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形容心情的词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闷闷不乐:意思是心情不舒畅,心烦。形容心情烦闷不快活。
2、黯然神伤:形容由于心情沮丧而面带感伤的神色。
3、郁郁寡欢:形容心里苦闷,指闷闷不乐。
4、灰心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关键词:浅谈;农村语文;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法探讨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实践探究中,针对词语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小学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小学词语教学的对策及小学词语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仔细探究每一个问题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争取完善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在目标指向上,变单一为综合
听写词语是一种常见的汉语练习,老师不是直接读词语而是用释义、讲用、缩句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边听、边想、边写、边说,这样,学生必须经过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动耳、动手、动脑、动口,锻炼了听辨能力、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思维能力,当然也训练了他们的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注意力合理分配的能力,体现了听、说、读、写、思的综合训练,实现了一个训练的多功能型。比如,在六年级下《顶碗少年》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流着汗,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在教学中我采取新颖、有趣的听写练习:
师:课文中用了哪一个词形容少年不知怎么办才好。
生:课文中用了“不知所措”这个词来形容少年不知怎么办才好。
师:对,同学们把“不知所措”四个字写在书上。
师:那么,当你考试复习准备的特别充分的时候,应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生:胸有成竹。
师:没错,这个词就是不知所措的反义词,大家把“胸有成竹”这个词写书上。
师:第二个词,在少年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好多人跟随着观众喊起来,其中哪个词语形容对别人的言行应和、追随。
生:“附和”一词形容对别人的言行应和、追随。
师:同学们反应的很快,将“附和”这个词语写在你的书上。下一个词语,根据句子,同学们根据课文中的句子来写这个词语。“顶碗少年脸上全是汗珠,神情紧张,感到不安”应该用哪个四字成语来形容他的心情。
生:心神不宁、心惊肉跳、坐立不安。
这样一来,学生们积累了很多描写心理的词语,把这几个词语写在书上。
以上案例通过把单调、乏味的词语教学变得生动,使学生有兴趣学词语,同时,激发学生的大脑不断地思考,有效地学习并积累更丰富的词语。
二、在词语教学中,变平推为立体
以词义的感悟为中心、将字义理解、课文内容、情境体验、认识事物、情感教育、思维训练为一体,让词语教学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立体网,实现了语言、心智、情感的和谐发展,也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比如,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中以“美丽”为线索,突出居里夫人的内在美。一是爱国,二是淡泊名利。其中“淡泊名利”由表及里的的塑造了她人格和心灵的感人形象,我采用立体化教学,让学生发现“淡泊名利”的丰富内涵:
1.查找字典,“淡”、“名”、“利”在字典中指的是什么,解释词语的本义。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淡”、“名”、“利”这几个字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借助语境。“淡泊名利”体现在哪,找出这样的句子,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她所获得的奖章送给六岁的小女儿当玩具。这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发散学生思维,体会居里夫人的内在美,对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体会词语的深刻内涵。
4.发挥想象:居里夫人是经过怎样的过程和多长时间发现镭的呢?是经过三年零九个月,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可见她的这种无私、持之以恒的精神仍然视金钱如粪土。那么“淡泊名利”一词说明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体现在他的外表,更体现出她内在的心灵与人格美以及她淡泊名利的精神。
这样,通过采用多角度、多方位的方法,使学生加强词语理解,达到词语与词语之间,句子与词语之间的融洽,领悟词语的深刻含义。
三、在掌握程度上,变理解为运用
教学中,善于通过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等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词语,在运用中进一步感悟、内化、积累语言。比如,《尊严》这篇课文中描写年轻人的外貌时用到“骨瘦如柴”这个词。讲解这个词语可以让学生去想象这个人的样子,试图的让他们对年轻人的外貌进行脸部描写。学生可能就会说:“年轻人瘦的像干柴一样,脸部没有血色,看上去缺少营养,体力不够的状态。”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表达,同时也让他们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这样的词语教学,既帮助学生解决这个词语的含义,又联系到实际生活当中,增强学生语言领悟能力,感受言语内在的表现能力。这样词语的意思就会掌握的更灵活,活学活用。
四、在方法手段上,变记忆为感悟
阅读是一种用心感受的过程。因此,感悟、体验是阅读的基本方式之一,通过悟,把握词语的丰富内涵、言外之意、言中之情,以及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而培养语感,提高言语能力。比如,五年级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课文中有这样内容: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其中“分外妖娆”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些难度,那么我在教学中采用这样的方法:
师:“分外妖娆”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形容妩媚、艳丽的景色。
师:哪位同学能做出你看到这么美丽景色时候的表情,或者用语言描述你看到的这种场景。
生1:在@样的环境下心情很舒畅,景色迷人,妖媚的景色令人痴迷。
生2:在这么美的景色当中我真想去拥抱它,感受美景带来的喜悦。
师:“分外妖娆”一词用在修这条到拉萨的铁路上,值得吗?值得在哪里呢?
生:因为风火山是一种分外妖娆的美,它是“世界屋脊”。
关键词:有点(儿) 褒义形容词 语料 调查问卷
“有点儿”在普通话口语和俗白体书面语中经常使用,它作为副词通常搭配贬义形容词,人们经常说“有点儿脏”“有点儿丑”,但不会说“有点儿干净”“有点儿美”。“有点儿”有时也会搭配中性形容词使用,但也多表示偏消极义。我们可以说,“裤子有点儿长”“颜色有点深”“菜有点儿甜”,都表示事物的不足。而“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的用法极少。前人对于“有点(儿)+形容词”的研究也多关注其消极义,而对于其少数的积极义不够重视,甚至否定其积极义。
然而近几年来,“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的用法呈现出上升趋势,并越来越多为人们所接受,像“有点儿美丽、有点儿可爱、有点儿高兴”这样的语句层出不穷。本文主要要研究的是表积极意义的“有点儿(儿)+形容词”的使用情况、分类及其成因。
一、研究方法
(一)查阅前人研究成果
前人对于“有点(儿)+形容词”的研究多关注其消极义,但也有一些学者关注其积极意义。程美珍在《受“有点儿”修饰的词语的褒贬义》中,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提出了“不宜过分强调‘有点’用于不如意'事情”的建议,因为这种概括性的规律虽然正确,但是无法指导“有点儿”用于称心事情和褒贬倾向不明显事情的教学。邹妍妍在《从语境角度对“有点+AP”意义的再探讨》中指出:“有点”还可修饰少数的褒义形容词,表示意外或反常的情况,有时也是为了减少分歧,维持交际继续进行而采取的语用手段。田宏梅的《基于语料库研究“有点”的搭配与语义分布》一文在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中文语料库和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范围内,分别对节点词“有点”从词语搭配和语义对比角度进行了封闭性的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关“有点(儿)+形容词”的数据。
(二)收集语料
我们从北语汉语语料库(BCC)和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中收集相关例句。在BCC语料库中,有关“有点”的语料共243364条,其中“有点儿”有11445条。在分析过程中,主要选用BCC中的例句。一方面,相较CCL语料库,BCC语料库中的语料更新,选取当下的语料较多。另一方面,CCL的语料分类较粗,只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个,而BCC的分类更加详细,有“文学”“报刊”“微博”“科技”“古汉语”“学生作文”六类,便于我们分析研究。
(三)调查问卷
我们做了一份开放式调查问卷,主要以电子问卷的形式,短时间内收集一定数量的答卷。此次调查无限制发放问卷,我们截至到262份进行统计分析。
问卷共有8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受调查者的个人信息(性别、年龄);第二部分,调查“有点(儿)+褒义形容词”句式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的环境、对象、途径等;第三部分,了解受调查者对这种用法的看法。
二、“有点(儿)+形容词”的多数用法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对“有点”列出了两项词义:1.表示数量不大或程度不深;2.副词,表示程度不高;稍微(多用于不如意的事情)。[1](P1527)但其第5版、第6版和第7版都只列了副词,而把原来第一个释义处理为补充说明“有时是动词和量词的组合”。[2](P1652)其它词典包括《现代汉语八百词》《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副词词典》等的解释也大体与此类似。说“有点”后的词大多表示消极意义,这是符合一般人语感的。也许正因为如此,词典里才会加上个“大多”来限定。甚至有学者认为“有点(儿)”只有在特定的句法结构中才能搭配褒义形容词。范妍南在《浅谈“有点儿+形容词”的用法》中认为,“有点儿”只有与“不、太”构成“有点儿+不+形容词”“有点儿+太+形容词”的句式,后面才能搭配褒义形容词,例如:“今天他有点不高兴”“我也真心觉得我的伞有点太可爱了”(网络)。马真认为,褒义词不能直接进入“有点+AP”这一格式,只有当与附加词“了”搭配时,才可以受“有点”程度副词修饰,例如:“这房间现在有点干净了。”(转自时卫国例)“单四嫂子很觉得头眩,歇息了一会,倒居然有点平稳了。”(鲁迅《群啊罚
三、“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结构的使用情况
(一)“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结构现在使用很普遍
“‘有点’与AP、VP搭配时,其语义为消极倾向占优势,比例为76%,其余中性倾向占19%,积极倾向占5%。”[3](P42)然而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如今“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这样的用法已经很普遍了。在表1和表2中,我们调查的262人中,有221人认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说过这样的语句,占到总人数的84.35%,只有41人认为自己没有说过。并且超过一半的受调查者(59.92%)认为这样的语句符合语言规则,是正确的。只有12.6%的人认为它不正确,剩余27.48%的人表示不清楚。
(二)“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结构使用较为年轻化
我们将受调查者的年龄细分为六个年龄段:19-25、26-30、30-40、40-50、50-60和60以上。从交叉图表3和图表4中可以看到,19-50岁的调查数据和50岁以上的调查数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认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说过这样的语句的人在19-50各个年龄段都占据了大部分,而50岁以上的使用率明显减少,50-60使用的人数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45.45%,而60以上只占33.33%。然而各个年龄段的受调查者普遍认为这样的语句是正确的。尤其在60岁以上的受调查者中,说过这样语句的只有33.33%的人,却有83.33%的人认为该用法是正确的。我们访问的几位60岁以上的受调查者中有人表示:“这样说也对,不过这都是小孩儿和年轻人才说的话。”可见,50岁以上的受调查者虽然较少使用这样的语句,但可能由于他们的包容性,多数人不否认这种用法,只是将其看作一种年轻化的语言。
(三)“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结构多用于非正式的环境
虽然近几年“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这种句法结构被广泛地使用,但是这种用法本身还是偏非正式的。通过图表5我们就可以看出,并非所有场合和时间使用者都会这么说,选择在休闲时间使用的人数最多,占75.95%。而在学习和工作时间,很多使用者是不会这样说的。在第4题(你一般会在什么时候用这样的语句?)的“其他”选项中,也有人补充道“生活里,闲聊什么的,或者特意表达情感语气;开心;口语;朋友间交谈”,都是偏向轻松愉快的使用环境。在图表6中,受调查者在使用对象的选择中也多选择同学(67.94%)、朋友(66.79%)和家人(51.53%)这类较为亲近的对象,尤其是同学和朋友。这里可能与该句式所含有的语气有关。在图表7中,使用者使用的这类语句的途径以日常口头交谈用语(81.68%)和微信、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49.62%)为主。信件、正式文体等途径使用极少。可见,人们使用“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这样的句式时,会有意识地区分时间场所、使用对象以及途径,并多倾向于在非正式的环境中使用。
四、“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用法的分类
(一)按形容词的属性分类
我们在北语汉语语料库(BCC)选取了部分有关“有点(儿)+褒义形容词”的例句,按褒义形容词的类型和其修饰对象进行分类搭配,如表1。其中,按类型将形容词分为了单字形容词、非单字形容词、英文形容词、带有形容词性的词语;又将其修饰对象分为人和事物。这里的对象有时也包括动物,因同是有生命的物体,所以同人归纳总结在一起。
1.有点(儿)+单字形容词
(1)准备洗咯睡咯女娃子还有点儿乖。(网络)
(2)……一点也不违和反而还有点萌。(网络)
(3)白愁飞笑了一笑,他的人本来就很俊,这样一笑,还简直有点儿俏。(温瑞安《伤心小箭》)
这里的“有点儿乖、萌、俏”,并没有削弱其“乖、萌、俏”的程度,而是表达一种出乎意料,或者更加赞赏的感觉。如例(2),本以为会有违和感,结果看了之后不仅不违和,反而让人觉得萌。这和看之前预想并不一样,有出乎意料之感。而例(4)中说,他本来就俊,笑起来还有点儿俏,有更加赞赏之感。表积极义的“有点(儿)+单字的形容词”多用于形容人,特别是形容人的外表和性格。形容事物的比较少,主要是“有点(儿)+好”,可以说“今天胃口有点好”(网络)。
2.有点(儿)+非单字形容词
有点(儿)搭配非单字的褒义形容词用来形容人时,可以形容人的外形或性格,例如:
(4)这厮当真有点儿可爱,我这样愚弄他,确实不大忍心。(司马翎《圣剑飞霜》)
(5)这小子是学化工的,有点靠谱。(王小波《黑铁时代》)
还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心情,例如:
(6)他立刻觉得轻松起来,甚至有点高兴。(路遥《人生》)
(7)今天的心情有点美丽。(网络)
(8)我这个生活委员多少也觉得有点快乐。(网络)
其实少数的一直可以搭配“有点(儿)”使用的褒义形容词基本上都是心理形容词,但并不是所有褒义的心理形容词都可以搭配“有点(儿)”使用。赵家新在《现代汉语心理形容词语义网络研究》共整理出155个心理形容词,我们根据10位受访者的语感,大致确定其中只有16个心理形容词(振奋、兴奋、激动、激烈、甜蜜、惊喜、欣慰、幸运、侥幸、得意、惬意、可怜、心软、微妙、奇妙、好奇)是一直可以和“有点(儿)”搭配的。而大多数“有点(儿)+褒义形容词”形容人的心情的用法都是近几年才出现的。
有点(儿)搭配非单字的褒义形容词可以用来形容事物也很普遍,例如:
(9)这个有点儿靠谱!(网络)
(10)这样的早午餐,有点儿丰富呢!(网络)
3.有点(儿)+英文褒义形容词
有些形容词是由国外引入的英文词语,同时大部分也是流行的网络用语。这些词语本身可能并不是形容词,但是被引入后常常被人们作为形容词性的词语使用,如:cool、high、man等。相P例句都是来自网络,“自然之子有点儿COOL!”“最近早退得有点儿HIGH,但却是丝毫无愧意。”“趴在桌子上有点man的是我们的班主任。”(网络)有关有点(儿)+英文形容词的用法目前在文学作品、报刊、科技文等载体中基本没有,多出现于人们的口语以及网络用语。
4.有点(儿)+带有形容词性的词语
还有一类词语一般不是形容词,可能是名词,可能是成语,也可能是别的词语,但其中都含有形容词的意味。这类词语搭配“有点(儿)”表积极义时,与褒义形容词搭配“有点(儿)”有相同的效果。例如,“人也聪明,记忆力特别好,真有点儿‘过目不忘’。”(《文汇报》)“超多日韩平价衣,有点淑女哦”“有点绅士”(网络)。
最后,我们在收集的例句中发现,有一些使用者在运用“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这种结构时,会有意用引号将其中的形容词标注出来,例如:“今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开车上路,不得不承认我开车确实有点儿‘豪迈’,姐姐有点儿紧张。”(网络)“男孩女孩新概念丛书是从英国引进的版本,它所表现的意识或许有点儿‘超前’……”(《人民日报》)。从形式上我们可以推测出,使用者一方面是为了表示强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意识到这种用法的非常规性,所以刻意标注出来。
(二)按形容词的语义色彩分类
1.表达一种反常或意外的情况
(11)谈了几句,他觉得振华也有点可爱,她的态度是那么安详,简直和美国女子完全不同。(老舍《文博士》)
(12)她比莫根太太还要糟糕,那位太太倒多少有点镇定下来,至少现在已经能把台词说清楚了。(德莱塞《嘉莉妹妹》)
“可爱、镇定”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反常或意外的情况。在例(11)中,他本以为振华和那些美国女子一样,交谈之后才发现完全不同,振华甚至是可爱的。而在例(12)中也可以看出,人们本以为莫根太太在表演时会紧张忘词,没想到紧张的是嘉莉,莫根太太倒是镇静下来了。“有点(儿)+褒义形容词”在这里都有出乎意料之感,前面经常会搭配“也、竟然、还、多少、简直”等词语使用。
2.表_一种非正式的、亲昵的语体色彩
刘将语体分为“严肃体、正式体、中性体、非正式体、亲昵体”[4](P275)五种。“有点(儿)+褒义形容词”在一些情况下,所表达的就是一种非正式或者亲昵的语体色彩。这样的语句多来自于口语,而且后面经常搭配“呢、啊、哇、呀、呦”等语气词。例如:
(13)“自然卷什么的很难画诶!有点儿厉害啊!”(网络)
(14)“这样的早午餐,有点儿丰富呢。”(网络)
例(13)和(14)中的“有点儿厉害”“有点丰富”与“好厉害啊”“非常丰富”意义实则相同。但是从语感上来说,后者更为客气,人们在与亲近的人说话时可能不会这么郑重地夸赞。人们往往更愿意用“有点(儿)+褒义形容词”夸赞亲近的人,包含着一种亲昵的感觉。
3.暗含一种打趣、调侃的意味
“有点(儿)+褒义形容词”是一个非正式的、较为新潮灵活的语句,人们经常会用于调侃自己或其他人。例如:“最近早退得有点儿HIGH……”“不得不承认我开车确实有点儿‘豪迈’。”“今日小感叹……泪腺忽然又有点发达了。”(网络)这样的语句多来自于人们的口语或者网络。
五、“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结构普及的原因
“有点(儿)”作为一个副词,多用于形容不如意的事情。然而我们不仅从语料库中发现了很多关于“有点(儿)+褒义形容词”的例句,还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很多人都会这样说,并且半数以上的使用者认为这种形式是正确的。那么这种用法越来越普遍,甚至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一)有意表达一种亲昵、可爱的口吻
一方面,最直观地从统计结果来看,在图表8中,选项“显得语气亲昵、可爱”在所有原因中占55.34%,所占比例最大。另一方面,很多时候“有点(儿)+褒义形容词”后面会加“呢、哇、啊”等语气助词,例如,“有点儿厉害啊。”“ 这样的早午餐,有点儿丰富呢!”(网络)其亲昵可爱的口吻也很明显。
(二)使语气更加委婉含蓄
在表9的统计结果中,选项“显得语气委婉”在所有原因中占48.47%,仅次于“显得语气亲昵、可爱”。这与其用词的模糊有很大关系。“‘有点(儿)’本身就是一个意义模糊的词语,它的程度到底有多少无人能说清。”[5](P2)但正是它在逻辑断定方面的含糊,才给人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使其在语用中有着宽容、委婉的效果,使格式整体带上一种含蓄婉曲的意味。所以模糊语言在相当程度上能表现出语言的内涵深蕴。康德就说过:“人类生活中不能没有模糊语言,不能处处用精确的语言代替模糊语言。模糊观念比清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6](P2)人们说“有点儿美丽”“有点儿可爱”可能也多是出于这样的心理。
(三)网络用语的冲击,人们追求与众不同
近年来网络用语对于语言的冲击越来越大,我们不能肯定“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这类语句完全来源于网络用语,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其中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都是来自网络。我们收集的相关语料绝大部分都出自微博。在BCC中,关于“有点美丽”的语料共有18条,其中14条来自于微博,3条来自于文学作品,1条来自于报刊,而科技和古汉语没有相关语料。而且大部分流行的网络用语的使用者和创造者多为年轻人,他们充满创造性和创新性,喜欢追求与众不同,运用语言也不会完全遵照传统的语言规则。也许正是因为人们以前默认了“有点(儿)+形容词”的消极性,才出现了越来越多相反的使用方式。随着这种相对用法的普及,人们渐渐默认它为常规表达。部分受调查者在回答第8题(你为什么会使用此类语句?或者你听到别人说这样的话,认为他(她)为什么会这么说?)时补充了一些原因,其中大部分都是“出于习惯”“顺口”一类的,还有一位受调查者总结道:“其实这是一种传播现象啊,就像我们使用你我他一样,一旦使用广泛后,被潜意识的默认为常规表达”。
(四)出于礼貌,表达谦逊低调的态度
“在交际中,人们出于礼貌的原因,说话或作文总是采取一种适中的态度,喜欢用一些带有回旋余地的字眼儿”。这是李华在“‘有点(儿)+A’格式分析”总结“有点(儿)+形容词”使用的原因中的第一条。这是从交际的礼貌原则来说的。然而他在总结中并没有区分形容词的褒贬,所以不能以一概全。我们认为这点仅限于形容自己时,我们出于传统汉文化的低调谦逊会说“心情有点美丽”。但是在交际中,形容别人(特别亲近的人除外)或者别的事物,恐怕我们还是要说“非常/很/十分好”。
六、结语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和相关语料的收集,我们发现,如今“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这样的用法屡见不鲜,并且多数人认为这样使用是正确的。这种用法偏于年轻化且多被人们用于非正式语体和亲昵语体中,表达一种反常、亲昵或者调侃的感彩。
在这里,我们不否定“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这样的语句。也许现在人们使用的还不够正式与规范,但是语言是发展的、创新的。语言规则本就是人类约定俗成的产物,一旦“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被广泛使用后,可能就会被默认为常规表达。而且从现在人们的使用情况,我们就能看到这样的趋势。我们研究“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格式的使用情况、分类及其成因的目的就是记录这种趋势的形成与发展、记录语言的演变与发展。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田宏梅:《基于语料库研究“有点”的搭配与语义分布》,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刘:《对外汉语教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6]李华:《“有点(儿)+A”格式分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03期。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5]h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六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12.
[6]姜汇川,许皓光等.现代汉语副词分类实用词典[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12.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岑玉珍.汉语副词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
[9]安如磐,赵玉玲.新编汉语形容词词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
[10]刘.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11]田宏梅.基于语料库研究“有点”的搭配与语义分布[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2]赵家新.现代汉语心理形容词语义网络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3]郑天刚.“太P”短语和程度常态[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2).
[14]李华.“有点(儿)+A”格式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学校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考室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
一.拼拼音,写词语。
qián
cái
yáng
ròu
zhuǎn
yǎn
quán
jiā jié
rì
huā
dēng
fèn
fā
cǎo
zǐ
bǐ
rú
rèn
zhēn
bàn
kōng
shàn
zi
谊
童
应
炒
告
骨
二.
把生母相同的字归类并写在横线上。
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柏树(bǎi
bó)
惊奇(jīn
jīng)
波纹(bō
pō)
彩色(shǎi
sè)
幸运(xìng
xìn
)
使劲(jìn
jìng)
编制(zhī
zhì)
结局(jǘ
jú)
纺织(fǎng
fáng)
觉得(jué
jiào)
经过(jīng
jīn)
难道(nán
nàn)
四.
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木
木
又
氵
来源链接:xingyunba.com/quming/article_15433.html
来源:幸运吧起名网
礻
牛
火
五.
我会查字典。
要查的字
音序
部首
除部首外几画
组词
昨
湾
钱
街
期
压
迎
莲
整
破
赛
精
简
六.分一分。
上下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右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半包围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吸
极
七.我会选字填空。
莲
连
南(
)
(
)取
(
)度
(
)
管
决
绝
(
)忙
(
)线
睡(
)
(
)
花
值
植
(
)句
(
)技
(
)定
对(
)
幸
辛
价(
)
(
)日
(
)树
种(
)
期
欺
(
)苦
(
)福
艰(
)
(
)
运
导
岛
星(
)
(
)压
(
)盼
(
)负
小(
)
指(
)
海(
)
(
)游
八.生字变变变。
例:蛙-虫+女=娃-女+扌=挂(牵挂)
1.
现-王+(
)=(
)-(
)+(
)=(
)(
)
2.
晴-日+(
)=(
)-(
)+(
)=(
)(
)
3.波-氵+(
)=(
)-(
)+(
)=(
)(
)
九.照样子,写词语。
1..伤心欲绝(形容难过)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哈哈大笑(形容笑)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3.金灿灿(ABB式)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十.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修饰词。
(
)的事情
(
)的心情
(
)的小草
(
)的泪珠
(
)的鲜花
(
)的礼物
(
)的日子
(
)的笑容
十一.比一比,再组词。
钻(
)
刻(
)
搬(
)
味(
)
买(
)
站(
)
该(
)
般(
)
妹(
)
卖(
)
杯(
)
空(
)
雷(
)
籽(
)
甲(
)
坏(
)
穷(
)
雪(
)
仔(
)
由(
)
十二.选词填空。
突然
既然
果然
1.到了晚上,天空(
)下气起了大雨。
2.你(
)答应了别人,就要把这件事情做好。
3.早晨,妈妈说放学来接我。放学时,我(
)看见妈妈在门口。
保护
爱护
维护
4.我们要(
)学校里的一草一木。
5.我们每天都要坚持做眼保健操,(
)自己的视力。
6.周日同学们在街上看见交警叔叔在(
)交通秩序。
十三.写出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那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简单。
(
)
2.太阳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
(
)(
)
3.同学们围坐在一起,畅想着美好的未来。
(
)
十四.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1.①交换,交易。②平和。③容易,不费力。
(1)贝壳可以随时携带,不容易损坏,于是古人还把贝壳当做钱币。
(
)
(2)我和同学互相交换了玩具,我们觉得这是一笔公平的交易。
(
)
(3)张老师十分的平易近人。
(
)
2.①有观赏价值的植物。②看东西模糊。③样子或者形状像花的东西。
(1)调皮的浪花不时地朝岸边涌来。
(
)
(2)奶奶戴着老花镜。
(
)
(3)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唱歌。
(
)
部编版二(下)拼音与生字专项训练参考答案
一.
钱财
羊肉
转眼
全家
节日
花灯
奋发
草籽
比如
认真
半空
扇子
二.
t:
童
ch:
炒
g:骨
告
y:应
谊
√
√
√
三.
√
√
√
柏树(bǎi
bó)
惊奇(jīn
jīng)
波纹(bō
pō)
√
√
√
彩色(shǎi
sè)
幸运(xìng
xìn
)
使劲(jìn
jìng)
√
√
√
编制(zhī
zhì)
结局(jǘ
jú)
纺织(fǎng
fáng)
觉得(jué
jiào)
经过(jīng
jīn)
难道(nán
nàn)
四.植
格
根;邓
劝
观;特
物
牧;烧
烤
炒;湾
游
浓;祖
神
祝
五.
要查的字
音序
部首
除部首外几画
组词
昨
Z
日
5
昨天
湾
W
氵
9
海湾
钱
Q
钅
5
钱币
街
J
彳
9
大街
期
Q
月
8
星期
六.
上下结构:简
赛
整
莲
左右结构:精
破
半包围结构:迎
压
七.南(极)
(吸)取
(极)度
(吸)管
(连)忙
(连)线
睡(莲)
(莲)花
(绝)句
(绝)技
(决)定
对(决)
价(值)
(值)日
(植)树
种(植)
(辛)苦
(幸)福
艰(辛)
(幸)
运
星(期)
(欺)压
(期)盼
(欺)负
小(岛)
指(导)
海(岛)
(导)游
八.现-王+(石)=(砚)-(石)+(又)=(观)(观看)
晴-日+(目)=(睛)-(目)+(忄)=(情)(心情)
波-氵+(土)=(坡)-(土)+(石)=(破)(破坏)
九.1.
伤心欲绝
泣不成声
心如刀割
2.眉开眼笑
捧腹大笑
有说有笑
3.笑嘻嘻
黑乎乎
白花花
十.(重要)的事情
(美丽)的心情
(碧绿)的小草
(晶莹)的泪珠
(漂亮)的鲜花
(珍贵)的礼物
(快乐)的日子
(甜蜜)的笑容
十一.钻(钻石)
刻(立刻)
搬(搬家)
味(味道)
买(买卖)
站(站立)
该(应该)
般(一般)
妹(姐妹)
卖(外卖)
杯(杯子)
空(天空)
雷(雷声)
籽(草籽)
甲(指甲)
坏(坏人)
穷(贫穷)
雪(雪人)
仔(仔细)
由(理由)
十二.
1.突然
2.既然
3.果然
4.爱护
5.保护
6.维护
十三.
1.复杂
2.黑暗
寒冷
3.丑陋
十四.1.(1)③
;(2)①
;
古诗词中词语鉴赏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诗句中的某一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变体:(1)简析诗中某字用法的妙处。(2)诗中某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某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4)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5)诗歌的“诗眼”是什么?(6)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某字的作用。(7)请从诗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简要分析。(8)某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为什么?(9)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例1 (2007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道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简析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郯郯,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例2 (2006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问题。
[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哥乙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词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简析“倦”字体现了作者看透世情后的疲倦心理,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打下了伏笔。
例3 (2004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豫。
简析“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某个词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变体:诗人的心情集中体现在某字上,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例4 (2007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教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简析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吧。”
3、诗句中的某字能否换成另外一个字,请简述理由
变体: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写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例5 (2006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简析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二、考查内容
古诗鉴赏题中的词语鉴赏,主要是指动词和形容词的鉴赏,数词、副词、叠音词、象声词、语气词等也不可忽视。
1、动词或形容词
清朝人沈德潜《说诗啐语》中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如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再改“过”字,又换“入”“满”字,最后选定“绿”字。再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被认为“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也是经过多次改动。不管是“绿”还是“闹”,都鲜明生动地刻画了春天的蓬勃生机,这就是炼字的效果。
古人推敲用字,看重的是选择最准确的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来体现丰富的内涵,这个词往往就是整首诗的“诗眼”。如林景熙的《溪亭》(2007年广东卷):“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王安石的《葛溪驿》(2007年四川卷):“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园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古诗词的“诗眼”,位置不固定,一般出现在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中,以处于中间位置为多,如王维的《新晴野望》(2007年全国卷Ⅱ)的颈联“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其中的“明”“出”就是全诗的诗眼。诗眼有时也出现在律诗的首联或尾联,如“鸣蝉更乱行人耳”(2007年四川卷)中的“乱”是在尾联。诗眼有时也出现在绝句的首句或尾句,如“独上高楼望帝京”(2005年湖南卷)中的“望”在首句,“带得钟声到海幢”(2006年广东卷)中的“带”在尾句。诗眼也会出现在词的押韵字上,如“红杏枝头春意闹”(2004年全国卷Ⅱ)中的“闹”,“绿水人家绕”(2004年辽宁卷)中的“绕”。
2、数词
在古诗词中,数词除了指数目之外,大都具有“夸张”色彩。如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数字“万”写出了学识之多,才能之高,而“一”写出了价值之低,作用之小。诗人向往着以自己的学识兼济天下,潜心苦读,满腹经纶却无人欣赏,不能为世所用,从而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副词
对副词的鉴赏,是新出现的考查内容,一般注重表示动作行为的程度、范围、频率、方式等副词。如元代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2006年江苏卷):“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又”字暗示了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4、叠音词
叠音词的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如高启《黄氏延绿轩》(2007年天津卷):“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葱葱”“靡靡”写出了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王安石《示长安君》(2007年湖南卷):“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5、象声词
象声词是摹拟事物声音的词语,大部分都是重叠的词语,如“关关雎鸠”“呦呦鹿鸣”“唧唧复唧唧”“嘈嘈切切错杂弹”等,也有一些不重叠的词语,如“呕哑嘲哳难为听”“船尾跳鱼拨剌鸣”等。如苏轼的《东坡》(2006年辽宁卷):“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一、 辨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区别于他人的显著艺术特色,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性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所以,掌握如下描述语言风格的常见术语,有助于我们区别不同风格的诗作。
1. 豪迈雄奇。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李白、苏轼的诗词。
2. 沉郁顿挫。“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最典型的就是杜甫的诗歌。
3. 悲壮慷慨。情感悲壮,语言高昂,充满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之气。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 朴素自然。语言不加雕饰,率真朴素,且多用口语,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并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却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多见于山水田园诗中,如陶渊明、王维的诗。
5. 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折、细腻、柔美”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的诗词作品。
6. 清新明快。用语新颖,不落俗套,语言直接、明朗、直爽,往往斩钉截铁,―语破的,如两汉民歌。
7. 委婉含蓄。有时也称蕴藉,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商隐的诗作。
8. 平淡质朴。选用贴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白居易的诗。
二、 辨语言内容
诗歌的语言从内容的角度看具有跳跃性、象征性、抒情性以及特定含义等特点。鉴赏时注意这些特征有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主旨。
1. 跳跃性。由于诗歌篇幅有限和文字精炼的特点,诗歌中的省略无处不在,诗人有意的留白和无心的插柳也是俯首可得。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充分用自己的想像去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用自己的想像补齐诗中的省略,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2. 象征性。在写景抒情诗中,所咏之物往往就是象征形象。诸如松、竹、梅、菊、兰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意义,象征人们高洁的品质,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诗人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3. 抒情性。诗歌语言往往景染,情由景出,好的诗歌更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悲”“秋”等词语能直接传达出诗人内心凄凉以及老病孤愁的情绪。
4. 特定含义。如“秋水”指眼睛、“鸿雁”指书信等。它们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诗文,这方面需要同学们平时加强课外阅读,积累文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三、 辨关键词语
古人作诗用词巧妙,鉴赏古诗的词语,主要是指对动词和形容词的鉴赏,当然,数词、副词、叠音词、象声词、语气词等也不可忽视。
1. 特征动词。一个恰当的动词能让整句甚至整首诗流传千古的例子并不鲜见,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特别注意具有多重含义的、特征性的动词。如2007年全国卷Ⅱ“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王维《新晴野望》)中的“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 形容词。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尤其是颜色,多能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红”“绿”“火”“蓝”这样包含绚丽色彩的词语,把江南美景写得色彩鲜丽,令人难忘。
3. 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有送别相思之情的诗作常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2007年山东卷“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以“雪”代塞外严寒的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读之令人心酸。
4. 副词。对副词的鉴赏,是新出现的考查内容,要特别注意表示动作行为的程度、范围、频率、方式等副词,也要关注时间、语气副词在表达时的特殊作用。如2006年江苏卷:“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元代魏初《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又”字暗示了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5. 特殊词。还有一些并不常见、一旦出现必有妙用的词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限于篇幅,略举三例。
①叠声词。叠词的作用不外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起强调两种作用。2007年天津卷:“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高启《黄氏延绿轩》)“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2007年湖南卷:“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王安石《示长安君》)“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②倒装词。一般表强调,或是为了音调的和谐等。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正常表述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③数量词。突出强调或是造成对比。如“―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通过描写一片花飞,风飘万点,春残欲尽的残春景色,抒发诗人满腹的怨愁。
四、 辨三种题型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有效地解答好鉴赏诗歌语言的题目,现将鉴赏诗歌语言的常见题型、答题步骤列表归纳如下:
【典型试题】(2007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题误区】此题有三个地方极易让考生在解题时出现失误,会导致相当一部分考生在理解诗词大意时出现误差:一是词题的副题“超然台作”,二是作者为苏轼,三是词的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情感。这三处地方极易让考生在解题时先入为主,认为这首词表达的离不开苏轼的旷达、豪放、乐观、喜悦情怀。一些考生往往只看表象,不究实质,文人失意时反乐者,多是解嘲,借以掩饰心中的孤苦凄凉。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培养学生言语的感悟力,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言语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在有趣的言语实践中有所思、有所悟,可以使语文课堂扎实而又灵动。
《钓鱼的启示》一文在叙事的过程中插入了许多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此文在表达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抓住课文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自读自悟,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深度体验人物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通过抓住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我”对鲈鱼的喜爱,感受放鱼时的不舍,把握“我”的心情变化。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而,导人新课
师:我们—起来欣赏—张图片(美丽的月夜图),看着这张图片,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你想到了哪些词?
师出示词语:溅起涟漪 银光闪闪 月光皎洁 月光如水
(学生齐读这些词语)
师:就是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月夜,一对父子在泛起涟漪的湖边钓鱼,期间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呢?让我们一起定进这个夜晚,走入课文。
(语言文字的学习离不开积累,从“月夜图”过渡到词语的积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师:认认真真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顺。边读边想:在这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
2.检查词语。
钓鱼 鱼钩 鱼鳃 翕动
操纵 告诫 抉择 实践
得意 沮丧 急切 依依不舍
3.师:用上刚刚读过的几个词语,说说在这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学生答)谁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呢?(钓鱼、放鱼、启示)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概括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扣“不舍”感悟“诱惑”
1.师(过渡):”我”怀着依依不舍之情把鱼放回了湖中,课文中哪句话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找)
师出示句子:“我慢慢地把鱼钩……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2.师:“我”舍不得,不愿意放鲈鱼是有很多理由的。请你再次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细细体会,在句子边上写下你的感受。
3.反馈交流。
A.鱼又大又漂亮。
(1)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鱼真的很大?(啊、好大、得意、从来没有、感叹号)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作者钓到这么大的鱼时的心情?(又惊又喜、欣喜若猛、兴奋)
(3)你不仅读出了鱼的大,还把作者的心情也很好地读出来了!
(4)是啊,多漂亮的一条鱼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鱼的大、鱼的美的确是“我”不舍得放的理由之一,还能从其他角度来思考吗?
B.鱼来之不易。
师:何以见得?(学生答,略)
C.无人知晓。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师:你真了不起,把目光锁定在当时的环境中。谁能把那份静悄悄的氛围用朗读传达出来?(学生读)
师:我有点不明白了。这四周静悄悄跟放不放鱼有什么关系呀?(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找到“我”不愿意放掉鲈鱼的原因,通过品读感悟为理解“实践起来却很难”埋下伏笔。)
4.这条好不容易才钓上来的鱼,是那么大,那么美,还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钓上来的。面对这么诱惑人的鱼,“我”选择了什么呢?这要经历多么艰难的心理斗争啊?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第三至第九自然段,找出“我”心情变化的句子,体会“我”实践起来的艰难。
A.学生汇报。(先说句子,再说体会到什么)
随学生汇报投影出示以下句子:
句子1: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得意”还呵以换成哪些词语?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板书:得意)
句子2:“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师:请用“急切”的语气读。(板书:急切)
句子3:“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板书:委屈)
句子4: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那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我”没有说话,但“我”的眼睛在说话,在无声地告诉父亲。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乞求?
出示:我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
师:可是儿子伤心的泪水、乞求的目光有没有打动父亲?(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师:想一想,父亲又会怎样对儿子说?想象说话。
出示:父亲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
(利用课文的空白,进行补白,体会人物心理,反衬在无人看到的情况下,实践道德的艰难。)
句子5: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师(板书:依依不舍):“依依不舍”还可换成什么词语?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关键词:维吾尔族;学生;汉语词语;偏误
一、词语偏误及其主要类型
所谓词语偏误,就是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词语掌握不佳而出现的一些规律性错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汉语中出现的词语偏误类型主要有四种:①汉语中词义不同,但词形相近的词的偏误;②意义上有对应关系,但用法不同的词语的偏误;③对应词的搭配关系不同而造成的偏误;④意义上大致对应的汉语的单音词、双音词在用法上造成的偏误。它们的具体表现分别如下:
1.汉语中词义不同,但词形相近的词的偏误
①他的脸色很难看,显得(显然)心情不怎么好。②只有(只要)他不去,我就一定会去。③小明没有发表他的特点(观点),只是静静地听着。
由于汉字是意音文字,且存在难认难记的特点,第一语言习得者不易掌握,第二语言的习得者维吾尔族的学生学习的难度会更大,故这种偏误类型较多。
2.意义上有对应关系,但用法不同的词语的偏误
汉语中有些词语的意义与维吾尔族母语中的词语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维吾尔族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仿效词在母语中的用法去使用汉语的词语。比如:①世上只是(只有―bεrmεk)妈妈好。②做学习(学习―pεxtεt)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③中国每年有几百万人(参加―imtihan)考高考。
3.对应词的搭配关系不同而造成的偏误
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习惯使用母语的搭配关系,常常把母语中某个词与另一个词的搭配关系套用到对应的汉语的词语上。例如:①缓慢(逐渐)地学会了说汉语。②学校发动(动员)大家去参军。③他不但学习很好,而且德育(品德)也很好。
4.意义上大致对应的汉语的单音词、双音词在用法上造成的偏误
①玻璃的面(表面)很光滑。②新疆的土(土地)养(养育)了我们。
以上四种偏误类型是维吾尔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经常会出现的偏误类型,但这并不是所有的偏误情况,还有一些其他的偏误,由于它们所占的比例较小,在这里就不再列举了。
二、词语偏误的产生原因
1.母语习惯的负迁移
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母语的时候,形成了特定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汉语过程中,遇到不熟悉的汉语学习规则的情况下,往往会依赖母语的学习习惯。但是,母语的负迁移情况主要出现在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汉语学习,这种情况就比较少见了。
2.所学的汉语知识的干扰
维吾尔族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把自己所学有限的、不充分的汉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套用在汉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偏误。比如,汉语中形容词一般不单独做谓语,要在前面加程度状语或后面有程度补语。但是当形容词做谓语时,就不再受表示程度副词的限制。维吾尔族学生通常不会注意到形容词不单独作谓语的用法,接着会套用作谓语的情况。
3.学习策略的错误
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为克服困难,达到有效学习目的会采用各种方法学习策略,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回避、简化和泛化。维吾尔族学生在汉语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会求助于已知的母语知识去理解并运用汉语,而汉语和维吾尔语存在许多不同,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偏误。
4.课堂教学造成的偏误
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主要依靠教师的讲授和示范,不规范的课堂教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词语偏误。例如,教师在教授词的意义和用法时,举出一些不适当甚至严重错误的例子进行示范,学生跟着练习模仿。学生就意识不到自己所用词语出现的偏误,久而久之,学生将错误的用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就会扩大词的偏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词语偏误的主要类型,以及这些偏误出现的主要原因,希望引起广大同仁的积极思考,并探求具体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一、比较揣摩法
常言道:“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白。”比较这种方法,对人们理解事物具有重要作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形式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辨别其异同或高下,就是比较揣摩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在揣摩语言中运用最多。
(一)换位比较
张志公先生说:“词序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有时,把一个词挪一挪位置,句子就不准确,不流畅了;有时,改变一个词的正常位置,句子反而更有表现力。因此,有些句子我们可以把其中的关键词换个位置来比较一下,看它们是否准确流畅,是否有表现力。如朱自清《春》的末尾一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把“花枝招展”移到“小姑娘”之前,句意没变,效果一样吗?一比较就会发现:文中的句子是朱自清有意运用的定语后置的手法,一方面突出春天姹紫嫣红的特点,一方面还协调了音节,使语言生动多变,摇曳生姿。
(二)替代比较
揣摩语言时,发现某个句子、某个词语或某个标点符号的表达作用不易把握,可试作把它换成另外的词语或标点符号,这样一比较,其表达作用就出来了。如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我们将上下文中分别形容“启明星”和“月亮”的词语“令人注目”和“光辉四射”交换位置,经比照就明显看出启明星和月亮的亮度毕竟不同,用“令人注目”来形容启明星特别有分寸,而在夜空和星星的映衬下,银盘似的月亮用“光辉四射”来形容更显得精当。启明星的“令人注目”,月亮的“光辉四射”,也隐含着作者的喜悦赞美之情,在词语运用的变化差异中,这种感情被逐渐推向,体现出感情抒发的层递性特征。
(三)取舍比较
有些句子中一个词语或一个标点符号都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无这个词语或标点符号直接关系到这句话是否准确、是否有表现力,因此,我们可以用取舍的方法来比较,品味这些词语或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原稿中有这么两句诗:“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后来编入教材时删掉了“那怕”。笔者指导学生品味这两句诗时,将“那怕”重新加入诗句,进行比较,不难发现“那怕”是一种猜测的语气,去掉“那怕”更能表现诗人大胆的肯定和浪漫的理想。另外,试想若将“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了”,换成“亮了”好不好?通过比较品味,得出星星本是恒星,一直在发光,没有由暗到亮的过程,只有由隐到现的过程的结论,由此更能领悟出作者锤炼词语的精妙。又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的意义》中有这样两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应当赶快生活。”这两句话中的逗号表示提顿,突出主语“人”,有较强的警示性。如果去掉它们,就变成很平淡的一般陈述句,且朗读起来也不会那么铿锵有力了。
二、质疑探究法
所谓质疑探究法,就是对关键字词或语句,通过设问回答来咀嚼品味、深入剖析语言的一种方法。对一个较长句子的理解,要抓住关键字词多次设问质疑,逐步揣摩语言的内涵。如莫怀戚的《散步》的结尾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如何准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不妨先设问揣摩:为什么说“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因为“我”背上的是年迈的母亲,妻子背上的是年幼的儿子,“仔细”地走,表现了家庭温馨的亲情和尊老爱幼的美德。再设问:为什么说“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因为“我”和妻子作为中年人,肩负着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的使命,世界就是由无数个我们这样的家庭组成的。通过这样多次地质疑探究,深刻地感悟到句子的人文内涵:珍惜亲情,承担责任。
三、直观演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