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课程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群策群力,布置一个温馨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它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要利用好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使其既温馨舒适,又催人进取。班级环境布置应体现以下几点:
1、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2、要主题鲜明、富有挑战性和个性。
3、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4、要经常更新以保持对学生的建立、激励只有作用。
传统的班级环境布置策划整齐,缺乏活力和特色。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环境布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来布置“共同的家”。
二、激发主体意识,健全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是全班同学共同的家,科学、民主、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良好班级文化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良好的班级体除了依靠学生自觉,还需要一些必要的管理制度,以最大的限度的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并发挥惩处歪风、激励后进、激励先进的作用。但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讲究科学,切合学生实际,尊重学生实际意见,才能发挥其正面教育的效应。我认为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公约
班级公约是全班共同信守的制度,包括文明礼仪、学习常规、考勤常规、卫生值勤、奖惩等多个方面,是班级活动的行为指南。班级公约不能“自上而下”由班主任强加给学生,而应该“自下而上”由学生讨论产生,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的事,他们是制定者、也是执行者、维护者。因此,在制定班级公约时,要激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广泛听取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再通过全班民主表决形成定案。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内化他们追求的目标,才能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从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2、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
在实施班级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除了注意公平、公正的原则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以树立榜样,帮助潜能生纠正不良习气。
3、开展组间竞争、促进学生自律
新课程提倡“小组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学习小组的优势,开展小组间的良性竞争,并通过小组间成员的互相影响、互相督促、相互教育,促使学生逐步由“他律”转变为“自律”,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4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言传身教”,因此,教师应具有表率作用。班级管理制度不只是约束学生,对任课教师同样具有约束力。比如小公民道德建设要求学生讲诚信,教师在平时就应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三、开展集体活动,打造班级精神
班级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切活动形式和内容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愿,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展。通过活动打造奋发向上、团结拼搏的班级精神。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
1、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是班级最常见的活动之一,形式可以是讨论、演讲、小品、相声等,内容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公民道德建设、阶段性班级工作、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等为主。在开展主题班会时,要注意联系本班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行动上得到改进。
2、开展文体活动
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有利于愉悦心情,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发展特长。班主任可以结合节日和各学习阶段,有计划的组织开展一些丰富的文体活动,如在元旦前夕文娱晚会,其中后开展拔河比赛或在平时经常举行唱唱跳跳、说说笑笑的文娱活动等。此外,班主任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校性的文体活动,如歌咏比赛、体操比赛、运动会、诗朗诵比赛、文艺汇演等,以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通过这些活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活动中既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进一步发展了特长。
3、开展评比和竞赛活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通过开展“学雷锋,见行动”、“评优秀,树标兵”等活动,在班级评选出“雷锋式文明学生”、“守纪律标兵”、“卫生标兵”、“学习标兵”“劳动标兵”等来树典型。评选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设立每种进步奖,放大潜能生的滴滴进步,增强他们不断进取的自信心。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下学期,我担任高一历史科教学。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且各科成绩发展不平衡。但是经过分科以后,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习的主动性大为增强,学习风气较好。80%以上的同学对历史学习兴趣浓厚,能积极主动的复习和研究课本,参与探求和讨论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在逐步形成。相信经过本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历史学科成绩将会有一个整体的提高。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与现实和主动参与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个人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三、教学措施1、深入钻研新课程教材,依据历史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历史教学课堂。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认真教好每一堂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把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入课堂,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活学生思维。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搞好学科内专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关爱学生,以情动人,耐心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批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搞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时反馈教学,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学;心理变化周期;课程教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面临着严峻的人才培养挑战,开展持续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以期能有效地提升教育质量,完成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目前高校实施的应对措施。大学的课程教学是教学质量的主要决定因素,所以课程教改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管理学课程教改是其中的最为活跃、倍受关注对象之一。
多数院校在管理学课程设置初期就将其定位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但环境在变化,社会在发展,认识也在深化;加之管理具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特点,已成为与人类发展最密切、最常见的活动之一;它连接着自然与社会,是实现人生目标与组织目标的有效手段,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自然成为人们生活、生存与发展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1]再将其定位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势必给非经济管理类学生带来一些遗憾;定位于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又势必应将管理学课程教改的视觉和思路进行“360°”扩展,用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理念去赋予管理学新的活力和功效。
一、大学生心理变化周期
从事大学教育工作的教师、辅导员等都有这样的一些认识:处在不同年级段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精神面貌、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即使同一个学生在大学几年里的不同时段因一些心理方面变化而呈现不同个体外在特性。通过长期观察、实际调查、统计归纳发现,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经历较典型的有规可循的心理变化周期如下表:
(1)大学生因个体心理素质差异,经历各个期的时间上存在差异,表中时间仅为每个期的上下限界定范围。
(2)处在兴奋期的大学生拥有最难能可贵的学习激情、斗志甚至于野心,各种闪光的想法等,踊跃参加各类校内、校外活动。
(3)迷茫期是大学生必须经历的过渡期,相当于处在临界状态,仿佛落入密封的黑盒子中,因方位、方向感丧失,内心会产生一种令人畏惧的无力感。心理素质良好或有先见认知的学生,能主动或有意识寻求帮助,采取一些正确心理干预,从而较轻松地度过或尽早结束此期延续,直接进入渐进期。但这部分学生数量较少,多数会跌入更为沉闷的心理低谷问题期。
(4)问题期的情况较为复杂,有的因失望进入冬眠而消沉;有的对前期自我彻底否定而灰心;有的为幻想破灭而苦恼;有的自甘堕落;有的不甘心而为未来担忧等,但普遍具有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用游戏、网络小说、睡觉、电视剧等行为打发时间。此期为大学生最为危险阶段,大部分学生会向正极蜕变,也有一部分学生会在此期因向负极颓变成为“问题学生”。
(5)渐进期和成熟期是大学生自悟、觉醒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生涯中坚组成部分,是为未来发展打牢基础重要阶段。
二、管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变化周期的关系
大学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具备专业知识、适应社会多样性要求的人才的活动。按现代社会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至少应具备对抗现代社会压力素质;拥有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知识与能力。要在有限的时间跨度内完成培养人才大业,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获得尽可能的指导和帮助是大学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
管理学属于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利用了经济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行为科学等研究成果,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普遍指导作用。从管理发展角度、社会对其需求角度可知,管理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其核心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将现行管理学三个模块中的管理职能、管理创新理论知识同大学生心理周期各阶段特点相结合,与大学生现实情况进行适当衔接,就能恰到好处地满足处在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学生需求,在正确的时间给予正确的干预、指导、帮助,不仅让学生在每个期都有收获和提升,还能有效缩短迷茫期、问题期的期限和避免迷茫期、问题期给学生造成的心理负面影响。
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特性,重新将管理学分成四个教学模块,按64学时分配在不同学期进行教学。可独立行课,也可穿插在与此有关联的其他课程中的合适时段。每个阶段学习结束则进行考评,重点考评学生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收效。
(1)通过对基础模块管理知识的教学,达到缓解学生从高中到大学过渡中的紧张心理;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熟悉校园环境,顺利融入大学学习和生活;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理想和追求,从学生迈进大学的第一步开始,做出有效的大学学习生活计划,确定人生目标;学会沟通、学会借助他人力量,提高适应能力,减少失望和心理落差,少一些徘徊和彷徨,以一个好的开端启动自己大学学习生活的序幕。
(2)应用模块(一)是采用两只脚走路,一是通过外在的纪律约束,二是刺激内在的动机,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运用决策中必须对环境、现实情况进行认识、分析的理性,借助冲突管理工具,形成正确判断能力和正视现实的能力,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从自我颓废、消沉中及时抽身,回归到正常学习生活轨迹。
(3)应用模块(二)是根据该阶段的反省特点,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将来会面对的角色转变与不同角色对应的技能等客观问题,并依据自我定位进行SWOT分析;从现代人角度思考责任、权益、利益关系;学会有意识用管理方法进行自我调整和变通。
(4)发展模块是为大学生现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服务。对学生就业压力释放给予指导,促成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竞争能力提升,为形成职业能力做一些必要准备。
三、基于大学生心理变化周期的管理学课程教改特色
(1)有效完成管理学教学目标。以学生心理变化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学生需求为主线,对宽泛性的管理内容按照有用才是合理的原则进行选择和整合,让学生从自己的问题和身边存在的问题入手,逐步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管理思维。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学对象又是管理对象还是解决问题的对象更是学习主体,多种角色共存一体——要求学生能学以实用、身体力行将管理知识进行应用、实践,获取直接管理经验而增进感性认识;学生的这种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边学边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也易于学生理解知识内容,提升兴趣,产生共鸣,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从被动、消极学习变为主动、积极学习,形成良性学习互动氛围;同时也解决了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诸多难题。
(2)有助于逐步提升学生的能力。一门课程几乎贯穿一个学生整个大学学习周期,一方面四个教学模块中的内容能与学生成长、心智成熟程度相匹配,解决了常规在大学一年级学习完管理学课程,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理论如读天书的困难,还能让学生不时体会一些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另一方面符合现代大学生因身处环境和其成长过程所决定的心理素质偏低的实情,有必要从课程教学角度、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角度施加适当的、正确干预,不仅可以全程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成长变化,还能为学生将来在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方面的发展提前奠定基础。
(3)符合课程改革发展一定从实际情况出发的要求。在课程目标上,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从学生需求出发,关注学生成长和对学生能力培养;在课程内容上,考虑了社会发展的变化因素及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管理素质要求;在课程结构上,拓宽部分管理学课程的内容,以灵活性来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在课程模式上,是“活模块”教育模式的具体应用。
(4)从四个方面体现大学课改。“教改”即优化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法;“学改”即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实创新、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考改”即建立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相结合的考核体系;“管改”即建立适应课改需要的管理体系[2]等内容。假以时日定能形成管理学课程的特色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目的,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校本课程。
(5)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管理学课程知识的组织和教学的实施充分考虑了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了科学性、应用性、创新性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原则,能将课堂教学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相互联系的纽带,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促成良好师生关系,为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赢奠定基础。
四、基于大学生心理变化周期的管理学课程教改要求
(1)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知识;随时需与学生管理部门的领导与辅导员沟通和合作,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学生的变化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结合不同阶段的学生特性,采用相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等,这些都增加了管理学课程教师的工作负荷。
(2)以模块内容组成的管理学课程,不再按照固有的管理职能的顺序,且内容上还有交叉,需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娴熟的教学经验与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整合达到融会贯通。
(3)将一门管理学课程内容化整为几个模块分不同时段进行教学,是对传统教学安排的一种挑战,所以具体实施有一定的难度,需学校教务部门和其他教师大力支持。
五、结 论
通过课程教学完成教育目标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途径和职责,所以课程、教学成了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和环节,也成了联系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纽带。基于大学生心理变化周期的管理学课程教改正是从课程、教学两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在国情大环境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产物。
参考文献:
[1] 李东,刘美荣.管理学基础[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韦化,苏一丹,贾历程.构建3-4-5新模式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2,(7).
Education Reform Discuss of Management Courses Based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nge Cycle
LI Xiao-man
【关键词】高中物理;文化视角;新课程教学
传统高中物理教学中,都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事实,而基于文化视角研究新课程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促进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对话,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形成一种以教师为指导者,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格局,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有义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才能更加全面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从教师角度进行分析
1.1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作为新时代的物理教师,应该学会接受新鲜事物,学会多元化文化,只有先将自身充实起来,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提高物理学习和运用能力。由于物理理论知识与外国文化联系很紧密,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加强对外国文化进行研究,从而加深对物理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并以自身求知探源的精神感染自己的学生,满足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
1.2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传统物理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在今后的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可以分出一部分时间对物理文化进行讲解,以文化中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并通过物理文化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树立伟大的物理理想,向无数做出突出贡献的物理学家们学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打破传统应试教育对学生能力发展的限制,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转变狭隘的教学目标和观念,实现真正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
1.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知识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更要求教师具备高水平的学习能力,能够快速学习并吸收新型文化,对于像计算机技术、文学、历史、艺术、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都要有所涉猎,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促进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2.从实际教学活动方面进行分析
2.1强调联系生活实践
在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知识都与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的时候,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很多学生认为高中物理知识难度比较大,尤其是一些女生,在理性分析过程中容易出现混乱现象,但是当听到教师分析时又觉得并不是那么难,只是自己没有找对分析的思路和步骤。那是因为教师在分析知识点的时候能够将其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结合在一起,物理知识就变得简单起来,同样如果学生能够灵活的将物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建立联系,也可以快速找到解题思路和技巧。同时从物理文化角度入手,学习物理公式来源,理解前人得到公式的过程及背景,才能正确运用公式和理论知识。
2.2鼓励学生培养质疑和探究的学习习惯
高中物理知识理论性比较强,光靠教师不断讲解是无法将知识讲解透彻的,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培养自身质疑和探究的学习习惯,对课本上的知识点抱以质疑的态度,通过与同学讨论交流制定验证方案,遇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然后实施验证方案。通过质疑、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帮助他们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合作交流不仅可以提高物理逻辑思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物理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选择合理的合作学习内容。然后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组,要充分发挥尖子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带头和促进作用。
2.4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
传统应试教育给物理教学评价方式留下的弊端就是形式过于单一,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能力高低,甚至有时候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努力寻求新的评价方式,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从文化视角对物理教学效果评价方式进行分析,可以选择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家庭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多方面结合的方式。
小结
相信每位一线教师都可以从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启发,从文化角度重新考量高中物理教学,将创新想法融入到物理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新华.探析文化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06:13-14
科技工作流程化管理办法
为完善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科技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特制订科技工作流程化管理办法。
一、线路管理:
线路的标准为强弱电分开,能穿槽必须穿入线槽,由于特殊原因保卫允许不用穿槽的,线路达到或超过三根必须用缠绕带缠好,保持线路整齐。
1、各网点机房线路装修完毕后,应联系科技部及安全保卫部共同验收,线路验收合格后,机房线路归网点负责人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共同负责。
2、各网点办公终端或计算机线路由网点指定的信贷员或柜员负责。
3、各网点ATM间、值班室、库房及各宿舍线路由网点指定具体人员负责。
4、网点生产网主备线、办公网线路和外网线路由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负责查看通断,如果发现网络不通,及时联系运维商并通知科技部。
二、计算机设备管理:
本办法所指的设备包括:计算机(包括主机、显示器及其配套设备)、终端、打印机、UPS电源、网络通讯设备、数据存储设备、发电机等。
1、各网点应该建立计算机设备的固定资产台账,并明确每台设备的使用责任人,此项工作由网点负责人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共同负责落实。
2、各种业务系统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应由总行统一配备安装,严禁擅自更换和非工作范围使用设备,由网点负责人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共同负责。
3、各网点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负责对计算机设备的使用进行统一安排,并负责指导、监督操作人员正确使用设备和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
4、计算机设备发生故障时,各网点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排除故障,不能排除的及时上报科技部排除,送修设备时要填写相关登记簿,设备修好后签字领回。
5、各网点操作人员应严格按要求使用计算机设备,爱护设备,不得在设备上进行与工作无关的操作。非系统内人员不得使用计算机设备。
6、UPS电源要按规定进行充放电,并登记相关登记簿,严禁将捆钞机、饮水机、电风扇、台灯等其他非计算机设备接入UPS电源上。
7、计算机设备的各项参数,由科技部统一进行设置,未经科技部同意,其他操作人员不得进行更改。
8、在未关闭电源的情况下,严禁插拔设备线缆,严禁在计算机设备通电运行过程中挪动设备。
9、严禁在各种计算机设备表面放置大头针、回形针、磁铁等金属物品以及水杯、纸片等杂物,保持计算机设备及其外部环境的安全、清洁。
10、计算机设备报废时要上报科技部,对有涉密数据的计算机设备进行集中处理。
三、网络安全管理:
本办法网络指的是生产网网络、办公网网络和互联网网络。
1、接入生产网、办公网和互联网的计算机设备都要安装有正版的杀毒软件,严禁计算机设备不安装杀毒软件接入网络,本工作由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和使用计算机设备的人员共同负责。
2、计算机设备严禁生产网、办公网和互联网混连,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要妥善管理各网络的IP地址,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更改IP地址及网络设置。
3、生产网、办公网的计算机设备要做好数据保密工作,严禁差U盘,防止数据泄露,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和使用计算机设备的人员共同负责。
4、各种系统的账号及密码信息,要做到定期更换,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三年以前,大多数的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都招收理工科的学生,而我院直到今年,动画设计课程的生源仍然以艺术类学生为主,结合我院的这种情况,为了我院将来更好的发展,我们主要安排了以下工作:
(一)制定并完善了课程体系、重视课前的导学课程
多种软件的结合才能开发出一个好的作品,一个好的作品的开发要求作者要有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首要要求是要能够创造,且要有新颖独到的思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实践能力是应该首要培养的素质,如平面软件,素描设计等为动画设计课程的前导课程,是在教学中必须首要关注的内容,因为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只要用心学习,这些课程一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反,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上学好,艺术类学生要耗费很大力气。Actionscript在动画设计课程中是一个面向对象的语言,尽管很难,但是通过C语言这一前期程序设计基础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和推理能力,并能使他们掌握简单的程序控制,这些都为后续的交互打下了基础。
(二)编写专业对口的教材
市面上的教材种类琳琅满目,选择教材要选择对口的,合适的,笔者认为我院选择教材要以专业对口为主线,高职院校是要为地方经济提供专业人才,学生要为地方提供专业服务,专业的方向是教材选择的目标,教师的教学也要始终围绕专业。举个例子,制作交互动画之前,需要掌握其控件相关的内容,如控件的属性,控件的方法,事件等,综上,一个客观的课程标准和选择对口的教材高职院校首要完成的。
(三)不断培养学生课堂上的动手能力
很多学校中的动画专业都是先在多媒体教室学习文化课,过几天之后再进入机房之内进行操作演练。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有很大的欠缺。我院直接采用机房上课机房演练的方式,教师一边理论教学,一边配合相关演示与案例,现场指导学生学习与练习,通过这样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动画设计有着其本身的特殊性,它不像某些类似公式的课程,想法,它需要的就是活力与创造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创新,从而指导学生不断创作出发散性思维的动画作品。
(四)采用对课程进行延伸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常规教学方法都是对学生进行文化课的培训之后,采取实习的方式进行培养,这种教学方法虽然非常普遍,但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问题,大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掌握知识,但是通常随着培训时间的推移,渐渐的也就把前面的内容忘记,可见对课程进行相关的延伸十分重要。鉴于这点,我院设立相应的工作室,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对此有兴趣的学生先报名,然后教师对其进行相关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自己作品,同时学生能力也得到提高。等到学生进入实习阶段时,直接与企业项目相接触,不仅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工作氛围,还在其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学习与协作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其自身的动手能力,慢慢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优秀人才。而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呈现出螺旋状的提高趋势。
二、创新培养的作用探讨
很多研究学家对课程的效果十分在意,因而也就相应的研究出较多的课程效果考核办法,这些方法应用较为普遍,且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然而,笔者认为,采用比赛的方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考核更为切合实际。事实证明,此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动画的兴趣与创新潜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我院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动画专业的学生找到了满意而对口的工作,可见,从对口就业率这个方面来分析,我院动画专业毕业生已经达到本行业的标准。
三、总结
管理是一门科学。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是管理科学在教育科学领域发展的必然产物。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既需要运用信息科学等新兴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也需要行为科学等社会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持。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管理本身不是目的,它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来促进和推动教育科研沿着预定的轨道、朝着预定的目标健康发展。本文从搭建教育科学管理功能平台,开发教育科学管理功能资源体系,构建教育科学管理功能组织网络进行阐述,以期对教育科学管理功能的目标达到有所帮助。
基础教育;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10-03
和其它管理科学门类一样,教育科研管理进入信息化的发展轨道,既要注意到它信息传播的属性和特点,同时也要尊重其行为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基础教育科研的信息化管理目标的设定,也必须遵循现代管理的一般规律。科研就是服务,管理也是服务,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就是依托现代技术支撑进行高效、高端的管理服务,以追求和保证教育科学研究服务质量为目标。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管理本身不是目的,它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来促进和推动教育科研沿着预定的轨道、朝着预定的目标健康发展。实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所要达成的基本目标,实质上与传统的常规教育科研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在当今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对教育科研实施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目标设置的元素层次和技术含量要比通常的教育科研管理目标有所增加。而恰恰就是这些现代科技因素在教育科研管理目标中地位的提升和强化,使现实的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方式更加趋于精细化的目标管理特征,从而形成管理内容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定的目标体系。
一、搭建“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功能平台”
“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功能平台”是以教育科研管理组织为核心、以教育科研网站和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以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和科研业务指导为内容、以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为依托的人与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
教育科研管理组织是具有教育科研管理职能和人力资源的机构,这是在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要素。组织是管理最起码的先决条件。组织的管理水平是由机构的管理职能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管理职能是有限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限的,管理职能的发挥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影响职能作用的政策环境。它是构成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核心要素。
教育科研网站和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是科研管理最基本的条件,当然也是教育科研管理最基础的平台。教育科研管理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的管理目标。管理目标视界面对的是信息的海洋,办公自动化是管理者的必然选择。有了这样一个教育科研管理信息平台,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就会变得无比简捷。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课题网上申报和评审,组织项目成果鉴定。专家可随机自主安排时间,在任何一台电脑上进行工作,基本上解决了因鉴定材料的传递繁杂,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因透明式的选择专家的方式,影响成果评审的质量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因申报项目数量的成倍增加,使管理部门无法承受等诸多问题。因为网上信息具有透明、公开和无限传播的优势,所以依靠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充分、通讯快捷到达和远程管理功能,就必须建设网络通讯和网络管理系统。
二、开发“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资源体系”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宝贵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同时对社会生产方式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对于教育科学事业来说,教育文化积淀和科研信息资源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依托,同样也是现代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目标和现实依托。信息资源意识在信息化管理中至关重要,它是决定信息资源能否被充分开发和广为利用的先决条件。在信息化时代,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同其他信息资源一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资源体系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教育科研管理中能否有意识地主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直接关系到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层次和提升水平。
在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现实性的管理信息资源,还要重视潜在性的管理信息资源。所谓现实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就是经过表述已经成形的能被利用的信息资源。如,教育科研项目申报指南,规划管理的各种政策信息,各级教育科研管理组织等。如同物质资源需要开采、发掘、加工,从而使其价值得以转化和利用进而形成产品一样,要充分利用它们的可开发性、可传播性和可增长性等特点,对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进行一系列的过程运作,实现其价值转化,以形成新的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源。因此,要求教育科研管理人员具有集纳、筛选、使用和传播意识,要求管理组织建立集纳、筛选、使用和传播机制。比如规划管理政策要依据国家的有关政策,结合本地具体的现实情况,吸取和消化各地教育科研的特色经验,不断完善和更新,形成有自己特点的高效的管理政策体系。在此,既要有大量收集信息资源的过程,也要有筛选、分析与整合和传播信息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政策体系并广泛的传播。所谓潜在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就是个人在认识和创造的过程中,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虽然可以被自己利用,但是却非常容易忘却而丢失,并无法被别人利用,所以说它是有限再生的信息资源。因此,我们要建立机制,激励管理人员经常记录并把它表述出来,与现实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加以开发利用。
在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显性的管理信息资源,同时还要重视隐性的管理信息资源。所谓显性教育科研管理资源,就是现实资源中表现较为明显且容易被关注和利用的管理信息资源。如上例中有关规划管理的政策性资源。要对显性教育科研管理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通过深度开发,一是增强信息资源的创新性,二是增强信息资源的传播效率,提高信息资源的对称性。譬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设备和设施,提高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做好人与机的有效对接,就可以无限提高教育科研的工作效率。所谓隐性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就是表现不明显、不容易被关注和利用的管理信息资源。如,中小学教师经常被管理者视为管理对象,对他们进行管理。如果对他们进行学术规范和管理程序的训练,使他们懂得科研管理的基本要求,他们就会主动地对自己承担的课题进行管理,并向管理者提供反馈信息,成为管理工作的协助者,从而增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有效性。又如,有意识地对各级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的科研管理培训,使他们成为管理机构的辅助力量,也是充分变相利用信息资源的有效方式。有意识地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能充分而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发挥信息技术基础设备和设施的作用,提高教育科研管理的实效性。
基础教育科研管理主要的信息资源,除了上述介绍的信息技术性资源和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外,还有规划性资源、课题性资源、成果性资源、学术性资源、通讯性资源等大量多种多样的资源。规划性资源主要是指课题指南、政策法规和机制措施等,包括指引教育科研发展方向的教育科研发展战略研究,引领教育科学研究选项的课题指南的研究,控制教育科学研究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的制定,推动和激励教育科研发展的机制措施的设计等等。课题性资源主要是指课题申报、课题评选和过程管理等,包括为筛选课题而进行课题申报,彰显课题研究价值的课题评审,加强课题研究秩序、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的过程管理策略等等。成果性资源主要是指成果应用、成果转化和成果开发等。包括教育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应用,扩大应用价值的辐射推广,提升成果价值的再次开发等等。学术性资源主要是指学术交流、学术规范和学术培训等,包括引领和提升教育科研的学术交流,指导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学术培训等等。通讯性资源主要是指网络通讯、新闻等,包括消解信息不对称状态,提供网上办公条件以及增强信息交流效率的通讯网络和教育新闻的措施等等。上述种种信息资源,构成了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资源体系,从而为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筑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三、构建“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组织网络”
组织网络的构建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核心基础。信息技术及其网络体系不过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和物质条件,专门负责科研管理信息编制、、接收、处理的管理和技术团队才是管理系统中的根本性因素,由此构成的庞大的信息化组织网络环境在系统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组织性管理职能与人力资源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功能、不同性质的组织,以及组织职能和管理人员所构成的组织环境。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不论是在组织理念上或是组织形式上还是组织内容上,都与作为管理对象的人力资源有所不同。
在组织理念上,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不是传统的如何统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考量,而是如何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平台的设施统筹人与机,实现管理效率最大化,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成本的最小化。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导性,不断地完善和升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断提升人的信息意识和能力,(下转119页)(上接11页)提高人应用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技术平台的积极性和能力,不断地研究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技术平台的技术特点与功能,整合人的思想、人的信息技术能力、科研管理工作的内容,形成人机功能的高度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的作用,就会最大限度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进而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在组织形式上,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也不是传统的以上传下达、层级管理为核心,而是以桌面管理为核心,不需要层级审批而通过网络与网络互动方式一次性达到管理目的。传统管理习惯于一层一层地传达,不仅管理意图经常会被层层消解,而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工作效率低下,经常造成信息不对称的严重后果。信息化管理对于无需审批的内容,采取网上、网络会议、电子信箱通知的形式,第一时间就能通达,从而减少了信息消解度,扩大了信息面,做到了管理信息的公开透明。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化学课堂 课堂导入
教师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
“当学生对于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引发学习内驱力”。[1]由此可见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在适宜的化学学习情境的刺激下,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化学学习需要就被调动起来,使学生对有关事物的敏感性显著增强。
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和初中生有明显不同,“在形成化学学习动机方面,随着化学学习的逐步开展,学习者认识、了解化学学习具体意义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概括地、抽象地、一般地介绍意义的作用则逐步减小”。[2]
针对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特点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从哪些方面导入”和“如何导入”是我在新课程教学中常思考的问题,经过一轮完整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材教学工作,我有如下一些实践体会。
1.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引入知识,激发学习动机
这要求引入知识时不要故弄玄虚,不要过于深奥,要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师的导入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有兴趣、有欲望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且有信心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在新授课中教师可以故事导入或直接导入,如在《化学能与电能》一课中用“格林太太的牙齿”这一故事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演示实验进行导入是化学这门学科的特色,如苏教版必修1中《离子反应》一课几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能使学生对这些现象产生兴趣,同时也明确学习目标。在复习课中则可通过学习探究等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明确提出高考考试说明相关要求的方式导入,如《盐类水解复习课》中可以分析讨论“25℃时,分别向NaCl、NHNO、CHCOONa溶液中滴入2―3滴石蕊试液,有何现象?为什么?”明确课堂目标。
2.课堂导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设计问题情境
用来激发学习动机的问题不应是随意性的,“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3]
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来准备导入素材,不可哗众取宠。来自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的问题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根基和源泉,应充分发掘生活中的素材,如以清晨树林中的光线导入胶体,以“酒是陈的香”这一谚语导入酯化反应,在讲合成材料时可结合热点新闻“不粘锅事件”,在讲食品添加剂时可结合“肯德基苏丹红事件”等。
3.通过导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有效的教学情境既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应设计一种学生急于想解决而运用现有知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形成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悬念而导入新课。如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一课中,以一枚锈迹斑斑的铁钉为引入,由学生说明这种现象的危害,并结合必修2中学过的知识分析原因,探讨金属的防腐措施;又如在《氯气》一课中,以漂白实验导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氯水漂白作用的真正成分;再如在《同分异构体》一课中以要求学生搭建CH的可能结构的球棍模型引入,并进一步要求思考同分异构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分析归纳过渡到新课,这也是引入新课常使用的方法。使用本方法时我们要注意习题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多样性、过度性。习题难度题量要适中,忌选择过多过难过怪的习题。否则它不但起不到自然过渡、激发求知欲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丧失兴趣。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的导入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如开门见山、实物展示、实验探究、名人轶事或化学史、社会现象及新闻材料、以旧引新等。我们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应注意及时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转移到新课学习上,忌主次不分,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等.当代教育心理学(修定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
[2]刘知新,吴俊明,王祖浩.学科现代教育理论书系•化学•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
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署向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者,提出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十条原则与方法,具体为:1)说明信息化教学资源与非信息化教学资源相比较的优越之处;2)提供合适的教育刺激和反馈;3)提供适合学习者的挑战性任务;4)适当的情景下鼓励协作学习;5)让使用者可以发掘、改造、鉴别资源,以满足其特定需求;6)在适当的情景下,让学习者可以选择和安排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顺序;7)支持用户定制资源;8)根据学习目标,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吸引学习者参与学习;9)在适当的条件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记录工具;10)充分利用所使用的平台能提供的一切功能。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指导下,既遵循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还要根据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类别与形式遵循特定资源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
2 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
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
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教学是一项以帮助人们学习为目的的事业。”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当前许多教学资源是为教师的学科教学提供素材、教案、试题、课件等,以“学”为中心,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资源比较少,要转变以“教”为主的教学资源设计,坚持“学教并重”的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资源设计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以“学”为中心的思想,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活动理论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学资源,不仅能促进“教”,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主体的多元化。
3 加强以学科知识点为组织的结构化教学资源设计
据调查,按学科知识点组织、结构化程度比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更受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欢迎,但这类教学资源还不多。在当前从面向学科的教学资源设计向以主题资源设计过渡过程中,开发一些优秀主题资源和主题资源网站,有利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学习。在开展主题资源设计的同时,加强以学科知识为组织的结构化教学资源设计,既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保持各学科知识点的相对独立,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便于直接应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4 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在资源设计过程中,在确定了资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后,选择媒体技术时,要考虑国内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考虑师生获取新媒体的可能性,利用现有的媒体技术能开发的教学资源,不片面追求新技术,尽量选择在大部分中小学比较普及的媒体技术来设计开发教学资源,注意照顾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增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适用性和推广性。
5 提高资源开发人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能力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建设,设计者既要熟悉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等知识,还要熟悉各种媒体技术和工具,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当前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接受过专业训练和相关培训的人员还比较少,要开发出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必须提高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资源设计能力。
6 扩大信息化教学资源
建设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