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合同管理考核细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健全合同管理机制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的精神,通过“以评价促落实、以检查促管理、以培训促提升、以计划促履行”的管理手段,完善和优化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和加强合同管理工作,推进合同管理标准化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实行承办人制度、审查会签制度、授权委托制度、合同专用章制度、合同备案制度、合同争议报告制度、审计监察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做到制度落实、机构落实和人员落实,使合同的签订、履行、考核、纠纷处理都处于有序的制约状态。同时,要组织办公室、财务、物资等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对合同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做到管理层次清楚,职责明确、程序规范,使合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组织机构和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合同管理组织机构,清晰地划分合同管理机构、人员及职责,明确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和合同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严格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合同检查考核管理细则》,通过建立合同管理月评价、月通报、月考核机制的管理机制,从合同上线率、审核率、执行率、规范率、准确率、调考合格率等方面制定考核评价标准,促使合同的签订、履行、考核都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健全常态管理机制。建立合同管理月报机制,按月梳理、分析合同签订、履约情况,做好合同管理的事中控制,协助合同承办部门处理合同中出现的问题,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采取部门自查、集中督查的方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合同起草、审核、签署、履行及归档中存在的管理问题,促使合同管理做到规范、合规。
二、完善合同过程管控
在日常合同管理中,要将严把合同审查关作为合同常态管理的主要内容,强化合同谈判、起草、审核、会签、委托授权、用印等全过程管理,全面实现“有人负责、有人监督、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规范合同流转程序。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严肃合同授权管理,加强合同履行阶段的监督与考核,提升合同管理效率与效益。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对合同统一编号的原则,对所有的合同进行统一整理编号,并在ERP系统录入项目时,加入合同管理的概念,使每个项目名称后面均有合同编号,实现项目的线上查询,项目管理效率大大提升。推行国网统一合同文本。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合同管理办法》六统一要求,起草合同以甲方为主,按《国家电网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选用相应合同文本,确保合同文本的规范性、实用性、实效性、完整性,实现统一合同文本使用率100%。加强统一合同文本在招标环节的应用,本着“内部管理制度外部化”的原则,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文本的使用规则,确保对外部供应商产生法律效力。同时,不断梳理与合同类型相关业务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制度,对相关合同文本内容进行及时更新,更加有效的保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合同审查会签制度。防范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制度保障,就是建立、落实严格的合同审查会签制度,做好合同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防范。对合同进行技术、经济、法律审查,运用法律规定、技术经济手段,保证企业签订合同选择最佳方式、取得预期效益,实现合同目的。通过审查会签,可以发现合同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减少和避免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分歧和争议,提高合同履约率。加强对重大合同审查管理,严格实行重大合同联签、备案制度。重大合同,需按照重大合同会签程序审查、会签、批准。重大合同包括:资产抵押、转让、出售、收购、清算合同;担保合同;企业兼并、分立、破产、清算合同;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投资合同;具有全局影响的或数额巨大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购电合同、并网调度合同及标的额达到一定标准的合同等等。重点对条款完备、物资清单替代合同、乙方违约责任等情况重点审核。强化合同归档管理。合同是企业的有效凭证,是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重要证据,全面规范合同归档工作将有效避免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强化合同文本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按档案管理要求及时归档,是规范合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分批分类整理合同台账及纸质文本,并及时归档,确保合同文本及附件资料应收尽收、应归尽归。
三、强化合同方资信审查
合同双方的资信情况是合同如期履行的关键,应按照项目合同履约情况,强化合同方资信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工程结算挂钩。加强对合同对方当事人主体资格和资信状况审查,是否具有相应的履约信用,过去三年守合同、重信用,无违约事实等进行审核,审核其主体资格是否合法、合同标的是否符合当事人经营范围。若人代签合同,则需要审核是否有真实、有效的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授权委托书、人身份证明等。对于资信评价不合格的合同方,在规定期限内和规定范围内不予授标,这一举措必将对各类项目的施工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同时,资信评价结果,建立资信档案数据库,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
四、提高合同承办人素质
三、通过岗位分析与设置,做好定岗定员工作。
为配合做好公司经营业绩和员工绩效考核工作,加强人工成本控制,根据精干、高效的原则,各属公司结合本公司主营业务情况进行定岗定员,具体情况如下:
确定各类管理中心和服务区的岗位和人员配备,力争为新的服务区建设提供标准化模块。
(二)广东b应按公路工程交通安全设施、通信、供电、监控、收费等不同业务量以及合同工程总额、里程和工期情况对现有组织架构、岗位和人员进行适当合理优化,控制好人员数量和人工成本。
(三)实业根据高速公路建设材料供应量、供货总额和里程、工期、工程规模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等不同业务情况来做好定岗定员工作。
(四)威盛根据海运以及新拓展的业务特点,在现有定编的基础上分块做好岗位任职资格条件说明书和岗位说明书。
同时我们通过走访广珠北、大学城、曲江和后门服务区、广梧等项目,对各项目定岗定员工作进行调研,掌握了第一手定岗定员资料。
四、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基本确立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形成较为规范的人事管理,从整体上提高了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水平。
公司本部根据公司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已经完成员工培训办法、人力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员工考勤管理暂行办法、劳动合同管理办法和人事档案管理细则等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制度的初稿汇编工作。其中员工薪酬福利试行办法和员工绩效考核暂行办法已正式颁布并在施行中。
广东b除了完善原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外,完成iso质量认证。c公司编制了中层管理人员考核管理办法和劳动合同管理办法,修改完善公司员工考勤管理实施细则和服务区人事管理制度,让日常管理工作更制度化、规范化和更具操作性。东方思维根据劳动法和劳动政策法规,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明晰了奖惩、考核、异动与选拔、休假、劳动关系等内容,逐步完善公司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
五、为适应公司战略和员工个人发展需要,各属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工作大大加强。
为不断增强公司的竞争能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满足公司及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公司本部起草了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办法,在培训规划与协调方面做了相应的工作,但公司整体层面上的专题(知识普及性)培训和公司本部员工的培训需要加强。
一、强化制度建设,夯实农村财务管理基础
开发区将财政财务管理、经管审计工作纳入财审局统一管理。针对农村财务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或不完善,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不严等实际,结合全面推行农村财务托管制度,重新修订完善了《农村财务管理规定》、《农村合同管理规定》等制度,制定了统一的《农村财务托管暂行办法》,配套实施了《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级日常开支备用金管理制度》、《农村日常财务处理程序》等等。通过进一步明确农村财务托管中心及村级报账员的主要职责,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制度》、《财务大额开支审批制度》、《财务管理责任追究制》等,使全区农村财务管理步入了“按制度办事、按程序操作”的规范化轨道。目前,开发区已将除有经营收入的14个村外的123个村财务管理全部纳入托管,对所有村的土地租赁、建设征用款项实行了专项托管制,确保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安全完整。来源于:
二、强化教育培训,提升农村财会队伍素质
针对不少农村财会人员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素质普遍较低,且推行村帐街道代管后,各项配套管理制度和措施一时难以奏效,造成农村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不规范的实际,开发区财审局利用农闲季节,采取集中培训、分级培训、专题培训等形式,组织各街道经管审计站、村级报账员分阶段学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以及农村财务托管方面的知识。有关人员还结合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村级报账员进行有关票据领用、核销、业务结算等会计实务培训。同时,注重加强财经法规、廉政纪律及思想道德教育。近两年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3期,培训财会人员423人次,切实提高了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来源于:
三、强化审计监督,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重点开展好三个层次的审计监督:一是各街道经管审计站组织的对所辖村的审计。重点对收支、现金、档案管理等制度的落实及财务处理程序合规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审计监督,发现违规问题及时通报处理。二是区财审局经管站组织的对街道农村财务托管中心的审计。通过对全区4个街道农村会计服务中心进行审计,重点审计村级托管资金有无公款私存、侵占、挪用或违规出借问题,两年来提出审计整改建议30多条,保证了村级托管资金的安全。三是区财审局经管站组织的对重点村的审计。每年年初,重点对建设占用土地补偿多、集体经济来源广以及历史遗留问题多的村进行梳理分析,确定4-6个村作为直接审计对象,通过对会计核算、票据印章管理、财务收支审批、资产债务及合同管理等进行审计,及时查处违法、违纪、违规案件。近两年实施重点审计项目30多个,挽回集体经济损失100多万元。来源于:
经过10年实践,二级坝水利枢纽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形成了五大类别、14项主要制度以及若干技术标准组成的管理制度体系框架。管理制度体系纵向贯穿上级单位、主管单位和水管单位,横向涵盖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工作的职责界定、计划编制、合同签订、维修养护实施、质量管理、项目监理、项目验收、责任追究、经费管理和技术标准等多个方面。管理制度体系框架构成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大类:①基本制度:主要包括项目管理办法、经费使用管理有关规定、价款结算办法、验收管理规定、合同示范文本、管理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等;②实施细则:主要包括检查考核细则、内业资料管理标准和验收细则等;③管理细则:主要包括工程管理细则和维修养护管理细则;④技术图表;⑤其他技术规定。基本制度是对维修养护管理各阶段工作原则性的规定,是开展维修养护管理的基本依据和基础性文件。实施细则和运行管理细则是结合工程现状和管理实际,对基本制度的深化和细化,重在日常管理的可操作性。技术图表和其他技术规定是维修养护管理的技术性指标,为维修养护实施和验收提供科学、标准、规范的工作标准。
2主要内容
二级坝水利枢纽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制度体系主要应用于维修养护内控管理,这里从维修养护项目管理角度对其主要内容加以介绍和阐述。(1)管理体制与职责: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主要对上级单位、主管单位和水管单位的职责进行了界定。职责内容主要包括贯彻落实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维修养护设计方案、维修养护经费预算、监督检查、项目验收、培训、总结应用和安全生产监督等方面。(2)设计方案及预算项目实施方案: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实行部门预算管理,纳入年度项目支出预算。主要对设计方案及预算项目实施方案编报时间、编制原则、主要内容、项目确定和定额标准等作出了规定。(3)项目实施:主要对合同签订、示范文本、任务下达、实施、检查考核、价款结算、预算调整和安全生产等进行了细化。(4)监督检查: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实行经常性经查与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的制度。主要对检查主体、检查对象、检查内容、检查时间和意见反馈等作出了规定。(5)技术资料管理:主要对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移交等作出了规定,同时通过制定实施细则对技术资料管理标准作出了示范性规定。(6)验收:主要对验收类别、验收主体、验收对象、验收时间、验收程序以及格式文件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同时通过制定实施细则对验收标准作出了示范性规定。(7)责任制度:为建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使用管理分级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保证维修养护经费合法、有效使用,提高维修养护经费的使用效益,制定管理责任制度。主要制度包括: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责任、资金申请与支付责任、资金使用管理责任、会计核算责任、合同管理责任、决算和验收责任、监督审计与考核责任、维修养护企业责任以及责任追究制度等。(8)管理细则:根据《水闸设计规范》、《水闸技术管理规程》、《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以及上级工程管理制度办法等制定《水闸工程管理实施细则》,从运行管理角度对水闸工程管理的任务和职责、水闸工程控制运用、水闸工程检查观测和水闸工程维修养护等作出了规定。根据上级维修养护管理办法,制定《维修养护项目管理实施细则》,从维修养护角度对管理职责、设计方案及预算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经常性检查与月考核、技术资料管理、价款结算和验收等作出了规定。以上两个细则分别从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两个方面,对相关工作作出了规定,是水管单位日常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是考核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成果的重要标准。(9)技术图表:主要包括水闸平、立、剖面图、电气主结线图、启闭机控制图、主要技术指标表、主要设备规格和检修情况表等。(10)其他技术规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属于水利工程建设领域,但其项目安排和施工技术有别于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目前,很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尚无专门的国家或行业统一的技术标准,因此有必要针对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技术规定。目前,已初步制定并试行的技术规定仅适用于单项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主要包括标志标牌、工程观测、工器具维修养护等。
3结语
关键词:工程监理单位 财务管理 合同管理现状
一、分析与思考监理单位所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建设项目在竣工之后的财务汇总和验收要加强
在财务的工作中,项目的竣工验收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工程监理中所有执行的内容要有所总结,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比较实际的监理问题,都要监理的管理人和财务人员进行及时的协作,例如:审计现场的财务、核查日常的费用、价款结算等,要加强财务监督的执行能力。
(二)监督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要加强
建设项目在实施的阶段,合同的审核部分虽有财务人员进行参与,可是却没有真正参与到合同的修改和变更中,项目的负责人在工程人员和施工技术上极度重视,可是对财务的人员配合和跟踪施工的过程却严重忽视,并且设计方面的内容和可行性报告的实施上也不能够完善其监督流程,没有有效的掌握,控制合同的全过程这一重要举措严重缺乏。
二、监理单位在合同管理阶段的现状与问题
监理招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业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同时还会存在部门保护和行业垄断等现象,造成目前的工程监理单位在招标的阶段,一些不够规范的实施措施普遍存在,在招投标的主要流程中压价监理费,导致建设单位在委托监理单位的协议中,产生较低的监理取费。
并且,监理单位在进行管理合同时,由于合同中的一些条文必须有法律意识才能够有所认知,而部分的监理单位又缺乏法律意识,有时就会在合同中添加一些口头上的协议,促使绝大部分的监理单位处在竞标中时,想要将该工程项目的监理权获得,必须得听从业主的一些不合理条件,因为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不得不签订了不合理的合同,导致在源头处埋下了隐患。
三、在财务管理的阶段工程监理单位的现状
监理单位在进行招标的阶段,有必要把议标环节严格关注,执行的标准要根据监理管理的收费标准,一些标书若不能够中标,就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使其退回,让相应的知识产权得到尊重。监理的企业在财务的监督以及财务管理的时候,一般对财务的管理只是简单的进行核算,不是非常的重视,在财务的监督上也只是根据约定的合同内容来监督。核算和监督的过程如果实行的是这样粗糙的方式,对每一项的施工进度和工程的合同签订都会有不利的影响,财务人员就不能够妥善的控制和参与整个施工过程。也就是针对监督职能而言,财务的管理人员如果使用弱化和滞后的方式,在整个管理阶段将合同管理和财务监督纳入其中的时候就非常的困难,以至于监理的综合评价以及合同管理的有效性上就不能够实现,那么财务的管理问题就会不断的涌现。
例如:
(1)没有拟定一个相对统一的监理费标准,监理费用在收取的时候都是根据领导的意思来收取,一些有效的监督和审核严重缺乏;
(2)在监理的合同中,签订监理费用的时候,财务人员若不参与的情况下,合理的备案就不能够实现;
(3)工程项目的监理如果只是委托的形式,可能只会在施工的质量上开展控制和监督的流程,造成在监理的费用方面不能够兑现,或者会产生随意压制的现象。
四、财务监管的力度和途径要加强
(一)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要充分发挥
监理企业在进行经营的阶段,其中所涉及到的财务管理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核算,一方面能够方便了财务管理者,另一方面让财务的会计制度和财务的管理体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财务的管理负责人一定要将产生的新问题严格关注,激发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财务的管理能力要不断的增强,面对新情况要大胆的分析和探索,让财务管理的监督使命和职责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来。在企业的管理中,财务管理是非常核心的组成部分,要保证合理的分析和管理企业经营的资金和成本。
所以,财务人员一定要对监理中的每个环节仔细的分析,合同在执行方面以及成本的具体来源要具备一定的监管力度,以这样的方式让产生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一些死账、呆账或者资金的浪费现象会有效的避免。同时,监理单位全方面、多角度的管理财务计划时,在财务管理的监督体制中,一定要将项目监理中所有渠道获取的资金,根据国家的规章制度和财务的政策执行,把效益型支出的要求和原则,以及资本性资金的相应支出严格划分,让资金能够做到有效、合理的利用,这样就能够提升资金的效率。
(二)合同管理的加强
监理单位在进行合同管理的时候,要将相应的制度建立健全,要让合同管理的考核、建档以及总结落实到每个层次和部门中,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有所延伸,让良性的循环有效形成。把信息技术和网络这些平台的优势合理利用,共享合同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和数据,让监控可以实时的进行,有必要准确到位的进行履约和签订,动态的管理要真正实现。
五、结束语
根据以上的论述,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监理单位中所涉及到的财务管理,有必要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恰当的财务管理监督职能,将监理合同中的过程控制有效加强,同时对一些合理的财务核算方式要有效的运用,以这样的方式将监理单位中每一项财务的计划都能够确保指标的实现。要力求将监理单位的财务管理获得切实的基础效益。
参考文献:
[1]于亚军.工程监理单位财务管理与合同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外资,2012(12)
关键词:建筑安装;工程管理;物资合同;改进解析;完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现阶段建筑安装工程合同管理运营体系还普遍存在着物资采购监督程序步骤有待完善、财务管理水平尚需提升、合同索赔经济效益相对低下等一系列集中典型的阶段性问题,这些集中性的瓶颈问题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影响了建筑安装工程运营体系的安全、稳定、协调发展。
继续坚持切实灵活的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要求指引下的集约化模式导向,持续深化建筑安装工程合同管理方法模式的更新改进,贯彻落实公开平等的合同招标、规范提升合同管理的承发包与资质预审、细化落实合同分包操作的排查核查机制、夯实打牢合同责任的切实分配、科学集约地进行合同变更操作、严格细化合同进度审查批准的程序操作,从而全面实现合同管理运作体系的改进调整与建筑工程运营系统总体发展的协调双赢。
持续细化完善合同初阶运作管理的流程机制
1.1 贯彻落实公开平等的合同招标
建筑工程产业系统的领导决策层需要切实树立公正公开、平等互利的合同招标基本理念,务必科学保障建筑工程运作系统所需要的机械材料、设备物资安装合同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指向,严格规范合同招标流程操作的规范严密,并积极主动地配合相关监督部门的监督审核,确保“阳光招标、阳光投标”机制的稳定有效铺展。
建筑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运作部门的相关人员务必依照本工程项目的预算总量与工程实际进度规划制定具体细化的一系列物资设备安装架设的合同方针,而在进行公开招标之时,也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标准操作,必须邀请三家以上的相关竞标单位参与全程投标竞价,而相关主管领导、合同管理部门以及工程项目管理部门也务必参与旁听监理,从而增加合同投标程序运作的实际透明度,及时有效地保障竞标单位的合法权益以及工程项目的实效利益。
1.2 规范提升合同管理的承发包与资质预审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部门需要立足工程实际进行运作工程一系列限制要件的科学配比,从而确立最为契合招标投标机构双方的承发包的合同准则,严格依照相关部门机构的法规条文、规章协议进行总承包、联合体承包、分包的细化操作,全面符合本工程的施工属性、运作规模以及产业效益,切实保障合同设计的合法合规合理。需要注意的是,本工程各个项目流程的拟发包操作务必做到分工明确、分界明晰、标记规范,集约高效地实现指挥便利、管理系统、运作协调的综合目标。而本项目工程承包形式的模式选择也需要严格依照总工期、实际规模、施工进度的具体实效进行统筹设计,相关人员务必要在相关主管部门的规章细则指导下,分阶段、多渠道、细途径地进行合同规定的相关设备物资的采购成本的总体核算,从而切实满足工程项目对于合同管理的综合实效的整体要求。
合同管理的相关人员也需要严密施行规范精细的资格预审操作流程,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则进行资格预审,牢固保障参与投标的机构单位的资质业绩、履约能力、综合水准的真实足量,灵活采用强制性要件审查与一般性要件审查相结合的操作方式,对于投标单位的法人资格、执业资质、工程承办能力、拟派项目管理人员资格、机械设备规格属性以及财务运营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核对,从而为建筑合同管理运作的协调稳定创设积极有利的前提要件。
1.3 细化落实合同分包操作的排查核查机制
首先,强化工程承发包进场交易的统筹监管。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与施工章程进行房屋建筑、市政工程的承发包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操作,持续改进中标之后的跟进监管,稳步进行合同备案;其次,切实监督承发包双方中标之后的承包合同的协定签署,细化明确项目工程监理人员的权责划分以及预付工程款、拨付进度款、工程结算的标的、期限、支付与变更形式的细目审定;第三,严格规范中标企业的任意变更原投标文件协议的现场监理人员分配、权属划定以及营收审核,坚决杜绝企业转包、违法分包、资质挂靠、资质出借等违法行为。
二、牢固加强提升合同实施阶段的管理水准
2.1 夯实打牢合同责任的切实分配
在确定本项目的正式合同最终签署之后,本项目合同管理的相关人员需要及时迅速地对本项目所属企业单位的机构设置、营运规模以及人员配比进行规范切实的交底执行,尤其需要侧重对于正式合同所涉及的关键条目、重要规则进行详尽精确的解释说明,明确合理地划分合同履行双方的权力义务分属统筹,对于涵盖资金利益、运营风险的关键细节要公开公平地与中标单位相关负责人进行协商处理,细化落实合同条款所规定的各项责任,做到责任到部门、责任到团队、责任到个人,从而为本项目合同的正常有序运作实施创设融洽互利的整体条件。
2.2 科学集约地进行合同变更操作
鉴于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作业之中会因为人为与非人为原因所导致的部分合同条款变更的突形,以至于涉及到合同签署双发会发生资金索赔、施工纠纷等经济摩擦,科学规范的合同变更的针对处理就显得必要而关键。而现阶段建筑工程安装合同的情势变更主要存在于原始设计图纸更改以及工程清单定额套用等,针对于此,合同管理运作的相关人员务必规范依照原始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作业,切实操作工程量清单与企业定额的合法合规合理运作。尤其需要进一步强化现场签证的执行力度,紧密集合签署合同的具体条款进行比对,迅速解决阶段性停工所引发的施工工程的效益减损。
2.3 严格细化合同进度审查批准的程序操作
在建筑工程施工运作的具体操作之中,合同运作管理系统的相关负责人员需要及时切实地创设一系列进度款审查批准的规范程序,严格细致地对本项目工程施工运作所涉及的经营性支出资金进行精确核准,协同结合进度款项的集中审核进行合同管理综合实效的统一考核,并紧密结合建筑施工产业合同管理的新理念、新规则、新方式的引入适配,稳步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成本核算、资金统筹、绩效考察的综合水准,进而迅速实效建筑合同管理运作的协调高效。
稳步优化合同管理风险防范的整体效益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相关领导管理层需要切实通过创设组建长效化的合同风险预警系统进行本项目财务风险的有效降低以及整体效益的合理提升,侧重通过合理规划编制现金流量的预算机制进行合同管理的辅助操作。而鉴于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现金流量预算编制的综合复杂性,笔者认为适宜采用现金流量分析的模式手段来进行操作,而通过现金流量的细致分析,需要侧重强化改进应收款项、应付款项以及存货项目中的均衡,有必要将以上三个项目作为合同管理财务风险预控的核心关键,单独组建专人专业小组进行统筹操作。而基于现金流量预算编制的精确性,负责合同管理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将各自项目的具体目标进行汇总标注,强化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分析以及财务投资计划的分类设定,从而在综合评定本建筑工程运作项目的获利能力、作业效能、产业效率以及发展潜力等关键层面进行合同管理预警系统的细化推进。
四、结语: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机制作为一项具备制约性、协调性、辅的步骤程序化工程,在整个建筑工程运作系统之中发挥着更新调节的关键效用。牢固坚持集约式发展管理理念的正确指引,扎实有效地进行合同管理适配机制的细化改进,持续细化完善合同初阶运作管理的流程机制、牢固加强提升合同实施阶段的管理水准、稳步优化合同管理运作体系的整体效益,继而稳步提升建筑工程合同管理运营的综合竞争力,最终有力助推建筑工程产业系统稳定、科学、长效地推进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树彬.浅谈工程建筑合同管理的重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 2010(6).
[2]梁虹.完善建筑合同管理,有效控制造价[J].山西建筑, 2010(12).
关键词: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措施
Abstract:On-sit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ject management. The article focused on how to carry out construction projects,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施工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从施工准备开始到竣工验收,回访保修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它的基本任务是为建筑施工活动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并对工程项目进行目标的组织和控制。项目的施工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计划、质量、安全、成本以及文明施工等专业管理,施工管理总体目标是以工程项目为对象,按照工程的规模、特点以及施工合同的承诺而确定的。
一、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内容 1.平面布置与管理 1)施工现场布置,是解决建筑施工所需的各项设施和永久性建筑之间合理布置,按照施工部署、施工方案和施丁进度的要求,对施工用临时房屋建筑,临时加工预制场、材料仓库、堆场,临时水、电、动力管线和交通运输道路等做出周密规划和布置的工作。 2)施工现场平面管理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场地的布置进行合理的调节,也是对施工总平面图全面落实的管理活动。 2.材料管理 全部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已列入施工规划,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供料和用料目标,确定供料、用料方式及措施,组织材料及制品的采购、加工和储备,作好施工现场的进料安排,组织材料进场、保管及合理使用,完工后及时退料及办理结算等。 3.合同管理现场合同管理是指施工全过程中的合同管理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承包商与业主之间的合同管理工作,二是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的合同管理工作。现场合同管理人员应及时填写并保存有关方面签证的文件。 4.质量管理
指以施工现场为对象以对施工现场影响产品质量的有关因素和质量行为为控制和管理中心,通过建立有效管理点,制定严格现场监督、检验和评价制度及现场信息反馈制度,形成强化的现场质量保证体,使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工序质量处在严格控制状态确保施工现场能稳定地生产出合格品和优质品。
5、安全管理。施工现场的问题主要是关于防火、禁止乱搭接电线、戴安全帽,脚手架搭设,安全带等相应问题,需设立专门的安全小组进行控制,多培训学习,防患于未然。
6.进度管理。是现场施工管理控制的重要阶段,主要通过完善项目控制性阶段进度计划,审查施工进度计划,做好各项动态控制工作协调各单位关系。预防并处理好工期索赔,以求实际施工进度达到计划施工进度的要求。通过对控制性进度计划的分解细化、优化调整,加强对施工单位申报的年、季、月施工进度计划的审查,跟踪工程施工进展。
二、施工现场管理的几点措施
1.加强过程控制,抓好工程质量1)做好施工前准备,加强过程控制,严格监控施工过程,把不合格因素消除于萌芽状态,并采取必要的纠正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和不必要工序的出现,就能够抓好工程质量并保证进度,从而将不必要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对控制好工程造价十分有利。当然,那种在施工过程中片面追求工程质量,不惜代价多耗费材料和人工,置成本于不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施工单位应精心组织、合理施工,在满足合同的条件下努力降低成本,将工程质量、进度和费用三者协调好对整个施工来说至关重要。2)将对项目成本影响比较大的地方作为控制的重点,对项目成本影响比较小的地方作为次重点管理。项目部对机械、现场施工应作为重点控制。在机械方面,碾压摊铺设备采用单机核算和考核,拌和设备的动力燃料采用单位消耗和机械利用率核定等;在现场方面,施工工艺的改进,摊铺厚度、宽度的控制应确保规范的前提下,不多用料,实施单位消耗核定等实现重点控制。在辅助控制中的办公用品、劳保、招待费、管理费等采用定岗定员、定额核定,以实现管理目标。
3)项目部在招投标过程中就要参与项目有关工作,一旦中标,在施工前要熟悉和参与设计图纸会审,不仅要找出图纸设计的差错,还要查看是否有利施工。凡发现不符施工规范或与施工条件不利时,应及时与设计、建设等有关部门沟通,求得合理解决。
4)搞好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监控,检查进场实物和质保书,看其型号、规格、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易碎品、易潮、易变形、易污染的物品在运输、堆放、安装等环节,亦要进行监控,对进场材料还必须按规定进行物理和化学性能测试。
5)分部分项工程是单位工程质量的基础,其优劣直接影响工程质量评定,质量监控中要把它作为主要环节来抓。在按图施工和使用合格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前提下,分部分项的监控工作重点应放在按规范、规定施工,出现问题立即纠正。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也是质量监控的重点。要有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督促,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加以处理和补救。
2.组织好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工作
工程项目部根据工程合同和现场的具体情况,修改和完善施工组织计划,使计划符合施工现场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现场施工技术员,在认真研究和熟悉施工图纸和现场施工条件、施工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施工计划,提出施工技术方案。技术员对管理人员、施工队长和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施工中安装技术、关键工序、施工难点、质量标准等要给予文字说明和重点提醒。技术交底做交底记录,由技术交底人、施工班组长和施工人员签字确认。对于有的分项工程抓好施工前的示范操作,采用“样板”引路,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3.把以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提高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紧密结合起来。要紧紧抓住转换经营机制这条主线,大力推广项目法施工,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并把强化现场的要求纳入企业内部经济承包责任制,严格考核。要着力改革完善施工现场的分配、奖惩、人员调度、职能分工等制度,形成一个企业管理职能落到现场,管理人才流向现场,技术进步渗透现场,企业后线服务于现场的机制,以保证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4. 提高全员现场管理的文明施工意识
不断升华全企业职工的现场管理意识对全面推进现场管理非常重要。只有重视施工现场管理,才能促进文明施工,要全面提高全企业职工现场管理意识。众多建筑施工企业对抓好施工现场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紧迫性形成共识,要把企业的最高管理者重视施工现场管理意识,转化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施工生产过程的群体施工现场管理意识。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5. 健全和贯彻各项现场管理制度
认真贯彻《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依法加强施工现场管理。首先,对进场人员进行规章制度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的法规意识,熟悉和掌握现场管理的要求和方法。其次,结合项目实际完善现场管理细则,让员工在工作中严格按管理细则办事。在实际工作中,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必须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以行业规章制度为依据,制订本单位、本项目的具体实施细则,增强可操作性。第三,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必须制订可行的奖惩制度和措施,并认真落实,从而提高按规章办事的自觉性,保证施工现场管理的有序化。
6.强化安全观念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汇总中需要时刻注意的问题。强化劳动安全生产的政策和规定及对违规者进行纪律惩处,是安全工作的重点。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并合理划定不同层次安全管理职位的权力和责任。在项目部中营造一种安全氛围,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使安全要求转化为大家的行为准则。实现“三无”目标:个人无违章、岗位无隐患、班组无事故。
三、结束语
施工现场的各项管理是整个项目管理的基础,施工过程的管理质量直接反映了整个项目的管理水平和整体形象,因此,施工现场管理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烟叶需求结构矛盾愈发突出。据统计,随着行业“卷烟上水平”不时推进。全国上等烟消耗比例每年递增4个百分点,去年达到55.4%超出了41%收购比例,上等烟从供过于求快速转变为供不应求;中部烟消耗比例每年递增2个百分点,去年达到60%日益严峻的供需矛盾严重阻碍了卷烟上水平”工作的稳步推进,为此,省局提出要把提升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
就是这一战略任务的直接实施者。立足烟站工作实际,作为基层烟站工作人员。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确保年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确保烟农熟知并理解今年的生产收购政策。
一、加强政策宣传力度。
做到让烟农知道、理解并落实到今年的烤烟工作中去;积极联系地方政府,充分利用育苗不同时期的培训、村小组广播、下乡走访、合同公示等方式宣传年提高优质烟叶结构、上等烟和低次等烟收购比例、不适用烟叶田间消化及补贴和烤烟收购价格等政策。借助政府信息平台,引导广大烟农严格依照政策组织生产;加大技术员和辅导员下乡走访力度,要求技术员和辅导员对所辖片区烟农进行一对一走访宣传,并制定严格考核方法,对走访记录备案,定期不定期进行抽查,抽查结果并入月度绩效考核。
确保烟农收入水平提升。
二、完善补贴细则。
制定烟站补贴细则,参照州局、市局(公司)针对不适用烟叶田间消化给予的补贴规定。明确对不适用烟叶田间消化的范围、要求,以及相关补贴规范,拟采用差额补贴措施,重点根据烟农对不适用烟叶田间消化处置情况设三档,并结合最终收购完成情况进行统一考核。并定期对不适用烟叶田间消化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烟农的监督,发现有虚假情况的取消最终补贴。同时,对兑现补贴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五天;检查验收不合格的烟农,不兑现补贴。要求所有补贴台帐详细、严谨。
科学落实种植面积。
三、严格合同管理。
实际生产量19812担,站指导性种植面积6604亩。收购量17533担,上等烟比例达到68%以上,田间销毁2279担。结合今年的实际情况,严格执行“控制总量、适度从紧”烟叶工作方针,组织烟站员工深入村寨、地块,核实烟农年烤烟种植申请,测算烟农年种植能力,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及烟农诚信考核结果,合理分配年烤烟种植面积,以保证年收购量和优化等级结构工作的圆满完成。目前,合同已基本分解完成,准备进行合同公示。
提高烟叶品质。四、强化烤烟规范化生产。
制定年烟站烤烟种植规范化技术规程,根据烟站所辖片区的气候条件及品种特性。全过程指导烤烟种植,确保烟农种好烟,提高烟叶整体水平。具体包括:
1首先抓好“深耕深翻高起垄、高茎壮苗深栽、适时揭膜促管理、适时封顶留足叶片”四项关键实用技术的落实工作。
提高移栽质量。全面推行明水深栽,2做好移栽期的调整及科学移栽工作。栽后秸秆覆盖、农膜覆盖的双覆盖”保水措施。并及时组织发动烟农在栽后抗旱过程中进行查缺补苗、治虫防病、水肥偏管等保苗促平衡措施。
加大水肥调控力度。加大有机秸秆农家肥的投入量,3优化施肥结构。全面推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并通过田间精耕细作,确保大面积提高田间烟叶幼稚质量。
有针对性地组织大规模的统防统治工作,4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害对烟株的危害,提升烟叶整体品质。
留叶数定位20-22片。5适时合理留叶封顶。根据种植品种k326品种特性。
抓好幼稚采摘和科学烘烤工作。
五、健全烘烤管理模式。
做到烟叶幼稚采烤指导到田。实行下部叶适时采烤,加强技术指导。中部叶成熟采烤,上部叶充分幼稚采烤;加大分类编杆入炉挑选力度,剔除病残叶和无烘烤价值的烟叶,做到入炉烟叶幼稚一致、颜色一致、部位一致。设立烘烤技术总监,加强烘烤技术培训和巡回指导,做到技术指导到户、采收指导到田、烘烤指导到炉,提高烘烤水平和质量,确保烤出好烟。加强密集烤房群的组织管理,全面推行专业化烘烤,提升烘烤水平,提高烤房效能,降低烘烤本钱。
真正实现提质增效。
六、狠抓田间消化鲜烟叶工作。
进行集中销毁。鲜烟叶销毁地点要在不污染环境,原则上每株烟下部两片底脚叶(两片奶脚叶除外)上部一片顶叶不采烤。不影响田间卫生的前提下,以500亩左右为一个片区,就近选择在荒山、荒坡、空闲地等集中统一销毁。需要消化的脚叶和顶叶,要认真组织烟农统一清除,专卖管理人员及烟站技术员现场监督,组织对田间鲜烟叶处置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做到逐片、逐块、逐户验收,并登记造册。
全面推行站点技术人员包片负责制,同时。责任到人,考核到片,并留存销毁图片,做到监督到位、核实到位,严格考核、严格奖惩,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把市场不需要的下低等烟叶真正消化在生产环节。
确保烟叶收购质量。
关键词:应收账款;新会计制度;高校财务管理;合同管理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准通过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财政部2015年10月印发《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16-2017年相继出台了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公共基础设施和政府储备物资等6项具体准则,2017年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2018年财政部了高等学校执行《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补充规定和衔接规定的通知,成为高校进行新旧会计制度转换的依据及指南。为规范高校会计核算并提升高校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要求高校自2019年起执行新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明确规定,高校的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并在高校相关衔接规定中指出,对于高校收回后无需向财政上缴的应收账款(含其他应收款)应进行坏账准备计提。此外新会计制度规范了高校事业收入的会计核算,并要求高校按照合同的完成进度进行事业收入的确认,为高校应收账款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一、高校应收账款的组成及特点
高校收入除财政拨款收入和升级补助收入外,其他来源收入都可能产生应收账款,其中事业收入产生的应收账款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大多数高校的业务活动可以划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其他业务,上述三类业务活动产生的应收账款可划分为教学类应收账款、科研类应收账款和其他类应收账款。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高校在保证完成非营利学历教育活动的同时开展了市场性的培训教学活动。教学类应收账款可进一步划分为学历教育类应收账款和培训类应收账款。学历教育类应收账款主要由学历教育学费形成,构成较为单一,回收难度较小。培训类应收账款由于资金来源复杂,回收难度较大。
二、高校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对应收账款重视程度不足除民办高校外,大多数高校可以依靠财政拨款和上级补助开展大量非营利性的教学科研活动。随着高校市场化业务的发展壮大,成人培训、市场性科研等带有营利色彩的教学科研活动占比逐步提高。高校业务逐渐由过去以非营利性的教学科研业务为主转变为现阶段营利性业务和非营利性业务共同发展。以科研项目收入为例说明。过去,高校科研项目经费收入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上级补助、各类科研基金收入、系统内相关单位支持和高校自筹。近几年,伴随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校企合作等科技成果转化通道逐渐打通,市场化的科研活动在高校整体业务中占比快速提高。市场化科研业务高速发展,应收账款也紧跟而来。高校业务已然进行转型,然而针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并未及时跟进,且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二)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高校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产生的应收账款存在信用风险,但是高校对该部分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严重不足。该问题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原因。过去,高校的资金往来单位除政府部门外,主要为系统内企事业单位及校办企业。系统内企事业单位及校办企业与高校在业务和管理上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在一定范围内人员交流频繁,但是总体环境较为封闭,因此信用风险较小,导致高校在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方面较为欠缺。现阶段,越来越多系统外的社会企业开始与高校进行教学科研及其他业务合作。随着合作单位的多样化复杂化,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问题逐步凸显,高校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亟待加强。
(三)内部控制不完善高校关于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首先,在新会计制度出台前,高校在财务制度方面对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没有制定细则。新会计制度要求高校梳理已有应收账款并结合自身情况计提坏账准备,高校需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及应收账款的实际情况,完善并细化财务制度中关于应收账款部分。其次,在业务管理方面,对教学科研等业务的合同管理力度有限。部分高校的合同管理只停留在合法合规性审核及档案保管层面,未与财务管理部门结合,财务人员较难及时掌握合同执行进度等信息,不利于收入的确认和应收账款的回收。再次,高校的考核评价指标未将应收账款等收入质量指标纳入其中。高校针对教学科研人员的考核指标一般量化为教学课时、科研成果数量等,未从财务收入质量角度进行考核,这导致教学科研人员对应收账款不重视。
(四)缺乏明确会计指标和专人管理应收账款周转率过低会占用大量货币资金,巨大的货币资金时间价值可能会导致运行、发展受阻,因此应收账款的周转水平一直备受重视。一般企业设置专人专岗管理应收账款,然而高校由于重视程度不足、相关制度短缺和人员短缺等原因未针对应收账款设置明确的会计指标和专人专岗,导致应收账款长期管理杂乱,造成高校资金的浪费。
(五)财务信息不透明相比上市公司,高校没有明确规范的信息披露格式要求,因此高校财务信息披露较少,与应收账款相关的会计信息透明度严重不足。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与合作方签订合同,并借助高校各项实验设备或其他资源按照合同要求开展了大量工作,部分资金并未按照合同时间或进度到账,财务信息不透明导致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无法及时沟通,加大了应收账款的管理难度。
三、高校应收账款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针对上述梳理的诸多问题,本文根据现阶段文件要求和实际情况,针对高校应收账款管理提出了以下优化升级建议。
(一)重视应收账款管理,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首先,面对金额大、账龄长的应收账款,高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且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高校应当以此次新会计制度实施为契机,高度重视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在领导层面上加强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其次,高校应优化升级应收账款等相关管理模式,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将应收账款的追索责任落实到具体项目和人员。再次,可以通过公告、进行宣讲等方式,在全员范围内以信用风险危害案例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强化信用风险防范意识。
(二)规范财务管理,建立坏账准备计提制度建议规范财务管理中收入确认流程,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确认,认真梳理并分析现存的应收账款,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建立坏账准备计提制度,确定适当的坏账计提比例。通过全面梳理应收账款,将全部应收账款落实到相关项目组和责任人。此外,将应收账款周转水平的相关指标纳入财务指标体系中,在注重收入数量的同时关注收入质量,从而提升高校资金使用效率。
(三)借助新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升级财务信息化系统,将财务管理系统与合同管理等业务系统进行有效对接,实现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信息实时共享。通过财务信息化系统,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使高校全员参与到会计监督管理工作中,为应收账款相关责任人实时掌握财务信息创造便捷途径,实现高校各项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并为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和基础。
(四)加强合同管理,调整考核指标新会计制度中关于高校的补充规定明确指出高校事业收入的确认应按照合同完成进度执行,这就要求高校提高自身的合同管理水平,不仅对合同进行合法合规性审核,还要对合同在执行过程中进行全流程监控。高校应尽快完善合同管理的相关规定,根据业务的实质对合同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在对项目进行全流程监控中选择恰当的合同完成进度协同财务部门确认收入。在提高合同管理能力的同时,针对应收账款引入考核指标和激励机制,使应收账款挂钩高校业务人员考核的相关指标或依据,调动业务人员及合同管理人员协助回收应收账款的积极性。
(五)借鉴企业经验,引入信用评级机制由于高校等事业单位在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上开始较晚,可以借鉴企业的相关经验,结合高校自身业务特点,将行业外优秀的管理方式运用到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例如信用评级机制,高校通过梳理合作对象,将资金往来单位进行信用评级,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合作方采取差异化管理方式,对信用等级较低的合作方重点关注,甚至禁止合作,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合作方给予一定的优惠补偿措施等。
四、以新会计制度推动高校财务管理优化转型
(一)从“收入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转型新会计制度要求高校会计核算从“收付实现制”转型为“权责发生制”。采用权责发生制是高校业务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对推动高校教育科研业务良好发展有深远意义。应收账款管理只是财务管理优化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收入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转型不仅仅包括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转型,还包括收入和费用管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管理等等。为实现从“收入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的顺利过渡,不仅要从具体会计业务层面进行转型,更要从财务管理思想上进行转变,并且将这种转变进入到各项教学科研活动中去。以科研业务管理为例,一个项目从签订合同开始,就应当按照合同进度确认收入,按照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确认成本,而不是项目经费到账一次性确认收入以及项目组成员报销时或项目结题时才确认费用。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清晰、全面、及时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财务信息。
(二)从“管理财务”到“服务业务”转变新会计制度明确要求高校的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这一新要求迫使财务管理必须向业财融合进行转型[1],实现从“管理财务”到“服务业务”的转变。目前,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与教学科研等业务部门相对独立且沟通较少,尤其基层会计人员与教学科研等业务人员的交流仍停留在报销、开票层面,这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无法融入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中。高校可以新会计制度转型为契机,鼓励财务人员转变思想,到教学科研等业务部门进行轮岗或调研,在深入了解各项业务的基础上,调整相关财务业务流程,使财务管理更好地保障和服务教学科研活动,实现从“管理财务”到“服务业务”转变。
(三)以财务管理优化转型推动内部控制重塑由于财务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财务管理的优化转型势必促使其他管理工作优化升级。高校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2],都是为了保障教学科研等业务健康有序、合法合规地开展。财务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和手段,内部控制引导制约财务工作,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优化转型需要重新梳理会计核算、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等工作流程,相关内部控制管理的构成或流程必然重塑,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优化升级也为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的数据支撑和控制节点,重塑后的内部控制管理也将更加及时有效。
(四)财务人员观念转变及能力提高由于过去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导致包含高校在内的事业单位基层财务人员习惯以现金或银行收支作为财务记账的依据,长期以来普遍形成了收入看银行到账,报销一次性进费用,年终结转看结余的观念。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要求高校财务人员转变过去的观念,根据新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新会计制度在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是对基层财务工作者现有知识的挑战。为遵照新会计制度的各项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尽快拓宽知识面,提高相应的业务能力,补齐业务短板,为新制度下高校财务工作的优化转型提供力量。
(五)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助力财务管理转型升级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并使用财务信息化系统,现阶段为满足新会计制度要求,除升级现有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外,还需要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实现财务等管理部门与教学科研等业务部门的信息共享。合理统一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有利于避免各部门重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浪费[3],还有助于高校各项业务的整合梳理,避免在业务层面上出现重复审批及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并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参考文献:
[1]严雪雅.《政府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教育财会研究,2018,29(04):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