管也是需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
同时,对于被监管机构而言,例如商业银行,则又不胜其烦,疲于应付频繁变化的监管规则。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单独设置“合规部”以应对监管,不仅如此,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要求银行的合规部门“应该是独立的”,“应该在银行内部享有正式的地位”,并且合规“应成为银行文化的一部分”[3]。这些要求反映了合规工作的重要性,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合规工作的复杂性。
如何解决上述矛盾?近期的诸多研究表明,监管科技应该是可行的途径之一[4],因为在整个的监管逻辑上,监管方从传统的“家长型监管”转移至“服务型监管”,被监管方则从“被动汇报”转到“主动披露”。这种转型是前所未有的,在制度设计的层面,就避免了监管双方的不同立场,使双方在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达成了统一,并努力实现金融风险的可预测性。
二、监管科技的概念
与金融科技必须以“金融”作为关注点不同,实际上,监管科技并没有这么强的行业属性,可以应用到各种监管情境中。监管科技不应该是简单的“监管+科技”或者“科技+监管”,也没有必要深究到底应该偏重监管的科技属性,还是科技的监管属性。重点在于,监管科技所体现的,是在新的金融业态下,整体监管逻辑的方向性转变。
首先,被监管方采纳监管科技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更应该是主动的接受监管。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自愿性披露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主要由于靠传统的信息不对称获得不当盈利,在互联网背景下已经很难实现,与其这样,还不如主动接受监管。
其次,金融监管模式已经从规则治理,过度到原则治理阶段,在原则性监管的模式下,每个企业有权决定其最佳适用原则的方式,以确保符合性,这导致企业的诚实变得很重要[4]。于是,对于被监管方而言,主动接受监管已经成为提升信誉的途径之一。
最后,站在监管角度而言,即监督科技(SupTech)的视角,监管已经从“防止违规”转移至“预测风险”。在这个角度讲,监管方与被监管方已经达成了一致的目标,利益是一致的,因此,监管不再是传统的“猫鼠游戏”,而是监管机构提供的一种服务。或者说,“监管即服务”是改变传统监管逻辑弊端的最好途径。
综上所述,监管科技(RegTech)在本文中被定义为简化和改进监管流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三、监管科技的兴起
监管科技、金融科技和监督科技词汇都是近几年以流行语的形式出现,但是一般认为,金融科技出现的比较早,该词汇由Bettinger[5]所提出,原意是指“将银行的专业知识与现代管理科技以及计算机相结合”。从当前的表达语境来看,金融科技也已经有了新的含义,也可以认为是新词汇,而且绝大部分文献也都是近三年(2016—2019)才出现的[6]。
部分文献认为,RegTech是由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提出[7],实际上,在文献[7]之前,英国的政府科学办公室(GOS)所的文献中已经出现了该词汇[8]。当然,监管科技的思想早已经出现,只是没有被高度概念化,例如,文献[9]提出了利用金融科技构建监管机构工具包,只是没有明确的提出该词汇而已。可能也正源于此,在后续诸多文献中都认为监管科技是“金融科技的子集”[10]。
监管科技虽然不是因为大数据的兴起而出现,但确是因为随着大数据的应用才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诸多学者认为,目前已经发展至监管科技3.0,可能正是这样的划分,才佐证了上述结论,即实际的监管科技由来已久,但是之前并没有这样概念化的词汇。图1在文献[11]的基础上给出了这个过程以及其中相应的重要概念。
四、监管科技1.0及其成因
从整个金融发展的历史来看,金融监管长期处于“亡羊补牢”的滞后状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金融是一种社会建构,这导致新情况层出不穷。例如,对刑事犯罪的判定只是随着人的认识在改变,但是金融犯罪改变的不仅是认识,更是金融业态。因此,在金融监管领域,很难出现足够完善的规则。
典型的例子是,1970S随着金融全球化,随之带来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巴塞尔协议Ⅱ》,这也陆续构成了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微观审慎监管的作用无须赘述,其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
一是微观层面的监管,解决不了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风险,换句话说,单个金融机构即使都符合审慎理性行为,“合成谬误”依然存在于金融体系中[4],叠加起来,在宏观层面可能会造成整个金融系统的崩溃,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能力存在不足是其成因之一。
二是微观审慎监管所带来的合规成本较高,显著的提高了交易成本。审慎监管的本质是通过事前的约束来降低事后风险的概率,这意味着这些原则本身就是低效的。而且,这些原则,例如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在降低高风险投机行为的同时,也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资金使用效率,随之提高了运营成本。
上述缺点1促使宏观审慎监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虽然与之联系紧密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也不是新生词汇。缺点2则使得监管科技的出现成为必然。
监管科技1.0主要是由大型金融机构所推动,尤其是不同国家或地区所导致的制度落差。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管的复杂性,但是新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相应的副作用,例如,给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过度自信。监管科技1.0的标志是大型金融机构将技术应用到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流程中。
五、监管科技2.0及其成因
《巴塞尔协议Ⅱ》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被证明是存在一定缺陷的,直接催生了《巴塞尔协议Ⅲ》。这意味着更严格的监管,以及更高昂的合规成本。在金融强监管背景下,不仅是大型机构所面临的合规复杂性问题,中小金融机构还时刻面临“出局”的市场风险[12]。在这个阶段,传统手段很难保证全面合规。
另一方面,监管机构需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传统的监管手段也不能满足要求。具体表现为:(1)如何保障金融机构上报数据的真实性。金融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降低风险,而是获取更高的利润,因此风险会以方法或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如果监管的技术落后于金融机构的技术,在识别风险方面就失去效力;(2)监管对象的多元化。例如,如何监管场外交易等行为[13]。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场内交易一般存在完整的监管制度,但是场外交易则更多取决于双方的私下约定,这导致交易行为并不透明,场外交易被认为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3)关于监管成本问题,如果监管成本过高,监管就失去了意义。
于是,监管科技在金融机构的应用从1.0时代过渡到2.0时代,合规监管在监管机构的应用也成为一个独立的方向,即监督科技。监管科技2.0主要体现为各种新技术在满足合规监管要求,以及加强合规监督效力方面的应用。
六、监管科技3.0及研究展望
监管科技3.0被定义为未来的应用框架,这主要是因为金融信息化/数字化的过程已经基本完整,监管科技2.0最主要的体现和应对都是针对这一浪潮。未来更严峻的问题在于,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整体的金融业态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区块链技术带来的货币数字化。
无论是由于金融行业稳定的市场位置,还是由于其复杂的监管环境,普遍认为,金融行业是拒绝改变,漠视创新的。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监管方和银行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依靠信息不对称获取而盈利的借贷业务,可能随着信息平台的发展逐步失去存在意义,而金融机构所赖以生存的风险管理模型,后续可能会转变为数据之间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