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 要: 高中数学课程即将实行课改,这无疑会使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剖析出课程改革的十大理念,并揭示出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常见的三大误区,从而提出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策略转变的建议,以期促进四川高中数学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2009年9月,备受关注的四川省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终于浮出水平。按照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总体部署,从2010年秋季高一年级起,四川普通高中学校将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这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已走向深入,也意味着高中教育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数学教育作为高中教育的一门主科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在汲取成功经验的同时,又会面临原有高中数学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以及教学理念僵化等问题。因此,新观念、新内容、新方法走向高中数学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要实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教学策略的转变是关键。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之解读
数学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其在高中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地认识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才能更加深入地走进新课程。综观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有十大课程理念需要我们认真体悟:在构建共同基础与提供发展平台方面,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提高数学素养;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学生数学个性化发展为主,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方面,促进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对待“双基”知识的传授上,要与时俱进;在数学教学中,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提倡高中数学课程文化价值的体现,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加强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鼓励师生的教与学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当然,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十大理念中,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改革的核心转变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要抛弃“教师一统天下”的传统教学观念,充分考虑教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促进他们的终身发展。
二、透析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常见误区
2004年,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四省(区)率先进行高中新课改。随后,高中新课改次第推进,逐步展开。就全国而言,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步入了第六个年头,它给一线的数学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譬如杜郎口中学课改的成功案例。但是,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全面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常常由于教学实践的复杂性和课程理念的抽象性,使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走入了许多误区。
1.课堂上过于追求生动,只求热闹不要纪律。
新课程十分倡导主动地观察、思考、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由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随之发生了改变。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课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地“动”起来。然而,在许多时候,学生忙得不亦乐乎,老师却袖手旁观。特别是在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原理的推导、基本方法的运用上,淡化了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在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上,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活跃、热闹的结果是学生内心的烦躁和思维的混乱。
2.过度提倡合作学习,偏重形式忽视实效。
从知识结构的特点来看,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宜于合作学习。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效果期望度很高,动辄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交流;再则就是布置课题,实行小组探究。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很多所谓的小组合作的方式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其二,缺乏对合作学习适宜性的论证;其三,合作学习常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局面;其四,教师对其进行指导的力度不够;其五,合作学习的时间有限,使目标任务完成较为困难。这样的一种状况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求实效。
3.媒体辅助价值错位,多媒体运用泛滥成灾。
新课标在“教学理念”中提倡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必需手段,它以动静皆宜、声像俱佳、图文并茂的展现形式,形象地表达了数学的本质与内涵,能有力地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和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但同时,倘若过度频繁地运用多媒体,而不讲求恰当性,则容易良成媒体辅助价值错位,反而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与质量。譬如说,部分教师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教学,重课件制作,轻内容传授,学生依赖于媒体学习,而无心于看书与记笔记;又譬如说,多媒体时常出现的故障,会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程序与心情,一些试题的演算和公式的推导,常在多媒体教学中一步到位,缺少必要的逻辑推理环节,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三、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策略的转变
四川高中新课改革的即将实施,标志着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必然发生相应的转变。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在实验省市区普遍存在的一些误区,更向广大的四川高中教师们提出了诸多挑战。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数学教师更应积极有效地转变教学策略,以既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又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1.树立高中新课改的理念,转换教学中教师角色。 转贴于 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教师。高中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应首先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树立课改新理念。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新课改的理念,而且要从微观角度,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理解高中数学学科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譬如,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内容标准等的了解。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需尽快地适应新课程,由传统的教学型教师转变为教学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由传统的讲授法过渡到引导法、辅助法。在教学过程程中,教师应充分将数学学科特点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营造师生“教”与“学”互动的和谐课堂环境。
在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有利于活跃教学气氛,但教学动而要有度,闹而要有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环境。一方面,数学教师可采取科学有效的学习指导策略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譬如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恰如其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富有开放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外在的学习行为。另一方面,数学教师要注意运用教育智慧,抓住最佳教育时机,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譬如说,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对于学生在解题中的新观点新方法要大力鼓励,发挥激励的导向作用,通过这些方式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3.注重知识与实际联系,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必须注重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数学教学实验的形式,组织学生搜集、制造测量仪器进行实验,展现一些结论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生动直观地学习知识。譬如,教师在进行欧拉公式的教学时,可组织学生通过橡皮泥塑造出多面体,然后记录每个多面体的棱角、顶点数和面数,并进行比较概括,得出公式。另一方面,教师还可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教学知识,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譬如,运用函数、数列、不等式、统计等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又譬如,引导学生参与建模活动,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田涛.高中新课改.四川吹响集结号[N].教育导报,2009-09-26.
[2]吴亚丽.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新理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1):26-28.
[3]万修海.透视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若刊误区[EB/OL].胶南教育信息网,2009-09-22.
[4]王有文.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15-16.
一、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涵
要注重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首先得明确何谓整合.整合,在教学中是指将涉及教师的教学目标、内容等要素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相结合的一个过程.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将高中数学的知识合理呈现,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探究能力,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来获取、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通过整合,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方式,更好的理解数学的本质,形成一定的数学认知结构.此外,在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素养也得以提高.整合也即发展.是学生、教师在信息资源的帮助下全面和谐的发展.这种发展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也就是期望达到可测量、可操作的一种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教师能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拓展数学教学视野;学生也能了解数学的本质、勇于发现和探索,提高自己对资源优化组合的能力.
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首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是新教学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教学理念明确强调了信息技术要与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相整合,并提倡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以便将较难的课程内容展示给学生.在保证基本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来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并鼓励学生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来进行探索和发现.根据这一理念,应用信息技术将成为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高中数学教学需要新技术的参与和支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在高中阶段除了要具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求学生有适应社会需要的的能力,如,收集和处理信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新的教学理念,完全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是难以胜任的,因此,高中数学教学需要新技术的参与和支持.于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已被普遍应用于中学教学,尤其是数学等理科类的教学.
三、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以它强大的功能实现着数学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数学教学从单一的静态模式向着多样的动态模式转变;从教师讲、学生听到“师生互动”教学;从“学数学”向“做数学”迈进.信息技术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真正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主导作用的共同发挥.
2.信息技术为数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工具.数学研究是指学生以某个数学问题为核心,进行自主研究、学习的过程.例如,通过利用“几何画板”创设正弦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情景,任意做出一个角的,终边,从终边上任意取一点P,度量出点P的坐标(x,y),计算该点到原点的距离,再计算比值,拖动P点改变位置,发现比值不变,然后再取一个角的终边,进行同样的操作,发现比值仍然不变,但是前后两个比值不同,这就会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因而他们会主动调整认知结构,对相关信息进行同化和顺应,最终达到对正弦函数概念的“意义建构”,认识到比值确实是角的函数.
3.信息技术是信息处理的重要方式.如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得到我们觉得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将这些信息进行存储和传递.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因此信息技术可以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
在数学课程的整合中,我们首先需要将数学教学内容信息化处理,然后利用信息化环境展开教学.同时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最终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并能够存储形成资源库;信息技术可以搭建传递交流信息的平台,为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做出了保障;信息技术可以为数学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能使学生充分的发挥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同一作用,因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4.信息技术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文化意识.众所周知,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当反映出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反映出数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反映出社会发展对数学的促进作用,反映出数学科学的思维体系,反映出数学的价值观和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等.
为了从事好数学教学工作,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足的.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图书馆,并借助于网络资源,来获取最全面、最新的相关资料.经整理和归纳后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会提高.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课标 理念
一、 高中数学课程框架
(一)学校必须开设的内容:共10个模块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包括以上10个模块和16个专题,分别包含在必修的5个模块和选修的4个系列中、其中必修的5个模块是基础知识,选修系列1是为文科学生开设的,选修系列2是为理科学生开设的,选修系列3和选修系列4是为那些对数学有兴趣,希望进一步提高的学生开设的。
二、在高中阶段首次采取学分制新课标规定在高中阶段,每个学生修完一个模块,获得2学分;修完一个专题,获得1学分。
(一)达到高中毕业的标准: 修完必修的基础知识的5个模块,获得10学分。
(二)可以报考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高中毕业生的标准: 最低要求修满16学分如: 修完必修5个模块和选修系列1的2个模块,再选修系列3中的2个专题。较高要求: 修满20学分如: 修完最低要求的上述内容,再选修系列4中的4个专题。
(三)可以报考理工科专业的高中毕业生的标准: 最低要求修满20学分如: 修完必修5个模块和选修系列2的3个模块,再选修系列3中的2个专题,系列4中的2个专题。较高要求: 修满24学分如: 修完最低要求的上述内容,再选修系列4中的另4个专题。
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一)注重高中数学的基础性
1、发扬我国高中数学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及能力培养的好传统。在新课标的课程框架中,所设5个模块的必修内容是一个高中毕业生所应具备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选修系列1和选修系列2又是选修系列课程中的基础内容。
2、对"双基"的认识,与时俱进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数学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被人称颂的高科技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这句话精辟地揭示了信息时代的本质特点。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重新审视原高中数学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新课标删减了原高中数学中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克服了"双基异化"的倾向。
(二)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学不仅是研究其它学科,以及人们参加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还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三)提供多样课程,适应学生的个性选择"以学生为本"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原则,也应该成为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安排的指导思想。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过程,既具有一般的共同的规律,又总是带有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之间的个性心理差异具体表现在能力,气质,思维取向,性格以及爱好等方面。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要特别指出:这是一种"个体"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必然带有个性特征。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教学策略转变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之解读
数学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高中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地认识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才能更加深入地走进新课程。综观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有十大课程理念需要我们认真体悟:在构建共同基础与提供发展平台方面,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提高数学素养;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学生数学个性化发展为主,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方面,促进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对待“双基”知识的传授上,要与时俱进;在数学教学中,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提倡高中数学课程文化价值的体现,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加强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鼓励师生的教与学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二、透析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常见误区
1.课堂上过于追求生动,只求热闹不要纪律
新课程十分倡导主动地观察、思考、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由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随之发生了改变。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课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地“动”起来。然而,在许多时候,学生忙得不亦乐乎,老师却袖手旁观。特别是在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原理的推导、基本方法的运用上,淡化了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在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上,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活跃、热闹的结果是学生内心的烦躁和思维的混乱。
2.过度提倡合作学习,偏重形式忽视实效
从知识结构的特点来看,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宜于合作学习。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效果期望度很高,动辄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交流;再则就是布置课题,实行小组探究。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很多所谓的小组合作的方式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其二,缺乏对合作学习适宜性的论证;其三,合作学习常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局面;其四,教师对其进行指导的力度不够;其五,合作学习的时间有限,使目标任务完成较为困难。这样的一种状况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求实效。
3.媒体辅助价值错位,多媒体运用泛滥成灾
新课标在“教学理念”中提倡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必需手段,它以动静皆宜、声像俱佳、图文并茂的展现形式,形象地表达了数学的本质与内涵,能有力地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和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但同时,倘若过度频繁地运用多媒体,而不讲求恰当性,则容易良成媒体辅助价值错位,反而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三、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策略的转变?
1.树立高中新课改的理念,转换教学中教师角色
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教师。高中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应首先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树立课改新理念。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需尽快地适应新课程,由传统的教学型教师转变为教学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由传统的讲授法过渡到引导法、辅助法。在教学过程程中,教师应充分将数学学科特点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营造师生“教”与“学”互动的和谐课堂环境
在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有利于活跃教学气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环境。一方面,数学教师可采取科学有效的学习指导策略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数学教师要注意运用教育智慧,抓住最佳教育时机,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注重知识与实际联系,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必须注重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数学教学实验的形式,组织学生搜集、制造测量仪器进行实验,展现一些结论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生动直观地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还可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教学知识,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涛.高中新课改.四川吹响集结号[N].教育导报,2009-09-2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课程改革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经数载酝酿,已经全面实施,其高中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是整个数学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对此,教师应转变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改变理念,注重学法。结合新教材,注入新活力,全面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相比,具有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高中数学教育发展需要,高中数学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改革的主旨,高中数学教师应注意四个问题: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定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改革的任务落实和分解到日常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并举,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当前我国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单一,缺乏选择性
除了文理内容区分外,学生都学习一样的内容,一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难以接受,另一部分对数学感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又感到内容偏少、知识面窄,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需要的客观规律。
(二)课程目标单一,过分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忽视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过程,忽视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揭示,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信心的激发和培养,从而造成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产生数学无用论的认识。课程内容缺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没有体现数学的背景和应用以及时展和科技进步与数学的自然联系,也会使学生感到数学无用。
(三)评价主体、评价目标以及评价方式的单一性
长时间以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一直停留在对结果的评价,以笔试较多,几乎成为唯一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依据,严重忽视对学生发展的全面考查,极不利于学生潜力的发挥,同时也无助于人才的考查和培养。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课改方向
(一)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数学教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简单地依赖模仿记忆,学习不单是听讲,而且要研究、发现或动手实践,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是问题或需要解决的疑难情境,教师不给出直接答案,学生根据问题自主探究、分析信息,同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将资源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帮助学生从访问资源到吸收信息,促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二)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实用价值,多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一些反应数学某些重要应用的专题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它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三)强调以情境为线索拓展数学教学
依据新课程理念,高中数学教学要不断拓展课程资源,并以情境化方式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支撑。数学教学以问题为核心,而问题的设计又需要广泛资源下的情境支撑。新一轮的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将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拓广应用与发展”的基本过程,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完全符合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同时也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学生自觉地联系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提出数学问题,加深和扩展学生对数学的理解,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活动逐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其形成基本的实践能力
(四)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的数学课程过分重视学科自身体系的完整和学生对基础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但是新课程在目标定位上就与以往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认为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比单纯,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因为前者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课程认为,学生的许多基本素质,诸如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理性精神、求实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是可以通过数学教育来培养的,数学课程也应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五)强调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社会在大步前进的今天,科技已被用于各个领域,科技让我们的生活生产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讲科学技术引用到教学,对教学也有极大作用。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直观新颖,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作形象化处理,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尤为重要。
四、结语
社会在发展,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一直在探索的课题。从教育改革的首次提出至今,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历经了数次修改和完善,其对提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实行了课程改革后,高中数学课堂气氛更好了学生学习更主动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
新课改下我们既要清醒地看到传统教育的应试教育与新课改下教育的区别与内在联系,也要理智地预测教育随社会发展的趋势,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开拓、正视新课程、新课标,真正做到“收”“放”自如,定能成为优秀的冲浪高手,在课改新浪潮中纵横驰骋。
参考文献
[1]李金霞.对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
[2]于卫东.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反思,现代阅读,2011,(5)
[3]任兰芳.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方向的探讨,教海探航,2010
刚开学时,教师教学内容适中,教学进度不快,学习效果还不错.但期末时,为了应对考试,教师教学内容多,教学节奏加快,一些学生对一些知识理解不深不透,不能够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点:
(一)教师盲目提高,对课标的理解不到位.例如:如新课标建议集合部分进行四课时教学,实际教学中教师讲解约八课时,重点放在了集合之间关系.新课标要求学生会求简单函数的值域和定义域,掌握映射的概念.但不少教师对函数值域进行两课时甚至更长时间的专题讲解,对映射的概念进行一课时专题讲解.对于幂函数,课标要求从五个具体幂函数中认识幂函数的基本性质,不要求掌握幂函数性质,教学课时为一课时,但教师普遍用三、四课时研究一般的幂函数.
(二)教材本身的问题.例如:“必修一”中的函数内容与旧教材函数内容相比,新增加幂函数、函数的应用,反函数.教材越编越厚,习题越配越难.
(三)“应试教育”的弊端.尽管高中数学实行了新课标培养,但不少教师仍然坚信题海战术是教育学生的好方法,大量题型讲解,大量的模拟.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辅资料的良莠不齐.目前市面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为了寻求卖点,刻意编写了很多超标的题,由此不难想象,教师的教学内容自然超过课标要求的内容.
二、选择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方法
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2部分.选修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获得较高数学素养奠定基础.对高中数学教师而言,新课程的实施有更大改变和促进.
(一)理念创新,角色转变
数学属于全体大众,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因此,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变为交往者.教师要改变以复制系统知识为目的的大工业生产式的流水模式的做法,不能再以课程知识的权威自居,应将“教程”转变为“学程”,将“知识施与”转变为“教育交往”.教师作为全人格和全心灵的交往者,不能把学生当作盛纳知识的容器,应具有民主理念与生本理念.教师要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出发,在课程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人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理念.
(三)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4个方面,即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3种类型.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教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
(四)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为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
(五)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体制等方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三、 对新课程选修实施问题的分析
(一)学习课程标准,改革教学观念
要实现课程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如果一个教师对教材新增内容不熟悉,对新课程的目标和理念不甚了解,那么他可能就无法理解新教材的编排意图,从而消极应付,新课程方案就很难贯彻和实施.所以教师应努力更新和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传授者,同时也是课程的研究、建没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切实地学习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性质、理念、框架、目标和内容,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此部分内容的背景及教育价值,对教学内容做整体研究,参考编写人员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设计鲜活的教学活动.
(二)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对方法的探究
在上课之前,教师不应急于讲课,应该给学生详尽地介绍数学学习的特点,介绍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对今后的数学的学习提出更为严格而具体的要求、对学习方法给予具体的介绍,使学生能逐步适应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新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变了,突出对习题的探索与发散,倡导实践、合作交流,新课程的学习并不刻意讲求轰轰烈烈的课堂气氛,强调对教学本质的追求与探索.
一、高中数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高中新课程数学教材设置的问题。
与我国历次数学课程改革相比,本次改革无疑力度最大。新课标,与现行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比较,无论在基本理念,知识结构、内容安排,还是在实施操作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人教版新教材比原有教材有较大改变,知识体系上,如三视图、二分法,算法等内容的加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解三角形,数列等内容的后置等;引入与阐释知识也有很大不同,体现了新课程改的思想,有些知识的编排体系还有一些不妥当的地方,前后知识衔接不上等。事实上,无论是新的高中课程方案,还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都还只是专家们的一种设计。虽然它经过数百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的研讨,由于地域原因、学生原因但它离实用仍有距离。因此在实践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教学时就是希望由此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2、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存在问题。
从学科能力方面来说,课标是最低标准,考纲是最高标准。不少教师习惯参照高考命题,对某些知识点延拓加深。教学内容相对较少、课时较多,可以这样做。但新课程对内容的处理和教学要求与原有教学大纲有较大不同,如果仍延缓原有习惯,课时就可能不够。又如,过去习惯要求学生完成教材全部习题(包括练习和复习题),但新教材却有些习题很多学生不会做,于是有人认为教材习题太难。事实上,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要适应人性选择,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为适应这一要求,教材将习题编成三种层次,供学生选做。因此有些习题有学生不会做也不奇怪。这说明过去的某些观念要改。另外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是不是真正领会了,哪些该是让学生了解的,哪些是该让学生掌握的,是不是把握好了教学要求,这都是课时不够的原因。
3、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及具体内容的界定认识清。
举例说,高中几何分“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两部分。“立体几何”分“立体几何初步”和“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分“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和“圆锥曲线与方程”。必修课程仅要求学生掌握“立体几何初步”和“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其定位是清楚的。“立体几何初步”以三个载体(三视图、直观图、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几何直观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对空间图形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对于只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学生来说,已经达到基本要求。而对于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还需要学习“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这部分内容借助向量定量地处理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向量既是几何对象,又是代数对象,还有很好的物理背景,自然成为搭建几何和代数联系的一座桥梁。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内容定位差异,按照《标准》对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在必修课程要学生达到选修课要求,加重负担的情况出现。
二、针对问题,正确处理。
1.认真学习和领会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理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新教材的特点是:突出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双基,删除了过时的内容并且补充了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内容,注重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较好的把握了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以课标为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建议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处理,大体按以下三点来把握:(1)对已删内容,如所有版本教材都未出现,一般不要再捡回,如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的解法,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法,线段的定比分点,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三角方程和反三角函数,极限等。(2)对有不同处理方式的内容,一般应按所教版本教学。如有不同处理方式在另外版本出现,对解题可能产生影响,则应适当告诉学生。(3)对新增内容,如必修3中的算法,不同版本表达方式和选用例、习题有差异。备课时,如能多参考一些版本,必能帮助加深理解,提高水平和效率。
2、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数学 课程整合 探究
新课改明确指出,在未来教学过程中实现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整合在教学方面的优势,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讲授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完善与更新。下文具体阐述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原则,积极整合后的功效。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无论什么教学模式都的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然课堂教学有效性就会降低。现代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把主动性留给学生。在课件制作方面教师也要用心,制作出适合课堂教学且学生又能参与的课件。例如,在几何图形演变的教学中,让学生观看观看演变过程,更可以让他们实际操作。事实证明,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参与到实践中,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更加准确、和清晰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增强,更能激发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快速提高。
(二)交换性原则
交换性是信息与教学整合后必须具有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含义:①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摒弃传统教学中师生交流的环节,因为课堂教学实质上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②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运用多媒体引入新课时,要注重师生交互、人机交互、生生交互的教学环节,使原有的认知获得再建和发展。③在课件制作时,教师要注意点师生交流环节的设计,制作出积件式的多媒体课件。此课件是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自己组合教学策略和教学信息的工作平台。
(三)学科性原则
数学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课件,一定要体现数学教学的特殊性。无论是新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过程,还是相应的解题过程,语言的描述都应精练喝简洁,且尽量用数学符号和语言,显示数学学科的特色。在课件设计时一定要注重简洁明了的设计理念,多用数学符号体现数学独具的学科性。
(四)开放性原则
首先,多媒体课件要有合理的提问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眼光去探索。情景的设计要灵活,富有吸引力、探索性。其次,多媒体课件应该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框架的建构。最后,开放性问题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功效
(一)实现了“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实现了“四位一体”(教师、学生、教材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起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的活动可能性。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积极的参与到安排好的教学活动活动中,以此正确的进行思维引导,当然也借助于计算机的协助。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过程,指引学生将点连成线,线连成面,动态的建构了学生的思维框架,这对今后的教学工作也有很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二)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下面听,唯一辅助教学的设施就是黑板,所以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沉闷。而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让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的生动有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在高中几何教学中,由于几何图像比较抽象,现实中又无实体模型,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就很难讲解,但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利用3D软件将图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更容易理解这些图形。尤其是对高一的学生,他们空间抽象思维还很欠缺,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多角度的演示图形和截面,就能在学生脑中构建出一个图形模型来,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几何图形的学习。
(三)通过课件制作的环节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借助粉笔和黑板来辅助教学,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板书教学又要花费大量课堂时间,导致许多知识点无法讲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很吃力,大大降低了教学成效。而现在借助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做成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给予讲解,也可以把课件拷贝给学生,其在课下也可以温习课件,这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计算机课件是多媒体技术发挥其功效的有力工具。因此,课件的质量以及课件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度,都明确的表现了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的基本功,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教学思想也会体现在计算机课件设计上。因此,教师只有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计算机技术完美的整合在一起,才会把计算机等相关软件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价值所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在现代信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渐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以提高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学启.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提高数学学习有效性的研究[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4)
[2]程文平.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思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1)
关键词:教育 高中数学 新课程 新课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在我省轰轰烈烈地展开,但是实际的情况是课堂教学实践的改革远比课程内容的改革难得多。鉴于此,就一年多来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前的教学现状
从我国课程的现状来看,我们的数学课程内容比较系统,重视数学理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常规计算等基本技能比较熟练,这是联系实际、培养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数学课程中的不足也亟待改革,过分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过程,忽视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揭示,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信心的激发和培养,我们的课程内容缺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没有体现数学的背景和应用以及时展和科技进步与数学的自然联系,会使学生感到数学无用。我们更应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到信息时代后,原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陈旧,刻意的形式化的表达,以及对数学作为工具课所应起的作用的忽视,都制约了数学课的功能的发挥。所以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新课标实施中的亮点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数学课程应该反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的概念、法则、结论发生、发展过程和数学的本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数学知识结构,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样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借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我们应当认真学习、不断反思、开拓创新,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教学传统的基础上,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新课程理念理应走进广大一线教师的心里,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三、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教学理念与新课标的要求不合拍。教学方式的改变追根究底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新课标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
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使自己从高中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但是,多年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许多人已落入了“刚开始模仿别人,到后来重复自己”的怪圈。,概念由教师直接给出通过习题强化提高,在给学生纠错中提高知识的应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虽教学成绩不错,却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得不到体现。“拿学生的汗水去弥补教师授课方式的不足”,实在是一件憾事。
2.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理解知识程度的矛盾。对于立体几何的教学,人们通常采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维论证,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究几何图形及其性质。必修2中第一章内容的编排,似乎和编者的意图不相符合,往往造成把直观图一节内容忽略化。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我的建议是想让学生对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直观感知部分),然后让学生了解这些几何体的画法,即直观图一节(操作确认部分),接着介绍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把三视图放在最后(以上是思维论证与度量计算),通过对三视图的理解,会根据三视图想象空间几何体的形状,画出直观图,去求其表面积和体积,水到渠成,并与高考相呼应。另外课本中例题与习题的难易不相匹配,例题简单,与新理念匹配,但习题部分直接加强了难度,没有过度之意。学生一时很难接受,教师不知如何下手。好似“新鞋子,老路子”。
3.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受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过渡到了信息时代,很多数据图像的处理已经不再单独依赖传统计算。但一年的教学下来,很多老师有同感:新课标适合学生素质高,学校硬件设施教强的学校,必修1中的第三章内容是函数的应用似乎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事实上很多知识是靠计算机来完成的,如数据的处理,图像的做法完全借助于计算机,学生虽了解其然至知其所以然,但由于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理论缺乏实践的检验,往往效果不佳。这对于普通高中甚至是条件不好的地区来讲,恐怕不能涉足。这样限制了学生才能的发挥,对高校选拔人才也会受到影响,教材的编写者是否忽略了这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