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矿产生产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煤炭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煤矿企业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关注。煤炭的生产和供应关系着国计民生,如何在不影响煤矿生产的前提下保障煤矿职工安全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国,煤炭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煤矿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决定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基础能源的煤炭产量不断突破历史高点,但随之而来的重大安全事故也呈现出频发的态势,其中85%的矿难事故都是由于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疏漏造成的。近年来,全国煤炭产量平均以2亿吨/年的速度大幅度增长,煤矿事故则大幅度下降。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的2.811下降到2011年的0.564,下降79%。但是煤矿事故总量仍然偏大,安全生产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一些较为明显的安全漏洞依然存在,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网。
当前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深。
2.产业集中度低、煤炭行业生产力整体水平不平衡。
3.安全基础薄弱,安全保障能力不强。
4.煤矿安全管理跟不上。
5.有效的监管机制没有完全形成。
二、针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措施
1.提高煤矿职工安全素质
1.1把好新工入矿关,形成新的用工理念。即从过去生产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一是逐步减少劳务工的数量,井下辅助和掘进头可以由技校毕业生补充,尤其是重要技术岗位不能使用劳务工。以免造成劳务工合同到期不干,技术岗位人才空缺的现象。二是采煤队所需补充的劳务工,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有较好的体能和应变能力,必须突出高素质,要杜绝人情招工,对每位新招的劳务工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和考核,不合格的坚决不要,宁可不招,不能滥招。
1.2把好职工培训关,使职工形成新的思想理念:学习好是有用的,培训是最大的福利。要注重培训的质量,逐步改变培训方式,开拓创新,不走过场,不搞形式,要把职工的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员加大奖励力度,对考试不合格人员坚决予以从重处罚,直至清理出职工队伍,使不学无术之人无藏身之地,形成职工人人自我充电,自我加压,自我提高的良好学习氛围。
1.3抓好遵章守纪教育,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和遵章守纪、按章作业的自觉性。特别是劳务工严重的小农意识和自由散漫习惯。强化劳务工的纪律、规章制度教育,要采取有力措施,使之遵守各项法纪法规,特别是遵守安全法规和操作规程,树立按章操作意识。同时加强对职工安全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对因不负责而造成事故的责任人,绝不能姑息养奸,必须让他们为此付出高额的代价。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扼制零星事故的发生,为安全好转的长效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1.4合理拉开技术工种与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营造一个人人争优创先的环境氛围。技术职工作为企业的宝贵财富,来之不易,要采取必要的奖励机制,合理拉开技术工人与普通工种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技术工人的收入和待遇,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他们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用工机制。
2.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
只有在煤矿安全的前提下,煤矿生产才能够顺利进行,而煤矿的安全运行与否是由安全方面投人的多少来决定的。一方面,煤矿企业要有长期规划,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开采生产,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不要在安全方面进行“节约”,相应的安全保护设备要齐全。另一方面,在一些大的安全项目工程中,规模较小的企业不能进行单独完成,国家和社会应给予提供安全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扶持,为煤矿企业培训专业人员,援助公益性的安全投入。
3.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
煤矿工人工作环境艰苦恶劣,文化知识水平极其有限,“拼命挣钱”的思想十分严重,安全意识淡薄,导致事故频繁发生。为此,要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进一步强化矿工的安全生产意识,确保安全生产的思想深入人心阃。具体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煤矿企业要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实行“重奖重罚”制度。在煤矿防保条件不十分完善、矿工生产技术低下的情况下,“重奖重罚”制度是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实现安全生产的有效手段。
二是加强现场管理,促进安全生产。要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首位,狠抓班组长职能转变,从体制上落实安全,从制度上保证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严格管理,堵住薄弱环节,从而在措施上保证煤矿企业的生产安全。
三是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工作。要强化矿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对新招进的职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一旦发生事故应及时组织所有人员召开安全生产分析会,要进行一周一次的例行学习,每天下井前要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定期进行安全大检查,从而提升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换,从多方位、多角度强化安全管理,确保煤矿企业安全生产。
4.提高安监部门的监管效果
回首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历史,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的分分合合依旧历历在目。从1949年至1975年,国家先是组建了燃料工业部,不久之后撤销燃料工业部,设立煤炭工业部,接着又是撤销煤炭工业部设立燃料化学工业部,燃料化学工业部在存在一段时间后,国家撤销燃料化学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又重新回到历史舞台;1988年,国家成立能源部,再次撤销了煤炭工业部,五年之后,国家决定撤销能源部,又一次组建煤炭工业部;1998年是每一个煤炭人无法忘记的一年,国家撤销煤炭部,由地方政府接管国家重点煤矿。2000年,国家设立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一年后国家安监局成立,两局合署办公[1];2005年,随着国家安监总局的成立,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成为其下属机构,至此煤炭行业已经没有职权统一的行业管理机构,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煤炭行业管理上的不力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不作为,影响到了我国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的有序进行。这也是为何在完全政府管理模式下,由于政府机构的改革以及经常性的变动很容易造成煤炭行业上层管理机构的动荡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风险,因此,煤炭行业迫切需要一个常态化的稳定的上层管理组织,以维持安全生产监管的延续性。当然,这样的组织并非脱离政府而存在的,恰恰相反,受制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体制和经济模式,它与政府是紧密相连并且同政府一样,是为整个社会而服务的,相互并存,发挥各自所长,分工明确。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而言,实行煤矿安全生产的一元治理模式显然绝非治理的最佳选择,只有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治理模式,才能实现事故处理的高效和完善,实现管理与个体的和谐互动。在国外,非政府力量参与煤矿安全生产治理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上发挥了很大作用,而非政府力量中的行业协会,由于其扎根在行业内部,又带有很强的自治性和民主性,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优势,更是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这也是我们为何要提出这一行业自治组织来与政府一道参与到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发挥煤炭行业的自身作用,与政府共同建立起相互制约的二元制管理机制,使其应有的作用得以最佳的发挥并实现与政府力量的良性互动,使协会组织在保障矿工的生命和健康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2二元模式治理下的国家主导
行业协会本质上是自利性团体,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我们认识到行业协会参与煤矿安全生产重要性的同时,还要意识到其本身所存在的固有缺陷,毕竟行业协会的利益难以等同于于社会整体利益,行业协会也不会高尚到为了模糊的社会利益牺牲掉眼前可能既得的社会整体利益。二元式治理模式并非是一种绝对的平衡模式,二元模式的构建不是为了无限放大行业协会的地位,与政府治理相互掣肘,而是寻求两者之间的交叉与互补,形成一个立体的治理模式。
2.1对趋利性的控制
行业协会的成员企业自愿加入组建并自治运行的,对成员企业利益最大限度的维护、彰显和促进是行业协会赖以成立、得以发展的根本所在[2]。在我国煤炭工业部被撤销后,行业协会在煤矿领域的角色在实践中虽然比较模糊,但它的作用却一直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行业协会的协调组织下,在生产方面,通过安排煤矿高等院校与煤矿生产企业的共建,有效发挥了高校的科研资源,使得煤矿产业的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加快了煤矿产业革新速度,不断提高了产业整体的生产率;在产业经济方面,在行业协会的协调下,我国的煤矿企业依照本企业的具体情况,一直保证着经济产能与效益的合理分配,有效地避免恶意竞争和价格哄抬,通过产业的整体获益进而平均到产业的个体利益上。但也正是于此,煤矿行业协会所代表的也仅限于煤矿产业这一部分社会利益,一旦这部分社会利益过度的膨胀,就很可能打破社会整体利益的均衡,挤压到其他社会利益的存在空间。在大型企业主导下的煤炭协会组织由于企业所固有的趋利性,还是会忽视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煤矿事故所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还是会不断发生。这时候国家的主导参与就显得很有必要性,即重点加大对中小煤矿安全治理的投资,将监督的重心放在趋利性更强、自制性较差的中小煤矿上。政府的重心在中小煤矿,而协会组织则负责去完善大型企业集团,从而形成一种交叉的二元管理模式,实现资源互补和功能效益发挥的最大化。
2.2煤矿行业内部共谋的干预
当行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权衡时,行业协会和国家往往做出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选择。的确,煤矿行业协会所想的是如何把煤炭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只有协会成员获得切实的利益,协会组织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必要性才能得以体现;而国家不同,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政府目前工作的核心,和谐是全面的和谐而不是某个点的和谐。煤矿行业协会很容易受到本行业内部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的左右,在指导安全生产治理上难以做到区别对待的同时,其自身所存在的企业性也会被过度放大。煤矿安全生产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构建一个适合于我国煤矿行业实际情况的且具有再生功能的治理机制从研究到实验改进,再到推广实行和效能体现需要大量的无回报投入,而这些投入是否能带来最终的回报其本身就是一种风险的投资。虽然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层面出发,一旦这种机制发挥作用,并有效降低了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必然能够实现难以用金钱估量的良好社会效益,但对于企业而言,这种投入就是一种投资风险,几乎每一个煤矿企业都会考虑到这种投资的回报率,甚至更多的中小煤矿根本不会去考虑这种有风险且回报周期漫长的投入。所以一旦国家所要求的安全生产投入超过其可能的预期,煤矿企业要么选择变相执行要么就选择根本不执行。国家所考虑的是社会效益,而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当两者冲突时,单个企业不会选择与国家进行正面的对抗,这时的企业更偏向于一种联合,通过联合所形成的影响力引起国家的重视,甚至迫使国家改变政策。无疑,作为企业联合体的行业协会顺理成章地成为这种联合的平台,成为这样的联合体的议事机构,这往往也会与行业协会期望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想法不谋而合,这对国家的整体战略规划的推行而言会形成不小的阻力。如何有效避免行业协会成为煤矿行业内部共谋的平台,减少行业协会对国家煤矿安全生产治理方针的过滤,这都是国家需要主导安全生产治理的出发点。
2.3国家主导有利于协调行业协会与专业协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我国煤炭工业领域,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占据主导性的地位。受国务院国资委的委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负责管理煤炭行业内各个全国性专业协会,即代管协会[3]。因而就我国煤炭行业内部而言,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与其他行业协会之间,如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中国煤炭建设协会等,实际上存在的是一种上下的管理关系,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在煤炭行业协会领域一家独大的局面。这样的管理结构模式虽然有利于煤炭行业内部工作的统筹和运行,强化了自治层面下的行业内部纪律,避免了内部不同协会之间为了争取利益而导致的管理交叉与冲突所导致的协会组织混乱的可能性。但正是由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代管协会的特殊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在煤炭行业内的权力不断膨胀,甚至在某些领域要超过了政府的影响力,因此在煤炭安全生产治理中作为行业协会领导者的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为了保证其在煤炭行业的权威性和主导地位,很可能会排斥或变相妨碍像安全生产协会这样的专业协会参与到煤炭安全生产治理机制的构建中,从而影响了治理机制的多样性和专业性,严重的甚至导致行业协会与专业协会双方的不作为,不利于煤炭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国家在煤矿安全生产治理中可以有效统筹领导行业协会与专业协会依据自身组织特色和相关治理经验,发挥行业协会科研和信息优势以及专业协会的实际操作经验,双方力量都能够有效的参与到治理中去。
2.4国家主导为行业协会参与治理提供保障与支持
【关键词】 矿井 开拓延伸 生产过渡
我国煤矿企业的矿井资源储量较高,在后期开采中还有大量煤炭资源可进行开采,为保证矿井正常的生产接续和稳定发展,在现有生产水平减产前必须在已有的矿井基础上提前准备具备开采条件的下水平煤层的开拓延深工作[1]。
1 矿井新水平的开拓延深工作
作为一项系统的工作,矿井新水平的开拓延伸在进行之前,进行技术评估并有效规划方案必不可少。此外,依据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矿井地质条件和原水平采煤、运输方法,新水平的开拓延深工作设计和动工能够结合实际,边生产、边改建。
1.1 矿井新水平开拓延深的必要性
矿井的开拓延伸,可提高煤炭的生产量,进而促进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的提高。
1.2 矿井新水平开拓延深的特点
1.2.1 井巷工程量较大,施工期间较长
为充分挖掘煤矿现有的煤炭资源,缩短工期:一要确定新水平的煤层构造特点;二要有经上级单位审批的新水平开拓延深设计,解决资金来源并有效使用资金;三要确定合适的开拓延深施工方案;四要落实施工队伍准备施工[2]。
1.2.2 可利用已有的生产系统和设备
通过对现有井巷设备适当改造尽量满足边生产、边开拓延伸的要求,加强生产技术管理,可缩短施工工期,取得较好经济效果,但同时可能由此制约新水平的开拓延深。
1.2.3 延深与生产相互干扰
要有计划地提前进行开拓延深准备,科学合理地安排施工进程,合理的利用现有生产设施,做到施工与生产之间统筹安排,紧密配合,减少生产与延深的干扰。
1.2.4 能与矿井技术改造或改扩建相结合
根据矿井原开采水平的生产总结的经验,掌握的所采煤层特点和地质构造,在新水平开拓延探时,煤矿企业需要在原来的生产技术基础上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在新水平的开拓、巷道布置、采煤方法、生产系统以及设备更新等方面进行技术改造;开采煤层条件好、储量丰富、工作面单产高的矿井,还要进行与开拓延深相结合的矿井改扩建,扩大矿井开采规模[3]。
1.3 新水平开拓延深的要求
充分的准备工作;合理利用已有设施发挥其工作能力;新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的采用;科学安排巷道的掘进工程,保证科学的采掘关系以使矿井均衡、安全生产,提高矿井经济效益。
2 矿井开拓延深方案
2.1 直接延深
对于地质结构可保证井筒直接延深,其提升设备具有或可更换至符合下一水平生产的能力时,可采用把井筒开拓到新开采水平的方法。它具有能有效利用上水平已有工程、设施,减少投资的优点,但延深与生产相互干扰,造成提升能力有所降低。直接延伸示意图如图1所示。
2.2 暗井延深
对原井筒不适合直接延深的情况,可利用暗立井或暗斜井开拓延深。它具有延深与生产不相互影响,不影响其提升能力,暗井的位置在某种程度上不受原井筒限制的特点。
2.3 综合延深
当采用单一形式在技术或经济上存在不合理性时可综合延深。选用直接延深原主井或副井,剩余井筒重新打暗井的方式。或者,新开一个主井筒,用暗井延深或直接延伸副井(或主井)。其特点是开拓延深与生产相互干扰小,矿井出产能力可得到提高,便于新的技术工艺与设备的采用。但对地面生产系统需进行改造。
2.4 深部新开立井或斜井
当煤田浅部采用小井群开采进行延深时,为防止小井各自向下个水平延深而造成的生产分散现象,可把几个小矿井联合进行开拓延深、合并改造从而建立统一的新水平以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
3 生产水平过渡期的技术措施
在此期间,上、下两个水平同时生产,为保证矿井正常的生产接续和稳定发展,必须采取适合的技术措施以适应提升、通风和排水的复杂性。
3.1 生产水平过渡期的提升
生产水平过渡期,对于采用两套提升设备提升的矿井,提升可顺利进行。而对于延深原井筒的矿井,需要采用如下的措施:对于水平过渡期不长的状况,两个水平可以同时出煤;对于上水平余煤量较少的情况,可经溜井把上水平的煤送于下水平,以使主井在下水平集中提升;当煤层倾角较小,可采用上水平利用下水平采区进行过渡的方法,延迟上、下水平接替以进行矿井开拓延深。
3.2 生产水平过渡期的通风
生产过渡期矿井通风方式方案的选择,要求上水平进风不影响下水平回风。根据矿井煤层赋存特点、矿井原水平开采方式、各生产系统现状及矿井通风现状,综合分析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确定合理、可行方案。
3.3 生产水平过渡期的排水
生产水平过渡期排水方式要综合考虑矿井涌水量、过渡期时间、生产系统现状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确定合理方案。方案如下:上、下水平排水系统分别排放到地面;上水平水引入下水平,下水平进行排放;下水平的水引入上水平,上水平进行排放;上、下水平联合排水。
4 结语
总体来说,矿井开拓延深设计方案的确定具有复杂性,要应用矿井设计理论进行比较确定最佳方案,要结合上水平开采特点、客观地分析其生产系统,充分利用上水平已有工程、设备的同时采用国内外新设备、新技术,对采煤方法、巷道布置进行合理改造,提高矿井的综合生产能力以实现集约化生产、满足现代化矿井生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苏克军.矿井开拓延深的几种延深方式[J].科技风,2012,16(9):114-116.
关键词:煤矿;生产管理;模式创新
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要想提高生产效益,就必须创新管理模式,引进新型的煤矿巷道的掘进支护技术、煤矿开采工序,规范开采人员的操作,规避开采风险,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与操作规范,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加强煤矿开采的生产管理[1]。
1我国煤矿生产管理现状
1.1煤矿生产管理意识不足
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与管理者及生产者都脱不了干系,主要是由于对煤矿高危因素的重视度不够,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就管理者而言,没有正视煤矿生产的管理问题,缺乏开采人员人身安全与身体健康的考量,始终将煤矿开采利润放在第一位,压榨劳动力,忽视了劳动最权益,其实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对工作人员以及煤矿公司都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作为煤矿开采人员,由于自身维权意识不足,不懂得与管理者争斗,维护自身利益,再加上煤矿开采行业长期形成的管理模式与工作方式,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不具备安全生产知识,无法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同时也存在为了效率而忽视质量的偷工减料问题,埋下了安全隐患[2]。
1.2煤矿开采缺乏合理的工作制度
煤矿开采行业是在不断发展的,各种机械设备以及生产工序也在不断更新,但是由于管理者思想传统,不愿意花费财力及时间去更新工作流程,缺乏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因此一直以来我国煤矿开采业的技术水平都较为落后,管理模式也颇为陈旧,影响到开采效率,同时无法有效保障开采人员的安全。煤矿开采工地管理混乱,缺乏既定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导致工作中出现较多的漏洞,遇到问题易出现分歧,个人有个人的工作方式及操作方法,是造成生产安全的一大因素。
1.3煤矿生产管理模式落后
随着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应用到的机械设备在不断更新,然而管理层却忽视了管理模式的收稿日期:2016-10-18作者简介:王丽娜(1980-),女,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现在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永煤公司城郊煤矿企管科工作。更新,仍旧采用老一套的管理方法,因此很多由于技术及设备更新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此外,管理人员水平较低也是制约煤矿生产安全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煤矿开采企业忽略了对管理人员的培养,导致管理者自身都不熟悉新进设备以及工序,自然无法管理其他开采人员。
2创新煤矿生产管理模式
2.1以人为本,加强煤矿生产管理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必须注重生产人员的安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从煤矿巷道的掘进支护、到煤矿开采,都将开采人员的安全与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合理的工作方案,避免过大的劳动强度,造成开采人员因过度劳累过度而生病。除了工作安排的科学制定,还需要通过配置完善的安全生产设备,来保障开采人员的安全。众所周知,煤矿开采粉尘较大,环境阴冷潮湿,防尘设备以及保暖除湿设备能够降低开采人员肺部疾病以及风湿性疾病的发病率,保障开采人员身体健康[3]。
2.2提升煤矿开采人员的规范生产意识
要想提高煤矿生产管理水平,将制定好的工作流程以及安全生产标准贯彻落实下去,就必须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宣导,提高开采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安全防范。因此,必须提升煤矿开采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规范自己的操作,严格按照既定的规则进行工作,提升煤矿开采质量,提升煤矿开采的效益。在煤矿的生产管理中,必须加强规范生产宣传,通过制度来规范开采人员的行为,确保一切开采工作有序进行,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强制性,提高开采人员的纪律性。
2.3制定严格的煤矿生产管理流程
煤矿开采行业在不断发展,管理者应不断突破原有的管理理念,引进新型开采技术及生产工序,根据所经营煤矿产地的地质结构,选择合适的生产施工设备,制定科学合理的掘进开采方案,根据开采人员数量制定合理的工作安排以及工作流程。不同的煤矿开采区的生产高危因素不同,因此管理者必须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工作流程,例如不同路段巷道的掘进与支护技术,开采过程中的工艺及顺序.将制定好的工作流程告知所有的工作人员,贯彻落实,确保煤矿掘进开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既定的规则能有效指导煤矿开采工作,避免因工作制度的不健全而发生的管理混乱问题。
2.4建立健全煤矿开采监督管理体系
再完善的管理制度,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保证执行力与落实度,否则只是一纸空谈。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应保证各项工作流程严格执行,确保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必要时可以通过惩治违规人员的强制性手段来确保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在煤矿开采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加以监督管理,以开采人员人身安全的角度实施人性化管理,解决以往煤矿开采管理中的漏洞与疑难问题,保障煤矿开采的安全性,确保煤矿开采效益。
3结语
要想提高煤矿开采的工作效率与安全性,就必须综合分析影响煤矿开采的高危因素,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创新管理模式,秉承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管理理念,提升煤矿开采人员的规范操作意识,制定严格的生产管理流程,建立健全煤矿开采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确保煤矿开采效益。
参考文献:
[1]汪立群.浅析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17:145.
[2]殷春江.煤矿安全生产中调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2:235-236.
[关键词]采矿掘进 煤炭生产 问题 防治
[中图分类号] F407.2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278-2
1前言
我国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工业化的程度也随之不断的提升,对于煤炭的开采和利用也持续的深入,再加上我国是世界上比较大的煤炭消耗国,因此对于煤炭的需求量仍然在逐年的提升。但是煤炭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源,采矿掘进的过程则成为一项重大的挑战。为了促进我国工业化的不断进步,我们应该提高现在的地下煤炭矿井开采技术,最大限度的减少出现的问题,以便于更好的促进煤炭产业的集约化应用。
2我国采矿掘进生产的发展现状
2.1采矿掘进生产的发展情况
我国的煤矿井下开采技术虽然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很多的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煤炭开采走的是集约化道路,我们应该贯彻落实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从集约化向资源的合理配置的道路,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为我国煤炭井下开采开辟崭新的技术层面。我国现在有很多大规模的企业已经逐步到达了技术的突破层面,使我国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外国技术的过分依赖,是我国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飞跃。目前,我国煤炭矿井下的煤炭钻孔技术已经创造了我国创新史上的重大新发现。
虽然煤炭采矿的技术正在日渐趋于成熟,但是最近几年仍然出现了不少的安全事故,比如经常性的出现采矿掘进过程中的冒顶事故,这便需要我们必须想方设法的加大采矿掘进过程的管理力度,切实的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采矿掘进生产的安全度。
2.2采矿掘进生产出现问题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采矿的操作方式存在失误。从事煤炭行业的相关技术人员除了要有必须的高质量、高水平技术之外,同时也要具备高度的岗位责任感,对整个工程质量和安全负责。而在实际的煤炭开挖过程中,很多的工作人员并没有认真的对需要开挖和掘进的矿井进行勘察,或者是仅仅将检查停留在表面上,对一些存在问题的煤矿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和研究,这样就会导致工程开始的前期的安全性下降,无法有效保证后期施工的过程中顶板很好的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最终引发安全事故。
其次,是支护保护不到位所造成的危险。一般来讲,在煤炭矿井的开挖过程进行之前,必须要对相关的施工地点进行防护措施的加固,比如说对顶板进行加固或者是其他的临时支护措施等,这样才能保证在施工时对施工人员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一旦出现其他的紧急情况,比如在高空作业中摔落或者是出现意外,这些支护措施均能最大程度的减少伤害。
第三,支护的措施安排不合理。支护的措施安排对于我们煤矿井下施工的安全性能否得到保障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国现在很多的煤矿在进行掘进之前的支护安排都不尽相同,存在相当多的安全隐患。一些施工现场的天棚和巷道的支架中的阻力较小,因而造成了其伸缩量受到限制,同时支护的密度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的支护工程本身就存在了一些缺陷,一旦发生事故,顶板就会脱落,导致这些支护的措施无法真正的发挥作用。
除此之外,地质的改变造成了施工事故。煤矿的施工地点不是固定的,随着施工工程的深入,顶板的暴露面积也在增加,在施工的时候遇到了不同的地质情况则应该及时的改变施工的策略和方法,才能适合当时的地质情况,减少因施工造成的冒顶等不良情况的出现。
最后一点,则是爆破的失误导致崩倒支架。煤矿的掘进过程中会经常的使用爆破等技术,这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求支护的安全性必须有保障。但是在现在的很多施工现场,爆破的一些人员并不专业,导致了爆破的位置出现偏移等情况,最终导致爆破崩倒支架而出现掘进事故。
3采矿掘进生产中的注意事项
3.1凿岩掘进和爆破的事项
针对采矿掘进的生产过程来看,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凿岩和爆破,这两项工程属于采矿事项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我们必须提起高度的重视。
首先,我们只有对岩石的性质有充分的了解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之后,才能对这块岩石所在地进行矿产开采,而对岩石的了解主要包括岩石的特性以及物理结构等方面,这些资料对于选择凿岩的方案确定具有重大意义。从一些有经验的人员得出的结论看,岩石的抗压强度与其抗剪强度是依次减弱的,其中抗拉强度最小。在采矿掘进的过程中,根据这种特性我们能够了解,对坚硬岩石的爆破会造成拉伸破坏,但是挤压破坏对此造成的破坏度更强大,针对这种施工的爆破情况,我们就可以用不同的爆破技术对这些岩石进行加工,严格的控制它的破碎情况。不仅如此,在安放爆破工具的过程中,能够利用本身的岩石面作为爆破的平面,将爆破的压力充发挥,最终就可以达到岩石的拉应力破坏效果,提升了爆炸的成功率,并且减小了破坏的效果影响范围。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爆破掘进的过程中的炮孔掏槽情况,因为这对于最终的爆破情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同的岩石种类应该确定不同的炮孔掏槽位置。例如说玄武岩,本身具有的强度较大,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个的炮孔掏槽位置的确定方法定为渐开线式七星掏槽等方式。这个方式的好处比较多,可以在确定的过程中预留中心空眼,可以将这些岩石的自由面确定下来,提升岩石的爆破效率和爆破效果。
3.2采矿掘进过程中的技术支持
要想提高采矿技术的水平,首先要做的是加大科研的投入力度,促进技术人员的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水平。在有了技术层面的支持上,我们要实现开采的高产量和高效率, 就要从设备的监控和分析上入手。我国目前所应用的技术,应该加强高压注水的强度以及顶板的坚固度,同时可以结合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将化学加固的技术也应用到矿井开采中来,这样可以解决因成本问题而带来的技术难题。
除了在开采矿井时给予有力的技术支持外,还应该加强开采过程中的动态监测,这样可以保证开采质量的提高,也可以及时的发现相应的问题,减少因安全问题而发生事故的概率。这项工作的完成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也需要完善物力支持,因而在进行动态监督时,有些是人力可以完成的,而一些高难度的地区仍然需要借助工具来实现完全的监测。通过发展智能的自动监测系统,来提高监测的直观性和反映问题的时效性。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发展新型的矿井开采设备,完善顶板的耐用程度,开发完善的配套设施,促进地下矿井开采的发展。
近些年以来,国家对矿井开采的安全越来越重视,但是矿井事故仍然频繁发生,因此国家采取了各项措施来保证矿井的开采安全。除了国家实施了新举措来查处关闭不合格的开矿企业之外,还淘汰了一些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以提高地下矿井的安全度,最大限度的减少矿难事的发生。
4小结
总之,由世界的工业化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矿产资源和矿产的储量是处于前列的,而且拥有丰富的矿产种类,虽然矿井的井下作业技术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本行业中仍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而且还可以有效的促进矿井开采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进步。本篇文章着重分析了我国现在矿产产业的开采方法、当前发展的情况及问题,希望有助于我国开采的安全度提升,并且充分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希望有关部门和相关产业可以从现在的开采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尽快制定出安全方面的技术条例,从而推动企业的不断进步及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旗.铜镍矿掘进生产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新疆有色金属. 2010(05).
九台市现有水田面积2.5万公顷,具体分布为:
二松流域水稻面积8680公顷,其中灌区面积2060公顷(分布在锦州灌区灌溉面积1000公顷,灌溉区域为莽卡乡五个村;松其灌区灌溉面积760公顷,灌溉区域为莽卡乡的东哈村,其塔木镇六个村,共七个自然村;红旗灌区灌溉面积300公顷,灌溉区域为上河湾镇三个村),小井及机井稻6620公顷(莽卡1100公顷、其塔木3920公顷、上河湾1600公顷)。
牛头山灌区灌溉面积820公顷,灌溉区域为其塔木镇六个村;
雾开河流域水田面积1000公顷,其中:五一灌区灌溉面积510公顷,灌溉区域为东湖镇两个村,卡伦镇七个村,龙嘉镇两个村,共11个村;小井及机井稻490公顷。
柴福林灌区灌溉面积65公顷,灌溉区域为沐石河镇的河南,城子街镇的大贝、柴福,共三个村;
饮马河流域面积12300公顷,其中灌区灌溉面积是8500公顷,饮东灌区灌溉区域为西营城镇四个村400公顷、九郊办事处十个村2400公顷(含省武警农场)、苇子沟镇四个村500公顷,计3300公顷;饮西灌区灌溉区域为龙嘉镇八个村2700公顷(含省军区农场、省劳教所农场),太平桥灌区灌溉区域为兴隆镇五个村2500公顷,共31个村及三个农场。小井及机井稻3800公顷。(兴隆镇水田面积4100公顷,其中:太平桥灌区面积2500公顷,灌溉区域为五家子、前岗、东岗、韩家、头道五个村;姜家炉提水站灌溉面积800公顷,灌溉区域为姜家炉和沟外两个村;太平提水站灌溉面积300公顷,灌溉区域为太平和白家两个村。另有机井和小井稻500公顷。龙嘉镇水田3200公顷,饮马河流域2900公顷,其中:饮西灌区2700公顷,灌溉区域为临河、和平、莲花、饮马河、红光、大城子、双丰、沿河八个村,另有小井稻200公顷。九郊办事处水稻面积2700公顷,其中:饮东灌区2400公顷,灌溉区域为聂家、杨木、吴家店、新立、小河沿、沿河、新河、马家岗子、拉它泡、永富十个村,另有小井稻300公顷。
九台市境内无盐碱地种植面积,无新开水田。
(二)水稻生产用水情况
井灌用水,每公顷约O.7-0.9万立方米,水库(灌区)灌溉,每公顷约1.2-1.4万立方米。
㈢主要品种及分布
主推品种吉粳88、吉粳803、春承501、农大603、通科17、通科18、通禾836、通育245等,分布情况:吉粳88、吉粳803占60%,其它占40%。
(四)育秧大棚建设情况
目前九台市水稻生产采用标准大棚育苗的较少,标准育苗棚(200m2以上)数量仅有2163栋,育秧面积约50万平方米。全市总计育苗秧田面积约250万平方米,如全部使用标准大棚(200m2以上)育苗,还需建设育苗棚9000栋左右。
(五)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目前水稻生产上,机械化育苗面积5%,机械插秧面积
20%,机械收获面积50%。
(六)主要推广栽培技术
针对我市春季降水偏少,地下水位下降的现状,采取相应的水稻抗旱节水技术措施,以缓解旱情,保证水稻产量。
一是在品种选择上,尽量选择一些中熟、中晚熟的根系发达、分蘖力极强的耐旱水稻优良品种。
二是在育苗上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做好晒种、选种、浸种工作,并要精量稀播,以达到苗齐、苗壮的目的;第二要搞好种子及床土消毒工作,以防止水稻恶苗病和水稻立枯病、青枯病的发生。
三是在本田管理过程中的抗旱栽培技术措施
首先,要及时修补好干埂,以免漏水、跑水,流失肥料。
其次,在本田整地上实行免耕轻耙节水栽培技术。
第三,针对节水栽培和水稻生育特点,在施肥上要求:增加前期的施肥量,促进早生快发,早够苗;注意穗粒肥的施用,促进穗大粒多,以充分发挥增产潜力;肥料应勤施少施,氮肥的施用量增加10%左右。
第四,插秧时要做到集中快速整地,集中快速插秧,并适度加大插秧密度,进行合理密植。
第五,在水分管理上,要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生育特点来调节水层,该灌水时灌水,该晒田时晒田,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问题;措施
引言
煤矿行业一直都是高危行业,煤矿工作者时刻面临各种危险,包括水、火、瓦斯、煤尘及顶板灾害,并伴随着其它各种威胁,许多煤矿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管理疏漏,虽然有关部门已加强相应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制订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有违纪违法情况存在,因此,安全管理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结合当前形势,有针对地提出改进政策及改进措施方案,以便实现煤矿企业稳步发展,提高煤矿企业生产安全性,增加经济效益。
1煤矿企业现存的问题
1.1煤矿企业管理资源浪费
中国煤矿企业实行安全监管多头管理,管理力量相对分散,除中国负责监察各级煤矿安全的监察机构外,还设有各级市县煤矿行业监察部门,监察体系紊乱,监察管理职能不能落实到实处。各部门虽然有监察职能,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无权对违规或违法矿业实施处罚,使地方监察力度低下,安全监管效果差且管理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在实际探访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少为了追求高利润而忽视安全生产环节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仅是表面形式,甚至有随意设置的情况出现。
1.2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由于煤矿产业具有相当高的危险性,且工作强度大、薪酬低,多数高学历人群不愿到矿业工作,这就造成煤矿业管理人员、一线工人及专业技术人员断层,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具有煤矿专业知识的人才比例小,且无法入井工作,从业人员多数为文化水平低,家庭经济困难者,一些煤矿甚至不绘制采掘工程平面图及通风系统图就直接让工人们下井采掘,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和员工人身安全[1]。此外,领导层面也缺乏煤矿专业技术知识,只重视经济效益和自身利益,忽视煤矿安全生产环节,导致矿业安全管理失控现象时有发生。
1.3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
部分煤矿业主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凡事以利益为重,无视政府监管工作,忽视安全生产管理,对相关机构下令的停产整改指令阳奉阴违、拒不执行,导致安全事故接连发生,对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不屑一顾,违章指挥,更有煤矿业主对职工提出的安全隐患问题置之不理,甚至强行让职工下井作业,无视国家法律法规,随意开采,违规采矿,造成矿井安全管理失控,安全事故频发[2]。
1.4职工素质不高薪酬偏低
由于煤矿行业的高危性和劳动强度大的特点,从业人员一般是学历低、家庭经济困难、农民等弱势群体,且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煤矿招工难的现象,国有煤矿企业降低标准大量招收农民工,虽然这一措施解决了当时招工难的问题,但也导致煤矿行业劳动者素质整体不高的现象,且延续至今。部分企业忽视煤矿生产安全管理,不愿投入经费培训员工安全意识。此外,煤矿行业劳动报酬相对其它行业较低,近年来全国国有煤矿井下作业人员人均收入不足2×104元,且高危工作津贴和福利制度不完善,不利于调动煤矿工作者的生产积极性[3]。
1.5相关的法制法规不够完善
政府及地方相关机构对煤矿企业安全监察工作不到位,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缺少有效监督,针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没能做到明确规定,部分监察机构或部门甚至出现及渎职现象,使监督机构没有履行自身应尽职责,忽视煤矿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另外,部分企业安全设施简陋,安全管理制度如同虚设,也没有制定相应安全规章制度、员工安全培训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造成日常采掘煤矿工作中仍然存在违章行为。
2加强煤矿生产安全的措施
2.1整合煤矿企业监管行政资源
整合煤矿行业监管行政资源,明确各级监察机构监管职能,落实监管工作,严格执行《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强化煤矿安全监察职能,政府应加大监察力度,完善各级监察机构工作体系,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监管部门对煤矿企业安全监管工作,实施以预防为主的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将重点放在基层,实现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2.2利用教育资源培养专业人才
煤矿企业应加大经济投资,强化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也可以采用合作办学方式,委托煤矿大中专科院校培养企业职工,加强培养煤矿企业领导班子和管理人员,采取定期定点培训方式,提升井下工作者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煤矿企业则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接受教师与学生到矿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派出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国家应利用教育资源,给予煤矿企业和委托院校经济和资源上的优惠,大力推进煤矿业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抓住机遇提高薪酬,留住人才。
2.3落实煤矿企业主体责任
在煤矿作业前,企业负责人必须明确安全责任工作,强化和落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在培训员工的同时也要培训煤矿经营者,提高经营者对安全工作的认知及抓安全工作的能力,企业应搞好“一通三防”工作,严抓瓦斯、煤尘、透水等隐患排查工作,同时做好通风工作,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矿井坚决予以停产整顿,积极稳妥地配合政府监察机构工作,做好排放工作不污染环境,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
2.4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薪酬
随着中国煤矿业发展,采矿难度越来越强,地质结构不稳定使矿井崩塌的可能性提高。因此,煤矿企业应加强对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设立专门培训机构,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制订更完善的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和安全意识,并严格检查培训成果,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和安全教育,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员工培训效果,对新员工和改变工种的员工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未通过者严禁下井作业,一线员工必须达到标准才可参加工作,以有效控制安全事故。
2.5加强执法力度完善法制法规
提高煤矿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实施煤矿资源合理配置,建立健全相关法制建设,加大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督和管理力度,形成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煤矿安全监管体系,并强调执法人员的职责范围及部门建设,坚持中央的规定,严格执行达到标准,真正落实管理权限的法律职责,尽最大努力控制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改变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和漏洞,用法律法条保障煤矿安全生产[5]。
3结语
煤矿安全生产是工业生产中最核心的环节,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强化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全面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企业应时刻牢记安全生产管理方针,狠抓职工生产安全意识,积极开展相关安全技术培训,从根源上防止和控制事故的发生,保障职工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应进一步改进相关政策,健全和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整顿或关闭不良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为促进煤矿行业安全管理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案和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文宇.浅析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6):32.
[2]秦建国.基于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思考[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0):501.
[3]刘希福.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几点思考[J].山东煤炭科技,2012(2):229-230.
[4]汪龙琴,石林华.浅谈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与应对措施[J].地球,2013(5):319.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管理
一、煤炭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1、安全管理是煤矿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的保证
安全是企业生产管理中的永恒主题,更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煤矿企业的效益主要来源于煤炭生产,如果不能保证安全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无从谈起。没有经济效益,就不能保证企业再生产,最终企业就会倒闭。企业如果不能保证安全生产,发生事故轻则造成财产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这样既不能保证劳动者安全,又不能保证生产成果―――经济效益。每一次事故都说明企业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个程序出现失误,导致生产的不畅,出现事故。企业不能继续生产,甚至于要停产,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2、安全管理保证了煤矿企业发展的潜在效益。
安全管理虽然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但是很难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其实施效果。其最普遍的规律是初期看不见成效,只能将其置于整个生产过程之中,通过评价其对经营生产的贡献率来衡量其最终成效。而安全管理工作通常具有正反效益“双向性”特点。高效的安全管理活动能够带来正效益,而事故状态或不安全状态则会产生负效益。一般情况下,安全管理导致的正效益不太突出,常常被忽视。一旦转为不安全状态,将会使企业蒙受不小的经济损失,并且可能对企业的社会形象产生不良影响。稳健高效的工作作风和足够的安全投入,是取得正效益的主要途径。这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健全的人防、技防措施来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科学高效的安全教育培训也是必做的工作。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建立在高效的安全生产的基础上的,没有稳定的安全基础,必然要承担亏损或破产的风险。
二、煤矿技术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1、加强技术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针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的现象,应坚持不懈加强煤矿企业管理组织体系建设,需要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机构,一般以总工程师为总负责人,其他工程师为骨干,技术员作为支撑,这种组织形式由于其他组织形式。这种形式的关键在于做好责权利的配套,使煤矿企业总工程师真正成为技术工作的带头人和管理者,对煤矿企业技术进步负全部责任,各部门负责本岗位、本工种的操作程序,确保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在进行编制文件时,严格按照规范、标准,保证文件内容完整、规范,编制好的文件经领导审核批准后,方可执行。
2、突出抓好“一通三防”的技术管理工作
“一通三防”作为煤矿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不能轻易放松警惕,必须抓好“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鉴于“一通三防”具有突发性、重大灾难性、破坏性、继发性等特点,要做到层层落实,严把设计关、生产布局关,加大资金投入。对于通风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及时更换新设备;在防治瓦斯的过程中坚持“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的原则,坚持“先抽后采,先抽后掘,以风定产”加强矿井瓦斯抽放工作;在防尘技术方面可采取通风除尘、湿式作业、净化风流、个体防护及一些特殊的除尘降尘措施;在防止矿井火灾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的消防灭火系统,坚持“预防为主,消防并重”的基本原则,最终达到杜绝重大的通风、瓦斯、煤尘、火灾事故的效果,推动“一通三防”工作的顺利开展。
3、日常管理规范化
针对煤矿企业日常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管理规范化。首先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收集水文地质等基础资料,以期避免透水、冒顶等事故的发生;其次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和及时更新;最后随着地质资料的更新与完善,相应的技术及审批程序需进行及时的更新、调整。
三、煤矿技术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1、安全技术管理是煤矿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的保证
安全是企业生产管理中的永恒主题,更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煤矿企业的效益主要来源于煤炭生产,如果不能保证安全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无从谈起。没有经济效益,就不能保证企业再生产,最终企业就会倒闭。企业如果不能保证安全生产,发生事故轻则造成财产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这样既不能保证劳动者安全,又不能保证生产成果―经济效益。每一次事故都说明企业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个程序出现失误,导致生产的不畅,出现事故。企业不能继续生产,甚至于要停产,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2、安全技术管理保证了煤矿企业发展的潜在效益。
安全管理虽然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但是很难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其实施效果。其最普遍的规律是初期看不见成效,只能将其置于整个生产过程之中,通过评价其对经营生产的贡献率来衡量其最终成效。而安全管理工作通常具有正反效益“双向性”特点。高效的安全管理活动能够带来正效益,而事故状态或不安全状态则会产生负效益。一般情况下,安全管理导致的正效益不太突出,常常被忽视。一旦转为不安全状态,将会使企业蒙受不小的经济损失,并且可能对企业的社会形象产生不良影响。稳健高效的工作作风和足够的安全投入,是取得正效益的主要途径。这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健全的人防、技防措施来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科学高效的安全教育培训也是必做的工作。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建立在高效的安全生产的基础上的,没有稳定的安全基础,必然要承担亏损或破产的风险。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就像矛与盾,既相互制约,又互为一体。对于企业来说,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诚如一纸之对折,少了哪一半,都不能构成一个整体。企业以经济建设为己任,如何在有限的经营期限通过有限的资产创造更大的利润,是所有企业的最终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妥善处理安全和效益的关系。对于企业来说,安全、效益并非不可兼得的鱼与熊掌。而相反的,一个安全管理机制严重缺失的企业,必定是没有根基之企业。安全与效益必须是互为目标,相互依存,也相互促进,这样才可以创造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规避安全风险,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打下良好的根基。
结束语
减少煤矿安全事故、保障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降低员工的伤亡率,是每个煤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孙树华.对做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2).
关键词:计算机;煤矿;安全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6(C)-0165-02
前言:在煤炭企业特别是大、中型煤炭企业中,计算机在安全管理方面有着比较普遍的应用,对提高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生产,发挥了很大作用。目前,计算机在煤矿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瓦斯监测系统、矿井通风网络监测系统、矿井矿压监测系统、井下安全考勤系统和计算机一般安全信息文档处理等几个方面。
一、瓦斯监测系统
现在煤矿使用的瓦斯监测系统有多种类型,虽然其结构不相同,但是实现的基本功能大同小异。总体来讲,瓦斯监测系统包括传感器、井下分站、传输设备、地面中心站几个部分,分别完成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及输出任务。传感器包含有瓦斯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风速传感器、负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是煤矿安全监测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井下分站采集各个传感器的信号,经过信号转换等处理后,将其通过传输设备向地面中心站传送。同时,井下分站接收地面中心站的指令,完成规定的任务(如控制输出等)。传输设备是监测系统的信号传输媒体,包括通信电缆和调制解调器等。
地面中心站包括计算机、显示屏、打印机、大型模拟盘等。中心站的功能是实时显示各监测参数(如瓦斯、一氧化碳、风速、温度的值等),存储重要的参数,并可随时调用和以多种方式再现历史资料。当监测参数值超过限定值时,自动报警并自动转换到紧急处理状态,从而实现分析环境状态的功能,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着安全监测系统的技术不断发展,它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二、矿井通风网络监测系统
矿井通风网络监测系统的系统结构和瓦斯监测系统的结构相类似,有的煤矿把矿井通风网络监测系统和瓦斯安全监测系统合二为一。
该系统的核心是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和仿真、网络技术,结合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研究矿井通风网络安全性评价与动态模拟技术、矿井通风方式和装备,以及矿井通风系统监测技术,提高瓦斯矿井通风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实现灾变时期风流控制和救灾决策的科学化。其过程是将采集到计算机中的风速、风压等动态参数,通过网络解算,评价通风系统的优劣,对通风系统的完善和改建提供可行建议。
三、矿井矿压监测系统
矿井矿压监测系统的工作过程是,井下分站采集各传感器的信号并进行转换处理,然后通过信息传输设备传给地面计算机。矿压传感器一般是采集液压支架上的压力信号,一个采区设置数个监测点,一个井下分站可连接多台矿压传感器。传输设备起到信号传输媒体的作用,包括通信电缆和调制解调器等。地面计算机的功能是实时显示各监测点的矿压监测值,存储重要的参数并可随时调用及以多种方式再现历史资料。当监测参数值超过限定值时自动报警,并自动转换到紧急处理状态。
四、井下安全考勤系统
能记录并查询矿工出、入井的信息,掌握矿工在井下的实际工作人数及跟班干部在井下的出勤情况。对井下工作时间超过规定的人员,报警提示。在煤矿发生重大事故、灾害时,为制定应急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井下安全考勤系统的结构比较简单,主要是由入井考勤点和出井考勤点的考勤机通过通讯线和主计算机连接而成。
五、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根据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采取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在思想观念、信息化队伍建设、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
(一)领导重视,更新观念
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建立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技术问题,同时更是一个管理问题,花钱是买不来“信息化”的。企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在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管理创新上做更多的工作。一方面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全员素质,扎实做好安全信息管理的基础工作;另一方面要立足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这样,才能建设好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并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建立信息化队伍,组建管理机构
拥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实现信息化,建立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条件。这支队伍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应当具备这些素质:工作态度端正,有事业心;熟悉计算机基本知识;熟悉各自的业务工作。特别是对于系统的主管人员,还必须兼备计算机软硬件的应用知识和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能力,应该是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复杂、周期长和投资多且有一定风险的工作,它具有跨部门和多层次的特点。因此,建立一个全企业的信息管理机构,协调统筹包括从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到信息系统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工作是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的工程,是管理系统开发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只有重视和加强标准化工作,才能使企业建设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信息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工作。信息标准化就是在有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下,对企业信息实现企业级的统一标准(包括统一术语定义,统一信息分类编码,统一规范信息文档标准等),从而使信息形式标准化、信息传递规范化及信息内容系统化。信息标准化有利于交流与共享。信息标准化共享可使信息具有统一标准和规范,使不同的计算机应用子系统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避免数据重复采集和输入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信息标准化有利于管理系统的开发质量和维护。由于采用统一或相近的软件工程设计规范,一方面可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和开发质量;另一方面在管理系统完成之后,可使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可靠性和易维护性大大提高,系统的易扩展性能力也大大增强。
(四)重视系统的选型
计算机在安全管理方面的系统开发有各种方式。一般说来,目前煤炭企业大部分还是采用委托开发为主、联合开发和购买商品软件为辅。这样就要求在系统的选型方面必须加以高度重视。系统选型的原则:一是先进性和成熟性。要求采用目前比较成熟的先进技术和产品;二是开放性和标准性。采用有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并符合本企业的信息系统的标准;三是实效性和共享性。能够及时、准确、动态地更新煤矿信息,并使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四是传递性和安全性。实现数据库多层结构安全管理,支持多级权限管理,使系统安全性有稳固的保障。从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等多层次设置安全屏障,有效保证数据安全,保证客户数据不被篡改,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