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保健科研课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主要工作目标
(一)妇女保健
1、孕产妇保健管理率100%,其中,孕产妇早孕建卡率>9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高危孕妇筛查率>30%;高危孕妇专案管理率100%;产妇产后访视率>98%;孕产妇产前筛查率≥90%。
2、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持证执业率100%;住院分娩率100%;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率>80%;剖宫产率二级医院控制在40%以下、一级医院控制在20%以下。
3、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5/10万以内。
4、妇女病普查率>85%,治疗率100%。
5、全区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控制在7/万以内,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率100%,凭证分娩率100%,凭证取环率100%。
6、免费婚检率>90%。
(二)儿童保健
1、新生儿访视率>99%,0-2岁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98%,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98%;体弱儿检出率达省定标准,体弱儿专案管理率100%,体弱儿恢复率≥70%;0-3岁儿童发育筛查率>60%;高危婴幼儿管理率100%,转诊率>50%;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80%。
2、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筛查率>95%,新生儿听力筛查率>95%,低出生体重发生率<3%。
3、围产儿死亡率<8‰,婴儿死亡率<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0‰,出生缺陷发生率<5‰。
4、7岁以下儿童视力筛查率>80%。
5、幼儿园儿童健康建档率为100%,卫生保健合格率100%。
(三)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
1、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目标人群知晓率100%,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率100%。
2、目标人群叶酸增补叶酸知识知晓率100%,叶酸服用率≥90%,叶酸服用依从率≥70%。
3、孕产妇预防艾滋病、梅毒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分别>70%,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抗体检测率分别>80%,梅毒疑似阳性、阳性随访率100%。
4、全区“两癌”筛查不少于1.5万人,目标人群“两癌”治疗率≥95%。
二、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强化行业监管,依法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行为
按照《母婴保健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妇幼卫生执法队伍,进一步加大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监管力度,对从事助产技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和人员继续实行准入管理。妇幼保健所要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组织专业人员对所有助产机构进行一轮摸底调查与技术服务质量评审,根据助产机构年接产量、房屋设施、人员配备等情况,适时开展产科资源整合,提高助产技术服务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对房屋、设备、人员不达标单位将取消相应执业资质。对从事母婴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和人员“执岗不一”现象进行重点检查。开展“两非”专项治理行动,严肃查处非法接生、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母婴安全,维护妇幼保健服务正常秩序。认真贯彻执行《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加强对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提高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水平。
(二)注重内涵建设,完善妇幼保健服务功能
一是加强机构建设。区妇幼保健所要抓好等级保健所长效管理,进一步加大硬件投入,改善服务环境,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档次。各医疗单位要认真对照“市一级医院妇女保健及妇产科建设标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评估细则”等要求,配足配齐妇产科设施设备;辖区服务人口达5万人及以上的镇卫生院要合理规划、科学设置、配足人员、优化流程,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年底前建成儿童保健数字化门诊,改善服务环境,不断满足广大妇女儿童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二是注重人才培养。区妇幼保健所、镇卫生所、镇卫生院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定期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继续实行新上岗人员进修制度、妇儿保人员上岗证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妇幼人员“三基”知识考核、“三基”技能竞赛,不断提高全区妇幼卫生专业队伍人员素质。各镇医院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配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以上任职资格的妇幼人员,并且做到人员相对固定,在定员定岗的基础上,对母婴保健服务人员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综合考核,工作实绩与报酬直接挂钩,在保证队伍稳定的前提下,注重人才培养,提升妇幼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实际技能,切实发挥妇幼保健服务网络作用。
三是强化科研工作。根据国内外妇幼保健研究进展及动态,结合我区妇幼卫生工作实际,由区妇幼保健所牵头,在全区推广1-2个新技术、新项目,同时,开展妇幼保健专项工作调查研究,有目的地开展1-2项科研课题,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三)落实关键措施,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强化妇女儿童健康管理。根据《2011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做好对0-6岁儿童健康管理和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抓好对高危孕产妇、高危婴幼儿和体弱儿的筛选、评估、干预、转诊等专案管理,提高流动孕产妇、流动儿童的保健管理率。建立健全妇幼卫生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常规,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拓展妇幼保健服务领域,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全程系列优质有效服务。区妇幼保健所作为全区妇女、儿童保健服务与指导中心要制订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工作规范,做好对镇村两级指导、督查和质控工作,重点加强对新增服务项目执行情况的督导;镇卫生所要组织做好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反馈和对镇医院、村服务站的妇女儿童管理督查工作;镇卫生院要落实妇女儿童首诊负责制,并填写各类表、卡、册;村卫生服务站要做好妇女儿童保健摸底调查、服务动员、数据上报工作,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管理水平。
二是大力推进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健全项目管理组织,完善项目运行机制。农村孕产妇住院财政补助人均不低于500元,严格执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和限价收费的政策,进一步规范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结报流程。强化农村妇女免费补服叶酸规范管理,确保目标人群补服叶酸知识知晓率、叶酸服用依从率全面达标。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重大项目,确保检测、治疗、随访到位,资金补助到位。重点开展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工作,继续在三院、二甲人民医院、六院、七院、八院、区妇幼保健所等六家单位实施此项工作,在去年基础上有计划地实现镇级全覆盖,每镇完成目标任务数不少于800人,确保全区完成不少于1.5万目标任务。各相关单位要按上级有关要求,及早策划,精心组织,落实人员,做好目标人群摸底调查,加强技术培训,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三是巩固妇幼保健信息网络科学管理。今年,利用妇幼信息网络,全面实行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信息套打模式,进一步提高“两个”系统管理的服务内涵和工作实度。区妇幼保健所对全区妇幼保健工作实行计算机管理,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加大对镇、村的上传信息监管,并做好工作量、网络数据统计。镇卫生所要利用网站查询功能掌握辖区服务人群接受管理情况,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并对镇、村两级服务单位进行网络监管。镇卫生院要利用妇幼保健软件系统对辖区孕产妇、儿童提供规范、优质服务,充分发挥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管理功能。
四是抓好爱婴医院长效管理。各单位要把提高产科质量作为加强爱婴医院长效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切实加强产时医疗保健和分娩监护,要成立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抢救小组,建立产科应急绿色通道,规范转诊流程,不定期组织产科急救演练,不断提高产科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开展助产技术服务、孕产妇和新生儿急重症救治等专项技术服务质量评价,促进医疗保健核心制度的落实。镇卫生院要规范执行高危孕妇专案管理、高危孕妇转诊制度,严格产科手术分级管理,未经区卫生局许可的镇医院不得开展剖宫产手术,加强剖宫产手术管理,有效降低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确保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措施落到实处。全面落实爱婴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提高母乳喂养率。
五是规范开展妇幼保健专项工作。各单位要积极主动,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组织足够人力,严格按照服务流程,规范提供服务,如期完成辖区内育龄妇女妇女病普查普治、集体儿童体检、新生儿疾病筛查、产前筛查、微量元素检测及妇女儿童常见病、流行病学调查等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六是抓好优生优育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工作。各镇要认真学习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落实区卫生局与各单位签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各项工作任务。切实加强药物流产技术规范管理,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操作常规,杜绝计划生育手术事故,积极做好育龄妇女节育知情选择,凭证分娩,凭计划生育专用证明取环、输卵(精)管吻合术和5个月以上引产术;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填写、上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台帐、报表。任何机构和人员不得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配合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属地管理和服务工作,依法加强对生殖技术使用的监督管理。
七是积极开展“三网监测”管理工作。根据省、市“三网监测”工作要求,区妇幼保健所作为业务管理职能单位要做好“三网监测”业务培训、指导与质控工作;镇卫生所要定期组织质量监控,并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上报及时,不瞒报;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要落实专人负责,将“三网监测”工作从基础抓起,将工作做细做实。各单位做好妇幼卫生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不断规范妇幼卫生相关资料登记、统计,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逻辑性。
关键词:农村留守幼儿;感觉统合能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0?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36-02
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与教育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与热点问题,其中留守幼儿的教育问题更是不容忽视。1972年美国心理学家Ayres博士根据对脑功能的研究及对实验研究的结果系统地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该理论涉及脑的功能发展、学习以及学习障碍的矫正三个方面。[1]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及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被我国学者重视,“感觉统合失调”一词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感统失调”是指儿童的神经系统对于由外界输入的感觉刺激信号不能有效地识别与整合,从而影响有机体的整体运作,形成障碍而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果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出现障碍,在某种程度上会削弱其对自身的控制能力,会影响到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现有研究显示,感统失调的对象多见于城市儿童,并多发生在五六岁至十一二岁的儿童身上。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的此方面研究较少。感觉统合失调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表现出人际关系敏感或儿童学习能力和性格上的障碍。本论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以便为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及改善幼儿的问题行为,促进农村留守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及提高幼儿的社会化水平提供实证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在黑龙江省抽取不同办园体制及没入园的137名农村留守幼儿及他们的监护人作为研究对象,剔除无效问卷,实际回收问卷135份。有效问卷中,男生70人,女生65人;4岁26人,5岁37人,6岁72人。
2.研究工具。Ayres设计了一系列临床评定测验对感觉统合进行研究。量表为他评量表,由主要抚养人填写。在1985年,我国台湾学者郑信雄在国外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了适合中国的文化背景的感觉统合能力核查表。本研究采用该核查表,此表在大陆有较高的接受性。量表包括本体感不佳、大肌肉及平衡、触觉过分防御、学习能力发展不足或协调不良四个维度。本研究对象不涉及大年龄特殊问题,故将此部分略去。量表采用1~5级评分,得分低者表示感觉统合能力发展差。本研究中,4个维度的克伦巴赫α系数分别为0.576、0.83、0.796、0.852。[2]
二、结果
1.农村留守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性别差异。在大肌肉及平衡、本体感不佳、学习能力不足方面,女孩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是0.223±0.958、0.195±0.709、0.179±0.872,男孩的平均数的标准差分别是-0.129±0.804、-0.180±1.097、-0.65±0.930。通过数据分析看出,不同性别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差异显著,女孩感在大肌肉及平衡、本体感不佳或协调不良、学习能力不足三个方面得分高于男孩,统计数据分别为(P=0.002)、(P=0.003)和(P=0.034)。在触觉过分防御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统计数据为(P=0.169)。
2.农村留守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年龄差异。由统计发现,4岁组幼儿大肌肉及平衡方面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是-0.268±1.029,5岁组和6岁组的大肌肉及平衡方面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是0.176±0.835、0.030±0.991。三个年龄组比较(F=3.428),农村留守幼儿在大肌肉及平衡能力方面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4岁组幼儿的大肌肉及平衡能力显著低于5岁和6岁组幼儿统计数据为(P=0.034)。而其他几方面的能力则无显著差异。触觉过分防御、本体感不佳、学习能力不足的比较值分别是(P=0.092)、(P=0.902)、(P=0.134)都未达到显著水平。
3.农村留守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入园与否差异。以感觉统合能力的四个因子为因变量,入园与否为自变量,采用方差分析考察农村留守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入园与否在感觉统合能力上无显著差异。
三、讨论
如果幼儿患了感觉运动统合失调,一般3岁左右就会有所表现。经常细心观察孩子,是及时发现问题的关键。对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矫正,最有效的时机是小学三年级以前,而且年龄越小越有效。但抚养者和教育者不要随意给幼儿贴“感觉统合失调”的标签,应由专业机构和人员做出科学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本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幼儿感觉统合能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从感觉统合能力各个因子的分值上看出,在各个方面男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要低于女孩子。这与国内学者陈红香、董微、彭中华等人在对4~6岁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调查中也发现男孩的感觉统合失调率高于女孩[3]、深圳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研究中显示女孩的感觉统合能力优于男孩[4]的各项研究基本一致。女孩感觉统合能力优于男孩的原因可能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儿童出生的那一刻起,教育者与抚养者对不同性别的孩子便有着不同的期待的抚养方式,要求男唯女喻,女孩子应该乖巧、温柔如水,男孩子应该活泼好动、生龙活虎。所以男孩子的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更容易被贴上感觉统合失调的标签。其次,男女的生理特点不同也可能是导致研究结果出现性别差异的原因。农村留守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存在年龄差异,4岁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最差,5岁与6岁组失调率逐渐减少。此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与已有的以城市幼儿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例如,郭贞美等研究显示,幼儿年龄越小感觉统合失调率越高[5]。出现年龄差异的原因应该是年龄小的幼儿大脑神经抑制功能还不完善,大脑皮层还在不断的生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行为上的这样那样的问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神经抑制功能不断地完善和成熟,为感觉统合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理基础,从而使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得到发展,进而改善其行为。是否接受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在感觉统合能力的各个因子影响表现上均无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证明是否接受幼儿园的教育、教育方式等对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并无太大影响。这一结果告诉我们,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其中抚养者、抚养与教育环境等多因素共同推动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要配合其他因素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农村留守幼儿入园教育的研究很少,尚缺少可参考的经验,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幼儿阶段是人的一生当中各方面迅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蒙台梭利很早便提出幼儿感觉教育的重要性,并发明了一系列的玩教具促进和辅助幼儿感觉能力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幼儿0~6岁期间的学习主要以感觉学习为主。因为幼儿的身心,包括感官都还处于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有效教育与干预会相应地减少孩子成长过程出现的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可通过提供必要的感觉统合训练和指导帮助幼儿为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今后学习能力的提高,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由于农村留守幼儿的抚养者的抚养态度与观念及农村留守幼儿的成长环境与城市幼儿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农村留守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上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在大肌肉及发展和触觉过分防御方面更少出现感觉统合失调。这一点可能是由于城市幼儿的活动空间较小,家庭和幼儿园教育更多关注其认知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及社会化是在环境与教育共同影响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幼儿阶段的发展主要是在家庭和学前教育机构中进行的。农村留守幼儿由于其家庭环境与教育的缺失,更需要学前教育机构采取有力措施,为那些在学前教育机构就读的农村留守幼儿做好补偿教育。及时地发现感觉统合能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幼儿,在教育机构中幼儿教育工作者要给予农村留守幼儿更多关爱,多观察与记录幼儿的表现与发展状况,并及时与监护人或抚养人沟通通报情况,加强幼儿的个别教育,让儿童在爱的环境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Ayres A J.Sensory integration and learning disorders[M].los Angels: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1972.
[2]杨飞龙,马世超,陈红梅.退缩气质幼儿的问题行为与感觉统合能力的相关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9,(10).
[3]陈红香.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和气质特点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0).
[4]董微,彭中华.深圳市罗湖区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0,(23).
[5]郭贞美,高瑛瑛,潘清文,林爱兰.儿童感觉统合失调300例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