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和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医学科学中实践性很强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也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它主要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经过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通过正确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及发生发展规律,能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充血、淤血。
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和教材
本次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主编:xxx、xxx。
该课程针对的是高中起点三年制护理、康复、助产等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专业的学生使用,讲授该课程时,这些大学生一般处于第二学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经过之前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她们已熟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中正常器官组织结构及生理解剖位置等专业知识,由于学生大多基础较差,整体素质不强,所以讲课速度不宜过快。
二、教学目标
根据《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充血、淤血的概念、常见重要脏器淤血如肺淤血和肝淤血的病理变化。
熟悉:充血的类型,充血、淤血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了解:充血、淤血的原因。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识别充血、淤血的病理变化及常见重要脏器淤血的病理变化。
3.素质目标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准确理解临床病理现象,对疾病状态作出初步判断,如为什么不能快速大量抽腹水?发绀是怎么一回事?
三、教学思路
案例导入新课 10分钟;
充血、淤血的概述 10分钟;
充血类型及充血的病理变化 25分钟;
淤血的原因及病理变化 35分钟;
病例分析及讨论 10分钟;
课程小结 10分钟;
总共是100分钟。
在这100分钟内,我主要利用案例教学法、讲授法、组织讨论法,借助PPT课件、动图文件、黑板板书、画图等方式来辅助教学。
四、具体教法方法
1.案例式教学
详细来讲,利用多媒体播放血液循环中正常心脏射血和静脉血液回流的动态文件。结合临床的真实案例(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的病人,为什么不能一次性快速大量放腹水?),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充血、淤血),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之后,运用讲授法
带领学生分析问题,追求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我将采用大量形象的PPT图片以及适量的动态文件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充血、淤血,同时用黑板板书的形式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强调。
3.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讲授及引导的的基础上,回顾课程开始时那个比较常见又深刻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最后进行课程小结,布置作业、预留复习及反思等。
五、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1.重点
A、对比理解充血、淤血的概念和病理变化
B、临床常见重要脏器淤血(肺淤血、肝淤血等)的病理变化
2.难点
A、充血、淤血形成的原因及后果
B、肝、肺淤血的病理变化。
充血类型相对来说具有多样化,不易区分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而且机制较复杂,对于学生初次接触疾病(肝肺淤血等)的病理机制和病理变化,有些生疏,很难记忆,我主要借助于形象的动态文件、临床病理图片以及反复强调的方式来攻破重点和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六、综述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 CPBL 教学改革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科学知识急剧增长的新时代,作为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科学也随之突飞猛进向前发展,旧的医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是医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而CPBL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新知识时期和培养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作为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但由于病理生理学的理论性较强,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跨度都很大,往往使学生在学习时望而生畏,在学习中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面对这种现状,我们积极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探讨将CPBL教学模式引入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CPBL科学理念及形成基础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医学界就因医学和医学相关知识的不断丰富、医学生负荷不断加重、在死记硬背理论的同时实践能力和医德医风的培养被忽视,发现医学教育中存在的偏差和危机,提出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问题。CPBL科学理念是在医学教学改革中对传统的教学法不断进行分析、批判、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1.传统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以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系统地讲解基础理论。LBL教学模式具有传授知识的信息量大,讲授的进展速度易于掌握,学习的系统性强等特点,对基本概念的讲授较为深刻、全面,尤其对于没有太多知识背景的低年级学生显得比较重要。但是LBL教学模式基本采用以教师传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摸式,以大量灌输、强调记忆为特点,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教学中的学习感受、体验及双向交流启迪过程,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地发挥,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地培养。
2.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指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与LBL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显著优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利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后期,Barrows教授最早在加拿大Memaster大学把PBL教学模式应用到医学实际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全世界已有2000余所医学院校采PBL教学模式,成为目前西方医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摸式之一。
3.CPBL(Case and Problem Based Learning,CPBL)教学模式是基于“学教并重”的教育思想,在精选临床病例的前提下,提出相关问题,围绕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复习和讨论分析。在PBL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中南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提出了CPBL教学摸式。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学习医学理论是为了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CPBL教学模式强调从病例分析着手,紧密结合临床,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查资料,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练习巩固。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牢固掌握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二、病理生理学采用CPBL教学摸式的优势及能力培养
病理生理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医学边缘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基于病理生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特殊学科地位,采用CPBL教学摸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具有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1.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的科学,其任务是揭示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病理生理学的理论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和推理性,学生们普遍反映抽象难懂,学起来不得要领。CPBL教学摸式结合实际病例,提出问题,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意景,将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和具体疾病密切联系,把病理生理学抽象的理论感性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减少死记硬背,提高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病理生理学与多门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联系密切,其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跨度都很大,需要应用有关的正常人体形态、功能、代谢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综合、分析患病机体的科学思维,才能正确认识疾病时患病机体出现的各种病理生理变化和发病机制。CPBL教学摸式通过理论知识与实际病例联系,经过自学、讨论,提交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有条理的、完整的、系统的思维线条,可使病理生理学知识系统化,克服传统教学中人为将知识划分得零碎、不完整的弊端。便于学生复习、应用已有知识,学会归纳、概括,以完整地理解、系统地掌握病理生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3.病理生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疾病,其责任是把学生从学习正常人体的有关知识,逐渐引向对患病机体的认识,在基础与临床各学科间架起“桥梁”,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具有开展CPBL教学的良好基础。病理生理学教学过程中涉及临床疾病的概念较多,使处于基础医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感觉比较困难,而在该阶段难以安排学生上临床实践。CPBL教学摸式通过选择能紧扣课堂目标及知识点、既简明扼要又有一定难度的真实病例,带给学生一系列密切相关的基础、临床知识问题,以缩小与临床教学的距离。运用病理生理知识去分析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去理解临床诊治方法,可更好地完成桥梁作用。培养学生面对临床复杂多变问题的判断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病理生理学CPBL教学摸式的探索及实践
如何通过CPBL教学,将病理生理理论内容与基础知识、临床问题相联系,使抽象的理论感性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掌握牢固的病理生理学知识,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学习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在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实践中对CPBL教学摸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CPBL教学的病例选择。进行CPBL教学选择病例是关键。我们按照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及讲授的重点、难点内容,针对性地选择临床病例。紧扣课堂目标及知识点,对采用的实际病例进行一定程度的编写,使病例讨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适当地应用医学术语形象描述,使讨论的病例真实、简明扼要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主动学习能力。选择的病例先小后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到渠成,使学生逐渐进入准确地理解病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出正确结论,掌握病理生理学习中重点、难点内容。
2.CPBL教学的组织实施:(1)在讲授课程中展示病例课后讨论,上课时把典型病例展示给学生,用病例导入教学内容,并以该病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能够使学生对病例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结合病例提出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老师系统地讲解概念、病因、发病机理、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临床表现和防治原则,把病例中的问题一个个阐述清楚。课后给出相关讨论题,讨论结果上交给老师。老师经过认真批阅,发现问题,及时将问题反馈给学生,提出解决方法,使学生通过病例讨论分析掌握知识要点,巩固所学病理生理学的知识。(2)理论课基本完成后,精选2~4个涵盖教材中90%左右的基本病理过程和各个器官系统病理过程临床病例,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带共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老师提前两周将病例资料印发给学生,提出病例分析思路,使学生有充足时间到图书馆及网络上查阅文献、专著和教材。各个教学班自行组织学习小组作为病例讨论单位,学习小组采用自由组合方式,小组内分工协作,查到的文献信息资料共享,相互讨论,寻找解决问题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3)安排课堂病例讨论会,在教学日历中安排2~4个学时在课堂展开病例讨论。各学习讨论小组选出一名学生对病例的某一问题做专题发言,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任意提问质疑或补充发言,各抒己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活跃了课堂病例讨论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讨论中老师首先是倾听者,然后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解答疑难,最后作出概括性总结。课堂病例讨论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锻炼了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及自我表达能力。
【摘要】 针对近年来河北北方学院留学生教育持续发展的现状,抓住学生特点,从语言、备课、教材建设、操作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取得了一些提高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的经验。
【关键词】 留学生;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
河北北方学院自2006年以来,共招收253名留学生进行临床医学的学习。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欧美国家的病理生理课程由临床医生担任,而我国有独立的病理生理教研室,通过动物实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通过实验教学更好地培养留学生,突出我国的病理生理学特色,我们在留学生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克服语言障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师生间有效积极的沟通交流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1]。但我校招收的留学生大多来自巴基斯坦等中南亚国家,尽管学生的英语书写能力很强,但是他们的口语却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与“美式发音”及“英式发音”均存在较大差异,而且不同学生的英语发音差异非常大,从而增加了师生间语言交流的障碍。为了防止出现“老师讲的学生听不懂,学生讲的老师也听不懂”的尴尬局面,我们采取了下列措施。
1.1 引入多媒体教学 用英文制作多媒体课件,授课内容、重点、难点在课件中均用英文陈述,可起到提纲挈领、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讲解与表述。且多媒体可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使传递的信息更丰富;由于图文并茂,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都变得轻松有趣、条理清晰,这是纯粹用口头讲解所难以达到的。为避免简单“播放式”应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师生感情交流,我们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在实验课中根据学生提问、课堂反应等反馈信息,快捷地调出各类教学信息资料,进行现场分析和答疑;②在实验过程中对学习者的实验结果给予恰当的评价,使学习者感受到情感上的关怀,从而对自身的学习行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③注意多让学生参与教学互动,使实验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下的积极思维和动手实践活动;④在教学课件中添加例如“笑脸图像”等,以感染学习者,使之产生愉悦的情绪[2]。
1.2 提高教师英语素质 教研室的教师大多为医学专业毕业而非英语专业毕业,作为非英语母语国家的教师用英语进行教学,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还要具备流利的英语口语和较强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在直接与学生交流的实验课中要求更高。通过加强学习与训练、集体备课、试讲制度及英语专业教师点评,较好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1.3 加强课外师生交流 鼓励任课教师多与留学生进行交流,参加留学生的聚会,与留学生座谈、讨论、交朋友等,借此可以相互适应口语,相互熟悉彼此发音,掌握他们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方式,还能增进师生感情,使实验教学在一个轻松、融洽的氛围中进行,真正做到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为保障教学质量打下良好基础[3]。
2 重视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和依据,是指导实验教学的工具。目前国内尚无国家推荐的适合留学生使用病理生理学实验的英文版教材,而应用英语的欧美国家未开设病理生理动物实验,也无原版实验教材可以借鉴参考,因此,我们在积极搜索相关材料及文献后,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验内容,参考我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程》,结合留学生实验操作基础薄弱及实验过程中思想活跃、善于交流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编写了英文版实验教材《Textbook of Pathophysiology》。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实验内容,减少了交流的困难,也使学生在自己操作时可以参考实验内容,避免操作中的失误,受到了留学生的欢迎。
3 精心备课
备课是组织好教学活动、保障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留学生教育也不例外。有资料显示,中文教学的备课与授课时间比为5∶1,而英语教学的备课与授课时间比为20∶1[4]。首先应熟读教材,注意实验的重点、难点及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认真撰写英文教案,注意根据留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问的特点以及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困难等,做到有的放矢;最后再通过试讲,由资深教授点评。在精心、系统备课的基础上,方可正式授课。
4 规范操作技术
由于留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本国学生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较差,教研室确定实验教学内容不宜太深,应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尽量多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培养正确、规范的手术操作和实验技能。
4.1 安排2个学时的动物实验基本操作和常规器械的使用方法介绍。采用多媒体课件技术,将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形象、生动地进行讲解。如家兔的捉拿、称重,以及止血钳等常规器械的使用方法和作用,为后续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4.2 每个实验中,首先用英语讲授本次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后,在学生操作前给学生示教,演示操作的过程。如“家兔失血性休克及抢救”实验,演示颈总动脉分离、插管及如何与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连接、观测血压的变化等,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打好基础。
4.3 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轮流担任“主刀”,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锻炼的机会,有效地培养动手能力。
4.4 学生实验操作结束后,师生对实验内容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并布置复习思考题,要求每人书写一份实验报告。
5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掌握课堂时效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只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才能保证和提高实验课的时效性,为此,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5]。针对留学生课堂思维活跃、气氛热烈的特点,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以利双向交流和及时反馈意见,因势利导,以免影响教学进度,保证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6]。此外,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除了主讲教师之外,另外配备辅助教师巡回指导,全程监控实验过程,随时提醒操作中注意事项,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较好地保证了实验教学质量。
6 加强考核,确保教学质量
由于留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其实验课课堂中的表现与国内学生具有一些差异。比如有些留学生因宗教原因不能处死动物;再比如有些国家安排专门工作人员负责课后实验物品的整理与实验室的清洗。所以,教师对教学各环节严格把握,加强考核,根据出勤情况、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的数量和质量、平时上课遵守纪律及值日情况评分,设定实验成绩,并纳入学生总成绩。实验结束后,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要求对实验器械及实验室进行清洁,并把值日情况和实验成绩挂钩。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对因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不愿亲自处死动物的留学生,教师会帮助这些学生完成操作,然后由他们自己进行尸检观察。这些做法得到大多数学生的支持,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好评,而且,在校内外相遇时,学生也会主动上前打招呼,体现了他们对老师的尊重和喜爱,增进了交流和友谊。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顺利完成了留学生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摸索和完善适合来华留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仅对改进留学生教育,同时亦将对开展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的双语教学改革发挥积极地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成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大学校园[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4):117119
2 刘忠,聂钢.病理生理学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5,19(2):107109
3 吴正蓉,病理学实验课留学生教学实践及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5):524527
4 何琼琼,程瑞雪,文继航,等.病理学双语教学的几点体会[J].实用预防学,2006,13(2):458459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7月本院2015级临床医学生80人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每组40人进行研究。对照组40人中,男生23人,女生17人,年龄20~22岁,平均年龄为(21.32±0.48)岁,实验组40人中,男21人,女19人,年龄19~21岁,平均年龄为(20.65±0.56)岁,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医学生在年龄、性别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学生均对此次研究知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本科教材《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四理”课程进行学习,教师根据其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授课,对这些基础课程内容分为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实验组在对照组教学的基础上联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具体方法如下。(1)在进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之前,授课教师应当接受短期培训,了解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方式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对其进行充分了解。在授课之前,需要根据现有的教学大纲,制订教学方案[4]。(2)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授课教师需提前向实验组学生介绍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方式的意义、内容及教学目的,使学生对其有所了解。(3)在课程开始前,学生需要做好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积极做好课堂讨论和发言内容等准备工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4)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了解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四理”课程之间的联系。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讲解,使学生充分掌握课程重点内容,然后授课教师根据本次课程内容选择相关病例进行课程整合[5]。病例需要有详细的过往史、现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药物治疗、病情转归等详细资料,从器官系统的生理学功能到病理变化,再到病理生理机制,最后为药物的作用机制,将“四理”课程融为一体,加强学生基础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充分掌握。在讨论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言,积极讨论,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加深对疾病的认识,丰富相关知识面。讨论结束后,授课教师进行统一点评与讲解。根据学生的观点进行问题总结,对优点给予肯定,对不足给予指点,进一步对基础课程加以联系,构造知识体系,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1.3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
对两组学生日常考核成绩、病案分析能力以及教学模式满意度三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比较。日常考核成绩与病案分析能力均由卷面考试进行,每科各100分。教学模式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种评价标准,满意度=(满意人数+基本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对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日常考核成绩比较
对照组40名医学生日常考核成绩平均为(78.26±9.24)分;实验组40名医学生日常考核成绩为平均(91.42±8.28)分。实验组学生日常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学生病案分析能力比较
实验组医学生病案分析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66,P<0.05)。
2.3两组学生教学模式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教学模式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6,P<0.05)。
3讨论
关键词:实验诊断学;整合课程;教学效果
实验诊断学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之一,直接影响医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传统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以教师为中心,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学习效果[2]。以器官系统为中心(organ-system-basedcurriculum,OS-BC)的医学课程整合早在20世纪50年代由西方教育水平发达的国家提出并实施[3,4]。其主要思想是指将有关联的各学科的知识点进行重新编排整合,打破原有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从整体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系统性、连贯性地掌握医学知识,加强学生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从OSBC教学理念被提出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医学院校纷纷开设医学整合课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5-8]。因此,我校基础医学院从2012年开始,联合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病理学教研室和药理学系以及诊断学教研室,一起着手进行整合课程教材的编写与改革工作,第一批试点开展肝病整合课程和泌尿系统整合课程。现对泌尿系统整合课程实验诊断学部分的教学效果与传统实验诊断学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校2009级-2014级临床医学五年制1班、2班、3班共550名学生,均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相关课程。其中2012级-2014级学生(共274人)以整合课教学模式,开设泌尿系统整合课程,作为实验组;2009级-2011级学生(共276人)以传统教学模式,开设实验诊断学课程,作为对照组。
2研究方法
2.1教学内容
实验组泌尿整合课程教材由相关教研室骨干教师采用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相关知识章节,打乱学科顺序,梳理相关知识点重新组织编写而成。对照组实验诊断学教材采用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万学红、卢雪峰主编的诊断学。实验课教材均采用我校诊断学教研室编写的实验诊断学实习指导。
2.2教学安排
实验组泌尿系统整合课程涉及实验诊断学的部分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其中理论课4学时,实验课4学时,总学时8学时。对照组传统实验诊断学教学中涉及泌尿系统的部分也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其中理论课5学时,实验课3学时,总学时8学时。两组学生的授课教师团队相同。
2.3教学方法
实验组泌尿系统整合课依据教学大纲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原有学科界限,将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以及诊断学中泌尿系统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讲解,使学生以整个泌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理解的模式进行学习。对照组实验诊断学依据诊断学教学大纲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按照诊断学课本顺序,对尿液检查、肾功能实验进行讲解。
2.4评价方法
采用学期末闭卷笔试的方法并依照考教分离的原则,由诊断学教研室统一命题、阅卷,对两组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比较,从而进行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笔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及问答题。内容涵盖80%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由于每届考试泌尿系统所占总卷面分值不一:整合课2012级-2014级所占分数分别为11分、11分和15分,诊断学2009级-2011级所占分数分别为10分、18.5分和8分,所以以计算学生的实际得分率,即用学生实际得分除以各项的总分,来代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
2.5统计分析
采用Excel2007和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对立统一规律”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它的核心内容是“矛盾双方是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兽医病理学的基础理论核心内容可谓是“炎症”[2]。它是动物疾病中最普遍又是最复杂一种现象,在炎症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应该是“致炎因子所引起的损伤过程”与“机体自身的抗损伤过程”。二者在炎症过程中是对立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体现在损伤过程与抗损伤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没有炎症早期以损伤性为主的变质性变化,就不会出现之后的以防御为主的渗出性及增生性变化,同时如果发生了剧烈的渗出和过度增生,又会加重机体的损伤性变化。
2“质量转化规律”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矛盾双方的变化一般表现为量变与质变。首先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机体若长期处于致病因素或应激因素作用下,当胃脏黏膜表面屏障系统遭到破坏时,首先会出现浅表性胃炎,这种变化表现为一种渐变性过程,当这种渐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质的飞跃,机体这时可能会出现胃溃疡甚至胃穿孔。另外,在质变的基础上又可以引起新的量变和质变,当胃炎或胃溃疡不能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时,可导致胃癌的出现。因此,对于疫病我们要以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尽早治疗。
3“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在兽医病理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根据,在动物疾病过程中这种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动物机体自身所处的状态;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在疫病过程中这种外部条件主要表现为致病因素的强弱。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疾病过程中,宿主即可以表现为传染病形式的变化,又可以表现为败血症形式的急性病理变化[2]。这种疾病过程表现形式的不同主要取决于宿主感染病原体时所处的状态。
4“部分与整体”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关系就是“部分与整体”,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领部分,反之,部分也会对整体产生制约作用。在疾病过程中部分与整体关系最突出的体现应该是器官与整个机体的关系,但在兽医病理学中,尤其是兽医传染病病理学中这种关系另外一个层面的体现表现在群发病中不同群体与整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当对群发病进行病理诊断时,不能只看不同群体的发病情况,不能割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有将部分与整体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才能做出科学的诊断。
5“因果转化”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因果转化或因果交替规律”在兽医病理学学习过程也同样重要,机体在原始病因的作用下可以出现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可以作为新的原因引起机体发生下一个变化,使因果交替出现。这种规律在休克过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当机体烧伤或失血过多时,引起缺血、缺氧和酸中毒变化[3],这些变化又可以引起微循环血管大量开放,从而导致血流淤滞、回心血量减少,继而发生血压下降和交感神经兴奋,最终使组织灌流量减少并引起休克;而这种休克变化反过来又加重机体的缺氧、缺血和酸中毒变化,最终使机体处于恶性循环,加重疾病过程。如果能够很好的掌握因果交替规律,就可以对结果作出科学的预见,做到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6“发展观”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世界,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把事物的发展看成一个变化的过程,同时能够明确事物所处于或即将处于的发展阶段和地位。疾病的经过与转归是“发展观”在病理学中最集中的表现。一般由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经过可以分为潜伏期、前驱期、临床明显期和转归期四个阶段。在诊断疾病时,我们应该做到客观推测机体与病原之间的平衡变化、抗损伤与损伤之间的矛盾变化,以此为依据对疾病的经过作出正确的判断。在疾病经过中,转归期又包括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能否对于疾病的转归做出客观的判断,要求对于机体的内环境是否平衡、免疫功能是否稳定、各器官脏器功能是否恢复正常、机体与外界是否协调等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到很好掌握。
【关键词】教育,医学;临床医学;病理学;人员开发;
卫生人员/教育大专院校学制为3年,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从事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诊断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初步掌握急、难、重症的处理原则;能对常见的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进行预防工作;具有一定的自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适应临床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专门医疗人才。由此可见,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基层卫生事业服务的“实用型”医疗人才。针对这一培养目标,要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医学人才,进行病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病理学作为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发病机体的病理变化特点(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改变)和疾病的结局,为早期发现疾病、诊断疾病、治疗和预防疾病奠定理论基础,现今临床病理诊断可作为临床确诊疾病的“金标准”[1]。对于临床专业的医学生来说,学好病理可以更好地认识疾病,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早期临床思维的培养,有助于理解临床诊断及治疗。而病理学这门学科特点是概念多且抽象,各种病变肉眼和镜下描述多且相似,书本内容多、难记忆。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老套,陈旧的教学方法不仅授课形式单调、与临床联系少、教学效果差、师生交流少,而且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了使学生在短暂的在校学习期间能掌握更多、更好的专业知识,提高其自主学习、分析推理、准确判断等综合能力,毕业后适应岗位需求,成为真正的实用型人才,从而进行病理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与总结
2.1重视岗位需求,设计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基层卫生人才岗位需求,设计教学目标,病理学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各种基层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及相关的临床表现。授课过程中要加强病理学改变与临床表现之间关系的学习,用病理改变来解释临床现象,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病理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医学生早期临床医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据岗位需求及学时限制,还需整合教学内容,对各章节内容精选,并对其进行精炼和浓缩,教学内容设置以“必须、基本、常见、适用”为原则[2-3],教学重点是基层常见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多发病、地方病和老年病的基本病理知识,而对一些少见疾病、罕见病(如心肌病等)可以稍稍带过,或者让学生自学,如果对教学内容进行面面俱到的讲授,那么既讲不出重点和难点,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2.2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方法设计上要改革创新,要牢固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过去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破除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启发式教育为主线,有效运用“问题式”、“案例式”、“导学式”、“研讨式”等方法,使师生同时参与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密切联系,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全程,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性,把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学习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比如,在相应章节课前设计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习更有目的性,如在学习血液循环障碍这一章时,设计病例“一患者下肢骨折,石膏固定卧床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给予拆除石膏,患者准备出院,但下床活动不久,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应声倒下,经抢救无效死亡。请用所学病理知识分析患者死亡原因是什么?”带着这一问题学习,学生上课精神集中,听课非常认真,学完新课后基本能解释患者死亡原因;但这时,教师还可以对该病例进行深度挖掘,发散思维,比如“针对此临床现象,作为临床医生应该怎么预防?”,“该使用什么药物预防?”,“溶栓药是不是只要有血栓形成就用,为什么”,“何时使用抗凝药,何时使用溶栓药,除此病例外,你还能想到哪个系统与这两类药物使用关系密切”等问题,通过发散思维,可以把药理学、病理学、临床诊断与治疗联系起来,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模拟临床治疗,而且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早期临床医学思维的建立,避免学生对疾病的认识片面化。2.3实验教学改革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病理教学过程中占了极重的比例。病理学实验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病变组织器官大体标本观察;(2)病理组织切片镜下观察;(3)临床病例分析讨论;(4)动物实验(现已合并到医学机能实验);(5)临床实践。每次实验课为2课时,每节课45min,带教教师2名,把带教班级分为两组,一组由副带教教师带着学生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时间为1个课时;另一组由主带教教师进行临床病例分析讨论,然后进行轮换。2.3.1组织器官大体标本主要根据章节选择典型标本进行观察,观察地点为病理学实验室,若学生对大体标本感兴趣,可以课后去本校生命科学馆,那里标本多且内容丰富。2.3.2构建形态学多媒体互动教学实验平台,优化教学配置组织切片的观察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有不同之处。相关的组织学是学习病理学的基础,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学生对组织学知识已大多遗忘,因此,在病理学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从病理学角度复习正常的组织结构是非常必要的,如在观察鳞癌切片时,先复习正常鳞状上皮切片,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鳞癌镜下病理变化。本校组织学实验和病理学实验是共用一套实验室,并称形态学实验室,学校建立了组织学和病理学电子图谱库,该图谱库里有各个系统的正常组织学形态图片和病理组织学形态图片,并配有镜下组织观察解说,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正常组织切片相关组织学内容,将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做对比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观察病理切片、掌握病变,更好地消化实验内容。2.3.3临床病例分析讨论主要选取与本章节相适应的典型案例并示教,选取了由本校教师组织及兄弟院校参编的、适用于三年制临床医学的、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实验教程》。所有案例均来自于该教材,案例中含有基本的病史资料和病理尸检报告,为讨论提供了素材依据。为方便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5~6人为1个小组)。讨论内容包括:病例讨论的准备,首次由教师演示如何对病例进行分析探讨,教师示范完毕后,提前布置下次实验课的案例分析,时间约为2周;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分析时间及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查阅与本案例有关的资料;病例讨论的开展,教师主持课堂,学生发言讨论,每个小组选定1个发言人,其他小组可以对正在发言的小组进行评分和提出1个或以上的问题,该问题可以是关于该案例的任何形式的问题。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主持发言。最后,教师分析案例,讲解案例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基础,总结共性及特殊问题,纠正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偏差,总结案例中患者的发病过程及死亡原因。病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解分析实际的典型病例,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为认识疾病本质奠定基础,达到学习临床病理知识目的的一种方法,具有真实、客观和针对性等特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自学条件和实践机会[4-6]。2.3.4动物实验由于学时的限制,本校把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实验综合起来设计相关实验,成立了一门单独的实验课程-医学机能实验课,学时32课时,每次实验4课时,共8次。该实验课整合了空气栓塞、缺氧、有机磷中毒与解救、休克、影响和调节血压的因素、影响和调节尿生成的因素等实验。其与生理学、药理学结合开展综合性实验,把这些实验设计在一起,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疾病,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本实验课已作为一门网络课程投放到本校校园网络———“随身课堂”网站,在上实验课前,要求学生在“随身课堂”网站完成预习报告,并预习相关实验操作视频,这部分占课程考核成绩的10%,课后需在“随身课堂”完成电子实验报告,此部分占考核成绩的30%,教师课堂小组评价占20%,期末考试操作占40%。因受学时及教学条件限制,学生在校期间能做的实验有限,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学校购买了VBL-100医学机能虚拟实验系统,该系统采用了真实的实验数据,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研制的动物和人体实验模拟系统,涵盖了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人体实验和综合实验共计70个实验项目。另外还有常用仪器模块、资料模块、动物模块及模拟考试模块,内容丰富,结构完整。VBL-100医学机能虚拟实验系统的使用主要是在实验前后,实验前预习模拟实验,确认实验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实验后再虚拟,对实验过程中不足之处加以思考,避免以后再出现同类失误。所有实验室定期开放,并有专人管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课后来实验室体验其他实验内容,拓宽自己的视野。2.3.5临床实践考虑到临床医学生就业问题,因有部分学生毕业后可能不会选择临床第一线工作。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增加学生就业率,本校组织学生去附属医院病理科参观学习一次,主要介绍病理科工作内容。一是让学生了解病理诊断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目前,临床病理诊断可作为临床确诊疾病的“金标准”,理解病理学在整个医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二是现在临床二级甲等医院均需建立病理科,而现在病理学专业人才短缺,大部分病理医生是由临床医学专业医生转变而来,学生毕业后就业可选择从事病理诊断工作。若学生对从事病理技术行业感兴趣,可在学完病理学后下一学期选修病理实验技术、细胞病理学等相关病理技术课程,为以后从事病理检验技术工作打下基础。2.4举办病理学知识竞赛为了培养良好的学风,本校从2014年起在学生入学第2年第一学期举办基础知识竞赛(此时学生基本已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准备进入临床知识学习阶段),竞赛科目主要包括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学5门学科,其中病理学知识竞赛内容包括5部分:(1)选抢答题;(2)名词解释题;(3)病理大体标本展示及讲解;(4)病例分析题;(5)病理切片诊断(此为加分题,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在决赛前,病理学有教师对学生进行赛前辅导,实验室在周末期间也全天开放。通过知识竞赛的举办,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临床系教师反映课堂气氛较之前更活跃。
3小结
由于三年制学时限制,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很多的知识不可能在课堂上全部讲授。因此,怎么去创建一个课外继续学习的途径将变得非常重要[7-12],为此,本校加大了医学网络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已小有成效,但仍需继续完善,病理学网络资源库建设改革仍需继续努力。目前,我国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多数是按学科设置,这种设置有利有弊,优点是突出学科特点,体现医学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便教学实施和管理,缺点是阶段性过于明显,基础与临床分离,学科间的知识重复过多,学科间横向联系不够,而三年制学生在校时间短,学习时间有限。为此,本校正尝试将基础医学知识进行整合,准备构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课程体系,去除学科间的重复知识,合理整合教学内容,预备先在小专业进行探索试行,等这种培养模式成熟以后再向临床医学专业推广。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基层卫生单位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本校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根据现代教育模式发展和临床需求,转变教学理念,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切实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向高素质临床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靠近。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
[2]王柳行,辛程远.农村定向全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1(12):153-154.
[3]汪鑫平,郑美蓉,胡志红,等.农村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生病理学教学改革实践[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2):105-106.
[4]郑少燕,杨棉华,蔡琮.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27(2):224-227.
[5]张琳,徐玉婷,王庆苓,等.案例教学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4):281-283.
[6]廖雯婷,邓丹玲,丁彦青.病理学启发式案例教学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7):578-580.
[7]熊晖,姚运红,陈小毅,等.建立多元病理学资源库提高教学水平[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0):1598-1600.
[8]陈冰,朱晓群,黄小梅,等.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构想[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71-74.
[9]胡琳.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2):196-200.
[10]徐洪海,卢林明.网络资源在病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8):2856-2857.
[11]崔丹,杜红禹,齐凤杰.浅谈病理解剖学多媒体资源库的构建[J].解剖科学进展,2014,20(5):487-488.
当今教育专家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传授专业知识看的同等重要,也有的教育专家认为在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要位置。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实施课堂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常用的启发式教学包括逻辑推理、比喻引申、正答反问等方法:
1.1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从基本知识出发,从浅到深,由易到难,层层诱导,步步深入,使欲释的问题得到解决。例如在讲到水肿时,首先是其概念,水肿是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过多积聚,为什么会积聚呢?直接发生机制是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结果,表现为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那么毛细血管内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都可以导致水肿的形成;水肿又如何维持和发展呢?那是由于肾小球的滤过率下降和(或)肾小管重吸收增强使机体钠水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形成潴留的结果,因此使水肿得以维持和发展。如此层层深入,水肿的基本发生机制学生就牢固掌握了,那么学生对临床上所有疾病引起的水肿就不难理解其发生的机制了。相应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1.2比喻引申
比喻引申是指列举人们日常生活中易懂的事例,从而联想到所要解决的难懂或抽象的问题。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往往给人们留下难忘的记忆,可以起到化繁为简,触类旁通,一点即明的效果。例如讲到休克时,休克期大量的血液淤滞在微循环内,可比喻为“一潭死水”。总之,比喻引申要做到反复酝酿、精心推敲,恰到好处,从而使病理变化像一幅幅多彩丰富的生活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
1.3正答反问
正答反问就是在叙述一个问题后,为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提出某种假设来探讨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实际上是问答法和比较法两种教学法的结合,它有助于学生辨证观察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问题广度和深度的认识。例如在讲到心力衰竭时,慢性左心衰可导致肺淤血,在患者的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的漏出,并可见典型的“心力衰竭细胞”等改变,可反问:如果不是左心衰引起的肺淤血,而是外伤等其他原因所指的肺出血,肺泡腔内能否出现“心力衰竭细胞”?由此引出“心力衰竭细胞”不仅见于左心衰引起的肺淤血组织里,也可见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肺出血的肺组织内。
2实施课堂讨论式教学
高专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课时仅占整个病理学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存在着教学内容多,但课时短少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实施课堂讨论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呼吸衰竭时,大纲要求两个学时完成,仅以教师讲,完成全部内容较为困难。因此在讲具体内容之前,先让学生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然后围绕概念预习其发生机制,并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列出提纲,在下节课展开讨论。课堂上,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教学过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作为教师,也不失时机的加以指导,一个学时的时间就将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掌握了。教学效果非常好。当然,讨论式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并不轻松,学生要用比传统多几倍的时间去预习,查阅资料。但是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思、勤做,敢于标新立异、同中见异、平中见奇;对于学生的不恰当、古怪甚至荒诞的问题和念头教师不要取笑责怪,而要正确引导、耐心分析,在信任、尊重、平等、友好、谦逊的气氛中保护学生质疑和回答问题的勇气与兴趣,激发他们追求科学真理的浓厚兴趣,启迪其发现问题、钻研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这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宽松活跃的学习气氛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减少了教师“填鸭式”的教学。
3教学理论与病理实验相结合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加强病理生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应有所侧重,理论课侧重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详尽、透彻的讲授;实验课则通过复制某种病理生理过程的模型,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记忆、理解。例如讲完缺氧后,在实验室,让学生在小白鼠身上复制出乏氧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两种病理生理模型,不但验证了课堂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上述能力。实践证明,理论与实践并重,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较好。
4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关键词】中职;护理教育;病理学教学
据最新统计,到2015年末,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1:1.2。据中华护理学会披露,目前中国护士短缺至少达一百万人。以浙江省为例:目前该省有注册护士10.13万人,和医生人数相当。根据1978年国家制定的“医生与护理人员1∶2配比”来计算浙江省护士缺口至少达到10万。
一、目前中职护理的存在有其必然性
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给予重点扶持。目前全国护理教育院校数量、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但是由于体制、编制的制约,各医院能提供的护士岗位数量严重不足[岗位的学历要求也逐年提高,导致中职、高职等低学历层次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职护理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边缘地区贫困地区,就业环境差收入低,很难吸引本科护理毕业生就业,中职高职的存在能够缓解这些地区医务人员不足的压力。还有很多的乡镇卫生院、社区、诊所等地方的从业人员也多以中职护理毕业生为主,中职护理的存在完善了护士人才结构,缓解了护理人员不足的压力,在现阶段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二、中职护理课程开设情况,及病理学的开课现状
按照国家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现行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即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临床课。中职学生年纪小,底子薄,文化课不能丢,思想课不能少,身体锻炼很重要,中职课程设置时必须开始相当数量的文化课、思想课、体育课等等课程[同时要参加护士执照考试还必须有不下于十个月的临床实习,而中职学制只有三年,这就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临床课的课时压缩了很多。护士最终的工作是走向临床,所以专业临床课的课时也不能少,最终导致包括病理学在内的专业基础课课时大量压缩。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为一本教材,同时很多学校的病理课课时由原来的一百多节减少到几十节。当前中职学生,在应试教育中成绩大多数并不突出,学习基础较差。而病理学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抽象思维应用广泛。课时的减少,难点知识没有时间和空间展开讲解,病理学变得更加“枯燥无味”,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不想学习、不会学习,“60分万岁”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市场。专业基础课没有学好,专业临床课理解起来就困难,学生学习能力不能提高,无法真正掌握全部的学习要点。这样的毕业生参加工作以后,对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差,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受限,医疗水平无法提高。怎样利用有限的课时开设好病理课,优化病理学教学,提高中职护理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成为了病理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中职护理中病理学教学该如何开展
3.1根据中职护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选取合适教材,优化教学效果
制定教学计划时突出总论,精简各论。病理学总论后期专业临床课中学习的疾病的基础,总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等都应作为重点内容讲清讲透。在各论教学时应将重点放在病因和病理临床联系上,为疾病的预防和护理奠定理论基础,改变传统病理学侧重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的教学理念,做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底子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实际情况。教材是教学工作的依托,选取合适的教材对于教学效果提升显得尤为重要。病理学的很多教材基本都是为临床专业编写的,侧重于病理变化,发病机制等内容的阐述,内容深,难度大。适合护理专业的教材较少,适合中职护理的简单易懂的病理教材就更加难得,所以在选取教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好中职护理的专业需求,同时在讲解时做适当的内容取舍。
3.2学会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病理学注重讲授病变器官的形态变化,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在课堂展示大量的病理图片,使学生对于病变器官的形态有更加形象的认识。而flas的使用可将抽象的概念、理论、病理过程及疾病的发生机制等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动态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加入可案例法,PBL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中职学生年纪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时语调不能过于平淡一致,讲解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同时要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多举例,帮助学生类比记忆。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十分重要一门桥梁课。病理课教学效果提升能够中提升职护理毕业生专业能力,帮助中职护理毕业生更好的适应临床需求改善就业。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护理毕业生,是病理学教师们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