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空间规划与设计范文

商业空间规划与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空间规划与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空间规划与设计

第1篇:商业空间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 地铁; 地下空间规划; 地下空间功能; 地下商业空间

2005年年底,成都地铁建设全面启动,这是成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意义重大。地铁的建设也是成都全面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要契机,它将成为城市地下的发展轴,为成都地下空间系统化发展创造条件。成都市地铁1号线主要沿人民南路道路地下布局,地下空间涉及市政管线、轨道交通线路、站点、地下立交和过街设施等。因此,有必要对利用模式、空间控制、商业开发等进行研究分析。

1 地铁地下空间功能分析

地铁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才能符合城市实际。规划中除了应考虑要为轨道线路预留空间,应考虑地铁地下空间利用,研究地下空间功能。地铁地下空间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2篇:商业空间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 地下空间 规模预测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地下空间的建设规模预测

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解决城市发展和空间紧缺的手段之一。为了合理分配城市中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资源,在地下空间项目建设前期,须作出建设规模的合理化预测。

目前在地下空间的实施规划中使用比较多的方法是需求模型法。这种方法是通过预测实际需求的最大值后,进行一定的影响系数修订,最终预测出地面上下开发建设的总量的这种方法可称为需求模型法。这种需求模型法受到建设单位主观判断和的类似建成项目经验的影响,计算基准数据上下浮动大,修正的数据也受到如城市人口、就业比例、区域商业需求等因素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并非与建设空间需求成线性增长的关系,这些因素相互有存在一定的影响,使得最终估算结果较为模糊。

从较早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经验来看,地下空间的开发量往往是依据实际项目需求和空间利用的计划来确定的。城市中心区地上与地下建设规模的比例受到城市发展阶段、人口规模、就业岗位、城市各类用地构成等因素影响,通常比例在1:10到1:4之间。

2. 地下空间的开发模式

确定地下空间可开发建设的最大规模,是确定开发建设模式的前提条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下空间可整体开发的前提下,其开发模式可根据地块开发建设顺序分为区块连接式开发、轴向滚动式开发和次聚焦点式开发三种模式。从单个地块或局部区域地下空间的开发模式来看,一般可以分为分散式开发、整体开发和局部开发三种。分散式开发模式一般适用于各个开发部分不需要频繁联系的空间,如住宅小区之间的地下车库、人防工程和地下储藏室等地下空间的建设。局部开发较分散的项目更注重地下空间的相互联系,一般这样的地下空间开发受到较多限制条件(如:已建成的大型市政设施、不可改变的自然地形因素等)影响。整体开发是指在开发范围内排除影响因素后进行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地铁站点周边地块进行建设一般都采用整体开发的模式。

3. 岳家咀立交下方地下空间规划

2007年建成通车的岳家咀立交位于徐东大街与中北路交叉口,是武汉城区内大型的立交工程之一。三层互通式形式的岳家咀立交桥是武汉市解决全市六大堵点工程的重要举措,建成通车后确保了一环线在徐东路向南通行的畅通。2009年,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布局规划确定轨道交通4、8号线通过岳家咀地区,并在立交周边设置换乘站。伴随着岳家咀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周边用地急剧升温,多个建设项目伴随着轨道站点的确定逐步启动。由于立交与轨道换乘站点等因素的影响,制定合理的立交下方的地下空间开发范围与开发总量,成为岳家咀地区地下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3.1 最大建设规模与开发模式的选择

在岳家咀地下空间的规划项目中,由于受到立交桥和地铁换乘站的共同影响,地面上下空间分割严重,可以直接利用的面积有限。地铁4号线和8号线在岳家咀立交下方空间交叉,并设换乘站一座,地铁线路和站点设施轮廓线投影范围就达到33000平方米。岳家咀立交桥采用三层立交的形式,立交下方有大量桥梁的支撑柱,按照桥梁设施的基本防护要求,每个柱基周边需要预留出不小于3.0米的柱基保护区域。整个岳家咀立交桥下方共有柱基达到133处,这些柱基及其自身的防护区域,将立交下方的可利用地下空间划分为多个不连续的空间。

随着岳家咀立交桥的建设完成,区域交通条件的到有效改善。立交周边多个建设项目逐步启动,立交周边项目基本确定了各自地下空间的建设规模,地下一层主要用于商业空间的建设,地下一层商业和停车的总建设面积达到了30500平方米。由于周边地下空间的开发规模和功能已经初步确定,立交下方的地下空间只需要与周边地块衔接,地块界限围合形成的范围成为岳家咀立交下方地下空间拓展的边界。

岳家咀立交下方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受到立交本身和周边拓展范围的共同影响,最终选择了结合轨道站点与周边已有地下商业空间局部开发的模式。这种由限制条件逆向推演制定开发模式的方法,适合限制因素众多、开发难度较大的地下空间建设项目。

3.2 分层制定建设规模

为了准确分析岳家咀立交柱基和轨道设施主体在不同深度对开发造成的影响,需要按照不同的开发深度划定各层最大开发范围。由于地下开发空间受到建筑净空、地下建筑底板和顶板厚度、设备层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岳家咀地下空间规划提出单层地下空间最小竖项高度不宜小于5.9米得研究结论。岳家咀立交下方地下空间可初步设定竖向开发深度为地下一层(0.0米至-5.9米)、地下二层(-5.9米至-11.8米)、地下三层(-11.8米至-17.7米)。

在地下一层(0.0米至-5.9米)开发空间范围内,由于受到立交柱基、轨道4号线站台层和4号线轨道廊道的影响,这一深度范围内的最大可开发面积总和为34000平方米,4号线站台和轨道廊道将开发空间划分为东、南、西三个相对完整的部分,其中东部地下空间面积12000平方米,南部地下空间面积4000平方米,西部地下空间面积18000平方米。在地下二层(-5.9米至-11.8米)开发空间范围内,由于受到立交柱基、轨道8号线站台层和轨道廊道的共同影响,这一深度范围内最大可开发面积为53000平方米,8号线站台和轨道廊道将开发空间划分为南、北两个相对完整的部分,其中南部地下空间面积19000平方米,北部地下空间面积34000平方米。在地下三层(-11.8米至-17.7米)开发空间范围内,这一深度范围仅仅受到立交柱基的影响,最大可开发面积为67800平方米。

3.3 各层空间规划利用

整个立交下方各层地下空间按照功能被划分为:轨道站点及其设备、站点商业开发空间、联系通道空间三个部分,立交下方地下空间总面积达到76500平方米。

编号 名称 面积(平方米) 描述

1 轨道站点及其设备空间 64000平方米 4、8号线站点及其线路

2 站点开发空间 13500平方米 主要指4号线站台层

(-8.20米处)商业开发空间

3 联系通道空间 4500平方米 通道及出入口空间

地下一层(0.0米至-5.9米)的开发空间受到轨道4号线站台和立交柱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立交南部,地下一层商业与南部地块地下一层商业直接相连,地下商业面积扩大至7000平方;立交东部的地块通过规划设施的地下商业街与轨道站点和南部地块连通。立交北部地块商业面积向南扩大至站点出入口,面积扩大3000平方米。至此地下一层(0.0米至-5.9米)总开发空间面积为13500平方米。该深度的地下空间与周边地块的地下一层开发空间直接连通,在-5.90米这一标高上与周边地块连接成片,轨道站点出人流通过扶梯由站厅层(-8.20米)到达商业开发一层(-5.90米),在经扶梯至地面(0.00米)人行道。

地下二层(-5.9米至-11.8米)属于地下空间的中层开发,主要用于交通设施和其他设施的建设,施工期间需要避让现有的立交与轨道站点主题结构,并需要采用局部开挖与盾构相结合的,施工难度大。地下二层空间不与周边地块地下二层直接联系,主要是用于从8号线站台层(-13.75米)到4号线站厅层(-8.20米)的转换。

3.4 交通组织

岳家咀地铁站点进出人行流线可以直接通过站点内部的垂直交通设施到达地面人行道,或通过地下一层商业开发空间(-5.90米)进入周边地块地下一层商业空间。立交中部和立交闸道外侧地面设置的6处港湾式公交车站,其中两处公交站点对向设置在立交下方的两股机动车道上,区域内可实现地铁进出人流不跨越立交下方绿化进行轨道与公交的换乘。地铁进出人流通过地铁非付费区和公共通道可满足全天候过街需求。

4. 结语

科学的预测地下空间开发规模是地下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任务,准确的规模预测是合理配置城市公共资源的前提条件之一。在地下空间相关规划设计过程中,建立一种通用性、准确性较好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总量预测体系和预测方法,需要城市管理部门、相关研究部门、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开发建设主体单位共同重视,才能推动这一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使有限的城市公共资源更为合理的利用。希望本次岳家咀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工程中规模预测的一些方法,能为其他类此规划的编制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05.

[2]董丕灵.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需求的规模预测.《上海建设科技》,2006.

[3]于一丁 黄宁 万昆.城市重点地区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方法探讨-以武汉市航空路武展地区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09

第3篇:商业空间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开发特点;规划;功能;布局;规模预测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加,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短缺。因此,向城市地下要土地、要空间,就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地下空间系统之中,容纳了大量城市公共活动的地下公共空间无疑是其中的重心和枢纽,也是地下空间规划研究的重点。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因自身特点,对空间规划和设计有特殊的要求。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利用,对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特点

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不同于一般的地下空间开发,一方面要体现城市空间发展的公共性,是服务于公共事业为主的,无论所有权归属如何,其服务对象一定是大众化全民化的;另一方面地下公共空间的功能主要是商业娱乐、商务办公、文化体育、动态交通(轨道、车行、步行)、静态交通(停车)、市政公用设施以及防灾等社会功能。

2.1地上、地下公共空间一体化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模和功能要和地上空间相互配合,注重地上、地下整体协调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地上、地下空间开发规模成正比例关系;另一方面地上的城市功能与地下空间的开发内容相协调和补充,形成地面上下相贯通、有机联系的空间体系。

2.2地上、地下公共空间特色化

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主要考虑商业金融、商务办公、公园广场及其他公共设施用地,这些地区多为城市公共区域,符合地下公共空间开发所需各种条件,适合规模化区域性开发。地下空间建设一方面要结合老城改造开发,在老城改造中,将地面改造与地下建设同时进行,充分利用原有的地下空间,通过规划地下街、地下通道将它们连通整合,将高密度地上活动引入地下,开发综合功能。另一方面可以与城市新区建设同步,发挥新区整体规划的优势,整体规划地上地下空间功能和结构布局,统筹开发强度和时序,使地上地下协调发展。

3重点地区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重点地区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主要从开发类型、功能定位、规划布局、竖向规划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为每个重点地区的详细规划提供依据,以便最终确定每个重点地区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范围、功能布局和规模容量。

3.1重点地区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类型

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地区规划特点密切相关,地区的建设程度、开发模式以及功能特点决定了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和规划布局。根据重点地区的分布以及城市建设、功能布局的特点,规划将重点地区划分为老城改造型、新区开发型和交通枢纽型这三大类型。

(1)老城改造型地区:主要指老城区的

城市公共中心,商业金融中心,商务办公和餐饮娱乐密集区。该类型地下空间以纾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地面环境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主。

(2)新区开发型地区:主要指正在开发

建设中的城市新区。该类型地下空间有着与地上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落实的优势,地下空间易形成规模化发展,按照地上、地下合理需求,预留公共地下空间,科学定位。

(3)交通枢纽型地区:主要指综合交通

枢纽,轨道交通枢纽等交通换乘密集地区,人、车流量较大。该地区地下空间主要以交通功能,商业娱乐配套功能为主,疏散人流和车流,缓解地面拥挤交通,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3.2重点地区地下公共空间功能选择

地下空间功能是城市功能向地下的延伸和拓展,功能的多元化促进了城市地下空间的产生和发展。地下公共空间功能主要涉及商业设施、交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商务办公、市政设施、仓储设施、防灾设施。此外,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选择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功能的适用性

城市的总体功能是由整个城市空间来承载实现的,地下空间是整个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其中部分城市功能不适宜在地下发展,因此需要分析与地下空间开发相适用的功能。

分析地下空间适宜的开发功能就要充分利用城市上、下部空间的不同特点,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将一些安排在地下空间特别有利或安排在地上空间具有严重弊端的功能安排在地下空间,根据城市上、下部空间开发强度、状况和城市经济、技术水平来综合权衡,妥善安排。

(2)功能的互补性

功能互补主要指在充分发挥各自空间功能优势的同时,使地下与地上功能空间互补互利,强化区域或地段的整体功能效益。在广场或公园等开敞空间地面下,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用做停车场或商业空间,既可高效发挥城市广场和公园使用功能,又可利用地面开敞空间将地面阳光、绿化和新鲜空气引入地下,改善地下空间环境;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旅游区保护地段,开发利用地下交通、服务、商业空间,既保护地面旅游环境,又吸引地上大量游客利用地下空间的各种功能设施。

(3)功能的协调性

功能协调主要指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必须与地面空间规划相协调,做到城市地下、地上空间资源统一规划。

3.3重点地区地下公共空间规划布局

功能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动力,是地下空间存在的本质特征,而形态布局是表象的,是功能与结构高度的概括,它反映城市发展的延续和继承,体现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环境特色。城市地下空间的形态是各种地下结构(要素在地下空间的布置)、形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空间轮廓)和相互关系所构成的一个与城市形态相协调的地下空间系统。一般地下空间开局主要有点状布局、辐射状布局、线状(脊状)布局和面状布局。

(1)点状布局

点状地下空间是相对于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形态而言,它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地下单体,大多由某个区域占据较小平面范围的地下空间构成。点状地下空间一般偏重于城市中心、较大型的公共建筑、居住区等城市矛盾的聚合处。这些地区土地资源紧缺,地价昂贵,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缓解地区人流过于集中、停车困难、地面环境嘈杂等问题,以获取较高经济、社会效益。

(2)辐射状布局

辐射状地下空间主要以大型地下空间设施为核心,通过与周围其它地下空间的连通,形成辐射状。这种形态一般是与地下空间发展的点状布局的有机结合,即通过一处或几处大型地下空间设施的开发,带动周围地块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使局部地区地下空间设施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由单点发展向多点开花的布局发展,是地下空间开发的二级模式。

第4篇:商业空间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大学城;商业布局;优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170-05

根据《大学生蓝皮书: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2013)》报告,中国大学生人均月消费支出945.6元,人均全年消费总额达到11 347元,超过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

在大学生强大的消费能力驱动下,各路商家长驱直入,大学城商圈涌现。与大学生强大购买力不相称的是,目前蚌埠大学城高校周边的商铺大多数还是处在分散运营、各自为阵的初始形态,对于商业的布局、人流的聚集以及规模商圈的形成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需要对蚌埠大学城商业空间布局的进行研究,研讨其商业类型、商业形态、发展优势劣势等,提出优化建议,以促进蚌埠大学城商业经济的发展。

一、蚌埠大学城概况

(一)蚌埠大学城建设

蚌埠大学城位于蚌埠市东郊龙湖东岸即蚌埠市龙子湖区,全境位于龙子湖国家4A级风景区东岸,北依高速铁路蚌埠南站。大学城共占地10 000亩,共投资2 000亿,建筑面积670万平方米。目前大学城一期工程已经完工,有4所大学进驻,分别为: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电子信息学院、蚌埠医学院和蚌埠学院。自2002年建设至今,蚌埠大学城已初具规模,各类校舍、道路、供水等公用配套设施建设已投入资金6.1亿元。

(二)大学城商业发展

随着商家涌现,大学城逐渐形成了一个商业服务街区即现在的龙湖春天商业街。龙湖春天商业区位于蚌埠大学城核心位置――被4所高校围绕,占地782亩,建筑面积达62万平米。龙湖春天商业街是蚌埠大学城唯一的商业区,距离每1所城内高校的步行距离都在15分钟左右,购物便利。其市场以个体经营为主,以零售方式出售商品,经营时间相对集中。但由于现有市场的不成熟,商业等级较低,服务设备不完善,使得龙湖春天商业街的发展受到压抑,这也说明蚌埠大学城商业空间还没被合理开发利用,蕴藏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二、蚌埠大学城商业空间现状

(一)蚌埠大学城商业类型

本文对蚌埠龙湖春天商业街商业类型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实地调研,并把商业服务业、社会服务业以及娱乐业划分到服务业之中,得到统计结果(见下页图)

本文对龙湖春天商业街的商业类型进行了分析:(1)三大行业中,餐饮业占比遥遥领先,高达54%;(2)在服务业当中,美容、美发店占比都是最高的;(3)商业空间主要用于餐饮行业,商业服务主要满足于物质层次上,在精神服务上的投入较少,也即是精神层次上的消费较少,商业服务结构偏低,商业类型很少。

(二)蚌埠大学城商业形态

各校内部的商业布局规模普遍较小,经营内容以小型超市、报亭、理发店、打印店、书店、照相馆、干洗店、水果店、快递收发处等服务为主,经营状况相对良好,消费群体相对稳定。校内商业布局主要利用学生宿舍、食堂、活动中心等建筑布局的架空层或内部部分地域,布置商业店铺和服务类摊点。这种布置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建筑布局利用率,其大部分布置在宿舍下面或内部,使得学生接受服务十分方便;其不足之处在于布局狭小,布置局促,经营环境氛围欠佳,难以形成较强的商业气息。

蚌埠大学城商业形态主要为面式棋盘型组织形态和带状式商业组织形态两种。以龙湖春天商业街为例呈现出的这种“面”式商业空间布局不但服务于进入其区域的人员,还对区域外部一定范围的人群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可以满足相同空间区位中群体的不同消费需求,或满足不同空间区位中群体的相同消费需求。带状式的的校园商业空间是由多个商业单体组成,并主要沿街道方向顺序展开,且服务于进入其内部的人群,也对其展开方向临近区域的群体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三、蚌埠大学城商业发展SWOT分析

SWOT是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这四个英文字母组成,意为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一)发展优势

1.潜在消费者不断增加。蚌埠大学城的师生数量逐年增长,远期来看,蚌埠机电技师学院、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等也将陆续驻进,完全建成后,大学城学生规模将超过10万人。潜在消费者的不断增加,消费群体的相对稳定,加之大学生的消费面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等,将在长期里对蚌埠大学城商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周边的商品房不断增加。随着蚌埠大学城历年来的建设,其周边土地也陆续吸引着房地产开发商。商品房的增多,无疑会带来一定数量的常住居民,而常住居民的加入,不仅给大学城商业带来更多的消费者,增加消费服务类型的需求也会增加。

3.旅游业的发展。大学城附近的龙子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其面积约为杭州西湖的3倍,据此,市政府可以参考西湖景区的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建立环湖商业圈。

(二)发展劣势

1.目前的大学城商业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蚌埠大学城商业发展发展缓慢,发展不成熟,尚未形成规模的商业空间。龙湖春天商业街虽然是作为蚌埠大学城唯一的商业中心的地位存在,但其规模小、经营范围狭窄、布局相对杂乱、功能不够健全,还存在不少阻碍其健康发展的隐患。

2.自发形成的商业布局有待规范治理和改进。由于缺乏合理的功能分区、管理较疏松等,导致流动性商业摊点较多,占道经营严重,经营相对混乱,街道卫生状况欠佳,特别是饮食摊的食品安全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3.楼盘面积在扩大,给商业圈的合理布局增加了难度。房地产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型商业中心的形成,包括龙湖春天商业街那仅有的土壤也被用来建造住宅楼盘,规划的不合理使得土地在商业活动方面利用的有效性得不到提高,使商业空间的布局较为分散。

(三)发展机会

1.消费群体规模的扩大。随着高校历年的招生人数扩增,蚌埠大学城的消费者数量稳中有升。日后其他院校进驻和非流动居民的增加也会给大学城商业带来更多的消费者。

2.主要消费对象的消费能力提升。《大学生蓝皮书: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2013)》显示,较以往相比,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在逐年提升。在消费能力逐渐增强的情形下,蚌埠大学城商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3.大学城外的商业配套吸引力较差。蚌埠市区现有的商业网点存在着远、贵、少的弊端,例如从大学城坐公交到商贸区大概要40分钟。市内百货大楼那一片局域设施相对旧、脏,不但商场内商品价格相对大部分大学生而言是昂贵的,而且其商品很多都是适合社会白领群体穿着,故不会使大量消费者流失至市区。

(四)发展威胁

1.消费圈内人流量较小,人气聚集度不够。蚌埠大学城位于郊区,人流量小,商业发展不够完善,消费规模偏小和商业区的分流影响了大学城商圈内人气的聚集。

2.消费格局不完善,消费档次偏低。蚌埠大学城内消费结构以餐饮行业为主,而服务业和零售业则很少,且大多数规模较小。

3.经营环境相对较差,管理难度比较大。龙湖春天商业街内店铺分布随意性强,各种类型的经营商家交错分布,没有形成合理的消费格局。

四、优化蚌埠大学城商业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

(一)蚌埠大学城商业发展的定位

1.以中偏低档商品和中偏高档服务为主的大型城郊购物中心为发展目标;消费目标主要是大学城的师生,其次是周边常住居民,最后是大学城外消费者;以综合性超市、专卖店、娱乐休闲、辅导机构和等级良好的餐饮为发展方向。

2.将龙湖春天商业街内的餐饮业、服务业和零售业有序地分开,有层次地布局,同行业的商铺设置在一起,并规范好对各所高校外部的摊贩的管理,总体上改善卫生街道状况。

3.打破原有的商业中心建筑结构,建造商业大楼,使不同的商品服务在不同的楼层进行,这样既可以减少商业空白点,还可以规避目前城内商业面积的限制,有效地利用商业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

4.减少商品房地产在大学城内的投资建设,在周边的建设最好有一定的距离,保证日后大学城建设用地的扩展。

5.重视商品服务的均衡发展,加大服务业和零售业的比重,加快大学城商业发展升级的步伐。

6.加强饮食、道路卫生和安全的监督管理。高校门口前的小食街由于沿着马路摆设,过往车辆的烟尘尾气毫无遮拦地粉刷着道路两旁的饮食摊。不仅如此,每到学生下课后晚餐宵夜时间,人流增多,道路经常出现拥挤,车辆行驶不便,加之路灯的惨淡,行人的安全令人担忧。

7.商圈布局的构想。由于蚌埠大学城商业空间尚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故可以对蚌埠大学城商业空间布局的综合分析:首先,将龙湖春天商业街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商业用地面积;其次,在龙子湖公园东处侧建立延湖商业带;最后,在高铁站一带建立一处商业群,扩大大学城商业空间。

(二)蚌埠大学城商业类型优化

1.增设业种、提升商品服务水平。实地调查发现,蚌埠大学城商业服务种类不齐全,比如书店规模偏小,书籍种类不齐全和服饰销售少,衣服质量偏低以及娱乐场所少,娱乐环境差等。蚌埠大学城商业应该从提供吃、穿、用为主的消费服务扩大到住宿、健身、文化、医疗等方面,保证消费者追求消费个性化,满足对休闲娱乐、文化、健康等消费的需求。

2.改变消费格局。蚌埠大学城各高校学生的主要消费支出为饮食消费占60%以上,服饰以及日常用品的消费占总支出的 28%左右。所以蚌埠大学城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应以服务业和零售业为主,把发展重点放在文化、娱乐等商业服务方面,但也应该保持对餐饮业的规模,并在原有餐饮规模上适当升级,进行有机的更新换旧。

(三)蚌埠大学城商业形态优化

1.商业空间层级化。根据下页表可知,目前蚌埠大学城的层级有区域级和校园级两种。再根据蚌埠市与蚌埠大学城的情况,本文认为,优化蚌埠大学城商业空间层级结构,总体布局可以采取“轴线发展+组团放射”的结构,分为“城级―区域―校区”三级空间布局模式:大学城级――主要建筑群为大学校园、商业购物中心。根据层级特点,可以利用龙子湖风景区和高铁南站的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和环湖商业街以及在高铁站附近区位建立商业群落和房地产。蚌埠大学城目前还没有这一层级商业空间。区域级――与大学城级商业区比较,区域级商业区商业设施的经营和服务则显得内容较为单一,其主要满足区域内几所学校的师生日常所需。该层级的商业空间主要表现在被各所大学包围着的龙湖春天商业街,而这也是蚌埠大学城目前所有的一种商业形态。校区级――该层级的商业空间位于各个校区的教学区或者生活区内,也几乎是所有大学校园里都有的商业活动。这种的划分不但便于管理,还提高了大学城商业空间的使用效率与服务覆盖率,有利于大学城商业活动的管理和发展。

2.从纯物质消费空间到物质升级为文化消费复合空间。首先,大学城是文化教育的聚集地,其商业空间更应重视文化特色的塑造。蚌埠大学城商圈在满足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外,还应考虑到更高层次的交往需求,例如增设文娱类、体育类、培训类的商业场所。其次,大学城是一个人口相对集中的、年轻化的、高素质的人口结构区域,为了改变蚌埠大学城行业构成以餐饮业绝对占优这种商业形态,建议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增设其他行业的服务,扩大服务业和零售业。完善大学城级商业中心功能,增设区域级商业空间设施和有组织有管理地设置临时性商业设施。

参考文献:

[1] 张战锋.广州大学城商业空间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许振波,刘菊.高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蚌埠大学城为例[J].经济学报,2011,(1):85-89.

[3] 郭飞宇,储胜来,蒋阿慧.论蚌埠大学城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思路[J].中国市场,2011,(10):92-93.

[4] 朱佳佳.闽侯大学城商业空间分布现状分析与对策[J].地理学报,2009,(4):72-74.

[5] 陈丽敏.新兴大学城商业空间规划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 张蕾.岳麓山大学城校园商业空间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 大学生蓝皮书: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8] 谢超.大学新校区商业服务空间体系设计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 范宇航,黄蕊.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商业空间布局调查研究[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8):221-222.

[10] 赵阳.大学城空间布局模式与优化策略研究――以呼兰大学城为例[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1] 于晨晨.广州大学城(建成区)商业空间模式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2] 任云英,牛月,梁卉.散落的拼图:城郊大学城商业空间调查与反思[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

集(11―规划实施与管理),2014.

[13] 郭立尧,徐晓静.关于松江大学城商业空间的研究[J].科技咨询,2012,(35):228-229.

[14] 罗念安.高校校园商业空间的设计与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Bengbu City Commercial Space Layout Optimization Research

ZHOU Yan-feng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Institute of economics,Bengbu 233030,China)

第5篇:商业空间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商业中心区;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公共绿化

引言

大连市中心城区的地下空间建设起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连市的城市地位提升,地下空间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安路地区是大连市成熟的市级商业中心,同时也是重要的公交换乘枢纽,拥有优越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西安路地区地下空间具有成为综合功能地下空间的动因,目前正在建设的地铁1、2号线及地铁换乘站又是一个地下空间再开发的最佳的契机,西安路地下空间再开发将成为西安路商业区重要的功能补充。

1. 现状及问题

西安路商业区位于大连市区西部,日本统治大连时期,当时凭借满铁沙河口工场(今大连机车厂),商业开始缓慢发展。20世纪末,随着百盛、锦辉商城、天兴罗斯福、麦凯乐等大型商场的入驻,开始快速发展。

目前西安路商业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多为自发形成,多以地下商业、地下配建停车功能为主,各地下功能之间没有联系,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相互之间缺乏互动。西安路、黄河路、兴工街、长兴街等主要道路的人流、车流相互干扰严重,导致区域的交通混杂拥堵。区域公共停车空间不足,车辆随意停放,地面公共空间被机动车及零售商贩占用,地区缺乏公共及可持续活力。同时,商业用地趋于饱和,地面用地的再开发难度很大。

2. 布局模式

商业中心区的地下空间多依托轨道交通及换乘枢纽作为地下空间主要开发骨架,各功能区之间的布局模式一般为以下三种:

(1) 点状布局模式

点状布局模式是最普遍的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建筑地下空间作为地上空间的功能拓展,一般以地下停车配建及地下卖场等功能为主,各建筑地下空间以满足各自需求为主建设,与周边地下功能缺乏联系。这种模式一般出现在地下空间建设初级阶段。

(2) 线性布局模式

线性布局模式多为立体化的城市交通建设模式,地下空间功能以轨道交通、地下人防及地下通道为主,随着轨道建设的不断开发,在各轨道站点形成地下活动中心。这一模式中,地下空间不仅仅局限于城市的某一特定区域,而是广泛布局在城市的各个商业中心区。

(3) 网络布局模式

网络布局模式是在一定区域内,各地下功能之间通过地下商街、地下步行通道、地下车行及轨道交通等设施,各功能空间互相连通,布局成网。对于城市新区,这种布局模式拥有更好的开发条件。

3. 开发原则

(1) 开发与保护原则

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不可逆性,由于这种特性,地下空间尤其是商业中心区的地下空间要坚持保护开发,为城市以后地下空间的开发留有余地。另外,在开发地下空间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控制好开发强度,不该开发的坚决给予保护。

(2) 复合利用,鼓励连通原则

坚持竖向分层立体复合利用,鼓励横向相关空间相互连通,增强地下空间的利用率,扩大城市地下空间的边际效益,减轻地面交通负荷,形成地下车辆及人形网络系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资源共享,建设服务于地下人行得商业设施。

(3) 可操作性原则

建立技术经济合理、公益性与开发性兼顾的控制措施,强调近远期结合,使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具有可操作性。

(4) 平战结合原则

人防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应结合或兼顾城市功能,注重平时与战时功能的灵活运用。人防结建与配建的停车空间应作平战结合考虑。

4. 思路及布局

成熟商业中心区存在可开发空间少,有现状地下空间基础,交通复杂等特点,因此对成熟商业中心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应以现状为基础,串联现状地下空间,使现有地下空间网络化,构建地下空间体系;着重引导地下交通系统的开发建设,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加强地下公共空间的建设,提升地下空间环境品质;对地下空间逐步更新,改善地上空间环境。

4.1地下功能布局

西安路商业区地下空间以西安路主要道路为主导建设地下商业街,与周边独立地块下地下空间实现树状连通结构。西安路地下空间分为公共性地下空间及非公共性地下空间,其中公共性地下空间包括道路下及绿地广场下地下空间,非公共性地下空间为独立开发地块地下空间。功能主要包括:商业、人行交通、车行交通、停车配建、交通换乘、防灾等。

规划将西安路商业区地下空间分为三个空间层次进行布局。地下一层以人流活动较多的空间功能为主,如地下商业空间、地下人行过街通道、地下文化、地下休闲娱乐等功能。地下二层布局停车配建、地下交通、市政等设施为主,商业及其他功能为辅。

4.2地下交通组织

为实现人流密集区停车资源的共享与集约化利用,提高停车效率,在主要道路地下二层规划地下车行交通,用以连通周边地下停车配建区。

规划主要公共步行通道与公共性地下商业空间、开发地块地下商业空间结合建设,统筹规划,通过道路及广场下的地下商业街及与地块连通的人行连接通道与周边地块连通。

地下步行系统的出入口应于城市景观相协调,当结合城市广场、公共绿地设置出入口或设置与建筑相接的出入口时,宜采用下沉广场的形式。

人行过街地下通道应结合地下空间设施,如地铁站、地下商业街等设施进行整合建设。

4.3地下开放空间

城市的地下开放空间,是城市地面下的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放节点。地下开放空间与地面公共空间不同,它更加强调空间的立体性与功能的复合性。在空间上作为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的衔接节点,具有组织交通流线、空间过渡、采光及空气流通等重要作用。在功能设置上往往不再是单一的广场功能,同时复合商业、文化、交通、集散、捷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地下开放空间的建设主要有地下休闲广场、地下公共庭院、下沉广场等开发模式。其中下沉广场是提升地下空间形象、吸引人流、提升氛围的有效手段,具备地下空间出入口、集散人流、市民活动广场等作用。

4.4 地下空间绿化设计

地下空间绿化与地面绿化不同,在植物类型、光照、土壤、水、肥、结构防水、防腐以及环境景观艺术性等多方面都有特殊性,需要技术的集成应用和创新。

地下空间应多采用垂直绿化,利用地下构筑物的立面种植攀援植物。地下空间的垂直绿化不仅具有占地少、绿化率高、空间艺术效果好等特点,而且具备改善小气候,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吸尘、降噪等突出优点。

5. 分期实施

前期结合地铁站的建设,优先发展西安路道路下地下商业街的建设,并与两侧已建成地下空间进行规划连通,预留连接通道;开发广场下地下公共停车空间,解决地面停车混乱问题。后期逐步开发其他道路下地下空间,形成地下空间网络体系。

6. 结语

成熟商业中心区的地下空间再开发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改善地面环境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优势与潜力。成熟商业中心区的地下空间建设与新区地下空间建设不同,无法区域规划先行,地上地下统一开发,因此,成熟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的再开发更加重视规划对现状的契合关系,合理性与可实施性相结合,做好规划预留,制定完善的成熟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再开发策略。

参考文献

第6篇:商业空间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视觉舒适性;功能定位;文脉;复合商业空间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物质经济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风貌不断提高,购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商业建筑及其室内外环境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精神面貌,成为城市社会经济的窗口。因此,在商业室内环境的设计中,如何创造一个舒适的视觉环境,让消费者在一个充满愉悦、舒适的环境中完成其消费行为,不仅会给商家带来最大的利润,而且会让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城市商业室内环境中的视觉舒适性设计。

一、室内视觉舒适性概念理辨

人们无论从事什么活动,都需要从外界获得视觉信息。据统计,人体87%的信息来源于眼睛,75%—90%的活动由视觉主导。视知觉的舒适与否,直接影响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评价。在一个良好的视觉环境中,人们能轻松的看清楚所要搜索的信息,并与预期的情况相符合。所谓“视觉舒适性”,不仅是人类眼睛对室内某一视觉形象的感受,更来源于对于整体室内环境的视觉评价,因此我们对室内视觉舒适性概念的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某一个视觉层面,而应该是涵盖从物质到精神、从设计理念到设计手段、从视觉到心理的一个综合概念和过程。

二、城市商业室内环境视觉舒适性设计的必要性

2.1顾客消费行为的六个阶段和三个过程

商业环境的主要对象是顾客,因此,只有深入了解顾客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过程才能为设计者提供设计依据,为经营者提供经营对策。顾客购物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从接受刺激物的外界信息开始,可分为下列六个阶段的三个过程:

外界刺激物(认识阶段知识阶段)(评定阶段信任阶段)(行动阶段体验阶段)。其中(认识阶段知识阶段)为“认知过程”,这是消费者对商品及其信息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良好的室内视觉环境可以提高商品本身的档次和魅力,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评定阶段信任阶段)为“情绪过程”是消费者受商品的影响,受售货现场的影响,受个人情绪的影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的过程。以上两个过程使消费者获得综合印象,而(行动阶段体验阶段)为“意志过程”是消费者作出购物决定,实行购物从而最终实现购物目的。

根据上述顾客购物的行为心理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在一个完整的购物发生过程中,排除商家的解说或价格等因素,构成商品展示的整个视觉环境设计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情绪过程”中,消费者对消费环境的良好感受将直接导致接下来购买行为的发生。

2.2购物环境的视觉舒适性设计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影响

在商业室内环境中,消费者的目标在于能够自如的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和愉快的接受服务,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不和谐的视觉信号出现从而打乱消费者的注意力,将会使消费者无心继续选购货享受服务,从而为下一步的购买行为的发生设置了障碍,如不明确的标高信息、眩光的发生、不和谐的色彩等。因此商业室内环境的视觉舒适性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但它不在消费者的考虑范围之内,而是我们的商家和设计师需要着重推敲的。

2.3人类时刻需要放松休息的需要要求商业室内环境的视觉舒适性设计

人类的休息分为三类,一是工作间的歇息,二是闲散状态下的休息,三是睡眠,其中第一点和第二点分别主要发生在工作场所和家庭中,在此我们暂不考虑。这儿所谓的闲散状态下的休息有一大部分发生在我们的商业室内环境中,如逛商场、在咖啡厅喝咖啡等等。这时人需要一个舒适的视觉环境,它可以由阳光、树木、水池、喷泉等构件组成,也可以是柔和的灯光、和谐的色彩和随意舒适的购物环境等等。因此在商业室内环境的设计中,应尽量减少难看的、不愉快的视觉因素,从而满足顾客在闲散状态下休息的需要,促进消费行为的发生。

三、商业室内环境视觉舒适性设计的表达

3.1准确的空间功能定位

这是一切设计展开的前提条件。所谓功能定位,就是对具体设计空间的界定和准确表达。在此我们以咖啡厅和快餐店的设计为例具体剖析空间的功能定位和创造视觉舒适性的关系。

现代城市人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每天的生活和工作都是在高节奏的状态下完成的,而环境优雅、品味高尚的咖啡厅则为人们暂时逃避城市的喧嚣提供了良好的去处。因此在进行咖啡厅设计的时候应紧紧围绕其这一特点,从材质、色彩、灯光布置以及座椅的摆放等综合考虑,创造优雅、静谧的视觉环境。如将墙面的颜色明度降低以减少对视觉的吸引,运用深绿色的桌布布置桌面并配以原木色的家具等,同时应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感受,布置充足的绿色植物、水体,增强顾客用餐、休闲场所的私密感,尽量减少大面积落地玻璃的运用等,而所有这一切设计紧紧围绕的就事营造一个适合“咖啡文化”的准确而舒适的视觉环境。

虽然都是为了追求视觉的舒适性,但相对于咖啡厅的设计,快餐店的设计就截然不同了。现代快餐店亦是适应现代高节奏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的。无论是随处可见的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和许多新近兴起的中式快餐,消费者走进店中的第一感觉一般都是一样的:明快的色调搭配、各种合成材料的界面装饰、摆放紧密地餐桌椅、毫无遮拦的临街大玻璃等,再加上嘈杂的听觉环境,真是有一种让人吃完了就走的快餐文化的感觉。但这种设计正是符合了快餐这种特定的功能空间,因此身处其中,我们也觉得这种视觉环境是舒适的。

这两个简单的例子告诉我们,要创造适宜的商业空间视觉环境,对空间的功能定位是最基本的先决条件,只有事前的定位准确,才能创造出符合特定条件的视觉环境,否则,即使是再舒适的视觉环境,如果用错了地方那也是徒劳的。

3.2赋予商业室内环境特定的文脉内涵

室内设计把人作为空间作为主体,属于技术与艺术的范畴,是一门综合的环境艺术,既体现于空间,又体现于时间。商业室内空间作为社会及人的广义文化场所在创造室内装饰与空间规划的过程中,既要把特定的文化内涵及形态结构的涵义呈现于装饰构造的体势,又要表现于内涵的神韵。而正是这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视觉环境才会使人们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舒适感。

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在给我国建筑室内设计创作与实践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浓厚的商业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室内设计风格方面照搬模仿之风盛行。如港台风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影响到国内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进入90年代更是受到以欧陆风格为主流的各种设计新潮与流派的冲击。虽然有不少设计师还是坚持不懈地对具有本土文化风格的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的探索,但面对商业主义的倾向及新奇怪诞的设计思潮,显然从设计文化方面提高我们的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传统,这是我们的设计取之不竭的灵感宝库,值得我们好好的发掘和利用。在这一方面,我们也有着许多的成功范例。如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其室内设计具有中国江南园林及民居的明显特征,品格高雅,具有深厚的文化品位;戴念慈设计的曲阜阙里宾舍,室内设计精美典,室内装饰和陈设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质和地方特色。莫伯治设计的白天鹅宾馆,中庭以“故乡水”为主题,内有金亭濯月、叠石瀑布、折桥平台等体现了岭南庭园风范。事实证明,独特的文脉内涵对这些作品的设计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归功于我们的设计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消费者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从心理上感到亲切、从视觉上高到舒适,从而促使其消费行为顺利的完成。

3.3大型复合商业空间室内视觉的舒适性设计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大型商业设施和较大规模的综合城市开发项目日益增多。但是,许多开发项目的设计,从造型的角度考虑得较多,而对于如何从功能组织和设计上去促进空间相乘效益的发挥则研究的较少,室内空间生硬,消费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不到生理和心理的舒适性,不愿进入其中购物、消费或娱乐,更谈不上视觉上的舒适度了。

这种大型的综合商业空间,其实是一种室内化了的室外型空间,与广场有着类似的功效,既有统合空间流线的作用,同时,又是人们休闲、交往的场所,是一种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空间。因此,其视觉舒适性设计也应该从室内和室外两个思路着手。

首先是室外景观的室内化模拟。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仅要在顶篷上开天窗,在高达10数层的大玻璃顶下种植耐阴植物,设置雕塑或复杂的喷泉叠水,布置自动扶梯、玻璃电梯和纵横交错的架空天桥等,将流动视觉化,极力营造丰富自然的室外视觉空间感受。

其次室内空间的宜人化设计。大空间常显空旷,而伴随人们的领域感减弱的是视觉上的舒适度。这就要求设计者要以人性化的尺度分割空间,使消费者既能体会到大型复合商业空间的豪华与乐趣,又能体会到小型室内空间的宜人与亲切,而且,这种大小尺度空间的交替也有利于缓解人们的视觉疲劳,提高整个空间的视觉舒适性。人们在其中徜徉、购物不仅没有那种娇柔造作之感,甚至会产生一种亲近自然的舒适。这样的视觉环境的营造,对于消费者和商家来说是双赢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良好的商业空间环境需要满足消费者视觉的舒适性要求,这不仅要求它要具备最基本的硬件装修条件,更要求设计者和商家对相应的空间有准确的功能定位,从深层次的文脉内涵上赋予空间以灵魂,同时在综合化和大型化的城市商业空间设计中,要创造与自然亲近、舒适的视觉空间感受。由于能力所及,本文仅仅是抛砖引玉,希望对设计者和商家有所启迪,更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研究成果出现。

参考文献:

[1]来增祥,陆震纬.室内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第7篇:商业空间规划与设计范文

Abstract: In general, compared to the extra large city, the development motivation, targeting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underground space of the large citiy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resent, the current level of attention to the planning is not enough, which lead to underground space facing the situation of "marginalized" in the system of urban planning.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cases of the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 of the central Bengbu city and Yancheng City,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planning principles with economic moderate, three-dimensional public, local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objective needs, proposed systematic measures from the macro layout to the microcosmic design in o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these large and medium cities.

关键词:地下空间;大城市中心区;综合开发

Key words: underground space;city center;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088-03

1问题的提出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空间资源,已成为城市综合体开发的重要内容,但我国绝大部分城市仍难以达到建设轨道交通要求的现状,许多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持续的零散化、片段化的状态,薄弱的经济基础以及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问题的出现,导致了各级政府在新一轮的旧城改造大潮中,无法对日渐高涨的“向地下要空间的需求与呼声”做出迅速回应。即使有所应对,这些城市的地下空间规划与开发,也在缺乏诸如轨道交通建设此类地下空间开发的强力“触媒”下,更多地倾向于从多方位的需求要素研究入手,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规划原则和策略,以使其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建设更加系统、有序,从而有效缓解中心区的各种矛盾和提升空间环境品质。从这种意义上而言,如何更加合理而完美地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使现实中的城市集聚与低碳生态发展的长远目标或需求相吻合,并保持一致,是一个值得重视并须认真探究的问题。

2规划编制的层次与原则

我国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防工程,长期以来虽已形成相对独立的管理与领导系统,但在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和协作方面仍存在严重不足。鉴于此,我们在盐城市和蚌埠市中心地段的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尝试以系统化的方式,整合不同权属地块空间,结合地下街综合体及城市重要空间据点的规划设计,加强地下空间的公共性和连通性,以构筑整体、高效、低碳、立体的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间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善城市中心区的功能、交通及设施的有效措施,同时对城市人防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推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既能有效增强城市各类地下空间设施的连通整合,同时也是实现地区发展定位,提升城市防灾抗毁能力的最有效及可持续的途径。

2.1 规划编制的层次

2.1.1 宏观层面的系统性规划宏观层面的系统性规划解决的重点是:依据上位规划要求,从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等方面明确核心区各类地下空间及设施系统,具体包括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公共空间设施,地下市政设施,地下防灾设施,地下仓储物流等设施的开发目标、总体规模、空间布局、竖向关系和管理模式等内容。盐城市老城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控制性规划是关于城市重点地段的综合性专项规划,规划主要以核心区商业的提升改造为契机,以促进该地区的城市交通、综合防灾、公共服务、市政公用等设施的部分地下化与集约化为目标,对老城地下空间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进行总体规划布局。

2.1.2 微观层面的详细规划与设计微观层面的详细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地区地下空间发展结构及竖向层次,预测各项功能性地下空间设施系统的规模、布局、形态,对公共系统及非公共系统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提出控制要求,合理统筹建设分期,为地区地下空间的有序发展提供保障等。

规划解决的重点是:以人防商业地下街项目的开发为契机,整合周边商业网点、空间环境、历史人文等公共资源,综合解决交通、商业开发和人防的矛盾,同时创造多样宜人、立体优雅、富有生机活力和地方人文色彩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2.2 规划设计理念与原则

2.2.1 基本理念针对城市中心区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在系统规划中始终以公共性和地方化作为主题,秉承适度超前、整体协调、网络连通的规划理念;在地下街的具体设计中始终遵循“适度性”理念,采用能实现低碳化、立体公共化的适用性技术,并在空间处理和景观设计中尊重和展现城市地方文化特色。

2.2.2 适度性原则特指在规模上和经济上的双重适度性。对于盐城和蚌埠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的大城市,要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重点开发地下空间势在必行,但需结合自身的社会经济特点、空间尺度、城市的地质环境特点和实际需要,做好科学的规模预测,将适宜的城市功能引入地下,而不宜一窝蜂地盲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进行大规模的地下空间综合开发,造成高投入、低回报的不利局面。

2.2.3 立体公共性原则公共性是在系统性规划和地下街规划设计中所贯穿始终的理念。在我国,一般大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建设本身就是平战结合的产物,是城市公共职能的重要空间载体,在满足城市战时防空、避难的基本前提下,同时满足如公共停车、交通转换、商业开发等其他公共功能的需求,实现功能性与经济性的效益最大化。在缺乏系统性规划指引下的地下空间建设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片段化、零碎化倾向,单独开发的各个地块除了满足地块本身所需的地下空间建设量以外,极少考虑与外部地下空间的贯穿性和联通性。因此,规划设计中将片段化的地下空间采用立体公共系统整合起来,使之与周边地块真正顺畅贯通、连成一体。

2.2.4 地方人文性原则由于地下空间特殊的环境,其建筑形象和空间表达不像地面建筑那么突出,规划中我们将重点放在了能突出其公共性的地上地下过渡空间,如转换中庭、下沉广场和出入口等,采取灵活富有创意的设计手法处理景观衔接,将地下街与城市发展带交会处的空间资源进行融合,以空间构成、景观塑造、建筑设计等手法来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2.2.5 低碳与生态化的技术性原则建筑设计中低碳和生态化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建筑技术领域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地下空间的建设因其建筑维护结构的热传递小,因此具有应用低碳技术的天然优势。采用能降低碳消耗的自然光引入、建筑规模优化、建筑面积控制、设计容量和设备减少等设计方法不仅能有效减少能耗,同时对地下空间的安全经济和低碳高效地开发利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规划策略

3.1 系统性规划:以盐城市老城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控制性规划为例。

3.1.1 现状盐城市老城核心区地处城区中心,是盐城最繁华、最具活力的地区,其范围西起先锋岛,南至串场河,东到小洋河,北达毓龙路,规划用地面积约174.4公顷,现状交通矛盾突出、购物环境不佳。目前规划范围内已有或在建或规划拟建的地下空间,现状功能上均以商业、仓储和车库为主。这种建筑下独立建设地下空间的开发模式,造成彼此连通整合方面严重不足。由于地处中心区,建军中路的交通压力非常大,交通拥堵、停车位不足、路边占道停车等问题十分突出。

3.1.2 总体策略协调上位规划、既有规划和相关规划的落实与衔接,基于对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规模需求及开发形态分析,确定规划范围内的地下空间的总体布局,包括平面布局及竖向分层,沿建军中路形成地下街开发主轴,联系两侧建筑地下空间,呈现带形“脊状”网络发展结构。

3.1.3具体策略

3.1.3.1 合理组织垂直水平交通,合理划分地下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构建安全高效的地下商业、步行通道、停车、人防等综合防护网络。在地面地下协同、强化公共空间职能的原则指导下,根据用地供给与需求预测,结合土地使用功能,将地下空间按照商业、居住/商住、文娱设施、公共绿地、医疗卫生、道路等用地功能的划分,构建与之相对应的不同开发利用模式。建设建军中路地下商业街,连通道路两侧新建或改建建筑地下层,预留与改造地块的连通接口,形成连续安全且不受机动车空间的分割与干扰的地下步行系统网络,实现与地下停车及BRT换乘的无缝接驳;补充地下公共停车位,解决城市中心区停车空间不足的矛盾,形成地下停车网络,实现地上地下停车资源的集约化与共享利用;引导人行沿建军中路下沉广场等过渡空间进入地下街,分流地面过往人流量,减缓地面拥堵;构建地下过街通道、人防、救援中心等综合防护网络,增强城市总体综合防护能力。

3.1.3.2 合理分配规划基地内有限的地下空间资源,在竖向层面上明确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以及分期分层开发的原则。地下空间一般来说都是按照消防安全与确保安全逃生等基本设计原则,按照道路下、非道路下两者进行竖向空间的功能布局。非道路下竖向利用通常遵循“浅层人行、深层设施”的原则,即将用于人活动的地下空间设施设置在较浅的地层,如地下商业设施、地下防灾设施等,将无人或人短期活动的功能性设施置于较深的地层,如地下道路、地下物流、地下仓储、地能利用等设施。道路下竖向空间的利用主要分为表层空间、浅层空间、中层空间和深层空间四个层次,分别满足市政管线埋设、地下商业、地下交通与停车和人防工程等不同用途空间及其他远景设施预留。

3.1.3.3 创造特征鲜明的地下空间环境引导系统由于地下空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与地面环境的共同设计与引导,才能形成真正的地面、地下环境空间系统一体化的运作体系。因此,应重点处理地面、地下人行出入的自然衔接及过渡,出入口、转换节点的景观,以及与周边现状建筑及景观相协调。在材料、色彩使用上综合考虑质量、环保及心理等因素,与城市发展文脉、地上空间氛围和自然环境的相协调。同时设置系统化的特色标识,如安全、导向、特殊人群专用、设施、乘车信息和广告标识等。

3.2 详细规划与设计:以蚌埠市淮河路商业中心区地下街为例

3.2.1 项目背景项目位于蚌埠市乃至皖北地区最著名的商业聚集区域内,在淮河路、胜利路、小南山儿童公园和蚌埠市科学文化宫的地下,整体空间形态呈倒L字形,共由3个单项工程(即淮河路、胜利路、小南山人防地下商业街)组成,地下街主体设置在淮河路路面地下,总长度1395.2米,面积约29197.8m2。项目以建设地下街及地下停车库来整合城市道路、绿地、广场下的地下空间资源,以期达到缓解因城市基础设施不足所带来的城市中心区域动态、静态交通混杂的矛盾,合理组织车流、人流,从而改善老城区商业购物环境,提高城市中心区土地开发和利用的集约度,推动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发展。

3.2.2 总体策略本设计以现代商贸新城为战略目标,以“扩大城市便利性”为核心设计目标,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要素创造新型宜居的城市地下空间,其设计特色在于摒弃传统地下街“设施全套地下化”的一贯作法,立足于全新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共同发展的设计理念,使地下街成为真正的城市公共空间,并因而创造出新的城市功能。

3.2.3 具体策略

3.2.3.1 将地下商业与周边下沉广场、周边商业以水平对接,并打开城市基层面,将城市的活动与景观置于地下街与城市交汇处,使城市的主要活动界面能够以地下街为新的活动载体,改变传统地下街纯商业功能的性质,让地下街成为城市聚集的生活广场。

3.2.3.2 确保地下街开发的活性化,扭转道路两侧各商业地块独立发展的状况,让地下街与地面商圈共存共荣,确保彼此间人流量与商业引力的制衡。

3.2.3.3 将地下街主要疏散通道均面向开敞的下沉广场,以消除封闭感达到地下空间地面感的目标。

3.2.3.4 组织地上与地下的商业空间,使地下街形成地上地下一体的商业连续界面,保证全天候的空间连续性。

3.2.3.5 在区域道路的主要交叉口设置地上、地下连通道,确保人员上、下进出便捷,利用城市绿地的地下空间合理设置地下停车空间,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停车难的现象。

3.2.4 节点设计

3.2.4.1 节点A:淮河路与升平街交会段与西南角的城市绿地

作为整个地下街工程的起始端,节点A是整个项目西侧最具特色的景观绿带。设计以融合地下街的商业和城市休闲活动为目标,以地下街为纽带,将城市景观和地面步行系统联系起来,同时在不同的转换空间将蚌埠地方历史文化内涵融入景观设计和建筑意象中,体现地方化和本土化的城市精神。

城市绿地作为重要的转换节点,不仅起连通地下停车库以解决淮河路停车难问题的功用,同时将地面休闲娱乐与地下停车、地下商业的集聚区相连,共同构筑深受市民喜爱的各种规模聚会和交流的城市活动公共平台。节点A以“蚌山之绿”及“淮河之水”为主题进行立体人文景观设计,并作为地下街的主要出入口广场展现蚌埠市源远流长的地方文化。对应地面原有古树设计“落叶”以传递“历史如镜”“文化常青”的意象,在不破坏古树的前提下让地面动线环绕古树缓缓流动,将绿与自然光导引至地下空间。

升平街与淮海路交叉口正下方的地下商业的集聚区是A节点的另一个亮点,此节点广场以主题“蚌埠含珠”将蚌埠市的人文精神与商贸氛围进行了充分融合。

3.2.4.2 节点B:淮河路与国货路交会段南端区域该节点本着商业地上地下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将地下商业街与地面商业街及周边地块的空间融合在一起,以整合淮河路与国货路地面景观资源的设计手段改变区域发展相对失衡的问题。通过打开地下街顶盖、整合下沉广场的设计方式,让大量的人流能够直接出入,使地下街与周边地块在此处区域形成城市与商业活动聚集,让自然光线能透过侧墙的开放而有效引入,也同时解决了城市人防及综合防灾等问题。设计致力于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传承,以大禹文化为核心创意点打造具备城市精神的重要地标。国货路与淮河路的交会点采用钢结构与膜构造相结合的节点空间设计,配合半开敞的下沉广场处理,以“蚌壳孕珠”的意象形成国货路与淮河路的共同地标。出入口与下沉广场的共享方式,不但扩大了商业面的使用,电扶梯与观光电梯的搭配设计也形成了此区域的视觉焦点,同时隐藏在地块上的风井、冷却塔等设施的存在,也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城市的景观水平。

4结论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交通、商业、金融、文化等各种要素最为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各种矛盾最为集中的地区,常常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和起点,在这些地段,传统的城市地下空间的公共开发一般包括防空需求和商业开发需求,而不同权属地块内的地下空间的开发则往往具有封闭、满足自我需求的特点。在此背景下,以公共性的地下空间开发为契机,整合多方的利益诉求实现政府、商家、公众多方共赢,从而达到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尤为重要。

在盐城和蚌埠的实践案例当中,本着适度性、公共性、地方性的原则,根据欠发达区域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藉由强化编制重点的方式,在优先解决城市现有突出矛盾的基础上,对城市未来的发展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同时在具体的空间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技术运用等方面强调适应性的低碳环保设计理念,反映地方历史文化与传统,并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地下空间开发方案,以期给同类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志龙,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束昱.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开发与利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刘皆谊.城市立体化视角:地下街设计及其理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4]王文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5]毛丽敏.刘世明.丽水市地下空间开发策略与规划设想[J].上海城市规划,2009.6.

第8篇:商业空间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设计

在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高效快捷的生活使得地下空间的建设变得至关重要。因此,一个集中工作、就餐、娱乐等必要行程的地点成为高效率生活的首选。高层综合体也顺应要求雨后春笋般如林的生长在各地中心区、金融区、新城区。

一、概述

1.高层综合体的整体建设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辅助要素:地下空间、环境建设。

1.1 地下空间:除了在地块中高容积率的向上发展,综合体的地下空间逐渐显得尤为宝贵。一般来说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地下空间大多数用于停车及设备。有时也会出现少量的商业设置。

1.2 环境建设:在节约市政用土,减少市政设施重复建设,提高市政设施利用率的同时,高层综合体也需要承担一定的环境建设责任。环境的优良直接影响地块的商业氛围以及辐射范围。同时,可以对高层综合体的复杂人流进行合理分配引导,对人气带动及城市环境建设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项目概况:地块位于某广场商圈,总占地面积约82亩,实际建设用地面积为29.25亩,容积率达到6.5%左右。项目拟规划在红线范围内建设集高档百货、超级电器旗舰店、高星级酒店、高档公寓等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并要求对代征地绿地、水域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完善的市民广场空间与项目空间的有机融合。

3.周边条件分析

基地所在的商圈为核心商圈,周围有电脑城,各类百货,手机数码城和大型超市等商业设施。为此项目提供了人气条件。地上建设红线集中在地块北边,南边主要为代征绿地,其中包括大面积水体。

综合体裙房控制在5-6层全部用于商业,塔楼包含办公、酒店及住宅设置。商业总体量控制在6万m2 以内。

2、设计理念初步形成

综合上述条件,设计者认为,环境及地下空间的设计阻碍因素有两点:1.大面积水于地块中央,若进行填埋,不仅提高建设成本,并且浪费天然水景资源。若予以保留,其下方一层的高度无法利用,按常理设置停车无法发挥最大经济价值。2.地面广场面积大,若完全设计成独立广场,会令人产生疲劳、厌烦感,甚至对到达建筑主体的人流起到阻碍作用。在保证地面广场完整性的同时,对人流理性引导,并将地下空间利用最大化,设计者决定将地下一层设置成商业用房,广场部分沿水体边界安排商铺。并按照人流聚集点设置下沉广场,作为地下与地面的连接点。其余地下二三层停车及设备用房。此举有效的融合地上与地下空间,打破了大面积广场带来的繁冗、审美疲劳的弊端。将地块的商业价值发挥到最大。

2.1 两横两纵

横向,广场以湖面为中心由北至南有两条横向分割。北端为一整排下沉广场,并被地面交通分割成四个分区,各分区均设立垂直交通。南端为基地临街面,分别在东西两角设计地下商业入口,利用巨大不规则折线形台阶,对人流进行引导。在两条横向带状设计之间,设计三条步行规划路,以满通需求。纵向,广场主要设立两条不平行道路。西边结合广场中间横向规划路对水面进行不规则分割。

两横两纵的设计顺应不规则梯形基地条件,配合商业综合体造型要求,对场地进行“井”字分割,使不规则折线成为环境设计主要元素。

2.2 “Z轴”联接

地下平面交通状况也与地上一致,由此,上下两层的连接点变得很重要。这是将环境与地下空间结合设计的重点。除了满足疏散交通等规范要求的楼梯、扶梯等,设计者构思了四处肩负造型功能的“Z轴”联接,分别是北端下沉带中间的锥形玻璃塔,及分别设立在水域中央、南端两商业入口之间和东边绿地上的异形“金字塔”采光井。四处联接点高出地面的设计不仅对下层商业留出空间变化的余地,也打破了上层大面积平坦基地给人带来的视觉疲劳感,使广场环境高低错落有致,配合造型景观,丰富了广场的环境元素。玻璃及钢架的材质富有现代感,提高地下商业的自然采光率,一定程度上还可降低营运成本。

2.3 小品设计

X、Y、Z轴的主体设计确定之后,细节小品也十分重要。好的环境小品可使广场整体趣味性提高,可使基地已有条件的环境价值发挥到最大,环境设计的成功与否也体现于此。

整个广场的环境重点就是自然水面。由于水体面积巨大,所以通过纵横交通的分割,变成大小不一的四个区域。加之中间树立一个异形“金字塔”采光井,无疑,这里成为广场的环境中心点。为更好地利用水体景观效果,设计者沿东边较大的两片水区设计不对称滨水步道。横穿水景的步行规划路有近三分之二的长度拥有沿水景观,设计者将围砌水面的池岸设计成种满花卉的花坛,并隔一段设计一张木质长椅嵌于花坛之中。步道配合绿地景观及花坛长椅,营造出被自然环境包围的舒适田园感。在各水区中间,设计略处于水面的石材立方作为水中小品,方形的石材,排列整齐,显得既稳重,又现代。各区立方排列不对称,避免了石材立方容易带来的沉重感。加之与其配合的喷泉及围绕的花坛,使整个水体成为有灵魂的丰富景观,人群在这里可以放松身心,忘记紧张的生活节奏,融身于广场环境之中。

配合步行规划路上,花中长椅的设计,在东西两边绿地上,沿边设计若干包围着花坛的木质圆形长椅,一方面为广场人群提供休息场所,另一方面,也分担了景观中心所负担的人流压力。

三、城市色彩规划应往何处去

3.1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在设计中考虑到色彩对人的视觉心理作用,应使人感到舒适,产生正面心理效应。过度的色彩装饰会产生浮夸、躁动、张扬、轻浮的视觉效果,对人的视觉与心理产生极大的负担与影响。二是城市色彩规划不是规划一个空城,应把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考虑到规划中去,进行把人包含于城市其中的整体色彩规划。

3.2 与自然的和谐

城市是位于大自然中的,不能孤立地只谈城市色彩,它应与周边的自然地理情况、气候状况等相协调。

3.3 对色彩文化属性的挖掘

除色彩的科学属性外,应加强对其文化属性的研究。

3.4 有度且可行的规划

色彩规划的度应把握好,不能简单画一地硬性规定色系色调,强制执行城市色彩规划,那样会抹杀城市的多样性,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3.5 绿化景观

广场本身面积巨大,所以,在统一的风格中,尽可能地丰富设计,减少审美疲劳是此项目环境设计的另一重点。而本广场中,除去交通、水景等,最大的面积,莫属于绿地。若是满铺草皮,难免显得空洞乏味。经过商讨,设计者决定,采用拼接手法,将两种不同草皮以不规则流线间隔种植。这里,设计者没有再采用广场、台阶所使用的折线元素,而是采用了曲线流线设计。一是为配合绿地的亲和力要求,二是为降低广场整体的冲击感。折线与锐角的大量出现,会对人的感官造成一定的刺激,流线型植被拼接,好似柔和剂,中和了现代风格及人体感知的两种需求。

除拼接绿地外,广场采用三种不同规格的行道树。最大最挺拔的用于沿基地种植,对广场形成一定围合度,对步行与机动交通进行分离。第二种略小的树种用于两纵交通,明确其主要道路的交通地位。最小的一种用于其他规划道路。三种行道树形成交通等级,也明确了广场的区块划分,对平坦的广场起到竖向的遮挡及分隔,有利于形成景观层次。

为呼应水体周围花坛的设计,将每个下沉广场周围都设计成花坛,内种植会竖向生长的藤蔓型植物,使地上景观有效的延生到下层商业空间中,形成景观延续性。

4、总结

将地上环境与地下空间结合,最重要的是合理安排三轴连接,使两层空间可以融会贯通。设计者十分重视高层综合体中这二者的设计利用,将其结合是顺应基地条件的产物,也是商业环境设计中的另一突破点。在经济价值首当其冲的现今社会,环境的优化是对人性的关怀,同时也使经济价值提高。将地下空间结合到环境设计,无形中使环境的优化成倍增加,不仅对商业人流进行更细致的分配,合理的降低地面广场的人流压力,也为商业地块聚集了人气,为商业经济价值的发挥提供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陆元晶.张文珺.王正鹏.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第9篇:商业空间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广场;标志;实用;经济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商业的繁荣,城市广场的建设显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城市精神、特质的一种体现。同时它作为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他以风格、体量、色调、高度、功能等形态元素向外界展示各个城市的文化和风貌。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城市,广场形态更是趋向多元化。

一个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多样性和丰富的层次,某种程度反映该城市的经济、市民文化素养、行政效率、投资环境的好坏。城市广场正式扮演了这个角色;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空间的中心,是市民活动、聚会、休闲的主要空间,是一个城市向外界自身展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同时也是是塑造城市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城市广场作为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它既承袭传统和历史,也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节奏是一种公共艺术形态,也是城市构成的一种重要元素。因此,城市广场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硬件之一。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另外,根据广场在城市中的定位的不同,他在城市中的作用、性质、规模也会有所不同;例如:集会广场一般用于政治、文化集会、庆典等,同时具有迅速汇集与疏散功能,与城市主干道相连,面积较大。交通广场是具有交通枢纽功能的广场。主要位于城市主要交通要道会交处,交通流量大。此类广场也可装饰街景,但小品布置要适宜,不能分散驾驶员过多的注意力,为了方便交通组织,此类广场主要以硬质景观为主要表达元素。在软质景观设计上,要符合交通视线安全规范要求,不能阻碍驾驶员的视线。商业广场,是现代城市中较为多见的广场形态之一。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显现,已经是现代城市都面临的问题,例如:北京、上海、重庆等。因此出现了和商业空间结合的类似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集市露天广场等形式,从而做到人车分流。

适宜的空间尺度对于城市广场是非常重要的;他要与城市大小、人口规模、性质相适应。实践证明,广场的尺寸太大,感觉空洞、缺乏层次,也很难营造出好的空间和艺术效果;按照人们休闲活动的习惯,一些小的广场,相对来说更具有亲和力,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依据城市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地形地貌等因素,合理地建设一些小广场,这样投资小,利用率高,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空间品质。广场可以根据场地特点和周边环境采用各种布局形态;运用丰富的高程变化来划分不同的功能空间。

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空间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基本依据,包括空间结构;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是现代社会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保护、利用、尊重自然已经是现代景观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是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作品必须具备要素。城市广场作为公共性非常强的活动空间,要考虑城市广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融入这个环境中,是周边环境和广场之间能够很好的促进、改善和融合;比如;对区域气候的影响、风向、风速的影响、开辟生态走廊等。

(二)“以人为本”原则。

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应该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作用应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应重视绿化,从而改善小气候。传统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小品、雕塑等,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

(三)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建设应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徉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或延续地方的风俗文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充实,加强人们的参与性。这时候广场的地域文化内涵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打造出地方建筑特色品牌,同时建设还要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体现出现代与传统的和谐与融合。

(四)空间功能多样性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人们主要的户外活动“客厅”。广场功能、形式的多样性是对人性化设计的最好体现。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城市广场的建设对于整个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灯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结合城市传统文化,是城市空间产生多样性的空间环境。

(五)突出主题原则

景观设计犹如写文章一样,确定什么样的主题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章。城市广场虽然根据不同的空间,功能形式会有所不同,但都会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主题方向。应该根据主题定为以及区域特点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合理处理城市广场在城市中的空间尺度关系,营造变化丰富、多样的广场空间。

综合上述,城市广场是一个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复杂的综合体,城市设计中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反映了城市整体性设计的重要性。城市文化广场 的环境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环 境质量密切相关,城市设计正是通过对城市中每个小的局部的设计及对城市总体的考虑来实 现的,并最终达到城市整体性环境的统一。 从而服务与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建设。为城市和市民营造一个舒适、优美的活动空间,为城市营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