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兽医学就业方向范文

基础兽医学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兽医学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础兽医学就业方向

第1篇:基础兽医学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兽医公共卫生学;实习基地建设;卓越计划;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43-02

随着祖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我国的畜牧业在农业发展中占据着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公共卫生问题是世界性话题,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而兽医公共卫生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一是共患病问题;二是动物饲养中药物添加、动物屠宰加工以及动物性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兽医学与人类医学之间互相渗透,其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安全服务[1]。培养畜牧兽医高水平专业人才一直是农业院校的培养重点,北京农学院作为都市动物医学特色鲜明的新型都市型、复合型、应用型动物医学人才的培养基地,亟待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而实习基地建设正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意义

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供了场所,另一方面也拓宽了人才培养的教育平台,国内外的实习教学经验证明,在进行必要的课堂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实习,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有效途径。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实习实践,学生对兽医公共卫生的工作内涵有了真实的体验,深入理解动物检验检疫、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的意义及宠物临床的工作技能、管理措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系统的专业技能和提高创新能力,并且通过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学生能更加清晰地找准定位,从而形成更为理性的求职态度和职业规划。

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岗位综合能力的功能[2]。技能型兽医人才的培养最终要求实现岗位实际操作,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本着学生需求使得实验室功能发挥最大化。

1.完善基本技能训练所需仪器设备仪器设备要围绕兽医公共卫生基本实践技能进行组织,整合建立市级动物类本科教学实验示范中心,规范管理,明确分工,有效运行,以满足学生实习和分组的要求。

2.实验室的建设。除了常规的能满足学生实习要求的实验室外,还建立了满足兽医公共卫生防疫要求的兽医安全实验室,保证了学生的实习操作的安全,同时,让学生深入理解兽医公共卫生实验室的操作规范并进行操作技能规范性训练。

3.实训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实训教师队伍的要求:实训指导教师需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与学生的良好的沟通能力。

4.完善实训成绩考核。考核的目的在于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以口试代替之前的写报告的方式,以此来督促学生重视实训的过程,考核标准的设置以客观、准确、简单易行为原则。同时总结教学经验,评价与改进教学工作。

三、校外实践培训基地建设

优质、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与学生的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学生通过校外实践将校内实训习得的技能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以全面协调发展,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3,4]。兽医公共卫生校外实践是将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的各个学科有机结合的综合训练。我院先后与多家企业与研究院所建立了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为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校外实践基地的选择。我院从与学校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单位和北京市的龙头企业中,进行筛选建立了符合兽医公共卫生教学要求的实践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以下原则:①着眼长远规划,把握近期效应,从教学环节来看,校外实践基地应是有影响力、具有规模的企业单位,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学校和企业有共同的合作意向,确定为稳定的教学基地。②促进学校、企业单位的双赢,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实施不仅要符合“促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的校方利益,还须兼顾企业的利益,即实践基地单位通过与高校的联系,也能为企业带来发展,为其经营带来效益。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有益的“双赢”的互动联系,使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稳定运行下去。③责任人制度,为了保证实践基地的有效运行,双方要指定专人负责联系。校方聘请基地的老师为学生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建立在校教师实践基地的巡视制度,保证每周每个实习点都有老师亲临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护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关系。

2.实现多层次的校外基地建设。经过多方考察和筛选,我院先后与顺鑫集团、北京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药品检定研究院、伟嘉兽药研究院、北京养猪育种中心、宠福鑫宠物医院、北京美联众和动物医院集团、亚福动物医院荣丰医院、亚福动物医院白广路医院建立了北京农学院兽医学教学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涵盖了基础兽医学科、预防兽医学科和临床兽医学科方向,同时又与兽医公共卫生紧密联系,学生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特种专业技能培训,对提高学生多种实际技能和综合能力非常有益,提高了学生实际工作的责任感。

3.实践基地促进校内教师技能的提高。校外实践基地也是教师接触社会实际的窗口,我们利用实践基地的条件,在教师跟踪指导学生的同时,也能促进年轻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学院的教师以博士或硕士为主,理论基础好,还能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

四、建立实践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实践基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质量监控和评价指标体系,保证学生实践的效果。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派指导教师,基地负责人(联系人)和指导教师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学院每年组织开展优秀示范专业实践基地、优秀基地负责人、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工作。对实践基地工作成绩进行科学评价,极大地促进了实践基地的对学生的规范化管理和指导。

2.基地负责人(联系人)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关系的维护,包括签订每年接受学生的合同,确定联系会议、交流访问事项,了解掌握实习基地的状况,对师生实习活动期间的数据、文件、照片、文字等资料进行保存。将实践基地的有关情况及时、准确地向学院领导汇报。

3.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按照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的特点,对实践内容进行规划,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对学生的实习质量进行监控,协助基地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认真做好实习计划和总结。

4.学生考勤与监督。向实习单位提出要求,严格执行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严格考勤,同时学生也要对指导老师进行监督和巡视记录。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考勤、任务完成情况、能力进行评价;学生要对自己在实习工作中的表现和实习单位提供的实习内容以及对校内外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评价;学校的指导教师要结合双方的评价报告,完成实结,为实习基地的长远发展献计献策。

校内外实践教学培训提高了学生生物安全意识,使学生掌握了针对动物疫情的标准实验操作技能,强化了学生的动物性食品安全理念,通过系统的操作训练,学生了解了不同动物疾病、疫病的处置方法,提高了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玉臣,马俊飞,李长海,江明春.兽医公共卫生与人的生存安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10)):88-89.

[2]韩杰,尹荣焕,韩小虎.浅谈兽医公共卫生学的教学[J].学园,2015,31:58-59.

[3]王建国,赵宝玉.强化实践教学,打通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培养“最后一公里”[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11):231-231.

[4]杨亚会,史旅华,张友兵,汤德强,胡志慧.基于“卓越计划”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2,32(6):45-48.

Study and Practi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actice Bases Associated with “veterinary public health” at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University

SUN Ying-jian,LI Qiu-ming,LI Huan-rong,YANG Zuo-jun,SHEN Ho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2206,China)

第2篇:基础兽医学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兽医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08-02

近年来的研究生复试面试(动物医学专业)给面试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只了解个别知识点,缺乏对问题的系统理解和宏观把握。进一步了解发现,这些学校临床主干课程的实践操作部分通常是以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的,学生几乎没有动手机会,这是问题的关键。由此可知,有不少农业院校的兽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学生的临床操作和临床思维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锻炼,学生未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是专业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融合点,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根据社会行业需要和有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等基本要求调整专业及相关课程的内容和比重,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是我国动物医学专业教育今后必须要走的路。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点建设和不断优化,现将各环节具体介绍如下。

一、调整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等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实践教学未能摆到应有的位置。在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具体指实验课、课程设计、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其特点是每个实践教学单元与理论课紧密衔接,但每个实践单元的内容简单,时间短,基本没有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这就造成实验课完全依附于理论课[1],而且课程间的有效联系较少,学生只能接受单一、分散的临床课程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进行有效贯通和灵活应用。

目前这种状况在很多高校仍没有明显改善,很多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较差,无法直接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需要相应机构或单位的再次培训。以我国推行的执业兽医制度来说,我国原计划于2014年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规定动物诊疗机构、养殖场等必须配备执业兽医师。2012年,我国约有五万人已通过执业兽医师考试并获得兽医师执业资格证,但由于获得执业兽医师资格的人数较少,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的时间推迟到2017年,但2017年能否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仍没有充足把握。[2]其原因是获得资格证的人数不够,而且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虽然通过笔试获得了资格证书,但他们大部分缺少临床诊疗实践经验,虽有执业兽医师资格但仍不能“执业”,于是出现了“租证”等违规现象。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虽获得了该证书,但他们大部分是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很少到诊疗机构、养殖场等开展工作。这同时反映了执业兽医资格证属于行业准入资格证,而不是“技术专业资格证”。可见,专业实践对兽医师的培养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多数毕业生反馈大部分课堂教学特别是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后就忘了,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需重新规划课程设置,减少与本专业相关性较小的课程,或将其列为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实践环节的考核要求,一些与临床实践联系紧密的理论知识可在实践教学中加以阐述,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合理编排实践教学内容及呈现形式,除了教材内容,教师还应根据新形势下就业方向和生产一线的新需求,设置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实践内容,以此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变课堂教学为实地教学

现场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也是专业教学最有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3]从研究生面试所反映的情况看,学生往往对自己曾经参与的教学实验或在动物医院见习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较为清楚。鲜活的实例有助于从多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患病动物经治疗后临床症状的变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不少急性病如犬产后缺钙引起的抽搐、高热等症状在用药后迅速消失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认知体验。此外,现场教学还容易建立职业认同感。在诊疗现场,学生除了直接参与疾病的诊疗过程外,还能感受到动物主人对治疗手段和疗效的肯定,以及诊疗前后的情绪变化,这些知识或技术之外的体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现场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观察或者参与诊疗过程,教师应该注意及时对不同疾病的诊疗要点进行分类总结。教师应在某类疾病治疗或抢救成功后的间隙或抽出专门时间,将现场观察到的现象与现象背后的理论支撑体系串联起来解说,从而使学生对各环节的知识点能够融会贯通。目前我校动物医院每天下午安排值班教师在固定时间为见习学生进行病例总结,并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一一解答。以当天自己参与的病例为素材与教师进行直接互动,能够督促学生积极回顾专业知识,积累临床经验。

现场教学还有助于学生体验医患间的沟通艺术。在现场诊疗过程中,除了望诊、切诊或触诊、仪器设备的辅助诊断外,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与宠物及其主人的沟通交流。这些交流对疾病病因、性质、甚至预后等的判断往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对宠物主人平时饲养管理、护理等方面的适当建议也是在恰当的沟通中完成的。这种沟通不仅会影响到药物疗效,还会影响到宠物主人对诊疗的满意程度,增进相互理解,从而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

学校教育培养各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因此定期安排本专业学生到基层相关单位进行生产实践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基层生产实习的多元化、复杂性,并不是校内单一、程序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或单纯课堂教育所能比拟的。因此,要将经常性的“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合作交流融入实践教学,并形成工作常态。

坚持“走出去”了解现状。例如我院为加强2014级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先后安排他们参观了三家知名实验动物企业,经过现场观察和讲解,学生们对现代实验动物发展的前景和医学意义有了更清晰、直观的认识。另外,对光明奶牛场和天成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参观学习也让学生们对兽医专业的认识更充分、更全面。学生们的惊叹足以说明去相关企业参观学习比课堂说教要强得多,而这种与生产一线企业或相关基层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应有侧重主题且分批次的贯穿于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这对激发自主学习热情,提高专业水平及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加强教师与基层单位的合作与交流。“走出去”还应考虑国外相同专业和行业的实践。近年来扬大兽医学院开始每年选派部分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到国外知名大学参观访问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的认同、学习热情和科研积极性。

经常“请进来”进行现身说法。学院经常性地邀请国内外兽医相关行业的管理者、技术负责人等来学院开展主题讲座,为学生带来行业现状、发展动向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经验等信息。这种主题讲座更贴近实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实施并规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或者学院应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建立多样化的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应积极建设公共实验平台或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学生提供参与平台。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导师制,可以让学生适当参与科学研究过程,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协作能力、思考及表达能力等科研素养。鼓励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积极独立申报各级创新课题,并独立实施试验、得出结论并结题,以此锻炼学生的科研“自理”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考核力度,避免“只挂名不做事”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主题报告或校内授课,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对其创新思维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经过一段时间的科研训练,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水平及完成质量均会有明显提高。

总之,实践不仅是兽医学专业,也理应成为大部分农科专业教学的特色和亮点。为了国家能够尽快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肉、蛋、奶食品安全,提高兽医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而构建并规范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 参 考 文 献 ]

[1] 司淑梅. 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第3篇:基础兽医学就业方向范文

1.西藏高等农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

1.1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是一所大学的物质基础,它的健全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这所大学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无法保证一所大学正常发展的基础设施,自然也不能实现这所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基础设施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一些学校基础设施根本就没有,基础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顺利进行。二是 旧,一些基础设施过于陈旧,如实验室的淘汰设备和过期药品、图书馆的一些陈旧藏书、实习电站的老化等等,这些陈旧的基础设施根本不能适应学校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三是小,一些学校基础设施规模太小,如实验室设备的不完善、用于教学的计算机的数量的不足、学生宿舍的狭小与紧张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规模根本不能满足学校目前的正常教学需要。

1.2 农业高校自主办学能力偏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加快,农业高校的规模也呈不断扩大趋势。与全国其它高校面临的情况一样,西藏高校自主办学的能力较弱,对政府支持依赖性很强,缺乏对经济社会的主动适应能力。高校还不能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另外办学能力偏弱还体现在办学效益低上,相对的高投入与低水平、低效益的办学状况形成强烈反差,与西藏高等农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不相适应。

1.3 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由于社会上的误解和偏见,客观上阻碍了优质资源特别是优质师资进入农业高校,教师供给存在很大缺口,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学术水平两极分化严重,学科建设受到很大的限制,造成了教学、科研、学生教育整体水平上不去,学校的声誉受到影响。

1.4 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僵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将由体力劳动为基础的产量、规模型向知识为基础的质量、效益型转化。但是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部分教学内容还比较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不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西藏高等农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促进途径

2.1 实施扶持型的高等农业教育公共政策

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农业高校集农业、科技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性,充分认识到发展西藏农业首先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提高西藏高等农业教育的水平。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还需对高等农业教育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如在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增加对农业高校的资金投入、加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等。结合西藏实际,持续扩大办学规模。

2.2 西藏高等农业教育教育要立足区域经济,办出西藏特色

与其他产业不同,农业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高等农业教育开放性的特征,要求高等农业教育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西藏 80%以上的人口是农牧民,生活在辽阔的农牧区,赖以生存的是农牧业。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制约,西藏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农牧业发展水平偏低。因此,西藏的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坚持面向西藏农业、面向西藏农牧区(林区)、面向西藏农牧民,坚持为西藏的农业现代化服务。西藏高等农业教育应加强特色学科建设与特色专业建设。农业高校要面向西藏实际,加强生态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森林培育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草业科学、植植物病理学、动物遗传育与繁殖、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水利水电工程学等学科建设,形成相互配合、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为学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奠定知识与人才基础。以特色学科为支撑,不继加强与西藏农业实际密切相关的传统优势专业建设,把优势专业办成特色专业。如农学、林学、植物保护、农田水利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就是要使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与素养,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适应性广、就业面宽、发展潜力大,经得起职业技术型人才标准的考验也唯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该专业是即是优势专业也是特色专业。另外,还要从应急办起来短线专业中甄别出未来西藏农业长期需要的专业,构建相应的学科,形成新的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使学校学科特色与专业特色能够持续更新,与时俱进。

2.3 大力提高农业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力度,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面向高校所在区域,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是高校应尽的社会责任。它既是教学实践,也是科研实践,同时使学校积累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就农业高校面向农村而言,高校主要是通过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影响产业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农村产业的技术基础,使农业科技含量在农村产业中的贡献率比重越来越大。高质量的社会服务重在大力提高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力度。具体举措有:第一,利用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学术梯队,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第二,提高西藏农业高校科研工作对经济发展的主动适应能力,强化科研基地建设,使西藏农业高校直接面向西藏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成为促进西藏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第三,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拓展合作与交流的领域,提高西藏农业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第四,理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以免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2.4 准确定位,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及办学经费筹措工作

学校定位是一所大学的旗帜和灵魂,它决定和制约着一所大学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模糊的学校定位必然会影响到一所大学的阶段性正常发展,更不要说可持续发展了。一所学校在其办学历程中,随着学校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从教学型,到教学科研型、再到科研型,是其基本的发展轨迹。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为例,经调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的发展方向与学校定位方面,表现为认识不够统一:赞成办成教学科研型的占 51.3%,赞成办成教学型的占 37.4%,赞成办成科研型的占 11.3%。可见,未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的发展仍像其它院校一样,要办成一个教学科研型的大学,不过现在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教学型。教学型大学的指导思想,决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高教师队伍教学技能水平是重中之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则是鼓励导向,并非强制,即并不强调所有人都要去搞科研与服务;在师资引进过程中,则要适当引进高水平研究型人员为特色学科与特色专业服务,保持整个教师队伍的科研与社会服务水平。学校仍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靠政府投入与学费收入来办学,因此要以优质教学水平争取更的政府更多的资金扶持,同时可适当提高学生学费。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结合西藏乃至全国当前与未来需要,开设办学成本低、就业趋势好的短线专业,提高办学效益。

第4篇:基础兽医学就业方向范文

1创新教学方法

1.1直观教学法

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用挂图、动物标本和模型、幻灯、录音、录像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研究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将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密切联系,以帮助研究生形成科学的概念。如,把动物医院门诊、校内外实训基地提供的以及教师在对外技术服务和外检中收集到的典型病料带进课堂,向研究生进行直观讲解[4];也可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各类听诊声音,让研究生在听觉上掌握钢管音、浊音、清音,然后结合挂图指出每种器官发出的声音,并在动物模型上指导研究生听诊的位置,最后带领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应用。这样多角度、分层次地深入教学,可使研究生更直观、形象、生动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1.2多导师合作教学法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他们在科研和学科建设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多导师模式则以研究生为本,在培养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同时,鼓励其个性化发展,不仅能够提高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能力,而且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在其他方面的特长能得到相应的拓展,从而促进研究生个性化发展。兽医专业在进行多导师合作教学过程中,做到导师组指导与主导师指导相结合,在该导师组指导下的研究生虽然有各自名义上的主导师,由主导师来主导研究生的生活、学习与研究工作,但是实际上可以不区分导师,统一由导师组进行指导。如,兽医专业实验指导教师负责该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及设计工作,使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临床指导教师负责临床动物诊疗方面的指导,使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为研究生今后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1.3角色转换教学法

角色转换教学法,即在训练中将部分研究生转换成教师角色,临时行使教师的职责;将教师转换为研究生角色,从研究生的角度体验教学过程。兽医专业研究生是该学科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将会充实到科研、教学、临床各个方面,这种角色转换能够锻炼研究生的讲解能力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第一,创设训练情境,注重角色转换的切入点,使研究生容易理解训练内容;第二,选择操作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研究生作为角色转换的对象;第三,设计现场训练情境,突出“角色转换的学生”的作用,给他们创造观察、点评的平台;第四,教师不仅要对“角色转换的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还要对其他研究生的操作表现进行评价;第五,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6]。通过角色转换,使研究生体验教师角色,了解教师从备课到讲课的全过程,这将更有利于研究生今后的工作需要及个人发展。实践表明,角色转换教学法极大地激发了兽医专业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促进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4网络辅助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把研究生从抽象思维带到感性认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视听合一的抽象思维相结合,产生一种更合乎自然的交流环境与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激发研究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使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端正学习动机[7]。兽医专业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通过清晰的画面,将生物分子通过计算机模拟放大化,将抽象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使研究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兽医学进行科研探索及研究所应具备的思维和方法[8]。在兽医实验与临床教学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收集和整理大量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资料,重视采用幻灯、电脑投影、三维动态模拟、电视录相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构建兽医专业课程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根据多媒体信息的集成性、超文本的结构性和友好的交互性等优势,结合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培养研究生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求异思考、个性化表达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其学会利用信息手段获取、分析、处理和交流国际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沿信息,使得研究生的自我发现和探索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也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引导研究生深入了解“三大检索”,该检索系统能够快速地获得相关研究的科研论文,如,免疫学相关研究的先天免疫为研究热点,让研究生通过“三大检索”平台了解兽医领域先天免疫的情况,相关受体TLRsNODRs等的发现及其功能。

2加强实践

教学研究生阶段的实验教学是由基础理论学习向深层次专业学习的过度阶段。本科阶段的实验教学主要使学生掌握疾病发生的基本机理,而研究生阶段的实验教学更为细致,针对性更强,更侧重于引导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探索和发现问题。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从如下两个方面对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一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精简重复实验,整合相关性实验,探索创新型实验,例如在病理学实验课中增加“临床病例的病理学切片的制作与诊断技术”、“实验性肾功能不全病理模型的建立”;生理学实验中可增加“大脑皮层运动机能定位”、“蛙心起搏点的观察”等探索创新型实验[9]。同时,将动物公共卫生与实验动物专业的实验课程与实验项目并入实验教学中,依照研究生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对于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做到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相结合,课堂实验与生产实践结合,科学研究与探索发现相结合,必做实验与选择实验相结合,以巩固并逐步提高研究生分析和解决相关动物疾病的综合能力,使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二是加强临床实践教学,使研究生掌握基础临床病症,并能将其准确地应用于有代表性动物疾病的临诊实践中。

兽医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是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坚持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安排研究生进入临床教学动物医院,要求其在熟悉畜体正常状态的基础上,能发现和辨认常见的临床症状与病理现象,并将产生的原因、条件或机理联系起来,然后分析确诊并最终提出处置方案,教师仅对其进行指导。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的动物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知识进行深入剖析,例如临床病畜血、尿、粪的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与血液生化、肝功、瘤胃内容物等检验结果结合分析后,进一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研究相关的目的蛋白或基因,如核转移因子、免疫相关蛋白及转录表达相关蛋白的DNA、RNA等。

3结语

第5篇:基础兽医学就业方向范文

Abstract: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l of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in universities, the paper discusses some weak links of experiment and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and areas for improvement. On this basis, from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innovative ability, experimental model and experimental platform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etc.,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pecific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university experiments and practice.

关键词: 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动物生产;专业课

Key words: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animal production; courses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73-02

0引言

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新世纪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一环,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大多停留在单纯传授理论知识这一层面上。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尚未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高度的重视。许多人把传授理论知识视为“看得见的硬任务”,而把培养实践能力看成是“摸不着的软任务”。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将不再是模式化的“学历教育工厂”,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满足多种学习知识的需求并具备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实践型和实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基于目前现状,我们以“高等教育法”和第三次全教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农业院校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实际情况,深入探索在新的形势下,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的畜牧兽医学类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模式、运行机制和实施措施。

1实验与实践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成绩轻素质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纵观各个动物科技学院(系)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几十年来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虽然经过了不断的调整和改革,但总的框架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陈旧,缺乏反映现代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实验,不能充分调动同学们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激发同学的求知欲望;

1.2 实验内容简单孤立,缺乏形态和机能、局部与整体、正常和异常有机统一的多学科、综合性实验,且各课程之间的实验内容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

1.3 绝大部分实验课属重复验证课程教学内容的项目,即验证性的实验,缺乏创新性的设计实验;

1.4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未能融入产、学、研相结合的真正内涵;

1.5 授课方式单一,传授式授课已不能满足现今素质教育的培养方案;

1.6 实验经费相对紧张,实验动物和实验材料仍显不足,使实验教学缺乏一定的实践性。

综上所述,我们现在陈旧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已不适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培养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畜牧兽医类创新人才的一道障碍,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

2实验与实践教学创新机制改革的思路、方法以及工作方案

总体思路和方法:依据现代农业生产对畜牧技术的需求,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改革教学内容为核心,培养实践技能为重点,强化队伍建设为根本,改善条件为基础,对传统的实验与实践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构建适应现代畜牧生产和疾病预防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验实践教学比重,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和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畜牧生产和疾病预防为导向,不断改革实验与实践教学内容,拓展综合提高型、研究创新型实验内容。加大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提高实验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和开放度。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2.1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开展分层次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要体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差异,可将实验教学内容分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将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动手能力、科研和创新能力作为实验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摆脱过去以理论知识为线索组织实验教学的旧模式。

2.2 虚实结合开展实验教学,发挥各种实验平台优势实验教学平台总体上可分为硬件实验、软件实验仿真实验和虚拟实验四大类,如果为学生创造综合实验平台,将硬件实验平台、软件实验平台、仿真实验平台和虚拟实验平台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不同平台的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3 灵活运用实验模式,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目前实验教学的组织方式,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中式教学为主,尚未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存在个体差异,笼统地对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采用相同的实验教学进度、相同的实验教学时数,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得到不同方式的实验教学指导,要设置随课实验、独证实验、开放实验等多种实验模式,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2.4 改进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全方位提供制度保障目前我们所采取的实验教学管理方式是“课程式”的管理模式,与一般的理论课程的教学管理相类似,实验教学安排由教务处统筹安排实验教学,由设备科负责管理、采购、维护实验设备。为了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和实验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成果,要改进实验教学管理机制,提供科研制度保障,创造各种实验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和实验开发中去。

2.5 完善评价体系,客观考核学生实践技能实验教学的评价应该从多角度去考核学生,如实验预习、实验态度、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完成的设计作品以致实验考试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与操作水平。采用灵活的实验教学机制,实验教学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形式、多方位的。

3实验与实践教学创新机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3.1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及实验课程的优化整合

为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为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我们在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中本着“向全校大学生开放、向所有的实验课开放、向科研工作开放、向社会开放”的基本原则,对实验室的体制进行优化整合并建立严格、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1.1 建立和完善“校、院两极管理,院为基础”的实验室管理体系。结合我校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办学方向,积极进行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把过去学科和课程组管理改为现在的学院统一管理。

3.1.2 积极构建高层次、高水平、高学历的实验技术队伍。为切实保证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从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入手,对全体实验技术人员实行重新聘任、竞争上岗,并制定严格的岗位责任考核制度,将其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以此极大地增强了实验技术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3.1.3 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教材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使其更加符合实验教学的需要。为了配合学校实验教学的改革计划,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将原来在各门课程中开设的实验教学内容剥离出来,将相近课程的实验课整合成一门独立的课程,真正做到单独设课、单独考核。

3.1.4 对实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积极探索和改革。首先由传授式实验向引导学生探索式实验转化。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使感性认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为此,尽力配有专门的精密仪器室、多媒体教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借助CAI系统,将优秀、典型的实验课程制作成多媒体教学片、课程网页在网络上对全体学生开放。

3.1.5 加大对实验和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为保证畜牧兽医类专业在实践和实习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实验条件和所需的大量实验材料和实验动物,校、院应该加大对实验和实习两项经费的投入力度。

3.1.6 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水平。为积极改善学科的硬件设施,我们按照教育部实验室建设标准和条件进行集中、分批建设,并加大对资金、人力的投入力度,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保证校教学设备经费的投入。

3.2 增设专业综合性实践环节,及时调整校外实习基地,不断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我们在深入探索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完善和加强对学生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

畜牧兽医类专业生产实习是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接触生产实际、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手,操作娴熟的实践操作能力。

3.2.1 将本科生导师制引入到学生管理之中为充分加强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发挥老师在学习、实践和生活中对同学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从大三开始,结合老师的科研项目,实行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和课余闲暇时间到导师的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到老师的科研活动中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老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2.2 将本科四年中的第八学期集中进行毕业实习改为从第七学期开始,增加专业综合性实践环节。

3.2.3 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均为产、学、研结合紧密且在省内外知名度较高的企业或科研单位,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接触生产实际的需要,同时实习基地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与学校有密切的科研合作计划。

通过本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改革,我们构建起一套层次分明、立体互动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调整优化实验内容,大幅度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比例,探索先进的实验教学方法,实行多学科综合的实习教学模式,强化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等措施,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实践教学绩效评价、考核与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我校畜牧兽医专业培育成为全省重点的有特色的专业。

参考文献:

[1]李鸣华,李欣.高校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实验室科学,2008,(3).

第6篇:基础兽医学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素质

1 责任感内涵

所谓责任感,是指责任主体在一定责任认识的指导下,对责任对象履行一定的责任,并由此得到相关的内心情感体验,它是知、情、意、形相统一的过程。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更关系到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责任感是人才必备的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因此责任感的培养是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2 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现状

2.1自我为中心

当代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对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要求比较高,但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厌学逃学和缺乏志向等现象仍比较严重。在不良信息的诱导下,他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过度重视自己的个人利益,养成了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对待自己学业和职业没有规划,对工作挑三拣四而未就业,或干脆懒得工作,长期呆在家里白吃白住。成为“啃老族”,拒绝承担自己起码的责任,自私任性,贪图享受,成为社会、国家、家庭的累赘。

2.2社会责任感意识淡薄

当前在校的都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在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思想层出不穷的时代,父母的溺爱,生活的奢靡,使他们缺乏必要的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缺乏合作、奉献精神对社会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现象袖手旁观,甚至逃避生活,逃避责任,逃避义务。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前途、自身的利益,对国家大事、社会实事关注较少,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责任感不强,集体责任意识和家庭责任意识淡漠,养成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好逸恶劳的性格。

2.3家庭责任感减弱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父母勤劳工作、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部分父母竭尽所能给孩子提供的优越物质生活环境;学习成绩好坏成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学校、家庭和社会过分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造就了部分大学生对父母、亲人的付出习以为常,甚至漠然视之,对家庭的责任感减弱,只知道一味索取而没有考虑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3 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原因

3.1社会原因

这是部分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甚至缺乏的重要外在原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出现许多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在分析社会问题时容易走极端,不能全面正确看待社会问题,不能正确理解社会光明面与黑暗面的关系,对此,由于缺乏对社会现实深入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能力,大学生的认识往往较片面,容易走极端。

3.2家庭原因

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在家娇生惯养,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性格。缺乏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的能力以及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在家庭教育上,很多家长只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轻道德、责任感的教育,对孩子的关爱重物质层面,轻精神层面。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过分关注自己,考虑最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他人、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

3.3学校原因

在中学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主导着教育体制,学校片面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过分追求考试分数、轻视文明修B,这是造成他们成为大学生后社会责任感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缺乏具体明确的责任感教育,高校的“两课”教育以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涉及到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但在灌输式教育占主导地位,学生管理工作者单纯的说教,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教育效果不太理想,这使得大学生责任意识无法在教育中得到加强。

4 培养构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措施

4.1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的好坏都会影响孩子的责任感形成。因此,家庭成员要时刻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要尊重和爱护别人的东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养成善良的品德。此外,家长还要积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对于孩子和学校进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道德观念,为及时修正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奠定基础。

4.2注重学校教育,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有力保证

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教师在承担各种责任方面率先垂范,就会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育应采取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能真正主动地承担起各种责任。

4.3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加强社会实践,拓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途径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不断增强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倍受教育,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进而提高和巩固己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层次。

参考文献:

[1]丛艳丽.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05):183-184.

[2]沈浩,李文丽.论新时期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与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160.

[3]王韬.新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探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30-33.

[4]张付新.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2):79-81.

第7篇:基础兽医学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专业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1―107-03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创业”成为一个热门词语。目前发源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本已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压力,对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教育要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水产类院校及农业院校中的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等教学研究部门,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向国家输送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任,而其中担当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一历史使命的专业教师,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又该如何有效地教书育人呢?

一、专业教师要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设计

高职水产专业要始终围绕学生的就业创业这个核心任务来安排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而为学生客观地进行生涯设计则是创造性地完成这一目前最为迫切任务的最佳途径。生涯设计包括学业生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设计两大部分。学业生涯设计,简言之,就是明确在学习上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大学毕业时是准备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

职业生涯设计,主要是对自己未来从事哪一种或哪几种职业以及从事某种职业时间的规划。生涯设计教育应从学生入学后即展开实施,贯穿大学全过程。新生一入学即对其进行系统、细致的生源现状调查分析,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其每一门课程的考试分数、学生的家庭状况及其来源地(农村或城市)、学生的特长爱好、学生的学习目标及其学习动力、学生的生活目的及其价值观、学生的意志品质及其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学生的专业兴趣、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基本规划和就业的期望,等等。总之,要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全方位的体察和关心,只有这样,才能量体裁衣地帮助每一位学生设计科学的生涯规划。

对于这项工作,专业教师切不可主观地认为这只是辅导员的职责,与任课教师的本分无关。真正认真负责的专任教师若想把课上好,就必须分析学情,真正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地落实教学任务,也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起到应有的作用。

由于水产养殖属于地处偏僻的艰苦行业,所以本专业招生较为困难,多数学生属于从别的专业调剂过来的。而且,在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高职水产专业的一个班里,就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是女生,有的班级女生所占的比例甚至在2/3以上。基于这种生源情况,水产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很严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疏导措施,极易造成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这种大家都不愿见到的事情发生。

面对这种局面,作为奋战于教学一线的专业教师要积极作为,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水产养殖企业生产活动,指导学生调查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通过大量翔实的水产专业最前沿知识动态的介绍,给学生以本专业丰富多彩的最具诱惑力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感受到每个专业或每个行业只要深入其中都有其富于魅力之处,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水产专业的兴趣。同时,通过对本专业已毕业的学生爱岗敬业典型案例、成功创业的先进实例的讲授,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水产行业更易产出“创业状元”,从而热爱水产专业。

200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邓荣志从穷学生到人人尊敬的养虾教授的创业经历,武汉工业学院2004级饲料系专业学生龙守文勇于自己创业,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家具城里成功开起水族馆的创业实践,都启示学生:只要肯努力,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成功者,而水产专业更适宜本专业学生在农村成功创业,它能够为本专业学生提供有力的创业技术保障。

在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动员后,再对学生进一步调查,并按其热爱专业与否将学生分为两类:一是水产专业思想稳定的学生,二是死活对水产专业也提不起兴趣的学生。专业教师在为这两类学生进行学生生生涯设计与职业生涯设计时,从他们的专业兴趣出发,因材施教,各有侧重。那些有志于水产专业的学生,他们中的多数或是海边长大的孩子,或是家里从事水产养殖,或是亲戚朋友对其有过这方面的经历传授。他们对水产专业有一定的认识和认可,并有较强的专业学习兴趣,专任教师可侧重为其系统谋划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学习内容,拓宽其知识面,并加强实效训练。那些打算从水产专业毕业即转行的学生,其中部分学生靠家里的门路就业,部分参军,部分通过专升本继续学业,剩下的小部分则灵活就业。

专业教师在这部分学生的生涯设计当中有关水产专业的知识技能的培训以够用为原则,而根据其就业需要侧重文化基础知识的夯实,并谨慎建议学生对其所爱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为他们工作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类学生以女生为多,水产专业的女生在就业方面属于弱势群体,任课教师要从多方面对其进行人文主义关怀与教育,并在创新与创业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其“巾帼不让须眉”的乐观精神。

总之,专业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制定学业和职业生涯设计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跟踪与修正,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大学期间有目标、有追求、有行动、有成效。

二、专业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蒋梦麟认为,教育的产出是造就“活泼的个人”、“能改良社会的个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教育”,主张“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本为中心,是“为了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主张培养活生生的人,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反对那种死读书、读死书培养书呆子的教育。他们所倡导的这种教育理念就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人能够将自己没有的东西送给别人,教师也不可能将自己不懂的知识、技术教给学生,教师自己不会创新,自然也不能告诉学生怎么去创新。

只有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修养和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质疑精神、思考能力的学生,学生才敢于冒险、敢于探索,才会突破常规,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性学习。没有一定数量的创造性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学生。因此,水产专业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深入实际,扎实实践,不断用领先的技术信息,最新的市场动态引导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科研与教改工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打破常规的“教师独白式”教学模式,设计一些开放性、综

合性和可探索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这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这门课的课堂教学中,围绕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就可生发出许多“课题式教学”的内容。

例如,在饲料中添加单体氨基酸有利于氨基酸平衡从而提高饲料整体蛋白质的利用率,这时任课教师便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水生动物都能很好地利用饲料中添加的单体氨基酸并能够增加饲料中蛋白质的利用率?如果回答是否定的,教师要追问:“那么这是为什么?”“怎样做才能使添加的氨基酸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引导,目的是让学生围绕一个课题自己去寻找资料,从而懂得怎样获取资料和处理资料,也就是面对陌生领域去寻找答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与发散思维。又如,蛋白质是动物营养中的核心营养素,其资源有限,价格昂贵,为了节约蛋白质资源,教师可提出这一综合性的问题以发散学生思维:“请从多方面思考:如何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利用率?”这个问题是贯穿本门课整个过程的一个核心课题,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与技能,几乎每一章节都是其答案之一,也是本专业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学生在完成这个题目的过程中,既能体验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快乐,又在无形中锻炼了总结归纳和组织材料的能力,并能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之情。再如,“如何测定水生动物对饲料的消化率?”“如何检验促摄食物质的诱食效果?”“如何确定水生动物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做的就是积极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完成相关的试验设计,试验方法的探索,以及材料、数据的整理分析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超越课本的限制,甚至抛开课本,不再做分数和书本的奴隶,还本该属于学生的在思维训练中的自,鼓励他们自觉选择、矢志突破、发奋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努力塑造智商情商和谐共融的、完美健全的理想化人格,最终成为能够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人。

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相关课程内容的创业素材并将其拓展开来。例如,在“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中,当提到其在自然界中的产量仅次于纤维素的壳聚糖时,教师可充分讲授其重要作用: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并可制造临时人造皮肤,可作为外科手术的缝合线而不需拆线,还可作为虾蟹饲料添加剂促生长,等等。我们用什么方法从虾蟹壳中获得壳聚糖呢?类似这样的引导可把学生的创业思维从课堂延伸到充满宝藏的大自然。

此外,在饲料资源开发章节的讲授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调查屠宰场猪血、猪毛等下脚料的去向和再利用方式等,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创业项目与创业方向。如讲授水生生物饵料培养时,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的创新与创业灵感:既然扁藻、小球藻等藻类是水生动物幼体的优良饵料,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制成有益人类健康的各种饮料呢?或者大规模培养浮游植物与动物,并把它们制成千品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呢?然后要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这些创新创业新点子的资料,共同分析探讨其可行性与操作方案,最后创造条件进行试验生产。

总之,专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块天地,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眼光与思想牵向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协助他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三、专业教师要以实践教学为平台,辅助学生策划创新创业蓝图

目前,各个水产高职学校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工作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并且科学系统地组合安排水产专业各学科的实验实习内容。同时,要求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必须打破彼此之间的专业划分壁垒,大家坐在一起,将各学科生产当中最需要最实用的知识技能交叉融合贯通,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创新与创业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要积极组织人财物力,多开设计性、创造性、综合性实验,尽量使实验与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相结合,要达到有创新、有收获、有成效,从而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学术水平。

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尤其是在长达三个月的生产实践教学之初,需要各学科教师与本专业的学生结合实习企业生产实际,共同安排实习计划项目。关于这一点,各位教师务必以认真的态度,建言献策,周详考虑,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实习有序进行,收到实效。实习内容要宽泛,除了主要包括各种水生生物的繁育养殖流程,还得要求学生调查生产企业的运作规律,比如企业投资状况、厂房设备建设情况、人员岗位配备状况、企业经营与销售状况,等等。

学生实习期间,专业指导教师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督导,要求他们每天写实习日记,尤其要记下新发现、新感想和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实习结束,要求每位学生撰写一份有质量的实习报告,不允许糊弄过关,更不许抄袭网上习作。

水产专业的教师要充分利用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对其进行人格影响和与人沟通交往能力的培养。长时间的生产实习机会给水产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其意志品质、塑造人格的社会大舞台。指导教师在实习期间,除了耐心指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还要帮助学生淡化学生身份以便尽快进入顶岗角色,教育他们自觉养成吃苦耐劳、与人为善和诚信交往的优秀创业品格。

四、专业教师要敞开胸怀,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适于创新创业的宽松环境

专业教师要经常将自身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要虚心向他们学习,并且邀请他们同教师一起集体备课、制作课件、写论文、制定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等。还可邀请其他专业课的教师共同研讨有关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等课题,把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放到一个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生态系统当中。这种教学方法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冲击,对专业教师更是一种挑战。同时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帮助学生实施在校创新创业活动,接受本专业学生或相关专业甚至校外人员来做试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自己做实验,教师协助学生调试试验装置,指导学生分析试验结果,帮助学生总结提高。

第8篇:基础兽医学就业方向范文

[摘要]大学生基层创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目前大学生创业知识缺乏,自我创业能力评价不高,对农村基层创业的风险评价较高。因此,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加强课堂教学,重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建立校企合作和创业孵化基地,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

关键词 ]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 培育策略

[作者简介]刘月秀(1974-),女,江西吉安人,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教育和创业教育;刘卫民(1974-),男,广东南雄人,华南农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6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东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项目计划“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基层创业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8070206042)的研究成果,2012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1TJK278)、2012年度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珠三角失地农民市民化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1004-3985(2015)20-0062-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当前工作战略的重中之重。农民富则国家昌,农村好则社会祥,农业强则基础稳。只有农村实现了小康才能真正实现全社会的小康;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新农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创业干事的空间,科技人才尤其是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非常匮乏,这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也成为一个现实的社会难题,亟待破解。提升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新创业,既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又可以解决农村科技人才稀缺的矛盾,推动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

法国经济学家Richard Cantillon在1755年首次提出了“创业”这一概念,他用经济中的风险将创业活动和创业者联系起来,掀开了创业研究的序幕。发展到今天,创业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个人也包含了各种形式、各个阶段的公司和组织,不仅是创办企业也包含了发现机会、追踪机会和捕获机会的过程以及为社会、企业乃至个人创造和实现价值或者使价值再生。因此,如何推动创业已经成为各国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认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进取能力。1998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上指出:高等教育应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创业精神,毕业生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特别提出须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第三本教育护照”,要求把第三本教育护照提高到与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999年清华大学发起的第一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被认为是我国开展创业教育的起点,随后各高校陆续开始了创业教育的探索以及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尝试与实践。

对创业能力的研究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能力的概念包括两方面,即意识层面、行动技能层面。意识层面也就是首创和冒险精神,行动技能层面涵盖了独立工作的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创业能力等。有的学者认为创业能力是以人的智力活动为根本的,具有复杂、协调特征的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是知识、经验、技能经过综合、提升后形成的。有的学者认为创业能力是将本人或者他人的研究成果、设计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种能力。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创业能力之基础,创新能力则为创业能力之核心,社会能力则为创业能力之关键。有的学者提出创业能力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与个性倾向和个性特质紧密结合,具有创造性特征和自我实现性质的行为操作方式。还有的认为创业能力应包含三种能力: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其中发现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利用和创造机会的能力、收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适应和应对变化的能力、交往和公关能力等综合性能力尤为重要。有的学者从创业主体类别的角度认为创业能力可分为个体创业能力、团队创业能力和企业创业能力。

本文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概念的界定是,在校大学生通过高校、社会和家庭的各种教育,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学会发现和捕捉商业机会,能够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并创造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能力,也就是实现自己创业理想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经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具有理想意识、责任意识、心理抗压能力和创新精神,善于发现和追踪农村市场或者农业领域的商业机会,能够将专业知识技能、管理能力和农村资源、农业优势有效结合,带动和引导农民共同致富,实现良好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综合能力。

二、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在农村基层创业成功的案例更少。为深入了解目前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为农业院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制定相应策略,本文调查了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技术学院、广东海洋大学等几所在校大学生,涉及资源环境学院、林学院、农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兽医学院、工程学院、园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47份,有效回收率94.7%。调查分为4个部分:对创业的兴趣和准备、对农村基层创业的认知和动机、对自我创业能力的认知、对农村基层创业风险的认知。具体结果如下:

(一)对创业的兴趣和准备

通过调查发现,80.3%的被调查者选择对创业比较感兴趣和感兴趣,10.4%的人选择兴趣一般,9.3%的人选择不感兴趣。70.9%的大学生曾经想过毕业后去创业,16.5%的大学生选择无所谓,12.6%的大学生表示没有想过。78.2%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创业教育,11.8%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73.8%的大学生表示对创业知识了解不多,20.7%的大学生表示有一定了解,仅有5.5%的大学生表示很了解。40.8%的大学生曾经参加过大学举办的创业活动如创业讲座或者创业计划大赛,36.4%的大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校举办的创业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创业有浓厚兴趣,创业热情较高,但毕业后真正选择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很低,原因之一是对创业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希望学校重视开展创业教育。

(二)对农村基层创业的认知和动机

调查结果发现,有48.6%的大学生表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含义不太了解,34.8%的大学生表示有一些了解,仅有16.6%的大学生比较了解。33.8%的被调查者对国家出台支农惠农政策比较关注,48.1%表示偶尔会关注,18.1%表示基本不关注。在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中有8.3%的人选择愿意去农村基层创新创业,31.2%的大学生表示等农村条件变好后再考虑去农村发展,60.5%的大学生觉得大城市更适合自己创业。在选择去农村基层创业的大学生中,32.6%的人到农村基层创业的动机是实现个人理想和体现人生价值,30.2%的人到农村基层创业动机是为了出名,帮助改变农村落后的现状,28.3%的人到农村基层创业的动机是发财致富。总之,目前大学生对农村基层了解和关注不多,亟须加强教育和引导,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三)对自我创业能力的认知

在被调查者中,有68.2%的大学生认为自我创业能力一般,14.6%的大学生认为自我创业能力差,12.9%的大学生认为自我创业能力比较好,4.3%的大学生认为自我创业能力很强。在问到能否胜任管理一家公司或团队时,54.2%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把握,30.5%的选择不能胜任,15.3%选择可以胜任。48.4%的大学生对农村基层自主创业的前景选择不好说,38.7%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12.9%的大学生选择自信。被调查者对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应具备的能力选项中,各选项被选择的比例分别为:人际沟通能力(76.9%)、吃苦肯干的精神( 74.2%)、团队合作能力(73.6%)、发现机会的能力( 71.9%)、创新创造能力(70.4%)、承受风险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69.1%)、组织管理能力(68.6%)、投资理财能力(67.8%)、学习能力( 63.4%)、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58.9%)。大多数学生在评价自我创业能力时,自信心不足,把握不大,难以胜任,高校需尽快强化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对农村基层创业风险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59.6%的大学生认为去农村基层自主创业比在城市自主创业风险压力更大,23.3%的大学生认为二者风险压力差不多,17.1%的大学生认为在城市自主创业比在农村基层自主创业风险压力更大。在对农村基层创业的风险评价中,不同的选项占比分别为:农业项目创业前期投入大( 83.6%)、缺乏人脉资源(81.5%)、农村基层优惠政策不明显(80.1%)、农村高素质人才少( 79.5%)、农产品销售风险(77.8%)、缺乏农村实践经验( 73.4%)、农村保障制度不到位( 72.7%)。大学生去农村基层创业希望得到的帮助中,不同选项被选择的比例分别为创业资金支持( 82.4%)、农村基层创业政策倾斜( 80.6%)、创业能力训练(78.3%)、农业创业知识培训(75.8%)、农业创业项目实践活动(72.9%)、专门的创业导师指导( 70.6%)和创业孵化场地(67.5%)。大学生认为毕业后到农村基层创业存在一定风险,包括创业资金不足、农村优惠政策和农村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村人才稀缺、实践经验较少等,影响了到农村基层创业的意愿。

三、培育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自信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怀有浓厚兴趣,渴望获得创业知识。高校必须改变人才培养理念,从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为导向,整合和利用校内的教学资源,加大经费投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对全校学生开放,系统讲解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内容,鼓励不同学科的老师将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内容中,以不同的专业视野解析创业教育。加大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力度,尤其是加大针对农村、农业创业项目的课程开发和建设力度。构建和谐宽松的教学生态环境,在师生平等互动的氛围中提升学生对农村基层创业的认知能力。

由于农村观念落后、条件艰苦、环境一般、经济较差,大学生对到农村基层创业的自信心明显不足。部分高校虽然意识到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还未将对大学生服务“三农”自信心的培养上升为职业理想教育的层面与高度,缺乏对大学生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和保障机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分析农村基层创业的优势和不足,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和辩论赛等方法,着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崇高理想,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勇于担当历史使命,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和精英,成为影响和带动农民发家致富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让大学生觉得到农村基层创业有理由自豪、更有理由自信。

(二)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

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拿出专项经费用于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甚至要求学生有科技创新的相关学分才能毕业,对大学生的研究成果也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科技创新的研究、创造和发明过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实验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多研究新农村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农业项目的开发与推广,研究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山区农业机械利用的困境和出路。

利用高校科技文化节、“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科技作品制作大赛、科技讲座咨询等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将学生的精力吸引到创新创业和学习探究上,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鼓励团队合作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高校还应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除资金、项目支持外,要整合各学科实验室资源,建立实验室公共平台,免费对全校学生开放,并有专门的实验指导老师协助,学生的创意、设计、点子或者一个想法很可能就真地变成了现实。此外,高校的教师大都有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让大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和项目开发工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三)以校园文化及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创业认知和创业技能

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需要具备多种实践能力,例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收集和分析信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承担风险能力、管理组织能力、动手能力、投资理财能力等。要提升大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仅靠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模拟活动,包括大学生创业论坛、参观农业企业、企业实训、课程实习、兼职体验等,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意愿,有效促进大学生掌握更多的创业实践知识。发挥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社团的许多大学生也是校园里的活跃分子,将创业实践活动与大学社团活动紧密结合,加强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和创业政策的推广,锻炼大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利用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农村基层进行支农、支教活动,深入田间地头,体验农民生活,关注农村现实,传播科技文化知识,积累农村实践经验。同时让学生到农村开展访谈和调研,了解当地农村具有的优势资源和存在的不足,与农民坐下来分析现状,听取农民的建议和意见,提出改进的措施,形成调研报告。学生通过走进农村走进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看到、听到和体会到的东西是书本上无法学到的,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真正了解农村基层,才能改变他们对农村基层创业的观望态度,让他们感受到农村基层创业并不难,而且创业机会也不少。在实践过程中树立服务基层的理想和信念,毕业后自愿到农村基层创业干事。

(四)以校企合作与孵化基地为推手,强化学生的创业体验和创业实践

高校要挖掘办学资源,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组织学生参观农业龙头企业,感受现代化农业的气息;让学生到农业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增进对农业的感情;邀请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到学校作创业讲座或者报告,了解农业的发展趋势;也可聘请农业企业家作为学校的创业指导老师,对大学生涉农创业项目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的初创项目可以先实践1年~2年,过渡期不断完善后再走向市场。相当于让大学生先在游泳池学会游泳,再去大海搏击风浪,增加创业的成功率,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积累创业实践经验,提升创业能力。项目在孵化基地期间,帮助大学生学会适应创业风险,提高受挫折抗压力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尤其是在农村基层创业初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或压力,尽快适应环境,敢于吃苦耐劳,坚持创业梦想并且勇于承担风险都非常重要。如果创业孵化失败,请专家帮助学生分析创业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指出下一步努力方向。对其他在校的学生也有积极作用,让他们看到创业风险和懂得如何防范创业失败的风险。

[

参考文献]

[1]高志宏,刘艳,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杨道建,赵喜仓,陈文娟,等,大学生创业培养环境、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关系的实证[J].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