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微课的教学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课的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课的教学方法

第1篇:微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微课;专业课程;体验式教学;传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73-02

一、引言

微课最早由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的有机化学教授LeRoy A.McGrew在1993年提出[1]。旨在让非科学专业人士在非正式的场合中也能了解化学知识,并希望将其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随着时间的发展,微课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远程教学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在课下学习利用的资源[2]。2011年,“微课”概念在国内被首次提出[3],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目前国内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

从微课的应用上看,国外已将微课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得益于国外灵活的教学体制和组织形式以及较系统的微课资源平台,而与微课相对应的教学模式也成为研究热点。我国微课正处在征集评选阶段,尽管目前所征集的微课视频数量繁多,涉及大中小学各阶段学科课程,但应用在日常教学上的案例极少,仅有一些学校将之作为第二课堂。然而,我国更多的是将微课应用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间相互交流、评课等实践,各地区、各学段的微课大赛便是通过该形式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评选优秀教学课例。文献以高师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为例,将微课引入课堂的具体教学应用模式。

“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3]。

目前的微课以课堂教学片段为主,一般只讲授一个知识点,在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显得较为薄弱,因此微课不能仅仅流于表面,在兼顾“碎片化”和“知识脉冲”的同时仍然需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要注重微课之间、微课与传统教学内容的过渡与连接。

本文针对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在《透平机械强度与振动》课程中的实践,提出将微课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交叉融合,旨在探索出一条提高教师、学生能力,进而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新思路。就其实现过程和方法,可在专业课程中推广、普及。

二、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文针对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以《透平机械强度与振动》为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学时不能满足课程的需要。目前该课程教学只有30学时,而理论教学内容繁多,因此部分相对简单的内容只能略去。这对课程的系统教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2)缺乏合适的教材。目前使用的教材为上世纪80年代的老一辈学者编著,在理论方面讲解细致、内容翔实,但在结合实际工程问题时,部分内容不能与当前现状很好衔接,因此撰写一本符合时展形势的教材或参考讲义势在必行。(3)课程开设时间与学生的学习现状之间的冲突难以得到合理的调整。该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要求学生对该学科理论及实践都要有初步地认识。但是目前与该课程相关的理论教学与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同步,实践教学在本课程结束后,这使得教师“教”的难度与学生“学”的难度都有所增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内容的认知能力是教师教学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4)系统性不足。一方面由于学时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缺乏完整的课程构架。

2.教学方法分析。(1)传统教学方式大多是以课时(包括单元和章节)为单位开发,课时较长,课程主题和特色不够突出。(2)传统课程的内容,从规划、设计、交流、评价等环节都存在较大的封闭性,即师生时间缺少有效的交流,也缺少开发教学资源的机会和能力,形成了效果较差的“灌输式”教育。(3)专业课程介于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应用,对学生基本功要求较高,且要求学生对专业课程所涉及的实际机械有一定的想象力。然而由于教学大纲、制度等各方面的限制,导致这些机械设备等只能停留在课本或想象中,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畏难情绪高、积极性低、学习效果差。

三、微课与专业课程传统教学的交叉融合方法

对于专业课程,如何提高学生的立体思维是很难也是关键的问题,传统教学中加入了大量图片、部分实验模型,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对课程系统的认知,因此教学效果不明显。微课的加入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这种立体式教学方法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系统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形象思维能力。

1.学生需求。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个别走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提炼专业课程中的疑难问题,这是微课设计的基础。只有完全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开发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材料。

2.问题反馈。在传统教学中加入微课,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反馈得到学生的意见,进行修改,并通过在课程中加入学生的试讲环节,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3.课程挖掘。以知识点结合实务操作进行课程研发。传统课程以章节、小节为单位,包含多个知识点,而且每个知识点从了解到应用进行教学研发,而微课程研发更多以“知识点+实际应用”的方式进行课程研发。

4.反馈与逻辑。应用现代技术进行课程评估。单独的微课程由于时间段其实是轻逻辑的,这个就比较容易理解。逻辑的作用曾有很多教师打过比方,是串起知识点的珠子,当很多知识点出现时,能帮助学员记忆的只有一个知识点,所以串珠子的线就不需要了。

5.优化与改进。将学生的反馈、成绩、评教、微课等系统分析,做出优化改进方案。

四、学生与教师的交叉融合

1.学科与课程系统框架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会涉及其他多学科的知识,通过微课的加入,构建多学科系统框架,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需要构建课程内容的系统框架,加强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2.教学―科研互助。教学带动科研,科研辅助教学,加强科研、教学研究、综合素质训练,以提高教师水平。教学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难点内容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只有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达到了较高的水准,才能在授课时讲出思想,把握好上述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

3.学生体验式教学。教学的重点是“学”,且要学之有效,难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在于让学生深入课程内容,这就是体验。学生体验式教学只是众多体验的一部分,然而这种方式最易实现,也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或站在教师的位置将学习内容呈现给大家,这也更容易让学生、教师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五、结论

针对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以“透平机械强度与振动”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微课与专业课程《透平机械强度与振动》传统教学的交叉融合方法、体验式教学方法,提炼关键疑难点,通过微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61-65.

第2篇:微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走出来,形成自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在新课程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成为学生、教师和课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新课程开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微课得到了教师、学生的青睐。微课的出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媒介和途径,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出现有效地提高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一、运用微课,帮助学生课前预习

在教学中,预习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可以使学生在上课前对课本、重点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课文产生自身的理解,形成自身的观点,这样有助于提高上课的效率。教师向学生提供微课类的预习资料,可以凭借绘声绘色的微课视频,使学生更为积极地预习,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理解、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三棵银杏树》时,我通过为学生提供本课的微课视频,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理解难的问题,通过微课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银杏树的生长环境、文章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等,有助于学生全面、直观地了解银杏树的物理知识以及作者情感的展示。微课在课堂预习中的运用,不仅解决了学生无法深入了解课文的难题,而且以更形象的形式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深入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以及课堂教学中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激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进行学习。小学生处于具象思维阶段,对具体、形象的物体有着强烈的兴趣。再者,小学生对于色彩鲜艳、动态画面具有更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其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微课,把教学中抽象的形象具体化、写实化,把静态转变为动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对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小学生在微课绘声绘色的教学中对课文有更为直观的理解、感悟。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火烧云》一课时,只从语言表达和图片展示两种方法出发,难以形象地表达火烧云过程中颜色、形状的变化,这时教师通过微课形象、具体地展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视频形式的火烧云,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这一现象,有助于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并为学生提供了分析、探索的对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悟、理解。

再者,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微课的运用要尽量做到“微”,集中表现教师要展示的教学点,并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微课的设计。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微课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兴趣点进行教学,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莫泊桑拜师》一课时,从学生实际认知入手,运用微课的形式形象地展现莫泊桑的拜师过程,使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拜师情景在学校中跟老师的相处模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课后复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在教师完成教学后,有时学生并未完全消化课堂内容,就可以借助微课来进行复习、巩固,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更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带着不懂的知识进行新课程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语文课程学习之后,学生有某个知识点没有完全理解、掌握,可以通过观看不同教师教学同一课的微课视频,从不同教学方向进行学习。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理念、教学过程各不相同,微课本身的聚焦点不同,学生通过观看不同教师的微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课文,帮助学生在对比中查漏补缺,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总之,微课作为新的教学方法,凭借自身时间短、内容突出、容量小、使用方便等特点,为现今的语文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融合得更为密切,提高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微课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课前预习、课上观看、课后复习的资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第3篇:微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职;微课资源;教与学方式;开发;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35-03

一、当前中职教学中主要问题的审视

(一)理论与实践割裂

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以纯理论教学为重心,理论教学是一套,实训又是一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抽象的理论得不到实践的印证,学生仅凭教师空洞的讲授和自己的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在实训过程中无法熟练地获取需要的理论,造成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

(二)内容与形式偏离

尽管在中职课改中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形成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但大多以文本或PPT的方式呈现,形式单一,内容与形式的偏离,使得教学资源吸引不了教师与学生,利用率低下。教学内容以怎样的形式呈现需要研究与思考。只有合理、适当的形式与教学内容相契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主体与主导的失衡

课堂教学依然是教师主导,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平等交互的教学氛围尚未形成,主体与主导失衡。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忽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习惯的养成,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四)结果与过程脱节

过于注重考核评价的结果,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教学的过程,体现不了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生成。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以评价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要求未得到落实。另外,评价的方式和手段也较单一。

二、中职微课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对接岗位原则

企业的需求决定了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院校应开发新型课程体系,培养岗位所需人才,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因此,在开发微课资源时,首先要了解本专业对接的岗位群,以及相关岗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研究专业课程内容,把那些与实际岗位联系紧密的内容开发成微课资源,这样的资源才可用能用,才能体现中职微课资源开发的价值。

(二)“教学做合一”原则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生产需要,企业对人才最需要的则是“做”的能力,也就是职业能力。中职微课资源开发也应围绕这一目标,遵循“教学做合一”原则,以“实践驱动”引领微课资源开发,在教学设计、微课训练、测试与评价等环节上,突出“项目驱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

(三)满足灵活学习需要原则

多年来,中职生早已习惯了“粉笔”教学,适应于你讲我听,但这并不意味着中职生失去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微课学习法可以让中职生自由选择教师,而且可以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这些东西对学生的诱惑远比课本来得强烈,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此,学生改变了学习观念、改变了学习方式、改变了学习态度,由传统的“被教”变成主动学习,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要根据教学和学生求知的需要,打破时空的限制,突破传统课堂的束缚,开发出适应教师灵活教学、学生自主灵活学习的微课资源。

(四)多种资源整合原则

微课应在中职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满足教学实践的需求,采用教学视频的形式,让学生观看教师对某个知识点的讲解,实际是课堂上“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是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还涉及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并结合了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和学生反馈、教师评价、专家点评等教学资源。因此,微课是一种由多种资源有机组合构成的综合体。

三、体现“职教特色”的微课资源开发路径

(一)科学确立微课课题

1.基于职业标准。职业标准是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因此,选定微课主题时可从职业标准中的某一方面要求出发。如维修电工中级工的标准,要求能检查和排除CA6140车床等一般复杂程度机械设备的电器故障。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就可以把CA6140车床某一电气故障排除作为微课的课题,通过微课来呈现CA6140车床某一典型电气故障以及检查、排除方法和维修的技能。

2.基于岗位需要。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成为一线技术工人,掌握相关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的目标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关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也应是中职微课开发的课题资源之一。仍以维修电工为例,一些学生毕业后将会从事照明和动力线路的检修工作。我们就可以现实生产生活中某一动力或照明线路的检修作为课题,通过微课的形式来重点讲授如何检修某一实际线路。

3.基于课程体系中的重点、难点。课程体系中的重点、难点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知识点,通过微课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往往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这也是微课开发的主要目的。如在《电工基础》课程“用万用表测电阻”这一内容。这一内容中选择合适的倍率是难点。我们就可以这一难点作为微课的课题,通过视频的形式呈现为什么要选择合适的倍率和如何选择倍率,进而来突破这一难点。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过程设计是微课开发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教学理念与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大力倡导现代职教理念的今天,中职教师在微课教学过程设计时,要将现代职业教育所提倡的“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本”“终身教育”“以能力为本”的理念融入其中。

1.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生成。微课一般用于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习后自主地构建专业知识,形成职业能力。因此,在设计微课的教学过程时必须更多地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生成,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点与技能要求的呈现。如在《电工基础》课程中以“叠加定理”为课题设计微课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借助实验这一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自我生成“叠加定理”的相关知识。

2.要注重学习能力与方法的培养。不同的学生对于知识与能力的感知与接受能力各有不同,这是目前班级授课制度下教学中难以克服的问题。在微课教学过程设计时,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轻松化解这一问题。一方面注意交互活动,微课中设计不同难度系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另一方面增加链接,通过链接为学有余力的中职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领域,或者增加微型训练、自我学习评价、微课学习反馈等内容。这样,不仅能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中职学生的需求,而且能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为终身学习及职业生涯的发展打好基础。

3.要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中职微课有着许多与职业和岗位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等素材。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多角度地展示企业行业元素,如企业“5S”管理等,以此来加强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这既关注了中职生成长过程中职业素质与道德培养,也为学生更好地就业作准备,同时,也增强了中职微课资源“职业教育”的特征。

(三)充分发挥微课功能

中职专业课程改革已普遍展开,那么课改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呢?笔者认为,要变学生普遍的“厌学”为普遍的“乐学”,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对就业有用,对职业生涯发展有用,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也只有当学生真正学起来了,课改目标才能实现。微课资源开发恰恰顺应了中职课改的潮流与形势,它把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合理运用,在有限时间内激发了中职生的学习兴趣,掌握了知识,达到了课改的教学效果。

第4篇:微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生活用品;学生

一、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代替或制作实验用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因此,教学过程的许多环节都是教师操作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认识科学知识.由于实验材料的有限性和资金问题,不能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实验器材,让其进行实际操作.而日常生活用品不但每个学生可以随手拈来,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自作实验用品,参与整个实验,真正感知知识点.尤为重要的是学生正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用品的使用或制作,逐步提升其创新意识.我们的学生想出了许多替代实验用品的妙招:例如,用瓷汤匙来代替为固体和液体加热和蒸干的蒸发皿;用饮料瓶、药瓶等作收集气体的集气瓶;用老花镜作凸透镜用近视镜作凹透镜.除了这些实验用具,学生集思广益地从废旧的电池中找到了锌;从废电线中找出了铝丝.许多小组的学生还利用墨水瓶作灯座,汽水瓶盖固定灯芯制作了酒精灯.利用一个木条作天平,用小刀磨出一个刀口做成支点,在其两边挂上小塑料盘子做托盘,这样实用的天平就出现了.这个过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都开动脑筋寻求生活中的器材,自己创造实验材料和用具.让科学课更生动有趣的基础上,更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讨形成真正的科学理念.

二、 利用日常生活用品改进原实验,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课堂中的实验,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有些装置过于复杂,有些成功率不够高,学生通改进实验,可以让实验更简易、更环保、更易于操作.而实验的改编,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对物质的特性有更为细致地了解,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行发现与探究的过程.但是并不是说实验可以任意改进,学生的探索需要教师来引导,实验的改编也要更凸显安全性、可操作性、简易性和环保性等特征.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会针对一些实验让学生进行改进,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进行讨论写出详细的实验过程和原理.例如,在第一册“碘升华”这个实验中,因为碘蒸汽具有一定的毒性对身体有害,并且加热过程,酒精灯的温度比碘的熔点高,造成碘熔化等不足.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实验的缺陷,并进行探究,寻求出更好地装备来进行实验.经过探究,许多小组想出了用饮料瓶进行改进,在实验过程中将碘放入饮料瓶中拧紧瓶盖,再将放有碘的饮料瓶浸入热水中,这样学生照常观察到了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也使得碘不会外泄,热水的温度不会让碘熔化,很好地改善了原实验中的不足之处,这个过程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碘的特性,而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对于“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这个实验,在实验中会出现水面上升不到五分之一的情况,为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如何能在更封闭的情境下,让实验更准确.有些小组的学生,通过探究将实验移植到了注射器中进行,通过活塞位置的变化,获得了更为准确的数据.这个过程不但使得实验装置更简单易于操作,而且让学生积极开动了脑筋,不断创设出更加容易操作和准确的实验.

三、 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变废为宝,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知识的学习,不仅是要求学生了解自然与社会,还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但要认识自然而且要热爱自然,在当下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与紧缺的情况下,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节俭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例如,笔者引导学生利用旧光盘,做了大气压强的实验.把光盘作为平面镜进行使用,也可以改造为凹面镜和凸面镜.利用废旧的塑料袋,进行气体的收集和储存.学生还利用废旧的可乐瓶、橡皮塞和气门芯和打气筒自制了火箭.学生还把废旧的牙膏皮、药瓶、墨水瓶、针管等引入到实验中.正是这些日常生活用品的加入,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变废为宝,不断增强了其环保和节约意识.

以上,笔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日常生活用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日常生活用品的加入不但丰富了课程资源,而且也让学生感知到生活中的科学,以及科学的实用价值.正是这些东西的使用,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走进了科学,培养了科学的学习理念,

使同学们的创新意识、探究意识、环保意识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铁权,姜旭英.浙江省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二十年[J].全球教育展望,2008(9).

第5篇:微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教师生命;课堂教学变革;教师思维方式

教育改革,关键在教师。再美好的教育理念,如果不为教师所接受与认可,那也只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而教育理念的落实常常伴随着教师思维方式的变革。因此,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成功,要想触动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基石,落实到实践而不停留在虚无飘渺的口号上,取得长期的、根本性的改革而不只是昙花一现,必须转化教师的思维方式,使教师确定化、程序化、机械分割的实体性思维方式逐步转化为动态的、整体的、综合渗透的关系性思维方式。“新基础教育”实验以“变人为主”,通过不断的课堂观察、课后点评,在教育实践变革中不仅关注教师外在行为的转变,而且着眼于教师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发展,这对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如何落实到实践是颇有启示的。那么,在“新基础教育”实验中,教师是如何在课堂教学变革中不断转变思维方式、提升自己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呢?

一、转变前的教师思维方式:对确定性和分析性的过分追求

传统教学中教师思维方式最主要的问题是对确定性和分析性的过分追求。教师在教学中对确定性和分析性的过分追求,使教师在忽视学生生命的同时导致自己的创造性被压抑和埋没;在把学生降低为认知人、工具人的同时,将自身异化为一个操作者和“物”的地位。因此,确定性和分析性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对生命的双重忽视,它既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剥夺了教师的主体性,教师看起来是作为课堂权力的驾驭者出现的,剥夺了学生展现真实自我的机会,实际上,教师个体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被抽空了,“当教师作为课堂的权力性存在驾驭并强化这种权势的时候,体验到的是作为教育主体的无力与空虚;反之,当教师放弃课堂的权力、使自身无力化时,体验到的是作为实践主体的教育力量得到复兴的充实。”

(一)封闭的课堂教学:教师确定性思维的体现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学,它是教师确定性思维的体现。这种课堂上教师要说什么话、提什么问题、安排什么活动,都是预定好的,没有丝毫的弹性,而学生也只不过是教师表演的配合者。套用西方课程领域把忽略教师的课程称为“防教师”课程,我把这种教学称为“防学生”的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在忽视学生的情感、兴趣、创造性、进取心等的同时,也使教师失去了接受挑战、进行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在这种课堂中没有师生生命活力的迸发,而只有生命的压抑和物化。它使教师的工作就像机械工人一样沉闷而乏味,久而久之导致生命的倦怠和乏力,从而物化和简化了师生的生命。具体来说,确定性思维方式对教师生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引起教师生命的倦怠性

确定性思维方式导致了封闭的课堂教学,它对不适应和不熟悉学校工作流程的新手教师会带来一些挑战和新奇,但对于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来说,感受到的只是教学的重复性和单调性,久而久之,必然会使教师对教学产生厌倦感。“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是比较单调的,是一年又一年的重复前人和自己。一位当过8年教师的研究生曾感叹:‘做教师能让你变得麻木!’”这种教学使教师感受不到学生的生命脉搏和自己的成长,那种重复性的活动只是生存,只是一个自然过程。令人厌倦的、毫无新鲜感的人生,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无意义的人生。

2、窒息了教师的研究意识

确定性思维方式使教师成为一个教案的执行者和实施者,而很少关注自己的创造智慧,在使课堂教学成为死水一潭的同时,也窒息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影响了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首先,确定性思维方式关注预定的、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学生基本上被作为没有生命力的产品来对待,学生整个人的丰富性和鲜活性都被忽视,因此,课堂教学就像行星围绕着恒星一样沿着预定的轨道进行,从而使本应该充满新鲜活力和挑战的课堂变成了机械僵死的教学车间,大大减少了新问题涌现的可能性,减少了教师探索的空间。其次,由于确定性思维方式的教师已经习惯了经验和模仿,因此,即使课堂教学中涌现出一些问题,教师往往也是按照常规的方法或求助于别人的经验进行解决,而很少对这样的解决方法提出质疑,或思考这种方法背后的教育理念,或者不断提出问题的假设,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验证和修改这个假设。

(二)点状化课堂教学:教师分析性思维方式的体现

课堂教学本应是一个有机的过程,而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分割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断裂化、点状化和碎片化,而不是将课堂教学组织成一个鲜活、生动的教学过程。教师往

往设置许多细小的问题,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这种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的做法只能培养学生的机械训练能力和记忆、计算等能力,无法对学生的联系性思维、推断思维等有进一步的提高。教师教学行为的点状化,是教师思维方式分析性的表现,因为行为是思维的外在体现,而教师思维方式作为教师生命存在最为内核的部分,它既表现了教师生命的现有存在状态,也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生命的进一步成长和发展。因此,分析性思维方式最根本的危害是割裂了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过程。

二、转变中的教师思维方式: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出现及对多种确定性的追求

在这个阶段,教师已经开始努力摆脱旧有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羁绊,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变革的内隐性和深刻性,注定了它的变革成效不可能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在艰难和痛苦中逐渐破茧成蝶、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已经开始打破旧的教学观念和传统,但新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尚未形成,因此,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变革中的教师必然遇到的困惑,这既表明了在教育变革中教师进行思维方式转变的艰难性,也显露了教师生命进一步发展、向新的教育观念和实践形态转换的曙光。

(一)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钟摆现象”:教师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体现

教师在逐步摆脱封闭、割裂的传统教学之始,由于对教育理念理解的不深入常常会出现另一个极端:把知识与能力、体验与技能、课堂开放与有序、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对立起来,要么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要么是仅仅关注学生的感情和兴趣,缺乏对学科育人价值丰富而有深度的发掘;课堂要么是僵死的有序,要么是活的无序,缺乏师生之间活而有序的互动。这是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教师固有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体现。

教师思维方式的变革是教师生命发展的深层变革,教师的二元对立思维如果不向关系、综合思维转化,将会直接影响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从而妨碍教师整个人的发展:首先,二元对立思维把教师生命发展与学生生命发展对立起来,使教师看不到学生生命发展对教师生命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生命发展以及教学职业对自己生命发展价值的认识,就会削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关注,从而阻滞自身生命的发展。其次,二元对立思维影响着教师对教育活动各要素关系的认识,并将知识与能力、体验与认知对立起来,造成将学生生命发展的各要素割裂或对立的状况,从而难以正确地开发教育活动本身的育人价值,影响到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性与和谐性,这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师生命的发展。

(二)对固定模式和方法的膜拜:教师模式化、程序性思维方式的体现

上述教师二元对立思维的呈现,有很大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理解“新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以为教育改革就是方法和模式的改革,这是教师模式化、程序化思维方式的体现。因此,虽然“新基础教育”一直反对固定的模式和方法,而要求教师根据教育理念和育人的目标,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进行教育活动。但刚开始参加的教师们往往会觉得理论很玄,摸不着头脑,还是具体的操作模式来的可靠。这一方面与教师对“新基础教育”理念理解的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们习惯于依赖教学模式和方法,不知如何进行自己的创造有关。模式化、程序化思维方式只能使教师学会一些新的操作技能和方法,但对教师教育观念的提升,以及思考教育问题能力的提高却见效甚微,教师只知道怎么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或者只知道模仿别人做,却不会自己创造性的做,因此无法触及到教师生命层面的深层提升。

(三)确定性思维方式的改头换面:从追求单个确定性到多种确定性

与前一阶段相比,处于这个发展阶段的教师不再是仅仅关注预定教案的实行,开始关注学生的不同反应,但常常只关注自己设想好的几种学生反应,对与自己设想不一致的学生反应则漠然置之或只作蜻蜓点水式的引导。也就是说教师依然关注的是确定性,但开始从关注预定教案的唯一确定性开始走向自己设想好的学生多种回答的多种确定性。这时教师对学生的思考和研究已从抽象和一般走向较为具体和丰富,对教材的解读已经开始加入自己的理解,从教师中心和知识中心的单线思考路径走向教师、知识与学生的对话思考,只不过这种对话还发生在课堂教学之前的备课过程中,这对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更好地应对学生的生成、重建课堂都是必要的。发生在教师思维中的师生互动过程,与真实课堂的师生互动尽管会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或相似,但学生作为处于生长发展之中的生命个体,他们在课堂上的可能生成资源是无法完全准备到的,因此,在真实的课堂情景中,依然会有许多教师预料不到的学生生成资源,这些资源对教师进一步研究和了解学生的真实生命世界与教师所设想的学生生命世界之间的差距,重组课堂教学,形成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是非常重要的。但处于这个发展阶段的教师常常只关注自己设想好的几种学生反应,这既与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育观念有关,也与教师的过程性思维未曾形成有关,教师的思维依然是确定性思维,只不过从与原来的追求一种确定性走向了追求多种确定性;课堂教学依然是教师教案的实施和重演,只不过因为备课要比以前丰富一些,上课也会丰富一些,但教师依然没有关注课堂上的生成性与不确定性,这与学生生命发展的本意依然有相左之处,课堂教学的有机化和生成依然难以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智慧就难以提升,教师生命也难以被焕发活力和在自我超越中得到发展。

三、深层变革中的教师思维方式:复杂性思维方式的逐渐形成

处于深层变革阶段的教师,已不再满足于封闭性、确定性、程序性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认识到教学改革不是简单的从一个模式到另一个模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的过程,而是应该在有序和无序、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静态和过程、部分和整体之间建立回归联系,这说明了教师的思维方式已经开始由简单转向复杂,教师生存方式已经由操作和依赖转向探究和创造。

(一)动态性思维方式逐步形成

深层转变阶段的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不仅有有序的一面,而且要关注无序性,即

关注学生的参与(尤其是自己意想不到却又有价值的学生思维火花)。这说明教师的动态性思维已逐步形成,这时的教师不会仅把自己看作教材的执行者和预定教案的实施者,而且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同表现也具有敏感性,能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体差异,倾听学生有声或无声的言语,恰当地点拨和应对学生的想法,并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资源进行梳理、提炼,重新生成课堂教学过程,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课堂中接受智慧挑战,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充满可能性的过程,师生在探险中能够体会到生命活力的迸发,不断地建构知识、共同寻求新知。这个层次的教师不会再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静态的、预定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过程”。

(二)结构化思维方式逐步形成

教师结构化思维方式形成的标志是教师虽然关注课堂教学中的个体和部分,但更关注个体之间的联系,以及在整体的框架下来审视部分。这个阶段的教师会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一个有机的过程,而不是把鲜活的教学过程割裂得支离破碎,教师既关注师生、生生个体间的互动,更关注如何把个体之间的互动编织成一个有机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复杂立体网络。教师不再满足于点状的、小步骤的“喂学生”或“问学生”,而是通过安排学生的体验、探究,关注学生结构化知识因式的形成和课堂教学结构的生成。教师不仅能根据学科的整体结构来看待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而且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重构不同年级本门学科教学目标的逻辑性、层次性、序列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发展都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化的整体过程。

(三)有序和开放相结合的思维方式逐步形成

第6篇:微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数学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此,教师要找准每一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经常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内容。

一、创设教学情境,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写者头脑里特有的,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运用录音,多媒体,网络等手段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以活泼的图像和生动的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诱导他们饶有兴趣的走进数学王国,培养他们敏锐地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一年级教学20以内各数的认识时,先结合生活实际,出示一幅画,让学生初步感知数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数的例子,如:教室里有18张桌子,有18把椅子,有18个学生等等,最后抽象出18。由于这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发生在学生身边,充满着生活情趣,学生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运用生活实例,领悟知识内涵

数学内容具有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强调形象性。数学教学不仅要注意严密的逻辑性,教师还要善于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生活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和感性化材料的辅助来展开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领悟所学知识的内涵。如教学重量单位时,为了让学生感受1克、1千克的实际重量,教师可先让学生称出1克绿豆,数一数1克绿豆的数量,把这些绿豆放在手心掂一掂,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再称出1千克的绿豆装在袋子里,让每位学生试一试1千克重量在手上的感觉。教学1吨的重量单位时,先让学生自报体重,然后找一位体重是25千克的学生,让其余学生都来背背他,体验25千克的实际重量,接着教师问:“多少个25千克合起来是1000千克。”学生正确回答后,老师告诉大家:1000千克就是1吨,那么1吨的实际重量你能体会到吗?这样便使学生对这三种重量单位有了感性的认识。由于学生对这些身边的物体比较熟悉,容易辨别。因此对所学的数学概念就掌握得更加牢固。

三、自编自导习题,培养应用意识

现在数学教材中,有时会出现题目老化,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例题。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调整教材,去重组教材,用更贴近、更熟悉的事例来编制习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房间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及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16元,一共需要多少元?通过把课内外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第7篇:微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微课;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应用策略

一、引言

在很多教学中,运用得较多的是一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视频,另外还包括一些课件、练习等资源。教学时间短、使用方便等特点受到广大师生青睐。其中,高中生物教学可以充分运用这种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促进对知识的消化吸收。那么,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如何有效运用微课呢?以下是几点关于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二、生本性———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微课资源

网上微课资源复杂多样,良莠不齐。有的人为谋取利润,将一些质量不佳的微课资源在网上,因此教师要仔细甄别。另外,微课的选择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像一些成绩优异,学习上没有压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简洁明了,声音清晰的微课资源,而像一些学习成绩有待提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动形象,有助于理解的微课资源。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避免学生上课开小差、打瞌睡的现象出现。另一个需要注意的点是,教师也要考虑到微课资源的时长,是否符合教材大纲,是否在教学中确实能够帮助到学生理解记忆,不能在互联网上随意搜查,引起不良后果,影响教学计划的有序进行。例如,教师在准备《身边的生物科学》这一章节的授课内容时,准备在课堂中插入一段微课视频,让学生了解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内容,于是,在互联网上搜寻大量资料,并考虑到班级整体水平较好,于是选择了一个简洁得当的短视频。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开始讲课,给学生讲授人类面临的问题时,播放该视频,学生看到视频后,觉得课堂变得有趣起来,于是饶有兴趣地观看起视频,课堂气氛变得融洽起来。

三、针对性———根据实验类型,促进知识传授

高中生物因为其多样性以及实验性,涉及的知识点较繁杂,教学知识也需要通过实验来加强巩固,但有的时候,因为一些硬件设施的限制,有的教师难以带领学生做多次实验。此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资料,多多观看实验类的微课资源,从而筛选出一个或者多个实验视频以供学生进行观看。从而间接地让学生积累经验,巩固知识,减少实验中出现失误的概率。例如,在组织学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这一章里的第一节时,教师为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在网上查阅大量资料,并参考教学内容,甄选出一部教育意义较大的实验类视频与有关课件,在课上进行详细讲解,并加入相关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课堂快结束时发现有的学生还是不能够完全理解这一节的内容,于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对本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一个总结,并播放该视频,视频播放过程中,教师再通过讲解将视频内容与教材内容联系在一起。视频播放结束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消化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这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趣味性———利用课下时间,丰富课余学习

生物这一门学科总体来说,是充满了乐趣的。但是很多学生在观念里还是认为生物是一门“小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生物学习成绩不高的现象。在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课件以及视频等微课资源帮助学生加强理解掌握,而在课下,许多学生还是将重心放在其他功课上,造成不良的“跛腿”现象。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多多搜集微课资源,并筛选出一些生动有趣的视频,在课下时间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的课下时间十分宝贵,但有些学生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时,通过播放相关资源的做法,大部分学生能够被视频所吸引,并在潜意识中学习到生物相关知识。往长期发展来看,学生对生物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必然会有所增加,学习成绩也相应地会有所提高。例如,在组织学习《生物个体的稳态》这一章节时,教师先在课上进行有效讲解,并布置了若干课后作业。随后,自己在网上选出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视频,进行相关整理后,在课余时间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学生本来在课余时间内嬉笑打闹,在看到播放视频后,立马提起兴致。有的学生还拿出课本进行笔记记录,这样,课余的零碎时间也被利用起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互动性———教师可开展区域微课交流活动,共同学习优秀经验

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交流与应用,目前的微课资源总的来说比较丰富,形式也复杂多样。一般的微课资源从最开始着手准备到最后网上要经历许多环节,通过这些环节才能保证微课资源的质量。大部分的微课都是由教龄较长,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讲解传授。因此,区域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微课资源交流活动,在活动上互相吸取优秀之处,并共同分享优秀微课资源,促进整体水平提高。例如,在一次片区教研活动中,进行了一次“微课资源交流分享会”,在交流会上,互相分享微课资源并讨论其中的讲解方式与方法。交流会结束后,教师回到工作上并总结经验。在课上也尝试运用新的讲解方式方法,学生们也乐于接受新的授课方式,在知识的理解掌握上有一定的进步与提高。在持续一段时间的交流探讨后,教师的教学心得更加丰富,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到的方法也日渐丰富。

六、结束语

目前经济在不断发展,可供师生运用的资料也变得丰富起来,在日常教学上,教师要认真考虑如何利用微课资源,从而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就目前本人的经验而言,总结出四点: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实验类资源、课后学习资源以及微课资源交流活动。这四点经验在本人教学历程中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的反映也表现不错,希望能够在日后的教学里会有更多的经验道理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分享,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倪洪波.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7,(08).

[2]杨卫华.论多媒体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高考,2016,(30).

第8篇:微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摘要:笔者从几年的“微电子工艺”教学实践中提出了7点关于课堂教学改革方法:布置思考问题,引导学生预习;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现场小实验和实物展示;播放实地拍摄的录像;理论计算与工艺模拟相结合;专题讨论以及安排综合训练任务。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学生对这门课程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微电子工艺;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12-02

微电子工艺课程是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技术专业设立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及工艺原理有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概念,并具有一定工艺分析、工艺设计以及解决工艺问题和提高产品质量的能力。

一、课堂教学改革整体思路

根据以往的授课经验,如果学生能够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就会对将要讲授的内容有所思考,并且会提出问题,这样听课的时候更会抓住重点;如果能参与课堂讨论,将对知识点理解的更为透彻。因此,在本轮教学中每节课将针对下节课内容预留思考题,这些问题将会在授课时结合知识点给予回答,或者将其作为讨论内容。由此,对“微电子工艺”课程的课堂教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

1.每节课后设置思考题。例如,引言之后设置思考题:晶体中,不同晶向性质不同,如何定义晶向?制造不同类型的集成电路选用不同晶向的材料,材料的晶向由什么来决定?回答了这个问题,将会引入关于晶体生长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与《半导体物理》中的晶向、晶体结构的知识点相关,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又如,晶体生长之后设置思考题:半导体生产要求一个非常洁净的环境,特别是工艺越先进,集成度越高,环境的洁净度也越高,那么这样的环境我们需要考虑哪几大方面呢?净化级别又如何定义呢?回答了这个问题,将会引入关于“工艺中的气体、化试、水、环境和硅片清洗[1]”中环境净化的内容。这些问题的作用更像是预习作业,为学习下节课内容做好准备。

2.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微电子工艺教学中,像氧化、扩散、光刻以及工艺集成如果仅仅凭着画图讲解很难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如果结合多媒体中精准的俯视图、剖面图、动画展示,会给学生以直观、清楚的认识。例如,杂质原子在硅片中的扩散过程、单个硅原子在硅片表面运动形成硅外延层的生长过程等。

3.现场小实验和实物展示。教学中思考的最多的是如何吸引学生的听课兴趣,因此当讲到某个知识点时,话题中尽量引用与实际相关的例子或拿来实物展示。比如讲到去离子水,就联系到生活中纯净水的制备;讲到文氏管,就现场做一个小实验来讲解文氏管的原理;讲到硅片的制备,就拿来硅片实物;讲到光刻,就拿来掩膜版给学生展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播放半导体生产的录像。因为微电子工艺生产有其特殊性,要求环境洁净度非常高,如果带领学生实地去工厂参观,会影响正常的生产,因此,联系相P的工厂,拍摄各个工艺的录像短片,讲到对应知识点的时候播放给学生看,并加上详尽的讲解,这样学生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

5.理论计算与工艺模拟相结合。本轮教学中,氧化、扩散、离子注入、化学气相沉积等工艺除了以往的理论计算之外,还加入了工艺模拟来对理论计算进行验证和调整,使之与实际的工作过程更加接近[2]。

例1:晶向的硅样品,掺硼,浓度2×1015cm-3,淀积0.4um厚度的氮化硅作为掩蔽,其中一部分刻蚀出窗口,进行磷离子注入,注入能量为50keV、剂量为3×1015cm-2。然后将氮化硅全部刻蚀掉。进行1000℃、10分钟的湿氧氧化,提取注入磷区和没有注入磷区氧化层厚度[3]。通过编写程序,运用silvaco软件模拟结果如图1所示,氧化膜的厚度可以从运行文件中得到。

例2:n型、晶向的硅片上进行15分钟的硼预扩散(温度为850℃),如果硅衬底掺杂磷的浓度在1016cm-3量级,模拟硼掺杂分布和结深。杂质分布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结深参数从模拟运行文件中得到。

6.专题讨论。为了使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有所延伸,针对重点内容设立专题讨论课。讨论一:双大马士革铜金属化工艺。这次讨论是针对课上讲授的传统金属化工艺的延伸,结合已学内容,通过查找资料,对于先进的铜金属化工艺进行讨论。讨论二:BiCMOS工艺讨论。这次讨论是针对课上讲授的双极工艺和CMOS工艺的延伸。双极和CMOS工艺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要求是工艺的兼容性、成本的最小化和性能的优化。

7.综合训练。在课程的尾声,要求完成一个集版图、工艺、仿真的综合设计,以检验对微电子工艺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例如:设计一套CMOS反相器版图和与版图对应的工艺流程[4][5]。要求:(1)画出版图,完成金属布线。(2)对应每块版画出工艺步骤的剖面图,在图中标明所用材料和工艺。并对每个剖面做出说明。(3)根据表1给出的工艺条件设计nmos管,使它的阈值电压=0.4V,并测量源区、漏区的结深,方块电阻,杂质分布。给出仿真结果。

二、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课堂授课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上课听讲的人多了,并且能够有效的互动;因为讨论和综合设计需要人人画图、讲解、回答问题,所以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进行准备,也能够在答辩过程中提出遇到的问题;有很多同学在之后的课程设计中提出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反思多年的课堂教学过程,以及和同学们交流,有以下几点需要不断的改进:①对于定量计算的内容,有一部分同学接受较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之后的学习效果。解决方法:把集中讲解的习题课打散,把习题紧随相应的知识点之后进行讲解,用习题来加强对繁琐理论计算的理解。②关于课堂互动。并非每堂课都能轻松愉快,在一些较难的知识点上,学生的反映会比较钝一些。解决方法:强调重点,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层次与关联;难点慢讲,细讲;增加提问和课上小测验。③讨论和综合训练答辩时间的掌握。无论是讨论还是综合答辩,都是非常耗费时间的,因为每个同学都要自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决方法:根据学生人数,留出足够的时间。比如今年是50个学生,分10组,每次讨论答辩大概3小时,综合答辩4个小时左右。

结束语: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摸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微电子工艺中硅片制备、工艺环境的获得和硅片的清洗、氧化、扩散、离子注入、薄膜淀积、光刻、刻蚀、金属化工艺以及工艺集成等内容,也使学生具有了一定工艺分析、工艺设计以及解决工艺问题和提高产品质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Michael Quirk,等.半导体制造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2]高文焕,著.计算机分析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施敏,著.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第9篇:微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皮肤科;趣味教学;实施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强、客观严谨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的知识点较多,自我发挥的情况较少。尤其是在皮肤科的教学中,皮肤病变的形态结构是相对固定不变的,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记忆性学习进行疾病的区分,而疾病的表现与症状往往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只有在扎实掌握各类相关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掌握该学科的精髓。而皮肤科的趣味教学法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愉悦课堂氛围的作用,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趣味教学法在皮肤科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医学临床学习中,尤其是皮肤科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认为该学科更为直观,没有较大的挑战性,缺乏一定的学习动力。为此,为了使学生在皮肤科教学中奠定坚实的基础,实施趣味法教学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只有将理论基础课与临床实践进行结合,教学方法中渗入趣味性,才能不断引导学生反复思考,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二、皮肤科趣味教学法的有效实施途径

1.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一般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引起学生较大的学习兴趣,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使一些自制力低的学生始终带有消极的情绪,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皮肤科本身是一门基础性强的医学课程,如果不认真学习与思考,很难有较高的成绩。课堂环境的氛围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合理准备课程教学内容,同时也要注重课堂环境气氛,只有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期间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风度,态度和蔼可亲、举止大方,讲解简洁诙谐、形象生动,使学生不仅听得兴趣盎然,而且熟练掌握各个知识点。

2.教师要通过自身魅力激发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具有语言无法替代的育人作用。然而,这种作用以及重要性往往被教师所忽略了。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积淀知识,具备教书育人的“硬素质”,还要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更要提升自身素养,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榜样,树立“正能量”,同时也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育的每个环节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效应,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喜欢自己信任的教师的课程,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即强烈的感召力。也许是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使得教师器宇轩昂;也许是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使得教师具有自然的亲和力。这都让已经具有自我审美观念的学生深深信服、迷恋,更会在无形之中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高度的崇拜感。崇拜的正效应就是侧面触发学生积极努力地学习,模仿教师的优秀品质。因此,教师要把第一堂课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喜欢、信任教师,从而对这门课程产生一定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皮肤科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

3.采取多种类型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中,经常选用同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即使方法较为得当也会失去应有的效果。为了引起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欲,必须依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快速投入到讲解内容中。(1)形象教学法。可以使用多媒体、图片等直观模具进行教学。皮肤是覆盖在人体表面的器官,其发病大多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使用多媒体和图片更能直观性地表达病情,分析不同病例的发病原因。例如:让学生通过图片进行常见病例的诊断与鉴别,学生直观、清晰的感性认识就可以上升到所学的理论知识。(2)故事教学法。比如在讲解皮肤病中的疥疮一节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可以编排一个故事情节:有一天,一个医生的鞋子坏了,去修鞋匠那儿修理,当修鞋师傅接鞋时,医生发现他的手指缝间的皮肤上有密集的小水疱,就随口问道:“你晚上睡不好觉吧?”鞋匠很纳闷,问:“你怎么知道的?”医生回答说:“我不仅知道你睡不好,而且与你同屋的人也睡不好觉。因为你手上的水疱告诉我了。要及时就诊,而且要带着与你同住的人一起去。”故事讲完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一同去就诊”而引出疥疮的传播方式、临床症状、治疗方案等需要注意的事项与措施。这样,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对疾病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单一、枯燥的书本学习。

三、结语

皮肤科趣味教学法的实施,能够使复杂的知识内容通过趣味的方式传输给学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使学生的乏味感降低,增加了听课的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定位,使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良好的学生得到了更高的提升,实现皮肤科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欧阳莹,冉素娟.多媒体课件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2):119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