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观潮课件范文

观潮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观潮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观潮课件

第1篇:观潮课件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购物前先确定计划,知道购物要根据需要来进行。

2、知道在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常识,能尝试着自主购物。

3、体会超市购物的乐趣,学会文明购物。

教学重点:

学会在购物前先确定计划,知道购物要根据需要来进行。知道在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常识,能尝试着自主购物。

教学难点:

体会超市购物的乐趣,学会文明购物。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购物前要有计划,知道购物要根据需要来进行。

2、能评判购物时的行为是否正确、文明。

教学准备:

学生做一个小调查:家里还需要什么;爸爸、妈妈喜欢吃什么;我准备买什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点击图片)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看看。

2、谁知道刚才图片里展示的是哪个地方?学生回答。(超市)没错,那你们去过超市吗?什么情况下你们会去超市呢?学生回答。(去过,要买东西的时候。)

3、当我们要买一些东西的时候会去超市,超市里货物齐全,比较方便购买。那今天我们就要讲一讲“上超市”的有关事项。黑板书写课题:上超市。

点击超市的环境图。

二、课文学习

1、昨天,老师请小朋友们回家做了一个小调查(点击文字),先请小朋友们和小组里的小伙伴们一起说一说你调查的结果。

2、刚才小朋友们讨论得很热烈,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在学生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应该买我们需要用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不应该随心所欲地购买;购买时心中要有家人,除了父母,也要考虑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及客人的需要;购物要有计划,要考虑自己的购物能力和家庭经济条件……

3、小朋友们真不错,知道去超市买东西前要先想好我们需要什么,那么,进了超市后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呢?

点击的三个问题:家里还需要什么?爸爸、妈妈喜欢吃什么?我准备买什么?

三、体验感悟

1、下面让我们进入“火眼金睛”游戏,比一比谁的小眼睛最尖,找到小明在超市里不正确的行为最多。(点击动画)学生发言时教师适度提问:错在哪里?由此引导学生正确购物的方法。

小明有些地方做得不对,但还有些地方是做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向他学习。学生自由发言。

2、小明在超市里购物的有些行为是对的,有些是需要改进的。小朋友你们回忆一下,平时你们去超市的时候觉得自己哪些地方是做得好的,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呢?

点击动画“小明在超市”。

四、课外延伸

第2篇:观潮课件范文

【关键词】 企业科技档案 超前管理 制度 建设

伴随着科技档案种类的日益丰富、数量的不断激增,目前,众多企业科技档案部门已愈来愈认识到建立、健全企业科技档案的超前管理制度,为促进规范管理科技档案工作,夯实坚实的基础,已势在必行。

1 “超前管理”理论

“超前管理”理论是一种前端控制手段,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将以往档案管理的起点,进行前移,针对文件的形成、积累、整理、鉴定、归档等各个活动,而实行全过程的管理与监督控制。它把文件从形成、收集、积累、鉴定、归档,一直到保存或销毁的各个不同的阶段,均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文件的形成应为前端,积累、鉴定、归档、整理和编目等具体管理活动则为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后端。而将过去分环节的阶段性管理,调整成为协同管理,从而确保了归档科技文件的真实可靠、完整安全。

“超前管理”的含义即前端控制,是指将档案管理的重点前移至前期工程,即文件管理,包括文件的管理活动、文件的生成背景及其机构的职能。简而言之,就是对整个管理过程中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科学整合,把需要和可能在文件形成阶段实现的,或部分实现的管理功能,均尽量在这一阶段实现。

“超前管理”不仅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源头,更是对可能成为档案的文件的质量控制。是旨在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科学理念,其实质就是对档案的质量控制。目的即要使档案在刚形成时,就处于受控状态,并及时纠偏、纠错,使档案在形成、收集、整理、归档等环节中,实现对档案形成内容和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它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档案管理理论中去。

2 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

(1)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含义:指从制度控制的角度,实行全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通过明确科技文件资料在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全过程中的各项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科技文件资料的规范管理、有序控制。

(2)建设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的意义:它是构建企业科技档案工作制度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整个企业科技档案制度体系的开端。它是一种确保提高企业科技档案质量的利用效益,实现企业科技档案全过程管理的有效手段。不仅有利于优化档案管理流程,而且还有助于提升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以及和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开发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

(3)其建立的核心基础: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得以建立的核心基础,应是制定出统一、规范、有效的科技文件管理制度。科技文件是科技档案的来源。科技文件的形成、积累、鉴定、整理、归档等几项的工作,紧密相连,共同组成科技文件工作。科技文件是科技档案的前身,科技档案是科技文件的转化形式,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之间的差异,致使科技档案超前管理的各个方面(如内容、人员、制度)必然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科技档案管理。因此,企业科技档案部门要熟知科技档案的前身形态--科技文件的形成过程和运动规律,在明确科技文件工作管理职责的基础上,适当地将科技档案工作向前延伸,做好对科技文件形成与积累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实施超前管理。科技文件的运转程序并非积累过后就终止了,具有保存价值的科技文件,必须按照科技档案工作的要求,经过整理与归档,最终归属于科技档案部门,它并非简单的物理移位的转移。此两项“档案化”程序工作,虽是以科技部门和人员为主体而承担的业务,但企业科技档案部门也需实施超前管理,承担协助和指导的职责。科技文件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归档。归档的结束,使得科技文件完成了向科技档案的转化。科技档案部门至此即完成了以检查、监督、协助、指导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档案超前管理,而后便开始科技档案诸项的管理。对于一些能从源头上进行控制的工作环节,如科技文件的收集、鉴定工作,可以在科技文件管理阶段得以实现。此外,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等要素的确定,也应提前到科技文件管理阶段。

(4)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具体内容:主要应涉及三方面:文件流转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部门(机构)、相关人员,以及企业科技文件自身流程及相关的制度(即文件形成、积累、鉴定、整理、归档的运动

律)(如表1)。

(5)它与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的衔接问题: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是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源头,是与企业职能活动同步进行的。就是把科技文件工作与科技档案工作协调起来,对企业各项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科技文件资料进行有效管理,是对可能成为档案的文件的质量控制,并形成质量闭环。简而言之:即强调从文件形成伊始,直至其最终成为档案的全过程管理控制,这两个制度内容的相互呼应是制度衔接的关键问题,制度在内容方面的连贯性是否良好,直接决定了其实施的效果。因此,在其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身的情况,还必须考虑其与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问题,使之成为一个协调的制度体系。文件归档制度与档案管理制度中的收集环节是连接两个阶段工作的接口,处理好这一环节的交接工作,是文件从各部门移交至档案部门的关键一环。此外,超前收集与超前利用,在理论上,它们符合档案管理和文件收集“全程跟踪”的思想,在实践中,把“收集”、“利用”作为服务,其中心内涵均在于“超前”,而完美地结合起来。

(6)实施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应从以下方面入手:(a)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企业各部门相关人员(即参与文件形成、管理的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是实现制度有效对接的主体。其包括:一是有关的科技、生产人员,二是有关的科技管理人员。他们是科技文件和档案形成和产生,最具有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均决定着制度能否正常地实施。应加大继续教育力度,采取脱产、业余等多种形式培训,有计划、多层次地安排与之相关的业务,以及科技文件管理等具体科目,提高他们的业务,以及管理科技文件的整体水平。企业科技档案人员必须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主动了解企业整体情况,抓住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超前指导、及时检查,确保科技档案的完整、准确。(b)从组织机构和人员上落实管理:企业应依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网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实现科技档案的全面质量控制。(c)分解制度指标,纳入责任制:将制度的指标层层分解,做到“三纳入”。即要纳入他们的职责范围、纳入科技工作计划管理,纳入科技工作程序,使科技文件的形成、积累、流通、整理、归档等制度化。应依据企业实际,明确他们在科技档案全程管理中的责任与义务,还要实行量化考评,并将考评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d)选择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要依据专业特性,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实可行,且可操作性强的业务流程,进行合理分工,明确界定在管理的各个节点上,相关人员的业务范围和工作职责。(e)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要按照国家标准来制订,才能有助于制度执行的标准化、规范化。必须遵循企业文件自身的特点、流程、规律,结合本企业实际,应明确科技文件在形成、积累、流通、整理、归档全过程中的各项要求,实行全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确保实现超前管理制度的保障。(f)营造齐抓共管的氛围:为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尽力营造有利于团结协作的轻松、和谐及愉悦的工作氛围,在使岗位责任制明晰化的同时,引导相关人员自觉地形成积极配合,共同奋进的合力。(g)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企业应充分发挥内部各部门自身的优势,整合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实现信息化的进程。

3 企业执行档案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的问题

(1)有章不循,有章难循:某些企业的档案管理制度虽早已建立,却形同虚设,无人重视,故很难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2)程序不完善,执行力欠缺:某些企业制定程序不完善,只以档案室的名义印发,而未纳入企业的整体管理系统,也未列入有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程序,导致制度不能得到保证有效地落实。(3)修订、补充和完善未及时,导致制度滞后:应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确保制度更合理、规范,以趋于完善。(4)缺乏检查、监督和控制机制:应建立、健全和完善与制度相匹配的严格检查、监督与考核的制度,并切实落实,以确保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理论研究的基础层面上借鉴,档案超前管理制度现已初有成果,但在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建设的具体操作实践,以及研究方面,仍很不乐观,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差异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在企业科技档案管

理制度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和完善一套完整、系统,且科学实用的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应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其任重而道远,迫切地需要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戴潭棋.浅析现代档案管理中归档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j].2011(1).

第3篇:观潮课件范文

教育是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递,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社会生活中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教育可比。通过协调、调动社会教育力量,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有益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益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正是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广大中小学生搭建了一个在广阔的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中成长的全新的教育平台。

在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社会大课堂办公室的领导下,几年来,朝阳区教委、朝阳区社会大课堂办公室集合区教研中心、朝阳教育分院与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的力量,通过整合、开发朝阳区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建立了完善的资源开发、课程实施、管理评估、条件保障、信息平台等多项机制,将大课堂工作常态化,形成了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与学校课程有机结合的多项社会教育模块,使大课堂教学成为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朝阳区管庄学区正是全区生动活泼的社会大课堂活动中的一个缩影。

几年来,朝阳区管庄学区在区社会大课堂办公室的领导下,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切入点,着力于大课堂活动管理机制建设和课程开发,以行政引导为龙头,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教师研发为平台,将社会大课堂教育资源有机地渗透到学校学科教学之中,构建了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了以学校教学为主线,以社会大课堂教育资源为教学素材,以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为教学方法的开放式教育体系和独特鲜明的社会大课堂育人模式。

明确目标,规范管理

管庄学区作为北京市社会大课堂项目研究实验单位,从2009年至今,始终以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这个重大教育工程的宗旨为研究的宗旨,在整合社会资源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实践育人、整体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目标。管庄学区整体推进的策略是加强研究、规范管理、展示过程、科学评价、梳理成果。我们的成效是校校有特色、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保证工作的扎实推进,制度是基础,落实是关

键。学区从健全机制入手,狠抓制度落实,形成了分层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学习培训机制,促进观念转变;汇报交流机制,促进共同提高;检查指导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成果收集机制,强化经验推广。学区像抓语文、数学学科一样抓社会大课堂,做到社会大课堂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有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有人管理,有人组织。学区创编了“社会大课堂学生教育计划书”,明确不同资源单位的教育目的、项目内容、教育措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走进不同的资源单位,有针对性地改善自己的能力和认识。

强化研究,物化成果

社会是知识的摇篮,自然是人类成长与发展的空间。然而,丰富的社会资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转化成有价值的社会教育资源,纳入现行教育体系,而形成的社会教育资源则更需要我们的教师将其进一步转化成课程资源,通过具体的教育方法,为学生所接受。

为此,管庄学区成立了大课堂课程研发组,将基础教育小学学段的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美术、科技等课程与社会大课堂教育资源密切结合,开发了具有独到特色、切合实际的多学科的社会大课堂学科课程,构建了社会大课堂所独有的实践体验性操作、开放式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启发式教学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现代化的教育特色。

我们的研究团队由市区领导、教研员、学区各校领导、学科教师组成。近两年,在朝阳区教研中心王颖主任的带领下,部分学科骨干教师参与了“北京市社会实践基地学生教育计划书”的编写,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六个实践基地的学生教育计划书的编写。计划书的编写为教师们充分利用基地资源的优势、明确师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与步骤、物化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起到了指导的作用。同时,带领部分学校及教师研制出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英语、语文、音乐、美术、科学七个学科的《社会大课堂学科指导手册》。

创设信息化平台,强化活动实效

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实践平台的最大特点是能让教研、学校、教师各个角色在互动中推进社会大课堂资源的有效应用。

1.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实践平台支持学区、学校、教师层级的分级式过程化管理;支持教学指导意见的;支持项目管理的数据化统计,并将实施成果以教学资源形式提交到项目管理平台中,进行大课堂课程化教学的集中展示。

2.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实践平台将资源和教学过程有效结合,实现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将因“资源而资源”的参观和学习,转变为“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将资源融入教学活动中。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平台发挥出良好的应用效益,教师也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已具备了对大课堂教学工作实施的考量基础。

3.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实践平台能够支持学区对各个学校进行工作评估。学区管理人可以设置具体的“评估指标”权重,评估指标公示,根据学校完成的工作情况形成整体评价。

4.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实践平台除了指导教学、任务管理和评价之外,随着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的不断开发,平台还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积累与完善的功能。管理人员通过资源目录树管理模块,可以直接从后台建立个性化的资源目录树,管理学校大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产生的活动资源。

引领学校加强大课堂资源群建设,促学校特色发展

面对丰富的社会大课堂教育资源,管庄学区在将大课堂活动资源与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学区的指导下,各校根据自己的发展特色和学生需求,有意识地对各社会大课堂单位的教育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和开发,构建各校相对固定的大课堂资源单位对象和活动课程,形成了一个个以自身发展特色为核心,以不同侧重的活动课程为内容的校级社会大课堂教育资源群,在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学区初步形成了校校有特色、教师有专业课程、学生积极参与的良好教育氛围。

第4篇:观潮课件范文

一、音乐抒情

很多教师都认为语文和音乐是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这两个学科之间很难产生交集。我则不这样认为。在合适的课文教学中完全可以结合音乐来创设情境,给学生营造情境交融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春的气息,在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读后,我用多媒体播放了瓦格而纳的《四季组曲》中的春部。当这首乐曲响起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显得很茫然,不知道我究竟要做什么。看到这种情形,我说道:“这是瓦格而纳《四季组曲》中的春部,请同学们把这首乐曲的意境和课文结合起来,闭上眼睛想象春天。”听到我这样说,学生似有所悟,闭上眼睛去感悟、想象。伴随着音乐,学生的思维似乎飞到了那春天的原野之上,如痴如醉。音乐播放完毕,学生久久沉浸在那优美的音乐声中。为了尽快把学生从想象中拉回到现实世界中来,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看到同学们刚才如痴如醉的表情,我想你们一定已经感受到了春的气息。那么,你们谁能告诉我刚才大脑中都出现了何种画面吗?”问题抛出之后,学生们争相回答。一个学生说:“我刚才似乎看到了小草正在泥土中慢慢生长,最终感受到阳光的沐浴。”另一个学生说:“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正和小朋友们一起去踏青,感觉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听到学生们的回答,我很欣慰,情境创设的目的达到了。接下来,我又与学生一起重温了课文,在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充满了更多的感情,完全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这种结合音乐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课文中的人文内涵。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境创设方法不是在任何课文中都可以运用的,它需要结合具体的课文,进行细致的预设才可以实现其理想效果,切不可盲目运用,否则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生活启情

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情境创设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本位的思想,更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每次创设生活情境时,学生的热情都很高。

例如,在教学《背影》时,为了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我在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都根据读课文的感受编写一个剧本,可以在剧本中根据自己的感悟灵活设计。在学生编写课本剧的过程中,我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编写,让每一个学生都认真看看自己父亲的背影。这一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都表达了自己真挚的感情。有一个小组的课本剧最让我难忘,大致内容是这样的:父亲:“小华,我要去上海打工了,这一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学费的事情你就不要担心了,等我找到了工作一定寄钱回来。”小华:“爸爸,出门在外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虽然我们家庭条件不好,但是我会努力学习的。我也会好好照顾妈妈的,她生病已经多年了。到了上海一定要记得打电话回家。”父亲:“一定会的。火车来了,我得赶快上车了。记得我说的话,一定要好好学习。”看着父亲那佝偻的、慢慢离去的背影,小华流下了两行热泪。看完这段表演后,很多学生都哭了,他们感同身受。

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体会更加深刻,对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变化也基本掌握。这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

三、图画生情

结合图画创设情境是我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插图,编者之所以在课文中配以插图,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课文。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并不重视课文插图的重要作用,往往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把插图给忽略了。我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插图的重要作用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再让他们认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口头描述出来。通过认真观察插图并结合课文阅读,学生一致认为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沙皇警犬。接下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我还要求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中最精彩的情节用漫画形式画出来。听到这一提议后,学生纷纷忙碌了起来,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漫画便出现在了学生的笔下。看着学生精心画出的漫画,我要求他们把漫画中的情节口头表达出来。大家表现得非常积极。就这样,课文在图画情境的设计下变得生动起来,赢得了学生的满堂喝彩。

再如,在教学《观潮》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钱塘江潮来时候的实景,我制作了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阶段的情景课件。带领学生进行课文初读之后,我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阶段的情景。学生受到了很大的视觉冲击,都表示钱塘江的潮水真是太让人震撼了。学生观看完课件后,再与课文中的文字进行对照,也让课文阅读更加立体化和直观化,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那一番观潮画面。有的学生还表示将来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到钱塘江去观潮。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给课文教学增添了几分生机,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图画对于语文课文阅读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补充。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效果,可结合图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图画中深刻理解课文,增强直观感受,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切情感。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结合故事创设情境、结合游戏创设情境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本文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导更多的初中语文教师参与到情境创设的研究中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媛.浅谈语文“问题教学法”[J].广西教育,2005(34).

[2]丁建华.中学语文问题教学中多元性思维境界的培养[J].常熟高专学报,2009(6).

第5篇:观潮课件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小学语文;运用

语文课堂上必须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拓宽信息来源,抓住情感这根线,将情感真正地融入学习课文之中,辐射听、说、读、写,语文课堂就会简单、妙趣、灵动。教学中的情感交流、沟通恰到好处、水融、和谐统一,课堂才能真正达到情感的熏陶、语言的感悟、语言的实践融为一体,让语言与精神共生,才能丰盈学生的言语生命,回归小学语文教学的本真。以下笔者对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进行具体分析。

一、多媒体课件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创设情境。比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课,由于我们这里的孩子没有见过瀑布,不知道瀑布到底是怎样的,简单的说教作用不大。于是我播放了一段黄果树瀑布的视频,学生从动态画面中一下子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的恢宏气势和它的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随着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声音,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在进行重难点讲解时,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可以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良好素材。把文本型的教材转化为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示,则学生看课件犹如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教《捞铁牛》一课,捞的过程教材配有插图,但是在捞的过程中到底怎么捞的从插图中无从知晓。我用?flas形象逼真地展现了捞铁牛的过程,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对捞铁牛的过程有了形象的认识,降低了学习难度。

二、多媒体课件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一)问题导引――自悟探索模式。教师要钻研挖掘文字教材中的教学因素,将这些因素用多媒体技术重新编制知识信息,设计成悬念问题,侧重用问题引路,学生在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如教学《鸟的天堂》(第二课时)可以这样设计: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随教学进度逐个展示以下问题(a、课题中的“天堂”指什么b、作者为什么要先写榕树后写鸟?又是怎样写榕树和鸟的?写法一样吗?c、你从中学会了什么?请谈一谈。d、课题能否换成《天堂的鸟》?如果能,你将怎样去写?)2.学生随教师展示的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讨论、谈看法逐一解决问题。3.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有相关画面和音乐的疑难句和重点句,以自己搞不清为由让学生讨论后帮助解决。4.播放由“榕树和鸟群”组成的动画课件,让学生谈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设计实践活动,实现爱鸟、护鸟,珍爱环境的情感教育。

(二)变文为图――理解想象模式。教师找出教材中能体现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的关键所在,以这一点为突破口,将课文内容和语句高度浓缩为一幅幅活生生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先让学生对画面进行观察、理解和欣赏;然后画面和文字相对照反复读,对教材文字进行讨论,推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画面、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达到学习语言文字,培养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如教学《观潮》(第二课时)可以这样设计:1.出示课件让学生选择“天下奇观”中“奇”字的意思,教师提出问题:课文是怎样体现“奇”字的。2.学生自由读文后,让学生观看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课件配音画面。3.学生交流观后感。4.播放范读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象。5.分别展示配以相关语句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课件配音画面,学生边诵读边谈体会。6.播放江潮的慢镜头课件配音画面,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文本语言,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江潮的“奇”,教师予以总结。

(三)情境展现――模仿感悟模式。在情景教学法指导下,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动画和游戏结合起来,或将优美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结合起来,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或难以查找的背景、资料,学生做出相关的模仿和感悟,教师配以适当讲解,以揭开问题的实质。如在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把字形结构、笔画、偏旁及书写用不同的色彩直观呈现出来让学生观察和模写,就是运用了这一模式。

(四)自学反馈――迁移运用模式。教师对内容比较浅显易懂、中心比较明确的课文,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制信息传递程序,用视听信息刺激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把握学习反馈信息并指导学习方法,实现能力的迁移。如学习《海滨小城》这一课描写“海滨”的段落后,可以这样设计:①相继出示“庭院、公园、街道”课件配音画面让学生“看”。②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③学生根据课件配音画面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在课文中“画”出相应景物特点的句子后进行诵“读”。④学生对这些句子“谈”体会。⑤出示一处景物,让学生用本课某一段落的写法进行描“写”,并在全班交流。运用这一模式,可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运用能力。

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优势,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调整学生学习情绪、端正学习态度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观潮课件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对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首先,通过“演一演”,体会情趣,使教材中语言文字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如上《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把课文中的语言进行改编,加上一些夸张地动作和神态,来表现陶罐的谦虚容忍和铁罐的骄傲自大,通过角色表演,加深了学生对寓言故事蕴含道理的进一步理解。

其次,通过“画一画”,使教材中的人物、场景、事物等再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如上《爬山虎的脚》时,让学生画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第三,通过“做一做”,引起学生的兴趣,体会教材的语言环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上《捞铁牛》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做“捞铁牛”的实验,动手、动脑相结合,学生装不但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获得了一些新知识。

第四,通过“看一看”,利用教学媒体,增强教学效果,将抽象的教学内容演泽得具体、形象、生动,使学生容易理解。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课文中“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这一句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做课件时要展现晚霞辉映湖面溅起波纹的情景,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活跃了学生的思路,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也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加强,

第7篇:观潮课件范文

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在展示的同时渲染了浓浓的气氛,加上教师的指导性讲述和激励性评价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同时,音乐也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课文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文章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韵律,达到了“入境始于情”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文章描写的是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文章感情真挚,打动人心。但因为文中描写的事距离现在时间久远,学生感到比较陌生,再加上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所以不太容易理解。为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观看中朝人民分别的实况录像,然后,配上《离别》这首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凄凉的音乐中目睹大嫂架着双拐在送志愿军,人们泪流满面地挥着手依依惜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分别的场景中。

二、创设情景,以景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并易于接受,而抽象的语文知识则不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且单调刺激的注意稳定性很难维持长时间,要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的稳定性,必须是注意对象有变化,因此,须借助电化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如:学习《观潮》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但是学生没有亲眼见过钱塘江大潮,对大潮没有直接感受,存在思维跨度和理解难度,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因此,我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场面,让学生聆听大潮的声音,观看大潮的景象,通过图文声像,动静快慢构造出直观性、情感性为一体的富有感染力的理想境界,把学生带入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最后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学生大脑中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潮的壮观,体会作者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即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三、开发右脑,均衡发展

我们知道,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吸收信息,而这些,大脑起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在结构上几乎分为相等的左右两个部分,“大体说来,大脑左半部分主要起处理语言、逻辑、数学和次序的作用,即所谓的学术学习部分。大脑右半部分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灯片,即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大脑的这两个部分“将抽象的、整体的图像与具体的、逻辑的信息连接起来。”不可否认,教学中,严密的理性分析有助于左脑的发挥,然而,长期下去,右脑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忽视。所以,我们应该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那些直观的、形象的、活动的而又带有思辨的现代化媒体引入教学,充分发挥右脑的功能,通过直接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同时开发学生左右脑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8篇:观潮课件范文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是智慧的最重要能源,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持久性,而多媒体技术却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它通过呈现丰富的图文音像资料,鲜艳的色彩,生动活泼的画面,抛弃了传统教学中静态的观察模式,使抽象变为具体、形象、生动,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持久地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探究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奥秘。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引导学生对观察对象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主要特征,加强观察的目的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观察事物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从而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我在设计《笋娃娃》一课的课件中,在画面上用文字或鲜艳的色彩予以突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直观地再现了笋娃娃从泥土里“钻出来”“冒出来”“顶着石头”的样子。学生观看课件后,很快体会这几个动词所表现出的笋娃娃的生长状态。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夸美纽斯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所以教师要精心组织、安排学生的口语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学生说话欲望,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热情,让学生有话可说。

如:《青蛙看海》一文教学中,课件呈现给学生的是波澜壮阔的大海,海面上波翻浪涌,伴随着磅礴的惊涛声,教师提出问题:青蛙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它还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对大海的了解展开想象、交流讨论,最后围绕着话题和要求将自己想象的内容讲述出来。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培养,想象力需要启发。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如果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放飞学生的思路,突破思维的常规和束缚,从而调动他们自身积累的素材,开拓选材范围。学生就会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也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达到进一步巩固和运用能力。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内因。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

如《观潮》一课里,学生较难理解文中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等,教师把多媒体重点放在让学生感受潮的雄伟上,教师将选用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图片同时出现在屏幕上,让学生概括潮的特点,并配上话外音,在仿读中理解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充满了主动性。

在阅读教学方面,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改造和重组的过程,学生是积极意义建构的主体。所以,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语文活动,他们的理解和运用的技能才能获得和形成,才能逐渐积累语言,丰富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必须落实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从事主动经历和探索发现的活动,必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上下功夫,必须通过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包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态度,激励学生主动开拓的精神。如:利用Hiclass教学平台展开的修改作文的活动课上,如果大部分学生不会修改词句,那么,下次的活动课内容教师就事先与学生商量,准备以如何修改词句为内容开展讨论或练习,学生就会在近期内对这方面内容主动探索。在这样的语文活动中,学生学习了电脑,在运用电脑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学习。学生就会不断充实自己,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会持续发展。

2.利用现代教育条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果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创作才能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如:在低年级开展的识字、欣赏想象的活动课中,教师首先播放轻松明快的音乐或儿歌,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迅速进入角色,然后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象形文字,如:日、月、水、火等。在播放这些象形文字的同时,播放与这些象形文字相关的事物。接着让学生领悟、体验这些象形文字的字形美。最后,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此时,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彻底解放。

第9篇:观潮课件范文

率,所以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摸索规律,贯彻新课改理念,摆脱传统束缚,提高自身素养和水平,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在改革的浪潮中成为弄潮的好手。以下是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和研究。

一、有效活跃课堂气氛

氛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帮助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学习环境,缓解压力。同一门课,到了不同的教师手中,教学效果却不尽相同,有的老师行为举止落落大方,潇洒有型;还有的教师语言艺术把握的恰到好处,抑扬顿挫,感情到位;还有的老师条理清晰,思维敏捷,逻辑分明。不同的教学风格表现出了教师们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教学理念,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变得主动乐学。

二、依据教学规律调整教学策略

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小学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模仿力和可塑性强,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学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和教育上。在遵循基本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不同,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也应该有所不同,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恰当调整教学策略。以《棉姑娘》《笋芽儿》《要下雨了》《春风吹》为代表的低年级课文,在教学时,教师要把重点放在生字生词的认读和书写上,教会学生带有感情地进行课文朗读,甚至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编排小剧本,让学生用动作表演来伴奏朗读,以便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爱上学习。而像《观潮》《月光曲》《琥珀》《两小儿辩日》等中高年级课文,教学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团队合作学习,提出问题共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精神,获得人际交往方面的感悟上面,使学生真正把自学当作自己终生获益的能力。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多媒体集声音、画面、视频为一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形象,激发学生兴趣与创新思维。以教学《看月食》为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月食全过程的动态多媒体课件,再配以动听的音乐,情景交融,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