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内容;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P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46-02
一、引言
专业基础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气象学与气候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作为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解各种常见的大气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机理,掌握常用气象观测的基本技能和气候统计资料的分析方法,为学生将来的中学地理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奠定牢固的专业基础。学好该门课程不仅有利于地理师范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而且对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科学素质、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为提高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十分有必要对气象学气候学的教学进行深入探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作者对《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优化,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根据专业和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其所面对的是开放的复杂地球表层巨系统,包括了自然、人文、区域的综合内容,跨越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研究内容之间相互渗透,融合贯通。因此,地理科学专业的气象学与气候学应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地域性。《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门类多,知识信息量大。气象学与气候学是一门物理机制较强的学科,学科空间概念很强,公式很多,相对抽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文理兼招的特点,有些学生数理基础较差,对公式的理解相对吃力,教学内容的设置、组织需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理解能力。鉴于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因此教学内容还应与中学基础教育接轨。
教学内容还要根据要求和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连接起来,教学内容既有基础知识,也要涉及到地理科学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国内外形势发展,比如一些当前热点研究话题,如气候变化问题、极端天气事件、海洋酸沉降问题等,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又加深了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也能够增加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
《气象学与气候学》授课内容可划分为两大类,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内容复杂,而课程的教学时数有限,须重新进行删减、增设和整合,去粗取精,因此我们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重点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一个较好的了解,一方面为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气象学与气候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对基础科学问题的理解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解决教师想要教什么和学生会学到什么的问题。如果教学内容选择不当,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会直接影响教学目的的完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也是教师备好课以及组织好教学活动的前提。
1.重新架构教材内容。《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是一个大气科学这个学科的“浓缩版本”。学生使用的教材是由周淑贞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气象学与气候学》(第3版)。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内容可分为三大知识模块,即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知识结构,具体表现为:第一部分是气象学的基本内容,研究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热能和温度、大气的运动以及大气水分等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天气学的基本内容,研究气团、锋和各主要天气系统;第三部分是气候学部分的基本内容,包括气候成因、气候带和气候型以及气候变迁。各模块之间比较松散、联系不紧密,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参照其他高校的做法,以当前气候学研究的主题――气候系统及其变化作为主线,将上述知识点贯穿起来,调整课程的教学体系。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为:(1)气候系统;(2)气候系统的热力学过程;(3)气候系统的动力学过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①绪论,②气候系统的热力过程,③大气动力学特征,④大气中水分,⑤主要的天气系统,⑥气候系统主要过程,⑦气候的分布规律,⑧气候变化,等。按照上述结构,将原先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各知识点内容编排进去。学生在对气候系统的热力学、动力学特征以及水分的迁移转化,天气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来认识气候系统的各个主要过程、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等,考察气候的分布和变化。重新编排后各章节结构清晰,层层递进,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气候系统的框架内,从整体和部分角度认知,对学生后续的自然地理学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2.增加关于乡土方面的知识。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实际,关心当地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并对当气候条件与资源的进行考察,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相关知识点,也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关的知识分散在个章节中进行,如利用《安徽资源环境》等教材,介绍气候类型时适当选用安徽典型地区实例;讲解气候变化时介绍安徽省气候变化特点;介绍气象灾害时,增加安徽省常见的气象灾害类型及防御措施(寒潮、台风、暴雨、干旱等),有利于学生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不断地增加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乡土情感的培养。
3.穿插相关地学热点研究内容。《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新的研究方法、手段和成果不断涌现。因而要根据地理科学与气候学的学科新近发展和实际问题,更新教学内容,反映最新科学研究动态,重点是地球表层系统过程相关内容,立足于大气圈,强调和其他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关注全球大气环境变化的新内容,如海洋酸沉降、碳循环、空气污染等,增加全球变暖及其适应对策方面的知识,结合IPCC AR5报告,介绍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新的研究结果,并对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在不少教材中舍去,近年来具体的研究方法和代用指标的发展很快,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就读研究生后不少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学习。鉴于此部分内容较多,不能一一具体阐释,教学中适当选择一些代用指标研究案例进行讲解,如黄土、冰芯、树轮等指标的研究成果,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与学生后续《地理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有效衔接起来。
四、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一门观测科学,教材中用来分析图表的资料多来自实际器测结果。鉴于该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有效地开展该课程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分为实验和实习,实验的内容在实验室及气象观测场地进行,实习内容一般选择在综合自然地理实习中进行。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理论,有一定气象观测和气候资料统计整理的技能,进一步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在地理、环境、生态、资源等学科中的应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三种设计方案:首先,气象要素的观测实验。项目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内容涵盖仪器构造原理、安装、观测方法、使用范围等。教师首先对这些知识进行室内讲解,此外,目前互联网上相关的材料也很多,比如提供气象观测设备的生产厂家主页通常会有详尽的产品性能、原理、构成方面的介绍。根据课程进度适当安排学生到气象观测场地现场参观,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各种仪器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学会借助仪器进行分析、处理,掌握必要的实践技能,从而得出实习成果。对高师院校学生而言,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利于他们指导今后的中学教学的一些课外活动。其次,扎实的地理要素统计分析等能力是每一名高师专业地理科学的学生应该具备技能。通过实习,提高学生对所获取的数据的分析、统计、考察和判别的能力。实习数据来源不仅包括学生实测的数据,还包括网络上的相关数据。目前气象资料共享的科技资源平台较多,权威的数据来源如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通过对这些平台提供气候、气象资料的统计整理、分析和使用,进行对比分析和鉴别,掌握均值、总量、频率、极值、变率等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各类气象参量的理解。
最后,虽然从事此课程学习的学生一般不会从事气象预报业务,但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的判读和理解也十分重要,如锋面、温带气旋和反气旋、热带气旋等天气系统等云图的实习。除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外,以课堂实习和课后练习的方式加强学生对各种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的认识。
五、小结
教学实践中,我校《气象学和气候学》总课时共68学时,理论教学课时约60学时,实践教学课时约8学时,根据理论课时进度,适当安排实践环节教学。同时鼓励学生申报各类大学生科研项目或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可以使学生在整体上对自然地理过程,特别是气候系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后续相应的学习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钮志红,袁理丁.专业基础课与素质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
一、重明线
所谓明线是教材中的主体部分。是宏观内容,是教材重点所在,是教师教的重点,学生学的重点。教师宜通过文图结合、课文和阅读材料相结合、课文和活动内容结合的方法把重点讲深讲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理解和掌握明线的内容也就达到了基本教学目的,这就是重明线。在上这一章之前教师先明确这一章的明线,也就是本教材的主要线索――“人地关系”及如何协调。这是骨架部分,它始终统领本章。教材的一至三节主要讲述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第四节讲述全球气候变化、人与大气环境的关系,前后连贯起来主要阐述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既阐明大气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又指出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从而懂得如何利用和保护大气环境,使大气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发展。教师在讲述时不仅要围绕这一线索而展开,而且还要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插图来剖析大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借助阅读材料来对正文延伸和补充;通过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解决人类生产和生活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与学中认真贯彻本教材的主旨。
二、点暗线
所谓暗线是正文中隐藏的知识线索,教材中对此只稍作解释或未作任何解释,也没有相应的图表和阅读材料或活动思考题。这一知识线索虽然往往只是一些结论不是教材重点,但它却是这一部分教材中内在主要内容,练习及高考中出现频率也较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能要花较多的精力。由于教材中的暗线往往多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原因。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有的讲结论,有的既讲结论又分析原因,这就是所谓点睛之笔。本章中暗线主要是:大气受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导致天气变化,即在近地面气温高―上升―低压―气旋―阴雨;气温低―下沉―高压―反气旋―晴朗。再由多年天气的综合形成了气候。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本章,受热不均―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气候,是本章的精髓。在此线索中一般情况学生只要知道其中某一方面,就可以推导其他几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把这一内在的联系点明到位,讲清讲透,学生就会豁然开朗,用整体、联系的观点来学习本章。
1培养学生提高初中阶段地理识图能力的重要性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自然地理的开端就是对地球进行学习与了解,学生在学习认识地球的过程中,通过对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掌握到地球中自然系统的运作模式,学习到地理环境诸多要素之间的运动规律以及变化规律等。对于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来说,地理图册是重要的使用工具。地图承担着记录地理信息以及传递地理信息的重要功能,地理学科中自然地理方面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的掌握与使用。学生只有了解这些内容才能明白地理学习中为什么要进行地图的学习,从而提升自身对于识图能力的重视,进一步保证地图知识的学习与更好的应用。要达成自己对于地理识图能力的提升学生要紧跟教师的引导与指导,在日常学习中学习并善于运用地理识图技能,逐渐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地图三要素开始深入了解地理识图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地理识图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对我们日常生活也会有一定的帮助,例如,通过识图能力的提升学会自己看地图,可以进行方向辨别、认识地形地貌、估算距离、识别风向、读懂导航软件等,在日常出行中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通过对历年来各地区地理科目的中考试题考察以及地理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可以发现,地理学科中许多知识点的呈现形式都会配有图标,地理科目呈现出来的图像数量巨大,而且地理科目图标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地理科目试题中通过结合图像对学生进行读图、图像分析的能力考察,例如,学生从题目中给到的图片中获得并提取相关重点信息,结合文字材料给出的信息进行试题的解答,这就充分表现出识图能力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的重要性。初中阶段地理学科的识图能力培养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识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巩固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地理符号知识以及地理图像资料的了解与掌握后可以深入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与地理现象,这对于构建属于学生自身的地理认知结构有很大的帮助,这也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开发与提升,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空间感,促进学生立体空间思维能力的开发。同时,初中阶段教师在进行地理学科教学中会根据学科知识以及地图资料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基础知识,这种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巩固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初中地理学科中通过对学生的识图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识图能力的提高对于自然地理知识的记忆会更加生动具体,促进学生对于自然地理知识认知能力的提升,易于学生在自身头脑建立相关的自然地理模型,有助于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掌握程度更深,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知识的储备量。
2初中地理学生识图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拦路虎”
2.1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主要以综合科目学习为主,重点在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重点在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而抽象思维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而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知识又是建立在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之上,因此部分学生在尚未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情况下就开始初中阶段的学习,使相关知识学习的困难程度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之前也尚未对地理知识有过正式的了解,面对学科数量的增多,新科目的出现,部分学生会出现畏难情绪,无法适应新知识的呈现,从而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出现不知所措的局面,导致地理学科识图能力的提升有很大阻碍。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空间想象能力尚不健全,而地理学科的特点又是会大量涉及到关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应用,这就导致学生在地理学科的识图能力方面会产生一定的阻碍,学生无法做到通过简单的文字描写深入了解知识的深层含义,因此,地理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识图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影响。
2.2教师教学模式
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使教师在进行地理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中对侧重点把握不到,只在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达标,却忽略学生是否得到一定能力的发展,是否促进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学科思维模式的形成与建立是提升学生学科学习综合能力的基础,对于学生学科的深入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现阶段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识图能力发展的忽略,导致学生地理学科整体思维模式的建立与形成受到影响,使学生地理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受到阻碍,对学生地理学科整体能力的发展形成不可忽视的阻力。
3提升学生识图能力的方法策略
3.1立足教材,正确认识识图能力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地图识图等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同时初中地理教材也配备相关的地理图册作为教材的辅助,由此可见,初中地理的识图能力是被国家所重视的一个方面。教师教学过程中也不难发现,初中阶段的地图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也是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进行的设计安排,地理图册以及地理教材中对于地理图标以及相应的图像资料均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发展识图能力,养成良好的识图习惯,培养正确的识图意识同样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地理识图能力是为地理学科的深入学习做基础,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识图能力对于地理学科知识中涉及到的地形特点、中高低纬度的划分、大洋大洲的分布,气候变化的分布以及进行相关空间位置的推算与学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分析,使自身的地理学科分析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进一步掌握地理学科的识图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教科书《地理》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一文学习中,教材的编排与设计先是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气温以及降水分布,进而借助气温与降水分布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气候分布,以及各个气候类型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在第一章学到的地球相关知识,根据地理图标先是进行全球各大洲与大洋分布情况的了解,进而进行各种气候类型的学习,通过对地球地理概况的了解猜测气候分布的特点以及成因,大胆猜测各种气候类型条件下,各地区会有怎样不同的特点,以及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环境都有哪些特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进行地理图册的观察,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以及各种气候类型的产生成因。教师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地图中的经纬度分布情况,以及各大洲的地势地形分布情况,来进行气候类型的分析,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气候形成与地球纬度的关系及各种特殊气候产生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地球气温分布规律是从赤道最高,随着纬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递减。但是同一纬度内,海拔高的地方气温相对较低,海拔低的地方气温就相对来说高一些,这也就导致同一纬度内海拔高度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气候类型,而相同的气候类型也会分布在不同的纬度范围内。因此,学生对于地理图册中地理图像的海拔高度以及纬度的判断就要具备一定的辨识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识图能力的培养。
3.2立足学生,加强识图能力的重视程度
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被重视,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具有一定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学生学会正确辨别图标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识图能力,从而获得相应的地理相关知识。同时,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抱有浓厚的兴趣以及最佳的学习状态是同样重要的。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学习中可以了解到世界上共有七大洲和四大洋,同时还会学到许多重要的半岛、岛屿海湾以及海峡,在这部分的内容学习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图表以及图像资料进行教学,采用将地球以平面图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并对学生进行分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七大洲、四大洋以及重点岛屿、海峡、海湾的标注比赛,学生通过对图像的了解以及位置的确定来进行对图像进行标注,选出标注的又快又好的小组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这样游戏的方式既使学生的识图能力得到锻炼,又引起学生地理识图的学习兴趣。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其地理学科知识掌握的基础,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于地理图标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可以通过地理图标获取相关地理信息,得到一定地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识图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加深,同时还会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地理》课本的学习中,为更好的巩固学生本册书的基础知识,教师在进行每一章节讲解过程中均可采取多媒体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各个不同半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地形的不同、地势的不同以及气候的不同等,通过直观展示的手段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各地的差异。同样,在学期末进行课本复习的时候,教师通过应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考察,教师可以展示某地区图标,要学生进行知识抢答,首先进行位置判断,进而通过对其纬度以及海陆空间位置的判断来分析气候类型,这样既使学生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又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进一步使学生的识图能力得到提升。
3.3立足方法,深化提升识图能力
通过教师一定的教学引导以及学生一定的知识掌握,学生对于地理识图能力会有一定的提升,后续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的就是不断深化学生原有的地理识图能力,使学生识图能力达到更高标准。例如,学生在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中会学习到我国不同的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气候特征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对学生进行各地区的知识讲解之外,也要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相邻地区之间气候或地貌的异同等,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识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识图技巧得到进一步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对学生进行识图能力的培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有扎实的识图能力,具备一定的识图方法。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学习中,学生会学习到两个位于美洲的国家“美国”和“巴西”,在进行这两个国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向学生展示二者在地球的位置,让学生根据位置来分析二者在地理概况以及气候类型等方面的异同,美国位于北美洲,其地形主要是东山地中平原西高原,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它的主要气候类型,也有一部分地区位于寒带、亚寒带以及热带。而巴西位于南美洲,地形结构是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气候类型以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二者同位于美洲大陆,但是所处半球不同,所处纬度高度也不相同,国家内的地貌也不尽相同,因此气候类型等基本地理概况也是不同的。教师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并了解到两个国家不同的地理概况,认识到不同的地图图标标识方式,能够使学生识图辨别能力的准确性得到一定的巩固和提高。
4结束语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训练方法
地理是一门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其课程的综合性较强,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地图,是更好地学习地理学科的关键。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入的背景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意味着高中地理科目学习的基本目标随之改变,要求学生能够将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在此情况下,进一步通过教学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地图的能力,提高其图文转换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地理教学在读图能力训练方面存在的不足
1.缺乏培养意识
地理学科的实用性、综合性等性质决定了其教学方式的特殊性,但是结合目前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看,大部分教师基本上都比较偏重于一些表层地理知识的传授,授课形式仍然是以口口相传为主,学生的深层次思维能力往往得不到锻炼。基于这种教学思想和理念,学生的读图能力往往被忽视。高中生要逐渐掌握读图能力,既需要拥有通过图像阅读表层地理知识的能力,又需要拥有通过图像理解深层次地理知识的能力,这一训练过程既离不开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离不开个人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2.认识不科学
一些高中地理教师认为,地理读图是指学生对地理图表的感知,认为学生只要基础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够深,就自然能读懂这些图表,但实际上这只是构成学生对地理图表理解能力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部分教师虽然比较关注学生对地图的认知能力,但这种关注方式只停留在地理感知能力方面,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地理图像实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地理语言,能够表达和概括不同地区特定的地理条件。因此,学生阅读地图实际上是对地图进行灵活分析和运用的过程,仅仅掌握浅显的地理基础知识或者培养地图感知能力是不够的,还应该重点训练学生的读图思维,保证灵活分析和运用各种地理图形、图表,从而构建比较完善、有效的个人读图能力体系。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途径
1.基础识图和记图能力
正确识图是读懂地理图形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在教学工作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地图,在保证不割裂地图整体性的前提下,训练学生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看图。所谓的多角度,就是在引导学生读图时,运用综合观察的方法,将观察点由“点”逐渐扩大到“线”,再由“线”扩大到面。例如,在学习兰新线铁路时,要将观察的焦点扩大化,不仅关注该条线或者其中的某一个区域,而且综合了解该条线路跨越了哪些地区,其沿线地貌、气候变化情况如何,不同区域的经济、人口状况有什么特点。这种多角度看图形式能够将之前接触到的地理知识综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对地理图形所含有的信息和知识有全面了解,更有利于深入了解地图信息。
记图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在教学工作中,地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识别和记忆一些常用的图例,正确地认识地图上呈现的文字说明信息,从而综合了解地图上出现的符号及其代表的事物、传达的地理信息。教师要对不同类型地图(如统计图、分布图和地理练习图等)的基本概念、作用进行讲解,教授学生正确地在地图上表示某一地理事物。同时,经过初步记图训练后,还要注重学生用图意识的培养,可以在课堂中给出某一地理区域的经纬度和地形图,让学生推断该区域的名称,分析该区域的地形特点、地貌分布情况、气候特点、资源分布情况和经济特点。或者采取逆向教学,给出该区域的地形和地貌特征、经济状况,让学生推断该区域的名称、经纬度范围和相对位置。总之,教师在授课时要遵循图文相结合的训练原则,让学生能够体会到阅读地图的作用和意义,将新旧知识有效衔接起来,逐渐建立立体化的知识结构,巩固对地图的记忆效果,真正提高识图、记图能力。
2.地图分析能力
地理学科具有突出的实用价值,且其综合性较强,但并不意味着地理学科的教学无规律可循。学生要真正吃透课本知识,掌握基本知识原理,保证能够认识和理解不断变化的地理图形、图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基本内容,通过比较和分析同一区域不同地区的地图、不同区域不同地区的地图,找出这些地图反映出地理信息的共性和特性。比如,处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西部和东部的具体气候特点是有差别的,同时,澳大利亚西部的气候特点同其他大陆西部有何区别,通过总结规律和分析不同,能够将知识有效串联起来,开阔学生思路,使其能够在读图时,实现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避免陷入“一刀切”式的读图误区。
3.综合读图能力
在信息化技术成果逐渐惠及社会多个领域的背景下,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借助一些先进、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在多媒体课堂上多次进行地图展示,带动学生共同观察和分析问题。在展示地图和图表中,适时提出一些基础问题和拓展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跟着地图“走”,使其能够自主探究知识。同时,可以借助课堂课外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训练,如让学生手绘地图,课外练习中增加一些需要动手描画经纬线、晨昏线和等温线等练习内容,从而提高其灵活转化知识的能力,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最终达到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读图能力训练既是学生深入学习和运用基础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激发学生热情和调动积极性的工具之一。高中地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综合运用多种读图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识图、辨图、读图和用图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条件,不断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艳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读图能力培养方式的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宋金敏.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图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培养方法[D].河北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员;业务素质
中图分类号:P45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地面观测牵系着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它远至关系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近至关系着企业的生产,农民的丰收。地面气象观测如此重要,因此对于提高气象业务员的个人素质也显得非常迫切,说到底气象观测业务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企业的发展。气象观测因此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学习
1.1提升素质,做好仪器维护
首先,作为地面气象观测人员,要从主观上树立认真、负责、严谨的思维意识,思想上要有工作的严谨性,不能有任何的个人情绪,本着对本职位、本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平时的工作,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坚守好自己的工作岗位,密切观察天气的变化,一有特殊情况要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关措施[1]。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严格执行上级下发的任务和规定、坚持岗位责任制,严肃对待自己的工作,无时无刻都要严肃对待自己的每项观测并记录下来。不但如此,从客观上看,还要十分注意自己的周围环境以及观察场地,使之能符合相关的规定和要求。使用的仪器要符合相关标准,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操作,要经常性地检查仪器的性能是否合格,操作是否正常。同时在使用的时候要经常性地做好仪器的检查、保养、维护工作。仪器出现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报告,并要及时对仪器的问题进行排除,如仪器不可正常使用时,就要对仪器进行更换。
1.2观测记录
在观测中或观测后,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认真填写观测记录。填写时要注意字迹的工整性,因为作为一项长期的,对国家、对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工作,其文件记录对于以后很长时间内的考察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测报工作方面的技术档案问题,这其实也是对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做的最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地面气象工作者,对待工作不仅仅要理性,同时有的时候也需要感性认识,这样就能在实际的气象工作中,经过反反复复的实践经验,逐渐寻找到它们内在的固有联系,即它们存在的规律。这样就能使得对于气象的认识从感性逐渐上升为理性,这些都需要气象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工作质的飞跃,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2.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气象工作者,应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本文推荐一些基础知识的书籍。《地面气象观测》是一本描述地面气象观察的基本内容及方法的书籍。地面气象观测的内容包括云、雾、温度、气压、潮湿度、分、日照等气象观测的原理。这其中还有很多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及维修方法介绍。《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地面气象观测者从事观测工作的业务规范及技术规定,同时也对气象工作者的行为意识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定。观测者在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该规定,以保证工作质量,从根本上是为了保障得到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并具有可比性的气象记录。实际上这是一本可实施性很高、操作性很好的技术规章。对于观测工作任务、项目、时间及程序都做了较为详细的基本要求,并且对气候的基本要素都做了很详细的阐述,是地面气象观测者进行工作的很好操作指南[2]。
在实际工作中,循环性地重复一件事情是气象工作的一大特点,不管是每时、每天,还是每月甚至是每一年周而复始,反反复复。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气候出现,这些天气的出现实际上都是有规律可遵循的,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气象观察中,云、雨、雾等各气候要素之间的变化规律肯定是会呈现相对应的规律性变化,这些都为我们把握在实际的观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一个确切的标准。
2.2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些问题是值得地面气象工作者注意的,虽然这些都不是主要的问题,但是主要矛盾及次要矛盾是可以相互之间进行互换转化的,所以千万不能轻易忽视平时工作中不是很重视的问题。比如个人的生活习惯,培养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规律。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地面气象工作者的工作质量。结合地面气象预报工作的实际,对于比较能直接性地涉及预报工作必须要掌握有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概述。这些都能很好地提升地面气象工作者的个人素质,提高工作的质量。
3结语
总之,地面气象工作关系到所有人类活动,作为一个地面气象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时刻知道自己身上背负的责任,热爱自己的工作。合格的地面气象工作者要做到以下几点:是地面观测人员要绝对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待工作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这是保证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质量最基本,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平时的工作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做事,做好对日常工作中要用的仪器的维护,这些都可以很有效地避免气象记录不真实、气象分析不对等现象的发生;地面气象工作人员要不断地加强其专业知识及先进的技术学习,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总结经验,全面提升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一姝,高晓东. 近50年夏季气候变化及对嘉定农业生产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 2010(01).
其实,当前市场上有关低碳投资类书籍并不少见,但其往往多侧重于碳排放权交易,或者是同类译著,这些书籍要么太过于注重专业性的低碳技术与金融词汇,给不少的投资者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而真正适合国内普通投资者、在内容上侧重于低碳股市投资的书籍并不多。而本书恰恰满足了广大普通投资者的需求,填补了低碳投资工具书的空缺。
本书的主旨是低碳概念将成为未来十年股市的投资主题,而“十二五”规划中的七大战略新产业当中,低碳相关产业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的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是100%的低碳产业,而高端设备制造和新材料两个领域也有不少涉及低碳行业。而无论是该书的内地版还是香港版,都是以低碳类上市公司为主要的研究目标,内地版中则经过作者的进一步完善,增加了更多的内地低碳类上市公司,可让读者更加全面地掌握低碳股市中的点滴。
低碳经济所倡导的低碳发展模式是人类经济未来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近年来一直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推崇低碳消费已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低碳”潮流。甚至更有人认为,低碳产业的发展将继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技术革命后,人类历史上的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低碳革命。未来的十年,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步入关键时期,其间,人类的日常生活将与低碳联系得更为紧密,与此同时,低碳经济的规模也将迅速扩大。而低碳经济当中所蕴涵的投资机会也将空前巨大。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新兴国家经济的腾飞,世界能源需求总量越来越大,能源安全问题以及环保忧虑等因素,皆使全球对于低碳领域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也促使投资低碳成为未来十年的投资主要趋势之一。不久前,在南非举行的德班会议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中国“十二五”规划在环境保护、能源利用和气候变化等方面采取了比往年更强有力的措施,有望继续在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推进低碳经济发展、鼓励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模式上取得重要进展。而《低碳投资》一书正是紧密围绕把握“低碳――未来十年的投资主流”这一主旨,从最基本的低碳概念开始,详细介绍了低碳投资的主要方法、投资低碳的原因以及目前全球低碳投资发展的现状;同时,该书还按照低碳经济中的主要行业――新能源、节能减排、环保及水资源的顺序,详细阐述了这些行业之中各子行业(如新能源就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等)需要了解的基础知识、投资要点以及重点上市公司。尤其是重点上市公司部分,该书几乎囊括了中、港、美股市中具有中国概念的重点低碳上市公司。对于投资者而言,极为实用。此外,该书还简要介绍了其他一些适合的低碳投资方式,包括投资相关低碳的ETF、水资源ETF和碳交易等。
关键词:初中地理 地理教学 有效性
所谓有效教学中的有效就是指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后促使学生能够得到具体的进步。而有效教学中教学则是教师引起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策略。简而言之,有效性教学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愉悦的。在进行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时,如果教师难以把握好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对日后的生活工作发展等有实际的用处,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灌输式的照本宣科,让学生通过地理课学习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的规律。以便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气候、地理位置等主要内容,昼夜现象、季节变化、极昼、极夜等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师通过怎样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在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我归纳了以下三个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图片表格相结合的讲解方法
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是学生学习地理的起步阶段,能够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具体该怎样展开有效的地理教学呢?从教材内容来看,气候、地形等都是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例如,我们受到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明显,并且包含有温带、亚热带以及热带众多热量带,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向学生展示地图、热带划分地图,地球公转示意图等图片资料,可以使得学生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直观认识和理解。避免抽象的教材让学生感到乏味,特别是学生地理知识的相对薄弱,如果通过图片资料和表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建立对地理知识在感官上的感受力。在经过教师的分析、对比等方法的表述引导学生产生对新事物的形象,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优化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表达的趣味性和简练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接受课堂上的知识重点,并展开思考,又将思考的范畴以课堂的知识点为中心,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
二、把地理学习的重要知识点融入学生实际生活
利用学校现有的地理教学教材进行地理教学,比如,利用地球仪、电筒、幻灯片等方式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以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等知识点。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到地球的运动在地球表面所产生的现象,让学生对日常生活里司空见惯的地理想象进行观察、分析。比如,太阳直射点位置的不断变化,而且直射点的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现象也不一样。又例如,在气候教学中让从身边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全年气候变化去直观地了解气候特点以及类型,并且引导学生分析当地气候的主要成因。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可以起到练习的效果。在一堂课的时间里,学生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为了拓宽地理教学的覆盖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外也进行地理学科的学习,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的同时不断地积累地理方面的知识储备。初中的地理教学内容和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通过地理课的学习掌握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为日后的工作发展、生活实际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学习自觉地找课本上重点和关键词,把课本和实际联系起来去找问题,并且作出概括、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采用互动教学和竞赛等机制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比如,在国家地理位置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通过教学仪器进行直观的传授知识,一方面也采用师生互动,向学生提倡带有竞争性互问互答等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地理中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知识点比较高中要多。主要是让学生对于一些国家地区、气候、地形等的学习与认识和记忆。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所见所闻的记忆和观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生活地区的地形特点进行概括性的描述。比如,生活在丘陵地区的学生,对自己的环境描述会是:耕地少,山低矮,耕地显示山地特点,土地并不肥沃。并且向其他学生提问这样的地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并展开探究的积极性。在学生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时,教师因扮演引导作用,并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断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优秀学生的能力水平,加强对学困生的基础教育,使全体学生都可以享受教学的成果。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善于鼓励学生,给学生一些鼓励的话语,比如,“非常好;你们太棒了;虽然出现了这样的失误,但你的表达能力很强”等等这样的鼓励性语言。教师通过和学生有效的互动,并激励学生的学习地理热情,通过创新学生间的竞争机制等多种方法,有效地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对日后的生活工作发展等有实际的用处,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灌输式的照本宣科,让学生通过地理课学习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的规律。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教材和实际的结合,通过采用多种手段强化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全体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为今后的工作发展、生活便利打下良好的基础。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语言,加强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特质和变化,调整初中地理教学的策略,巩固学生地理学科方面的基础,利用教学的实践来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韩菲菲.基于实际,联系生活――论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措施[J].好家长,2014(47):119.
[2]吴瑜.打造高效课堂感受地理魅力――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4):142.
[3]杨铭刚.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5):28.
[4]韩菲菲.基于实际,联系生活――论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措施[J].好家长,2014(47):119.
1演变动态
1)病虫害总体发生为害呈逐渐加重态势。据《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统计,新疆棉区(指自治区、不含生产建设兵团,下同)1991—2014年棉花病虫害发生面积和产量损失情况(图1),1991年发生面积为54万hm2,产量损失(指挽回损失和实际损失之和)为2.5万t。其中,1991—2003年期间,年平均发生面积为68.9万hm2,年平均产量损失为5.8万t;2004—2014年期间,年发生面积都在110万hm2以上,年产量损失在8万t以上,年平均发生面积为151.6万hm2,年平均产量损失为21.6万t。此期间,2014年发生面积达194.5万hm2,产量损失达43.6万t,发生面积和产量损失均达历史最高。按1991—2000、2001—2010、2011—2014年3个时段统计,病虫害发生面积占棉花种植面积[1]比率分别为83.7%、85.6%和105.0%,产量损失占棉花产量[2]的比率分别为4.7%、6.5%和8.4%。可见,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增长,病虫害发生面积明显扩大,且造成的产量损失比率成倍增长。2)主要害虫时段替猖獗。棉蚜、棉叶螨、棉铃虫是新疆棉花生产历史上最重要的害虫。以单一害虫发生面积占棉花病虫害总的发生面积的比率,作出1991—2014年三大害虫发生面积比率动态曲线(图2)。从曲线图可以看出,前期(1991—1996年期间)棉蚜是棉花上最突出的害虫,其发生面积比率在30%以上,1995年高达43%,而在此期间棉铃虫发生面积比率在25%以下。之后的1997—2002年期间,棉蚜明显下降,其发生面积比率降到21%或以下,2000年仅有9%,在此时期棉铃虫为害上升为首位,其发生面积比率在24%以上,2000年最高达32%。到2003—2014年期间,棉蚜有所上升,但年份间波动小,基本维持在20%上下,而棉铃虫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年下降至次要位置,随后的2006—2009年又升至首位,2010年以后呈下降之势,至2014年比率降至12%。棉叶螨也呈时段性波动,1991—2003年发生面积比率都在20%以下(13年年平均为11%),年度间波动大,1993和2000年最低为7%,1992和1997年则为17%;2004—2014年棉叶螨呈平稳上升态势,年平均发生面积比率为19%,2014年达29%,为当年三大害虫发生面积比率中的最高值。可见棉蚜、棉叶螨、棉铃虫为害呈此起彼伏、交替猖獗态势。棉蚜由历史上早期的绝对高位演变为相对平稳的发展,棉铃虫为中间时段的高位呈持续下降至最低位,棉叶螨呈平稳上升发展的势头。3)次要害虫和新传入害虫为害上升。影响新疆棉花生产的除棉蚜、棉叶螨、棉铃虫三大害虫外,还有棉蓟马、烟粉虱和棉盲蝽等次要害虫,以及玉米螟、双斑萤叶甲、地老虎、三叶草夜蛾(旋幽夜蛾)、蝗虫、白星花金龟、眩灯蛾等害虫。20世纪90年代以前,棉蓟马为新疆棉花苗期的主要害虫,在隐蔽施药等措施的应用下,其为害逐年减轻,成为次要害虫。但是,自90年代后期开始,棉蓟马逐年上升为害,2011—2014年期间,年发生面积均在23万hm2以上,年平均发生面积比率为14%,其发生面积仅次于棉铃虫(图3)。烟粉虱是1998年首先在乌鲁木齐市的一品红花卉上发现,1999年在吐鲁番的棉田发现并造成危害,2006年在阿克苏、轮台的棉田都可见到烟粉虱为害,至今在各棉区普遍发生,部分棉区虫量较高。如2014年8月上旬吐鲁番市调查,平均百株3叶虫量2090头。其中,成虫单片叶最高20头。2011—2014年烟粉虱年平均发生面积比率约为2%。盲蝽在新疆棉区发生面积增长态势明显,2001—2010年、2011—2014年年平均发生面积比1991—2000年年平均发生面积分别增长33%和120%,2014年7月初阿克苏地区库车县、阿克苏市平均百株虫量分别为26头、24头,远远超过2代百株虫量10头的指标。4)苗病和黄萎病发生为害突出。新疆棉区病害主要有苗病、黄萎病和枯萎病,铃病、角斑病、炭疽病和生理性早衰等其他病害在一些年份和区域也有发生,为害相对较轻。苗病为新疆棉区最重要的病害,2014年调查,沙湾县病田率最高达75%,病株率最高达50%;玛纳斯病田率最高达64%,病株率最高达86%。黄萎病和枯萎病在新疆多混合发生,为害仅次于苗病,主要发生在塔城、昌吉、巴州、阿克苏、哈密等地。枯萎病于1963年在莎车长绒棉试验站首先发现,到1997年该病已扩展到了整个新疆棉区,近年哈密发生较重,病田率达40%;黄萎病发生更为普遍,近年博州、哈密病株率最高达40%,阿克苏为18%。由于品种无抗性,随着棉花连作年限的延长,黄萎病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统计各病害发生面积比率,苗病1998年达19%,2011—2014年维持在10%以下;2011—2014年黄萎病和枯萎病分别为4%和3%;铃病为害较轻,1993年为4%,近几年在2%以下(图4)。
2发生影响因子分析
1)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为病虫害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和新疆棉区棉花种植面积及产量,新疆1991年种植面积为54.7万hm2,为新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8%,产量为64万t,面积和产量约为全国的10%;以后逐年发展,2010年种植面积为146.1万hm2,为新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1%,产量为248万t,分别为全国种植面积和产量的30%和40%;2014年种植面积达197.8万hm2,产量达368万t,分别为全国种植面积和产量的47%和60%,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种植区域。单一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为各种病虫害发生提供了优良的营养条件,使得生物种群得到充分扩大。另外,种植面积的扩大,造成作物轮作困难,新疆很多地方同一地块棉花连续种植20~30年,自然会造成具有长期存活能力的枯萎病和黄萎病病菌在土壤中逐年积累,造成两种病害成为生产上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总体上,新疆虫害明显重于病害,单一病虫为害情况由高至低顺序:棉蚜>棉叶螨>棉铃虫>棉蓟马>苗病>黄萎病>枯萎病>烟粉虱>棉盲蝽>铃病。以上结果需要说明的是如棉蓟马、烟粉虱、黄萎病、枯萎病等病虫害缺乏2008年前的数据,相关资料的系统性不如其他病虫。同时,这些多为新上升为害对象,生产上对其发生认知的水平有限,会影响发生面积和损失情况的估计,造成结果的偏差,有待今后不断完善。2)种植抗虫棉减轻了棉铃虫的为害。我国政府于1997年正式批准商业化种植抗虫棉(Bt棉)[3]。首先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广泛种植。随着2000年前后棉铃虫在新疆的严重为害,当地积极种植抗虫棉。据李雪源等[4]报道,东疆2001年开始种植抗虫棉,该年抗虫棉种植面积占棉花种植面积的91%,随后持续6年种植面积比率均在85%以上,之后随着虫害的减轻抗虫棉种植面积逐渐减小,2012年抗虫棉种植面积比率降到54.2%。南疆于2003年开始种植抗虫棉,当年种植面积占棉花种植面积的19.8%,以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2012年抗虫棉种植面积比率达到69.2%。北疆2005年开始种植抗虫棉,当年抗虫棉种植面积占棉花种植面积的11%,以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2年抗虫棉种植面积比率达到35%。可见,2008年以来棉铃虫为害的显著下降,与抗虫棉的种植及其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直接相关。3)覆膜滴灌措施促病虫害早发重发。通过地膜覆盖植棉,人工改变棉株生态条件,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的供应状况,满足棉花生长发育的生理需求,是取得苗全、苗齐、苗壮、早发的有效措施;滴灌技术可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九五”后期在新疆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棉花地膜覆盖率达100%,棉花滴灌面积近80万hm2。两项技术在增温、节水、控盐、促进棉花生长的同时,也带来病虫害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棉花黄萎病的为害加重。其原因在于地膜覆盖和滴灌措施满足了棉花黄萎病发病的适宜湿度(49%以上)和温度(23~26℃)条件。胡明芳等[5]研究认为,窄膜或宽膜覆盖分别使棉花生育前期(4月下旬至6月底)棉田土壤积温增加105℃和195℃,土壤温度提高0.7~3.2℃,由此促使黄萎病早发;地膜栽培还具有提墒和保湿的作用,有利黄萎病菌的生长、繁殖和侵染,故与不铺膜棉田相比,黄萎病发生早而重,其中宽膜植棉的病情又明显重于窄膜。张丽萍[6]研究认为,采用滴灌和常规沟灌这两种方式,在黄萎病发病初期,两者病指无明显差别;但进入8月份以后滴灌田病情明显高于沟灌,因为滴灌棉田灌水次数较多,且整个生长期都不揭膜,故土壤表层湿度相对较高,生长期中25cm以内土壤表层中利于病菌生长繁殖的湿度优于沟灌;而沟灌一般强调揭膜,头水前地膜揭去易导致水分蒸发,从而降低土壤湿度。另外,滴灌棉田无法冬灌和翻耕,也为棉铃虫、棉叶螨的安全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4)果(菜)棉混作和设施农业发展导致次要害虫为害上升。30多年来,新疆果(菜)种植面积同棉花面积一样呈逐年扩大态势。1991年果园和蔬菜种植面积分别为12.5hm2和5.7万hm2,到2000—2012年期间分别扩大至超过990hm2和30万hm2,分别达到1991年的5倍和8倍。新疆的果树主要有葡萄、梨、苹果、杏、枣等,蔬菜则是以茄科、十字花科种类为主。这些种类是棉叶螨、棉蚜、棉蓟马、烟粉虱、棉盲蝽等害虫的为害寄主和越冬寄主。棉花与其邻作、轮作、间作,害虫可在寄主作物间辗转为害,有利于害虫种群增长,造成害虫在多种作物上为害加重。如绿盲蝽在新疆地区首次发现并严重为害农作物,分析认为是葡萄等寄主资源丰富造成绿盲蝽形成高密度种群的原因[7]。另外,2013年新疆设施农业总规模已达6万hm2,分布于各地州(县、市)中心城镇的周边,冬季设施内的小气候和环境条件,提供了烟粉虱等害虫安全越冬的适合场所和丰富的食源,造成近年烟粉虱为害上升。吐鲁番、喀什、和田等设施农业规模发展较快区域,棉田烟粉虱为害呈逐年加重之势,已成为生产上日益严重的问题。5)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促进病虫害发生为害。新疆气候变化受温室气体、区域内土地利用状况改变(包括城市化、农业灌溉等)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新疆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分析了新疆各区域的气候要素变化。其中,以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增加对农业及其病虫害发生影响最为直接和突出。1961—2010年,新疆年平均气温升温速率约为每10年0.32℃,高于全国和全球同期变化水平,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冬季升温趋势最明显,升温速率达每10年0.45℃,区域间以北疆东部和天山山区东部升温最为明显,升温速率为每10年0.6℃至0.8℃;年降水量增加速率为每10年6.51%,四季降水呈现一致的增加趋势,夏季增加趋势最明显。冬季气温的增加,棉铃虫和棉蚜等害虫越冬存活率提高,增加了越冬虫源基数;春季温度的升高,导致病虫害发生明显提早。同时,温度升高导致积温的增加,可缩短害虫的发育历期,增加棉蚜、烟粉虱等昆虫的发生世代数,进而增加了害虫种群数量,加剧其对棉花的为害。降水量增加,弥补了新疆极度干旱的不足,总体对棉花病虫害的发生为害起到促进作用。可见气候总体向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方向变化。
3治理建议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信心 兴趣 方法
思想品德课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中考科目之一。学好思想品德课,不仅有利于初中学生赢得中考,进入自己的理想高中,而且也有利于广大学生增长知识,丰富人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享受健康快乐的人生。
一、树立学好思想政治课的信心
信心是获得成功的第一步。要学好思想政治课,首先必须树立一定能够学好的信心。学生平时可以多了解一些“补弱”成功的例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在制定目标时,学生要从小、从低开始,积极创造学习思想政治课进步的记录,进行自我激励,不断提高自信心。
二、培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自己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用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的来激发学习的兴趣。(2)同思想政治课学习教好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取长补短,交流学习心得,来培养学习的兴趣。(3)融洽师生关系。若是由于师生关系不融洽造成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不高,就应努力改善师生关系,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当然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例如:教师可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一堂课新颖精彩的开端,可以极大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成功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比如,充分调动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或从学生思想认识入手导入,或从情感入手导入,或从行为入手导入。有的教师还提倡运用谈话法或讨论法、直观法、辨析法、哲理法导入,开宗明义,直奔主题;有的提出问题设问法或类比法、归纳法、游戏法、故事法的运用,激发兴趣,引起悬念导入新课;有的则提出通过音响法或图像法、观察法、演示法、汇报法的运用,创设情境,塑造形象导入新课。如此种种导入方法,都能够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具有积极学习的状态。
三、多读多记
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是离不开“多读多记”的,多读多记能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基础知识。思想品德课的选择题,大多是容易混淆的基础知识,如果不能准确掌握,似是而非,往往就会选错;而问答题往往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其答案往往并不是课本的某一段话,而是要运用几课的内容,甚至几个年级的内容去分析一个问题。因此熟练地掌握课本知识是做好题目的基础,其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也。有些同学不重视课本的阅读理解和记忆,而只愿多做题目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记什么呢?第一就是要记住本学科的一些专有名词,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合理消费等。第二就是要记住一些反映重要观点的句子,如:“承担社会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正因为他们这样履行责任,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一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制度。它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三就是要记住一些放映重要观点的内容,如: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为什么说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是怎样的?对于这些问题不仅要会记会答,还要能理解。
四、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
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可以表现在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
1.学习环节方面
听课时,要集中精力弄懂教师讲授的内容,做好课堂笔记,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课余时间应主动问教师或同学。课后的作业应及时、认真地完成。学会有意识地归纳整理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平时多读一些有关思想政治的报刊、书籍,经常收看电视新闻,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
2.学用结合方面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认识社会热点问题和身边的生活问题,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好思想政治课还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自己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成绩。
五、本门课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思想品德》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同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各自学科中最为基础的知识,要深入领会这门课程,就必须同这些相关学科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比如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都知道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用什么样的法律来保护自己并不十分清晰,所以应该重视学科的结合。
六、关注社会热点与关注自我发展相结合
中考命题往往以时事材料、社会热点为背景设计考题,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关注社会热点,最好养成爱看新闻的好习惯。除此还应多关注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让中学生与时代的脉搏同跳动。这也是中考政治改革的目的。学生应该关注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比如从当前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可以联想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从中国与世界各国一起应对金融危机和应对世界气候变化等事例中还可以联想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从三鹿奶粉事件延伸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联想法律、道德(诚信)方面的知识,以及权利义务、消费者权益、社会责任等有关知识,环境污染和节能减排问题等。通过关注社会热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又可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中考应试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教会学生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