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议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和贵州省地理学会承办。会议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的热点、焦点和关键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会议设置了大会主题报告和分会场交流。佘之祥、蔡运龙、刘彦随、熊康宁等4位知名专家分别作了题为《城市化与农村土地问题》、《农业与农村的多功能性》、《统筹城乡发展与土地整治方略》、《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集成》的大会主题报告。
大会设立了两个分会场,共有近40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或分会场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采用了“报告+提问+辩论+评述”的方式进行学术报告,强化了学术交流的灵活性与互动性。
为了激励土地资源青年科技人才,本次大会设立了“全国土地资源研究优秀论文奖”。由河南大学乔家君提交的论文《河南省农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环境》等20篇论文荣获一等奖,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婷婷提交的论文《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演变格局研究》等22篇论文荣获二等奖。
本次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将于2012年8月由贵州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论文集收录了经严格筛选的学术论文75篇,计120余万字,涉及农村土地整治理论与方法、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及案例、农村非农化及其土地流转、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及政策、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城乡协调发展与土地资源战略、喀斯特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乡村发展等前沿领域,展示了当前我国土地资源与乡村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新进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为论文集出版作序。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强化政治引领,落实、总理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深入开展县自然资源局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把解决问题、推动责任落实作为整治的关键,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提高执法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安全稳定的生产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为期三年的安全生产整治行动,结合安全生产日常监管工作,进一步强化全县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措施,推进全县矿产资源开发,持续整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地质勘查、测绘行业管理,全面提升全县自然资源领域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县县自然资源局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的组织领导,成立县县自然资源局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工作内容和重点任务
(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组织编制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并组织实施,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下,落实好安全生产的相关要求。做好全县范围内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消防基础设施等高危行业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审批工作。(负责任股室:国土综合利用股、行政审批股)
(二)推进矿业开发转型升级。科学编制实施县第四轮矿产资源规划,提高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幅减少小型(生产规模)矿山数量,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引导矿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淘汰落后开采技术与设备,推进建设数字化矿山,提升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水平。(责任股室:自然资源综合管理股)
(三)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完善安全生产和办公室管理制度、健全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度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贯彻落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文件,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深入排查我县非煤矿山存在的安全生产隐患,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结合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积极推进“强监管严执法”、露天矿山综合整治、矿产卫片执法等专项工作,重点整治无证勘查开采、持勘查许可证采矿、越界勘查开采以及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地下开采矿山主体资格管理,严禁以分包、转包等工程建设名义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做好我县地质勘查、测绘行业日常监督管理。(责任股室:自然资源综合管理股、政策法规及执法监督股)
(四)提高“打非治违”执法水平。加强矿产资源执法培训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我县矿山监督检查工作,按照停产整顿、关闭取缔、上限处罚、追究法律责任“四个一律”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行政处罚裁量标准,防止随意执法、标准不一,确保执法公开、公平、公正、标准、合法。强化行政执法处罚、行刑衔接、失信联合惩戒、约谈警示、公开曝光等措施,严格责任追究。(责任股室:自然资源综合管理股、政策法规及执法监督股)
五、时间安排
从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0年6月)。按照州自然资源局、县安委会总体安排和要求,制定县自然资源局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确定工作目标,明确各股室的责任分工,全面部署和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二)排查整治(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
各责任股室依照本方案要求,结合日常工作,全面排查我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隐患,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责任和整改要求,及时完成整改任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三)集中攻坚(2021年)
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总结归类,明确整治的重难点及下一步方向,加大重点问题专项整治攻坚力度,落实和完善治理措施,促进我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水平上台阶,确保打非治违工作取得实效,国土空间利用格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四)巩固提升与成果汇报(2022年)
采取措施巩固县自然资源局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所取得的成果,确保隐患不反弹;将行动取得的成果收集整理,形成年度工作报告及时上报。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县自然资源局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的组织领导,成立县自然资源局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领导小组,坚持问题导向,明确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效果清单,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推动重点工作,确保各项任务稳步推进、按期完成。
关键词:地籍测绘;自然资源;管理
在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地籍测绘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是涉及到较多的方面的,因此其真正的工作起来是比较复杂的,而地籍测绘技术应用到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去的话,就能够提供最为准确的相关数据,从而简化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程序,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一定充分的分析自然资源管理中地籍测绘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将地籍测绘技术的价值发挥出来,促进自然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1自然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分析
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资产、资本属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可靠的空间载体和物质基础,能够将一定的产权关系表现出来,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在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对其空间分布和资源的数量情况进行分析,接着全面对自然资源进行监控,明确的分析空间的布局和变化情况,科学的评估自然资源,并且还需要对自然资源的服务信息产权等进行确认,更好的对生态进行修复,提高自然资源的管理水平,保证自然资源管理的有效进行。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自然资源进行相应的确权登记和监测评估,主要是依照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全面的调查自然资源,并且对数据进行汇总、检测、。另外还需要进行权属登记,主要是对自然资源和不动产进行登记,建立相应的管理规范要求和制度,收集登记资料信息进行共享。在操作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并且在自然资源大幅度受到消耗时进行预警监测,做到科学的布局和管理,有效的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及时修复生态环境。见图1。
2地籍测绘概述
在我国的测量工作中,地籍测绘技术的效率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一种技术,并且地籍测绘技术的工作原理理解起来也是较为简单的。在地籍测绘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要测量的地方进行仔细的分析,这样的话,后期的测量工作就会更加的方便,其次,需要利用测绘技术来测定出相关的界址点坐标,在确认了界址点坐标之后再把附近的建筑物、河流山川等绘制到相应的图纸中。地籍测绘技术的应用不知包括界址点坐标的应用,其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的成果。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先进的测量技术,比如说较为常见的遥感技术等,这些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充分的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进我国自然资源国土面积的合理使用。
3地籍测绘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及作用分析
3.1地籍测绘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地籍测绘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地籍测绘工作是一种由政府主导的测绘技术,这也就意味着地籍测绘技术是有着很鲜明的法律特征的,因此自身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存在,是受到相关的法律保护的。在进行相关的工作过程中,将地籍测绘技术应用到自然资源管理中可以将最为准确的自然资源地理数据信息获取出来,接着国家在制定相关的政策的时候就有了科学的数据支撑[1]。除此之外,通过地籍测绘技术获取出来的相关准确的数据还能够为相关的机构实施的活动提供较大的助力。现如今,我国的网络技术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和之前相比人们的信息传输更加的快捷,信息也能够轻易地在各个系统之间快速交换,所以说在进行相关的土地征收活动的时候,地籍测绘技术就能够为相关的部门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相关的税务部门就能够制定出较为合理的使用规划,促进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地籍测绘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在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应用地籍测绘技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和其他的测量工作相比,地籍测绘工作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地籍测绘工作的覆盖能力比其他的测量工作要大很多,并且其测绘效率也不是其他测量工作能够比拟的,因此在获取地籍测绘信息资源数据的时候就会方便很多。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设计相关的方案的时候就能够对地籍测绘数据的成果进行科学的利用,使得设计的方案更加的准确,(2)自然资源的开发工作一直是我国最为重视的项目,我国现在面临着自然资源短缺的现象,因此开发的效率一定要得到相关的保障,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应用地籍测绘技术能够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使用地籍测绘技术所获取的信息还能够通过数据网络实现共享,这样的话,自然资源规划管理工作就会更加的方便快捷,并且管理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最后,自然资源的规范开发工作也很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地籍测绘工作是一个系统并且较为复杂的工作,其涉及到的环节是较多的,并且这些环节是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哪一个环节做不好的话,整个测绘工作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地籍测绘工作中一定要对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充分的落实,测量出最为科学的数据,促进土地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4地籍测绘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4.1在房地产事业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为了能够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需要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而在房地产事业中应用地籍测绘救赎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建筑的质量。将地籍测绘技术应用到房地产工作中去,能够很好的对土地信息获取渠道进行拓宽,并且相关的数据信息也会更加的科学和准确,促进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地籍测绘技术还能够和测绘结果两者之间形成一个科学的权属关系,促进后期土地财产的利用[2]。此外,从另一个性质来说,房地产也就是指对住房问题的解决办法,所以说地籍测绘技术在房地产中的应用能够保障居民的相关利益,使得居民居住的房屋实际面积更加的准确,促进居民经济财产的保护。在房地产工作中应用地籍测绘技术可以准确的测量房屋的实际面积以及利用情况,给投资人提供安全的经济财产保障措施(如图2所示)。
4.2服务城乡的规划和建设
在城乡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地籍测绘技术也能够提供较为良好的作用,在城乡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地籍测绘工作能够提供相关的数据建设成一个数据资料库,这样的话,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就会有准确的数据支撑,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就更高,资源共享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地籍测绘技术在城乡规划和建设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城乡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提升城乡土地资源的价值,促进城市化的建设和城乡的顺利发展。
4.3服务城市交通管理工作
在城市交通管理工作中应用地籍测绘技术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效率。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城市内的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就需要科学的数据来支撑。在交通管理工作中应用地籍测绘技术就可以将城市内的交通情况比较直观的展现出来,相关的机构就能够通过地籍测绘技术提供的相关信息来对道路的使用情况以及相关的共工程情况进行了解,后续的城市交通管理工作也就会更加的方便快捷,城市道路的管理水平就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此外,地籍测绘技术还能够对城市交通网络进行改造和优化,在对城市交通网络进行修正的时候就可以充分的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促进城市交通网络的安全运行。
4.4服务土地执法巡查
在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土地执法检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好土地执法检查能够保证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开展顺利。而做好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关键救赎在其中应用地籍测绘技术。地籍测绘技术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有着实时监控的作用,利用这一项优势土地执法检查工作开展的就会更加的顺利,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通过监控获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提高检查质量。还需要注意的是,再检查工作中可以结合PDA技术以及GPS定位系统,这样的话,在一些单位进行违法行为的时候,就可以严厉的对其进行打击,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
4.5在土地开发中的作用
地籍测绘技术在城乡土地开发中的应用能够获取出最为准确科学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地籍测绘技术所测量出来的信息能够组成一个科学的数据信息库,通过这个数据信息库,管理单位在对相关的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就会更加的快速准确。相关的单位在对自然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利用地籍测绘的数据对周边的资源环境特点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降低土地资源的开发成本、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3]。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是较为复杂的,因此其中会涉及到很多的问题,所以说就要在方案设计阶段利用地籍测绘技术来提升自然资源的应用质量。
5自然资源管理中对地籍测绘技术的应用优化
5.1合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工具提升测绘工作效率
现如今,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已经较为成熟,在对其进行利用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就能够提前的编制工作流程以及相关信息,并且将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及时录入,这样的话,现有的测绘技术就能够适当的进行调整,测绘效率也会得到很好的保障,地籍测绘工作在其中的作用也会充分的发挥,促进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图2房地产测绘流程图
5.2利用卫星探测技术
上文中提到了,地籍测绘工作是一项较为系统和较为复杂的工作,其涉及到的领域是较为广泛的。因此可以利用卫星探测技术,在地籍测绘工作中得到的相关数据要及时的录入到卫星计算体系中。卫星计算体系的计算能力是很大的,相关的测绘工作会更加的方便快捷,工作量减少,效率大大提升。(如图3所示)。
5.3加强应用先进的测绘技术
在自然资源管理中应用地籍测绘技术一定要重视先进测绘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相应的技术作业流程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充分地发挥出地籍测绘技术的优势。比如说较为常见的无人机倾斜摄影测绘激素,简单来说就是在无人机中安装五镜头相机,如图4所示。地面空间物体的信息就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采集,反映出空间地物的实际情况,人们多样化的位置空间信息需求就能够得到满足 [4]。
5.4深化多源数据融合
目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已在全国陆续展开,开展基础时空数据、公共专题数据,甚至物联网实时感知数据、互联网在线抓取数据、根据本地特色扩展数据的获取、存储、处理、共享、集成、挖掘分析、泛在服务的研究探索,既是对当前数据的综合运用,也是对今后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而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自然资源管理中运用多源数据的融合关键是要解决以实景三维模型为核心的多维空间数据融合可视化及数据操作的问题,在以Cesium为内核的可视化平台中,影像、地形数据主要是通过与实景三维模型进行坐标匹配后进行服务,通过调用服务叠加于实景三维模型之上,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地理底图,实现数据的融合。对于矢量数据与实景三维模型的融合,需针对0维点数据、一维线数据和二维面数据分别制定与实景三维数据融合的方法,如图5所示。以实景三维模型为核心,在统一空间参考的前提下,对专题点、线、面类型数据进行层次和数据结构一体化定制处理,主要包括:根据点、线、面各类数据的几何结构和专题属性特点,建立专题图层组,图层组内按照数据几何特征划分独立图层,使应用数据结构清晰;优化空间数据结构,设计满足第三范式的非空间数据的数据模型和数据表结构,目的是将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在系统应用时进行图形绘制,查询索引,调用压力的分流;非空间数据的面向对象化改造,在专题化的应用中,非空间数据要建立与空间数据的对应关系。通过收集自然资源片区内地上与地下的各类自然资源数据,建立统一的数据整合标准,对包含遥感影像、实景三维、地下空间、地质结构、地形图、地下管线及人口等多源异构数据进行融合,初步建立多源异构的自然资源时空数据快速融合的方法体系,为自然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关参考。结语总而言之,地籍测绘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中进行应用能够发挥出很大的优势,因此一定要做好地籍测绘技术的应用工作,认识的地籍测绘技术的作用以及优势,提升我国自然资源管理的效率,促进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左美蓉,张教权.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J].现代职业教育,2017(15):58.
[2]韩娟,周攀.浅谈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7(11):143.
[3]欧阳玲.自然资源农村数字化地籍调查研究与实践[J].城市勘测,2019(3):147-148.
关键字:国土资源管理;管理过程;信息技术;运用
随着改革开放发展,信息化成为了当今时展的潮流,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不仅要求内部管理工作良好,同时,还必须结合时展的脚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结构完善、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带动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我国国土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高工作效率以及透明度。通过信息技术精细化管理,有效限制各种违法行为,保障国土资源各项工作综合、科学、合理,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共享和服务,充分展现国土资源公益性、基础性的作用。
一、国土资源管理概况
(一)国土资源概念以及特点
国土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给人类提供了丰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它主要包括矿政、地政和社会资源。矿政是指矿产布局、资源量、开采以及挖掘情况等;地政指土地的利用情况、城乡户籍管理情况、森林覆盖情况、交通情况等;社会资源指人口流动分布布局、档案资料、政策法规、会议记录以及相关体系等。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的国土资源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地区性等特点,在开发利用、部门地区之间都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
(二)国土资源管理现状
1、国土资源管理含义
国土资源复杂的特点决定了管理工作的特殊和复杂。因此,在单项资源管理良好的同时,还必须促进资源的综合布局和管理。避免管理漏洞造成的资源盲目开采、放任自由、过度浪费等问题引起的损失。为了完善管理工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必须遵循国土资源管理原则:
A、在拥有自然资源所有权和开采权中,资源开采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单位、个人的利益。
B、坚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利用的原则,因地制宜。
根据国土资源管理原则,采用相应的配套实施和法制管理手段,将资源相关生产要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成整体,以确保整体功能的发挥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2、国土资源管理现状
据调查显示,当下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主要原因有:
A、资源使用权和所有权模糊。宪法规定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各个政府机构和相应企业有权代表国家行使相应的权利,导致企业、部门、地区因为经济分配产生资源纠纷。
B、资源管理制度欠缺。当下,资源管理部门主要采用的是单一的自然资源划分,进行单项资源管理划分时,造成部门管理冲突。
C、缺乏完善的辅助管理体系。
针对国土资源管理不完善的问题,国家成立了相应的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但是由于国土资源管理长期落后造成的弊病,各种规划管理图、矿产资源图等都不能形成相应的报表、分析图,进而只能由效率质量不高的手工完成,达不到规范、科学的原则,不能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因此,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必须采用信息技术。
(三)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信息技术运用的必要性
1、现实数据标准化要求
数据标准化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准备,国土资源信息以及相关的地理信息是构建“数字中国”的基本框架,对国民经济信息化有着无可厚非的作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法规性很强的工作,国土资源信息化是它最直接手段。为了更好的开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结合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将具体的方法、流程用在系统之中,从而促进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
2、工作高效率和结构改革要求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是技术性、时效性、难度很大的工作,新形势下,信息社会要求国土资源管理更加高效。因此,国土资源管理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应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效率。
二、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信息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是各种数据库和管理系统的重要技术支柱,对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利用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在运用时,必须结合我国国土资源特点进行现代化的发展布局。
(一)加强空间信息技术的运用
目前,我国国土资源使用最广泛的技术是空间信息技术,它主要采用网络通信和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准确获取、储存、传输、管理、分析各种地理空间的信息。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等都是常用的空间信息技术。同空间地理准确定位,快速获取各种信息和特性。目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中采用空间信息技术主要是针对各种灾害的预测,自然资源的调查、分析、开发,大型工程的建设管理、环境污染的监督治理,以及城市的规划管理等。
空间信息技术中,GIS应用最为广泛,它不仅能有效的节省物力、人力、财力资源;还能真实准确的对土地形状、类型、面积边界等土地属性和空间数据进行测量,从而有效的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引入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信息技术标准化进程
标准化建设是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针对目前国内条件有限的情况,构建全新的国土资源管理标准,必须引入先进的国际标准,让今后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信息技术有章可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经验增长,在适当的时候结合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资源信息技术管理标准,保证各项技术管理科学、高效、合理的运行。
(三)知识挖掘技术和数据仓库技术运用
当前,国土资源管理搜集的数据很多都存在缺陷,有的甚至无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必须采用知识挖掘技术,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分类和选择,保存使用价值大的数据,一般资料直接存放到数据库中,保证查询时直接通过网页就能查询。
数据仓库技术是对数据进行处理、管理以及存储的新型信息技术,主要针对大量数据的综合管理。我国从90年代开始数据仓库建设,到现在,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结合相应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数据仓库技术,从而保证国土资源信息集成化、信息化,通过计算机连接,快速分析处理数据,保障国土资源管理过程高效完善。
结束语:
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信息技术运用,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实际价值不仅能促进工作正常运行,而且还能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它是高度联系、精细操作、低耗高效的有力保障,通过国土资源数据、信息、管理、储存的综合,从而实现国土资源集中化、智能化,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实际效率,推动社会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少敏,匡英剑.遥感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C].//福建省遥感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暨首届闽赣遥感科技论坛论文集.2009:283-288.
[2] 林涛.地(州)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实现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
[3]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强化资源整合 立足技术创新 信息技术促国土资源管理新发展[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9,(6):36-39,42.
[4] 王景龙.论信息技术与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4):26-27.
关键词 土地资源 可持续 利用 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土地资源开发现状
我国土地面积约占整个世界土地面积总和的百分之七点三,除了加拿大和俄罗斯外,我国土地资源占世界第三,但是我国的人口却是世界第一,这就为我国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在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着以下现象:(1)土地土壤荒漠化。所谓的荒漠化就是由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等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土地土壤荒漠化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我国土地面积稳居世界第三,但是我国沙漠化土地以及沙漠总面积却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七;(2)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我国土地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一直深受人们关注,但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却是不均匀的。我国土地资源分布极其不平衡,很多因素都造成了我国土地资源不协调,并且地区、区域间的土地资源差异比较大。
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条件
(1)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2)土地资源与社会其他资源相配合共同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3《国家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战略纲要》的核心思想
《国家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战略纲要》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实行节约优先的资源科学保障战略,按照“充分挖潜、合理保障、协调开发、高效利用”的总体方针,构建“两个体系、一个格局和一个机制”的战略目标体系,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土安全和谐、资源持续利用”的总体目标。具体分析有如下几点:
(1)以“节约优先的资源科学保障战略”作为国家资源战略的总体方略。要通过供需双向调节,促进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落实节约优先的科学保障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高效的资源保障,使国土资源管理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抓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
(2)以节约优先、安全供应、双向调节、协调开发、管理创新为战略重点,促进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实现战略转变。一是节约优先战略。二是安全供应战略。三是双向调节战略。四是协调开发战略。五是管理创新战略,坚持服务民生优先,构建国土资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促进资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4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
4.1加大宣传,引导领导民众树立新时代思想
首先要加强教育和宣传,使各级领导和大众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认识到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要关注人,也要关注自然;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到土地不仅是财富之母。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土地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土地利用的大量实践,因而对土地科学的内容和体系有了新的认识和进展。土地和土地利用是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当然也是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大量实践证明,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土地科学的特性,对于土地科学学科发展至关重要。
4.2建立诱致性土地管理机制
传统的土地管理机制是由政府完全将土地作为一种资源,通过行政层面的计划和安排进行正面的强制性管理,这种管理机制容易受用地部门的利益驱动,也容易遭到土地利用主体――团体或个人的抵触,导致管理失效。诱致性土地管理机制则是由政府从侧面给出资源利用外部约束条件,通过对土地利用主体利益的引导,促使土地利用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土地利用行为的自我约束,实现土地利用的有序管理。
4.3进一步健全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制度
“亩产税”评价制度的实施使企业由粗放扩张到集约发展,并积极开展节约集约利用和降耗减排,加快了企业的自主创新,促进了产业的提升和经济的增效。下一步永康市将在目前“亩产税”评价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机制。一是进一步提高“亩产论英雄”标准;二是进一步拓宽“亩产论英雄”范围;三是进一步形成合力。探索市里综合协调、集体决策,部门各负其责、扎实推进的机制,让机制更完善,决策更科学。
4.4健全建设用地项目的竣工验收制度
配合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的升级和新版《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使用,完善建设用地项目的竣工验收制度。竣工验收的重点是对用地主体的土地出让合同履约情况进行监管,充分利用合同内容和国土所的日常巡查,对项目的开、竣工时间,使用面积、用途、容积率、投资强度及合同其他条件的履约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填写上网,违约和未达到的将追究违约责任。今后新增建设项目都必须向国土部门申请复核验收才予登记发证,以此来规范永康市的土地市场秩序。
5结束语
土地是财富之母,对于稀缺和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土地利用。过程中要采取内涵型土地开发模式、立体化土地利用方式和主动型。土地保护策略,通过建立健全相应机制和制度保障有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城市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城乡发展协调的工业“新”城必将建成。
参考文献
[1] 中国土地学会.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
关键词:自然资源核算;经济可持续发展;辨析
一、自然资源核算概述
自然资源核算主要是核算自然资源耗减的价值和环境污染所造成损失的价值。把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损价值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称为绿色GDP。绿色GDP用公式表述为: 绿色GDP=GDP -(自然资源耗减价值+环境污染所造成损失的价值)。其核算的范围有石油,煤,天然气、铁等矿产资源,还包括森林、鱼类、水、大气、土地等。
(一)、自然资源耗减价值的计算方法
自然资源净耗减价值量的计算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资源实物变动量核算,一个是自然资源净价值的计算。首先,必须建立实物变动量的核算。资源实物量增加情况,如资源新发现、现存资源存量的重新调整、资源基地扩张、资源自然增长以及资源回收等。资源实物量减少情况,如资源由于开发而导致的存量降低、资源品质下降,以及资源自然损失等。自然资源存量以其实物形态为单位进行记录。其次是核算自然资源净价值。对于每一个单位的资源都应以相同的方法计算其净价值,即都用生产过程中总投人(包括中间投人)减去提拣过程中的平均成本和平均利润。
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新发现的自然资源价值量的影响可能过大。即资源新发现量远远超过自然资源损耗量时,则可能产生较大的负净损耗,以至出现ENDP大于GDP的似乎异常的现象。所以应该对新发现的资源作零价格处理,或以勘探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作价处理。
(二)、环境污染所造成损失的价值计算方法
测算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价值的方法步骤为:
1、测算年度的污染物流量,如工业生产的污水、废气等等的排放量。
2、测算根治污染所需的建设投资额。
3、计算每年应当分摊的防止污染设施的资额。
4、测算维护和管理防止污染设施每年所需的维护费。
5、测算建设防止污染设施的机会成本。
6、核算环境污染损失价值范围的确定。
二、如何通过自然资源核算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本身并不能直接解决潜在的资源危机,而是为这种危机的解决,为资源的明智而有效的利用提供判别标准、信息基础和操作工具。经济可持续发展,应该在自然资源核算体系的知识架构下实施相应的举措。
(一)、强化绩效评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现行的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价值取向为GDP,追求GDP的高速增长满足了人们对物资的需求,但是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日益严重威胁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资源环境的退化及其相应的自然资本折旧没有在GDP中得到应有的反映和扣除,从而使得以GDP为主要衡量指标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过高地估计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因此在今后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中,绩效评估至少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不仅要包括程序性指标即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时的工作数量和履行责任的程度和公众满意度指标,还应该包括经济性指标,这一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的指标时,有必要开展全面而详尽的自然资源核算研究,并把其纳入GDP的核算中。
只有重视自然资源核算的基础工作,才能全面、详细、动态地了解资源和环境的状况,以及资源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影响关系,才能准确地估价自然资源与环境对地方经济持续增长的保障程度,从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力有更清楚和客观地认识。另一方面,就环境保护工作而言,单纯就环境论环境,是无法解决地方发展面临的种种复杂环境问题,而只有把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从决策的开始就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使两者达到协调和平衡,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建立相应生态补偿机制。
我国 “十一五” 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 “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 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 四类主体功能区, 要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 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其中, 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都是提供生态功能区。它们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都较弱, 属于生态脆弱地区。而我国生态脆弱地区通常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和通过发展经济来缓解贫困的尖锐矛盾。因此,中央政府应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补偿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因生态恢复和建设承担的相应支出,补偿因维护其生态服务的主体功能而丧失相关产业发展对地方带来的财政收入,只有实现财政上的平衡,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才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三)、实行完整意义上的项目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是最常用的项目和政策评估方法,它通过比较备选项目的全部预期收益和全部预期成本的现值来评价项目。如果效益超过成本,原则上项目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就不可接受。但是,由于传统经济理论对资源、环境价值的忽视,长期以来项目成本—效益分析往往不考虑项目建设的环境成本及效益,从而使得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不能有机地协调与统一。
实行完整意义上的项目成本—效益,是指把环境成本和效益纳入工程项目设计和评价之中。环境保护成本加上危害环境所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失成本,以及正常的生产成本,即为工程项目的总成本;而工程项目的总效益则由项目产生的效益加上工程项目引起的环境质量改善效益构成。只有当包括环境改善效益在内的社会总效益大于包括环境保护成本及环境损害成本在内的总成本时,项目才是可行的。
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国土整治与资源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项目建设中,除核算传统的经济成本与效益之外,还必须进行项目造成的环境影响效益评估,以此使投资规划置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制约之下,尽可能使环境资本的总量不减少。
(四)、充分利用价格机制,使其能完整体现资源自身价值。
充分利用价格机制,完整体现资源自身价值的关键在于对资源产品和服务的适当定价,使其价格能充分反映资源利用的社会成本。
(五)、建立环境容量有偿使用机制,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
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使用制度,必须采用有偿使用的经济手段。森林、矿产、土地、水和其它环境资源,必须实行有偿使用制度,至少应交付资源使用税,通过法律建立资源成本的概念和会计核算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在免费使用自然资源条件下,人类的种种浪费资源和破坏资源的恶习。
(六)、改革现有的资源管理体制,创建更多的资源管理经济实体。
资产性资源核算的前提是要有法律承认的产权即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要为合法的法人所拥有。国家或政府对自然资源的管理,是要通过这些法人去实现的。因此, 改革现有的资源管理体制,创建更多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资源管理经济实体,产权的认定和自然资源的核算,是建立完善的资源管理的基本条件。
(七)、完善环境法规体系,加强以法制法规为主的直接指令控制手段的运用。
除经济手段之外,法律法规等直接指令控制手段在环境政策和资源保护中也起着积极作用。出于对实际效果和时间紧迫性及经济手段应用需要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基础等方面的考虑在现阶段,我国必须加强以法律法规为主的直接指令控制手段的运用,在现有的几部环境保护专门法的基础上,根据保护内容和范围的扩大和细化,加快对解决其它环境问题的立法。如将环保投资以及环保产业方面的立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以法律的形式来确定中央及地方政府和企业对环保的投入比例和方式。
(八)、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促进公众参与资源环境管理。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促进公众参与资源环境管理,是改变目前我国资源滥用浪费、环境恶化局势的一大突破口。一是让公众参与环境立法,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二是加强公众环境教育,大学和相关环境研究机构可成为推动公众环境教育的一大力量。通过研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生活质量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公众在了解对自己身体健康和经济利益损害的过程中,提高其环境意识。而当公众一旦了解到资源破环和环境污染对自身利益受到影响或威胁的事实,就会自发行动起来,对滥用资源和环境污染的行为制造舆论压力,从而更好地参与对资源环境的社会管理,更有利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力崎.自然资源核算的两种方法[J].统计研究,2000(6).
英文名称:Resources & Industries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2464
国内刊号:11-5426/TD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利用规划;调查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95-1
1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概述
通过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调查能够对一个地域的农业自然资源做出综合评价,从而判断一个地区的自然生产潜力。通过土地资源调查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情况,从而能够更加合理地制定土地资源开发计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现代化的发展角度来说,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是基础,通过系统化的全面调查,能够明确各项工作的开展进程。从土地资源的开发角度来看,土地资源调查和规划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土地资源调查是多种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也是最终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前提。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调查的直接应用成果,土地利用规划主要表现在对土地的空间形式、承载方式以及用途等方面综合分析土地的利用目的,从而能够以最佳的结构比例及最佳的组合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利用。通过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能够增强土地利用的效率,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避免盲目性,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使得土地利用规划更加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首先要从国家、集体及个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其次是要与当前的社会科技水平和经济发达程度相吻合,再次是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实际情况,避免过度开发,四是要制定出系统的综合计划并且考虑突况的应急处理措施。
2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
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目标,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应该包含三个主要内容,分别是首先要明确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其次是要调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尤其是要对土质进行勘测,再次是要综合调查社会、经济、技术的实际条件和环境。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不仅反映了土质情况,还反映了长期以来的社会历史演变,是对生产水平和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客观反映。从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来看,是要通过调查来了解土地的开发程度,只有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土地利用规划才是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现状的具体内容应该从土地利用的结构、土地利用的方式以及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来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途径主要是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表来实现的。
土地质量的调查是对土地开发潜力的深入考察,是土地生产能力和综合属性的综合体现,也直接表现了土地各个要素之间的综合特征。土壤的综合质量会直接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的结果。土地质量调查是土壤本身特性的调查,这与该地域的光、热、水直接相关,不同的光热组合之下会形成不同的土壤特征。土地质量调查还需要对土地类型的相关组合进行描述,分别是对土壤的酸碱度、土壤肥力以及土层的厚度和坡度、高度等进行综合调整。
土地资源调查的第三项内容便是土地利用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的调查,即主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周边环境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社会需要是首先进行土地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土地资源的开发也需要有客观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支持,从供需环境、价格因素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价值。总之,通过土地资源调查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奠定基础,是土地资源开发的关键和前提。
3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应用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生存的空间日渐狭小,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也更进一步地凸显出来。土地资源的研究开发起源相对来说比较晚,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看,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因此使得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开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但土地资源的开发和研究终究会是一个长期性的持续工作,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调查的应用目的是明确的,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土地资源调查能够对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作出评价,并且要结合当地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等多种因素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考虑。土地资源调查与其他自然资源调查是相辅相成的,共同组成了一个系统,是国家规划资源配置重大决策的关键性依据。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也具有直接的联系,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基于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规划才是符合实际应用情况的,才能因地制宜。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查能够减少在土地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决策性失误,避免出现过度开垦或资源利用不合理,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周步国.务实创新,开创国土工作新局面[J].金山,2011,(7).
[2] 曹明德,黄东东.论土地资源生态补偿[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3).
[3] 张睿.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法律规制[D].福州大学,2005.
1.对我国自然资源开发模式的反思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技术落后的大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积聚财富的主要方式只能是大量开发自然资源,我国经济仍只能是资源开发型的经济。在实行资源开发型经济发展模式时,我国采取压低农副产品和原材料价格的做法,以刺激加工工业即第二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如在七十年代,按当时汇率计算,国内原油价格仅相当于国际油价的26.4%,目前也只达到国际油价的77%(严绪朝等,1994)。这种做法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从长远看,则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1.1影响了自然资源开发企业的自身发展
产品低价造成自然资源开发企业长期低利、微利,甚至亏损,自身积累不足,难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制约了自然资源开发企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粮价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基础投人不足,已严重动摇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再如,石油工业全行业到1991年底,累计负债余额达691亿,资本负债率达到75%(严绪朝等,1994);国有重点煤矿1993年产煤4.6亿吨,亏损高达50多亿元,平均每吨原煤亏损达1087元(据王森浩1994年文推算)。
1.2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低效中利用和浪费
产品低价除了造成自然资源开发技术的落后外,还迫使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乱采滥挖,采富弃贫,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破坏自然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如1990年,我国原煤产量10亿多吨,竟消耗掉40多亿吨煤炭储量,回收率仅为25%;有的小煤窑采1吨煤竟丢掉8.9吨,回采率仅为10%(王和,1994)。另据对1800多个重要生产矿山的调查,70%的有用组分得到综合开发利用的矿山仅占2%;有用组分有半数得到综合开发利用的矿山只占15%;而75%的矿山其有用组分的回收率均在25%以下(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土规划和地区经济司等,1992)。
原材料低价在刺激加工工业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使企业不注重提高利用效率,在资源利用上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以巨大的自然资源消耗维持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目前,我国单位能源所创造的工业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法国的10.61%,前西德的9.09%,日本的7.56%,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较低的,仅相当于印度的50%(世界资源研究所等,1993)。
1.3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上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6%,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其养分损失至少折商品肥40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其他如沙化、盐渍化损失也达100亿元,草原退化面积接近1亿公顷,并仍以每年100多万公顷的速率在退化(曲格平,1989)。
森林覆盖率仅为13.9%,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12公顷,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5%,并且每年以2-3%即230-345万公顷的速度减少,我国3万余种植物中有4、5千种正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有的濒临灭绝(国家环境保护局,1987)。
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晋陕蒙接壤地区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6.5%,土壤侵蚀模数高达1-3万吨/年,年向黄河输沙量近4亿吨左右,占向黄河输沙量的1/4。神府、东胜矿区废土废渣堆积总量达6800多万吨,其中有60%直接倾倒于河流,有的地方河道淤积,造成泄洪困难,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据测算,该矿区年环境成本为3819.6万元,平均每生产1吨原煤的环境成本为1.05元(西安煤炭设计院,1990)。
我国正在实行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变,与这一新的经济体制相适应,改革自然资源的开发
模式,利用经济手段加强环境管理,减少资源开发的外部不经济性,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蒋庭松等,1991,1991,1993)
2.1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理论基础:自然环境资源价值论
我国长期实行原材料低价的资源开发政策,除了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外,还因为理论认识上的一个错误,这就是片面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自然资源是天然存在的,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没有价值和价格。
其实,自然资源没有价值并不是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指出:“作为要素加人生产但不需要代价的自然要素,不论在生产中起什么作用,都不是作为资本的组成部分加人生产的……但是如果在发展的进程中,必需提供的产品比利用这种自然力所能生产出来的还要多,也就是说,如果必须在不利用这种自然力的情况下,或者说在人或人的劳动的协助下生产出这个追加产品,那末一个新的追加的要素就会加入到资本中。”这说明,马克思认为,自然力没有价值存在一个界限,一旦超过这个界限,人类就要为此追加劳动,自然力也就具有价值。这是因为,自然环境资源的再生产过程,首先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在一定限度内,自然环境资源可以自然地更新、再生、恢复和增殖;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强化,其自然再生产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必须付出劳动,这就使它具有社会再生产的性质。因而,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即为在其自然再生产能力之上,人类为维护、恢复、增殖自然环境资源所应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由此可见,商品的价值是再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考察自然环境资源价值,应从生产以及再生产自然资源所“必需的”劳动而不是“实际付出的”劳动角度进行,才不会因为人类的历史失误而低估了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
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后,为改善生态环境状况而进行的劳动,如治理污染、治抄保水、植树造林等,这类劳动可以称为直接劳动;第二类是在某项自然资源开发行为发生前预见到其将对生产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变该项行为本身所付出的劳动、或伴随该行为发生的同时而附加的劳动等,如开发替代品、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消耗等,这类劳动可以称为间接劳动。
2.2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作用机制:外部不经济性的内化
根据环境经济学理论,自然资源开发产品价格应当等于边际生产成本(MPC)、边际外部成本(MEC)与边际使用者成本(MUC)之和.MPC是自然资源开发的边际成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成本;MEC是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损失;MUC是由于现在开发自然资源而放弃的其未来效益和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经济手段是通过各种方法,使这些成本能反映在原材料的价格中,从而通过市场和价格机制使资源开发活动循着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行。
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收税和收费。这是经济手段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政府通过征收税费而使环境成本和资源价值直接反映在产品价格中,也就是将外部不经济性直接内化到资源开发生产过程中,从而刺激开发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由于存在市场竞争机制,若开发者使用了超过社会所必要的、平均的自然资源消耗量,或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程度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则其付出的税费(即反映在产品价格中的MEC和MUC)也就高,其个别劳动时间就会超过社会劳动时间,则在其将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时,其利润就会低于社会平均利润;反之,若其自然资源消耗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则会获得超额利润,这就刺激企业不断降低成本以追求更多的利润,而当大多数开发者的MEC和MUC都下降时,整个社会的MEC和MUC也会相应下降。
押金制度。政府要求自然资源开发者在开发前交出一定数额的押金,当开发者按照一定要求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予以恢复和补偿,如植树造林、复垦等以后,再将其返还,否则予以没收。这实际是通过押金迫使开发者从事前述第二类自然环境资源再生产劳动,这样该类再生产劳动也会反映在开发者的产品价格中,再通过竞争机制使其不断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使用。
政府拨款。政府对经济上不能盈利的环境保护项目进行拨款补助,从而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这实际是由政府从事自然环境资源的第一类社会再生产活动。
创造市场。上述手段都是与价格有关的措施,而创造市场则是直接为环境商品创造一个市场,使其在市场上直接交换,最典型的创造市场是许可证交易。这一类经济手段也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使自然资源的开发权和生态环境的使用权向经济效率最高和环境效益最好的开发者配置。
2.3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优点:效率
由于开发者之间存在着知识、技术水平、装备条件等的差异,每个开发者有着不同的边际成本,存在着不同的最佳自然资源开发水平和最佳环境污染水平。在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环境管理时,往往会因“一刀切”而使开发者的资源开发量和污染水平高于或低于最佳水平,造成浪费,影响了效率;而经济手段则通过市场机制使各种资源在不同开发者之间得到合理配置,使每个开发者的资源开发量和污染水平均达到最佳水平,由个体最优从而实现总体最优,提高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
3.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及其评价
我国目前实行的经济手段主要是征收税费,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税务部门征收的资源税。《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中华人民共国资源税条例(草案)》规定了石油、煤炭、盐等9个资源税税目。
资源产业管理部门的收费。如地质矿产部门征收的矿产资源费;水产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规定征收的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建设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征收的地下水资源费;林业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征收的林地补偿费、伐除林木补偿费、森林植被恢复费等。
土地管理部门征收的土地复垦保证金。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征收的排污资。
某些地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试行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如福建省对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征收环境补偿费;江苏省对集体矿山和个体采矿业征收矿产资源费和整治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对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选矿征收排污费;山西、内蒙古、湖北、陕西、新疆等省、自治区也制定了对自然资源开发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有关政策,准备付诸实施。
上述各种经济手段对于遏制自然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筹集环境保护资金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政出多门,缺少协调。如上所述,各个部门与自然资源开发有关的收费名目繁多,有的相互之间重复,有的缺乏法律依据,没有得到明确的授权,这就削弱了国家作为自然环境资源所有者代表实现其价值的权威性,影响了这一手段的效果。
缺少科学依据,激励作用不强。没有根据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以及开发活动的损失为基础制定收费费率,标准偏低,从而难以刺激开发者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手段单调。如上所述,运用的经济手段绝大部分为征收税费这一种,而其他经济手段则运用甚少。
资金挪用严重。既然收取的费用是自然环境资源价值的体现,是自然资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那么,为了维护自然环境资源的再生产,这些费用必须再投入到自然环境资源的恢复、保护与增殖项目中去,但被挪作它用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挪用的另一个表现形式,也是最普遍、最不被人注意的形式是,根据管辖权限收费,安排使用。这就造成位于一地的开发者向在另一地的管辖者交费,这样,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的破坏就不能得到补偿,这部分价值实际是被挪到别处使用了。
4.关于我国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的建议
4.1加强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研究
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研究,是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自然环境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的基础,税费及押金标准的制定,以及对交易市场的监督,都需要以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为依据。我国各级土地管理局组织力量,评定了城镇土地的基准价格,作为土地交易、调控土地市场的依据。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做法,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基准价值量进行评估,为管理和决策服务。
4.2理顺各种收费的关系,建立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体系根据自然资源开发产品的价格构成,从环境保护角度看,经济手段所要影响的主要是MEC和MUC两个部分。MEC部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环境污染损失,通过排污费收取;一部分是生态破坏损失,通过拟议中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收取,这便构成了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税费体系,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征收。MUC部分,以及部分属于MPC的公共部分,则构成了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体系,可由资源产业管理部门负责征收。建议根据这样的体系构想,对现有收费进行清理,保证两个体系之间、以及每个体系内部各项收费之间的关系明晰,并通过法律文件加以明确。
4.3强调费用—效益分析在自然资源开发项目评价中的地位
建议尽快制定和完善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应对自然资源的价值、开发活动的效益及其生态环境破坏损失作全面估算,并进行比较,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为项目成立后所要征收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的确定提供依据。
4.4取消补贴、提高原材料价格
经济手段的核心就是使自然资源开发产品即原材料的价格,反映开发过程的完全成本,因此,应当取消对资源开发的财政补贴,放松对原材料价格的政府控制,使价格能够对资源开发者和利用者产生调节和刺激作用。也不必担心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导致通货膨胀,分析表明,真正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引起的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幅度较小,其最大弹性系数在0.6左右,即原料价格上涨1%,总体物价水平最多上涨0.6%;而且前面的分析表明,一个合理的价格体系最终是能够导致成本下降,从而使物价水平下降的。
4.5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手段
在征收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的同时,应注意运用其他经济手段,特别是为环境保护创造市场,如实行资源开发权拍卖和交易。对一些缺乏税费征收标准或难以专门制定标准的开发项目,可在对资源进行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对开发权进行招标拍卖,将拍卖所得资金作为生态环境的恢复费用;并逐步建立开发权的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