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重点范文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重点

第1篇: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重点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学质量现状原因

学前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阶段,不仅属于公共教育范畴,还属于社会公益范围,提高学前教学质量和水平,有利于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让孩子从小就接触一些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知识与环境,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一,政府扶持不到位,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阶段的基础,具有公益性特点,为适龄幼儿提供教育,政府应该给予大力扶持和帮助,但是由于管理工作不到账,而且公办幼儿园数量不断减少,民办幼儿园则日益增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干预与管理力度。第二,师资力量不足,影响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不少幼儿园教师数量缺乏,而且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部分幼儿教师由其他专业转变而来,缺乏专业的幼儿教育管理工作经验与科学途径和方法。第三,教学内容超前化,导致学前教育出现“小学化”现象,在部分学前教育阶段,一些教师比较主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甚至把小学内容纳入教学范围,忽视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导致教学内容小学化,增加幼儿的学习负担,缺乏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二、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有效建议

1.建立学前教育指标体系的保障机制。

为提升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保证学前教育的持续稳定与发展,应该建立学前教育指标体系的保障机制,从机构人员设置、经费投入和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提升保障力度。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和教学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重点建设学前教育的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一个完善和专业的学前教育指标体系,包括政府政策、执行模式与评价监测等。其次,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以此保障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工作与资金投入的顺利开展与进行,进一步完善我国学前教育数据线和指标等相关制度与经费的保障。再次,应该构建一个社会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学前教育管理的队伍与研究机构,教育部门与高校、行政部门相联合,建立专门队伍,一起完成学前教育体系的制定、修订、决策、实施和评审等,使我国的学前教育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2.积极构建学前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

现阶段,我国的学前教育体系分析模式与理论基础不够明确,容易导致学前教育工作在开展中遇到指标缺失、概念模糊不清、难以操作等现象。所以,在完善我国的学前教育体系过程中,应该与学前教育的发展需求与特点相结合,以及与国外先进而成熟的理论相接轨,从而研究与构建初中一个符合我国学前教育特色的理论框架或基础。我国的学前教育指标比较注重内容机构、设施、经费和人员,而国外学前教育指标不仅包含这些基本要素,还囊括社会与个体、教育和经济等多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而且随着教育国际化和教育公平等理论知识的发展,不断对学前教育指标进行细化或调整,保证更加适合当前的学前教育现状。根据以上分析,我国的学前教育指标不仅需要包括基本教育要素,还应该包含教育发展过程、多个逻辑关系,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理论框架。

3.构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指标

体系。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比较随意,导致部分关键性内容缺失,为有效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应该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和完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指标体系,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指标内容尽量全面覆盖,包括学前教育需求、背景、投入、实施和结果等多个环节,以及幼儿教师、幼儿和幼儿园基本设施等,综合反映学前教育发展的特点与现状;其次,重点关注可以反映学前教育质量的指标,包括教育规模、幼儿园设施、幼儿教师队伍质量等,有利于监督和评价学习教学水平的发展;再次,注重可以反映我国学前教育效益的指标,突出教育效果、学生成就和经费利用率等多个指标,有利于发现问题,然后调整相关的措施与政策,提升学前教育的教学效率。最后,加入反映我国学前教育公平性的指标,重点关注残疾、贫困等家庭的孩子,保证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均衡。

三、总结

总之,学前教育作为十分重要的一个教育阶段,国家政府部门与教育部门应该高度重视,针对学前教育中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然后研制出相关的对策,全面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保证幼儿能够健康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陈颖.我国学前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第2篇: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重点范文

关键词:幼儿 学前教育 心理诉求 有效性 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家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从根本上来说,知识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俗话说“学习要从娃娃抓起”,面对国家不断发展富强的新态势,幼儿学前教育就成为了培养社会未来接班人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幼儿学前教育还普遍存在一定的不良因素,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师资力量有所欠缺,不利于国家教育事业的整体进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找到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予以解决,各单位一定要重视起幼儿的学前教育,加大力度进行整改,从而促进我国幼儿学前教育水平的进一步完善。

一、幼儿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没有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想要保证幼儿学前教育的有效性,就一定要坚持为学生服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要满足孩子的心理诉求。但是,据调查了解到,很多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知道一味灌输知识,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严重阻碍了幼儿的学习效率。

第二,没有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和艺术启蒙。随着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幼儿学前教育不仅要传授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和艺术细胞。不过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将培养孩子的能力素质放在教学的首位。

第三,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的关键,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学生年龄尚小,教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对幼儿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一旦教师的行为不够严谨,就起不到榜样的示范作用,也达不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幼儿学前教育的重点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我国当前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想要彻底解决这些弊端,提高教学质量,就一定要找到幼儿学前教育的重点,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予以落实。

(一)教育要满足幼儿的心里诉求

幼儿学前教育的孩子年龄尚小,在心理思维上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教师要做好学前教育就必须充分了解孩子的实际需要,结合他们的心理诉求开展教育。具体来说,幼儿的好奇心理、模仿能力都相对较强,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在教学问题的设置上选取积极健康,与孩子实际年龄相符的知识。另外,教师还要做好榜样的带动力量,以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规范行为引导孩子,让他们从小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加强对幼儿智力能力和艺术启蒙的开发

幼儿学生的年龄虽然不大,但是却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有着很强的模仿和记忆力,并且一旦记住终身受益。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首先,教师要锻炼学生的观察力。例如,可以带领孩子做一些辨识小玩具的活动;其次,要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教师可以通过反复的交流、对话、写字来增强幼儿对汉字的记忆;最后,教师要增强幼儿的语感,多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进行对话、古诗词的练习,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

幼儿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良好的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幼儿学前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艺术辨识水平,做好艺术启蒙。例如,教师可以适时的播放一些音乐,带领孩子进行舞蹈创作,让他们在曲子中感受到情感的表达。这样做不仅仅能够提升孩子对艺术的喜爱之情,还有助于稳定他们的思维,陶冶孩子的情操,发现他们的特长爱好。

(三)制定幼儿学前教育的完善体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基础,幼儿学前教育的有效性也是如此。对孩子进行教育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有健全完善的体系规章作保证。因此,相关的幼儿教学单位和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诉求制定出科学的规范政策,明确规定学前教育的内容、时间、教学方法,并严格按照体系执行,从而保证教学的有序性。

(四)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改善教学方法

教师是幼儿学前教育有效与否的关键,各教育机构要坚持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和道德水平,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为幼儿教学质量的提升作铺垫。具体来说,各单位要做好岗前教师培训,选拔真正具有幼儿学前教育资格、喜爱孩子,愿意为工作奉献的教师,并做好岗位的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素质修养。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完善自我,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幼儿容易接纳的方式进行授课,做到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幼儿教育机构还可以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积极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和素质修养都过硬的教师队伍,并与其他幼儿教育集体组成联盟,派遣有潜力的教师对外交流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教学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幼儿学前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良好的学前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培养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因此,幼儿学前教师一定要坚持自我能力的提升,做到教学从学生的实际诉求出发,不断培养孩子的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农村学前教育是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规划纲要》确定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与难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0,12:3-6.

[2]杨蓓.幼儿学前教育的具体方法[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4:131-132.

第3篇: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重点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困难

学前教育的普及,是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为农村学龄前儿童提供更多教育机会,是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当前,很多农村地区都存在着幼儿园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同时,市场经济环境下,幼儿教育机构的数量越来越多,市场竞争形势日渐激烈,为了满足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高期望,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日益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前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解决当前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从改变教育观念、增加政府投入、合理规划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和完善幼儿教师保障制度等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1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差

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农村地区幼儿园的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在办学条件方面与城区幼儿园相差较多,一方面是幼儿园占地面积较小,无法为儿童提供足够的休息和娱乐场地;另一方面是在硬件配置方面相对不足,在游戏设施、教学设施方面都相对较为匮乏,很多农村幼儿园只配备了简单的桌椅,玩具一般只有蹦床和滑梯等传统幼儿玩具,缺乏现代化教育工具.

1.2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农村幼儿园普遍缺乏安全的管理制度,对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工作都没有进行规范化管理,有些规模相对较大的幼儿园虽然制定的规范,但是却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在教学活动的设置方面、学生的安全管理方面、儿童饮食卫生等方面都取法起到有效的管理与监督作用.

1.3农村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中,具有幼儿教师资格的人员比例很低,很多幼儿教师都是高中或者初中学历,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所以存在着数量少、素质低、流动性大等特点;同时,由于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普遍不高,而且大多没有社会保险,加之农村幼儿教师数量少,每个教师承担的工作量很大,所以很少有高素质的人才愿意从事农村幼儿教育职业,这也是造成农村幼儿教师流动性大的原因,只要获得合适机会,农村幼儿教师基本都会选择跳槽.另外,由于缺乏专业的幼儿教育学习和培训,在职的幼儿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方面都不高,而且缺少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进程.

1.4农村幼儿园存在安全隐患

很多农村幼儿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首先在幼儿园的园舍建筑方面,没有达到建筑工程的施工标准,很多园舍都是由其他建筑改建而来,缺乏足够的安全措施,影响师生的人身安全;其次,幼儿园的安全保卫工作流于形式,大部分幼儿园都配备了保安、医务室,但是相应的安全保卫工作却没有得到有效开展,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幼儿的晨检工作也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另外,有些跨区域距离较大的幼儿园,在校车的问题方面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有的校车司机无证驾驶、校车超载情况普遍存在.

2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

2.1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不正当竞争激烈

近些年来,学前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而政府为了鼓励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到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在幼儿园的审批程序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的、宽松的政策,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所幼儿园建设,给予很多政策帮扶,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幼儿园的数量快速增强,也无形中增加了农村幼儿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幼儿园为了争取获得更多的生源,利用降低收费标准的方式增强竞争力,与此同时,收费标准的降低自然会造成幼儿教师的薪资和福利方面受到影响,而很多教师在薪资较低的情况下也无心开展工作,导致幼儿园教育质量下降.这种不正当竞争环境下,对幼儿教育的质量以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

2.2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

事实上,有很多家长和幼儿园也认识到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问题,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但是,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不得不让幼儿园的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上课认真听讲,还要布置家庭作业,导致很多幼儿园的孩子也失去了本应该有的快乐童年.而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长都希望让孩子可以进入到城区的小学,因此不得不在幼儿园阶段就疯狂的补课,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需要,也为了在竞争中获得生存,不得不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安排一些小学课程,导致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日益严重.

2.3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管理的缺位

民办幼儿园始终是农村地区开展学前教育的主要力量,而随着农村民办幼儿园数量的增加,竞争日益激烈,幼儿园以盈利目的的目标越来月明显,由于政府针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使得农村幼儿园在经费、课程、教学活动开展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

3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的措施与建议

3.1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发展观

目前的农村幼儿家长有两种极端的观念:一种认为幼儿教育就是花钱请人带孩子,保证孩子能吃好、睡好就可以;另一种则认为幼儿教育是孩子上小学之前的基础阶段,所以幼儿教育必须要培养孩子的读、写、算能力,只有在幼儿时期奠定基础,才能保证顺利进入小学.这两种极端观念的存在,是影响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健康开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首要的就是观念的改变,可通过举办幼儿家长教育座谈会、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幼儿家长讲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在开展学前教育方面的政策方针,使农村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有客观的、正确的认识.在农村幼儿园中定期举办亲自活动,使家长可以参与到幼儿教育活动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使家长更好的了解幼儿教育,也可以获得幼儿家长更多的配合与支持,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3.2加大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学前教育的有效开展,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具有显著的公益性特征,而农村学前教育是否可以得到有效开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学前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水平,所以必须要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而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政府投入力度不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一方面要将学前教育纳入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战略中,并且明确规定在学前教育中的经费投入比例,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保障;另一方面则要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在保证政府主体投入比例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的投入,可以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另外,对于农村地区某些贫困家庭,可以考虑给予足够的优惠政策,帮助更多儿童获得学前教育的机会.

3.3对农村幼儿园进行合理规划

农村幼儿园无论是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需要进行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在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乡镇地区,可以建设至少一所标准化的中心幼儿园,满足乡镇地区居民和周边地区的幼儿入学.通用是,可以依托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周边地区的幼儿园开展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可以通过中心幼儿园的示范和敷设作用,为周边地区的幼儿园办学提供参考;其次,对中心幼儿园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鼓励与周边幼儿园的合作,可以方便不同地区的适龄儿童参与幼儿教育,既可以促进周边地区幼儿园办学水平的平均增长,也可以减少幼儿父母长途跋涉接接送幼儿的繁重任务.另外,在一些相对较为落后的偏远地区,可以在公共场所设置幼儿活动室,由幼儿园的教师参与,并且对家长进行学前教育的系统指导,加强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

3.4完善幼儿教师保障制度

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低是制约农村幼儿教师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水平.要注重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为幼儿园配备具有专业幼儿教育专业资质的幼师,严格执行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同时,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且给予幼儿教师足够的重视,在薪资标准、福利、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将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纳入到政府财政体系中,为幼儿教师提供更多保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集中表现在经费、家长的需求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进程,也阻碍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发展.对此,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财政状况的差异,选择与当地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学前教育发展路径,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

作者:王达 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阳曼超;孙启进.论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社会科学,2012(12).

〔2〕武岭.公平与效率关系视域下的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4〕张作岭,张莉.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03).

〔5〕杨莉君,曹莉.中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06).

〔6〕但柳松.普及农村学前教育:挑战、机遇与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0(03).

〔7〕张霞,夏婧,杨冬梅.强化政府职责,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普及———来自浙江省的经验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0(08).

〔8〕刘占兰.农村学前教育是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规划纲要》确定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与难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0(12).

第4篇: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重点范文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5篇: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重点范文

学前卫生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骨干、核心课程之一,与“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并称“三学”。学前卫生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本专业学生高素质、强实践的重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完成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前卫生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是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的前沿课程。学前卫生学主要围绕学前儿童以及托幼机构的卫生与保健各项工作重点,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展开论述,为本专业学生全面理解幼儿园保、教育工作,提升学生保、教育理论素养,并形成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后续的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以及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等课程的学习起着一定的过渡作用。

基于学前卫生学课程的重要地位和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性,结合当前学前教育新形势、新要求,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中,要有重点的处理好与课程相关的几方面问题。

1 要做到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相衔接

幼儿园教师的质量决定学前教育的质量。“国十条”和刘延东国务委员的讲话都强调: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1)《专业标准》基本理念

《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些基本理念充分反映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价值取向、基本信念。其中,能力为重的理念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的能力确保保教工作的科学性,并在实践中通过研究和学习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2)《专业标准》中和学前卫生学相关要求

《专业标准》中,在对待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和行为方面,提到了注重保教结合,这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专业标准》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生命与健康,并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层面全面提出了要求,提出:要熟知幼儿园的安全应急预案,掌握意外事故和危急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在专业能力层面,要求教师能有效保护幼儿,及时处理幼儿的常见意外事故,危急情况下优先救护幼儿等。

幼儿园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保教结合”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利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组织和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都是幼儿园日常保教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因此,这四个方面也成为《专业标准》中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基本内容。而这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保”的能力培养,在职前教育中主要依靠在学前卫生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

2 要做到与学前教育岗位“零距离”

“零距离”上岗是现代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是高职高专院校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的迫切需要。从学前卫生学课程来说,要实现相关职业能力培养的“零距离”,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学前卫生学任课教师团队

任课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决定“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质量,为了适应“零距离”上岗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任课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要求每位教师定期到学前教育机构实践,鼓励教师指导、参与、承担学前教育相关课题研究,引导任课教师为学前教育机构服务,重视任课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

(2)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按照“零距离”上岗的要求,需要突出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做到“教、学、做”合一。

在课程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紧紧围绕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规格要求,结合本课程特点构建适宜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课堂素质教学与实践素质教学密切结合、融为一体,采用以学生为本位的师生互动策略。有针对性地采取“将课堂搬到校外”、“将幼儿教师请进课堂”等教学模式,将课堂听讲与课下自学结合起来,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结合起来,教师示范与学生分组训练结合起来,真实教学环境学习与模拟情境练习相结合,学生第一课程学习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等,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较好的教、学、做效果。

(3)建立起合理的实习实训机制

实现“零距离”上岗需要建立高职高专院校和学前教育机构共同参与、推动的实习、实训机制。结合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和工作实际的要求, 应主要将生理、营养、护理、急救作为学前卫生学实训的重点。

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训,建设好校内学前卫生学实训室。学前卫生学实训室的建设主要是为学生在学习学前卫生学时提供验证课堂教学内容的机会, 并对重要的实践内容模拟、熟悉。模拟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情况。

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见习、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要落实学前教育机构接收学生见、实习制度,保证学生至少各有一周的时间在幼儿园见习、实习,并安排专业老师现场指导。通过在学前教育机构的“传、帮、带”进一步强化学生保育技能操作训练。

3 要科学选择教材、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手段、教育评价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实践也经历了改革风雨的洗礼。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学前儿童卫生学在教材建设上也几经更改,且随着教育理论创新和学前教育的改革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1)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学前卫生学教材和内容选择要密切学前教育机构的的保育实践,能系统地阐述学前儿童(0至六七岁)卫生与保健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注重教中有保,保中有教,保教结合,保教并重,要有较强的应用性;涵盖学前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与保健、生长发育、心理发展特点与保健、健康评价、营养卫生与保健、日常护理与保健、疾病及其预防、常用护理技术与急救技术以及生活保健制度和托幼机构的环境卫生等内容,既有要学前儿童保教理论的讲述,又要有对托幼机构日常保教工作的具体实践指导,还要有生动活泼的实例描述,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综合性教材。同时,要根据教材范本,综合教学实践,制订合理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2)合理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以参与式、探究式学习为主。新规划纲要第32条中明确提出,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为培养创新和研究性人才,学前卫生学应根据内容和教学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幼儿泌尿系统卫生保健的时,可以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幼儿憋尿”、“幼儿遗尿”、“幼儿精神性尿频”等典型案例,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如何避免和应采取的措施;在幼儿保育和教育活动卫生章节中,可采取先分小组分环节让学生收集有关幼儿园生活和教育过程中保育的案例,然后由学生自己筛选、编辑并进行情景模拟的表演、小组代表总结,最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评议的方法;在幼儿疾病章节,切合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珍爱生命、珍重人生、自我保育的意识;在幼儿营养膳食章节,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自己或身边的人通常有哪些较好或者不好的饮食习惯,存在哪些饮食误区,让学生按照公式(体重/身高的平方)计算和评价自己的营养状况,把学的知识理论灵活应用于生活;在讲授比较抽象的“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和“学前儿童各年龄期的特点与保健”等内容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生活保健制度”、“托幼机构的环境卫生”等内容,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等。

4 要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

一直以来,文化课考试方法都是采用传统的笔试考试方法,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很难考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而且成绩反馈的实效性差。高职高专的学前卫生学课程作为理论加实践类的课程,在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方法上,要区别于传统的文化课,更不能只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

结合学前卫生学的课程特点,建议在笔试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合理运用以下几种考核方法。

(1)平时成绩、实习实训和笔试相结合

学前卫生学课程的平时成绩可以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勤、课堂纪律、回答问题等)和平时作业,实习、实训成绩可以包括学生在幼儿园见、实习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实训时的表现以及实训报告的完成质量。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期中考核、期末考试的笔试成绩,可以较完整的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平时成绩、实习实训成绩和考核考试成绩按相对合理的比例进行评分,最后给出整个课程的评分。

第6篇: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重点范文

 

本文以开封市农村幼儿园为例,正确看待和反思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和现状,从而使我国学前教育的步伐走得更加坚实和长远。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开封市政府也在《规划纲要》正确理论的积极响应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使得农村学前教育得到了较好较快发展和普及,个别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已经基本满足了适龄儿童的入园要求,其他农村地区学前一年教育也已基本普及。

 

但是全市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状况整体上不容乐观,仍然存在着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现主要从国家和学校两个层面进行阐述。

 

一、开封市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学前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来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重点支持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但是,依据开封市的具体实际情况,一方面,开封市农村人口集中连片,且数量较多,中央财政的补助暂且不能满足农村学前教育的缺口;另一方面,由于各县乡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其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也不均衡。

 

(二)园舍未达到入园标准,设施简陋,安全工作不到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各县的农村幼儿园尚未达到《幼儿园建设标准》的相关规定。首先,在幼儿园的规模方面,相当部分农村幼儿园的班级规模均大于40人,人均占地面积不足3平方米;在幼儿园设施方面,幼儿活动场地范围较小,活动器械未按照大班、中班、小班不同年龄的幼儿进行分类,缺少幼儿30米跑道、沙地、水池、种植园等活动环境;在幼儿园的安全卫生方面,活动器械安全指数未达标,幼儿教室保洁、定期消毒工作不到位,合乎标准的农村幼儿园校车少之又少,反倒让面包车、中巴等车加入了“校车”的行列,甚至还有三轮摩托车,幼儿安全问题可想可知。

 

(三)幼儿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小学化”倾向问题突出

 

一方面,家长对学前教育科学保育观念淡薄,应试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以及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甚至胜过别的孩子,使得家长往往把孩子在幼儿园里学到的知识多寡作为判断幼儿园学校的好坏。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单调的教学环境、缺乏孩子必需的玩教具等原因,使得为数不少的农村幼儿园教授识字、算数等小学阶段的科目,教学内容严重超前。

 

(四)幼儿师资匮乏,专业化水平不高

 

经过走访发现,大多农村幼儿园多是一班一师,保育员更无从谈起,师幼比多在1:40以上,而且教师多是小学下派下来的富余教师,很少受过专业的幼儿教师培训,学历多是大专及高中水平。经过深入的调查得知,幼儿教师大多不被编制,身份不明确,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可,工资和福利待遇低,社会保障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很多老师不愿意到农村进行幼儿教学,从而使农村的幼儿教育质量问题陷入恶性循环。

 

二、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有针对性的进行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学前教育资金

 

针对教育资源不均衡和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对于农村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适当倾斜地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挥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带头示范作用,鼓励底子薄弱的农村幼儿园创新办园形式,积极借鉴优秀幼儿园的办园经验。

 

(二)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监管,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

 

为确保农村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开封各县乡要严格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依法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规范办园行为。对于申请办园行为的个人或单位,要严格按照《河南省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进行审核,并进行实地考察,对于达标者颁发办园许可证,并定期进行复核审检。

 

(三)树立科学的保育理念,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

 

科学的进行幼儿保育,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有助于儿童幸福、健康的成长,这就要求幼儿园创设多种活动区域,开发儿童的空间感和想象力;配备丰富的玩教具,开发儿童的智力和探索世界的能力。针对于此,“幼儿园之父”福禄培尔的幼儿教育理念似乎早有预见,他主张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并通过他特制的玩教具——“恩物”来学习,从而使幼儿的体力、语言、认识、想象力、创造力等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这无疑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从而有助于开发幼儿的积极主动性、探索事物的能力。

 

(四)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专业的理论素养,也要有和孩子互动交流的爱心和耐心;要求教师紧跟社会发展要求,定期参加教育培训,学习城镇的优质的学前教育理念,把将其带到农村学前教育中。

 

三、结语

 

农村学前教育历来是国家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了解开封市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有利于全国学前教育的良性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第7篇: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重点范文

活动一:举行启动仪式,呼吁给孩子适宜的爱

5月19日下午,2015年广东省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在佛冈县机关幼儿园举行。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超华、清远市副市长陈建华、佛冈县副县长黄丽、清远市和佛冈县教育局负责人,以及部分幼儿园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幼儿代表共20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设立于2012年,此次的宣传月是我省开展的第四届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为“给孩子适宜的爱”。本届宣传月重点针对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从而引导和帮助广大家长理性把握爱的“温度”和“尺度”,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陪伴孩子成长。

启动仪式上,朱超华副厅长向全省的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和家长们提出三点意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精心组织部署学前教育宣传月工作;各幼儿园要以“给孩子适宜的爱”为主题,积极开展科学育儿指导工作;广大家长要更新育儿理念,积极吸收科学的育儿知识,正确把握“给孩子适宜的爱”的方式,有效地理解、倾听、尊重、支持和陪伴孩子。

自2011年实施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广东省学前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入园难”问题得到缓解。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举办幼儿园15416所,比2010年增加4255所;在园幼儿数达379.34万人,比2010年增加102.1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67%,比2010年提高13.1%;省规范化幼儿园比例达到60%以上。今年2月底,《广东省发展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正式印发并开始实施。

据广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张宏伟介绍,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将巩固和扩大一期行动计划成果,进一步落实好关于幼儿园规划建设、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要求。按照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16年,学前教育资源将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初步建成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届时,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将达96%以上,规范化幼儿园比例达到70%以上,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达75%以上,全省95%以上的乡镇建有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

活动二:学习《指南》精神,倡导“科学育儿”

5月25日―26日,省教育研究院举办的“科学育儿”家庭教育优秀案例征集工作总结暨学前儿童家庭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策略研讨会在广州召开。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树生,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大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与来自全省各地的幼教管理者、教研员、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等300多人聚首研讨交流,共谋学前教育科学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

会议对在去年9月省教育研究院组织开展的全省“科学育儿”家庭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取得优秀成果的组织及个人给予表彰,并交流研讨有效实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策略与途径。

会议指出,学龄前的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幼儿园保教阶段是儿童从家庭生活逐渐融入集体生活、从家庭教育为主向学校教育为主转化的过渡阶段,在保证幼儿园保教质量和水平的同时,要切实做好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最大效度发挥家园共育的合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一要加大《指南》的家庭宣传力度,最广泛地提高家长科学育儿认识,普及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二要强化教研力度,提高《指南》的实践操作性,充分发挥应有效益;三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使幼儿园保教与家庭教育和谐一致,实现家园有效共育。

第8篇: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重点范文

【关键词】作品分析法 学前教育科研 意义 操作程序

作品分析法是指研究人员有目的地为研究对象确定一个主题,研究对象按照预定程序完成作品,研究人员再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活动作品进行分析,获取研究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对研究对象的发展做出评价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作品分析法在学前教育科研中的意义

(一)深入了解学前儿童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因此,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往往根据研究的需要,科学而合理地选择和使用研究方法,以一种或两种研究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以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去弥补其他方法的不足。

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作品分析法由于其间接性的特点,更容易排除因学前儿童防范心理所带来的信息失真。

学前教育科研中有时受时间、环境条件、人力资源等因素的限制,或由于研究的特殊需要,不能进行现场考察。那么可提出一个主题,让学前儿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交作品。通过他们所完成作品的质量,分析其所具有的方法技术和能力水平。由于完成作品的过程大多需要一定的方法与能力的参与,因此,各种探究方法与能力的评价几乎都可以运用作品分析法。如对幼儿续篇故事进行分析,可以分析幼儿文学创作能力,幼儿思维和言语的发展,也可以分析幼儿的兴趣和理想的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可以通过幼儿绘画作品的好坏体现出来,动手操作能力可以从幼儿泥塑、积木、积塑作品中做出判断。作品分析法的优点是可比性强,同一主题,几个学前儿童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后便可见出高低。而且,在研究过程中,作品分析法是以学前儿童的作品为中介,推断学前儿童的探究能力水平与心理特征的发展,实施研究时,学前儿童通常不知道老师要求他完成作品的意图,其注意力集中于作品的完成过程中。这样可以达到放松学前儿童防范心理,获得真实信息的良好效果。

作品分析法独有的特点和优越性,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弥补其他研究方法的不足,从而实现研究过程的最优化。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根据需要收集学前儿童作品,间接地了解他们的情况,从而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学前儿童整个变化过程、学习特点、长处与短处、对所学事物掌握的深度及广度等方面的情况,以便更好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取得更好的教学效益。因此,作品分析法是深入了解学前儿童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二)提高研究人员教育科研素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新的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去研究。积极参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使用作品分析法,从而促进研究者的教育科研素质的提高,这样不但推进了学前教育改革,提高了学前教育质量,而且可以为幼儿园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运用作品分析法对于不断提高研究者的教育科研素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作品分析法在学前教育科研中的操作程序

作品分析法在学前教育科研中的基本操作程序可分为五个步骤:

(一)明确具体研究目标

在给学前儿童布置主题之前,研究人员应首先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明确本作品分析的具体研究目标,即通过作品分析想获得学前儿童哪些方面的信息。在作品分析法中,具体研究目标的表述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的运用水平与特点,技能的熟练程度与特点,相关心理特征的表现与特点。具体研究目标确定后,再选择最佳实现目标的方法。作品分析具体研究目标必须服务于课题研究目标。

(二)确定分析指标

作品分析指标应从具体研究目标中剖析出来。其过程与其他的研究方法一样,可以以由总到分,层层深入的形式先确定一级指标,再确定二级、三级指标。

(三)选择作品抽查方法

作品分析法一般适宜在班级内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既要获得共性的认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要获得个性的认识,找到特殊性,从而将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因此,可以在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作品抽查方法。

1.总体检查。对全部学前儿童的作品进行检查。这是绘画作品分析和手工作品分析常用的方法,用于分析学前儿童掌握学习内容的状况与技能发展特点。

2.分类抽查。分类抽查常用于语言、绘画、手工作品分析等。分类抽查首先确定分类标准及类别,再从每类中随机抽取部分学前儿童作品进行分析。

分类抽查属于形成性分析,所谓形成性分析是指为了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学前儿童活动发展的信息,在学前儿童活动的发展过程或完成任务过程中不定期地进行分类分析,以便更好地实施和改进后面的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抽查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研究人员应根据研究环境、时间、研究对象等实际情况灵活使用。

(四)实施操作

实施操作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布置任务、分析作品、填写指标项目及分析表。具体来说,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步骤:

1.向学前儿童布置任务,规定完成作品的时间

根据研究设计,向学前儿童布置所要完成的作品及正确完成作品的时间期限。在布置任务时,研究者不应将研究的目的告诉学前儿童,只是将作品的操作性任务交代清楚即可,以避免暗示效应所带来的信息失真。学前儿童在了解任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体主体性,形成不同风格的作品。不确定的范围越大,学前儿童自由发挥的空间越大,作品分析的内容就越具体,以利于全面、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状况。

作品的完成时限一般不宜过长,应根据制作任务的内容、性质与难度科学设定。如果规定的时限过长,在作品制作的前期,学前儿童会因认为时间充裕而放松情绪,在上交作品之前又匆忙完成,这种前松后紧的情况不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研究者也难以据此准确地分析作品的制作水平以及学前儿童的相应特征。

2.收集学前儿童作品并进行分析

对学前儿童的作品进行分析时,首先应以填写第一阶段确立的指标内容为主,这样做可以保证不同作品之间具有横向可比性;其次应分析作品所具有的特色。

(五)研究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当所有的作品统计与分析完毕后,研究人员按照教育科学研究的原理对前一阶段的分析表等研究资料再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概括、具体化。

(六)得出结论

在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概括、具体化之后便可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

在运用作品分析法的一轮研究结束后,发现了一些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即成为新一轮运用作品分析法所要研究的问题。这样不断循环,使研究不断深入,不断产生新的研究成果,进而推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向前发展。

三、作品分析在学前教育科研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完成作品内容的正确性

作品分析内容的正确性是指学前儿童完成作品的正确程度,是学前儿童知识经验水平与应用水平的集中反映,是作品分析法最重要的指标。通过对内容正确程度的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学前儿童在教学过程和自我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技能、重点、难点、关键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判断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同时将信息反馈给教师,使教师不断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完成作品的时间与作品质量的关系

完成作品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能反映学前儿童的能力,能力强的孩子正确完成作品所用的时间相应比其他孩子正确完成作品的时间要少;反之,则比其他孩子多。但是,完成作品时间的判定必须建立在正确完成作品的基础上,并且与总体平均时间做比较,不能盲目以完成作品的时间来判断孩子的能力,也不能简单地将完成作品的时间多少与孩子能力强弱画等号。

(三)完成作品的形式反映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形式是作品表现主题的方式,反映着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任务完成方式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体现学前儿童的技能水平。例如,在艺术教育活动“花”中,有的幼儿用蜡笔画出花,有的幼儿用铅笔画出花,有的幼儿用剪刀剪出花,有的幼儿用手撕出花等;有的幼儿的作品是一朵花,有的幼儿的作品是一束花;有的幼儿的作品是单颜色,有的幼儿的作品则颜色丰富多彩。由此可见,同一主题,不同的孩子选择完成任务的形式不尽相同,反映出孩子独特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特征。

(四)通过作品分析可以概括出学前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古人云“字如其人”,就是说,通过写的字可以窥视出一个人的个性特点;“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同样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某些心理特征。因此,通过作品分析可以分析出学前儿童的能力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

在作品分析法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以上几个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研究人员应加以综合考虑。

总之,由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教师教育科研素质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观察法、作品分析法是非常适用的研究方法。作品是学前儿童内隐的,但又不能很好表达和表现的知识、技能以及心理特点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作品分析就能获得所要的信息。因此,作品分析法是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当掌握和广泛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陶保平.学前教育科研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2]张燕,利娅.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5.

[3]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

第9篇: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重点范文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农村儿童;认知准备;学前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9-0004-05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和教育问题开始受到我国学前教育界人士的关注。本文立足于一项跨文化研究“中国与印度农村儿童发展与教育比较研究”的部分研究结果,尝试从处境不利儿童入学准备的角度,探讨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早期发展与学前教育质量问题,思考通过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来促进我国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的途径。

当前,从未来人才发展战略的高度探讨优质学前教育问题,已经成了国际学前教育界普遍关心的话题。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普遍意义上的儿童早期发展状况和学前教育质量决定了这个国家人才发展的重大走向。三年前,我们与来自香港和印度的研究者一道,分别在中国和印度的两个贫困地区,开展了中国与印度农村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比较研究。我们发现,研究这两个国家的儿童发展和教育问题十分重要,因为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国,两个国家儿童人数的总和超过了全球儿童总数的50%;与此同时,中印两国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多有趣的共性,两国都在经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逐渐成为左右世界经济不可小视的力量;此外,两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和改革都受到政府政策的深刻影响。

我们的研究主要聚焦三个问题: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状况、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农村家庭教育状况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的第一阶段,研究者分别在中国和印度的两个贫困地区选取一批0~8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国际上公认的信度、效度较高的六种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在对这批儿童进行长达两年的测查和研究之后,研究者得到了第一组数据。这个阶段的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学前儿童在运动能力和社会情感上的发展比同龄的印度儿童好,但是在涉及某些认知能力的项目以及口语项目上的得分有低于同龄印度儿童的倾向。尽管研究者不应将各个文化间的任何优劣对比作为跨文化研究的主要目的,但是出于中国幼教工作者的责任心,我们认为必须正视本研究中已经发现的问题并认真探讨其可能的成因。为此,我们对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发展和学前教育状况进行了第二轮调查和研究,并重点关注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的情况。

学前儿童入学准备是近年来国际学前教育界的热门议题,大量研究结论证明学前儿童入学准备不仅对其未来学业成绩具有预测性,而且对儿童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3〕与做好入学准备的儿童相比,没做好入学准备的儿童在学校教育中更可能发生适应问题,从而导致学习困难。〔4〕而在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各个范畴中,入学认知准备受到的关注最多。研究者发现,学前儿童的入学认知准备为他们的日后学习提供了基础,它与儿童进入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成绩直接相关。因此,我们采用国际通用的Bracken基本概念表(修订版,Bruce A. Bracken,1998)测查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状况,研究入学准备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程度以及对未来学业成绩的预测性,探讨农村儿童入学认知准备与学前教育质量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的这套评估工具与国际通用的其他认知评估工具具有很高程度的相关,并且在测查来自不同族裔的学前儿童,如白人儿童、西班牙裔儿童中获得普遍认同,同时因其图文并茂的特点适宜测查学前儿童,因而成为一个能够有效预测学前儿童学业成绩的入学准备评估工具。这项研究在学前儿童进入小学的第一周之内完成,一年之后研究者再次收集儿童的学业成绩进行相关分析。

从贫困地区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的角度研究学前教育问题,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的基本情况如何?儿童入学认知准备是否存在性别、民族、就读时间、教育安置类型的差异?儿童入学认知准备是否对儿童的学业成绩具有预测性?我们的研究结果如下。

1.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儿童的入学认知准备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在对儿童进行入学准备测查后发现,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中概念范畴的平均通过率仅为55.4%。入学认知准备分为基本概念和综合概念两部分,其中基本概念共65题,包括颜色、数字/计数、量、比较、形状等五个基本认知范畴,被视为入学准备评估的主要评价标准。在我们的测查中,农村学前儿童的平均通过率为65.4%(见图1)。入学认知准备中综合概念共220题,包括空间认知、社会认知、物理认知、数量认知、时序概念等五个综合的认知范畴,被视为入学准备评估的主要评价标准。在这个方面,农村学前儿童的平均通过率仅为45.4%(见图2)。该结果显示,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儿童的入学认知准备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儿童综合概念的获得更加值得关注。

2.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中概念范畴的发展存在不平衡问题

如图3所示,在入学认知准备中概念获得方面,基本概念的通过率优于综合概念的通过率,其中数字/计数(89.2%)和量(79.3%)这两项的通过率远远高于其他项目,而时序概念、空间认知、物理认知和颜色的通过率则非常低。这个结果可能说明农村学前教育中儿童学习重点的涉及面窄,教育者较多关注儿童计算能力方面的发展而忽略儿童其他认知范畴的学习。

3.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与其学前教育经历密切相关

在分析研究结果时,我们发现贫困地区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在性别、民族上不存在差异,但是与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显著相关。我们将农村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分为四种类型:幼儿园三年学前教育经历(简称幼儿园经历)、学前班一年学前教育经历(简称学前班经历)、学前阶段在小学一年级混读经历(简称混读班经历)以及散居在家无学前教育经历(简称无学前教育经历)。研究结果证实,农村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对他们的入学认知准备影响显著,其中具有幼儿园三年学习经历的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状况最好,其次为具有学前班一年学习经历的儿童,而以学前班名义就读、实际上在小学一年级混读三年的儿童,他们的入学认知准备与无学前教育经历的儿童没有差异,表现最差。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入学认知准备对具有不同学前教育经历的农村儿童入学一年以后学业成绩的预测性。

立足于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我们尝试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

1.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准备是现阶段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

国际社会已有经验和我国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现状告诉我们,学前儿童入学准备对他们的未来学业成功乃至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学前阶段通过适当的学前教育帮助处境不利儿童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这对他们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显而易见,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儿童属于处境不利儿童,他们的个人生活和学习状况、社交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处于相对困难与不利的状态。国际上大量的相关研究显示,处境不利儿童比那些处境良好儿童有更多的发展性问题。如何改变这部分儿童的不利处境,使他们能够获得较好的学前教育环境,打下走向成功的基础,已经成为国际性的教育反贫困课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有9亿,农村学前儿童占全国学前儿童总数的70%。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为农村学前儿童创造较好的发展环境。我们认为,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首当其冲的要点是冲破精英教育的樊篱,针对广大农村儿童做好基础性的学前教育工作,为所有儿童提供最基本、最实在的学前教育。将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准备作为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可以确保农村儿童在学前阶段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后续义务教育阶段学业失败的问题儿童,而且可以达到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为国家培养一大批拥有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概念的人才。在这方面,印度政府所倡导和推进的儿童发展综合服务机构(ICDS)通过聚焦农村儿童的入学准备经验,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的成功探索,可供我国幼教工作者借鉴。

聚焦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的入学准备,我们认为,帮助农村学前儿童做好入学认知准备可能是重中之重,需要从政府政策、机构措施等方面给予支持。考虑到入学认知准备对于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未来学业成绩具有独特的价值,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应致力于帮助学前儿童获得入学认知准备经验,从而使他们为未来学习和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2.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推进的重点应放在快速普及学前一年教育上,但是必须突破小学附设学前一年教育的旧有模式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幼儿园三年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农村儿童做好入学认知准备。但是,我国贫困地区的幼儿园资源十分有限,很多地方只有乡镇一级才设有提供三年系统学前教育的幼儿园,因此能够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三年教育的儿童人数十分有限。近年来,各级政府注意抓学前一年教育,并将此作为普及农村学前教育的第一措施。但是,就我们研究发现的情况来看,目前绝大多数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接受的学前一年教育并未达到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的目的,尤其是在帮助儿童做好入学认知准备方面成效甚差。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大多附设在小学里的学前班并没有为农村儿童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学前一年教育,没有围绕学前儿童发展的核心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将学前班简单地视为小学预科班,或者让一群学前儿童在小学一年级里混读三年,这样的“学前教育”危害甚大。尤其可怕的是,在混读过程中,这部分农村学前儿童可能不仅没有获得发展的机会,反而会在上学之前便产生厌学倾向。

基于现实主义的态度,我们认为,需要构建真正有利于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入学准备的学前一年教育体系。从实际出发,我们应当利用现有的学前班教育资源,将现有的“小学预科一年”改造提升为真正的学前一年教育。在目前幼儿园尚无法完全满足农村儿童学前教育需要的情况下,学前班确有存在的必要。我们可以通过区域内农村学前教育布局的调整和资源整合,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发挥最佳作用,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学前一年教育体系。

有条件的地区应该大力开办农村幼儿园,将幼儿园办在镇上、坝上以及人口密度较高的自然村寨,以增加农村儿童接受至少一年学前教育的机会。相关部门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满足路途遥远儿童的学习需要。

我们应当看到,目前学前班办学小学化以及师资水平低下等问题与这种学前教育安置机构的归属管理有关。目前大多数学前班处于校办校管的状态,非常容易出现小学化倾向。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尝试设置独立的学前班,利用闲置的校舍、村办公室甚至家庭举办独立学前班。当然,政府部门要从未来人才培养的角度确保以政府为主的投入机制,保证学前班公办教师编制,强化学前班教师入职教育。在现有学前班教师资格不达标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建立学前班教师培训网络,围绕学前教育基本概念开展教师职前上岗培训和职后培训。

在对现有的正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调整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我国贫困农村人口基数大,分布不均,人均教育资源短缺。尤其是对居住偏僻的儿童来说,仅仅依靠正规学前教育,无法保证他们的受教育权利,因此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正规化学校教育的定势,大力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并使之成为正规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补充。实践证明,非正规学前教育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低费用高效益发展学前教育的有效途径。

3.政府应从教育公平和未来人才战略的高度,重视并且抓好学前一年的课程与教材建设,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早期发展和学前教育的质量

在教师专业发展条件十分有限的贫困农村地区,教材往往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适宜的教材有助于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遗憾的是,目前农村学前班很少得到课程教材研究者的重视,很多地方学前班没有教材,没有教师用书,更没有教具以及教学指导材料;仅有的一些学前班教材也有低水平复制城市幼儿园教材的嫌疑。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学前一年教育往往以算术、写字、拼音为基本内容,学前班教材也往往廉价低质,观念和内容陈旧。

事实上,大量贫困地区农村学前班教师是在没有接受过任何职前培训的情况下走进课堂的,他们往往不擅长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简单重复,常常随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和调整。对于没有任何其他教学资源的学前班教师而言,低质量的教材只会增加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性。

在贫困地区农村幼儿园,我们常常看到原封不动移植城市幼儿园课程的现象。当看到有些贫困地区的农村教师艰难地推行这些城市幼儿园的“先进理念”时,我们不得不问一问这是为什么。我们认为,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无法照搬城市学前教育模式,研究适应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需要的课程与教材已经是当务之急。

站在教育公平和未来人才战略的高度,我们非常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重视并且抓好学前一年教育的课程与教材建设,以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准备为核心目的,为农村学前教育师资提供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方案,为儿童提供阅读价值较高的教育用书,通过各种有效方式确保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的质量。

4.重新建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与培训体系,建议在贫困地区农村改变原有的省、市、县示范园统领体制,注重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别需要,并将此作为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农村学前教育师资水平直接影响农村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我们的研究发现,由于缺乏身份的基本保障,农村学前班教师的工作主动性普遍不高,人员流动性大。与此同时,农村教师培训制度的不完善又让教师的工作在客观上缺少了外部支持。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班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很少,教师很难通过业余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针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重构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管理和培训体系。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推行的是州(市)――县――乡(镇)三级管理模式,该模式能否很好地运行,有待商榷。尤其是当三级管理网络进一步延伸到自然村一级的学前班时,当教师培训沿着州(市)培训县――县培训乡(镇)――乡(镇)培训村学前班这样的路径进行时,无论是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方式的确定还是培训时间的安排,显然都缺乏针对性,难以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有效的支持作用。因此,我们要重塑贫困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系,围绕农村学前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基本问题,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系统,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对贫困地区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和教育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BARNETT W STEVEN.Long-term effects of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on cognitive and school outcomes〔J〕.The Future of Children,1995,(3):25-50.

〔2〕GULLO D F,BURTON C B.Age of entry,preschool experience,and sex as antecedents of academic readiness in kindergarten〔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1992,(7):175-186.

〔3〕JUDITH SMITH,JEANNE BROOKS-GUNN,PAMELA KLEBANOV.The consequences of living in poverty on young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in consequences of growing up poor〔M〕.New York:Russell Sage,1997:132-189.

〔4〕RIMM-KAUFMAN S E, PIANTA R C, COX M J. Teachers’ judgments of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to kindergarten〔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00,(15):147-166.

〔5〕〔6〕〔7〕〔8〕柳倩.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Reflection on Children’s Early Development and Preschool Education Quality in Poor Rural Areas of China

Zhou Jing, Liu Qian

(College of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