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山体生态修复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矸石山;生态修复;自燃防治;山体整形;植被恢复
煤矸石是一种在成煤过程中与煤层伴生的一种含碳量较低的黑灰色岩石,是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约为煤炭产量的10%~15%,个别煤种或个别地区能到达20%以上。山西全省118个县级行政区中94个县地下有煤,91个县有煤矿[1]。据资料统计,目前山西省累计排放煤矸石14.53亿t,除去历年矸石利用量,累计堆存量已达10亿t左右,占全国的1/3,形成300多座矸石山。大量的煤矸石采用传统分层堆放和碾压处理,造成了巨大的土地资源浪费和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2]。针对这些问题,平朔露天煤矿安太堡排矸场东区矸石山生态修复复治理试验工程中采用“矸土混合-碾压-植被恢复”治理模式,灭火防自燃措施,对3m深的矸石与土壤进行一比一混合碾压后种植不同种类的植被,辅助以相应的配套工程措施,实现了煤矸石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
1安太堡露天矿区矸石山概况
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安太堡矿区位于山西省北部朔州市和平鲁区交界处[3],矸石山位于安太堡矿区930E联络道路北侧,并分为东区和西区2部分,总矸石库容量约为1730×104m3。矸石山东区已排矸至封场标高,矸石来源为安太堡选煤厂和二号井选煤厂,排矸量约为950×104m3,面积约28.4hm3。为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根治矸石堆放产生的危害,设计制定了矸石场治理和生态修复试验工程。具体措施包括:灭火防复燃措施、山体整形稳定措施、生态修复措施和配套措施4部分[4]。其中灭火防复燃是工程的核心,处理的同时,按照山体稳定设计要求,对山体进行分台阶,应用土矸混拌,分层碾压等技术,进行山体整形,然后种植苗木进行生态修复,完成排水系统、道路工程等配套实施,工程于2019年4月开工,2019年9月完成竣工。
2矸石山生态治理方法
矿区引入矸石山治理由内到外、有表及里、互为依托、统筹设计的治理理念。即通过各项措施实现矸石山内部灭火阻燃,外部整形,植被恢复,多方面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防火阻燃、防治水土流失、修复生态的系统性工程,最终达到灭火彻底、防止复燃、山体稳定、植被良性演替的整体治理效果[5-8]。矸石山生态治理方法如下:1)灭火防复燃措施。矸石山灭火主要结合矸石排弃现状,配合山体整形措施,采用多种灭火工艺系统结合的方法进行,主要灭火施工工艺包括:火情探测、集成灭火等。火情探测通过采用热电偶测温技术和双金属温度计、红外线测温仪进行测温。整个排矸场共分为平台1、平台2、平台3、根据火情探测进行分类标记,分为安全区、临界区、隐患区、高温区、发火区。其中平台的隐患区,采用“田”字形开沟换填处理工艺,发火区、蓄热区、临界区等高温区域,以挖除灭火为主,针对位于边坡部位并且有升温趋势的“隐患区”,需结合山体整形工程同步施工,进行挖除矸石与边坡削级、平台留设同时进行。挖除着火矸石和热矸石后,就近自然冷却,冷却到低于400℃后,进行矸土1∶1搅拌,将矸土混合物就近覆土,用于山体整形。当整个区域治理完成后,平台顶部以3m厚的土矸混合物进行碾压夯实覆盖。通过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科学合理应用各集成灭火方法进行治理,实现矿区矸石山灭火防复燃的目的。2)山体整形稳定措施。排矸场西侧边坡和南侧边坡作为坡面治理主要对象,进行削坡、挖台阶处理,坡面现场坡率为1∶2的边坡,每高6m设1个反台,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西边坡和南边坡分别设置了3~9个台阶。采用多级隔坡反台山体整形技术对边坡进行治理。削坡完成后对边坡采用土矸混合物进行覆盖,覆土厚3m,矸石与黄土比例1∶1,压实度≥85%,以利于植物生长。整形后南侧边坡最大高度为40m,最多设6级反台;西侧边坡最大高度为27m,最多设3级反台。为了有效排导径流,减少冲刷,含蓄水源,在反台内侧设柔性水沟,在坡度较陡的坡面设柔性急流槽,当反台较长时每隔200m左右设1道纵向坡面急流槽,形成坡面排水系统,坡面排水系统与排矸场主排水系统相贯通。为减少雨水冲刷,应对矸石山沉降,稳固坡面,在反台内侧柔性水沟与坡面之间设柔性坡脚。在坡面上设置微地形,即开挖鱼鳞坑,阻滞径流,减少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利于植被恢复,实现了矸石山整体稳定。3)生态修复措施布置。安太堡矿区煤矸石山堆积高度高、边坡坡度达到45°,采用多台阶治理,垂直和倾斜布置钻孔。将矸石山改造成地后,创造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母质并达到50cm土层厚度,通过基质改良作为种植层,采用适宜当地种植的植物种类(根系发达、生长迅速、抗逆性强)、合理配置物种等一系列人为干预措施实现景观效果,并进行植被抚育管理,加速基础生态系统向目标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4)配套措施。为确保矸石山体稳定,防止水土流失,巩固防灭火效果,含蓄水源,利于植被恢复,保证排水顺畅,需对整个排矸场的集节排水系统进行统筹考虑、系统规划,达到中小雨可被植物完全利用、大雨能够顺利排出的效果。配合布设了相应的生产道路、田间道路等配套工程,路面采用30cm厚级配砂石。在矸石山治理的后期,至少进行为期2年的火情监测,即布设一定数量的热电偶,对地温进行实时监测,以掌握矸石山内部温度变化趋势。可将监测区域划分为全面监测区、重点监测区和机械抽样监测区。定期采集温度监测点数据,观察其变化趋势,是否存在异常,并及时更换失效设备。根据温度监测数据,定期对矸石山温度特征进行风险评估,预测潜在风险区,以便提出处置方案,维持灭火防复燃效果。
3效益分析
1)工程中的灭火防复燃措施有效解决了灭火不彻底和矸石爆炸等问题,通过隔绝空气,降低氧含量实现了阻燃和防复燃的目的,排除了安全隐患。2)通过造地和改变微地形,恢复了土地的原有功能,土地得到升值,改良了土壤质地;配套排水系统等措施,有效排导了径流,减少了冲刷,防止矸石体渗水发生,同时减轻了水土流失危害,实现了水土保持的目标。3)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促进了植被大面积恢复,提高了地面覆盖度、植被生物量和生活多样性,起到了良好的地面覆盖和固持矸石的作用。4)治理后根治了SO2等有害气体对环境空气的影响,降低了空气中的颗粒物,增加了区域氧气输出量,增加了植物蒸腾作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和区域景观环境。
4结语
平朔矿区煤矸石山生态修复工程在实现煤矸石山的治理和生态恢复的同时,达到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与周边地理环境融为一体,基本实现了建设绿色矿山的目标,对于其他地区煤矸石山修复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爱青.大同矿区煤矸石山自燃防治及高效灭火技术[J].洁净煤技术,2010,16(1):110-112.
[2]陈文英.自燃矸石山生态重建技术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6.
[3]尹建平,许进池,尹双飞.平朔矿区生态重建及生态产业链构建[J].露天采矿技术,2015(3):71-74.
[4]巩潇,刘飞,赵方莹.煤矸石山自燃机理及灭火技术研究[J].洁净煤技术,2012,18(5):83-87.
[5]席永哲.西山煤电屯兰矿矸石山生态恢复综合治理与利用[J].山西建筑,2013,39(20):200-202.
[6]廖怡斐,康乔煜,达峰,等.古交西山矿区煤矸石山生态修复模式研究与探讨[J].山西煤炭,2009,29(3):9-10.
[7]廖芳芳,郑嵩,葛皓.煤矸石山生态修复方法综述[J].环保科技,2012,18(1):21-25.
关键词:泥石场;生态修复;喷混植生;乔灌草混植;广州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3-0087-05
收稿日期:2017-05-12
修回日期:2017-06-09
Abstract: Eget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of debris fieldsis one of the main 22 projects which aim to construct liveable environment in Huadu area in 2014.This study analyzes basic situations of five debris fields in Huadu area: gradient, slope length, soil property and so on. In order to construct and resto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abandoned debris fields and create ecological benefits activel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greening methods is used in this project,including using suspended-net with anchor of spray sowing technology on the slope. A comprehensive planting pattern of trees, shrubs and grass, and set a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with comprehensive water saving are also appli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suspended-net with anchor of spray sowing technology on slope and comprehensive planting pattern of trees, shrubs and grass are also made to support the experiences of debris field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ecological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Key words: Debris fiel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pray sowing technology; Mixture planting of trees, shrubs and grass; Guangzhou
采石U弃地,是指一些在完成或终止泥石开采功能后,开采区域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采石场。其生态系统退化、植被及土壤破碎,易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1~3]。植被的破坏往往与土壤的破坏紧密相关,因泥石开采过程中对土壤层次和结构的破坏直接影响到地被植物的覆盖;同时,开采过程可能产生一些污染物质会随水土流失及地表径流而污染水体[4]。
为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及改善生态环境,对泥石场进行生态恢复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泥石场的生态恢复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涉及生物学、土壤学、生态学、园艺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系统工程[4~5]。其生态修复技术主要集中于生态工程技术的支持,以实现边坡生态恢复;该生态工程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多种类型的土壤环境生态修复中,如山地、盐碱地、沼泽地等[4,6]。多年来,为高度响应广东政府对采石场复绿工作的相关治理工作《关于做好全省采石场整治和复绿工作的通知》(粤府[2003]49号)[7~8],广州各区政府陆续开展对泥石开采区域生态恢复行动。
1花都区采石场概况
广州市花都区“2014年全区泥石场复绿工程”,是2014年花都区主要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中涉及宜居环境22个工程项目之一,是2015年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2016年公开招投标实施,总投资626万元人民币的项目。该工程开始于2016年4月中下旬,历时4个月,包括对花东镇、花山镇狮民村、梯面镇河尾寨和狮岭镇集贤村内5处已废弃不用的采石场、采土场进行治理,总面积为5.4万m2。该项目地址较为分散,分别位于4个不同乡镇的山体范围内,多为被破坏的山体。地形复杂,岩石的风化程度不一,岩石及黄土的坡面长度约30~300 m,边坡斜度约10o~80o(表1)。山体冲刷严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因素;同时,因地处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大、雨季长、台风和强热带风暴频繁,故而存在较大的水土流失甚至泥石流的潜在危害。
2花都区泥石场生态复绿工程技术
2.1基础构筑
花都区泥石场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对边坡进行绿化,复绿工程主要分3步进行。
1)边坡的稳定是生态治理的基础[5,9]。首先对边坡表面被雨水冲刷后的松散土体进行清除、削坡。边坡削坡是保证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土方开挖技术,该项目在对边坡进行削坡时,保证设计要求的坡顶线及坡度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土方的开挖,削坡时坡顶采用弧化技术:自上至下对土方进行分段开挖,开挖长度为20~25 m;清除坡面凹凸不平的土层以保证坡面的平顺。为降低工程造价,将削坡的土方平铺碾压于坡脚低洼区,并对场地进行复绿;其回填土的碾压厚度不大于0.5 m/层,压实系数应大于0.90。
2)在边坡周边修筑排水系统,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减少地质灾害的隐患(图1~2)。岩石及黄土的山体缺口的用水是植物自然生长及养护的基础,节水及综合用水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在岩石及黄土山体边坡上植被系统的生态建设的保障[12]。花都区泥石场的生态复绿工程整体的排水系统以自然散水为主,通过结合设计截洪沟组织排水(图3),以截留自然降雨及减缓缓坡处的地表径流,并作为植物养护用水。同时采用水车结合高压水泵的灌溉系统,以提高节水效率。
3)削坡完成后的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对坡面进行挂网喷播,对坡度小于20°的坡脚场地进行乔木、灌木绿化种植,以达到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狮岭镇集贤村石场中,由于岩质土土壤层厚度不足以保证植物生长,通过锚杆挂钢丝网喷混植生法有利于植物根系在坡面上稳固生长。
2.2复绿种植
2.2.1锚杆挂钢丝网喷混植生
液压喷播主要通过液压喷播机将肥料、保水剂、粘合剂、pH调节剂、植物种子纤维等均匀混合后,均匀喷播于坡面上;通过养护使植物生长以覆盖坡面[10~11]。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土质坡面,而对于岩石面积率较高的坡面,可结合锚杆挂钢丝网喷混植生复绿技术来完成。花都泥石场生态复绿工程主要应用锚杆挂钢丝网喷混植生技术进行坡面复绿。
锚杆挂钢丝网喷混植生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岩质坡面或弱风化的坡面[11]。本边坡绿化工程通过对坡面的石头、杂草、垃圾等杂物的清除及坡面平整后,应用镀锌钢丝网在坡顶进行延伸,延伸深度为50 cm,并埋入水沟或土中;然后自上而下平铺至坡脚。
铺设镀锌钢丝网的规格及技术要求如下:
1) 网与网之间平搭,网紧贴坡面,无皱褶和悬空(图4)。
2)镀锌钢丝直径(Φ)为2.2~ 3.0 mm;网眼大小为50 mm×50 mm;用直径(Φ)为12 mm的铆钉锚固,锚固长为50 cm;风化层加长至80 cm,外留10 cm。
3)坡顶加木桩固定,木桩间距
固定镀锌钢丝网后,因喷混机械的不同,分为湿喷和干喷两种。湿喷即采用机械喷泥浆,其要求网包内需充实,网包外喷射厚度为5 cm以上。干为应用干土进行回填,即将粉碎的改良种植土抛洒在坡面上,厚度范围10~12 cm,网外回填土厚度为5~7 cm,且回填土经沉降后镀锌钢丝网不外露;因此,洒水量不宜过多,以防回填土流失。喷射有机基质应从正面进行,完工后,镀锌钢丝网上的基质厚度应达2~3 cm;而后喷射含有种子的混合料,喷射厚度为2 cm。喷混植生材料配比如表2所示。
2.2.2乔灌草混合种植
在花都区泥石场坡度较缓的区域内,通过应用乔灌草混合种植,形成更为立体且多样化的植被结构。因5个泥石场的土壤为贫瘠的酸性赤壤土,故多选择耐酸耐贫瘠的植物。综合土壤环境,应用于花都区5个泥石场的乔灌草混合种植组合主要有下列3种。
组合一:{仔树Mimosa sepiaria、木荷Schima superba、铁冬青Ilex rotunda、榕树Ficus microcarpa、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油桐Vernicia fordii和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按等比例种植。
组合二:蟛蜞菊W edelia chinensis、含羞草Mimosa pudica、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香根草V etiveria zizanioides、车桑子(坡柳)Dodonae viscosa和海桐Pittosporum tobira,按4:1:1:1:1:1:1的比例种植。
组合三(成片植):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杜鹃Bougainvillea glabra和喷播地被组合(表2)。
为确保良好的复绿及生态效应,工程完工后的养护至关重要。在花都区5个泥石场复绿工程养护过程中,采用定期喷水、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保证竣工前泥石场生态的复绿。
2.3复绿效果
花都区5个泥石场生态复绿工程竣工后,应用喷播技术对坡度大于20°的坡面进行复绿的植物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无明显的黄土现象;坡度在10°~20°的缓坡上,乔灌草混合种植的区域也逐渐形成立体多样化的植被群落,灌木密度达10株/m2,地被草本植物的密度小于500株/m2(图6~7)。
关键词:水土保持;现状;规划;生态环境建设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开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从而引起了城市水土流失问题。同时破坏了原生植被和动物栖息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等。因此,在城市开展建设过程中,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陆域总面积大约为1996.85km2,丘陵山地众多,全年温暖湿润,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开发建设规划越来越大,从而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水土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为了缓解水土流失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洪涝灾害加剧等问题,深圳市在开发建设中开展了大量的水土保持工作,并建立城市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并取得显著成效。从而大大改善了深圳市生态环境,提高了空气质量,并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示范城市等称号。
1 深圳市水土流失的现状及类型分析
深圳市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丘陵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70%以上。建市初期,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城市水土资源一度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深圳为此曾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也有过惨痛的教训。1995年底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为185km2,1995年后,在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深圳市水务局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对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整治,有效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经过深圳人19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深圳市水土流失面积已下降至2012年的42.73km2,至2014年,深圳市水土流失面积净减4.5km2,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深圳市多年的规划和调查,其水土流失类型划分为:开发区、公路建设(包括线性基础设施建设,如河道整治等)、采石(取土)场、坡面种果和自然山头流失等。
2 深圳市开发建设水土保持的实施效应
2.1 大规模开发平土区水土流失治理
从1995年开始,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执法体系、监测网络体系不断得到完善,水土流失面积很快得到控制。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很快理顺水系,恢复生态。同时,由于破坏了原有植被,土壤沙砾化严重,导致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经过水土保持综合整治,理顺水系、拦截泥沙、植树种草、恢复植被等措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2 山体缺口水土保持综合整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各种开发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山体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其对城市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危害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体缺口专项整治工作已经在一些城市展开。深圳市从2001年开始进行山体缺口整治工程,据调查,全市有669个山体缺口,山体缺口的大量存在,破坏了城市的景观和生态格局,给深圳市的城市面貌造成严重影响。到2014年为止,经过13多年的实践,共治理山体缺口328个,形成较完整的岩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体系。通过人工治理修复受损的山体缺口,可以改善城市生态景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2.3 饮用水源水库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随着城市的发展,用水需求不断增大,对水资源保护、利用以及城市开发建设是非常关键的问题。饮用水源水库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整治工程是深圳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该工程的建设对保障深圳市饮用水源、改善水库流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将建成多功能、高效益、结构稳定的水源保护林体系,最大限度提高水源保护林涵养水源的效益,改善水保护区的水质,为市民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享受。
2.4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深圳市从健全水土保持机构和法规体系、规范水土保持方案行政审批、推动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强化水土保持国策宣传等方面大力开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深圳市一市十区的水土保持机构建设日趋完善,全市水土保持行政管理、监督监测、执法等机构及技术推广与服务单位的从业人员和技术力量进一步增强。2014年,深圳市水务局出台了《2014年深圳市生产建设项目汛前水土保持监督检查方案》,此方案促加强了深圳各区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力度,以落实好各区的水土保持措施,以达到控制好汛期开发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的目的。
2.5 城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
为更好地发挥水土保持的科普教育和示范辐射作用,展示城市水土保持的成果,提高市民的水土保持意识,深圳市从2007年开始开展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拟建设一座集科技示范、科普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化示范基地,一个城市水土保持发展与交流的平台,一个国内外水土保持先进科技技术的展示窗口,一个寓教于乐的户外大课堂。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开创性地融合中国城市水土保持与风景园林的优势力量,将其规划设计为国际领先水平的水保园。深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包括水土文化区、水土保持科普试验区两大部分,将文化性、景观性与水土保持各种技术展示相结合,建设以城市水土保持特色为主的专业示范园。突出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对广大市民的水土保持宣传、对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
关键字:大青山;生态脆弱区;修复措施
大青山属于阴山山脉的一部分山体,呈东西方向延伸,西起包头市,东至乌兰察市,东西长240km,南北宽20~60km,海拔1800~2000m,主峰大青山海拔2338m。大青山东与冀北山地衔接,西与贺兰山、北大山、马鬃山相通,构成了一条环内亚干旱、半干旱区南缘的生态交错带。这条生态交错带在中国北方草原区占据了一个独特的生态区域,成为干旱、半干旱区森林岛屿和诸多大型动物活动带,在维护和保持祖国北方生态稳定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乃至华北平原具有重要意义。
1生态脆弱区基本特征
大青山是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和乌兰察布市重要的防风固沙、保护水土、涵养水源生态安全防线,是黄河上中游及京津冀地区的一道天然屏障。但是,受经济利利益的驱动,人为活动频繁,气候的持续干旱作用下,加上人类长期不合理的自然资源开发,大青山森林植被退化严重,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使得原有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遭到空前的冲击与破坏,植被的退化与衰败是脆弱生态系统的显著体现,恢复与重建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任务十分必要。
2生态脆弱区分布类型
青山区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山区,属于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该区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300~450mm、干燥度1.0~2.0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土壤瘠薄,植被稀疏,风沙活动强烈,土地荒漠化严重。
3生态脆弱区的成因
3.1经济发展粗放
由于历史原因,青山区管辖范围内的各类违法占用林地企业共89家,其中,碎石场46家,采石场12家,洗砂场13家,其他公墓、拌合站等18家。青山区采石采矿采砂等资源型企业主要表现在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生产过程中没有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多采取“揭山皮式”掠夺性开采,对本以脆弱的森林植被造成了毁灭性破坏,大大降低了生态系统功能。
3.2人地矛盾突出
就青山区为例,青山区总土地面积28000hm2,林地总面积14497.01hm2,占总土地面积的51.8%;非林地面积13502.99hm2,占48.2%;其中国有林地面积14239.54hm2,占林地总面积的98.22%。国有林地主要集中在大青山山区。随着近几年青山区经济快速发展,园区等工业项目迅速发展壮大,失地农民人数集聚增长,人地矛盾显得日益突出,自从20世纪50年代就形成的私挖乱采、散养放牧等引起山体植被严重退化,同时由于干旱少雨,给大青山植被造成了毁灭性破坏。
3.3生态环境多头执法
由于生态监管机制部门分割、协调不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消极执法、执法不到位、不作为现象在一些地方较为突出,导致生态破坏执法效率低下。同时,生态环境执法体系和监督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3.4生态环境意识薄弱
由于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还未根本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仍然存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存在重发展轻保护思想,个别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违法采矿、超标排放等行为,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加上民众环保观念淡漠,缺乏主动参与和积极维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不能有效遏制资源掠夺性开发和浪费使用,生态破坏、系统退化日趋严重。
4大青山山区生态脆弱区生态功能恢复重建措施
实践证明,大青山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应遵循客观规律,要从人工生态建设转向自然恢复为主,通过在天然林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等限制开发区域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现有植被,利用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促进自然生态自我修复。对于生态系统过度破坏的地区,必要时辅以人工措施(封禁、松土、间种、补植、补播乡土树种等),促进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重建。
关键词:翠峰公园 植物规划 生态恢复
作者简介: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景观设计所 工程师 普瑜圆女 出生年月1981.9本科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项目概况
翠峰公园位于云南省会城市昆明市西山区,其地属北纬亚热带,温度、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气候条件优异,草木四季长青。
公园用地整体呈不规则形状,总用地面积为61.25ha(919.67亩),用地位于西山区春雨路以西 ,东南向距草海约1.2km,南向与西山森林公园相距约4km,北侧约5km为棋盘山森林公园。公园用地交通便利,项目区位优越,随着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区域条件优势逐步明显。
二、现状植被分析
生态公园设计的首要因素就是植被的现有状况,本项目山地植被覆盖率极低,加上对山体破坏造成的岩石层,使得区域内植被群落相对较少,主要以飞机草、火棘、茅草等禾本草灌为主,仅在山间谷地存在有高一层次的植被群落,主要为松树,柏树及桉树,且覆盖率及郁闭度较低,难以形成林相环境。
1、树种单一
由于立地条件差,管理粗放,造林成效甚微,树木分布不均匀,树种单一,主要树种为松树,柏树及桉树,且数量不多,少量树木已经枯死。
2、灌木覆盖率低
整个林下区灌木较少,以禾本植物覆盖为主,灌木种类有西南兆印⒒椒、悬钩子、火棘等,禾本植物有飞机草、黄被草、野枯草、仙鹤草、黑麦草、龙爪草、白茅、芒草、蒲公英等。
3、群落色彩单一,季相变化不明显
整个公园基址内的树种常绿树种较多,色叶树种不足,数量和种类均少,且分布极不均匀,季相变化较少。
4、外来物种(飞机草)入侵严重
飞机草入侵严重,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公园基址内飞机草落地以后就能疯长,与周边植物抢水抢肥,很快就能将其它植物消灭并蔓延开来。
5、局部山体破坏严重,部分区域岩土
由于过去山石过度开采对山体造成极大破坏,导致山体破坏严重,引发滑坡,部分区域完全岩土,无植被覆盖,丧失保水保肥能力,亟需整治恢复
三、种植规划原则
1、生物多样性原则: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群落,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保持群落稳定性、景观多样性、生态多样性。
2、生态性原则:突出城市生态环境各个因子对植物和群落的影响。
3、景观性的原则:整体把握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突出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相景观。
4、适地适树原则:发展乡土树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同时考虑选择耐旱耐瘠薄有一定抗污染能力的树种。
5、速生树与慢生树合理搭配的原则:注重绿化种植中的分期开发,合理搭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确保公园开发近期与远期具有良好的植被景观效果。
四、分区植物规划
1、自然生态景观区
园区内由于地形地势复杂,坡急缺水,现状大面积的林地植被单一,且局部山体破坏严重,部分区域岩土,对植被蓄养恢复主要把握本土性、生态性、可操作性的原则,针对不同区域土壤的状况,需坚持工程治理措施和生物治理措施相结合,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和方法实施植被修复。
增补乔木:滇青冈、旱冬瓜、黄连木、清香木、石楠、云南拟单性木兰、滇朴、四照花、云南紫荆、马缨花、云南松、华山松、藏柏
灌木地被:紫穗槐、夹竹桃、悬钩子、胡枝子、火棘、野蔷薇、锈叶杜鹃、黑羊矛、地石榴
2、百花谷景观区
作为公园东区主要的游览观光区域,以“百花谷”作为植物种植设计主题,通过大量开花乔木和灌木地被的丰富搭配,形成入口广场的热情迎宾,花谷地带的浪漫风情、花溪两侧的怡人风景以及主游路一路繁花似锦的特色景观。
景观大树:滇朴、黄连木、桂花、四照花、香樟
基调树种:红花木莲、天竺桂
特色树种:云南樱花、红花羊蹄甲、紫玉兰、紫薇、木槿
特色地被:绣球花、多花月季、锦绣杜鹃、蛇鞭菊、黄金菊、花叶玉簪、鸢尾、野牡丹、千屈菜、彩叶苏
3、野花谷景观区
公园南区主游路区域,以“野花谷”作为植物种植设计主题,通过大量开花灌木地被的丰富搭配,以及点缀耐旱耐瘠薄的观赏草,营造山谷中漫山野花,野趣盎然的特色景观,漫步谷涧游路中,绿意郁郁、花鲇盈,山林野趣清新气息扑面而来。
景观大树:滇朴、黄连木、桂花、清香木
基调树种:石楠、香樟
特色树种:广玉兰、紫叶李、黄槐
特色地被:金丝桃、麻叶绣线菊、毛叶杜鹃、映山红、柳叶马鞭草、美丽月见草、波斯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大花马齿苋、滇丁香、蔷薇、野山茶、芒草
4、彩林谷景观区
园区西北部沿市政道路休闲游憩带巧克力小镇在植物种植设计中运用绚丽丰富的色叶树种体现季相变化,展现层林尽染的浪漫风情,营造出彩林谷特色景观,沿主游路两侧种植蓝花楹,于缤纷绚丽中呈现一条极具特色的景观大道。
景观大树:桂花、四照花、香樟
基调树种:红花木莲、滇润楠
特色树种:银杏、复羽叶栾树、北美红杉、鸡爪槭、蓝果树、蓝花楹
特色地被:红叶石楠、千层金、海桐、大花栀子、蜘蛛兰、银边草、美女樱
5、四季园景观区
作为公园主要的游览观光区之一,以四季演替过程中植物所呈现出的特色景观,突出春之园、夏之原、秋之林、冬之泉的区域设置,通过春的花色烂漫,夏的绿色草甸,秋的红黄色叶及冬的独特韵味来营造丰富自然的植物群落空间,突出每个季节的特色植物景观。
景观大树:桂花、清香木、滇朴、大树杨梅
基调树种:石楠、深山含笑
特色树种:枫香、垂丝海棠、三角枫、冬樱花、山合欢
特色地被:云南黄馨、紫柳、丛生福禄考、熏衣草、石竹、五色梅、茶梅、花叶芒、阔叶狼尾草。
五、生态改良措施
项目研究中,对于保护植被及恢复植被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在开发建设中,严格遵循不破坏原生环境的思路,并通过与景观的相互协调,做到景观资源和植被生长的和谐共生,引导整个山体植被群落有序自然生长。
1、土壤的改良:进行污染源调查,针对污染源采取有效的改良土壤措施。公园基址受附近工厂硫酸污染严重,建议采用氨水中和或者石灰岩中和的化学方式,中部的煤炭污染区可采用先深挖至老土部分,再进行更换优质土壤的方法。
2、治理外来物种侵略:外来物种的入侵对本土植物造成严重的破坏,采用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抑制,比如“以草治草”。我国近年来从哥伦比亚引进的优质、高产饲料植物,属于禾本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皇竹草,经实验栽培后发现,皇竹草作为饲料适口性好,种植粗放、生长快;同样也有生长快、侵占能力强的特性,凡是飞机草能生长的地方它都适应;由于皇竹草株高叶茂,随风飘散的飞机草籽都被皇竹草挡住,在草荫下无法新生蔓延,有效抑制飞机草的生长蔓延。
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以*城区发展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为指导,以绿带、片林建设和绿色家园活动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原则,实行政府投资和社会绿化同步推进,增加绿化覆盖率,确保绿化景观有较大变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工作目标
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兼顾周围郊区,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与中心城区的各类公共绿地建设相结合,建成以小游园、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等绿色空间为基础,以城市公园为核心,以街路、铁路、河道、廊道绿化为框架网络,将*城区建设成“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生活安逸”的绿色城市。到2010年公共绿地总面积达440.5万平方米,人均绿地达到*.*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高于35%。
三、重点项目
以环城山体为绿化背景,以大凌河、什家河为绿化骨架,中心城区整体绿地系统形成“一环、两带、五廊、十线、多点”的网络绿化格局。“一环”指中心城区环状分布的山体连绵地带;“两带”指大凌河绿化带和什家河沿岸的滨水绿化带;“五廊”是锦赤高速绿化廊道、京四高速绿化廊道、铁路沿线绿化廊道、狼山绿化廊道、哨口山绿化廊道;“多点”主要指分布中心城区内部的各类公园以及街头绿地。
四、工作重点及责任分工
(一)环城山体绿化工程
环城山体绿化主要任务是凤凰山生态恢复,对现有矿山制定修复计划,利用各种有效的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技术,对正在开采和已开采完毕的矿山进行环境修复。市旅游局负责景区内的植被恢复,市林业局负责景区以外的植被恢复。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配合部门: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双塔区政府
(二)河道绿化工程
继续实施大凌河和什家河改造、绿化工程,大凌河两岸滨河绿化带宽度不小于20米,什家河两岸滨河绿化带宽度不小于15米。市水利局负责河道改造及绿化工程实施,市建委负责规划设计,市综合执法局负责违章建筑拆除。
责任单位:市水利局
配合部门:市建委、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财政局
(三)廊道绿化改造工程
建成中心城区五条生态廊道工程,分别为锦赤高速生态廊道、京四高速公路生态廊道、狼山生态廊道、铁路绿化廊道、哨口山绿化廊道。依据铁路、公路的不同等级和绿化的不同功能,根据不同地貌设计多种绿化类型,并修建花坛、雕塑、景亭等,做到人工设计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实现多行、多层次绿化效果,丰富铁路、公路绿化的内涵,打造出防护与观赏相结合的具有*特色的生态路、绿色路、景观路。
高速公路绿化隔离带宽度10-15米,铁路绿化隔离带应距轨外15米,栽植宽度不低于30米。狼山生态廊道、哨口山绿化廊道根据地形、地貌情况进行景观、绿化的整体设计规划,提高*整体形象。各县(市)区政府负责所辖区域内的高速公路、铁路两侧绿化工程。市交通局负责普通铁路绿化工程,双塔区政府负责狼山、哨口山绿化改造工程。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配合部门:市林业局、市交通局、市公用事业局
(四)道路绿化改造建设工程
实施*大街、中山大街、长江路、文化路、新华路、黄河路、燕都大街、滨河西路等道路绿化改造工程,主要包括行道树的新植和补植,街头绿地的新建和改造建设。
责任单位:市公用事业局
(五)多点绿化工程
1、城市出入口节点
主要实施城市5个出入口节点绿化提升工程,分别是哨口大桥节点、京四高速路节点、他拉皋北入口节点、中山大街南入口节点、南大桥入口节点。对城区出入口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拆除有碍观瞻的平房及建筑物,新建景观绿地、绿带。市建委负责规划设计,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违章建筑拆除,市财政局负责提供资金。
责任单位:市公用事业局
配合部门:市建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财政局
2、游园、广场绿地建设
城区绿化在完善充实现有游园、广场绿地建设的同时,要注重挖掘可绿化空间,特别是城区道路交叉的连接点,进行造园植绿,扩大绿化面积。加快实施珠江广场、豪德广场、凌凤广场、南塔广场、体育广场的绿化工程。
责任单位:市公用事业局
配合部门:市建委
3、单位、小区绿化工程
对城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进行拆墙透绿、垂直绿化,主要包括乔灌木种植和绿地建设。市经委负责企业的绿化建设,市文明办、市直机关工委负责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绿化建设,双塔区、龙城区、开发区和*县负责辖区原有住宅小区的绿化建设,市房产局负责新建小区的绿化建设。
责任单位:双塔区政府,龙城区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县政府
配合部门:市文明办、市直机关工委,市经委、市房产局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各地政府和市直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城区绿化工作,强力推进绿化工程建设速度,成立绿化工作领导小组,编制绿化方案,把绿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明确责任
各地政府和市直各部门、单位要按照方案要求,结合实际,精心组织,有效实施,全面完成绿化工程任务。公用事业部门要严把栽植质量,加强绿化管护,确保成活率。建设规划部门对绿化工程要认真进行规划控制、设计审核。林业部门要加强对绿化技术的指导。财政部门要及时拨付绿化专项资金,并加强对绿化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市公用事业局、市林业局、市交通局、市旅游局、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要严格对照工作规划、目标要求和工作进度,及时进行检查、指导、协调,督促各单位按要求开展工作。市直机关工委、市文明办要将绿化工作与创建文明单位结合起来。各县(市)区政府要做好协调工作,为城区绿化营造优良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市政府将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工作不力、影响工作进度的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实行责任追究。
[关键词] 矿区;生态平衡;整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大的国家,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约占一次能源构成的74%,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近年来由于矿产煤炭资源开采等高强度干扰的负效应导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由于直接挖损、采掘引起地表沉陷和煤矸石堆积等原因,破坏和占用大量的土地,使本已十分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矿区退化生态系统稳定性差、自我调控能力低,产生诸如耕地数量急剧下降、农作物减产、生态环境恶化等形式的退化,表现出极端的脆弱性,甚至已威胁到矿区生态安全,同时也给人体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胡振琪,2009,2010)。因此,基于以往研究提出矿区土地生态整治关键技术,将为矿区土地生态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1 矿区土地生态整治研究进展
发达国家对矿区生态修复与调控技术研究非常重视。美国平均每年采矿占用土地4 500 hm2,其中47%已得到整治,1970年以来其生态治理率也达到70%左右;英国的土地生态恢复率达到87.6%;德国生态治理率达53.5%;澳大利亚矿区生态恢复与土地生态整治被认为是世界上先进的。我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整治工作起步较晚,直到1989年《土地复垦规定》的生效实施,土地复垦才被真正得到重视。目前,我国的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工作发展迅速,已复垦土地34万hm2,复垦率已达12%。近年来,我国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在土地破坏机理、复垦土壤生产力模型、土地复垦界面演替、残余变形预测、矿山区域土地与生态价值评价等以及非充填复垦和充填复垦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胡振琪,1997,2001,2009,2010;白中科,1997,2004;卞正富,1998,1999,2000)。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研究内容更加注重生态与环境问题和生态持续能力的恢复,矿区土地生态整治将得到深入研究和推广;农林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不断被引入土地生态整治中,使复垦土地重构、重新植被、土壤改良、侵蚀控制等技术更加科学高效(胡振琪,1997,2001,2009,2010;白中科,1997,2004;卞正富,1998,1999,2000;秦文展,2010)。
矿区土地退化是当今土地与生态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退化土壤的定向培育技术,人工土壤构造技术,复垦土壤的侵蚀控制,污染土地适宜的覆土厚度,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等方面(胡振琪,2001,2009,2010;白中科,1997,2004;卞正富,1998,1999,2000)。目前,国内外矿区土地生态整治工作主要集中在工程处理、受损土壤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生物处理以及矿区景观研究、主要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技术包括开采沉陷预防及控制技术、煤矿塌陷区地表恢复及复垦技术、煤矸石山植被覆绿及景观重建技术、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及其应用等(胡振琪,1997,2001,2009,2010;白中科,1997,2004;卞正富,1998,1999,2000;李树志,2000)。
2 矿区土地生态整治关键技术
2.1 矿区植被恢复技术
植被作为矿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矿区土地退化的进程和逆转,是矿区生态系统演化的主要指征之一,因此,生态系统退化阻控与恢复的核心问题最终归结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生态保育上。筛选适应矿区生态环境的适生植物是合理重建矿区植被的重要前提。一般地,所选植物应具有较强的适生性、固氮潜力、成活率和发达的根系。植被栽植应注重工程设计,更应重视植被保护及管理。
2.2 人工土壤重构技术
土壤重构是在重塑地貌的地表再造一层人工的土体,以便于种植。复垦土地往往缺少熟化的表土或土壤贫瘠,一些人造表土可作为自然表土的改良剂或直接作为表土使用(胡振琪,2005)。
2.3 沉陷地貌重塑技术
沉陷地貌是由于采矿运走了埋藏于地层内部的矿体和部分围岩,或者采矿的同时将地下水疏干,原来的力学平衡被打破,上部岩石发生弯曲变形,重新形成新的应力张力平衡,使地面下凹而形成的再塑地貌。与挖损地貌不同的是,沉陷地其地表物质组成不变,只是地面下沉呈坑状、凹型盆地,同时在四周出现裂隙。针对不同的沉陷地貌,可以采用煤矸石填充法复垦,作为农田进行再种植,或者作为迁村用地或路基。地貌重塑是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基础工程(汤惠君,2004)。具体的工程技术常见的有梯田法复垦技术、疏排法复垦技术、挖深垫浅法复垦技术、泥浆泵充填复垦技术、利用粉煤灰(矸石、塘泥)造地复田技术等。
2.4 生物修复技术
矿区生态恢复主要的生物技术措施包括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主要是利用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作用把重金属由地下转移到地上部分,收割地上部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另外,利用重金属耐受型植物稳定修复也是较好的途径。豆科植物是理想的先锋植物,可加速脆弱矿区生态演替(黄铭洪和骆永明,2003)。
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降低土壤中有毒有害物的浓度或使其无害化,从而使污染土壤环境尽可能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黄铭洪和骆永明,2003)。近年来,关于丛枝菌根(AM)真菌在矿区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深入。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土壤微生物,90%以上的陆生有花植物都能与它形成共生体系。丛枝菌根能够促进植物吸收利用矿质养分和水分,提高作物抗逆性和抗病性,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提高苗木移栽成活率,促进植被恢复,丛枝菌根的这些生理生态特性使得菌根技术具有克服矿区生态重建中氮、磷及有机质含量极低、土壤结构不良、持水保肥能力差、极端值、干旱或盐分过高引起的生理干旱等潜力。在受损的生态系统中人为地引入AM真菌接种剂,能够加速被破坏生境中植被的恢复。在长期世代演替的自然生态系统中,AM真菌是其结构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调节因子,已被认为是矿区、退化草场等生境植被恢复的“生物调节剂”。迄今为止,已有很多关于应用菌根生物技术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功范例。澳大利亚在矿区土地复垦中广泛地使用了菌根生物技术。在煤矸石山和矿区塌陷地栽培植物时接种AM真菌,不但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而且提高植被盖度,增加了物种丰富度,对植物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土壤具有一定的改良效应,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毕银丽等,2007,2008,2010;杜善周等,2008)。大量的试验已经证明在被扰动生境的恢复过程中,外来菌种的引入和土著菌种的培育可以增加植物的产量,也可以促进原生植被恢复。
2.5 化学改良技术
多数矿区退化土壤缺乏有机质和矿质营养元素。整治土地未来利用方向为农林业的,其首要前提是培肥土壤。有机废弃物可作为土壤添加剂,同时可通过螯合作用降低其毒性。包括化肥等无机添加剂也可有效改善土壤肥力特性,大部分矿区废弃地缺乏N、P等营养物质,一般添加肥料或利用豆科植物的固氮能力来提高土壤肥力(黄铭洪和骆永明,2003)。
2.6 景观恢复技术
采矿迹地是剧烈人为干扰下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是人类为获得矿产资源而对土地进行剧烈改造的区域。基于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生态重建就是使采矿废弃地具有具体利用方式和一定水平的生产力,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与周围景观特征相协调,最终达到生态整体性目标。矿区废弃地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具有不同的生态重建途径。矿区废弃地隶属各种尺度的景观类型,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设计科学的景观格局和适合的生境条件,即依靠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实现生态重建目标(龙花楼,1997;陈秋计,2006;谢宏全,2007)。通过土地整治和生态建设提高自然和半自然生境的面积,增加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镶嵌性,以提高农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景观娱乐休闲功能。
农田景观恢复施工技术。矿区开采沉陷量不大或开采下沉后土地坡度变化较小的非积水塌陷区。采用直接平整利用或自然恢复利用的方式:积水较少区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进行充填复垦;积水较深区域,采用挖深垫浅法,建立塘基式农田;未稳定沉陷区采用预复垦。
另外,对于位于沉陷区的村落,可采用村落恢复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注意保护、规划村落,发展中心村,节约用地,维护乡村特色。矿山尤其是露天矿采矿时常常会破坏山体,可采用山体恢复技术对山脊生态廊道进行修复,保持山脊线的自然连续性,并尽可能留出更宽的视线通廊。
参考文献:
[1]白中科.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博士论文,1997.
[2]白中科.山西矿区土地复垦科学研究与实验示范18年回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4(4):313-317.
[3]毕银丽,陈铸,曹楠等.丛枝菌根对矿区塌陷地环境修复的生态效应[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0,5(11):850~854.
[4]毕银丽,刘银平,黄霄羽等.丛枝菌根对尾矿环境的生态修复作用[J].科技导报,2008,26(7):25-29.
[5]毕银丽,吴王燕,刘银平.丛枝菌根在煤矸石山土地复垦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7,27(9):3738-3743.
[6]卞正富,张国良.矿区水土流失及其控制研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4(4):31-36.
[7]卞正富,张国良.矿山土复垦利用试验[J].中国环境科学,1999,19(1):81-84.
[8]卞正富.国内外煤矿区土地复垦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1):6-11.
[9]陈秋计,刘昌华,谢宏全等.煤矿塌陷区景观生态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6,26(5):83-86.
[10]杜善周,毕银丽,吴王燕等.丛枝菌根对矿区环境修复的生态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4):113-116.
[11]胡振琪,贺日兴,魏忠义,等.一种新型沉陷地复垦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01,29(1):17-20.
[12]胡振琪,魏忠义,秦萍.矿山复垦土壤重构的概念与方法[J].土壤.2005,37(1):8-12.
[13]胡振琪,赵艳玲,毕银丽.美国矿区土地复垦[J].中国土地,2001(6):43-44.
[14]胡振琪.山西省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机遇和挑战[J].山西农业科学,2010(1):42-45.
[15]胡振琪.土地复垦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学基金,1997(1):17-22.
[16]胡振琪.中国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20年:回顾与展望[J].科技导报,2009,17:25-29.
[17]黄铭洪,骆永明.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J].土壤学报,2003,40(2):161-169.
[18]李树志.中国煤炭开采土地破坏及其复垦利用技术[J].资源产业,2000(7):8-11.
[19]龙花楼.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科学进展,1997,16(4):68-74.
[20]秦文展,陈建宏.平果铝矿高效复垦示范区土壤质量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26(3):304-309.
[21]汤惠君.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5(3):85-88.
[22]谢宏全,胡振琪,陈秋计.煤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中国矿业,2007,16(10):42-45.
关键词:受损山体;人工植物群落;植被修复;正交试验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4)03008505
近年来科技工作者相继开发出了多种既能起到良好的边坡防护作用,又能改善工程环境、体现自然环境美的边坡植物防护技术,与传统的坡面工程防护措施共同形成了边坡工程植物防护体系\[1-6\],并已发展成为公路、铁路、水利、采矿(石)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难点问题\[7-10\]。
一是边坡人工植被退化问题突出,由于边坡绿化防护投入资金不足,在低投入、低养护或无养护情况下,边坡人工植物群落死淘率比例较高,不仅造成重复建设、资金浪费,而且起不到边坡绿化防护效果,最终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坡面坍塌等不良后果\[11-14\]。
二是对植物品种选择和种子配比问题研究不足,①如何通过植物种子配比快速形成绿化、防护功能\[15,16\] ;②如何按照当地乡土优势群落的结构特点进行种子配比,保障人工群落的结构和稳定性优势\[17,18\];③在建植人工植物群落时,可否通过对某些因子控制达到调控人工植物群落的发展方向,并使之尽快融入当地自然植物群落\[19,20\]。
针对存在问题,于2012年结合三亚市东环铁路隧道口及抱坡岭受损山体植被恢复工程,开展了试验,旨在通过试验,指导施工,为后续研究建立试验基地\[21,22\]。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区自然概况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最南端,位于N 18°09′34″~18°37′27″、E 108°56′30″~109°48′28″。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5.4 ℃,7月平均最高气温28.3 ℃,1月平均最低气温20.7 ℃。年平均降水量1 263 mm,6~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90.2%。太阳投射角大,光照时间长,年太阳总辐射量110~140 kc/cm2,年日照时数1 750~2 650 h,光照率为50%~60%。
试验区原生植被为季雨林和雨林,有小叶白颜树(Gironnieracuspidata)、九丁树(Ficus nervosa)、海南菜豆树(Radermacherahainanensis)、青皮(Green Tangerine)、鸡占(Terminaliahainanensis)、香须树(Aibiziaodoratissima)、厚皮树(Lanneacoromandelica)、鹧鸪麻(Kleinhoviahospita)、小花五桠果(Dilleniaindica)、木棉(FlosBombacis)和槟榔青(Spondiaspinnata)及一些藤本和蕨类植物所组成。
地带性土壤为热带砖红壤性土,其中,海拔500 m以上多为砖红壤性红壤、山地黄壤、及山地草甸土等。受损山地以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
1.2试验因子及其水平
1.2.1肥料种类及其水平肥料因子用F代替,Fi代表该因子的不同水平。
F1尿素―[CO(NH2)2],含N46%,外观为白色或浅黄色的结晶体。购自海南富岛(中石油),用量为120 kg/hm2。
F2磷酸二氢钾-(KH2PO4),含量KH2PO4 ≥ 99% ,P2O5 ≥ 51% ,K2O≥ 33%;pH 4.3~4.7,外观为白色结晶或粉末,规格为农用级磷酸二氢钾;购自安徽华润农化有限公司,用量为150 kg/hm2。
1.1.2草种组合及其水平草种组合因子用C代替,Ci代表该因子的不同水平。
C1蛇藤(Celastrus hookeri)+马棘(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驳靥翰荩Axonopus compressus)+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波斯菊(Cosmos bipinnatus)+ 马尼拉结缕草(Zoysia matrella)。
C2胡枝子(Leapedeza bicolor) +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龙须藤(Bauhinia championi)―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假俭草(Eremochloaophiuroides)+结缕草(Zoysia sinica)+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每一种组合均按照种子千粒质量以木本,草本以0.01∶1.00比例配制,其中,草本均按种子千粒质量以等比例混合。
1.1.3建植技术及其水平建植技术因子用J代替,Ji代表该因子的不同水平。
J1湿式喷播将配置好的种子、肥料、覆盖料、土壤稳定剂等加入喷播机与水充分混合,再用喷枪喷洒到坡面,覆盖无纺布,常规养护。
J2客土喷播将客土、稳定剂、肥料、种子按一定比例配置,加入专用设备充分混合,通过泵硬压缩空气喷射到坡面,覆盖无纺布,常规养护。
1.3试验设计
试验目的:研究不同植物种类组合、基质配置不同肥料即采用不同喷播方法对人工植物群落的影响。
试验设计:按L4(23) 进行试验设计,即3个因子、2个水平、4个处理(表1),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各重复编号依此为Ⅰ、Ⅱ、Ⅲ。每一处理按不同因子及其水平进行组合,如处理3的表示形式为F2C1J2,进行搭配的试验处理。
表1护坡人工植物群落的多因素试验方案―L4(23)
Table 1Multifactor experimental design
处理号 肥料种类 草种组合 建植技术
1 F1(1) C1 (1) J1(1)
2 F1(1) C2(2) J2(2)
3 F2(2) C1(1) J2(2)
4 F2(2) C2(2) J1(1)
注:括号内数字为对应的因子水平
1.3人工植物群落建植时间、数据采集与分析
于2012年3月播种,每处理播种面积0.8~4.5 hm2,同年9月各处理的人工植物群落形成时,在每个处理中随机选取3个样地(重复),每一样地100 m2,并在每一样地中随机抽去5个测产样方,样方面积1 m2,进行一次性地上植物量鲜重测产。
1.4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测验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试验处理效果及关键因子的作用
对2种肥料、2种草种组合和2种喷播建植技术设置3个重复进行L4(23)的试验(表2)。
比较4个处理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4个试验处理的效果排序为:F2C1J2>F1C2J2>F1C1J1>F2C2J1,其中,3号处理(F2C1J2)的地上生物量最高,平均为0.642 kg/m2(鲜重),表明用肥料F2与C1蛇藤+马棘+车桑子―地毯草+类芦+ 波斯菊+马尼拉结缕草和J2客土喷播进行搭配建植人工植物群落的效果最好;4号处理(F2C2 J1)的地上生物量最低,平均为0.351 kg/m2(鲜重),即用肥料F2、草种C2胡枝子+马桑+龙须藤―狗牙根+假俭草+结缕草+百喜草和建植技术J1(湿式喷播)进行搭配效果最差。试验中2个处理分别是最好和最差的极端,在这2个极端中,作为肥料因子的F2是其共有因子,而草种组合与建植技术完全不同,说明草种组合与建植技术是决定这2个处理效果差异性的关键因子;同时可以判断出F2对不同因子组合可能存在加合或拮抗作用。
2.2同一因子的不同水平效果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索更好的建植技术,分析出各个影响因子的不同水平以及影响地上植物量的规律,根据表2的试验数据分别计算出了各因子对应列的K1、K2、 K1和K2值。
表2护坡人工植物群落的正交试验结果
Table 2Result of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处理号 F(肥料
种类) C(草种
种类) J(建植
技术) 重复Ⅰ Ⅱ Ⅲ/kg・m-2 处理和 平均
/kg・m-2
1F1 (1) C1 (1) J1 (1) 0.462 0.555 0.472 1.489 0.496
2F1 (1) C2 (2) J2 (2) 0.541 0.588 0.473 1.602 0.534
3 F2 (2) C1 (1) J2 (2) 0.619 0.576 0.734 1.929 0.643
4 F2 (2) C2 (2) J1 (1) 0.377 0.286 0.392 1.055 0.352
K1 3.091 3.418 2.544 1.999 2.005 2.071 6.075 0.506
K2 2.984 2.657 3.531
K1 1.546 1.709 1.272
K2 1.492 1.329 1.766
R 0.054 0.380 0.494
注:K1―是各列的数字1所对应的试验结果之和,K2―是各列的数字2所对应的试验结果之和;K1―是各列数字1所对应的试验结果的平均值,K2―是各列数字2所对应的试验结果的平均值;R―各列K1的极差
K1的实际意义是同一因子的不同水平比较。如K1和K2的第1列表示使用2种肥料所对应的地上平均植物量,其中, K1(1.546 kg/m2)> K2(1.492 kg/m2),也就是说使用尿素比使用磷酸二氢钾的产草量高3.62%。同样,在K1和K2的第2列表示使用2种草种组合所对应的地上平均植物量,其中,K1(1.709 kg/m2)>K2(1.329 kg/m2),即使用C1比使用C2的产草量高28.59%。在K1和K2的第3列表示使用两种建植技术所对应的地上平均植物量,其中,K1(1.272 kg/m2)
根据不同因子及同一因子的不同水平对地上植物量影响程度作图(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F(肥料)、C(草种组合)和J(建植技术)等不同因子与建成的人工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对应关系,也可以看出F1与
图1各因子的不同水平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Fig.1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of experimental
factors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F2、C1与C2、J1与J2等同一因子的不同水平与建成的人工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对应关系。
试验结果表明:在F因子(肥料)中,使用尿素比使用磷酸二氢钾效果好,但效果不突出;在C因子中,使用C1比使用C2效果更好,差异特别明显;在J因子(喷播技术)中,用客土喷播明显地优于湿式喷播。
2.3各因子的重要性排序
表2中,R值为各因子列 K1值的极差,其实际意义是R越大,表示该因子的水平变化对指标(地上植物量)的影响越大,因而这个因子就越加重要;反之,R越小,这个因子就越不重要。据此,各因子的重要性排序为建植技术>草种组合>肥料种类。
2.4边坡防护的人工植物群落多因素试验变量分析
对表2计算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表3),并计算各变异来源与误差项的均方比,由F值可知重复间差异不显著,但A(F)、B(C)、C(J)3个因子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由于每个因子只有2个水平,故无需再作各水平间的差异显著性测验,可直接分析其差异性。
变量分析结果进一步印证了以上对实验结果表述的正确性。
3讨论与结论
3.1讨论
受损山体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不同,加之受损害形式、被损害规模和程度等的不同而表现出极其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修复受损山体植被应
表3试验重复和试验因子的方差分析及F检验
Table 3Variance analysis results
变异来源 自由度 平方和 均方 F F0.05 F0.01
重复 2 1.0460 0.5230 2.2446 3.59 6.24
A 1 1.5169 1.5169 6.5100* 4.38 9.65
B 1 1.5406 1.5406 6.6120*
C 1 1.5570 1.5570 6.6824*
误差 6 1.3981 0.2330
总变异 11 3.2164
根据各种受损山体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害施治。当原生植被遭受严重破坏以后,建立人工植物群落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修复方法。经验证明,在受损山体建立人工植物群落会因为所采用植物品种、品种数量搭配、基质物料配比,以及采用播种方法等的不同,所建人工植物群落在结构、稳定性、寿命,以及通过演替融入当地地带性或区域性植被的能力和速度也会有很大差异性。试验采用L4(23)在三亚市抱坡岭对受损山地建立人工植物群落进行正交试验,在设计范围内针对当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找到了最佳因子及其因子水平组合,但由于参试因子和因子水平数量有限,即使最佳组合仍不能较好反映受损山体人工植物群落建植的最好方法,只能具有一定的相对意义。
另外,试验中草种组合只有2个选择,目的是探求每种组合与其他相关因子搭配的效应。因此,4个处理效果的排序只能表征各处理的组合效应,而不代表某个因子或水平的单一效应。例如F2C1J2是最佳组合,但其中C1所代表的7种植物(蛇藤+马棘+车桑子―地毯草+类芦+ 波斯菊+马尼拉结缕草)不能说是本次试验所选14种植物中的最好者,他们有可能随试验因子和水平组合的变化而变化。当然,如果参试因子和因子水平越多,试验结果就会越精细,同时试验工作量也会大大增加。
3.2结论
(1)在三亚市抱坡岭受损山地的石质边坡,用2种化肥、2种草种组合及2种建植方法进行人工植物群落的3因子、2水平和4个处理L4(23)的正交试验,以建植当年秋季的地上植物量为测度值进行综合评估,得4个试验处理效果依次为:F2C1J2>F1C2J2>F1C1J1>F2C2J1,表明用磷酸二氢钾、“蛇藤+马棘+车桑子―地毯草+类芦+ 波斯菊+马尼拉结缕草”与客土喷播建植技术进行搭配(F2C1J2)效果最好。
(2)主要因子和次要因子分析表明,各因子的重要性排序为:喷播建植技术>草种组合>肥料种类。
(3)对同一试验因子的不同水平进行效果比较发现,在肥料因子中,尿素比磷酸二氢钾好,在草种组合因子中,“蛇藤+马棘+车桑子―地毯草+类芦+ 波斯菊+马尼拉结缕草”比“胡枝子+马桑+龙须藤―狗牙根+假俭草+结缕草+百喜草”好,在建植技术因子中,用客土喷播比湿式喷播好。
(4)变量分析表明,试验重复间差异不显著;试验因子F(肥料)、C(草种组合)、J(建植技术)间差异均达到0.05显著水平。
参考文献:
\[1\]沈毅,晏晓林.公路路域生态工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78-81.
\[2\]XIA Yuanyou,LI Mei.Evaluation of slope stabili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l trends\[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2,21(7):1087-1091.
\[3\]HU Xinmin.on the suitability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slope\[J\].Road Machinery & Construction Mechanization,2005(5):36-37.
\[4\]XU Yanzhang,PANYufang.Study on slopestability analysis and control\[J\].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2009(8):28-31.
\[5\]LI Guangming.Analysisof protection with vegetation in slope engineering\[J\].Journal of Guizhou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8,37(5):249-252.
\[6\]QIU Hui.The discussion o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echnology of highway slope\[M\].Shanxi Science &Technology of Communications,2009.
\[7\]李成,尚红.城市破损山体修复与绿化景观营建技术\[J\].林业适用技术,2008(4):81-82.
\[8\]赵晓英,孙成权.恢复生态学及其发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8,13(5):474-478.
\[9\]赵静,刘利华,樊睿.护坡植物的选择\[C\].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9:197-499.
\[10\]周德培,张俊云.植被护坡工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31-42.
\[11\]谢丹.铁芒萁应用于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6.
\[12\]林红强.优良的水土保持草种―类芦\[J\].龙岩学院学报,2003,23(3):106-107.
\[13\]Ministry of Works and Transport.Use of bio engineering in the road sector (geoenvironmental unit) \[R\].Nepal:Ministry of works and Transport,1999.
\[14\]柯林,戈祖国,王琼,等.废弃采石场的景观设计与生态治理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0,30(3):70-73.
\[15\]林武星,陈东华,倪志荣,等.热带亚热带山体综合治理措施探析\[J\].防护林科技,2007(1):76-78.
\[16\]苟文龙,张新跃.南方地质易灾区种草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草原与草坪,2012(2):70-73.
\[17\]张志忠,殷春霞,黄成燕,等.深圳市天然气高压输配系统工程水土治理措施及成效\[J\].草原与草坪,2013(1):69-71.
\[18\]赵天荣,蔡建岗,施永泰,等.宁波地区多年生观赏草观赏价值和适应性评价\[J\].2011,31(6):43-46.
\[19\]赵让乾,朱连起.岩质边坡生态护坡中植被草种选择的试验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1(11):4-6.
\[20\]孙乔宝,甄晓云,李文龙,等.云南安楚高速公路岩石边坡生态恢复植物适应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2(8):155-158.
\[21\]周跃.土壤植被系统及其坡面生态工程意义\[J\].山地学报,1999,17(3):224-229.
\[22\]霍梦涛,付奇峰.浅谈边坡的绿化防护\[J\].路基工程,1999,82(1):37-39.
\[23\]杜鹃.客土喷播施工法在日本的应用与发展\[J\].公路,2000(7):70-72.
Study on artificial plant community establishment
on damaged mountain
YANG Bingjian,DU Xiaojiao,YE Guangming,LI Bo,HUANG Huigui
(Shenzhen Risheng Horticulture and Gardening Company,Shenzhen 518000,China)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的重要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从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科学合理开发山石资源,切实维护山石资源的开发秩序,全面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谐统一,为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基本原则
按照“政府引导、统一部署、市场运作、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依法推进。合理调整矿山开局,优化配置资源,严格控制山石开采企业的数量和生产规模,对布局不合理的山石矿山限期关闭,统一规划到集中开采区。加大对已破损的山体和废弃矿井(坑)恢复治理力度,逐步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工作重点和目标
(一)工作重点
1、整顿的重点:查处无证勘查开采、越界勘查开采、持勘查许可证非法开采山石资源等违法行为;整顿和关闭破坏地质环境、“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的露天建筑石材矿山;针对山石资源开采现状制定科学的整治方案。
重点矿区:镇的矿区;、等乡镇的岩矿区;矿区。
2、整合的重点: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山石开采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实现山石资源开发的规范化、科学化。
重点区域:矿业权布局不合理,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的矿区,可以集中开采而分散开采的矿区,主要是、、建筑用岩开采区;生产规模与储量规模不适应的矿区;矿区范围平面或立体交叉重叠的地区和地质环境脆弱区。
3、地质环境治理重点:积极开展省级地质公园评审及筹建工作;落实治理资金,大力开展损毁山体、采石坑的治理工作。
重点区域:省级地质公园申报区域;京沪高速公路段。
(二)工作目标
1、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规划区和主要交通沿线可视范围内及其他禁采区内山石矿山全部取缔关闭,做到“三不留、一恢复”,即不留人员、不留采矿设备、不留建筑物并开展损毁山体恢复治理。
2、制定综合整治规划和实施工作方案,建立治理资金筹措机制。
3、结合实际,制定符合省内标准的山石资源开采规模标准。
4、划定山石资源集中开采区,开采布局合理,基本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开采。
5、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开采方法、开采工艺和技术。2012年6月底前,建筑石料推广应用中深孔爆破开采技术和机械化装载设备达50%以上。
6、通过专项整治,山石资源矿山比2005年压减20%以上。
7、2012年6月底前,城市周边和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可视范围内70%的被毁山体必须得到有效治理。其中城市规划区及周边可视范围内的被毁山体,限于2012年9月底前治理完毕,已恢复山体有根本性改观。
8、进一步制定完善山石资源勘查开采管理办法,山石资源开发要更加规范、科学。
三、工作安排
(一)工作方法
一是依照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整合方案的要求,按照“禁采区关停、限采区收缩、可采区内聚集”的原则,大力推进山石资源整合工作。要按照已划定的禁采区、限采区、可采区,对现有的石材矿山进行清理,凡是不符合规划、整合方案要求的一律予以取缔关闭,避免山体自然风貌继续遭到破坏。要认真编制山石资源整合方案,合理调整开局,优化集中开采区设置,严格控制山石开采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对布局不合理的山石矿(点)进行资源整合或关闭。整合后的矿山要符合法定条件,并达到规定的最低开采规模标准。对生产规模达不到标准的已建矿山,要按要求限期达到最低开采规模。对破坏浪费资源、不符合资源整合条件、限期内生产规模仍达不到标准及其他达不到整顿规范标准的各类石材(料)矿山,2012年6月底前全部予以关闭。各级资源整合方案未批准前,不得设置新的山石资源采矿权,对已设立的要进行清理。
二是严格矿权准入门槛。按照资源整合方案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科学设立采矿权。严格新建山石矿山准入条件和最低开采规模标准,适度控制山石资源矿山数量和规模,对矿业权设置实施源头管理。新设立矿山的建设规模必须与矿产资源储量规模适应,不得大矿小开、一矿多开、化整为零。严格审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凡达不到国家技术规范、开采回采率低、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不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批复文件、生产能力达不到5万方/年的建筑石材(料)新设矿山一律不予批准。生产能力小于2万方/年的已建小矿山,均要进行整合,整合后仍达不到最小开采规模的,一律予以关闭。
三是切实做好对已毁山体和废弃矿坑的修复工作。因历史原因遗留,特别是“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的被毁山体、残留矿坑,要认真编制修复治理工作方案,提出具体工作计划,落实治理资金,分步骤、按计划的综合整治。对新建和生产矿山,必须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认真进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申请新办矿山,未提供矿山环境影响批复文件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的,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已建矿山未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的,限于2012年3月底前制定完成。矿山企业未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要限期予以治理,否则,不予办理延续、变更和转让等采矿登记手续。对逾期不治理或治理达不到要求的,除治理保证金不予返还外,还可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采矿许可证。要认真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督促矿山企业缴纳治理保证金并签定治理责任书。一次性缴纳治理保证金的,要于2012年3月底前缴清;分期缴纳保证金的,首次缴纳时间不得超过2012年3月底。对于拒不缴纳和不足额缴纳的矿山企业,要依法严肃处理,坚决杜绝只开采不治理现象的发生。
(二)工作步骤
1、宣传发动和部署阶段(2012年3月下旬)。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山石资源开发秩序专项整顿规范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11]105号)以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山石资源开发秩序专项整顿规范工作实施方案分通知》(临政办发[2012]5号)要求,宣传山石资源开发秩序专项整顿规范工作的重要意义,召开专门会议,进行整顿规范工作的发动和部署。
2、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4月至2012年6月底)。根据山石资源专项整规和批复的矿产资源整合方案要求,按照“政府调控推进,企业平等协商,合理划分利益,依法规范管理,促进企业提高,争取做大做强”的原则,积极实施山石资源专项整规工作。对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破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无保障的矿山坚决予以关闭;积极引导矿山企业引进先进的开采技术、开采方法、开采工艺和管理经验;切实搞好对已毁山体和废弃矿坑的修复治理工作。
3、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7月下旬)。对本县的整顿规范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本地矿产开发秩序长治久安的措施和方法,7月底前写出总结,申请市政府进行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在这次工作中,要充分考虑保护国家资源,体现国家利益,最大限度的提升资源价值;要妥善处理好政府、集体、投资者和群众的利益关系,做到国家资源不浪费,资源性资产不流失,农村集体经济不受影响,投资者权益不受损害,群众利益不受损失;充分考虑资源有偿使用与资源整合的有关衔接,坚持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并重、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与矿业产业政策衔接的原则,坚持政府规划引导和企业资源结合的原则,稳步推进资源整合和采矿权的市场化改革,全面实现矿产资源资本化管理和有偿使用。县政府把整顿规范工作列入工作责任考核目标,主要领导亲自抓,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签订目标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分管领导要靠上抓,把目标任务落实到部门,落实到矿,落实到人。对管理不到位,特别是“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山石资源开发秩序得不到有效治理的,要追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