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服务贸易的意义范文

国际服务贸易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服务贸易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服务贸易的意义

第1篇:国际服务贸易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技术外溢效应;贸易内生技术进步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生产业升级机理与路径选择研究”(项目编号:15BJY074);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外商直接投资对省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理论框架及河南的应用”(项目编号:15A790039)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2-0012-05

一、引言

在过去的20年间,与货物贸易相比,全球服务贸易发展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在2009年出现了唯一一次负增长(-9%)后迅速于2010年恢复至金融危机前的水平;2014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更是实现了5%的净增长,而同期货物贸易出口仅增长了0.5%。这些事实说明,服务产业对全球宏观经济波动具有更大的弹性。长期来看,虽然服务贸易额近10年间增长了约1倍,但2015年度却较上一年度出现了小幅下跌,其原因主要是发展经济体对集装箱运输需求严重不足引致了运输服务部门10%的下滑,全球旅游收入因汇率剧烈波动而出现大幅减少,占世界一半以上的其他商业服务收缩了5%,建筑服务部门则同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成为了出口受袭最严重的部门,降幅高达15%。

从世界服务贸易主要出口部门的年均增长率来看,1995年至2014年期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增速最快(18%),其后依次是金融服务(11%)、其他商业服务(10%)、特许权使用费(9%)、通信服务(8%)、保险服务(8%)、旅游(6%)、运输服务(6%)、个人及文化娱乐服务(5%)和建筑服务(5%)。至2015年,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在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方面形成了显著差异,发展中经济体各出口部门及占比分别是旅游(37%)、运输服务(20.2%)、其他商业服务(20%)、电信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9.1%)、金融服务(4.1%)、建筑服务(3.2%)、与货物相关的服务(3.1%)、保险与养老服务(1.7%)、知识产权使用费(1.1%)、个人及文化娱乐服务(0.7%)、其他服务(0.3%),而发达经济体各出口部门及占比分别是其他商业服务(23%)、旅游(20.7%)、运输服务(17%)、金融服务(11.2%)、电信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10.5%)、知识产权使用费(8.9%)、与货物相关的服务(3.2%)、保险与养老服务(3.1%)、建筑服务(1.6%)、个人及文化娱乐服务(0.9%)。

从服务贸易依存度来看,2010年至2014年,世界平均水平由11.6%升至13%,高收入国家由13.1%升至15%,中高等收入国家由6.9%升至8.5%,中低等收入国家由12.1%降至11.8%,低收入国家由15.6%增至16%。在2014年,前六大服务贸易国的服务贸易依存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英国(19.3%)、法国(18.7%)、德国(16.3%)、日本(7.8%)、中国(7.1%)和美国(6.8%)。至2015年,英国(19.5%)和德国(16.8%)的服务贸易依存度仍然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2.8%),而日本(8.2%)、中国(7.0%)和美国(6.7%)却依旧相对较低。

作为世界服务贸易大国,中国在2014年位列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第五名和进口第二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比约为6.2%,其中:出口占比4.5%,进口占比7.9%。然而,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脆弱与结构性失衡问题依旧突出,自1992年起中国服务贸易专业化指数呈现负向发展趋势,服务业经历了长达20余年的比较劣势阶段。尽管中国服务贸易的综合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从其纵向发展历程来看,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占比持续增大,从2007年的10.34%升至2015年的15.4%;二是以金融服务、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14年的增速分别为59.5%、24.6%、25.4%;三是服务贸易与相关产业在拉动内需和带动就业方面的关联性日益增强;四是服务贸易在国内的区域分布上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占比2015年达到15%,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区域服务贸易发展强劲。毫无疑问,服务贸易将成为中国后工业化时期的外贸发展重要引擎,服务产业也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动力源①。因此,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中服务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与效果以及服务贸易部门自身的效率水平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货物贸易以及服务产业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具体到服务贸易领域,其成果则相对有限,且基本围绕服务贸易的各类效应展开探讨。譬如:李慧中(2002)基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两部门生产率对比,发现其效率差异导致服务价格在发达国家相对偏高②;苗秀杰(2005)认为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正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应、竞争优势效应、经济刺激效应、资源充分利用效应及学习效应,特别指出服务贸易自由化有利于技术的引进与吸收,并从外在竞争压力和内在低成本动力两方面促进本土服务业的效率提升③;徐光耀(2008)认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产业的经济增长效应不如新兴的资本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显著④;而蒋昭乙(2008)的研究表明,出口服务贸易具有比进口服务贸易更强的经济增长效应,但二者的作用远不及货物贸易⑤;唐保c(2009)探究了不同要素密集型进口服务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技术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显著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但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作用不显著⑥;陈健和余翠萍(2014)研究了服务进口对产业就业的影响,认为其技术外溢的就业效应在产业间更为显著,且存在技能偏向性特征⑦。

国外学者对服务贸易的研究主要是讨论传统贸易理论在服务贸易领域的适用性,以及服务贸易在知识累积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例如:以Dick & Dicke(1979)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服务贸易的交易特性使传统贸易理论仅能对货物贸易模式做出合理解释,而即便适用,也必须建立在要素不能国际流动这一假设前提上;而以Bhagwatti(1984)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传统贸易理论适用或基本适用于服务贸易;Sagari(1989)认为服务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可以缩小技术领先国与技术落后国之间的差距;Romer(1990)提出知识型服务部门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特征,故其生产的边际成本相对较小⑧;Hindley(1994)指出知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能够相互联动和彼此促进;Wolfson(1999)认为知识型服务是影响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Robinson,Wang和Martin(2002)利用横截面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服务贸易对进口国服务型生产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提升作用,且收益巨大;Li, Greenaway和Hine(2003)的跨国面板数据分析表明进口服务贸易有利于发达国家,却有损于发展中国家;Khoury等(2003)则认为服务贸易对一国的作用效果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特别指出新兴服务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更为显著⑨;Sherman Robinson等(2002)指出进口新兴服务有益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⑩;OECD(2006)研究了服务开放对技术转移或扩散的影响,发现市场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技术扩散与社会全体经济部门的生产率提高,特别是明显降低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成本11。

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学者们对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热情显然不及对货物贸易的研究,其原因主要是货物贸易规模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此外,学者们在讨论有关服务贸易技术外溢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中使用的技术方法也远不如货物贸易领域研究复杂,大多数是相关性研究且缺乏理论基础。鉴于此,本文将基于内生技术进步的新增长理论,实证分析中国服务贸易整体及各结构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以丰富现有理论成果并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建议。

三、模型的设定与数据分析

1. 理论模型

Andrew Levin & Lakshmi K. Raut(1997)在从事经济增长中的出口贸易与人力资本关系研究中提出了出口贸易内生技术进步的新增长模型,从而为定量化分析出口的技术外溢效果与出口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奠定了基础。本文则将其理论模型扩展至服务贸易领域,并分别从总体和结构两个视角实证研究中国服务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

建立基本生产函数:

假设I:当技术进步由出口服务贸易引致时

假设II:当技术进步由进口服务贸易引致时

上式中,Yt、Lt、Kt、Xt、Mt、At分别为t时期社会的产出、劳动、资本存量、出口服务贸易额、进口服务贸易额与全要素生产率,α和β为待估计参数,Bt和Ct均为随机扰动因素,η和γ分别度量对应服务贸易部门的生产效率,θ和φ分别度量对应服务贸易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此外,定义δX和δM用来表示出口与进口服务贸易部门各自相对于国内非开放部门的效率差异,其中:δX=(η+θ)/(1-η-θ),δM=(γ+φ)/(1-γ-φ)。

对于假设I,将(2)代入(1)得到:

进行自然对数化处理有:

式(6)即为出口服务贸易内生技术进步的基本模型。同理,对于假设II,重复上述推导可得进口服务贸易内生技术进步的基本模型:

为研究不同要素密集型服务贸易分类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以下标L、K和T区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出口与进口,修改式(2)和(3)如下:

经推导,可得扩展的出口服务贸易与进口服务贸易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2. 实证分析

参考相关研究文献,本文定义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包括旅游和建筑服务,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包括运输服务和通信服务,将剩余的八类行业统一归入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数据分析的样本期确定为1997年至2014年,全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与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且数据均经过了以1997年为基期的消费价格指数缩减。同时,产出Yt选择GDP,劳动Lt选择就业人员年底数,资本存量Kt则根据Gold Smith(1951)和张军(2003)所提供的方法进行估算12。模型(6)、模型(7)、模型(10)和模型(11)的估计结果见表1和下表2。

由表1可见,两类模型整体拟合效果很好,其中,出口服务贸易部门自身的生产效率水平不高(参数-12.37),且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的负向作用,但该部门对社会其它封闭部门产生了正向的技术外溢(参数0.52),劳动对经济增长作用不显著,资本促进了经济增长;进口服务贸易自身的生产效率水平亦较为低下(参数-18.96),且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负向作用,但该部门仍对社会其它封闭部门具有正的技术外部性影响(参数0.79),其影响力度高于出口服务贸易部门,劳动促进了经济增长,而资本却影响不显著。进一步计算两类模型中服务贸易部门与社会其他部门的效率差,可知开放的出口服务贸易部门与进口服务贸易部门分别较其他部门效率低92.2%和94.8%。

表2的扩展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出与前述基本模型估计相近的结果,即:出口服务贸易按要素密集度区分的三类结构性部门均呈现出生产和竞争效率不高的状况(参数全部为负数),且对经济产生了负向影响,而进口服务贸易中除了劳动密集型部门显著表明效率低下外,其余部T的效率参数尽管为负数但未通过检验;出口服务贸易与进口服务贸易整体上具有的正向技术外溢效应没有发生改变,且出口的正技术外部性影响略大;劳动对经济作用不明显,但资本促进了经济增长;出口服务贸易部门与进口服务贸易部门分别较其他社会部门效率低97.4%和96.8%。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服务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我们发现服务贸易整体及各结构部门自身的生产效率与竞争能力较为低下,且其效率相对于社会其它封闭部门也处于劣势水平。这一结论符合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出口服务贸易,其原因在于中国涉外服务型企业大多停留在以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和能力为主的低附加值服务领域。但是,服务贸易却通过外部性影响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技术外溢,这说明当前中国服务产业开放的红利集中体现在以服务贸易为载体的国际技术扩散这一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效应上,开放从长远看有利于技术进步与服务产业成长。作为中国后工业化时期主导产业的服务业,其未来的国际竞争力与创新水平直接决定了中国能否在产业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上顺利实现跨越。对此,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切实增强中国服务产业与服务贸易的核心竞争优势。

1. 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导向助力服务产业可持续发展

由于创新是企业应对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约束的唯一可行选择,亦是带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因而必须使创新理念内化于人们的思维、生活与生产全过程,使其在中国的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成为灵魂。对此,服务产业创新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具体措施是完善人才信息库建设,提升人才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服务业高层次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良好的生活保障,大力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业企业同高校与科研院所实施联合创新与协同发展;二是通过创新金融制度增强其对服务业的支撑度,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针对高成长型企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同时通过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完善融资担保制度来保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基于“互联网+”战略和大数据技术等发展机遇,精准品牌定位和新商业模式,提高服务产业同现代科学技术的适应度与融合度,充分挖掘服务业的增长潜力。

2. 以遵循WTO规则为基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服务贸易必将超越货物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市场竞争的主要领域,中国必须严格按照WTO的要求调整有关法律法规以实现内外制度匹配,进而为在此高附加值领域赢得先机和减少贸易摩擦做好基础性政策保障。具体措施就是在融资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重点发展具有高知识水平和高技术含量的服务型企业,通过宣传增强消费者对旅游、信息、房地产、金融、保险等行业的认识并采取措施鼓励消费,扩大这些领域的本国市场份额与市场成熟度,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3. 以协同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强三次产业的跨界融合

尽管从行业属性来看,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是界定清晰的,但从自然关系来看,它们是彼此互补、相互渗透的整体协同关系,如现代制造业的成功密切依赖于研发设计、软件与信息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环节。因此,中国必须加强相关产业与服务业的匹配度,促进制造与服务两业协调发展,打造“中国制造”与“中国服务”两大品牌。各级政府机构则应当依托制造业产业集聚区的既有优势,继续优化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各项宏观管理流程与服务工作,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此外,对于传统农业,应当通过拓展其产业链与功能等方式加速其朝着现代农业方向的改造与升级,促进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优先培育发展与现代农业需求相一致的经营主体,借助信息技术变革农业经营模式,通过提升包括金融、土地、人才、技术、设备、物流等在内的农业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来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4. 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政府应大力引导服务企业走专业化发展之路,着力支持经营理念先进、创新能力突出的服务企业不受地域、行业、产权等限制实施并购,打造具有强大跨界融合发展能力的行业巨头或联盟,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品牌卓越、影响力强的龙头型服务企业或集团。同时,政府也应确保相应的支持性政策落地并被有效执行,如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环节,优先推荐其成为国家服务业改革试点单位或示范企业,鼓励金融机构给予该类企业更高的授信额度等。

5. 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宗旨构建现代服务业新格局

正如本文实证结果表明的服务产业开放会促进技术外溢,中国应重点研究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新问题、新趋势,并集中优势资源做好战略性部署,通过优化服务贸易的结构特别是提升高技术含量、高知识水平的现代生产的水平来带动中国贸易模式的转型。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在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标准方面秉承渐进式开放原则,持续扩大开放领域,在坚定维护中国产业安全的基础上,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强的力度破除一切制约全方位开放格局形成的制度障碍,实现服务要素在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二是通过建立更多的服务贸易研究与培训平台,以及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结构来加速服务贸易行业具有国际化视野、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三是采取措施促进金融、保险、通信、运输、计算机和信息、专利许可等生产性高附加值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提升;四是鼓励服务贸易领域更多地向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敞开,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来激活服务企业的创新力;五是实现服务贸易与服务投资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基础优化服务行业的外资利用质量,吸引国际知名的外资服务机构积极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技术研发、物流服务等高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支持本土有条件的服务型企业走出国门从事高附加值的对外直接投资。

注释:

① Gary Hufbauer, Sherry Stephenson, Services Trade:Past Liberalization and Future Challeng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2007, 10(3), pp.605-630.

② 李慧中:《贸易与投资动因: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差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③ 苗秀杰:《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的正负效应分析》,《理论前沿》2005年第11期。

④ 徐光耀:《我国服务贸易与经济发展――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⑤ 蒋昭乙:《服务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3期。

⑥ 唐保庆:《我国服务贸易进口的技术效应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第4期。

⑦ 陈健、余翠萍:《中国服务进口技术外溢的就业效应及其就业增长技能偏向性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

⑧ P. M. Romer, The Origin of Endogenous Growth,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4, 8(1), pp.42-56.

⑨ Denise Eby Konan, Keith E. Maskus, 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Services Liberalization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3, 6, pp.42-62.

⑩ Sherman Robinson, Zhi Wang, Will Martin, Captu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Services Trade Liberalization,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02, 14(1), pp.3-33.

11 OECD, The Linkages between Open Services Market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OECD Trade Policy Working Papers, OECD Publishing, 2006.

第2篇:国际服务贸易的意义范文

 

基于此,本文对义乌市国际服务贸易经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总结出了义乌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结构地调整和国际分工地深入,各国纷纷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脚步。近年来,政府相继出台了《服务贸易“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等政策,随着这些政策逐步落实、效果开始显现,相信未来一段时期服务贸易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义乌市作为中国商贸行业的代表性地区,服务贸易在义乌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作为全球著名的小商品贸易市场,虽然义乌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成为义乌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但是其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弱,与其发达的货物贸易相比严重滞后。

 

目前,义乌的服务贸易还存在颇多问题,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与趋势,加快义乌市服务贸易发展势在必行,因此为义乌服务贸易发展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与建议,对义乌发展服务贸易经济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进出口规模与速度并重

 

义乌服务贸易近年来持续保持顺差,出口额远大于进口额。在贸易政策方面,政府要摒弃改革开放初期的只重视出口而忽视进口的贸易政策,应注重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协调发展。对于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义乌应该鼓励进口,扩大专利使用和特许等服务的进口。对于先进技术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产品的进口,可以通过技术借鉴与学习,以促进义乌企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吸引跨国公司来义乌建立研发中心,加大对服务业的吸引,并提高义乌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

 

虽然义乌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但在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医疗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等许多高端服务贸易领域里,仍然有部分服务业务尚未对外资完全开放,尽管已有的市场开放吸引了部分服务业的跨国企业来义乌投资,这些外资企业带来了技术研发、管理经营理念、营销手段等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义乌服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义乌对金融、通讯等新兴行业的进口需求逐渐增大,但在义乌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中占比最多的还是运输、旅游等传统业。

 

服务贸易进口会对义乌经济增长起积极的作用,从结构上来说,新兴和传统行业的服务进口都会推动义乌的经济增长,但是新兴行业对经济的贡献度要大于传统行业,义乌必须调整进口服务贸易的结构,以促进经济平稳增长。近年来,义乌的服务贸易出口持平稳持续发展势头,在此基础上,义乌要为服务贸易出口继续创造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

 

因此,义乌应该牢牢跟随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潮流,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出口质量,只有抓住了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的关系,既重视进出口的速度,也关注进出口的规模,既重视进口的战略意义,也关注出口的推动作用。

 

二、优化国际贸易结构

 

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发展,义乌服务贸易不断跃上新台阶,发展速度较快。其服务出口主要由购物旅行带动,近几年呈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但是相比于货物贸易,其服务贸易却严重滞后,要促进贸易结构的平衡与优化,肯定离不开发展服务贸易。义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发达的货物贸易和庞大外商客流是义乌的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义乌,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义乌对外贸易中,货物贸易占主要的比重,多年来义乌的服务贸易一直严重滞后于货物贸易,两者发展较不平衡。义乌在提高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同时,要继续保持原有的传统服务贸易领域的出口优势,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兴领域,促进贸易结构的优化,构筑更加开放的国际贸易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义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较不平衡,传统行业的优势明显,高附加值新兴行业明显滞后于相应的货物贸易行业,因而无法很好地为货物贸易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阻碍了货物贸易的发展,同时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推动作用也就不能充分发挥,这严重阻碍两者的协调进步与发展。因此,优化义乌国际贸易的内部结构已成为义乌打造服务商贸强城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传统项目和新兴项目并进

 

近年来,义乌服务贸易总量不断提高,但内部结构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国际服务贸易类型较少,交通运输、旅游和批发贸易等传统行业始终占据服务业主要地位,而信息技术、教育文化等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仍发展不足,无法成为义乌服务贸易的主要组成要素。

 

商贸、中介、文化等行业发展尚不尽如人意,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到义乌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

 

根据服务贸易发展状况,要继续推动义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或企业的发展,继续保持义乌旅游和运输服务的出口优势,传统服务项目的发展不容忽视。另一方面,要选择有发展潜力的服务项目,不断拓展其发展空间。如果只注重优势产业的发展而忽视新兴产业的培养,那么服务贸易便会畸形发展,而不是全面、健康的发展。

 

从义乌服务贸易结构来看,近年来现代服务业的有很大的进步,结构比重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且义乌人力资本和技术的积累速度也在不断的提升,这对于义乌发展现代服务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改变部分服务产业的劣势地位,维持现有部分产业的优势地位,使传统领域与新兴领域携手并进、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义乌加快现代化进程,提高服务贸易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相信义乌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升其市场的国际化水平,成为这将对外交往的一张金名片。

第3篇:国际服务贸易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服务业;对策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

    过去10年中,我国服务出口年增长速度均保持在9%以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01年相比于全球服务贸易的停滞不前,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仍攀升9%;而2002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更是增长20%,居世界服务贸易各国各地区之首。我国服务贸易的世界排名以及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稳步上升,2003年比重达2.5%,出口排名上升为世界第九位,进口上升至第八位。

    虽然我国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但整体出口规模与我国经济实力相比仍较少,与货物贸易相比也处于劣势。从2002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比例表(见表1)可以看出,2002年服务贸易的出口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只占10.3%,低于世界平均19.8的水平;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占世界出口的5.1%,而服务出口仅占2.4%,不及货物贸易的一半。很明显,从技术角度来看,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处于劣势,服务贸易出口的比较优势不如货物贸易出口。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是服务贸易净进口国,服务贸易逆差逐年增大(见表2)。服务项下逆差呈扩大趋势正说明了我国出口能力相对较弱及其他国家对中国服务出口存在限制。同时也看到目前我国服务贸易还处于相对落后水平,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二、我国在发展服务贸易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服务技术的进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服务结构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与科技有关的服务业和以高科技为手段的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我国在现代服务贸易领域起步较晚,尚处于较不发达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远洋运输、劳务工程承包和旅游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越的部门。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运输服务出口的比重为19.3%,旅游服务出口比重占41.2%,而其他商业服务出口(包括金融、保险、计算机、咨询、电信和邮电等现代服务贸易)仅占39.4%。而同期,全球范围的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其他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的贸易占整个服务贸易的一半。

    (二)服务业发展落后,整体竞争力较差

    我国是一个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就GDP产业构成百分比来看,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远远地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般为60%~80%,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而我国仅为GDP的1/3。我国服务业发展不仅表现为规模小,同时表现为档次低,服务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差。近几年来,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没有太大的提高,服务贸易从整体上看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呈不断扩大趋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任务是相当迫切的。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低,很大程度上影响服务贸易总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制约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一是商品和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低,服务业的垄断经营现象严重,公共服务、运输邮电、金融保险、房地产等领域政府定价的成分大,缺乏合理的市场竞争,行业发展缺乏活力;二是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服务行业与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之间的专业分工协作关系尚未形成;三是服务基础设施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低,技术落后。

    (三)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滞后

    目前,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方面仍有许多缺陷。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存在政策和规章存在差异性,缺乏统一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协调管理部门。服务贸易发展政策缺乏透明度,各有关职能部门在服务贸易方面上实行多头管理,容易造成责任不明确、交叉和条块分割、经营秩序混乱以及行业垄断。

    (四)服务贸易立法不够健全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立法有较大改观,现已颁布了一批涉及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如《海商法》、《保险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广告法》、《建筑法》和《律师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构建真正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国际通行规则需要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规范管理的服务贸易体制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同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相当一部分领域法律仍处于空白状态,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不符合国际运作惯例,不仅立法层次低,而且缺乏协调,从而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五)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

    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属性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在全世界范围内,服务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人力密集型转变过程。产业性质决定贸易性质,新兴服务贸易在贸易总额的相对份额不断在扩大。而作为决定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本状况,目前在我国并不理想。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奇缺,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高级人才更是缺乏。以教育程度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的上海为例,1997年上海每万名人口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600名,其中26.9%为工程技术人员,36.4%是教育、科研和卫生系统人员,12.5%是商业技术人员,金融保险专业技术人员不足10%;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服务业人才中,涉外人才所占比重偏低。发展服务贸易不仅需要一般的金融、保险、运输、旅游等方面的人才,更需要一批精通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国际商法等业务的人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方面的差距。

    三、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对策

    (一)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在20世纪80年代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服务供给者也以商品存在形式逐步进入世界市场,提供相关的服务。然而与服务贸易的进口和国内服务市场的开放度相比,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仍有较大的差距,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以此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应重点和扶持一下几个行业:一是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如商贸、运输、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等;二是发展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新兴行业,如咨询、信息、中介等各类专业服务;三是发展农村服务业,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专业化服务;四是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的行业,如教育事业、公共服务等。

    (二)有步骤、分层次地放开国内服务贸易市场

    鉴于我国的服务贸易规模还比较小,处于成长阶段,服务贸易的发展对于整个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增长意义重大,渐进式的开放策略有助于服务贸易的规范健康发展。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和GATS的规定,统筹规划并协调各行业市场准入政策。稳妥、慎重、有重点、分阶段地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在既考虑国际惯例、又考虑本土国情的基础上来确定服务业的开放度和保留度。一是分行业有选择地进行开放。积极推进旅游、水上运输等领域利用外资试点;扩大国内商业、外贸、会计、法律咨询的开放试点范围;有步骤、有控制地进行开放金融和通讯领域的试点。二是分地区有选择地开放。我国各地服务业发展并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尤其上海、深圳,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比其他地区较大,应在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方面先行一步;在后进地区,可通过试点试验,减少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的风险。

    (三)充分发挥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优势

    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都相对滞后,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服务贸易的管理优势以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发展,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顺应国内产业调整和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在优势服务项目上充分利用GATS的规则,制定服务业出口市场战略和服务业出口部门战略;二是顺应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放松对服务业的管制,引入竞争,鼓励创新。三是采取有效的服务贸易政策,确立服务业公平竞争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四是充分利用和改造原有服务企业,发挥其竞争优势,积极参与服务贸易市场竞争。

    (四)加快服务贸易立法,建立完善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

    结合我国现行的服务立法缺点,未来服务贸易立法必须进一步明确立法原则,解决立法形式与可操作性之间的矛盾,加快立法速度和执行度。一是维护国家主权原则。服务贸易由于内容复杂、监管难度大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国内市场稳定和国家经济、政治安全,因此在服务贸易开放和立法上必须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原则,尤其在邮电通讯、新闻出版、交通运输、广播电视服务等敏感行业,在选择开放的范围、程度上要坚持原则,谨慎从事。二是与国际接轨原则。GATS确定了当今规范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法律框架和原则制度。中国加入WTO之后,应以GATS的原则制度为基础,制定与其相衔接的服务贸易法律制度。在此,我们应加强对多边服务贸易规则研究基础上,借鉴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利法。三是坚持发展中国家原则。在服务贸易开放和立法中我们应坚持此原则,充分利用GATS给予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的优惠,不作超出我国现有开放能力的承诺。

第4篇:国际服务贸易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壁垒 贸易壁垒 oie标准

“动物福利”(animalwelfare)正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一条新的“流行语”。在国际上,动物福利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贸易议题。动物福利的出现,一方面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国家间的经济水平、教育文化和道德标准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动物福利的出现无疑就构成了一道新的贸易壁垒——动物福利壁垒。动物福利潜在的贸易壁垒作用不可忽视,如果不给予足够重视,我国相关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将会遭遇巨大障碍。

一、动物福利的起源与发展

动物福利活动最初是由一些关心动物福利的民间人士和动物保护团体倡导并发展起来的。在18世纪末,英国功利主义哲学jeremybentham首先提到动物的福利问题,认为动物福利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动物也能感受到痛苦。1822年,理查德·马丁(martin)提出“反对虐待以及不恰当地对待牛的行为”的法案(即《马丁法案》)在英国国会获得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动物福利的法律。法国也在1850年通过了反对虐待动物的相关法案。1866年由美国外交官亨利·伯格(henrybergh)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动物福利组织——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asp—ca),并推动纽约州通过了美国的第一个动物福利法:《反虐待法》。其后的一段时间里,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动物福利保护法规。这些法规都是在道德伦理方面强调我们应该对动物权利的保护。

20世纪60年代后,因为西方国家农业的发展已经满足了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公众开始转而关注生产活动中对动物福利的影响。1965年的英国政府发表的“brambellrepo~”报告就是公众对动物福利关注的集中反映。其后,各国学者纷纷研究动物福利间题:moberg(1987)和barnett(1987)认为生理指标应该在评估动物福利上起主要作用;mcglone(1993)同样认为生理指标优于行为指标,因为它们更客观而且更少一些人为倾向性;duncan(1993,1996)建议动物福利应该和动物感受而不是它们的生理或别的指标相联系。

目前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动物有“五项基本福利”:(1)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清洁饮水和保持健康与精力所需要的食物,使动物不受饥渴之苦;(2)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不适之苦;(3)为动物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病之苦;(4)保证动物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宰杀过程),使动物不受恐惧和精神上的痛苦;(5)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比如,对猪的动物福利国际法规规定:猪在运输途中必须保持运输车的清洁,要按时喂食和供水,运输时间超过8小时就要休息;在宰杀时,应当使用高压电快速击中致命部位,使其在很短时间内失去知觉,以减少宰杀的痛苦,并且必须隔离屠宰,以防被其他猪看到而产生恐惧感。不少欧美国家要求供货方必须能提供畜、禽或水产品在饲养、运输、宰杀过程中没有受到虐待的证明才准许进口。

二、动物福利壁垒的实施特点

(一)合理合法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把动物仅仅当作人生存的资源发展到保护动物最后提升到了福利保护的地位,不能不说是社会的进步、观念的进步。于是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订动物福利法规。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对食品的安全与卫生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世贸组织又规定允许成员方采用“为保障人民、动物、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措施”。因此,利用动物福利名义设置贸易壁垒,不仅穿上了符合进口国法律的外衣,而且还能获取社会公众的同情和支持。

(二)歧视性和隐蔽性

动物福利条款在不违背wto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与其它贸易壁垒相比,更具隐蔽性和歧视性。动物福利标准都是发达国家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强者制定标准,对弱者显然是不公平的。由于各国的国情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畜禽产品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动物福利标准的实施即使是非歧视的,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进体动物及动物制品一视同仁,也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构成障碍。经济实力是基础,发展中国家如果温饱问题都还没解决,如何讲“动物福利支出”,此外,以自己国家的动物法案为屏障,利用动物福利名义设置贸易壁垒,还涉及社会道德问题,不仅穿上了符合进口国法律的合法外衣,而且极易博取公众的同情和社会舆论支持,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三)实施领域的广泛性

动物福利壁垒的实施客体目前主要针对活体动物的进口。但有向其它与动物和动物制品有关的领域和上下游产业施加影响的趋势,与动物制品有关的行业,如:餐饮业、化妆品业、医药业、服装业等都有可能受到冲击和波及。由于目前有关动物福利的呼声和抗议活动越来越多。一些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如: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公司迫于国际供货的养殖场采取措施,改善动物的养殖环境,不得采用强迫进食等虐待动物的措施,否则将停止进货。

(四)复杂性和争议性

动物福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涉及到动物保护,又涉及到国际贸易,还与社会自身的发展、道德、伦理有关。动物福利问题有它合理生的一面,但如果以“动物福利”名义来设置贸易壁垒并用在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上面,那么将有可能使出口国人民本来就很低下的生活条件日益恶化,这种在人类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优先考虑满足动物的基本需求乃至“精神需求”的做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仅不公正,而且这种变相的贸易保护,可能会造成人道主义的灾难。因此,动物福利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很大争议性的问题,如果仅仅从其中一个方面孤立地看待这个问题,则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引起诸多负面影响。

三、动物福利壁垒的利用方式

(一)利用wto有关动物福利的条款限制进口

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和《反倾销措施协议》关于动物福利以一般例外等形式出现。发达国家利用这些规定以一般例外措施、卫生检疫、技术性与非技术性壁垒、补贴与反补贴、倾销与反倾销的形式,限制进口。欧盟和美国目前正在考虑用不可诉的动物福利保护补贴。

(二)用国际兽医局oie标准限制进口

国际兽医局的oie标准有关于动物福利的基本要求。发达国家利用这些标准来限制我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发达国家要求供货方必须达~gjloie所规定的标准,否则无法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也无法向wto提出贸易纠纷仲裁。

(三)用国内动物福利法限制进口

发达国家对于动物福利一般都有国内立法。这些动物福利法成为限制对外国产品进口的借口。要进口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内动物福利标准,如果外国产品在生产、加工或者屠宰过程中受到虐待,低于国内的动物福利法所规定的标准,就不准进口。

四、我国动物福利现状

(一)公众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公众的动物福利意识仍普遍淡薄,对动物福利保护的意义及如何实现动物福利保护的知识了解甚少。人们通常以动物主宰者的身份肆意对待动物,例如“活猪注水”等残忍对待动物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种虐待残害动物的行为不仅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还被人们认为是不足为奇的,最近几年动物福利已逐渐引起各行各业人们的关注,很多民间动物保护组织自发而生,动物福利意识有所提高。12004年在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建成的一座38只恒河猴慰灵碑。旨在纪念在抗非典疫苗和药物实验中为人类健康献身的动物。由此可见,我国的动物福利意识水平在提高,但总体上仍远滞后于发达国家。

(二)动物福利立法进程需继续推进

我国除香港和台湾地区有完善的动物福利立法外,其他地区针对动物福利立法还相当滞后,除《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我国尚无一部比较完整统一的动物福利保护方面的法律。然而在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立法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动物,不但对列人国家一级、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要依法保护。对于一般动物,特别是那些人工饲养的禽畜,也要给予“动物福利”。最近几年,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已开始出现针对动物福利的条款,~n2004年12月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条例》明确规定了“实验动物管理机构负责实验动物工作中涉及的实验动物项目的管理并对实验动物进行伦理审查”。正在修订和准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都将有关动物福利方面的内容写入法案中,但和国际动物福利立法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家的动物福利保护法律体系急需完善。

(三)禽畜产业动物福利实施细则不完善

由于动物福利公众意识淡薄及没有相关法律保护,使得我国禽畜产业的动物福利在饲养、运输、宰杀方面的实施细则令人堪忧,达不到国际动物福利标准。我国目前畜禽产业饲养密度大动物生活条件差,运输条件选不到要求。粗暴屠宰等现象普通存在。作为食品被批量生产出来的各类动物的生存状态急剧恶化。同时动物异地运输特别是长途运输量越来越大,这样生产出来的畜禽产品不仅直接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而且很难经得起国际市场越来越严格的检验。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经不起风浪的冲击,严重影响了我国畜禽产品在国外市场占有率,而且对其他动物相关产品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动物福利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一)对我国养殖业出口的影响

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的动物福利标准,要求保证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生活舒适、避免肉体疼痛和精神恐惧以及享有表达天性等方面的自由,即使在贸易运输的过程当中,也要求每只动物与同类伙伴在一起,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笼舍清洁,饮食和空气充足、新鲜,屠宰这些动物时要单独进行,以免影响其他动物受到刺激和惊吓。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将动物福利作为进口农产品的一个重要标准。2002年,欧盟国家的一个畜牧产品进口商曾经造访黑龙江省正大实业有限公司,准备大量购买一批活体肉鸡,但是,这笔生意最终因该公司“不够宽敞、舒适的鸡舍”而流产。

(二)对我国中药出口的影响

我国是中药的生产大国,传统的中医药学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其独特的原理和神奇的疗效世人皆知。但是,现在许多中药的制药方法却遭到批评和抵制,如活熊取胆。由于是活熊取胆汁,这个过程势必给熊造成极大的痛苦和恐惧,往往会使熊惨叫不已。虽然熊胆汁在中药用药里疗效显著,但是,这种令熊痛苦不堪的取汁方法却遭遇了不少的批评。又如,我国某著名品牌的龟鳖丸在国外销售时也曾遭遇国外消费者的抵制。原因是该厂在介绍其采用的生产技术时,提到要将野生龟鳖冷冻到零下192℃,这样制成的药品更容易为人体所吸收,比直接食用龟鳖的效果要好很多,但这种制药方法在国外却遭到了强烈抗议和抵制,影响其制品在海外的销售。我国中药的疗效世人皆知,但中药的出口却屡屡碰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药动物的福利没有得到保障。

(三)对我国水产业出口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第一位的水产养殖大国。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水产品产量为4855万吨。尽管我国水产品具有比较大的出口潜力,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美国、欧盟等国家的诸多有关规定和法令。欧盟多个国家,如德国、英国等就对屠宰动物有严格要求,其中包括卖鱼者不能将活鱼直接卖给顾客,由商家把鱼放进电箱里快速杀死后才能出售。美国的“濒危物种法案”将龟列为保护对象之一,禁止所有不符合ted(海龟隔离器,装于海虾拖网颈部,便于误人拖网的海龟逃生)装备要求的国家或地区捕获的野生虾及虾类进入美国市场。美国从1995年至今仍禁止进口我国的虾类产品,原因是美国认为我国的一些渔船上没有海龟逃生装置。2002年的“食人鲳”事件同样引起人们的关注,尽管“食人鲳”是属于“黑名单”物种,但国际动物保护组织要求我国有关方面必须对“食人鲳”实施安乐死,否则将利用自己的影响呼吁世界各国抵制中国的水产品。

六、应对动物福利壁垒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紧推进动物福利立法

应紧跟国际形势,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外动物福利的相关法规。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国家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动物福利法规。如美国就有“动物福利法案”;英国有“猪福利法案”;欧盟制定了宰杀动物的法规;除欧美之外,亚洲的新、马、泰和日本。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都在上世纪完成了动物福利立法。我国政府可以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和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的动物福利法规。

(二)积极椎广和宣传动物福利标准

国际动物福利标准是世界各国协调的产物,它反映了国际上普遍达到的动物福利要求,代表着一定的质量水平,并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认可,成为国际级别上的协调标准和处理贸易纠纷的重要基础。政府应加大对动物福利标准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国际贸易壁垒动态,提供动物出口改进的方向和目标,推动相关养殖技术的进步。

(三)改变传统生产作业方式。提倡健康养殖

动物福利壁垒会给出口企业短期内带来成本增加甚至是禁止陛壁垒等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企业生产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动物是为人服务的,但关键是怎么服务。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企业应改变传统对待动物的观念和作业方式,从自身条件出发,进行人道的畜养和屠宰,在兼顾对动物利用的同时,考虑动物的福利状况。

(四)从国情出发。加强制度建设

我国现行的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寥寥可数,动物制品的标准、监测、监督三大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食物链质量安全控制常常出现问题。由于没

有相关法规的约束,动物经营者很少考虑动物的福利,而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我国动物福利标准定得太低显然是不行的,但如果定得过高,又脱离了我国实际,加重经营者的负担,因此,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推进与国际接轨的与动物福利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制度监测和监管力度,以保护公众健康和动物福利。

第5篇:国际服务贸易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服务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重心逐渐由传统的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倾斜。据了解,近年世界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的出口比重,从1/7增长到近1/4。我国的服务贸易近年来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从总量上看,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仅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3.6%,仅为美国的27.6%,英国的48.9%。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绝对数量,还是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现今,国际服务贸易是国际经贸竞争的新领域,并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通过对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研究,探究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策略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文献综述

对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侧重于实证研究。相关文献主要对反映净出口的比较优势指数、反映出口所占比例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反映市场占有率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和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王庆颖(2005)、殷风(2006)、李丽(2007)、田秀华(2009)、万婷(2010)等。

有一些学者深入分析了影响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丁平(2007)认为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额、货物出口额、服务市场开放度和国内消费水平这几个因素均与中国服务出口正相关。李杨,蔡春林(2008)分析了影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指出国内服务业发展、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与服务贸易发展具有正向的关联关系。林红(2010)通过对120多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内生因素除了劳动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外,还有一种“哑变量”即“国家或地区专有要素”的力量不容忽视,而且其与服务贸易竞争力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关于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路径,赵放(2007)主要从政府的支持和促进、重视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等宏观层面提出了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战略措施;韩可卫,林云华(2009)从调整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优化服务业地区结构,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了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对策;王伟(2010)认为我国应通过引导和扩大服务性消费,加快发展重点行业的服务贸易等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三、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变量的选择

本文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同时结合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可量化、且可恰当反映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作为模型的变量。以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作为应变量,自变量为服务业的增加值、货物贸易的出口额。本文采取1994年至2009年的年度数据作为初始数据集,具体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服务贸易指南网、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以及各年的《统计年鉴》。

2.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文所确定的变量初步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SE表示服务业的出口额,按当年的平均汇率换算成人民币;SV表示服务业的增加值;GE代表货物的出口额,按当年的平均汇率换算成人民币。

3.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由于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容易出现“伪回归”现象。因此,本文先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检验变量平稳性采用的是单位根检验法(ADF检验法)。检验形式为(c,t,k),其中c和t分别表示ADF检验带有常数项和趋势项,k表示滞后阶数。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的n代表无常数项或无趋势项)。

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经过K次差分后成为平稳的时间序列,成为K阶单整时间按序列。经过ADF检验可知,序列lnSE、lnSV和lnGE是非平稳的,但是他们都是同阶单整的,因此可能仍然存在某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进行下面的回归分析。

4.回归分析

对模型(1)进行参数估计及检验。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此外,模型通过了拟合优度、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自相关检验,这说明模型比较好的衡量了服务业的出口额、服务业的增加值和货物出口额之间的相关度,从而进一步说明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货物的出口是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由前面的检验可以说明,回归方程中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具有解释能力,由实证分析结果可知,服务业增加值增加1个单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将增加0.599个单位;货物出口每增加1个单位,服务贸易将增加0.488个单位。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服务贸易,尤其是生产贸易是伴随着货物贸易的产生而产生的。

影响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上述实证分析由于受到因素需量化和相关数据统计资料的限制只是对部分因素进行了分析。下面将综合考虑实证分析的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下列几条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加快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要想使中国服务业跟上世界服务产业和服务市场变化的步伐,要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技术档次,使服务业发展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之上。

第二,加强制造业对服务贸易的协调和支持,以货物贸易带动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中国在制造业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可以充分发掘货物贸易中蕴含的服务贸易机会,加强辅助的输出,协助服务业开拓海外市场。

第三,加快服务贸易领域的人才培养。为了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我们要培养出一批熟悉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工商企业家、金融家、会计师和工程承包商等,尤其要培养熟悉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只有重视服务领域的人力资源开发、人才的培养才能把握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从而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庆颖.2005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1).

[2]殷风.中国服务贸易国际地位与竞争力比较[J].改革,2006(10).

[3]李丽.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1).

[4]田秀华.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49).

[5]万婷.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中国商界,2010(2).

[6]丁平.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9).

[7]林红.服务贸易竞争力内生性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0(5).

[8]李杨,蔡春林.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5).

[9]王伟.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8).

[10]赵放,冯晓玲.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7(9).

[11]韩可卫,林云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9(6).

作者简介:

刘露(1981―),女,湖南长沙人,经济学硕士,助教。

第6篇:国际服务贸易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贸易;政策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总体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日益呈现出技术化、知识密集化的趋势,fdi的重点也转向了服务业。在此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其出口世界排名从1982年的第28位升至2008年的第5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可以说取得惊人的进步。同时,我国服务贸易业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上,业务主要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这就导致我国服务业比重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服务贸易发展的落后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货物贸易成本上升,影响货物贸易的转型,导致我国对外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下降。需要对我国服务贸易进行研究,找到相应的对策进一步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层次,从而提高整体贸易的水平。

    一、国际贸易的新特征

    1.国际贸易结构高级化。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导致贸易结构的变化,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为了应对全球市场竞争,跨国公司不断调整资源配置和公司经营战略,按照成本和收益原则剥离非核心的后勤与生产服务业务,增强了服务产品的可贸易性,服务贸易增长异军突起,服务产品的生产尤其是服务外包也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领域。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据世贸组织统计,从1980到2003年,国际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总体上快于国际货物贸易增长速度,同期服务贸易规模从3643亿美元增加到17626亿美元,增长了3. 8倍,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己超过19%;2007年,世界服务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9. 4%,高于2000年的18. 8%a

    2.国际贸易格局多极化。多边贸易体系与区域经贸集团既互动又斗争。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2002年区域贸易组织有124个,到2006年发展为191个,年均增加16个。由于多哈谈判的失败,世贸组织推行的多边贸易自由化暂时搁浅,区域组织由于比多边贸易自由化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能带来更多的集团经济利益,为世人所关注,所以进展很快,区域组织内贸易和经济总量大幅增加。欧盟东扩使其经济总量增长,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己超过美国上升为世界第一,东盟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取得显著进展,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3.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1)发展中国家战略地位弱化、国际环境恶化。在新的多极化世界中,一方面几个大国相互竞争;另一方面它们又以发展中国家作为共同的对立面。随着发展中国家战略地位的改变,其所处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恶化,主要表现在:贸易集团化导致保护主义压力加大、外国投资减少、严重外债、资金外流、国际经济活动份额下降等。所有这些,都将严重制约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2)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刺激了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进一步优化了全球资源配置,提高了规模经济效益,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全球贸易、投资及其自由化,增强了国际范围内的经济政策协调,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各国经济差距却进一步扩大。

    二、中国服务贸易应对新特征的对策

    1.提高服务产品可贸易性。由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层次低,可贸易性差,致使服务贸易的跨国流动受限,我国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就wto服务贸易谈判来说,倾向于对因服务进口过快增长而对进口国相关产业造成损害的,可以采取紧急保障措施,撤回或中止己做出的市场开放承诺。我国服务业发展落后,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约4’096,世界平均水平为67%,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超过75%,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也达52%。我国保持一定的服务贸易逆差是必然的、合理的,但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二者不能偏废,即应保持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大体平衡,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增加服务贸易的可贸易性,促进中国的服务贸易走出去。

    2.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我国服务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层次较低,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基于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选择。我国若想使服务业有较大发展,必须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紧跟世界服务产业变化的步伐,在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技术档次。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咨询业、信息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等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

  3.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有机结合。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旅游、建筑、计算机、运输和信息服务等,这些服务的国际市场潜力巨大。从旅游服务来说,据国家旅游局的估算,到2020年,我国入境人数将达到2. 1亿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将达580亿美元。因此,要充分发挥好这些服务部门的比较优势。应该看到,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部门层次不高,不能长期依赖这些部门来支撑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那样可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要通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打破服务业中的垄断,加快服务人才培养,在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设计咨询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创建竞争优势,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有效结合。

    4.开放市场,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把握服务业全球化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和市场准入,引入竞争,为服务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加大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的力度,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和软件开发来华,大力鼓励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全面提升与外商投资的合资合作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包括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发展跨国经营,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开展海外购并,加强战略联盟,提升与国外高端服务供应商的合作水平。可以根据我国服务行业不同部门国际竞争能力的差异实行梯度开放。对于具备了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鼓励其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于目前处于劣势的行业,可先采取适度保护措施,在培养起竞争力后再实行逐步开放。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服务业水平的差别,按照从沿海到内地的顺序梯度推进开放。

第7篇:国际服务贸易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 GATS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一、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含义

1993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关贸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缔结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首次将教育纳入服务贸易的范畴。而高等教育服务是教育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服务贸易相同,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也有四种提供方式,如下表所示。

目前,境外消费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发展也最为迅速。此外,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方面的数据也大多来源于对留学生教育的统计。因此,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研究对象一般以境外消费方式为主。

二、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现状

随着我国加入WTO,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很快。经济的高速增长,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但总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仍然存在较大逆差。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逆差是指一国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对于我国而言,学生到国外留学接受高等教育服务,是境外消费进口;反之,外国留学生来华则是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出口。

从表2可以看出,2005年开始来华留学人数已经超过出国留学。如果我国向留学生收取的费用和国际水平相当,那么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应该是顺差,但事实并非如此。

三、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收费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是造成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的直接原因。而低收费水平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简而言之,就是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偏低

该项指标反映着一国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整体水平。如果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处于较低水平,很多适龄学生在国内就难以得到教育机会,那么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他们就会去国外留学,从而使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处于进口状态。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4.2%,远低于54.5%的国际平均水平。

(二)高等教育师生比较小

师生比简单的说就是高校中教师和学生人数的比例。高校师生比是评价师资力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着一国在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中投入的人力资本状况。师生比小说明教师负担重,每个学生接受辅导的机会和受教育的质量都无法得到充分保证。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师生比为1:17.33,高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高等教育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三)高等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不足

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刚刚达到4%,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显而易见,一个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越多意味着拥有较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育质量,在满足本国教育需求的同时还能吸引外国公民来本国接受高等教育,从而提高本国的教育竞争力。

四、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策

首先,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制。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成功经验,扩大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优化高校师生比,保证毛入学率。还应优化来华留学生的层次,增加学位生和长期进修学生的比例。同时要缩小弱势学科与先进国家间的差距, 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加快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强化社会保障。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教育以及服务贸易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适当增加留学生奖学金的种类和数量, 能够有效减轻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学习生活负担。医疗、保险等配套服务也应该跟上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脚步。

另外,重视国际市场营销。应深化对营销的理解,营销绝不等同于以低价取胜。坚持“走出去”战略,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以及中国文化,从而产生来华留学的意愿。发挥我国在汉语、中医等传统学科上的比较优势,扩大对外宣传力度, 通过举办国际教育展和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等方式,提升国际知名度和认同度。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欣.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07.

第8篇:国际服务贸易的意义范文

当今,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全球贸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而旅游服务贸易又是服务贸易发展的重中之重。全球经济一体化之后,世界各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迅猛。旅游业因其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等特点,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经济越来越全球化的未来,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势必会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复杂。所以,从现在开始就做足功课,发展长远战略,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

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策

一、影响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因素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与传统的旅游强国西班牙、美国有明显的差距,随着全球经济的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贸易逐渐被各国重视,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及时分析阻碍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寻找下一缕阳光。

(一)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优势。

我国是一个资源和人口大国。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然景观优美,文化丰富灿烂,对外国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大量的人口能够为旅店、餐饮、交通、商业零售和导游服务等旅游相关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优廉的成本是发展旅游服务行业和创外汇的一大捷径。中国的旅游相关产业具有极大的成本优势,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大力发展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业,还能迅速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劣势。

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业与世界发达水平国家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服务贸易劣势是非常的明显的。首先是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业制度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市场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不是非常规范,这就需要政府相关人员能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我国的旅游服务市场;其次,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企业都处于被保护的状态,旅游服务质量差、不正当竞争等恶劣的行为都是我国旅游行业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所以,提供高层次的服务、采用科学合理的领导手段来带领这些旅游企业是当务之急;最后,我国的旅游业结构比较单一,只着重发展一些热点观光城市。我们应该结合自身的国情,将人文风情和自然资源有机结合,走一条适合我国的特色旅游路线。

(三)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机会。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把旅游业培养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大力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市场。并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旅游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就业民生问题。”“十三五”规划也从从国家层面提出要集聚合力,按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部署,扎实推进打造中国旅游业的升级版。

(四)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面临的威胁。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业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实施,涌现出大批优质和高水平的竞争对手,正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提高我国旅游服务业的竞争力水平是当务之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我国丰富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都是发展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一大优势,但是仅仅依靠这些资源优势是不行的。我们还应该加大旅游相关产业的建设,提高旅游质量,在国土丰富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新兴旅游资源,同时运用高科技加大发展力度,发掘专门旅游人才,推进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进程。

二、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改善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条件。

旅游其实就是软实力的竞争,因此,对于旅游服务产业而言,服务水平和旅游条件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旅游次数上升,金融危机的消退也使得国际游客不断的增加。人数的增加势必会造成旅游景点的拥挤、订票难、订酒店难、价格欺诈等一系列问题。这样难免会给游客带来很多负面感觉。所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服务条件是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增加服务种类,从游客角度出发,为游客提供开心舒适的旅游服务。

(二)提升旅游主体的竞争优势。

我国旅游企业现在呈现“小、弱、散、差”的局面,并且企业之间存在着不正当竞争。好的旅游主体也是提高竞争力的一大重点。因此,提高旅游人才的素质,加强旅游方面的人才培养,大力扶持和发展我国旅游专门学院等,来加强我国旅游产业的人才资源优势,从而提高我国旅游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注重旅游环境的保护。

我们应该积极响应科学发展观,通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发展我国旅游业。但是,在旅游开发的道路上总有不和谐的声音存在。旅游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我国东西部的旅游开发不平衡、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涌出。因此。我们要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结合,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其次,运用现代高科技对稀有品种和珍贵资源、人类文化遗产等进行大力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政府的调控领导。

政府应该顺应旅游市场的新形式,主动的改变自己在旅游市场的主导角色,尽快实施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引导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一方面让旅游企业自负盈亏,自行决策,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手段来监督和规范市场秩序,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加强企业与政府的联合。同时积极发挥保护环境、调节旅游资源、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整体形象推广等主导作用。

第9篇:国际服务贸易的意义范文

一、相关文献简述

国内学者佟家栋(1995)较早探讨了进口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不同时期进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度不同,但总体上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陈家勤(1999)在研究中发现除了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如韩国、印度和巴西等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进口贸易的作用都大于出口贸易;徐光耀(2007)肯定了进口贸易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推动作用。认为扩大进口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促进资源进口的多元化,将更加有利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朱维芳(2007)分析开放后我国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丝毫不亚于出口。熊凤琴(2009)考察我国生产者服务进口总值及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生产者服务总进口和新兴服务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运输服务进口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二、服务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选取1982-2008年的各变量年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各服务贸易进口数据均来自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WTO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GDP数据来自联合国网站数据库(UNSTATS)。参照世界贸易组织对服务贸易的分类,本文将我国服务贸易分为三大部门即运输、旅游及其它商务服务,其它商务服务中一共包括八项,具体为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文体娱乐(包括电影等音像制品)和其他商业服务(包括会计、法律、咨询和广告等)。经济增长以我国历年GDP来衡量。各变量单位为亿美元,用美国劳工部公布的CPI调整为不变价格,取各变量的自然对数以消除异方差。

(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

1、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传统上要求所采用的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否则就会产生“伪回归”问题。但是在现实中,经济中的时间序列大多是非平稳的,为了使回归有意义,就要对其实行平稳化。而通常的做法是对时间序列进行差分,然后对差分序列进行回归检验,这样做的缺点是忽略了原时间序列中包含的有用信息,而这些信息对分析问题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协整方法,而要进行协整就必须进行单位根检验。进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很多,如DF方法,ADF方法,PP方法,本文采用ADF方法。

对各变量进行ADF检验,经过多次尝试,选择最佳滞后期和检验形式,得到单位根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以后,所有变量在5%显著性水平上都是平稳的,故它们都是一阶单整I(1),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

2、这里根据Johansen的最大似然方法来检验GDP、运输服务进口、旅游服务进口以及其它商务服务贸易进口之间的协整关系,其中最优滞后期的选择,这里根据非约束的VAR模型的残差分析结合似然比检验法而得到。经过检验,GDP与运输、旅游和其他商务的服务贸易进口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运输贸易进口每增长1%,给GDP带来1.25%的增长;旅游贸易进口增长1%可以给GDP带来0.91%的负增长;其他服务贸易进口增长1%可以拉动GDP增长0.74%个百分点。如果其他商务服务、旅游服务和运输服务贸易进口同时增加一个百分点,会给经济带来1.08%的增长,这与大多数研究结论相同。上述实证结论也符合理论的判断:旅游贸易进口是单纯的消费性的支出,这种支出不会带来潜在产出增长,因此旅游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其他商务服务贸易进口,包括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通过进口其它商务服务可以获得信息和先进的技术,从而引起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作用;运输服务进口中有相当部分是生产所需要原材料、机械设备,这些进口的增加有利于生产,因此运输服务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正相关。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服务贸易进口各项目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在这里使用Granger检验进一步讨论上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在考察序列x是否是序列y的原因时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先估计当前y值被其自身滞后期取值所能解释的程度,然后验证通过引入序列x的滞后值是否可以提高y的被解释程度,如果是则称序列x是y的Granger原因,此时x的滞后期具有统计显著性。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在95%的置信水平下,旅游、运输和其他服务的贸易进口都是引起GDP变化原因,而GDP不是旅游、运输和其他服务的贸易进口变化原因。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对中国1982―2008年的对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运输、旅游及其它服务的贸易进口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运输、旅游及其它项目的服务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从长远看,运输、旅游及其它项目的服务贸易进口如果分别增长1%,会分别给GDP带来大约1.25%、-0.91%、0.74%个百分点的增长;若均衡增长1%,会给GDP带来1.08%的增长。

第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表明:运输、旅游和其它项目的服务贸易进口分别是GDP的格兰杰原因,但GDP不是运输、旅游和其它项目的服务贸易的格兰杰原因。这是由于服务贸易管理制度尚处于不断完善中,服务贸易行业垄断和专营现象比较普遍,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足以促进服务贸易进口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