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范文

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

第1篇: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范文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影响

中图分类号:S42;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158-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气候变化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当今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暖冬”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的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都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所以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1.气候变化的概述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就是所谓的气候变化。其主要表现在离差和气候平均状态两个方面。如果这两个方面其中之一或者是同时在统计意义上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这就说明气候发生了变化。多层次、多方位、多尺度是气候变化影响的显著特点。当然,气候变化产生的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影响,比如说气候变化提高了我国有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以偏概全。如果就对整个中国而言,那么气候变化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的主流影响就是负面的。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变暖,我国南方的春季开始出现霜冻、冰冻等自然灾害,这样就会导致农作物的抗寒性不断减弱,发育期也较之前提早了。在南方出现高温干旱、洪涝灾害严重的同时,北方的干旱面积也在不断地扩大,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加。农业气象灾害被看做是我国粮食发生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中旱灾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大的气象灾害,接下来依次是洪涝、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除了这些我们知道的气象灾害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病虫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作物的施肥措施以及作物品种和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不易被人发现,所以气候条件就成了影响农业病虫害波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气候变化和农业病虫害的产生及普遍流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甚至于有可能引发新的农业病虫害,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对气候变化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其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及病虫害的影响,这样就会对以后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1]。

2.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产生的影响

2.1 对洪涝灾害产生的影响

我国的洪涝灾害根据季节划分可以分为春季洪涝灾害、初夏洪涝灾害、夏季洪涝灾害和秋季洪涝灾害。从洪涝灾害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出洪涝灾害在一年之内的任何时刻都有可能发生,不会受季节限制。在四种洪涝灾害中,夏涝产生的危害最危险并且发生几率也很高。就我国而言,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南地区,在黄河、淮河及长江流域最为集中。台风、暴雨等洪涝灾害是由全球气候变暖,海水的逐渐温度提高所造成的。在我国淮河、长江及太湖等大型河流、湖泊区域,洪涝灾害不断发生,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根据2000年至2015年的数据分析,得知洪涝成灾率逐年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极端气候时间的发生概率也在呈上升趋势。

2.2 对旱灾产生的影响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在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也日益加剧。在某些干旱地区,土地大面积的干旱问题时有发生,这样就会使土壤里面的十分不断加剧蒸发,以致土壤内的水分逐渐匮缺,从而使得受灾面积日益增加。众所周知,长江以北区域是我国的干旱集中地,而我国的农业生产区也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在我国华东北、华北地区干旱情况越来越严重,干旱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而相对来说我国华中北、东北地区干旱面积的增加速度就比较小,西北东部干旱面积的变化更是不明显。而我国降水变化趋势和我国的干旱情况基本一致。近几年来,我国华东北、华北地区的降雨天数逐渐减少,降雨间隔加大,长期不降雨的次数不断增加,降水量也是逐年下降,这就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干旱情况更加严重。

2.3 对大风冰雹灾害产生的影响

除了洪涝灾害、旱灾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之外,大风冰雹便是我国的第三大农业灾害。现如今,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大风冰雹灾害也随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风冰雹灾害的主要特点就是发生频率高、涉及范围广。这样就会使得灾情在局部地区比较严重,同时累积损失也就会非常严重。大风冰雹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农业自然灾害中占据十分之一左右。

3.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病虫害产生的影响

3.1 气候变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

现如今,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乐兀这就导致了农业害虫的发育提前,繁殖数量也就增加了。据统计,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害虫增加一至三代。随着农业害虫的不断增加,其对农作物危害的时间就会增长,与此同时也就会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损失严重,不利于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进行。全球气候变暖的日益加剧使得我国有些地区的“暖冬”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大家都知道害虫繁殖需要温暖的环境,这样一来随着冬季温度的不断升高,对害虫的繁殖就变得更加有利。害虫的繁殖数量增加,则它的死亡率就会逐渐下降,那么总体来说害虫的数量始终处于增加的状态。另外,气候变化也会使新的农业病虫害产生,以至于对农业的生产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2]。

3.2 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

对农业病虫害产生的影响也和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有密切的联系。比如说,我国西南地区及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的主要生产区域,但是由于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暖干化的趋势更加严重,病虫害也变的越来越严重。由于气候变暖的原因,我国西北地区的降水量逐渐增加,暖湿化的迹象频频出现[3]。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东北地区地处最北方,纬度比较高,冬季的气温也比较低。而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冬季的温度逐渐升高,使得病虫害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而另外一个我国重要粮食产地华北地区,由于气候变暖越来越严重使得华北地区的降水量逐年减少,温度的升高为病虫害的繁衍提供了便利条件。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性气候变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样也就会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损害了我国的根本利益。本文主要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或许认识并不充足,但仍希望可以对以后我国的农业安全生产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顾娟.浅谈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及病虫害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8):65-66.

第2篇: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范文

1 全球变暖的影响

全球变暖的度量标志是气温较往常的气温有所升高。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气温差别很大,即使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和时令的气温也有差别。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报道,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57.9华氏度(约为摄氏17度),是自1880年有记录以来的第14个高温年,比20世纪平均气温高0.9华氏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空研究所揭示新的资料分析显示,2014年地球表面温度比20世纪中期的平均值高0.52℃。2009年全球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提出控制温度升高幅度低于2℃为目标,也就是说,近期全球变暖的平均气温不超过2℃,具体表现为日常气温比往年同期的高,极端最高温的日数比往年的多,应该指出的是,全球变暖是大趋势。

目前,对气候极端变化所能依据解释的科学证据并不充分,甚至对因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过多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暖化的科学论证都还不能确定。但是,全球变暖现象对海水鱼养殖的影响是明显的。

首先,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山消融,北极冰山变矮,冰山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有研究资料表明,我国近30年来,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是2.6毫米/年,高于全球海平面上升的1.7毫米/年的速率。可以预见,海平面上升,影响着海水鱼塘的养殖面积,养殖面积减少。甚至普遍认为冰山消融,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正在加快。

其次,气温升高全球变暖,暖水性的养殖种类将有机会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转移迁徙,改变海区生物群落和生物地理学的结构,如颇具经济价值的大黄鱼由福建沿海扩增至江苏、山东沿海实施人工养殖将成为可能。

再次,气温升高,水温也随同升高,海水鱼类胚胎和胚后发育期所需要的温度累加值的日期“积温日期”将缩短,也就是发育加快;由于水温升高,养殖鱼类的新陈代谢将加快,在每年5月份至10月份有效的养殖生长时期的生长率将提高,产量随之提高;再由于水温升高,每年的冬季将推后来临,延长了养殖季节,养殖鱼类个体加大而提高了产量。

最后,水温上升,会带来病害多发。海水鱼养殖常见的病毒性、细菌性引发的充血病、溃疡病、烂鳃病,和寄生虫引发的指环虫病、孢子虫病、锚头蚤、车轮虫病等等,都是高温季节暴发和流行的疾病。据有关报道,日本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日本沿海巨型水母(如海蜇)数量变多了,形成的“水母潮”堵塞渔网,是渔业的一种危害。高温会诱发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在养鱼池形成“水华”,在海区造成“赤潮”。赤潮生物覆盖水池表面或进入鱼类腮腔,会使鱼类窒息死亡。赤潮生物死后会分解大量有毒物质,对养殖鱼类造成危害。

2 极端天气的影响

极端天气是指灾害性天气。平常所说的风调雨顺是一种祥和宜人的天气,既有风又有雨的成份。极端天气的风指的是台风、暴风、龙卷风,雨是暴雨、连延大雨,还有严寒酷暑、雹旱暴雪,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造成灾害性的损失。

暴雨和连绵大雨,将会降低海水表面的盐度和养鱼塘海水淡化,造成鱼类不适盐度而死亡,甚至洪水泛滥会带来淹没鱼塘冲垮堤岸的灾害。严寒酷暑的水温超越养殖鱼类耐受水温极限,也将造成鱼类的冻死和热死。如冬季时,时有寒潮来临,夜间的水温低于白天的水温,早晨发现鱼排(塘)的鱼不明原因地死了,殊不知道这是低温冷死的。冬季,海冰的出现是另一种灾害,海冰覆盖着池塘和养殖网箱表面水层,导致水层中的养殖鱼类缺氧而死亡,或因为海冰遮住阳光,导致岩石上附生的海藻得不到阳光而枯死,造成养殖的海参、鲍鱼缺乏食物而饿死。

应该指出的是,海洋气候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也是反常的气候变化。“厄尔尼诺”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暖,“拉尼娜”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冷。“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周期不规则,大约每4年出现一次,其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并且可持续两三年。有报道观察结果,“拉尼娜”会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旱,并使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雨。同时,使非洲西岸和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等东北部地区异常寒冷。在中国,“拉尼娜”现象的出现,秋冬季使华南的东北季候风增强,冬季气温比正常情况低。由于这两种海洋气候现象的出现,导致异常的降雨、干旱、寒冷的反常气候,对海水鱼养殖也会造成危害。

3 应对气候灾害的措施

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对海水鱼养殖造成的影响和招致的损失,是天灾。海水鱼养殖业在应对天然灾害时,要有以下一些举措:

举措一,要有关于防灾减灾的信息网络,迅速而准确地发出灾害预警。当能尽早收到即将来临的灾害信息,组织人们起来抗灾抗害,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将减少灾害的损失,这是抗灾以防为主的关键防线,没有信息就无从防备,让灾害突如其来,损失一定难于想象。

举措二,要有抗灾减灾的能力建设。抗击气候灾害要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建设和贮备,当灾害来临时,能派得上、用得着,不出现人力荒、财力荒和救灾物资荒。因此,在能力建设上,要有划分应急预案级别的应对措施,并相应地给予建设和贮备。

第3篇: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范文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气候变化情景;影响

中图分类号: P33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气候变化问题一直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并已成为二十一世纪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国家政治与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农业和城市化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严重影响。气候变化改变了水文循环过程,影响着水资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人类进行水文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水资源管理带来挑战。

1、气候变化对全球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暖是导致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为积雪覆盖面积与冰川面积在气温升高下不断的融化与退却。根据IPCC在2007年的气候评估报告中显示,在过去50年的时间里,全球温度升高的趋势为每十年升高0.13℃(0.10一0.16℃),是之前一百年内每十年温度变化的两倍。随着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1978年以来北冰洋海冰的范围每十年平均减少2.7%(2.1%一3.3%),陆冰的减少造成海平面的上升。另一方面海水随着温度的升高会导致海水的扩张,扩张后的海水同样会引发海平面的上升。IPCC的报告显示,1961年至2003年的海水水平面年均上升量为1.smm(1.3一2.3mm),而1993年至2003年这十年的年均海平面上升量就达到了3.lmm(2.4一3.smm)。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对降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全球变暖使水循环更加的活跃,并且使大气中的水容量增多,所以发生暴雨的几率会不断增加,同时发生干旱和洪涝灾害的面积也会继续扩张。

2、气候变化对全球水文水资源的影响预测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不断加剧将会使水文水资源产生微妙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是不容忽视的。在降水方面,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不同区域内会表现出不同的降水量变化,而这些变化也会比20世纪的降水变化明显的多,首先是高纬度地区全年降水量会增加,中纬度北部地区、南极、热带的冬季以及亚洲东部与南部的夏季降水量会增加,而与之对应的澳大利亚、中美洲以及非洲南部降水量则会减少。随着蒸发量的加大以及温度的升高导致降水量的变化,极端降水时间发生的频率会不断增加,同时恶化程度也会增加,尤其表现为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的风险会不断加大。全球气候的变暖也会影响水质与水量,从IPCC 2007年气候评估报告中显示,气温升高1℃,缺水人口将达到4亿一17亿,而升高2℃,缺水人口将达到20亿,地表温度在升高7℃左右,则全球将会有1/5的人面临洪水灾害,而11亿一32亿人将会缺水,如果情况不能得到改善,一直到21世纪末期,全球将会出现2/3陆地要面临干旱。同时温度的增加会使水的质量不断退化,水质量也会随着水流容量的变化发生改变。

3、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人们对全球变暖危害的认识也在逐渐提高。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已经开始显露出来。首先是气候变化对我国的降水分布与强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部降水总量呈现增加的趋势,西北增加而西南地区则趋于减少。东部地区降水量区域性变化较大,华北中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沿海降水增多,而华北大部、华东北部以及东北东部则呈现出降水量下降的特点。在降水频率方面除华南以外的东部地区在明显减少,西部地区在不断增加。但是降水量增加的地区并不代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增加,因为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蒸发量的增加会减少地表径流,其中降水的大量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会浪费很多可利用水资源,而作为人类可利用水主体的河流径流受到实际降水量与蒸发量和渗透量的差值的影响。其次是气候的变化使我国冰雪覆盖面积减少,冰川退化,明显体现在西北山区的冰川面积不断减少,直接导致我国以冰川为主要补给的河川径流也在不断减少。再次,气候的变化不仅能够影响降水的强度与频率,影响水循环系统,同时也会影响水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并可能引发水灾害以外的其他自然灾害,对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会产生很大影响。而随着水资源自身温度的增加,蒸发量的加大会导致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污染加重,同时温度的增加也会使河流中污染物的分解加快,影响我国水资源的质量。

4、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文水资源工作努力方向

在全球气候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首先应当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认识。我国由于气候变化引发的水灾害在不断增加,证明了我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从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来看,在面对洪涝、干旱以及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适应能力都很低,所以在水文水资源工作与管理中应当认识到我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这一事实。其次要认识到改变水资源对气候变化脆弱性的努力方向,包括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机制建设、经济发展因素以及科技水平因素。

结语

要加强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首先应从加强对水文水资源的认识入手,认识到当前水文水资源正在气候的变化下产生着哪些变化,从而有依据、有目的的开展水文水资源工作,这就需要加大水文水资源研究力度,通过理论的突破与技术的突破来使评价机制和预测机制更加成熟;其次在工程建设方面,工程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对的问题包括极端气候的出现以及破坏性防治,提高水库、分蓄洪区等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增加供水能力;再次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为统一的可持续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从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最后要加大对水文水资源工作的科研投入力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从而缓解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工作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宁金花,申双和.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4).

[2]碧兰,赵成义,秦保芳,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11):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

第4篇: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范文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特点 农作物 影响

[中图分类号] P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91-01

以全球变暖为标志,诸多的气候、环境变化逐渐显现出来,其中不但包括我们熟悉的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损,还包括生态系统退化、大气成分改变等。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全球气候变化幅度已经超过了自然演进的范围,长此以往势必会威胁到人类生存、经济可持续发展。笔者将气候变化于农作物生长联系在一起,对近年来气候变化体现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气候变化于农作物的影响。

一、近年来气候变化特点分析

如今的全球气候变化较大,生态环境日益恶劣,而我国的气候变化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稳定性差

相关调查显示,近百年来我国的年降水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主要河流的流量也受到较大影响,出现旱情的几率明显增加,局部地区在一些极端气候的影响下,甚至会爆发洪水以及次生灾害。总的来看,全球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稳定性,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体现得更加尖锐。

2.气温要明显增加

通过对我国近百年气温年均值比较后发现,气温增长比较明显,增长区间在0.5―0.8℃之间,这一气温均值相较于全球均值要更高。中国气温升高比较显著的是近五十年,其中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活跃,对外贸易的开放,气温升高趋势日益明显。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冬季是增温比较明显的季节。

3.极端气候较常见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越来越多,诸如台风、干旱、高温热浪等都出现得更加频繁。当前全球变暖趋势日益明显,中国的自然环境复杂性又较高,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出现极端天气的可能性要更高。就既往的情况来看,中国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最为严重。

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我国气候变化的特点有了清晰地认识,正是这些典型的气候变化对农作物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总的来看,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积极影响

光、热、水对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这三个要素的组合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果。气候变化、温度上升会导致作物种植熟制北移。气温不断上升,可以使积温增加,进而延长作物的生长期,这不但会影响到作物种植的结构,还会对种植制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就既往的情况来看,北方存在严重的冻害,气候变暖将使这种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以冬麦种植为例,上世纪50―70年代,北方冬麦区低温冻害较为常见,大大减少了冬麦的产量,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方冻害得到了缓解,强度也有所减轻。

2.消极影响

虽然气候变化对农作物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具体来说,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消极影响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减少农作物产量

农作物的生育期,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会缩短,如果不采取新的农业技术,中国的水稻、玉米等作物的产量将大为减少。虽然气候变暖使作物的生长期得以延长,但是缺乏足够长的生育期,将直接导致农作物减产。

2.2导致病虫害发生

气候条件的变化会直接对农业病虫害产生影响,农业病虫害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影响甚巨,我国幅员辽阔,农业种植产量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病虫害,因此造成的粮食损失达到了总产量的9%。由于气候发生了变化,我国农业病虫害的客观条件得到加强,致使病虫害的管理和控制存在更大的难度。且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害虫虫卵越冬界北移,这间接提高了害虫生活率,这无疑为农作物的生长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2.3诱发了洪涝灾害

气候变化加剧,我国极端天气出现的几率大为增加,暴雨频发,这无疑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冲击。暴雨本身会带来大量的降水,缓解旱情,对农作物生长是有利的;但是如果雨量过分集中,山洪爆发、河堤决口、路基冲毁都灾害都有可能发生,酿成惨剧。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农业生产,和这些极端天气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4影响农作物品质

农作物的品质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也会受到影响,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水稻,稻米的外观、品质,在气候变暖的作用下将会大打折扣,在高温的影响下农作物度过了开花至成熟时期,水稻的成熟天数被大大缩减,这样就导致了稻米籽粒充实不良、精米率降低等品质问题。一般来说,水稻成熟期的时候,米粒透明度与有效积温负相关,大米的蒸煮食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温度的影响,米饭香味浓郁,一般需要保证灌浆结实期间,具有较大的昼夜温差;在灌浆期间温度比较高的话,就会导致煮熟的米饭过硬。

三、总结

气候变化导致气象灾害的多发性、异常性日益突出,灾害的强度更大,诸多的气候、环境变化逐渐显现出来,其中不但包括我们熟悉的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损,还包括生态系统退化、大气成分改变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十分重大。本文对近年来气候变化体现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气候变化于农作物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5篇: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范文

关键词:气候变暖;影响;农业;对策

自西方工业化以来,世界人口在急剧地增长,人类在日益强大的大规模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大量开垦耕地、掠夺与毁坏森林资源,大量地燃烧化工原料,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致使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导致了全球气候日趋变暖。据美国科学家(1979)估计,如果大气CO2浓度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1.5℃~4.5℃。进一步研究指出,如果人类继续按照目前速度释放温室气体,那么CO2的有效倍增将出现在2060年左右。如此之大的增温幅度和速度,是我们这个星球近十万年来所没有经历过的,换言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我们这个星球的气温将经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点。

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一百年前上升了0.48℃(见下图)。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据中国气象局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近三十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

全球气候不断增暖将改变各地的温度场,并影响大气的运行规律,各地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亦随之改变;增温造成的海水、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还会使海平面上升。这一切都必将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包括水资源、能源、土地、森林、海洋、人类健康、物种资源、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等带来巨大冲击,并造成许多目前仍估计不到的重大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暖对农林业的影响分析

1.全球气候变暖将明显提高中国各地的有效积温,使无霜期延长,因而有利于复种指数的提高,并造成喜温作物的种植北界向高纬延伸以及作物产区的地理位移。这意味着我国目前的各种作物气候区划都可能发生变化:现在的一些作物适宜种植区将变得不再适宜,并出现一些新的适宜种植区。各地农事安排都将可能发生重大变动。种植区的北移固然有利于农用土地的扩大,但新开垦的土地因土壤贫瘠或水源不足,大多不易获得高产。而北移了的农作物更容易受到突降低温的威胁。

2.全球气候变暖,将使大量冰川逐渐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自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的山地冰川都几乎发生了大规模的后退。美国NOAA卫星观察到的雪盖资料表明:1980年以来,全球的雪盖面积减少了9%~13%。英国南极考察队的科学家们通过卫星观测发现,位于拉尔森冰架的一块像牛津郡那么大(约2 900平方公里)的冰山已从南极大冰原分离,并逐渐涌向大海。随着全球的进一步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来说,这可能会淹没东南沿海大片肥沃的低地,并造成地表水排泄受阻,地下水位提高,带来大片土地沼泽化。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因海水倒灌,大片良田将盐渍化。

第6篇: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范文

关键词:福清;气候;优势;宜居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029-02

1 引言

“宜居”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深化。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安居”到20世纪后期提出的“人居”概念,表达了人们追求较高档次生活的愿望。而“宜居”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居住从简单要求到综合要求的提高,即对居住条件特别是对环境的要求。所以提出宜居城市的概念,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宜居,首先必须有一个好的环境――气候环境与生活环境,舒适、健康、方便、安全。不仅适合人们居住,而且要和自然界友好相处,人与人和睦共处[1]。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身心舒适惬意而选择理想的居住环境置家立业,以健身延年,增强自信,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已渐成时尚。而气候,是影响人居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福清气候宜人,怎样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优势,提升福清的人居环境,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和重视。

2 福清气候优势分析

福清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西部、北部为山区,东部、南部为沿海,龙高半岛西靠兴化湾,东、南临福清湾和海坛海峡,海岸线长。独特的地理环境使福清市形成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湿润,阳光充足,降雨量充沛。

福清年平均气温为19.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8.2℃,最冷月2月平均气温为11.0℃。从196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日极端最高气温超过37℃仅出现2d,为1978年8月1日38.7℃和2005年9月11日37.1℃;≥35℃高温天气每年平均不到2d,2006年和2007年最多为5d,而全年无≥35℃高温天气的年份多达20年。这在近年来气温不断攀升,全国各地频繁悬挂高温预警信号之时,福清市的宜居气候优势尤其突出。而福清市日极端最低气温低于零度也仅出现2d,为1963年1月27日-1.2℃和1991年12月29日-0.3℃,年无霜期日数为350d。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年日照时数为1796.5h。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夏半年盛行偏南风,年平均风速2.5m/s,大风天气基本上是在台风影响时出现。福清降雨量较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436.0mm,年平均暴雨日数为5d。雨季、干季分明,降水集中在3~9月,而10月至次年2月为少雨季节。

福清每年3~4月气温逐步回升,春雨滋润,春暖花开,偶尔北方有较强冷空气影响时仍有短暂的低温天气出现。5~6月温暖舒适,多为晴雨相间天气,雨季高峰期会出现连续性大雨或暴雨。7~9月为盛夏季节,以晴热天气为主,白昼热而不炎,夜间较凉爽,降水主要是热带气旋(俗称台风)影响和午后热雷雨造成。10~11月为秋高气爽的天气,最为舒适,有些年份会出现秋旱。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冷空气频繁南下影响,但因远道而来到达沿海而成为强弩之末,维持时间不长,天气多晴朗、虽冷而不寒。福清市的主要气象灾害为台风、暴雨和干旱。台风常带来狂风暴雨,造成灾害,但台风却能缓解高温酷暑,它带来的降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解除夏旱,也是夏季宝贵的淡水资源。暴雨会引发城市内涝和地质灾害。

3 因地制宜,减轻“热岛效应”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福清市的气候也出现较明显的变暖趋势。选取2000~2009年最近10年与1971~2000年30年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资料作对比分析,全年各月的平均气温均明显升高,上升最多的是2月高达1.5℃,最少的8月为0.6℃,见图1,年平均气温升高1.0℃,升温明显,图中近10年为2000~2009年,30年为1971~2000年。

再将2000~2009年最近10年与1971~2000年30年≥35℃高温天气年平均日数资料作对比分析,发现福清市近10年≥35℃高温日数明显增多,从1971~2000年的年平均1.3d增加到近10年的年平均3d。但近10年的极端最高气温37.1℃没有突破历史记录,且超过37℃也仅出现1d。

分析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大气环流背景因素外,与福清市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目前城区常住人口已达45万人)、工业快速发展、汽车数量激增而造成碳排放明显增加,产生城市热岛效应有关。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中典型的特征之一[2],是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城市热岛的形成一方面是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筑群密集,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可吸收更多的热量),而反射率小,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夜晚城市降温缓慢气温仍比郊区高。城市热岛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人类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城市热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空气湿度、云量和降水。为了保持福清现有的气候优势,避免将来城市“臃肿”而产生更严重的“热岛效应”,在以后的城市规划中应注意如下问题:根据福清市夏季风向多为偏南风的特点,在以后的城市规划中应该多考虑南北走向的主干道,以增加空气流通的速度和流通量;城市规划建设应以“扁长”形为主,切勿将城市建成“又圆又胖”,高楼应分散建设,拉宽大楼间距离,否则,城市热岛中心尤为明显,局地高温突出;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保留水体湿地,减少地面对热辐射的吸收,缓解“热岛效应”。

4 考虑“气象因素”,避免城市内涝

福清市在经历200102号“飞燕”台风巨大灾难后,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防御台风灾害高度重视,防范意识明显提高。有效的防台措施在近10年的防抗台风过程中凸显成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对于200519号“龙王”台风以及200709号“圣帕”超强台风所带来的特大暴雨,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2010年6月22日傍晚到夜里的大暴雨,由于短时强降水雨量非常集中,再次使福清城区部分低洼地带出现内涝。致灾的原因除与降水强度有关外,也与城市的排涝不畅有关。“龙王”台风过后,母亲河龙江的治理成效显著,减轻了城区防涝的压力。但内河淤塞仍较为严重,城市建设过程中,绿地不断减少,建筑及硬化路面不断增多,土地的渗透功能降低,地下排水系统的设计滞后,面对暴雨城市建设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

为了更好地建设宜居的城市,除加强对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和防御外,还要尽量做到趋利避害,充分利用暴雨带来的淡水资源,同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尽量做到科学合理,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充分考虑福清市的地形地貌,本地和周边县市的降水极值,以及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当今乃至未来可能出现的崭新的降水记录。特别是根据短时强降水的数据和不同的地形条件来科学设计地下排涝设施系统,着重考虑低洼处对高处径流而来的雨水的承受能力。如福清东门一带地势低洼处,强降雨时容易受淹,应提高地下排涝设施标准。另一方面,为城市设计更多的公园和绿地,提高土地的渗水功能;疏通内河和水塘,增强储水和排水能力,避免城市内涝的发生。

5 减少灰霾天气的影响

灰霾天气能见度较差,最重要的是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大,对人畜的呼吸不利。1971~2000年30年福清市年平均灰霾天气日数仅6.6d,而2000~2009年近10年的年平均灰霾天气日数剧增到64d,灰霾对空气质量的不利影响明显加剧。一方面我国西北部地区沙漠化日益严重,西北气流携带沙尘南下影响;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土尘、工厂及车辆的排放明显增加,而城市绿地减少,树木植被的净化作用减弱。建设宜居城市,应大力倡导节能减排,提倡绿化,美化家园的同时,减少灰霾天气的影响,提高空气质量。

6 低碳发展,建设宜居福清

与全国大多数城市相比,福清市拥有宜居的气候优势。而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在发展经济和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低碳发展,保护气候资源免遭破坏。福清市在海西发展规划中,被定位为以工业发展和港口建设为主的县级市。发展工业,电力必须保证。而火力发电是高污染、高碳排放的项目,福清市应在已开始建设核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市海岸线长,风能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风能发电,以及利用丰沛的雨水资源有效发展水利发电等清洁能源。引进低碳工业,减少碳排放[3]。还应积极开展低碳科普宣传,提高全体市民的低碳意识,大力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减轻极端气候的不利影响,以及保持本地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建设宜居福清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 勇.国内“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7(10):76~79.

第7篇: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范文

二氧化碳浓度首创新高

根据外媒报道,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最近给出了一套最新测定的数值,部分美国科研人员认为,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这将是人类历史上二氧化碳浓度首次突破这一关口,上一次超过这一数值至少在300万年前。这一现象引起某些研究机构的担忧。

有消息称,按照每小时测量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值日前已超过40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但日均浓度尚低于这一数值。不过,最近一周的周平均浓度值已达到399.72ppm。部分美国研究人员认为,北半球许多地方的日均二氧化碳浓度将于5月初超过400ppm这一关口。

科研人员认为,尽管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超过400ppm并不是标志气候灾难的临界点,但这是地球变暖过程中的“一个具有非常重要象征意义的事件”。

科学界之所以了解数百万年来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其浓度,要归功于南极冰芯。在史前南极降雪凝结成冰的过程中,会有气体被包裹在冰内成为气泡。通过钻取冰芯、提取冰芯气泡中的气体,便可检测其成分和浓度。

依据这样获得的相关数据,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近日发表文章说,地球历史上二氧化碳浓度最近一次超过400ppm大概是在距今500万年到300万年之间的上新世时期。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415ppm,全球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至4摄氏度,极地地区气温比现在高约10摄氏度,海平面比目前至少高出约5米。

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自1958年开始持续监测大气中每小时的二氧化碳浓度,其最初测定的该数值是317ppm。科研人员指出,在工业革命前的人类历史上,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从未超过300ppm。

人类活动虽然不是气候系统的组成部分,却是影响气候变化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期可以像现在那样对自然环境带来如此深刻沉重的影响。人类燃烧矿石燃以及毁林,矿石的开采与运输过程,大部分的工业生产过程等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这种量的变化久而久之形成了质的变化即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多对全球环境变化产生了巨大作用。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负责运作冒纳罗亚天文台以及全球多个温室气体监测站。该实验室负责人吉姆·巴特勒表示,如今人类已经看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影响,比如强风暴、干旱、海平面上升等,但人类为解决相关问题而付出的实际行动却很有限。

自然性灾害频繁加剧

据以往的研究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4年期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3.2%,大幅超过1990年至1999年年均1.1%的增长率。很多数据表明,二氧化碳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加,有些地方如南部(南极洲)海洋的一处碳汇出现饱和迹象。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去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仍呈加速增长态势。欧盟也认为, “二氧化碳含量达到400ppm,这已经接近了我们必须长期保持不能超越的水平,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没有机会将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

二氧化碳增多进而气候变暖导致气象灾害增多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全球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更频繁的气象灾害,过多的降雨和海啸,以及大规模的损失。一些科学家已经推测出气候变暖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象灾害。近几年来,热带风暴的数量和严重性在持续上升。2005年的大西洋飓风极具毁灭性,其中三大风暴Katrina、Rita 和Wilma,使美国和墨西哥的大部分地区遭到严重破坏,而且,风暴的持续时间变长破坏程度增强。

近20年来,全球范围高温年份出现的频数超以往时段,洪水,雷暴,干旱,雪崩,泥石流和海啸等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自然灾害事件频频发生。极端天气事件趋强趋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以中国为例,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时2亿多的人受灾,造成经济损失达2700亿元。2006年,百年一遇的超强台风“桑美”登陆,重庆四川遭遇罕见的高温伏旱,持续干旱森林火险等级升高导致东北地区发生继1987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强沙尘暴袭来使得北京一夜的降尘量达33万吨。

此外,温室气体的含量增高,会使得海水水体膨胀,不仅地区被淹,还会破坏排水系统,淡水资源矛盾也日益突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相当有限的,水荒不仅是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更是危及人类本身,“为水而战”已并非危言耸听。

全球生态环境遭破坏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带来的必然趋势是全球变暖,平均气温的升高将使得农业热量资源增多,无霜期增长,生育期延长而冷害减少。据有关专家预测,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种植带将向两极推移,喜温作物冷害冻害将减轻。这种变化给中高纬度的农业将带来增产,而在低纬度地区则有加剧热害和逼熟之可能。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后,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将更加猖獗,据研究,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一倍时,昆虫采食量将增加80%,这是由于高浓度二氧化碳状态下生长的植物,其鲜叶中蛋白质和粗脂肪的含量较低,导致昆虫采食量增加。同时,生长季节延长使得害虫的繁殖代数增加,加长了防治期和用药量,给植保工作带来困难。大气变暖必然加大蒸发量,降雨量也相应减少,原来湿润的地方可能变得较为干燥,少雨地方则可能更为干旱。其结果是全球的减产数将大于增产数。

全球变暖而引发的气候变化将在几十年里发生,而大多数的生态系统不可能如此快的响应或迁移,因此自然生态系统将愈来愈无法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从而导致原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的重大损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指出,如果气温升高 6摄氏度,那么,全球将近95%的物种将会灭绝。由此一来,整个生态系统便会遭到重创或瘫痪,生物链的打乱,直接引发生物危机。例如,由于暖水作用,许多生活在海里的珊瑚礁遭到灭顶之灾。2004年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全球三分之二的珊瑚礁遭到严重破坏或处于进一步退化的险境,而且,被破坏的珊瑚礁很多无法逆转,几乎濒临崩溃边缘。

全球气候变暖也加剧传染病的传播与繁殖速度。温度可直接影响疟原虫的生长和蚊虫的生命周期。充沛的雨量有利于蚊虫的滋生,适宜的气候条件可加强蚊虫的侵袭力。疟疾是全球流行最严重的虫媒传染病,全世界有1/20的人口患有疟疾,每年有3亿5000万新病例,约200万人死于该病。霍乱和副霍乱的流行和蔓延,SARS和禽流感的病例已经使人谈此色变。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气温是影响病毒传播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由于气温升高,空气湿度升高,水温升高,食物容易变质,因此,空气,水源,食物成为了病毒的栖息所,助长了病毒的扩散。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高,给全球的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创,而环境变化也给人类带来许多灾害和威胁。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气候和能源项目负责人Samantha Smith认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需求空前急迫。她说:“物理定律告诉我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地球将会越暖。400多万年前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如此之高的时候,地球温度比现在高3摄氏度~4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5米?40米。”

科学家们指出,人类毫无疑问是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因为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污染物主要来自能源领域,特别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果二氧化碳浓度继续上升,夏天的平均气温将频创历史新高,破纪录的旱灾、风暴和洪涝灾害将成为常规事件,突发性的极端气候灾害也会越来越多。

第8篇: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范文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水文水资源 影响 挑战

众所周知,当前室温效应导致了全世界的气温升高,使得气候也随之出现了变化,恶劣的暴风雪等时有发生。加上其他问题导致的气候变化,引起了当前水文水资源的改变。进而对人类的社会以及大自然的生态等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人类社会的工业、农业以及经济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水文水资源的开发、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对水文水资源进行研究的同时,要对于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和预测是非常必要的。IPCC在对全世界的气候变化前后进行了四次统计,并依据相应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基于IPCC的统计数据,对全球性气候的变化给予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对我国的水资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于未来水资源工作的重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

1.气候的变化对全世界的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

众所周知,室温效益诱发了全球性的气候变暖,进一步促使了海平面增高。近年来,气候温度的升高相应的导致了南极和北极积雪和冰川逐渐融化。IPCC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全世界的温度基本上十年增加0 .13 ℃。这个数据是过去一百年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而且,近年来,气候的变暖问题越来越严峻,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后北冰洋范围内的冰雪面积减少速度约为2.7%每十年。而且,陆地冰川的大量减少,相应的就产生了海洋平面增高的结果。此外,海洋水也会因为温度的增加,出现水面的扩张问题,而海水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海洋平面的增高。IPCC的统计数据中,1961年到2003年这个阶段内,海洋的水平面的上升速度为1.8mm/年,而在1993年到2003年这个阶段内,海洋的水平面的上升速度为3.1mm/年。

此外,当前全世界的气候变暖状况,也导致了降水量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全世界气候的变暖,造成了大气环境水循环形态的加剧和活跃,相应的就造成了大气中水含量的增加,因此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局部范围大暴雨等灾害的发生,而其他地区则相应的就会产生干旱的状况。

2.气候的变化对当前全世界水文水资源影响的预测

当前,全世界的气候的变化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相应的水文水资源也发生了随之而来的改变,虽然这些改变是细微的,但却是不能不被重视。尤其是全球范围内的降水问题,伴随着全世界气候气温的增加,很多的地区范围内,出现了降水量差异很大的状况。而且这种差异性的变化,相比于上世纪呈现出显著的增加。

当前的全球范围内的雨水情况表现为高纬度的区域降水量增大的状况。在中纬度的北部区域、南极、热带以及东亚地区等区域,就出现了年降雨量的增大。而澳大利亚地区以及中美洲的一些地域则出现了年降雨量的降低。近年间,由于水分蒸发量的增加以及气候温度的提升,降雨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暴雨和干旱的状况出现几率越来越多。权威机构预测,这种极端的降雨状况出现几率将不断的增大,而且极度的程度也会越来越恶劣。也就是说,全球范围内,很多的地区会出现洪涝等自然灾害,而另外的一些地域则会出现干旱等自然灾害。

此外,全世界气候温度的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水资源的水质和水量等造成了影响。IPCC的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的气候温度每提升一度,就会有4~17亿的人口面临缺水的问题,而气候温度一旦提升两度,相应的就会出现二十亿的人口面临缺水问题。如果地球表面的温度提升了7~9摄氏度,将会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口面临洪涝灾害的影响,进而将有11~31亿的人口面临缺水的问题。如果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到二十一世纪末,地球上三分之二的地面将出现干旱的状况。而且环境气候温度的提升,也会造成水质质量的污染和退化,进一步的,水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跟着水流的状况发生变化。

3.气候变化对我国当前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气候的变化以及其造成水文水资源改变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且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对于的全世界气候温度的变暖及其带来的危害也有了深刻的认识。我国的气候特点非常的明显和多样化。有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组成。这也造成了气候的提升对于我国的水文水资源所带来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气候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降雨情况的分别和强度的差异性。当前,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西部地区在降水量上具有逐年提升的势态,相应的表现为西北地区降水量的提升和西南地区降水量的降低。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其局部的降水量变化非常大,其中华北的中部以及西南的沿海地区具有降雨量增加的势态,而华北的大部以及华东的北部地区则相应的表现为降雨量的逐年减少。同时,在降雨的频率上,我国的华南地区则有着显著的降低,而西部地区的降雨量则有着显著的提升。此外,地区降雨量的提升,不等同于地区水资源总量的提升。这是由于在地区气候温度增加的状况下,水分的蒸发总量以及植物中水分的蒸腾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可利用水资源中河流中实际的水资源总量降低的状况。

环境气候温度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当前冰雪面积的降低以及冰川面积的减少。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西北山区中,山峰冰川的面积逐渐的变少,这相应的体现在以冰川融化为关键补给来源的河流水流和水量的降低。

当前气候温度的提升,在对降雨量的频率和强度造成影响的基础上,对当前的水循环系统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此外,当前气候温度的提升还对暴雨和干旱等带来的水灾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自然环境包括森林、湿地等,以及相应的生态系统等的危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气候的变化造成的。当前,气候温度的提升,进一步的造成了水资源温度的增大,而水资源温度的增大,也就造成了水分蒸发总量提升,进一步就造成了水资源径流量的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档期河流的污染加剧的状况,同时温度的增加也会使河流中污染物的分解加快, 影响我国水资源的质量。

4.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文水资源工作

在全球气候不断变化的背景下, 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首先应当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认识。我国由于气候变化引发的水灾害在不断增加, 证明了我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从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来看, 在面对洪涝、干旱以及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适应能力都很低, 所以在水文水资源工作与管理中应当认识到我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这一事实。

其次要认识到改变水资源对气候变化脆弱性的努力方向包括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机制建设、经济发展因素以及科技水平因素。要加强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首先应当加强对水文水资源的认识人手, 认识到当前水文水资源正在气候的变化下产生着哪些变化, 从而有依据、有目的的开展水文水资源工作, 这就需要加大水文水资源研究力度, 通过理论的突破与技术的突破来使评价机制和预测机制更加成熟;其次在工程建设方面, 工程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对的问题包括极端气候的出现以及破坏性防治, 提高水库、分蓄洪区等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 增加供水能力。

再次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为统一的可持续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从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最后要加大对水文水资源工作的科研投人力度,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减少水资源浪费, 从而缓解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工作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昌明,刘小莽,郑红星.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问题的探讨[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2]宁金花,申双和.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4).

第9篇: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范文

2012年以来,全球多地出现极端天气。相对于北半球的极寒,南半球的罕见高温也令人咋舌。进入2013年,澳大利亚极端高温天气“继续上演”。据《悉尼先驱晨报》2013年1月8日报道,从进入2013年起,澳大利亚全国陆续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013年1月8日报道,在过去7天里,澳大利亚遭遇史上最强热浪的袭击。炎热天气导致了该国.火灾频发。新南威尔士州发出警告,称当地已经进入红色警戒的“灾难”状态。1月7日,澳大利亚全国平均气温达到40.33℃,悉尼的气温高达42℃,超过了1972年创下的高温纪录。1月8日,北方领地、西澳大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的平均气温都超过40℃。其中,南澳大利亚州首府阿德莱德的气温上升至接近历史纪录的45℃,该州的伍丁纳地区成为全澳大利亚最热的地区,气温飚升至48.2℃。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1月4日气温高达41.8℃,是自188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当地的最高气温。为此,澳大利亚气象局1月8日公告,将天气预报图的温度范围提高到54℃,并引入亮紫色来表示50℃以上的高温。

据统计,1月4日,澳大利亚南部岛州塔斯马尼亚遭遇大火,截至1月11日共有100多栋房屋被烧毁,数千人出逃;1月7日,大火造成澳大利亚6万多公顷的森林被烧毁,所幸无一人遇难;1月8日,澳大利亚人口最多的新南威尔士州共发生了100多起因高温天气引发的火灾。

在南半球迎来酷热盛夏、遭遇酷暑天气之时,北半球各国则经历了暴雪、狂风、霜冻等严寒考验,地球仿佛上演了一场“冰火两重天”的精彩好戏。2012年冬半球及2013年初,寒冷成为了北半球的代名词,北半球大部分地区遭遇到了极为寒冷的天气,中国经历了史上最冷的春节,气温更是连连走低;日本也出现了强降雪天气;欧洲也不例外,大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雪天气。

乌克兰2012年12月遭到寒流袭击,多地积雪达半米,气温降至零下23℃。2012年12月,俄罗斯大部分地区遭遇异常严寒天气,首都莫斯科气温降至零下18℃,为入冬以来最低。2012年12月9日,瑞士发生雪崩,导致11人死亡。2012年12月9日,捷克局部地区达到零下26℃的低温,共有7人死于严寒。另外,欧洲南部也受到影响,出现大规模降雪。在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黑山和波黑等国家共有6人因恶劣的天气情况而死。欧洲多个飞机场受到暴风雪的显著影响。德国法兰克福机场2012年12月8日、9日两天之内被迫取消超过370架次的航班,其中一部分已经在12月10日恢复。2012年12月12日。英国部分地区温度甚至降至零下10℃,一度造成交通困扰。据了解,英国的冰雪天气造成了大约200架航班取消,主要道路出现严重交通阻塞,霜冻和大雾还导致列车晚点。12月12日,伦敦希思罗机场有189架航班取消,导致成千上万名旅客滞留,这些旅客不得不排5个小时的队重新订票。同时,英国利兹一布拉德福德机场和布里斯托尔机场同样陷入混乱。

【考点链接】

近年来,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的加剧和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人类在不断思考和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全球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自然环境持续恶化带来的各种灾害频繁发生,谁应为此负有责任?目前,有一定科学根据的主流看法是,全球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无不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过量的碳排放所致,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息息相关。

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极端天气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从概率论上来说,如果某一地区或地点的天气在多年平均条件下呈正态分布,那么在平均状态下的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最大,极大与极小状态下的天气现象不易出现。就温度这个气候变量来讲,就是说偏冷和偏热天气出现的概率较小,极冷或极热的天气出现的可能性就更小。但现在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的平均值增加,这时偏热天气出现的概率将明显增加,并且原来很少出现的极热天气现在也可能频繁出现了,高温热浪等极端事件将变得频繁。

从气象学原理上来说,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地表气温升高,较高的温度会使水面的蒸发加大、加快。这样不仅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总量增加了,而且水循环的速率也加快了。由于大气中的水分增多了,这将使更多的降水在更短的时间内发生,雨、雪等极端降水事件以及局部洪涝灾害出现的频率可能增加,个别地区龙卷风、强雷暴、狂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也会增多。另外,由于水分从植物、土壤、湖泊和水库的蒸发加快,再加上气温升高,一些地区将遭受更频繁、更持久或更严重的干旱。

1.全球变暖及其原因

我们知道,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释放能量,这种释放能量的方式就是辐射。一般而言,高温物体向外发出短波辐射,而低温物体则发出长波辐射。例如,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太阳发出短波辐射;地球表面温度约为288K,地球表面发出的辐射为长波辐射。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升高,与此同时,大气能强烈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仅少量的长波辐射不能被大气所吸收,跑到宇宙空间中去。这样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又很少使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散失而使地表增温,于是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把“大气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体成分”称为温室气体。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臭氧(O3)和氟氯烃化合物(CF-Cn)、水汽(H2O)等。其中,二氧化碳(CO2)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由于温室效应的作用,大气温度会升高,大气逆辐射会增强,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进而地面长波辐射也会增强。最终,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的热量和地球散失的长波辐射的热量会达到平衡,形成地球上的平衡温度,即目前地球的平均气温。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前倍受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实质是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大气温室效应的增强。其实,大气中本来存在着水汽(H2O)、二氧化碳(CO2)等多种温室气体,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本来就存在的。假若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会是现在适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23℃。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了38℃。有了温室效应,地球表面才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又适宜的温度,生物的生存与繁荣才会成为可能。这些温室气体成分在大气中的含量虽然很少,但是对地气系统的辐射能收支平衡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温室气体成分浓度的变化必然会对地气系统造成明显扰动,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广泛地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形态以及动植物的分布,尤其是大量使用化石、矿物燃料等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使得原来大气中存在的温室气体含量大量增加了,也使大气中增加了一些原来没有的、具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如氟氯烃化合物(CFCn)等。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大气进一步阻挡了地球向宇宙空间发射的长波辐射,为维持辐射平衡,地表必将增温。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及生物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某些脆弱性物种灭绝风险增加,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产生施肥效应。

(3)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加;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域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明显增加。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我们应更加关注不利影响。

(1)对植被的影响: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可能发生变化,我国植被带北移,我国亚热带北界由秦岭一淮河一带移到黄河以北,北方落叶林面积缩小。总体上弊大于利。

(2)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由于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有限,气候变暖致使生态系统的建群种、优势种及其他物种相应地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目前受到严重威胁的生态系统有珊瑚礁、红树林、热带雨林、北方草原湿地及天然草地、高山。另外,由于海平面升高发生海水倒灌,使海岸受到侵蚀,进而影响海岸及海岸生态系统。

(3)对冰川和湖泊的影响:据有关资料推算,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减少了24.7%,达7000km2左右。青海湖1957―1968年间面积缩小了264km2,湖面下降了11m。西北各大湖泊除了天山西段赛里木湖外,水量平衡处于入不敷出的负平衡状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均向萎缩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干涸死亡。

(4)对水资源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将加大海陆热力差异,使夏季风可以深入内陆,降水有可能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将使南方洪涝灾害增加,北方旱灾更加明显。西北地区高山的冰川因全球气候变暖融化量过多而影响该地区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另外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和湖泊萎缩降低了其作为“水塔”的功能,对中国的影响将是非常深刻的。

(5)对农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将使中国温度带北移,其直接作用对作物生长有利,但其间接作用(如病虫害增加)却对作物生长有害,更重要的是未来降水的不确定性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农业生产。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蒸发、风蚀、干旱加强,台风频率加大,再加上海平面上升淹没大量耕地等方面的影响,据估计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总体上因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减少5%~10%左右。

(6)对社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后果对我国的社会影响也是很深刻的。全球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如干旱、洪涝、沙尘暴、森林火灾等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生态和经济,进而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指出,海平面上升将会影响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实施和效益的发挥。此外,夏季的热浪使与高温有关的疾病的死亡率上升;升温导致一些热带、亚热带的疾病如血吸虫病向北传播;暖冬造成大量病毒、蚊、蝇、老鼠存活,使流感盛行。

(7)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各经济部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加筑堤成本,因为我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和近60%的国民经济集中在低海拔的东部经济带和沿海地区。

4.温室效应的对策

随着温室效应增强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影响的加深,人们对温室效应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并采取了一系列对策。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是第一个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行动方案,对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意义的减排目标。一些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直接针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气候变化政策。针对温室效应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颁布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

(2)实施征收碳税等多种税收政策。

(3)使用可再生能源。

(4)禁用氟氯烃化合物。

(5)实施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6)改善能源使用效率。

(7)对汽车的排气标准进行限制。

(8)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作为新的干净能源,即利用植物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已有的高污染性能源。温室效应增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国际间应该共同承担起责任,加强交流与合作;各国应该重视温室效应,普及温室效应的有关知识使其深入人心,并依据各自国情采取措施。由于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发达国家历史上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发达国家应该率先依据其经济和技术优势在温室气体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技术和经济援助。发展中国家需要在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寻求平衡点,通过技术进步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从个人的角度讲,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温室效应增强的后果,每个人都有责任做出行动来挽救自然环境。因为,自然不是某个个体或某个物种的,而是所有物种共有的;应对气候变化,也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事,个体有责任也有能力采取措施。如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节约用电、植树种草等小小举动,累积起来就会对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

【创新习题】

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有

( )

①太阳辐射的变化②海陆分布的变化③地形的变化④人类活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读图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图中A处为温暖期

B.图中C处为温暖期

C.图中B处为寒冷期

D.图中D处表示未来两万年左右地球将出现一个新的温暖期

3.近年来,诸如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也加大,气候问题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对于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下列解释最不可信的是

( )

A.全球气候变暖是造成极端天气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B.极端天气频繁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C.大气环流异常是极端天气发生的直接原因

D.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既有全球气候自然变化的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4.低碳生活方式健康自然,成本低。下列做法与低碳生活方式相符的是

( )

A.提倡少吃多餐

B.购买化纤类衣物

C.电脑不用时应让其待机

D.修建绿道,提倡骑自行车出行

2010共道未来大会于2010年9月9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在大会上作了“中国的绿色低碳能源战略”发言。他指出:“降低温室气体叫低碳,降低污染叫绿色。”结合材料,回答5~6题。

5.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6.下列措施中,能体现中国绿色低碳能源战略主要内涵的是

( )

①大力发展节能技术②高效利用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和石油

③加快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④敦促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⑤加强地质勘探,提高能源自给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7.全球温度上升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关系密切。2009年联合国日的口号是“用爱温暖世界,而非二氧化碳”。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二氧化碳阻挡了地面长波辐射

B.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C.二氧化碳能强烈反射地面短波辐射

D.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图2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粮食产量(靠雨水生产)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2,回答8―9题。

8.下列有关全球升温3。C对靠雨水生产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

A.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

9.据图2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 )

A.澳大利亚

B.北非

C.西亚

D.中亚

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图3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据图分析可以得出,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

( )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

11.下列关于该历史时期与现代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12.图4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双选)

( )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C.冷暖、干湿交替

D.气候变化周期不稳定

13.为遏制气候变暖,必须(双选)

( )

A.压缩经济发展规模

B.提高矿物燃料的利用效率

C.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D.将温室气体全部回收利用

14.图5为“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图”。下列选项与图5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

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

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10年都比前10年明显变暖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cm~50cm。图6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双选)

( )

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B.使滩涂面积减少

C.淹没部分耕地

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16.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

A.臭氧层破坏

B.森林被大量砍伐

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17.气候变化与异常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原因不可能是

( )

A.太阳黑子增多

B.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

C.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

D.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

18.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图7为“挪威雪线高度和中国气温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变化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中国从16世纪到20世纪期间,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是

( )

A.1470―1520年

B.1620―1720年

C.1840―1890年

D.1910―1950年

20.图示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水稻种植范围向北扩展

B.野象栖息地的最北界北迁

C.热带范围扩大

D.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

《北京日报》2009年11月22日消息: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人口多年来持续减少。据此,回答21-22题。

21.导致威尼斯人口持续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 )

A.冰川融化

B.全球气候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下沉

22.人类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为控制海平面上升,发达国家应该

( )

A.禁止使用矿物燃料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可怕的全球变暖”(图8)

材料二根据卫星观测图像显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极西北航道已经解冻。所谓西北航道是指由格陵兰岛经加拿大北部北极群岛到阿拉斯加北岸的航道,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最短的航道。这一航道一旦能够进行商业通航,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数百年来,征服西北航道一直是西方航海家的梦想。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严峻后果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北航道被许多国家称为“黄金航道”的原因。

(3)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华网2009年7月6日消息:近30年来,被称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冰川退缩的速度是过去300年的10倍,自1966年以来,黄河源区的冰川退缩比例最大达77%。冰川的融化为全球气候变暖提供了一个最明显的证据。

材料二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关系图(图9)

材料三 2003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人口统计表(单位:亿人)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下列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城市化水平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并说明原因。

(3)图9所示国家中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居第二位的是_________,请你谈谈该国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应采取的措施。

(4)据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测量发现,按近20年二氧化碳排放平均速度,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应增加29.95%,但实际只增加了0.03%,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上述材料可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B 4.D 5.C 6.A 7.B 8.B 9.C10.B 11.C 12.CD13.BC 14.D 15.AB 16.BC

17.B 18.D 19.D 20.D 21.D 22.C

23.(1)①山地冰川融化加快;②陆地上径流量减少,水源短缺;③世界部分地区粮食产量减少,出现粮荒现象;④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⑤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破坏。

(2)西北航道是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最短海上运输航线,经济价值非常高。

(3)①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②植树造林(树木能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③加强技术研究,如培育耐旱新品种、应用和推广工业节能技术;④通过经济、行政手段加强环保工作的实施;⑤加强工程建设和防御机制建设以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的损失。

24.(1)毁林燃烧矿物燃料极地冰川融化沿海低地被淹没

(2)关系: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多,二者呈正相关。原因: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交通发达,生活水平高,人均能耗多,需要燃烧大量煤、石油等矿物燃料。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