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第1篇: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

“多重对话”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但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对多重对话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其背离了多重对话的精神实质。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多重对话”的内涵,并据此指导阅读教学设计回归多重对话的本质。

一、对多重对话内涵的再认识

对话在课程教学范畴中具有双重内涵,对话不仅是单纯地指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精神,它强调对话的品质。教学方法层面的对话强调对话的行为方式和效果,深层意义的对话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品质。语文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包含了两层含义: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主体间的对话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中,阅读对话和阅读教学对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阅读对话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对话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对话。在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具体包含读者(包括教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其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又包括与创作文本的对话,与教学文本(教科书编者)的对话;师生对话又包括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环境的对话。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要把握好文本、教师和学生等要素之间的正确关系,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刻性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前提,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又包含与创作文本的对话和与教学文本的对话两个部分。教师与创作文本对话就是教师与作者创作的文本间的直接对话,需要教师掌握文本创作空白的类型和与文本对话的策略及方法。教师与教学文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经过教学论加工过的文本和资源对话,如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指导书、其他视听材料等资源。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要能领会教科书编者的意图、了解学生学情和“用教科书去教”。教师在领会教科书编者的意图时,应特别注意思考篇目入选的依据,选择阅读篇目的依据主要是语文课程标准和基础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在把握了教科书编者的意图之后,要对文本形成深刻的理解,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适应教和学的重新创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教师和学生对文本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年龄、阅历的局限,对文本难以进行全面、深入的把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需要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要强调“读”,即与文本的对话,这种对话不是实体性的语言对话,而是隐语性的,虽然不以口头语言作为交流的特征,但却是通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来实现的。

首先,提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文体和类型的文本,教给学生一些与阅读该文本相关的知识。如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阅读用描写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应指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阅读文本。此外,教师还应针对不同的文本,指导学生关于与文本对话的一些基本常识和策略,如创作空白中的预设、角色、叙述视角、省略、隐喻等;与文本对话的策略如期待视野、还原与填补、颠覆与重建、读以致用等。当然,在指导学生时不必过于专业,学生能借以进行有效地阅读就行了。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质疑批判。质疑和批判是创新的前提,明代学者陈献章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前理解和知识积累,参与到对文本的解读中,不断地问为什么,不断地思考文本作者与自己思想的矛盾冲突,这样就可以不断地反思、质疑,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保证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刻性,并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进步。

三、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平等性、有效性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可以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或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文本是学生与教师进行对话的中介,教师只有留给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的时间与空间,才能保证学生与教师进行对话的平等性和有效性。

首先,给学生充分的言说权。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后,可以让学生发表主体性的言说,给学生阐释、自由评价作品的的权利,主要以师生之间的争辩和讨论为主要方式。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听老师围绕教参进行的“分析”和“思考”,或者是重复那些已经分析好的答案和要点,因而就丧失了独立思考和言说的机会。在多重对话理论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应该体现师生的新型关系,不仅要学生自己阅读,还要让他们说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先不要急于去评判学生发表观点的对与错,而应保护其充分言说的机会,使之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自信,培养平等意识。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言说应加以引导和深化。教师保护学生的言说权,不等于是放任学生脱离教学目标和主题地乱说,而应该发挥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作用,对于和文本阅读相关的主要问题,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探究和讨论。

学生之间由于年龄、思维水平的差异不大,他们在进行讨论时,更能体现出平等的意识,能毫不拘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他们能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供同学讨论,是平等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学生对话最普遍也最重要的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能保证学生对话时的平等性。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时,首先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即讨论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要提供充足的讨论时间,以便学生能充分地发表意见和观点,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还应明确小组内部的分工与合作,让小组成员各司其职,保证对话的有效性。小组讨论完后,需要汇报合作成果及讨论的共识和分歧,然后,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与点拨深化。

第2篇: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堂设计

语文教材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但它却集自然美、社会美、哲理美于一身,从教学内容看,宇宙人生包罗万象,诗文歌赋姹紫嫣红,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价值。只有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走进作品,才能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让他们与作者对话,才能获得思想启迪;让他们披文入境,才能享受审美愉悦,由此,他们的生命价值才能得到提升。阅读是作者、作品和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

一、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应倡导“自主阅读DD合作研讨DD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二、自主阅读,体味文本人文内涵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即一种师生之间及其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生命对话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与语文素养培养关系十分密切,它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价值和功能日益突显。阅读教学实质揭示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生活经验,以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参与到文本对话中,才能感悟到作者的感受、情感,感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感悟到文本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从而达到移情启智的目的。

语文教材每篇文章中,不仅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科学知识,还渗透了生动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一个个让人情感激荡的形象的意境,品味一幅幅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和画面,把握作品的底蕴,其人文素养也就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阅读中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可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运用阅读策略以及个体所具有的独特情感体验、价值观和独创性思维,获得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

三、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教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还弄不明白教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四、加强文本多元解读

文本多元化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真所谓“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

只有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才有课堂上的师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相通、教与学的相长、师与生的互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文本多元解读才得以真正开展。“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我们应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我们期待着,在学生阅读的枝头上缀满富有个性的花朵,鲜艳夺目。

五、走进作品,体验作者情感世界

第3篇: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

阅读也是我们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我们的阅读目标,如何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呢?

一、 激发兴趣,兴趣是永远的老师

地区的学生因为是双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问题,如果没有兴趣,就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不要说什么自主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在不同阶段对生活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从学生的角度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怀有无比深厚的感情,如果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章,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果选择与学生自身文化具有较大差异的文章,就会激起学生对外面世界的向往。阅读教学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老师的教学任务。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体现系统性

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既可以是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也可是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而最有价值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全年级教学设计。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完善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推进教学有序有效进行,才是最有力的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基于教学内容,拓展丰富的课外知识,综合各种学习资源,是上好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要求。以地区汉语文课本第二册第四单元授课内容为例,汉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设计首先要确定本单元的阅读主题:人与动物的相处。其次要确定阅读重点:通过词语的感受把握情感的传递。本单元的学生能力的训练重点:文章的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课文的有感情朗读。本单元推荐:如《老人与海》《灵犬莱西》《忠犬八公》《藏獒多吉》《GOGO小萨》等,在这些推荐中既有经典读本,也有儿童读物,既有影像资料,也有时尚微博,在引导学生注重文字力量的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多元发展的时代,了解时代的运作方式。

在单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前后的连贯性。如《送小龟回家》的教学设计中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写作手法的分析,对重点词语的品读,来把握人物性格,感受人物情感。在《藏羚羊过马路》的教学设计中侧重引导学生运用上述阅读技巧来理解母藏羚羊的心理和作者对动物的人文关怀。同时设计一个想象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去感受小藏羚羊的孤单,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在自读课文《小鸟和守林老人》的教学设计中则引导学生将所学阅读技巧运用在自主学习中。在对话教学中既要体现本课的语言重点,又要突出学生对前面课文中写作技巧的运用,在对话中穿插人物描写和景色表述。引导学生从环境的角度进行表述,将大自然人格化,让人与自然对话,让人与动物对话。

三、阅读教学设计要注意综合性和自主性

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限于语言问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相对较弱,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缺乏融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应用。综合运用可以是具体学科知识的使用,也可以是学科技巧的使用。如朱自清的《春》的教学设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引导学生运用音乐的感染力传达出文章的情感。如老舍《济南的冬天》的教学设计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展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在的《野草》中即可以让学生讲述1942年的历史故事,可以鼓励学生对野草进行生物学的观察。学习环境不是封闭的教室,而是广阔的世界。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在自然的环境中感受春天的气息,感受朱自清笔下春天的清新、明亮。

教师可以将这些不同学科的运用要点告知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感受的表达。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不够积极,不够大胆,但是有了机会和条件后,学生才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只有综合性和自主性的学习才会真正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广阔天地间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才会对阅读充满兴趣,形成阅读习惯。

四、阅读教学设计要注重与社会热点的相关性

有的学生虽然在汉语言的表达能力上还有很多不足,但是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一点也不少于内地学生,只是因为语言水平问题缺少发表意见的主动性。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老师与学生之间有更多沟通的话题,激发起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激发起学生对生活、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五、阅读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无论阅读教学设计系统性还是综合性的要求,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最终能实现自主阅读,快乐阅读。只有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证明学生有所进步,才是我们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教师还要注意阅读技巧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阅读技巧,学生才会把握文章的思路,深入文章,理解情感,获取情感的共鸣。如在叙事类文章的阅读中,学生要先把握故事的六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要能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其次要理解故事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环境对故事、人物所起到的作用。在对人物特点的把握中,学习作者进行人物描写时的技巧;在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中,学习作者对故事的详略安排,对故事细节的把握,对故事材料的处理等。有了熟练的技巧,形成阅读的条件反射,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第4篇: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阅读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122-03

上公开课,是每个教师几乎无法回避的任务。无论是转正、晋级,还是评优、评先,或是教学研讨,都离不开它。公开课不仅是展示教师风采的重要窗口,也是教师实现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公开课的类型和课型多种多样,但不论哪一种类型、哪一种课型的公开课,要想获得成功,执教者都需有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精确到位的课堂把握以及和谐恰当的教态等因素的配合。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研读语文的阅读课教学,是中职语文课最主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大多数教师通常选用的公开教学形式。笔者认为,作为尽量追求完美,并带有表演和展示性质的阅读课公开教学,中职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充分体现课程的语文属性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早已有稳定、成熟的学科规范和特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中职语文没有必要也不应抛弃这些传统和规范,过分强调语文与职业或专业的对应。将《荷塘月色》上成模拟导游训练,在《一碗清汤荞麦面》中挖掘职业素养,从《我国古代的服装及其他》引申到汽车文化的讨论和展示,把中职语文上成“钢铁语文”、“纺织语文”、“汽车语文”……,这无疑是对《大纲》中教学目标的曲解,也是对语文的异化。一句话,中职语文应当着重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不是机械地服务于某一专业。

王荣生教授认为:“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方向偏离了语文,那么不管教学有多么精彩,课堂有多么活跃,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也是个问题。既然是语文的公开课,它的基本目标和主要目标就都要落在语文上,不能偏离语文而变成非语文或泛语文课。

语文教材负载的内容包罗万象,如果教学设计只着眼于内容的掌握,也不算是语文课。言语形式才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内容。因此,应把握的一个原则是紧紧抓住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作为中职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那种为了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生硬地去安排思想教育环节,甚至为了课堂的热闹或刻意体现为专业服务,而脱离文本,围绕社会现象、专业话题去设计组织大讨论,则往往容易使语文课的属性变了味。

把握教学目标设计的三原则

通常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有较大的课堂容量,所以时常看到一些教师在公开课上恨不得把所有涉及的目标内容都塞进一节课中的情形。而违背文本特性,把原本两课时以上的教学内容压缩成一课时,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以便于教学评价,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超大容量、超多环节乃至因此而导致的课堂教学超时,成了教学公开课的普遍现象。

课堂容量指的是课堂所负荷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学生对这些信息消化理解程度的高低。然而,衡定课堂容量的大小,不应以简单的数学或物理方法来计算;而应以课堂上学生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所得到的训练与提高的情况作为标准。公开课容量太少,课堂就会显得单薄,形成鸡肋,寡淡无味;容量太多,有限的时间很难完成太多的任务;教师常常会像救火队员一样争先恐后地赶任务,结果所有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忽略了语言涵咏、文本解读,降低了实际效率。笔者认为,中职语文公开教学对于目标预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理的原则

“合理”是指就理论课因地制宜,紧扣文本。阅读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指导学生抱着合适的目的去看待特定的文本”。中职语文教材的课文,往往由几类不同文体、不同主题类型的文章组成。以人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为例,其“阅读与欣赏”的课文大致可分为三类:励志类现代文(散文、小说)、科技职场类实用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学类经典作品(古今诗词等)。在教学设计时,对科技职场类宜采用实用取向,侧重于信息获取的方法;励志类、文学类宜采用文学欣赏取向,侧重于诗歌散文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能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

就理论课还应当关注各自的选文目的,进行适当的拓展。例如,励志类重在主题理解、德育,科技职场类可结合科学精神弘扬和职业道德培养,文学类则关注审美熏陶等等。

(二)落实的原则

“落实”是指目标设定一定要切实可行能够落实到位,落实到文本上来。学生通过一节课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必定是在其原有能力建构基础上的提升,因此,只有基于学情分析基础,符合“跳一跳摘桃子”(最近发展区理论)原理的目标,才是可行的、有效的。任意地拔高,看上去很美,却无益于目标的达成。

阅读课离不开文本阅读,所以有些文章,比如科技职场类课文,虽然语言文字往往比较平实、普通,但课堂的重点应该落实到文本阅读理解能力上来。无论是德育渗透,还是职场素养教育的拓展目标设计,都不能绕开语文能力培养这一主体。

(三)简单的原则

考虑到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弱的现实,目标不在多而在精,把教学目标定得简单些,内容环节少一些,更可以为执教者和学生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并在交流碰撞、反复训练中巩固基础,提高认识,拓展思路。余映潮先生的每课只设计一个“主问题”,以此牵起全文的做法,就是一种很值得借鉴的设计思路。

围绕“对话”设计活动

教的本质其实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活动的主线应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其次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加之中职生课堂注意力差,课堂注意力仅能持续集中25分钟以内者高达53.4%。可见如何做好以学生“对话”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安排,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是公开课教学设计的重心。

(一)着意“生本对话”,安排好学生读的活动

为实现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有效的对话,我们可以把读作为最根本的学习手段和教学活动方式,通过个别读、默读、自由读、听范读、看画面想象读、分角色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在阅读和思考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生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感悟自然就越丰富。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与教师、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求,师生对话才能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根据文本特点安排学生读的活动,是阅读课公开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失的一环。此外,课堂练习(含学案)则是检验生本对话成效乃至落实课堂所得的好形式。

(二)把握“师生对话”,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师生对话,是阅读课教学最主要的环节之一。一类是“教学相长”的双方共同探寻真理的交流式对话,包括教师问、学生答和学生问、教师答等形式;另一类则是“拨开云雾”的引领式对话,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但无论哪一类都不应该变成“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的明知故问,或教师自问自答的“满堂灌”。对于中职学生来讲,设问语言通俗化、问题阶梯式呈现和有针对性地设问,都是提问设计时应当考虑到的因素。提问设计时也不要忘了渗透教师“教”的专业角色身份,“传授”、“分析”应该穿插其中。

第5篇: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教学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巧妙设计问题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之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巧妙设计问题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环节。

一、设计“主问题”,提纲挈领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问题设计,以“主问题”概念的提出和推广最为明显。与传统课堂的“教师满堂提问”相比,“主问题”的设计就显得简洁而精致。什么是“主问题”? 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给出的概念是: 整体阅读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余映潮老师曾这样说过:“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内容,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可以说,‘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或问题将学生深深地带入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例如教学《沙漠中的绿洲》一课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如今的迪拜绿树成荫、鲜花遍地,而以前的迪拜却是不毛之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个问题贯穿了全文,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探析体悟,学生感受了如今的迪拜绿草遍地、鲜花盛开,又目睹了以前的迪拜寸草不生、荒凉贫瘠,进而主动探索发生这种巨大变化的原因,对理解绿洲的来之不易和阿联酋人民对绿洲的精心培育与爱护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设计“问题链”,环环相扣

设计问题要紧扣阅读内容,围绕阅读目标进行,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精心解读文本,充分考虑学情,然后围绕目标整体考虑。一般可以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

例如教学《云雀的心愿》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森林的重要作用,可以设计这些问题:1.小云雀的心愿是什么?2.小云雀为什么会萌生这样的心愿呢?3.小云雀和妈妈飞到沙漠的上空看到了什么?4.它们飞到大河的上空看到了什么?5.它们飞回居住的森林,又感受到什么?6.森林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通过小云雀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明白了森林有防风固沙、蓄水保土、调节气温的作用。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靠近文本的内涵深处,实现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多重目标。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问题链”看上去连接的是问题,但其本质却连接着教学的内容、学生的思维、文本的主题、师生的情感,使我们的问题浑然一体,更使我们的教学一气呵成。

三、设计“巧妙问”,循循善诱

孔子要求教师“循循然善诱人”,这句话放到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来理解,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思考、合作、探究等激起其问题意识并从中求解。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在“巧”字上花功夫。

1.设计“适度问”:基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学生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最近发展区”。所谓“适度问”是指在充分研究学情的基础之上,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使设计的问题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接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范畴,接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

例如,教学《小露珠》时,通过对二、三、四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与小露珠打招呼的样子和语言,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说话练习:“请你选择一种最喜欢的小动物去跟小露珠打招呼,如果能配上动作、表情就更棒了,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练一练!”学生就把学到的课本知识和积累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用动作生动地表现了蹦蹦跳跳的小青蛙、爬来爬去的小蟋蟀、翩翩起舞的小蝴蝶,绘声绘色地用上课本语言、肢体语言、神态语言与伙伴对话、与老师对话。

这一设计将老师与学生从枯燥的讲读中解放出来,不仅用对话、表演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而且把富有感情地读与文通句顺地说结合起来,从模仿语言到内化语言,生趣盎然地把语言训练、朗读训练落到实处,也切实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把说与读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设计“层次问”:形成“最长持久力”

阅读是一个认知、体验、感悟的过程,其有规律可循: 起始于读者的初识、文本的表层,然后透过语言,获得体验,进而进入文本的深层,启发思考,获得感悟。于是,我们的问题的设计就需要符合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过程。一般而言,一堂完整的阅读教学课都需要设计导入性问题、感知性问题、体验性问题、感悟性问题等层次性的问题。

“层次问”是指合理调配各种等级问题的分布,使问题有层次,便于教者因势利导。就像爬楼梯一样,从第一个台阶迈向第二个台阶,逐渐地到达楼顶。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类型,按难易程度大致可分为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和创新性问题。知识性问题答案大都是简单的,不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就可以解决的,如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字形。理解性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方可解答。如教学《掌声》一课时,文中有两处具体描写掌声的句子,要理解“同学们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为小英鼓掌”,就需要学生走入小英的内心世界,在课文情境中去感知。探究性问题层次较高、难度较大,还以《掌声》为例,文中两处掌声的具体内涵,第一处是同学们鼓励支持自卑内向的小英走上讲台,第二处是同学们对小英讲述故事的由衷赞扬,都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探究分析。创造性问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层次最高、难度最大,重在根据阅读所得,创设阅读情境,表现出独创性见解。如教学《云雀的心愿》第10自然段后,笔者设计了“现在你就是‘小小环保宣传员’,你会怎样向大家宣传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呢?请把你的宣传词写下来,也可以和同桌合作,快快动手吧!”这一问题,这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想象力,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作为实现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普遍形式,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巧妙设计问题则是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就得在课堂提问设计中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优化提问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打造有效、高效的课堂,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真正使学生学得愉快而轻松。

参考文献

[1]李智祥.阅读教学中巧妙设计问题的策略[J].阅读教学与研究,2012,(19).

[2]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提问设计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提问设计。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问题设计单一、随意性大、缺乏内在逻辑联系等缺陷,难以发挥提问的统领性、启发性、拓展性等功能,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发展不利。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进行提问设计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信息沟,激发学生兴趣

如果教师的提问设计过于浅显、过于单一,学生几乎可以不经思考回答,脱口而出,实际上学生思维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则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提问设计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换换角度,换换说法,创造适当的信息沟,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如教学“Getting Ready for Halloween”(Unit 3 Reading:“In Fun with English” 7A)一课时,我做了如下一组提问设计:

①How do we celebrate Mid-Autumn Festival?What about Americans?

②Do you get anything on Mid-Autumn Festival?How do the children get some candies?

④If you want people not to know who you are,what can you do?

⑤Do you want a pumpkin lantern?How can you make it?

⑥Why don’t Wendy and her family have cold drinks at the party?

因为我在问题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竞相发言,动口动脑,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课堂效果。

二、提问设计要“巧”,设疑增信心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中,教师对题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从纵向看,它因课堂教学流程中各个时机、环节的不同而不同;从横向看,则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所区别。如此纵横交织,就必须用多种提问方式来体现不同的教学功能,才能适应提问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教师匠心独运,在“巧”字上下工夫。如在教学“The Story of Xi Wang”(Unit 3 Reading:“In Fun with English” 8A)一课时,我作如下的问题设计:

①Who is Xi Wang?

②What does “Xi Wang” mean?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Xi Wang?

③Why was the giant panda named “Xi Wang”?

④What should we do after reading this passage?

这样的问题设计就很精“巧”,问题①从课文内容本身提出问题,投石问路,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情绪;问题②在问题①基础上更进一层,因为有问题①铺垫,学生已尝到甜头,感到学有奔头;问题③承前追踪,探求因果,使提问跌宕有致;问④向纵深处又作探索,拓展了学生的认知。

三、提问设计设阶梯,逐级攀登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教师应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如教学“A Brave Young Man”(Unit 5 Reading:“In Fun with English” 7B)一课的问题设计可以一个比一个难,一个接一个揭示文章的主题,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所学知识,向问题本质靠拢,培养分析理解能力。

①Who is Zhang Hua?

②What did he hear when he was at home alone?

③What happened to his neighour,Mrs Sun?

④Why did Zhang Hua poured water over his jacket?

⑤How did Zhang Hua put out the fire?

⑥Was Mrs Sun saved?What happened to Zhang Hua?

⑦What did Zhang Hua say?What do you think of his words?

⑧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story?

第7篇: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在新课程背景下,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已经占主导地位。阅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的最常用手段,而有效的问题设计是促成这一教学手段的根本保证。教师应优化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意图,掌握语言的精髓,这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作用。

提问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聚集点。教师提问设计的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培养他们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促使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能充分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积极探索,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下面我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设计谈几点看法:

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

如果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学生就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学生思维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水准下,换换角度,换换说法,凡问必曲,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

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我们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三、提问设计应有“度”

尤其是提问设计中的难易度的把握。提问有一定难度,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当然要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这要求我们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看准,要有眼光,要恰到好处。我们不能凭借主观想象,想当然,推已及人,心中无数,而是要通过摸底调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如果提问太易,学生就会不以为然,失去提问价值,教师也会失去与学生沟通的机会,浪费教学时间;如果提问太难,学生不敢答,不能答,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当然,提问的难易适度还有两个标准:①问题本身;②具体学生的素质。倘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能够想到这两点,教学双方必然会呈现如鱼得水般的景象。

四、提问设计要“巧”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中,教师对题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从纵向看,它必须考虑因课堂教学流程中各个时机、环节的不同而不同;从横向看,则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所区别。如此纵横交织,就必须用多种提问方式来体现不同的教学功能,才能适应提问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教师匠心独具,在“巧”字上下功夫。一般地说,要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选择比较式、填充补续式、检查整理式等。要讲究操作调控方式。要注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对象、提问的方式 、答问的评价等。要防止提问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问忌深、忌偏、忌浅、忌滥。要讲究提问的逻辑:问题要合理,概念要清楚,表达要明确,答案要未知。在英语教学中,提问设计的“巧” ,越来越显出其重要作用,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此法必须持之以恒。

五、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处理

有丰富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会不作出处理,不会不作出恰当的评价,这个教学环节不能省,不能松。当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必须肯定学生什么地方回答得好,回答得正确,什么地方回答得不正确,或不够正确,并指出原因。这样做,就能使学生对掌握的知识是非分明,界限清楚,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而切忌对学生的回答作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评价,甚至不作评价。不少青年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应引起足够重视,这个教学环节疏忽不得。

六、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多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再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产生疑问和解决疑问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阅读指导中要善于激疑,鼓励学生质疑多问,让学生把疑问一个个提出来,触类旁通。即使某些提问是低层次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以便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第8篇: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

一、把握预习环节,打好阅读基础

预习环节是学生阅读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把握住阅读环节,才能为之后的阅读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不能及时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如果教师不能为学生布置课前的预习作业,那么则无法让学生及时了解授课内容,会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进程。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规律地预习阅读内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减少预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为学生打好阅读基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让学生有步骤、有规律地预习。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搜集作者的资料,从中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当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利用手头工具书来查阅生词,初步了解生词的意思,并从中摘录一些优美的语句和段落,为自己的写作活动积累素材。学生应从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出发,通过掌握字、词、句、段、篇来完成预习工作,达到教师的要求。通过这种方式会为自己今后的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会节省教师讲解的时间,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二、教师合理点拨,学生自主阅读

构建自主阅读模式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学生经过基础的预习活动,会对文章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会认清阅读过程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合理的点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帮助学生及时从迷惘中走出来。例如《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中有很多描写景物的句子,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时可能会对景物描写的方法产生疑问:如何运用修辞方法使文章内容栩栩如生?叠词使用的技巧和意义是什么?当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疑惑时,教师就需要合理点拨,为学生降低阅读的难度,让学生主动阅读,快乐阅读。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教授学生一些问疑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疑的能力。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当然,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这些方式都能让学生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教师不妨让学生多尝试一些阅读方法,再从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以此获得进步。

三、小组合作讨论,共创阅读佳绩

大部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都会产生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单靠学生自己是无法完全解决的。所以,从整体上讲,阅读活动并不是单一的。对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授课方式并不能真正迎合他们的需求,当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疑问时,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未必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模式时还应将合作讨论模式纳入其中,认识到小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重要性,促使小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通过与他们年龄相符的交流方式解决相应的问题。教师在划分小组时要本着公平的原则,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在一组,实现阅读上的互补,共同解决各自无法独立完成的问题。

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其中的一员,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多赋予学生自主讨论的机会。让小组学生在教师的倡导下掌握合作讨论的具体方法,在此基础上收获新思路,获得新见解,掌握新技能。

四、建立评价机制,激发阅读热情

评价机制是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重要机制之一。小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不单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还希望获得教师的赞扬。但是一味的赞扬并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建立评价机制,用公平的机制来实现科学评价,保证学生阅读活动有效进行,促进学生自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第9篇: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目标;课堂设计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不断发挥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且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以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开展阅读教学,提高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该从哪里入手,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到哪些内容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问题,并且要在思考的过程中感悟其中的道理。要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句、段,从而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读一读、圈一圈以及说一说,鼓励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提出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相关的教学步骤来进行课堂训练。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要总结教与学的规律。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选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材。巧妙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学生参与阅读训练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二、保证阅读时间,引导通读课文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不断思考。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去点拨学生,并且要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多的鼓励,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由于学生水平是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开展教学活动,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对于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多利用时间辅导他们。

三、加强阅读训练,培养阅读能力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与此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要快速阅读,对文章的大意进行了解。除此之外,教师要求学生要仔细阅读文章中的每一字每一句,并且要求学生对一些不认识的字进行查字典,弄清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反复阅读,反复品味,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紧密联系生活,加深文本知识理解

由于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要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语文的素材主要源于现实生活,是生活的提炼和升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脱离了现实生活,这就会使得阅读教学流于形式,从而不利于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进现实生活,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当老师要讲《秋天的雨》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学生记忆中的下雨的景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

五、鼓励成功体验,增强学习动力

在自主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体验成功,并且要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学生学习阅读,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智慧以及能力,并且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要体验阅读的兴趣。学生通过体验成功,可以使得学生得到家长以及老师的赞扬,并且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动力。在自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以及赞赏,使得学生的主动学习性以及积极性得到提高,最终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例如,当老师要讲解《蘑菇应该奖给谁》这一课的时候,要鼓励学生阅读课文,并且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文章的最后是小白兔得到了蘑菇,此时老师应该问学生:“这场比赛最后的赢家是小黑兔,为什么将蘑菇奖励给小白兔呢?”老师要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并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老师将学生的想法总结并告诉学生。文章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敢于挑战自己。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努力去克服。

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点拨,从而使得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在自主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位,不断强化学生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红芳.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J].教育实

践与研究,2011(7).

[2]申立华.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目标与课型的实践探索[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