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地保护措施范文

林地保护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地保护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地保护措施

第1篇:林地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 水源地保护工程 中幼林抚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131-01

1 基本概况

贺家湾水源地位于固原市以南20km开城镇境内,属半阴湿气候区,海拔1600~1800m,年降水量400mm,流域总面积2.4万亩,其中水域面积300亩,耕地面积3700亩,荒山荒沟1万亩,土壤为土石质山地,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坡度较陡,水土流失严重,这里的农民长期处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2009年固原市委、政府为了解决宁南山城固原及周边50万城乡居民的生活引水问题,对这里居住的农户实行生态移民,采用鱼鳞坑、集水坑、栽植穴等整地方式,在地势平坦处栽植1.5-2 m云杉、油松,林区道路及水域附近栽植胸径4cm,截杆2m樟河柳,地势较陡地段栽植山桃、山杏、沙棘、丁香、连翘、柠条等树种64万株。营造针阔混交水源涵养林4700亩,有效恢复了生态,改善了水质。然而,由于重造轻管,使林内杂草茂盛,造成主要树种生长缓慢,林相杂乱无章。所以原州区试点启动实施中幼林抚育项目是非常必要,又十分及时的,对保持林内卫生状况及居民饮水意义深远。

2 土壤管理

2.1 中耕除草在幼树生长初期,采取人工或原盘耙对幼林土壤随时进行耕作,深度一般为5-10cm,利用太阳光杀菌消毒,起到熟化土壤,消灭杂草的作用,有效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地表温度及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杂草与幼树的竞争,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为幼树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一般为5年。该区属湿润、半湿润地区,营造的是针阔混交林,营造后由于抚育经费的短缺,由林场职工、护林员采取划片区责任进行修枝、除去部分重点地段的杂草,致使抚育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为此,我建议从现在开始对该造林区的林相按照规定进行标准地调查,编制切实可行的作业设计与实施方案,按林班、小班分年度进行松土除草、修枝等抚育措施,可连续进行3年,第一年2-3次,春季树液未流动前进行修枝、涂白等,并将修枝、枯枝、落叶清除干净,以减少病虫害危害。夏季对水源地1000m以内的杂草采取人工携带割草机进行割除,在离水源较远的小班适当采取化学除草,但一定要小心谨慎,将除草剂包装瓶带出水源地掩埋,严禁污染水源。进入秋冬季,杂草枯死,结合防火及时对林内的灌木、杂草、枯枝落叶进行彻底清除,保持林内卫生,保持水源地无污染物;对平坦地段杂草较旺可采取机械旋耕处理,深度一般为5-10cm。第二年春秋季各进行1次抚育,第三年秋季1次;保持水分的充分利用,直至林分郁闭。

2.2 浇水

由于固原地区地处西北干旱地带,降水偏少,水资源缺乏“十年九旱”,为该地区生态造林带来一定的难度,要提高造林成活率,浇水是关键,主要是造林第1年,大面积采用水泵人工扬程灌溉技术,及时浇足、浇透定植水,使树木根系遇水下垂充分接触土壤,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以后,遇干旱年份每年要人工对幼树进行有效补水1次,促进幼树生长。

2.3 施肥

结合除草、耕耙对部分过于瘠薄的沙石质平缓地段的针阔叶树种沿树冠追施有机肥基肥,有效增加土壤氮、磷、钾的含量,在15度以上的陡坡地段,结合浇水或有效降雨,在栽植坑内施入尿素和磷酸二胺复合肥撒入后覆土,促使幼林快速生长,及早郁闭。

2.4 补植

幼林补植造林后的1-2年内,通过检查验收,成活率低于85%的幼林要及时进行补植,如果成活率低于40%需要重新造林。

2.5 修枝

由于树木的分枝较多,主干不明显必须要对中幼林进行修枝工作。主要是通过整枝,改善林分光照、通风环境,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植被的稳定性,减少干旱威胁,降低病虫危,害。提高主干材质,以此带动经济效益。修枝工作是保证中幼林正常生长,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之一。修枝要根据林种、树种、造林密度、造林目的等不同情况来进行修剪。栽植密度和栽植模式不同林木的检修程度也不同,对于樟河柳等速生树种营造的护路林和用材林,栽后3年以内的幼树进行修剪时,注意培养直立强壮的主干,去除和控制竞争枝,保留辅养枝,并剪去树干基部的萌条,以加快高度、粗度生长。幼龄林阶段(3-5年)树木修剪高度不超过树高的1/3;中龄林阶段(6-10年)树木修剪高度不超过树高的1/2。时间以早春树液流动前修剪为宜。

2.5.1下层修枝是要把林冠下层的被压木、即将枯死木和枯立木清理干净。将自然稀疏过程中被淘汰的林木及时砍伐修剪。

2.5.2上层修枝是针对阔叶树种混交林,疏出冠幅过于庞大、分枝多、经济价值低,干形差、无培养价值的上层林木。

2.5.3上下综合修枝法可根据人工混交林的实际特点,可以从林木上层和下层选择修枝。修枝强度有很大的伸缩性,修剪后形成的大中小林木都能接受到充足的阳光,形成多级郁闭。

2.5.4间伐部分品种差和生长不良的树木目的是为了提高森林的生长率和木材质量,将已感染病虫害的林木尽快清除,避免对其它林木造成传染。对于枯梢、干部受伤、枝叶稀疏、枯黄或凋落立木,可根据情况确定砍留。针对于生长快、高大、圆满通直、无节或少节、树冠发育良好的林木进行保留;剪去双杈木、多稍木、弯曲、多节、偏灌、生长慢等品质低劣和长势弱的树木。林地内的枯枝、树叶、杂草等杂物及时清理,做好维护和改善林地的卫生状况,防止病虫害发生蔓延,并能提高预防森林火灾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林地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林地利用;林地管理;生态环境

1. 研究背景

为了加强我国林地宏观调控、适应国土区域利用格局,统筹林地资源的保护利用,不断增加森林资源,缓解我国面临的人多林少的矛盾,逐步解决我国林地总量不足、林地质量不高、林地退化明显、管理形势严峻等问题,我国于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林地保护与利用研究的目的是为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改善当地生态经济环境,以及强化使用林地的宏观调控,协调各部门和各产业之间使用林地矛盾,促进林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使之既能尽量减少林地消减,又能满足林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又可确保社会发展的各项工程项目建设需要,以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研究意义

本文以兵团五师为研究对象,国家林业局了《全国林地保护利用纲要》(2010-2020),但是,各省(自治区、兵团)特别是在具体各县(市、区、团场)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亟待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诸如:林地总量变化、林地动态变化、林地结构布局、重点林业建设与实施、林地节约集约利用、林地生产率状况、林地质量动态变化、林地利用效益和生态环境建设,只有对上述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找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才能对国家林地资源进行科学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达到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目的,为进一步明确该师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空间,落实林地用途管制,优化林地结构布局,提高林地利用效益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3.兵团五师林地发展概况

兵团五师土地总面积为28509154 hm2,其中,林地为381839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1339%;非林地为 2469076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8661 %;非林地面积中湿地94355hm2。五师林地中,有林地541352hm2,占1418%,疏林地12063hm2,占316%,灌木林地2638088hm2,占6909%,未成林地437732hm2,占1146%,苗圃地703hm2,占002 %,宜林地56763hm2,占148%,无立木林地23124hm2,占061%。近年来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坚持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以农田林网化为重点,实施“三北”防护林、重点工程林、退耕还林、国家重点公益林、园艺产业等各项重点工程为重点,扩大林业规模,全师有林地148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32万亩,退耕还林73万亩,生态条件得到改善。

4.林地利用和管理问题

地域性分布明显、树种单一、稳定性较弱:五师森林资源是生态公益林,目前多处在原始状态,森林植被群落较为简单,森林的郁闭度偏小,主要以白桦和杨树为主,树种呈现单一和抗逆性差,病虫害严重。由于常年受到放牧和打草影响,如今林分天然更新能力下降,林产业发展十分缓慢,林下资源开发很少、种养殖等多种经营项目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林地生产力总体不高。

灌木林比例较高,宜林地发展空间大:五师具有典型温带干旱气候特征,灌木林地占林地面积比重大,对防风固沙、保护水土、改良牧场、改善荒漠戈壁的生态环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宜林地为当地开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增加五师森林资源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开发沙棘等特色林业产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经济发展迅速,林地保护与利用矛盾逐渐突出:农五师常年干旱少雨,造林环境条件较差,成本高,生态转化循环速度缓慢,成林周期长。随着城乡工业化的进程,乡镇工业园区、道路等建设用地需求日益加大,林地承担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任务加重。所以,林地不仅要承担城市建设的需求,还需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林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不断突出。

林业管理技术不高,林业科技人才不足,管理力量薄弱,对先进技术的运用不够成熟,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先进的适用技术应用率仍然很低。其次政府对林业科技投入力度不足,林业技术投入缺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林地退化明显,治理难度大,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水资源短缺,水肥条件差,影响了森林资源培育和发展,一些原有的森林和荒漠植被,由于过度樵采、放牧和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森林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在林地中,宜林荒山荒地、全部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非常困难,恢复植被难度很大。

5.林地保护措施

五师林地资源保护与规划是全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各个部门的共同要求。首先,禁止对林地进行破坏,禁止开发区占用。除必要的保护设施外,禁止从事与资源保护无关的任何开发建设活动。把五师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森林管护、林地管理、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营造林措施,不断加大植被占森林的比重,促进生态脆弱区和退化生态系统有效修复。禁止在林地进行采矿、采石、采砂、采土。以生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森林旅游开发,风情旅游等特色产业。

第二,补充林地面积,提高林地利用效率。严格控制林地用途,防止林地退化,禁止毁林开地的行为,通过林地的自然修复作用,加大对林地治理。加快补充林地数量的速度,扩大林地面积,保持总体目标不变。结合林权改革对新植林地实现承包管理,保护现有森林,并对低质低效林进行改造,加大中幼林的抚育管理,逐步提高林地利用率。

第三,构建林地保护制度体系,优化管理环节。对五师林地做区域分析,确定重点保护目标和林地保护计划。对不同区域差别对待,针对不同区域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规范林地利用秩序,确保林地保护利用整体效益最大化。第四,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改革和完善林地保护利用的制度、机制,建立和完善分级保护、用途管制、定额转用、差别管理等节约集约使用林地的基本制度,加大林地保护和利用调控能力,构建较完善的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确保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顺利实施。(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雷明军. 吴起县林地保护与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第3篇:林地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林地;保护管理;林业资源

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1-0000-01

引言

林地是指一块天然森林,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地覆盖。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等各种各样的树木,林地,年轻的森林和苗圃占地。 原本林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条件,是开展一些类林业活动的基础。保护林地,对于保护森林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林地保护同时也是关系到发展林业资源、加快城市绿化建设、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大事。林地保护受到了我国政府及林业管理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对林地进行保护管理,特别是在《森林法》修改后,我国在林地保护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我国林地保护运用的首要问题

第一,森林的减少情况没有有效,国家森林资源连续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在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和第六次,隔断期间的库存是林业土地用途的改变或患者1010.68万款hm2,国家森林为非林地面积多达369.69万款hm2,平均每年739400款hm2,因此,一直是林地流失形势依然严峻,有很多非法占用林地,由于耕地保护的状态越来越大,一些非法林地覆盖项目开始,项目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占用林地的现象,不按规定批之前,少批多占、非法伐木,等等,所有这些导致森林资源。

第二,各领域没有结合实际情况使分区管理政策,并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国地区广阔,森林资源的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性,但是现在很多地方不是在该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生态位,如区分,仍在使用同一套政策标准,极大地影响了政策法规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如森林植被恢复的国家仍然需要采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于一些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林地资源的相对稀缺,而且在某些林地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江西、湖南等,则相对较高的标准。此外,在一些地区存在的现象患者林地补偿标准太低,即使在同一地区,与土地补偿费相比,林地补偿费用低于50%,甚至一些地区只有30%,和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经营性项目和公共福利项目账户费用,不是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原因是占用林地、林地保护产生负面影响。

2 增强林地保护的意见

当前我国林地保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如森林、鼓励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收集的费用对于种植树苗,专门用于造林育林;建立一个基金体系,等等。这些措施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林地,并促进林业的发展。但森林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的保护方法的改革和发展。

根据上述提出以下建议 :

(1)林业部门和媒体需要加强林地的保护,大力促进相应的法律法规,让人们知道保护森林的意识,在全国各地的这方面的知识,更要加强领导干部认识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

(2) 本质有关部门根据每个地方,林业保护监管的基础上决定每个地区的森林土地使用政策,和更加完美的法律程序是用来改善林地命令权威,每个地区应积极促进林地在林地保护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3)我们应该知道在这个行业,旅游业的发展,其前景也在一步一步的发展,这种明显的趋势,国家应该尽快交付相关的一些规则管理的森林旅游、旅游开发和建设标准。国家应该指出,特定条件下的发展旅游业,保护林地的开发,如果你想在森林资源建设旅游项目必须通过有关部门的批准,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的权威部门,可以使用。为了使未来的旅游业更久,现在应该创建和谐旅游建设和保护林业发展。

3 增强保护森林

一个是森林采伐限额管理严格。除了农民分散的树房子后面,其他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必须处理采伐许可证,并严格按照经批准的范围、数量和方法切割、切割、终结超限额打击非法采伐和不履行采伐审批依法或超出核准范围,乱砍滥伐森林树的违法犯罪行为[1]。二是培育和禁牧政策的全面落实。根据森林保护级别的划分结果,培养全面实施禁牧,是保护森林植被的基本措施。侵入FengYu地区偷吃草,严格进行批评教育;教育一再违反本法规定禁止放牧,但批评不会改变,严格依法从重处理。同时,导致植被破坏,依法追究,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加快林权证的发行工作。为了维护合法利益的林权,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依法森林权利人的林木和林地林权证书。第四,规范木材运输管理。严格执行木材凭证运输系统,任何差异境内的木材木材运输应采取的有效证书。加强监督木材,加工企业,打击,阻止非法收购木材,依法保护守法的合法权益、加工企业。

4 鼓励新增林地

里面还有一些其他的一些土地、林业土地林业生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一部分将鼓励其他网站适当的区域,用于调整,它不仅使用的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种植绿色,还可以增加森林面积,生态环境的保护。一些有一些分散的农田、林地边缘或陡坡耕地,可以鼓励耕地,退耕还林,有效地弥补ZhengZhanYong和减少林业土地面积的森林土地、林业用地面积减少降低了最低范围。尽管一些单位和个人发展的一些土地,但由于长期不使用导致浪费资源,和荒山、荒地资源可以开发林地。粮食产量低和不稳定斜坡停止耕种,基于YiLinZeLin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牧场农田规划林地多年,根据“农田、植树造林、谁管理、谁受益”的政策,及时批准认证,来补充林地调查,统计数据,文档。除此之外,还可以大量的激励措施鼓励运营商低产量、低站,鼓励管理能力、财务实力是丰富的林业大占领更多的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引进先进技术促进速生丰产林,提高林业集约化经营水平,改善林地的综合利用。

5 结语

保护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策略。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呈现恶化趋势生态条件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现象依然严重,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林地的建设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同时保护森林的必然要求是土地和木材和林产品供给的能力,是适应土地使用模式的情况。重要的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所以我国应加强森林保护的投资。

参考文献

[1] 李留春.加强林地保护和管理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3(2):33-35,95.

[2] 温平,刘成学.双城市林地保护与利用情况初探[J].防护林科技,2012(4):126-127.

[3] 刘红林.浅谈如何做好林地林木资源管理工作[J].中国科技博览,2011(31):219.

第4篇:林地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强化;责任;绿色林业

收稿日期:2011-07-25

作者简介:李兴福(1963―),男,广东平远人,主要从事林业的管理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036-02

1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忽视生态保护和建设,由于森林、草原、湿地遭到破坏性的开发,使绿色植物的覆盖率锐减,荒漠化、沙化严重,水资源匮乏,沙尘暴等问题严重影响北京的生态环境。生态差距成为我们和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生态脆弱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纽带,没有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制定国土资源保护开发规划时,将森林、草原、湿地、湖泊纳入重点保护范围,确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综合的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的国家规划,在国土资源保护规划中,明确规划了森林、草原、湿地恢复保护开发建设的目标,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律、制度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经济发展、建设战略层面上改变经济发展方向,我国林业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建设绿色林业重要的保障是强化核心责任,各级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责任制目标和相应的考核目标,提高了森林保护,生态恢复,林草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绿色产业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林业生产建设中的责任机制分析

2.1 提高认识是推行核心责任建设绿色林业的重要的保障

目前我国对环境保护,绿色经济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林业、草原、湿地保护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毁林、毁草、毁坏湿地、牺牲环境和资源、保障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对绿色经济认识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突出解决的问题。

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森林植被优化了国土生态安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改善了城乡面貌,优化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业态提高了国家核心竞争力,绿色经济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要形成一个人人爱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对绿色经济,环境友好,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保障的认识。

2.2 加强制度性建设,强化绿色林业建设责任

2.2.1 建设绿色林业目标管理责任制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存发展的根基。发展森林资源,优化林地结构,依法保护,提高林业科学管理水平,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是当前首要目的。《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各个地区编制林地保护建设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法律依据。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场改革,明晰产权,落实经营主体,稳定林地权属和用途,是建立林业生产发展责任制的法律依据。依法依规落实石漠化、沙化、工矿废弃地、生态重要区域陡坡耕地、沙化耕地退耕还林,积极补充林地数量,积极拓展绿色生态空间,是实现绿色经济的重要的保障。无论是原有还是新辟的林地都要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范围,实行严格的管理,加强法律、行政、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保证林业生态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2.2.2 建设森林保护责任制

我国林业资源匮乏,国家对一些过伐区实施生态林封山育林保护措施,加强林业生态保护,科学发展林业资源,积极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建设森林保护责任制,关键是要管好两件大事,一是森林火灾的预防,二是盗采盗伐的监管,需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这两件事都离不开领导和群众的参与,离不开领导和群众两个积极性。建立首长负责有专业人员和专业队伍组成的森林管护队伍,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实行专防和群防相结合的护林防火防盗体制,全面落实森林防火预防和扑救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森林火灾;强化森林限额采伐管理,规范林地保护措施,打击盗伐林木的犯罪行为。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有的生态被破坏了是用什么样的方法都不可能恢复的,发生这种不可逆的损失,让人痛心疾首,保护好、管理好有限的森林资源,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责任。

2.2.3 建立恢复性生产和开发性生产目标责任制

发达国家倡导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已经不在是停留在理论研究和概念阶段,有向低碳政策、低碳贸易、低碳金融、低碳立法、低碳文化的方向发展的趋向,在这方面我们还缺少话语权。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暖的低碳生活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符合中华民族“天人和一”的传统理念,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减少资源消耗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林业资源在生态文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发展林业生产,符合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建设生态国家的愿望。植树造林是一项劳动条件、环境艰苦,劳动周期长的工作,要促进林业建设的大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生产目标责任制,改变那种“年年修路路不平,岁岁种树不见树”的被动局面,建立严格的投资考核制度,实现投资和效益的统一,促进林业生产建设的大发展,提高我国绿色GDP的比重,把握低碳经济的主动权。

2.2.4 建立养护、防治目标责任制

植树造林,三分造,七分养,是说对森林的养护和病虫害防治,是有效培养和发展森林资源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上海近2万人的林业养护人员养护30万亩林木,实现林木虫害“早发现、早诊断、早防控、早治疗”,构建了林木安全的养护体系。事实证明,建立养护、防治目标责任制,实行责、权、利统一的管控体制,建立林木防护专业队伍,是培育森林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的林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这支专业队伍,以科学研究为依托,采取自然的,生态的和无害医药等各种有效措施,管好林木,管住林地,巩固造林成果,保证绿色产业健康发展。

推行核心责任建设绿色林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完整的责任制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可有效地构成了一个强大森林生态安全网络。

2.3 明确责任制的主体

林业生产的风险主要来自森林火灾和林木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和违规采伐的人为灾害,这种人为风险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没能很好的处理建设和林地保护的关系,过渡地侵占林地和权力人为了眼前的利益违规超伐林木以及时有发生的权力主体侵害权属主体的违规采伐的事件。无论是战胜自然灾害还是战胜人害,都离不开对人的管理,离不开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敬业精神。强化核心责任,首先要产权清晰,明证言顺地进行林业管理和生产;同时是义务清晰,实行营管分离,国家林业管理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惩治林业生产违反行为,用好的制度管住人,才能有效的管理林业生产,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在林业生产部门实行责任中心管理,责任中心是指承担一定经济责任,并享有一定权利的企业内部(责任)单位。林业部门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责、权、利相统一的高效合理的林业生产、管理机制,使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协调发展。林业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建立科学的林业管控体系,实现区域林木管理全覆盖。建立区域性防控网,组织自然灾害防控,灾害扑救等区域协调工作;加强对林业生产经营的指导,根据区域性特点,组织科技攻关,建设区域特色林业;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法律,加强对林木采伐、更新、扩建的审核批准,依法保护林业生产等。要实现林业大发展的宏伟目标,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敬业精神责任心。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涉及到林地管理的矛盾日益突出,要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管理智慧和坚强的意志,意志的坚定来源于责任,来自于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负责和深厚的情感。责任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奖罚分明,以强大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敬业精神。

2.4 加强宣传教育,培养绿色经济的民族意识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深入发展,绿色经济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需要宣传教育。大力普及生态林业知识,让更多的人知道生物链和生物能量平衡对人类是多么重要,人们追捧旅游,认识负氧离子对人重要同时提高了对林木花草的热爱。生态文化,生态伦理道德观和生态意识,生态责任观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让伐一棵树、毁一片林地草原都要反复掂量,形成人人注重环境质量,人人爱护林木资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的民族意识,为落实林业管理责任制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3 结语

现代林业建设在经济建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林业生产建设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强化核心责任建设绿色林业,培养各级领导、职能部门、一线职工的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性保障。

参考文献:

第5篇:林地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林政管理 存在问题 措施对策

林政管理是针对林业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管理问题,依照林业相关政策法规,对林业相关产业实施的业务管理。其核心内容包括“六管理一执法”,即林业经营管理、林权管理、森林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林木采伐管理、木材流通管理和林业行政执法。

近年以来我县资源林政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发展和保护森林这一林业工作核心,以宣传《森林法》和国家林业法律、法规,提高公民林业法律、法规意识,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为重点,抓队伍强素质提高林业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我县资源林政管理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谈谈我县林政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一、我县林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资源林政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认识不足,法制意识淡薄人们往往只注重于森林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林政工作责权不明。林政管理中有权无责的现象普遍存在。林政工作在一个地方究竟谁主、谁副,出了问题由谁负主要责任、谁负次要责任;在一个乡镇出现了乱砍滥伐,森林资源遭到了破坏,破坏究竟到什么程度才追究责任,其责任又由谁来负等问题都没有标准界定。3、管理力量薄弱,林政工作成绩不明显。4、乱占林地、毁林开垦现象仍然存在。

二、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对策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资源林政管理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林政管理队伍,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技术精,作风纪律硬,热情服务,廉洁奉公的林政管理队伍作为工作的重点,坚持内练素质,外树形象,把提高林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参加上级学习培训,集中自训,以会代训,安排自学,统一抽考,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林政管理人员对《森林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培训。规定凡林政执法人员必须经过县级以上政府组织的培训,在考试及格、考核合格并取得行政执法证后方可上岗,凡调入人员未经培训不得上岗,凡考核、考试不及格者必须待岗培训。这些措施的采取可以调动林政管理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林政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搞好资源林政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积极向社会宣传林业法规政策,增强公民遵守林业法规的自觉性。知法是守法的前提,为了更好地让公民了解、掌握国家林业法规和政策,我们注意加强对林业法律、法规和国家林业政策的宣传。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的同时,注意利用标语、宣传车、展板、宣传咨询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向公民宣传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从事维护国土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向社会提供森林生态服务的行业等知识,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和依法治林意识。

3、扎实地抓好基础工作。为了扎实有效地搞好资源林政管理工作,我们注意按上级要求狠抓落实,如期完成了森林资源二类清查,为编制“十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提供了依据,按要求顺利完成了我县第四次资源连续清查。严格限额采伐管理,控制林木过量消耗。加强木材检查站的管理,规范木材运输管理。

4、严格控制限额采伐,解决林地逆转问题。根据以往在培育,发展森林资源时,忽视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一些乡镇的局部利益,短期行为,林业抓的落实不够,造成超限额采伐问题,使有林地变成疏林地,疏林地变成无林地,使林地逆转,严重制约了林业可持续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进行了林权证发怔工作。二是明确落实责任,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凡是出现超限额采伐,毁林造成林地逆转的一发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三是加强了征占用林地的审核审批,杜绝了非法占用林地,毁林开垦的事件发生。四是对一些低产林,疏林地由林业局下去调查,合理确定更新。五是加大了执法力度。制定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按照规划确定使用用途,采取相应的林地保护措施,严格实行林地用途管制。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占滥用林地、毁林开垦和违法运输木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对一些重大案件和典型案件由新闻单位公开曝光,依法进行处理,从而使超限额采伐,有林地逆转得到根治。

5、进一步加大采伐限额管理力度,坚决杜绝超限额采伐。确保森林资源消耗不突破国家下达的年度限额指标,是资源林政管理工作的总要求。一是要强化林木采伐许可证的发放管理,严格凭证采伐制度,对申请采伐证明文件,要按照《森林法实施条例》和省厅的有关规定认真审核,严格把关。要严格按照《森林法实施条例》和省厅规定的发证权限,核发采伐许可证,严禁越权发证。二是要强化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发证单位要对采伐作业实施现场检查和作业质量、采伐量进行验收。县局将继续组织采伐限额执行情况检查,对超采伐限额负有失职、渎职责任的林业管理人员和领导干部,要依法严肃处理,坚决杜绝超计划采伐。三是加强对采伐更新验收的检查工作,对于年度采伐后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不得核发木材采伐许可证。

6、切实抓好林地保护管理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搞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尽快完成林权检查登记发证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批制度,包括征占用林地的审核、临时使用林地的审批和林地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内修筑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的使用林地的审批。四是加速调解林权争议,要积极做好林权争议的调查、调解工作,依照有关政策妥善处理。

7、进一步加强木材流通领域的管理,强化林木运输监督检查。一是严格按照《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进一步加大对林木经营加工的检查监督力度。凡未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已办证的林木经营加工单位和个人,要加强管理,把住进货渠道关,防止收购不合法的木材。二是依法强化木材运输管理,严格执行木材凭证运输制度,严格签证制度。三是进一步加强木材检查站的建设和管理,加大对木材检查站基础设施的投入,尽快使木材检查站达到国家标准。

8、深入开展林业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格依法治理。继续广泛深入开展《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黑龙江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特别是抓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真正把《森林法实施条例》落到实处。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用严格执法来树立林业部门的形象和威信。加强舆论监督力度,对重大案件和典型案件,由新闻部门公开曝光。下大力气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稳定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队伍,加大执法队伍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增加车辆、通讯、微机、传真机等基础设施,以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全面推动我县资源林政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做好林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9、深化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改革。要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以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需要,对不利于森林资源有效保护管理的办法加以改进和完善。如制定“集体林经营管理办法”,“森林采伐限额审批和采伐管理办法”,“林地管理办法”,“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成林检查验收办法”等操作性强的地方配套法规。逐步形成办事高效,监管有力,执法严明的新的森林资源林政管理体系。

经过实践证明,只有加强林政管理,林业才能有跨越式发展,才能把我县打造成林业大县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第6篇:林地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古大珍稀树木;资源状况;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231-01

前言

古大珍稀树木是有生命的珍贵文物,是民族文化、悠久历史和文明古国的象征和佐证。在研究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都起着不可忽缺的作用,通过对现存古树的研究,可以推究千百年来树木生存地域的气象、气候、水文、地理、地质、植被以及空气污染等自然变化。同时,古树名木还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进友谊,促进友好交往的重要媒介。

1 遵义县森林资源总体现状

全县有林业用地面积190533.3hm2,其中:有林地147850 hm2,疏林地509 hm2,灌木林地36880.4 hm2,未成林造林地190.5 hm2,苗圃地14.1 hm2,宜林荒山荒地3468.9 hm2,辅助生产林地11 hm2。按森林类别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其中国家级公益林面积为168913.3 hm2,地方公益林为40159 hm2,商品林81613 hm2。全县活立木总蓄积9135346.1 m?,其中有疏林地蓄积7612805.1 m?,散生木14187 m?,四旁树1401998.8 m?。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8.72%。

遵义县地带性原生植被为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大娄山山脉将其分为西北部中山峡谷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混交林、柏木林区和东南部黔中丘陵常绿栎林、马尾松、柏木林区及灌丛、草坡等。由于人为活动频繁,原生植被已很少,现有森林植被主要是天然的次生植被和人工林。全县有森林植被200多科5000多种,构成森林的主要树种有77科25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其种类繁多,国家级保护动物就有猕猴、豹子、狐狸、穿山甲、红腹锦鸡等,以及野猪、山羊、野兔、野鸡等,昆虫资源已知有499种。

2 遵义县保护古大珍稀树木存在的问题

据种质资源调查资料显示,遵义县纳入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有20个科42属74种1341株,其中树种以马尾松、柏木、枫香、银杏、朴树、桂花、丝栗栲等为主。分布地点以古建筑、机关学校、村寨、路旁、村民祖坟等地方较多,占总数量的85%,且马尾松、柏木、枫香三个树种的古、大树群落较为普遍。境内自然分布的国家一、二级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 2种;二级保护植物有篦子三尖杉、黄杉、香榧、遵楠、香果树 共5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宣传不到位,群众认识不到位。

媒体对古树名木保护的重大意义宣传甚少,人民群众保护古树名木的积极性尚未完全调动起来,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没有摆到应有的议事日程上,良好的社会保护氛围还未形成。群众对保护好古大珍稀树木资源的认识不到位,受木材贩子的挑唆,加上有些树责权不清,部分群众只顾眼前利益,以修造公益事业为名,将古大珍稀树出售给木材贩子以获取短期利益。

3.2古树生长不容乐观。

一是古大珍稀树木的生长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二是古大珍稀树发生病虫害较多;三是古大珍稀树遭到一定程度的人畜破坏。

3.3技术问题。

遵义县在保护古树方面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由于古树名木树种多,树龄长,树体衰老,恢复树势和修补树洞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目前关于古树保护的专业技术培训较少,使这块工作的专业技术缺乏,因此许多古树的救治恢复只能靠传统经验解决。

3.4保护经费严重不足。

遵义县共有古大珍稀树 4414株,数量大、品种多、分布广,只能对数量较小且位于重点部位的古树给予保护,其他古树只能采取常规护养挂牌保护,而古树保护是一项长期持久性的工作。上级林业部门又没有专项的古树保护资金,只能靠遵义县林业局自己筹一些资金但没有专门的保护经费。古大珍稀树保护的机构、人员、资金、基础设施、科技支撑力等投入严重不足,没有一套专门的管理系统。

4 主要治理对策

4.1技术方面

4 1.1常规性保护

对位于镇乡的古大珍稀树木,采取登记挂牌,并要求护林人员定期巡护和日常养管,对企事业单位内和个人庭院内的古树名木,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要求各责任主体对古树周边环境进行经常性清理,对生长状况及病虫害发生情况实行监测,当发现有病虫害发生时,就统一组织对全县散生古树进行药物防治,有效地保护了树叶不被害虫违害。

4 1.2重点保护

4.1.2.1树体支撑

对树冠过大,主枝过重的古大树,采取支撑措施。对十大古树村落采取重点保护,如乌江、永乐等镇的千年银杏,榉木;乐山镇的红豆杉群落;毛石镇古楠木树群落采取修围栏保护;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单株古大树采取一定措施的保护。如洪关乡的千年银杏和红豆杉分别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并且安排了保护经费。通过各种保护措施,这些本已衰弱的千年古树慢慢恢复生机。

4.1.2.2垒砌坝台

对位于山区且根系的古大珍稀树,遵义县采取实施修筑坝台、垒砌台阶等措施。如鸭溪、松林、、三岔、虾子等镇的古柏树群落,由于多年的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根系2/3,古树的生成条件恶劣,长势衰弱。根据现地条件,对该古树群落的根系进行了垫土,在护坡上预留排水孔,为古树创造良好的排灌水条件。

4.1.2.3修补树洞

对出现有树洞的古树,及时采取树洞补救措施。如石板镇的金丝栏木,龙坑镇的千年银杏,由于年代久远,树杆中空主支已经腐烂,戎П焕谆髡鄱细霉攀鞯纳存严重受到威胁,对此采取了“水泥浆砌法”对树洞进行了修补,针对现地情况,用水泥桩做围栏加固保护。

4.1.2.4挂标牌保护

为规范古树名木的管理,统一制作了古树标识牌,标牌登记了古树的名称、树龄、照片和保护等级等“户口”档案信息,使古树真正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4.1.3加大宣传力度

4.1.3.1结合日常巡查,加大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宣传力度

对全县古树名木保护进行定期检查和和日常巡护的同时,加大对保护古大珍稀树木资源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使广大公民增强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主动参与保护,树立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生存观。

4.2政策方面

4.2.1加大打击力度,严惩破坏古树的违法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古大珍稀树木保护及活体树木移植管理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因地制宜制定我县的有关古树名木保护规章制度。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古树名木的违法活动,使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第7篇:林地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造林 整地 方法 质量要求

造林地的整地其目的是为了改善造林地环境条件,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可见,造林地整地的方法与质量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主要工作。现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实际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整地、造林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一、整地方法

造林整地和农耕地整地不同。首先,造林地种类多种多样,地域广,面积大,自然条件复杂,立地类型不一。这就决定了整地任务的艰巨性和方法的多样性。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通常只能进行局部整地。其次,林木生长周期长,一般是培育一代只整地一次,这就要求整地的质量要高,作用的时间要长,效果要好。

(一)全面整地

全面翻垦造林地土壤,主要适用于平原、无风蚀的沙荒地和坡度15°以下,水土流失轻微的缓坡地,以及林农间作或用来营造速生丰产林的造林地。翻垦深度一般在25cm以上。全面整地幼林生;长的效果好,但全面整地用工较多,成本高,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机械进行全面整地。但山地造林,全面整地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不提倡全面整地。

(二)带状整地

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隔带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整地带之间保留一定宽度的不垦带。此法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较好,有利于水土保持,便于机械化作业。带状整地适用于平原地区水分较好的荒地、风蚀危害较轻的沙地,坡度平缓或坡度虽大,但坡面平整的山地,以及伐根数量不多的采伐迹地和林中空地等。一般带状整地不改变小地形,如平地的带状整地及山地的环山水平带整地。为了更好地保水保肥,促进林木生长,在整地时也可改变局部地形,如平地可采用犁沟整地、高垄整地,山地则可采用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整地方法。

二、造林整地的技术和规格的确定

为了保证整地效果,有利于幼林生长,除了因地制宜地选择整地方法外,还要强调整地的质量要求,尤其应保证整地深度、宽度和断面形式的规格质量。

(一)整地深度

整地深度是整地各种技术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确定整地深度时,应考虑地区的气候特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林木根系分布的特点,以及经济和经营条件等方面。一般来说,在干旱地区、阳坡、低海拔、水肥条件差的地方,深根性树种或速生丰产林,经营强度较大时,整地深度宜稍大,通常在50cm左右;相反,可适当小些。但整地深度的下限,应超过造林常用苗木根系的长度,一般为20~30cm。

(二)破土宽度

局部整地时的破土宽度,应以在自然条件允许和经济条件可能的前提下,力争最大限度地改善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为原则。具体应根据发生水土流失的可能性、灾害性气候条件、地形条件、植被状况以及树种要求的营养面积和经济条件等综合考虑,在风沙地区和山区,容易发生风蚀和水蚀,整地宽度不宜过大;但还应综合考虑其他条件,如山区坡度不大,杂灌木高大茂密,在经营条件可能的情况下,破土宽度可较大。

(三)断面形式

断面形式是指破土面与原地面所构成的断面形式。一般多与造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在干旱地区,破土面可低于原地面,并与地面成一定角度,以构成一定的积水容积;在水分过多地区,破土面可高于原地面;介于干旱和过湿类型之间的造林地,破土的断面也应采用中间类型的形式。

三、造林整地的季节

整地的时间是保证发挥整地效果的重要环节,尤其在干旱地区更为重要,从整个造林过程来看,一般应做到提前整地,这样有利于土壤充分熟化,杂草灌木根系得到充分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水分状况,发挥较大的蓄水保墒作用,提高造林成活率;同时也便于安排劳力,及时造林。提前整地,最好是在整地和造林之间有一个较多的降水季节,如准备秋季造林,可在雨季前整地;准备春季造林,可在上一年雨季以前或至少也要在秋季整地。因此,提前整地一般是提前1~2个季节,但最多不超过一年,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群众性造林时,整地时间最好与农忙错开。

四、造林整地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造林整地中的环保问题

传统的造林普遍采用集约的整地方式,适当的整地能改善幼林生长环境,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但由于整地铲除植被且松动了土壤,引起了林地水土流失、地力下降等生态环保问题。

(1)整地是导致人工林生态系统严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子。不合理整地方式常导致幼林地发生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如杉木幼林地。据研究报道,泥质页岩发育的红壤全垦整地径流量3~4t/Hm2・a,遇大暴雨之年可达6t/hm2・a。

(2)不同整地方式对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肥力有一定影响。随整地规格加大,林地表层土壤0.01mm物理性砂粒增加,表层土壤养分含量下降,整地对林地肥力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表层,其主要是由不同整地方式造成林地水土流失差异引起的。

(二)造林整地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自然状态下的森林覆盖着陆地已经几千年,而没有任何明显的自然衰退现象,保持这种持久生产力的关键是在没有采伐或大的干扰情况下,使所有成熟林最后维持着近似的动态平衡。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皆伐、整地对生态系统营养元素迁移、土壤物理性质与速效性养分供应、土壤微生物和生化活性等多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土壤肥力随之明显下降,因此以降低林地干扰强度为核心,保持林地可持续利用,必须改革传统整地措施。

(1)尽量采用不炼山方法营造林木,把剩余物散铺或带状堆腐,从而达到保蓄养分,增加幼林地地表覆盖度,提高土壤湿度,保持水土的目的。

(2)尽量避免采用规格较高的整地方式,宜用整地。一方面整地较经济,亦可满足幼树根系生长,另一方面可减少采伐迹地的破土面积,维持土壤的抗蚀性,并能较大幅度降低土壤侵蚀中土壤的数量。

第8篇:林地保护措施范文

巢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巢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的建设,扰动土地、破坏植被、渣土堆放、施工噪声扬尘等都必将对其产生不利影响。《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规定,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并与景观相协调,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建设活动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周围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资源和地形地貌。工程建设首先取得主管部门安徽省住建厅关于同意巢湖防洪治理工程建设的批文,其次在可研和环评报告中明确提出在风景名胜区核心区禁止施工。对于影响景区其他部分的施工建设活动,通过落实报告提出的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减小对风景名胜区影响。如采取生态型护坡,选用格宾石笼挡土墙和护坡方案;工程防浪林平台初选树种为意杨、杨树、垂柳、水杉等树木,考虑到生物多样化的需要,以及在低于设计水位时的防浪要求,在防浪林平台靠岸侧及靠湖侧设低林带,种植杞柳等耐水的湿生灌木林。对于1、2级堤防的较宽防浪林平台,靠岸侧高程较高,可以种植一些花草,利于美化环境。此外,在水深合适的湖滩,种植芦苇等其他挺水水生植物。穿堤建筑物由于在风景名胜区内,建筑物的色彩、外形、结构、布局应与当地景观协调一致。

2湿地保护

作为国家重要湿地,工程建设首先要遵守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在湿地内禁止从事的活动绝不实施。其次由于工程建设需要占用湿地,在开工前需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并给予补偿。临时占用的湿地,期限不得超过2年;临时占用期限届满,建设单位应当对所占湿地进行生态修复。该工程建设具有环境和生态效益,防浪林台为人造湿地,堤后填塘为加固堤防,水面转置为林地,均可以保护巢湖湿地;工程施工和运行对湿地有扰动作用,其中湖区取土修建防浪林台对湿地影响最大,但是湖区取土是用作加固堤防,不用作其他目的,所取土方只是从湖区移动到堤防两侧,仍在湿地范围内。湖区取土可以起到疏浚底泥的作用,水环境得以改善。因此本工程建设虽然对湿地有不利影响,但是在采取必要避免、减缓、恢复和补偿措施的情况下,工程建设利大于弊。

3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

根据《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七条和十八条规定: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从事修建水利工程、疏浚航道、建闸筑坝、勘探和开采矿产资源、港口建设等工程建设的,或者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外从事可能损害保护区功能的工程建设活动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建设项目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专题论证报告,并将其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参与涉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组织专家审查建设项目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专题论证报告,并根据审查结论向建设单位和环境影响评价主管部门出具意见。因此,庐江县段和原巢湖市段工程建设内容涉及翘嘴鲌、银鱼、秀丽白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建设项目对翘嘴鲌、银鱼、秀丽白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专题论证报告,并取得渔业主管部门对该报告出具的审查意见。经咨询农业部渔业局的意见,市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参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执行,需征求市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主管部门的意见,适当简化专题论证报告。根据工程分析,湖区取土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主要体现:(1)对湖底生境的破坏导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主要是破坏了底栖动物、挺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的生境;(2)湖区取土造成局部水坏境变化导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同时,工程施工将会对沿岸水生植物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定居性鱼类的天然产卵环境。因此,在可研和环评报告中要求,工程施工期主要安排在枯水期,减轻对鱼类产卵的影响。相关部门在各个河口设置多处人工鱼巢,减轻河口工程对定居性鱼类产卵场的影响,施工活动结束后做好生态恢复措施。此外,施工机械和人员活动可能会对施工范围内分布的野生动物产生不利影响。必须采取分段施工方式,减少工程建设对野生动物及其生境影响。

4结语

第9篇:林地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字:制约 ;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因素;对策

Abstract: Land is the basis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but at present, the irrational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idle land and soil erosion, this paper provide some response measures for the constraints of land resources for sustainable use specific.Key words: constraints; the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resources;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3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低,人地矛盾突出。另外,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土地的闭置等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土地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且易破坏土地这个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一、制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地广人稀,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8.4%,而土地面积占全国土总面积的56.5%。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28.4%,林地占全国林地的38.3%,牧草地占全国牧草地的 72%。就人均占有量的而言,西部地区人均土地为28.8亩,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是2.0亩、4.7、10.3、虽然西部地区土地总量很大,人均占有量也较高,但其耕地质量却不高。在西部,优质高产旱涝保收农田约有1.8亩,只占耕地总面积得32%,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而大于25度的坡耕地共计 681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大大高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人口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耕地则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在减少。由于土地资源短缺,受人口与生产发展的压力,土地处于严重超负荷利用状态。

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土地质量退化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土地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数量减少表现为整个土体毁坏或表土丧失,质量降低表现为土壤在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质量下降。我国土地质量退化现状根据其类型分别表现如下:

(1)土壤侵蚀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4 %,植被覆盖率低和植被的不断破坏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土壤侵蚀。建国以来平均每年增加水土流失面积500 万―600 万亩,至今总面积已达179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使耕层变薄,土体受破坏同时土壤养分流失。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超过50 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的1/5,相当于全国耕地削去10mm 厚的肥沃的表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 多万吨化肥的养分含量。从地区分布看,长江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40%,黄河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67%,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北方的风力、冻融侵蚀地造成了大面积农业土地承载力减弱或土地荒废。

(2)土地荒漠化

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 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建国以来,全国共有1000 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 亿元。

(3)土地盐渍化

我国盐碱荒地约为2000 万公顷,盐碱耕地677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淮河平原,黄土高原和沿海地带。盐渍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微生物活动能力差,土壤板结,成为我国主要中低产田类型之一。

(4)环境恶化,土壤污染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土壤中,造成土地污染。据统计,我国耕地受城市工业三废污染的面积达6000 万亩,受乡镇企业污染的面积达2700 多万亩。另外,遭受农药,化肥等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污染已达2 万亩。

3.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在现有农业用地中,有相当一部分土地的质量不高,投入少,重用轻养,生产力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1)中低产田面积较大,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1.3%;中国林地资源中,有林地面积只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45.7%,在有林地中,过熟林比例较大,林木枯竭率较高(1%左右),造成林木资源的严重浪费;草地利用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的57.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0.5 倍,而生产能力却远比世界平均水平低,每公顷可利用草地平均生产畜产品还不及美国同等草地的1/27。(2)土地浪费严重。一是城市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率低。三是农村土地使用存在许多问题。全国农村人均用地已达182 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150 平方米的标准。

4.土地开垦过度、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中国的后备耕地不足0.7 亿公顷。这些资源有50%以上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云南三个边缘省、区。这些地区人口相对稀少,部分地区干旱少雨,给土地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后备资源中山地多、平地少,质量好的少、中等和次等地多,大多数后备土地只能开垦作为林果、林木或经济作物用地,且开垦难度较大,所需投入也较大,同时,开垦不当还易导致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5.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近年来一些地区盲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适宜水果种植的区域的大量发展果园,导致许多优质耕地被挤占。此外,西部的建设用地尤其是交通和城镇用地数量偏少,比例偏低。目前西部地区交通用地只占本地区总面积的0.25%,远远低于东部地区1.39%:城市数量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7%,城市建成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

1、控制建设用地, 切实保护耕地

我们必须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 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耕地保护立法。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要抓紧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及抓紧编制各项专题规划, 并根据规划划定不同级别的“耕地保护区”, 将耕地面积和区域相对固定下来。③强化全民保护耕地意识。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的方式强化各级干部和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 培养节约用地观念, 并使之尽快转化为保护耕地的自觉行为。

2、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提高耕地生产力

农田基本建设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①建设农田水利。要兴建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 修复、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水利设施, 提高抗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要注重发展节水灌溉, 缓解农田用水供需矛盾。②改造中低产田。应以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为主要目标, 针对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 采取相应的综合措施, 基本消除制约土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素, 培肥地力, 改善农业基本条件。③促进农田装备的现代化。要继续推进机械化进程, 大力推广适合于不同土地类型和经营方式的实用机械。

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调整布局

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方面急待进行的工作有: ①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 对城市的规模和用地面积进行重新核定, 通过土地整理、改造和置换等措施, 实现城市用地的优化布局, 将闲置的土地重新投入到效益高的用途上去。②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区域化集中、专业化经营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形成良好用地结构的重要策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现有的商品粮、棉、畜产品基地建设, 增加这些地区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 提高商品率, 并以此为契机, 逐步形成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大分工格局。

4、开展土地整治, 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是土地资源开发、治理和保护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它是一项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工作, 主要包括有: ①“四荒”地开发。荒山、荒坡、荒滩和荒沙是最具开发价值的后备土地资源, 要根据其个体特征, 因地制宜地加以开发利用, 使之变成能为人们带来效益的耕地、草地、林地或者建设用地, 以便增加土地资源的存量。②水土保持。大力开展大江大河及小流域的治理工作, 启动各项防护林工程和绿化工程, 最大程度地消除由于洪水、风暴和人为破坏带来的各种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危害。③土地污染防治。要贯彻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首先要堵塞土地污染和农业用水污染的源头, 杜绝城乡工业“三废”的超标准排放; 其次要采用生物、化学和工程措施对污染土地进行治理; 对于农业生产环节中农药、化肥、农膜和农产品废弃物所带来的土地污染, 则要采取生态技术手段加以消除。

5、控制人口增长, 缓解人地矛盾

在土地资源难以增加的情况下, 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人地平衡的根本措施。对于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 预计2030年前后将达到16 亿左右的人口高峰。同时关于国内土地承载力的研究表明, 在高投入水平下, 以人均500kg 粮食计,人口承载量的极限为16.6 亿人, 这是中国人口控制的最后界标。由此可见, 我国人口形势十分严峻, 人口增长将成为土地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瓶颈”。为此, 我们必须推行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 尤其是做好农村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 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控制人口增长, 缓解人地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