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范文

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

第1篇: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范文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公园晨练时,听一群老朋友说,他们在老年大学,既能学习知识又可以结交新朋友。我非常想治治我的“郁闷病”,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市老年大学当了一名白头学子。在老年大学,我报了古诗词班。我知道自己古文学的基础薄弱,天赋也不算高。学习时难免力不从心,但我本着充实生活的目的,尽量地用心多积累、多学习。从此,我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天,我被老年大学校园展厅的众多字画吸引住了。看着一幅幅妙不可言的作品,我也情不自禁地大胆提笔写了入学后第一首诗《题南昌市老年大学学员山水画展》:“校园一进眼生花,山水如图笔墨华。老者无能谁可说?齐翁再世众皆夸。良师画友兢研墨,手上胸中舞彩霞。喜看斜阳今又艳,童心鹤发也行家。”谁知就这么偶然的一次直抒胸臆,却得到任课老师熊老师的肯定。他说:“你的诗虽不算很有韵味,用词也不太精练。但对初学者来讲,这也称得上是一首不错的七律诗。今后,只要你自己克服畏惧心理,大胆写。就会有进步。”老师的一番鼓励,激起了我学古诗词的兴趣,也增强了我的自信。之后,无论是风雨严寒,还是炎炎夏日。每周上古诗词课,我都按时到校,从不随意缺课,也从未早退,甘当“学童”,虚心向老师和学友求教。

熊老师虽然与我们大多学员是同一时代的人。但他才高学渊,对古典文学、特别是古诗词尤为精通。他讲课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对诸多名作,无论篇幅长短皆能熟记于心,并倒背如流,让我们敬佩得五体投地。他上课时,教室从无杂音,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熊老师平易近人、诲人不倦,师德极好。在他的谆谆教诲下,我们这些白发学子都受益匪浅。我有感而发,在老年大学校刊上发表了一首仰慕熊老师的诗:“吾师六二精神健,腹满经书八斗才……长承国粹熬心力,欲使文华启智开。弟子诸多皆白发,寒窗岁月喜重来。”

有熊老师这样的良师指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对古诗、近体诗词的平仄押韵要求及粘对规则渐渐有了了解,开始了一些诗词创作。比如,在听完一节《论诗》课后,我写了首七律。熊老师阅后,再次给予了肯定和赞扬。于是,我接着又赋诗一首:“师夸拙作自心慌,哪有唐风意挚刚。初人骚坛勤练步,难分深浅出言狂。庸诗几句常寻乐,寡雅一笺何典扬。恩赐殊荣非始料,君声赞成且诚惶。”老师批改后,赠诗一首,加以勉励。在老师的细心指点下,我多写多练,对写诗词的爱好竟到了痴迷的程度。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不是翻阅唐诗宋词,便是写诗填词。

为了使自己的诗词创作进步更快,我加强了与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大家相互以诗词唱和、切磋。真是别有一番情趣。这种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不但提高了我们的写作水平。而且增进了学友之间的友谊,在老师和同学的推荐下,我先后加入了江西省及南昌市诗词学会。有了更多以文交友的机会。

第2篇: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范文

阅读彦林同志的散文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不仅为他独特的发现、细致的描写所折服,还为他包含深情、富有深度的议论所感动。我一直认为,彦林同志是一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诗人作家,他的写作具有文本意义,正如石英先生所说“在当前庞大的散文产出中看到不少的类型化、‘公众模式化’作品比比皆是的势头下,我又实在不能不对有特色、风格显明的可贵表现表示由衷的赞叹。而彦林同志的这些以写乡情生活为主的散文作品是当前应当受到欢呼的突出典型之一。”我始终认为散文界对彦林同志的研究重视不够,这也许与他低调的为人为文风格有关。

彦林同志的散文,以八百里沂蒙为背景,展示了沂蒙山的沧桑、博大、深沉、厚重。他笔下汩汩流出的是山村、小河、老树、乡路、炊烟、庄稼,同时用厚重的笔墨深沉描述了父老乡亲们的勤劳、朴实、善良、憨厚、坚韧,故乡情如山泉喷涌而出,对亲人的爱跃然纸上。彦林同志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景一情,对于我是那样熟悉,他的那个小山村仿佛就是我的那个小山村,他的父老乡亲仿佛就是我的父老乡亲,其实,如群星一样散落在沂蒙山深处的每个村庄都是相似的,他们血脉相连,就像一根长藤上结出的同一墩地瓜。

沂蒙山是彦林同志灵魂的家园,是他精神的根,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他的绝大多数诗文都是从这片土地上生发出来的。故乡是什么?是我们生命的根!小到一草木、一捧土、一片叶、一块石头、一粒虫鸣、一声犬吠……都令作者低吟长叹、魂牵梦绕。无论岁月怎样流转,她永远是作者精神的王国,故乡的太阳永远照耀在他的头顶,温暖着他生命历程;故乡的明月永远滋润着他的诗心,让他不断收获着饱满诚实的美文。

彦林同志的散文,没有长篇的议论和喋喋不休的说教,更少见动辙上万字的鸿篇巨制,大都精练、隽永,但让人爱不适手,读起来绵远悠长,如饮一壶老酒,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值得关注。

乡情浓郁、感情真挚是彦林同志作品的第一个显著特点。莫泊桑说,爱自己的父母像人活着一样自然。彦林同志的文章中,充满了对父母、对父老乡亲的深情厚爱,爱得深沉而刻骨铭心,处处体现着对父母养育和教诲的感恩。通过《回家吃顿娘做的饭》《凝望娘满头的白发》《煤油灯》《回家过年》《布鞋》等文章,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母亲:她朴实、勤劳、娴慧、善良,心怀大爱。这就是彦林同志的母亲,她是沂蒙山千千万万个母亲的缩影。文章许多描写母亲的细节,比如煤油灯下母亲的身影、送儿远行母亲脸上的泪痕、做衣做鞋的母亲手指上的血滴等,都深深感染着我们。尤其读到“在家的日子,娘总会把积攒了一年的好东西纷纷拿出来,变着花样做给我们吃,顿顿都是七个碟子八个碗,像招待远方尊贵的客人。吃饱了,娘还逼着多吃几口,恨不得把好吃的东西全都塞进我们肚子里。”(《回家吃顿娘做的饭》)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眼湿润了,也对季羡林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有了更深的理解,“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天天吃‘红的’(注,指高粱饼子)。”所以,彦林同志才发出这样幸福的感叹:“回家吃顿娘做的饭,是一次幸福而快乐的旅行,是对逝去岁月的追溯和留恋,源自对父母的牵挂和对浓浓亲情的期盼。”(《回家吃顿娘做的饭》)写到这里,我向天下的游子们呼吁,请您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回家吃顿娘做的饭吧!

彦林同志在《父爱》中写道:“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包括平民百姓,歌颂母亲的多,歌颂父亲的少……这不知是观念问题,还是缘于父亲情感厚重、不善言表?”读过许多写父爱的文章,但像彦林同志这样尖锐提出这个问题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不觉心里一震。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对子女的爱不会像母爱一样细腻缠绵如水,但藏在威严深处、不善言表的那份爱,一点也不逊于母爱。不信,请读读《家训》《祖孙四代求学梦》《父爱》等文章,无论是父亲坐12马力拖拉机冒严寒去城里给儿子送煎饼、鸡蛋、散发体温的五十元钱,还是悄悄为帮儿子割麦子,哪一个情节不打动儿女的心弦?当年,我在《山东文学》上读到《家训》这篇文章时,心潮起伏,彦林同志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为此,我还写了一点感想寄给了《山东文学》。今天再读这篇文章,倍感亲切。彦林同志的父亲是位老实巴交、憨厚地道的农民,他说出的话不是大道理但又句句是大道理,“人活一辈子不容易,但无论如何要活得正,站得直,人活就是一口气。”这样的话语土坷垃一样土,掉到地上却砸个坑,大实话就是大真理,这不仅是对子女教诲,更是对他们的期盼和深沉的爱。正如彦林同志感悟到的:“真正理解父爱的深沉凝重,需要岁月的凝聚,需要细心的品味和琢磨。”(《父爱》)

观察细腻,语言具有诗意之美,是彦林同志作品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章不讲究语言的锤练,就显得粗糙而失去感染力。彦林同志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诗人,他的散文中处处散发诗意之美。读他的文章,像畅游在野花盛开的山野,常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奇,无法不被他富有感染力、精彩而富有内涵的句子所感染。他写春雨后的山野,“细腻柔婉的春雨过后,几朵白云点缀在蔚蓝的天空,密密匝匝的花草探出尖尖的脑袋,青春的希望陡然钻破残雪覆盖的土层。”(《聆听春天的脚步》)鲜活、生动、形象。写春雨,“雨滴的声音,若禅音悠长,涤尽风尘,溅起清香。”好一个溅起尘香!春雨是什么味道,也许只有诗人知道。“看雨,会萌生一种冲动;听雨,能回味一种浪漫;品雨,会是一种人生解脱。”作者的灵魂与春雨发生共鸣,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写故乡的小河,“清澈的小河像一面波光粼粼的镜子,又宛若华丽的绿绸缎,月亮在河水中荡漾,在波浪上跳动。”(《故乡那弯弯的小河》)动静结合,美丽如画。再看他的《春天住在我的村庄》,简直就是诗,整篇文章由春景、春雨、春晚等几幅画组成,既写了春天景物的变化,又写了春雨的朦胧,春晚的幽静,读这样的句子“等圆月从山嘴上升起,把银色的月光洒满山乡的角角落落,村庄已枕着夜色和湿润的雾气,沉浸到恬静、安静的梦乡里去了。”这样的山村夜景多么令人向往。当下一些散文,不注意谋篇布局,不注意提炼构思,想到哪里写到哪里,陈谷子烂芝麻,是素材的无序堆积,读起来索然无味;也有的有筋无血肉,硬梆梆的硌牙。语言的功夫很大程度上代表一个作家的造诣和层次。彦林同志的语言,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三十年不懈锤炼的结果。

生动准确的语言,靠凭空的想像是写不出来了,而是源于作者深厚的生活根基和非凡的观察能力。看看彦林同志写炊烟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如果炊烟的颜色是清淡的白色,那说明灶里的柴是干燥易燃的。假若是浓浓的黑色,那或者是绿草太多了,或者是柴草太潮湿;如果股股浓浓的又黑又白的烟涌出,那肯定是刚起灶,母亲刚把柴火点着;如果烟口出现的是连续不断且透明的烟,肯定是锅里的饭菜正在闷炖的时候;如果炊烟只剩下那么一小丝轻薄的样子,那肯定是饭菜已出锅了。”我看到这段文字后,会心一笑,如果没有在农村长期生活过,不会写出这种变化;即使生活在农村,不注意细微观察,也写不出。善于捕捉生活细节部分,是一个作家深厚功力的体现。

融情于文、融理于文,散发人性之美,是彦林同志作品的第三个显著特点。好的作品是作者对生活、人生、社会的发现、感悟、思考,具有促人思索、教人向善之功效。彦林同志的散文不是板着面空干巴巴说理,而是融情于文、融理于文,把叙事、描写、抒情、感悟有机结合起来,顺畅自然地把“我”摆进文章中,打上“我”的烙印,而别人不可重复,作品就有了特色和独立性,这不是一般的功夫,是高手才能达到的境界。“我仿佛也成了一株荷,在大自然里重塑自己……”(《风雨荷塘》)人与荷交融了一起,我是荷,荷是我。“只有品味世态炎凉,体验人间风雨雪霜,人生才会趋于完美,也着上成熟的颜色。”(《青石小巷》)这是彦林同志对人生的感悟,也是对世人的劝戒。“我一直在想像,天烛峰的迎客松是如何历经风雪,扎根发芽,坚守着,抗争着,开拓着自己的家园,一天天、一步步长大。”(《我盼拥有一捧土》)这是对顽强生命的敬畏和礼赞,教育人们怎样面对逆境、困难和挫折,所以“经历逆境和挫折,有时会让你拥有意想不到的美丽和独特的姿势”(《我盼拥有一捧土》)。“那些不起眼的穷乡僻壤,绿荫丛中的乡村小菜园,那里有人们塑造的‘人间天堂’。城市与乡村正各行其道,各显其长,为拓展出不同的思想领地和生存空间。”“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值得我们尊敬和留恋。”(《乡下老家的菜园子》)我非常赞同彦林同志的这种包容思想,不像有些文章,要么把乡村说得一钱不值,要么把城市说得一无是处,读了总让人觉得造作,不舒服。彦林同志深怀悲悯和大爱之心。在《“沂蒙特产”》这篇文章中,彦林同志在与一位失学女孩的对话中,了解了小姑娘家庭的不幸,也了解了她的坚强和对上学的渴望,让他心情非常沉重,小女孩透着蒙山骨气、沂水灵气的大眼睛令他难忘,她的微笑与眼泪令他难忘,由此彦林同志想到了沂蒙山“和她一样遭遇的所有孩子。”

彦林同志还写了《沂蒙山小调》《走近孟良崮》《沂蒙红嫂》等一系列文章,来歌颂英雄的沂蒙山,歌颂英雄的沂蒙人民。作为沂蒙之子,彦林同志写这些文章时,心怀敬意,包含深情,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沂蒙红嫂,沂蒙母亲,吮吸过您的乳汁、穿过您做的布鞋、吃过您碾的小米、受过您掩护的将士惦念您、崇拜您,享受着和平和幸福生活的每一位中国人佩服您、怀念您,那页艰难而又辉煌的历史将永远铭记着您!”(《沂蒙红嫂》)没有千百万个“红嫂”,就不会有革命的胜利,何谈今天的幸福生活?这类文章现在却很少看到了,这是很不正常的,忘记历史是可怕的。

第3篇: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范文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跨世纪人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已势在必行.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读书很重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德更为重要。我认为语文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语文阅读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它们不仅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德行,而且读来赏心悦目,情感激荡,长期熏陶,会对生活充满希望,会走向更加健康的思想殿堂。语文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也曾经有光辉灿烂的文化、发达的科技、辽阔的疆域。从而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语文知识教学中,贯穿于课堂,思想品德教育显得生动具体、形象可感,比干枯乏味的说教更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上课前,要求学生查工具书,看课后练习,认真阅读教科书,做好课前预习,这样在学习中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强的意识。这些良好的习惯正是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基础,是教书和进行学科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前提和保证,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语文课上有关热爱祖国、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散文,要求学生背诵并谈自己的感受;诗词欣赏、诗词内容、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教材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思想品德素材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提高课堂思想品德教育的份量。各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语文课教材更是一座思想品德教育的富矿,在教材中充满了古今仁人志士的豪情和壮举、锦绣文章和革命事迹。如果用心努力挖掘,就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他们受到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熏陶,陶冶他们的情操,养成他们的高尚品德。所以,教师不只为了传授知识,还要善于捕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比如语文教材中的《再见了,亲人》一课,如果教师在上课时适当地加以点拨和引导,就会使学生一方面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而且会懂得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以后会更加珍惜,发奋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把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和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既便于传授知识,又强化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以德治校”“以德育人”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教师在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应“以德为先”,教学生做人。

二、作文教学当然也离不开德育教育

“文为心声”是对作文与做人的关系的很好的阐述。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忽视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其实不管是成人的文章还是小学生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一种流露。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把作文和育人结合起来,是现代语文教师的责任之一。有同学在《星期天的趣事》中,记叙了偷东西,欺侮同学等,这些学生如果不加强德育教育,不教会他们为人,他们的作文永远也写不好。要想写好作文必先育人。

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德育人”。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指导学生读千年古文,做时代新人。司马光“以俭为荣,以奢为耻”,在今天仍需发扬光大;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仍堪为楷模,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壮举令人肃然起敬…让学生心中充满豪壮之气,潜移默化之下,学生作文时“大气”就会自然流露。因此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大气”文章,引导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国家大事、社会风云。

第4篇: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范文

徐志摩是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在那个时代.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

徐志摩的诗歌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带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闹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选文1 返璞归真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徐志摩

他们都到海边去了。我为左眼发炎不曾去。我独坐在前廊,偎坐在一张安适的椅内,袒着胸怀,赤着脚,一头的散发,不时有风来撩拂。清晨的晴爽,不曾消醒我初起的睡态:但梦思却半被晓风吹断。我阖紧眼帘内视,只见一斑斑消残的颜色,一似晚霞的余赭,留恋地胶附在天边。廊前的马樱、紫荆、藤萝、青翠的叶与鲜红的花,都将它们的妙影映印在水汀上,幻出幽媚的情态无数:我的臂上与胸前,亦满缀了绿荫的斜纹。从树荫的间隙平望,正见海湾:海波亦似被晨曦唤醒,黄蓝相间的波光,在欣然地舞蹈。滩边不时见白涛涌起,迸射着雪样的水花。浴线内点点的小舟与浴客,水禽似的浮着;幼童的欢叫,与水波拍岸声,与潜涛呜咽声相间着起伏,竞报一滩的生趣与乐意。但我独坐的廊前,却只是静静的,静静的无甚声响。妩媚的马樱,只是幽幽地微展着,蝇虫也敛翅不飞。只有远近树里的秋蝉,在纺纱似的垂引它们不尽的长吟.

在这不尽的长吟中,我独坐着冥想。难得是寂寞的环境,难得是静定的意境:寂寞中有不可言传的和谐,静默中有无限的创造。我的心灵,正如海滨生平初度的怒潮,已经渐次地消翳,只剩有疏松的海沙中偶尔的回响,更有残缺的贝壳,反映星月的辉芒。此时摸索潮余的斑痕,追想当时汹涌的情景,是梦或是真,亦不须再辨问,只此眉梢的轻皱,唇边的微哂,已足解释无穷奥绪.深深地蕴伏在灵魂的微纤之中。

青年永远趋向反叛,爱好冒险:永远如初度航海者,幻想黄金机缘于浩渺的烟波之外:想割断系岸的缆绳,扯起风帆,欣欣地投入无垠的怀抱。他厌恶的是平安,自喜的是放纵与豪迈。无颜色的生涯,是他目中的荆棘:绝海与凶险,是他爱取自由的途径。他爱折玫瑰:为她的色香,亦为她冷酷的刺毒。他爱搏狂澜:为他的庄严与伟大,亦为他吞噬一切的天才,最是激发他探险与好奇的动机。他崇拜冲动:不可测,不可节.不可预逆;起,动,消歇皆在无形中,狂飚似的倏忽与猛烈与神秘。他崇拜斗争:从斗争中求剧烈的生命之意义,从斗争中求绝对的实在,在血染的战阵中,呼叫胜利之狂欢或歌败丧的哀曲。

幻象消灭是人生里命定的悲剧:青年的幻灭,更是悲剧中的悲剧,夜一般的沉黑,死一般的凶恶。纯粹的猖狂的热情之火,不同于阿拉伯的神灯.只能放射一时的异彩,不能永久地朗照;转瞬间,或许便已敛熄了最后的焰舌,只留存有限的余烬与残灰,在未灭的余温里自伤与。

流水之光,星之光,露珠之光,电之光,在青年的妙目中闪耀。我们不能不惊讶造化者艺术之神奇,然可怖的黑影,倦与衰与饱餍的黑影,同时亦紧紧地跟着时日进行,仿佛是烦恼、痛苦、失败,或庸俗的尾曳,亦在转瞬间,彗星似的扫灭了我们最自傲的神辉――流水涸.明星没,露珠散灭,电闪不再!

在这艳丽的日辉中.只见愉悦与欢舞与生趣。希望,闪烁的希望,荡漾在无穷的碧空中,在绿叶的光泽里,在虫鸟的歌吟中,在青草的摇曳中――夏之荣华,春之成功。春光与希望,是长驻的:自然与人生,是调谐的,

在远处有福的山各内,莲馨花在坡前微笑,稚羊在乱石间跳跃,牧童们,有的吹着芦笛,有的平卧在草地上,仰看变幻的浮游的白云.放射下的青影在初黄的稻田中缥缈地移过。在远处安乐的村中,有妙龄的村姑,在流涧边照映她自制的春裙;口衔烟斗的农夫三四,在预度秋收的丰盈;老妇人们坐在家门外阳光中取暖,她们的周围有不少的儿童,手擎着黄白的野花在环舞与欢呼。

在远――远处的人间,有无限的平安与快乐,无限的春光……

在此暂时可以忘却无数的落蕊与残红:亦可以忘却花荫中掉下的枯叶,私语地预告三秋的情意:亦可以忘却苦恼的僵瘪的人间,阳光与雨露的殷勤.不能再恢复他们腮颊上生命的微笑,亦可以忘却纷争的互杀的人间,阳光与雨露的仁慈,不能感化他们凶恶的兽性;亦可以忘却庸俗的卑琐的人间,行云与朝露的丰姿,不能引逗他们刹那间的凝视:亦可以忘却自觉的失望的人间,绚烂的春时与媚草,只能反激他们悲伤的意绪。

我亦可以暂时忘却自身的种种:忘却我童年期清风白水似的天真:忘却我少年期种种虚荣的希冀:忘却我渐次的生命的觉悟:忘却我热烈的理想的寻求:忘却我心灵中乐观与悲观的斗争;忘却我攀登文艺高峰的艰辛;忘却刹那的启示与彻悟之神奇:忘却我生命潮流之骤转:忘却我陷落在危险的旋涡中之幸与不幸:忘却我追忆不完全的梦境;忘却我大海底里埋首的秘密;忘却曾经刳割我灵魂的利刃,炮烙我灵魂的烈焰,摧毁我灵魂的狂飚与暴雨;忘却我的深刻的怨与艾;忘却我的冀与愿;忘却我的恩泽与惠感:忘却我的过去与现在….-

过去的实在,渐渐地膨胀,渐渐地模糊,渐渐地不可辨认:现在的实在,渐渐地收缩,逼成了意识的一线,细极狭极的一线,又裂成了无数不相连续的黑点……黑点亦渐次地隐翳,幻术似的灭了.灭了.一个可怕的黑暗的空虚……

(选自《徐志摩文集》)

含英咀华

本文写了冥想前的喧闹以及返璞归真的自然和谐的幻景。徐志摩在文中寄寓了无限的心灵的慰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有了“远处的人间,有无限的平安和快乐,无限的春光”,他才忘却了人间纷争,忘却了自己的恩恩怨怨,抖落了身上沉重的征尘。

思考练习

1.文中对田园风光的抒写有怎样的作用?

2.本文使读者真正享受到语言酣畅淋漓的快意。请结合文章分析其语言特色。

选文2 精神灯塔

泰戈尔(节选)

徐志摩

泰戈尔先生快走了,在几天内他就要离别北京.在一两个星期内他就要告辞中国。他这一去大约是不会再来的了。也许,他永远不能再到中国。

他是六七十岁的老人,非但身体不强健,并且是有病的。所以他要到中国来,不但他的家属,他的亲戚朋友,他的医生,都不愿意他冒险,就是他欧洲的朋友,比如法国的罗曼・罗兰,也都有信去劝阻他。他说趁我暮年的肢体不曾僵透,趁我衰老的心灵还能感受,决不可错过这最后唯一的机会,这博大、从容、礼让的民族,我幼年时便发心朝拜.与其将来在黄昏寂静的境界中萎衰地惆怅,毋宁利用这夕阳未暝的光芒,了却我晋香人的心愿!

自从四月十二日在上海登岸以来.可怜老人不曾有过一半天完整的休息,旅行的劳顿不必说,单就公开的演讲以及较小集会时的谈话,至少也有三四十次!他的谈话,我们知道,不是教授们的讲义,不是教士们的讲道,他的心府不是堆积货品的栈房,他的辞令不是教科书的喇叭。他是灵活的泉水,一颗颗颤动的圆珠从他心里兢兢地泛登水面,都是生命的:他是瀑布的吼声,在白云间、青林中、石罅里,不住地欢响;他是百灵的歌声,他的欢欣、愤慨、响亮的声音,弥漫在无际的晴空。但是他是倦了。终夜的狂歌已经耗尽了子规的精力,东方的曙色亦照出他点点的心血染红了蔷薇枝上的白露。

他这次来华,不为游历,不为政治,更不为私人的利益。他熬着高年,冒着病体,抛弃自身的事业,备尝行旅的辛苦,究竟为的是什么?他为的只是一点看不见的情感,说远一点,他的使命是在修补中国与印度两民族间中断千余年的桥梁。说近一点,他只想感召我们青年真挚的同情,因为他是信仰生命的,他是尊崇青年的,他是歌颂青春与清晨的,他永远指点着前途的光明。悲悯是当初释迦牟尼证果的动机,悲悯也是泰戈尔先生不辞艰苦的动机。现代的文明只是骇人的浪费,贪与残暴,自私与自大,相猜与相忌,r风似的倾覆了人道的平衡,产生了巨大的毁灭。芜秽的心田里只是误解的蔓草,毒害同情的种子,更没有收成的希冀。在这个荒惨的境地里,难得有少数的丈夫,不怕阻难,不自馁怯,肩上扛着铲除误解的大锄,口袋里满装着新鲜人道的种子,不问天时是阴是雨是晴,不问是早晨是黄昏是黑夜,他只是努力地工作,清理一方泥土,施殖一方生命,同时口唱着嘹亮的新歌,鼓舞在黑暗中将次透露的萌芽。泰戈尔先生就是这少数中的一个。他是来广布同情的,他是来消除成见的。我们亲眼见过他慈祥的阳春似的表情,亲耳听过他从心灵底里迸裂出的大声。我想只要我们的良心不曾受恶毒的烟煤熏黑,或是被恶浊的偏见污抹,谁不曾感觉他至诚的力量,魔术似的,为我们生命的前途开辟了一个神奇的境界,点燃了理想的光明?他生平最满意的成绩就在他永远能得青年的同情,不论在德国,在丹麦,在美国,在日本,青年永远是他最忠心的朋友。他也曾经遭受种种的误解与攻击,政府的猜疑与报纸的诬蔑与守旧派的讥评,不论如何的谬妄与剧烈,从不曾扰动他优容的大量,他的希望、他的信仰、他的爱心、他的至诚,完全地托付青年。“我的须、我的发是白的,但我的心却永远是青的,”他常常对我们说,“只要青年是我的知己,我理想的将来就有着落,我乐观的明灯永远不致黯淡。”

像他的这样伟大的声音,我们也许一辈子再不会听着的了。留神目前的机会,预防将来的惆怅!

(选自《泰戈尔》,有删改)

含英咀华

文章字里行间表露着作者对泰戈尔的依恋难舍和敬仰崇拜之情。作者以为,泰戈尔和释迦牟尼一样怀有“悲悯”的情怀;而这样的人,举世罕见,古今少有。

思考练习

1.从修辞的角度对第三自然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第5篇: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山西民歌;文化地位;艺术特征

山西民歌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主要歌唱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传说故事,在歌唱中表达当地的民族文化,传递民族风俗习惯。山西民歌种类繁多,曲种多样。《梦梦》是山西襄汾的民歌,常常在晋南一带流传,歌曲表达的是女子对于爱情的执着,该作品通过描述女子的梦境,将自己对爱情进行实化成场景,并表达出想要再次梦到的愿望。这个作品的题材非常新鲜、风格非常大胆,带有很强的山西风俗的韵味。根据当时的社会,封建气息很重,歌词内容可谓非常大胆。将民歌的吐词与唱腔与山西的地方特色相结合,用山西的方言唱出,给人以亲切感以及高雅的感觉。

一、山西民歌的文化历史

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地处于黄河的中段。在经过数千年的风霜后,考古学家在山西进行考古研究,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从其中如陶埙、石磬等乐器可以得知,山西的音乐文化历史最早可达新石器时代,中国音乐文化历史上可谓是历史悠久,收集了山西的民歌后,发现其流传至今的民歌数量巨大,并且我国著名的《诗经》中的部分篇章也来自于山西,以前的诗歌都是可以唱出来的,这些都说明山西的音乐文化历史博大精深。山西的民歌大多出自劳动人民,他们努力生活从中得出的感悟从而创作出民歌,歌词的内容大多是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反映出一定的内容宽度和深度。其中有些是歌颂劳动人民的勤苦耕作,有些是反讽当时的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还有一些是表达人民对于爱情的渴望等。从这些民歌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人民的社会情况、统治者治理的情况,也看到了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抨击统治者的管理不足,总之在这些民歌中可以大致推算出民风民貌,这对于人们对当地之前的历史记载的了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山西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山西省是个大省,其中的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不太相同造成了民歌的音调、方言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山西的民歌与其他省份民歌不同,歌曲优美、感情真挚、便于上口,歌词有文化底蕴,描述的内容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山西的民歌种类繁多,大致分为五类:山歌、号子、小调、秧歌和套曲。山歌是那些在山间和田野工作的人民,在休息时候歌唱,歌词即兴创作,歌词内容较少,主要是抒发感情;号子,是在进行劳苦的重活时,唱歌可以鼓舞劳动人民的士气;小调,主要是在室内劳作或者室外工作量较少的时候唱的,这个歌词就比较整齐,数量分布最多;秧歌,是唱歌与舞蹈相结合,主要是在喜庆的日子表达劳动人民的喜悦之情;套曲,它的内容很长,歌曲主要叙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五种类型的作词、作曲、音调都大不相同,各有各的出彩之处。

二、歌曲的词曲谱分析

《梦梦》的唱词主要是借助自述的形式对一位怀春少女的美梦予以描写。首先,该民歌命名为“梦梦”,就体现着典型的山西地方语言特色。山西人说话时经常使用叠词,比如手称为手手,吃饭的碗称为碗碗,花则称之为花花等。这一情况在山西是独有的,如果在江浙一带,小孩子也会说叠词,一般表示很亲密,但是在山西使用叠词并不仅仅是小孩子,而是一种语言上的习惯,大人小孩都在使用,渐渐演变成为山西的地方语言特色。这种习惯使用叠词的方式表现出山西人民群众的热情、淳朴和直率,和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该曲命名为《梦梦》,第一个梦为动词,第二个梦为名词,意思是做梦。而使用梦梦命名该曲,更能将少女的惹人爱、害羞等直观表现而出。《梦梦》这首曲为二部曲式,开头及结尾两部分具有一直的旋律,中间部位的速度、节奏则有明显的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梦境中少女的情绪变化淋淋尽致地展现而出。该曲的歌词以第一人称书写,唱词具有典型的地方色彩,口语化得以增强。口语化的唱法事实上有很大的好处,不仅通俗易懂、直观明了,而且更为亲切自然、感染力较强。叠词在唱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比如热腾腾、火辣辣、哈哈哈等,这样的表现形式让唱词更加悦耳和谐,让语言的回旋美淋淋尽致地体现,大大强化了层次的韵律,让唱词的音乐表现形式更好,乡土色彩非常显著,让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进一步增强。A部分为梦的开始,少女昏昏沉沉地看到自己中意的情郎走来,两人互诉衷情,表达爱意。梦境在恍惚之中慢慢走向真实,由安静向生动进发,画面更加清楚。A段的旋律和契合梦的安静,在荡悠中慢慢进入故事。B部分唱词非常热闹、喜庆,在梦境中怀春的少女如愿嫁给了自己的情郎,B部分的歌词其实带有诙谐性,非常具体的描写场景。少女的梦越来越美好,越来越接近自己期盼的事情——洞房花烛夜。很突然走向了转折,少女梦正香甜的时候,却被不合时宜的大公鸡叫醒,怀春的少女希望明晚还能做这样的梦。音响效果也由喜庆的结婚场景转向黎明时分的公鸡叫,呼应了A段缓慢安静的旋律。作为地方民歌,《梦梦》耐人寻味且具有悠扬的旋律。单单从旋律特点的角度来分析,其民歌曲调和晋南襄汾一带更加相似,与晋南梆子戏——蒲剧和眉户戏的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婉转、悠扬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将怀春少女甜美的梦境很好地描写而出,淋淋尽致地展现着怀春少女的殷切期盼,希望自己有美好的姻缘。从这方面来看,这首民歌旋律创作以晋南的戏曲为开端和源头。蒲剧由于在山西西南部的蒲州兴起而得名,蒲州也就是当下的永济一带,因此蒲剧又被称为南路梆子、蒲州梆子,其为晋西南特有的一种剧。蒲剧具有跳跃性非常大的旋律,其具有高昂的口昌腔且奔放朴实。同时,眉户戏具有缠绵婉转的旋律,让人听起来非常着迷,所以又称眉户戏为迷胡。同时晋南的眉户具有响亮高昂的旋律,同时还婉转低回,能够进行口语化的延长,具有非常浓厚的生活化气息。在《梦梦》这首民歌之中,该两种戏剧的旋律特点均有清楚地体现,充分展示了旧时代少女追求浪漫的思想。曲艺、戏曲发展的基础为民间歌曲,但是在形成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融合,展现出自身的特点,同时又积极地影响民歌。在小调发展过程中这种影响展现得更加显著。《梦梦》这一民间歌曲为民族微调式的调式,如同眉户戏一样使用女性声调演唱腔。不仅如此,在其中还大量使用具有晋南典型的“降”音等,更加衬托出荡荡悠悠之感。

三、山西民歌《梦梦》的文化地位

山西民歌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经过了上千年历史的沉淀,流传到今的都可谓之精华。山西民歌中的《梦梦》是晋南民歌的代表性作品,它描述了一个女子对当时那个封建年代的父母之言媒妁之约的反抗,以及对于想要追求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山西的方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当山西方言与《梦梦》两者完美地碰撞,魅力相互叠加,衍生出内涵丰富的民歌。山西人民在日常交流中常用叠词,叠词是山西人独有的习惯,这一习惯被运用在歌曲标题中,山西人用这样的有趣的语言表示出对事物的热爱。《梦梦》这个标题既生动又形象,可谓是点睛之笔。中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这么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沉淀下来,传递至今,令人惋惜的是有部分优秀的传统被丢失了,作为还存在的一些传统文化,都应该被保存下来,而且还应该要将它们发扬光大。现在正是高科技时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艺术的发展也是不断前行。国家鼓励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歌中蕴含了劳动人民的创作的结晶。山西民歌底蕴丰富,每一个地区的歌曲都应要被传递下来,特别是这首代表着晋南的民歌。现在的趋势是人们越来越念“旧”,对于老一辈的东西,流传至今肯定有其过人之处。近些年一些优秀的歌唱家对这首歌曲进行二次创作,结合现在音乐的一些唱腔衍生出一种新的歌曲,虽说是创新却从未摒弃其中优秀的部分。《梦梦》歌词和音调完美地表现了山西晋南的风俗文化和带有特色的旋律,研究晋南民歌文化就需要深度地研究这首歌,这首歌带有浓浓的晋南乡土气息,是晋南劳动人民辛苦创作的结晶,它代表了当时人民有斗争的精神,敢于抒发心中所想的勇气。这首歌在晋南占的比重很大,其特殊性奠定了民歌的地位。这首在民歌中影响很深,文化地位很高。

四、山西民歌《梦梦》的艺术特征

《梦梦》是晋南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晋南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黄河中游东岸,一般来说晋南民歌是以临汾市和运城市这两个地方为主。晋南襄汾民歌,添加晋南的梆子戏中的蒲剧和眉户戏,两者的融合让民歌情感得以升华,旋律优美。晋南的民歌主要是在它的戏曲上发展出来的。蒲剧是晋南的主要剧种,它的特点是音调高亢,音阶幅度明显。眉户戏,它的特点与蒲剧相反,音调柔美,音阶幅度不大,让人听了有犯迷糊的感觉,从而又被称为“迷”戏,但是在晋南,眉户戏与当地的音乐风俗相结合,它的音调又接近语言语调,两者相互结合,表达出浓浓的生活气息,把眉户戏的特色完美地展现出来。晋南主要是以小调为主,戏曲与民歌的碰撞,相互融会贯通,把小调进行各种推新,从中衍生出各种民歌。《梦梦》这首歌是一首民歌,歌词描述的是一个年轻的女子的梦境,梦境中遇见了自己的爱情,两人结婚的喜气场面,可喜梦境时间太短,美好的事物总是很快消散,最后几句表达了自己想再次梦到的愿望,全曲讲述了女子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梦梦》其实一开始是《少女的梦》,而且只有四句歌词,歌词简单,朗朗上口,旋律简单,方便传唱。歌曲标题的改变也是根据了山西人民的方言习惯,不得不说改了之后歌曲深度有所增加。后面由刘铁铸老师改编,歌词得到扩充,曲调也进行了更改。改编后的民歌,歌词内容更加丰富,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曲调更加细腻。民歌的改编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结合一部分现代的风格形成的。歌曲的吐词也是根据字正腔圆的传统音乐技巧。全曲是C商七声调式,节奏主要是4/4拍,由于歌曲讲的是梦境,在歌唱时要用一种朦胧的感觉给人一种身在梦境的感觉,需要一定的歌唱技巧。歌词从前面的欢快喜庆的情景变为后面的有丝不舍的情景,中间有一个转折,在歌唱时要表达出来。整首歌曲是起承转合的,既要唱出年轻女子知道要成亲的强烈喜悦,又要唱出梦醒时的不舍情感。这首歌曲的歌唱难度还是不低的。

五、结语

《梦梦》作为山西晋南的代表作品,近些年由一些有名的老艺术家进行歌曲的重编,在民歌界也引起了一部分关注,为了发扬晋南民歌文化,《梦梦》这首歌曲的弘扬更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民歌类传统节目的崭露头角,民歌文化正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又一次引起热潮,歌手歌唱改编的民歌,民歌与现代音乐的碰撞,歌手独特的嗓音,让老一辈人想起了回忆,也引发了年轻一辈对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歌曲的关注。民歌是中国数千年文化的沉淀中,勤劳的劳动人民创造出的精神财富。要想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文化人文地貌就要了解这个地方的民歌,民歌是不同时期社会的反映,从民歌中可以了解到创作歌曲是人民的心愿。《梦梦》这首歌曲相对于山西的其他民歌,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人们对于这首歌还是感到有一些陌生,这就要求快速行动起来,尽力挖掘和探索晋南民歌的魅力,让晋南民歌文化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刻不容缓。如今,国家大力鼓励发展各种中国传统文化。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区的地貌不同,文化不同,方言不同,其所创造出的民歌也不尽相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努力,民歌是我国带有特色的歌曲,几千年的沉淀,歌曲有着深度的内涵,虽然歌词内容不多,但是它所表现的文化习俗却非常丰富。我们要行动起来要让中国的民歌文化源远流长,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王薇.山西情歌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实践探究——以《大红公鸡毛腿腿》《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梦梦》为例[D].杭州师范大学,2016.

[2]张灏.浅析山西民歌山曲的艺术特征[J].戏剧之家,2015(12):57-58.

[3]冯亚琴.浅析山西民歌的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J].音乐时空,2015,(10):53-54.

[4]杨丽琨.山西晋南民歌演唱风格探究——以民歌《梦梦》为例[D].西安音乐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