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系统理论的意义范文

系统理论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系统理论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系统理论的意义

第1篇:系统理论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 侦探小说翻译 翻译策略

引言

清朝末年这一时间点,对于中国翻译史而言有着特殊意义。虽然国门大开有着被迫的意味,但是不可否认这一时期是中西方交流的重要时期。大量的西方书籍被翻译,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到各种文学应有尽有,特殊的历史时期导致了翻译文学的空前繁荣。大量翻译作品的出现,加上动荡的时局,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语料库资源。本文旨在运用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清末侦探小说的翻译策略,说明该理论的局限性。

一、多元系统理论之追根溯源

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是由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Evan-Zohar)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多元系统一词是佐哈尔将自己的一系列论文集结成集――《历史诗学论文集》出版后提出。埃文・佐哈尔将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视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动态系统,系统中包括:语言、文学、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它们每一个都是一个单一的系统,单一但并不独立而是错综复杂、相互依存且部分重叠的多元大系统,该系统作为整体有组织的运作。虽然整个多元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整体,但是该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有的系统处于中心当然就有其他系统处于边缘地位,而且该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系统之间会进行无休止的斗争从而使整个大系统一直处于动态:边缘系统可能占据中心,中心系统被挤到边缘。虽然该理论着眼于多元文化并未过多提到翻译,但是翻译理论家们最早将其运用到翻译理论研究中。

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翻译作品在整个文学系统中的位置对于翻译活动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有很大影响,如果其处于中心位置,那么译者就不仅仅在本国的文学形式中寻找现有文学样式,而是借鉴源语言文本模式进行创新,翻译方法大多采用异化,此时译文能最大程度的保存原文的意境;若翻译文本处于系统边缘,译者会在目的语文化中寻找现有的文学样式,采用归化手段,译文更易使目的语读者接受,但对原文保留程度不够充分。

二、从侦探小说的翻译策略选择看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

想要研究清末的翻译文学,自然无法脱离此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清朝末年,随着的失败,古老中国紧闭百年的国门被迫打开,面临民族危机,很多志士把目光转向西方,开始关注西方的科技。然而的失败给当时的知识分子们以极大的打击,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自此人们将向西方学习的重点转向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方面。

小说翻译是此次文学翻译热潮的主要载体,即使清末的翻译小说并没有在今天广泛流传,但其出现时间最早、作品数量繁多,且小说类型、情节和题材的多样无一不对现代小说产生影响。侦探小说的翻译也是在此时产生的,而且侦探类小说的作品数量和翻译范围都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翻译小说。在清末侦探类小说的翻译之所以如此风行,自然与小说的文学价值与故事可读性分不开,故事中充满悬念,情节曲折离奇但最终仍会惩恶扬善,而且侦探小说中的逻辑推理、新鲜事物和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都令国人十分仰慕,所以侦探小说的翻译无论是就作品本身,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都十分相得益彰。

就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言,在西方文化的猛烈攻势之下,清朝末年的中国文化已经是强弩之末。中国文化面对如此“危机”,在整个世界文化的大系统中应该处于边缘或是弱势,按照多元系统理论,此时的翻译文学应该占据中国文学系统的中心位置,各种翻译文学应该按照原文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创作,译者大都采用异化的手法进行翻译,侦探小说这一类似新生的文学形式更应该如此。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尽管清末社会动荡,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客观上我们属于佐哈尔理论中,多元系统的边缘。但是国内的文人心理上仍然有绝对的文化优越感,将西方视为“蛮夷之邦”,认为西方的文化不值一提,所以在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时,仍然坚持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这样的观点也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体现了出来。在清末的侦探小说翻译作品中,译者大都采用归化的翻译原则,不仅用文言文描述故事情节,而且在结构和内容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变,比如:将西方的章节小说结构,改为国内的章回体小说,在每章节添加自己的评判;在翻译中改变叙事模式,将主人公的第一人称换为明清小说中惯用的第三视角;将原文中的心理分析、景物描写删去不译,只保留与故事情节发展相关的细节等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多元系统理论在解释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有局限性,因为该理论只考虑了影响翻译策略的客观因素、文化大环境,而忽略了整个翻译活动中最有主观能动性的部分――人。文化的优劣本就是相比较而言的,这种认识针对人而言更是一种主观的看法,最终的选择权在译者本人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决定源语和目的语的强弱。多元系统理论虽然在翻译理论中突破了固有研究视角做出创新,也极大地推动了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当然这些优点值得我们借鉴。但基于多元系统理论并没有绝对普适性,所以它无法充分解释清末侦探小说翻译的现象。

参考文献:

第2篇:系统理论的意义范文

【摘要】 从哲学的角度对中西医结合的主体即中西医理论体系的结合与统一作了浅析,通过哲学理论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论,从而论证了中西医结合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中医学;西医学;哲学理论

Abstract:The main body of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as simply analysed in this article from philosophic angle, namely combin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al theory . This article advanced the methodology of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y means of research on philosophic theory and further proved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Key words: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estern medicine

“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中西医结合的主体是两种理论体系的结合与统一,从哲学角度讲这种统一是必然的,由科学认识活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着,即对于同一对象的认识最后要服从和统一于一元化的客观真理。

1 基本真理统一于客观真理

理论是科学认识的结晶,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真理性。对于同一条客观规律,真理性认识只有一种,这就是科学真理的一元性。科学认识的真理性和科学真理的一元性决定着科学理论的一元性,这是学派争鸣最后一定要统一于一元化真理的客观规律。

随着科学的发展,在认识过程还没有最终完成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同一规律的不同方面,形成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可能分别包含着真理的颗粒,但都不是关于该规律的完全的真理性认识,随着对该规律认识过程的完成,最终必定会统一于惟一的一种真理性认识,形成一元化的理论。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理论差异正是认识不充分、不完备的产物,要么分别研究了人的健康与疾病的不同规律,形成不同的理论;要么分别研究了同一规律的不同侧面,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两种不同的理论可以都包含着真理的成分,但都不全是真理或不是全部真理。两种不充分的真理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当达到充分和完备的程度时,也就统一到一种完备的客观真理中。

追求真理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服从真理、统一于真理是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中医学与西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在理论上必将服从于真理,统一于真理,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认识并遵循这种客观规律性,积极地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西医的基本理论统一于客观真理,这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必由之路[1]。

转贴于

2 单项理论统一于一元化真理

中医学与西医学在理论上的统一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所谓微观层次是指单项理论的统一。

每一项科学理论都专一地反映着一条特定的客观规律,对同一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是一元的,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不同认识最终都要统一到这种一元化的真理中,这是中医学与西医学单项理论相统一的客观必然性。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许多差异是对于同一规律的不同认识,即分别研究和认识了同一规律的不同方面,形成了关于统一规律的不同理论,往往各自包含着真理成分,在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等领域的许多差异属于这种情况。

中西医在理论上的统一,首先是单项理论的统一,即对于同一规律的不同认识统一于一元化的真理。其统一的方式应该是以现有的认识为基础,发展新的研究,充实新的认识,在更高的新水平上统一于更完备的真理性认识。有的理论可能中医学和西医学都掌握了相当多的真理成分,但都还不够充分;有的理论可能中医掌握的真理成分多一些,有的理论可能西医学掌握的真理成分多一些,具体情况是多样的,但统一的基本途径是相同的,就是要大力发展新的研究,把对于统一规律的认识提高到充分、完备的程度,真正达到了这一程度,也就逼近了真理,原来的两种理论也就统一于新的一元化理论[2]。

3 多项理论统一于一元化体系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理论在宏观层次上的统一,是指多项理论统一于一个一元化的理论体系。科学的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全面的反映着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的所有规律。同一个学科研究对象包含着多条规律,一条规律由一项理论来反映,多条不同的规律由多项不同的理论来反映,有多少条客观规律,就有多少项理论来反映,由多项理论形成该学科的理论体系。

由于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一元的,对于该对象的每一条规律的的真理性认识是一元的,所以,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必然是一元的。就是说,关于同一研究对象的各种规律的真理性认识统一为一个惟一的理论体系,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或多个理论体系,而每一个理论体系都包含了关于该研究对象的各种规律的所有真理性认识[3]。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理论差异更多地存在于宏观层次上,即在理论体系上的差异。也就是说,中医学与西医学虽然研究对象是统一的,但各自从不同的层次和方面认识了不同的规律,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和理论体系。中医学和西医学的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又都是不完备的,只是分别反映了不同的规律,两个理论体系间相当大的部分是不重叠的,有些规律中医学认识了而西医学没有认识,有些规律西医学认识了而中医学没有认识,都没有全面的反映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所有规律,这种差异是理论体系的差异。

仔医学在朴素的系统论思维的引导下,较多的认识了这种思维方式的视野之内的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在还原论的视野之外,所以西医学没有研究、没有认识。例如,阴阳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等等,以此为主体形成的理论体系,真实反映着健康与疾病的一系列基本规律,指导临床治疗。这些理论是中医学特有的,西医学没有相关的理论能够与之直接相统一。

西医学在还原论思维的引导下,较多的认识了这种思维方式的视野之内的一些规律,而这些规律在中医学朴素系统论思维的视野之外,所以中医学没有研究与认识。例如,病理学、生理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等,这些理论是西医学所特有的,中医学没有相关的理论能够与之直接相统一。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理论体系统一,关键是要解决两个理论体系之间的“不重叠”问题,这不可能有两个不完备的理论体系直接“相加”、“合并”来解决。两个理论体系之间的“不重叠”部分,也就是中西医之间的学术“差异带”,只有大力发展在“差异带”上的研究,才能使中西医真正的统一起来[4]。

【参考文献】

[1]祝世纳.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98-99.

[2]季钟朴.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0-123.

第3篇:系统理论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维护;培训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09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2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当下各大医院运用广泛,极大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效率,同时也提供给人们便捷的就医体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可将医院药物、病案资料、物资储备、财务、行政人事信息等都纳入数字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提升医院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现代化水平。

1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1.1 门诊管理

在门诊管理中,信息管理系统可将门诊收款、用药、检查等具体情况做统一管理,所有内容通过信息化管理后,患者通过医院发放的磁卡来进行相关流程的操作,提升了相关流程的透明度,所有收费、药物、检查明细一目了然,同时也较好地指导患者进行相关明细的执行。提升了患者就诊的流畅度,节省了时间。同时也降低了相关操作的违规频率,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规范性。

1.2 住院管理

住院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操作中,包括住院登记、护理工作管理、药方管理、费用结算管理等流程。所有流程都可通过信息化管理进行统一记录监管。所有的治疗流程都具有科学的分类记录与处理,治疗流程情况明确化,其中包括患者个人基本信息、疾病诊断治疗情况、ID账号等,医护人员可轻松地通过信息系统将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调取,同时,对于各种检查、治疗情况等方面的录入,系统会依据录入情况做对应的取药及费用扣除,随时还能为患者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服务。而通过系统化管理,相关物质和数据的调配也需要按需求做管理,保证需求的满足。

1.3 药品管理

药品管理系统操作上主要包括住院、门诊药房医技药库的管理。药品可以从计划、采购、进库、价格调控、取药、出售、药品使用监控等都采用信息化处理,对于药物情况有更为全面的掌控和规范性处理。药库可通过对药物的入库处理,再依据需求规范来做发药,将药物按照标准的送到发放到门诊和住院药房。而收费人员与护理工作站的人员则依据药物价格来对患者的药费划价,提升了药物划价的精准性。因此,信息系统可将药品从购进到出售的各环节做的明确记录与指示,充分做到药物的合理科学化运用。所有流程可进行随时的调取核对,及时观察药物库存、价格、账目等情况,提升了药物管理的监督效果,避免了不科学管理的疏漏。

1.4 人事行政管理

信息化系统管理在行政人事管理上的运用已经广泛的扩展到各行各业,在医院管理中也较为实用。特别是医院本身由于属于人力资源集聚的地区,对人员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可提升人员管理的效率。其中包括行政文件资料、人事档案、绩效管理、晋升考核管理等全面资料,避免了传统纸质管理系统或不规范化的信息管理所带来的滞后于低效率管理的现象,促使资料管理达到随时录入、调取、监督审核,提升管理的便捷性,节省了人力与空间,同时便于资料的长久保存,避免资料因为时间久远而损坏或查找困难。

1.5 其他管理

管理上还可以包括其他科室的管理,如医疗器械、检查等资源的管理,及时做好定期维护和补充,避免取物不方便或短缺,提升管理效率。

2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重要性

信息管理系统运用能提升管理效率和规范性,由于全部采用连贯的信息处理,减少了中间流程所耗费的时间,提升了流程管理效率,可以加快取药、缴费、检查等的速度,避免相关流程中的差错,将各流程的操作与管理更加的透明化,让医患双方更加清晰的了解相关流程的费用、药物与操作名目等,提升费用支出和操作开展的准确性。由于信息化管理可进行数据整理,有利于医院管理上有调整依据。对现存物品采购、人员安排、疾病主攻方向以及相关的医疗基本服务做好调控管理,也能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在减轻工作任务的同时,提升了操作准确性,给与患者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3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注意事项

3.1 系统设计的个性与科学性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要贴合医院管理实际情况,同时,系统也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的升级维护。但现实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存在较大的共性设计,并不能充分照顾到各医院自身的需求,更多的采用较为通用的系统软件,少有医院会依据自身医院情况做系统设计。

一方面源于系统设计制作本身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医院在系统设计方面并没有经验,因此更愿意选择已经成熟和流行性的系统软件。由于无法贴合医院自身情况,在系统操作上存在一定弊端。特别是在我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发展并不成熟,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地调整升级。系统设计中要做好试运行阶段,一般只有试运行后才能发现操作系统本身的设计问题,进而做进一步的调整。

但在试运行阶段,没有真正大量运行,因此,系统自身问题的发现也存在较多的局限性。因此系统设计上最好依据专业系统操作模型为基础,尽可能避免系统设计的漏洞。当下更多的选择方式都是依据国外成熟经验,减少系统设计的成本。但是国内外在相关系统操作的习惯和医疗服务的流程上有差异,因此,也要充分留意到医院自身情况,进一步完善。

3.2 加大系统维护人员与物资的投入

在医院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维护上,要储备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快速做好系统日常的维护保养,避免系统自身差错、崩溃或其他故障问题。系统自身属于一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受到其自身设计、操作设备和使用人员技术的影响。因此,要设置信息系统管理员,及时处理突发性问题,保证医院信息系统正常运转。其中,特别要避免病毒入侵,系统自身要设计具备防毒的自我防御能力,维护人员也有应该做好日常的操作规范指导,制定相关操作细则。此外,系统自身要做好备份功能,定期对重要数据做完善性修复。如果有病毒入侵,可通过数据备份做修复。

在操作系统等安装上,要采用正版系统,同时要定期做升级。系统维护人员要有防御意识,一旦出现病毒入侵,要及时通知相关操作人员,减少病毒等影响带来的损失。在日常操作中,杀毒软件要采用正版,提升杀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自身要安装防火墙,对恶意的侵入或相关操作有较强的抵御能力。在系统管理中,对于资料的下载或相关设备接入要做好管理,避免资料外泄或移动设备,如带毒U盘等带来的电脑损害,只有经过允许后才可以进行相关操作,或依据各操作人员的级别来设置不同操作权限的设置。

每个人员应该都具有各自的账户和密码设置,同时说明相关账号如果属于个人,切勿告知他人,避免账户随意被他人登录而导致相关信息随意篡改或删除。并且各账户的操作都具有相关痕迹记录功能,能做相关资料记录与修改的跟踪,对于异常情况操作能够的做跟踪调查。因此,系统维护人员不仅能及时修复问题,提供系统操作的顺畅性技术提供,也能对系统内操作做监督管理,避免违规操作或其他异常情况发生。

3.3 强化培训管理

对于系统的操作,要加强所有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只有了解系统特点才能的应用。特别是新进人员要做好入岗培训,对于系统日常的升级变化要进行全员的通告。面对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对系统做不断改善和操作思考,提升系统运用操作的科学性。同时,系统的日常使用要做好操作人员的指导和系统内的通知,确保操作人员能正确高效地处理系统。培训中要以系统自带功能以及日常容易的差错做培训内容,提升人员系统操作的可执行性。同时系统操作要加强相关操作的操作手册制作,提升人员自身的操作学习与问题及时处理能力。在系统的培训上,特别要强调初期的培训。初期培训可发现系统自身的问题及操作不便问题,监督系统做及时修复。一般人员在操作之前对系统都缺乏实际的运用体会,因此无法发现系统自身的问题。而培训需要以实际丰富操作为基础,发现其中的难点和问题,而后在培训中做提示。

3.4 提升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视

在医院整体的管理上,首先需要在领导层认可并推崇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人员召集、培训等各流程上提升重视程度和投入,保证信息系统管理的整体效率。但目前可能会存在后期的经费投入不足,人员技术不达标,导致操作系统的漏洞或日常运用的故障等问题。大多数医院之所以在信息管理系统运用上没有达到较高水准,与各医院重视程度有密切关系。更多医院系统仍然有很多不足,与当下不成熟的系统建设环境、资金投入缺乏有密切关系。在相关技术管理上,日常维护的不重视,往往会导致系统运用中发生重大问题。

4 结 语

医院管理中运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是时代的趋势,虽然在操作中存在繁琐、不便捷或异常的问题,但这种操作所带来的高效与便捷性会随着系统建设不断的完善,操作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而显现出来。当下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操作局限性,但是不能因为当下的不习惯或不完善而否定信息系统管理方式的优势。

随着信息共享的发展趋势,对于当下各院的信息系统管理而言,当下的问题相对于未来全部联网化的趋势发展,总体来说难度更小,因此,如果不能适应当下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管理的操作,对于未来全部联网性的操作会存在更大难度。即便有难度,但也不能遏制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所提出的发展导向。

主要参考文献

[1]赵世明.医院信息查询系统的管理与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6).

[2]谢敏.试论如何优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J].科技与创新,2015(2).

[3]邵峰.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促进合理用药中的作用[J].中国处方药,2015(1).

[4]钟雪青.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3).

[5]薛文元.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9).

[6]刘秀淑,王丽云.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医院现代建设的重大意义[J]. 哈尔滨医药, 2003(2).

[7]刘志国,林朝英. 我国医院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医学信息, 2004(1).

[8]刘秀淑,王丽云.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医院现代建设的重大意义[J]. 哈尔滨医药,2003(2) .

第4篇:系统理论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人本管理能本管理

一、高科技企业员工的特点

较强的自主性。高科技企业中的员工与传统企业中的员工相比,除了具有专业技能以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不愿意从事刻板、单调的劳动,喜欢挑战高难度的工作,不但追求任务的完成,更着重完成任务的过程。他们更倾向于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以及具有挑战性的薪水以及工作任务。

学习能力强且富有创新性。高科技企业中的员工为了保持技术上的领先水平,在日常的工作中,注重经验的积累和新知识的学习,追求创新,不断追求工作中的突破和新发现,热衷于创造性的工作。

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高科技企业中的员工更看重在企业中所获的发展空间及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工资不是影响工作的第一因素。第二方面,高科技企业中的员工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尖端且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他们勇于创新,具有更强的动机希望所从事的工作获得成功。他们希望自身能力得到企业和同事的认可,获得较高的成就。

具有较高的人才流动率。高科技企业中的员工往往较传统企业中的员工具有更高级别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他们的工作选择余地更大,这就导致了其流动率较高。另一方面,在企业中未受到尊重往往也是员工流失的原因。

二、人本管理与能本管理的比较

(一)人本管理

以“社会人”假设为理论前提,指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的核心是人。它是指企业中的人作为管理的首要因素,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或主导因素。人本管理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的最重要资源,把组织内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艺术。

(二)能本管理

以“能力人”假设为理论前提,是一种以人的能力为根本的管理,这里的能力是由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构成的。其核心就是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内容,就是要重视人的知识和智能的挖掘,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合理配置和科学规划与控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其实质就是要建立一种“各尽其能”的运作机制,通过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并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强劲推动力,用其来保障或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由此可以看出,能本管理的实质就是物化量化人的能力,把人看作是组织实现目标的一种能力资源。

(三)二者应用对比分析

1.要求不同。基于人本管理的观点是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由人运作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依靠人去创造企业的辉煌业绩,使其以最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工作,提高员工的素质,促进员工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管理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能本管理则认为,对于组织的成员而言,必须以提高能力和更好地发挥其能力作为证明其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必须以发挥人的能力和实现能力的优化组合作为组织的主要任务,应当形成“能者上、庸者让、劣者汰”的灵活体制,形成“能者光荣、能者有为、能者有位、能者有酬”的观念,使人的能力的提升和组织实力的增强达到同步,并且由于能力的优化组合,使组织的能力更大于个人能力的简单相加。

2.目的不同。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而且人本管理所理解的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人本管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保证人的幸福和自由全面的发展。虽然能本管理也强调员工与组织的共同发展,但是它与人本管理不同,它在本质上却将管理中的人视为一种物、组织发展的一种资源,即能力资源,而不是把人看作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而且在能本管理中,人的发展也主要服务于能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在目标上是相背离的。

3.本质不同。人本管理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进而围绕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管理活动。人本管理的本质是“重视人、尊重人、服务于人”,旨在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效力,促进组织全面发展。但是能本管理却把“以能为本”为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以人的能力为本,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实现人才的各尽其潜、各尽其能。能本管理的本质是突出人的实践及创新能力这一人性的根本内容,以能力来衡量人的价值,一切活动首先应围绕如何充分发挥人的能力运转,其它都应让位于能力。

三、人本管理与能本管理在高科技企业中的应用创新

(一)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高科技企业要成功实行有效的人本管理,就必须结合先进的、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塑造共同价值为目标的管理模式,这种文化的软管理打破了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利用一种激情、责任感。它不仅是企业组织机构运转必不可少的一种剂,也是能够创造良好的组织气氛和组织环境的手段。相对于传统企业,高科技企业的员工有着强烈的成就动机和多层次的需求,不仅希望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生话待遇,而且更希望获得理解和尊重,希望获得成就感。高科技企业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在职业目标、事业发展、工薪报酬、精神奖励等方面切实体现对员工价值的重视,努力营造宽松、自由、鼓励个性发展和创新的文化氛围,激发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和忠诚。

(二)扁平化组织结构并加强团队建设理想的企业组织结构应当是能够持续不断的适应环境变化,并对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组织。根据当前的紧急发展趋势,基于扁平化和网络化是高科技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的高科技企业为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应积极深化组织的扁平化改造,增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和应变力。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基本途径是企业流程改造,具体来说就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以重整企业业务流程为突破口,将侧重于纵向控制的职能部门改造为侧重于横向协作的工作团队,以市场、顾客的需求来驱动组织的运营。为了支持这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高科技企业不能以职能为单位,而是要组建一个个完整和统一的知识团队,从而将个人和知识结合起来。扁平化组织运作就是通过这种团队管理,不断释放知识能量,进而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创新和拓展。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与其他类型的员工相比,高科技企业员工更加重视能促进其不断发展的、具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对知识、个人和事业的成长有着执着的追求。在工作中,他们希望给予自,从而能够以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并完成企业交给他们的任务。人本管理的目标是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与个人发展的目标相结合,因此我国高科技企业的人本管理就是要在人性需求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以发挥其潜能,直到达到企业的目标。针对我国高科技企业的相关特点,可采取目标激励、自激励和尊重激励等方式。

(四)加强人本管理的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为了激发员工热情,改进员工绩效,发挥员工潜力,增进员工沟通,帮助员工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对于高科技企业人本管理来说,除了要满足绩效评估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首先该绩效评估要获得员工的支持,只有取得全体员工支持的绩效评估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其次要选择多角度的评估者,这样既能客观地反映员工的绩效和工作态度,又使员工能认真反思自己的工作表现;最后是要有公平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接受评估结果。

四、能本管理在高科技企业中的应用创新

(一)建立以能力为基本评价标准的管理体系

以员工的能力作为管理对象和核心的能本管理,体现在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上,就是要把传统职业精神和体现能者有为、能者有酬、能者有荣、能者有位的现念统一起来,让每个员工都把表现能力、提高自身能力和发挥能力作为证明自身价值的惟一途径。对高科技企业的管理者而言,要把知识专深、能力高强的人才放到取得高报酬的重要岗位上。对于企业的运行机制而言,是以发挥人的能力和实现能力的优化组合为主要任务,形成“能者上、庸者让、劣者汰”的竞争机制。总之,要达到提高企业员工的能力和发展企业同步,最终完成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二)实行以能力为核心的岗位聘任制度

由于人的能力是其先天潜在素质和后天实践,以及身体道德智能多种素质整合的结果,这就在客观上导致了人的能力差异。因此高科技企业应在最初根据自身的发展对员工提出既符合企业发展又能满足员工个人发展的能力要求,从而根据这些来招聘员工。随后按照企业长远发展和企业员工个人提高能力的需要,将具有不同能力的员工配置到不同的岗位上,实现员工个人能力的优化组合,达到能力与职位相匹配,能力与岗位相匹配,能力与责任相匹配。在对能力进行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对企业员工的个人能力发挥状况进行考核,鼓励员工把个人所拥有的能力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使每一位员工都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从而更加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企业做出最大的贡献。

(三)实行民主管理且鼓励全员参与

企业员工既是团队的一员,又是一个独立的具有丰富情感世界的个体。如果把组织的理性和个人情感融合起来,这将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精神面貌。因此,高科技企业要遵循“以人为目的”的管理哲学,推崇全员参与式管理方法,这将给员工个人的潜能发挥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文化条件,促使其对工作负有责任心,这不仅使员工贡献劳动,而且贡献智慧,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从而在企业内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结论

人是管理的资源,如果说人本管理思想主要是强调人力资本对于企业财富创造具有决定作用,能本管理思想则是强调人力资本创造财富所需要的能力要素,及其与其他资源有效配置的途径与方式。无论是人本管理还是能本管理,在高科技企业的实际应用中都应站在融合与发展的角度上,优化人力资本与企业其他资源的配置,增进组织内部各成员的有效沟通,建立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培育有利于知识型、创造型人才成长的企业文化,从而让人力资本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段维龙.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戚鲁.人力资源能本管理与能本建设.人民出版社.2003

3.芮明杰,杜锦根.人本管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4.曹兴,李佳.高科技企业发展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环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7)

5.吴晋杰.以人为中心的能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1)

6.张焰,周铁军.高科技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与人本管理[J].煤炭经济研究,2002(10)

7.徐美娟.我国高科技企业人本管理研究.2006

8.徐莉,陈华.我国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统计与决策,2006(5)

第5篇:系统理论的意义范文

一、“免疫系统论”与专项审计调查的内在联系思考

1.“免疫系统论”思想重在预防。

“免疫系统”审计免疫系统论首先回答了什么是审计和审计的基本功能,丰富了人们对审计本质和审计功能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国家审计的本质,国家审计的功能,国家审计的基本特征,国家审计的根本目的,国家审计的首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的灵魂和指南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医学中的“免疫”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这三种基本功能。“免疫系统”的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也具有免疫防御来说,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强身健体、重在预防”,而不是只顾“医病”。由此可见,审计“免疫系统”主要是重在预防,把事后监督推移到事前控制,把重点问题的解决转向问题的预防。这实际上就是要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实现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并在此基础之上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让国家经济建设的各项事业都处于这样一个免疫系统之中。

2.专项审计调查针对性强。

目前,专项审计调查作为审计方式的一种创新己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是针对具体的事项有目的有重点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指审计机关主要通过审计的方法,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或者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的专门调查活动。近年来,国家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一般采用专项审计调查的方式,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专项调查客观上目的更明确、内容更具体、重点更突出、针对性更强。

3.“免疫系统论”与专项审计调查的内在联系。

“免疫系统论”思想重在预防。专项审计调查是有重点的带着问题的审计调查。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重在问题的预防,是经济事项发生前的事前防御,后者则是经济事项发生后的检查、考核。二者有所不同,但也是有内在联系的,把“免疫系统论”运用于专项审计调查中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专项审计调查不仅要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更要在“免疫系统论”的思想指导下注重同类问题的防范,预防同类问题再次发生,为国民经济保驾护航。

二、“免疫系统论”理论下开展专项审计调查要转变思想

“免疫系统论”理论下的专项审计调查要转变过思想,首先就是要转变对把专项审计调查的意义的认识,准确调查目标,把目标转向到今后同类问题的预防上来。

1.重新认识专项审计调查的意义。

“免疫系统论”理论下实施专项审计调查,首先就是要重新认识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的重要意义,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不仅要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更要找出预防同类问题发生的措施,要把专项审计调查的意义与目的上升到同类问题的“免疫”上来。同类问题的“免疫”一是指事前有效地预防问题的发生,不产生问题;二是指产生问题,但能在问题产生的苗头阶段及时发现,并通过免疫自稳的作用控制事态把事件处理在其初级阶段,最小化降低经济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和经济损失。这就要求在实际的专项审计调查中转变思维方式,从带着疑问寻找问题的方式转变为凭借丰富的经验的高度的执业敏锐感洞悉问题可能产生的苗头,并要落实到一系列的免疫措施和上去,不能等到问题不可收拾时才有所反映。

2.转变思想要注重落实到行动中。

认识到“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的重要意义是第一步,第二步就要把免疫思想落实到专项审计调查的行动之中。一方面,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系统总结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的有益实践、积累知识和经验,并较强相互间的交流探讨与合作,深入剖析问题,深究根源,把握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在把握问题本质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问题预防措施,提交有关部门参照实施。认识在专项审计调查发挥作用的落脚点就是在质量上,要加强专项审计调查的质量管理,完善调查项目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明确调查的重点内容、重点环节、重点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健全重大问题及工作事项实时研究的工作制度,建立以调查方案落实情况为核心的复核制度,积极探索调查项目的质量评价标准。为了保证专项调查的质量,还可以积极探索有效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的组织方式。围绕“免疫系统论”的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专项审计调查,分析和把握其特点,设计不同的专项审计调查方式,对各方式的“免疫”性进行比较,选择采用。

三、把握“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各环节的重点

要把“免疫系统论”运用到专项审计调查之中,指导专项审计调查的实践,必须把从专项审计调查的环节入手,把握每个环节的重点。

1.事前准备阶段如何体现“免疫”思想。

专项审计调查的准备阶段中“免疫系统论”的思想主要是表现在调查方案的编制上。审计调查项目的计划方案是整个专项审计的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为指南,所以一个充满“免疫”思想的专项审计计划方案,必是“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顺利实施的保证。在编制转向审计方案时一定要考虑调查的目标,其目标不仅仅包括发现问题、寻找原因,更重要的是对同类问题的预防。在计划方案中要考虑对已经存在的问题可以确定这样一条工作思路:问题分析――总结原因――提出对策。既然要体现出“免疫”的思想,那么更要注意对未知问题的探索,根据现有的情况推测事态的发展趋势,由己经暴漏的问题联想到可能存在的问题等等,这一点在计划方案中也要有所涉及。

2.事中实施阶段“免疫”思想的实现。

“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讲的就是要发现问题、预防问题、及时控制问题,所以在专项审计调查的实施阶段,收集的证据质量就十分关键,关系到对事态的把握和问题本质的认识,从而影响到对问题的及时控制的预防。专项审计调查在收集证据时,不仅要按照原定计划方案收集证据,还要在收集中注意分析不同证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问题组成的各个方面,关注并问题的发展趋势,该趋势的发展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如果是不利的要怎样加以控制。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处于苗头阶段的问题,结合事物发展的规律采取一些列措施将问题处理在初级阶段,最大限度的减小损失。

3.事后总结阶段如何突出“免疫”思想。

“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的事后总结阶段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对事物的正确、全面的认识。二是对已经存在问题和潜在问题都要有详细的披露。三是一定要有同类问题的预防措施,措施要有针对性、具体可行。简单的讲,总结阶段不仅要“医病”,还要体现“防病”的思想,这一思想的体现要落到实处,必须出具具体可行的同类问题防范措施,提高有关部门论证、参照实施。同时对于本次专项审计调查过程中发现潜在问题并实施预防的事例也要认真总结,详细记录,推广这种思维模式。事后的总结还要进行事态的发展趋势分析,预测事态的发展趋势,分析找出潜在的问题,并就潜在问题的处理形成初步意见,这也是“免疫系统论”的要求。

四、“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要注重考核与评价

1.考核与评价要有体现“免疫”思想。

“免疫系统论”下的专项审计调查也不例外,要对其进行考核评价,必须有一个标准,至于标准的确立,大概有这样二个思想。一是是否按照调查方案有序的推进各项审计工作,各项计划的内容是否顺利完成。二是调查结果是否真实全面的反映了经济事项的各个方面,包括对问题的认识是否准确、对问题的记录是否完整,等等。三是专项审计调查过程中“免疫”思想的体现,是否体现了“免疫”思想,是否采取了符合“免疫”思想的实际行动,“免疫”措施是否适时开展,其效果如何等。这三个思想在考核评价中可以占不同的比重,“免疫”思想考核的比重可以略大。

2.考核评价要注意对经验的总结与提高。

哲学告诉我们,事物都会有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以“免疫系统论”的思想来推进专项审计调查也会经历一个过程,特别是在推行之初,应多注意对经验的总结与提高。从专项审计调查整个活动中寻找实施“免疫”思想的成功事例,总结分析,给与肯定的评价。典型的事例还可以拿出来用于交流学习,相互借鉴推广。对于审计调查过程中“免疫”思想实施不成功的案例也要给予客观的评价,同时可以督促相关责任人员对不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什么在问题的苗头阶段没有发现,为什么当时没有能预测到将要发生的问题。模拟当时情景,就现在来看如果当时预测到将要发生的问题,那么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讲问题扼杀在苗头阶段,将损失降到最低,今后如何有效的预防类似的问题发生。

3.要注重考核评价结果的落实。

这里讲考核评价结果的落实主要是指对于考核评价中有“免疫”功能的评价、措施,要得到实施,要保障其能够实施。在考核评价中予以肯定的应该推广的可以预防某类问题的发生的措施,或是可以主动发现潜在问题、苗头阶段问题的方法,也或者是可以将问题处理在苗头阶段,将损失降到最小的措施。这些措施和方法应该要得到落实,这个时侯就要有一个保障顺利落实实施的的一个机制,可以是由政府主要责任部门出台一个办法。在办法中对落实的责任主体、落实的实施条件、落实的预期效果、落实的监督主体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个思路,保障核评价结果顺利落实的办法还有很多。

第6篇:系统理论的意义范文

摘要:多元文学系统理论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一是忽略译者的主观性,没有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考虑进来;二是忽略其他社会因素,诸如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完全没有加以说明;三是对核心概念的标准定义不清,对于多元系统论的核心概念的标准评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关键词:多元文学系统;局限性;理论;不足

一、多元文学系统理论简述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提出了一个概念――多元系统。翻译文学被佐哈尔定义为多元文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通过其在多元文学系统中的位置来研究翻译文学对主流文化的影响,以便于更加客观有效地了解和发现文学翻译的规律。

佐哈尔认为,存在着三种情况,使得翻译文学在多元文学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佐哈尔认为,如果翻译文学在多元文学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这就意味着引领着文学形式库的创新,并会对文学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时,作品的原创与作品的翻译之间不再有很严格的界限,翻译规范很有可能过于异化,而翻译作品存在着忠实性和充分性相统一的趋势。主流的翻译作品都是由主流的作家翻译的。在这样的文学模式的构建中,翻译这一行为引进了新思想,引进了新的语言和模式以及技巧。

多元系统理论的提出,在翻译研究方面可谓是创新之举。多元系统理论从以往的纯翻译研究扩展到了翻译理论方面的研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传播。从该理论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出,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会随着当时翻译文学在多元文学中的地位而变化,以满足不同的翻译需求。但是,该理论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将是接下来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多元文学系统理论存在的一些不足

在多元文学系统理论中,佐哈尔仅仅详细论述了文学或语言多元系统,因此该理论还有需要完善之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多元文学系统理论存在以下几点局限性:一是忽略译者的主观性,没有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考虑进来;二是忽略其他社会因素,诸如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完全没有加以说明;三是对核心概念的标准定义不清,对于多元系统论的核心概念的标准评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1、忽略译者的主观性

根据多元系统论,在周而复始的系统运作之中,译者的主观性成为系统之外的因素,这是多元系统论的一大缺陷。拟译文本的选择不仅仅是由对多元系统起支配作用的情况决定的,译者的主观性也对文本的选择起直接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译者会尽可能选择与自己风格一致的文本,或尽可能选择自己熟悉的体裁,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译文质量。在这一方面,译者的主体性不容忽视。

此外,多元系统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策略选择的规则,但实际上,译者不是机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说,多元系统理论一再强调并规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并不符合实际,明显剥夺了译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强调客观而忽略了人的主观性。

2、忽略其他社会因素

多元系统理论将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了抽象简化,简单地认为译入语的文学形式库就能决定翻译文本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但实际上,多元系统理论所提供的规则只是一方面,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更是要考虑之前提到的译者本身,以及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

佐哈尔并没有从真正的实际出发来研究文本的产生,而只是将假设的结构模式和概括的理论用在了文本上,并分析其与事实的相符度。但是,多元文学系统中的“元”不能仅仅是某类文学,还应该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考虑进来,并加以详细地说明。而佐哈尔仅仅在其理论中简略提到了以上因素的作用,并没有将其对于多元文学系统的影响一一加以说明。这是多元系统理论的不足所在,也是多元系统理论可以丰富并加以挖掘的地方。

3、没有关键概念的明确标准

在多元系统的概念中,处处可见作者对于多元文学系统理论核心概念的定义,如一级、革新等等。然而我们不由得会产生疑惑,这些一级与二级、强势和弱势、中心与边缘的标准是什么?

以我国民国时期的多元文学系统为例,一部分认为我国的文学系统亟需变革,因此主张直译,如鲁迅等;而另一部分则认为我国文化博大精深,仅需吸纳西方文化的一些特色,因此主张意译,如梁秋实等。所以说,判断一个文学系统是“强势”还是“弱势”、处于“中心”还是“边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标准。那么,怎样判断一个文学系统是处于“强势”还是“弱势”状态?标准在哪里?佐哈尔在他的理论中并没有给出标准。也就是说,佐哈尔自己也没有对这些核心概念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仅仅通过主观上的分析来进行判断。

三、小结

科学告诉我们每个理论都有局限性。佐哈尔的理论产生土壤在以色列文化,放之四海,必然存在着与实际不甚相符之处。首先,多元系统理论忽视了译者自身的三观取向,没有考虑译者的主体能动性。其次,该理论对于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因素考虑不够深刻,还可以继续完善和挖掘。最后,佐哈尔对于理论内的一些核心概念定义不清,存在着一定的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色彩。因此,我们在分析文学活动现象时,要批判地、辩证地来运用该理论。可以看出,多元文学系统还存在着很大的完善空间,只有充分认识到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理论贴合实际,进而完善理论、使多元系统理论具有更大的普适性。(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伊塔玛・埃文・佐哈尔.多元系统论[J].张南峰译,中国翻译,2002(4).

[2]谢天振.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J].外国语,2003(4).

[3]谢世坚.从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看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4).

[4]林萍.贡献与局限:多元系统理论评说[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3(1).

第7篇:系统理论的意义范文

Abstract:Th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has provided accurate, prompt and the comprehensive data basis in the hospi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splays th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proper value for the hospital management. Along with the computer network and data bank technology's development, the hospital informationization, the network already basically popularized in each big hospital. These systems raised the clinical work efficiency and the management level enormously.

关键词:统计信息 医院管理 价值 信息化

key words: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Hospital management Value informationization

医院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医院发展、医疗资料的利用、医疗护理质量、医技科室的工作效率和全院的社会效率、经济效率等情况进行科学的搜集、整理、分析,实现统计服务及统计监督职能。同时医院统计工作具有社会性、时间性、准确性、预测性、服务性、共享性。因此统计信息在医院可持续发展中提供了准确、及时而全面的数据依据,为医院的管理发挥出统计信息应有的价值。

一、统计信息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提供准确的信息源

医院医疗质量影响到一个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效果,关系到医院的基本医疗质量和社会信誉。利用统计综合分析中的医疗指标、质量指标来保证统计信息的准确来源。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反馈疾病的发生及其规律。

利用诊断质量指标综合反映医院住院医疗质量和管理状况,评价医生业务水平。利用治疗质量指标观测直接影响医疗终末质量。利用工作效率指标反映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利用单病种质量指标来反馈主要包括住院总费用、医疗水平、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广大患者对医院的信誉度。利用医技科室质量指标来管理大型医疗设备运营情况,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数据依据。

二、统计信息是医院实施量化管理的数据资源保证

现代化医院离不开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医院卫生统计能够迅速反映医院管理活动中的动态变化指标情况和历史全貌,为制定医院质量管理指标和计划,监控方案的实施过程,总结项目工作经验教训,提供可靠的、权威的数据资源保证。

准确、及时、全面的统计信息开阔了领导的思路,提升了领导的思维层次和领导能力。管理者通过统计信息获得资料,通过资料发现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途径;如:通过对工作效率指标的分析,加强对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和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管理;通过对诊断质量指标的分析,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通过对治疗质量指标的分析,强化对治疗患者出院情况的正确填写,真实反映医院的治疗质量;通过对医技科室质量指标的分析,了解医院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掌握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费用结构指标的分析,认识医院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总费用不变的情况下,如何降低药费构成比,相对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比例,从而提高收入“含金量”,此同时患者得到合理的用药和优质的服务;通过对单病种质量指标的分析,控制单病种费用,提高医疗质量。打出医院的医疗品牌,提高医院在社会的信誉度,树立医院的知名度,为医院获取社会效益。

三、统计分析是医院管理的科学依据

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统计分析体系。综合统计分析是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综合医院经营管理水平和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统计分析体系,以达到分析的目的,通过对不同时期统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通过横向(与同级医院比)以及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因数,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因数分析,测定各因数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投入产出分析,评价大型设备的经济效益;通过趋势动态分析,掌握医院的发展趋势。让领导者通过综合的统计工作,洞悉社会对医院医疗工作的需求,把握医疗需求变化的趋势,合理调整医疗布局,合理配置医院内部的人、财、物,强化工作重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获取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统计信息化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价值

医院财务管理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准确地获取财务数据,监督控制预算的使用,对财务部门和决策层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的医院对财务工作的信息化不够重视,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4.1 主要问题

4.1.1 高度信息化的网络系统和简单落后的财务系统并存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医院信息化、网络化在各大医院已经基本普及。大量的信息化工作覆盖在了医疗方面,如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PACS)等。这些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临床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但是财务系统在多数医院只是从以前的手工记账转变到计算机存储打印的方式,并没有真正进入信息化时代。这种状态跟医院高度的信息化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对医院现成的内部网络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提高财务系统的信息化程度成为医院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然需求。

4.1.2 严格的预算计划和落后的预算控制手段并存

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医院必须合理利用自己的资金,这些都是通过预算来实现的。因为决策层了解预算的重要性,所以每年的预算编制工作十分细致严格。但是在平时的财务工作中,控制手段却并不完善。比如,借款使用的是纸质借条,通过扣除一个固定科目达到借贷平衡,还借款的时候再根据借款使用情况,在借方的预算项目中扣除。这套流程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到年底清理所有未还借款的时候,往往发现有的预算项目中剩余的经费已经不够偿还借款,可是经费已经使用了,最后只好想办法填补这些账务。因为一个单位的预算科目可能有上百种,会计凭账本和借条是不能及时发现预算超支的情况的。这样落后的执行手段显然与预算的本来意义相矛盾。所以必须提供更先进的方法才能够及时反应预算科目的经费情况。

4.1.3 严格的审批和落后的信息反馈并存

预算的执行情况对管理监督部门应该是透明的。管理部门应该能随时了解相应预算科目的情况。目前多数医院主要是通过财务部门统计数据形成报表给上级机关,不但给财务部门增加了工作量,而且信息反馈也不能做到十分及时。

4.2系统构架

医院的财务数据跟HIS数据一样,属于医院内部业务数据,安全性十分重要。医院的HIS系统一般都是运行在独立的网络上,与互联网是物理隔离的。如果财务系统运行在HIS网络上,不但在安全性上比互联网更有保障,而且在HIS系统机房的良好环境下,系统和数据服务器等设备的正常运转也得到良好的保证。这样,不但使财务系统实现了网络化,扩大了财务系统的使用范围,而且安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HIS系统是基于ORACLE数据库的,而老的财务管理系统采用的也是ORACLE数据库,因此,开发新的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充分利用老系统的一些优势功能,不用建立新的数据库实例,只需对表空间进行调整,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开发工作,而且因为都是采用ORACLE数据库,对技术人员的管理不会造成额外的压力。在客户跟数据库的联系结构上,主要有两种方式,即Clients/Server(C/S)和Brower/Server(B/S)。C/S即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每个客户机都必须安装客户端软件,客户端软件直接跟数据库连接,根据预先编制的程序读写数据库中的内容。C/S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客户端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很多工作可以在客户端处理后再提交给服务器。对应的优点就是客户端响应速度快。B/S结构,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该结构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是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用通用浏览器就实现了原来需要复杂专用软件才能实现的强大功能,并节约了开发成本,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其最大的优点是便于维护、修改和升级方便。根据系统的特点,会计客户端使用人员较少,使用地点固定,输入输出较频繁,且要求数据库反应快,所以采用C/S结构比较合理。

综上所述,统计信息在现代化医院管理中,随时能满足领导者对医院各项量化指标、统计数字的要求;对医院各项管理质量、工作指标达标情况;对医院住院患者动态、疾病构成、单病种的经济效益和达标情况以及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等等,定期进行专题分析,为医院管理、工作计划的制度和调整提供参考。把医疗质量统计、医疗效率统计、经济效益统计、社会效益统计等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使信息资源共享,资料综合利用,充分发挥统计信息的价值,为医院、为社会、为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第8篇:系统理论的意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价值伦理 家庭伦理 价值解析 价值的作用与条件

众所周知,因原生家庭的原因导致核心家庭冲突的案例比比皆是。

有这样一种迹象:华人家庭中,小辈婚后,父母特别关注,并要去维护自己的儿女。这些“维护”的解释是“为了他(她)好”,为了小辈的幸福,动机应该是善良的,没有恶意。

还有,在华人家庭中,婚后的小辈要尽孝心,这也是常有的事。当为尽孝而夫妻意见不一致时,一般都是以所谓“血浓于水”的理念,先满足父母,后考虑夫妻,宁愿得罪配偶,也要尽上“孝道”。这种“孝举”也是为长辈的幸福,动机也是善良的,没有恶意。

再有,在华人家庭中,父母特别关注孩子,甚至形成了所谓“中国妈妈”现象。一切为了孩子成长,置婚姻以及别的都不顾,这些父母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幸福,动机更应该是善良的,没有恶意。

然而,家庭中的“善举”不一定都有“善果”,甚至适得其反。为什么为了“价值”的行为会导致无价值呢?为什么在家庭系统中,百般的努力常常是事与愿违的呢?

一、价值伦理的理解

(一)价值

“价值伦理”的核心,就是人的伦理需求。伦理需求具体表现为对“利”获得的需求,它以“满足”为目标,其中包括动机、过程与结果。

利己是一种价值需求,利他也是一种价值需求。在一般道德批判中,会把利己与利他对立起来,这是不恰当的。

“己”的满足是“满足”,“他”的满足也是“满足”,如果把“己”与“他”放在人类共性上来讨论,都是每一个“己”的“自我满足”。因此,可以定义“伦理价值”的内涵是“自我满足”。

利己的“利”是“利己”,利他的“利”也是“利己”。一个是在“利己”中得到“自我满足”,另一个是在“利他”中得到“自我满足”,如果失去“自我满足”这个核心,“利己”与“利他”都不存在。

无论是生理性的“自我满足”,还是精神性的“自我满足”,“利他”是施于者给予受于者“自我满足”,是施于者成全了他人的“利己”,同时是施于者在另一个“自我满足”的层面上成全了自己的“利己”。

“价值伦理”的“自我满足”不是个人性的,它是考量与推动群体的“利”实现,以至指向一个终极性的“利”,即人类共通性的“利”的获得,这就是“善”。

一般伦理的价值解释是“善”。“价值伦理”是要表明,真正价值的善一定与“利”有关,抽去了“利”的具体性,谈善是空洞的。

(二)价值观

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因就是“自我满足”,这是讨论伦理价值的前提。

人的许多行为的差异,是来自对“自我满足”的不同的认知、经验,以及不同的稳定了的对“自我满足”的解释。

人对“自我满足”的不同的认知、经验,以及不同的稳定了的对“自我满足”的解释,就形成了对“利”的观念,其中包括了“什么是利”、“怎样获利”等等,这就是所谓“价值观”。

人的行为反映了人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差异造成人的行为的差异。

二、 家庭的伦理认知

《大学》把齐家作为治国的基础,这个观点是目前我们公认的。

然而,《大学》进一步提出了“齐家”的要点在于“修身”,而“修身”的原因是“正心”,“正心”的根据在“诚意”,“诚意”的可能在“致知”,“致知”必须先“格物”。格物而致知,成了“齐家”的前提,这其间,身体力行、笃诚意志、端正心地,必须有全备的知识,而知识来源于对万物的考究。

《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此,“齐家”这个环节,是为了终极的善,不是个别的修身之道;是为了显明人原来具有的清明的德性,并且人人都革旧从新,在群体中显出德行,以达至善。

《大学》说:“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便可有“能得”的结果。“善”一定要有“知止”的宏大的知识来支持,才能安定思考,周全方略,得“善”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始”与“终、末”是因果,“先”与“后”是秩序,观万象而知先后,格万物而明本末、终始,知终极而能得善果,这是大学之道的精髓,是“齐”家的关键所在。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谈到,人有认识事物的能力,他认为,“自然界中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处在紧密的相互联结和普遍联系中,它们都服从或遵循普遍固定不移的秩序与规律,整个宇宙就是由这些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并遵循着普遍不移规律的部分所构成的有秩序的总体”。

宇宙,是一个统一体,各种星系彼此独立又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完美和谐的系统。

地球的生态,既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又是太阳系的一部分,而太阳系又是银河系的一部分。

地球上存在着生物,然而这些使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却来自比地球更大的宇宙。

地球离开了太阳系统就无法运作,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也就在悄然中殆尽了,地球与太阳要保持稳定的距离,并且这个距离不能过近,过近而太热水就完全蒸发;也不能太远,太远而过冷了水就成了冰;地球质量刚好能将大气层保留,让我们安逸在一个防宇宙辐射的“玻璃”罩里,既享受阳光,又防紫外线等;月球的引力,让地球产生潮汐,让水流动;等等。

美善的事物,是彼此作用,又彼此扶持,这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同时这种和谐不是静止的循环,而是一种发展着、变化着的动态平衡。

家庭,是以婚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构成的总和。在家庭系统中,规律(因果的必然律)与秩序(先后的位序)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犹如天体运行的轨道一样,只有尊重因果律,明了先后秩序并忠实执行,家庭的“利”(善)才可能实现。

家庭关系建立的原因是婚姻关系,婚姻关系建立的原因是“自我满足”,这种“自我满足”的利他性与利己性高度共存的关系,只有通过婚姻才能发现与体会;同样,人类也只有通过婚姻,才能彻底表征伦理的完全的“善”。

一对男女从“自我满足”出发的“婚姻伦理旅行”,由于必须遵行“利己”、“利他”高度共存的定律,就揭示了关于誓约、爱、忠诚、信任、责任等等的伦理概念,成为家庭系统丰富的伦理内涵。

斯宾诺莎认为,“自由与理性,幸福与知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对于永恒的至善的欲望,才可以使人永远享受连续的、无上的快乐。”“求善的过程,也就是求知的过程,心灵薄弱或被动,是由不正确的或混淆的观念决定的,而心灵的力量或主动,则是由正确的观念所决定的。”要得到家庭的自由与幸福,就必须启动理性去“知”,从而得到正确的观念。

三、价值的解析

(一)价值是“矢量”

“善”是伦理价值的所在,“善”的因果是一个方向性问题,“善”先后是一个程度性问题。因此,价值是一个“矢量”,因为它“方向”与“程度”同时存在。

1. 价值方向

家庭的“善”的核心是婚姻的“善”,而婚姻的“善”,应该是“自我满足”在进展中的高度重合,这种进展的重合会反映出两个要点:家庭的和谐与成长,这才是“善”的终极方向,才是衡量家庭“价值方向”的指标。具体说,就是以相关家庭成员对当下的“和谐自我满足度”与“成长自我满足度”来考量。

家庭是一种关系,是一种平衡的和谐关系,是一种平衡的成长关系。什么是家庭和谐?就是家庭成员价值方向的重合;什么是家庭成长?就是家庭正在利于家庭成员的终身发展。

婚姻是家庭的“因”,一切的家庭关系的建立,皆因“婚姻”。一对男女婚前与婚后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两个人”成为了“一双人”。本来两个独立的人,所具有的亲子关系、兄弟姊妹关系、同事关系,还有其他亲友、连理关系,因为婚姻,就带入到婚姻里了,就生成了翁婿、姑嫂、婆媳、妯娌等等许许多多的关系。婚姻关系的重合度,影响了夫妻双方原先个人所有关系在婚姻里的重合度。如果混乱了婚姻关系,所有的关系都会紊乱。

2. 价值程度

“价值程度”是“善”的动机、行为、结果的动态比较。

家庭在衡量每一个“价值项目”投入的比重关系或者是同一个“价值项目”的主次关系,一般用重要与次要来反映。

“价值项目”是指被限定在某一个具体范畴内的价值。如在感情范畴内,我们可以表述小“利”与大“利”,近“利”与远“利”,私“利”与公“利”的分别,这些都是程度上的比较。

举例来说,家庭认为,培育孩子是当务之急,虽然老人需要照顾,他们也会把“孝的善”排在“育的善”之后,如果他们认为希望是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老人也认同,那么,他们两代人都会放弃“孝道”,为孩子竭力。这是这个家庭在“家庭未来价值”项目上,他们的排序是把孩子排在了老人前面,他们的价值认同是:孩子决定了家庭的未来,其他都成了次要的。

可以这样说,“价值方向”是在因果必然律范畴考评,而“价值程度”是在先后的位序范畴内考评。

3. 应用

从价值的矢量性质,我们就可以知道,在家庭系统中“善举”没有“善果”的原因是只去追求“价值”,却忽略了“价值方向”与“价值程度”。

在家庭系统中,长辈维护小辈,必须先维护小辈的婚姻,儿女看似亏的事要先搁置一边,要让婚姻和谐,让婚姻成长;小辈孝敬长辈,也必须先维护婚姻,婚姻把“一个人”的父母变成了“一双人”的父母;同样,孩子的成长也要在维护婚姻的前提下进行。

家庭善举不能破坏婚姻的和谐关系,更不能阻碍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以“善”为出发点的行动,都必须放在家庭成员共同的“自我满足”上来考量。如果家庭行为正在逐渐破坏“自我满足”,所有的“善举”都将让家庭走向崩溃。

由此,我们看出,家庭干预的目标是:家庭的“价值矢量”的方向性整合。

(二)价值的连续性与相关性

既然价值是一个矢量,就一定有它的连续性与相关性。

宇宙是连续的,宇宙间各个星系是相关的。同样,家庭是连续的,家庭也是相关的。

家庭系统以“婚姻”这条纽带连接着一代又一代,由这条纽带衍生出多少相关的血缘、族群等等关系,这就是人与人在“婚姻”中的纵向的连续与横向的关联。

1. 连续性

人的“自我满足”是连续的。从婴孩到成人,我们看见他的“自我满足”的外延是在不断扩大的,如从“母亲的怀抱”到“独立行走”。因为“自我满足”是连续的,“价值”也就具有了连续性。

2. 相关性

相关性是描述人“自我满足”的“价值项目”之间的关联。

⑴ 项目与项目之间可以有价值兼容,也可以有价值排斥。例如,“情感价值”与“认知价值”可以兼容为“成功价值”,也可能在经济利益获得界面上互相排斥。人的“自我满足”是互相影响的。一个人的“自我满足”可能抑制另一个人的“自我满足”,也可能提升另一个人的“自我满足”;个人引吭高歌的“利”可能是众人不得安宁的“弊”,部分人富足的“善”可能是使许多人贫穷的“恶”。

⑵ 单一项目中的“价值程度”是可以提升的。人的“自我满足”总是从个体走向人类的整体,从关注自己慢慢会开始关注周围的人,把别人的“自我满足”发展成自己的“自我满足”。

3. 应用

在家庭系统中,长辈维护小辈,小辈孝敬长辈,父母关爱孩子都是善的,这些行为不但可以从动机发现,还可从过程与局部的结果看到“善”。然而,从“伦理价值”的连续性与相关性来看,其中的“善”是不完全的,如果不注意它的“价值兼容”,忽略了“价值提升”,维护可能成了干涉,孝敬可能成了繁文缛节,关爱可能成了压力。

当家庭以“自我满足”展开活动时,会引发一系列关于“价值”的冲突,这些冲突不外乎是关于“利与弊”、“善与恶”,在价值的“连续性”与“相关性”上来看,“弊”仅是“不利”,“恶”仅是“不善”,是相对的,“远利”可视“近利”为“弊”,“大善”会视“小善”为“恶”。

由此,我们看出,家庭干预的手段是:调适“价值兼容”,提升“价值程度”。

(三)价值的固化与开化

1. 固化

人在求得“自我满足”的过程中,常常因为对价值方向、程度、连续性、相关性认识不足,也缺乏为此而推动的实践,使得关于“自我满足”的知识与体验是狭隘的、片面的、局部的。然而,这些不完全的知识与体验会被人以为是广阔的、全面的、整体的,这种自以为是的“自我满足”知识与体验,我们称为价值在内心“固化”。

2. 开化

“价值开化”就是让人的“自我满足”进入正确的方向,不断被注入更新的知识,不断被推动有更新的体验,让“自我满足”格物而致知,知本末与先后,知其止,明了因果的必然律,懂得先后的位序,让“自我满足”进入到如斯宾诺莎所说的“对永恒至善的欲望”,以至“永远享受连续的、无上的快乐”。

3. 应用

固化如果不断向内蔓延,就会形成僵化的内心价值体系,它就是家庭系统中最严重的“癌细胞”。癌变是正常细胞的变异,是局部细胞快速自我增长,而这种增长极大破坏了机体健康,导致死亡。价值驱动是好的,是推进家庭成长的动因,但如果这个“价值”已经在连续性上停滞并相反,不求家庭和谐与成长,只求“自我满足”,它就要在相关性的作用下,对家庭起反向的作用了。为个别价值而破坏了家庭的整体价值,是以“价值”为目的的无价值运作,是机体癌变的特征。

家庭机体的“癌变”特征值得警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防患于未然。“价值固化”就是“家庭癌变”的信号。

“价值开化”也可以看成是价值观改变的核心手段。价值观的改变不是价值解释的“同质”的是非对抗的结果,而是在价值的连续性与相关性上的“开化”过程。

由此,我们看出,家庭干预的内容是:输入“价值开化”信息,防止家庭的“价值固化”。

四、价值的作用与条件

(一)价值是杠杆

“价值”导向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因为人都以“利”来推动自己行为的,除非人已经放弃了“自我满足”。

人不愿意拓展“自我满足”的情况只有两种,一是完全失去了理性与情感,即思维已经无法对“利、弊”与“善、恶”作出计算,或无法体验更深层次的满足;另一是对“自我满足”作出了“不利”的解释。

一般情况下,“自我满足”的价值是一根灵敏的杠杆,启动后都会对家庭行为起到推动的作用。

幸福、自由、饱足等等,都代表着“利”,没有一个家庭不在为“幸福”劳作,为“自由”努力,也在为着“饱足”而辛苦,这些代表着“价值”的“利”,没有一个家庭不愿意获得。

情感的经营与幸福感的关系,金钱的多少与自由度的关系,稳定职业与饱足的关系,无时无刻不被关注,关注的目的就是为了家庭的“善果”。与情感、金钱、职业相关的商机,也应运而生。

因为商家对“价值”作了显性的“感官连接”,使得家庭反应更快。

商家说,知识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就行动了,把孩子送往补习班;商家说,音乐决定未来,家长就行动了,把孩子送往钢琴班,等等。商家用了一幅博士帽加白领加欧洲旅游的图像,或用了钢琴演奏被人簇拥的图像就够了,他们所打中的要害,不过是家长为孩子“善”的动机,他们也动用了“价值伦理”的杠杆。

“善”可以成为诱饵去训练强盗、杀手,“善”也可以作为借口去招摇撞骗。误解与滥用“善”,都会制造悲剧。以欧洲法西斯主义为例,当时都认为这一主义确实为人带来了“自我满足”,但最终导致灾难,让每一个人都处在“自我痛苦”之中,连它的“伟大首领”也在痛苦中离世,为什么?这就显明在人用“善”的时候,如果忽略了因果的必然律,忘记了检测这些“利”的方向,就僵化了局部的价值,使得这些价值的“实现”成了“癌变”的过程。

要正确使用杠杆,关键是要找对支点。什么是正确的价值杠杆的支点呢?

(二)良心是支点

没有支点的杠杆是无作用的,支点放错的杠杆是起不良作用的,正确的支点,是应该让杠杆的作用指向正确的方向,也就是说,“价值杠杆”的支点,必须在杠杆使用时,让家庭系统和谐与成长。

价值杠杆的真正支点,就是人的“良心”,为什么呢?

“良心”是人性中客观存在的道德自我意识,表现为道德的自我控制等,属于“责任伦理”范畴。

如果我们仅用“价值伦理”的杠杆来启动人的行为,却失去了“责任伦理”支点,“价值伦理”方向就无法把握。

例如,要求孩子对老人有礼貌,如果他的“自我满足”没有良心支点,他的礼貌一定变成“功利”性的,而非“善利”性的。孩子都会问:礼貌有什么好处(“利”)?如果我们仅以“自己老了也要被尊重”的类比去推动孩子,那他一定会用另一种类比去否定“礼貌”,如,等我老了,这些老人早就不在了等等。

只有应用了价值的“方向”、“程度”、“连续性”、“相关性”所得出的原理,以不断“开化”的方式传递信息,当用“大利”去解释“礼貌”时,孩子才会去执行礼貌,如提示“一个懂礼貌、行礼貌的人,正在自我成全”,如此为“利”的信息,孩子才会接受。“自我成全”符合了价值的“自我满足”,它是正在被扩大并能输入正向“相关性”的“自我满足”,同时也使用了良心的“责任律”,即“对自己未来负责”。

良心的责任,将推动人面对现状进行反思,观万物而思家庭,找到家庭和谐与成长的更大空间,学无止境,情无限定。

五、实践举隅

(一)揪心的个案

最近,笔者接待了一位母亲S,她请求医治她女儿的心理创伤,原因是,女儿亲眼目睹了丈夫试图杀害她的残忍一幕。

S的丈夫被控杀人未遂,经审理罪名成立,等待宣判。

S进入受辅程序后,了解到她的决定是:⑴ 宣判后立即离婚;⑵ 好好工作,抚养女儿,忘记过去; 以后不再嫁人。

以下,列出几项可公开家庭事实:

⑴ S丈夫的父亲前几年去世,母亲要求多陪陪她;

⑵ S丈夫很听从母亲,要做孝子;

⑶ S丈夫的母亲炒股,需要儿子资金支持;

⑷ S丈夫在案发前一天,与母亲见面;

⑸ S排行最小,婚后一直依赖母亲和姐姐;

⑹ S与丈夫自孩子出生后,一直与S父母同住;

⑺ S希望能像自己的母亲,掌管丈夫的工资;

⑻ S与婆婆不和,夫妻为此常常冷战;

⑼ S与丈夫同一个单位,S工作出色,晋升快;丈夫在单位表现平平;

⑽ S丈夫无暴力倾向;

⑾ S丈夫喜欢养鸽,为了鸽子会不顾其他。

以上11项不难看出,这场悲剧有着双方原生家庭的影子,有着工作的影子,有着金钱的影子,等等。

我们应用了“价值伦理”的要素进行了调适,达到了初步的成效:⑴ S改变了立即离婚的决定;⑵ S同意协同有关部门制订一个“杀人未遂罪犯感化计划”,准备入狱实施;⑶ S同意女儿加入“感化计划”。 迹象表明,S愿意重建家庭。

(二)分析

1、善的动机

以上个案中,儿子花时间陪母亲,动机是“善”的;儿子把工资给母亲炒股,让母亲高兴,排除丧夫的阴影,动机是“善”的;妻子努力工作,积极晋升,是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是“善”的;妻子主动要求管理家庭经济,妥善安排积蓄,也是“善”的。

事实表明,家庭行为一般都是以家庭成员内心对“善”的认定所发生的。

2、善被固化

根据“价值伦理”,我们不是先去否定出发点,而是去探究在这个“自我满足”的实现过程中,缺了什么。

此案让我们看到两点:1. 家庭行为有“自我满足”的出发点;2. 家庭行为难以把握得到共同的“自我满足”的结果。

“价值伦理”让我们知道,家庭危机源于“自我满足”的固化。

此案的家庭成员中每一个人都在按自己的“善意”行事,没有能力顾及他人的“自我满足”,这是很明显的“价值固化”特征。

3、调适方案

a、应用价值杠杆,进行“价值开化”疏导;

b、应用支点进行良心启发。

由此设计的问题如下:

(1)假如你的丈夫换成了一个全新的人,你接受吗?

(2)离婚是否会加重你丈夫对你有外遇的疑心呢?

(3)你愿意刺激你丈夫还是帮助他重新做人?

(4)假如你在女儿面前原谅了丈夫,能让孩子更加敬佩你,你愿意吗?

(5)你的女儿将来也要嫁人,如果她能从你的失败中学习更多的夫妻之道,你愿意吗?

(6)你女儿需要爸爸吗?愿意亲生爸爸重新做人吗?

4、回应略记

随着协谈的提问和信息的给予,S开始建立关于丈夫和自己的新图像,并且把女儿也置入了未来的家庭成长目标;S的回应开始纳入正向:家庭和谐与成长;S回应了良心责任,思考婚姻中对丈夫的亏欠;S愿意拓展认知,阅读《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爱》、《男人到底要什么》并作读书笔记;愿意继续携带女儿共同接受治疗;女儿已报名进入学生团队,S已进入成人团队。

六、小结

家庭的价值伦理说明,家庭系统中,行为的原因是“价值”,目标是“善”,然而,其善举无善果的原因是价值失去了方向,即“价值固化”。因此防止固化,拓展“善”的知识,让家庭成员都明白终极的“善”, 并学会判断“方向”,其方向就是家庭的和谐与成长。

家庭的价值伦理进一步说明,家庭对“价值杠杆”有灵敏的反应,要用好“价值杠杆”,必须建立“良心支点”。

在应用价值伦理过程中,我们确立的调适方针是:启发良心,注入善知;明确大利,推动善行。步骤如下:

1.不断扩大对“善”的认知,把局部的善推向终极的善;

2.观察到即将固化的“善”,分析“利”与“弊”,进行对比;

3.把不良现状与固化的“善”作出相关性分析,告知危害;

第9篇:系统理论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论语》:互文性理论:不同译本

一、《论语》及其不同译本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其思想和学说也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不只在中国被奉为经典之藏,在世界上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有很多不同的译本。在《论语》的诸多译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有1861年的理雅各译本、1898年的辜鸿铭译本、1938年的林语堂译本、1950年的庞德译本、1996年的韦利译本、1998年的安勒哲与罗思文译本等。这些译本都对于《论语》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中,理雅各的译本有着最高的影响力;在中国人中,则数辜鸿铭的译文最具代表性。因此,本文将用互文性理论对他们的英译本进行分析。

二、互文性理论与翻译

互文性,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瓦于1969年提出,又称“互文本性”,“文本互指性”。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变形。在特定的文本中,总能看出其他的文本的端倪,比如题材、语气、篇章结构等,甚至包括文本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等精神内涵。简单来讲,“互文性”理论消解了作者的中心地位,新的文本不是作者凭空创作出来的,而是读者与其他文本及其所包含的世界进行思想碰撞,吸收,融合之后创作书写出来的。这也为读者的创造性阅读和书写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在翻译领域中,在作者、读者、文本及文本包含的世界之外,还多出了一个译者的元素。所以,翻译实践也是译者与作者、读者、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形成的一个选择与吸收、创造与变异的互动过程。期间不断出现某种意义的无限补充、替换、增殖,甚至是不同程度的误读,形成一种“增益”或称“添补”的互文性转换活动,是合阅读与阐释之力造就的一种语言转换的实践活动。

在这种翻译实践活动中,互文性体现在三个环节上。译者首先是作为读者对原文本进行互文性阅读和理解,这是接受理论或文本的体现;接着,译者作为阐释者对文本进行互文性阐释,对文本的阐释要求阐释者自觉地、在更高的水平上运用互文性知识对文本进行解释;最后是译者作为作者对文本的互文性书写。此过程中间包含了不同的世界和文化背景,有时译者会做出主体性选择如“文化误读”和“文化过滤”等。

三、理雅各和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的翻译比较

理雅各和辜鸿铭都有着深厚的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汉英两种语言的功底,这充分保证了他们翻译中国儒家典籍的水准。理雅各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汉学家,对中国古典经典著作的研究功底深厚,翻译了很多中国古典巨作。他以“忠于原作”为己任,翻译作品力求忠实于原文。辜鸿铭是我国清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大家,受过系统的西方教育,对英语的造诣甚至令英语本族人仰慕。他所译的《论语》、《中庸》,译文“别出心裁,只要可能,一概不用中国人名、地名”。为了使内容和思想易于被西方理解和认识,还广征博引西方的名句、典故参证注释,以“勾起读者原来的思路”。因此辜鸿铭的译文在欧洲广为流传。由于两人背景不同,翻译风格迥异,所以本节将从互文性理论的视角对他们英译本中的几处进行分析。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里雅格:The philosopher Zengsaid,“I daily examine myselfon threepoints:——whether,in transactingbusinessfor others,Imay have beennot faithful;——whether,n inter-course with Mends,I may have beennot sincere;——whether I may havenot mastered and practiced the instruc-tions ofmy teacher”

辜鸿铭:A disciple of Confuciusremarked,“I daily examine into my per-sonal conduct 0n three points:First,whether in carrying out the duties en-trustedtomebyo thers,Ihavenot failedin conscientiousness;Secondly,whether,n intercourse with friends,Ihave not failed in sincerny and tru-stworthiness;ThUdly'whether I havenotfailedtO practicewhatI professinmy teaching,”

这句话中,“子”的翻译应该是一个难点。“子”是中国古人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论语》中出现的“子”大多指孔子及其弟子,如有子、冉子、曾子等。如此多的“子”,对外国读者来说理解很困难。辜鸿铭在其译本中将“子曰”中的“子”全部译为“Confucius”,其弟子则都译成了“adisciple of Confucius”,其他众多人名中,也保留甚少,大都采用了省略或解释的处理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在《论语》中出现的重要人物,他会用西方文化中的相似人物来诠释。例如,他把颜回比作耶稣的门徒圣约翰,注释为“the St.Johnof the Confucius gospel,——apure,her-oic,ideal character,the disciple whomthe Master loved”;把武王注释为“thewarrior king or the conqueror:the Sol-omon of Chinese history",比作基督教文化中的所罗门王,等等。辜鸿铭采用这种翻译方式旨在凸显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共性,而这种对中西两种文化共性的寻找就是互文性的一个表现,在目标语文化中寻找互文标记,利于读者产生共鸣。而这里,里雅格将曾子译为“The philosopher Zeng”,也是试图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让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源语文化。

从译文的结构上来看,理雅各是完全忠实于原语的语段模式直译,体现的是和源语的互文性。而辜鸿铭则采用英文中“概括一具体型”的语篇结构形式,即以一个语言成分为主干,带有若干个附属成分,主干与附属成分之间由一定的逻辑关系相连。这样的结构适合西方人的思维路线,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所以这里体现的是译者在做阐释时的译文与目标语的互文性。

2.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而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5》)

理:Thematersaid,“MaynotShunbeinstanced,Havinggoverned effici—ently with out exertion? What did hedo? He did nothing but gravely and re-verently occupyhisimperial seat,”

辜:Confucius remarked,“The an-cient Emperor Shun Was perhaps theone man who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the principle of nongovemment,Forwhat need is there really for what is cal—led govemment?A ruler needs only tobe earnest in his personal conduct,andto be have in a manner worthy of his po-sition,”

“无为”,从道家的思想来说,意为人的行为要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儒家的“无为”强调“德治”,尧舜的德行齐于天,其德如风,能够自然而然的感化百姓,自然以治天下。二者的“无为”并不相同。理氏的翻译是对原文的直译,偏向道家的“无为”概念,是对儒家精神的一种误读;而辜氏译文是通过对爱默生的作品《English Traits》中的“non-govemmentand non-resistance”感悟后译出的,对于舜的“无为而治”解释得比较贴切,对舜的形象刻画也较符合儒家统治者的理想形象。两位译者对“无为”理解的不同及二人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两人译出的结果不同。

3.…千乘之国……。

里:A kingdom of a thousandchariots

辜:A State of even the first-ratepower

“乘”的读音是sheng,指的是古代用四匹马的车。在古代,一个国家拥有的战车数量是衡量其实力的重要标准。从互文性来看,两位翻译大家在原文本的理解上和阐释上都是准确的。辜鸿铭采用了归化的方法阐释原文,使目标语读者更容易理解;里雅格则采用异化手法将其直译为“athousand of chariots”,让目标语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两人无论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在这个关键词的理解和阐释上都体现了它与源语文化的互文性。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