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理学总结与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病例教学法;体会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373-01病理学是基础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病例教学以临床病例和临床问题为材料,引导学生将病变与临床表现相互联系,并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思维能力,已成为目前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1]。笔者将自身应用病例教学法的体会和经验浅谈如下。
1 重视病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收集整理临床病例资料是有效实施病例教学的第一步,我们主要根据以下原则进行病例挑选。首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典型、适用、具有现实性的病例。比如,在总论中讲解急性炎症时,可以选择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这种病例虽然简单,但可以比较全面的阐明教学要点。其次,病例收集尽可能完整,包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最后,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加工处理并制成课件。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施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整个病例及相关的图片制成图、文、声、动画并茂的课件,很受学生欢迎。在制作课件时,注重围绕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生发展过程、诊断依据等展开,突出强调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注意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运用及贯通。其实,在我们进行临床病例选择时,发现不典型病例比较多见。比如,都是急性阑尾炎,有些病例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典型,有些就不典型。对此,我们尝试根据学生层次的差别,适当挑选少量不典型病例贯穿于教学实践中。经过对比教学后发现,不典型病例的讨论可以增加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机会,提高学生对不同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全面客观认识疾病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尝试将部分病例的临床处理措施及患者病情转归列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确有提高。
2 注意加强学生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
病理学是形态学科,实践性很强,而疾病的病因及进展是复杂、动态的,学好这门课程涉及多个学科,尤其是临床医学知识。在病理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尚处于低年级医学学习阶段,他们尚未接触诊断学以及妇、幼、内、外等临床学科,因此,在进行病例教学时,需要教师全面引导并逐步拓展学生对疾病的认识[2]。我们常用的方法是课前导入法。该方法要求在新课讲授的前一次课时布置好预习内容,将典型病例发给学生,并对病例进行简单说明,使学生能够通过病例引导预习新课内容。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需注意的是,教师应对一些临床术语、检验结果在病史上作注释,以免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查阅临床书籍,纠结一些难以在现阶段理解的临床问题,失去对病例讨论的兴趣。另外,我们还尝试向学生推荐阅读一些较为简易的临床医学教材读物,让他们对一些临床知识先建立初步印象和概念,以利于课堂病例教学的展开。
3 强调病例教学法的实施技巧
与纯理论讲授相比,病例教学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但是,教师需要清楚,如果认为只要引入病例教学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和教学质量是不对的。病例教学有许多技巧,技巧应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病理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教学效果。比如,多数教师喜欢带领学生进行病例讨论,此时应注意鼓励学生不同看法和不同观点的提出,灵活调节课堂气氛。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对病例进行总结,对理论知识做到恰到好处的升华,使学生逐步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此外,还可以采用定期病例考核评价的办法,来评估已实施的病例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学生是否已牢固掌握知识要点,从而较为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及广度,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改进教学方法。最后,还需要注意合理分配课堂讲授时间,因为展开病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往往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作为理论课授课老师,我们需要清楚教科书理论知识的清楚阐述是进行病例讨论的基础和前提,病例教学是讲解理论知识的辅助手段,二者不可本末倒置。
4 注重病理学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病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一定的临床知识,须掌握相关专业及相关学科知识,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课前需要教师充分理解教材,精心做好病例设计,找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将病例与病理基础知识点密切相连。课中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需对有关问题进行正确、精炼而又合理的解释,并且具有驾权一个充分而又热烈的讨论课堂的能力。这些都是对教师业务能力的挑战。笔者所在学校,校方经常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鼓励并督促教师定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另外,病理学教研室还很重视加强新教师岗前培训,建立新教师听课和试讲课制度,注重发挥高年资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这些都对提高病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授课老师的教学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病例教学法的实施和应用。
结语
通过在病理理论课教学中引入病例教学,笔者体会到,合理灵活地实施病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积极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摘要】在《植物病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五方面提出了自已的建议和体会。教学内容上重视第一堂课教学;教学方法上提倡以学生为本,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比较式及总结式等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和难点,解决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避免重复教学;教学手段上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严格实验实践教学管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教学改革;探索
【Abstract】At 《plant pathology 》content of cours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means, experiment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management etc. five aspects put forward from already of suggestion with realize.Value on the content of course a lesson teaching;On the teaching method promote to take student as origin, construction harmony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aggressive practice inspire type, discussion type, comparison type and summary type etc. teaching method;Excellent turn classroom content of course, outstanding point and crux, solve doubtful point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void repeated teaching;Promote modernization teaching means on the teaching means;Value experiment practice teaching link;Strict experiment practice teaching management;The active stired up a student a study with aggressive.
【Key words】Reform in education;Investigate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强,大学培养人才被赋予新的内涵,大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一定量的知识,更着眼于学生学习体系的构建,基于此,各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都进行了很大幅度的调整,每一门课程都面临着教学改革,如何改革更能适应目前的教学计划,教学效果也更为突出,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在不断的探索和借鉴。《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在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等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和借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重视第一堂课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对于一门新课程的学习,是否对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第一堂课的讲授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甚至于学生会因为这一堂的感觉而决定日后是否会献身于此专业,因此,对于《植物病理学》这门课程的讲授,我们都会精心的组织。
2. 优化课程体系,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植物病理学》的内容涵盖了植物保护课程体系中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及《农业植物病理学》的主要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而且零碎,课程深讲和细讲一方面受学时限制,另一方面会使学生感到枯躁乏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精髓,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非常关键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2.1突出重点和难点,解决疑点。每次上课前,我们都进行充分的准备,将重点,难点,疑点提示给学生,重点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真正把握课程的主线索;难点内容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讲深讲透,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问题的实质,而且还能做到举一反三。对于疑点问题 ,主要是鼓励大家广泛收集资料,深入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2.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启发和讨论尽可能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对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3避免重复讲解。传统的植物病理学授课主要是以作物为主线索进行讲解,这样讲课有利于学生对某一类植物病害的种类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但是会出现类似发病规律的病害进行重复讲解的弊病,其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类似。为避免同一类病害重复讲解,我们改变以往讲各论时以作物为主体线索的授课模式,以病害为主线索进行讲解,可以重点讲解其中一种作物上某种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病规律,然后再利用比较法区分该病害在不同作物上的表现,更有利于学生对此类病害进行系统掌握。
3. 改进教学方法,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讲课效果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并且要以学生为本,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因材施教。为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在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的实践中 ,改革了“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比较式及总结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又搞好了课堂实践教学,提高了讲课效果。
4. 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突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模型、录像等进行直观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等进行现代化教学,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使用动画来展示某些过程,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达到良好的教学的效果。
5. 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践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为了真正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改变了以前仅仅依靠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给学生打分的做法,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对近几年来实验课内容、方法和手段、考试等方面的改革方法和措施以及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实验课上的表现、设计方案、报告结果的分析占期末总成绩的30%。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结果分析的能力。
6. 严格实验实践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严格教学管理。实验之前,必须结合实验内容进行预习,思考和设计实验的方案,预习报告可以提出新问题、新设想或新方案,但严禁照抄实验教材;实验时,可以使用新方案,但必须得到老师允许并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撰写实验报告并做出自我评价。严格要求并不等于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墨守陈规。同时,严格要求应以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破坏讨论氛围为前提,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道、严中有度。
本文通过《植物病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五方面提出了自已的建议和体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 ,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病理学 实验教学 改革
病理学是一门以形态学改变为主的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病理学实践性较强,为满足新世纪国家对“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的要求,我们对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进行了一些改革,具体如下: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教学手段
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主要让学生通过对大体标本的肉眼观察和病理组织切片的镜下观察来了解人体各器官系统病变的特点,使理论课上所讲授的内容通过实验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但这种实验教学手段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缺陷,如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标本的熟练程度较低,因此不易找到的观察位置,且耗时较多,极大地限制了实验课的教学容量;同时实验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逐个在镜下进行指点,在解决同一个问题上常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体标本的示教更是如此,每个带教教师每次只能带几个学生,同一标本需讲解很多次,且由于光线和观察角度的差异,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为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实验效率,我们把多媒体手段引入实验教学。课前教研室组织教师精心编排实验课教学用多媒体课件,课件中的图片主要来源于学生实验用标本和一些教研室在科研、对外服务、交流中获得的特殊标本。我们利用数码相机和病理图象分析系统拍摄了病理标本大体的形态结构,以及显微镜下从低倍到高倍、不同视野下的高清晰图片,并编辑成多媒体课件。通过这些图片的展示和讲解,学生可以很快了解当次实验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快捷、准确地在显微镜中找到相应的结构,便于学生对照观察和记忆,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效果。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了一些少见的人体病理标本图片,编入实验课件展示给学生,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个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在实验课教学中我们刻意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1.要求学生动手绘制病理图片。绘图记忆是形态学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亲手绘制病理图片,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是不可轻视的实验方法之一。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病理切片,然后对照镜下病变的组织器官结构绘制图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增加实践性、综合性实验项目。传统的病理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项目,学生对照课本上的描述观察病理标本。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们增设了实践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如“高脂血症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亲手设计实验,建立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动物解剖后再制备大中型动脉粥样硬化的大体及切片标本,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并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不但动脑而且动手,一步一步地精心操作,边干边摸索,总结失败原因和成功的经验,对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的病因及发生机制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实践性、综合性实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病理学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帮助他们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质的飞跃;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还了解了一些病理学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为日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定时开放实验室
因实验室平时利用率较高,目前我们的实验室开放主要安排在周末,提供给学生的除了病理学的大体标本和切片,还有正常组织学的切片。通过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所需观察的内容,一方面弥补了实验课时的不足,另一方面结合组织学切片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医学形态学课程的理论知识。
四、增加临床病例讨论
病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诊断疾病的能力,是病理学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每个章节我们精选一个来源于临床实际和尸检的病例,在实验课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复习理论内容、查找资料、相互讨论。然后每次实验课我们利用一节课左右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讨论意见,指导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并以各个病例为切入点,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并在讨论中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之间的联系。通过临床病例讨论,锻炼了学生归纳、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他们自行获取及更新知识,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五、加强实验考核
通过对实验内容进行考核,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认真、积极和主动地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实验考核占总评成绩的30%,其中实验考试占20%,实验报告占5%,课堂讨论提问等占5%。实验考试主要通过观察显微镜下切片、看多媒体图片和辨别大体标本等多种形式,力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由于合理利用了考试制度的导向作用,学生们更加重视实验课,实验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实验教学作为教学实践的重要一环,有着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对病理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将不断完善和补充改革内容,使我们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作为一名病理学助教,在平时的尸检工作中有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尸检前的积极准备
首先,让学生们了解尸检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防止学生嘻嘻哈哈,态度不够严肃,而引发家属不满,然后给学生讲解尸检的一般程序、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尸检观摩过程中有的放矢,不盲目。其次,还要让学生温故已经学过的解剖学以及组织胚胎学,俗话说“温故而知新”,众所周知,病理学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的学习密不可分,正所谓不知道正常,何以知异常,而尸检过程与解剖学更是密不可分,所以在尸检前首先要对解剖学知识了然于胸。最后,和学生一起仔细阅览尸检病人的生前临床资料,然后查阅临床书籍和文献,共同分析疾病的发展过程、可能的死亡原因以及尸检过程中要重点观察的脏器,这样做能很好的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发散思维,为以后的临床学习埋下伏笔。
二、尸检中的循循善诱、仔细讲解
在尸检过程中,学生如何能学好,老师的指导非常关键,如果“导”的方法适当,学生的能动性将会大大提高,我的方法是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让他们结合临床资料以及病理知识,分析尸检中脏器的异常,比如:一个脑中风的病人尸检中见心脏肥大,左心室壁肥厚,肾脏变小,表面呈颗粒状,大脑内囊部出血……,多种脏器表现出不同形态上的变化,这时就可以提问为什么各个脏器会出现这些改变,它们之间有联系吗,病人最可能的死因是什么……,这样就能很好的串联大课上的理论知识,让各个系统不再独立,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耐心给学生讲解每一个脏器,重要脏器重点讲解,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比如一个肝脏标本,我会给学生复习肝脏的解剖知识(肝脏的重量、大小、颜色、质地以及毗邻情况),然后结合尸检中的标本,看看它与正常有无差异,有没有出现实习课上看到的肝脏标本的病变(慢性肝淤血、肝脂肪变、肝脓肿、肝硬化……),这样就把尸检与实习课、解剖联系起来,而且生动直观,学生记忆深刻。最后,尸检的脏器都是新鲜的,与解剖课上、实习课上甲醛固定过的脏器不太一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动动手,亲自做一些简单的操作,比如脏器的称重、大小的测量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视觉上有直观的印象,对脏器的质地也有一定的体会。
三、尸检后的带教取材阅片、全面分析总结死因
尸检后,还要进行脏器的取材、制片以及阅片,这时可以带着学生观摩脏器的取材,让他们直观感受被甲醛固定过的脏器与新鲜的脏器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的理解实习课上的大体标本。阅片时先让学生回顾复习正常的组织学结构,然后带着学生在镜下仔细观察,看看每个脏器有无病变、有何病变以及病变之间有无关联。最后就是结合大体观察、镜下观察、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死因,这时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查阅书本以及资料,然后全面分析总结出死因,使知识从被动传授变为主动获取,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在尸检观摩教学中,要与学生多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对尸检教学的要求,找出不妥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同时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总之,尸检观摩教学是提高年轻助教教学技巧和严谨工作作风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值得加强与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洋,朱明华,郑建明,刘伟强.浅谈尸检在医学教育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110-1111.
[2]王建军.浅谈病理尸检的思维方法.医学与哲学,2004;25(10):35-36.
[3]彭雪,靳占峰.法医尸检观摩在五年制教学中的意义.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11(6):684-685.
[4]汪鑫平,龚勇,郑美蓉.关于培养大学生自学能力的探讨----一次尸检病例讨论的启示.九江医学,2007;22(4):62-63.
关键词:高职;案例教学法;病理教学;应用效果
病理学是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是连结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作为未来医学界的后备力量,学生有必要学好病理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案例教学法已在高职病理教学中得到了应用。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导入案例为学生创造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分析和决策,这种方法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了起来,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1 案例教学法的涵义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案例,并以案例为基本素材进行场景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通过与教师、与其他学生之间进行平等沟通和交流学会观察、体验、分析和决策,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案例教学法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和互动。高职病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真实的、典型的病例进行分析和探讨,强化学生病理学综合知识,并使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知识的整合,这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病理学的理论知识,有利于他们知识体系的构建,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分析复杂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而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
2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应遵循的原则
2.1遵循真实性原则 在高职病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对案例的选择有一定要求,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教学成效高低。虽然病理学的外检诊断、医疗纠纷尸体解剖等工作中可以被应用的案例有很多,但是要选择出真正合适的案例还具有一定难度。选择的案例必须是真实且典型的,在案例中不仅要有可以提出的问题,还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案例的选择尽量要贴近学生以后的工作实际,比如医疗纠纷案例中涉及了各科的病理学知识和有关法律知识,这种案例在医院中非常普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比较贴近,能够使学生感同身受,而通过对真实医疗纠纷案例的剖析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尚的医德、临床思维能力、病理知识运用能力,使其逐渐具备过硬的医疗技术,从而为其顺利实现由学生向医生角色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2.2遵循适应性原则 合理选择并设计病理教学案例能够保证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教师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特点,综合考虑其病理学知识结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课时选择难易适中的案例,如果案例过于简单,则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创新思维能力,而若案例过难,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学习热情,不利于发散其思维。案例应能将学生已有知识点体现出来,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创新,使案例应用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对各种知识的整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病理学的乐趣。
2.3遵循规范性原则 所谓规范性原则就是使选择的案例与教学目标保持契合、与教学内容保持联系,禁止随意选用案例。在案例教学内容方面,其概念表述和理论论证应当全面、严谨且准确。在案例设计方面,应使其具有启发性,即通过案例教学能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优先考虑选择典型的、内涵丰富的案例,使学生能通过案例多方位、多角度提出问题,实现各科病理学知识的整合,培养其综合知识应用能力。
3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病理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一种教学活动,对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有着较大的伸缩空间,为现代高职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高职病理教学中应当有步骤、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案例教学,另外要注意在案例教学中必须坚持规范性、真实性和适应性的教学原则。
3.1教学过程 首先要精选案例,保证案例的典型性,通常教师缺乏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仅凭借自己教学经验选取病例往往不够突出,不具代表性,教师可查阅有关文献或是向相关科室的医师进行咨询,然后结合专业实际对案例进行调整和完善,使案例能够更好为教学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服务;案例的选择要结合教学和培养目标,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知水平、实践经验等)和病理教材进行深入分析,避免案例内容的随意性,设计思路应具有引导和启发作用,要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能全方位、多角度解决问题,进而完成病理知识的有机整合;根据案例的应用效果对案例进行评价,通常我们将案例是否具有良好的课堂测试效果作为判断案例对教学适应性的标准。
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编制,凝炼教材内容,剔除落后内容,在每个部分增加问题思考、案例分析和难点突破,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病理分析课学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分析和记录,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比如在分组讨论中,可将学生每7~8人分为组,引导学生带着目的、带着问题去思考,每个小组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后,确定发言人,然后组织小组之间展开具有竞赛性的讨论,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发言,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更深层次拓展案例分析,最后通过总结指出学生分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法,将案例提升到理论层面上来。
3.2案例列举 遵循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原则列举案例。比如在学习完心血管系统疾病后,举出案例:女性患者,78岁,与人发生矛盾争吵后突然呼吸困难,并迅速昏迷,大约1h后死亡,对其尸体进行解剖,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粥样僵化,脑底动脉粥样僵化Ⅱ级,心肌肥大,多灶性纤维化,局灶心肌萎缩,部分肾小球硬化,相应的肾小管萎缩,脾中央动脉玻璃样变。通过对该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并掌握有关冠状动脉粥样僵化症的特点,并对其病理特点做出总结和归纳,最终了解了类似病理发生在不同部位对人机体造成的影响。为了使学生完成知识的整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可选择综合性案例:女性患者,47岁,农民,有胃出血病史,因痛不能起床自理来医院就诊,5年以来,患者双手腕、膝、脚等部位关节红肿疼痛,这种症状在梅雨时节更为严重,有晨僵现象,现象约持续1h,当遇到冷水、干重活时疼痛加剧,实验室检查显示为皮下类风湿结节,RF阳性,X线平片显示患者左手后前位有明显的骨质疏松。让小组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该案例,结合案例内容和深度对学生做出正确引导,给予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病理学学习中形态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病理特点和变化与临床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积极发言,针对学生讨论得出的结果做出及时总结,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使学生主动实现自己所学知识的整合,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知识归纳能力,促进其顺利成长。
4 应用效果分析
案例教学法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了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以教师教授为主,而是要求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和被动记忆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案例导入设置具体情境,缩短了教学与真实案例的距离,当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病理学知识对病例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时,他们的成就感就会大大提升,进而在内心产生一种学习动力,同时这也有利于强化学生责任意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主要以常见病例为教学载体,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分析,敢于提出问题,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这有利于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通过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也大大减轻了教师工作量,提升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当然,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进一步提升案例教学法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成效,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病理学知识,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责任心,同时熟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注意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有机结合,争取做到对案例的透彻分析以及对疾病原因、临床症状等的合理解释。同时,由于病理教学课时有限,而案例教学中的讨论通常需要较长时间,只能分章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优越性无法充分体现出来,教师应当合理把握课时,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尽量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5 结论
总之,在高职病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导入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这种具有创新性和启发性教学法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为他们未来从事临床医学职业打下坚实基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教学实践改革的推进,我们应当在应用好案例教学法的同时不断改进其存在问题,使其更好适应高职病理教学需求,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李燕,尹史帝.浅谈案例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求医问药,2012,10(5):723-724.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pathological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in the ordinary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Sheng ZHANG Runqi
Pathologic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Faculty of Basic Medicine,Xi'an Medical College,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21, China
[Abstract] Medical bilingual teaching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athology is an important basic disciplines of medicine and it is a bridge between basic medicine and clinical medicine. So it is quite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bilingual teaching of pathology. In order to adapt the teaching development, the medical English major was first elected to bilingual teaching in pathology since 2011. Our pathology teaching team is Shaanxi provincial teaching team, and our pathological course is the provincial level high-quality goods curriculum. In recent years, the whole teaching team gained some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aterial, teacher training of bilingual teaching through the bilingual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All of these provide a lot of useful reference for future pathological bilingual teaching.
[Key words] Bilingual teaching; Ordinary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thology; Course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以外文原版教材(一般为英文)为基础,采用母语和外语(主要指英语)两种语言同步授课的一种教学模式[1]。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科技交流的通用语言――英语,逐渐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以及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医学领域中,新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以英文的形式发表,所以英文文献和科研成果在医学工作、科研交流中都不可避免需要接触到,因此要更好地掌握医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英文交流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医学工作者中外语基础参差不齐,这一点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医学在我国的发展,所以有必要从医学工作者的后备军――医学生开始,将英语和医学专业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医学双语教学就成为了时展的必然产物,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医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并能熟练查阅相关的英语专业书籍和文献,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教育部2001年时,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生物医学等专业在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
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因此开展病理学的双语教学十分必要。目前,作为教育部所提倡的教学方法,医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中已陆续开展。但在二本医学院校中,病理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尚处在探索阶性阶段,在整个双语教学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双语教学师资配备不足,比如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等。为适应教学发展,西安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首先选择了英语基础较好的医学英语专业,从2011年开始开展医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尝试,英语专业学生有着相对扎实的英语基础,将来主要在卫生、教育、科研、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医学专业的翻译、研究、教学、写作等。我们病理学教学团队是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所承担的病理学课程是陕西省省级精品课程,在近几年的病理学双语教学实践和探索工作过程中,我们整个教学团队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模式、方法、教材、师资培养等方面获得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将为今后的病理学双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1 病理学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
病理学双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通过英语的思维习惯来正确地理解病理学的专业知识,最终让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进行病理学专业的表达、交流。通过病理学双语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的基础上提高专业英语的水平,并能阅读相关的英文病理学书籍和文献,为将来的医学工作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如果简单地把双语教学等同于专业外语教学,就会背离双语教学的初衷,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对病理学课程学习的热情[3],因此随着双语教学开展的进行,需要教师来不断地依据学生的阶段性反馈及时修改和调整教学目标。
2 病理学双语教学中英语所占比重
在病理学双语教学进行之前,我们首先通过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了摸底,根据每一级学生英语水平的具体情况,再来确定双语教学中英语所占比重。医学英语专业的学生本身医学课程的基础就比较薄弱,再加之病理学专业词汇又相对复杂,所以如果在教学中加入了过多的英语,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还会引起学生对病理学课程的反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按照学生的英语和专业课基础,以及学生在教学中的反馈来选择双语课程中合适的英文比例[4]。我们结合对历届学生的调查和摸底,发现在我校病理学课程双语教学中英语所占的比例以控制在20%~30%为宜。
3 病理学双语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和对策
我们教学团队在病理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感受不少的挑战和难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学生面临的语言障碍和双语师资的缺乏[5-6],我们教学团队成员经过讨论、交流,以及和学生间的多次座谈、沟通,有如下的心得和体会:
3.1 普通医学高等院校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医学专业基础参差不齐
学生是双语教学模式的主体,他们的英语水平和对双语课程的接受程度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双语教学实施之前,很有必要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情况和英语基础(如大学英语四级通过情况)进行调查。先掌握学生的基础,以便在后续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及策略。在普通医学本科院校中,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弱。而病理学又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中的桥梁课程,因此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医学知识的储备对后续的双语教学影响很大。如果一方面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另一方面对病理学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限,那么病理学双语教学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和学生沟通、交流,尽快地接受学生的反馈,及时对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
3.1.1 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影响病理学双语教学效果的,不仅仅是学生扎实的英语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在病理学双语教学模式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病理学双语教学开展之前,我们首先要统一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必须正确认识到关于本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帮助学生着眼未来,充分认识到双语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不要对双语教学产生反感和畏难情绪,并且鼓励学生要克服一切困难,积极参与到双语教学中来。
3.1.2 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病理学英文文献和资料 查阅病理学相关英文资料,这是双语教学模式的最好实践,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英语病理学词汇有更深刻的记忆,另一方面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深造中查阅文献打好基础。另外文献中的新知识和新信息,也会增强学生对病理学双语教学的兴趣。
3.1.3 在病理学双语授课中应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案 在病理学双语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记重要的病理学词汇,在实验课绘图作业中要求用英文进行旁注;在学生应逐渐适应以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英文文献或病案;最后,就可以在双语教学中引入临床病理讨论中,就可以分小组选代表制作PPT,尝试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病案分析。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双语教学,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直接用英语来回答专业问题,还可以布置让学生来做每章节的英文小结。
3.1.4 学校可以考虑开设“卓越班”实施双语教学 在医学教育中双语教学模式的展开并不应该只局限于某几门课程,而应该贯穿整个基础、临床和实习课程中,只有保证双语教学延续性和连贯性,才能真正营造出浓厚的双语教学氛围,真正做到加强医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在普通的医学本科院校中多数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医学课程若使用双语模式则需要相对较多的课时[7],另外,如果采用双语授课模式来讲授所有医学课程,学生整个在校学习时间也需相应延长。因此,在普通的医学本科院校中可以考虑在部分专业中选择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相应延长学制,开设“卓越班”,以便更好地实施双语教学,培养出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优秀医学人才。
3.2 普通医学高等院校中缺乏高水平的病理学双语师资力量和配套的教学资源
为了适应医学发展国际化的需要,培养一支年轻的、优秀的双语授课教师队伍非常必要。在系统的医学教育中,双语教学的开展不能仅局限于某一学科,而应尽量涵盖各个医学,从最初的基础医学课程开始,直至学生完成全部临床课程,都应该配备优秀的、充足的双语师资力量。从事病理学双语教学的教师在精通病理学专业的同时也应该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只有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硬,才可能把双语教学有声有色的展开。在普通的医学本科院校中,师资力量无法与重点院校相比,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较少,虽然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英文阅读能力尚可,但听、说方面较为欠缺,特别是讲授时的语音、语调和语言使用的正确性有待提高,而且缺乏双语教学的经验[8]。
3.2.1 储备和培养优良的双语师资队伍 储备和培养双语师资队伍需要制订长期的计划,要做好储备和培训需要经历长期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加强对教师专业英语的口语、听力、思维方式的培训。首先,在引进教师的时候,外语水平应当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而在选择双语教学师资时更应选择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9]。其次,应该在各方面加强双语师资的培训。例如由我校英语专业教师或者外教对双语师资进行英语听说能力的培训;到国外医学院校进行短期学习培训;到国内具有较高双语教学水平的大学进修;定期举办病理学英文文献的讲座,由双语授课的教师轮流用英文主讲[10];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学校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培训;另外团队内的集体备课也非常重要,双语授课的教师间可以相互进行评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双语教学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团队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有利于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双语教学氛围,能够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各自的教学水平;另外必须建立严格的试讲制度,上岗关要严格把握,试讲这一环节可以发现任课教师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3.2.2 编制适合普通医学院校的双语病理学教材 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的载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很多教师认为,双语教学要开展,就必须要依托英语原版教材和教辅用书。但是鉴于普通医学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从和学生交流沟通中,我们发现,只有少数学生提出可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而大多数都要求使用适合我校学生基础的自编的双语教材,而且国外英文原版教材内容大都和我国的病理学教学大纲不太相符。因此,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双语教材的编制就提上了日程。只有自己编制适合本校学生英语水平的教材,才能真正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否则一味强调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将可能会顾此失彼,造成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抵触和反感,反而使教学效果走向另一面[11]。
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和专业课基础以及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在教材的编写上需要以够用、适度为原则[12]。病理学英语词汇是病理学双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在编写双语教材时,病理学词汇难度要适宜,需要的时候应该辅以中文讲义,一定要适合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在编写病理学双语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同时编写配套的双语版病理学实习指导、提纲、习题册等[13]。学生在听课时可以将提纲当笔记用,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可全神贯注于整个双语教学过程。每章节前应有相应的英文总述,每章节后应附有相应的英文小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对所学内容及时回顾和总结,可以在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中摘取部分经典案例,用作病案分析。
3.2.3 自主研发病理学双语课件 双语教学的开展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我们通过我校附属医院病理科、图书馆、各大病理学网站以及英文原版教材等多渠道收集大量素材,采集了典型病理学学图片、动画、影音资料等,充分利用形态学科的优势,制作出了形式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可将病理学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更能够激发学生对病理学双语授课模式的学习兴趣。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能形成多种刺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不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弥补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影响。
多媒体课件中的英文比例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应该控制在20%左右为宜,这样大多数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专业知识内容,英语比例过高,学生反映将无法跟上课堂进度。毕竟,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仍是让学生接受和理解专业知识,专业英语的提高只能排在其后。另外,为实现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在课件中最好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方便学生接受双语授课的同时较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在课件制作时,内容应该清晰易懂,用词应该精确简练,条理应该明确清晰。同时也可在英文原版教材中摘录部分低难度较大篇幅的内容,并且辅以较多的图片和动画等素材,来帮助学生理解[14]。还可以在每章节讲授结束后,要求学生自己制作简短PPT并进行英文小结,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于学生理顺本章的知识要点。
关键词: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78-03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本课程主要根据地区特点讲授植物病害发生原因、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害防治原理及防治方法,以及主要粮食作物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发展规律和综合防治等,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植物科学方面的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后,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设。然而,该课程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主要教学方式仍然是以“教师―教材―黑板”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最大的弊端和局限性在于教学方法单一且僵化,教学内容固定且知识更新缓慢,重视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较差,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受到抑制,最终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针对上述问题,在理论教学方面通过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方面通过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加强综合性实验环节、鼓励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在考核方面采取多样化考核体系对《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改革。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明显地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理论教学的改革
1.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注重于重要作物病害的讲述,相对而言,对果树、蔬菜等病害较少涉及。近年来,随着各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像果树和蔬菜,由于经济效益高并且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故栽培面积进一步扩大,甚至成为一个省或一个地方的重要或支柱产业。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处的陕西省为例,苹果是陕西省农业的一个支柱产业,是关系到全省的一个重中之重的产业,苹果产业直接关系到陕西省的发展。但是,近年来苹果病害,特别是苹果腐烂病和褐斑病,已经严重制约和限制了陕西省苹果的产量和质量。因此,我们对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大田作物学时分配由原来的90%下降为75%,蔬菜和果树病害由原来的10%提高为25%。
在课程教学重点方面,改变过去的全、多、细的安排和授课方法为按作物和病害的经济重要性来划分,做到重点病害代表性强而且精要,兼顾一般病害。我们一般根据课程学时数和不同地域特点而做出灵活选择。就西北地区如陕西省而言,如小麦三大病害(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马铃薯病害(晚疫病、青枯病)、谷子白发病、玉米病害(大斑和小斑病)、棉花病害(枯、黄萎病)等作为重点内容讲解。讲授时力求全面、系统、深透,并加以研究方法的启示。对一般病害而言,我们授课时仅讲明它们的发生规律及防治要点。而对在南方地区重要而西北地区不太重要的病害如水稻病害,我们让学生自学,了解和掌握病害的发生和防控策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已大大加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及时了解和学习植物病理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科研成果,尽快更新授课内容,尽量传授和指导学生获得更多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讲授小麦条锈病菌生活史过程中,我们及时地增加了小檗作为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并且病菌在小檗上完成有性生殖这一新的发现和知识点,讲述了有性生殖在病菌毒性变异及病害流行中的重要作用;在讲授病原菌致病性时,我们介绍了我们课题组发表在知名科学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小麦条锈菌基因组呈现高度杂合性及特有的遗传重组”(High genome heterozygosity and endemic genetic recombination in the wheat stripe rust fungus)科研论文内容,来加强学生从分子水平和基因组水平对活体营养寄生真菌致病机理和毒性变异的理解和认识;在讲授马铃薯晚疫病害时,我们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Pivoting the Plant Immune System from Dissection to Deployment”科研论文提供的持久控制病害策略为借鉴,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利用病原的核心效应蛋白基因来持久控制马铃薯晚疫病,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和认识植物病理学中的重要的“基因对基因假说”。
2.改进教学方法。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改变过去“三中心”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黑板(多媒体课件)为中心)为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台上台下互动,教与学相互交融的方式,积极推进“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等3种不同形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时有限且固定,然而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作物病害种类多而泛。根据课程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点讲授作物重要以及重大病害,而对发生规律相似的植物病害和一般重要病害以自学为主。例如,以水稻病害为例,我们让学生自主选择任一种水稻病害,自己收集资料和材料制作课件,课堂上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讲述,让学生当一回“老师”,真正地参与教学,体会教学;教师作为“学生”坐在下面和其他同学对讲课的同学进行点评和解答问题。通过这种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收集材料时的艰辛,同时进一步体会到了老师备课和讲课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师生的相互了解和加深了师生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锻炼。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突出案例式教学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讲授中的应用。具体做法为,我们把生产中的病害诊断和病害防治的典型案例融入课堂讲授,让学生在案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启发学生触类旁通。例如我们在讲述完禾本科锈病综合防治方法后,启发学生思考是否这种防控策略可利用到豆科锈病的防治上,甚至延伸到活体营养寄生菌造成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的应用。通过案例学习,启发和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讨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病害认识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在每一章课程内容将结束时,我们布置1~2个具有辩证思维的题目让学生思考。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时间设置为5~10分钟,在课堂上讨论和辩论,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自由发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例如,薯类病害这一章结束后,我们布置这样一个题目“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已经有百年历史,针对病害的防治策略也已较为成熟,为什么现在该病害仍然时常发生且对马铃薯产业具有重大威胁?”我们提示学生通过病菌毒性变异角度出发思考这一问题,辩证思考综合防治该种病害的策略和方法。在研讨课上,学生讨论时虽然有些观点不够全面,但是课堂气氛热烈,积极发言的场面让人高兴和振奋。
3.丰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来讲,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一个有效方法。早在2002年,我们在教学中就推广利用多媒体手段,从而大大丰富和增加了课程教学信息量,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直把网络教学作为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近年来,我们一边教学,一边充实、改进教学课件,先后实施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级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目前本课程的网络建设已全部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课程的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库及实验指导等课程相关资料。网络专门设置了答疑窗口,同学们在预习、学习和复习的时候如果存在疑问,可直接与老师在线交流,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课程组进一步加强了网络课程素材库的建设,已收集植物病害症状图1000余幅,植物病原超微和显微结构图各80和300余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二、实验实践性教学的改革
1.强化实验教学环节。由于《农业植物病理学》为农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其就业及从事高层次研究的学习。因而,我们将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作为本课程教改的重点。在新教学大纲中没有安排实习课和总学时减少的情况下,为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我们使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时比例达到1:1,进一步提高了实验课程学时比重;同时专门安排了8个实验课次中的1个课次内容为植物病害的田间调查与病害诊断。其次,变原来的固定实验课时间为根据生长季节中作物病害发生情况随时调整实验教学时间,1个课次的田间病害诊断根据田间作物病害发生危害情况而确定上课时间。通过改革,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本地常发性病害的了解。
2.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实验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思维能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所进行的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即老师通过讲解要观察的植物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原菌形态特征,让学生对病害有初步认识,然后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形态去印证病害,这样导致学生在实验课上丧失主动性,动手机会减少,缺乏进一步探究病害发生规律的主动意思。
为了克服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首先我们在实验时尽量提供新鲜的植物病害标本或病菌培养,从而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其次,课堂上我们提供实验材料或者安排学生到田间采集病害材料,但是不对病害基本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自己观察病原菌形态,自己查阅资料,自己确定病害,得出初步结果;最后,老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比,共同讨论该种病害病原的特点以及与其他似病害病原的区别,让学生真正能够掌握病害的实质。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对病害的认识印象更加深刻,并且能切身体会到病原物与寄主之间的密切互作关系;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综合能力。
3.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和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有良好科研潜力的学生走进实验室,根据他们的科研兴趣帮助他们联系自己喜欢的研究生导师,通过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或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提高个人的科研素质及动手能力。通过这种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科技兴农思想,增强了学生的科技意识,而且为以后的研究生生涯或科研生涯奠定了较好的知识基础和科研经历。此外,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各种国家级、省级及校级的大学生科创活动、具有当地特色的“田园使者”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服务三农。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在考核方式上我们进行了多项改革。首先,我们结合《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大纲要求确立考核目标,包括考核学生对农业植物病理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技能、专业素质水平等。然后,建立新的多样化考核体系。新的考核体系增加了新的考核项目,课程总成绩由原来的平时考核成绩(10%)、实验课程成绩(20%)和期末考试成绩(70%)3项,变为出勤考核成绩(5%)、分组讨论成绩(5%)、课程研究论文成绩(5%)、实验课程成绩(25%)和期末考试成绩(60%)5项。新的考核体系将期末考试所占比重由原来的70%减少为60%,实验课成绩提高为25%,平时考核成绩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所占比重提高为15%。对于课程总成绩中主要组成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和实验课成绩,我们考核内容设计基本思路就是从基础理论入手,以基本技能培养为突破点,使考核的内容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专业素质提高。期末试题内容通过召集课程组老师讨论,组建习题库。题型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有中英文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和论述题等各种题型,保证每种题型所占比例科学适中。实验课成绩根据学生对实验内容的了解、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实验报告内容的正确性来评定。
该项改革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2011级的三届农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中运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对《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为将来参加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学文,王源超,邵敏,吴耀清,郑小波.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5):68-69.
[2]杨军玉,朱杰华,董金皋.结合学科特点的《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和实践[J].河北农林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477-479.
[3]张爱香,瓮巧云,张红杰,袁军海,吴玉环.农学专业农业病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农业与技术,2010,(12):127-129.
[4]鄢洪海,李宝笃.《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成效[J].农业教育研究,2009,(2):18-20.
[5]齐慧霞.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植保人才――“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改革[J].河北科技示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71-74.
[6]张亚玲,台莲梅,靳学慧.农学专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96-97.
[关键词]教学方法 口腔组织病理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144-02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专业的基础课,是其他口腔医学专业课程的基石。它以形态学为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它是联系医学基础和口腔临床医学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学习,可以从病理的实质变化去解释临床上出现的表面现象,并为口腔临床的正确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打下坚实基础和提供科学依据。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后续口腔临床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探索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质量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采用不同的有效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该课程的教学中,使这门学科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叙述如下。
一、启发式教学法
对于概念性较强的理论部分及难点,我们以LBL教学法为主,以保持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LBL教学法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传授知识具有准确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在LBL教学中我们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古老而长青的教学指导思想,它起源于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教学,其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1]启发式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但其中心思想都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深入思考是我们的目的。如在讲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各章节中我们重点强调牙体硬组织与软组织牙髓的关系,牙周膜的分布特点,牙髓和牙周膜神经的特点等,然后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解释为什么“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牙髓病与根尖周炎的关系及疼痛特点等。同时也为后期讲解牙体,牙周疾病留下思考。启发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复习已学知识,加深巩固现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教学领域中。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枯燥和乏味的现状,授课时图文并茂,不但能便于学生的理解,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教学目地。特别是多媒体在形态特征描述教学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口腔组织病理教学中有许多正常和病理的组织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更加准确和快捷地获得所需知识的直观感受,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在教学领域的普遍应用,它的一些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出来。如多媒体教学授课容量大,授课速度快,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听讲,不容易记笔记[2],使学生思维跟不上教师讲课进度,造成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重点和难点不易把握,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量相对减少,课堂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其次学生长时间观看屏幕,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多媒体,授课思路展开受到一定限制,不能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教师个人魅力的展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二者取长补短,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多媒体课件组织图片真实、直观,而板书、线条图清晰,板书构图示教演绎更具感知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相结合,能使学生思路更清晰,更容易理解。对某些重点内容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适当的采用板书文字、图表和简图插入进行强调,边叙边写,边讲边绘,在书写板书的过程中,学生的目光被转移到了黑板和教师的身上,使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同时也消除了视觉疲劳。板书插入无形中也有效地控制了授课的节奏,给学生留出了消化和吸收知识的时间。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教学法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认知效果,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
三、PBL教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在一些章节中采用PBL教学法。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3]与传统教学法比较,PBL教学法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查找本人所需的信息,提高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2.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按学习需求来驱动;3.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技能;4.加强了各学科间的联系,同时避免了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信息整合在一起;5.密切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培养了人际交流和合作共事的能力。[4]如在牙体病、牙周疾病各章节中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和牙周炎都是一些常见病,有些疾病同学亲身经历过或听说过,吃糖与龋齿的关系多数同学知道,细菌的生物特性在微生物学里已学过,牙髓病、根尖周病和牙周炎病理学上都是炎症表现,病理学都已上过,龋病、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是病变的连续发展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结局。根据教学内容我们设计出适合学生自学研究,同时又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体系,教师作为主持人引导学生提出探讨的线索,逐步引导学生深入问题中,扩展学生已有的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让学生围绕问题找资料,进行问题讨论、思维、推理、分析和总结。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有准备和发言,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对学生分歧较大的问题,给予相关的提示和指导,但留给学生课后继续探讨和解决。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收集到的资料参与讨论,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了学生自发求知、自觉探索的学习理念。通过讨论使学生把各学科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PBL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从单向思维方式转为多向思维方式,灵活运用知识。提高了学生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加强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又避免教师上课内容的重复讲述。
四、实践教学法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涉及大量的组织学和病理学图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实验课的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实验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真正理解书本上对组织结构、形态变化的抽象描述。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实验课主要是看大体标本和显微镜下看切片。显微镜下看切片是难点,尤其是病理切片,学生反应像看地图,里面山山水水,看不懂,很难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病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上采取了将多媒体教学与看组织病理片相结合,病例分析与看组织病理片相结合,看组织病理片与绘图相结合,正常组织形态与病理状态下的组织形态相对照的教学方法,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在实验课引导学生看片,不仅要认识是“是什么组织或病理改变”,更要知道 “为什么”和“结局”。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前后所学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利用短学期实训课让学生制作正常和龋齿的牙齿磨片,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既可以了解牙齿的硬度,又可以观察正常牙齿的形态,以及龋齿的硬度和形态改变,学生对自己制作的牙片很期待,所以在显微镜下看片也会格外认真。
五、结论
长期以来,在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两多两难”,即学习内容多,抽象概念及形态描述多,理论知识记忆难,显微病理形态掌握难。[5]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探索怎样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质量。针对口腔组织病理学理论抽象难懂,微观形态、结构变化多样的特点,我们将多种教学方法在不同章节中灵活运用,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启发引导为主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懂,易记,易掌握。同时,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可以启迪学生的多向观察思维,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具备有效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 注 释 ]
[1] 武向梅.启发式教学法在医学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2(3):169.
[2] 周静萍,王南.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质量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1(2):317-319.
[3] 于述伟,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100-102.
关键词:临床病理讨论课;病理教学;应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000-00
临床病理讨论课顾名思义是通过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结合典型的真实的临床案例,让学生针对这一病症以及这一临床案例进行相应的谈论,教师通过将探讨的问题不断的深化,来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该临床案例的发病机理,发病状态以及治疗方向等,在该过程中能够实际的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在病理教学中实际的融合临床病理讨论课,对于提升病理教学的质量以及提升学生对于病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相应的促进效果,为明确化临床病理讨论课应用于病理教学的观念正确性,需要对临床病理讨论课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意义探讨分析。
1.临床病理讨论课在病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医学发展的不断进步,对于医学领域中各科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目标规定也就相应的提高,病理学就是其中一种学科,病理学是医学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针对病理学教学提出的主要教学要求以及教学目标为学生全面的掌握以及理解病理学理论知识,学生拥有丰富熟练的临床经验,学生能够活用病理学知识,学生病理学学习主动性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对于实际场景病理判断能力强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病理学教学现状与该目标相距甚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病理学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对于学生临床能力不重视,师资力量薄弱,师生关系僵硬,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能力一般,病理知识学习较为表面,临床经验不足,实际应对能力弱,没有探索精神以及没有自主学习意识,病理学教学无法取得进一步发展提升[1]。病理学教学成果不明显,这对于医学的发展而言十分不利,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这一局势,通过对现今病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能够确定病理教学中最需要更正的问题就是纸上谈兵,采取的具体改进对策是引进临床病理讨论课这一教学模式,临床病理讨论课重视临床能力以及临床案例教学和实际的接触,能够实际的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临床病理讨论课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步骤为选出临床案例,提出相应问题,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解剖实例展示,总结知识,这样教学步骤之间的衔接紧凑化,教学的效率质量得到实际提升,学生对于病理知识的掌握更为全面化,同时临床经验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积累。由此可见,临床病理讨论课应用于病理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2.临床病理讨论课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探究
临床病理讨论课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仍旧十分局限,范围十分有限,主要原因是各大院校没有实际的了解以及体会到临床病理讨论课的作用,对于病理教学的实际促进作用,为改变各大院校对于临床病理讨论课的认识,就需要实际的分析列举出临床病理讨论课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进而引起各大院校的注意,对此重视,加强研究以及应用力度,让临床病理讨论课的作用得到全面的发挥[2]。
2.1.临床病理讨论课改进病理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式
临床病理讨论课的引入冲击了传统的病理教学模式,病理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式得到实际的提升改进,具体表现为临床病理讨论课的引入,增加了学生的临床学习内容,增加了学生临床接触的机会,病理教学模式往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向发展,理论实际结合教学模式是一种科学的、合理的、适合现今病理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在该基础上的教学方式也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如临床病理讨论课是采取小组讨论方式,师生辩论方式,实际情景讨论方式,实验解剖讨论方式等,该种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式能够较大限度的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在该环境下学习能够实际快速有效的提升病理教学的质量[3]。
2.2.临床病理讨论课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化提升
临床病理讨论课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还包括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首先通过病理讨论课引入实际的病理案例,让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病症、病理、并发症等,同时提供解剖接触机会,这样能够抓住学生对于新奇事物好奇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于病理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病症的探究以及对于病症的了解逐渐往主动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从抽象往具体化方向发展,对于知识的认知深刻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在此过程中还能够接触到相应的设备以及相应的操作流程,这对于病理诊断的进一步发展有实际的促进作用,临床病理讨论课在病理教学过程中还能够发挥将相关课程知识进行联系的作用,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知识联系能力,锻炼学生知识综合性学习能力,学生在该过程中随着学习的能力逐步提升,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信心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在临床病理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以及自我的理解,在该过程中学生为在课堂上表现不落后,会主动的搜索资料,在该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积累知识,能够为学生今后进行临床工作奠定基础[4]。
2.3.临床病理讨论课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临床病理讨论课还能够增加师生的互动机会,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缓解师生之间的僵硬关系,因此,临床病理讨论课在病理教学应用过程中不仅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质量,还能够实际的降低教师的教学负担,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师在于学生交流过程中也能够逐步发现病理教学的改进方向,教师在临床案例查找过程中也会发现自我的不足之处,进行资料的查询,丰富自我的知识量,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实际的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储备量也得到实际的提升丰富。
结束语:
临床病理讨论课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较为明显,对于病理教学的发展有实际的促进作用,临床病理讨论课能够全面的提升教学方式、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能力、学生学习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素质,这对于病理教学突破性发展有实际的促进作用,病理教学的提升对于医学的发展有侧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丽华,赵静,曹翔宇等.《病理尸检技术及病例讨论多媒体课件》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0(4):577-578.
[2] 李道坤,张帆,山超等.T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地方高校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3,(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