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竞技对社会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子竞技;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096-03
1 我国电子竞技发展迅速
电子竞技运动在中国受到青少年的广泛喜爱,电子竞技运动在我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并开始走上职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2008年度中国游戏产业报告》,中国内地目前对战类电子竞技运动的玩家群大约在3000万左右,如果加上休闲类玩家,则以亿计。2003年11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把电子竞技运动列为我国第99个体育竞赛项目。
随着国内游戏市场乃至竞技游戏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游戏玩家们参加游戏竞技比赛的意识越来越强,而如何更好地满足玩家参赛的要求,则成为当前整个竞技行业都必须考虑的问题。以联想为首的国内IT厂商业也嗅到了这个广阔的处女地所蕴涵的商机,将目光转向了这个市场,不断细分用户群,不断研发新技术、推出新产品,以具有更强性能、更高稳定性的产品来满足玩家不断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2 我国电子竞技营销存在的问题
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我国普通群众接触到电子竞技运动的时间并不太长。既没有政府的支持,也没有固定的专业组织。电子竞技运动的爱好者,赞助商、IT设备厂商、软件开发商、网上竞技平台运营商、网吧、媒体等都是单独分散于业内,没有任何形式的产业链。使得电子竞技运动的相关比赛无法有序地展开,产业链的各个衔接环节也没有,电子竞技运动爱好者缺乏从业的保障和发展的前景。目前,我国的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从规模上讲,无论是业余还是职业总体上已经与国际的距离在慢慢缩小,但是整体竞技水平还有待提高。
2.1 公众对电子竞技缺乏认知
公众对电子竞技缺乏认知主要表现在,社会上许多人对电子竞技运动存在误解。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部分营业者过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忽视政府的法律法规,导致青少年沉溺于网络。另外,相关部门似乎对CS、《星际争霸》等游戏在所谓“暴力上的影响”还有所顾忌。比如:广电总局2004年4月12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局,中央三台发出《关于禁止播出电脑网络游戏类节目的通知》,其中规定“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一律不得开设电脑网络游戏类栏目,不得播出电脑网络游戏节目”。
2.2 电子竞技赢利模式有待挖掘
据统计,几乎95%的竞技游戏爱好者在16岁~30岁之间,大学毕业和大学在读占60%以上,这部分人群正是消费电子和时尚产品的目标客户,也是赞助商看中电子竞技的最大理由在中国,电子竞技的现有赞助商主要是IT企业,以2004年举办的CCG大赛为例,赞助商主要包括冠名赞助的Tom公司、生产游戏外设的深圳奥斯特以及礼品网站八佰伴。根据Tom雷霆战队相关负责人士的反馈,在CCG预选赛期间雷霆战队的在线人数增长非常明显,的确起到了推广产品的作用。另据该负责人透露,Tom还和包括CIG在内的其他电子竞技大赛主办方有所接触。但不得不承认,目前比赛主办方拿到的赞助额度相当有限,此前东莞精华科技投资300万元赞助CIG在圈里已经算是大手笔了,飞利浦“显亮无敌杯”34个奖项总奖金也只有10万余元,还不到它对中国足球赞助的一个零头。
除了赞助和媒体合作,对战平台也曾被认为是电子竞技赢利的重要来源。网上对战平台目前世模采取完全免费的形式,并且打算永久免费。鲍文斌解释,“如果要通过对战平台收费,就要涉及游戏制作方等第三方利益,也就是版权费用。而目前由于中国电子竞技比赛本身的赢利非常少,游戏制作和企业一般不会收取版权费用,只要取得赛事许可就可以办比赛了。”此外,推广收费也是一项有难度的工作,“相比网络游戏,我们的难点就是通过推广让社会接受然后实现收费赢利”,浩方CGA对战平台项目的市场经理这样说。据浩方总裁李立钧透露,公司已先期投入3000万元在CGA项目上,并且可能追加到5000万元人民币,而关于平台使用的反恐精英、魔兽争霸等暴雪公司经典游戏要付出多少版权费用,则还是一个隐而不宣的问题。
产生这一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产业链没有形成,产业范围有待拓宽,产业价值有待开发,核心竞争力不强,自主开发的电子游戏产品非常少,国家级的电子游戏平台还没有真正建立和完善起来。赛事总体水平较低,规模较小,企业赞助资金较少,根本不足以比赛选手依靠奖金生存。同时也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因为缺乏系统专门的训练,选手水平不稳定,提高程度较慢,不能保证赛事的质量。
2.3 全局性的制度安排有待完善
制度包括很多方面,我们所知道的比赛赛制、规则、选手守则、体育精神等其实都是规范从业人员的制度。从更多的方面考虑,电子竞技行业必须应该有独立的法律法规,独立的市场运作机制及其制度规范,独立的体育行业社会保障制度、独立的市场监督机制、独立的从业人员规范,独立的从业单位规范、独立的体育行业载体管理办法、独立的体育赛事监督组织及制度。ESWC 2007中国区总决赛中无限加赛事件引起了诸多争议,反映出的问题不仅是赛制问题,还折射出了从业人员的现状等。除了行业内部制定的一些规则外,目前还没有建立全局性的政策制度,这就是问题的根本。
2.4 电子竞技人才缺乏
据了解,目前全国玩网络游戏的人不低于6000万,其中玩电子竞技的大约有1000万,他们分业余和职业两种。业余选手平时是上班族,只在网吧中参加小型比赛,角逐几千元的奖金。据著名的SKY,中国最顶尖的电子竞技选手之一李晓峰透露,他和队友们的工资在上海和一个普通白领差不多。职业选手的收入不稳定迫使优秀选手退出了电子竞技而另谋生路。因此,在我国没有很好的人才培养体制是造成我国电子竞技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
3 我国电子竞技营销策略探讨
3.1 加强我国电子竞技产品开发
在讲求个性消费的今天,尤其是在大学生市场,紧盯大学生消费潮流,加强研发力度,适时推出颇具个性化的产品显得尤为重要。IT厂商如果能将一些流行元素与产品设计相结合起来,去迎合大学生的品味追求,无疑会为产品营销的推广添加重要的制胜砝码。比如,在NBA东西部决赛的如火如荼之时,联想在中关村举办了ideaNBA纪念机型的全球首发活动。这就自然而然地为下一步在大学生市场开展深入的沟通、接触、互动式营销奠定了基础。产品设计贴近大学生品味,联想无疑技高一筹。
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就开发了多达几十款的以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三国志为题材的三国系列PC/TV游戏,韩国在最近3年,更是以适应中国玩家口味的文化和题材来开发网络游戏,在中国市场上进行推广和营销;而我国自己研发的产品相当少。我国亟待开发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竞技产品和周边产品。推出高品质的周边产品,为顾客带来不一样的另类体验,也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例如除了竞技产品外,明星选手的特色比赛服装、比赛专用设备、比赛纪念章、比赛纪念海报、官方杂志等,应当由职业发展联盟指定商家发售。据调查,即使是在像成都这样电子竞技还比较发达的地方也没有一家真真完整意义上的游戏周边专卖店。玩家除了能在一些软件专卖店选购到游戏周边产品以外,几乎很难以别的途径购买到任何游戏周边的产品了。
3.2 加强主办单位公关意识
电子竞技产业的发展需要社会的认同与关注,这除了国家政府的推广,电竞比赛组织者与俱乐部自身的推广外,更需要的是媒体的报道与关注。公众是整个电子竞技产业的基础,同其他体育运动一样,只有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体育项目才能建立,才能发展。但事实每次电竞比赛结束时,我们往往能听到观众对比赛过程以及比赛组织的抱怨声。很难想象,一旦失去了观众这个基础,电竞的未来能走多远。这种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忽视未来的短浅目光,正是电子竞技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
3.3 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
我国电子竞技产业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面临政府管理手段滞后、社会认识不足和民族企业弱小的情况,政府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进行扶持就成为必须。欧美、日韩的历史告诉我们,电子竞技完全可能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电子竞技产业涉及了体育、软件业、娱乐业、电信业、网吧、硬件设备制造业,已形成一条黏合力极强的产业链,政府无疑将是产业链的龙头。我国政府有必要在税收优惠、银行贷款、投资环境、基础技术研发和产业预警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以推动我国电子竞技产业发展。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应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让全社会都认识到电子竞技产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的需要。同时,变堵为疏,组织正式的电子竞技体育赛事,将该项新兴事物纳入政府正常管理范围之中,加强日常监管,防患于未然,促进电子竞技产业的健康发展。政府还需建立完善的电子竞技人才培养机制。
3.4 推动高校及网吧电子竞技竞赛
可以说电子竞技的战略目标和首要关注对象,主要都是高校学生。高校学生拥有较高的电脑普及率,拥有良好方便的网络资源,而且拥有强大的局域网资源。这一切都为电子竞技在高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各大联赛应该加大在高校的宣传,支持高校成立电子竞技协会,并将其统一在中国电子竞技职业联盟的管理之下,为高校举行比赛进行指导支持。各支注册战队应该对所在城市的高校电子竞技协会提供支持,并建立职业选手培养机制。
我们可以认为,在网吧上网的人都是辐射目标,电子竞技赛事的主要赞助商都是PC制造商。在整个比赛过程PC制造商的合作网吧将可优先作为外卡赛指定场地,网吧业主不仅可以承办外卡赛,同时还可以借助PC制造商相关资源,邀请明星选手进行表演赛以及对抗赛,从而大大提升网吧自身的知名度与营业额,并且能更好地吸引辐射目标。
3.5 开展电子竞技的网络营销
电子竞技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成功的网络营销将极大地促进电子竞技的发展。建议建立中国电子竞技职业联盟官方网站,在网站上比赛信息,选手积分排名,战队积分排名。联合网络转播商,提供免费的在线直播。联合腾讯公司,通过QQ这样的即时通信工具比赛信息。
3.6 建立一个完善的产业链结构
电子竞技运动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链的关键是各个环节都能获得利润。韩国电子竞技用五年时间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从选手到游戏的商,到网吧的经营者,到电视节目经营者,甚至到电信运营商,都有相当可观的利润,所以各方都有积极性,并促进其健康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反观中国,这些手段几乎为零,如果不算赞助,中国电子竞技产业自身产值几乎为零。没有投资利益回报的产业,又怎能吸引多方面人力、物力、财力的加入。我们需要发掘和开发巨大的高校电子竞技市场,需要制定标准的比赛规则,需要出台权威的制度;举行线下和线上的各种正规比赛,促进普及与提高;对于赞助商,他们的投入回报会体现在规模效益上面,政策上的支持也避免了他们的投资风险,当然我们也要完善赞助机制保护赞助商的利益。电子竞技产业的繁荣,与社会关注程度、赞助商的加入、游戏开发商和计算机硬件厂商的配合以及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总之,将产业的各个环节的利益的增长同整个产业的良性循环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整个中国电子竞技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宗浩等.电子竞技运动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脉络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123.
[2]冯宇超.对电子竞技发展的初步探讨[J].浙江体育科技,2003(5):49252.
[3]罗兰贝格公司.整合营销内部培训[OL].省略,2008-12-22.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9.
[5]IDC,中国游戏工作委员会.2006年度中国游戏产业报告[R].2007.
由于体育运动自身魅力的影响,体育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这就使得很多电子行业的厂家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利用电子竞技的模拟软件让使用者能够感受到真实的运用情景。在强大竞争力的引导下,很多电子软件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在竞争中不断改进技术,让电脑竞技体育成为人们的新宠。真实的足球场地面积大、教练多,很难及时对每个人进行高效的指导,所以很多高校引进电脑模拟竞技软件,将电脑模拟竞技软件广泛应用到高校足球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可以有效弥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缓解高校足球场地不足的问题;而且电子足球教学模式让很多学生在同一平台上接受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育经费,既能提高足球教学的效率,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电脑竞技软件应用于高校足球教学中的作用
电脑竞技软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应用于高校足球教学模式中,有效缓解了高校足球场地供需矛盾,解决了传统足球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新的教学手段有效避免了教学失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电脑模拟竞技软件有利于学生更全面了解足球信息,提高学生的足球竞技水平。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电脑模拟竞技软件作为当下最高端的教学软件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电脑模拟软件呈现给大家的是竞技体育模式,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足球教学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看到自己做的动作,给学生一种新奇感和刺激感,可以吸引学生对足球运动做进一步的探究,符合当前创新的教学模式,用多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竞技体育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教学模式立体化针对当前高校足球课教学的种种限制,开展电脑模拟竞技软件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电脑模拟竞技教学模式符合当下足球教学。采用模拟软件教学能加速运动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将运动过程以立体化的形式让大家了解。同时电脑模拟竞技软件能将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足球教学本身是个复杂的过程,老师要想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足球技巧,必须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充分了解足球竞技,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上课人数多,每个学生的足球水平参差不齐,就会导致足球老师无法将每个细节动作全部教授给每个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学习能力。电脑模拟竞技软件将很多复杂的动作和老师在课堂上无法逐一示范的动作展示给大家。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将很多足球动作要领、技术动作中的难点、重点以立体化的模式呈现给大家,同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将动作进行慢动作回放,加强学生对足球动作的理解。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辅导,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一个相对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学习。
3.培养学生的竞技意识电脑模拟竞技软件呈现给大家的是一种真实的教学体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主性。模拟竞技软件将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有效结合起来,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整合,灵活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基本的动作训练,加快学生对足球动作的理解。同时,竞技模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面对当前社会优胜劣汰的生存方式,学生在竞技体育模式中不仅学到了相关足球知识,更能提高自身竞争意识。
4.PES2012的灵活应用PES2012作为新型的电脑模拟呈现程序,体现了足球内在的运动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PES能够更真实反映动态画面,在进攻、防守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在球路部署方面可以实行创新模式,对球队的阵型以及具体战术进行特别的布置。同时,老师要强调操作的重要性,至少同时让8个人进行操作,加强队员之间的互动,采用比赛模式、联赛模式加强队员之间的配合,在比赛模式中可以让两个人进行对战,随着操作者的换人切换键变动控制不同的虚拟队员。两个人对战模式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其次采用联赛模式。操作者可以使用某个国家的代表队参加比赛,需要操作者在参赛过程中利用自己的操作技巧控制战术,每场比赛结束后相应的对战术做出调整。PES2012软件的操作系统比较简单,但是也考验了学生的战术运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比赛具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和随机性,所以很大程度上考验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所有的战术调整都可以通过手柄上的键盘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操控能力,所以要充分利用电脑模拟竞技软件提高学生的足球水平。
三、电脑模拟竞技软件存在的局限性
一是将电脑模拟竞技软件应用于高校足球课教学过程。此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传统足球教学的局限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更直观、更新颖的教学模式呈现给大家。但是同时电脑模拟竞技软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弊端。学生由于过度关注软件的趣味性,容易忽视足球教学真正的含义。二是电脑模拟竞技软件将足球教学以图片、影像、动态视频等方式呈现给大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同时由于学生过度关注影像本身的趣味性,而忽视了足球教学本身的意义。就像文学鉴赏课,老师为了让学生分析经典文学影像,所以在课堂上放映经典的文学影像,学生往往关注影像本身的内容,忽视了影像本身所阐述的时代内容和时代背景。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事倍功半,学生仅仅是了解基本内容,根本没有深入探讨,所以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四、结语
论文摘要: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生活习惯的分析,探索了大学生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人的未来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大学生精力旺盛,又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确保顺利度过大学阶段的重要基础。为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做到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一、当代大学生生活习惯令人担忧
经过调查,大部分高校反映当前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令人担忧,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诸方面:
(一)作息时间无规律
现实生活中,很多同学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作息时间执行不到位,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一些宿舍看电影、开卧谈会到深夜,然后第二天上午逃课睡觉。长此以往,势必引起恶性循环,学业和健康均得不到保障。
(二)日常饮食欠科学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睡得晚,早晨起的迟,来不及吃早饭便去上课,在课间饿的时候随便买些饼干、方便面之类的零食充饥;有的大学生索性取消了早饭,养成了常年不吃早饭的不良习惯;还有的男生酗酒、暴饮暴食,这些都违反了正常的饮食规律。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如此应付“吃饭”问题,实在令人担忧。
(三)娱乐休闲无节制
适当的休闲娱乐可以给大学生的生活增添生活情趣,缓解压力。但是部分学生经常光顾网吧、KTV、录像室、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无节制地沉迷其中,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自我保健意识差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增添活力。但是随着近年来网络游戏、电子竞技等的兴起,参与文体活动学生总数明显下降。学生的体能素质长期下降、肥胖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多、近视眼发病例居高不下、多数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抗挫折能力差,这些与缺乏体育锻炼不无关系。有些男同学不仅不注意自身卫生习惯,还经常在宿舍抽烟,使得其余同学被迫抽二手烟,影响了大家的身心健康。
二、当代大学生不良生活习惯原因浅析
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习惯方面出现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教育模式的死板、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不无关系,浅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
(一)教育环境多元复杂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周围娱乐场所明显增多,特别是网吧如雨后春笋般比比皆是。多元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许多不健康、不积极的生活方式侵入大学生的生活,如铺张浪费、沉迷网络、酗酒等。大学生通过网络等载体获取知识和信息渠道多而广,相比之下相对单一的课堂教育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出现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学生在网吧、宿舍通宵玩游戏,上课时间发短消息、接打电话、玩手机游戏等现象,对正常的学习生活和教学秩序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即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生把在校生活的重点都放在了文化成绩的提高上,注重分数、注重考试,而忽略了同样重要的行为习惯养成;高校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健康教育、卫生保健以及第二课堂等方面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
(三)家庭教育普遍失衡
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业关注的比较多,而对孩子的综合素质养成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引导。很大一部分家长为了能使孩子安心学习,几乎包揽了学生除学业之外的其他一切事务,连洗衣、叠被等基本的生活小事也不例外,这些家庭教育中的“溺爱”,对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产生的负面作用甚大,值得家长们深思。-
(四)自我要求不严,易于满足
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往往仅把顺利毕业作为大学阶段的努力目标,而对于如何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则缺乏全面考虑和综合规划,一部分同学出现了得过且过的思想,缺乏年轻人应有的朝气。
三、对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建议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大,“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高校、社会均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具备高强综合素质的青年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一)高度重视,增强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意识
从某种程度上讲,习惯决定人生。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以及学生家长,都要深刻意识到学生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早期教育要从幼儿园抓起,小学、中学、直到大学都要重视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阶段不断提高,才能自觉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积极引导,组织开展有益于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活动
大学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于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活动。如文娱表演、体育竞技、心理知识竞赛、保健知识讲座等等,让更多的人参加、了解,使学生课余时间过得丰富、充实而有意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关键词:体育概念;名实论;语词逻辑;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1-0005-05
The designation and mea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E Song-lin
(Department of Military-based Education,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Changsha 410072,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by basing hi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n the designation and meaning theory,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designation” and “meaning” the notional word “physical education”, pointed out such a logical error as that the design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not in conformity with its meaning, and put forward such an opinion as that the “meaning” corresponding to the word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belong to such a proximity attribute as “education”.
Key words: concep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designation and meaning theory;wording logic;education
“体育”这个词耳熟能详,但它的内涵却自其出现在本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统一的界定。在1982年,这一问题还引起了国家体委(现在的国家体育总局)的重视,体委特意在烟台组织召开了一次专门探讨体育本质与概念问题的讨论会,并最终把体育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或称“大体育”和“小体育”,分别冠以“体育运动”和“体育教育”的名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内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体育概念外延的不断扩大和体育现象的复杂化,体育概念的争论在21世纪前后再次掀起,各种观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本文对各种观点进行梳理,并从语言学入手,以名实论为基础,提出界定体育概念的意见。
1体育概念的争论焦点
目前国内体育界在体育概念上的争论焦点是“大体育”是否成立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分成两派:真义体育思想和大体育思想。主张真义体育的学者对国内大小体育的区分和界定提出了疑义。如林笑峰先生[1]毕生呼吁教育体育观,他指出要严格区分“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体育对应的是“physical education”,而不是“sport”。韩丹先生[2-6]在查阅了丰富的外文资料后指出,在国外sport和physical education从来不是一回事。赞同这一观点的还有吴翼鉴[7]、王学锋等[8-9]。龙天启先生[10]对广狭义体育的划分也持反对意见,“广义体育(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和狭义体育的定义上可以看出,这样的划分是不科学的,因为‘广’和‘狭’的区分应该只在于体育对象广、狭的差别,而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也有很多人维护现在的界定方法,他们支持大体育概念的理由,大致有以下种种:首先有些学者声称这样的大体育概念(sport)在国外也存在,中国只是效仿而已;其次有些学者虽然意识到了概念上有不科学的地方,但建议维持原状。如刘秉果先生[11]认为:“体育作为广义概念的使用,是比较恰当的,对于这样一个社会上已经约定俗成、习惯成自然的词语,我们就没必要对它的概念作较大的更动。”又如谭华先生[12]认为“应该维持‘体育是指所有非功利性、非艺术表演性的身体活动’这一规定,因为体育现在已经成为了亿万人约定成俗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内涵和定义不太现实,不如赋予‘体育’以新的意义和解释,在为数不多的学界人士中谋求一种共识”。再次有张洪潭先生[13]297-302认为“体育”一词不能译成“身体教育”,而应该译成“sport”。最后还有张庭华等[14]认为下定义不能限于形式逻辑,而应该用形象思维或自然语言逻辑。其目的是要否定形式逻辑的概念和本质,为大体育的正当性提供理论基础。
统观体育概念的争论,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个事实:1)现在体育界普遍认为体育是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总和,学校体育是大体育的组成部分。这种观点即大体育观,把体育归为“社会活动”或“文化活动”等。如在体育院系统编教材中,把大体育(亦称体育运动)定义为“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义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15]2)就广义体育来讲,似乎没有一个现有概念能比较恰当地统领其麾下的三大领域。也就是说,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3者根本没有共同的质的规定性――所谓的大体育的本质。学校体育是教育,大众体育是生活方式,竞技体育却是一种产业(竞技娱乐业),可谓天壤之别。由于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之间没有共同的大体育的本质,所以导致了大体育的定义在种差规定上一加再加,才导致了把临近的属向上一推再推,以至成为“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等的结果。
对于以上体育概念的混乱现状,其中最需要澄清的地方有以下几点:第一,内涵与外延有反变关系――即内涵越大,外延越小。所以在体育外延不断扩大的同时,体育的内涵应该是缩小的,而不是和外延一样不断扩大。第二,一个概念中的种差规定必须能在所有外延中通约,如若不能就不能被定位为种差。就这一点来看,我国体育概念中的很多“种差”根本就不能通约到外延中的三大体育中去。如上面提到的体育院系统编教材中的大体育定义,其种差规定有: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有意义的、有组织的。其中第二点中的几个目的规定就无法在三大外延中通约,因为竞技体育(高水平竞技运动)就显然不是以增强体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这里的错误是:广义体育概念中的所有规定都应该是可以在所有体育外延中通约,而不是每一个规定对应一个体育外延。第三,把体育的临近的属说成是“社会活动”或“文化活动”时,其区分能力已经仅限于区分“自然”和“人类”,根本不能把体育与其他人类社会文化活动区分开来。就体育现象来看,至少可以更精确地被归为一种身体运动或身体活动。
2从名实论分析现有的体育概念
以上叙述的是国内体育概念的大概情况。本文在此姑且不论这种把体育分为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认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共同构成广义体育,并认为与“大体育”这个概念相对应的内涵规定是“社会活动”或“文化活动”的理论是否准确,但仅仅从语言学名实论的角度来看,把体育概念定位为是一种“社会活动”或“文化活动”绝对是错误的。原因在于这一定义(命名)违反了“能指与所指统一”,或者“名实统一”的定义学定律[16]。
“语言可以言说世界,也必须言说世界;世界可以被语言言说,也必须被语言言说,语言和世界是完全同型同构的”[17]。这是语言学的一个主流思想,而这个思想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就已经被先贤系统地论证过了,他们包括邓析、尹文、惠施、公孙龙和荀子、墨子等。当时这类理论被称之为“名实论”,其中公孙龙著的《名实论》和荀子著的《正名》都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名实问题。公孙龙指出,“夫名,实谓也”(《公孙龙子•名实论》),他认为,名的使用得当就是要恰如其分地指谓它所指谓的对象(“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荀子在《荀子•正名》中也指出,“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他认为“制名以指实”,名乱就会世乱。“制名”的解释就是“命名”,即用语言符号来代指某一类外界现象。命名过程中用的是符号,但所指的是事物,符号和事物之间必须要对应――“名者,鸣也”,名称意指的就是所指称的那个对象。因此,在用文字对现象命名时,必须是“能指”与“所指”对应,否则该命名就不能成立。
“体育”是一个词,或者说是一个术语。对“体育”这个术语的准确、简要解释就是概念,概念所对应的应该是体育现象。然而在当前的大体育框架中,情况并非如此。
先来看“体育”一词的构成。按照构词结构分析,名词中都有一个主体字,这个字只能是名词,代表该词的属,且常置于词的后部;另外的字对主体字起修饰作用,代表性质,置于主体字之前。如在“步兵”这个词中,“兵”代表属,是个名词,“步”代表特性,意思是“走步的”,用于规定“兵”这个名词的性质[18]。这一结构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经典的定义公式――“概念=种差+临近的属”。“体育”这个词是“体”与“育”的结合,这两个汉字组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在我们汉语语汇中意义明确的词,就像“德育”、“美育”、“智育”一样。按照语词逻辑,“体育”一词中的“育”字应该是临近的属概念,“体”是对“育”的规定,是说明特性的。“育”有生育、养育、培育、教育之意,但能和“体”字组合成有效词汇的只有“教育”和“培育”两种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有“身体培育”的说法,只是人们一般不把它简化成“体育”。“身体教育”的说法早已被人们所接受。这就是说,“体育”这个词所指的应该是一种教育,有如“数学”中的“学”代表“科学”,表明“数学”是一门科学;“字典”中的“典”代表“典籍”,表明“字典”是一本书。但“体育”无论如何也推不出诸如“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一类的意思。
如此看来,单就“体育”这个词来讲,它既然是“育”,就不能不归“育”管,因此体育只能是属于教育,而不是社会活动或文化活动。
有的学者会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所以把体育定义为是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也未尝不可[19]。但问题是,从定义学来看的话,这样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严格的。“所谓定义,是指对于一种事务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20]。名称不只是一个抽象符号,它既是被定义项,也包含着定义项。被定义项和定义项必须对应,不能多出,也不能有缺失。被定义项多出定义项犯的是外延过宽(内涵过窄)的错误,定义项多出被定义项犯的是内涵过宽(外延过窄)的错误,这样的定义都不完备。如在“单身汉是未婚男人”这个定义中,单身汉是被定义项,未婚男人是定义项;“未婚”与“单身”对应,“汉”也和“男人”对应;“未婚男人”准确地表达了“单身汉”的内涵。很明显,把体育定义为是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是犯了内涵过宽的错误,这样不能让人很好地把握体育。
也许还有的人会说,名称只是一个约定,我们可以给他加些新的含义“有亿万人已经接受了这一概念”[12]。这种说法同样是不能成立的,原因如下: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这种说法违反了语言的“经济有效”原则。语言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是有生命的,它的目的是用最少的语汇创建一个健康的语言系统,这就是“经济有效”原则。每一种语言的语汇量都有规定,只有是必要的才把它创造出来,相反,认为语汇越多越能有效地实现语言的功能的观点是错误的。荀子说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成俗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在每一次创造新词给外界现象命名时,只能是采取约定的方法,但之后再用这个词时就不能违反先前的约定了。如上分析,“体育”一词不是一个毫无实意的新词,而是一个意义明确的旧词,并且在它最先从日本引入中国本土时,也是指教育。所以就不能再给“体育”约定意义,否则人们就不知道到底应该遵守几千年的“教育”规定和最初从日本引进的“体育”规定,还是遵守刚出现几十年的“体育”规定了。试想假若给“体育”重新约定意义,那么新约定的意义和以前旧有的意义之间势必产生纠葛。如此强加给语言系统的东西将得不到它的承认,最终只能导致语言系统的紊乱。其次,说体育这个概念已经为亿万人所接受,从表面上看确实是如此,但仔细一看却并非事实。严格的说是亿万人都对“体育”这个词有所耳闻,也理解它的一些大概意思,但它的确切意思并没有被大众所了解,包括从事体育行业的业内人士。至少绝大多数青少年家长不同意“电子竞技”也是体育。因此,赋予“体育”一词新的意义之说也是不科学的、不可取的。
还有观点认为把“体育”译为“身体教育”并不是必然或必须,仅仅根据“体育”这个词还可以译出很多其它的意思来。张洪潭先生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把“体育”译为“身体教育”不正确,是一个错误的直译。他说,“任何教育都得通过人的头脑参与方可见效,真不知对‘身体’进行‘教育’究竟何意?某些人想当然的把体育还原成身体教育,岂不知若一定要还原体育一词,还有其他好多可能更适宜的词语:例如身体养育、机体发育、体能训育、体格培育,这些词都符合语法规矩。”张先生[13]297认识到了“体育”这个术语的模糊之处,并主张概念问题是逻辑起点,是最重要的问题。但按他这样说的去做,根本起不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不错,任何教育都得头脑参与,但我们仍然可以称“有头脑参与的身体教育为体育”,只要教育的目的在身体而不在脑力。张先生在这里是混淆了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对象从来不是头脑,当然也不是身体,而是人。身体不能接受他人的教育,头脑也不能,只有完整活生生的人才能。区分不同性质的教育根据的是教育的目的对象,是受教育者身上教育者想改变、培养的那个部分。体育的目的对象是身体,智育的目的对象是思维。体育必须有头脑参与,但智育也必须有眼、耳甚至整个身体参与。教育的对象只能是活生生的人。张先生还说到“体育(physical education)”一词还可还原成“身体养育”、“机体发育”、“体能训育”和“体格培育”,并认为把“体育”还原为“身体教育”是错误直译。张先生的意思是说把“体育”译成“身体教育”在意义传达上有错误,因为翻译只能分为意译和音译,而张先生并没有提及应该采取音译的方法。那接下来看看“体育”意译为“身体教育”是否不妥。张先生把“体(physical)”字译为“身体”没问题(严格来说physical应该翻译成“身体的”,但按汉语习惯可以省略“的”),但译成“体能”和“体格”显然不精确。因为体能和体格都只是“体”的部分意思。而译成“机体”的话同样是不合适的,因为“机体”是一个生物学概念,而我们谈的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所以,“体”字只有被还原成“身体”一词才是正确的;关于“育”字,张先生认为还可以还原成养育、发育、训育和培育。其中训育和培育都包含在教育的意思之内,而如果把“育”还原成养育和发育的话就正好是落入了张先生自己给自己下的套,即错误的直译了。总的来看,张先生是脱离了具体语境,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误解。就国际范围来看,存在“sport”和“physical education”两个概念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一个国际语境。如果要和国际接轨――那就不应该把“sport”译成“体育”,而把“physical education”译成“体育教育”。这样的翻译无法理解,会让我们寸步难行。胡晓风同志[21]讲过一件往事,“我是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又是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的副会长,因为有外事活动,需要印名片,这‘体育’一字如何翻译,找了许多人还是搞不清楚:结果还是翻成了sport,把sport的帽子给我戴上了。我不是搞sport的!外国人看了我的名片说:你是运动专家?我说:什么都不会。外国人又问:你不是研究sport的吗? 你是sport战略研究会的副会长,你们的sport战略是怎么确定的?我说:我不懂,我不知道sport是什么。差到那里去啦!体育怎么成了sport呢?”胡先生的难堪和无奈可想而知。另外,“体育”一词从学校体育衍化而来,这是一个中间语境,谁也不会把“体育”理解为身体发育,也不会把“体育”理解成身体养育。再者,在今天的现实生活当中人们已经习惯于说“词”,而不再是“字”,像“身体发育”这样的词一般都不会被简化。最后,学校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组成,这是一个小的语境,我们都知道“体育”意为身体教育,是针对身体进行的教育。出于以上的3个语境,本文认为只有把“体育”译为“身体教育”才是最合适的。
最后是张庭华等人[15]的观点,他们提出了用形象思维给体育定义,自然语言逻辑,家族相似,概念与词源无关和事物没有一个精确的本质等说法。他们利用的工具是和本文所采用的完全背道而驰的思维路线――解构主义。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其步骤有二:颠覆和改变。颠覆意为对先前的解构、否定;改变意为不再构建,只承认游移和变化。张先生等确实找到了质疑经典逻辑学体系的一种具有威胁性的思想,可以对逻辑、概念和本质产生一定的消解作用;然而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如解构主义所要求的不再建构,而是在“驳倒”了形式逻辑的概念和本质后,又应用“自然逻辑”去给大体育寻求“合理的”概念和本质。所以本文认为他们并不是解构的,而是纯粹的为了驳斥形式逻辑才采用这种反理性的思维方法。这不得不让人对他们的结论甚至整篇文章产生质疑。另外,在文章中他们引用了“语言没有精确的定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语词,就是这个语词的定义”和“家族相似”(维特根斯坦)[22]之类的思想,来否定形式逻辑的本质和命题等概念。尽管张先生等的文章整体上已存在前后逻辑偷换的嫌疑,但仅就“自然语言”(日常语言)和“家族相似”概念的理解本文还有一些异议: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自然语言主要是针对弗雷格和罗素等提出的人工语言而言的,意指离开特殊社会情境的语词和语句其意义都不能确定;相反,语言惟有在日常生活中才能获得它的完全意义。本文认为,语言不能离开情境是事实,但自然语言也绝不可能去否定科学语言的语义和逻辑。因为自然语言的应用基础就是科学语言,不管是在逻辑还是在意义问题上,自然语言都只能是在科学语言的规定范围内的具体应用,这就像自由只能是对必然的认识之后的自由一样。我们应该承认自然语言和科学语言之间的细微差别,但不应该因为这些细微的差别和自己观点的需要就彻底否定科学语言和形式逻辑;就“家族相似”而言,它确有解构的意思在里面,只是张庭华先生等应用这一学说也达不到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因为“家族相似”不仅可以否定真义体育,也可以否定大体育,利用它可以否定一切,其本质是怀疑论的。例如,如果可以用“家族相似”来否定共同的内在本质,只承认在外在形式上有某种相似的话,那我们就不能否定体育和劳动、战争等也有某种外在形式上的相似,进而体育自身也会被我们否定。可见,如果真的如此去讨论、去做,那么体育学将不复存在。窃以为这也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对于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观点,我们应该抓住“家族”一词,而不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相似”。是一个家族最起码说明都是一个姓氏的人员,并且是一个血缘比较近的群体才能称之为一个家族。而家族的内在共性是遗传基因,姑且称这些基因也为本质吧。
3建议
19世纪末语言学开始兴起,紧接着20世纪初兴起了分析哲学,可以说20世纪以来的大部分哲学都是属于分析哲学的。这也许是被科学理性支配的结果,是工具理性盛行的表现。尽管哲学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是分析的,但分析哲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倒是绝对可取的,尤其是对于接近科学(自然科学)的学科而言。科学精神就应该是一种分析精神。本文认为体育概念问题之所以不能解决,其中不乏有语言学的问题。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亦或语言就是思维本身,而语词是命题的材料,逻辑的起点。因此,语词的错误决定了体育概念问题的难以解决,决定了体育范畴的无法统一,决定了体育学科体系构建的致命难点。
国内体育概念长期不统一,体育学界人士长期的努力也未见成效,这给社会和体育学的发展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现象会更复杂,到时候体育的概念也许会更加模糊。要根本解决体育概念问题,也许最终也得求助于分析的方法。通过本文的分析结果来看,“体育”一词的内在指谓只能是教育,因而建议把大体育中真正属于教育的部分条分缕析出来,“体育”这个名称只能赋予他们;把不属于教育的部分清除出去,取缔它们姓“育”的权力,给它们另取姓名。这就像一个人的姓氏问题,既然姓“李”,就不能否定是李家的人,如果事实上确实姓刘,那就应该把姓氏改过来,否则就会让世人误解。至于当今的三大体育,如果它们确能统一在一个大概念之下的话,如何给它们起名,起什么名都还有待商榷。不过像这种情况,翻译学一般采取音译的方法,如把“sofa”译为“沙发”,又如日本把“sport”译为“斯波特”。
参考文献:
[1] 林笑峰. 从日本出版《现代美国sport(竞技)史》看美国体育思想的变迁[J]. 体育学刊,1995,2(3):96-97.
[2] 韩丹. 论斯泡茨(sports)与体育[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15):6-14,38.
[3] 韩丹. 论“体育”词的多义理解[J]. 体育与科学,2001,22(1):20-23.
[4] 韩丹. 论斯泡特(SPORT)的源流、发展和当代形态[J]. 体育与科学,2006,27(3):4-11.
[5] 韩丹. 俄(苏)体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J]. 体育学刊,2001,8(2):14-17.
[6] 韩丹. 谈跳出中国看体育[J]. 体育与科学,2007,28(2):13-17.
[7] 吴翼鉴. 《我心中的理想体育》质疑[J]. 体育学刊,2003,10(1):18-20.
[8] 王学锋. 教育学视野下对身体教育与竞技运动的思考[J]. 体育学刊,2007,14(9):15-19.
[9] 王学锋. 真义体育思想对中国体育发展的贡献[J]. 体育学刊,2004,11(4):7-11.
[10] 龙天启. 体育哲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11] 赵进,黄艳. 体育的本质和概念综述[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42-43.
[12] 谭华. 体育本质论稿[M]. 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8.
[13] 张洪潭. 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 张庭华,杨正云,李兴志. 再论“体育”的概念问题――“自然语言逻辑”的哲学阐释[J]. 体育文化导论,2004,11:16-19.
[15] 曹湘军. 体育概论[M].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27.
[16] 韩丹. “体育”就是“身体教育”――谈“身体教育”术语和概念[J]. 体育与科学,2005,26(5):8-12.
[17] 李国山. 言说与沉默――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命题学说[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前言.
[18] 徐通锵. 语言学是什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6.
[19] 熊斗寅. “体育”概念的整体性与本土化思考[J]. 体育与科学,2004:25(2):8-12.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56.
关键词:数字经济市场变革企业发展
一、数字经济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趋势
(一)数字经济概念及特征概览
数字经济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1995年,加拿大的商业策略大师唐泰普斯科特出版题为《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间的希望和危险》的著作。在书中泰普斯科特详细论述了互联网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他也因此被认为是第一个提出“数字经济”概念的人。尽管人们逐步认识到数字经济对经济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对数字经济并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2017年杭州G20峰会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对数字经济做出权威定义。该倡议提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根据这一定义的界定,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是数字经济兴起的基础,同时也是数字经济良好运转的重要保障;其次,数字经济具有智慧性、创造性和高附加值的特征;再次,数字经济是新行业、新形式创新与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并举的经济形式。
(二)互联网应用普及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技术发明的动力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联网技术正是在国际格局的变化之下诞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为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展开军备竞赛。美国基于军事安全需要,提出建立分布联合的军事指挥方案:即为防止单个军事指挥点被破坏而导致军事指挥的中断,建立多个分散的军事指挥点,同时各个军事指挥点能够互相联通,以提高军事安全度,避免战略风险。于是,将这一构思交由ARPA(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展开研究。1968年,拉里罗伯茨(LarryRoberts)在其研究报告《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中提出张华博士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欧洲研究系北京102488)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了实现计算机互相联结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各个分布的节点既可以独立运转,节点之间又能够信息交换。美国根据这份研究报告建立了应用于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网”。这就是著名的阿帕网。1969年,阿帕网正式投入应用。阿帕网的诞生被看作是互联网的起源。尽管阿帕网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军事、国防的需要,但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技术。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8年的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7.72亿人,应用普及率达55.8%。这一普及率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技术能力和消费基础,为社会向数字经济转型创造可能性。
(三)数字经济影响经济社会的方式
作为以创新为驱动力,技术与各个部门相结合的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挥着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影响。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数字经济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获取经济信息的渠道,促进提高经济效率。互联网连接与沟通特征,使人们能够更加便利的交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通过使用互联网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开展社交、休闲娱乐,人们能够准确把握经济脉络,保持对实时资讯的敏感度。其次,数字经济能够实现交易模式多样化,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等应用得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式不断涌现,为经济、生活带来便利,同时创造更多的商机。最后,数字经济通过激励探索,为实现技术的价值助力,带动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如互联网+农业、物联网及智能制造等等融合方式的应用,开拓智慧型社会的发展方式,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谋福利。
二、数字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变革
(一)市场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在传统经济中,厂家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居于主导地位。消费者从已有商品中进行选择,相对厂家来说,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在数字经济中,情况则有所不同。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消费者的作用和影响力变得重要,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需要,更能参与到生产过程中。首先,消费者能够在消费之前,通过社交网络和网络评价等渠道充分了解商品的相关信息,选择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商品;其次,在消费中,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与生产者进行沟通与洽谈,使定制化、个性化成为潮流和趋势;最后,消费者能够将使用体验通过更多渠道反馈给生产者或分享给其他消费者,将商品信息、使用价值及效用进一步推广。在数字经济中,消费者是生产灵感的来源、生产设计的参与者和产品宣传的推广者。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消费者能够参与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二)市场格局发生改变
经济形势犹如为市场主体提供表演的舞台。市场主体融入其中,在经济浪潮的变迁中拼搏、壮大,同时促进经济格局的形成、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形式,带动市场主体调整、改进,推动市场格局的变化。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提供更加开放、自由的市场氛围,因此市场的进入壁垒在降低,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更加均等的参与机会。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与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产业价值链,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数字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经济中流线型的产业价值链向矩阵型产业价值链升级,促进整个行业效率的提升。
(三)数字商品形成促进交易模式改变
信息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具有与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同等意义的作用。在互联网中,信息以“0”和“1”形式的数字进行表达、存储和传输。基于信息技术使得如在线音乐、视频、体育节目、网络直播等数字表现形式的产品构成数字经济中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颖、时效和创新的数字商品对交易模式产生影响。不同于传统商品,数字商品具有可复制、可传递、可重复消费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数字经济突破传统经济的购买-消费模式,即支付费用获得商品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模式成为可能。在数字经济中,体验-支付-消费三环节的体验式消费模式成为交易模式的主要形式,即厂商向消费者提供部分的数字产品免费试听、试用,消费者对满足自身需要的商品及周边产品支付以获取所有权或使用权模式。
(四)数字技能成为社会要求
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对人们进行生产与实践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人们需要掌握更多满足现代科技要求的技能,才能适应各种变革所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数字经济既是创造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对原有经济形态的革新。经济中交易规则和运转方式发生转变,职业类型也将随之发生更迭和转换。只有具备数字技能才能更好适应职业发展的变化。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已向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推广、渗透,提升在庞杂的信息中获取、辨别和利用资讯的能力,避免形成与他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是找到通往未来的钥匙,开启人们在数字经济中发展之路的有效途径。数字经济数字技能成为人们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具备更多的数字技能,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数字经济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1.激发经济增长动力,提供市场活力。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动荡波及全球,传统经济陷入长期的低迷状态。与传统经济不同,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实现快速的增长,呈现出繁荣景象。数字经济正在从政策、投资和需求等方面为经济转型提供动力,使企业获得宝贵的发展机遇期。首先,政策支持为企业的创新、创造提供宽松的环境。作为蓬勃兴起的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展现良好的发展前景,各国将数字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制定政策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政府制定激励政策,构建鼓励创新开拓的市场环境,能够给企业更大的前行动力。其次,数字经济建设带动投资的活跃,增加市场活力。在数字经济的建设中,各项基础设施和前沿技术如宽带高速网络、5G技术等的研发与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数字经济的预期收益将带动投资的增加,促进资本流动,为市场的繁荣增加活力。最后,更优的消费条件促进消费增长。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更加碎片化,对消费的形式和效率提出新的要求。数字经济的快速、便捷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带动消费的增长。电子商务、电子竞技等新型的消费、娱乐、休闲模式的需求正在实现突破性的发展。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消费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待开拓领域。2.打破界限,提供更大的空间。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数字经济的发展打破时空的阻隔,使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世界联结成为更大的市场。经济交流更加密切,经贸往来更加易行,这将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作为开放的平台,跨境贸易变得更加便利、企业面对更具有吸引力的发展前景。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消费者通过搜索、点击鼠标便可畅享全球市场的商品和服务。这种消费习惯的变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不再囿于某地区,而是全球性的市场,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商品,填补市场空白,开发新的市场。在传统经济中,企业往往从大众化的观点出发向市场提供商品,这导致个性化、小众化的需求难以满足。数字经济中,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喜好,获得宝贵的市场份额。3.技术应用提高企业的效能。企业在保持持续的规划、运转和调整中实现既定的目标,获得收益和成长。数字经济的出现,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通过现代技术的革新,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企业提高效率。首先,企业能够实现更加灵活多样的办公方式,移动办公、异地办公等方式可以使企业能够大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其次,组织结构变化使企业信息的送达和回馈通路畅通。在数字经济下,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在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变,这样能够避免层级繁复造成的信息失真和扭曲,使企业信息传递的清晰度有所提高。最后,各环节之间衔接流畅,能够使企业降低沟通与协调的管理成本。
(二)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挑战
1.面临向数字经济转型的阵痛。得益于新技术的应用,数字经济能够更加精准地提供服务。这对企业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也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变幻莫测。作为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分水岭,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破”与“立”更替和变换的推手。一方面,传统企业面临被淘汰、被替代的风险。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提供甚至优于传统经济中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这使传统企业面临艰巨的挑战。从当前来看,传统实体商超正呈现出消费额大幅下降的态势,从长远来看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等相关服务性企业也都存在被淘汰的风险。另一方面,数字经济跨界、融合的特点加剧竞争格局的变化,使之更加复杂化。与传统经济企业往往在相关领域探索拓展不同,数字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百度、谷歌等原互联网企业开发地图、导航、无人驾驶等新领域、新应用,使数字经济的竞争更加白热化。2.复杂的信息环境影响企业战略制定和信息反馈。市场发展瞬息万变,风险与机遇并存。企业唯有通过更好地了解信息、判断环境的变化,来规避风险把握机遇。数字经济中,信息传递速度加快,范围扩大使信息环境变得更加神秘,这对企业的反应能力、辨别能力和信息可获得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负面信息传播速度更加快,对企业形象的树立与维护提出新的要求。不同于传统渠道的一点对多点式信息传播模式,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具有多点、多角度、多维度联结的特点,使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影响范围远超从前。这对企业的应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其次,虚假、失真的信息干扰,降低经济环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在数字经济中,开放的互联网环境由多种信息构成,这其中也充斥着大量的失真、不实的信息。信息的扭曲与失真不仅不利于企业分析经营环境,更有甚者会导致企业制定错误的战略。最后,信息获取迟滞,导致错失发展机遇。企业进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与决策,是以全面搜索和判断信息为基础,立足于未来为发展制定的方向。只有充分了解经济社会信息,才能更加准确地制定战略。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掌握信息,存在错失发展良机的风险。3.权力与义务调整与改变。数字经济中,企业角色变得更加多样化,从原来单纯的产品生产者和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平台的搭建者和信息收集和保管的守护者转变。这不仅是对企业运营能力和关注焦点的考验,更是对企业承担责任和义务提出全新要求。一方面,商品和服务提供内容和类型的转变,需要企业担负起监管和维护的责任。在互联网中,网络平台需要对产品的合法化、健康化和符合公序良俗进行监督和管理。这在平台经济中具有最突出的表现。作为新型的交易形式,企业作为平台的搭建者和维护者,为交易双方提供经济交易的桥梁。尽管平台企业不是最终商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但是对商品及服务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监管和维护责任。这对企业任务和角色的调整和转换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肩负尽职保管信息、确保存储和使用安全的责任。在数字经济中,信息具有宝贵的价值,是人们能够享受便利的基础。与此同时,庞杂的信息中具有海量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不当流出会给消费者带来风险,甚至造成损失。因此,信息的安全和隐私权的保护对企业提出新的要求。企业需要对信息进行妥善保管、保护和维护,确保企业所掌握信息不泄露、不滥用和被不当获取。
四、新环境下企业建设的应对之策
(一)提高技术应用的能力
首先,扩大技术应用,提高办公效率。通过新技术的使用帮助企业进行各业务单元的协调与管理,提高成本控制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其次,运用互联网手段,实现宣传推广手段的现代化。互联网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媒介,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企业应当更好地使用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应用,直接与消费者沟通和交流,更好地了解消费需求变化,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关系。最后,增强企业的信息获取、分析与反应的速度与能力。市场竞争中,充分、完备的信息有利于企业科学地制定发展战略,确定发展方向。企业应当通过正式渠道获取官方信息,剔除杂音和干扰,为企业的战略制定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
(二)提高互联网应用的安全系数
首先,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与监督。一方面,企业可以将信息采取分级管理机制统一管理,既将企业的信息分为:宣传信息/公开信息、保密信息和机密信息三个等级。对企业人员与外界进行联系时可以了解、使用的信息等级和内容具有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另一方面,加强内部人员保密意识的教育和监督。通过提高人员网络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意识与能力,从信息的源头进行安全性把控,避免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信息的不当外泄。其次,企业应当加强网络接入设备安全性能的维护与监测。一方面,对需要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安装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通过对设备安全措施的管理、维护和监测,确保网络接入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安全性能良好。另一方面,设置专门的设备维护、监测与保障人员,及时发现网络设备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异常情况进行修改与更正。从设备设置和应用维护两个方面入手识别和干预接入设备的非法入侵,增加网络使用安全性。最后,企业应当加强网络运营环境的净化。尽管互联网环境是复杂的,企业难以进行把握和控制,但是可以通过网络区分和访问控制,提高网络的安全程度。企业可以严格区分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建设、规划和使用权限。根据业务的需要和要求规范网络访问的范围,对于机密的、核心的部分划分为内部网络,对需要经常外界联系的部分划分为外部网络。通过技术手段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建立安全的隔离机制。同时,严格限制内部网络的访问权限,禁止移动存储介质在内部网络的读取功能。通过网络隔离和访问权限控制,打造更加安全干净的网络使用空间。
(三)竞争优势的重塑
在传统经济中企业在长期经营和发展中形成特色和优势,具有相对成熟的客户群体。这使得企业进入相对稳定的生存和成长时期。当今数字经济条件下,发展环境、消费习惯和产品需求都在发生变化,传统经济中企业的优势难以满足竞争的需要。裹足不前将使企业已有的优势消失殆尽,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因此企业需要主动变革,塑造数字经济中新的竞争优势。善用技术手段,能够使企业适应数字经济的需要,为自身变革助力。一方面,企业应当调整组织架构,实现职能的优化和组合。在组织结构上应当基于互联网思维剔除陈旧的机构、组合重复机构,通过结构重组,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和运行效率。对传统生产部门进行机械化、智能化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数字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应当以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提品的功能。通过建立网络化产品生态系统,实现产品覆盖的集成化,提高消费忠诚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系部文化建设;校企融合;企业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整个学校生活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风貌、制度规范和精神氛围,其核心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学校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既可以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为师生所吸纳,又可以作为隐性课程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学校作为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有其相对独立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价值追求,但又不可能置身于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之外。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升改造和建设新的学校文化成为很多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高职院校都在试行校系二级管理,文化建设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系部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系部文化的内涵高职院校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传统、建筑风格、校风校纪的整体集合。高职院校的系部文化是指系部成员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系部专业特色及学生特点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系部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系部文化由系部物质文化、系部制度文化和系部精神文化三部分组成。物质文化即系部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包括系容系貌、系科环境、系部布置等外在的因素,也包括图书报刊资料、教学设施、实验实习设备、生活设施等内在的物质条件。制度文化的核心是行为规范和惯例,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工作守则和奖惩制度等,是保证系部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机制。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师生的价值观念,包括系部目标、系部道德、系部舆论、人际关系及系风等。
系部文化的功能系部文化是系部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部对外展示形象、提升品牌,对内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构建共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系部师生员工共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系部文化的功能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育功能。这是系部文化的首要功能,良好的系部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二是制约功能。健全的管理、监督评比制度、健康的舆论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及思想言行都具有规范作用。三是凝聚功能。系部文化能把系部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系部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产生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激发出对系部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四是激励功能。系部文化可以为每个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系部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能激励学生自觉维护自身形象,努力争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系部文化的特征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专业定位、生源层次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系部文化除具有一般校园文化的共性外,还具有如下个性特征。
应用性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以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是高职院校文化的主要特征。
职业性高职学生一入校就选定了自己的专业,确定了自己的就业方向,所以必须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高技能人才,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并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这是系部文化在职业性方面的体现。
行业指向性高职院校要依托行业办学,高职校园文化也要随着社会、行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也是高职校园文化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各专业建设与相关行业(或企业)理念衔接的专业文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设真正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系部文化。
文化地域性一方面,高职院校系部文化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系部文化也会受到当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
高职院校系部文化建设的途径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也。”其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培养未来的职业人。因此,高职院校系部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职业展开,让学生置身于职业实践中,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系部文化建设也不例外,应体现其特色,即职业性和技术性。下面拟结合我校创意与软件系的特点,对高职院校系部文化建设谈几点做法。
(一)服务地方经济,培育系部精神,凸显时代特色
高等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必须从规模扩张转移到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上来。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及时调整思路,尽快地从规模数量的扩大转向质量效益的提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是指学校在硬件改进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办出特色,形成品牌,提升学校“软实力”。
《无锡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围绕“太湖明珠·中国无锡”的总体城市形象,努力推进工商名城、设计名城、山水名城、休闲名城和文化名城五大城市品牌建设。其中,打造设计名城就是要塑造国内一流的工业设计创意中心形象,以工业设计、动画设计、软件设计、集成电路设计等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创意设计。
为顺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2008年9月,我校成立了一个新的系——创意与软件设计系,设有三个专业: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影视动漫制作方向、游戏动画制作方向)、艺术设计专业(平面与室内设计方向)、软件技术专业(游戏程序开发、服务外包方向),培养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层次的创意与软件设计产业所需的中端及实用型技能人才。
创意与软件设计系成立伊始,就有针对性地引入地方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精神丰富系部文化的精神内涵,使系部的文化精神更具时代特色,并结合专业实际确定了以“创意”作为系部文化建设的主题词。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技能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的培育,努力营造一种现代的、健康向上的、以人为本的、融职业与技术于一体的、求真求善的系部精神。
(二)加快物质文化建设,提升硬件水平,凸显职业特色
物质文化建设是系部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是以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系部物质文化包括:系部图书资料的收集,教室、宿舍内的环境布置,宣传栏的张贴及师生的仪容仪表等。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仪表既是系部办学的基本条件,也是系部内在精神的外化,可体现系部文化的内涵和品位。
现代化的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实训材料也是系部文化的特色基调和物质基础。学校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为创意与软件设计系建立了二维、三维软件机房5个,将影视动漫基地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包括平面实训室、拷贝工作室、美术实验室、专家工作室、泥塑室、摄影棚等,可以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于一体。
在建设系部物质文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布置教室和宿舍,创办系部宣传墙报。创意系的教师和学生精心挑选出满意的平面作品、优秀的3D作品,美化布置了系部走廊与教室,使整个动漫基地既有时尚前沿的专业信息,又有国内外优秀企业的介绍,还有参加省市技能大赛学生的获奖证书及优秀的学生作品,可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专业,热爱将要从事的职业。
(三)强化精神文化建设,实行“系企结合”,凸显专业特色
系部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系部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渗透优秀的企业文化课堂教学是系部文化建设开展的基本途径。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和讲授,学生可以直接获得关于企业文化的内涵和要义。我校创意系的教师经常向学生介绍无锡的著名企业,例如研制开发奥运荧光棒的无锡凌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创新是这个企业文化内容与精神的核心,正是因为该企业有了这种企业文化精神,才能时刻关注市场需求,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商机,研制并开发出奥运荧光棒等一系列时尚产品,使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通过企业介绍,可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中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魅力和实质内涵,从而对企业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的平台系部要在教学计划、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制定到学生的专业素质及行为习惯培养等方面,尽量满足企业的要求,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因此,系部的管理教育可以借鉴优秀企业管理的经验,与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首先,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经常邀请企业的管理层人士走进系部,举办讲座、召开专题报告会、开展企业文化论坛等活动,介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企业价值理念、品牌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与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预测等情况,从而使师生加深对有关企业的全面了解。其次,系部要精心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师生走向社会,深入到企业中实习,进行调查研究并开展各类服务,促使学生与技术人员、企业领导进行多方面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再次,为了不断培养创意设计能力,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挖掘更多的创新型、创意型人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意与软件系组织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现学生专业特色、展示学生独特才艺的活动,如电子竞技、原创四格漫画大赛、剧本创作、制茬、街舞大赛、我型我秀(原创手绘大赛)、Flash大赛、奇思妙想(创意改物)及外语歌曲大赛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所学专业的热情,提高了学习与实践的兴趣和积极性。
依托学生专业社团组织,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系部文化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社团活动可为广大学生的课余活动和个人爱好提供场所,成为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舞台,也可为校园文化注入活力,甚至会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因此,系部文化建设要充分依托学生社团这块阵地,鼓励专业教师深入社团指导建设,重点培育一些专业社团。我校创意与软件系自行组建的社团有手工社(编织、十字绣、剪纸、制作小挂件、塑料花等)、美术社(摄影队、动漫队、绘画、书法等)、记者站(系报编辑、摄像、影视后期制作等),社团宗旨是“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挖掘潜能,展示风采”。
(四)规范制度文化建设,优化激励机制,凸显人文特色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明确、职责分明,系部工作才能有条不紊,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为此,我校创意与软件系先后制定了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包括《系学生会及各部门工作职责及常规管理细则》、《系班主任日常管理细则》、《系学生奖学金、三好生评定细则》、《系学生处分细则》、《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等。这些制度不仅保障了系部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更能着力于以人以本,凸显制度文化建设的人文特色。
总之,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系部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系统工程。要按照“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必须坚持常抓不懈,经过长期建设,才能真正构建起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高职院校系部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238
[2]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9.
[3]吴巧荣.中职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刍议[J].职教通讯,2007,(9):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