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事件处理步骤范文

突发事件处理步骤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突发事件处理步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突发事件处理步骤

第1篇:突发事件处理步骤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处理流程

中国目前正处在重要的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意外死亡事件也逐步增多。探讨其成因及如何避免与应对的文章也为数不少①,由案例引发的思考也多有涉及②。我们固然需要防患于未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预防突发事件发生上,但却也需要正视当事件发生后,怎样及时、有效、合理地去处理。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南则更少。故此,本文将从处置原则、组织结构、处置步骤等角度,以工作分工为线索,阐述应对类似事件的方法,期望对后来者有所帮助。当然,我们衷心期望,需要运用此文之事件永不发生。

一、突发事件的处置原则

处置原则,乃在处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时应始终坚持的工作方针。此种原则有利于指导处理者明确事件处理的轻重缓急,最大程度地提高处理效率,减少事件的消极影响。概括言之,应坚持两个原则,处理好五个关系。③

(一)坚持两个原则:

1、“情、理、法” 相结合的原则。在事件处理初期,要以“情”人手,尽量稳定伤亡者亲属的情绪。情绪稳定后,应和伤亡者亲属理性地分析事件原因,确定事件性质,明确相关责任,在事件原因和责任的认定上以情人理,以理服人。要依法办事,依法结案,在当事人和校方意见相左时要做到以法服人,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2、“快、准、净” 的原则。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必须快速、高效,尽量在短时间内处理完毕。对突发性事件处理工作的指挥、分析、预测要“准”,对事件公布的消息和上报的材料要“准”。突发事件处理工作一定要干净彻底,不留隐患。

两个原则的核心就是要把善后工作妥善处理好,达到让各方都满意的状态,从而使各项工作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二、工作团队组织结构设置

处理学生突发事件,需要将有效的人力进行有限分配,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在一个科学高效的组织结构中,个人的功能都能得到增益,整体实现1+1>2的效果。

工作团队的组织结构,由下图所示:

具体分工为:

第一层:领导小组

由单位主要领导组成,全局负责意外事件的处理,向各组指示,负责对上的汇报。可根据需要配备秘书,负责协助与各方面的联络工作。

第二层:内勤组与外勤组

设置该层的目的是协助领导小组管理各相对分散的功能组,实现总分结合的组织结构设置。内勤组与外勤组的负责人由团队内经验相对丰富,业务相对熟练的成员担任,也可有领导小组的成员兼任。

第三层:各功能组

根据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时承担职能的不同,对工作人员进行分组。各组之间相互配合,又相对独立。分组的意义,在于厘清处理此类意外事件时所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使各方能有针对性地在第一时间做好相应准备,避免慌乱与缺位,有序高效地完成工作。

三、工作流程

以上述的组织结构为载体,开展具体工作。下文将大致以时间为顺序,结合事件发展的一般规律,介绍处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工作流程。

(一)预案启动

职责小组:领导小组

接到有关学生意外事件发生信息后,需要在第一时间直接向本单位的领导进行汇报。领导在接到通知并确认信息确切后,联系单位其他负责人,成立领导小组,确定学生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的启动。

领导小组根据预案负责内勤组与外勤组的负责人,负责人再通知各小组负责人,保证人员在第一时间就位。

(二)前期工作

1、现场救援与医疗陪护

职责小组:医疗殡葬组

学生在遭遇意外事件后,任何非专业人士都无权宣布其死亡或拒绝采取急救措施。责任单位在得知意外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应组织力量进行医疗救助,联系校医院与就近的或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大型医院。全程陪同救助并提供相应的帮助。

同时,配合保卫部门、宿管部门或其他事发地管理机关维护现场秩序,防止对事发人员的二次伤害,减小事件对现场其他人员的伤害,保护现场。

2、信息报送与传达

职责小组:信息工作组

突发事件事发后,最迟不得超过事发后30分钟向学校校办党办和党委学工部等相关部门汇报,若难以在事发后30分钟内报告的,可先电话、短信报告,再书面报告(1小时内尽可能上交),并在续报中说明原因。在突发事件处置完毕前,续报工作实行日报制。突发事件处置接受后,向上级相关部门进行终报。

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内容:

(1)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和所涉相关人员;

(2)突发事件发生的简要经过、伤亡或损失情况的初步估计;

(3)突发事件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

(4)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初步处置措施、下一步将采取的处置措施、事态控制的情况以及未来走势预测;

(5)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单位、签发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3、警务配合

职责小组:警务配合组

学生突发事件,除明显的因病身亡外,都需要有警方的介入。事件发生后,该组应及时与警方取得联系,根据警方的要求在警员到达现场前做好相关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功能即为保护现场。所谓事件现场,广义地来说,除了事故发生地外,还包括事故当事人在事发前曾出现并可能为事件发生而作准备的地点。在高校意外事件中,学生曾生活过的寝室就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现场,因对其的观察与分析很有可能发现解释其死因的重要线索。

(三)家属接待

1、通知家属

职责小组:家属联络组

通知学生家属,告知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在通知时应注意对象的选择,并在家长未到学校时尽量运用婉转的语言,暂不告知其学生已死亡的事实,稳定家属在到达学校所在地过程中的情绪。

2、家属的后勤保障

职责小组:后勤保障组

后勤保障小组的工作较少涉及事件处理的技术问题,最主要的任务在于为事件参与人(包括当事人、家属及工作人员等)的行动提供物质保证。具体如下:

(1)住宿。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家属一般都会该往事发地,即学校所在地。该组负责落实宾馆。

对家属住宿的宾馆有以下要求:(1)不可距离学校太远,否则不便于工作人员的往来、家属与校方的联系;(2)不可距离学校太近,以免家属因情绪激动而影响校园正常教学、生活秩序;(3)附近要有便利的饮食场所,交通相对便利;(4)所住宾馆或酒店应有小型的会议室,以供工作人员进行会议或与家属进行磋商谈判之用;(5)尽量选择空房较多的宾馆,因赶往学校所在地的家属数量很难估计与控制;(6)在家属所住房间附件多安排几个空房,方便工作人员居住,随时配合家属行动;(7)如因离异等原因,父母双方亲属不便在一起住宿时,考虑在距离合适的两处旅馆安排房间。

(2)饮食。负责为学生家属和工作人员提供饮食。根据不同场合、时间缓急等因素,选择饮食的场地与种类。

(3)交通。负责满足学生家属和工作人员的交通需求。该组成员应有2-3位有驾驶机动车技能,最好是拥有自驾车辆,方便出行。必要时通过向校方申请、租用车辆等方式实现。

(4)大本营。该组需要有部分成员留守大本营,即本单位的办公场地。方便接待可能的来访者,并维护好本单位正常的、最基本的职能。

3、家属接待

职责小组:家属联络组;医疗殡葬组

家属到达后,家属接待组负责陪同家属在学校所在地的行动,帮助处理相关事宜,与后勤保障组配合,安排好家属的一日三餐,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及时了解家属需求与事件处理进展,做好家属与校方之间的联络工作。

向家属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安抚家属的情绪。在此过程中,医疗殡葬组负责在家属情绪激动,导致身体异样时,也需要及时为其提供医疗服务;必要时,需安排医护人员全程陪同家属,直至其安全返家。

(四)善后事宜

1、丧葬事宜

职责小组:医疗殡葬组

发生学生突发事件后,必然需要处理丧葬事宜。责任单位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家乡风俗的基础上,配合家属办理丧葬事务。

2、遗体安置

经医院抢救无效,宣布死亡后,遗体运送至医院太平间保存;联系当地殡仪馆,由其派车将遗体运送至殡仪馆太平间保存;根据需要,对遗体进行遗容整理与防腐处理。

3、遗体转接

如家属要求将遗体运回家庭所在地火化,则涉及两地间的遗体转接问题。

4、校内手续

职责小组:校内手续组。

该部分之目的在于消除学生在学校的学籍记录、移交相关数据与物资,具有较规范的政策性。主要手续包括:1、注销学籍;2、办理退宿手续;3、集体户口注销;4、整理遗物;5、困难补助等。

5、保险理赔

职责小组:保险理赔组。

该组的功能为了解事发学生的参保情况,保险赔付额度等相关政策,帮助学生家属办理相关手续,最大程度的维护保险人及其家属权益。需注意:若学生死亡的原因认定为自杀,则无法享受一般人身保险的赔付。

(五)慰问金确定

职责小组:谈判磋商组

该组负责代表校方与家属进行会谈与磋商,确定意外事件的处理办法,各方责任的承担,善后事宜的责任与费用承担,慰问金的数额等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确定慰问金的数额。

1、责任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侵权者当承担侵权责任并承担损害赔偿,但也以是否有过错为原则,规定了责任是否承担与如何承担的确认方法。若学生在校期间因自身原因遭受意外,学校不承担责任,但“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④。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2年8月21日教育部令第12号)(以下简称《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对发生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组织或者个人,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赔偿的范围与标准,按照有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的有关规定确定”。

2、慰问金的确定③

区分校方对学生身亡事件的发生是否有责任。若有,则需要承担赔偿金与抚慰金;若无,原则上仅需承担人道主义抚慰金。若校方对事件的发生有责任,区分责任的大小与类型。责任越大,管理的漏洞越明显,则承担的慰问金数额就越多。

第2篇:突发事件处理步骤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 校园 突发性事务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完善,贫富差距的加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后勤进一步的社会化,校园似乎不再是单纯学习的地方。近年来,校园打架、自杀等突发性事件屡见不鲜。突发性事件因其发生突然,且有一定的时间积淀,因此一旦出现,往往会造成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在高校,可以说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深的伙伴,是大学四年校园内外的“保姆”,因此,学生中如果出现什么变动或突发事件,首当其冲的就数辅导员老师。而目前高校辅导员普遍年轻化,在应对紧急事务的能力上有所欠缺,有的辅导员在处理过程中劳心费力,而最后结果却不尽人意,因此,辅导员要妥善处理好各种紧急事务,就要了解这种事件的发生原因,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疏导和教育,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处理程序和原则。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及特征

突发事件是指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生的、预料之外的不良事件或矛盾冲突的爆发。如学生之间打架、意外受伤、情感纠纷等。它主要有以下显著特征:

1、突发性。由于事发突然没有预先的思想准备,也往往是一个发生、发展、急剧变化的过程,使教师没有充裕的时间仔细思考处理的对策,因而突发事件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

2、不良影响性。这类事件一旦发生,往往给全班学生带来一定的震动、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聚焦于事件的发展,会对多数人的思想产生冲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3、紧迫性。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紧迫性,这类事情一旦发生,往往要求教师必须马上作出判断,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使事件的影响得到及时控制。

4、影响的广泛性。突发事件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一定的震撼,不仅在学生群体中能够以极快速度传播,而且能够迅速的传播带家庭到家庭、社会,对全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校园伤害案件,一旦发生,不仅学生心灵会受到伤害,而且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传播到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

(一)思想上的不成熟

大学生阶段是青年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青年大学生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渐渐的走向成熟。这一时期,他们朝气蓬勃,有冲劲有创造力,但同时也常常会思考问题不全面、不成熟,部分人容易受到误导或者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从而一时糊涂,违反校纪校规,甚至违法犯罪,在成长的路上走一段弯路。

(二)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焦虑

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个人努力学习和实践,同时也要在校园生活中慢慢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他人打交道。

但是目前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多是在父母及家庭的照顾和宠爱下长大的,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他们都是人际关系的核心。而来到大学,他们远离家庭,面临新的环境,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处理人际之间的矛盾常常是横亘在大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其中,宿舍矛盾是最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不少学生也会因为无法和他人处理好关系而产生焦虑。

此外,关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障碍与焦虑,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例如网络进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网络可以用来更好的交流与沟通,但另一方面,网络也可能导致大学生沉迷虚拟世界,从而变得更加孤僻,不善于与人相处。严重影响了学习和自身人格的完善。

(三)恋爱等情感问题

近年来,由于恋爱等感情问题而导致突发遇紧急事务的个案,占据了此类事务很大的比重。现今大学生恋爱在校园中早已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由于高校婚恋政策的适度放宽,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结婚的新闻,也时常见诸报端。大学生恋爱是青年人成长过程中对于情感的需要的体现,也是大学生校园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但是很多大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或者在婚恋问题上没有真确的认识,一旦出现失恋等感情的变化,就会出现从情绪到行为上的偏差,或影响学习,或生活空虚,甚至出现其他更为严重的后果。

(四)前途困扰和就业压力

对于很多高年级大学生来说,常常会因故为前途问题而困扰。究竟是继续深造还是踏入社会开始工作?是在国内读研究生还是申请出国?要在工作和直升、保送研究生之间如何选择?诸如此类的问题会一直困扰着大学生。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竞争空前激烈,许多大学生为了获得一份好的工作,终日奔波于各种招聘会,忙于应付各类考试,承担着沉重的压力。所有这些,使得大学生备感肩上的压力之大,也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因为求职、职业选择、前途规划而产生焦虑。

(五)经济压力

在目前的高校中,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困难,或者家庭突然遭遇变故导致产生各类情绪、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行为偏差。国家对于贫困大学生总的来说予以了和大的关注和政策上的扶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高校中,如何关心与照顾贫困学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另一方面,受到现今商业社会的风气和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学生一味追求高物质享受,追求金钱带来的快乐,无心学习,甚至会因此走上违法乱纪的道理。

(六)心理障碍和疾病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心理障碍和疾病不是一个独立的诱因它与上述几个诱因都有关联。之所以将“心理障碍和疾病”作为高校政治辅导员可能面临的突发事件的诱因,是因为最近数年来,高校大学生由于心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导致各类事故频频发生,有急速上升的趋势。例如,有调查指出:“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精神疾病呈上升趋势。(据调查,因精神疾病休学的比例占到40%左右,北京大学心理中心咨询者中精神疾病患者占到了60%)由心理问题引发精神疾病已成为修学、退学、学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突发事件尽管具有突发性和出人预料性,但是只要我们在平时把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有些突发事件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一)平时善于化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产生无法避免,但是矛盾是可以化解的,教师应当善于化解矛盾,将突发事件产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学生学习、生活一起,不免会产生一些误会,甚至矛盾,帮助他们解开症结、清除矛盾是我们教师的工作之一,老师要及时关心、了解矛盾双方学生的情况,直到真正化解为止。

(二)要善于观察,将突发事件的苗头消灭在萌芽中。突发事件看似突然但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这就需要教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给突发事件产生的机会。比如说在上课中两名同学发生争吵,那么教师就应该马上去干涉,不让他们继续吵下去,不然随时都可以由争吵发展为斗欧。

四、辅导员处理紧急事务的基本步骤和程序

(1)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果断采取措施

一旦发生紧急事件,辅导员应该力争在第一时间内赶往现场,了解事件的情况,果断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并进行适当处理。

(2)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向分管领导汇报情况,与家长联系

当发生突发与紧急事务时,辅导员首先要保持镇定,不能慌张。要尽快去了解事件的情况,通过询问、调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及时向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老师汇报情况,如有必要,尽早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尽可能的争取到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做好善后工作

首先,是对当事学生的处理。一方面,辅导员应当根据相关校纪校规作为紧急事务处理的依据,另一方面,辅导员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利益,以治病救人作为工作的方针;其次对于当事学生,无论是本身受到伤害,或者是将受到处分,辅导员都要和学校、院系以及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使他们尽快的重新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再者,辅导员要对事件进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尽量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第3篇:突发事件处理步骤范文

    〔论文摘要及时科学的卫生应急决策是卫生应急管理的核心。通过分析卫生应急管理的内在特征以及理性决策的特点,描述了理性决策在卫生应急管理中的普遥适用性,论证了卫生应急管理决策的动态系统和决策内涵的层级变化以及动态理性决策在卫生应急管理中的适用性,构造了卫生应急动态决策系统,提出了强化决策主体专业化倾向和完善决策支持系统是实现动态理性决策的关健环节,对目前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决策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已引起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在这四类突发公共事件中,公共卫生事件备受关注。一般意义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闭。因为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很可能同时也对当事人的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同时也可能是公共卫生事件。

    “管理就是决策”,应急管理就是应急决策。及时科学的卫生应急决策是卫生应急管理的核心,也是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决策,一些研究者通过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等因素,认为理性决策在卫生应急决策中具有局限性,不应作为核心的决策方法,本文即从理性决策和卫生应急管理的内在倾向性分析出发,来论证理性决策在卫生应急决策中的普遍适用性以及优化。

1理性决策

    最早关于理性的论述应该说是隐藏在哲学理念中。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指出,自然真理“隐藏”在事物之中,唯有人的“思想”而不是“感觉”才能获得它。赫拉克利特所指的“思想”其实就是“理性”。

    18世纪的哲学家们将“理性”从认识论引申到其他领域,认为凡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就是理性。后来的经济管理学者们认为个体人的决策行为应该是合乎理性的,决策者在决策时可以获得完全的信息支持,个体根据完全信息进行计算和分析,按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目标在既定方案集中选择决策方案,获得最优结果。这种完全理性假设是传统管理科学的逻辑起点,但超越现实的完全理性假设显然是绝对和理想化的。于是,有限理性、过程理性、渐进理性、适应性理性等理论紧随而出,其中以赫伯特·西蒙等为代表的有限理性最具影响力。享有“决策之父”之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而决策取决于理性,理性是有限的,理性决策就是用评价行为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较令人满意的备选行为方案。比较其他各种“理性”流派,论述各有不同,但普遍认为理性的实质就是基于某种原因的逻辑性分析。

    有限理性为人们决策提供了一个更契合实际的参考点和新的思维框架,同时也为管理决策指出了一条通途,有限理性与决策的藕合机理始终是管理学研究者乐此不疲探讨的领域。根据对“理性”概念的历史分析,可以认为理性决策是一种有明确的决策目的,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够对决策对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决策方法,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理性决策实现的要素有:明确的目的性,信息的完整性,推理的逻辑性,决策的客观性。同时分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特点,理性决策依然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决策的主要决策方式。

2理性决策在公共卫生应急决策中的适用性分析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具有内在特殊属性,适用于理性决策,现分析如下:

    (1)决策者身份的特殊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公共决策者、政府,这和私人决策是不同的,应该更加重视强调程序性、合法性、合规性、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决策者在决策的时候,虽然也受到普遍意义上的个性气质、心理特征、偏好习惯的影响,但是理性客观依然是公共决策者的核心要求。

    (2)卫生事件特定的目的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牵涉到人们的健康,而健康很多情况下具有不可逆转、不可弥补的价值,这就要求决策要有更高的成功概率。而理性决策在众多的决策方法中,由于其逻辑的推理性具有更高的成功概率。

    (3)执行决策的约束性。决策的执行力往往取决于决策的可操作性。应急处理中的约束因素,如人力,财力,地理方位,信息管理、技术等都要充分了解和评估,而不是主观臆断。

    (4)决策者知识和认识的限制性。当前公共卫生事件的起因可以说纷繁复杂,有毒物质的威胁、传染病的快速传播、水和空气的污染、工业事故、自然灾害、意外或者故意制造的卫生安全事件、环境灾难等,作为安全管理者很难对每一种情况都很熟悉,这就需要专业人员对客观危害的分析和评估,经验和直觉往往和现实会有偏差。

    (5)决策目标的确定性和统一性。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影响到决策目标系统各要素的权重分配,而公共卫生事件的目的性很确定和统一。人民的健康总是第一位的。这也符合理性决策的一个必备条件。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和新异性。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卫生疾病的发生已经不再是稳定的和容易预见的。人口的激增、工业化的普及、迅速的城市化、恶化的环境、药物的滥用、生物世界平衡的破坏等,特别是微生物世界的平衡,“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出现的传染病即以空前地、每年新增一种或者多种的速度被发现。现今有近40种疾病在一代人以前是不为人所知的”。这些都对决策者提出了挑战,决定了决策不能是随意的、主观的,必须进行科学分析、理性推理、参考咨询、统筹择优。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特点符合理性决策的适用条件和需要,理性决策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决策的水平,进而决定了应急管理的水平。

3动态理性决策框架设计

    决策大师西蒙在指出“决策即是理性”的时候,同时认为理性是有限的,应该在理性决策前加一个限定词。作为卫生应急理性决策,决策过程绝不是静态和一劳永逸的,根据卫生应急事件的特点,动态理性决策方法就是对理性决策的补充和优化。

    卫生应急决策作为一种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具有高度的动态性。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具有明显的动态特性,是阶段性处置结果和突发事件发展趋势的动态博弈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系统动态作用机理有利于提高决策准确性和事件处理效率,发挥应急管理的整体效能

3.1基于决策目标变动性的框架设计

    “应急动态决策行为具有比较明显的程序非常规化、目标动态化以及信息稀缺性等特征”。由于时间、资源的限制,卫生应急管理决策者们往往可能需要在决策的程序和步骤方面有所调整,虽然决策的核心方法依然是理性分析、科学决策,但在决策的具体方式就要有所优化和完善,强调动态性和调整性。

    在卫生应急管理系统中,目标系统是核心,信息系统是关键,综合智囊系统,管理者作出决策,然后付诸实施,在决策执行的过程中丰富认识,根据实施过程和结果,把信息反馈到信息系统,管理者根据信息的变化调整决策目标,再次综合智囊系统,进一步作出决策调整,形成一个如图1所示的动态循环系统。

 

3. 2基于决策内涵层次性的框架设计

    “突发事件本身的随机变化与动态性质决定了应急决策的资源调度是一个动态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在卫生应急的实际决策过程中,常常面临着比过去复杂得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许多重大的问题需要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稍有不慎就会失去转危为安、化解危机的良好契机,使管理陷人被动。在处理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的不同时段和阶段,决策的内涵也是不断变化的。根据决策内涵的变化,决策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卫生应急管理的决策非常注重及时性和即时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突发事件初期,无法尽快确定一个比较明晰的决策目标,决策者总是尽快控制局势,及时救助,防止事态的恶化,决策强调要“快,’;到了“事件处理层”,随着信息的增加和深人了解,进人事件的实质处理阶段,这时的决策要求就强调“优”,决策内涵也相应发生变化。到了应急事件处理的后期的“改进提升阶段”和“追本溯源阶段”,工作要求就要强调“实”和“真”,工作重心也相应调整。如图2所示,应急管理决策在不同层次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决策要求也是不同的,它是一个动态递进的过程。

4完善卫生应急动态理性决策系统的途径

    虽然动态理性决策是卫生应急决策的必然选择,然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性与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也影响理性决策;而且无处不在的媒体效应使恐慌疑惑情绪的传播比卫生事件本身传播还要快,决策者有时也难以获得客观全面的信息并难免不受舆论情绪的影响。因此,实现科学合理的对应急事件的理性决策,还必须优化整个决策系统。从各个环节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图3是卫生应急管理的动态理性决策系统分析图。如图所示,明确决策目标系统,优化决策主体系统,完善决策支持系统,强化决策保障系统是实现动态理性决策的重要环节,其中,优化决策主体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是保证理性决策成功的关键。

4. 1强化决策主体专业化倾向

    中国的管理学专家这样来给决策下定义:“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国外关于决策的权威定义为“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从两种定义的比较可以看出,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或领导者,同时也是决策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管理者的素质决定着决策的水平,应急决策的非程序化和时间的紧迫性,未来决策的复杂性决定了应急决策的专业化倾向。

    决策者的心理倾向、经验气质、人格魅力、知识智慧总会影响到决策过程,作为卫生应急管理的决策者,要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不仅要通晓卫生知识,还应懂得管理学的理论,学习教育、经济、传播、统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历史、人文、地理、环境、自然科学。只有这样,才能视野开阔、观察敏锐、善于明辨是非。否则,对问题的有关知识一无所知或残缺不全,就不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并做出迅速准确的决策。这些都决定了卫生应急管理的专业化倾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科学及时地处理卫生应急事件有待于专业的卫生应急反应机构的设立和专业人员的培训。在世界的很多国家,都设有专门的卫生应急反应机构和负责人,负责以各种形式集中处理疫情信息,突发卫生事件信息的获取、诊断、病例管理、控制、风险评估、舆论沟通、组织分析、评定、检测以及,同时协调已经发生或者潜在的卫生事件的应对事宜。

4. 2完善决策支持系统

    理性决策的前提就是信息准备。现在所有流动的要素中,信息应该是最快的,建立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是提高群体性事件应急决策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决策者在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中能够成功实现理性决策的关键环节就是及时、客观地获取信息。

    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有信息系统和智囊系统。信息系统建设既要强调信息的搜集提供,也应该根据管理科学,设置相应的参数和处理程序,在提供准确有用的信息的同时提供相应的智能决策结果。实现通讯指挥调度、医疗救治资源管理、医疗救治情况分析、健康随访分析、公共防治分析、物质保障分析、防治隔离分析、政府文件管理、疫情动态分析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的信息采集、信息统计、信息分析、信息展现等功能。进而在完善数据处理机制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全国疫情、化学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环境相关卫生事件、群体卫生事件预普及反应系统等。此外,理性决策的时间要掌握合理,理性决策并不是充分考虑后的决策,而是及时科学的决策,因此,智囊团的作用也很重要。卫生专业人员,决策者,安全官员要科学沟通,智囊团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的作用,为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

4. 3融合辅助决策方法

    动态理性决策过程并不排斥其他决策方式方法,其中直觉决策就是动态理性决策的一个可选补充。虽然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迥然不同,直觉思维不是以充分的信息为基础、按规定好的步骤前进为其特征的。但直觉思维也绝不是毫无根据的凭空想象、主观臆断、盲目决策,而相反,直觉是在认识过程中,人们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等在无意识或潜意识的状态下,未经逻辑推论而突然跃出所产生的认识上的飞跃,它不仅是基于现实观察的结果,更是人脑在既往经验和感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判断。“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有关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根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并多少需要以后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重新检验所作的结论”

    在充分肯定严密的逻辑推理是获取最优化决策结果的合理方法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卫生危机中的一些微观决策或者即时决策是纯理性的方法所较难解决的。事实上,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利用超理性和反理性决策方法的次数,远较用纯理性和有限理性决策为多”。这种理性决策的优化模式—“超理性和反理性”的思想基础就是直觉。直觉在理性决策中的补充应用就是决策者基于知识、经验和能力,在综合分析各种资源的前提下,凭借直觉或灵感来对头脑中即存的理性解决方案做出选择的过程,是理性决策水平得以飞跃的重要条件。

5小结

第4篇:突发事件处理步骤范文

一、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与分类

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影响甚至破坏教学、科研及各项管理工作,扰乱高校安全稳定的局面,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处置的危险、紧急事件。

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六类:

一是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如“非典”、食物中毒事件等。

二是政治类突发事件,如学生为表达良好的政治愿望和爱国热情, 但却没能采取正确的表达方式而参与非法集会、游行活动等, 有的还张贴不利于学校、社会、国家稳定的大小字报、标语以及游行、罢课、绝食、聚众冲击学校机关及政府机关等。

三是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学生宿舍被盗、学生被抢劫、伤害、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

四是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

五是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包括由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 如罢餐、罢课、宿舍闹事、破坏公物、恶意匿名信和网络帖子等。

六是事故类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等。

二、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

1.受我国已进入突发事件高危期的影响

我国目前处在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从自然的角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由于受灾害影响的人口大体在2亿左右,占全国人口的1/7以上,自然灾害在中国有着较强的社会性。自然环境的恶化,都会相对降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质量,造成生存困难,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如果处置失当,有可能会出现社会危机。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造成相对紧缺的教育资源和日益增多的学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已变成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此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最新变化也使得国际间的冲突和危机出现新的特点。

2.0缺少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处理突发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应对骚乱的《法》,应对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安全生产法》、应对公共卫生的《传染病防治法》、应付学生安全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各地方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又颁布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立法。但是仅仅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别立法,相对分散、不够统一,难免出现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而且各部门都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立法,“各扫门前雪”,缺乏沟通和协作。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立法“以邻为壑”,大大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与合力。

3.信息管理系统落后

信息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则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二则为民众传递适当的信息,避免民众情绪失控,促进民众沟通。目前,我国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危难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4.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

其一,对社会变动和市场经济波动起抗衡和缓冲作用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634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而我国就业人员总数高达7亿多人。其二,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还很低。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此外,我国对公众的危机教育不足,防灾应急教育还没有纳入教学体系中。社会的警觉性较差,市民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在这一方面,也是应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不力的原因之一。

三、制定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原则

制定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必须规划得周密细致,不能以简单的条条框框为主,要易于实际操作。另外,应急预案应该能够全面覆盖整个高校,各单位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狠抓落实,从而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

1.应急预案应该包括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应急预案一般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四级。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都要作明确规定,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2.应急预案要强调预防为主

一般的预案主要是规定应急处置的流程、程序、原则。鉴于高等学校行政机构级别多、学生多、校园面积大等原因,必须要强调以预防为主和先期应急处置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和各学院尽力预防突发公共事件和尽可能不要把一般事件扩大为严重的、特大的突发公共事件。

3.应急预案应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作为理念和原则放入预案中间

按照以人为本、保护师生、预防为主、教育在先、明确责任、教管结合、实事求是、妥善处理的原则,积极预防和处理各类突发性事件。

4.应急预案应具有超前性

高等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应急预案要能够弥补这些规章制度的不足之处,同时也为今后各种规章制度的完善提供基础。

四、科学启动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程序

1.信息监测与报告

高等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值班室,开通统一报警电话,24小时接收事件信息报告。各院各部门应注意收集本单位范围内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以及其他领域可能对本范围造成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保证信息畅通,及时报告。

2.预警级别及

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预警等级分为四级。即:一般级(Ⅳ),较重级(Ⅲ),严重级(Ⅱ),特别严重级(Ⅰ),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息经校有关部门审定后统一。

3.应急预案启动

应急预案由校相关部门统一启动,根据预警级别,应急响应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一般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人身安全、社会财富及社会秩序影响较小的突发事件;较重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人身安全、社会财富和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害的突发事件;严重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影响全校稳定和师生正常生活、生产秩序,对社会财富及人身安全造成严重损害的突发事件;特别严重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遭受破坏性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或暴发疫情,事涉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突发事件。应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启动相应级别的预案。

启动本级预案和相应救援力量组织应急救援难以控制灾害事故时应迅速报请上级应急指挥部门请求增援或支援。

五、科学处理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步骤

1.指挥与协调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现场均应开设现场指挥部,先期到达现场的应急救援队伍首先负责现场指挥;多灾种应急救援管理机构参加救援时,由主要灾种指挥员负责现场指挥;各种资源由其统一调配指挥。

现场指挥部的组成:高等学校主要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相关专家;救援组负责人;后勤保障组负责人;安全保卫负责人。

应急预案启动后,应迅速查明灾害事故状况,依据救援预案和灾情,快速形成救援方案;对灾害事故源进行紧急处理;组织人力抢救和护送危难人员;根据专家的建议,采取科学施救措施,消除灾害事故危害;抢救重要物资和机密文件;预测灾害事故发展趋势,果断决策、指挥人员撤离和转移物资;对灾害事故邻近危险源进行紧急处理,防止灾情蔓延;根据救灾需要,紧急调动增援力量;组织实施应急救援物资、设备设施保障;组织实施现场和交通管制,维持应急救援现场秩序;视情况开设现场急救所,对危重遇难人员进行紧急处置;果断指挥救援力量处置意外情况;当灾害事故危害完全解除、人员解救结束时,下达结束应急救援命令;善后处置工作移至相应的管理部门。

2.应急结束

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根据有关协调管理机构的报告和建议批准解除应急状态,由相关部门宣布转入正常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机构负责组织事件调查。对严重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作出应急处置情况报告,上报上级指挥部门。

3.善后处置

一是突发公共事件和灾害发生后,各部门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二是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对事件所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损失额度和后果进行全面评估,经核实审查无误后报上级部门,经上级部门同意后向社会公布。

三是相关部门要做好事后安抚工作,紧急发放各种应急用品。

四是事发高等学校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对突发公共事件造成损失情况、重建能力以及可利用资源评估后,认真制定重建和恢复教学、生活的计划,迅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进行恢复、重建。

五是对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的劳务人员应给予一定标准的经济报酬,对于因参与应急处置工作而伤、亡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褒奖和抚恤。

六是调查和总结。事发高等学校和有关部门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调查、总结、上报,要深刻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危害性,吸取教训,认真总结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的得与失,为切实提高高等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奠定基础。

六、提高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措施

1.加强培训,努力提高高校教职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素质

无论哪种行业,素质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素质过硬,才能精干高效。员工如果没有人性化的服务意识、优质的服务水平、精湛过硬的服务技术、正确安全的防护措施,担当起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责任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注重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学习观摩等多种形式,从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技术等方面加强对教职工的培训,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职工尤其是新教职工的业务素质,努力使他们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真正担当起岗位赋予的职责,掌握应对危急时刻特别是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所需要的技能技术。同时,还要注重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作用,采取一帮一、一帮二、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等方法,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提高新教职工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切实提高教职工的业务技能。譬如,分批组织教职工到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学习参观,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职工的视野,这些措施对提高他们的素质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联合攻关,集中解决高校突发公共事件难点问题

在下大力做好平时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注重搞好重点培训,集中攻关。从教职工中抽调部分服务意识强、文化素质好、业务水平高、专业技术精的骨干组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小分队,集中力量解决难点问题,集中精力攻克业务难关。对校领导如何正常有序地安排整个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如何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领导;如何制订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预案,组建应急机制;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情况急、任务重、要求高的突发公共事件都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3.注重积累,不断丰富实践经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很多东西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经验是反复实践的总结和结晶。只有注重积累,注重总结,才能出真知,出经验。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对历次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资料的原始积累,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践经验。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要求各部门收集处理突发事件中最原始的资料,总结本次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譬如,就近几年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形成了重要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并准备整理汇编形成宝贵的资料保存下来,为以后应对类似的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要注重收集国家、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作为指导我们工作的依据。

4.扩大交流,构建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网络

加强交流交往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主题。相互交流能使我们互通有无,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高校不仅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交往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邻近地区的高等学校应该从理论上、技术上、人力资源上、物质资源上给予援助,协助事故地高等院校及时扑灭事故和成功进行自救,从而体现高校间精诚团结的合作精神,构造高等学校间的跨区域服务网络。

5.加强建设,完善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设施设备

良好的设施设备是我们从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没有优良过硬的设施设备,从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便无从谈起。高校平时应该加强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我们所用,体现高校的现代化、人性化的服务。同时,要做好必要的物品储备工作,使我们在事故发生后,可以有充足的物质用品投入到服务中去,从而确保我们的服务快捷、方便、有序。

参考文献:

[1]李元芳.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类的型及处理原则与预防对策[J].高教论坛,2004,(4):151-153.

[2]牟柏林.论高校治安管理中的道德教育[J].保卫学研究,1998,(1):14-17.

[3]韩连生.高校保卫工作与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第5篇:突发事件处理步骤范文

研究职业学校安全事故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首要,其事故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易燃易爆危险品爆炸安全事故。

(2)突发危险品污染事件:包括实验、储备、运输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当或操作失误,导致放射性物质污染或有毒化学品、腐蚀品泄漏所引起的危害事件。

(3)剧毒化学品和易制毒化学品化学试剂及放射性物质源丢失安全事故。

(4)特种设备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作业设备操作不当产生的人身伤害事故。

(5)突发公共卫生事故

(6)学生意外伤害事故。

(7)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的人身伤害事故。

二、职业教育学校突发事故的预防和预案

职业教育学校要防止突发事故发生,重在预防和预案。

1.应建立常设的突发事件管理机构

突发事件管理机构应当由学校党政领导牵头,成员由学校办公室、学生工作部、团委、保卫处、教务处、宣传部、后勤处及各学院领导所组成。领导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应当写入学校书面应急预案中。领导小组要定期举行会议,不仅讨论危机处理计划,而且还应排查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领域,预测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工作的人员及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意识教育,落实好各项防范措施。

2.重点安全部位指定专人负责

对职业教育学校的重点安全部位,剧毒、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试剂、放射源、高压气体钢瓶、电气设备的管理,要指定专人负责,重要的实验和设备要有使用操作规程。坚持巡回检查制度,特别对各类消防器材和设施的有效状态要认真检查,并做到会使用,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3.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收集网络

信息是影响应急管理机制运行的关键性因素,要准确地鉴别突发事件,最为重要的就是要针对各种信息进行系统的扫描,收集其中的危机信息,分析它们对应急管理的潜在影响,进而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信息加以防范和疏导,争取把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好日常监测、信息积累、分析预测等方面的工作对高校应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4.定期开展安全应急演练工作

职业教育学院应定期开展安全应急演练工作,使全体学生与教职员工充分掌握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技能,尽可能减少因应对不当造成的二次伤害事故。同时,职业教育学院应加大对安全保障设施的投入更新力度,确保校舍、应急通道、灭火设备、避难场所等设施设备符合国家的安全标准,为安全管理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

5.制定突发事故紧急预案

职业教育学校安全管理人员要针对本单位的危险性实验和项目,所涉及到安全的问题制定突发事故紧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包括组织机制、应急措施、事故处理步骤。应急原则为先救治、后处理,先制止、后教育,先处理、后报告。这样才能切实有效降低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危害,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职业教育学校的突发事故应急救援处置

1.易燃易爆物品爆炸火灾灾难事故处理办法

在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使用到易燃易爆物品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善,相互接触的危险化学品混合碰撞、压力钢瓶泄漏等都容易引起爆炸事故。出现爆炸事故后,有关院系主管领导、职业教育学校负责人要立即赶到现场,配合保卫部门和技术安全部门判明突发事件的性质,迅速果断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续发性危险。发现有伤员情况的立即求助医疗单位救助伤员,同时向学校主管领导汇报事件情况,根据需要向市公安、消防、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2.突发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灾难事件处理办法

因意外因素引起危险化学品泄漏,或因违反有关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灾难的。有关事故单位院、系主管领导应及时向校技术安全部门报告,同时向学校主管领导汇报。技术安全部门接报后,立即赶到现场,根据污染情况,组织校内专家鉴定危险品的类型、性质、污染的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迅速确定消除或减轻危害的方案,并立即组织人员实施。

3.剧毒化学品和易制及放射性物质源丢失事故处理办法

因管理不当造成剧和易制及放射性物质丢失的,责任人要立即报告本单位院、系主管领导,单位领导得知情况后应立即报告保卫处和职业教育学校设备处,同时向学校主管领导汇报。保卫处、职业教育学校设备处得知情况后要立即到达现场,设置隔离带,封锁现场。询问责任人丢失情况,查清丢失物品种类、数量和来源,分析可能的去向。同时报市公安部门,如果丢失的是放射性物质还要报市环保局和市卫生局防疫中心请求技术支援。市公安、保卫部门人员到达现场后,学校有关部门要协助调查取证工作。

4.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处理办法

特种设备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遇有学生、教职工伤亡等情况,学校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进行救助,并立即送伤员到医院进行抢救。有关单位负责人要到达事故现场,组织指挥救助工作,校技术安全部门,保卫部门要及时查明原因,并报市技术监督局和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协助市有关部门处理事故和责任认定工作。校保卫、人事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要协助做好伤亡人员的家属善后工作。涉及到学生的突发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内向学校主管领导报告事件情况。

5.突发公共卫生事故处理办法

职业教育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故时,第一时间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急救中心。同时向本单位领导报告,并通知学校医务人员到现场救助。在把患者送往医院或医生到达之前,要尽量弄清公共卫生事故的原因,以便协助医生做出正确诊断,方便救治。如遇患者呼吸停止,心脏停跳时,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直至医生到达或送到医院为止。

6.学生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办法

一般来讲,许多学生都有一定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但不能因此就放弃对他们的安全教育。有的学生认为在安静的校园没有什么安全问题,于是有时不免忽视自身的安全;有的学生心理还不完全成熟,自控能力较差,考虑问题不全面。因此,很有必要通过校报、电视、广播、演讲赛、辩论会、社团组织等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第6篇:突发事件处理步骤范文

【关键词】 非学历考试 考务工作 考务培训 规范化 考风考纪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02-02

1 引言

非学历教育考试是高校考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对学风建设乃至教学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确保高校非学历统一考试安全顺利实施,考点考务工作规范统一,有章可循,成为高校考务部门值得探索的新问题。本文根据当前高校实施此类考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新情况,结合多年从事考试考务管理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措施。

2 考试工作制度化

2.1 组织领导制度

组织领导制度是根本制度,是明确考试工作分工、协调部门工作、落实具体职责的重要保证。组织领导制度应确定各类考试的组织构成,即从主管(主考)、考务、监考、监察巡视到技术保障、后勤保障等各环节的领导责任人员及工作成员,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及职责,以实现考试工作任务分配明确,统一协调,责任到人。

2.2 考务工作制度

考务工作制度是基本制度,是考务人员组织实施考试工作的基本依据,主要内容应规定各类考试考务办公室负责人员及主要成员构成,明确从考试宣传、系统管理、报名、考试安排、考试实施、考试善后等各考务环节负责人员、工作职责、操作办法。

2.3 监督制度及考试纪律

监督制度应规定考试纪检监察人员在考试实施过程中的工作内容及监督目标,以及考务人员、监考人员和考生间的互相监督制度,主要对象是对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的监督,以保证考试工作秩序。考试纪律制度主要应规定从启动考试工作至考试结束整个过程中的基本纪律,以及考试工作人员及考生应遵守的规范和要求。

3 考务工作规程化

3.1 考点考务工作规程

针对每一类考试,应有具体的考点考务工作规程(或称考务工作参考手册),明确考务工作从宣传报名开始至考试结束过程中每一考务环节的具体任务、实施规范和操作流程,可使考务工作安排具体细致、落实到位,避免疏漏;同时保证在遇到考务工作部门更换或人员更迭时,也可做好工作顺利交接,科学管理考务工作,避免单纯依靠经验进行考试管理。

3.2 监考操作规程

监考是考试工作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容易出现问题之处,所以监考操作规程是核心规程,它可使监考人员规范地执行监考动作,确保监考工作顺利实施。监考操作规程应规定整个监考环节即从考生进入考场开始至考试结束后整理上报考试材料过程中,监考人员应执行的程序规定及操作步骤,一般以时间为顺序安排具体操作规定;同时应明确监考过程各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及处理办法。

3.3 考区考务操作规程

考区考务是指考点的二级考区对所辖考场从考试开始至考试结束过程中进行的管理事务,包括考场布置、监考分配、材料管理、考试过程管理及考试材料清点整理等工作;考区考务操作规程是考区进行考务管理的依据,也是顺利实施考试过程的重要保证。

3.4 突发事件处理办法

考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外情况,如停水断电、突发病情、作弊违纪、考试材料错误等情况,影响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每类考试都必须有完善的考场突发事件处理办法,以保证监考及考务人员能针对突况做出及时处理。

4 考务培训有效机制

4.1 常规培训

根据学校各类考试的制度和操作规程,对新进教师和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让考务培训成为学校考试和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使可能承担监考任务的教师牢固掌握考试工作任务和要求,操作规程和考试纪律。

4.2 考前培训

考前培训主要是在考试正式开始前2-3周,根据考试要求对考点考务人员、考区考务人员及监考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主要内容是考务操作规程和监考操作规程,以及考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突发事件处理办法,确保考务人员及监考人员熟练地掌握考试业务工作。

4.3 专题网络培训

学校考务部门可依托校园网络平台,建立考试考务培训专题,将考试制度和各类考试考务规程及监考操作规程等培训材料进行,以便教师及候选监考、考务人员可随时浏览学习考务培训知识,方便有效。

4.4 培训考核

培训考核是对考区考务及监考人员掌握考试业务熟悉度的考查,考点可根据各类考试要求、考务和监考规程,拟定考核题目,以促进考务和监考人员掌握考试要求和任务,确保监考工作顺利进行。

5 考风考纪常规化

5.1 考风考纪工作制度化

非学历统一考试的考风考纪工作也必须形成制度,比较有效的方法是结合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学籍管理制度进行建设,通常包含监考工作规定、考试工作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学生考试纪律、考试违规违纪认定与处理办法等内容;使其融入学校的常规管理制度中去,如此可从制度上对考风考纪的常态监控提供保障,也使得考风考纪工作进入常规化管理状态。

5.2 考风考纪宣传常态化

考风考纪宣传工作是考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一般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是考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采用专题宣传栏、展板、主题班会、校园网及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开展,结合团学、学工等部门协同操作,加强考生诚信应考的意识,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建立公平、公正、诚信、严肃的考试环境。二是在入学教育时,突出考风考纪部分的教育,在学生入校时就引导学生树立诚信、守纪的应考意识。三是在期末考试前,结合学业考试,召开主题班会加强学校的考风考纪宣传教育。

第7篇:突发事件处理步骤范文

生产大检查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认真落实集团文件精神为指针,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真正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落实到安全生产的各个方面,落实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彻底排查事故隐患,找出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强化水厂供水安全隐患的整治,建立和构建隐患排查机制,有效和遏止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保证水厂供水安全。

二、组织机构

长:万

副组长:王

晨、韩

员:李振伟、黄志刚、白日东、谭

扬、周

航、张

磊、孟祥民、李柏亮、

三、检查内容

1、严格考勤制度。加强对干部职工出勤情况的考查,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做为年终考核奖惩的依据之一。加强纪律处罚,对无故迟到早退、旷工等情况进行严肃处理。

2、加强节日值班。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国家法定工作时间内安排门卫值班,重大节假日安排工作人员值班,做到有值班记录,有大事及时向上级汇报。

3、做好紧急事件预案。对水厂内影响社会稳定和治安环境的不安定因素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做好相关人员的思想工作,采取得力控制措施,将各种紧急事件和突发问题及时解决,消灭在萌芽状态。

4、强宣传教育。要在日常工作中穿插安全生产意识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安全为主的责任感。加强宣传,利用墙报、公示栏等载体营造舆论氛围,提高防范意识。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提高全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与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5、重点要害部位管理制度健全,易燃、易爆、危险品存放场所等要害部位,有专人负责,管理制度健全,治安防范措施落实,确保不出问题。

四、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

1、结合水厂生产实际2019年12月30日召开全水厂职工大会,学习集团文件精神和法律、法规学习,营造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提高认识,克服麻痹思想。

2、2020年1月2日---2月底,由厂领导亲自带领水厂管理人员、班组长对水厂进行一次全面自检自查,做好安全隐患排查,重点是15眼深井设备、设施,车间生产,开关场,以及各种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度的落实,人员思想、设备管理及隐患情况等。

3、3月初至全国两会结束,进行水厂安全进行全面总结,表彰先进,克服不足。

第8篇:突发事件处理步骤范文

【关键词】急诊护理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应用效果

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病种繁多,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并发症及临床病死率均居较高水平。在急诊科日常工作中,分诊是一项重要环节,可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但因急诊应对的突发事件如创伤、意外事故等远高于门诊,且患者流动性大,护理人员背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难以准确预测风险事件、制定防范措施[1]。故加强分诊安全管理,减少医护纠纷,对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意义重大。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200例选自我院急诊科2014年6月—2015年6月加强分诊安全管理后的患者,其中男104例,女96例;年龄21岁~43岁,平均年龄(33.4±2.3)岁。对照组200例选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实施常规分诊管理的患者,其中男106例,女94例;年龄20岁~42岁,平均年龄(33.8±2.4)岁。2组患者对本次试验均知情同意,排除有意识障碍、沟通障碍者。组间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病例应用常规分诊管理方案;观察组实施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具体步骤如下。

1.2.1急诊环境管理

急诊与门诊区域需明确划分,设醒目标识,避免患者误入,干扰医护人员正常工作。急诊除分区安排患者就诊外,功能区与诊室需设清晰标识,在醒目位置挂分诊流程图,以节约患者询问时间。

1.2.2风险管理

积极开展安全管理培训,使护士增强预防措施,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定期开展风险教育,使护理人员对本岗位高风险性质有正确认识,做好风险信息收集,相关风险事件需及时通报,以增强识别风险的能力。对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备,降低护士工作负荷,防范工作繁重增加护理风险。

1.2.3制度及语言行为管理

遵循首诊负责制,如遇到急诊资源有限或接诊患者困难的情况,需向护士长和科主任及时汇报。制定分诊规范服务用语,提高沟通技巧,维护和谐护患关系。

1.2.4法律法规管理

组织分诊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另外,可结合医疗纠纷案例开设讲座,提高护士防范意识。

1.2.5分诊业务能力培训

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分诊标准;分诊岗位由高年资具丰富急诊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以保障分诊准确率。患者被送至急诊科后,需迅速接诊,询问病情。对急救车运送的患者,需与随行医生做好交接,评估病情;危重且凶险者,立即送抢救室。

1.2.6加强监督管理

设监控系统及意见箱,对患者诉求及时了解并针对性处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1.3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发放调查问卷,包括护理服务态度、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共100分,分值越高,效果越好。满意度:发放调查问卷,包括服务态度、分诊技术等,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u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在急诊分诊工作中,环境、护理人员自身、患者及家属、急诊工作内容等均为风险因素。急诊接收的患者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另外,还需接待咨询者,使分诊护士工作量加大,对需就诊的患者有所忽略[2]。另外,患者病种繁多,空气质量差,若护士防护意识不强,可增加医院感染风险。同时,护理人员繁重的工作量会影响工作态度,引发患者不满,或患者及家属焦虑抑郁感严重,遵医性不佳,易滋生不满情绪,均可影响护理质量。针对上述状况,本文观察组应用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先规范急诊环境,设置清晰的分诊流程标识;减轻分诊护士工作压力,另外,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可激发工作热情;加强风险管理,重视感染等危险事件防控,可确保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减少医患纠纷;做好制度和语言行为管理工作,为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使各项操作有据可查,除规避风险外,还可防范纠纷;行业务培训和监督管理,可从根本上增强护士工作责任心,确保分诊工作安全、有效进行。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中应用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姚荷英,沈喜,王春燕.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64-66.

第9篇:突发事件处理步骤范文

财政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要坚持为财政改革和发展大局服务,紧紧围绕财政工作中心,以最佳的方式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财政管理实践中去。要按照财政部的规范与标准进行统一规划,充分考虑财政业务应用管理要求,围绕财政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统筹核心业务系统与相关业务系统的关系,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实施步骤,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同时,在保证一体化信息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和设备,保护已有投资,节约建设成本。县级财政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要围绕促进财政改革,规范收支管理,增加预算编制执行透明度,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等目标,整合现有财政核心业务系统资源,建设财政核心业务系统统一应用支撑平台,实现财政核心业务系统的一体化建设,提高财政管理的质量和信息化水平。

(一)建立标准化数据库将应用支撑平台作为财政核心业务数据平台,将各核心业务系统(部门预算、预算指标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的公共数据和公共控制规则纳入应用支撑平台统一管理,逐步将所有财政业务资金数据纳入平台统一管理,建立财政统一的标准化数据库。

(二)规范数据标准对财政业务进行全面的梳理,通过应用支撑平台的实施,严格执行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和相关标准,将财政业务数据规范(即基础编码标准)及其它相关规范和标准运用到财政业务和信息系统建设中,达到财政系统数据标准的统一。

(三)实现三通及综合查询利用应用支撑平台的业务组件和技术组件,对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科学合理改造与整合。通过平台实现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同级财政部门内部各业务系统之间、财政部门与同级预算单位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最终实现对财政核心业务数据的综合查询与分析,为财政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管理和决策数据。

(四)统一门户通过应用支撑平台的实施,整合财政应用系统,建立财政身份认证授权管理系统,实现财政应用统一门户管理,与现有安全管理系统无缝衔接,形成覆盖预算单位、财政、银行的安全管理体系。

加快推进县级财政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建议

县级财政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当以财政部《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为基础,扩展形成《XX(县)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建立业务规范、技术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供内部用户使用的标准化和一体化的内部门户系统。整合财政部门预算编制管理、预算指标管理、集中支付管理、工资统一发放、总账管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等,建立一体化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实现应用系统数据衔接和资源共享机制,管理范围覆盖财政核心业务和管理内容,实现业务与综合查询分析的贯通。

(一)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为各类应用系统运行、数据集中处理提供良好环境,必须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建设标准化的计算机房,为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技术保障机制提供物质基础。

(二)建设信息网络系统全面改造、完善财政部门现有的网络系统,进一步推进纵向和横向网络体系建设,形成包括内网、外网在内,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备、运行稳定的网络体系,以适应“金财工程”建设的需求。主要包括:1.对财政业务专网、外网局域网系统进行优化调整,以适应业务应用系统对网络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2.完善连接上级财政的广域网建设,完善连接财政、预算单位、银行等部门的各级财政城域接入网建设,以适应各业务系统对网络系统的要求。3.建成有效的网络管理系统,保证整个网络系统从底层线路到上层关键应用都处于有效监控之中,保证各业务应用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三)建设安全体系加强物理设备、网络、操作系统、应用系统、数据等安全防护,建立起包括安全技术、安全人员、安全管理等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体系。1.加快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防病毒、终端管理等产品,全面提升财政专网和外网的安全防护能力。2.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运行机制,为“金财工程”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

(四)建设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是财政部门进行数据运算、交换、存储备份和加工的中心。省、市(地)级财政部门已经建立了较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县级财政部门可以建立较小规模的数据中心,以实现各级财政部门业务数据的分级处理和统一管理。

(五)建设运行维护体系1.按照IT服务管理理念与标准,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运营维护管理体系。同时,通过培训、制定运维规章制度等手段,提高运维人员的技术能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2.制定网络及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和协调机制,规范突发事件处理程序,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