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人才培养规划范文

企业人才培养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人才培养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人才培养规划

第1篇:企业人才培养规划范文

关键词:“3S”;三个体系;“134”;“分子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82-02

一、研究背景

纵观目前我国教育形势,很多情况下依然将传承性教学放在核心位置上,往往造成对于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学习的忽视,使得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对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去改变现状,以充分保障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培养,使得教育完成其服务社会的使命,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1]综上所述,在传承好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本课题组以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研究对象,希望可以集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将建起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支持,构建起“3S”型城乡规划职业人才体系,实现体系的全面调整和改善;积极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形成更加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积极促进人才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上的作用,实现“分子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尝试。希望可以以此实现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探索,促进全国性城乡规划建设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升级。也就是说,以城镇村三级层面确定人才培养服务区域,实现培养目标的理性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发展,这可以说是国内目前比较领先的研究成果,一旦开展起来,将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3S”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1.构建“三个体系”,更新课程教学系统。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是开展教学的关键所在,如何实现城乡规划职业人才的目标,首要任务是将注意力放在课程教学结构的调整和改善上,争取最快实现“三个体系”的构建,以此为主要方式去促进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保证相关专业的竞争性,实现工程教育和教育工程之间的双剑合璧,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1)理论基础教学体系的形成。计划方案起始于2006年,由课题组在原来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调整和改善,将原本课程体系中不符合工程实际、企业不需求的内容一一删掉,将过于固化或者陈旧的东西删除,并将针对性强的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纳入到教学内容体系中去。历经3年之后,课题组开展了地方高校办学特色规划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积极编著《新农村建设整治规划原理》一书,给予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切实的依据;其二,在原本的城市规划课程的基础上,倡导开展课程的创新活动,积极地将为“3S”型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相关内容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去,是我国第一个以村镇为单位的规划类课程,并且如实地被写入了教学大纲体系中去。(2)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充分利用校内的各项实验资源,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增长;与此同时着手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以营造良好的城乡规划实践环境;积极规划实习流程,在尊重目前实践实习活动体制的基础上,依照城乡规划建设方案的需求,将假期实践纳入到实践实习过程中去;制定严格合理的学生设计引导制度,给予学生设计流程以有效的指导,使得其主题倾向于城乡规划层面,以保证学生设计作业的有效性。(3)教学评估体系的健全。对于教学评估体系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不断调整和改善评估主体结构,将学校、企业、社会等因素纳入到评估体系中去,改变以往单一化的学校评估主体群;其二,并不断优化评估方式,实现评估方式的综合性发展,建立起以考试、实践、案例为基础的综合评估模式,以保证给予学生的考核是最公正的;再者,积极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纳入到评估体系中去,以便及时地找到优点和缺点,保证考核的深度性;最后,形成健全的教师评价机制,以问卷调查,学生成绩分析、课程开展情况实现对于教师的素质的全面考核。

2.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在新的形势下,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这是地方教育的发展方向。对此课题组在遵循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分子型”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就是“1+4+10”模式。具体含义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一个核心是指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其二,四个教育为次要核心,主要涉及到创新的教育、思想的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和保障体制教育四个方面;其三,在四个次要核心的基础上,每一个核心还存在2~3个的子核心,总计为十个子核心。从理论上来讲,分细胞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由此,子核心也会出现很多的变化,使得整个培养呈现出动态化的发展趋势。

3.推动产学研结合,强化地方主体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实现教学主体之间的高效沟通是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对此,课题组开展了课题调研和下乡活动。借助学生的动员,积极对于调研结果进行了探析,也撰写了大量的科技论文,也切实地参与到城乡规划工程项目中;这样做不仅仅使得教师获得更加有效的市场需求信息,对于调整和改善其研究方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实现自我科研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另外一方面,这样做有利于为地方科技发展提供过多的人力资源支持,对于产学研模式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趋势看,也必须明确自身的办学特色。从理论上来讲,城市规划人才的培养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其服务的对象比较多样化,涉及到城市、农村,需要我们充分集合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教育。对地方区域建设而言,“3S”型城乡规划人才的培养模式,的确可以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新局面,也是地方高校人才素质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对地方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小萌.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6):98-100.

[2]刘洋.高等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2).

[3]吴晓,李宝斌.“三维一体”教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155-158.

[4]罗家玲.论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J].学术论坛2007,(10).

[5]马敬峰.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第2篇:企业人才培养规划范文

【关键词】人才 培养目标 培养机制 企业文化

1 企业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

印刷包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学历水平较低,接受系统专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较小。经验丰富的中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缺口大,且流动性高,行业人才结构不合理。多数企业,尤其是民营印刷包装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引进、培养、开发上存在较多问题。

首先,多数企业急功近利,缺乏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不愿在人才培养上进行投入。更不会从企业家发展战略考虑,对企业未来的人才需要做出规划。多数印包企业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和薪酬与激励机制,没有形成对企业自身人才的培训教育机制。重使用,轻培养,需要人了,总想通过招聘进行解决,也造成了整个行业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其次,企业人才制度缺乏,部分企业虽然管理制度齐全,但实际中,还是以“人治”为主,从而使企业员工感到无所适从,也影响了企业其他方面的发展。部分企业管理上缺乏人文关怀,忽视员工的感受,挫伤了员工的自信心和积极主动性。

2 对印包企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应对措施

2.1 企业的人才培养规划与机制

企业的人才培养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人才的获得不仅仅靠培养,还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

首先,企业应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并纳入企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规划制定时要按照企业发展定位提出培养目标,并符合企业长远发展。人才培养要与企业发展相适应,既有短期计划,也要有长期方案。其次,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员,要根据其不同需求和实际能力大小,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培训,以达到良好效果,使每类人都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企业要有合理的人才竞争机制,严格选人用人,达到“人适其位,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的效果。扎实有效地开展岗位竞聘工作,推行末位淘汰或调岗制度,并将其由企业的管理手段上升为管理文化。为充分承认和体现员工的价值,企业应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物质奖励必不可少,同时应适时给予他们相应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在精神上给予其激励。

2.2 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

企业应注重培养其企业魅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企业性质和文化决定了用人策略,包装、印刷行业偏重的是技术,要求员工队伍的技术含量比较高,企业文化的构建上也应是偏重于这一方面的。在操作上,首先要提高管理的手段和亲和力,通过人际交往增强凝聚力。其次要加强员工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信息、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时,企业要以人为本,对员工实施无微不致的亲情化管理,在生活上关心、工作上照顾、思想上帮助各类人才,用感情留住人才。当然,对于各项制度的管理执行,企业要坚持“法治”和“人治”相结合的方法。努力探索和实行“人治”管理,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把职工真正当作企业的主人,重视职工的民力,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2.3 加强印刷包装教育,促进人才培养

我国的包装印刷教育起步较晚,投入较少,发展也相对落后。目前,国内有70多所本科院校设有包装类相关专业,20多所本科院校设有印刷类专业,基本形成了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体系,同时有相当的职业院校开设包装印刷相关专业。但与我国目前行业发展相比,还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需求。不管哪一层次的人才培养,都应当结合当前行业发展情况,结合地方产业的人才需求,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采用“订单式”、“合作式”等多种模式培养人才。同时,还可建立符合现代包装印刷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认证的最新体系与标准和自主学习和远程教育的共享型、网络化专业教学资源平台,针对印刷包装企业员工或进城劳务工参加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

结语

总之,印刷包装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业,行业技能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需要企业、社会及高校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企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靠选拔、使用、激励、约束等多方面共同作用,尤其是要处理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的关系,形成在竞争中选拔人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在事业中凝聚人才,在生活中关心人才的良好氛围,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人才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和推动企业前进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1]侯林海.S公司核心人才的培养体系与激励方案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10.

第3篇:企业人才培养规划范文

[关键词]有色矿企;国际化人才;自主培训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1-0085-02

1 有色矿企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

我国有色矿企从进口设备到进口原材料再延伸至参与国际资源的并购,其实质就是以跨国竞争为载体,通过国际化人才的有效管理和优质服务,打造全球化的产业价值链,从而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大的经济效益。毫无疑问,国际化业务竞争优势不是简单的生产成本的高低,而是取决于参与企业人才国际化的程度。“国际化人才”,不仅是精通国际事务、国际投资、国际金融、涉外法律以及涉外礼仪等的专业人才,而且是具有一定战略决策能力,能够解决国际市场上的各种问题的管理人才。

2 金川集团公司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

作为我国大型有色矿企发展的领头羊,金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川公司)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以“本土人才国际化”为培养目标,通过自主培养实现企业国际化人才的开发与培训。

首先是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紧抓后备队伍建设。金川公司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是通晓国际市场与国际金融,熟悉国际惯例的高级人才。面对海外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金川公司充分认识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仅把国际化人才培训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而且重视人才积累,紧抓后备队伍建设,从而培养出一批基本素质好,通晓国际惯例与规则的人才队伍。“后备队伍”指金川公司每年从高校招收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大学生进入金川公司后,多以集中培训为主,主要是企业文化宣讲及企业概况介绍、上岗前专业知识培训等,旨在培养员工的敬业爱岗精神,从而认同公司的价值观,与企业真正融于一体。待员工转正以后,各下属单位将根据其专业、组织协调和沟通等方面相应的能力,以培养高级财务管理、资本运作、商务谈判等,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国际化高端管理人才为目标,科学制订个性化的企业人才培养规划。

其次是科学制订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规划。通过对企业人才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金川公司不仅弄清了企业人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而且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和发展规划、行业经济发展趋势,对企业发展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的类型和数量进行科学预测,从而确定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规划目标和培养措施。金川公司坚持终身培训的理念,通过科学确定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重点,做到量才使用,注意发挥人才的长处,让各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比如对新进厂的大学生,不仅要派到现场一线实习锻炼,而且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培养,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培养;对于海外业务急需的资金监控、税务筹划、项目管理等业务人才,不仅要加强海外政策、法规及政治素质的培训,还要抓海外项目人员的适应性培训,以适应海外业务的要求;创建学习型企业,尤其是要后续外语强化培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跨文化沟通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培训,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培训,包括专业知识的补充、拓宽和更新,而且要进一步拓宽与国内外名牌大学、著名研究机构和大企业的合作渠道,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的人才、教学和实验装备优势,培养国际化领军人才。同时,金川公司坚持用人渠道的多样性,不仅重视引进外籍人员,积极推进人才国际化、用工当地化,而且充分利用业务联系、专家推荐等方式,多渠道搜集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信息。

最后是系统研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机制。2008年,金川公司聘请国际著名咨询机构,对企业现状和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进行深入研究,找准突出问题,对症下药解决,先后出台《金川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跨国矿企人才培养与实施方案》。金川公司在制定员工培训策略时,要制定一系列的人力资源政策以配合培训活动,如将员工的晋升、调动、加薪与培训结合起来,使员工真正重视培训,调动起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金川公司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推行岗位竞聘,实行公平竞争的晋升原则和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对于经过系统培训,知识和技能都有明显提高的人员,企业要适时承认其新的价值,并委以重任。

3 金川集团公司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短板分析

一是缺乏清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规划。金川公司目前只有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初步构想,还缺乏深入的调研和全盘规划。具体表现在,各级领导虽然认识到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对“打造质量效益型国际化强企”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但尚未建立国际化人才开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国际化人才的相关培训缺乏针对性,尚未开展充分的调研、分析论证及信息收集工作;公司人力资源部没有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深化改革,没有建立良好的国际化人才开发机制;使用国外本土化人才,仅仅是从节省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没有对海外人才劳资管理和纠纷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实施国际化人才开发工程,不仅仅是把本企业人才派到国外项目学习或直接参与项目运作,而是通过清晰的人才培养规划使企业员工迅速成长为国际化人才,从而顺利地推进金川公司的国际化进程。二是国际化人才测量手段难以落实。一方面,金川公司组织开展《六西格玛》、《绩效管理》等课程学习,支持QC活动小组开展创新实践,组织岗位操作技能比赛;另一方面,公司借助360度能力评估等测量工具,清晰标定每位员工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和素质,引导员工正确设计职业发展规划。这样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测量手段很难实现对跨国人才的吸引和培养。目前,国际化人才的考评、激励和约束机制问题只在本国开展,缺乏对外派员工,尤其是出国员工的薪酬结构和能力水平的研究,也没有建立起相关的考评机制和职业生涯规划。一部分员工担心在完成国外工作任务后,回国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预期的提拔使用,容易造成外派人员不安心工作,从而影响国际业务的树立开展。

4 全力打造有色矿企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首先,国际化人才培养应重视过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做好前期的分析论证工作。例如,依托企业自身的信息中心做好信息收集及分析论证工作,也可以和国内外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需要研究本行业跨国集团的经验与教训;二是系统研究当今全球经济环境下跨国企业培养人才的模式。研究跨国集团的经验不是为了照搬,而是通过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以制订出更切合实际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规划。有色矿企也可以聘请世界知名的咨询机构协助调研,利用咨询公司收集相关资料,开展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可通过和其他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以降低经营风险。其次,国际化人才要从核心的小团队开始创建,逐步发展壮大,最终形成“本土化、本企业化”的国际化人才队伍。有色矿企国际化人才培训的总目标:一方面是提高员工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帮助员工更多、更好地了解他们将要经历的具体的文化;另一方面是增强员工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对国际经济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其次,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首先应从人才选拔工作开始,选拔一批爱岗敬业、业务能力强、懂外语的年轻员工重点培养。与一般员工相比,这些员工具有高度的劳动力稀缺性和企业价值性,复杂的心理预期的特点,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主要创造者和贡献者。建立起国际化人才的管理制度体系,比如明确国际化人才的招聘要求和选拔标准,选拔人才时要注重在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上对跨文化的适应能力;通过制定适合国际化人才的薪酬和绩效考评制度,要完善国际化人才职业生涯规划,要将国际化人力资源工作纳入到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要建立健全市场化用人机制,要从全球范围选拔企业亟须的国际化人才。有色矿企在加强人才外部引进的同时,又要注意与市场接轨,建立市场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最后要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薪酬机制,依据业绩贡献和能力大小,推进关键岗位薪酬水平与国际市场价位接轨,建立规范有序、分级管理、充满活力的薪酬分配制度。

最后,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现阶段我国有色矿企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三种:①高等教育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以高校开设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为主,培养的人才理论功底扎实,学习能力强,但教学模式单一、陈旧,且缺乏一定的实践应用性,导致学生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毕业后无法马上从事企业管理岗位的工作。②各类培训咨询机构开设培训班的培养方式。这类模式是由专门的从事人力资源咨询培训的公司开设培训班来培养国际化人才。这种培训内容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且培训方式灵活、程序简单,但涉及面广,培训时间短,无法对其培训质量进行控制。③企业内部培养方式。一些有实力有眼光的企业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其各岗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仅使得员工能够根据自身岗位需要掌握国际化管理知识和技巧,而且能加强对培训的评估和考核,提高了培训效率。像GE公司的克劳顿商学院、海尔公司的海尔大学、摩托罗拉公司的摩托罗拉大学等一些著名公司的培训机构,都定期对其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比以上三种模式,本文认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建立在双方有强烈合作意愿的基础上,以培养企业所需的高质量人才为导向的合作,不仅可以创新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还可以让高校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企业的管理理念,了解企业的文化背景和用人理念,这些都有利于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企业要全面参与培养人才的过程,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相结合,将生产与科研相结合,要避免急功近利,要建立起长效机制。

第4篇:企业人才培养规划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长春理工大学;经管类专业

教育部提出,要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以之作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综合化趋势的加强,各高校围绕经管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积极依托校内外优势资源,努力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而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优势,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使人才培养更加高效,学生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升。由此,如何建设和推进与高校发展相适应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们要不断面对和探索的课题。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校企合作进展早在1862年,美国就通过了《莫雷尔法案》,随后的《农业扩张法案》和《国防教育法案》等为美国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世纪后期德国实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校企合作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20世纪初,英国圣德蓝特技术学院提出了“三明治”式校企合作模式,这是英国校企合作的代表模式。20世纪的苏联、日本等国家开始将校企合作的教育形式运用于实践。国外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分为四类:学校为主模式、企业为主模式、校企并重模式以及行业为主模式。企业为主模式如日本“产学合作”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等,校企并重模式主要有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英国“工读交替”模式等,行业为主模式则主要是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近十年来,我国众多学者对高校与企业合作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研究。研究内容基本涵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制度缺陷、现实障碍、制度与政策保障、合作动力与运行机制、合作模式、国外经验及其创新等方面。研究工具、研究视角日益多样化,逐步发展到跨学科、多学科研究。笔者查阅中国知网SCI、EI、CSSCI、北大核心期刊,其中相关校企合作研究情况如图1。(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界定。1998年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提到,“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了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联合进行培养人才的方式,被称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企业人才招录模式的转变。从狭义上界定,校企合作是指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教育、场地、技术、设备等资源,将教学活动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从广义上来说,校企合作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相关教育机构、各类学校与企业、学生及其家庭共同参与、密切协作,创新教学体系与过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

二、长春理工大学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探索

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秉持“崇明、崇德、惟精、惟一”的院训,为培养更多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培育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职业发展潜力,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生态。学院打造的多样化、立体化复合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使高校和企业之间实现了资源与优势互享,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创新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实践初见成效。目前,金融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是吉林省一流专业。(一)明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定位。1.特色化定位:依托学校理工科背景,以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制造为主的“理工+管理”的复合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定位为导向,加强与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企业的校企合作。2.品牌化定位:在精英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与高端咨询公司寻求合作,共同打造品牌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3.创新定位:在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导向下,与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合作。4.打造校企教育生态协同发展定位:以校企双方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以共赢、协同发展为原则,构建校企教育生态系统。(二)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系统。为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管理,构建学院与系部两个层次,由工商管理类、会计学与财务管理类以及金融工程类三个专业群组成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责任制。学院层次:主要由学院院长及本科教学副院长组成,负责全院本科专业整体校企合作发展规划、效果控制与管理工作。系部层次:学院在本科专业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专业群建设思想,即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都从工商管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金融工程三个专业群共同推进和实施。由此,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管理机制上,同样设置三个专业群负责制的总体思想,即:工商管理系负责工商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项目的规划、实施以及控制管理工作;会计系负责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项目的规划、实施以及控制管理工作;经济系负责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管理。(三)打造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品牌项目。首先,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试点,探索“3+1”学分置换培养模式。长春理工大学管理类专业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试点,与华信永道(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信永道”)合作,率先推行“3+1”学分置换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3+1”学分置换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四年学制学习中,前三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以“学分制置换”形式和运行制度,使部分学生进入华信永道公司,完成最后一个学年的理论课程和全部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深入接触企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职业素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其次,跨专业、跨学院、跨学校,探索“并行式”培养模式。为培养精英型管理人才,提升学生职业精神、商业素养与领导力,培养具有前瞻性与实践能力的卓越管理人才,与和君商学院携手,组建“长春理工•和君商学精一班”,打造培育拔尖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开放式教学平台和生态系统。从整个学员构成来看,不仅有经管类专业学生,而且面向全校理工、文法专业学生开放,同时还有其他高校学生以及已经步入社会工作岗位的社会骨干。这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经管类专业学生搭建了一个大开放、高格局、广视野的成长发展平台。最后,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探索校企“实践+竞赛”合作培养模式。(1)强化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与平台建设,使打造高质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2)与企业合作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在本科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以及实训体系与实训内容设置方面,充分融合企业用人需求与特点。(3)与企业合作搭建代表性学科与专业竞赛平台。(4)企业专家引进专业教师队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5)在与校企合作建设教育资源的同时,与地方企业合作重点打造“企业家智库联盟”,扩展学生学术与实践视野。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与启示

(一)实践效果。一是有力强化人才培养特色内涵建设。通过2013、2018版培养方案的多样化校企合作推进与落地,“学生—教师—企业”多主体、“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理工+经管”复合型人才培养内涵得到有力强化,在“理工+管理+创新创业”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指导下,彰显出经管类专业的特色与优势。二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在多样化校企合作人培养品牌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训实践,其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极大进步和提高,打破了传统理论学习、课堂单一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沉浸式学习模式得到巩固,反思学习与行动学习能力得到强化。三是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通过实施“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加强行业经历、开展创新创业指导”的教学能力改善计划,打造出“工管结合、实践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以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68%的专业教师具有在企业工作多年的实践经历,87%的专业教师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和社会服务。四是建设高质量教育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实际推进,构建多主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生态。长春理工大学经管类专业教育平台包括:校企型创业园、省级实验教学中心;依托校外资源建设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创客空间;依托政府资源面向教师与学生的研究与教育平台;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交流平台;依托企业打造“企业家智库联盟”;建有一批高质量、符合学校管理类专业定位的实践教育基地。(二)现实启示。长春理工大学经管类专业践行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为社会人才需求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提升了本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一要理念创新先行,明确发展定位,科学制定规划。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必须要转变传统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观念,以平台、生态系统的视角打造校企、校校、校政多方的人才培养育人平台和生态系统。高校和企业要从战略的视角进行规划和实施。遵循“优化重组,创新体系;强化能力,突出特色;科学定位,注重示范”的指导思想,按照“科学规划,分布实施”的建设原则,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进而提高培养模式的可持续性。二要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内涵建设。一是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特色定位,以此为基础开展与之相对应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二是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精英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三是加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融合与互补。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资源不同,应利用双方资源和环境优势,加强互补与融合,不仅教授学生宽厚、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具备深入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三要建立校企合作运行管理机制。一是通过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项目机构,对项目管理、运行、效果等进行全过程跟踪和管理。二是加强校企合作运行管理,这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条件。根据双方的育人目标和规格,设计符合双方要求的培养过程、培养方式、考核评价指标等,制定相应措施和制度。四要打造校企合作平台与生态系统。大力构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推进产教融合,积极探索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转型发展路径;实现学校与企业、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整合学校和学院相关资源,为学生专业实践搭建新的平台,也为学生创业提供新的载体;构建校企、校校、校政多主体的人才培养平台和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网络。五要加快校企双方教学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高校专任教师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指导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实践指导专家应加强与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以及培养举措等方面的沟通,使双方在学生价值观、知识素养与能力培养上的认知一致性和行动协同性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马纲.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理性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2(06):6-7.

[2]封伟毅,张肃.产学研合作对高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国2006~201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7,36(07):150-155.

[3]葛永芳,陆峰.产教融合下的企业文化育人综述[J].现代企业,2021(01):131-132.

[4]戴涵莘,陶亦亦,张芬,等.基于民营经济的联盟型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80-81.

[5]张军,郭建勋,毕素平,等.地方应用型高校“八双”校企合作育人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21(06):181-184.

第5篇:企业人才培养规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模拟 SMART职业规划体系 实践成效

2009年,江西现代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3G经世学院”,形成校企合作体系下的二级学院管理体制,合作培养通信专业人才。企业派遣专业人员与学校融合,共同搭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形成教学及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与就业管理专业团队。来自中兴通讯的技术人员全程参与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养、教学实施与教学质量监督、学生技能认证、学生管理、学生就业支持等。几年来校企合作开发了,以职业素质与能力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规划体系为指导,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导向,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教学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为主线的 “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实现了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

1 基本思路

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资源,培养能与企业无缝对接的高技能人才。

2 “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

从社会需求出发,以“职业模拟”为核心的,搭建“职业模拟”教学平台,构建企业工作环境,校企整合资源,采用MIMPS教学法指导学生完成实际工程项目,引入企业的评价方法等,全面实施“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

2.1 倡导SMART职业规划体系。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实施“职业模式”,系统化地培养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倡导SMART职业规划体系。通过引导学生提前进行职业规划、科学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运用企业的培训与评估方法为学生在校期间创造在企业中学习与发展的氛围,并配合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定制岗前培训和在岗实习,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了环境与条件,为学生明确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目标与发展的方向。

2.2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针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解析,构建基于通信工程项目的以交换技术、传输技术、数据通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专业核心平台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

2.3 采用MIMPS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合作培养人才中,借鉴中兴通讯对企业员工培训的相关要求,针对专业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具体特点,采用MIMPS任务驱动教学模式。MIMPS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以模块化教材为基础;以分层交织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真实的工程任务为驱动;以应用型的实训过程为导向;辅以自我评价的助推力,最终实现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培养职业素养的目的。

3 实践成效

自“3G经世学院”2009年成立以来,已有141名同学走上了工作岗位,86人进入企业实施顶岗实习,学生在工位岗位上得到了企业的认可。2013年下半年,我院对94名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研,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7%。调查结果是: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可分为四个类别,分别为网络优化序列,通信工程督导序列,通信设备维护序列,通信规划与设计序列。94名毕业生调研数据显示,从事通信行业的人数为60人,其中从事网络优化岗位的有26人,从事通信工程督导的有17人,从事通信设备维护10人,从事通信规划与设计7人。目前已担任省级项目经理1人、地市级项目经理5人、县区级项目经理(项目小组)经理6人,担任公司技术骨干9人(分别部分项目技术骨干)。从学生工作地点和工作单位情,况来看,江西本地化就业和长三角区域就业人数最多,其次再是珠三角区域,其他地区人数较少。94名毕业生,在通信行业工作的学生目前的薪酬大致在3000至8000元左右,其中09级学生有部分已经达到管理岗位的,工资相对在5000至8000元以上,而10级学生大部分也是在2013年下半年转正,相对薪酬在3000-6000元左右。

江西现代学院与中兴通讯成功合作的实践证明,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若想可持续发展,首先学校必须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能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才能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成果不断延续。

参考文献:

[1]陈桂芬,杨絮.通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1).

[2]包华林,刘良华.“校企深度融合,全程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6).

[3]黄钱飞,蔡泽光,徐芳.通信技术专业“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

第6篇:企业人才培养规划范文

【关键词】海西旅游 旅游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一、海西旅游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是指台湾海峡以西,以福建省为主涵盖周边地区,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东面与台湾一水相连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截至2013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福建省全境以及浙江省温州市、广东省汕头市、江西省上饶市等共计20市,陆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随着海西全方位开展闽台旅游交流合作,打造“海峡品牌”推动海西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多年保持着持续稳定增长,以福建省为例,自2002年以来,每年旅游就业人数增长率平均为30%。

国内权威专家在《海西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中对福建省旅游人才资源需求的预测:从数量上讲,未来3年需要2000~3000名以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未来10年,更是需要近15000名旅游专业人才;从学历结构上看,旅游企业就业人员学历理想结构是中专及中专以下占比28%、大专占比59%、本科占比为13%。而福建旅游企业现有从业人员队伍中,学历结构为中专及中专以下占比73%,大专占比21%,本科占比6%。尤其海西的县级景区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偏低,文化旅游、入境旅游市场的火热需求使得大专及本科学历从业人员着实欠缺。《福建省“十二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强化旅游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旅游从业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实施福建省中长期旅游人才培养重大工程,争取五年内培养600名旅游职业经理人、8000名旅游管理专才和5万名旅游技术能手,充实完善适应市场需求的各层次旅游人才队伍。

二、海西旅游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路

(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海西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体制创新,提升政府部门与行业管理的观念,完善配套政策的实施。组建专业性的权威人才培养组织,整合海西不同省、地区的教育与培训资源,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助推器,旅游学校与企业参与的海西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二)建设以学校为主体的海西旅游人才教育基地

通过详实调查将海西已有旅游学校及相关专业教育组织按产业链重新分类定位,建设差异化显著的海西旅游人才教育基地。各旅游教育组织比较其区域、办学物点、学科优势及师资力量等,有针对性进行市场细分,明确细分目标,使各教育基地既能覆盖面广泛,又能突出重点;既有现实需求的考虑又面向未来;既能协调现有管理模式又有体制创新的人才培养系统。

(三)深化以企业为载体的海西旅游人才专业化培训

以包括旅游人才培训组织在内的旅游企业为载体,将海西旅游人才培养专业化、模式化,打造海西旅游培训的特色项目,并有规划、有重点地促进旅游企业及培训机构的整体结构优化和水平提升。

三、基于“工学结合”的海西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来自加拿大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产学结合,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对学生进行培养。当校内教学进行一定时间后,学生被安排进入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学习实践。基于“工学结合”的海西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将通过创设校企结合的内外环境,培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技能。

(一)搭建互联网培训平台,共享教育资源

由政府主导搭建海西旅游人才教育网,通过网络手段向全海西各学校、各单位从业人员免费进行旅游教育和知识的培训。该平台按照培养具备社会基本素质、专业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坚持“够用”和“必需”原则,突出基础教学,强调专业技能,体现未来发展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尚未接触社会的学生以及学历层次偏低的从业人员提供方便灵活且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按需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学校企业共享资源,加快海西旅游人才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

(二)设计旅游教育独特的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

成立海西旅游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学校、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等学者、专家和单位负责人组成。旅游专业的培养方案就在该组织成员的参与下设计,制定出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海西旅游专业指导委员会应定期研讨,修订并完善实施性教学内容,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三)建设旅游人才培训基地,提升职业技能

基于“工学结合”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由政府主导、学校参与、企业紧密配合,依据旅游人才所处层次、领域的不同,规划相应的海西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及示范中心,如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厦门培训基地,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汕头培训基地,旅游技术人才上饶培训基地,旅游教育人才三明培训基地,旅游规划人才温州培训中心,旅游导游人才鼓浪屿培训中心,旅游饭店人才厦门培训中心等。让培训中的学生员工接受旅游企业最新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完全采取生产性劳动的培训方式。

(四)推行订单式旅游人才培养,满足需求

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真正意义的结合,从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到双方携手开展知识技能的教育,最后就业,紧密联系了学校与旅游企业间的关系。推行订单式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学生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困难选择等问题,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生投身于海西旅游业的建设中来,实现学校、企业及学生可喜的“三赢”局面。

第7篇:企业人才培养规划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构建体系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秉承“敢为人先、勇于变革”的无畏精神,不断探索、积极实践,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思路、培养方法和培养体系的全面升级转型,打造一支现代企业人才队伍。

一、制定培养计划,推行全员培训

建立针对员工履职能力培训的全员提升计划,根据岗位关键性、发展潜力和能力水平三个维度形成人才培养计划,全方位选拔和培养企业关键人才,对企业人才培养形成以点带面的作用。人才培养计划在针对企业潜力新员工方面,持续发掘培养有潜质的新员工,完善企业人才梯队建设。针对管理、技术人才和生产技能人才方面,通过集中专题培训、导师制培养、课题研究、外送交流学习或挂职锻炼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系统培养。针对班组长、企业中层及经营类人员方面,通过自助学习、集中培训、社交学习、嵌入式学习等培养方式提高其领导及管理能力。

分级分类培养能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性和指向性,实现人才培养的动态管理,促进专业队伍与专业工作的协同推进和共同提升。通过专业细分、分级分类能力素质模型的开发,形成相对统一的人才培养及开发标准,构建相对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框架和体系。

二、加强资源建设,保证集约高效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根据企业内部培训机构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整合企业优质培训资源,建设覆盖各专业工种、培训功能齐备、资源有效整合的实训基地体系,构建起人才培养的硬件支撑,确保培训资源与培训需求同步、协调、配套发展,有效服务于长期人才培养规划。一是建立科学严谨的教育培训设备管理办法,提高培训设备设施建设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通过构建“虚实结合、学研并重”的组织体系,建立、完善运行制度,开发配套教材,系统规划师资和设备设施建设,实现培训资源在企业层面的统一规划、使用和管理,体现集约高效的培训管理特色。二通过拓宽选拔渠道、资格认证、建立竞争机制、配套薪酬激励等措施,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内外部师资队伍。三是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深化网络学院建设,实现员工网络学习、网络交流和网络考试和培训一体化管理等功能,实现课件、案例、试题、知识库和素材等网络培训资源的管理和共享,使网络平台成为助力企业战略落地的知识管理平台和自主学习阵地。

三、注重创新研究,推动成果转换

教育培训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开展最佳实践研究,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开展胜任力模型研究,分析岗位所需知识、能力、态度;强化学习地图研究,将岗位胜任力模型、职业发展路径和企业学习资源有机联系起来;探索学习动力圈研究,建立培养、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激发员工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推动学习型企业建设,各专业部门积极推动专业工作与专业培养一体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适用性-应用性-效果-动力/氛围”的闭环学习动力圈,保证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岗位能力要求、员工素质现状的匹配。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建设学习地图,能明确员工发展各阶段应努力的方向和目标,通过对比职业发展路径,使员工及时掌握学习进度和能力素质现状,加强自我动态学习管理。

四、构建评价体系,促进发展提升

从学习需求、学习规划、学习实施、学习评估和学习应用五个步骤来构建和优化培训管理流程,全面深化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提升人力资本。从发展规划、组织管理、业务体系、运行支撑四个维度,研究构建企业培训成熟度模型,建立内部评价及外部对标两大体系。内部从“财务、客户、内部营运、学习与成长”四方面衡量企业运行水平;外部开展与同行业企业的对标,学习最佳实践,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进行同业对标,全面提高人才开发效率和管理水平。在对业务流程、岗位职责、各专业能力素质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专业间的互联关系,实现人才的有序、合理流动,拓宽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优化组织的专业通道设置,促进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和提升。

五、拓展外部资源,加强合作交流

适时与国内知名高校、优秀咨询机构、政府部门、设备厂商、新闻媒体等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共同开展管理创新、科技项目研究,快速提升人员素质。探索以课程共享等方式开展合作教育新途径,培养企业高层次人才。广泛开展企业合作,通过同业对标、跨界学习、管理咨询等形式,掌握先进管理经验和前沿技术,服务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第8篇:企业人才培养规划范文

【关键词】金融专业;内涵建设;综合理财

金融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步伐。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金融环境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在融入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中产生了大量的金融人才需求。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金融人才,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服务就成为了我国各高校重要使命。

人才的培养要与时俱进,新时期下我国对金融人才需求已悄然发生了巨大转变。随着我国居民、企业收入增加及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特别是在近年来频繁出现较高通货膨胀情况下,我国各经济主体呈现出了强劲的“投资理财”需求。对于个人及家庭经济主体而言,包括现金规划、保险规划、投资规划、教育规划、税收规划、养老规划、财产分配与传承规划等在内的综合投资理财已成为个人及家庭急需的金融服务;对于企业而言,投资、融资、内部成本控制等综合的企业投资理财规则是其对金融服务的核心需求。故此,为了适应这种金融服务需求的新趋势,我国将更加倾向于对“金融复合人才”的需求——即具备综合理财规划技能的金融人才。要求其能运用投资理财的原理、技术和方法,有效选择投资工具,针对个人、家庭以及企业的理财目标,提供投资理财规划服务,为客户提供保值、增值服务。

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中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情况并不容乐观:厚理论、薄技能的人才培育普遍存在于各高校。学生毕业后往往无法独立开展工作,企业则要付出更多时间与成本重新加以培养。在金融人才市场中往往表现为低端人才过剩、高端人才稀缺。显然,我国当前高等学校金融人才的培养还无法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故此,以投资理财观培育为切入点,以优化、改造现有教学体系,提升金融专业内涵建设为手段,是新时期下金融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具体措施如下:

1.重构新时期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办学的指南针。纵观国内开办金融专业学校,较高层次有“211”、“985”院校;居中有各类普通本科院校;层次略低的有各类金融职业学校。然而,在大多数高校的金融专业培养目标中会体现如下目标: “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知识,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可见,当前高校在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是大而全,较为宏观也较为模糊,因此对人才培养的实际意义并不大。

2.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调整培养方向

在培养方向上要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对金融人才需求,要着重培养能为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的金融复合人才。另一方面,要考虑我国当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要将原有主要面向银行、证券、保险等大规模金融行业培养方向拓宽到广大中小企业中。将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联动机制,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3.改革教学模式提升金融专业内涵建设

以“投资理财观”培育为切入点,通过整合、优化现有教学资源,探索如何在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方向、学科领域等教学模块中加强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从而提升传统金融专业的内涵,满足社会对金融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如通过现有的《宏观经济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等分散的学科进行交叉与融合,使学生在不同宏观经济环境下,形成综合投资理财能力,能较有预见性地为企业与家庭分析理财宏观环境,优化投资工具,为企业与家庭客户实现收益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

4.拓展校企合作新方向

目前,由于金融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与行业的合作还比较粗浅,这就造成了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的素质与行业所需的人才素质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弊端导致人才培养模式还只能局限于专业教育的框架内,使得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实践教学比较薄弱,

大多仅仅是通过几门课程和几个实验项目来开展实践教学,普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视野比较狭窄对金融前沿形势把握能力较差,因此金融专业尤其要研究如何有效的进行校企合作。

5.引入“学历+ +技能+认证”的新型办学模式

以“投资理财观”培育为目标,改进现有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及培养模式。探索 “学历+ +技能+认证”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在传统教学中,“认证”并不受正规高等教育重视,但在现今社会对金融人才要求具备相关资质认证前提下,应考虑如何将在“认证”嵌入到正规教学中,缩短社会对学生的认可期。据此,本课题将重点探究理财规划师、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注册会计师等社会需求较大资质如何嵌入到现有教学模式中。

综上所述,以高等学校金融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为研究宗旨,将会更好地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更好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最终,全面提升我国金融市场从业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周辉.从金融危机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科技创业月刊,2011(08).

[2]刘学华,国晓丽.浅议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优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01).

第9篇:企业人才培养规划范文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目的

社会市场中不同企业竞争的主要资源就是人才,在中专院校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学校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术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进行实践上的操作。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中的资源,帮助学生有效地将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实践,满足社会企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踏入社会时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生活,在提高学校的就业率的同时,满足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

目前企业在发展中主要是将经济利益不断最大化,所以他们在选择人才的过程中会选择能够立马进行工作的、满足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而学校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人才,能够使其为社会服务。采用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利用学习以外的时间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及早做好职业规划,了解不同企业的需求,通过这样能够帮助企业寻找更好的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同时也能够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中专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1.转变培养人才模式,明确实践目标

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主要是分为思想和技术两方面:一方面通过中专院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对学生开展相关专业的技术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坚实的技术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除此之外,学校进行人才培养还应该要培养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人才,使其具有较好的团队精神和管理能力。目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构建能够实践和了解企业需要的平台,帮助学校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人才。比如说,培养售后服务类需求的人才,组织学生进行企业进行售后服务岗位的工作实践,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知识理论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进而使其能够学以致用。

在明确了实践目标之后,学校还应该要积极地转变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还应该要将实践纳入到教学规划中。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第一年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第二年进行专业技能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技能学习。在第三年,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组织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践,使其能够将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2.整体规划校企合作实践项目

在确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之后,学校和企业要进行相关的实践项目规划,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了能够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要积极构建相关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企业中开展实训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技能和综合素质。合理设置系统性的实践项目,为学生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有多种实践选择,更多地了解不同企业的需要,同时使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3.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之外,还应该要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通过科学的理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使学生能够在踏入社会之前积极规划自己的职业。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的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合作企业的年会、表彰大会或其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管理机制和各项工作流程,继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更快地适应社会企业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学校要认真选择规范的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同时还应该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帮助学生处理与企业之间的问题,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实践。

三、总结

为了能够为社会输出更多实用型的人才,中专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及时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在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帮助学生在毕业之前及时了解企业的需要,及早进行就业规划,使学生快速成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生.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3.

[2]王红梅,尹海昌.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基于“校企双主体”、“工学交替”课程实施的研究[J].才智,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