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基础重点范文

心理学基础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基础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基础重点

第1篇:心理学基础重点范文

关键词:教材;新课标;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093-01

随着新教材的应用,我们逐渐走进了新课标。新课标下要求人们有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在新课改下,人们发现我们的教学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值得人们去反思,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念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

一、教师教育理念的改变

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数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数学概念,把握数学定义、定理和规律。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因而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过程。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表演者,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是目前数学课堂上较受欢迎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教师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应用的体现,就是是否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形成。具体来说,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有以下的转变:由过去重“教”转变为现在重“学”;由过去重“结果”转变为现在重“过程”;由过去重“问答”转变为现在重“对话”;由过去重“讲解”转变为现在重“引导”;由过去重“程式化”转变为现在重“个性化”;由过去重“强记”转变为现在技能的拓展。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改变,不仅要看教师讲课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仔细考察学生学会和会学的程度以及学生的精神状态。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学生自己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副七巧板,并拼凑图形。学生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不少同学设计出别出心裁的“七巧板”,并拼出了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己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教师应变知识的传播者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传统教法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维活动完全受教师的支配,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的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在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难时,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

第2篇:心理学基础重点范文

关键词:培养兴趣;知识迁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38-01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要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3篇:心理学基础重点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理论课;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最先接触到的是理论课的学习,怎样上好理论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对于理论课的学习,学生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抽象,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得少。第二,老师上理论课时,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理论课给学生的反馈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就以上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探讨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理论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如何导入新课是关键。创设情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热点新闻等,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信息的甄别和引用”这一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我收到一条短信,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你们能告诉老师该怎么办吗?短信的内容是:“我明天就要走了,本来不想再打扰你的,但有些话不说实在难受,又不想给你打电话,害怕听到你的声音。你发短信到923881看我的留言就会明白的!王。”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原本枯燥的理论课顿时活跃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甄别,提高学生对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做到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只有学生切身投入到学习中,教师才能教得轻松,学生才能听得愉快。

二、生动的比喻,幽默的语言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有很多学生对电脑接触得很少,即使接触,也是玩游戏居多,对电脑及相关知识一无所知。对于基本概念和纯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感觉枯燥无味。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讲授时,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将抽象化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使学生乐意学。

如在讲“计算机系统组成”这节内容时,我的做法如下:

师:其实计算机和人类本身极其相似。我们也可以把计算机拟人化,看看各个器件分别代表了人类的哪些器官。

三、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对于理论性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探索,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广泛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既包括相关的书籍、课件、网络资源、实物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老师自己的实践心得等无形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时要注意,不要把各种学习资源堆砌在学生面前,要将资源进行合理分类。

比如,在“计算机病毒”的学习中,把课前准备好的计算机病毒的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分组活动,阅读计算机病毒资料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生物病毒的特征,总结、归纳出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在系统优化这节课中,以上节课安装的“奇虎360安全卫士”软件和“Flash8”软件,让学生思考如何卸载应用软件,以释放占用的磁盘空间。要求学生依据教材上的两种方法,分别删除以上两个软件,并进行分组比赛。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成就感要更强,从学习中能获得更多的愉悦感。

四、多媒体形式展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理论知识比较枯燥,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在实际教学中,适当引入Flas、小游戏、热点新闻等来激发学生热情,让原本枯燥的课堂顿时活起来。

在“信息与信息技术”一节,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的含义是重点,也是难点,书上给的概念比较抽象,于是我根据学生的特点,搜集了玉树地震的相关视频给学生看,玉树的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全国用“下半旗”方式表示哀悼。同时播放了一段灾后全国人民通过不同的方式援助灾民,使灾民重建家园的视频。当看到这里时,不确定性消除。用通俗的语言指出:信息是经过获取的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在讲解信息的基本特征时,以讲故事的形式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空城计”“减灶退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来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并通过抢答的方式做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能更形象地揭示授课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理论课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激起他们学习理论课的兴趣,让学生在享受上机课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理论课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海英.初中理论课教学策略简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5).

[2]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心理学基础重点范文

一、精心备课,不做无用功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讲的是教师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在备课上花功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质量。就同一个教师而言,进行公开教学时,教学效果一般比平时好,原因不是说教学能力强了,而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多了,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

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的收集资料,一遍一遍处理教材,确定教学方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就必将得到提高。

教师的备课过程同时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作为教师,都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这只是教好课的可能条件,如果不去备课,这些可能条件就不能形成实际教学能力。

对此,在中学历史七、八年级的教学中,我认真研读教材,着重分析课程重难点,科学安排教学过程,广泛查找课外资料充实课内知识,积极寻找课与课间、单元与单元间、七年级与八年级间的关系,是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课堂教学抓住“三个必须”

1.重点必须精讲,深入浅出。

我们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学的特点,但是他们的认知、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那么如何使知识点杂多、时间跨度大、范围广的历史教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成为前线工作者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短短的是四十五分钟内,要讲的内容很多,想把一切问题都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授课时分清主次,去繁求简,抓住重点,精讲多练,这样才是科学的合理的。例如,八年第一课《》中“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时,学生觉得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我这样来引出: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开始遭到破坏,一个国家的部分丧失了,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要从经济上看。前,在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同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来,既存在封建经济,又有资本主义经济渗入。这就是“半封建”。

这样讲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这种把教材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的做法,就会把学生的历史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直达历史知识概念的内涵。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够准确理解,理性思辩能力也切实得到提高。

2.现实必须结合,方法灵活。

教学、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更是学生的“学”,课堂教学更应该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避免授课多以“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出现,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同志曾指出:“在教学方法中,应坚决采取启发的、研究的、经验的方式,以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自动性和创造性,而坚决废止注入的、强迫的、空洞的方式”。

不管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不管选择任何一种的教学方法,都应该将启发作为一种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从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师自己教学特点的实际出发,把启发的原理渗透其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好方法。一年多以来,我先后尝试了“历史问题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能力。通过不懈努力,学生们对历史课的兴趣日益浓厚。

3.风趣必须幽默,引人入胜。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课堂上,结合有关知识巧妙地融幽默于教学中,含而不露地引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知识的领悟,可使教学语言生动风趣,可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掌握;同时幽默还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展示。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张冠李戴,常常会闹出笑话。记得有这么一次,让学生简介《资治通鉴》的作者,一位学生爽快地说道:“作者司马迁,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话音未落,笑声四起,弄得这名学生莫名其妙。这时我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多活了一千多年,但这能全是我们同学们的错吗?谁让司马迁与司马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别,谁让他们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史记》与《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名著兼文学名著呢?太像了,太像了,以致于我们看不出他二人还有什么区别?”幽默风趣的话语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重要的是把学生混淆的知识作出了区别,可谓一箭双雕。正如法国一位著名演讲家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

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如果说备课、上课等基本教学实践是元研究的话,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次研究。

第一,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开辟信息绿色通道,私下常和优秀学生、后进生进行交谈,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这对语初中历史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5篇:心理学基础重点范文

1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特征及教师的作用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的开始,正是精力最为旺盛、思维最为活跃的年龄段,同时也是最为敏感、最具可塑性的阶段.从物理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的孩子首先是充满好奇,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的学科,学生身边很多生活现象都与物理相关.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成功引起学生好奇心理的共鸣,就能有效地强化他们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其次是好动,学生小学毕业没多久,正是爱玩好动的时候,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感到学习枯燥而乏味,因此物理教学要充分发掘其学科优势,让学生在活动中融入课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最后是畏难心理,因为初中物理很多章节的内容还是较难掌握的,特别是女学生,她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要稍微弱一点,再加上平常学习遇到难点羞于开口提问,实验过程不愿动手,考试时畏首畏尾,最终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影响学生物理学习心理么?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物理情感的最活跃的因素,有感染力的物理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而且会使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交往时,其语调、表情和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等,都在向学生传达自己学习物理的情感或暗含对学生的期待,产生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一般说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满腔的热情、对物理学的热爱、对学生的责任感,这些都会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物理的情感,有助于物理知识的传授.教师的激情可以感染整个课堂的气氛,丰富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究竟这是怎么回事”中开始学习;又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原来是这么回事”中掌握知识.笔者还组织每周一次总结课,这节课让学生事先准备,在课堂上就这一周所学的内容中感到疑难、困惑的地方在课上提出,然后让其他同学解答,加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2基于学生心理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好奇、好动、畏难等心理特点出发,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2.1结合学生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每一堂课的导入环节是最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的时候.在这一环节,教师用心组织语言、进行创设情境,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对学生整节课的状态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导入环节的设计方法很多,常见的手段有实验导入、故事导入,亦或直接开门见山地进行问题导入,这些方法只要设计到位就能成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引起他们探究规律的欲望,提升他们思维的节奏.

例如“浮力”这一课的导入,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有这样一道微软公司的面试题,请设计一个测量波音747飞机质量的方案(图1).在不进飞机拆解的前提下,你能设计出方案吗?”这个问题一旦提出,学生思维是激发起来了,可能一时半会还摸不着边际.教师继续提示:“这个问题美国很多大学生都答不出,但是中国学生回答起来其实很轻松,以前有个还没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回答出类似的问题.”很多同学想不到,还有点不服气,好奇的念头已经彻底被调动起来.教师再次提醒:“那个小孩儿姓曹,他五六岁的时候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学生恍然大悟:“曹冲称象(图2).把飞机弄上航母,再按类似的方法操作就行了.”后续的讨论就逐渐延伸到有关水对船的浮力的研究.

又例如,在介绍大气压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实验引入新课:将一只易拉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片刻(如图3),然后将其快速倒扣在放有冷水的盆中.只听嘎哒一声,易拉罐被压瘪了(如图4),学生的好奇心理被成功激起:是什么力压瘪了易拉罐呢?有关大气压力的讨论就此展开.

2.2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心理,引导学生实验探究

物理的根基是实验,物理教学最有效的形式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构建认知.另一方面,长时间坐在教室的学生被带进实验室,会有一种新鲜感,他们爱动的天性被彻底唤醒.当然,此刻的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按照科学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分析,从而进一步对本质规律进行总结.

例如,学习“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就要将滑块、平板、弹簧秤等器材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如图5).然而学生实验所带动的不仅是课堂气氛的活跃,更带动起他们的思维,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探究结果:静摩擦力大小、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拖动平板来测量滑动摩擦力更加精确的结论都被学生在实验一一得出.

2.3有效疏导和开解,消减学生的畏难心理

初中物理的难度主要集中在浮力、压强、电路等章节,这些内容对模型建立和数学方法的运用要求比较高,学生感到困难亦属正常,畏难情绪的出现也是本能反应.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能仅仅只是批评,批评会加剧学生的畏难情绪,并进一步令他们对物理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在学生出现解题错误或理解上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引导和纠正,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鼓励,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学好物理的信心.而且教师充满关爱的鼓励会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让学生敢于将自己的困难说出来,让教师一起帮着解决.教师更要在沟通中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症结所在,做出相应的帮扶.

第6篇:心理学基础重点范文

一、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要体现在参与,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所有学生参与一切学习活动。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一是让学生课前预习,进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三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例如:一个应用题让学生讨论如何找等量关系,一个方案让学生讨论如何设计,一个规律让学生讨论如何归纳。四是要求学生凡是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概括,找出规律的内容,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例如,在教授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时,可以要求每名学生自制两个棱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体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然后将展开图贴在黑板上,在整理时将重复出现的删掉。当所有展开图的类型出现后由学生尝试总结出规律。这样下来,学生都能掌握,并且记忆深刻,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也出奇的好。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为达到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应营造浓厚的课堂民主氛围。主要做法:

①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学生,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②尊重学生,相信每人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

③鼓励学生在上课时质疑老师,甚至扳倒教师的答案。

④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三、利用积累本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有的学生感觉上课听懂了,可是却不会应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把老师讲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对问题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所学知识不能及时巩固,所以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求学生拥有一个积累本,将我们做过的类型题和配置的巩固练习题都整理在积累本中,并对这种类型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将小结记录下来,作为今后时常巩固的材料。当然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也是知识积累的一个方面。长期坚持使用积累本并定期检查复习,使学生学会积累,成绩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四、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数学教学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会学生有条理地说明问题。其次,使学生能说。这就需要经常性的培养,日积月累。可以让学生先学着说,试着说,慢慢地提高讲题说理的能力,然后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数学问题。最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多读多分析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已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特别是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来,计算机可以方便地接受外界输入的照片图像声音等信息。根据计算机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将一些十分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算、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例如:在讲《图形的平移》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过观看幻灯片欣赏一些由平移得到的美丽图案,然后根据图案找出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引出平移的定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接着用简约的动画展示小船在网格中的平移,让学生归纳得出平移的特征。计算机的应用形象地展示了平移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增强了教学效果。

六、作业批改呈现多样化

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不仅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学生学习效果反馈信息的重要窗口。精心设计作业内容,分层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能使师生双方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如:

1.书写评语

在学生作业后书写评语主要采用鼓励性语言。如“作业很精彩”,“作业再工整些会更好”,“进步明显”,“不会多问”等。

2.面批

第7篇:心理学基础重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特点;历史;学习兴趣

一、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点

笔者对我校256名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点进行过调查发现,60%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上历史课;90%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和他们交朋友,在他们答错题时多进行鼓励,而不是讽刺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89%的学生要求多上历史活动课和多媒体课;85%以上的学生希望教师上历史课能给他们多讲讲课外的知识,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观点;90%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有风度、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的成长、平等对待学生的教师。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抱着积极的态度;由于正处于青春期,他们自尊心较强;他们个性不断成熟,独立性增强,有自我学习的要求,有展示自我的意愿;他们民主意识不断增长,要求教师能平等地对待他们,而且比较关注教师的修养和人格魅力;他们喜欢活动性的、生动有趣的教学;他们有学习上的竞争意识,表现出较强的好胜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关注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这些心理特点,尝试采取多种有效策略来激发他们历史学习兴趣。

二、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学生对历史学习是抱着积极的态度的,如何使其积极的态度变为积极的学习行为呢?有效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学生和其他青少年一样,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好奇是思维的先导,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引发和激励。笔者在教学中就比较注意给学生创设悬念,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样学生上课注意力就会格外集中,求知欲比较旺盛。比如,不少学生爱看一些历史方面的电视连续剧,我在上相关课程时就告诉他们,你们上好这节课就会发现,电视剧里面讲的一些内容和历史事实是有出入的,这样学生上课就格外认真,回家后还会和他们父母讲电视剧的那些情节是虚构的。

2.针对学生独立性不断增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随着独立性的增强,初中学生的认知活动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对学习有了更多自己的见解。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并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比如一次我在上初三复习课评讲练习时,就有学生提出改错题只要前后通顺就可以了,主语、时间等应该都可以动的观点,我觉得学生言之成理,就接受了他的观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事实上这位学生的意见与中考的新精神不谋而合,而学生的意见得到教师的肯定,学习兴趣自然大增。随着学生独立性增强,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为此,笔者在课堂上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难题等,有意识让他们争论,这样既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又强化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竞争意识增强也是学生独立性提高的表现,笔者就注意在教学中增加竞争的环节,如在历史活动课的教学中让不同小组的同学进行竞赛等,让学生在竞争中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达到明理求知的效果。

3.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点在现时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针对学生喜欢活动课和多媒体课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动身实践、动手制作。笔者会布置学生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如调查我家姓氏的来源、调查我父母的知青生活 、调查我家的文物等。学生很喜欢上多媒体课,而且也通过电脑课掌握了一些基本技巧,笔者就让学生设计一些课的幻灯片,结果从中还发现了不少好作品。这些做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奇妙的效果。

4.穿插引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他强调教学要做到使学生“好之”、“乐之”,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能动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进行“穿插引进”,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所谓“穿插”,就是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学习内容及片段。所谓“引进”,就是配合教学内容有机地“加”进一些知识内容。总的来讲,一并称为“穿插引进”。课堂上的“穿插引进”可以是作品的背景材料、故事、寓言、笑话、诗歌朗诵、角色扮演、抢答等。“穿插引进”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5.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古往今来,人们好不吝啬的肯定历史的作用,如:“欲知大道,必先治史”“读史使人明智”等。这些绝非溢美之词,这样一门智慧的学科理应受到学生的欢迎,但现实却不容乐观。在中学,历史一直被作为副科对待,加之中考开卷考试,所以大多数乡镇中学急功近利,历史课常有主课教师兼任而成为自习课,学生的历史知识几乎为空白,甚至连朝代顺序都搞不清楚,当然学生也不爱学历史课,理由五花八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历史“易学”,他们认为历史就是简单的记忆,记住的就学好了,因此上课不用心听讲、平时不花时间、考前背一背、考试抄一抄就行了。另一种认为历史难学,因为历史对他们而言仅仅意味着大量的背诵和记忆,而他们恰恰讨厌背诵。那么在教学一线工作的中学历史教师面对如此窘境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加强自身素质、激活历史课。与其怨天尤人做无用之功,不如从自身坐起,改善教学方法把历史课上活,展现历史课程的魅力,从而让学生感兴趣、喜欢学。

第8篇:心理学基础重点范文

【摘 要】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趋势,更是教学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创建有效课堂。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课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一特点决定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学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但在化学实验的实际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有的实验不能保证满意的实验效果。

我在长期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辅助化学实验教学,明显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现将一些应用和设想与广大同仁商榷。

一、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课堂中的应用

1.放大细微实验现象

现行的化学新教材中,虽然增加了许多实验,但绝大部分为演示实验,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台上做,学生台下看,因空间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看清实验现象。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放大实验现象,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

例如:《奇妙的金属性质》一节探究Al、Fe、Cu三种金属中,那些金属能与盐酸发生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实验时我们将试管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把反应现象投影到大屏幕上。每个学生都能非常清晰地看到是否有气泡产生以及金属与盐酸反应速度的快慢,演示效果真实可信,便于学生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

还有的实验反应速度过快,实验现象一闪而过,学生不易观察,我们就可以运用实物投影仪和大屏幕放大实验现象,甚至可以把实验现象定格在画面中。

通过信息技术与实验的整合,克服了常规演示实验教学中后面学生看不清的弊端,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2.模拟常见错误操作

在实验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课件模拟错误操作情景,对错误操作可能引起的危害情景再现,引起学生的重视,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例如: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的实验里,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后果如何?可以通过课件模拟演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水倒吸入试管,然后慢慢倒流到试管底部,伴随着一声清脆的玻璃开裂声,破裂的试管画面定格在屏幕中央。

3.模拟危险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具有一定危险性,若在课堂上演示,可能会对师生造成伤害。借助信息技术制成课件,进行模拟实验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浓硫酸稀释的实验,学生往往会有强烈的疑问:把水倒入浓硫酸,会带来什么后果呢?这个实验危险性很大,平时少有演示。我们可以制作课件将浓硫酸滴入水中,通过动画模拟让学生看到硫酸溶液飞溅的现象,加上伴音效果让学生明确实验危险性,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4.模拟微观粒子运动

化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的一门学科,分子、原子、质子、电子、中子等等在物质中无处不在,但在生活中却无法感知,更无从谈起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了,多数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我们可以通过课件模拟微粒的运动,揭示微观粒子变化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例如,“水的电解”实验,通过课件模拟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不断运动,相互碰撞,每两个氢原子碰撞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碰撞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就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课件展示了微粒分开和结合的过程,使学生对粒子间有间隔、粒子在不停的运动有了直观的认识;对水分解的变化有了形象的理解;同时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课件展示过程中,若老师再适当加以引导,观察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变化,会对学生以后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有很大帮助,可谓一举多得。

5.再现化学实验现象

化学教学中经常要对不同时期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总结。信息技术能很好地展示相异反应类型、相似反应过程等。诸如对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进行比较、小结时,如果重做实验,既浪费时间,又无新鲜感。利用信息技术将文字、声音、图象、表格动态再现化学实验,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进一步得到同化,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对传统实验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的,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学生做分组试验。不便于演示、分组的实验,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始终坚持课件精细制作,恰当展示,适当引申,及时回馈,以求最大限度地凸现化学实验亮点,激活课本内容,启发学生兴趣,创建有效课堂。

二、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设想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我们将实验素材综合在一起创建模拟实验室,通过校园网、Internet实现共享。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再现实验情景,并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可以根据反馈信息,不断修改设计方案。如:各种排水装置、集气装置等,都可让学生通过鼠标拖动仪器,组合成各种装置。因模拟实验不受仪器、药品实物等限制,学生可以反复试做。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兴趣,提高了创新能力,这是对传统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发展。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实验教学。只有充分而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辅助化学实验教学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磊.《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第9篇:心理学基础重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物理;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235-01

有效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努力的方向。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重新思考,更新观念,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可以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笔者从初中物理教学现状、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堂效率的最大化、课堂组织管理以及教学评价等诸方面对有效课堂进行了探讨。

1.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简单、机械,有的学生认为学习物理与文科一样死记硬背即可;而有的学生则受到数学学科影响,有畏难情绪,认为学习物理是理科中的理科,对学习物理不感兴趣。加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升学率而实施题海战术,造成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压力大,忽略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心理发展规律,忽略物理学科有趣的特点,从而扭曲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

2.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在内容上添加了大量的插图和"迷你实验室"、"讨论与交流""信息窗""请提问"等多个小栏目,这使教材的形式多样、鲜活,内容也丰富多彩,可读性、可视性、启发性都有了较大的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插图在课堂上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插图来导入课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物理初中三年级的第一章中,安排的插图是让学生通过联想来思考水的旅程,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这就达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效果。因为插图的直观性比较强,能有效地让学生了解在现实中教师无法进行描述的场景。挖掘和发现新教材里小栏目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促进新课程的实行。例如,要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讨论与交流",它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推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合作,为课堂教学营造了一个活泼的学习气氛,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3.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升教师个人素养

课堂教学是活动中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目标的贯彻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合作者,而且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同时建立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多层关系。在这些复杂的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题地位。教师的行为决定了课堂上要发生什么,如何发生以及结果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监控"学生--教学内容"的动态变化。当然对"学生--教学内容"的有效监控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因此这就要求要提升教师素养,培训有效教师。

4.采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所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首先从自身对待学生的态度方式上入手,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老师喜欢学习好的学生无可厚非,对于学习差一点的学生更应帮助引导,或许一次公平的评价,会让差生找回自信,改变他的一生,何乐而不为呢?对学生多一份赏识,现在的一些学生心理素质脆弱,自尊心强,忌讳批评,希望在同学们面前有好的表现,需要表扬和鼓励,师生之间互相赏识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才会被学生所接受。

5.注重课堂管理,创建和谐课堂

什么是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管理目的?笔者认为应该是有效的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要实现这一目的,作为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无论是在做人上,还是在本人的专业知识上都要给学生做个表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其身正,不令而从"的效果;第二,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的结合起来,要把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精练结合起来,切忌让学生进行"题海战","疲劳战",否则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第四,课堂教学要张弛有度,纪律严明,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落实到位。

6.运用多媒体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也广泛应用了多媒体技术,它是一种先进的、高科技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物理教学引入了新的境界。随着多媒体教学走进物理教学中,不仅可以节省老师们用于板书而浪费的大量时间,而且还可以演示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便演示的实验现象、物理图景、物理过程等,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直观的演示出来,使学生百闻不如一见。所以,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物理教学,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去获取知识,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让老师、学生在学习上达到高效课堂。

综上所述,有效课堂的形成是通过长期的努力创造形成的。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创立自己的教学特色,追求教学的有效、高效。通过对物理课堂的精心设计,科学探究,自主学习,激励性评价策略的实施,使学生爱学物理、乐学物理、会学物理,使他们对各种扑面而来的信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学习物理变得积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平淡的生活变得美丽,使平凡的人生变得精彩。这样我们的物理课堂也就走向了有效教学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 岳艳敏.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感想[J].考试周刊,2011,(90):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