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发展规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政府融资平台,发展规律,必要性
一、投融资平台企业的发展规律
第一阶段:地方性政府融资平台
(一)背景:地方政府作为出资人,需要激励企业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政企关系是“紧靠政府” 。城市发展的初期,融资平台公司承担了区域内的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这为公司规模的成长状态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
(二)阶段性策略:
1、不与民争利。由于融资平台主要承担的公益性或准公益性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很少或几乎没有私人资本进入。另一方面,融资平台在成立初期,任务就是为了地方经济建设筹集资金,其资金由来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市政债券的发行和政策性银行的贷款,自身持有资金较少,也就基本不参与私人投资领域,不与民间资本争利。
2、在实施“资源战略”过程中,强调“先占有后开发” 。融资平台公司的资源是政府给予的,或是对多个优质资产进行整合重组,成立新的融资集团。对资源实施占用后,开始进行对资源的开发,实现当地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三)阶段性问题
“大而不专、壮而不实、高而不稳”的结构性问题:
1、政企关系失衡对企业自主化市场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2、无序多元化仅仅扩大了企业规模,缺乏长期的、合理的产业布局。
3、企业资源的过度消耗,庞大资产的经营效率低下。
第二阶段:企业自主经营、政府协调指导
(一)背景:妥善处理国有资产管理战略目标的“二重性”,建立“企业自主经营,政府协调指导”的框架。在城市发展的中期,随着城市化率提高、人口导入和产业发展,公司仍需承担区域内基建配套等建设
(二)阶段性策略:从“多元化”到“规范化”战略
1、从规模化到精耕细作,从做大到做专
2、资本运作的升级,资产证券化的加速
(三)阶段性问题
在资本全球化流动和配臵的大背景下,受到政策和区域限制,主营业务很难做强做大,主要是受制于体制机制、公司治理层面的因素,公司板块协同效应较差。
第三阶段:全面商业化投资平台,兼顾政府经济发展的社会使命。(一)背景:城市发展的尾期,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配套建设已近尾声,战略上弱化作为政府发展经济的平台功能,使其专注于商业投资运作,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改革的道路。
(二)阶段性策略。虽作为市场化运作的投资公司,但作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仍然不能离开政府的监督,同时保留政策性业务和社会性业务。1、建立“集团有限多元化、利润中心专业化”的经营架构;2、利润中心坚持“行业领导地位”原则;3、集团管控“企业价值投资”决策;4、打造以资源整合和金融创新为主的核心能力,形成真正“产业创造利润、金融融通血脉”的产业布局和板块协同。
从融资平台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大多数政府融资平台目前正处于平台发展的第一阶段,资金主要靠财政支持,投资的领域多是与当地经济建设的非营利性项目为主,盈利业务多是由子公司经营,内投集团本身没有实质上的投资领域,限制了集团今后的发展布局。
二、融资平台存在的必要性
2009年,由于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作用凸显出来了。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被地方政府视为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肯定和鼓励。由此,在2009年信贷投放的主体中,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是其中最为活跃、最为引人注目的融资主体。地方的投融资平台在金融危机后为2009年的经济顺利实现“保八”发挥了重大作用。
从实际成果来看,地方融资平台确实“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地方融资平台不仅撬动了银行贷款,同时还通过公私协作(PPP)等市场化方式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较有成效地解决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
政府融资平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是有效拓宽了融资渠道。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体系的建立,改变了过去主要以银行贷款为渠道的融资模式,通过对政府拥有的众多优质资产进行整合,进一步强化了其融资功能,提升了间接融资的能力,扩大了直接融资规模。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地方政府的ABS、PPP融资模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有效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通过搭建新型的投融资平台,将存量国有股权及资产注入平台公司,使得其资本金规模不断壮大。国资公司对委托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中的房产进行清理,在联合产权交易所分期进行挂牌交易,实现了国有存量资产的盘活和增值。为后续盘活资产包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有效改善了民生。政府通过平台公司举债,加大了对民生领域的改革和建设力度,使得诸如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乡村道路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掀起了新一轮。地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离不开投融资平台,投融资平台的良好持续性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
三、处理办法
第一,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合理地安排政府的投资。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要控制新开工的项目,要把政府投资的重点放在在建的项目、续建的项目、收尾的项目,减轻地方投资的压力,以减少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
【关键词】黑龙江省;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
前言
进入21世纪,房地产行业蓬勃兴起,在解决人们住房需求的基础上,正发挥着对国民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已经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整合社会整体产业链条、促进生产交换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在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在部分区域形成了泡沫,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国家和政府的层面上,近些年出台了很多调控政策,这些政策有的不能够起到设计的效果,有的效果并不明显,客观地看,这些政策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的忽视是效果不佳的真正原因。为了挤去房地产经济中的泡沫,更好地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研究。黑龙江省是老工业大省,但房地产经济由于起步较晚,加之我省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导致出现了各种特有的情况和问题,这使得研究者必须立足黑龙江房地产经济发展历史和经验,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进行客观地了解,进而掌握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使其更好地为法治我省经济、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服务。应该立足于黑龙江省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实际,在说明房地产经济发展对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的前提下,对我省的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展开深入地讨论和思考,确定影响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探寻应用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促进我省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措施,以便为黑龙江省房地产政策决策者更好地运用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做好抑制房价泡沫、发展房地产经济,实现全省经济健康的发展。
1、房地产经济发展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价值
1.1 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经济促进作用
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经验我们不难发现,房地产的发展,就会带动家电行业、建材行业、装饰装修等等各个行业的发展,这样的带动效应可以拉动我省经济的快速增长。
1.2 房地产经济发展具有扩大内需的作用
通过房地产的消费,可以带动当前国内的内需,内需的增加有利于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发展,在产量链条上拉动了我省经济的增长。
1.3 房地产经济发展具有扩大就业的作用
房地产业是人员密集型产业,其发展对我省就业情况有了很大的缓解作用。此外,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吸纳就业人口,使我省的就业形势进一步好转。
2、影响黑龙江省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的主要要素
2.1 省内GDP的影响
黑龙江省宏观经济发展与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关联性,他们可以互相影响。宏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人们的收入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这种状况下,人们的物质需求也会有所上升,对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房价稳步上涨。所以国民生产总值和房价是正相关的关系。
2.2 利率的影响
在房地产市场中,无论是利用房地产投机还是投资,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的,当银行的利率下降时,大量的企业或者是个人就会贷款然后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市场中,促进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反之,利率上涨,就会出现相反的状况。所以说利率的变化和房价是呈负相关的关系。
2.3 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也会在房屋上的投入也就会有所增长,在消费水平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房价上涨也可以在居民的消费能力范围之内。所以说消费水平和房价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2.4 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当货币供应量下降时,房地产企业贷款难度增加,会引起房价下跌;而货币供应量增加时,贷款难度减小,就会引发房价上升。也就是说如果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则房价会下跌;反之,则房价就上升。
3、促进黑龙江省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 加强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的运用
要在政策上限制粗放型的房地产经济,努力使房地产经济向对资源集约利用的方向转变,尤其要提高对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作好房地产发展中的科学规划,使房地产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进而带动我省经济健康增长。
3.2 调整房地产投资政策
保持房地产投资规模与宏观经济规模相适应,保持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比重,促进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理性化,使房地产投资开发牢固地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
3.3调整现有土地政策
避免以前出现的房地产交易暗箱操作的行为,保证交易的公开公平性,使房地产市场规范有序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对于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房地产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对黑龙江省的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进行了解和掌握。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房地产经济发展可以在客观上促进经济进步,但同时过快的房地产经济发展会产生我省房地产和其他行业的泡沫,这充分显示了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两面性,所以,我们应该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利用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规律,规范房地产的发展,使房地产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合理、科学和有序的状态下。由于我省房地产经济起步较晚,对于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的资料相对匮乏,这必然会导致认知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的困难性,希望同仁能够认清这一实际情况,在对我省房地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更为全面的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认知,以便指导实际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盛学永.房价收入比要与国情市情相适应[J].科技创新导报.2012(24).
[2]谭峻,赵妍.房价收入比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和全国整体数据的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09).
[3]谢洁玉,吴斌珍,李宏彬,郑思齐.中国城市房价与居民消费[J].金融研究.2012(06).
[4]易宪容.挤出房产泡沫让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J].IT时代周刊.2013(01).
[5]徐小鹰.房价上涨影响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分析――基于预防性储蓄效应视角[J].经济问题.2012(10).
类似这番激动人心的市场预估语言,相似不少投资者都从中国的基金经理和其他相邻行业的资产管理者们的口中听到过。如果这些话语反映的真是现阶段中国资产管理者们的思想,那真的只能说,我国资管行业还有很大的改善余地。
“金融三俗”侵害公众
对一个合格的资产管理团队而言,它承担的是评估资产价值的重大责任,它应该考虑的是经济发展的局限之处和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以及存在于两者之间的发展规律。简单而言,只要我们考虑社会经济在未来三年到五年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顺着经济发展规律,摸索出问题的正确答案,那么我们距离做出正确的投资行为就不远了。
但是这种判断需要客观观察,需要排除世间随处充斥着的不负责的、肤浅的舆论干扰,保持自我独立的思考精神。而这在双眼很难离开各种电子屏幕(电脑、手机、地铁上和电梯间里的分众传媒广告、出租车里的广告视频等)的今天,有时是难达企及的境界。
快速思考,不负责任的传播,肤浅粗俗的评论,让绝大部分媒体变成了只知道把三俗当作花粉进行传播的努力工蜂。在这种氛围里,我们的主流媒体常把一群以自欺欺人的娱乐当主营业务的证券评论家的抢眼球话语推向公众,于是就有了开篇那些随处可闻的“忽悠”。在每天三番五次的轮番轰炸后,这些谎言渐渐侵蚀了公众的大脑。
资管堕落成娱乐活动
被侵害的公众正是资本市场中最终的买单者。当他们的思想被谬误占据后,他们选择的为他们服务的资产管理者们也为了迎合客户的喜好而主动改变了。因为,当一个资产管理者告诉客户,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局限性,投资收益率不可能总是太高时,他们往往得不到客户的理解和认可;反而是,一个大“忽悠”把主流媒体一致播放的那些“金融三俗”经一番渲染,再次推销给公众时,公众会更加相信鬼话。
此时,绝大多数的生意人自然而然都会选择成为后者,那么长此以往,我们只能是一个因追随客户简单肤浅的意识而缔造不良职业行为的群体。我们违背的,正是资产管理者们存在的意义:如果资产管理人士仅为客户的意识而服务的话,那我们就不是在努力满足客户的客观经济需求,而是在为满足客户的主观意识需求而服务——这不是金融行为,这根本就是一场近似于选秀的大众娱乐活动。
正确的逻辑是,客户对自己现有资产的未来价值提出管理目标,职业资管人士则以专业知识为客户提出客观、独立的意见和可行性方案。
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可能专门为大客户量身制作理财方案,更多的同行则试图打造出向可口可乐和麦当劳一样的适合大众口味的金融理财产品。无论是哪种方法,我们提供的都应该是超越客户本身能力,具有真实附加值的金融服务,而非仅仅是个通道。要知道,在金融界作通道生意的人比比皆是——例如最活跃的证券公司群体。
销售主导投资
一个合格的资管从业者提供的资管方案和服务,应该凝聚着其对社会、经济的判断和自己独立的世界观。这是一份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它不仅涵盖着这位职业投资人对当地社情历史的了解,对当前瓶颈的把握,对经济发展规律和前景的判断,他还要了解客户所在市场上,可以运用的有效金融工具和这些工具所具有的效率和不确定性。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金融工具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挑战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无论是创业板、股指期货还是IPO审批流程,都给曾存在过的交易品种和市场运行规律带来了新的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每次制度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中,为客户做出清醒的判断,而不是随波逐流地盲目赶时髦。
以创业板和股指期货为例,有多少基金,尤其是券商理财产品,以此为新的销售噱头而招揽客户盲目进入这些不成熟且极具风险的市场,最终折戟而归?这其实就是现在中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销售主导投资。
表现最明显的当属公募基金。由于其曾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里长期占据绝对垄断地位,所以当私募基金和券商加入资管行业,分食这个市场时,公募基金的竞争能力和良性的销售反馈机制一下子近乎失灵。突如其来的竞争导致公募基金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再加上监管部门对公募基金的各种限制,都导致公募基金重复地犯着“产品固化”和“能卖出什么产品就做什么产品”的大错。
听上去有些可笑,一个基金公司推出的产品不是该公司自己最擅长的产品,而是最好卖的产品,但事实就是如此,现在债券基金的流行反映的不就是这样的现实吗?有多少基金公司在一边招聘债券基金经理,一边着手准备发行一只债券基金?这明显是在把管理资产当成短期赚钱的生意,而非经营一个长久存在的品牌。
关键词:公路桥梁;车辆荷载;车辆荷载模型;动态称重技术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为了准确确定车辆荷载的大小,需要大量的统计资料和实测数据,在承载能力不能适应运营车辆荷载需求的既有桥梁数量巨大、短期内难以全面改造、仅仅通过管理措施并不能遏制超载运输的情况下,采取客观先进的手段方法,掌握运营车辆荷载变异现状、把握运营车辆荷载发展规律、科学描述刻画运营车辆荷载的统计特征,既是进行运营车辆荷载管制、治理超限运输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也是既有桥梁的安全运营、检测评估、加固改造的前提,因此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突出的工程背景。
车辆荷载模型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Michigan大学的A.S.Nowak利用安大略交通部门6万多辆货车调查数据,根据车重及轴重经验分布外推求得既有桥梁设计基准期内的车重及轴重最大值法国Christian Cremona、Gindy利用WIM设备收集了三周的车流信息,并利用Rice公式构建了穿越门槛值次数的直方图,得出运营车辆荷载尾部数据的拟合曲线,利用该拟合曲线预测运营车辆荷载及其效应发展变化规律;瑞典Abraham Getachew利用WIM系统测得的实际车流数据,对不同跨径(10m~35m)简支梁在汽车荷载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中小跨径简支梁桥评估车辆荷载模型,并与瑞典公路桥梁设计规范Br094中的汽车荷载效应设计计算值进行了对比;Fu依据美国部分超载现象严重的交通要道的车辆统计资料,建立了包括超载车辆的车辆荷载模型,指出了基准期对既有桥梁按照实际运营车辆荷载进行荷载效应分析的必要性;Fredrik C研究了利用WIM实测数据研究了车辆荷载模型及其横向分布规律。
总体说来,上述研究者特别是A.S.Nowak教授揭开了运营车辆荷载特性实测研究的大幕,建立了运营车辆荷载特征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手段,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一些研究者或建设管养业主针对具体的道路或桥梁,进行了专门的运营车辆荷载特征分析预测,如清华大学梅刚、秦权等人针对110国道,研究了重载运煤线路运营车辆荷载的统计特征,提出了运营车辆荷载的双峰分布模型;北京交通大学卢文良、冯德飞研究了北京市交通拥堵状况下运营荷载分布特征,指出了混合拥堵情况下实际自然车队荷载效应为设计汽车荷载效应的1.2~1.7倍;大连理工大学贡金鑫等人则针对非治超地区、计重收费地区和强制治超地区的车辆荷载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不同交通管制政策下的运营车辆荷载模型,预测了运营车辆荷载的发展变化态势;长安大学贺栓海、黄平明、王涛等人针对陕西省西宝高速、广东省广深高速进行了运营车辆荷载特征调查分析,构建了运营车辆荷载的分析预测模型;同济大学石雪飞、应天益利用广东佛开高速公路运营车辆荷载的实测数据,进行了车辆荷载特征的分析与预测,指出了实际车重和轴重与2004规范相比,超出幅度高达126%和64%,抽样调查获取最大车重高达172.6t,说明了超重车辆(车重大于100t)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东南大学郭彤、李爱群等人根据京沪高速江苏段的实测数据,建立了运营车辆荷载的多峰概率分布模型,预测了桥梁剩余服役期运营车辆荷载的发展规律;广东交通集团针对虎门大桥钢箱梁桥面板疲劳裂缝的发展,专门进行了虎门大桥通行车辆荷载特征调查分析,指出实际运营车辆轴重与额定轴重的比值一般在1.4~1.9之间,最大达到4.0左右,车辆轴重发展变异、重载车辆数量庞大是导致该桥钢箱梁桥面板产生严重疲劳裂缝的主因;华南理工大学韩大建、杜江根据广州北环高速两周的交通荷载调查结果,运用极值分析方法预测了运营车辆荷载的发展规律,指出了现有运营车辆荷载模型构建所采用的假设检验方法的缺陷与不足。
总体说来,这些研究工作揭示了一些路段或具体桥梁的运营车辆荷载特征,构建了形式各异的运营车辆荷载模型,指出了运营荷载变异的严重性与开展进一步研究的紧迫性。
现有研究的不足
(1)动态称重数据获取的随意性
目前,WIM数据所构建的运营车辆荷载模型也就难以科学客观地反映运营车辆荷载现状,导致等运营车辆荷载发展规律预测等后续研究工作产生了明显的失真等问题,以观测持续时间为例,持时短者仅为数小时,持时长者则长达数年,差异非常大。
(2)运营车辆荷载模型构建的主观性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在构建运营车辆模型时,均采用假设检验、参数分析的技术路线,即假设车辆总重、车辆轴重服从某一分布模型,然后进行参数估计,采用K-S检验或x2、U2检验来验证截口分布模型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得到一个不被拒绝的分布模型如正态、对数正态、伽马、威布尔分布等,并由此来预测既有桥梁服役期间最大车辆荷载量值与出现几率。
图1.2 运营车辆荷载模型与极值分布示意图
(3)难以恰当估计运营车辆荷载最大值
一方面,由于运营车辆荷载模型构建时多采取假设检验的试错方法,具有比较突出的主观性,虽能较好的模拟分布的中部,但对分布尾部的描述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导致极值估计偏差非常大,采用假设检验方法构建的模型难以反映运营车辆荷载现状的最大值分布情况。另一方面,既有桥梁多采用时间外推的统计方法来确定运营荷载的增长,大多数研究者均利用其所构建的运营车辆荷载模型,取某一可接受分位点(一般为0.95,相当于重现期为1950年)直接外推的方法,来预测既有桥梁设计基准期运营车辆荷载的发展规律,由于模型构建本身就存在诸多先天不足如底分布主观性大、分布参数不准确、难以恰当描述分布的尾部等,加上直接外推方法比较粗糙简单,导致设计基准期或服役基准期内运营荷载增长规律预测结果差异非常大。
展望
改进WIM数据的获取准则。
采用二阶抽样方法,将公路划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市政道路、其他公路等,分门别类地利用WIM技术进行车辆荷载数据的采集和收集。
构建WIM数据获取的观测时间区段选取、连续观测持续时间确定的基本准则,扩大WIM数据对夜间、节假日、特殊时间区段(如春运)的覆盖程度,确保WIM数据的均衡性、全面性以及对极端情况的客观反映。
根据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量值相对于观测时间的分布变化,对WIM实测数据的稳定性进行检验;根据抽样风险分析理论,建立WIM数据不确定性的衡量方法。
增加WIM数据收集的时间,建议3-5年为宜。
采用极值分析理论构建车辆荷载模型。
极值分析理论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成熟于上世纪80年代,在金融领域、气象领域、水文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由于极值理论专门针对尾部样本拟合分布,即便在随机变量位于分布尾部的样本数量很少的情况下,也能够准确地、科学地识别分布尾部的形状与统计特征。
参考文献
[1]王涛,韩万水,黄平明.公路桥梁交通荷载研究现状及展望[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4):31~37.
[2]余丹如.公路桥梁活载与活载模型[J].中南公路工程,1992,(3):31~37.
[3]Nowak A S.Live Load Mo del for Highway Bridges[J].Structural Safety,1993,13(1/ 2):53~66.
【关键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策略
一、招商银行和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仍将继续保持增长势态,高净值人群将达到59万人左右,高净值人群持有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约18万亿元。但目前高净值人士的财富目标、资产配置和服务需求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外资银行不断强势入驻,品牌效应不断加强,而我国私人银行由于现行的品种、投资方式单一,将逐步丧失本土优势。面对强敌,我国商业银行应认准形势,剖析自身,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土私人银行发展道理。
二、对策
(一)转变观念,从“收益驱动”到“收益、成长双驱动”
以往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主要靠收益驱动,追求收益最大化。但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发现外资银行除了注重收益驱动,还注重成长驱动。成长驱动指私人银行不仅关注银行理财和投资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实际收益,而且通过提供间接的金融服务帮助客户“成长”。从“收益驱动”转变为“收益、成长双驱动”,那么私人银行在确保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基础上,既可以为客户提供诸如宏观、行业等方面的数据以及专家分析报告,为客户的经营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又可以通过信贷支持,帮助客户融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促进企业成长。
(二)完善私人银行业务的组织架构
私人银行客户分布广泛,需求复杂多样,服务层次要求很高,业务独立性较强。因此构建一种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内在发展规律的组织架构迫在眉睫。私人银行部门作为零售银行总部的一个独立的事业部,全面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绩效。分行成立相应的私人银行中心,私人银行中心与分行其他业务相互独立,直接向总行私人银行事业部汇报工作。总行应在营销和业务上赋予分行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力,以便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效率。
各分行私人银行中心配备由客户经理、投资管理团队、专家支持团队、研究团队等组成的专家队伍,采取多对一的服务方式,即由一名客户经理和若干专家为一个客户服务。各团队专家隶属于各专家团队,当有客户需要提供服务时,客户经理可以从专家各团队中寻找若干专家,形成项目小组为客户提供全程私人服务。若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客户经理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相应调整项目组成员。各团队成员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时段为不同的客户经理提供技术支持。
(三)开展差异化营销
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金融需求,所以私人银行有必要对客户进行进一步细分。
(1)民营经济经营者,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家。他们是中国高净值人士的主力军,他们大部分是第一代财富创造者,未来三年增长潜力最大。但是这一客户群的需求差异较大。
(2)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事务繁忙,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机敏的金融头脑;但私人时间较少,对银行及其产品较为严谨,不大喜欢冒险。
(3)专业投资者。学历高、收入高,通常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他们坚持不懈地跟踪市场动向,并相信自己的判断,不依赖私人银行的意见,但会重视其提供的市场信息。
私人银行细分客户类型后,应制定有针对性地营销方案。
民营经济经营者在产品组合上应以稳健增长型产品为主,在投资决策风格上,他们大多为自主型,由自己管理资产,所以私人银行应定期向客户提供各类金融产品盈利状况,为客户投资提供咨询服务。
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精力有限,他们依靠私人银行跟进市场,并需要银行提供优质的投资建议或财务规划。一些则采用全权委托的方式,请私人银行代管他们的资产。
两大农村工作会议分别对2018年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二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三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四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五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六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七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对农业农村经济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强调实现工作导向的重大转变和工作重心的重大调整,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主要有乡村观光旅游休闲产业、“互联网+”农村电商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业等四大产业要发展。与此同时,聚焦农民问题一定要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各类企业,要帮助普通农民实现和市场的对接,要让农民在现代农业过程中有获得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的七条实施路径中,“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被摆在重要位置。对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表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基础正是对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并不矛盾,城市和农村是命运共同体。现代化不能够建立在城乡分割的基础上。要通过城市的发展、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来带动农村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可以带动农民就业,还可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到城里落户。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农村金融;数学分形理论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而农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却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涉及到产业转移与转型、区域经济的提升等等,如何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的战略机遇,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保险、农村邮政储蓄及农村商业银行,由于中央银行对利率和资金的使用的控制,缺乏盈利的激励及高额的运营成本导致农村金融长期陷入困境。
(二)农村金融环境恶化
1.农村金融功能弱化。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受到削弱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弱化;二是商业银行金融支农力度减弱;三是农村金融历史包袱沉重,经济效益欠佳,支农后劲不足,难以在支农的广度和深度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农村融资信用环节薄弱。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存在着信用危机的问题。例如:自有资金积累不足,融资能力差,缺乏还贷保障;农村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农户维持贷款信用的经济基础薄弱;信用意识薄弱,逃废债务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金融业对“三农”的资金投入。
3.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随着我国农村金融的区域间发展的不均衡,再加上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业在加剧,这也是导致农村金融弱化的一个因素。由于商业化金融机构的撤并,业务出现了萎缩现象,再加上政策性金融定位不清,功能单一,合作金融性金融势单力薄,造成了大量民间资本的流失。
(三)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形势不相适应
目前农村金融满足不了农村土地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资本要求,跟不上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步伐,农村金融对农业产业升级支持乏力。这也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主要问题。
二、基于数学分形理论模型对京津冀地区农村金融差异的研究成果,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实证分析表明,各区域间农村金融差异性较大,且存在非线性的关系,因此应根据各区域实情,对区域农村金融进行全面的纵向与横向分析,全面考虑“因区制宜”、”跨区统筹”、“兼顾差异”的思路下制定政策。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类型单一也是我国农村金融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只有少数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新型的金融产品,因此产品配置农村金融供给,激发农村金融需求,创新农村的金融产品。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因地制宜地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创新,进而研发新型的农村保险,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农村信用社、农商行和扶贫贷款等优惠政策,对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的供给有重要意义。
(二)鼓励发展新型村镇银行的试点创新,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参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
目前,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也建立起了小额信贷机构,这些民间资本借贷手续简便,它的引进对于传统的金融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竞争,同时也是农村金融发展的产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使用宣传教育与调节性政策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农村教育水平
在农村地区广泛普及金融知识,组织各种形式丰富的民间活动,不仅要提高农村居民对金融常识和信用常识的了解,还要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
(四)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机构和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
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下大力气,使农村金融资源必须优先用于三农,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设置满足农户不同需求的信贷品种,如畜牧业贷款、农机设备贷款、房屋建设贷款等,根据不同需求特点灵活设置不同的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
2.支持农村金融结构,开办信托业务,授理外来资金。
3.发展租赁业务,解决新农村建设中某些项目初期投入不足的问题。
(五)鼓励民间金融发展
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继续支持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发展,这是当下丰富农村金融体系多层次格局的需求,同时可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模式,促进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
(六)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本着不脱农、多惠农的原则,有重点、有规划、有步骤的逐步改善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环境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困境 融资 发展规律
一、前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现象。经济发展的模式越来越多元化,经济的主体也呈现出全方位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系中,民营经济占据了重要的部分。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我国社会正面临转型期,经济发展也将要经历由传统粗放型经济向现代精密型经济转变,民营经济具有灵活的组织形式,也拥有广阔的社会和市场资源。然而,在实际的经济市场中,民营企业的融资模式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问题。
二、民营经济的金融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其中也有民营经济的功劳。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转型,民营寂静的增长势头也有所放缓,民营经济的质量和效率虽然还是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但还达不到经济转型的要求。这就导致民营企业的后期发展缺乏持续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民营经济需要有更多的保障,融资制度和融资渠道对民营企业的转型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就目前来说,民营经济的金融问题还是体现在金融市场制度性保障不足以及金融信用体系不完善等方面。
(一)社会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欠缺
民营企业既有大型的集团企业,也有小微型的民营企业。在企业寻求发展的过程中,融资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尽管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非常广泛,融资方式也非常灵活,但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制度性建设的欠缺,很多微小型的民营企业难以通过发行股票或者债券进行融资,很多微小企业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在市场竞争中,小企业的生存要比大企业的更加困难。从金融市场这方面来讲,由于金融市场的制度性建设欠缺,导致很多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很多瓶颈。首先,从社会经济成分来讲,民间经济在社会经济中要占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更主要的是民间经济的灵活性和流动性更加明显。民间经济对盘活社会经济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在我国金融市场制度建设中,缺少对民间经济进入金融市场的保障。民间经济进入债券或者股票市场的比重非常低,这就导致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
此外,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是以公有经济为主,在金融市场的制度建设上,国家对公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保障力度非常大,国有企业在金融市场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因为它们能够得到银行的更多的经济支持,这是民营企业难以享受到的优良待遇。由于制度上的这种偏失,民营企业在与国有企业竞争时无法处于平等的起点,再加上市场经济和残酷性以及民营经济的脆弱性,导致民营企业在金融市场步履维艰。
(二)金融信用体系不完善
从根本上讲,民营企业在金融市场中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由于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或许更有灵活性和生命力,在金融市场的活力也更加充足。但是由于金融市场制度限制,导致民营企业的金融信用难以与国有企业相竞争。首先,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的融资渠道是以银行贷款为主,但是由于制度保障的力度不够,民营企业面临这诸多问题,也有可能面临停产倒闭的情况,因此,银行会综合评估企业的信用,对于可能存在无力还贷的企业,银行贷款的渠道就可能就此关闭。一些微小型民营企业可能因为信用问题得不到银行的经济支持,后期的发展必然会陷入困境。其次,由于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微小型的民营企业在融资市场的生存更加艰难,一些民营企业无法发行债券和股票,当银行这个关键的融资渠道也被关闭时,民营企业就无法进行正常的融资,或许发展也就更加困难。
三、民营经济的金融秩序与发展策略
(一)民营企业金融秩序的阐述
民营经济在金融市场中的金融秩序主要是内源与外源两种融资方式。首先,内源的融资方式主要是由民营企业内部通过经济要素和资金进行转换的一种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比较原始,灵活性也比较高。同时,民营企业通过内源融资这种方式能够充分运用生产要素的活力。内源融资是民意民营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它能够将企业内部的资产或物品进行转换,形成企业资金,也可以用来偿还债务。内源融资的方式由于在企业内部形成,所以具有低风险、便于管控的特点。外源融资是另一种融资方式,民营企业通过吸收了社会上其他经济体的资本来源。外源融资也具有独特性,因为外源融资的资金来源于社会上的其他主体,所以资金来源更加广泛,资金的转化率更加高效。民营经济的金融秩序以内源融资为主,其次才是外源融资。
(二)优化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民营企业需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也要解决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优化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是一种最有效的办法。首先,国家要建立完善的市场融资渠道,在制度上为民营企业提供一定的保障。比如,降低民营企业的借贷门槛,加大对微小型的民营企业的扶持。其次,建立完善的信用等级制度,公开各类民营企业的信息,评价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将企业规模与企业信用分离,银行可以以企业的信用等级确定贷款规模。只有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民营企业在金融市场才能更加高效有序地进行融资。同时也能缓解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
四、结语
经济发展的持续性离不开一个安全稳定的经济环境。在我国,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国民营经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民营经济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日益凸显。近些年来,民营经济的融资方式也越来越灵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间接性的融资方式是民营企业主要采用的一种渠道,而直接性的融资方式则是补充性的渠道。总之,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用体系的建立,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是多样化的,方式也更加灵活。
(作者单位为安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茹.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
摘要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事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2003年我国启动的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的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多争议。改革方向的不明确导致了在改革大背景下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存在很多纰漏。本文通过分析农村信用社现存的问题,为农村信用社发展走向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便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方向
国务院在2003年6月印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同意吉林、山东、江西、浙江、江苏、陕西、贵州、重庆等8省(市)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参加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自此,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这既是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也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同时,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问题上。这将不仅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兴衰、成败,而且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一、农村信用社要不要走“商业化”道路
从定义出发,农村信用合作社简称“农村信用社”,是农村根据自愿原则组织起来的集体合作金融机构,它为广大农户、个体私营组织和乡镇企业等各类农村经济组织提供生产和经营各个环节的金融服务,与一般金融机构相比有较强的自、合作性。是为农村服务的各金融机构中覆盖范围最广、投入资金最大的金融机构。但是,现行农村信用社的运作特点和管理体制与国有商业银行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而由农村信用社定义出发很容易出现了“坚持合作制还是对信用社商业化改造”的争论①。
如果单纯的把农村信用社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将农信社组织机构升级,将若干金融发展水平相近的信用社合并,表面上,似乎让农信社实力的壮大起来,但是否真的能使农村信用社摆脱经营困难,从根本上扭转农信社的体制缺陷却不得而知。所以,我们要从农民自身角度出发,改变农村信用社的处于弱势的现状,规避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一刀切”化。
(一)从农民自身的角度出发
我国绝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于城镇居民,他们选择贷款多数是为了脱贫致富,增加家庭收入,而且贷款的数额较低,少得甚至只有几百元,而对大型银行来讲这些钱就像沙漠中得尘埃一样微乎其微。另外,越是正式的金融安排的交易成本越高,大型商业银行的贷款模式无疑又增加了农民的信贷成本。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而导致高昂的交易成本,农村的小额金融服务这种是非越正式的金融安排才是最好的金融安排。所以说考虑农村信贷的特点,大型商业银行的贷款模式、贷款特点不是解决农民资金需求的最佳方式。
(二)从农村信用社的角度出发
无论是在资金实力方面,还是经营管理方面,相比国有商业银处于明显弱势地位。但是一味的改变这种弱势的地位,而对信用社商业化存在很的大偏见同样也是不可取的。换句话说,农村信用社商业化不应说成是对服务“三农”的放弃,而是在国家保证相应机构支农的政策性不变的情况下
是对合作制方式服务“三农”的扬弃。
(三)从政府的角度出发
在一定程度上,真正的合作制应该把服务“三农”放在首位的,但它也有先天的不足和缺陷。如果有一双“无形”的手,给予农村信用社一定的政策约束,商业化改革能在继承信用社支农优势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避免合作制固有的缺陷。同时也避免了商业化改革“一刀切”,做到因地制宜进行改革。这一双“无形”的手就是政府正确的指导。
在一定的时期内,现有的信用社也有能力完成服务“三农”任务。但从表面看,农信社的最大困难是流动资金不足,不良资产太重。为此,政府及金融管理部门常常仿照国内商业银行解决呆帐或坏帐的模式,由国家出资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农信社不良资产的剥离和处置。再者就在资金紧张时不断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从长期来讲,这种带病的体制是低效率和高成本的,并且导致金融风险的积聚,所以我们必需进行合理地改革②。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
农村信用社对其“商业化”进程不仅不能“一刀切”,相反,还要对商业化合理的地方进行有选择性地吸收借鉴并加以改进,为此,农村信用社要依托于市场,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办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法人治理,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改变传统的信用社业务品种单一、产权不清晰等问题。只有这样,农村信用社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依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办事
农村信用社要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不断调整职能,找准定位。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加大金融服务力度,采取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农户中培育一批有潜力、有“财力”的农村用户。农村信用社需要依托于市场,坚持市场化的取向才能做到自身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村信用社依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办事的同时要注意拓展信贷领域,扩大服务农民的范围,加大对农行运输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培养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健全法规和法人治理
随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的推进,法人治理将更加完善,各项经营任务将更加繁重,服务“三农”的需求将更加强烈,风险防范的要求将更加严格。呼吁政府和相关部门尽快立法,改善农信社法制环境,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合理地位,将合作金融政策法制化,为信用社的安全营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填补国家关于合作金融的立法空白,进一步促进合作金融事业稳健发展。今后,农村信用社既要面对金融同业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又要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妥善
解决几十年来由于机构、人员组成、业务对象和体制上多次变化的特点所积累的困难和问题。
另外,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农村信用社更需要这种“无形的手”来推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虽然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的扶持政策措施得到了逐步落实,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外部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仍然需要政策正面扶持、地方政府的外部推动和银行监管等部门的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三)改变传统的金融观念
由于“三农”提供服务的特点具有风险大、管理成本高、盈利水平低,导致保险业至今没有设立农业方面的保险。因此为了促进“三农”,调动合作金融支持“三农”的积极性。则需要国家加大对农村税收和保险等方面的扶持。一方面,呼吁政府对政策性业务给予补贴,把其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分账结算,对政策性业务政府应该给予补贴。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信用社有别于商业银行,监管部门需进一步政策倾斜。监管部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应适当调整单户贷款比例和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
为避免服务“三农”效果大打折扣,针对信用社业务品种单一、产权不清晰等问题,让农村信用社商业化建立在更好的支农的基础上,这对金融支持“三农”来讲无疑是好现象。比如信用社在有资金闲置的情况下,将一部分资金投向了非农但回报较高的行业,用于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或者,为了明晰
产权和资本多元化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开展新业务使其资产多元化从而增加了盈利手段,这在经济战略上都是可行的③。
三、结语
农村信用社在坚持不放弃“合作”的原则的同时,要解决首当其冲的问题就在于农村信用社要生存下去,这样才能更好的执行国家的政策。当然,对于政策执行的监管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的信用社无论从贷款考察还是风险防范上,都不具备向企业发放贷款的能力,从而加大了贷款的风险,会导致支农资金的外流。也就是说,我们在反对城市化的同时也要关注信贷投向的企业化。只有正确掌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也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让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和矛盾得到合理的解决。选择一条适合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道路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兴衰、成败,而且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注释:
①黄为红.我国农村信用社现状及摆脱困境的策略构想.甘肃农业.200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