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范文

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第1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范文

一、英语核心素养及课程改革新动向

首先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对英语学科的理解是什么?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心中时时有课标,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宗旨,不断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英语课程改革的新动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科育人价值。二是关注学生思维发展。三是关注学科核心素养。从14年开始,教育部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近几年的名思教研都在关注和提倡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其中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关键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是必备品格。语言能力是学科的基础,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新课程改革把立德树人、培养健全人格放在首位。语言能力是基础素养,是学生发展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依托,英语语言能力包括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能力观。

二、英语核心素养背景下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

(一)备课方面

在备课方面,我们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学习现状和特点,确立教学目标,正确把握教什么、如何教,以及学什么、如何学。要分析本课所学习的内容和哪些旧知识有联系;对于本课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点应怎样追问;哪些内容是学生能考虑到并在展示讲解时能讲出来的;哪些是学生考虑不到,但通过追问可以讲解出来的;哪些是学生无法讲解必须由老师详细讲解的;本课知识的扩充应该到一个什么程度。

(二)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方面

在上课方面,要求教师按照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展开,追求教学特色和风格。

在说课方面,要求教师执教后对目标确立、学情分析、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资源整合,以及教学成效、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进行全面阐述、系统分析,主要说明为何教、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重在阐释教学理论的应用和课堂教学的反思。

在听课方面,要求听课者对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学方式的合理性、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利用的整合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等进行全息透视和综合判断。

课堂观察、侧重点:(1)自主、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2)学生参与面要广。(3)教学过程是否优化。(4)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评课方面

第2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优化策略

一、聚焦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在于逻辑思维形成,借助学习将思维有效地迁移转化的能力。所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育,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健全学生个体发展和日常行为管理,并以注重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为主,简化知识的领导地位,确保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育能够突出学生的探索能力,改变教师在教学上的禁锢思维,能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到台下融入到学生中,陪伴着学生一起去学习领悟新知识。如:在学习第二单元,古诗《山行》时,这首诗的诗人杜牧是为了感叹深秋中的山林美景而作的诗。教师教学时先板书这首七言诗,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播放几幅深秋季节的山林美景,询问学生通过图片观察到了什么,再借用图片来讲解诗句诗意,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更好地领悟诗词意境。在课后背诵古诗时学生会想起课堂上老师展示的图片,结合诗词大意背起来也会比以往轻松许多。如果学生在学习或者背诵时,生搬硬套,学习成效不见得会有所提升,时间长了反倒会对背诵有抵触心理。可当我们以本着培养核心素养为主开展教学时,学生也沉浸在寓教于乐的快乐中,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聚焦核心素养,完善教学组织

通过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变得更开放自主,弥补了以往教学组织的缺口,且充实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一)给出命题,自设情景,给予创想空间

在新一轮课改之后,课本教材的结构也有了巨大变化,以核心素养为中心,提高学生素养能力为目的,重新架构出一套符合教师新式教学组织的教材,有了教材做辅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跟随老师学习,课后自主复习,这都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准的。

(二)结合教材,培养逻辑思维,丰富想象力

有了教材的辅助,学生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前预习有了兴趣,引发了思考,而课中通过与教师互动沟通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且也能够确保学生课后进行总结,最终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其中,课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透露下节课学习的重点,以及学生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教材习作模块中,由我来编童话、续写故事这两个习作学习,教师根据习作要求可以利用这两个题目来以锻炼学生想象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让教材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在课堂上找几名学生来做简要的复述,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关系,清晰架构。再如:教材第七单元中,课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师授课之前,可以给学生出几个有关小熊、小鸟、瀑布等大自然里的动物或事物的小谜语,猜中的同学可以模仿猜中的动物形态或叫声。当课堂氛围被谜语互动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再引入教材中的课文《大自然的声音》,并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此时学生在朗读中会更加注意文中的语言描述,不自主地便学习到了新的修饰词,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拉近距离,优化教学气氛,和谐发展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要主动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样才能更加完善教学组织,传递语文的核心素养。如教材第八单元《司马光》一文,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为司马光设置一个人物档案,将这位书本上的人物推荐给学生认识。档案上有姓名、性别、爱好、性格特点等,要求学生在仔细阅读完后与老师共同完成司马光的人物档案。在整个合作中,师生和谐共处,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合作,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做催化剂。

三、聚焦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评价

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提出,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人文主义精神,增加课堂趣味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然语文作为各学科的文字基础,需要集中整合各学科,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化视角。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多元化视角的人文主义精神,为学生提供多种角度的学术评价,创造评价学生的机会和舆论,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

第3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标准;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34-02

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行新课改,至今已有十五年,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有效成果和有益经验。但是,知识本位、应试教育的阴影依旧挥之不去,在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教育的失效暴露出当前学科教学中重智轻德、重知轻能、教学与课标背离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建构核心素养体系成为深化课改的关键。

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试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切入,谈谈为何以及如何实现政治课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以培育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何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要“研究制订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自此,以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育和课程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核心素养实现的载体,“学科核心素养”也开始成为许多学科专家研究的对象。只有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理解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重点的教学如何转型,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1. 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要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它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DNA,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养”。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它以学科学习和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为关注点,是一种特定的“学养”。

其次,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一方面,核心素养体系对教学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各学科确立和发展本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各学科教学只有从学生素质发展出发,协调并进,将各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圆融互摄,才能将促进学生成长与满足社会需要相结合,真正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就思想政治课而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由“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有机组成。这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围绕这四个要素展开,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

2. 教学与课标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是指:课程和教学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与课程标准保持高度的一致。其依据在于我国政策明确规定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更是评估教育质量的准绳。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必须发挥课程标准的纲领性指导作用。只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有序、有信、有效、有度。

新一轮课标修订以核心素养体系为依据,核心素养已然成为课程实施的风向标。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确立学科核心素养,使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实现有据可依。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落实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应然要求。

二、为何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

以核心素养为灵魂、深化课程改革的时代,更加强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强调各学科共同发挥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小、落细、落实。

1. 是以素养发展为重点,推进新一轮课改的应然要求

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课堂教学转型,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核心素养这个关键。没有核心素养的改革,是缺乏灵魂的,而没有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是缺乏依归的。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表层化现象较为突出:教学忽视课程标准而过于依赖考纲,使得教学内容零散化、机械化;知识教学流于表层,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应试方法与成绩高低,忽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展性评价不足。以核心素养体系为纲修订课程标准,细化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可以使学科课程目标科学化、具体化,便于教师操作和实施,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加契合课标的要求,这是深化政治课程改革的应然要求。

2. 是打破传统教学困境,增强育人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课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德育课程,重在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品德素养。但囿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困境,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失去了它应有之功能。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的教学,取得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却是学生综合素质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当务之急,破解传统粗放、低效的课堂教学困境之关键,需要在课标“标杆式”的引领下,以培育好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自觉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3. 是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稻盛和夫曾提出“成功方程式”:人生和工作的结果=人格理念×工作热情×能力。他认为工作热情和能力的取值为0~100,而人格理念的取值是-100~100。这个方程式启示我们:人格理念(或称思维方式)对个人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呼吁终身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格理念的培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相契合,意味着教学更加注重学科育人的功能,它能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能力、学科经验内化到学生心中,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本质就是转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种基于学科素养生成的思维,必定能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应获得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重点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规定教学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着力解决的是“教什么”这一教育的基本问题。由此可见,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是将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教学实践的桥梁,各学科教学必须基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与课标的一致性。

1. 提升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

马克思・范梅南说过:“最好的教育关系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具有其本身和内在的意义”,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理解性的政治课堂,是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而非一味理论灌输性的课堂。政治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系统性,理论本身是死板、缺乏活力的。只有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创作加工,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增加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契合度,才能触及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使素养的内化。

2. 完善学业评价,构建发展性课堂

学业评价对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反馈和导向作用。我国长期采用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必须研制完善学业质量评价的具体标准,打破传统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构建发展性课堂。发展性的政治课堂,不是传授应试方法与经验的课堂,而是因材施教、挖掘潜能的课堂。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注重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形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立体评价,让评价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3. 强调能力导向,构建实践性课堂

时代的变化发展使社会对个人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高素质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以往的政治教学大多采用理论灌输、教授应试技巧的方式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一带而过。这种教学模式下培育出的学生只是会背书和考试的机器,而不可能是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政治教学必须将旧观念转变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观,构建实践性的课堂。实践性的政治课堂,不是被动接受的课堂,而是主动参与的课堂。政治课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讨论和辩论,而是走向社会进行参观、访谈和调查;不只局限于政治学科的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圆融、渗透,开发更具特色和开放性的校本课程。学生在个体实践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往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个人相伴终身的能力和品格。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是思政课教改必须遵循的规则。政治课教学只有做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执“标”必严、违“标”必改,才能确保学科教学目标指向于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彰显学科育人价值,真正落小、落细、落实立德树人的各项要求,培育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参考文献:

[1] 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

第4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范文

摘要:《生命的甘露》是湘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十课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主要内容为保护水资源,让学生形成和强化环境保护的意识。本文分析的是由王涛老师执教的一节课。该教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甘肃当地的缺水现状出发,围绕水资源的重要性与合理利用展开课堂讲解,充分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知识学习与自身生活体验的密切结合。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脉络较为清晰,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领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技法。基于学情的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层层推进的环节,不仅把学生领近门,更引导他们走向深入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招贴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95-02

在笔者看来,本课是在传统“三维目标”教学基础上进行了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方式的调整,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美术学科提出了五个学科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美术表现”、“创意实践”,这些在王涛老师的课堂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根据教材要求,王老师将该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维度:(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水资源的现状,认识水对生命的重要作用,掌握设计水资源招贴画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认识水的重要作用,并学会结合主题设计・招贴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好习惯。整体而言,王老师的教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色。

首先是注重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不可否认,当下,我们身处读图时代,几乎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纷至沓来的视觉文化的冲击,卡通、漫画、广告等视觉画面正全方位、立体化地冲击着我们的眼球,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1]。为此,授课教师首先注重“读图”的作用。注意以直观、生动、典型的图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招贴画本身具有良好的视觉表现性,王老师充分抓住招贴画这一特点,在课程中展示三幅招贴画作品,并提问学生最喜欢哪一幅,充分利用“图像思维”,即在进行观察、欣赏、创意时,把相关的信息与图形、图像进行关联、映射。把设计、创意的过程转换为图像的变换过程。由此,逐渐引导学生懂得招贴画的作用,即用画中的图像和文字简单明了的传递想要表达的信息,并突出本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内容即设计一幅富有创意性的招贴画。王老师在接下来示范招贴画创作的过程中,逐步彰显出招贴画设计应从图形、色彩、文字三方面进行创意设计。笔者认为,节约水资源的主题是创作者在招贴画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这是教给学生通过观察作品内容,结合对图像三种语言的识读,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并带有责任的去亲自设计一幅节水的招贴画。

其次,教师巧妙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在本课中,王老师将小任务赋予每一位学生,将新的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融入其中,学生通过对所承担的任务进行分析、操作和实践。在教师演示操作过程中,学生被动地听,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则变为主动地做,将看似枯燥的招贴画知识练习暗藏于生动有趣的任务之中,不仅使学生情绪饱满,而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操作中,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同时,王老师还关注到美术学科的特殊性,注重学科交叉。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将自然、语文等有关知识融入到课程中来,例如,王老师在示范完成一幅招贴画设计时,提出画中的主题文字应简洁、通顺、突出。通过观察、思考、想象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三,合理介入学生生活,培养创意思维。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情景的设置和导入尤为重要,以生活的点点滴滴创设情景导入课堂,是引发学生反思的情境和平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问题设置与情境教学。在现实的社会情境中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和保证。王老师在课堂开头播放水污染相关视频,被污染的河流、干涸的大地、因缺水而死亡的人类与小动物等,都使学生触目惊心,更会触动学生幼小而善良的心灵。招贴画设计的思维来自对形象的不断联想和否定,教师分析招贴画作品的过程就是学生了解作者灵感和创意性思维的过程。王老师在解读作品的同时,结合社会现状,巧妙的将德育有效融入教学,以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

最后,素养提升将会使学生享用终身,文章前面提到了美术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2]2015年教育部负责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战略已正式启动,尹少淳教授指出:“知识与技能如果没有跟情景相结合,没有跟生活相结合,没有跟解决问题的需要相结合,就是死的,而死的知识最终会被遗忘。”[3]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核心素养时代”,这不仅取决于美术教育专家及学者的研究,更大程度的取决于一线教师的教学,任何理论在应用的过程中都要经过不断地实践,而实践的过程则是十分艰辛的,一线教师更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将最新的教育理念带入课堂。其次,一线教师在学校中所担任的不仅是教育工作者,更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监护人,不仅要对教学成果负责,更要对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等负责,也要对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各种大小意外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及应对策略,例如,手工课中,学生被剪刀或者小刀扎破了手,那这节课该继续进行还是先照顾到受伤W生呢?这种细节上的关注和处理也是美术学科之德育力量的直接呈现,是教师的教学情怀。因此,笔者认为,任何高深的理论研究都应先体验一下真实的一线课堂,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最全面、客观、真实。

参考文献:

第5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范文

在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才刚起步,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做了探索与研究。鲁子问提出:“一直以来英语学科关注方向多在于语言学习,未来应更关心学生素养的养成。就教师角度而言,建构核心素养的中心是从重言传到重身教。”王蔷认为:“英语学习使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在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建构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程晓堂、赵思奇指出,“中小学的英语学科和英语课程,除了使学生把英语作为交流工具来学习之外,还具有多重的育人价值”,“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就不能理解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内涵”。梳理专家学者们的观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师要正确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根据修订中的新课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也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语言意识、交际身份意识等。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对文化意识进行渗入式培养,让学生可以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吸收和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和批判接受外国文化,能够顺利进行跨文化沟通。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与英语学习过程紧密相关,以辨析、分类、概括、推断、分析等方式呈现,并体现其在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特点。学习能力指学习者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学习能力体现在对学习能始终保持较高兴趣,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效获取学习资源并选择适当策略进行合理学习。

二、教师要改变观念与发展自身能力

教师应该认识到,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帮助学生提高全面素养。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不能只以语言能力和考试分数为最终目标,而需要考虑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等目标。英语教师要正确理解英语学科对培养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转变观念,改变局限于语言知识传授的教学设计。此外,教师还需要学习更多的先进教学方式方法,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接触不同的文化,开阔视野,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 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修订中的英语新课标明确,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基本内容是“课堂教育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在讲授课本内容的同时,要以课外实践活动作为延伸,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相互交流,可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英语解决问题。

第6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初中学生 数学核心素养 培养途径

数学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中,严密求证、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并能准确清晰地进行表达。从数学的专业角度讲指的是学生面对数学问题能够抓住与问题相关的本质和背景的学科素养;能够熟练地使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的素养;面对数学问题能够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素养;在实际生活中善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养。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

要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要能明确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因为一切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更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线和核心。素质教育推进的今天,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能够完成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的教学目标既有关联性,又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能有所侧重,但又不能有所偏薄。这就要求在几十分钟的课题教学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否则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为了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强化教学目标的设计,优化课堂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初中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

二、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践进行教学

初中数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数学老师在讲台上生动地讲着,学生在下面聆听着,并按照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和笔记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授课结束后学生根据学到的理论知识,练习相关的习题。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认真研究会发现一些弊端,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老师的讲解占据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的授课内容,没有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被对待,没有能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数学老师应根据实际的学情,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应用新的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课堂教学。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学生以后的工作中,都会遇到和数学相关的问题,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而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解题能力,没能具备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应用的能力,那么就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如果只是让学生一味的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数学的理论知识,虽然能一时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但只会造成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无法提升数学的核心素养。面对新的教育形式,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数学老师应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教法,优化课堂设计,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充分地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教学形式,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这个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形式,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对于老师的教来说,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的学,传统教学中老师只顾及到了个人讲课的感受,没考虑到学生是否感兴趣学,导致教学的效果和学习的效果不理想。素质教育形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老师应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摆正教的位置,认清教师的角色定位,切实处理好数学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积极地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重视和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就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从而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打下基础。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还表现在,学习中学生能l现疑问,能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疑问,并且能多角度、多方面地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设置科学评价体系,促进核心素养的提高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评价,常用的评价方式是考试与作业,这两个评价方式强调了学生的智商发展情况,强调了学习成绩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的情商发展情况。“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要求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情商。首先数学教师要采用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要渗透美的教育,让学生发现数学的内在美,从而使学生热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其次,要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数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没足够的信心,那么遇到难学的数学问题时,就会退缩,就会止步不前。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以促进其信心的提高,从而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打下非智力方面的基础。

第7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对象 过程 方法 收获

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预示着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已经从表面形式的课程改革回归到教育本质,即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抓住育人根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的成长为根本,向学生的未来成长方向前进。

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主要是放大了化学的应试,弱化了化学自身的学科素养培养。初中化学老师长年经营于一个年级的教学当中,教学经历和教学视野注定了教师自身素养很难达到很高的高度,不少初中化学老师不能将化学教学建立在大学科领域去培养学生的学科r值、思想方法以及学科知识体系。

所以,我认为学科启蒙性这一基本目标应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关注点,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从学科本源和学科本质的高度立意,追求有学科品质的教学。

在这种教育期望之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彰显四个关键特征,以满足教育本质的现实需求。

一、明确的教育对象和内容

化学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的学生,教学改革,是为了改掉现存的不合理的部分,剔除功利的、浮躁的追求,并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完善和修正我们的教学行为。只有从现存的实践出发,回到“人”这一主体对象,才能确定改革的真正目标和方向,也才可能开展有效的改革。

化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化学学科知识、核心思想和基本概念等这些更是化学学科素养的基本构成部分,开展教学首先当围绕这部分进行。

就初中化学而言,氧气性质和实验室制取,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铁、铝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都是重要知识。物质的转化、分类及物质结构如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是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与物质间相互转化,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点,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观点,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相互联系的观点,化学变化中能量与质量守恒的观点,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观点等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形成的核心学科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清楚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可就事论事,应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原子论、分子论及元素周期律的发展,透过整个研究进程就发现互相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更看出化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化学对人类进步做出的推动。

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近年来各种教学模式甚嚣尘上,洋思、杜郎口以及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等等,大量无效的讨论引入课堂,热闹之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教学活动把改革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混淆,模糊了课堂教学方法与目标对象的不同。

化学教学当回归本质,形式模式不重要,科学有效的方法无外乎提高兴趣和培养能力。

针对当前化学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化学学科兴趣培养可以从下面两方面着手:一是实验教学。实验可以增强学习兴趣,现场体验实验和科学探究的过程等,更何况这些附加值会反过来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二是化学教学不能只是讲题。化学课堂除了讲题应该还有其他很多知识需要传授。比如化学历史、化学与社会、优秀化学家故事、化学发展等等,包括各种化学情境,情境可以是实验性的,可以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可以是科学史料或前沿科技的。即使做题也该是在情境之中完成,而不是孤立的为做题而做题。

三、高效而明晰的教学过程

彰显教育本质的化学课堂教学,其过程应该是高效明晰的,目标明确,对象清楚,没有太多的形式和炒作,也不需要过度的复杂机械。简洁的课堂教学过程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首先,去除修饰,平淡是真,顺应学习规律,老师做好引导。其次,明确具体的聚焦,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根本。第三,把握基本的核心要素,适合是最好的选择。

四、愉悦的感受,合理的学习收获

每件事情都有其自身规律,化学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的活动,要让师生做到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或者沉浸在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感觉要自然。这种自然的感觉使人精神轻松、身心愉悦,既能更好地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也有助于师生水平的更好发挥,核心素养的自然渗透。

一堂课完成后,不是首先看教学进度完成与否,而是回顾本节课自己讲授了什么?学生收获有什么?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在本节课如何得到了体现?

第8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10-01

最近不论是小学科学课,还是幼儿园的科学课,很多人都在讨论如何让一堂科学课能欧顺利的上下去,如何吸引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如何全身心的投入探究活动,保证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甚至课后的时间里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能够得到提升,其关键在哪里?是精心设计的问题还是层层深入的引导?是结构性的材料还是带着幽默感的引人入胜、娓娓道来?亦或者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我觉得这些都对,也都指向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学生的需要。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我个人觉得还是课堂,而课堂能够顺利进行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保证,如何让课堂能够吸引学生从而使得其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则在于学生的需要。如果你上课的过程是围绕学生的需要来设计并进行的,学生在满足自己需要的时候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发言,而不会做出游离于课堂之外的一些行为。反之,你上课的过程对于学生的需要完全无视,仅仅是教教材,走教案,那么学生首先会觉得你上课无趣、无聊,然后就是不想听,觉得没意思,接着就会表现出魂游天外、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甚至于调皮捣蛋等等。那么怎么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一致,并且在不断的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同时使得课堂内容紧密、引人入胜,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呢?那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培养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来营造、引导学生的需要。

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已经不需要我再来赘述,兴趣其实是学生课堂需求的最直接的来源,如果孩子对科学没有兴趣,他在课堂上谈何需求?又怎么会认真听课?这么做岂不是在违背人性?所以说兴趣是一切的前提,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激发、培养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的问题、结构性的材料起到关键的作用。

学生在课堂进行过程中的需要是需要老师引导的,只有学生的需要与课堂教学的目标一致,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果他的需要与教学目标不符,甚至是背道而驰,那就不是在培养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了,而是一种游戏,纯粹的“放羊”了。举个例子:在《亮暗与照度》这一课,一上课就创设情景:台灯3选1,在晚上读书写字时候用,你会怎么选?学生根据亮暗选择其中的一盏,教师提问到底是哪一盏台灯亮?眼睛比较不精准。这时学生的需要是能够精准地测量,好,现在我满足你的需要,给你测量的工具平板电脑并且教你怎么使用照度传感器,这时候学生都是认真听讲并按教师的预设在走,这就是“需要”的力量。在学生小试身手过后测出台灯下任意位置的照度以后发现各组照度值不同,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提出“照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其实这个时候学生都知道了可能是与平板摆放距离台灯的位置或者是台灯的高度有关,而教师提出用实验来探究的时候,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培养下这时候他们的需要就是“通过实验探究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然后教师就满足学生的需要,给学生时间去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案,让学生交流并对实验探究的过程做出细节的指导,教师给出结构化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其通过分析数据最后得出结论来证明你的假设是正确的,满足学生的需要。甚至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将学到的与照度相关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评价在太阳底下看书会怎么样?满足学生再掌握知识后想“炫耀”一番的需要。这样的设计可以称得上是层层剥笋,通过满足学生的层层需要,来完成课堂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师的学科素养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

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起码要有一桶水。所以不管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语言规范,还是每一次实验的操作规范,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夕之间就能够得到提升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潜移默化下逐渐提升的。如何更好得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呢?首先就是要提升我们教师自己的学科素养,上课时注意自己的每一句话是否科学、规范。自己每一次实验的演示操作是否科学、规范。其次要更加精细化地去备课,去研究学生在课堂的每个阶段他们的需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的需要和教学目标一致起来,如何将满足学生课堂需要的过程转变为教学的过程。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上接第309页)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生物学教学》,2015.2

[2] 《中学生物教学》,2015.5

[3] 《科技辅导员》,2014.3

第9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 全球教学 发展起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界定

1.核心素养的概念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继素质教育后,我国教育界的热门词汇,2014年,《人民日报》曾开出专栏解读核心素养,认为核心素养不能够简单等同于其他素养。核心素养应该是建立在学科之上。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平台上构建的适合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核心素养更多地强调个人学科修养和对家、国的关爱,强调学科教育对学生社会公认价值观的培养,正能量的引导。当代众多教育家和学者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界定。成尚荣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基础。不仅注重学科的基础。同时也关注社会发展的基础需要。以及个人发展的基础需求。这就使得核心素养更加具有发展动态的特性,而李小建教授则认为核心素养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具有共性的认知、思辨、判断等认知能力,同时还包括组织、管理和交往等非认知能力。

2.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界在对本世纪世界和我国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后,针对未来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教育理念。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通过对核心素养的不断论证。提出了三方面的内涵:首先,是具有学习和创新的素养,具体包括提取与批判思维的形成。解决不同情境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协调与沟通能力。对待传统事物的变革与创新能力;其次,是指信息化素养,未来世界是信息世界,对信息的处理和把握程度是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素养。具体包括媒体素养、数字处理素养、通信发展技术等;最后,是具有良好的职业和生活素养。具体包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对自我职业规划的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二、构建“核心素养”的垒球教学课堂

1.整合高效资源、形成核心课堂

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整合提炼教学资源,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育能力。为其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建立在高效n堂基础之上。而高效课堂的建立则是在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基础之上。由此可见要想构建具有核心素养的高职体育课堂,必须从整合高效资源、形成核心课堂这方面人手。高校的垒球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垒球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此外,通过垒球运动还要塑造独立自主。顽强拼搏。具有一定抵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这使得高校的垒球教学目标不再是一维目标。而是呈现出三维多级目标。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达到这些目标。就需要整合最优秀的垒球教育资源。并对其加工提炼,形成课堂的核心内容。这些资源不仅指教学内容和手段,同时还包括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

2.形成“大”体育与“微”课堂

要改变人们对体育运动认识上的偏颇。当学生和家长提及体育教学时候,更多的时候是将其看作课余文化和休闲娱乐活动,完全忽视了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价值,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人们对体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形成了一个“大”体育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形成。正是建立在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基础之上。

田麦久教授在北京体育大学报告会上曾经指出,中国高校的体育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而缺乏将“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素质和能力的桥梁,而核心素养的提出恰恰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理念的实现需要建立在有限的课堂当中,在有限课时的垒球教学中,实现高校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根本变化。需要高校垒球教师结合垒球运动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大”体育和“微”课堂的统一与整合。

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形成特色课堂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继素质教育理念后的教育界的又一全新理论研究成果,是素质教育的凝练与升华。理论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和完善。高校垒球教学采用“核心素养”为理论指导。必然就需要构建具有这种理论导向的特色课堂。而特色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便是特色的教学内容。高校垒球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与国际大学体育教学接轨,同时还要立足高校教育的本身特点。重新构建高校垒球教学标准。此外,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俱乐部,在垒球课上教学和课外活动中不断渗透体育核心素养的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课余活动、课外俱乐部等平台,吸收最为优秀的垒球资源,采用最为适合的教学方法,因地因时制宜形成最佳的教育资源。不断将体育核心素养渗透给学生,增强高校学生“大”体育的观念,形成特色垒球教学课堂。

4.强化体育教学的实用性。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高校体育教育培养社会基础实用建设人才。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教育学科,应重视体育教学的实用性,通过垒球教学增强高校学生的身心素质,为其将来步人工作岗位奠定身心基础。同时高校的体育教学还要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