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的社会意义范文

创新的社会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的社会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的社会意义

第1篇:创新的社会意义范文

关键词:宗教慈善组织;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意义;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6-0031-04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悠久而普遍的社会存在与历史文化现象。公益慈善事业是个人或社会团体基于慈悲、同情、救助等观念,为灾民、贫困者及其他生活困难者进行帮扶、救助活动的统称。近年来,全球范围出现了结社革命,世界范围内的民间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很迅速。我国的民间慈善公益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及私人空间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这些民间慈善公益组织中,宗教慈善组织是其重要类型。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是我国宗教界人士与信教群众发挥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作用的现实有效途径之一。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虽规模不大,其作为一支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效应已不可忽视。宗教慈善公益行为对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意义。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慈善公益事业整体上成立时间晚、发展规模小、管理不规范。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的优势、潜力和公信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培育、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宗教界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实践和理论应引起学术界的更多关注。

一、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的社会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对个人道德人格的塑造、民间信仰文化的拓展、人们交往空间和情感的传递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

(一)宗教慈善组织的公益慈善活动对慰寂苦难者心灵,使他们重拾生活信心具有先赋优势。受历史、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现象还比较普遍,扶贫任务异常艰巨。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2012年3月21日对外公布的贫困村名单,广西现在还有3000个贫困村。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2年4月11日公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的通知》,广西还确定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8个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1个。从我国社会救助和扶贫工作效果来看,心灵慰寂的“造血”扶贫和救助方式比简单的物质给予扶贫和救助方式更有成效,对贫困者的内心更为震撼,对其自身今后的发展更有推动力。有学者近期就撰文指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从生存型救助走向发展型救助过程中,应当从生活救助到注重能力救助、从消极救助到积极救助、从单一性救助到多元化救助、从补救性救助到注重预防性救助、从救助管理到救助服务上实现我国社会救助的制度转型”[1]。广西佛教济善会在确定帮扶名单后,就会组织一些义工和志愿者代表前往帮扶对象家里进行救助物质的发放。在受助者接受捐助后,义工和志愿者代表不是马上离开,而是和受助对象及其家庭成员进行较长时间的谈心交流,帮助受助对象分析当前的生活困难和出路,鼓励受助对象树立生活信念,克难攻坚。在准备离开受助对象家里时,义工和志愿者的组织者还会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告知受助对象,并在间隔一段时间后,安排受助对象回访活动,及时了解受助对象的近期情况和困难。这样的帮扶服务方式就会给受助对象更加强烈的生活勇气和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宗教慈善组织的公益慈善活动有利于拓展人们交往空间,增进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群众的情感融合。广西地处中国西南,境内拥有壮、苗、瑶、侗等12个少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之一和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近年来,特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全国各地前往广西谋求发展机会的人员逐年增多。广西佛教济善会以“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正知正觉,共证菩提”为宗旨,秉乘“十方来,十方去,十方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用,同结万人缘”的理念接纳广大义工和爱心人士入会。广西佛教济善会的入会门槛排除了地籍、民族、性别、职业的限制,有爱心又想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者都可以自愿申请入会。所以,广西佛教济善会会员遍布广西各地和全国部分省市。会员们在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组织协调中会进行彼此的沟通和交流,来自全国各个民族的义工们可通过广西佛教济善会这座桥梁不断增进情感交融和民族交往。

(三)宗教慈善组织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扩大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救助主体的力量。社会救助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经过6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低保救助、五保供养为核心,以专项救助为辅助,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国家的社会救助能力和社会救助领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而面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转型期特殊矛盾不断增多和社会救助覆盖面不断扩大的新形势,单靠政府的社会救助显然不能够完全满足社会救助不同层面的需求。有学者早就指出,“面对我国仍拥有数千万贫困人口、贫困问题突出而政府救助能力不足、反贫困任务依然艰巨的国情,我们完全应该在完善、健全政府救助的同时,创造条件开发社会救助资源,推进非政府组织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非政府组织为补充的、立体交叉、纵横交错的、面对社会各类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系统”[2]。广西佛教济善会作为由自愿奉献爱心的佛教徒组成的非营利性慈善事业组织,成立10年来,社会救助领域、受助对象和服务区域不断扩大。仅2011年,广西佛教济善会资助贫困学生165名,关爱孤寡老人88名,建立爱心书屋13个,捐助生活物资近13万多元,还从社会募捐衣物、被褥等寄往山东、云南、、广东、新疆、内蒙古、湖南及广西区内等地的贫困家庭。可以看出,广西佛教济善虽规模不大,但其在特定的民族区域内从事的公益慈善活动对于当地特殊群体的及时救助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二、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宗教慈善组织在慈善捐赠数额、志愿者数量、慈善公益项目、社会服务领域、慈善组织自身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宗教慈善组织还面临转型社会的多维救助需求、专业人才队伍缺乏、善款筹集难度加大、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等发展瓶颈。笔者以广西佛教济善会为样本,对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困难进行分析,以便梳理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型规模的宗教慈善组织目前发展面临的共同困难。

(一)起步晚,规模小。从全国宗教慈善组织的总体发展来看,我国宗教慈善组织的社会公益慈善服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逐渐取得迅速发展。比如,中华慈善总会在1994年才成立。同年,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经政府民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佛教慈善机构,也是中华慈善总会的创始会员和特邀理事。目前,中华慈善总会有300个会员单位。广西佛教济善会成立于2002年,目前会员只有1000人左右,而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的海内外注册会员已达15980人。

(二)组织结构不健全。广西佛教济善会由释克真法师创建,成员基本上是法师、义工和志愿者。目前该会有自己的宣传网站——广西济善公德网,设有济善QQ交流群5个。广西佛教济善会至今还因各种原因未到政府民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没有建立内部管理机构,也没有专职人员,开展的活动主要是由入会较早、有公益激情的义工来发动、组织。与一般慈善组织相比,广西佛教济善会参与人员以佛教信众为主(也存在部分非佛教信众),其成员的奉献精神、志愿服务和信任感更为持久,组织运作的成本相对低廉。但是义工组织者往往受到家庭、工作、能力、时间、阅历、知识结构等自身条件的局限,宗教慈善组织公益事业完全依靠义工兼职进行活动策划、组织实施,对宗教慈善组织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显然是不利的。

(三)组织之间合作太少。广西佛教济善会的交流集中在会员之间和济善QQ群成员之间,很少与广西区内外的其他社会公益组织进行交流,也没有与国内外的企业、公司合作进行公益慈善项目开发,还没有过和境外公益慈善组织接触的经历。广西佛教济善会更多地是把自身看作是一个自发的慈善组织,缺乏对外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佛教里讲的一切随缘教理。

(四)社会监督机制缺失。广西佛教济善会在协会宗旨上明确了开放性原则,包括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理念,勇于接受社会的监督与质疑。它每次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后,会在广西济善公德网上公布捐赠信息、帐目来往清单、活动照片和视频资料等。而广西佛教济善会成立10年来,没有政府相关部门对其开展的慈善活动进行监管,也从未进行过年度财务审计。广西济善公德网上公布的监督电话却是广西佛教济善会南宁地区负责人的电话。这说明广西佛教济善会在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上急需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五)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受义工知识背景、文化水平、人员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广西佛教济善会的公益慈善活动涉及领域比较狭窄。它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不定期向受灾地区群众捐赠被褥、食品等生活物资,向贫困家庭赠送衣物,向贫困学生提供经济资助等方面;主要是先募集爱心人士的经济和物资捐赠,然后把这些爱心人士的经济和物资捐赠转交给受助群体,“中转站”的作用非常明显。它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养老、托幼、医疗卫生服务、环境保护、灾后重建、社会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还没有涉及,服务领域有待拓展,服务能力需要提升。

三、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的管理创新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面临着一系列亟需解决的公共服务难题。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些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仅靠政府和市场来解决显然还不够,亟待社会公益慈善组织的力量来补充。这对我国宗教慈善组织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宗教慈善组织要在慈善理念、管理机制、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变革,突破限制自身发展的瓶颈,才会有能力参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进行管理创新的路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宗教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为重点,拓展宗教慈善组织发展的内生动力

1.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宗教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治理结构一般指治理的机构、体系及其内在控制机制,通常由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组成。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是国外公益服务机构治理的普遍做法。宗教慈善组织要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运行管理机制,采用现代组织策略和精细化的科层制进行规范管理,实行阳光运作,加强慈善工作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和信息公开制度,在尊重捐赠人意愿的前提下,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地公开应当公开的信息,自觉接受信教群众和社会的监督,防止极少数不法分子以公益慈善活动为名开展聚敛钱财等不正当活动。

2.创新慈善救助的内涵和形式,开发宗教慈善组织富有特色的公益慈善项目。宗教慈善组织应当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特色公益慈善项目的统筹规划,探索“以特色项目吸引捐助,以社会捐助推动救助”的慈善模式。要在扶贫济困、救灾、助残、安老、支教、义诊、环保、改善公共设施等方面找准特色项目定位,通过特色公益慈善项目的实施,为不同社会成员参与慈善事业构筑平台、提供条件。要引导公众通过在线捐赠、慈善消费、慈善义演、义拍、义卖、义展等新型捐赠渠道奉献爱心,吸引更多的慈善资源参与慈善事业。

3.增进组织的对外交流,推进宗教慈善组织的合作开放程度。在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社会形势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封闭地成长。宗教慈善组织要顺应并融入时展的潮流,积极开展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交流和沟通。不同宗教慈善组织之间可以发扬不同宗教的优良传统,、合作互补,共同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建设。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宗教慈善组织要适应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和国际合作交流的客观需要,推进公益慈善组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吸引更多国际慈善资源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向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提供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跨宗教的国际性公益慈善服务。

4.加大公益慈善活动宣传,注重宗教慈善组织的社会美誉度建设。组织的美誉度是组织成员通过特定的行动和事件在社会传播并得到社会认可、赞赏的良好评价。组织的美誉度也是一个组织得以发展壮大的品牌优势。宗教慈善组织在加强自身主办的网站、期刊、报纸宣传平台建设之外,还要加大与报社、电视台、电台、网站等传播媒介的合作,以便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得到最为广泛的宣传推介,让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和社会普通群众更多更全面地了解、熟悉宗教慈善组织的情况,最大限度地争取社会慈善资源。同时,宗教慈善组织还要深入到广大城市和农村社区中去,与社区领导和群众取得密切联系。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自己更为熟知城市和农村社区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使社区在遇到需要帮助救助的特殊紧急情况时随时向宗教慈善组织进行告知。

5.推广公益慈善文化理念,营造人人都是慈善家的社会扶持互助氛围。宗教慈善组织并不是宗教,在进行公益慈善时不传播宗教,但是宗教慈善组织可以结合教义精髓,宣传慈善文化的内涵,从而激发人们爱人类、爱社会、爱他人、爱自然、爱生命的善良意识,培养人们的爱心、感恩、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慈善行为在慈善文化的熏陶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社会公益事业的现代转型。

(二)以宗教慈善组织外部管理体制改革为辅助,建立政府有效管理、社会支持监督的宗教慈善组织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1.简化登记注册手续,确立宗教慈善组织的合法身份。目前的社会组织登记仍沿用于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双重管理”体制,即要求我国社会团体组织登记需要经过两个部门的批准,包括业务主管部门的业务审核和登记主管部门的登记审核。这是民间慈善组织一直以来面临的“身份”困扰。近年来,取消双重管理制度,从事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领域的社会组织可以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的新的准入机制已经在北京、上海、广东、广西等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开始试点施行。广西佛教济善会要抓住这个机遇,尽快到民政部门注册登记,以便今后在身份合法的前提下享受到国家的政策、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的扶持。

2.建立和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提升宗教慈善组织项目执行能力。政府购买服务主要是指政府把部分公共服务职能,以转移、委托的方式,提供给市场和社会组织。20世纪80年代后,政府购买服务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兴盛,逐步成为各国政府向社会分担公共职能的主要方式。我国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上海、广东、北京等地方政府也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尝试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的试点。各地的宗教慈善组织可以根据当地政府实施政府购买制度的情况,结合自身优势,积极竞争有实力、有能力完成的政府购买项目,不断提升宗教慈善组织项目执行能力,拓展社会公共服务领域。

3.完善宗教慈善事业监管体系,提高宗教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组织公信力是公益慈善活动的灵魂所在,是社会大众进行捐赠选择的首要考量因素。各地民政、宗教、工商、审计等部门要建立对宗教公益慈善组织的年检和评估工作制度,重点加强对宗教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财务报表和重大活动的监管,逐步形成法律监督、行政监管、财务和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宗教慈善事业监管体系。宗教慈善组织要主动推进慈善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完善捐赠款物使用的查询、追踪、反馈和公示制度,逐步形成对慈善资金从募集、运作到使用效果的全过程监管机制,并自觉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管理、监督和检查,切实提高宗教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第2篇:创新的社会意义范文

医疗改革和医院创新绩效提升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过度向大医院集中,医疗资源受众公平性和医院创新服务水平有待提高[1]。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建立公立医院社会网络,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医生资源、医疗信息和医疗设备的互动共享。知识管理理论表明,知识获取决定了组织的创新绩效[2],对组织创新而言,显性知识起着重要作用,隐性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变量[3]。公立医院的社会网络越发达,医生的互动交流就越频繁,医疗信息和医疗知识交流的频率就越大,促使公立医院获取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而提高公立医院的创新绩效。国内外已有一些文献对公立医院社会网络、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的关系做了相应研究[4,5],但将公立医院社会网络、知识获取和公立医院创新绩效进行整合并探析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如何影响创新绩效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将知识获取作为中间变量,构建公立医院社会网络、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关系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深入探析社会网络影响公立医院创新绩效的微观机理,为公立医院提高创新能力提供理论导向和对策建议。

2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2.1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影响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

对组织而言,知识是竞争力的关键来源[6]。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组织能够从新知识的投入中受益[7]。但实际上,知识常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与复杂性,难以被其他组织获取或模仿,也不会自动产生溢出效应,因而需要组织之间建立社会网络关系,促进知识的流动和获取[8]。医院间的交流越多,医疗信息和医疗知识交流的频率和广度就越大,这将不断强化医疗知识的共享机制,进而推动公立医院获取内部化显性知识,同时吸收对创新非常重要的隐性知识,最终推动公立医院的医疗创新。公立医院社会网络是医疗知识转移的有效渠道,必将影响公立医院的创新绩效。本文以隐性知识获取、显性知识获取为中介变量,构建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影响公立医院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图1)。

2.2研究假设

2.2.1相关概念1)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公立医院社会网络是一定区域内公立医院间所有关系的集合,为公立医院解决医疗社会问题提供医疗资源、信息、技术或各种帮助,这种新型的协作模式提高了公立医院的创新绩效[9]。2)知识获取知识是有价值的竞争资源,具有隐性与复杂性等特点[10],可以依据能否被语言直接表达,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11]。前者能够通过系统、规范的语言明确表述[12];后者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其获取与个人的技能、经验和洞察力关系密切[13]。按照Barney[14]的描述,以书面文字、数学公式和图表等加以表述的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是组织竞争优势的源泉,因而隐性知识难以被其他组织获取或模仿。3)创新绩效创新绩效是指采用新技术后,组织价值的增加。何含兵[15]提出,医院科技创新绩效可以由科研投入、科研过程和科技产出三项指标来衡量。而对于组织的创新绩效研究,国外学者Hagedoorn等[16]则认为组织创新绩效的衡量方法通常包括R&D投入、创新支出总额、专利引用、专利和新产品数量等。以往学者对公立医院创新绩效的研究较少,本文结合组织创新绩效和公立医院科技创新绩效的研究,探析公立医院创新绩效的具体测度。2.2.2公立医院社会网络与公立医院创新绩效组织在社会网络中的嵌入性决定了它的创新绩效[17],已有学者从实证的角度探究了社会网络嵌入性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例如,Stuart[18]从合作伙伴的创新程度、Wuyts等[19]从重复接触作用的角度探析社会网络影响组织创新绩效的方式。公立医院通过社会网络对知识进行整合,最终提高公立医院创新绩效。季六祥[20]从医疗协同网络视角,指出医院间可借助网络结构共同创造知识价值,并且医院间的关系结构决定了医院知识创新能力的高低。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对公立医院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2.3公立医院社会网络与知识获取公立医院社会网络能有效地影响公立医院从外部获取知识的效果。位于社会网络中心位置的公立医院能够获取更多的医疗知识和资源,促进医疗知识的流动和转移,能够改善公立医院的创新绩效[21]。Inkpen和Tsang[22]认为网络联系可以反映组织社会网络的嵌入程度。公立医院的网络联系越多,战略决策和行动受社会网络影响越大,获得高质量医疗信息、技术和知识越多,公立医院创新越容易受到外部医疗组织的影响。建立在信息共享基础上的医疗互动,提高了公立医院社会网络成员理解其他成员的能力,拓展了医疗知识转移的网络渠道,最终促进那些难以用语言精确表达的隐性医疗知识在公立医院间传递和转移。由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2: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对隐性知识获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3: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对显性知识获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2.4知识获取与公立医院创新绩效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知识成为组织提高创新能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23]。公立医院的创新活动不仅需要内部知识的积累,更需要从外部获取新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技术[24]。组织学习和知识获取决定了公立医院的创新绩效。知识的获取和以此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对公立医院发展和创新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也就是说,公立医院的医疗创新活动越来越依赖于新的医疗知识。现阶段公立医院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公立医院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公立医院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公立医院医疗知识的生产和利用的竞争。公立医院创新活动的关键是利用现有的医疗知识有效地获取与吸收外部新的医疗知识[25]。随着医疗知识存量的增加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知识的转移和使用对公立医院创新活动的作用日益显著。对公立医院创新活动而言,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4],医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过程包含着显性和隐性知识的生产、转移,因此公立医院创新绩效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无形医疗资产的积累。然而这些无形医疗资产具有很强的隐性特点,比有形医疗资产的获取和转移更加困难,因而需要公立医院社会网络的支持和公立医院社会网络中各方的信任合作。由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4:隐性知识获取对公立医院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5:显性知识获取对公立医院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2.5公立医院社会网络、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Barney[14]认为有价值、稀缺、不可模仿的资源是组织获得创新优势的决定因素,资源本身并不直接产生创新绩效,而是经过组织的创新能力转化成为创新绩效。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对公立医院来说是一种外部资源,虽然它们不能直接作用于公立医院的创新绩效,但其中的医疗知识、网络渠道和信息共享蕴含着公立医院创新所需的机会和资源。公立医院通过社会网络,获取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而有更多的创新战略选择[26]。公立医院通过获取社会网络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资源,进行同化、转移,最终更有效地作用于公立医院创新绩效。由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6:隐性知识获取在公立医院社会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假设7:显性知识获取在公立医院社会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3数据与变量测度

3.1样本与数据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向公立医院发放调查问卷获取数据。在正式发放问卷前,先进行试调研,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根据调研结果修正问卷。课题组发放问卷600份,回收319份,回收率为53.16%,其中有效问卷197份,有效回收率为32.83%。被调研公立医院的基本概况如表1所示,每年诊疗人次达50万以上的医院比重占51.27%;从员工数来看,100人以上员工的医院占67.01%,比重较大;从不同等级的医院分布来看,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的比重较为均衡。此外,受访者中3年及以上工龄的人员比重较大,占81.22%;在职位分布方面,管理人员和医生的比重占78.68%;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78.17%。一方面,工龄较长的员工、管理人员、医生对医院的运营情况更了解,另一方面,良好的教育程度有助于相关人员对问卷调查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回答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总的来说,本文设计的调查问卷较好地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公立医院的总体特征。

3.2变量与测度

研究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度量方法,根据公立医院实际情况从1~7选择打分。分数从高到低分别代表:非常同意、同意、有些同意、中立、有些不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本研究各变量设计如下:1)公立医院社会网络根据前文分析和社会网络的特点,本研究从中心性、结网意愿、关系强度和信息共享4个维度考察公立医院社会网络的特征,共设计13个题项[27-30]。2)知识获取公立医院知识获取分为显性知识获取和隐性知识获取两个方面。参考以往文献,公立医院显性知识获取分为医疗需求信息、医疗技术发展信息和政府医疗政策信息获取3个维度[3],每个维度设计3个题项,其中医疗需求信息指一定时期内患者对医院医疗服务的需求信息,医疗技术发展信息指医疗机构采取的治疗措施不断发展的信息,政府医疗政策信息指政府颁布的医疗机构的奋斗目标、行为原则、工作方式等具体措施信息。公立医院隐性知识获取分为医疗技术研发知识、医疗创新管理知识和医疗市场开拓知识的获取3个维度[3],每个维度设计3个题项,其中医疗技术研发知识指新医疗产品和新医疗技术从创新构思到最终技术确定的相关知识,医疗创新管理知识指医院为提高医疗技术在管理活动中运用的相关知识,医疗市场开拓知识指医院应用人口统计市场、地理市场开拓新医疗市场所需的相关知识。3)公立医院创新绩效结合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本文采取创新管理水平、创新服务水平、医疗技能水平、优质医疗资源受众比率和医疗专利申请数量5项指标对公立医院创新绩效进行测度。

4假设检验与结果

4.1信度与效度检验

在进行问卷数据分析前,先考察样本信度和效度是否能够保证研究的有效性。信度是指问卷测量结果的内部一致性程度,采用Cronbach'sα系数来反映;效度检验主要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检验。调查量表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形成,在最终发放问卷前进行了小范围问卷发放和修正,因此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指设计量表与预期评估内容的同构程度。表2、3表明,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基本达到标准,除SR4、IS3和MMK3因子载荷小于0.7外,其余题项均满足要求,因此删除此三项。修改后的量表满足信度和效度要求,可用于后续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2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即两个变量关联程度分析,常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表示。表4给出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公立医院社会网络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72;公立医院社会网络与隐性知识获取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20,与显性知识获取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39;隐性知识获取与公立医院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9;显性知识获取与公立医院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76;显性知识获取与隐性知识获取相关系数为0.905。由此,假设1至假设5得到初步验证。

4.3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可以评价模型的拟合性,以此探究研究者提出的变量间关联模型与实际数据是否拟合及拟合的程度。根据Kale和Singh[31]的研究,本文采用卡方和自由度之比(小于2),RMSEA(小于0.08),TLI(大于0.9),CFI(大于0.9)等指标判断结构方程的拟合结果。表5显示了3个不同模型拟合的结果,理论模型指整体模型;模型1是整体模型分开后,隐性知识获取的中介效应检验模型;模型2是整体模型分开后,显性知识获取的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表5表明,理论模型的拟合结果未达到标准(CMIN/DF值大于2),由于隐性知识获取与显性知识获取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将两个中介变量分开,分别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模型1是对隐性知识获取进行检验,图2为模型1的路径系数图。表5表明模型1的拟合结果符合标准。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对隐性知识获取有正向影响,隐性知识获取对公立医院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假设2和假设4得到验证。表6显示模型1中公立医院社会网络、隐性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三者间的影响效应: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对公立医院创新绩效的总效应为0.83,其中直接效应为0.40,间接效应为0.43,直接效应略小于间接效应,说明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对公立医院创新绩效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隐性知识获取在公立医院社会网络与公立医院创新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验证了假设6。采用同样方法对模型2即显性知识获取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图3为模型2的路径系数图。根据表5所示,模型2拟合指标符合标准。表7显示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对公立医院创新绩效影响的总效应为0.84,直接效应为0.13,间接效应为0.71,直接效应远小于间接效应,表明显性知识获取在公立医院社会网络与公立医院创新绩效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验证了假设7。

5结论

第3篇:创新的社会意义范文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医护英语教学;教学模式;语言和认知

随着医疗卫生对外交流日益繁密,对世界性医护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0,2001,2006),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原有的基础英语(EGP)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在医护类院校开设医护英语课程是高等医护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Theory)是关于认知是如何发展的理论,由Vygosky于1978年提出,[1]该理论包括中介(Medi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活动(Activity)和临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等核心概念。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人的认知发展是个人主体与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不断交互的结果。[2]

一、社会文化理论融入医护英语教学的可行性探讨

二语习得的研究属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以斯金纳(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忽略了有意义的学习。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该理论将学习者视为个体的信息处理者,将人的个体学习孤立化、简单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社会因素对语言学习和发展的制约作用。前苏联维果茨基(Vygotsky)于1978年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的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中介论(Mediation)。“中介”是指人调节物质世界或个人世界与彼此的社会和心智活动的过程,[3]语言和任务本身就是中介活动。活动理论(ActivityTheory)强调以“活动”为核心描述人的认知发展,明确社会活动是主体学习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形式。中介和活动不仅明确了学习的社会活动的本质,也建立了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活动之间的认识论关联。社会文化理论的最近发展区(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和支架理论指个体可以在有帮助的促进下,可以使成人在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跨越已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几年在国内,我国的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社会文化理论,并尝试在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下,研究我国的英语教学。不少学者从社会文化理论的不同角度介绍了调节理论、活动理论、最近发展区和支架理论。在教学实践方面,卞少辉将社会文化理论教学观和课堂互动话语策略有机结合起来,[4]有力地佐证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课堂的互动话语研究的积极推动作用。段玲琍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和英语阅读教学领域的研究状况,[5]尝试建立一个社会文化理论融入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模式。这些研究关注了社会文化理论,并尝试将社会文化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但对社会文化理论在医护英语教学中的研究还是空白。医护类院校开展医护英语教学的时间不长,已经有不少学者关注医护英语的研究,有的从职业和学习需求、课程建设、教材选编和教学评价等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医护英语的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也有从语料库辅助医护英语教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二、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医护英语教学创新模式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医护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既有医学专业技能又通晓外语和外语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分级目标包括英语在日常医学工作的情景对话,英语记录和填写病人病例,用英语完成医学交流任务,医学工作英语文献资料阅读,英语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等等。

(二)教学环境

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宽松教学环境,积极发挥教师的支架性作用,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有意义的“可理解性的输入”,发挥同伴的合作学习机制,学习者能在老师或者同伴的帮助下,积极参与活动,最终发展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有效降低学习者的学习焦虑情感。

(三)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组织应该将语言和内容有机融合,围绕学生所学的专业情景展开教学,包括问询,科室及医生介绍,挂号,化验,检查,出入院,药房,临床会话,电话巡诊,病例书写,等等。教师围绕这些主题来开展系列教学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病例分析和实地医院情景扮演等,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的参与与讨论不仅掌握了一个完整的医护过程,还从中学到了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人文背景知识。这个教学活动过程呈现为一个借助语言活动的问题解决过程,体现了与任务、语言为中介工具的交互活动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医护英语教学采用形成性评估,加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过程监控等机制,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用武之地。

三、结语

本文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论证了医护英语教学的社会文化活动的本质,进而找出二者的契合点,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情景的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价方面等方面来探讨医护英语教学的新模式,旨在为医护英语教学研究在理论上提出新的思路,同时也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对目前在一线工作的医护英语教师的教学产生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Vygotsky.L.S.MindinSociety.TheDevelopmentofHigherPsychologicalProcesses[M].Cambridge:HarvarsUniversityPress,1978.

[2]WertschVygotsky.OnLearingandDevelopment[J].HumanDevelopment,1985.

[3]Lantolf,J.P.&S.L.Thorne.SocioculturalTheoryandtheGene-sisofSecondLanguageDevelopment[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

[4]卞少辉.认知与社会文化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4).

[5]任荣政.ESP教学“5W1H”要素分析[J].外语界,2012(2).

[6]段玲琍.社会文化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应用[J].语文学刊,2014(8).

第4篇:创新的社会意义范文

关键词:创新德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德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学开始实行,让学生从小就做好人生的规划,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完成自己的责任,从小学开始,切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小学生形成一种认真、负责的处事态度,从某种程度上推进小学教育全方位的发展。

一、创新德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

小学生被喻为是祖国的花朵,小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关系着祖国未来发展的状况。所以,创新德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小学生做起,一步一步地创新德育工作,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更为深刻,愿意主动去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逐渐形成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小小的力量,让德育工作的进行更顺利。

二、如何创新德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要让小学生真真切切地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去领悟这其中的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牢牢地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文字,还要根据它的精神实质,去社会实践。其次,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认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自己未来的学习生涯做一个详细的规划,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最后,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小学生去生活中感受社会,从小就要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能多给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养成一种认真、负责的价值观念,让祖国的未来更加光明。

综上所述,创新德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息息相关,需要从小学生开始培养。努力创新德育工作,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观念,为学生创造和谐美好的学习环境。

第5篇:创新的社会意义范文

[论文摘要]和谐思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维基础,而和谐思维的形成则必须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对辩证法理论的误读,实现从强调对立斗争的传统辩证思维向突出和谐共生的现代辩证思维的转变,以此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今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层理论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先需要人们形成和谐思维。而要真正形成和谐思维,就必须对传统辩证法理论进行创新,实现从强调对立斗争的传统辩证思维向突出和谐共生的现代辩证思维的转变,才能使哲学理论更符合当代的实际,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哲学的理论根据和思维方法。

一、传统的辩证法理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立斗争思维之由来

从理论上说,辩证法作为一种自觉的理论形态始于德国古典哲学。在那里,辩证法始终是围绕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统摄问题而展开的。它体现了西方近代以来的启蒙理性的文化精神,是高扬人的主体地位,通过人的能动活动来征服和改造世界的哲学表达形式。它固有一种西方文化的向外的,通过冲突和斗争而占有和征服的倾向。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使人类征服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极大增强,更坚定了人们通过斗争、竞争而促进发展的信念。在这样的理论思考方式中,对立斗争比和谐统一具有更重要的地位。由此,对立和斗争就成为辩证思维的主旋律。

理论的思考反映着现实。这种强调对立斗争的辩证思维,正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初期社会矛盾尖锐化的反映。资本主义现代化初期,人们幻想以理性为工具,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物质生活,促进社会进步。但对自然征服和占有的态度,最终不但使人与自然尖锐对立,而且对自然的征服会反过来作用于人本身,变成对人的统治和压迫,造成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压制和剥夺。

也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使马克思接受了这种思维,资本主义早期血与火的历史使马克思坚信,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对立和对抗的历史,阶级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引发的一系列对抗和冲突中度过的。这样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就会被理解为对立斗争的同义语。

第6篇:创新的社会意义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创业教育;思考

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区和策源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义不容辞。高校创业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业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创业教育的水平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理论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创业教育相互联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全社会形成仁爱、诚信、正义的良好风气。[1]而高校创业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诚信经营、正当竞争等手段,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作为一个优秀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正处于关键时期。由于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的影响,加之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社会阅历浅,很难对整个社会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常常以怀疑的眼光看待社会和他人,从而造成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劲头不足。体现在创业教育实践中,经常会出现竞争中缺乏商业信用,遇到挫折容易退缩,选择项目经不起市场考验,商务活动的处世方式缺乏果断等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准确回答了作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公民个人的基本遵循,为科学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第一,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充分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体现时代价值的目标和追求,自觉克服价值取向、发展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矛盾状态。第二,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充分理解历史传统与时展的高度统一性,将传统文化与现实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认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其后果,自觉弄清主流与支流之间的区别,进一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充分理解“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所蕴含的意义,在遇到困难时能沉得住气,以坚定的毅力,在伟大的创业实践中实现自我。

(二)创业教育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了创业的想法,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开始了创业的实践,所有这些都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我们发现还存在一些诸如理想信念淡漠、价值观念扭曲、诚信意识缺失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在创业活动中进行克服。第一,通过创业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珍惜目前大好的创业机会,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第二,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正确分析创业过程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增强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第三,通过创业教育,教育广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创业与民族经济振兴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第四,通过创业教育,让大学生真正懂得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在个人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他们运用道德的标杆来规范和端正自己的创业行动。

二、现状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创业教育引领不足

高校是创业教育的责任主体,大学生是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但长期以来,由于高校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在大学生中存在着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观念不正确等突出现象,从而使得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难题。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创业教育的顺利推进。

(一)面对未来,理想信念模糊

理想信念是人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是人的精神支柱。坚定的理想信念会变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为人们的行为活动提供方向和目标,产生行动的意志和情感,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前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过程中,妨碍大学生自觉开展创业实践的力量和原因可能来自多个方面,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许多大学生面对未来有迷茫,人生的价值观、利益观出了偏差,导致指引他们行动的动力系统即理想信念模糊。据调查显示,23%的大学生将未来人生目标定位在追求真理、建设国家方面;71%的大学生定位在个人事业与家庭上;56%的大学生希望生活安乐、随遇而安;4%的大学生专心于追求各种物质享受。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大学生人生目标模糊,对社会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没有目标意识,不能形成通过努力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意志;另一方面,大学生奋斗目标不坚定,缺乏坚定目标的信念。态度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行为决定于态度,态度决定于理想信念,没有成就出彩人生的理想信念,就不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干事业。上述数据表明尚有许多大学生对于未来人生目标有不确定性,抱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态度,多倾向于满足低层次的个人理想,忽视高层次的社会理想,不能很好地将理想信念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相结合。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前提,也是个人融入社会的立身之本。大学生普遍认为诚信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品质之一,是创业的必要条件,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中诚信品德非常重要。但是面对竞争时,部分大学生并不重视个人诚信建设,考试作弊、伪造个人简历、随意毁约等行为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据调查显示,在考试作弊原因选择中,首先是由于平时学习不努力,为了避免挂科和重修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选择作弊的占30.4%;其次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获得各项荣誉;更有18.6%的学生认为所学课程没有实质意义,所以采取作弊手段蒙混过关,草草了事;一些学生在考试作弊问题上怀有从众心理;还有极少数学生已经习惯考试作弊。由此可见,考试作弊等诚信意识的淡薄既有社会大环境、学校教育引导不够的影响,也有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的影响,但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差,自身修养不高、自律能力不强,缺乏足够的道德评价能力,对社会上良莠不齐的现象不能明辨是非,容易随大流,把观察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的本质,从而误导他们失去诚信观念,而寄希望于投机取巧。

(三)面对压力,社会责任缺失

责任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角色及所承担义务的诠释,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然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也正是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产生了自己的责任,对别人负责是责任,对自己负责也是责任。同样,一个大学生也要在承担社会责任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大学生在空前残酷的竞争压力下,缺乏作为事业和家庭顶梁柱的责任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婚恋中缺乏斗志,逃避责任,表现出趋利浮躁的风气,更多地注重追求物质享受。同时,以个人为本位,一旦涉及个人具体利益,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得失,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缺乏对未来的人生发展规划,一旦发展前景不能顺利实现,容易产生迷茫。

(四)面对挫折,心理素质较差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里,创业大学生们承受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很大,经常会陷入心理困境。为此,面对挫折需要加强心理锻炼、提高心理素质,养成积极向上、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良好心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挫折。虽然人们总是希望能一帆风顺,但创业道路上的挫折总是不可避免。不少大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越来越弱,尤其当面对自己所希望的目标在付出种种努力后,目标需求却不能得到满足时,极容易产生紧张心理和消极情绪反应,甚至无所适从、焦虑、抑郁,逐渐形成精神疾病,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及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成为大学生成长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主要有这样几种表现:第一,生活苦闷,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压抑着自己对经济条件改善的欲求,导致自我封闭,从而加重心理压力;第二,学业苦闷,学习上的相互竞争、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考试压力以及考试成绩与期望之间的差距等,成为不可承受之重;第三,恋爱苦闷,为自己处理不好异性关系或恋爱关系而苦恼;第四,人际苦闷,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心理素质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出现一些矛盾,困扰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对策思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业教育创新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业教育创新,就是要在高校创业教育中,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行为等,提升大学生创业综合能力的教育及其过程。

(一)用社会主义理想激发创业精神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引领高校创业教育创新的强大精神武器,也是激发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巨大精神动力。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首要内容是要在共同理想的号召下,激发出大学生强烈的自主创业兴趣,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使大学生在主观上愿意进行创业。[2]第一,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敢于用知识、技术、风投资金、寻求合作等多种途径创立新的工作岗位,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中,磨炼意志,发展自我。第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新形势下开展创业的机遇、困难与艰辛,培养创业机遇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凭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开创自己的事业。第三,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美好的前途,在注重创业成才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担负起对国家和社会前途与命运的责任意识,走好成才创业之路。

(二)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创业行为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社会主义道德是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同时体现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成败。推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应该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创业道德,规范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和创业实践。一方面,强化对大学生创业者道德认知的引领。在大学生创业行为过程中,通过理论教育把创业的法治、诚信等道德规范和要求教授给学生,使社会要求的创业准则转化为大学生的个人准则和行为指南。另一方面,提升大学生创业者社会义务和道德责任的情感担当。社会责任感作为维系社会人才市场存在和运行的一种内在于人们良知里的要素,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核心能力之一,不仅左右其自身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发展,更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三)用社会主义价值引领创业取向

大学生的创业取向是创业者对创业目标的目的性认识,是创业时采取的行为方式判断和选择的标准,一个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选择怎样的创业目标和创业方式,都会受到创业取向的影响。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社会各种价值观呈现出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高校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中,需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价值引领大学生创业行为。具体而言,第一,要在价值目标层面,超越对创业教育功利性的狭隘认识,不能把创业看作是解决就业困难的无奈选择,为创业而创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高度,以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创业教育理念,以发展个人兴趣特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视角,指导具体的创业教育改革活动,最终促进大学生人才素质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3]第二,要在创业理念层面,指导大学生创业者实现和谐创业,自觉把个人兴趣、专业特长、经济目标与社会需要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第三,要在创业行为层面,增强法治思维,自觉用法律法规约束自己,采取合法合规的创业手段,保证依法办事,把创业的每一个步骤都置于法律法规的许可范围内,决不能为了利益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四)用社会主义精神提升创业素质

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是对大学生创业者能力、心理、胆识等全方位素质的考验。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来改造大学生的主观世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为创业实践和创业成功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第一,提升创业意识,做好创业思想准备。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增强自我实现、追求成功的创业愿望,清醒认识创业过程的困难与风险,以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克服创业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将创业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执着追求,顽强拼搏。第二,提升创业心理品质,做好创业心态准备。大学生创业之路必然充满艰险与曲折,不仅需要大学生创业者独自面对变幻莫测的激烈竞争,还需要正确决策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并能够持续保持积极沉稳的心态。第三,提升创业资源意识,做好创业技能准备。大学生创业者除了努力拓宽人脉、信息、资金、团队等外部资源外,还要注重积蓄好创意、思路、技能等内部资源,这样才会使创业活动成功的几率增大。第四,提升创业竞争意识,做好创业风险准备。在激发大学生激情创业的同时,要让大学生创业者客观评价自己的创业能力和资源。在鼓励大学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夺取生存权的同时,要让大学生创业者理性看待创业竞争失败的风险,做到想赢也能输得起。

作者:张宝强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鲍艳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第7篇:创新的社会意义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统计创新 有效策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得到稳步的确立。要完善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统计部门及时提供大量的准确的经济信息、科学咨询和有效监督,以利于宏观决策和调控机关充分地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培育和发展市场,这就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统计作为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工具和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突破原有的时空局限,进行积极的创新。

一、统计观念的创新

由于中国统计是从前苏联引进并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难免具有深深的计划经济烙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许多原有的统计观念、统计行为和统计规则与市场经济国家的差距原来越大。只有创新统计观念,以国际通行统计观念、行为、规则为标准,在思想上确立统计是市场的检测仪,是调控市场、服务市场的指挥棒的认识,才能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多年不变的机械求全的统计报表制度和简单肤浅的分析处理模式,研究我国在建设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使统计科学和统计活动的各个环节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要求,提高统计的公众认知程度和国际可比性,更好地发挥统计科学和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统计理论的创新

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不可能有行业和学科的长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统计工作也必须以先进的统计理论为指导。传统的统计理论一般以统计指标为主,缺乏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在统计分析理论方面偏重于统计指标的简单界定和计算,忽视了宏观定量分析和宏观模型分析。使得统计定位模糊,处理层次偏低国民经济核算口径、计算方法与市场经济核算体系存在较大差异,统计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需要,我们必须以统计理论创新为先行。在全面考察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现代统计理论,如波浪理论、江恩理论等。逐步实现我国统计理论与西方完全市场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更能反映市场,贴近市场。

三、统计管理的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这一大背景下的统计管理创新实质是对政府行为的重新界定与调整,其核心是改革统计管理体制,转变职能,努力实现统计产业化、市场化、法制化。首先要确保统计机构的独立及完备,提高统计数据的抗干扰能力;第二要参照国际通行的统计规则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统计立法,提高统计法规的可执行性。第三要加强统计独立执法,促使统计执法检查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提高统计执法检查的实际效果及统计法规的权威性。第四要逐步推行统计制,确保统计数据源头的质量。第五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和监督办法,积极引导、依法管理民间统计调查、咨询行业,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四、统计方法的创新

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下,统计方法的创新应着重于统计分析、统计标准、测算方法的创新。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国际惯例,改进统计指标体系,做好统计口径、计算方法、审核原则、数据来源的建库管理,使之科学、合理、实用,完善统计指标计算方法,提高国际可比性。建立科学、实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尽量减少全面调查,积极运用方案简单、指标较少、符合国际规则的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专项调查。建立具有国际可比性的统计标准体系,参照国际标准规范统计指标分类标准、统计调查方法标准、统计分析方法标准和统计经济模型标准。借鉴西方经济统计分析的最新成果,实现多学科方法交叉运用,将数理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多元分析、博奕分析等现代数学理论方法应用于统计中。

五、统计手段的创新

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统计工作复杂化、统计信息网络化越来越突出,相应的统计手段也必须从一支笔、一张表、一把算盘的数据采集、人工计算向统计工作计算机化、网络化不断地推陈出新。为此,我们首先要做好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更新升级,构建统计信息网络,打好统计信息化建设硬件基础。其次,要统筹规划统计标准、统计指标、统计数据、统计分析模型数据库,提供统计信息化的良好接口。第三,要做好统计专用软件的开发利用,创建统计信息网上采集、整理、加工、、传递的方便快捷通道。第四,采用先进的统计模型分析软件,使统计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在线开发和自我增值。

六、统计服务的创新

传统的统计服务原则是:“政府为主、社会为辅”、“先内后外、政府优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原则必须改变。统计信息作为社会信息的主体是社会的共有财富,不仅要服务于政府,更要服务于广大统计信息的提供者――社会大众,并通过采用国际标准公布统计数据,丰富统计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拓展公众平等、方便地获取统计信息的渠道,提高统计数据的公众认知度及统计数据的权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统计创新是一项关乎宏观规划、决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每个统计工作者都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将统计这一特殊行业对国民经济的信息、预警及决策支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薛景文.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统计工作的创新.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第8篇:创新的社会意义范文

一、创意产业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创意产业,又称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等,最早出现在1997年,一般认为,其概念来自英语Creative In,dustries或Creative Economy,是由英国首先提出的。创意产业的概念比较宽泛。概括来说,创意产业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 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业。创意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特别是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价值产业。创意在这里是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产物,创意产品是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物化形式,特别是数字技术与文化、艺术交融与升华,技术产业化与文化产业化交互发展的结果,可以渗透到许多产业部门。正因为如此,创意产业很难从传统产业类型中完全分离开来。

2 创意产业是集艺术、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一种软实力的体现,它可以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激发民族的创新能力。事实上,那些重视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国家的“软实力”也得到了增强。

3 创意企业人员主要是知识型劳动者,拥有能激发出创意灵感的设计高手和特殊专才。创意从业人员的工作有其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他们不断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的创造性内容,职业能力既来自于个人经验积累,也来自于个人灵感的进发。其生产方式是以脑力与体力、手工与信息化等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实现智能生产与实时敏捷生产。在发达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后工业化社会的进步,教育、研发、文化、金融等众多领域的创意人群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正在增加。

4 创意产品是文化与技术相互交融、集成创新的产物,呈现出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特点。创意产品有其相同的特性,即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运用知识和技术产生出新的价值,是创意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电影、电视、广播、录音带、音乐产业、出版业、视觉艺术产业等文化产品,是与新科技和传媒相结合的产品,达到大量生产并掀起全球性商品流动与竞争。而传统工艺或创意设计产品,可能为手工的、少量生产的产品。它们都呈现出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特点,它们的价值并非局限于产品本身的价值,还在于它们所衍生的附加价值。如那些具有版权的产品,包括书、电影和音乐的出口能够比服装和汽车等制造业产品出口获得更多的利润。

二、创意产业的国际发展状况及-g经验

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客观现实。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营销和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各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以各自独擅的取向、领域和方式迅速发展,展现了一幅创意产业全球蜂起的热烈景象。从国际上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都是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他们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 英国。英国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国家,10年来英国整体经济增长70%,而创意产业增长93%,显示了英国经济从制造型向创意服务型的转变。2003年,英国首相战略小组指出,用就业和产出衡量,伦敦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金融业。一年中伦敦的境内外游客在艺术文化方面的花费超过了60亿英镑。目前英国的创意产业对英国GDP的贡献率已达8%,全国创意产业相关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在伦敦就集中了50万创意相关产业链的从业人员。在过去8年,英国创意产业平均年增长率达到6%,比英国整体经济增长速度高出一倍多,许多享誉国际的外国品牌产品如苹果的IPOD、宝马的MINI汽车的创意灵感都来自英国设计师,英国已逐渐成为世界创意之都。

近年来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政府积极的推动政策是分不开的。英国政府的推进措施主要集中在支持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企业财政扶持、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出口扶持等方面。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加强创意产业的基础研究。英国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包括创意产业的出口政策与做法、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创意产业产出、出口、就业统计数据、产业的发展现状等等。这些研究为英国政府制定创意产业政策提供了完整的信息支持,从而保证了政府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连贯性、一致性。(2)培养公民创意生活与创意环境。措施包括:开放更多的博物馆及将所有数据档案数字化等,期望通过教育培训、支持公民的创意发展,提供给公民更多的与创意接触的机会,使人们可以享受创意生活,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3)重视数字化对创意产业的影响。政府积极计划应对数字化潮流,研究数字化对音乐消费的影响及知识产权保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对数字化发展趋势的电影产业政策等。(4)积极探索国际合作与交流。英国致力于寻求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英国政府认为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英国与其它国家在创意产业领域的合作,促进不同国家创意产业从业者之间的交流,可以消除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产生互补的效果,有利于本国创意产业的发展。(5)为创意企业筹措资金。为创意产业从业者寻求资金,是1997年创意产业专责小组成立后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目前采取的措施有:提供各地可供给创意业者资金的机构联络方式;英国科学、技术及艺术基金会(NESTA:National Endowments for Science,Techn,ology and Arts)对于具有创新点子的个人,提供发展资金等。

2 美国。美国的创意产业2001年产值达5351亿美元,约占CDP的5.24%,从1996年开始,创意产业已经超过航空、重化工及汽车等传统领域,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近年来,版权产业在美国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部门之一。据《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2004年报告》提供的数据,2002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达到6262亿美元,占GDP的5.98%,总体版权产业增加值为12540亿美元,约占到美国GDP的11.97%。在就业方面,2002年核心版权产业就业人数有548.4万人,占美国就业总人数的4.02%。同年,全部版权产业雇佣了1147.6万人,占美国就业总人数的8.41%。美国全部版权产业的就业规模直逼美国保健与社会救助业(从业人数1 530万人)、制造业(美国制造业21个制造产业的就业人数为1 450万人)。

第9篇:创新的社会意义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创新做法

前言: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致力于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事业中。国家的相关部门根据我国的国情,针对于具体的事情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进行全局性控制和策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重要的发展依据,为此,我们就有必要对其进行日常化、具体化以及生活化的践行,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增强其执行力。

一、推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正所谓“态度决定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新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建设目标,其能够有效的对社会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建设进行一个方向性引导,这样的引导能够使人们能够明确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对其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产生一定积极的影响,也能够更好的帮助人们对自己的奋斗目标进行更为有效的确认,这样才能够增强中国民族的凝聚力,使得全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而提高国家相关政策的执行力[1],提高国家相关政策方针在人们心中的重要位置。为此,我们就要有效的推动社会价值观,而且其本身也是我们国家其他建设方针提出和建设以及执行的重要核心耐性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其对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

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的创新做法

从上文的阐述中,我们能够充分的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此,我们就要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对其进行认真和有效的分析,并且做到不仅在宏观上理解它的理论概念,而且还要能够在行动上将其践行,将其发扬,将其显现。充分的做到人人实践,人人参与。那么我们通过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曾维的一些实际行动和调研来充分的对推动社会核心价值观日常化行为给予有效的了解和创新。

曾维在本次的关于对社会核心建筑观的调查中,它首先调研的地点是沈河区红巾社区,其走进社会的文化长廊,通过相关的图片展示,对社区的优秀事迹进行了解,同时期还与农民工的劳模以及正在亭子里纳凉的社区居民进行有效的攀谈和交流。他提倡大家生活在邻里互相帮助的环境里就是一种幸福,他希望能够出现更多的社区高人[2],能够将这种无私奉献和关爱传递给他人,正如冰心所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经长途点缀的香气弥漫,让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曾维对效老爱亲的行为给予了了解,坐在一些孝老爱亲的典型居民家中,与其交流了真心体会,其能够对将一些孝道进行深刻的讲解,并且对一些孝心行为进行了表扬。除此之外,曾维在大东区北海社区,也对一些志愿服务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了解,例如:“钥匙管家” 、“爱心门铃“等等,曾维详细了解了这些项目的开展新情况,而且对于居民自愿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等多种管理模式进行了充分的鼓励和支持。而且其还与社区的志愿者代表进行了密切的交流,更好的增强了人们的自觉性。

曾维还走进了黎明公司的李志强“的办公室,对相关成员的实际和优秀良好的行为进行了了解,而且还与正在忙碌的李志强进行的认真的交流,他高度赞扬了李志强的先进事迹,并且对其优秀的品质给予了肯定。曾维还要从培养企业的文化和先进典型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者身上给予有效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曾维还对学校的活动进行了了解,其认真的观看了一些图片作业展览,学生们在家庭故事中找到的爱、敬诚、善,其认为家史能够将家庭熏陶和学校教育以及孩子的成长给予有效的集合,有助于孩子们的成长,更有助于青少年实现更好的成长[3]。

曾维还在座谈上指出,道德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能够通过交警服务以及关爱他人等一些道德手段和方法入手,有效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具体化、以及生活化,有效的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新风尚,进一步的将社会的道德正能量给予有效的传递,从而不断的激发全民共同行动的精神。我们就是要将这种社会主义核心观落实到小的地方上,进一步的使其进行划,明确具体的措施,真正的使得社会主义核心观成为人们的言行准则。通过量的积累,不断使其发生质的变化,针对于一些经常出现的问题,我们要能够自觉的将其做好[4],引导其发生良好的价值判断,更好的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使其能够健全社会全体人员进行共同合作和共同工作的体系,加强对先进行为和先进典型的道德引领,大力的培养情感青少年的道德素养,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引领人们共同合作,去一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其能够直接对人们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政策和理论,我们要想使其能够真正的发挥功能,就应该充分的将其贯彻到具体的生产和生活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和生活化,这样才能够使其发挥真正的价值和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为此,我们要在实际的研究中和践行中,不断的对其贯彻方法给予创新和完善,从而促进我国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帅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维度下创新富民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14-17+22.

[2]张红霞,王娇娇. 论多元思潮影响下的青岛市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3: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