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1篇: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 大农业;健康产业;现状;原因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56-01

近年来,诸多地产、煤炭、能源、金融、医药、IT、建材等原来投资回报较高的产业纷纷转向投资现代农业。由于现代农业追求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健康的珍惜,将农业与健康产业密切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1 我国大农业与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1.1 大农业大健康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企业家财富的积累已经变成纯粹数字的变化,不必再疯狂追求金钱的时候,当一个国家的消费者在整体上从吃得上、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的时候,农业和健康产业必然受到不差钱、追求人生价值的企业家的追捧,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消费升级的必然,也是企业自我升级的必然[1]。

1.2 大农业与健康产业相互融合

近年来的农业发展情况显示,农业产业向着现代化、快消化和健康化升级,健康产业向着食品和基地化的农业延伸,两大产业以相反的起点和终点相对而行,彼此越来越跨界,产业内容越来越相像。东阿阿胶、仲景药业、江中制药等作为医药企业,近年纷纷向食品发力,继而做基地,将健康的产品日常化、快消化,并且沿着产业链一直做到了最前端――基地,俨然是个农业企业。

2 我国大农业与健康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大农业与健康产业发展融合的聚焦点为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且效果良好。消费者对监管者放心,企业也具有相对高的社会责任感,即使发现的是疑似问题,也会将所有产品召回,基本实现了所有食品是安全的、可靠的。如今,我国大农业、大健康时代大幕即将拉开,对其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即食品安全问题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实现改正。

2.1 自然环境或客观条件的影响

我国人口众多,消耗的粮食量巨大,而当前食品供应商大多呈现典型的小生产者特征,在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均对食品安全的诉求不高时,卫生条件和食品加工工艺难以符合安全标准,流通储运手段达不到保鲜要求。此外,城市废弃物和工业“三废”的大量随意排放,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种养殖源头的水、气、土等受到污染,从而导致农产品质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2-3]。

2.2 人为影响

我国农业虽然仍以小农经济为主,但部分也患上了“大农业病”,果蔬实行反季节生产,药物残留加剧;通过添加激素等使家禽、家畜的生长周期大大缩短,违背了动植物的生物学规律;此外,某些不法商贩为了最大程度地追求经济效益,在食品中人为添加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非食用物质或食品添加剂。

2.3 食品检测监督的技术难题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益生菌及酶制剂技术等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食品生产中,但这类食品是否安全及应用的风险如何一直争议不断。此外,由于食品检测监督条件不完善,对食源性病原菌缺乏认识或从业人员非主动性过失,造成劣质食品进入消费环节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当前我国食品检测监督问题主要体现在检测设备不完善、检测覆盖面偏低、抽检频率过低等方面[4-5]。国外的食品安全案例也集中在这些方面。

2.4 食品安全和追踪惩罚的法令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立法及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却未对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产生实质性的遏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监管模式不清晰和法制松弛造成的。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食品安全监管应趋向于公正性、专业化和独立性,应以外部环境作为改革的动力,依赖于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变化,实现食品安全的全方位监管[6-9]。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可以作为一个事业来经营,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应通过各种措施应对食品安全问题,促使大农业与大健康产业的和谐发展。

4 参考文献

[1] 付晓晨,施春亮,李宁.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化农业,2015(1):48-50.

[2] 任秀峰.农业综合开发助推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J].当代农村财经,2014(1):34-35.

[3] 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2(10):45-48.

[4] 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1):39-45.

[5] 张永建,刘宁,杨建华.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2):14-20.

[6] 乔木,朱自安,徐海量,等.伊犁河流域生态恢复与大农业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3):45-48.

[7] 付晓晨,施春亮,李宁.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化农业,2015(1):48-50.

第2篇: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集群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042-01

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是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深入乡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企业和单位,就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

1 发展现状及远景

近年来,依据现有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邓州重点围绕面品、肉品、乳品、果蔬、油脂、林产品等6类优势农产品,积极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邓州益嘉林产品产业化集群、邓州黄志牧业产业化集群、邓州久友粮食产业化集群、邓州昱通乳业产业化集群、邓州禽业产业化集群、邓州阳光油脂产业化集群、邓州果蔬产业化集群。集群销售总额达到61亿元。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林木基地35万亩,粮食基地48万亩,生猪达26万头,奶牛达1万头。带动农户4.6万户。集群的核心企业新上项目8个,总投资12.6亿元,已完成投资6.7亿元。编制了邓州市2014-2020年农业产业化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规划,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化原料生产基地4个,分别为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生猪生产基地、肉鸡生产基地和奶牛生产基地。初步规划到到2020年培育发展产业化集群7个,其中20亿元以上产业化集群4个,50亿元以上产业化集群3个。

2 存在的问题

邓州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水平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2.1 集群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偏低。我市的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发展过程较短,难以形成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邓州虽然已出现邓州市久友面粉有限公司、河南益嘉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河南黄志牧业有限公司、邓州昱通牧业有限责任公司5家省重点龙头企业,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还缺少林果、油脂、家禽、花卉等方面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限制了邓州市的集群发展,影响了聚集力和带动力。

2.2 集群产业系统化和特色化不足。产业化集群在纵向形成产加销产业链条的同时,相关产业配套服务的系统化和农业生产基地式布局发展能力不足。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建立。主要体现在:

2.2.1集群的上游链短,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不够紧密。

2.2.2下游一部分龙头企业没有就地加工生产环节。如河南黄志牧业有限公司的生猪屠宰和邓州昱通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牛奶深加工,产业链没有完全建立。

2.2.3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体系建设跟不上,一定程度制约了农产品的流通。

2.3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目前,邓州农业产业化集群普遍存在着农业技术水平低,创新研发能力弱,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以及农业技术和知识传播慢等问题。集群普遍存在着没有省级以上的科研机构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为依托,部分集群缺少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系合作。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和完善产业基地建设。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龙头企业加工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制订完善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以及品种质量、产地环境、包装质量与标识、贮运、检测检疫等标准,注重标准的先进性、国际性和全面性,并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主体,以示范区应用为重点,强化执行标准。在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全面推行生产档案、产地编码等质量追溯制度。

3.2 促成龙头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协同发展机制和制度框架,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和促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壮大产业规模。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将上下游企业有机地联结到一起,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共同组成一个产业链条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工、科、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精选财政扶持领域,将有限的财政扶持资金用在刀刃上,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在备案、核准、审批等方面优先办理有关手续,优先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市财政应拿出一部分资金扶持集群建设。要建立财政扶持资金跟踪问效制度,不断提高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效益。要认真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优惠政策,为鲜活农产品的运销提供基础性条件,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地市场的快速连接,加快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权益,进而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4 加快农村经营体系创新。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改革措施,推动农村土地向留在农村的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支持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经营组织,大力支持供销社、邮政系统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利益分配上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各种行之有效的联结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实现农民增收、企业盈利、产业发展。

第3篇: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按照《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社”专项清理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对照标准,组建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清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亲自带队,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查、市社实地排查、集中整顿清理等,对领办、组建的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联合社开展全面摸排工作,并未发现无实质性生产经营活动和经营不善的合作社。

一开展的工作

一是明确专人,对依法规范健康发展的专业合作社开展资料收集整理,完善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库;二是建立县供销社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制度,加强对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动态监管;三是结合县供销社《关于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标牌、办公场地设施、产业发展、作用发挥等开展评估并对兑现领办补助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核查,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四是结合供销转型参与农村产业革命的工作要求,建立合作社产品信息库,并开展动态信息管理,切实掌握领办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动态,为全市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二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合作社登记门槛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注册登记时,不收费、不验资、不年检,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起点普遍较低,发展数量过快,造成合作社内部运行不规范、流于形式的较多。

2.退出机制不健全。合作社准入门槛较低,但是合作社注册登记之后要退出市场的流程却较为复杂,还需登报公告,导致很多合作社宁愿名存实亡的放着,也不愿意主动注销登记。

3.相关管理部门信息不通畅。合作社是一家注册登记、多家服务管理,注册登记部门只管登记、缺乏监督管理措施;税务部门对于合作社的报税情况与指导服务部门没有共享等。

(二)意见建议

1.完善准入制度。建议上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准入门槛,制定严格的准入审核标准,审核内容包括合作社的实际出资情况、规模及运作情况,防止虚假出资;对合作社软硬件条件进行核实,包括章程、资产、硬件设施及办公场地等。要从源头控制有名无实的合作社进入市场扰乱市场秩序,从源头施策,彻底杜绝合作社“松、散、乱”现象发生。

第4篇: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234-01

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从乡村流动到城镇,农村普遍存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的严重问题,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供求结构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新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的问题非常突出,“谁来种地”“地如何种”事关13亿人的吃、穿、住的重大问题、事关国家稳定的问题,因此,只有加快培育一大批爱农、懂农、务农的职业农民,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业和农村后继有人,从而为推动农业稳步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四化同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石泉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现状

1.农业从业人员现状。石泉县辖11个镇、202个行政村,1175个村民小组。从年龄结构看,16~35岁人数占总人口10.9%,36~55岁人数占总人口69.1%,56岁人数占总人口20.0%。从文化程度看,大专以上学历占2.0%,高中学历占10%,初中学历人数占70%。从类别看,生产经营大户8932人,占81.0%,农村发展带头人882人,占8.0%,技能服务人才1213人,占11%。从收入水平看,10000~15000元60人,占0.54%,15000元以上10967人,占99.46%。

2.农业产业发展情况。一是畜牧产业健步发展。截止5月底,全县生猪饲养量达32.71万头,羊饲养量7.59万只,家禽饲养量111.87万羽。二是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县今年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16个,培育的6个市级龙头企业共完成销售额达2350万元。三是围绕结构调整,突出抓好特色种植发展。

3.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基础较好。一是国家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环境日益趋好。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业农村兴业创业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有了一定的社会环境。这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重要的大前提。二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作用日益显现。随着农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农业产业化升级,产生了大批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头人、农业产业工人和诸如信息员、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等大批技术服务性岗位;随着规模化生产经营快速发展,出现了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村经纪人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他们有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力量,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鲜明的特征。三是去年在明星村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经验。

二、存在问题

一是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较差。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缺乏接受培训及创新创业的意愿,给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增加了难度。随着农村青年大量外出打工,留下务农的大部分农民受系统教育的程度偏低,职业素质及专业水平不高,要将其培育成为职业农民,难度较大。二是培训师资力量不足。我县农业技术干部主力军虽然有长期工作经验,但是缺乏现代农业系统理论,要培育职业农民是远远不够的。三是缺乏培训经费。县级财政困难,村级运转经费紧缺,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农民培训工作,制约了培育工作的政策开展。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由县政府主管,任副县长为组长的培训小组。负责对石泉县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行职业农民培训中的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共同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2.加强培育场所建设,组建师资队伍。按照“教学有设备、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的要求,一是分产业建立职业培育中心,并配套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设立职业农民培育组,明确培育组职责,建立健全培训管理制度;二是分产业组建培育教师队伍,由各成员单位聘请业务技能强、理论和实践知识丰富的专家作为培育专兼职教师,并负责编写、修订本行业培育教材,不断充实和完善培训课程,形成培训教育常态化;三是利用农信通、农业专家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桑园管理、渔业养殖等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及时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3.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经费投入。要认真贯彻落实《安康市职业农民扶持奖励办法(暂行)》,在土地流转、财政支农项目和惠农政策、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学员进行免费培训、免费办证,不收取任何费用。

4.完善培育机制,推行认证管理。建立职业农民考核机制,推行认证管理。结合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分级别、分产业、分区域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能力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收入水平、示范带动作用为要素,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指标体系。对每期参加职业培育的农民,按照“畜、菜、桑、粮、渔”等不同产业,分初、中、高三个等级,经专业测试合格后报市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资格证书,鼓励农民考取专业农民资质,推行职业农民以证就业,以证创业。县政府将职业农民资格证作为政策扶持、务工上岗、推荐交流、信用贷款的重要依据。

第5篇: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一、罗甸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罗甸县以两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蔬菜、火龙果、艾纳香园区,水产养殖园区)为带动,力争把罗甸县打造成贵州山地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县及面向黔渝和粤港澳的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以县城为中心,向东(沫阳)西(逢亭)南(红水河)(罗沙)布局菜、果、药、渔四大产业。同时,通过积极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和农产品加工业,全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到2017年,全县发展蔬菜种植面积达40万亩,产量8.27亿公斤以上;火龙果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10万吨以上;艾纳香标准化生产20万亩以上;生态网箱2万口以上;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以上,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个以上;全县1000吨以上保鲜库3个以上,100吨保鲜库50个以上。

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蔬菜产业

罗甸县蔬菜经过30多年的发展,获得了无公害产地认定,部分产品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定,并跻身全国蔬菜产业发展500个重点县之一。2013年,全县完成蔬菜种植面积31.25万亩,实现总产量6.2亿公斤。

2.火龙果产业

2001年罗甸县火龙果引种试验获得成功以来,罗甸县火龙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获得了地理标志认证。2013年,罗甸县火龙果种植面积达到5.7万亩,投产面积达1.5万亩,产量5250吨。

3.水产养殖业

龙滩库区、双河口水库形成以后,罗甸县水域面积达12.5万亩,优良的水质及水体年积温高的优势为罗甸县渔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罗甸县的渔业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到2013年底,全县网箱养殖近1.9万口,全年水产品产量1.7万吨,带动库区425户1700多人脱贫致富。

三、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罗甸县近年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了《罗甸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扶持办法》、《罗甸县中小企业创新奖励办法》、《罗甸县鼓励投资优惠政策暂行规定》等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和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州级龙头企业10家,县级龙头企业8家。销售收入7.9亿元,上缴税金5751万元。农村专业合作社211个,会员5691余人,带动农户22682人。

1.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情况

随着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加工设施的投入力度,罗甸县产地初加工设施数量不断增多。目前,罗甸县建成产地初加工设施20吨通风库1个,50吨通风库1个,简易冷藏库1个,组装冷藏37个,容量4300吨(其中10吨8个,20吨9个,50吨6个,100吨14个),热风烘房2吨/批2个。

2.农产品产后处理的主要方式和存在问题

一是产后以鲜活农产品投放市场。罗甸县的蔬菜、水果、生猪、水产品主要以鲜活农产品投放市场。但由于保鲜设施有限,产品大量上市后,受市场影响,价格下跌较快,市场风险较大。

二是保鲜、预冷外理后投放市场。这里的脐橙销售主要以套入保鲜袋进行保鲜投放市场,但保鲜袋保鲜的脐橙、柑桔储存时间较短;而远销的蔬菜(重庆、杭州等大城市)采取预冷处理、分级包装等措施后便于长距离运输和保证蔬菜质量。但由于县里只有一家大型冷库,满足不了蔬菜预冷处理的需要,保鲜设施的不足给罗甸县果蔬产品储存、销售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是干燥处理后储藏、销售。罗甸县的杜种、砂仁、花椒等中药材和部分辣椒、竹笋笋片采用干燥处理后储藏、销售的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大多产品通过晒干、晾干处理,处理方式落后,产品质量差。

四是加工后投放市场。油桐、茶叶等产品通过加工后投放市场,但从整体情况来看,罗甸县的农产品加工大多是初级加工,与产科研相结合的企业少,新开发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不高,导致罗甸县的农业龙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3.主要农产品产后损失率

长期以来,罗甸县较重视农产品基地的扩大和农产品数量的增多,而对农产品产后的保鲜贮藏和深加工重视不够,导致农产品产后损失率较大。脐橙、火龙果等水果产后由于没有通过保鲜贮藏,损失率在30%左右;蔬菜由于没有保鲜和预冷处理,亦损失率在30%左右;鲜活鱼远距离运往重庆等城市,损失率在15%左右。

罗甸县农产品产后损失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订单少,调节不了农产品市场价格,导致农产品刚上市时价格较高,产品大量上市后,造成产品积压而损坏,价格走低;二是保鲜贮藏库少,县城只有一家1000吨大型保鲜库,各乡镇虽有小型保鲜库,但大多属于农村合作社管理使用,远远满足不了农产品保鲜贮藏的需要。蔬菜等易损农产品,没有预冷处理,远距离运输,容易造成蔬菜脱水、腐烂,品质下降,价格下降。三是交通不便,农产品流通慢,运往贵阳市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要在5个小时左右,到重庆约10小时,到长沙20~24小时,且运量少,成本高。

4.扶持政策及其成效

近年来,罗甸县为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并加以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加强冷库的建设,搞好农产品的保鲜贮藏。2009年,罗甸县加大对罗甸县斛龙绿产有限责任公司的扶持,利用农发资金300多万元,协调农村信用社贷款600万元,在县城建成了1000吨冷库。冷库建成后,充分发挥冷库的储藏保鲜作用,有效解决了制约农产品特别是蔬菜长途运输的“瓶颈”,农产品销售从原来的贵阳、重庆等市场向北京、河南等市场拓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例如,板栗经过保鲜贮藏后,有效解决了产后不容易贮藏的问题,延长了板栗上市时间,提高了市场价格。为解决农产品主产区的保鲜贮藏问题,2010年县政府补助资金50万元,争取州助民增收专项资金20万元,补助修建小型冷库10座。

二是加强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罗甸县正在建设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占地面积33350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市场功能主要是从事农产品收购、加工、仓储、保鲜、包装销售。市场建成后,每年可为全县近万吨脐橙、板栗开展进出保鲜储藏服务;日可处理预冷加工保鲜蔬菜1000余吨;可有效解决罗甸县30000余人(场天)的农产品交易拥挤,改变多年来因农产品交易拥挤而危及交通安全的不良状况,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

三是狠抓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品质。按照罗甸县农产品品牌标识,要求各销售企业、个体工商户订做“黔甸”牌蔬菜、罗甸火龙果、罗甸脐橙等主要农产品包装盒,实行分级包装,保护罗甸县农产品品牌,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目前,罗甸县获“贵州省著名商标”品牌的有信邦公司的“邦消安”牌商标、上隆茶果场的“上隆”牌商标、黔龙食品公司的“宏牛”牌商标,获“贵州省名牌产品”的产品有信邦公司的六味安消、上隆牌茶叶。罗甸县被农业部命名为菜篮子产品先进县、优质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优质柑桔生产基地,罗甸脐橙获得国家级产品优质奖和金杯奖,火龙果在首届中国成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在第三届贵州农产品展销会上被评为名特优产品。

四是加强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金融贷款、财政贴息、提高购机补贴标准、强化技术服务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已发展蔬菜营销、生猪养殖、农机、林业、果树、渔业等专业合经济组织211个,有社(会)员5691人,带动农户近3万户。这些专业合经济组织人员活跃在产地和销售市场,有效提高了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减少了农产品产后损失。

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基地发展与产业加工配套设施矛盾突出

近年来,罗甸县加大农业产业发展力度,蔬菜、火龙果、水产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但由于罗甸县财政紧张属国家级贫困县,无力配套相应的保鲜库等基础设施,全县仅有一家1000吨大型保鲜库,各乡镇虽有小型保鲜库,但远远不能满足罗甸县农产品保鲜贮藏的需要,导致农产品产后损失率较大。

2.龙头企业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龙头加工企业较少且带动能力不强,导致全县水果、蔬菜、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主要在销售初级产品,产经销互相脱节,贸工农利益结合不紧密,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弱。导致产品的加工能力低,产业链拉不长,农业附加值不高。同时,加工企业与产科研相结合的企业少,新开发产品较少,这也限制了罗甸县农业加工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五、建议

今后工作中,罗甸县在加强对各产业基地打造提升的同时,逐渐由初级农产品生产基地向终端市场销售鲜活农产品、加工成品方面转型。

一是继续调优农业产业种植结构。通过发展高效益农业产业如火龙果产业、蔬菜产业、特色畜禽水产业等,依靠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土地单产,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是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目前,罗甸县农产品销售仍以初级农产品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还可以拓宽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三是加大对产地初加工设施扶持力度,满足罗甸县农产品需求。目前,罗甸县农业基础较薄弱,仅保鲜库一项就有近万吨容量缺口。为确保产业的增产增收,在积极引导农户及专业合作社筹措资金修建保鲜冷库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对接,争取项目资金完善相关基础设施。

第6篇: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推进;结构调整;发展;产业化

近年来卢龙紧紧围绕甘薯、酒葡萄、蔬菜、核桃、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以“产业有特色、基地有规模、产品有品牌、企业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为目标,通过扩基地、增龙头、上项目、创品牌等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2014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6%。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农产品基地规模逐年扩大。依托五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按照“发展鲜食型,提高效益;减少淀粉型,降低污染”的原则,将全县甘薯总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蔬菜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南、中、北三个块状区域63个行政村的蔬菜生产基地,播种面积达到7.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达到3.8万亩。全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90%以上为赤霞珠品种,常年产量6万吨以上,被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命名为“中国酿酒葡萄生产基地”,列为全省首批30个重点产业聚集区之一;全县核桃面积发展到12万亩,达产面积近2万亩,核桃年产量700吨左右。以肉羊养殖为主畜牧产业发展较快,全县肉羊存栏31万只,出栏65.8万只,被列为“河北省肉羊养殖示范县”。目前“一村一品”专业村已达到60个,蛤泊乡鲍子沟村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

二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和带动能力逐渐增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出台一系列奖扶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实施新建和技改扩建项目,带动龙头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到目前,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6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其中甘薯制品加工企业17 家,葡萄酒加工企业10家,畜牧养殖及饲料加工企业13家,果品蔬菜加工企业6家,粮油加工企业5家,其它企业8家。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0亿元,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达到13亿多元;申请省、市扶持项目107个,获得扶持资金1200多万元。联结农产品基地15万亩,吸收农村劳动力6000多人次,带动农户达5万多户。

三是品牌战略大力实施,品牌农产品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打造各类品牌。目前,全县农产品拥有省级著名商标11个,市级知名商标12个。“卢龙粉丝”、 “卢龙石门核桃”先后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四个核桃优质品系在河北省首届无公害果品展销会上被评为“金奖”,卢龙被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薛庄西葫芦”、“鲍子沟”葡萄等蔬菜和林果先后注册了商标。“香格里拉”葡萄酒被评为中国十大葡萄酒品牌,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2010年卢龙被评为“中国葡萄酒之乡”。环增蛋鸡养殖公司生产的“秦康”鸡蛋,被农业部评为无公害食品,并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秦皇岛赛区禽蛋类唯一供应基地。

四是农产品加工园区初步形成,集聚效应得以发挥。依托地理位置、配套设施及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卢龙已经形成三大农产品加工园区,分别是以香格里拉酒业、奥星食品和光友薯业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龙城食品加工园区;以大天龙、红堡、柳河山庄、呐D烈档雀适碇破贰⒏珊炀啤⑷槠飞产龙头企业为主的刘田庄、蛤泊食品加工园区;以华新食品、高成食品等龙头企业为主,面向韩国招商的双望韩国食品加工园区。初步形成了左右舍相关联,上下游相配套、产学研相互动,专业分工明晰、内部交易成本低廉、外部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五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促农增收作用明显。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的不断创新,国家扶持力度也逐渐加大,卢龙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取得快速发展,到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43家、家庭农场72家,涉及蔬菜、酒葡萄、核桃、奶牛、生猪等重点产业,入社农户达到4800户,带动全县农户5万多户,参加合作组织农户年均可增收1600多元,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201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904元,同比增长11.2%。

卢龙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基地规模小。产业化的前提是规模化。目前,受传统思想影响,农民对土地仍有较强的依附性,对土地流转的意愿不强,土地难以集中规模经营,制约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卢龙蔬菜种植仍是点状分散在全县的60多个村,大规模集中连片发展尚未形成。核桃基地虽然发展较快,但“重栽轻管”的现象严重,后续发展劲头不足;酒葡萄基地多年来未有大的突破,品种更新慢;畜牧养殖方面受市场因素影响大,规模始终处于徘徊状态。基地小,导致规模效应不能充分显现,从而使特色产业规模难以快速扩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制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企业实力弱。卢龙的龙头企业,大部分固定资产仅仅几百万元,平均规模1120 万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1.1亿元的10.2 %,规模普遍偏小;省级龙头企业仅3家,还没有一家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年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企业。企业没有自主的研发能力,产品多为初级加工品,企业管理方式落后,存在着等、靠、要观念,企业发展较慢,市场机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没有推进资本经营加快企业发展的动力。

三是产业链条短。企业的产品多为初加工产品,产品品种单一,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在科技含量、品牌培植、市场意识等方面,科研开发投入较少,自主开发能力弱,二次以上精深加工率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与农业增加值比为1.04:1,全国平均已达1.5:1。

四是知名品牌少。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意识不强,卢龙现有17家市级以上粉条加工龙头企业,商标有17个,省级著名商标仅十八里1个;12家葡萄酒加工市级龙头企业商标12个,仅有香格里拉、一品红等少数几个品牌有一定知名度,产品档次低、品牌杂,产品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不高。

针对存在问题,今后在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应重点解决好四个方面问题:

一是解决“思路方向”问题。“思路决定出路”。目前卢龙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路仅仅是确定了五大产业及预期目标,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市场等其他方面的因素与基地发展脱节,没有形成整体,思路尚不太明晰。解决这一问题的就必须明确主攻方向,既要确定符合卢龙发展的重点产业,又要在建设大基地、增上大项目、建设大企业、争创大品牌、开拓大市场、强化大支撑等方面统筹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使产业化经营有创新,目标更明确。

二是解决“土地瓶颈”问题。目前,不论是工业化、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土地问题始终是绕不过去的一道重要关口。要解决这一问题,一要因地制宜。如蔬菜产业安排在南部平原地,核桃集中安排在北部山地较多的乡镇,对产业的发展有利。二要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将土地从农民手中转租过来,发展特色“集中”种养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三要完善扶持政策。认真解决龙头企业发展中的土地、资金等突出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和扶持力度,发展庄园经济或现代农业观光园。

第7篇: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 新农村;规划;参与式农村评估;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48-03

制定突出地域特色、符合地方实际、实施操作性强的建设规划既是推动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又是推进新农村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参与式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引入,参与式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作为在农村发展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估、验收中常用的农村调查研究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农村规划等领域[2-3]。同时,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所涉及的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等信息具有显著的空间特性,规划必须与实际的空间地理位置关联。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作为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建模、存储、检索、分析和表达的计算机系统,以其对空间信息的准确辨识、海量存储、空间分析等功能,为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以四川雁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为例,以参与式农村评估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工具,介绍规划方法和技术路线,对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绘图、问题树分析、空间分析、数据库建设及三维可视化等进行详细阐述。

1 研究区概况与规划方法

四川雁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是四川首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之一,位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8′36″~104°46′32″,北纬30°08′19″~30°12′57″,距资阳城区约5 km。省道106线、沱江及其支流阳化河贯穿其中。示范片涉及雁江镇前进村、保和镇晏家坝村、临江镇文昌村等3个乡镇的22个行政村,覆盖面积60 km2,1.1万余户,3.5万余人。海拔350~490 m,属于典型的浅丘带坝地貌。

该研究主要运用PRA中直接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绘图、问题因果分析(问题树)等方法[4],同时通过GIS实现PRA信息与区域信息的交融和集成,进而运用空间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等功能,对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产业、居民点等进行定位、定量分析,为规划提供翔实准确的数据支撑和科学的决策依据。新农村规划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2 前期准备

2.1 初步调查与资料收集

收集规划区的自然地理、交通、气候、经济、社会、人文等各方面信息。重点收集资源状况、居民点现状、产业现状、基础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的信息。尽量收集地形、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等地理信息。

2.2 内业准备

2.2.1 资料整理与预处理。利用GIS工具对地图进行矢量化,构建涵盖规划区行政区划、交通、水系、居民点等信息的基础空间信息框架,并通过高程线(或点)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或土地利用现状图),将土地利用进行分类、测算,并初步统计规划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对土地未来发展有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状况,用GIS对规划区进行空间辨识,为确定产业、民居、基础设施建设等的用地布局及范围提供参考依据,以便详细调查和规划过程中更具针对性。

2.2.2 基础图件与访谈提纲制作。通过基础数据的处理,可以制作区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础图件,以便在详细调查中进行核实。同时,在前期资料收集中,大部分属于二手资料,且比较笼统,而建设性规划资料应尽可能详细、准确[5]。在对各村、重点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进行详细调研时,需要开展半结构式访谈等工作,因此要制作访谈提纲,以便资料收集更为客观、翔实。内容主要包括村详细信息、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庄建设情况。

3 调查方法

3.1 半结构式访谈

半结构访谈是一种通过与访谈对象直接交流而获得信息的方式,是一种开放、交互式的访谈形式[6]。根据提前拟定的采访提纲,围绕资源利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主题,向村干部、村民代表等被采访者进行开放式提问,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并整理他们介绍的有关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及对问题的看法和愿望,全面获取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状况、存在问题等,为规划做充分准备。

3.2 实地勘察与参与式绘图

规划区的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都随时间不断变化,而基础资料的时效性不尽一致,因此,需要到实地验证调查信息的准确性。通过村民参与式绘图,结合实地核对、GPS现场测量等方式,在土地利用现状等事先准备的基础图件上对基础资源(土地、森林等)、基础设施现状(道路、交通等)、产业发展现状(种植、养殖等)、新村建设情况等信息进行确认。还可以标出意向性规划的重要地物,如:居民点、道路、沟渠、园区、村委会、企业、公共服务点等。同时,可以与村民讨论关于利益群体如何利用资源(如权属),新农村建设存在题、冲突、机会和解决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4 调查结果分析与辅助规划

4.1 PRA调查结果及问题树分析

通过问题树方法,对示范片新农村建设分析。问题树是按照对事件的因果关系,将某一事件的原因逐级分解的方法[7]。一般从出现的问题出发,追溯引起该问题的最原始和最直接的原因。问题树分析可帮助规划组成员和当地群众共同发现和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的项目和事件所产生的影响、资源和活动的流向,并形象直观地表达起因、影响和联系。

对详细调查中当地群众普遍反映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基础设施不完善作为示范片新农村建设PRA问题识别中的核心问题,主要包含交通、水利、土地、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的条件差和不完善。经过与当地群众的广泛讨论,得出问题树状图(图2):通过问题的过渡与演替,可以得出“基础设施不完善”与新农村建设方向和项目规划存在必然联系。示范片通过科学布局的产业和新村建设项目,并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实现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

4.2 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分析

4.2.1 坡度、坡向分析。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可以通过数字高程模型对规划区域坡度、坡向等进行分析,以作为用地适宜性评价、产业园区定位、新村建设选址等的重要参考依据[8]。图3为坡度图,分析表明,规划区沿河流(沱江及其支流阳化河)坡度较小(0~5°),适合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而丘陵区域地形较为破碎。

4.2.2 规划项目影响范围分析。道路、园区建设以及河流整治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在规划中都应进行设施的影响范围分析。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9],可以方便、快速的生成满足一定条件的影响范围,辅助民居区、廊道、园区等边界的确定。图4以道路和河流为例说明影响范围缓冲区分析。

4.2.3 规划数据库建设与三维可视化。将详细调查并修改完善的数据,利用GIS数据建库工具,构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库[10]。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库和规划专题数据库。前者是有关行政区划、地形地貌、交通、水系、居民点、土地利用等基础空间地理要素和地理框架数据;后者是由新农村建设相关部门提供和规划相关的产业发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题数据。数据库构建以后,规划中产业布局、居民点布局、基础设施布局等规划指标的相关数据可以利用统计分析功能通过数据库获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可以直观地表达和展示规划区的基本情况及规划项目内容,为规划组成员与当地群众及地方部门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图5为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表达。

5 规划建议

根据对示范片地形地貌、资源状况、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以下规划建议。一是产业发展作支撑。建议构建现代农业园区集群发展的格局,在坡度较小、适宜规模化发展的地块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从科技创新到试验示范到规模生产的园区体系,以现代农业的发展来支撑新农村建设。二是民居建设需适当。根据浅丘带坝的地形条件,建议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产村互动,平坝区及乡镇周边的村相对集中,可与集镇建设相结合建设生态社区,节约用地;而对于浅丘地带,建设生态农庄,与生产发展相结合;同时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三是基础设施要互动。一方面,先期建设好示范片内重大基础设施,为产业和新村建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园区道路、农渠、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产业、新村建设的配套;设施与产业发展、设施与新村建设协调互动、相互促进。四是景观生态求和谐。重点建设庭院景观,道路、河流廊道景观以及园区防护景观。将庭院景观与生态经济建设相结合,采用果树等进行绿化,保持乡土风格;科学选择和搭配绿化,尊重水域蜿蜒曲折、自然流线的优美形态;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经济林(果)作为防护林带,建设能够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的农业园区防护林体系。

6 结语

应用PRA和GIS工具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一方面通过规划人员与当地群众的沟通,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进而与村民共同分析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问题的内在原因,克服“自上而下”式规划的缺陷;同时,准确定位、快速处理规划相关的空间信息,并通过数据查询和空间分析,为规划建议的提出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和科学的决策依据,使规划方案更符合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7 参考文献

[1] 卜振龙.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设计的几点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49-51.

[2] 崔淑丽.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在现代农村(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01(6):39-42.

[3] 赵庆玲,田敏.基于社区的生态林业规划方法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11(3):14-16.

[4] 高伏均.参与式农村评估工具的使用[J].林业与社会,2003(4):10-11.

[5] 刘晓平.以“3S”技术为支撑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J].河北遥感,2008(4):3-5.

[6] 杜徐军,金爱武.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农户特征和生产经营状况分析——基于对安吉、遂昌、庆元3县毛竹现代园区的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0):74-79.

[7] 张志,朱清科,朱金兆,等.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在流域景观格局研究中的应用——以晋西黄土区吉县蔡家川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25-31.

[8] 董晓媛,杜森.基于ArcView的地形分析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10-11911.

第8篇: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一、发展现状

官渡区目前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3家,获得有机产品认证6个、绿色食品认证19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4个,形成一个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华曦公司作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典型代表,充分利用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资源、技术、管理、人才和文化等方面优势,在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方面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具有行业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一)单打独斗艰难起家,21年奋斗建成产供销一体化特色产业

昆明华曦牧业集团1992年创建,从饲养800只肉鸡起家,当时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凭着对农业产业是关系民生的产业、是绿色产业的执著,凭着单打独斗的不懈努力,21年来专注生态产业,打造健康食品。目前发展成为注册资本金3800万元,从业人员360人,集种植、饲料、蛋鸡、种鸡繁育、商品鸡生态养殖、茶叶种植等加工、配送、销售为一体的云南省最大的蛋鸡产业化集团公司。有养殖、加工基地约1万亩,销售网点3000多个,带动种养殖户5000多家,公司及农户年存栏蛋鸡130万只,公司蛋品生态特色中国第一,商品代蛋鸡综合规模中国前四位。

(二)发展规模经营,形成相互配套、功能互补、发挥配置资源作用的集群

华曦公司在“公司+农户”探索、发展中逐步创新发展形成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2007年1月开始在昆明小哨建设蛋鸡标准化养殖园区,2009年开始建设昭通昭阳区布嘎525亩养殖园区,2012布嘎养殖园区成为农业部蛋鸡标准化示范场。目前已建立完善了玉米种植、种鸡养殖、商品鸡养殖、有机肥加工、饲料加工、鸡屠宰加工、蛋品加工、包装物流、市场品牌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控制。经过21年的发展,华曦公司旗下有子公司:云南老家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昆明老老家经贸有限公司,昆明华曦饲料有限公司,昭通华曦生态牧业有限公司,鲁甸丰源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文山华晨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控股公司华曦红河弘坤种禽有限公司,控股公司黔西南州华曦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等公司。形成真正的以鸡蛋为主营产品的产业核心,改变了初期发展时传统的、分散的、没有品牌、没有产业核心的单打独斗的农户家庭式经营模式,发展成为企业集团,形成自己的规模化的、专业化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基地,完成现代农业产业化升级,突出完成了从土地到餐桌的无缝产业链对接。通过产业积聚、辐射使产业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三)荣获多项荣誉

近年来,华曦公司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农业部加工创新机构,云南省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云南省科技创新型企业,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三级政府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华曦技术中心为云南省、昆明市企业技术中心。

(四)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和获食品认证

“华曦huaxi及图”商标2011年12月被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华曦牌鸡蛋、鸡肉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鸡蛋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鸡蛋被北京爱科赛尔认证中心有限公司认证为有机产品、欧盟有机食品鸡蛋认证。

(五)严格质量管理,做中国最生态、最安全、最好吃的食品

华曦公司通过中国中经科环质量认证有限公司的质量体系管理认证,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有自己的产供销一体化体系,如饲料公司、华曦小哨养殖园区(为农业部蛋鸡标准化示范场),全部生产流程实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有效保证了食品安全,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最受老百姓喜爱食品之一。

(六)名牌产品突出,竞争力强

华曦公司近年来在市场上销售的名牌产品已经形成食品系列,有欧盟认证的“华曦”有机鸡蛋、国家农业部和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等机构认证的“华曦”有机鸡蛋、“华曦”绿色鸡蛋、“华曦”无公害鸡蛋以及“华曦”乌骨土鸡蛋、“华曦”初产营养鸡蛋、华曦生态鸡系列。华曦牌深加工系列产品有:华曦特级松花鸭皮蛋,精选华曦生态蛋品,在松花鸭蛋成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无铅工艺,严格按QS食品生产许可证要求精致而成,具有口感清凉、香味浓郁、食后留香、无刺激味等特点;华曦生态熟咸鸭蛋,精选华曦会员农户生态养殖的鲜鸭蛋,按传统工艺及QS要求加工,具有盐味适中、又油又沙等特点;华曦牌卤鸡蛋,精选华曦生态蛋品为原料,采用现代调香技术精心卤制,经现代高温高压工艺灭菌保鲜,具有香味醇厚自然,口感细腻等特点;华曦蛋黄面条;绿色土鸡蛋面条;低盐牛干巴,按照清真食品加工要求,由阿訇主刀,采用昭通传统工艺,结合现代低温技术,严格遵循QS食品生产许可证准则,腌制过程不添加任何色素、防腐剂,具有低盐、味美、健康、安全等特点;生态豆豉,选用滇东北高寒山区优质黄豆为原料,采用乡村传统工艺经发酵、原汁生晒等工序制成,天然、生态、原汁原味;风味蕨菜,根据南方乡村待客佳肴口味,传统工艺腌制而成,淀粉含量高,且保持了蕨菜的原有汁味,风味十足;袋装甘栗仁。以上产品按照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产品原料经过严格精选,有的产品原料就是华曦公司自己基地生产的,从生产原料源头上把关,保证了食品安全、生态,突出绿色食品特色和发展方向。具有非农业产业化非特色产业不能复制的特点,产品在云南市场及省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

(七)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新型流通业态突出

有全国销售网点3000多个,是肯德基、吉之岛、家乐福、好又多、百佳城市超市、海克乐有机超市的供应商,其中沃尔玛大型超市是昆明鸡蛋农超对接基地。有连锁店、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营销,营销面覆盖全国10多个省市及香港地区。

(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技术推广应用

华曦公司有自己的华曦技术中心——并且为云南省、昆明市企业技术中心。华曦技术中心主要职能是生产监控、标准制定、规范生产、产品研发、技术集成。日常工作是企业网站维护、财务EAS、短信平台、质量追溯、网上营销、生产监控、信息服务。还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常年有科研院所的专家21人为华曦农牧产业提供技术、产品研发指导和人才培训工作。由于近年来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研发机构,为农民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农业产业化得到持续、良性、快速发展。

(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取得成效

建成华曦小哨1484亩标准化养殖园区、养殖园区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车间、昭通养殖园区自动清粪系统等,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中,加强对畜禽粪便集中资源化力度,将畜禽粪便转化生产为有机肥料,提高废弃物资资源化利用。彻底改变传统的农户家庭式经营模式下,畜禽粪便、废水随意排放,污染环境的状况,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十)“五统一保”模式带动农户生产和劳动致富

华曦公司标准化养殖园区采用“五统一保”的模式,即: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处理废弃物,统一安全检测,统一回收鸡蛋和鸡,每只蛋鸡统一保底5元的利润。农户可以只投资,也可以既投资又参加养殖、管理。由华曦公司通过良种带着农民去研究技术、建立品牌闯市场,利用龙头企业的流通网络、信息网络引领农民低风险发展农业产业化。该模式以“政府引导、金融支持、公司担保、农户参与、滚动发展”为工作方针,扶持的农民可以有三个收入:一是出租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入;二是在园区养殖、管理的工资收入;三是投资分红收入。每家农户投资1千只蛋鸡,每年可增收0.5万元以上。夫妻二人进入园区养鸡,每年可领取工资收入约5万元。

(十一)综合实力增强

2011年华曦公司被福布斯评为中国潜力企业200强中的第88位。福布斯评估公布的主要指标:销售收入增长(三年加权平均%)300+、净利润(三年加权平均%)45.6、总资产回报率(三年加权平均%)9.0、净资产回报率(三年加权平均%)22.5、净利润(三年加权平均%)25.4。

二、未来规划

经过21年发展,华曦公司取得骄人成绩。正如华曦公司提出的华曦的内涵是执著、创新、发展,是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

近期发展计划:

(一)建设都市农庄

依托现有规模化蛋鸡养殖及农业种植,重点发展蛋鸡养殖、蔬菜、苗木、果林种植、生态餐饮住宿、科研培训、农牧企业总部经济等产业。计划在位于昆明小哨矣纳(占地1915亩),构建种养殖、总部经济、商业、商务、科研、办公、居住、循环经济等产业链,建设成集农牧产品展示、销售、物流为一体的都市农庄——华曦庄园。

(二)完善基地建设

建设云南和贵州的13个基地,根据市场拓展在省外建设新基地。

(三)建设产业联盟合作社

针对云南省内存栏规模蛋鸡2000万余只,规模较小,布局分散,技术、标准不统一,环保不到位,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滞后,产品不能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养殖户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融资困难的问题。继续推进2013年组建的云南鸡产业联盟合作社,打造存栏1000万只的禽蛋联盟企业。从种源、饲料、养殖设备、动保(疫苗、药品)产品、疫(疾)病监控、养殖、加工、品控、品牌、销售、银行融资担保贷款各个环节为产业合作社各社员提供标准化规范服务。2013年计划整合100万只到200万只蛋鸡,2至3年后计划整合500万只到1000万只蛋鸡,以此保障技术标准统一、产品质量安全可靠的云南高原特色鸡蛋、鸡肉系列产品的供应。目前,合作社有基本达成意向的社员173家。

(四)建设产品联盟,整合特色产品

华曦公司在昆明长水机场5至15公里范围内有4个基地2753亩,目前已整合特色农牧产品185个。下步计划整合100家以上云南民族、特色农牧企业500个产品,形成云南特色产品困难时“抱团”取暖、有商机时“出海”开拓省外市场和东南亚、南亚、中东国际市场。计划通过产品联盟建设,建成云南省农业总部经济的采购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批发中心、特色农牧产品零售旗舰店,电商与实体店并行。

(五)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营养餐工程

华曦公司从2010年至今努力在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一直在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营养餐工程,先后与10多个县区教育局签订学生营养餐供货协议。2013年1月又与贵州35所中心学校(下辖500余所学校,学生数32余万人)签订《昆明华曦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学生营养餐供货协议书》,合同有效期2年。预计能为贵州32万学生提供安全、生态的营养餐,同时营养餐工程每年的销售收入预计达到亿元。

(六)继续推进生态特色农牧产品联盟食品专卖店增开

目前在昆明及省内州、市、县有3000多个销售网店、50家专卖店、5个网店。下一步计划在省外和昆明及省内州、市、县标准化、规范化开老家食品专卖店,在超市中开店中店、店中柜,2013年在北京和上海各开1个旗舰店,建设系统的老家食品网店平台。在昆明开设专卖店5年,现生态特色农牧产品联盟食品专卖店已分布在昆明市区主要农贸市场。随着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及快速发展,销售网络和布局进一步精细化,从2011年初开始,将昆明市销售区域划分为七个销售片区,即东片区、南片区、西片区、北片区、西南片区、东南片区、呈贡片区,以市场承包方式分别承包给相应承包人。此项工作还将在最近两年持续推进,对扩大品牌影响、加强生态食品宣传、加大市场占有率方面成效显著。

3-5年发展规划:

做中国最生态、最安全、最好吃的清真食品。特色永葆中国第一,蛋鸡规模做到中国前三位。在云南省内及周边把市场建到乡镇;在产业联盟方面,通过10年时间,把华曦公司联合打造成为蛋鸡存栏1000万只的禽蛋联盟企业。在产品联盟方面,计划整合100家云南民族、特色农牧企业,形成云南特色产品“抱团、出海”,开拓省外市场和东南亚、南亚、中东国家市场;公司计划3-5年上市。

三、金融支持情况

华曦公司成长历程证明,金融支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资本来源。华曦公司1992年创建时基本上是家庭式农户经营,资金是自己不多的积蓄和东挪西借来的几千元钱,投入少产出小。1999年与官渡区农村信用社建立信贷关系,获得贷款10万元用于第一块基地——上李其三分场基地建设。2004年在原公司基础上成立了“昆明华曦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年屠宰500万只鸡加工厂,为解决屠宰流水线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官渡区农村信用社给予了4500万元的信贷资金支持,用于该项目建设及公司基地建设,从此进入农业产业化轨道,从此拉开金融加大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幕布。

2010年贷款12680万元,其中短期贷款8080万元,长期贷款4600万元;2011年贷款21640万元,其中短期贷款13240万元,长期贷款8400万元;2012年贷款17800万元,其中短期贷款4600万元,长期贷款13200万元。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在贷款投向上,将支持农业产业化、特色产业作为重点,积极支持其短期流动资金需要、扩大生产项目及科技创新研发资金需要。金融积极支持是特色产业得到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试举两个例子:①农业产业化的特征就是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在养殖业生产链中,优质的饲料是保证产品安全、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特色产业发展中,华曦公司感到饲料进货是个大问题,由于是专业化、规模化养殖蛋鸡和肉鸡,需要的饲料量大、品种需求多样、出栏时间有计划等,小的饲料公司供货满足不了需要,不同的饲料公司供货有时质量又得不到保证,并且还受制于饲料供应季节性价格波动影响,建立自己的饲料公司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2006年,华曦公司计划建设自己的年产10万吨的饲料公司,向官渡区农村信用社提出贷款申请,官渡区农村信用社很快进行贷款调查,给予了1150万元的信贷资金支持。②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升级及农业循环经济要求不断提高,加快和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成为华曦公司又一个发展战略目标。2007年,华曦公司计划筹建“150万只鸡标准化养殖小区及配套粪尿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项目选址在山清水秀的昆明小哨,占地1484亩,计划将分散养殖的农户集中到养殖园区,同时进一步扩大华曦公司种养殖基地规模和提升产品品质。官渡区农村信用社很快进行贷款调查,给予了5050万元的信贷资金支持,同时给予大幅度利率优惠。

四、存在问题

(一)贷款周期短,还款压力大

目前银行对华曦公司的贷款多为1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养殖业一般周期为1年半以上,贷款申请和偿还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贷款周期和养殖业生产周期不匹配,不利于企业加大投资长线发展。

(二)有效抵押物缺少

目前银行对畜牧业贷款相对集中于抵押贷款方式,畜牧业资产主要沉淀在存栏的活禽、活畜上,虽然也是畜牧业的主要资产,银行认为这部分资产较难控制,在考虑贷款时难以作为有效抵押物;另外就是作为固定资产的厂房,价值较低且土地等生产资料多为租赁所得,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即使个别拥有所有权,也因远离闹市区而存在价值较低,以上因素让畜牧业难以提供符合贷款需求的抵押物。

(三)融资手段渠道缺乏

畜牧业缺乏利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融通资金的理念和意识,地方政府对经营实力较强的企业在政策扶持、引导和辅导方面力度不够,企业资金需求较多依赖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方式。

(四)资产负债率、利润要求高

银行放贷时,要求资产负债率低、利润率高。由于农业投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行业利润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利润率难以达到银行要求的理想状态。畜牧业希望银行能在贷款周期、抵押物、资产负债率和利润要求等方面进行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五)优惠利率政策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国家政策、金融政策在扶持“三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指导意见方面都提出,要积极扶持,信贷上实行倾斜,利率上给予优惠。在实际信贷操作中,由于政策的条块交错、协调不一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较难获得基准利率或低于基准利率的优惠利率,只能获得比其他企业上浮利率低一些的优惠利率。

(六)企业信用评级考虑因素不全面

目前,银行在对农业产业化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使用的是系统评级,在设定好的项目下录入相应指标数据,自动生成相应信用等级。而对于企业获得的荣誉,如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农业部加工创新机构等,未纳入企业信用评级因素考虑,忽视了企业的品牌、质量、社会责任等因素,可以评为A++级的评为A级甚至评为B级,影响企业获得贷款及贷款利率优惠政策。

(七)授信额度偏低

《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各级业务职能部门及分支机构必须在规定的授信额度内对各地区及客户进行授信”。由于商业银行授权、授信高度统一,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综合实力等未充分考虑,形成基层商业银行授信额度偏低,一定程度对农业产业化企业支持有心无力。

五、政策建议

第一,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坚持国家发展农业及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和战略要求,进一步落实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优惠政策,逐步实现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统一。

第二,建议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开发和推出适合农业产业化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如仓单质押贷款、存栏活禽质押贷款等,贷款投放与农业产业生产周期期限匹配,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企业支持力度。

第三,建议以华曦企业为代表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在政府部门扶持、引导下,积极探索和推进利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融通资金的能力,减少对银行贷款过度依赖。

第9篇: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 武威地区 皇冠梨产业 思路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083-01

1 发展现状

武威地区皇冠梨于4月下旬开花,9月中旬成熟,幼树萌芽率高,发枝力强,生长旺盛且直立,树势健壮,早果丰产性强,且以短果枝结果为主,并有腋花芽结果习性。定植后第3年株产可达10.5公斤,大树高接第2年结果,高抗黑星病,抗轮纹病、黑斑病,抗逆性强。

武威地区梨树规模化栽培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民勤苹果梨享誉省内外,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基地建设退缩。2001年,从甘肃农垦条山农场引进皇冠梨试种成功后,开启了武威种植皇冠梨的历史。2010年,武威市提出“设施农牧业十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2011年以来,在沿山冷凉灌区重点发展了以皇冠梨为主的优质梨产业,通过典型引导和辐射带动,推动了全市皇冠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至2016年底,全市梨树栽培面积59.92万亩,总a量达到12.39万吨,产值3.7亿元左右。如今,以皇冠梨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在缓解用水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已成为发展乡村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存在问题

武威地区皇冠梨在规模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

2.1 思想认识跟不上。一些农民认为特色林果是“副业”,看不到林果业的商机和潜力,没有把林果业当做自己脱贫致富的产业来经营,不按技术要求管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林果业的发展。

2.2 受自然条件制约。武威地区年均无霜期只有156天左右, >10℃有效积温2800℃~3200℃,冬季低温冻害、春季晚霜冻、干旱天气极易发生,土壤多沙土,有机质含量低,盐碱化程度高,影响皇冠梨品质和产量。

2.3 栽培管理不规范。苗木储备不足,外调苗木质量差,很大一部分砧木选择不对路,标准低,开沟宽度不够,间作物不合理等。

2.4 抚育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浇水、除草不及时,苗木生长势弱,生长量不足;不施肥或施肥量不足,重化肥轻有机肥;定干、抹芽、拉枝、修剪不及时或没有开展,树形培养跟不上,见效期推迟;病虫防治不重视,用药时间不及时,防治工作不彻底;越冬防寒不扎实;技术服务有差距。

2.5 产业化水平较低。大户、企业、合作社数量少,且作用发挥不够好。目前全市注册登记特色林果专业合作社38家,主要由特色林果种植大户、营销大户、育苗大户发起组建,缺乏有力的领导和组织,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好。“贮藏加工+运输销售” 的营销模式建设进度缓慢,也没有形成知名品牌。

3 对策建议

3.1 加快推进外向型、出口型产业经济发展。严格遵循《出口农产品武威市特色林果生产技术规程》要求,做好“外向型”、 “出口型”经济大文章。充分利用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加快发展农产品出口型经济,拓宽国内外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市级、县区级示范点和连片500亩以上的皇冠梨基地为依托,规范生产,狠抓提质增效,培育出口基地。

3.2 继续推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的现代营销模式。加快全程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着力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全方位信息网络,鼓励引导林果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拓展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探索建立省内外果品直销网点,创建有特色的知名品牌。发展壮大营销队伍,将武威优质皇冠梨推向市场,促进武威特色林果产业的全面进步。

3.3 抓好灾害监测与防治。按照监测全面、预测准确、预报及时的要求,建立健全特色林果灾害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坚决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

3.4 建立完善良种繁育基地和种苗生产基地。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群众参与,以培育抗旱、抗寒、丰产、优质新品种为目标,为提纯复壮提供足额优质苗木,同时狠抓抗寒、抗旱砧木皇冠梨嫁接苗的繁育。

3.5 加强人才培养,强化科技支撑,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做到“走出去,请进来”,重点抓好特色林果栽培、产品贮藏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同时加强对从事经济林生产的技术工人、林农以及营销人员的技能培训,合力抓服务。加大宣传力度,用身边的鲜活事例引导农民,帮助农民算效益帐,算节水帐,提高农民发展特色林果的积极性。强化科技支撑,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在武威最佳适生区规模发展。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

参考文献

[1] 凉州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武威市凉州区大力发展皇冠梨产业纪实[J];甘肃林业;2013年05期

[2] 杨婧;甘肃新型果蔬花卉保鲜剂问世[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