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智慧课堂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对智慧课堂的认识和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智慧课堂的认识和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智慧课堂的认识和理解

第1篇:对智慧课堂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智慧课堂;教学效率

一、变“讲堂”为“学堂”

智慧课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到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民主的氛围,有效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互动营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高中阶段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可以通过提出学生感兴趣的生物话题。如:对基因工程、克隆人体等展开讨论;还可以针对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生物问题,如:“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课,引导学生思考空中飞行的动物都是什么、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和陆地、海洋中的动物有什么区别,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从教授学生知识向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转变,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也达到了课堂互动、能动的目的。

二、变“教案”为“学案”

第2篇:对智慧课堂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半肯”;知识课堂;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7-0032-04

【作者简介】黄海滢,江苏省连云港市院前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42)副校长,高级教师,连云港市名教师。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创生智慧,从而实现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是激情与智慧相生相长的过程。教育研究专家成尚荣先生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智慧课堂是智慧教育的场域,它能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成长。智慧n堂的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它将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心智,唤醒他们的创造潜能,以此充实、滋养课堂,实现转识成智、深度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半肯”评价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合作、探索式的创造性学习,有助于实现对生命成长及智慧发展的整体关怀,推动知识课堂向智慧课堂转型。

一、以知识为价值取向的数学课堂弊端分析

打造智慧课堂是很多教师追求的目标,但秉持知识取向课堂观的教师也大有人在。这样的课堂观不利于智慧课堂的生成,弊端重重。

1.满足于知识增长,能力发展难以落实。

许多教师的教学目标还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学生的自主探究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他们无法在课堂上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无法理解、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难以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数学素养。

2.热衷于方法记忆,深度学习难以实现。

在遇到新问题、新现象、新概念时,很多教师不舍得花费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往往不是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认识,而是等待教师给予方法和结论。长此以往,学生只能获取浅层知识,难以实现深度学习。

3.崇尚教师权威,主体地位难以凸显。

当下课堂中,仍有部分教师夸大其主导地位,课堂呈现“教师给结论,学生背结论”的被动局面。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与动力,主体地位难以凸显,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学习热情与智慧被压抑。

二、“半肯”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探析

(一)“半肯”的内涵诠释

半肯,源自古代禅宗思想――半肯半不肯。它的意思是对所持的观点不全部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对教师而言,“半肯”要求不固步自封,教学时不必和盘托出,而是鼓励学生质疑,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对学生而言,“半肯”要求不盲从教师,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观点等不照单全收,而是持质疑的态度,善思、善问、善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追寻新观念,产生新见解。

(二)“半肯”教育价值探析

1.“半肯”有助于引领学生实现从“观众”到“演员”的转变,成为课堂参与者。

在当下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制。“半肯”能引领学生从课堂的“观众”走向“演员”,使学生敢于创新与质疑,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体会到主动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2.“半肯”有助于引导学生由“尽信”到“质疑”的转变,成为深度思考者。

“尽信师,不如无师。”智慧课堂要培养的是有个性、有创造力、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半肯”鼓励学生对书本或他人的推理、结论进行独立思考,同时为自己的疑问寻找根据,进而进行深度思考。

3.“半肯”有助于引发学生由“他悟”到“自悟”的转变,成为学习自明者。

教师过度讲解往往造成学生非批判性地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处于“他悟”的状态。其实,学习是一种体验与积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反思中完成的,这正是“半肯”提倡的“自悟”状态,是一种基于理解的深度学习。

三、从知识课堂到智慧课堂的转型之道

成尚荣先生说:“给认知留下通道,让心灵留出空间,就像杯子里不应该注满水;而且,对任何知识、认识、结论,以至任何权威都只能是半肯。”教师应秉持“半肯”理念,还学生思考的时空,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实现从知识课堂到智慧课堂的转型。

(一)教师的“半肯”理念为知识课堂转向智慧课堂护航

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半肯”就是从知识课堂转向智慧课堂的“道”。

1.坚持儿童立场,稚化教师思维,让知识为智慧铺道。

与学生相比,教师在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明显优势。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去设计教学,以学生的思维闪光点为契机,为他们汲取知识、生成智慧创造条件。

[案例1]苏教版六下《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的实际应用》

师:一管牙膏出口处的直径是5毫米,如果每次挤出12毫米,可以使用36次。改进包装后,出口处直径为6毫米,每次仍挤出12毫米,现在可以用多少次?

生感觉数据繁难,提出把刚开始的直径5毫米改成4毫米。

师:如果不改,你能想出解决办法吗?

生1:列方程算。

生2:我是这样想的,直径比是5s6,底面积比就是25s36,可以算出答案是25次。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进行“换位思考”,稚化自己的思维,从而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思维特点,顺利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催生数学学习的真正发生。

2.坚持以学定教,从“基于教”转向“基于学”,让知识为智慧开道。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只有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教才是有意义的。“半肯”不代表教师可以完全放手,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由指导者转为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及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维活动,把学生的学习引向多元发展的境界。

[案例2]苏教版四下《乘法分配律》

师:每位同学选择3个数,先写成a×(b+c)的形式,再写成a×b+a×c的形式,然后分别计算出结果,看两个式子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将等式写出来。

生思考后写出几组等式并汇报。

师板书并追问: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等号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右边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讲给学生听,学生的学将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仅能获取浅层认知。如果教师通过一系列引导性问题与学生展开对话,触发、协调、维持学生的深度思考,则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使知识教学向智慧教育进阶。

3.坚持氛围营造,学生发现学习,让知识与智慧同道。

“半肯”追求的是真正的对话,它基于平等,达于理解。教学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不必完全相信教师和教材中的知识,而是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创造,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师生共同演奏课堂乐章。

[案例3]苏教版五上《三角形的面积》

师:同学们,你们是怎样验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猜想的?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轮流回答,并就反馈的方法进行交流。

上述案例中,教师提供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对于学生不同的思考方法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不断引导学生在比较、论证中寻求方法的最优化。对话成为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的有效方式,学生参与获取知识与智慧的全过程。

(二)课堂教学中的“半肯”为知识课堂转向智慧课堂引航

疑问是一颗创造的种子,课堂教学中的“半肯”可以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为知识课堂转向智慧课堂引航。

1.“半肯”为学生提供敢于发表见解的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D・布兰思福特发现,当学习者可以向外界显示和表达自己正在形成的知识时,学习会更深入,效果会更好。因此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知识尚未成型时就开始尝试进行表述,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敢想、敢说、敢探索的机会。

[案例4]苏教版五下《圆的周长》

师:你打算怎样测量一个圆的周长?

生分别演示用绳子围、在直尺上滚的方法。

生1:我打算用剪刀剪出圆的周长。先在剪刀的刀刃上贴上刻度,剪圆时,记下每次剪刀剪过的距离,然后相加,就可以求出圆的周长了。

课堂是师生真实的互动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推进过程,是新思想和新方法的产生过程,这正是“半肯”要营造的课堂文化。“剪”出周长是在“半肯”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学生智慧和灵性的充分彰显,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发表独特见解。

2.“半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会超出教材的要求和教师的预设,教师难以做出适当的评价。“半肯”评价则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还学生个性思维的空间。

[案例5]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判断“圆周长的一半等于半圆的周长”这句话。

有的学生认为不对,有的学生认为是对的,学生们各说其理。

师:你们的想法很独特,课后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探究什么是圆,什么是半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产生创造性见解的外部条件是自由与安全。如果教师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异议,创新活动就难以进行。“半肯”评价鼓励学生质疑和思考,让学生通过课后查找资料达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3.“半肯”催生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数学学习中,有的问题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解决。教学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解题方案不能过早地给予终结性评价,否则会扼杀其他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要采用“半肯”评价,特别是一些开放式问题,“半肯”评价可以催生学生群体创新思维的火花。

[案例6]苏教版六下《体积的变化》

师出示: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一个正方体,其表面积是30平方厘米,如果把它们改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思考、列式并说出解题思路。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30+30÷6;30÷6×(6+1)。

当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考方法时,教学不能戛然而止,而应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中继续前行。教师应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更多观点。如此教学,学生的联想将越来越丰富,思路将越来越宽阔,解题方法将越来越新颖、多样,发散思维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半肯”评价所追求的思维多样性。

美国知名学者、教育家埃莉诺・达克沃斯指出,对教师的要求是为学生“提供诞生出色观念的机会”。这些机会的提供和保证,可以促使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探索,这正是“半肯”努力倡导和建构的教学文化。教师应秉持“半肯”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舞台,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完成由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进阶,实现知识课堂到智慧课堂的转型。

【参考文献】

[1]成尚荣.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批判性思考[J].人民教育,2010(23):36-40.

[2]孙朝仁.同课异构“准半肯”评价的思考――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6(Z1):99-102.

第3篇:对智慧课堂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智慧课堂 构建 思考

课堂是极其复杂的,是动态生成的,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境,不同的策略都会在课堂上展现出不同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预设,不仅要开发各种个体资源,还要整体把持和有机整合所有的教学资源,使课堂中的精彩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从而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构建真正的智慧课堂。

一、着眼于营造学习背景,构建智慧课堂

课堂教学中,孩子们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参与课堂活动,老师们带着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精心准备的预设教案走进课堂,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之间的差异,时不时会跳出不对称的音符。我认为教师就应该不断地寻找教材中的数学资源,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对教材中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突破教材的限制,努力营造具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从而拓宽和活化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㈠创设情境,开启智慧

数学课程的情境性特别明显,其内容本身能引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因此,在活动构建策略指导下的情境创设,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例如,在教学“7的乖法口诀”这一课时,我出示一首七言诗让学生读后问:在这首诗中你能找到“7”吗?学生一听,觉得诗里也有数学很好奇。在这里通过在诗中找数学,把学生置身于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调动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开启智慧的大门。

㈡合作交流,发展智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让智慧在参与中生成。例如,在教学“比高矮”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按组排成4队,由组长组织把队排好。学生排好队后,让学生评价各队是不是排整齐了,并说一说,有些同学高矮差不多时怎么办?于是学生说出了背对背站着比高矮的方法,再排入队伍。在这个活动中,知识由学生合作交流完成,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同时也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促进能力的发展。

二、着眼于巧用动态生成,构建智慧课堂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的互动的过程,这样就会不断的产生出学习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比较强的加工信息的能力,在课堂中勇于捕捉信息,进行整合和巧妙的运用,时刻把握动态生成,从而产生出充满智慧的课堂。

㈠捕捉有益信息,丰富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中孕含着许多教材中没有的非预期性因素,但也不是所有的非预期性因素都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我们必须对教学资源进行筛选,从学生的学习风格与经验出发,对教材进行解读体验,认真备课,提高直觉灵感,建立捕捉新教学资源的痕迹,培养敏锐的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时,我创设了去超市买家电的情境,让学生在好奇中去猜各种家电的价格,并提出问题,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只要提出用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就可以了,而学生在问题情境下,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些是我们需要的,有些是我们不需要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在保护学生提问题积极性的情况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和补充。

㈡抓住意外信息,挖掘智慧源泉

课堂中学生的一些希奇古怪想法常常表现出了他们的创新思想,虽然创新的火花很小,但我们作为教师必须要珍惜,不能忽视,要及时抓住“精彩”,根据学生思维动态和生成的过程来开发学生的智慧。例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时,我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有同学举例说开车是平移,可是有学生叫起来说,“不对,开车是旋转,开车时车轮是转动的。”于是我让学生展开“辩论”,有的说开车时车身是平移,有的说开车时车轮是旋转。对啊,有时,“辩论”也可辩出教学资源”,旋转和平移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现象,我们应该说出具体的事物。

三、着眼于发挥教师机智,构建智慧课堂

教师的工作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自主和谐的发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识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知识,主动探索过程中,也常常会出错。教师应该丰富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出错,用足够的耐心去倾听,挖掘学生思维中的亮点,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他们情绪才能饱满,思维才能活跃,他们的智力才能获得有效的开启。

教学中教师要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出错,这盏绿灯使学生自尊心得到了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使他们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并以积极的思维投入学习中。例如,在教学“认识四边形”这一课时,我总是想引出“直的”这一词,好不容易引出来了,可有学生却说,四个角四条边就是四边形,不一定要用“直的”这一词,因为边不直,它就不是角。对呀,角的两条边不直就不是一个角,于是我让学生自己画一画,验证一下这位学生的说法,事实证明,有四条边四个角,就组成了四边形。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应给予表扬,而不应批评、指责,这样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

[1]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章宏,何如栋,励汾水等,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M].科学出版社

第4篇:对智慧课堂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组织正常的课堂教学以外,更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教师的作用不应该局限于对学习内容的讲解和重复,更应该引导学生展现学习方法,最终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个体学习与小组合作相辅相成。个体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字词意思、理解文章内涵、解决基本问题、记录疑难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更重要的是对基础知识的检查、经验心得的交流、疑难问题的解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共同解决。解决好个体与小组的关系,学生与教师的经验、认识、智慧在课堂上就可以最大程度共享,得到充分的交流和提升。

教学即生活,教学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在课程的角度,缺乏生活体验的学习只会是简单机械的知识灌输,不能使学生形成有效的理解性学习;在教学的角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自然中学习。只有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学习才能体现出人文价值和生命价值,课堂才能焕发出更大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变得多姿多彩,这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学习中,就很难形成有效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失败的。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有人都参与学习,所有人都参与讨论,所有人都得到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主动融入到学生之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认识、了解学生,并且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启发他们的悟性,真正发挥出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作用。

第5篇:对智慧课堂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数学学习就是学关系,像“部分+部分=总量”和“每份数×份数=总数”是小学一切数量关系的基础,可以把它们称为模型(即课标中强调的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所有新的数量关系学习就是建模。这种溯本求源,寻找关系的结构化思想是实现简约教学的保证。我校李每娥老师执教的《垂直与平行》,工作室成员认真研究了与它相关的前后知识,有意识加强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同时,还研读分析了各版本教材的呈现意图。我们本着“结构化”的指导思想,汲取各版本关注的知识联系点来设计:如汲取人教版的把平行和垂直放一块认识;通过分类认识“平行”后,把一组平行线放到格子图上,目的是借助学生已有认知中熟悉的“工具”格子图,直观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间距离相等”;再在格子图上平移来理解“平移后仍平行”,并直观看到平行线的性质没有改变,接着把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旋转,过渡到认识垂直。这样在动态变化中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同时与二年级学过的平移与旋转知识链接,降低了认知难度。

二、教师的退让等待

老子指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为教学开启了智慧之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在《大教学论》一书中指出: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种通过教师“少教”以达到学生“多学”的教学理想,正是“简约•智慧”教学所要追求的境界。从徐长青老师的课堂上,我品出了这个“味”。如执教《重叠问题》时,当学生对如何用两个呼啦圈表示玩“抢椅子”和“猜拳”游戏的人数发生争执时,徐老师几乎退到台后,直到两个呼啦圈里的学生主动靠拢并达成一致。徐老师说,只有教师退让,让课堂出现“乱象”,学生才有思维的安全。实践表明,当教师不过多地干预学生,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主时,反而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天性,收到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徐老师始终坚持“三不说”:学生会学的不说,学生会自学的不说,说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说。这里的“不说”体现的是他静候时机、依势而定的“贵言”和“善言”,这正是简约智慧教学的体现。泰宁曾金凤老师的先学后教理念,体现的是“无为”简约的智慧。福州张德强老师“舍得”的取舍何尝不是一种简约,宁可减少练习也要把时间花在让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并感悟转化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选取简约素材

在欣赏名师课堂艺术性的同时,教师更要捕捉名师艺术背后的思想与理念。许卫兵老师说“学习的素材要减少,但承载的价值要增加”指的就是课堂素材要简约。我校一位教师在听了罗鸣亮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后写下这么一段收获: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创造性处理教材,以简约的素材为依托,开展丰富而深刻的教学,让智慧在简约中流淌。“1个信封、8个图形”,简约的素材却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课演绎得淋漓尽致,难怪罗老师对“罗鸣亮的口袋”情有独钟。简明的教学手段、简洁的教学情境都诠释了其课堂素材的简约,而简约的素材却承载着丰富的数学思考。徐长青老师执教《烙饼问题》的“道具”也很简约,把手当饼和锅,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做,简单的问题重复做。李每娥老师选用双杠模型让学生找平行线,简单有内涵。在学生找出多组平行线时,教师用卡纸当挡板,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同一平面”,同时也渗透了多条平行线“两两相互平行”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环节紧凑流畅

第6篇:对智慧课堂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构建 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156-01

陶行知先生指出: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教授也认为,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因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所以,数学课堂,就应该是智慧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一次智慧之旅,知识在这里得到发展、能力在这里得到提升、生命在这里得到张扬。基于此,笔者仅以执教《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例,谈谈如何构建数学教学智慧课堂。

1、以学生熟悉的环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背景对于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越来越凸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背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侧重于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创设恰当的情景,为学生的学习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他们参与学习。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环境。本节课,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学生耳闻目睹的校园这一熟悉的素材,让学生介绍他们的学校,因为这熟悉的环境就在他们身边,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学生兴趣盎然,此刻我抓住这教学的最佳时机,出示教材主题图:“观察校园的一角,在哪些地方看到了四边形”,教学的导入自然有于恰到好处。紧紧围绕本节的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没有矫揉造作之涉,也没有哗众取宠之嫌,突出的展示了情境创设服务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新课的导人。

2、以旧知的复习作铺垫,揭示课题

由已知到未知是学生学习数学重要的认知规律,深刻的理解、掌握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是教学智慧的安排。这一环节的设计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在观察到黑板是长方形、垃圾箱的正门是正方形、校门和楼梯处有平行四边形、人字梯上有梯形、……,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提出:在这么多的地方都存在着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呢?把对四边形概念的复习落到了实处;二是提出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待学生准确回答后再次提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在这以前我们已经掌握,那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特点呢?不需要学生回答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揭示学习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看似平常,但平常之中却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把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了复习,为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奠基,严格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

3、以学生独立探究为主,经历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概念,实施新课程之后,课改针对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模仿且死记硬背而提出来的。本节教学,首先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的理解与掌握确定为学生探究学习的重点,在已有知识的支持下,学生在前面的画图中感知,在观察中发现,在猜测中提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有两个锐角和两个钝角、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抓住其本质特征教师提出:两组对边平行指的是哪里呢?经过学生指、书空比划,教学得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立刻提出质疑,这两组对边真的是分别平行吗?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呢?探究中的猜测,早已经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他们已有知识的储备对眼前的问题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分别说出了用画平行线、测量平行线间距离和延长三种方法,进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独立探究,它旨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变为教学的具体行为;提出质疑,科学验证它旨在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处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4、以静止的预设为基础,注重生成

真实的课堂不可能完全是一种课前预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充满变数的生成,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静止预设”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达成绚丽辉煌的“生成”。动态生成是课堂中智慧生成的本质所在。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教学的过程也绝不是预设的再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应该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灵活应对。

本节教学梯形特征时,先让学生辨别一组平行四边形,在出现菱形时,好多学生都说不是平行四边形,这与自己的课前预设不一致。面对这一生成,我引导学生:为什么它不是平行四边形?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又说:你认为该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引发了学生间的争议。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最终统一到: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才是平行四边形上来。这样的教学,既锻炼了教师,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做到了预设与生成并重,大大激发了师生智慧。

5、以练习为桥梁,承上启下

第7篇:对智慧课堂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智慧;现象和原因;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062-03

智慧之于人,是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教学智慧之于教学,也体现了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教学智慧是优质教学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教学状态,是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于是乎,教学智慧对于成就每一位“智慧型教师”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智慧缺失的现象与原因

当前,中职德育低效是不争的事实,德育课教学智慧缺失更是问题的突出内因。

专业因素 由于中职学生发展方向的提前定位及各专业课程的介入,公开基础课在学校教学体系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2009年秋季执行的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规定,学生在校两年学习期间,德育课四门必修课程每学期学时为32~36节。但实际上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育人模式强调的是学生专业技能,公共基础课有“鸡肋”之嫌,经常因为专业实训、见习、实习等取消。因此,中职德育课教师如果缺乏“活化”教材的教学智慧,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德育三维目标根本无法达成。

学生因素 中职学校生源文化素质较差是社会共识,这一特殊群体以文化底子薄、行为习惯差、厌学情绪浓为普遍特征。据我校教学督导组巡视统计材料显示,学生上课玩手机游戏、聊天、睡觉以及迟到、旷课、不交作业等现象屡见不鲜。大量学困生无疑加大了课堂教学难度系数和课堂意外的发生。面对形形的“差生”,教师职业倦怠严重,“混”课现象普遍,这是阻碍中职德育课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根本症结。

教师因素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办学方针,要求德育价值观要趋于实用,要体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原则。但是,教育理念在转化为教育行为时往往被打了折扣,在所谓教学创新的路上,“灌”、“秀”、“磨”的教法大行其道,生成性课堂被生搬硬套;本是教育现代化福音的现代教学设施和教学辅助设备,在功利性评价体系的驱动下,使教师成了多媒体的“奴隶”。一些缺乏实用价值的花哨课件充斥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流于形式。教师对经典教学体系理论认识上的不足以及对现代教学辅助设备的滥用,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实践的机械、僵化。这必然使教师失去自我,也失去了教学智慧产生的基础。

所以,中职课堂呼唤教师的教学智慧,探寻教学智慧的“锦囊妙计”是教师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智慧有效运用的策略分析

什么是教学智慧?《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通过对“教学智慧”定义的理解,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智慧具有实践性、复杂性、情境性和内隐性的特点。

鉴于此,笔者拟从心、智、情、行四个方面,结合案例研究,对师生课堂行为进行剖析,从中品悟生命课堂的魅力,采集富有中职教育个性的教学智慧火花。

(一)以心育心——开启教学智慧的密码

【案例】你我都是“神经病”

课堂上,教师问学生:“还有谁没交作业?”一个很调皮的男生自觉地站了起来。教师表扬了他的诚实,并问他:“你打算什么时候补交?”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下午交。”教师看出了他的敷衍态度,就问:“要是下午你不小心忘了怎么办?”他面无表情地回答:“不知道!”教师半开玩笑地追问:“假如忘了,要不要请你爸爸或者妈妈亲自送过来呀?”(教师的本意不是要请家长,只是为了引起他对作业的重视。)

谁知,教师的话音刚落,他立马蹦出了一句:“神—经—病!”全班学生紧张地看着双方。教师顿觉热血上涌,那个“捣蛋鬼”也为自己的“一语惊鸿”不知所措。

这位教师在心里告诫自己:别发火!几秒后,她正儿八经地对着全班学生说:“请没有病的人出去。”原本有点骚乱的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不知教师葫芦里卖什么药。

“没人要出去?”教师认真地反问。紧接着,她夸张地长吁一口气,说:“我还以为就我一个人有病呢!还好,大家都有病!”幡然醒悟之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个男生羞愧地低下了头。

教师想:没有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前,一定不要轻举妄动,以免造成僵局甚至死局。所以,教师给那男生架设了“一副软梯”,只听她俏皮地说:“看在你我都是‘神经病’的份上,请坐!”就这样,没有责备,没有呵斥。但该男生在当天下午不仅交了作业,还附上了一份诚恳的致歉信。

【分析与策略】这是一个很值得教育者反思的案例:学生为什么对“请家长”反应如此强烈,甚至当堂爆粗口?

对此,我们在不同的专业班展开了调查,力求了解这类学生的真实想法。结果显示:很多中职生在小学或者初中时就被贴上“差生”的标签,“请家长”是教师的杀手锏。但“请家长”让这部分学生在同学中丢尽面子,使得他们自卑之极。升入中职学校后,一方面,他们祈求摆脱“请家长”的噩梦;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升入中职学校是自身与过去的分水岭,他们渴望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得到信任和肯定。这给教师敲了一个警钟:发火前一定要冷静三秒钟。因为教师是在学生心尖上行走的人,稍有不慎,便会贻误一颗心灵。

所以,开启教学智慧的密码有三颗慧“心”:宽容心、赏识心和耐心。就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所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学生就是教师耕耘的那片早春的田野——“草色遥看近却无”。如果教师用宽容心接纳学生的缺点,用赏识心重视学生的才能,用耐心等待学生的进步,那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绝不仅仅是诗中的意境。

(二)以智启智——应对变幻课堂的法宝

【案例】哲学课上帅哥照镜

哲学课上,教师讲到“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时,突然发现Y同学正全神贯注地照镜子,打理发型。教师不动声色,一边讲解一边从后面包抄,直到镜子里出现了教师和他的“合影”时,他才醒悟过来。教师故作惊讶地问:“帅哥,刚才我的意识告诉我,镜子里反映的事物是你。可现在,我看到的镜子里反映的事物是我和你,为什么呢?”

他摸摸前额,答不上来。

“你可以求助别人。”教师说。于是,学生们在Y同学的求助下亮相登台了。

A:“因为镜子照到的物体发生了变化,原来只有Y,现在老师从后面冒出来了。”

B:“镜子就像人的意识,客观是什么东西,人脑对它的反映就是什么。”

教师诘难道:“错误的意识也能反映出来吗?”

Y同学忍不住抢答:“不能。因为老师无法从镜子里的我判断我的意识神游到哪里了。”顿时,笑声充满了课堂。

D反驳:“可错误的意识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呀。比如世界上本来没有龙,但我们的祖先创造出来的龙的形象却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版本。”教师赞赏地点点头。因为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开始有点天马行空了。

E补充:“很多发明是在现有物质的基础上被创造出来的。”

F总结:“这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仅可以反映现在,也可以反映过去和未来。”

……

原本被藏在“差生”帽子底下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不拘一格的课堂讨论中绽放出了奇异的光彩,他们已然探索了教材外的哲学领域。

教师首先为Y同学鼓掌:“谢谢帅哥照镜!你的举动为我们铺就了通往智慧课堂的阳光大道。”

之后教师点评:“我们说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似乎很简单,就像照镜子一样。但是,这种反映却又不能等同于照镜子那么简单,因为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生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如果你只关注镜子对这个世界的反映,那么,我们很多时候就在生活中被蒙蔽,沉沦下去,因为我们看不到精神本质,无法做出恰当的主观选择。你们说,这是不是很可悲?”全班学生都陷入了凝思。

【分析与策略】叶澜教授曾说:“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时,我们能否敏锐地意识到,能否经由这条“通道”智慧地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在这节课里,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捕捉“帅哥照镜”这一课堂意外,引领学生步入了哲学的智慧殿堂,也让批评变得美丽起来。

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Manen)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必须运用四大策略:一是关注细节,善待错误;二是见机行事,借题发挥;三是掌握分寸,宽严相济;四是巧妙整合,因势利导。一旦意外发生,教师能以智启智,有理有节地应对课堂风云变幻,则教学现场中出现的偶然因素就有可能转化成一种有利的教学时机,课堂就能凸现生命的本色。

(三)以情激情——打造生命课堂的强心剂

【案例】纸上谈“兵”

中职课堂,学生上课打瞌睡、玩手机游戏、聊天甚至与教师抬杠是固有顽疾。面对大面积的学困生,如何才能减少课堂突发事件的发生,教师一直在寻求良策。一位《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以批语为利器,使用奇招——纸上谈“兵”,建立了有效的师生情感互动机制。具体做法是:围绕德育课改主题“就业、做人、生活”,重构中职德育课程中的师生关系,由“我教你学”的知识传授走向职业与人生的引导与探讨。教师颠覆“优”、“良”、“中”、“差”的传统批语模式,针对学生个性不同,通过作业“把脉”,用批语开“心灵处方”。有些配方就用学生喜欢的表情符号,如*\(^_^)/*(加油)、≧≦(感动)、@_@(困惑)、囧(无可奈何)、(生气)等。

这样,运用纸上谈“兵”之计,在以情激情的辐射效应带动下,一种良性循环孕育而成,课堂爆发出一种巨大的向上力量,各种突发事件的频率大幅度降低,教学变得生动而高效。

【分析与策略】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即唤醒学生的内心,促成其自省。在这场批语革命中,教师的批语既不是礼节性的,亦非蜻蜓点水,而是添加了“情”、“趣”、“活”的智慧偏方。具体“兵法”如下:(1)打草惊蛇法。此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作业中通过认识自我,暴露内心的真实想法,给教师以切中思想要害的契机。例如,在作业本上开设“我的自画像”、“微博”、“留言板”等栏目,不知不觉作业本就成了班级的“百度贴吧”。(2)欲擒故纵法。此法在批语中的功效是避其锋芒,迂回取胜。例如,对待个性强、难管理、自尊心敏感的叛逆学生,教师在作业批语中,要善于迂回前进,欲擒故纵,以达到曲径通幽的目的。诸如“搞不好你是一匹黑马”这类的批语往往疗效独到。(3)暗渡陈仓法。此法主旨是润物无声地把学生引向正路。例如,随着青春期性心理的发育,早恋在中职生中占有一定比重。教师可以有意布置一些有关“人生课题”的作业,通过笔谈进行健康引导,帮助学生顺利走过人生青涩期。(4)以逸待劳法。简单地说,就是为学生提供“摘桃子”的平台,搭建“摘桃子”的阶梯。只要教育者找到教育的基点,所有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只是或多或少而已。

事实证明,当批语彰显情感智慧的品质时,纸上谈“兵”也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可以体验到情感与情感交融、心灵与心灵碰撞、生命与生命对话的教育之旅。

(四)以行悟行——铺就精彩课堂的基石

【案例】好课多磨

这是一堂校级公开课,课题是《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的“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部分内容。课前,教师搜集了大量素材,制作了精美的PPT,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有可圈可点的素材和案例引证。授课结束时,学生群情激奋,评课教师也大加赞赏。但在第二课时的“复习旧课”环节,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虽能回忆课堂的热闹,素材的经典,却无法复述知识的重点。教师沉默了:一堂看似“出彩”的课,留下的只是思维的废墟!通过反思教学设计,教师发现了两大不足:一是素材虽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但对教材的处理还未摆脱框框条条的束缚;二是课件虽精美,但放电影式的课堂节奏使重点不够突出。

反思至此,教师决定全盘原有的教学设计,抛开所有素材和教参光盘的范例,采用情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以求职情境剧为主线,以知识整合为要素,通过剧情演绎探究新知,并把教学重点浓缩成24字的“面试宝典”口诀,解决教材理论性强的难题。之后,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职业岗位模拟面试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从而达到了预期的德育目标。

新的教学设计由于脉络清晰,有创意,获得了当年“高教社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

【分析与策略】我们常常会遇到精心策划的教学活动却无法调动和激发教师教学智慧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在追求教学智慧的具体行为和结果之间缺少一种过渡性的思维过程,即缺少“悟”的环节。本案例首次教学设计败笔之处就在于教师仅把眼光停留在那些能直接让人感受到的显性教学智慧上,而忽视了需要以迂回方式才能体味出来的隐性教学智慧。

所以,教师应善于以“悟”的方式去“咀嚼”教学细节,从而获得隐性教学智慧。当然,“悟”的智慧不是凭空去悟,它需要教师借助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来进行。这里,教师的教学反思既要反思成功之处,也要反思失败之笔;既要反思教师的教,也要反思学生的学;既要重视同行反思,也要珍视学生反馈,更应坚持做新的教学设计。如此,教师的教学智慧在“行动——反思——研究——再行动”的过程中才能得以提升。

田慧生在《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局》一文中指出,要成为智慧型教师就必须“超越经典教学体系,学会自己走路。”所以,教师不能封闭在课堂这个狭隘的圈子里来思考“人的发展”这样一个重要的命题。教学智慧要立足课堂还要走出课堂,从课堂现象出发来思考课堂外的原因,以变化和细腻的眼光对待教学智慧。

我们努力去认识教学智慧并获得教学智慧,其目的不是教学智慧本身,即对教学智慧的追求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教学智慧的认识和追求达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笔者对中职教师德育课教学智慧作了初步的探讨,对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浅薄和片面,但还是希望能唤起中职教师对智慧课堂的追求,在日后的教学案例研究中不断采集教学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燕镇鸿.教学智慧研究的价值、进展与趋势[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蕴藏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闫艳.对教学智慧的再认识[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

[4]田慧生.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局[N].中国教育报,2007-02-08(5).

第8篇:对智慧课堂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一、用生活化的事物比喻抽象的地理事物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联系实际生活内容,尤其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紧抓“学习对学生的生活有用的,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使地理课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改变过去单一地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状况。地理教学中要营造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环境,注重学生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各种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使地理从“科学世界”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样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在自身解读的基础上再进行总结,大胆地变革和创新,融入自己的创造,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来替换、重组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内容生活化。多用学生熟悉却可能“熟视无睹”的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来引导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七年级上册的“等高线的判读”一课,学生对于等高线概念模糊,无法形成脑海图像。毕竟初中生较为熟知的还是二维图像,对于立体图像的认知并不完善,更无法将二维图像与三维图像相对应。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脑海图像。然而语言描述空乏无力、难以理解,不如选取直接的生活事物进行比喻,学生既感兴趣又好理解。这里笔者选取了夏天常用的蚊香(盘状)来作比喻,学生一下就理解了等高线的对应法则。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其实就是一门语言艺术,生动而幽默的语言能够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从而感染和吸引学生,达到促进课堂上师生之间心灵与思维的互动。

二、善于利用实事新闻建立正确的地理视角

手机、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也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学生正是通过这些媒体从接触地理、感知地理到关注地理,进而热爱地理。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让学生用“眼睛”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借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收集关于地理的新闻,从旅游行程中获取地理信息、自然风光、自然现象等社会生活中涉及的地理知识拍照留存并展示,还可以针对一些国际和国内的热点问题,从地理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发讨论,用地理知识发现

世界。

三、利用影视资料提取地理课堂的有效信息

多媒体的应用在现代教学中非常普遍,对于七年级下册较多的内容来说,很多国家或地区的一些人文景观都在一些影视片中出现,学生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但是较为破碎,并没有当成地理事物去记忆、去分析。在这里,笔者就详细查找了相关的影视资料,将它制作成课堂中需要使用的资料片,学生通过观看资料片能更直观、更生动地了解这个国家或地区。

例如“东南亚”一课,笔者就选取了《泰濉氛獠坑捌,将热带经济作物、风土人情、服饰、宗教等饱含泰国特色的影视片段截图制作成小视频,学生通过观看初步了解了泰国的一些地理情况。教师再由点及面,详细介绍东南亚的地理情况,学生既感兴趣又易于理解。整个课堂因为这个视频而变得高效。

四、注重科学探究,启迪学生智慧

第9篇:对智慧课堂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论文关键词]教师 教师自由 教育智慧

现代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指出,古代的学校热衷于智慧的传授,而今天的学校教育却将知识与智慧相对立,只致力于各种科目知识的简单灌输,而忽略学生智慧的启发,结果导致死板知识的泛滥以及大量书呆子的出现。现代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启迪人的智慧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而智慧教育所需要的第一资源便是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智慧型教师的培养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育智慧:基本意蕴

学术界对于教育智慧的界定说法不一。有些学者把教育智慧看作是教师所达到的一种教育艺术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教师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教育激情、个人智慧、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经验进行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表现为教师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经验总结能力、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教育实践能力;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知识类型——实践知识;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就是教师所拥有的各种智慧的集合体,主要体现为在教育知识的整体认知和把握过程中所形成的知性智慧,在探索规律的理论思考中所形成的理性智慧,在个人实践和教育反思中所形成的实践智慧以及基于教育责任感、对学生的关爱、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情感智慧;还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对个人教育生活进行反思后而获得的一种理解和感悟。

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我们无需刻意地为教育智慧寻找一个确定的、统一的概念解释,因为教育智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作为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可以是教师追求的一种教育境界,或者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态度,也可以表现为教师的一种教育技艺。概括而言,教师教育智慧主要有以下特点:(1)个体性,教育智慧是属于教师个体的,它充分展现了每一位教师独特的、充满个性化色彩的教育风格。(2)生成性,教育智慧无法直接传授,而是需要教师在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与生成,进而建构起对教育世界的独到见解。(3)创造性,教育情境的多变性、教育内容的复杂性以及教育对象的个别差异性都要求教师能够具备创造性的智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模仿。(4)情境性,智慧型教师必须随着瞬息万变的教育情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的认识、策略等,从而引导整个教学流程顺利进行。(5)情感性,积极的教育情感为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缺乏对教育事业的激情、对学生的热情以及对教学工作的真情投入,教师的教育智慧只能是空中楼阁,难以维持下去。

二、教师自由:教育智慧产生的必要条件

正如自由主义哲学家哈耶克所说,人们的各种经验都是自由获得的,只有这样才会有新的知识出现以及人类认识的进步。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由的主体,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也一定占有和享受着自由的心灵和环境。然而在历史上,关于“什么是自由”,学者也有着各自的理解和评价,不同语境中的自由赋予了教育智慧不同的内涵和意义。追求智慧的教师需要采取一种理性的态度,建构起自由与教育智慧的逻辑关系,并从中去体验教育职业的幸福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与教师教育智慧

17世纪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人通过理性能力认识自然的必然性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之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明确指出,人类的自由应当建立在对规律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一个人越是有理性,他的思想和行为也就越自由。因此,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应建立在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性思考和把握基础之上。

1 领悟教育教学的真谛。现代解释学认为,理解是人世间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关系,理解不仅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想,同时还告诉我们该怎样存在。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教师对教育智慧的领悟。由于长期受西方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普遍强调模式化和标准化,按部就班是课堂教学的常规做法,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根据预先设计好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程序将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的过程,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被扼杀,教师的理论视野和教学智慧被束缚。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使课堂教学有了一些改观,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确立也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得到了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仍然限制着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僵化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而阻碍了其教育智慧的生成。

理解产生智慧,对教育教学真谛的理解是教师教育智慧产生的基础,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精神交流和对话,教育过程不仅要进行文化的保存与传递,同时还要培养具有创造文化意识和能力的人;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教学是有双重性特征的,它既有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一面,又有多样性、灵活性、复杂性、生成性的一面,教师需要辩证统一地认识教育教学的意义、程序和规律特点,进而重构课堂教学的理论体系。

2 科学整合教师的角色。多元化的社会期望以及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活动要求现代教师的角色定位从单一化转向多样化,在学校教育中,除了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还需要扮演终身学习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学生健康心灵的培育者,学生模仿的榜样以及学生的朋友。这些角色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理想状态和角色行为的向往,是对教师应该如何的期待。角色观念明确的教师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能有效协调自我角色期望与对他人的角色期待,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人;能真切体验到自尊、自强和自我价值实现所带来的成就感;能与学生和睦相处,共享共创。而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不同的教育环境、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以及认知水平使不同教师对教师角色有着不同的理解,进而表现出多样化的角色行为,不少教师还因为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等问题而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教育智慧因此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由此看来,充分理解教师的理想角色,科学定位自身角色是成为智慧型教师的先决条件。教师应树立理性的角色意识,用理想的教师角色约束自己,深刻认识不同角色的内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熟练运用角色技能,将多重角色有机整合,从而在成功扮演相应角色的经历中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和智慧。

(二)实践论意义上的自由与教师的教育智慧

马克思强调,人是自由的动物,人在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改造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发展个人的能力和创造力,进而实现自己的自由。人类所追求的真正自由正是“实践的自由”。站在实践论的角度,教师的自由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由的、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这种自由实践使教师成为自己职业的主人,并且在创造精神生命的工作中感受快乐、传递快乐,教师个人的生命意义得以释放和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也在自由的教育实践中不断生成、提升和完善。

1 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在学校教育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做“搬运工”的工作,常常打着借鉴的名义,把标准化、固定化的教学方案或者别人已有的教学设计原封不动地嫁接到自己的课堂中,教学过程中喜欢人为地控制或左右学生的思维活动,追求标准答案和共同目标的达成。这种机械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不仅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也曲解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本质和教师的教学自由。

现象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范梅南教授曾指出:“智慧和机智是我们通过教学的实践——不仅仅是教学本身,所获得的。”实践反思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源泉和基础。智慧型的教师往往拥有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他不仅懂得占有是什么的知识,更注重通过思考为什么、怎么办等深层次、理性的问题以挖掘隐藏在教育事实背后的原理或本质。作为一种理性智慧,教师的反思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反思的内容应涉及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案、教育观念、教学过程、教育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审视和分析,对其中的成就和问题进行反复琢磨,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另外,教师的实践反思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总结或回顾,而是教师与教育情境之间展开的一种对话,它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和心态面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自我追问或与他人对话,不断完善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将个人教育经验理性化,进而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2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教育者、学习者以及教育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必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预期性因素和突发状况,因此面对动态的、复杂的、多变的教育情境,教师需要具有洞悉他人内心世界的聪慧心灵,具备较好的分寸、尺度感和道德直觉,即教师需要一定的教育教学机智。可以说,教育教学机智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具有教育教学机智的教师通常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问题意识,能及时捕捉到教学情境中的信息变化和问题性事件,快速敏捷地做出教育判断,并能果断地采取恰到好处的教育措施从容有效地将教学引向。

当然,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对教师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探索中所获得的教育经验进行概括、升华的结果,它要求教师能够透彻领悟教育工作的本质,深入研究教育对象,整体提高专业素养,不断积累并反思教学经验,以满腔的教育热情和丰富的人生智慧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畅谈,用自己淳朴的教育情怀、完整的教育实践、博雅的专业知识和自由的个性品质创造出独具魅力的教育智慧。

3 正确定位教师的科学研究。教师的工作是直接面向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的,身居一线的便利条件使其最易了解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与需求,能在教育实践中检验对策的有效性以建构起适合教育情境的教学理论,可以说教师具有开展教育研究的先天优势。多年的实践证明,教育科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发展,同时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受实用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当前教师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突出,应引起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