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矛盾观的知识点范文

矛盾观的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矛盾观的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矛盾观的知识点

第1篇:矛盾观的知识点范文

一、真题回顾

2013年高考中考查“对立统一”的主观题如下:

二、研究答案

通过比较以上试题不难看出,试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对立统一”,设问指向分别是“说明……”、“阐明……”、“分析如何处理……”。可将试题的答案变通为符合我们思维的模式,即大纲全国文综卷第39题第(6)小题与浙江文综卷第40题第(3)小题的答案都可以理解为:①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材料;②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相互贯通+材料。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39题第(1)小题的答案可以理解为: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材料;②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大纲全国文综卷和浙江文综卷的答题思路基本上一致,但与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有着知识范围上的差别。

三、应对措施

一般来说,哲学的宏观答题模式是“原理+方法论+材料”,如: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39题第(1)小题的设问指向是“分析如何处理……”,即重在考查“怎么做”。人教版《生活与哲学》(2008年3月第3版)第72页的框题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其内容有两个:“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所以此题的答题模式为;①“对立统一”原理的具体内容+材料;②“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两方面内容+材料。如果单独考查一个知识点――微观角度时,答题模式是“原理内容1+材料,原理内容2+材料,方法论+材料”。如:大纲全国文综卷与浙江文综卷考题的设问指向分别是“说明……”、“阐明……”,就需要从微观角度来组织答案。

做题时,按照新旧思维都无法拿到高分,要把二者结合起来作答,同时还要把握结合的度,否则也无法拿到高分。学生对组织答案感到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审题不清,对设问指向不明确。二是对教材把握不到位,对课改新理念认识不够。三是对背景材料阅读不细,如上述三个试题中,大纲全国文综卷试题材料的主要内容是“金砖国家、共谋发展”,浙江文综卷试题材料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试题材料的主要内容是“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被大量的游客破坏”。当前,应落实新教材的理念――不太追求知识的体系化、重点在于知识生活化。我们对教材要仔细研读,要有革命批判精神,要持辩证否定的态度,既要重复昨天的故事,又要仰望明天的星空。

四、案例分析

例.(2011・海南政治・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节选)

1973年,某企业生产的玩具产品“芭比娃娃”由于式样陈旧、价格昂贵等原因而严重滞销,企业濒临破产。很多员工建议放弃生产“芭比娃娃”而转产,但一位年轻人极力反对并建议为“失败产品”创办博物馆。“这绝对不行,这不是自曝家丑吗?”企业总裁立即明确表示反对。

但这个年轻人据理力争并最终设法说服了总裁。不久,陈列200多件不受消费者欢迎的“失败产品”的博物馆,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在此后的3个月里,年轻人全身心地“泡”在博物馆里,听取参观者对“失败产品”的意见。他收集的500多条意见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令企业总裁惊喜不已。相关部门根据这些意见改进产品设计式样,调整产品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开拓新的市场,企业很快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此后的12年间,公司年业绩从4200万美元飙升到10亿美元。

今天,“芭比娃娃”已不仅是一种玩具产品的商标,而且是流行时尚、成功品牌的代名词,那位“研究失败的花朵而赢得成功的芬芳”的年轻人也被誉为“芭比之父”。

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说明“芭比之父”通过“研究失败的花朵而赢得成功的芬芳”的原因。(6分)

第2篇:矛盾观的知识点范文

一、课堂辩论

辩论是一种高层次的思想交流、碰撞活动,在辩论中我们的思想得到了积极的引导和启发,知识得到了增长,见解得到了升华,逻辑得到了锻炼。

比如在讲解“人民币升值”的时候,我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正方,辩题是人民币升值的好处;一组是反方,辩题是人民币升值的弊端。开始辩论前先让学生预习,到图书馆搜集资料,上网搜索相关知识,并整理成点。在搜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提高和培养了他们归纳分析的能力、交流沟通的水平、团队合作的意识以及关注时事热点的兴趣。同时学生对人民币升值这个知识点的印象也加深了,比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的讲解记忆要好得多。在辩论的过程中,模拟辩论会的流程让学生感到很新奇,学生发言到精彩处时教师给予的适时的掌声表扬,也让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辩论的结果是,让学生明白了人民币升值有利也有弊,如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将这个结论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杜绝偏激。

二、体系构建

学习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简单学习,按照“理解、记忆、训练”的过程来学习,这是我们学习单一知识点的基本过程。二是系统学习,通过归纳、总结、整理,把众多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我们大脑里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图。

比如,我在讲解《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中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时,讲完课后让学生对这一课两框知识进行知识网络图的构建,并且选取学生代表到黑板上展示网络图,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肯定其长处,指出其不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首先意识到各个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让其他学生指出网络图的不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全面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了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

三、故事引导

好的故事能通过具有深层精神内涵的故事形象与孩子们的精神对话。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少年,有时简单而枯燥的说教并不能使他们信服。但往往一个故事、一个寓言就能化解谜团,解开困惑。指明方向。

比如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抓不住重点,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形。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学生讲了一个《赌饼输家》的故事。从前有一对夫妇,家里有3个饼。夫妇俩一起分着吃,你一个我一个,最后还剩一个。他俩相约说:“从现在起,如果谁先开口说话,就不能吃这个饼了。”晚上,一个盗贼溜进了他们家偷东西,夫妇俩因为先前有约,眼睁睁地看着财物丢光,谁也不愿先开口说话。妻子最后忍不住了,高声喊有贼,并恼怒地对丈夫说:“你怎么这样傻啊!为了一个饼,眼看着有盗贼也不喊”。丈夫高兴地跳了起来,拍着手笑道:“啊,蠢货!你先开口讲话,这个饼属于我了。”听完这个故事学生们都笑了起来。我就此引导,现实生活中你们会不会犯类似的错误?这个故事中的夫妇二人为一个饼的矛盾是次要矛盾,夫妇二人与盗贼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不了会影响次要矛盾。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分析故事,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公开演说能力,同时也渗透了思辩思维。

四、漫画解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对政治学科学习的兴趣,可以将漫画作为一个切入口。

第3篇:矛盾观的知识点范文

一、流畅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是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要成分。学生从政治教师的讲授中,能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语言流畅是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行云流水般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学习知识。

二、生动

高中生具有较强的接受口语的能力,这就为教师施展语言技巧提供了可能。生动的授课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辨别力,往往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要使语言生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活泼。教师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采用低声音、慢节奏,以便使学生有一个思考、回味的余地;在讲述一般性内容时,采用高声音、快节奏,以达到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印象的目的;在论证某一结论而引用材料数据时,采用高低、快慢交错进行或连珠炮似的语言,以加强结论的可信度。这样,教师通过语言的感染力,在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传达出另一种信息,即这些内容是可识、可记、可信的。

第二,多变。 现在,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长、负担重,一天内大脑会出现几个“兴奋―抑制”周期。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即处于兴奋期时,教师须适时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句,以最简练的语言,将重点内容交待清楚。 当学生注意力分散,如有人打瞌睡或小声讲话时,教师可暂时离开教材上的词句,或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谈一件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将谈话内容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回到教材内容的讲授上。

第三,幽默。只要有心,幽默无处不在。政治课涉及面广,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因此,幽默是使教师教学语言生动的法宝之一。它简捷明了,能表达出深刻的内容;它令人捧腹,课堂上师生开心一笑,大家心情愉悦,教学效果更佳。

三、清晰

怎样才是语言的清晰呢? 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清晰地表述概念、原理的不同层次。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一向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语词的逐层分析,是使概念清晰可辨的有效方法。如对“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我们就可以划分为如下层次:第一层,规律是一种联系;第二层,规律是一种固有的联系,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一种必然的联系;第三层,归纳规律的客观性、可知性等特性;最后,通过提问或练习的方式,举例指出规律的外延。这样分层次把握概念,学生容易记忆和理解,运用起来也容易掌握其适用范围。

第二,清晰地表述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线索。教材中重点、全面阐述的基本理论,由于篇幅比较长,学生对其基本内容和内在联系理解起来要相对容易些,而教材中理论性较强但又不可能详尽阐述的问题,就成为教学难点。 例如,“滞胀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消极作用的集中反映。”既然是“集中反映”,有关滞胀的概念和原因,教材就不可能回避,但也不可能用较长的篇幅来全面阐述。那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清这一问题,自然就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认为,先将滞胀成因的逻辑线索清晰地罗列出来,再辅之以简明扼要的板书,会使学生一目了然,即:经济停滞――国家干预――加大投入――财政吃紧――增加货币――通货膨胀――紧缩货币――经济停滞。

第三,清晰地表述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高三学生进入综合复习阶段后,教师讲授的知识密度加大,一堂课至少要讲述几个甚至十几个知识点,这必然加大了教师讲述的难度。处理这样的课程,重点在于明确指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如:在复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内容时,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达十多个,而其中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组概念是学生最易弄混的。首先,要指出这两组概念的区别,即主次矛盾分析的是一个复杂事物中的多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说的是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其次,归纳它们之间的联系,即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它们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之分,而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都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是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两把钥匙。

四、准确

准确,是政治课的生命。政治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准确与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甚至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政治教师必须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对新事物的观察力、判断力,使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力求准确无误:

第一,基础理论。高中政治课作为一门科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容不得教师任意增删和轻率修正。但实践是发展的,这门科学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新概念、新观点不断产生,使这门科学更充实,更富有时代感。作为教材,虽说应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中的有些观点和材料相对于我国迅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来说,已不可避免地显露出它的陈旧性。

第4篇:矛盾观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职教师资;教学方法;TRIZ;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012-04

0 引言

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提高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是“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大量优秀职业技术人才是提升产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素。职教师资是优秀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的职教师资队伍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急需突破的瓶颈[1]。

职教师资专业担负高质量、专业化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在培养职教师资方面发挥着骨干和示范作用,同时也在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面开展积极的研究和探索[2],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的教改项目不断立项,调整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努力使其最大限度的适应职业教育学校对职教师资的需求。在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宏观层面研究的基础上,微观层面如何施教才能达到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的深度改革也逐步受到重视。但是当前不少研究成果呈现出人云亦云、创新度不够,或理念有余、可操作性不足的尴尬局面。鉴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极端重要的地位,探索具有较高创新性及现实可操作性的、适用于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方法就成为目前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1 职教师资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职教师资专业培养“既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较强动手能力;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专门性人才,也就是常说的“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学术性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是人才培养专业化的基础,集中体现了职教师资专业的高等教育基本属性;师范性则是培养教师必不可缺的环节,重视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是师资专业的根本任务;职业性则突出反映人才培养的特殊属性,需要紧密联系生产企业,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

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赋予的内涵更多、人才培养难度更大。目前的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常常在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之间摇摆不定,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其中典型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学术性与职业性之间的矛盾。职教师资专业最初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基本沿用普通高校相同学科的做法,这样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科人才理论基础扎实,但动手能力差,无法满足职业学校师资的职业性要求。因此,一些职教师资专业转而强调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增加实践教学比例,要求学生考取职业技术资格证,这又使理论教学被压缩,导致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影响学生的发展后劲。

学术性与师范性之间的矛盾。职教师资专业具有典型的技术专业与师范专业的双重学科基础。由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必须具备任教学科和教育学科的双重基础,所以在教师教育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实际执行过程中,学术性教学内容往往和师范性教学内容界限分割鲜明,两个看似互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分别都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而受制于总学时的约束,不得不在这两个方面都进行内容的裁剪,往往使其出现体系不够完整或者掌握深度不够的局面,而对于日后专业领域的灵活教育教学方法运用,缺乏必要的认识。

这些显而易见的矛盾是制约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瓶颈因素,而目前不少改革措施都采用了折中、妥协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其后果往往是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三者难以实现均衡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造成培养的人才不能胜任职业教师的尴尬局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在实践中引入国际著名发明创造理论TRIZ,探索矛盾的彻底解决办法,以期为实现职教师资专业的特色发展提供借鉴。

2 TRIZ理论及其冲突解决模式

TRIZ理论是前苏联阿奇舒勒通过对世界近250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来的揭示工程技术系统进化内在规律、提供科学的创新方法和工具的理论。TRIZ理论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指出,类似的问题与解在不同的工业及科学领域交替出现,创新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往往属于其他领域。和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相比,TRIZ理论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之道,因此它也被称为解决问题方法论[3,4]。

TRIZ解决问题方式为:先将实际问题转化为TRIZ问题,并用TRIZ的原理和工具去寻求问题的TRIZ通解,再利用TRIZ通解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图1所示。

TRIZ否定了一项发明创造或创新的完成要经历漫长的探索和千百次失败的成见,他们发现技术系统的开发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以往不同领域的发明中所用到的规则(原理)并不多,不同时代的发明、不同领域的发明是这些规则(原理)被反复采用的结果。每条规则(原理)并不限定于某一领域,并由此建立了一套体系化的、实用的、人人都可以掌握并使用的解决发明问题的方法。

3 基于TRIZ的职教师资教学方法创新

如前所述,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两个显著的矛盾――学术性和职业性之间的矛盾;学术性和师范性之间的矛盾。剖析这两个矛盾产生的根源,可以发现,是由于职教师资专业较高的培养目标与目前生源、学制、培养模式等之间的内在矛盾造成的“三性”无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的表象矛盾。学术性期望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够满足体系化目标要求,师范性要求掌握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职业性则需要掌握足够的实践技能,这些目标针对以三校生为主的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在现有4年制的本科学制下,按照常规的教育模式,是不可能获取有效的解决方案的。办学单位只好有选择的侧重其中一个或者两个方面,实践中以侧重职业技能训练为多。而从学术性要求来看,这一点完全改变了职教师资专业的高等学科教育的基本属性,由此也产生了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关职教师资定位之争。

现在,借助于TRIZ冲突矩阵,尝试这些矛盾的破解之策。首先将实际矛盾转化为TRIZ工程参数之间的矛盾。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中,期望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实际上是比较多的,超出了一般本科生掌握的信息量,但如果增加时间,这些知识和能力是可以全部掌握的,但是又受制于本科4年学制的约束,因此,可以将现在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矛盾转化为TRIZ参数“信息的数量”与“时间的浪费”之间的矛盾。

期望改善“信息的数量”,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深刻的知识和能力,避免恶化的是“时间的浪费”,即不能因为改善参数“信息的数量”而引发“时间的浪费”。TRIZ是彻底解决问题,而不是折中和妥协,即掌握最大限度的“信息的数量”,同时没有因此造成“时间的浪费”。这恰恰是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最为期望的知识能力与时间的双赢结果。

查询TRIZ冲突矩阵,对于这一对矛盾各个学科广泛应用的发明原理有2(抽出原理)、7(嵌套原理)、3(局部特性原理)、19(周期性动作原理)、13(反向作用原理)、28(替换机械系统原理)、17(多维化原理)。这些原理经常被用来解决“信息的数量”与“时间的浪费”之间的矛盾,而且已经在不同领域得到有效性的证明[5]。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其中部分发明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说明,抛砖引玉。

发明原理2――抽取原理是指从整体中分离出有用的(或有害的)部分(或属性)。由于每个物体都是一个矛盾体,同时存在着正面和负面、必要和不必要的因素,可以通过抽取的方法使系统增值。抽取原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物体的负面的部分或特征抽取出来;二是从物体中抽取必要的部分或特性。据此可以产生职教师资教学创新的想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抽取传统专业教学中的知识点,分隔成基本知识点,构建知识点数据库,提取出职教师资专业必备的核心知识点,去除重复的知识点,节约宝贵的教学时间资源。

发明原理7――嵌套原理通过考虑不同方向(水平、垂直、旋转或包容)的嵌套,来增加系统的功能和价值。将不同功能的多个对象嵌套在同一个对象内,可以使得该对象产生独特的功能。由此可以产生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所期望的三性融合的人才培养思路:将理论、实践与专业教学方法一体化;开发、建立不同于传统学科教育、不同于纯粹的职业教育的具有职教师资专业显著特色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构建一体化教室,打通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壁垒,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开展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双师型教师,采用多种专业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学生边实践边掌握理论边体会专业教学方法,一次时间付出,三重收获回报,理论、实践与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实现相互嵌套、有机融合,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职教师资目前三性融合上存在的矛盾。

发明原理3――局部特性原理是将物体的均一构成或外部环境及作用改为不均一;让物体的不同部分各具不同功能(使组成物体的不同部分完成不同的有益的功能);让物体的各部分处于各自动作的最佳状态。应用该原理时,一种特征对每一个特定的位置或者时刻而言,被构造为不均匀的或者最优的,所以称为最优资源管理更为合适。通过改变不同特征在不同地方、不同时刻的相互作用,可以获得最优的功能。由此而产生的职教师资专业教学创新思路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若干不同阶段,一个阶段侧重理论知识,以建立牢固学科基础为主要目标;一个阶段侧重一体化教学,理论、实践和专业教学能力相互参透;一个阶段侧重实践训练,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熟练掌握专业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局部特性原理还可以用于专业知识教学体系的重构。由于职教师资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时间有限、生源素质不高,全面系统掌握学科知识难度极大。利用局部特性原理则可以根据专业所在区域、服务对象的经济、技术、产业特点,采用搭建框架、重点掌握的方式重构课程乃至专业内容,这个也是职教师资专业特色发展的依据。

发明原理13――反向作用原理是强调逆向思维。假如某事物以某特定方式构成或作用,尝试通过相反的方式构成或执行操作,以避免伴随的问题。具体体现为3个方面,一是用相反的动作替代要求指定的动作;二是让物体可动部分不动,不动部分可动;三是将物体上下或内外颠倒(或过程)。据此可以产生想法,提出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如下:根据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问题若干(题型可丰富些,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绘图等等),变相对固定死板的知识点为鲜活的问题呈现出来,并让学生先来思考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带着问题学习,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转换传统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主改为一定程度上学生主导、教师点评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明原理28――替换机械系统原理使用时首先考虑用物理场代替某机械相互作用、装置、机构或者系统。某一个系统已被替代,当不能提供有用功能时,则此原理可以提供多种可能性来进行附加改变。若替代的机械系统不存在,考虑是否可以通过某种生物(人、昆虫、动植物)的感觉来实现替代:视觉-光学,听觉-声音,嗅觉-气味;在替代时运用某一或者某些物质相互作用的热场、化学场、电场、磁场、电磁场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另外需要考虑从恒定场转变为可变场或者可动场,从非结构化场转换为结构化场。并且考虑使用场来合并具有活性的物质――气体、液体、固体。由此产生的思路包括:现有书本教学资源不能实现教学目标时,考虑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元素,将教学知识点转换为精美的图片、直观的动画、详尽的视频等展现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实现远程网络化学习,保证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继续学习;提供电子邮件、QQ、微博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辅导,答疑解惑,改变原有的教学答疑的模式,提供全面、周到、贴近的教学服务,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当然还可以将常规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为问题引导的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模式,为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教学保证。

上述发明原理除了单独使用,还可以组合运用,产生更多的教学方式创意。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4 结束语

职教师资专业相比于普通高校对应的学科专业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比较多,尤其是怎样才能实现学科性、师范性、职业性的有机融合,培养优秀职教师资方面,目前尚无普遍认可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发明创造理论TRIZ引入职教师资专业的办学过程中固有矛盾的解决中,提出了利用TRIZ发明原理消除矛盾,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的一点思路。期望抛砖引玉,出现更多研究成果,使得职教师资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快速、健康发展,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贾俊刚.重点大学职教师资培养特色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谢莉花.综合型大学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3):77-82.

[3]颜惠庚,曹叔亮.TRIZ理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9,3(4):40- 42.

第5篇:矛盾观的知识点范文

一、夯实基础

教师必须清楚教学任务并吃透教材,才能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高中化学以落实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高中课堂应在课程标准下根据社会需要和教学条件,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活动。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在不同模块间,以物质结论理论,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有机化合物结构等和物质变化理论,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规律、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等相联系,构成理论框架,以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作为初、高中知识的联结纽带。在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前,介绍碱金属、卤素,从而使学生易于归纳物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及其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在元素周期律之后,介绍氧族、碳族、氮族知识,使学生通过演绎的方法,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又加深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

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其探究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了学生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地运用情景教学法,营造化学教学情景,在这种教学情景的帮助下,使学生直观地获得具体的科学知识,再利用获得的知识进行学习实践活动。

三、通过学生认知来创设教学情境

无论从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高中生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中生在思考问题时,有其局限性,一般都会局限于原有知识以及经验,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式的情形,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走进错误,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使他们感觉到惊讶或是困惑,因此问题情境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高中化学知识实际学习过程之中,往往存在着各种矛盾,如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直觉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等。上述矛盾均可以引起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欲望,在课堂上形成积极地认知氛围与情感氛围,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这些矛盾进行合理地运用,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创新的学习能力和习惯。高中化学作为一门理学科目,对于这方面的要求更高、更迫切。

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复习计划

第6篇:矛盾观的知识点范文

一、强化读书引导,夯实知识基础

读好教材是一个高中生学好政治的基本功,这在复习课中尤为重要。我在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生特色选择的前提下,对学生读教材的方法做如下要求,以期提高学生读教材的兴趣和实效性。

1.熟记目录,理清板块。复习课学习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整体把握教材知识,反复浏览进而熟记目录,使学生对教材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学生可以通过比对目录,将教材知识划分为若干板块(如《生活与哲学》可分为四块),从而在脑海中初步形成知识体系。

2.做好联结,深化教材。第一,前联后挂读教材。学生读教材时,不能像初学时那样就一个部分去读一个部分,应有意识地、能动地前联后挂知识点,找出共通点,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记忆教材。第二,结合实际读教材。联系实际读教材不仅会使学习有兴趣,还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联系的实际应尽可能具有典型性、时效性。第三,联系考纲读教材。考纲对各知识点有明确的考查层次要求,要求不同读教材的方式方法也应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第四,联系考题读教材。坚持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随时联系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和平时比较规范的训练题,做到能熟知近些年各知识点的考试命题情况,并大致预测未来考查方向和考查方式。

二、构建知识体系,做到胸中有数

学生分析能力、运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良好记忆,而要做到这些,除了有效利用教材和现实中的典型实例作为助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复习课中要做好知识体系建构工作。知识体系构建主要可以采用如下三种方法:

1.以课(或单元)为单位构建。

2.以知识共有特征构建。如创新问题,在《生活与哲学》中讲到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在《经济生活》中讲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在《文化生活》中讲到无论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是各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都需要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在《政治生活》中讲到不管是民主法治的进一步完善还是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都需要创新。

3.以综合运用构建。《生活与哲学》中讲到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这一哲学思想贯穿于每一个具体的哲学道理中。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世界观道理,它的方法论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世界观道理,它的方法论要求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优化答题技巧,提高考试效益

第7篇:矛盾观的知识点范文

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基予政治课本身就承载着德语功能的学科特点,我认为可以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教材的知识中,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另一方面则能够起到更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形成感恩意识。

在政治课中渗透感恩教育,首先是了解教育的对象——学生。十四、五岁的学生思想异常活跃,但是未能形成固定、成熟的思维方法。他们不喜欢、甚至排斥外来的说教式教育,而更青睐自己的亲身体验。因此,了解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第一步。

例如在学习《财政的巨大作用》这一框题时,教材从两个方面共列举六点作用,学生可能对其中某些观点感到不解,或者不以为然。在解释财政对科教文卫的作用时,我告诉学生我们学校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学生显得很怀疑,他们认为我们学校就是靠收取他们的学杂费来支撑的。为纠正这种观点,我让学生课余的时候计算了一下自己的教育成本。从学校的硬件建设、维护,教职工的工资等方面做粗略的计算,通过计算学生着实吓了一跳,于是老师因势引导学生从新认识财政的作用,让学生明白自己所享受的教育是要靠政府的财政,而财政又是取之于民的,因此我们能够做到,课堂上来还要感谢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民。通过这一教育,学生掌握了知识,也对这个社会产生感恩之情,提高了其以后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意识。

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熟知的知识点,为了避免学生忽视,我们可以通过渗透感恩教育,使学生加深印象,如《新时代劳动者》这一框题,就业的意义书本阐述的比较详细,学生应该能够明白,但往往也很容易忽视。对此,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家长也是劳动者,那么你们认为父母的劳动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问题,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却没有好好去思考。从社会的角度讲,父母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从个人的角度讲,父母的劳动是为了能够维持家庭生活,更是为了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而这种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贡献,也是人生价值的所在。通过这一启发,学生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寝食无忧与父母辛辛苦苦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从而发自内心的萌发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当然,对于知识的巩固也就更加深刻了。

第8篇:矛盾观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知识点教学 课程标准 多元评价

1教与考的矛盾冲突及其表现形式

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纵观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不难发现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表现突出的问题为教与考的矛盾冲突。在任何正规的教育中,教学与考试“情同手足”,不存在无考试的教学,也不存在无教学的考试,教学与考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的两个侧面。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与考的一致性却很难达成,这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与考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点教学导致考试试题的碎片化、不连贯性,难以真正有效测试学生的学力水平。(2)强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忽视语文学科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一味追求高分,形成“育分”不“育人”的教学现状。(3)语文考试试题不能有效地测量要评价的特质,试题的水平、范围、难度和认知层级部分地偏离教学目标。这些矛盾冲突是很难回避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承担起重任,在理论和实践中发展创新,形成良好的教学文化和评价文化。

2教与考出现矛盾冲突的原因

教与考的矛盾冲突是多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的。首先,从语文本身的学科特点来看,语文学科特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体验、感悟和浸染。“语文不是学出来的,语文在很大程度上是熏陶出来的。”然而,在强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学生学习的功利化和急迫性愈发凸显,学生愈是想要快速提高语文成绩就愈不得,@种不平衡的学习心理打破了学生固有的认知态度,使得学生出现倦怠现象。

第二,评价方式单一化,标准化考试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标准化考试中所存在的标准化试题,使得学生的回答必须要符合命题组所认定的“标准答案”才能得分。“从学生这一面来看,它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为‘机器人’。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教学应该是教什么,才考什么,而不是考什么,才教什么,教师面对标准化试题也是无奈的。考试成为了学生应付教师任务的一项工具,而非促进教学的有利条件。

第三,考试脱离评价标准,缺乏基于标准的评价的知识基础以及相应的技术。“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一段时间之后的学习结果,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期望。这种期望应当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因此也应该成为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状况的最重要的依据。”然而,当前评价脱离课程标准的现象依旧很普遍。清晰、明确的课程标准的表述是实现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前提条件。

第四,课堂评价弊端凸显,严重制约素质教育的推进。没有良好的评价方式,很难有良好的教学实践。长期以来,纸质测验一直占据中小学评价的主导地位,评价方式单一化、固定化。目前,我国课堂评价也表现出如下几种怪象:“有评无效,评价不具针对性;有评不判,评价不具诊断性;有评无价,评价不具指导性;有评无人,评价不具促进性。”高质量、高水平评价的缺失影响了教学效益。

3解决机制

针对目前出现的教与考的矛盾冲突,我们应制定出相应的调和机制,促进新的教学要求与新的教育评价范式的产生。在教学方面,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改善教学环境、氛围和教学方式;从评价的角度上来看,教师应力求实现教学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

(1)从教学层面上看,教师应寻求自身专业发展,提高教学理念,兼具工匠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特质。教师的个人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不断解构、重组,进而建构起具有教师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学生是教师反思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学生的课堂表现、纸质测验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情状都是教师自我反思的参照点。同时,教师也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思考,进而反思自身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的得失,以此进行反思性教学和反思性实践。教师的实践兼具“工匠”的性质与“专家”的性质。教师应在实践中成长,同时学习理论知识,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接受检验,进而获得自身的知识架构。

(2)从评价层面上看,转变评价理念,强调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形成新的评价范式和评价文化。目前,我国借鉴英国的经验,倡导评价应从“对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oflearning)转为“为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在政策层面上保障评价的合理性。然而,落实到具体的评价实践中,评价却很难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测试不仅是测试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测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重视总结性评价逐步向重视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过渡。语文测试所具有导向、评价、诊断、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我们急需形成新的评价文化,在这种评价文化中,教学不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点,更多的是放在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上。这是一种情境性的、反思性的评价,因此也会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从而缓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3)从学生层面上看,探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应考心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其语文学习能力、自我测试能力和元认知监控能力。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常会出现学习挫败心理,有可能连续多次成绩不理想就会对他们造成压力。学生可通过自我反思得到提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自身的学习状态,学会反思,意识到自己的薄弱点所在,并有针对地通过自我暗示、自我开导、自我开发弥补不足之处。教师和家长应该多鼓励儿童,少施加压力,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设定大大超出孩子能力水平的学习目标。良好的班级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相反,班级中部分学生出现的语文倦怠现象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从众心理作祟,会使得更多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没有必要,甚至会在语文课上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

第9篇:矛盾观的知识点范文

《泌尿生理》是高教版《畜禽解剖生理》第三版第七章《泌尿系统》的第二节。是在学习了《泌尿系统组成》之后,为进一步说明尿的生成和排放而安排的。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是《畜禽解剖生理》这门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由于本节教材在内容编排体系上以及在对个别知识点的论述上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难度更大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其抽象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下面,我就本节内容所作调整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些观点与大家作一探讨,以利共同提高。

在教材知识点编排体系方面:教材将仅要求识记的《尿的理化性质》这一知识点放在本节最前面,而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尿的生成和排放》安排在后面。我认为这样的安排很不妥。在实际教学中我是先介绍《尿的生成和排放》再讲《尿的理化性质》的。之所以作这样的调整是因为:首先,从知识形成的过程来说,应当先让学生了解尿是怎样生成的,再讲其理化性质。这样更能体现两个知识点间的内在的因果关系。其次,从提高堂课教学效率的角度来说:学生在一堂课的四十五分钟时间里,其精力和注意力都有一个从一开始的充沛和集中逐渐过度到厌倦和疲惫的过程。这是客观认知的规律。如果一开始上课就要求学生识记尿的理化性质中的一些名词和数据,学生不仅很难在短时间内记得住,反而会耗费很多优质教学资源。因此,将《尿的理化性质》这一知识点调整到最后讲,可更合理地配置课堂的教学资源,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再者,由于尿的理化性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存在理解方面的困难,而它又很单调很枯橾,一上来就讲这些内容,会削弱同学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在突破《尿的生成》这一知识点的理论性强且很抽象的难点上:我认为模式图很重要。(而新版教材却恰恰删去了模式图)尤其是教师在黑板上一步步地画出肾单位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过程:先用红粉笔画一个血管球为肾小球,再用黄粉笔画一个包围在其外的肾小囊,它们构成肾小体,再白粉笔在肾小囊后面画上弯曲的肾小管,这样便绘出了一个完整的肾单位。而且,我们可再将肾小球的出球小动脉延长后包围缠绕于肾小管的末端(利于后面讲解肾小管的重吸收)。我觉得,教师在黑板上画模式图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展示过程,它不仅能形象地反映出肾单位各构成部分的形态和位置关系,而且能揭示出肾单位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内在联系。能让学生将一些抽象的、很容易弄混淆的结构名称与具体的图形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加深印象并牢固地记住它们。在此过程中,还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肾单位在结构上的精妙之处,以及这些结构与其特定的功能相适应的巧妙之处。这样便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教材重难点的突破。

在肾小球是什么样的“球”这个问题上:现有的许多教材都表述其为毛细血管球,本教材也不例外。但我认为这一论述值得商榷。因为,在所有的相关教材和资料中,对毛细血管的定义都是很明确的,即:毛细血管是指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本教材在第九章《循环系统》的第二节《血管》中也是这样论述的)而我们在介绍肾小球的结构时,说进入肾小球的血管为入球小动脉,出来的血管为出球小动脉,两头进出的都是动脉,中间怎么可能是毛细血管呢?明显地存在矛盾,也会引起学生在理解上的困扰。为有效化解这一矛盾,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我只明确肾小球是血管球,不去追究这种血管到底是动脉还是毛细血管,而只强调肾小球是由一种特殊的血管构成的球,再强调:这种血管在结构上和功能上具有与毛细血管相类似的一些特点:其血管壁极薄,内皮之间有许多贯穿的微孔,具有很大的通透性。这样处理,既避免了与后面教材表述间的矛盾,又能较圆满地解释肾小球滤过作用的结构基础。再者,对于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也完全没有必要去深究这种纯理论性的学术问题。不过,在“肾小球是什么样的球”这个问题上,我更倾向于认为,肾小球是一种特殊的动脉血管球。因为,大家都知道:毛细血管壁很薄,仅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而根据本节教材在后面的描述:肾小球滤过膜有三层,其中有两层是血管的内皮细胞和内皮基膜,(还有一层是肾小囊的脏层)也就是说,这种血管的壁从构成上讲,除了有一层内皮细胞,还有一层内皮基膜,因此,从结构上说,它不可能是毛细血管,而只能是动脉血管。

以上是我在《泌尿生理》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和看法,如有不到之处,敬请大家不吝赐教,以利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