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交媒体素养范文

社交媒体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交媒体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交媒体素养

第1篇:社交媒体素养范文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整合媒体素养教育。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过程组织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灵活性,要整合媒体素养教育,关键在于找到适恰的契合点。台湾媒体素养专家吴翠珍教授提出,媒体教育不是一门新的课程,所有内涵都将融入在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生活、两性、人权、资讯等领域或议题之中。可见,教师具备媒体素养的理念之后,应尽量在原有课程教授的过程中找到适当教学机会,从而将媒体素养教育从理论推向实践。以教学内容为突破口媒介信息是对现实的一种再现和解释。媒介信息包括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

知识结构的层次对媒体素养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作用。未整合媒体素养培养的传统语言教育,着眼于传统读写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习惯于接受表层媒体信息,不习惯批判地接受深层媒体信息,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都较欠缺。因此,要改变人才培养的现状,就必须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变革教学内容。目前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采取“主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基于某个主题,开展一系列的以单元进行的听说读写技能活动。每个单元涉及不同主题,范围包括历史、地理、社会、文化、文学、经济等。因此,教师应贯彻媒体素养的理念,利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教学主题的关联性,在教学中融入媒体素养培养,使媒体素养培养与英语技能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使媒体素养教育与英语技能发展相结合,关键在于师生都应培养使用国外媒体的意识和习惯。教师不但自身要增强使用外媒的意识,还要培养学生使用外媒的习惯和能力。应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浏览访问国外媒体(如网站等),主要途径有四种:一是从媒体阅读者的心理共性出发,把读者喜闻乐见的世界趣闻轶事整合进教学内容,使学生乐于使用英语来获取信息,同时得到心理的愉悦。或者,选取媒体信息中基于现实且具有争议的议题整合进教学内容。该类议题可涵盖政治、经济、科技、生活等各领域,选取的原则为力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二是从生活常识和需求出发,设计一些需要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和经验完成的现实任务。例如,结合现实的节日(如母亲节),要求学生利用国外购物网站(如Amazon)为母亲选购一款礼物。选购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参阅网站中针对每款商品的用户使用评论加以挑选。在完成该现实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英语获取真实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维活动,并对选择加以甄别,最终做出理性抉择。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媒体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更能在利用媒体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英语技能。三是从学生的专业学科出发,引导学生访问国外相关专业网站。例如,可引导经管专业的学生多访问国外的经济类网站或国外综合网站的经济板块信息。在此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专业知识,能激发学生使用英语获取媒体信息来发展专业知识的认知兴趣和动机,同样达到培养媒体素养和提高英语技能的双重目的。四是侧重关注外媒中涉及中国及中华文化的话题。例如,近年来欧美主流媒体频频报道中国消费者在国外的旅游消费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并列举了多种现象例证欧美市场对中国消费者的重视,如高档百货公司增设银联刷卡终端、聘用华人导购员等。引导学生关注该类报道既有利于学生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客观认识中国所处的世界地位,也有助于学生对全球性的经济现状以及中国面临的危机和机遇有宏观的了解,并做出理性思考。媒体素养教育的宗旨是使大众成为善用媒体信息的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的优质公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精神培养绝不是空中楼阁,理应植根于点点滴滴的日常师生教学互动。教学互动中,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变革直接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的趋优,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学习者。

基于源自媒体信息的变革的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按照上述的四种途径,设计开发具体的问题、任务或项目,进而督促学生开展基于问题、任务或项目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媒体技术使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式学习成为了可能。微博、博客、论坛等新兴媒体传播方式使学生具有多种途径接收和反馈媒体信息。这也为媒体素养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提供了机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可从媒体信息输入和媒体信息输出两个环节入手。媒体信息输入环节,教师应培养学生善于利用纸质媒介、互联网媒介、移动媒介等各种媒介搜索、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现代社会的学生应善于利用报纸、信息网站、博客、微博、社交网站等各种媒介获取信息;还应善于解读以文字、图像、音频、动画等多种模态呈现的媒体信息内容。媒体素养的内容除了解读和评价媒体信息,还包括利用媒体制造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利用博客、论坛、微博、社交网站等媒介,运用文字、图像、音频、动画等多种模态制造和传播媒体信息的能力。与报纸等传统媒体相比,论坛、微博、博客、社交网站等新兴媒体具有较大优势,有利于读者即时互动、反馈。因此,新兴媒介的这一特性确保了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能实现智慧和经验共享,构成网上师生学习社区,从而使学习的反馈、讨论、评估等活动能从现实的空间延展到网络。可见,新兴媒介能提供即时互动和反馈的特性为学生自主展开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关键在于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媒介,做出基于该媒介的评估要求,从而使学生有章可循,自主有效地开展基于问题、项目或任务的探究式学习,并呈现学习结果。如此一来,学生能在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既提高媒体素养又发展英语技能。以语篇能力培养为导向文秋芳(1999)认为,语篇能力是“将话语组成互相衔接、连贯的完整语篇的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具体来说是指语言学习者把与主题相关的语言材料组织起来,并形成形式上衔接(cohesion)、语义上连贯(coherence)的语篇。传统的语言教学偏重于对学生语音、语法、词汇、内容以及流利程度等的教学与考查,对学生口语表达中话语长度、灵活性、适切性、速度和语言准确性等交际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媒体发达的时代,教师已不再依靠对教学内容的垄断和利用信息差进行教学。教师成为了学习的引导者,其任务在于设计能有效激发学习认知动机的导入点,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只要引导得当,学习者的学习潜力无法估量。鉴于此,教学的导向不应圈囿于词汇、语言点的习得和操练,而应以语篇能力为导向。学生基于媒体信息,利用媒体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一方面,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并满足真实需求,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对信息进行大量搜索。在此过程中,学生得以无限制地大量接触以语篇形式存在于真实、自然交际语境中的英语,得以观察语言在真实交际语篇中的用法,并在观察的过程中体悟和内化语言和语用的规律和技巧,从而发展英语语篇能力。在传统的通过教科书学习英语的模式下,学生以单词、词组和句子为单位获得语言能力,并且由于教科书英语与现实语境英语的差距,学生往往语用能力发展不全。可见,整合媒体素养培养的英语教学确保了学生英语输入的质量和效率,有较大优势。另一方面,学生要形成对现实问题、任务或项目的解决方案,必然需要对已搜索到的信息加以整合,并且谋篇布局,形成交际语篇,进而反馈给教师或其他学生。在多种媒体手段的支持下,学生对媒体信息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师生互动和反馈,如口头报告、书面报告或两者结合。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学生都必须基于内容,形成互相衔接、连贯的完整语篇,来进行信息交际。可见,在语言输出环节,整合了媒体素养培养的英语教学再次强调以交际为目的,以语篇为单位,因此,确保了学生通过真实的语篇输出发展真实的英语技能和应用能力。

在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完全可以整合媒体,并进行系统化的开发和研究,挖掘传媒与学习结合的潜力。可以说,把媒体素养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是把之前大学英语教学中零星利用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加以理论化和体系化的一种尝试。它符合学习者认知的需求,顺应网络时代媒体技术发展的潮流,是现实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具备操作的可行性。只要在操作中落实得当,必然能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积极的变革作用。

作者:楼青 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第2篇:社交媒体素养范文

关键词:信息素养 MOOC 信息检索 在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254.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6-0001-07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MOOC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bstract Based on online survey, the paper analyzes development of MOOC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cluding teaching content, interactive mode, certification and fund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MOOC; information retrieval; online education

MOOC是近年来在全球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信息素养这种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课程若能依托MOOC平台,将使更多人受益。为了解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MOOC的发展现状,笔者采用网络调查法,登录国内外主要的MOOC集成平台,如Class-central、果壳网MOOC学院和国内外主要的MOOC平台,如Coursera、edX、爱课程网的中国大学MOOC等进行调查。Class-central整合了国外42个MOOC平台的2000多门MOOC;MOOC学院和多个MOOC课程平台如FutureLearn、Iversity、学堂在线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确保检索结果的完整性,利用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补充检索。本文只调查那些与信息素养密切相关的课程,并在此基础上从教学内容、互动模式、奖励机制和资金四个方面探讨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MOOC的发展现状。

1 总体情况

调查发现,截至2014年10月16日,国内外共有9个国家的35所大学或机构在14个MOOC平台上开设了36门信息素养教育类MOOC,包括英语、中文、德语、法语和阿拉伯语五种语言(见表1)。最早开课的是上的美国私立艺术与设计学院协会的“艺术和设计学生信息素养”,课程的开设机构主要是大学、协会和教育主管部门,有两门课程由微软公司开设,“数字交互媒体技术导论”和“成就更好表现的大数据”则分别由个人开设。

从国家分布看,开设信息素养类MOOC数量最多的是美国,共18门;其次是中国,开设10门;接着是加拿大,开设了2门;英国、荷兰、法国、澳大利亚、印度和新西兰各开设了1门。

2 教学内容

信息素养在1974年首次被提出,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指出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发现、检索、分析和利用信息[1]。发展至今日的数字化网络环境,信息素养的定义被不断扩充。根据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的新定义:信息素养的概念正不断扩大,还包括数据素养(data literacy)、媒体(或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和视觉素养(visual literacy)这些专业技能,它们通常被称为21世纪的必备技能[2]。因此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随之更新。如在“元素养”等36门课程中(见表2),有9门是根据传统的信息素养定义设计教学内容,关于数据素养、媒体(或媒介)素养和视觉素养课程依次为14门、6门、5门,仅有2门课程是根据新的信息素养定义来设计教学内容的。

2.1 传统信息素养

传统信息素养MOOC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利用来设计。信息的获取方面讲授了信息检索的方法与技巧,如美国的“艺术和设计学生信息素养”、“快速、容易地收集、提取和使用在线数据”都介绍了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和技巧;在信息的分析和利用方面,美国的“掌握学术研究:成功学生的信息技能”介绍了如何评价和使用图书馆数据库、数字仓储和政府信息,英国的“全球挑战下的批判性思维”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评价信息的能力,澳大利亚的“逻辑:语言和信息”系列课程则从逻辑学的角度研究信息的特性,以便更好地利用信息。

2.2 数据素养

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对数据的管理能力是未来信息素养的重要能力之一。目前学界对数据素养的定义还不统一,但是综合来看,数据素养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数据的辩证认识能力,二是对数据的综合应用能力[3]。从教学内容上来说,目前数据素养MOOC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数据素养的意识教育。“成就更好表现的大数据”介绍了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如何产生和企业如何通过大数据营销获得成功;“窃听大数据:互联时代的隐私与监听”和“公共隐私:网络安全和人权”则把重点放在了大数据环境下的隐私保护上。

(2)数据素养的运用教育。这部分课程以对学生利用大数据相关技能的培养为主要内容,如大数据的管理、分析等,大多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和建模能力。“元数据:组织和发现信息”从元数据的角度培养学生利用元数据发现信息的能力;“数据,分析和学习”侧重于借助数据分析软件来分析和利用数据;“统计:让数据有意义”和“洞察数据:数据分析导论”都利用了统计学的知识来获取和分析数据;“大数据算法”讲授了一些大数据基本算法设计思想,如概率算法、I/O有效算法和并行算法;“医疗信息学和数据分析(系列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医学数据的管理和分析能力。

2.3 媒体素养

UNESCO与联合国文明联盟(United Nations Alliance of Civilizations,UNAOC)分析了当下公民信息素养的态势,提出媒体(或媒介)与信息素养(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MIL)的概念:人们能够对媒介与信息进行判断并解释其内容,以及在媒介与信息中成为熟练的创造者和生产者的一种能力[4]。“理解谷歌,理解媒体”这门课就旨在培养学生利用Google等一些新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

“新媒体概论”侧重于介绍新媒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理解新媒体在社会控制和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角色;“教师媒体素养”和“网络素养”旨在培养学生认识、评判、运用媒体的态度与能力,“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旨在培养学生面对传媒时的质疑能力和思辨性反应能力等。

2.4 视觉素养

目前涉及视觉素养的MOOC还很少,仅有5门,且这些课程均围绕于信息或者数据可视化,旨在提高学生将思想、观念转换成各种有助于传递信息的图画、图形或形象的能力。如“视觉信息设计”就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不同视觉文本的信息传达,解除视觉困惑,提高其视觉信息处理能力和视觉思考能力。

2.5 新时代信息素养

目前来看,纽约州立大学的“元素养”和武汉大学的“信息检索”是比较贴合信息素养新定义的课程,它们的课程内容不仅涵盖了传统信息素养内容,还包括数据素养、媒体素养、视觉素养这些新技能。“元素养”课程由分别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教授、不同校区的图书馆员、学科馆员、来自中国广东的技术人员和出版商SUNY PUBLICATION共同进行合作开发,实现了教学主体跨学科、跨机构、跨校区甚至跨国的有机合作,取得了一定成功。

3 互动模式

传统的教学主要以老师讲授的形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少。MOOC的互动性为信息素养课程中需要的多方的互动与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信息素养MOOC的互动模式可分为线上互动和线下互动两种。

3.1 线上互动

受调查的所有信息素养类MOOC都提供了一定形式的线上互动交流,主要有网上讨论区、社交媒体和移动通讯终端。

3.1.1 网上讨论区

基本上所有的信息素养MOOC都有留言区或讨论区,参与学习的学员均可在此提问,这样不仅可以开展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交流,而且也可以进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国外的“元数据:组织和发现信息”、“理解谷歌,理解媒体”和“窃听大数据:互联时代的隐私与监听”以及我国的“信息检索”课程都有开辟专门的课程讨论区,学生可以任意提问,互相答疑,有时候老师也会参与其中,回答一些热度较高的问题。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3.1.2 社交媒体

利用社交媒体来增强学生互动性的模式多以平台为单位,且多见于国外。国外的MOOC平台大多有其专门的Facebook、Twitter账号,学员可以直接通过自己的Facebook、Twitter账号进行交流和学习,社交媒体的平台更为广阔,便于学员和更多的人交流学习心得。“数据,分析和学习”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课程讨论区,要积极参与博客和twitter的讨论活动,“洞察数据:数据分析导论”在社交媒体上发起讨论话题#FLdata2insight,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讨论;爱课程网开通了相应的官方网易微博,武汉大学的“信息检索”开设了专门的课程微博,除了用于和学生交流之外,还定期课程活动通知。

3.1.3 QQ群

利用QQ这类移动通讯终端的互动模式多见于中国,QQ群可以实现即时通讯,甚至可以进行多人视频,例如武汉大学“信息检索”MOOC就开设了专门的QQ群供学员交流,除了提供平台让学生讨论,群主还提供机会给积极参与讨论的同学参与课程题目的设置,设置问卷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和对课程的意见。QQ群相较于网上讨论区和社交媒体而言更具灵活性,其功能也多种多样,如能善加利用将大大提高学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2 线下互动

笔者调查发现线下活动有两种:一是举行见面会;二是给积极参与课程学习的学员寄送礼物。见面会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但是由于人数、地区和场地的限制,举办见面会的次数较少。武汉大学“信息检索”对武汉大学内的学生提供了一些线下的见面活动,同时,给积极参与学习的学员寄送礼物,如纪念明信片和授课老师亲笔签名的教材。

4 证书与奖励

如何激励更多的公众参与到MOOC的学习中来,成为MOOC发展的一大挑战。MOOC设立了一套完全基于网络的评估体系,并且根据这个评估体系来授予学习者通过证明,即学习证书(Accomplishment Statement)。在笔者调查的36门信息素养MOOC当中,有27门课程具有证书(包括免费和收费),9门课程不提供证书(见表3)。

4.1 证书体系

根据学员的不同需求,MOOC提供免费证书,有的还会提供付费证书。在完成课堂作业且期末成绩达标后,所有学员都会获得免费证书,成绩达到规定分数的还可以获得优秀学员证书。但若需要更权威的证书时,学员可以通过付费得到纸质证书。纸质证书提供了更丰富的证明材料,证明学员是亲自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并可以获得授课大学的官方认证。如来自Coursera和中国大学MOOC上的7门课程都提供免费及付费证书。Coursera付费价格在49美元左右,中国大学MOOC则为100元人民币左右。

4.2 免费证书

达到了获得证书要求的学员,例如:完成每周测验,并在期末考试中达到要求的分数,可免费获得一个鼓励性质大于实际用途的证书,一般为PDF文件。课程结课后,可以在自己课程信息页面中找到证书,并下载。

在36门信息素养课程中,21门课程提供免费证书,占总课程的58.33%。来自Coursera、edx、中国大学MOOC的绝大部分MOOC都提供免费证书,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也主要是聚集在这几大平台上。

4.3 付费证书

付费证书课程是指专项课程及付费课程。“专项课程”是Coursera平台上特有的课程形式,由多门内容相关的课程组成一个系列课程,价格并不相同。如“数据科学(系列课程)”包括9门课程,每门课程29美元;“数据可视化”是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开办的专项课程“数据挖掘”中的一门,该课程49美元。在达到学习标准后,就可以获得具有签名的专项证书。

Udemy平台的“数据可视化”和“快速、容易地收集、提取和使用在线数据”课程均为付费课程,需要17美元(该价格是“黑色星期五”的折后价格,原价为79美元)的学习费用。因为生存压力,Udacity在2014年4月宣布将不再发行免费证书,只有付费证书。

4.4 无证书

仅有25%的课程不提供证书,这些课程主要来自于大学和公司。比如纽约州立大学的“元素养”课程及微软公司推出的系列课程“数字素养”。

值得一提的是,Coursera平台上的“网络智能和大数据”课程曾提供证书,现改为“自学模式”,没有考试和作业的要求,故取消了证书[5]。

5 资金

5.1 资金来源

MOOC的建设、运营等环节均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笔者调查的36门信息素养MOOC所在的平台有4大资金来源渠道(见表4)。

(1) 风险投资。36门课程中15门课程平台的资金来源于风险投资,在四种方式中占42%,是信息素养MOOC主要的资金来源。

11门课程来自于世界三大MOOC平台之一的Coursera。起初它是由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授创建的一个营利性的教育科技公司。目前已与62所大学合作开设课程。该公司正在实验进行连结公司雇员和学生的收费终身服务,并在实验的第一年就吸引了2200万美金的风投,其中包括恩颐投资(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凯鹏华盈(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及麦克阿瑟基金会等。

2门来自于旧金山的在线学习网站Udemy的课程,在2014年5月完成了一轮3200万美元的C轮融资。领投方为Norwest Ventures Partners,其他参与投资的机构包括Insight Venture Partners和MHS Capital,其融资总额达到4800万美元。

美国的Udacity和欧洲大陆的Iversity 平台上分别有一门信息素养课程。Udacity是由斯坦福教授注资的一个营利性私立教育组织,截止2013年3月,Udacity已经吸引了超过2100万美元的风投,其主要来源是安德森・霍洛维兹(Andreessen Horowitz)。Iversity也已获得几轮融资。

(2)学校投资。在学校投资方面,有3门课程来自于edX平台。这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建立的一个非营利性MOOC项目,并提供了6000万美元的原始资金。

来自英国的Futurelearn是2012年12月由英国19个教育组织联合发起的一个MOOC平台。个别课程来自于学校建立的网上学习平台,诸如美国的印第安纳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

(3)政府投资。我国的5门信息素养课程来源于政府出资运行的爱课程网旗下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这是由我国教育部、财政部 “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1门课程来自于FUN平台。在2013年10月2日,法国高等教育与科研部开始启动法国数字化校园项目――“法国数字大学”(France Université Numérique,FUN)。

(4)教育机构及公司。是美国的教育公司,建立于2008年。2011年开始网络化运作。其部分资金来自众多风投企业,比如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OpenView Venture Partners及 EPIC Ventures。

微软公司开设了两门关于信息素养的公开课。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平台由私人远程在线教育机构――澳洲开放大学创建。上海的智慧树收录了3门信息素养课程。

5.2 融资存在的问题

国外的MOOC平台资金来源多样化,不仅有政府的投资,也有学校资金和金融资本的参与。MOOC平台的资金不仅应该用到平台的建设上,也应该用于鼓励MOOC的发展,如给予制作者(如教师)一定的报酬。

政府的资金支持则是中国信息素养类课程发展的主要力量。来自中国大学MOOC的5门信息素养课程都是依托在政府支持的爱课程网平台上开办的。但是,到笔者完稿时为止,这些课程团队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以及视频拍摄与制作等费用主要是主讲人或所在学校承担。

从长远来看,单一的政府投资不能满足信息素养MOOC的发展。要保证高质量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支持服务,就需要大量资金的不断投入。然而,由于课程学习的大部分环节又是免费的,这里就存在了一个巨大的资金缺口,如果这一资金缺口不能得到填补,MOOC未来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如果老师录制课程花费的大量时间与精力成本、宣传费用等支出得不到资金支持,其积极性得不到激发,将会导致课程质量降低,MOOC不能顺利发展。高校目前很难拿出如此巨大的资金。要想推广、打造MOOC,势必就需要外界金融资本的支持。

为此,我们呼吁教育部有关部门应加强对MOOC的重视并加大资金支持,并且企业和金融资本应尽快加入MOOC这一发展潮流中来。商业性MOOC的运作模式在我国已初现端倪。金融资本的介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是风险投资,也可以是高校成立独资或者合资企业;既可以是由非营利组织来运作、背后由金融资本作为支撑,也可以就由金融资本成立营利性的组织来运营,还可以是营利性的组织组建非营利的机构来运营。

综上所述,我们欣喜地看到信息素养MOOC的蓬勃发展,但对比MOOC平台上其他课程(如计算机科学类)的学习人数,信息素养课程的开设数量与学习人数略显不足。说明公众对信息素养和信息领域的关注仍十分欠缺。资金的缺乏也成为信息素养MOOC发展的重要阻碍。参考文献:

[1]ALA.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Literacy[EB/OL].[2014

-10-30].http:///acrl/issues/infolit/intro.

[2]Janice M.Jaguszewski,Karen Williams. New Roles for New Times:Transforming Liaison Roles in Research Libraries[R].2013.

[3]张晨.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与数据素养教育[J].图书与情报,2014,(04):117-119.

[4]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UNAOC UNITWIN on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Dialogue[EB/OL].[2014-10-28]. http:///unitwin/.

[5]网络智能和大数据[EB/OL].[2014-10-30].https://

第3篇:社交媒体素养范文

一、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与其相应的课堂教学视频,而学生则借助教师制作的视频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还利用网络社交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辅助,之后回到课堂中师生根据学习成果进行探究互动。此种教学以学习金字塔理论、掌握式学习理论和建构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支撑,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得到个性化指导。

二、翻转课堂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1.改善师生信息素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相对于以往均有提高。初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培训和自主学习熟练将Flash、Power Point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这些基础性工具都是体育教师必备的技能,更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的技术保证。

2.保障设备物质条件

一般数字化学习资源都来自开放网络平台,教师通过翻转课堂可以为学生播放优秀运动员比赛视频和专业的技术分析。同时,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也能为教师和学生互动提供保障。事实上,初中体育已具备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条件,需要教师、学生及时更新观念即可。

3.符合课程教学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主要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为主,其中还穿插相关运动技术信息,多在室外开展教学活动,而相关技术动作则需要教师示范和讲解。翻转课堂中的视频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完成知识内化,更能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三、翻转课堂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做好课前导入准备

教学导入对于初中体育教学课程来说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课程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也为后续教学开展奠定基础,尤其当讲到体育理论知识内容时,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预设的情境中,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开展。反之,失败的课程导入不但无法激发学习体育知识的欲望,学生的潜意识中也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反感情绪,自然无法实现教学目的。教师的课程导入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只简单借助语言讲述,但语言形式较为单一,效果不显著。实施翻转课堂进行课程导入能降低失败几率,教师播放即将学习内容的语音或视频片段,能缩短学生情感积淀时间,渲染课堂气氛。

2.学生自主学习阶段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把握教学难度,逐渐向以质量为导向的内涵式教育方向发展。同样,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互联网社交平台接受学习资料,之后根据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理解体育技术知识和动作并自主练习。如果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同样可以借助开放的网络教育平台补充学习,或者向教师请教、和其他同学交流。学生会在此过程中接受知识,最后带着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上课,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的教学效果。

3.课堂探究阶段

第4篇:社交媒体素养范文

关键词:全媒体;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09-01

人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受到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手机和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娱乐放松的主要工具。在现今的全媒体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互动性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自身素质水平直接体现在其是否有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因此在全媒体环境下探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特点

目前人们不仅仅依靠报纸、杂志和传统电视广播来获取资讯和信息,更多的是使用微博、博客、微信和社交网站来进行信息交流和获取信息,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到全媒体的影响,可以说全媒体已经成为了我们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大学生来说,全媒体是他们非常喜欢且乐于接受的信息传播工具,因此利用全媒体平台来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概念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心理顾忌较小

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能使用网络这个平台,信息受众和传播者都是身份不明确的,人们不再是面对面而是使用表情和文字交流,网络环境是虚拟的,因此人们的心理距离也缩短了,人们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消除了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实际上全媒体也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空间,高校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与大学生结交为朋友,减少大学生在面对面交流时可能存在的顾忌心理,可以针对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疏通。

2、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不论是微信、微博还是论坛等,既能在电脑上使用,也可以在手机上使用,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让沟通交流突破了空间限制和时间限制,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即时教育的可能性。在全媒体时代,信息传递基本不需要时间,高校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手机或者电脑与大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引导和教育,还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强化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3、开展开放式教育。全媒体不论是传播方式还是传播内容和传播时间,都具备很强的开放性。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可以使用最新的权威资源,让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变得多元化,而这种教育方式也不会受到工作日的影响,因此其开放性和灵活性都较强。网络是开放和自由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信息和获取信息,这也代表了人们都在潜移默化的接受社会责任感教育,教师也不再是唯一拥有和传播知识的人,学生可以使用论坛、搜索等方式得到关于社会责任感的知识,让这种教育变得更加个性化和开放。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原则

1、责任和自由统一

在全媒体时代,身份和地位的界限不再明显,人们都是平等的,信息的传播也更加便捷,网络实际上是人人都可以使用的公共空间,但是这并不是说可以为所欲为,只有在担当责任的前提下才能享有自由,因此社会责任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好引导,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

2、批判与认同统一

大学生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会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容易被异化甚至迷失自我。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面对海量的信息,批判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辨别不良信息,独立思考,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策略

1、加强教育主体全媒体素养

全媒体时代对教育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除了要积极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充分利用全媒体的优势,积极使用网络上取之不尽的资源,及时更新教育素材,学会运用网络文字、图像和网络语言表达思想和意见,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再者要培养大学生的全媒体素养,在全媒体时代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教师可以是教育主体也可以是受教育者,因此高校应积极整合资源,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加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同感。

2、扩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载体

教育需要载体作为条件和支撑,全媒体平台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平台,高校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校园实践活动和校园活动等作为教育载体,也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来完善和创新其他载体。

3、认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规律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心理都有很强的影响,要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就要认清大学生行为思想的发展形势,主动运用各种媒体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工作,通过大学生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责任感教育,力求得到他们的认同并接受。全媒体时代,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因此高校应专门组建一支社会责任感教育团队,加大人力和资金投入,针对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开展针对性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提高教育效率,改善教育效果。

在全媒体时代,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体系,将主流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杨 静.试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和教育对策[J].亚太教育.2015,(29):33.

第5篇:社交媒体素养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危机管理;突发事件

新媒体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其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作为师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地方,人口密度较大,尤其是在国内众多高校不断扩招的大环境下,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长。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展,高校发生各类危机事件的概率大为提高,为高校有效管控校园危机事件带来了挑战。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高校危机事件预警和处理机制,应当成为高校应对各类校园突发事件的一个有效手段。

一、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内涵

正确认识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影响,首先要对新媒体及其特点有比较全面的理解。所谓的新媒体是指区别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方式,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利用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和高速通信网,以各种移动终端设备为主要传播载体的一种新的技术形式下的媒体形态[1]。相较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实时交互性强、信息影响范围广、信息传播自由度高等特点。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信息传播的数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其中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各类虚假有害信息,这也给了一些别有用心者可乘之机,利用新媒体误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而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影响

简单来说,高校危机管理是高校应对各种未知或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其目的在于维护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切实维护高校师生合法权益和高校声誉,是高校平稳、有序运转的重要措施。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其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首先,新媒体的发展增加了高校危机管理的不可控风险。由于新媒体信息传播所具有的系列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对危机事件的掌控能力和处理效果,使得危机从出现到处理所需要的时间大大缩短,危机蔓延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极大地压缩了高校危机管理的预警和处理时间。由于难以预料新媒体对高校危机事件最终的发展走向所起到的作用,使得危机事件产生影响的不可控因素大增。其次,新媒体的发展增加了高校危机管理的复杂性。在高校,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的使用频繁,使得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在高校之中快速蔓延,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经过朋友圈、微博和QQ空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交网络进一步扩散到高校之外,从而由开始的高校危机事件进一步演变为社会热点事件。这不仅增加了高校对危机事件的监管难度,而且使得高校在处理危机事件时要考量的因素大为增加。如之前发生的安徽芜湖高校女生元旦意外坠亡、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跳楼自杀等危机事件不仅使当事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且极大地损害了高校的声誉,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此外,高校学生正处于塑造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思想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误导,新媒体的发展进一步消除了社会与校园之间的界限,学生卷入社会纠纷事件的可能性较以往更大,这也会加剧高校危机管理的复杂性。再次,新媒体的发展对现有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的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在新的危机形态下显得滞后和被动,对危机事件的应对捉襟见肘。但是新媒体也为高校危机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有效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尤其是在高校中的传播特点,对于不断提高高校危机管理能力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管理观念落后

由于新媒体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事物,很多高校对新媒体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高校危机管理多停留在日常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没能从危机公关的视角看待高校学生维稳工作,对危机的事前预警和事后的处理措施还不成熟,对新媒体给危机事件造成的负面作用缺乏清晰认识。此外,很多高校教职工在危机管理方面的意识较为淡薄,把高校危机管理同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割裂开来,简单地认为高校危机管理对于高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是一种浪费,没有认识到高校危机管理对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3]。

(二)危机管理机制不完善

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对危机事件的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措施匮乏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高校对新媒体认识不充分,没有针对新媒体建立危机预防长效机制,往往是在危机事件发生时才进行相应处理,临时成立危机事件处理小组,更有甚者在危机发生时仅由辅导员或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负责处理,高校各部门缺乏一个系统的危机应对机构。这样不仅会错过危机的最佳处理时间,而且会使得事件借助新媒体进一步蔓延,使事件扩大和复杂化。一些高校对于发生的危机事件没能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以便更好地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校危机事件,在危机发生时提升危机事件的应急响应速度[4]。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很多高校对危机事件的处理结果只是以公文的形式在学校官网这一渠道,对于事件实时处理进展没有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下进行信息同步披露,不利于师生和外界公众对事件的理解和认识,甚至出现误解和谣言等不利情况。

(三)危机管理能效较低

造成高校危机管理能效低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没有一个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往往是在危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时才加以重视,以致贻误了危机的处理时机。二是危机管理者对新媒体的理解和认识层面较浅,对新媒体在危机事件中所起作用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三是高校危机管理者很多都是兼职教职工,缺乏专业的高校危机管理技能和相关培训,应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手段较单一。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应对措施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对高校危机事件的预警

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对提高高校的危机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原有高校危机预警机制的基础上,一是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相关信息和高校相关决策,加强对高校师生的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同时依托学校宣传处、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定期与高校危机事件和相关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主题信息,正确疏导负面信息,积极宣传正能量,进一步增强高校师生对学校的凝聚力。二是组织专职人员加强对新媒体平台上的各种信息的搜集、分析,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及时发现可能出现校园危机事件的危险信息,并立即启动应对危机事件的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三是借助新媒体平台,完善师生和高校领导层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消弭师生对学校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相关决策的不满因素,同时积极吸纳、听取师生对学校发展建设中所提出的相关建议,进一步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信任度,防止出现因上下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出现的有损学校声誉和师生利益的危机事件。

(二)完善危机事件信息披露机制,进行正确舆论引导

为避免在师生之间出现各种谣言和非议,防止事件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使事态进一步扩大,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一是应及时利用微信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账号等新媒体平台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将相关信息公之于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避免广大师生和外界大众被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不可信信息所误导,争取获得舆论的主导权以及大众的理解和支持,使事件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二是根据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学校相关决策、制度和危机处理的信息传播者和解释者,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正确危机事件相关信息,避免谣言传播、降低危机管理成本,有效利用新媒体切实维护高校声誉和正当权益。同时发挥新闻发言人在高校领导层和师生以及外界大众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作用,形成高校上下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学校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的能力。

(三)加强高校危机管理队伍建设,积极提升管理人员媒体素养

高校危机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进行持续的投入。加强高校危机管理队伍建设和危机管理制度建设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当前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的数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信息的扩散速度十分迅速,对高校危机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和媒体素养不断提高。其一,高校应重视对危机管理人员的日常培训和相关专业技能训练工作,使危机管理人员掌握基本的校园危机事件的应对措施,使之具备基本的危机公关素养。在危机发生时,快速进行初步处理,避免因未能及时有效处理使得事态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而产生负面影响。其二,高校危机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媒体素养,积极面对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及时转变思维模式,熟悉各种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方法和相应特点,将新媒体平台作为信息、搜集的有力工具。其三,作为高校危机管理人员,应以身作则,以专业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要求自己,在高校师生之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在高校中使用广泛、互动性强等特点,适时传播积极向上信息,利用新媒体对高校师生产生积极影响。当前,有关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对于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危机事件的各种产生形态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应对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危机事件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作为高校危机管理人员,应紧紧把握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危机事件的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危机管理机制,有效维护高校声誉、师生正当权益和安全稳定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作者:荣耕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参考文献:

[1]范卫萍,姜德锋.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校园危机传播管理研究[J].新闻传播,2012(3):151.

[2]蔡火凤.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第6篇:社交媒体素养范文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创新路径

一、自媒体的含义及特点

自媒体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1年,它具有平等性,平民化,交互性强等特点。

(一)自媒体的含义

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1]简言之,即公民用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二)自媒体的特点

1、平等性:通过自媒体这一平台,无论是高层还是百姓都可以利用自媒体信息,任何人都有了在自媒体平台上信息、评论信息、转发信息、举报信息的权利。同时也拉近了不同阶层的距离感,通过这一平台,不论认识与否,都可以进行平等的交流。

2、平民化:百姓可以利用自媒体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他们将自己心底最真实的想法通过自媒体表达出来,让更多人了解百姓的生活,体现了平民化这一特点。

3、交互性强,传播快:自媒体强调着双向或多向的互动式的交流。通过自媒体,人们可以即时传递信息、反馈信息,这种交互性超越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往必须“在场”的局限。[2]因此,人们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进行消息,并对自己感兴趣的消息进行转发,评论,除去了传统媒体的印刷的复杂程序,其传播速度之快。

4、信息容量小:在一般的自媒体平台上,大家信息一般根据自己当时的感想所写,信息量较少。

5、易操作:利用自媒体平台,只需下载好软件并注册成功,再往上打字发图就可以了,所以一般用户一学就会,不需要繁琐的操作步骤,所以很受大家喜爱。

6、信息自由化:与传统信息渠道相比,利用自媒体平台信息更加方便自由,传统信息一般是通过报纸、新闻等形式,其需要时间与自媒体软件相比,耗费时间之长,而且大量信息需要被筛选而受到约束,相对而言自媒体更自由。

二、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现状调查

目前,大学生已经成为使用自媒体平台的忠实粉丝,他们通过自媒体平台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对自媒体的使用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以江苏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一共调查了186为学生,涉及各个年级及专业,大多数人对自媒体的了解与官方自媒体定义基本一致,但还存在6.4%的学生对自媒体不了解。在受调查者中占大多数的学生浏览自媒体所花费的时间在一个小时之上,其中32.2%的学生花90分钟以上的时间在使用自媒体上。对于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来说,自媒体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是有帮助的,但觉得自媒体会影响他们的也不在少数。目前,占绝大多数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手机关注时事。对于是否了解本校的自媒体平台,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寻找路径,但学校宣传所占比重最大。与此同时,81.1%的学生使用自媒体在于社交网络功能,很少有人用于学习。但又有另一情况是大家还是倾向于相信传统媒体,但自媒体获取信息更加快捷。学生认为最有效的维护自媒体舆论环境的是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需要借助一定的环境来运用自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同时,56.4%的学生认为运用自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但难以监管。

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自媒体已经深入人心,将是大学生不可缺少的获取信息的手段,而面对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积极的应对,认识到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三、自媒体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由于自媒体的出现,网络监管建设不完善,大学生认知尚未成熟,对网络信息辨别力不够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价值观遭到冲击

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都是通过层层筛选,再发表出来,这些内容大部分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正确的价值观念。自媒体具有信息自由化的特点,出来的信息无人监管,所以网络上充斥着良莠不齐的信息。其中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冲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尚未成熟时期,对于信息的选择上会有失手的时候,而思想政治教育者们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尽量让大学生接受到的是优秀的思想,避免不良思想的侵害。

(二)自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出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面对面的方式传授知识,和学生的交流也是面对面的交流,一般是一对多或者一对一的交流方式。而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利用自媒体,大学生可以在网易公开课、慕课等各种学习网站自主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讲师,从而改变了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在一种虚拟的世界里,进行学习,从而学生更容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这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挑战,因此,如何结合传统教育方式与自媒体相结合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三)自媒体的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挑战

在传统媒体时期,都是由老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从不知到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接受者,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一般只是接受知识,对老师的教学内容很少有质疑的声音。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媒体的出现,使得学生自己可以主动的获取知识,学生的地位从被动变成主动,学生对待新事物越来越认同,而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却比不上新生代,因此,在这方面与受教育者相比,教育者处于劣势,不能及时的获取最新信息,而且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远不如受教育者。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者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学生开始有了不服从教育工作者的心理,从内心轻视教育工作者,认为教育工作者还有不知道的知识,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学生有了这种轻视的心理,对学生并不是一件好事,学生开始瞧不起老师,对老师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有一种抵触排斥心理,一方面,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不平衡,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也受到了影响。但同时,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之间的地位更加趋于平等,使得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角色可以相互转化,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也是当今教育现象中一种普遍的状况。

四、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面对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教育工作者要及时采取正确的对策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如:突发事件,低俗文化,大学生的网络媒体素质等。

(一)建设好自媒体平台,高效处理突发事件

面对自媒体的开放性,在舆论的冲击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沉着冷静的应对,引导大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分析事情的利害关系。在此同时,应该深入剖析事情发展的背景和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面对突发性的事件,作为教育者应该及时站出来,解决突发性事件。如,面对外来媒体的造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关注,跟进消息,确切的分析造谣事件的本质,在自媒体平台提出自己对此问题的有利论证,以免造成社会秩序不稳定。

(二)加强法律法规意识,传播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

由于自媒体是新兴事物,针对网络还的法律条文还不健全。也正因为此,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低俗文化才此起彼伏,得不到遏制,所以,工作者要重视并建立有效的网络法律条文,并对网络进行有效监督,对一些不属实的危害国家、青年的网络谣言加以澄清并惩罚相关人员。

与此同时,高校工作者应该建立健康向上的交流平台,传播主流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利用自媒体平台创建交流平台,激励大学生与教育工作者利用自媒体交流平台探讨社会文化发展,国家主流价值文化,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对国家的向心力。对于大学生的困惑,作为教育者应该积极主动耐心地解答大学生的疑难问题,响应大学生的需求问题。

(三)重视、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媒体素质教育

早在1993年,英国的李维斯和汤普森合作出版《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一书,首次对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套比较完整的建议,其基本目的是“力求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免受媒介所传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观念或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3]为了缓解大学生浏览低级趣味的文化现象,应当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体素质,树立大学生正确上网意识,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害,能够清晰的辨别、筛选有利信息。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面对自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承担起了更重要的责任,而教育工作者要承担这些责任,就需要更熟练的了解自媒体知识,利用自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教育者应该有效的管理校园网络,洞察学生的最新状态。高校思政工作队伍需要高度重视、积极研究自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发展方向,注重发挥团队优势,实现成员在知识结构、时间精力和技术技巧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主动深入学生的日常网络活动中。[4]当然,要正确处理好学生的问题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平等的姿态,亲和的态度与学生交流,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晓虹.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J].新闻界,2011,(4).

[2]都慧英,周方道.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第7篇:社交媒体素养范文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手机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双刃剑。在手机媒体凭借自身的优势迅速得到年轻的大学生群体青睐的同时,它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现实的挑战。

1、大量虚假与不良信息的传播,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手机媒体大肆虚假与不良信息,手机媒体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让这些信息传播起来非常快速。加之大学生的价值观还不成熟,对这些信息缺乏理性的判断和辨别的能力。所有这些给基于手机媒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以控制的特点和诸多不确定性。如何在第一时间对虚假与不良的信息进行甄别,如何引导大学生不去关注虚假与不良的信息而是多多关注充满正能量的信息等都是手机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难题。这是手机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2、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载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体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手机媒体这一新兴教育载体了解与运用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基于手机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手机媒体形式多样,技术更新快,而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他们能够很快成为手机媒体的使用者。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往往因为新媒体技术意识淡薄、对新鲜事物接受的敏锐性不足、观念没有及时更新等原因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手机媒体运用方面落后于大学生。因此,熟练运用手机媒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手机媒体素养,是做好手机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这是手机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挑战。

3、手机媒体功能繁杂,影响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手机媒体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播,大学生自制力较差,自觉性又不够,导致出现了利用手机短信,手机拍照等功能逃课、考试作弊的现象。这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又会使他们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者,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被不良的信息歪曲。手机媒体扩大了大学生交往圈的同时使一部分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依赖感,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越走越远,脱离了正常的生活和交往轨道。这就影响了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如何在欣然接受和熟练运用手机媒体的同时,对手机媒体保持正确的态度和适度的距离,这是手机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带来的挑战。

二、积极应对挑战,建立起基于手机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虽然手机媒体在中国起步比较晚,但是当前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种种挑战不容忽视。如何充分发挥手机媒体这种新载体的作用,除了借鉴已经相对成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还要有其不同以往的创新。

1、高度重视手机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利用手机媒体,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传统的以课堂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要逐渐开放,教育不能局限于有限的课堂的时间和教室的空间,要借助手机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得以扩展,拉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的距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把手机媒体这个新鲜事物作为新的载体,充分利用起来,突破已有的教育模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为灵活、更具亲和力。

第二,加大对基于手机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投入。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一员,它的推广和运用需要相应硬件设施的支撑。而高校利用手机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用来配置专用的WAP服务器以保证大量师生能够同时使用手机流畅上网,购买专业的安全监控设备以保证一个安全的校园手机网络环境,加强与通信公司的合作以保证持续可靠的技术支持。所有这些都需要高校拨出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基于手机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2、加强手机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的培养

第一,加强教育者对手机媒体技术的学习,树立手机媒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特殊的教师队伍肩负着育人的责任与使命,这支队伍的素养将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手机媒体素养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发展变化的手机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的手机媒体技术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手机媒体技术,形成自觉运用手机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教育者们要改变自己陈旧的观念,切实做到活学活用,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优势,争取收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第二,不断提升教育者的信息素质。由于手机媒体传播的信息量大、速度快,大量信息和流言蜚语也悄悄借助手机流传开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会熟练运用手机媒体,还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教育者首先要培养自身对信息较高的敏感度,能够及时分辨那些不良信息,对学生进行及时提醒。其次,教育者要培养自身的信息道德,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对涉及隐私的信息告诫学生不要传播。再次,教育者要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4G牌照。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教育者要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最新技术,增强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威信。最后,教育者要学会运用手机媒体语言。教育者对网络流行语和符号的熟练运用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有助于师生通过手机媒体进行无障碍的、平等的交流。

3、培养大学生运用手机媒体的综合素质

第一,加强大学生手机媒体运用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他们的手机媒体心理素质。手机媒体所具备的强大功能,使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手机网络世界,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有的大学生终日和手机媒体所连接的网络社交圈的朋友聊天,疏远了周围的同学和朋友,性格孤僻。高校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增加关于使用手机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手机媒体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树立健康的手机媒体心理观念。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手机微博、手机WAP心理网站等开展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手机媒体的功能,寓教于乐。

第8篇:社交媒体素养范文

[关键词]数字素养;数字能力;教育映射;整合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3-0024-06

一、引言

数字技术尤其是社会性技术的日益发展并被各个阶层的人群所使用,极大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交流、获取信息及娱乐方式。根据全球市场信息集团TNS对16个国家的2.7万名18至55岁网络用户进行的调查发现:全球25岁以下的受调查者平均每天花36%的休息时间上网。美国和英国低于平均水平,分别是30%和28%。而在中国,年轻人却把50%的空余时间都泡在网上,只将其作为娱乐的主要手段,应用于学习、创新乃至创造生产力方面非常少,年轻人对数字化的使用步入了误区。数字技术使用并不能自动引导数字能力的发展或者提高,因此,世界各国都将国民的数字能力发展视为未来全球新经济竞争中的重要因素,把数字能力发展置于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命脉的战略高度,冀望通过教育教学系统变革,鼓励发展国民数字能力,以确保未来确保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之中。欧盟无疑是先行者,2011年,欧盟委员会了《映射数字能力:迈向一种概念性理解》技术报告,系统回顾和阐释了与数字技能相关的概念和理解,并首次为21世纪的数字技能的理解提供了一种全面的方法和建议。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在综述数字素养和能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述数字能力的构成要素及概念框架,并通过知识、技能和态度三维度将数字能力概念框架映射至教育领域,重构其能力要素,建立数字能力的整合模型,为数字时代个体素质能力发展提供基础。

二、数字能力:21世纪学习目标新指向

站在当下来遥望15年前尼葛洛庞帝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不仅感慨信息技术对人类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塑造力,“信息DNA”已经嵌入普通人的生活环境,数字化生存方式已经悄然融入普通人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数字世界是现实社会的模拟,更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与创新。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现代人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能,也非常熟悉数码游戏和社交网站,似乎已具备“数字天赋”。但这并不等于“数字能力”。数字能力意味着基于ICT的知识应用于数字世界。个体的数字潜力和创新能力亟待开发。

数字能力成为数字时代世界各国教育创新的重要目标指向。近几年。国际上多个研究组织就21世纪的教育和学习目标做了全新规划和设计,这些学习目标框架无一例外都指向数字时代的关键素养和技能——数字能力。如表1所示。21世纪技能联盟(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Hs)针对新经济环境中学生成功学习开发了面向21世纪的学习框架,该框架定义了新时期工作者解决问题必备的几种基本能力:团队合作、判断信息、运用科技及国际观等,尤其突出强调“信息、媒体及技术能力”:由思科、微软和英特尔资助,墨尔本大学主持的21世纪技能教育与评估项目组从2009年开始,来自世界各地的250多名研究员和专家对教育现状进行评估,提出了四种能力包括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工作工具以及生活技能等;美国北中地区教育实验室(NCREL)也针对21世纪的学习者,提出了21世纪技能框架,包括数字时代的素养等四个层面。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针对新时期学习者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对第一版(1998)进行了及时的修订,提出了学生教育技术能力标准(NETS-S-2007),共包括6类24项指标。事实上,相对1998版,NETS-S-2007对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更高了。主要表现在对数字时代能力素养以及创新变革的要求。ISTE认证与标准委员会的DavidBarr曾指出:NET-S第一版旨在使学生学会使用技术,而第二版则强调利用技术学习。可见,技术工具的使用不再是NETS-S-2007强调的重点。对于利用技术提高自身能力、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当前NETS-S第二版的时代使命。各个学习目标框架的维度表明,公众应该认识到当今的学习者必须掌握21世纪能力:学校必须依据对人是如何学习的、如何有效利用新技术以及如何结合学科发展21世纪能力等新认识来重新设计学习活动:政策制定者必须结合学业成绩与21世纪能力对学校进行督促考核。总之,数字能力的发展应该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之中。

三、素养连续统:数字素养的概念流变

显然,数字素养或者数字能力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关乎所有人的基本生活技能的、复合的、横跨的重要技能。这种技能能够促使个体获得其他的一些重要技能(比如,语言、数学、学会学习、文化意识等),甚至标记为“数字时代的生存技能(Eshet-Alkalai)”或者“信息社会的重要资产(van Deursen)”。表1也显示,作为一个横跨多学科的概念。数字能力与其他相关概念常常在不同层面上混用。数字能力的面貌是如此多样化,以致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概念或者广泛认同的定义存在,因为不同概念的研究和文献强调了人们需要的数字技能的不同方面。而这一事实也正说明了数字能力对个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回顾相关文献,主要提取了媒介素养、ICT素养、互联网素养、媒体素养、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等概念,实际上,这些概念体系构成了一个素养连续统,这些概念在不同层面多种方式相互交叉。因此。试图关注一个包罗万象的定义是没有用的。不如聚焦面向当前和未来数字环境的、需要学习的必须技能。

数字素养正是在上述素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是信息素养在数字时代的升华与拓展。其实,“素养”概念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动态性的、开放式的概念,当一种生活行为或方式日益大众化并影响加深时,传统的素养内容的作用或价值日益边缘化。其教育效果逐步递减。客观上需要提出并倡导一种新的素养要求来与之相适应,可以说“数字素养”也是在其他各类素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为了更好的构建“数字能力”的概念模型,现将五种主要的素养概念做一梳理。

(1)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信息素养”一词早在1974年就已被提出,当时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指出:“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90年以来,“信息素养”一词在文献中大量出现,并且逐渐取代计算机素养。

(2)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当时。以广播和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带来的流行文化给传统的社会生活以极大冲击,有专家学者便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

(3)计算机素养(computer Literacy、ICT Literacy):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就提出“计算机素养”概念,美国北肯塔基大学把计算机素养定义为“对于已获得知识和经验的大学生及教师在其学科领域内必须具有熟练地和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的能力”。从计算机素养一词的字面意思可以看出,计算机素养是指知道且能够使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方面的能力。

(4)网络素养(Internet Literacy、Network Literacy):信息及相关过程的网络属性有时指的是“互联网素养”或者“网络素养”。有时。在意义广泛的“数字素养”文献中也使用网络/互联网素养。网络素养是指人们了解、分析、评估网络和利用网络获取、创造信息的能力。也有人认为网络素养是对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网络素养与信息素养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承接交融的关系,即:信息素养是网络素养的前身,网络素养是信息素养的发展。总之,网络素养是个体在网络社会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工作、交流和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一个由信息技术、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有机结合的能力系统。

(5)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E-Literacy):“数字素养”早在1994年就由以色列学者阿尔卡来(Yoram Eshet-Mkalai)提出,他根据多年研究和工作经验以及分析了相关文献并开展试点研究之后,提出了数字素养的概念框架,认为数字素养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图片——图像素养、再创造素养、分支素养、信息素养、社会——情感素养,这个理论框架被认为是数字素养最全面的模式之一。也被《远程教育百科全书》列入数字学习的主要模式。

上述素养概念体系可以都是建立在媒体路径上的连续统一体(continuum),表现出素养这一基本文化概念在不同媒体时代的基本诉求。事实上,除了上述普遍性较强的素养概念体系。当前还出现了一些面向专业领域的素养概念体系,如游戏素养旧、数字化阅读素养等等。因此,对数字素养概念的构建,并不是对之前相关概念进行删选进而提出一个统一性的概念,而是通过对各个概念的重要元素进行分析和整合。本文认为,数字素养是一个综合性、动态的、开放的概念,是经过媒介素养、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网络素养的流变所形成的。通过对数字素养和相关概念之间关系的分析,抽取出一些共同的成分,这将作为后续建构数字能力概念模型的基本要素。

教科文组织曾建议。任何时候一种新环境都需要一种新的信息素养(Catts&Lau)。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计算机素养是最狭窄的数字概念,其主要集中于技术知识以及计算机和软件应用的方面,是数字素养的核心部分。网络素养增加了与工具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增加了在网络媒介环境中成功发挥作用的思考以及能力。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的概念内涵与数字素养大部分重叠。但是两者有不同的关注焦点,即:信息素养更多地是发现、组织以及处理信息,而媒介素养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强调参与和解释,以及使用并创造媒介的技能。但是态度对两者而言都很重要。总之,数字素养是最广泛的概念,正如Yoram Eshet-Alkalai的定义,数字素养包括其他相关概念的主要方面。即:计算机素养和网络素养是作为数字素养的基础、核心成分存在的,而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则是在数字化情境下的技能被包含在内,这也成为建构数字能力概念模型的基础。

四、要素聚合:数字能力的概念框架

从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到数字能力(digital compe,tency),还必须跨域素养与能力之间的概念差异。一般而言,“素养”被认为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涉及听、说、读、写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素养也是个不断变迁、与时俱进的概念;素养常常包含能力要素。“能力”意味着有足够的技巧和能力、有效地完成一些事情,“到了科技先进的社会……为了有效的参与社会,需要拥有一种积极的素养。它允许人们使用语言以提高思考、创造和质疑的能力”(Campbell)p12;单就“能力”和“素养”来讲,很长一段时间“能力”一直作为“素养”一词的组成部分,而且经常在文献中出现的是“素养”一词。随着素养概念的不断演进,基本能力只是第一步,像在工作、学习中一些创造性的表达新观念的认知能力,以及对社会和文化方面问题的态度等高级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这也就限定了本文中的“能力”一词是高于“素养”的。如果说“素养”指的是一般的能力。那“能力”则是指高级的能力。

数字能力是一种为了工作、休闲和交流,自信和批判地运用信息社会技术的能力。数字能力的提出。正是应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诉求,在社会层面,年轻人将被要求拥有的这些技能和能力,其目的是为了在21世纪这样的知识社会中让年轻人成为更有效率的工人和公民,因此,数字能力被欧盟界定为个体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之一。在技术层面,随着智能手机、社交网络的普及与风靡,数字化工具和媒体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们对数字化社会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参与和分享,这些要求需要具备新的能力,如游戏素养、执行力、多任务处理、分布式认知能力、团体智力、信息识别、网络协商能力等等。因此,从能力要素上来看,数字能力强调除了基础技能外,还应该强化技术素养、技术设计、技术思维等高级技能,这些新的能力通常被打上“21世纪技能”的标签。通过表1所示各个学习目标框架要素分析,可以提取所谓“21世纪能力”中的某些因素,聚合为数字能力的构成要素。这将成为数字能力概念框架建构的基础。部分示例如图1所示。

在此基础上,参考Kirsti Ala-Mutka(2011)的数字能力模型,构建了图2所示概念框架。数字能力概念框架的建构非常必要,实际上,当今的学生由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数字化世界)不同,他们的思维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改变,被称作“数字土著”的一代。他们的教育者则是“数字移民”。因此。当今教育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这些作为“数字移民”的教育者,说着过时的语言(前数字化时代语言),正在吃力地教着说着一种全新语言的人群。因此。对数字能力的渴求成为跨越数字大断点(discontinuity)的前提和基础。数字能力包含工作、娱乐以及交流中自信且批判地使用信息社会技术,强调基于ICT的基本技能:利用计算检索,获取,存储,制作,呈现并交换信息。利用计算机交流并参与合作网络闭。此外。通过对比各个学习目标框架发现:多文化素养与全球意识、应对复杂情境、自主学习、创造性、承担风险、个人责任感、社会与公民责任感、时间管理等能力对数字时代的人们也是非常重要的,故可以纳入数字能力的构成要素范畴。

五、教育映射:数字能力的整合模型

数字能力的概念框架为教育领域的学习目标重构提供了依据,但如何成为指导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指南,还需要建立起数字能力构成要素到教育目标体系的映射。从而建立起其操作模型。这一操作模型必须详细分析数字能力的层次、层级以及类别;从一般上看,学习和教学目标主要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层次构成,其他层次要求都是对其改进的结果。

首先,在三层次构成上,鲍登(Bawden)曾经提出数字能力四要素模型,其模型主要从基础、背景知识、态度与观点、核心能力等四个方面,该模型强调了一个与必备的要素相似的结构、几个相互支持的重要技能和技能有效应用的关键态度;其次,在层级方面,马丁等(Martin&Grudziecki)在数字欧洲素养(DigEULit:Digital European Literacy)项目中改进了数字能力的一个概念模型,提出了一个结构方法及相关工具,构建了数字素养等级模型,这一等级模型把数字能力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数字能力基础(技能、概念、方法和态度等)、数字能力应用(专业及学科应用)、数字能力创新(改革与创新)。这三种水平描述了所有人的一般数字能力的需要。再往上,他们应该提高自身专业的或是其他具体目标的个人数字化用途。在个人和社会水平等级上。这也导致在过程和活动中通过数字化改变来改革和发展创新性。再次,在数字能力类别上,冯德生(c.Van Deursen)曾提出并证实了一个由两大类(内容相关、媒体相关)四种互联网技能组成的模型,由复杂程度排列如下:操作技能(比如使用网络浏览器、搜索引擎的操作技能等)、常规能力(如网络导航和正确使用网络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如定位、选择和评估信息的互联网技能):信息策略(如在成功的目标导向活动的策略信息技能等):信息能力和信息策略也包括在运用时批判的和目标导向的态度。不过,该模型主要集中在网络信息技能上,缺少了像媒介创新、交流与合作这样要素分,这是后续整合模型需要补充的要素,但该模型在数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了详尽的分类,同时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观点。

在图2的概念框架基础上,充分整合上述文献中与数字能力相关的结构模型。大的方面由工具性知识与技能、高级知识与技能、应用态度三个方面构成;上述各个模型中的基础技能提出来被归为同一个类中,组成工具性知识与技能:应用和策略层面组成高级知识与技能:态度方面(引导技能应用的思维方式)按自身的论题来分离和归类为技能和知识应用的态度。技能根据意识到的认识复杂程度来排列。知识和技能不能因具体内容而分开,因为在这个水平上,知识和技能是相关的(技能是关于知识的应用)。在详细分析了数字能力的各个构成要素之后,将这些要素有逻辑的组织和整合在一起,构成了三大领域(工具性知识与技能、高级知识与技能、应用态度)、六种知识与技能(操作性、媒体相关类、合作交流、信息管理、学习与问题解决、有意义参与)和五种应用态度(跨文化、批判性、创新性、自主性、责任感)。图3为经过教育映射后的数字能力整合模型的具体框架。

如图3所示,数字能力是在数字素养等一系列“21世纪新技能”诉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视为数字时代个人综合能力的新指向。这就决定了数字能力的概念内涵是比数字素养宽泛的,在经过充分整合数字素养相关概念体系流变以及数字能力和21世纪技能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欧盟数字能力概念模型,下面具体阐述数字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工具性知识和技能

主要包括两大类知识与技能,即操作性知识和技能和网络媒体相关知识和技能。其中,操作性知识层面涉及到在具体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使用数字工具的意识以及对这些工具及其功能和用法的理解:操作性技能反映了数字工具的技术操作层面,例如鼠标操作、具体软件的操作或文件存储操作等。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其他任何工具使用的先决条件。

媒体相关知识和技能则涉及到对相关媒体的理解以及如何安全使用。这些技能不仅仅是操作性的,同时也要求具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媒体的认识与技能、媒体风险和限制的意识。数字能力在这个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字网络媒体相关知识和技能(如,导航、书签、简单信息聚合、RSS订阅)、多媒体技能(数码照片操作、创新在线结构框架)和数字环境的安全性(个人隐私、技术安全风险)。

(二)高级知识和技能

——交流与协作。有效地表达和交流、理解每种类型媒体格式的优缺点。这对数字化环境的合作非常重要。要达到全球范围内富有成效的合作,需要个体能够适应和赞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观点。通过深度交流与合作,最终人们应该能够建立和保持与有关人士和相关网络联系起来的个人通信网络系统。这种数字环境扩展了人们所处物理环境之外的社会和专业社会网络,能够使个体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益。

——信息管理。在数字化环境中可用信息数量是巨大的。但质量却是良莠不齐,这就凸显出了与信息相关的技能和能力在这种环境中的重要性。每个人都需要精准定位、批判性的选择并组织自己想要获得的信息,进而分析和评估信息内容、进行多媒体演示和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去,这些都需要融入个人的数字能力,并能够体现在所有的网络活动中。通过以上一系列的信息处理过程。能够发展自己的个人信息系统,并通过有效过滤信息来维持个人和共享资源的鲜活度。

——学习和问题解决。所有个体都应该能够通过在学习、工作和问题解决中使用的数字工具和媒体中来掌握知识和技能。应该能够在专业和个人的领域中有效地发现和评估符合自己目前需求的学习机会。从联通主义的角度来讲,能从合适的人和资源网络中找到方向并从中受益。此外。还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确定学习目标,规划学习和开展学习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成果,在众多可能的数字路径上通过自我调节来实现预期效果,以期解决问题。

——有意义参与。无论是独自或与他人合作,不论是为个人还是为与社会,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参与到数字活动中。这就需要他们能够理解并创建一种适合每个活动和环境的数字身份。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能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活动中捕捉到融入数字化社会的机会,从而使数字化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影响方式,同时也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应用态度

——跨文化。如前所述,从数字通信中获得最大的利益需要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交流的成功取决于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开放的态度来相互理解和洽谈。这涉及到一种普遍的社会态度以及与他人分享和交流想法、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或利益而奉献的意愿。

——批判性。与传统出版媒体相比,大多数情况下。在网络环境中没有正式审查谁能参与或者哪些资源可以出版。用户在将自己融入到数字化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反思,考虑信息的质量,并要不断的思考信息的产生、媒体和资源的可靠性以及不同数字工具和媒体与他们任务的适应性。

——创新性。数字化工具和环境提供大量的、几乎满足任何需要的信息资源,其中最大好处在于:这可以使你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和生产者,而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消费者。创新性态度体现为:思想开放并乐于表达个人看法、与朋友合办项目或发起社区活动、为个人和在更大规模上产生社会和经济利益提供机会。创造性地使用数字化工具和媒体,可以为个体提供开展任务或呈现结果的创新方式。简而言之,就是激发自己去学习或发明,准备改变现有的方式来适应新时代。

——自主性。很多学者认为,互联网不是一个明确的规则和行为模式的良构资源(well-structured)。人们必须意识到自身的目标,并为了能够从互联网中最大获益而积极地、主动地努力。这意味着,在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要得到利益,就要努力找到对任务最合适的数字工具和媒体,明确自身目标,必要时适应和反映新环境。

——责任感。网络数字环境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但也带了很多风险。除了对资源和其他人要有批判性外,自身活动可能造成的结果及其可见性意识也非常重要。用户必须理解数字安全问题,并将之融入到数字环境中的活动和交互之中。当使用来自他人的资料、被关注或会影响他人的创新资料(照片、邮件)时,必须要考虑到道德方面的问题。

六、实用取向:数字能力发展建议

上述整合模型具体构建了面向数字时代个体能力的一种新指向,但绝不是一种客观化的、标准化的模型,数字能力全貌应该是多层次的。因此,在理解本模型的时候,需要秉持一种实用观,避免在纷繁复杂的概念体系中囿于“冒进”或者“懈怠”窘境,有如下四点需要特别提示并且达成共识:

(1)需要认识到数字能力对于数字时代的所有人都是必须的。对于儿童、年轻人、工人以及老年人以及处于社会排斥风险中的阶层以及一般所有市民来说,缺乏了将导致各种各样的危险。数字能力并不会随着大多数人所使用的网络和计算机而自动获得。

(2)21世纪的数字能力必须包括面向工具和媒体使用的工具性知识和技能、高级技能和知识,为了交流、协作、信息管理、学习和问题解决以及有意义的参与。这些必须得到跨文化的、关键性的、创造性的、可靠的以及自治的态度。

(3)工具性知识和技能是发展或者使用更高级技能的前提。这些必须在所有合适的层次上得以确保。然而,认识到这些工具性技能还不足够是重要的,数字能力可以被看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概念,而不是简单的使用数字工具和媒体。安全的和高效的态度形成将被整合到学习技能的所有层级之中。

(4)形成一种高级层次的数字能力的教育映射模式。仅仅是第一步,与利益相关者的协作,并且认真整合到操作化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和评估问题之中是必须的,这对于国家层面的支持个体数字能力发展是紧迫的、有用的和可用的。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领域亟待转型升级,信息化教育及其深度融合也正在推进,本模型将为上述变革提供一种参考模型,具体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需要注意:

第一,工具性技能是发展和应用更高级技能的先决条件。但不是所有人都用得到。可以按照自身的目标来学习一些技能。在学习者开始任何独立的数字活动之前,都要求掌握关于机会、法律和道德内容、操作性技能方面的基本知识。然而,学习者也应该能根据与自身的相关性来选择更多的高级工具技能(如,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创新社交网络框架)。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我国)许多信息技术课程会将数字能力理解成工具导向的。所以,这些课程都关注教学和评估中的工具性技能,但是应该将这种工具导向转为能力导向。即让学习者是为了掌握一种能力进行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会一种软件如何进行操作。

第二,在具体领域的背景下。内容相关的互联网技能是需要学习的。因此,具有批判性质的高级技能和知识的发展应该被融入基于主题的学习中,比如,学校的历史课、为其他弱势群体开设的就业培训课等。这些技能和知识按顺序排列如下:首先是用于具体功能性任务的技能,然后是策略水平的技能,最后是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的技能,这个顺序也是个体发展的顺序。在高级技能和知识这个领域中。知识和技能有很多选择。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他们。特别是如果他们的数字工具和媒体的用途有限时。因此,数字能力的教与学的方式可以根据目标群体的需要来选择相关的技能领域。

第三,在态度这一领域,是没有确定的、独立的好方法去提升学习者数字能力态度的,需要在具体的主题下或是与具体目标相关的内容学习中融入态度学习,或者整合到技能应用的学习以及与技术相关的内容学习之中。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也要注重通过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激发学习者自主、独立的态度来促进数字能力的提升。

第9篇:社交媒体素养范文

1.微博使用群体缺乏媒体素养,相关监管缺失

当传统媒体逐渐被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传播方式取代时,消费者的角色也由传统信息的接受者向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转变,话语权也回到了大多数消费者手中。微博的出现使得广大消费者可以通过更快捷、更简单的方式发表信息,这就有可能造成缺乏媒介素养的消费者有意或无意地一些虚假信息,尽管是个人行为,但由于微博的传播速度快、受众广,就极易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使得微博营销发展也受到不良影响。另外,整个网络环境错综复杂,相关法律、政策及信息内容监管的缺失也使得微博信息的公信力难以得到保证。在微博营销过程中,一些恶意有损企业或产品形象的信息会影响整个营销过程的进展,还可能损害到企业形象。在微博营销发展壮大的同时,网络水军也如影随行,往往在营销过程中扮演搅局者的角色,令微博营销蒙上一层灰色阴影。

2.微博营销技巧问题缺乏有效手段

注册账号、信息等基本操作对于企业人员不是问题,但是对于微博的使用技巧的把握则良莠不齐,这也是目前整个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微博本身是一个社会化的媒体平台,关注和不关注都是自由的,在微博上纯正的商业广告和企业品牌形象广告是绝对行不通的。微博营销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对微博传播的重视程度不够,微博营销还仅仅是边缘化的营销传播方式,是碎片式的信息传播平台;其次,在微博营销的过程中,以简单的广告信息推广为主要手段,企业官方微博主要推送品牌活动、产品介绍、优惠打折等信息,并且这些信息的文字内容表现形式异常呆板,毫无美感,根本不符合网络快速和个性化阅读的特性,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抵触情绪;第三,植入广告缺乏技巧,存在“粗暴性”,缺乏互动性、娱乐性以及话题性,没有将营销信息进行加工包装,以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方式植入到微博中。

3.微博网络平台技术不完善

微博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平台,通过“关注”即时传播和获取信息的模式已受到众多网民认可。但以微博为媒介做网络营销,在网络平台建设上还有许多限制营销活动发展的弊端。微博营销效果受到关注者数量的影响,因此企业要先聚集与保持人气,对企业来说难度较大;有效的市场细分是营销效果的保证,但微博网络平台仅能根据用户关注的内容进行初步的分类,意义不大;营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而微博信息流动量大且内容欠丰富。由于受众的微博页面采取倒叙形式更新,即时信息的快速流动性使营销信息容易被忽略,许多企业的品牌、商品信息在被关注前就已淹没在不断更新的信息中。

4.微博营销仍在探索阶段,专业人才是瓶颈

企业管理层对微博营销作用仍保持怀疑态度,即便接受微博,也只将其作为企业信息的一个窗口,未加以开发为营销工具,因此导致公司内相关人才储备的缺失。即使一些正在尝试微博营销的企业,也存在着专业人才匮乏、营销过程不具备专业性等问题。高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难以对接也是企业无法获得人力资源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微博营销对策分析

1.注重微博内容建设,创新微博信息方式

“眼球”经济时代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能通过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传播营销信息,微博营销成败的关键是“粉丝”的眼球,关注者如何能从海量的信息中关注到本企业的相关信息。因此,微博营销要注重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提高用户的浏览体验;在与“粉丝”互动的过程中,随时掌握消费者偏好,提高消费者的参与程度,最好在互动的过程中为消费者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或愉快的精神体验。只有这样,微博消费者才有可能在转发企业微博内容的同时,成为企业信息的传播源,不断向身边的好友传播企业或产品的信息和价值观。长此以往,企业微博的关注度才会越来越高,微博营销的效果才能越来越明显。

2.加强微博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培养参与者媒体素养

微博信息的监管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规范,国家政策法规监管、微博运营商监管和微博用户自身监管缺一不可,作为微博的信息源和受众。每一个用户也同时对自身的信息有着监管义务。另外,也可通过用户间互相监督起到监管效用,例如目前一些微博和社交网站都设有举报用户假信息的功能。虽然我国政府对网络传播内容有严格把关,但面对微博庞大的信息量和信息源,采用传统的信息审核、敏感词屏蔽等手段已不能有效避免恶性信息的传播,因此可能造成妨碍用户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力。只有加强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使参与者都有维护网络环境的意识,才能保证企业在营销的过程中信息从源头到接收者再到传播者不至于失真,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3.灵活把握热点事件,借势事件营销

企业营销要学会借势或造势营销,利用社会热点事件及结合企业自身产品,更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将大大提升营销效果。所谓借势,是指企业要及时抓住广受社会关注的新闻、事件以及人物的明星效应,结合企业或产品在传播上欲达到的目的而展开一系列相关活动;所谓造势,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制造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企业微博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与消费者互动更加密切的营销方式,更应该借助社会热点、制造社会热点等方式,达到产品宣传、提升营销效果的目的。

4.注重专业人才培养,使微博营销持续发展

一条微博的信息承载量包含140个字符内的文字内容,并可附带一个图片或一小段视频,形成图文并茂的信息。微博营销需要营销人员将所需要传达的营销信息通过140字内的表达,配上最具有体现力的图片或视频信息,最大化扩大信息的影响力。因此,微博营销需要具备文字编辑能力,同时还具备公共关系学、营销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以微博营销为代表的网络营销人才极端匮乏,企业的内部培训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同时进行才能保证人才的供给。同时,微博营销还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也不能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需要企业有足够的耐心进行人才培养的持续投入。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