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绿色壁垒;自由贸易;环境保护;冲突
贸易过程对国际贸易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1995年WTO成立了环境与贸易委员会,这是一个用贸易组织解决问题而不是用环境保护组织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自此,在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越来越重要。
一、绿色壁垒的含义和成因
什么叫做绿色壁垒呢?它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环境贸易壁垒,是指为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绿色壁垒通常是进出口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设置的各种保护措施、法规和标准等,也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这其实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种不正当的贸易手段,他以一种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义,事实上是通过蓄意制定一种不正当的手法,制定很苛刻的标准,来限制以及禁止外国的商品的进入自己的国内市场,来帮助自己产品在国内的销售而制造的贸易壁垒。
绿色壁垒形成的原因:第一,由于发达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才导致了绿色壁垒的形成和发展。第二,发达国家实施绿色壁垒的客观因素也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产品成本明示造成的。发展中国家较为基础的国家政策的环境保护标准也是被认为是对发达国家极其严重的“生态倾销”[2]。第三,每个国家的国家利益、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差距是导致绿色壁垒形成的根本原因。各国基于对自己国家的利益制定出了形形的评定体系,形成了对其他的国家的歧视,推动了绿色壁垒的发展。由此发达国家才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第四,绿色壁垒产生的根本原因便是WTO贸易规则体系的疏漏之处。
综上所述,绿色壁垒实质上反映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冲突,是各国为了自身利益所发展的自卫工具,是环境保护大问题下滋生出来自由贸易的矛盾产物。
二、绿色壁垒的发展现状及我面临的相关问题
自由贸易的持续高亢的发展使人们更多的关注贸易行业所带来的利润。许多国家通过贸易手段夺取其他国家的资源,导致了更加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因此,众多学者呼吁应对GATT和WTO进行体制改革,使得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能共同、和谐地发展[3]。
(一)绿色壁垒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领域越来越广泛
环境贸易壁垒在最近十年的国际交流以及贸易的过程中被使用的频率越加频繁,并且成为了反倾销措施以后的又一贸易措施。现在据统计在全球4917种产品中,受环境贸易壁垒影响的3746种产品的贸易额达47320亿美元,占1999年世界进口额的88%,其中直接受影响的达6790亿美元,占13%。全球共计有137个进口国采用了绿色壁垒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贸易壁垒越来越多,涉及面也越来越广泛,包含了动植物,人类健康,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
(二)进口产品与产业缺乏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保护
因为每个国家的国情以及发展程度不一样,很多发达国家把一些产业就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些产业一般都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产业。这种潜在的不良环境效应也会通过国际贸易行为进行转移,并且这种转移也在不断的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对环境效应的认识还不足,直接表现在进口产品或产业缺乏技术性贸易措施保护上[4]。
(三)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不断提高导致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
发达国家凭借其国家地位以及强大的影响力制定了许多环境技术和法规[5],并且这种手段来提升我们的出口产品的成本,从而是我们出口的产品,在国际贸易过程的竞争力减少。比如在食品方面,发达国际制定有农药残留物检验标准、以及冰箱和空调等制冷产品的氟检验标准等。发达国家还制定了相关法律禁止其他国家含有某些化学成分的纺织品进口,对我国服装和纺织品出口有非常大的影响。为了通过这些国家制定的标准,出口贸易企业需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及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甚至还对我国征收绿色关税,使得我国产品失去了价格优势。
三、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对于我国来说,加入WTO对环境保护是非常有利的。为了避免入世对我国造成的短暂的不良影响,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我国自由贸易健康稳固的发展。
(一)建立绿色贸易战略措施
绿色贸易壁垒是我国进入国际贸易的准入证,需要我国遵守的强制性规则。我国加入WTO需要建立健全的绿色贸易措施体系来应对一系列挑战,同样也是为了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和人民安居乐业健康长寿的保证。建立绿色贸易措施体系涉及到经济管理、对外贸易、科学管理、技术监督、商检、海关等政府各有关部门,国家要组织和协调各部门共同应对国际市场上各种竞争。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研究、制定和协调国际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等工作。
(二)发展绿色经济体制
发展绿色产品是将来贸易行业的主流发展。因此我们要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大力发展可替代的绿色能源产品,同时也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我国企业及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更好的条件。除此之外,要对国外引进的项目进行严格把关检验,防止污染项目进驻我国,危害生态环境。
(三)我们国家必须要增加我们环境政策的普适性以及透明性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一些有关环境的政策不仅需要体现国际环境协议当中规定的义务,同时需要考虑遵守WTO的一些原则和规定。在我国的部分地区,有些企业家为了引进外资,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要求反而低于同类国内企业,因此我国必须建立一个透明的环保政策法规政策。
(四)我们的国家可以利用自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权利,跟踪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贸易和环境的谈判,关注有关于环境管理的国际化的标准的制定以及其实施情况
在这个谈判的过程中,我们要联合别的国家的一起抵制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并且积极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条件和待遇,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环境管理经验。在国内建立好标准,并且用政府的力量把关好企业,帮助企业建立好的环保系统。(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维.WTO怎样处理相关的环境问题.中国环境报,2001-4-27(3)
[2] 蔡守秋.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1997: 427.
[3] 张若思.重新审视自由贸易)世界经济组织内贸易与环境的关系[J].国际贸易, 2002, (11): 47-48.
[4] 谭黎华.论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107~113
1.影响我国的出口市场
由于我国很多产品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一些农产品由于忽略绿色、环保、有机等新兴需求,对于农药、化肥等滥用,使得该类产品在短时间达不到发达国家的产品标准。随着近年来美国、日本、欧盟、韩国、东南亚等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不断提高对于该类产品的进口限制,中国的对外贸易市场有缩小的趋势,影响十分不利。
2.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以绿色贸易壁垒为例,有些发达国家从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甚至到报废等环节都制定了苛刻的制度、标准,进行全程的监控和检测。这样大大增加了我国该类产品的总体生产成本。此外在进口环节还征收绿色关税和反补贴税,进一步增加了产品的出口成本,从而大大削弱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降低了我国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应该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国的非关税措施
为了应对国际贸易中各种非关税措施对我国出口造成的不良影响,妥善解决贸易摩擦,维护企业自身的贸易利益,政府、企业都应该认真研究国际贸易中新兴的非关税措施。同时我们也可以合理、适度的借助非关税措施,保护和促进我国新兴产业和市场的发展。
1.政府方面
(1)由于非关税措施具有灵活性非常强的特点,各国政府都会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自身国内市场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手段、方式,来实现其保护的动机。因此我国政府应站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角度,认真研究WTO规则,规避非关税措施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2)由于非关税措施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实施,这就造成了其复杂性。因此要求政府制定总体的、积极的、长期的应对非关税措施的战略规划,组织国内有关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企业和科研学术机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制定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3)建立专门的非关税措施信息搜集、整理、分析机构,向企业提供信息的咨询,承担各种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信息。
(4)加快制定和完善技术标注和法规。应对技术壁垒,我国应亟待完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体系。要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和标准认证体系。
2.企业方面
关键词:国际贸易 摩擦
一、我国遭遇国际贸易摩擦的现状
(一)案件数量不断上升。全球贸易摩擦近十年内数量大幅度上升
据统计,从1995年至2002年6月,全球发起反倾销调查1,979起,反补贴调查147起,保障措施案件(截至2001年底)114起。1995~2003年,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共立案275起。涉及全球范围的贸易摩擦有日美“汽车战”、欧美的“香蕉战”,以及2002年3月份美国实施部分钢铁产品保障措施引发的全球钢铁贸易战等。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近两年来中外经济摩擦明显增多。根据香港《文汇报》2004年2月22日的报道,2003年中国企业遭遇出口应诉案件60起,其中反倾销案件47起。虽然案件数量和上一年不相上下,但涉案金额分别高达25.93亿美元和18.7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剧增228.5%和315%。
(二)国际贸易摩擦对象扩大
中外贸易摩擦主要发生在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次数较多。中国每年发生的国际经济摩擦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引起的,或是针对发达国家的;二是金额较大。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摩擦每次涉及的金额都很大。中外经济摩擦之所以主要发生在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是由中国的贸易格局决定的。中国与国外的经济摩擦过去还主要集中在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交往中,但现在,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摩擦也在增多。在有些领域,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摩擦虽在金额上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但在发生次数上却大幅增加,甚至超过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摩擦发生次数。仍以反倾销为例,近年来,中国遭受反倾销行动最多的不是来自发达国家而是发展中国家。根据WTO统计,1995~2003年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案数量为226起,占中国所遭受反倾销立案总量的63.5%,而同期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案数量为130起。这说明,使中国出口屡屡受挫的反倾销壁垒主要不仅来自发达国家,更多来自发展中国家。
二、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原因
(一)贸易保护主义
我们深知,一个国家在参与贸易往来时,首要目标是使自己国家利益最大化。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参与国际竞争,而对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给予保护,结果导致安全标准、质量标准、环境标准等技术贸易壁垒以及卫生、防疫、市场秩序等其他非关税壁垒措施的被频繁使用。所以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主义就会发生激烈碰撞。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总是在依据一定的贸易保护理论,采取一些限制进口或鼓励出口的行为,而且花样翻新,如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滥用反倾销、反补贴、特殊保障等措施。这些贸易保护政策必然会引发相应的国际贸易摩擦。这也是中国目前遭遇国际经济摩擦的根本原因。另外,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往往在经济不景气时显得最为严重。2001年“9.11事件”以来,世界各国经济普遍陷入衰退,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便乘机沉渣泛起,频繁引发国际贸易摩擦。这几年来,中国遭遇经济摩擦之所以特别严重,与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也有着密切关系。
(二)外贸依存度过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简记为FDI)方面,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2年流入中国的FDI达到了527.43亿美元大关,成为全世界吸引FDI最多的国家。其中,2004年是这几年外商直接投资额迅速增长的一年。1~10月的海外直接投资已达538亿美元,同比上升了23.5%,超过了上年全年535亿美元的水平。1979~2004年中国累计吸收FDI达5,014.7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出口增长起了巨大作用。
相比之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却是相当逊色的。自1979年中国企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以来,截至2002年底,中国设立境外中资企业共6,960家,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仅为299.2亿美元。这些数字的对比,鲜明地反映出中国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严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对中国的外贸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对策
(一)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
贸易保护主义是国际贸易摩擦的根源,通过有效的贸易规则来约束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这是我国化解国际经济摩擦的根本途径。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逐步推进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努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多哈回合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参与的第一轮多边贸易谈判,这为中国完善国际经济规则和促进贸易自由化提供了大好机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应该通过多边和双边谈判,完善有关中国加入WTO的法律规则。西方国家出于政治动机对我国提出一些不合理的经济主张,在新的多边贸易中,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使西方国家不合理的政治动机回归到市场层面上来解决。
(二)完善对外经济政策
在发展对外经济和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切实考虑国际因素,注意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给外部世界带来的影响。以国际收支和进出口基本平衡作为目标,不追求大额顺差,不断扩大进口,为全球贸易持续增长做出贡献。要在坚持提高引进来水平的同时,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稳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进行境外资源合作开发等,加强互利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缓解贸易摩擦。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外商的技术、专利、销售网络和品牌,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以返销的形式进入其国内市场,使我国企业的出口行为转变为外商所在国具有国际合作性质的国内行为。实现有效应对我国国际贸易摩擦。参考文献:
[1]赵瑾.应对贸易摩擦的国际经验和中国选择.国际经济评论,2004.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 本科教学; 哲学线索; 历史线索。
对于经济论文" target="_blank">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生们来说,面对《国际经济学》、尤其是其中的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教学,都颇有畏惧之心。主要原因之一是,国际贸易理论较之国际金融理论和其他经济学科,具有更多的几何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理论发展又具有较强的逻辑连贯性,要求学生既具备扎实的微观宏观经济学基础和基本的高等数学知识,又要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甚至还需要一点对经济问题研究的热情和兴趣[1]。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在知识的深度性和课堂的生动性之间把握平衡,容易陷入乏味的说教中去; 在学习中,学生往往忽视逻辑思维整体把握,割裂各个数学模型间的联系,陷入死记硬背的痛苦境地———从而,在教与学方面,都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究其根本原因是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教学中忽视哲学和历史思维的导入; 缺乏哲学和历史的视野,必然将国际贸易理论说教成干巴巴的数学模型和几何线条,使得课程的教学缺乏生气和现实感。哲学方法和历史方法是一切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综观几百年来的国际贸易理论演化史,我们发现,国际贸易理论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其发展也存在着清晰的哲学线索和历史线索。把握好国际贸易理论演化中的哲学线索与历史线索,才能使我们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解和学习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上。以下,笔者结合自己本科教学的心得体验,对国际贸易理论演化中的哲学线索和历史线索进行提炼和总结,希望对同行的教学有所帮助,并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把握国际贸易演化中存在的潜在规律。
一、国际贸易理论演化中的哲学线索。
国际贸易纯理论在长久的历史演化中潜藏着一条哲学线索,我们可以套用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首句来形象化地描述它,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这句话是老子从哲学的层面上来探索宇宙万物演化的规律,也可以从系统的层面上来揭示国际贸易理论整体逻辑演绎的哲学规律。
( 一) 道生一。
所谓的“道生一”,即,经济学为说明资源配置之道,逐渐建立一套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其本质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既定市场经济制度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所以国际贸易理论所要讨论的是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为了说明理性人进行资源配置之道,数百年来,从亚当·斯密提出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以来,西方经济学家们进行着一场构建一般均衡理论大厦的智慧接力。到 19 世纪末,马歇尔将古典的劳动和成本价值理论和新兴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综合起来,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构建一个以供求分析为基本框架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3],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框架初步建立起来,后经阿罗、德布鲁等现代经济学家的严格证明,使一般均衡理论实现了完全公理化。当我们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后,掌握了这个资源配置之道,接下来的《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学习中,我们就要将这个为说明资源配置之道而形成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在国际经济格局下进行应用,来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即国际贸易问题。
( 二) 一生二。
所谓的“一生二”,指的是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应用,先后形成了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和现代自由贸易理论。
在微观经济学中,一般均衡模型,具有三大几何分析工具: 一是生产可能性界曲线,二是相对价格线; 三是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边界在古典与现代贸易理论的不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古典贸易理论,坚持劳动价值论,在劳动的同质性和唯一性的假设下,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段; 而现代要素禀赋理论,贯彻要素价值论的原则,引入另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在两部门不同要素比例的条件下,生产可能性边界呈外凸状。在封闭条件下,国与国之间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不同形状和位置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相对价格的差异。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于是古典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又进一步统一到比较优势理论中去。这正是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在“国际贸易完全竞争理论”中的完美应用。
( 三) 二生三。
所谓“二生三”,系指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新阶段,诞生了“新贸易理论”。
1970 年代后,国际贸易理论在引入规模经济因素后,突破了一般均衡的完全竞争模型,将资源配置之道贯穿到“国际贸易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分析中去,从而实现贸易理论的新变革。规模经济因素的引入,导致递减的机会成本,从而形成内凹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新贸易理论有三大贸易理论模型,它们是外部规模经济模型、垄断竞争模型和寡头垄断模型。外部规模经济模型仍然应用一般均衡的三大工具,说明外部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 而垄断竞争模型和寡头垄断模型则将微观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方法应用新贸易理论的研究中去,从而证明了产品的差异性、规模经济,以及厂商的非合作行为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
( 四) 三生万物。
所谓的“三生万物”,是指在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国际贸易理不断演化,从多个研究的角度产生诸多理论流派和观点,所有这些理论都可以统一在供求价值论的理论框架下。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价格理论( 供求价值论) ,即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国际贸易从其实务本质来说,就是一笔以国家为主体的交易,任何交易都存在供给方和需求方;一笔交易的达成,或是由于供给方的交易意愿较强,或是由于需求方的交易意愿较强,我们都可以从供给方和需求方去寻找其交易背后发生的动因。同样,任何国际贸易理论,或是从供给层面,或是从需求层面来寻求不同形态贸易发生的基础,或二者兼有之。综观各种贸易理论,其贸易基础的决定因素可用下图加以概括。
图 1 国际贸易基础的决定因素[4]。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从思维的高度展现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哲学脉络。综观诸多国际贸易数理模型,大多可以从一般均衡框架中的三大几何曲线的变化中得以生动说明。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的变化: 或呈直线状( 古典贸易理论) ; 或呈外凸状( 现代要素禀赋理论) ; 或呈内凹状( 新贸易理论) ; 或内外移动或偏向不同的坐标轴( 反映要素积累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变化: 或内移或外移( 反映一国福利水平的高低) ; 或偏向 x 轴或偏向 y 轴( 反映一国对 x、y 两种产品的不同偏好性) ; 或弯曲或平缓( 反映一国对两种产品组合的不同偏好程度) 。相对价格线的变化: 或相对平缓( 反映一国在 x 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 或相对陡峭( 反映一国在 x 产品上具有比较劣势,而在 y 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 相对价格线上生产均衡点和消费均衡点的位置又呈相应的变化( 两点合一反映一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 两点分离则反映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的状态; 消费均衡点在生产均衡点左上方,反映一国出口 x 进口 y; 消费均衡点在生产均衡点右下方,则相反) 。三条曲线不同的变化组合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不同的贸易基础和贸易形态的变化。此外,作为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的组成部分的局部均衡分析框架,则成功应用于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的分析中。所有这些分析又统一于以供求价值论为基础的一般均衡框架,源于理人假设下的全球化资源配置之道。这就是资源配置之道在国际经济格局下简洁而有力的演绎。
二、国际贸易理论演化中的历史线索。
国贸理论的讲授,如果过多地渗透进数理的语言,不免显得枯燥乏味。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对其学习和讲授,历史视野的引进也必不可少。纵观数百年来的国际贸易理论演化史,笔者认为,存在着三大历史动因推动着国际贸易理论的不断发展。
( 一) 与贸易保护主义斗争的需要。
历史上,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存在着两大流派:
一是自由贸易理论流派; 二是保护贸易理论流派。其中,前者居于主流地位,后者居于支流地位。在以国家为主角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国际贸易所引起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影响一国国内不同部门的利益和不同国家利益的分配。西方学者或是站在本部门利益或是站在本国利益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贸易理论和政策主张。因此,国际贸易理论自身存在着强烈阶级性和对抗性。整个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史就是自由贸易主义和保护贸易主义的斗争史。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提出,是站在当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来反对重商主义; 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提出是为反对当时的《谷物法》,从而为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进扫除了障碍; 李斯特为了保护德国的民族工业,提出保护幼稚产业理论,以对抗英法两国经济学家极力主张的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各学派的理论观点也是在相互寻找对方理论逻辑漏洞的过程中而提出的,他们背后是所代表的阶级集团的对抗,在思想层面上同时也是他们各自贸易理论观点的精彩叠呈的博弈。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金银是财富唯一形态的财富观,将绝对成本理论建立在更为科学的财富观的基础上; 李嘉图为回应《谷物法》支持者对斯密绝对成本理论存在的逻辑漏洞的攻击,创立了比较成本理论,夯实了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使自由贸易潮流波及到世界更广的范围; 李斯特则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提出生产力理论以抗辩斯密的财富观理论,创立符合德国国情的保护幼稚工业论,在理论上指导着德国走上了工业化道路。这些经济学家的贸易理论都打上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阶级烙印和人文情怀,其背景的充分展开,将展现出一幅生动而鲜活的历史画面。
( 二) 理论在逻辑方面自我完善的需要。
理论的发展既有质变,也有量变。当理论的质变所形成的范式固定下来的时候,理论就开始自我完善式的量变。这种量变是寻找固有理论在阐述或论证过程中所遗留的逻辑方面的漏洞和空白,进行自我填补、自我完善。这既是学术研究的路径,也是推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现实动因。这种动因,在推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历史上,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虽然成功论证了各国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的贸易基础,但是李嘉图的理论并没有解决贸易双方利益的具体分配问题,特别是没有解决进出口商品交换比例如何确定的问题。李嘉图留下的这一国际贸易利益划分问题的学术空白,被其后继者约翰·穆勒所填补。于是,穆勒创立了相互需求说,从而补充和发展了比较成本理论; 此后,马歇尔又运用数学工具阐释了穆勒的相互需求说,以几何图形使这一学说“精密化”[5]62 -63,以臻于完美。此外,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和罗伯津斯基定理也是对 h-o 理论所遗留下的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分配和要素积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问题的理论空白进行填补。
国际贸易理论在逻辑上的自我完善又表现为,随着价值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日益将自己建立在更为科学的价值论的基础上,使贸易理论的发展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越。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西方主流经济学经历了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到供求价值论的不断更替,国际贸易理论也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到要素禀赋理论的演进,最终将技术、要素禀赋和偏好集于一体,形成了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基础上的国际贸易理论标准模型,从而使其理论基础更为坚实完善。
( 三) 应对国际贸易现实挑战的需要。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对经济现象的反映和解释,当实践的发展,经济理论不能够解释说明新的经济现象时,就必然会得到不断的修正,甚至被否定,这就为新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历史契机。国际贸易理论几百年来的演化史,其实就是不断地应对国际贸易现实挑战的历史,实践给予贸易理论以新的生机,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甚至实现了其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越。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参加国际贸易的各国将出口密集使用其拥有量丰富的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拥有量稀缺的要素的产品。当里昂惕夫利用大量的统计资料来实证检验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时,却得出了与这一结论相反的结果。如何解释这个被普遍认为正确的理论却又与国际贸易的现实相矛盾的现象,引发了战后一系列新的贸易理论的产生,从而推动着国际贸易理论向纵深发展[5]81。
回眸世界一百年来国际贸易发展历程,从劳动分工形态演变的大尺度看,过去一百年国际分工的基本层面从产业间、产业内深入到产品内部的不同工序、区段、环节和流程; 为应对国际贸易现实的挑战,国际贸易理论也顺次经历了产业间分工理论( 以比较优势原理为核心的传统贸易理论) 、产业内分工理论( 新贸易理论) 、产品内分工理论阶段[6]。二战后,国际贸易所表现的特征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所预期的情形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 1960 年代以来,约2/3 甚至更多世界贸易是发生在技术、资源和偏好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其主要以制成品贸易为主。这对以产业间贸易为研究对象的传统贸易理论形成强大的挑战,导致 1970 年代“新贸易理论”的诞生[4]94 -95。当前国际产品内分工深入发展的现实,对以产品为基本分工对象的国际分工贸易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 而正在发展成熟的产品内分工理论弥补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长期忽视工序层面分工现象的缺陷[6]。
以上三大动因,或单独或共同地推动贸易理论大树不断地发展、繁荣壮大。例如,相互需求理论的诞生,既有填补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空白的需要,又与当时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运动相联系; 重叠需求理论的产生,既有应对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现实挑战的需要,又弥补了传统贸易理论长期忽视需求层面分析的缺陷; 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的提出,则既有维护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利益的动因,又有理论应对国际贸易现实挑战的需要———传统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对参与国普遍有利,而二战后的国际分工情形正好与之相反。
总之,国际贸易理论的讲授与学习贯穿哲学的线索,能充分展示理论数理推导的逻辑美,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清晰性,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国际贸易理论的内涵; 贯穿历史的线索,则会增强理论课讲授的生动性,使其更贴进社会科学的本源,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论专业素养的养成,加深其对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的了解。联系历史背景,紧扣理论观点,再配以条理性和系统性的模型解说,必然使课堂的讲授张驰有度,更富有立体性。当然,这也对教师综合知识的掌握提出了更大挑战。哲学方法与历史方法,是研究一切社会科学的根本方法; 同样,高校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教学中,也必须将哲学和历史线索充分展现,并且在必要时进行适当归纳,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讲授效果。
参考文献:
[1]文娟。《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 经济师,2009,( 07) : 115 -116.
[2]老子,。 道德经[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3]朱富强。 计量经济分析能够“发现”理论吗? [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 01) : 74 -82.
[4]李坤望,张伯伟。 国际经济学( 第二版) [m]。 北京: 教育论文" target="_blank">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国际贸易;贸易摩擦;产业结构调整
贸易摩擦是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增多,也是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萎缩化、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结果。近年来,贸易摩擦的频繁发生成了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也成了世界上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国。
一、贸易摩擦存在的原因
1.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经济交往频繁,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程度逐渐加深。由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各国之间在社会制度、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消费偏好、生活水平、环保要求、关税水平、技术标准、检验检疫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各国的贸易往来产生摩擦与争端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经济全球化程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需要通过国际磋商与协调,通过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来逐步消除和解决。
2.世界经济的衰退导致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是贸易摩擦增多的根本原因。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衰退或增长迟缓。需求的萎缩导致争夺市场的竞争白热化,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升温。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协议条款,成员国都要依据世贸组织贸易自由化的宗旨逐渐降低关税,消除传统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在此情况下,一种名义上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以及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悄然在发达国家兴起就不难理解。
3.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的迅猛增长,使我国成为备受“关注”的对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举世瞩目,我国经济和贸易的突飞猛进,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尤其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情况下,我国能一枝独秀使其格外醒目。于是,一些发达国家悄然流行起所谓“中国”,对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实行严格限制,无端制造摩擦和争端。
4.世贸组织相关条款的模糊性增加了贸易摩擦产生的机会。为了协调缔约国之间的利益,避免贸易自由化对国内经济的过分冲击,世贸组织中规定了一些例外条款,通过这些例外条款,缔约国允许以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特定工业的建立、维护国家安全、保护环境等理由暂停、修改或撤销世贸组织的各项义务。这种世贸组织个别条款在例外规定上存在模糊性,被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成为其实行进口限制的借口,导致贸易摩擦更加频繁。
5.我国对外贸易科技含量不高是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的又一客观原因。我国真正称得上丰裕的资源只有劳动力,最为稀缺的是技术,而耕地、石油天然气、资本等也都是相当紧缺的资源,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有比较优势,资源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比较劣势。这种贸易格局使我国在加工贸易的国际竞争中只能控制生产中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虽然表面上近年来我国也在生产附加价值高的产品,但是,我们却没有像韩国和日本那样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这样的贸易现状使我国企业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反倾销诉讼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低成本的竞争摩擦。因此摆脱底部依赖,向上层产业升级已经成为我国加工贸易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
6.我国贸易出口中,加工贸易占很大一部分比重,而加工贸易的大额顺差实际上却是导致我国遭受国际贸易摩擦的一个潜在诱因。因为贸易摩擦的根源在于双边贸易不平衡,而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顺差。事实上,我国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则为美国、欧盟、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日本、中国台湾省、东盟、韩国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进口来源地,我国从加工贸易中取得了较大顺差,但由于外资企业是加工贸易的最大经营主体,我国实际仅赚取了少部分加工费。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我国加工贸易将继续保持较大顺差,从而也将继续带来贸易不平衡。因此,加工贸易对贸易摩擦的影响是潜在而深远的。
二、我国现阶段的应对策略
首先,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经济结构具体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以及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等。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看,一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重点解决我国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存在重规模、重速度、轻质量、轻效益的问题。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长期处于低端,得到利益较少,贸易规模与贸易利益很不相称。可行之策是通过重点引进、自主创新,通过政府引导、优胜劣汰,最终实现淘汰一批、升级一批。对有较大竞争优势的产品,要加强政策导向和行业协调,合理引导企业进出口行为,不断增强定价主动权和控制力。二是努力实现由要素推动的传统产业体系向靠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转变。一国发展的主动权,最终取决于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内生增长性的新兴产业的发育程度。危机后期,各国都在努力寻找“突破口”,作为复苏经济的引擎。
其次,着力打造民族品牌,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金融危机使我国外向型加工企业面临较大困难,有些企业最终倒闭,但也有大量企业绝处逢生。政府应当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产品建设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有技术、有品牌、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并帮助企业合理制定发展战略与规划,从根本上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轻工;出口贸易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关税和传统非关税壁垒在国际贸易领域不断缩减,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出口的限制和影响正在迅速显现,尤其是我国轻工行业产品出口中频繁遭遇技术性贸易措施,制约了我国轻工行业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及特点
“技术性贸易壁垒”翻译自英文(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以下简称TBT),属于非关税壁垒范畴,是指进口国为了限制进口而规定的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公证检验标准、卫生检疫规定以及有关商品包装、标签等的规定,从而阻碍贸易自由发展。从广义上来看,目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有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措施以及合格评定程序等。例如,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标准、包装和标签及标志要求、绿色壁垒和信息技术壁垒等,诸多对贸易产生影响的技术性措施正在成为国际贸易中影响市场准入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
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形式上的合法性。技术性贸易措施是以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形式,用于进口国保护本国市场,在看似公平的法律法规中,一旦掺杂了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人为的因素,就会使正常的贸易措施超越了一定的“度”,转变为技术贸易壁垒。
二是操作隐蔽性强。正常的技术贸易措施是基于维护国家安全、人类和动植物的安全和健康、环境保护、防止欺诈行为以及保证产品质量的合法贸易措施。一些国家善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隐蔽性,形成了背离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之风。
三是实施范围广。从产品角度来看,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还涉及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都不同程度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而且触及了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等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甚至蔓延至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领域。
四是实施标准存在争议。许多国家基于WTO原则准许自行制定技术标准的规定,选择性执行对自己有利的标准。导致各国技术执行标准的不一致性,更多地引发国际贸易纠纷等。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轻工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近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我国轻工企业出口的最主要屏障。对中国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美国、欧盟、日本、东盟和俄罗斯,主要措施集中在认证要求、技术标准要求、产品的人身安全要求、环保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和包装及材料的要求等六个方面。据统计,仅2015上半年,美国、加拿大共对我国轻工产品实施召回44次,欧盟委员会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对中国轻工产品发生的通报和消费者警告共计255次。涉及玩具、工艺美术、家电、五金、照明、家具等19个行业。通报和消费者警告的欧盟国家包括西班牙、英国、法国、匈牙利等21个国家。欧盟对中国轻工产品通报和警告中使用欧盟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涉及《欧洲玩具安全标准》《欧盟打火机CR法案》《办公家具―工作台及桌子测试》等诸多产品领域。总体来说,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轻工产品出口市场份额、贸易机会、企业和商品信誉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分析我国轻工产品出口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制约的原因主要由以下3个方面:
1.主要原因在于产品标准与国外的差异。普遍程度上,我国产品标准约有70%~80%低于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即使发达国家技术标准并非过于严格,轻工产品出口也会处于不利局面。与国际上许多国家相差甚远是我国屡遭TBT限制的根本原因。
2.出口地区及国家产品方向过于集中于美、日、欧及俄罗斯。美、日、欧三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在全球明显处于优势,国际上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严格的当属欧盟及其成员国。仅就电机产品和玩具出口而言,美国和欧盟非常看重安全性能;欧盟国家环境意识优先,对有害于人体健康和环境污染的产品严加管制;日本则主要集中于我国出口产品的动植物检疫标准。
3.世界贸易组织的《TBT协议》的内容不够完善。许多国家善于运用《TBT协议》的例外条款,利用技术性法规在操作层面的自由度,制定一些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作为贸易保护的手段。
三、轻工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对策
虽然我国轻工产品保受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但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仍然是可防可控的。
1.建立适应TBT要求的技术法规体系。我国现行的《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以及《质量认证管理条例》在维护对外贸易权益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迄今为止尚缺乏协调统一的技术法规体系。完善技术法规管理机制,加速技g立法工作进程势在必行。
2.建立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预警机制。充分利用WTO成员国的权利,根据TBT协定,运用通报评议机制是低成本、高效率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首道防线。轻工行业企业在参与过程中,不但可以获取预警信息,更可以在参与评议的同时,提高企业极其产品的知名度。
3.完善质量认证制度和国际标准。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建立完善的质量认证制度,规范检测与认证体系,严格执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9000质量认证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是突破TBT的制胜法宝。我国轻工产品的主要问题是质量问题。例如玩具出口的质量问题大多集中于产品的物理、机械性能缺陷可能造成的摔伤、划伤以及儿童窒息等危险,应该说这些质量问题企业经过努力是完全有能力克服的。技术壁垒直接表现为是国家间技术水平的差异,通过完善质量认证制度和国际标准。通过国际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我国轻工行业的技术存量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更为重要的是促使轻工产品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跨越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
技术性壁垒的应对性研究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对我国轻工行业出口贸易的发展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只有加速技术创新,根据国际经济政治形式的变化建立持续调整机制方可利于轻工出口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虹.《21世纪初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J].商业研究,2001,(10).
关键词:国际贸易;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认证;出口
国际贸易是各国间商品、技术、服务、劳务等方面进行交换的活动,主要表现在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中。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外贸易成为各国挣取外汇,促进本国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可是从层出不穷的国际贸易争端可以看出,目前的世界经济还存在很多问题。引发这些争端的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优势地位,限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的发展脚步。而“绿色贸易壁垒”则是表现最为明显的一项。最早的绿色贸易壁垒还仅仅是针对一些环境污染大的商品,限制或禁止其在本国售卖。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实力增强,国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化,很多发达国家将其作为一种手段来限制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市场的发展。
一、出现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
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最早推行贸易壁垒政策的,起初对外的贸易壁垒还仅限于关税上,发达国家通过调高关税税率来限制进出口贸易中别国的冲击。而随着人类工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也越来越强,很多国家处于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要求,将贸易壁垒的范围进一步扩展,限制外国存在污染隐患的产品向本国出口,同时这也成为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借口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限制的工具,这样“绿色贸易壁垒”就产生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国际贸易中的存在的制约因素导致贸易观念的转移
经济发展观念的转移是绿色贸易壁垒出现的最根本原因。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对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发展,世界市场中潜在的制约因素日益凸显出来。如目前越发严重的环境问题,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各国的化工、石化、冶金等诸多行业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均有很大发展,产品的种类、功能也非常丰富,使得国际进出口贸易日益繁荣起来,但是由此引起的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环境污染等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成为国家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也成为限制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为了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国家市场,将环境保护的责任向发展中国家转嫁,通过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来保护其国际贸易的地位,这也就限制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度和发展中国家合法利益的取得。
(二)国家经济发展政策调整
在20世纪之前,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国家间的经济交往并不频繁,各国的产品还仅仅停留在保持国内供给的局面,生产的规模的产值可以满足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需要。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发展,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开始关注自身的缺陷,比如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低、创新能力差、商品的种类单一等等,这些缺陷需要从国际贸易交往中获得帮助。贸易保护是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的策略,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他们一方面需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又采取保护措施,维护其国际地位和主动权。这就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现实需要。出于贸易保护的目的,发达国家逐步将早期的关税保护政策逐步扩展到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在实际市场流通的措施。
(三)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的影响
随着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日益明显,各种民间组织纷纷出现,提出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影响范围也逐步扩大。进而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组织。以美国为例,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出现民间环保组织,并大力倡导“地球日”的环保活动。这对于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很多政党为了扩大影响、获得民众支持,也在自己的执政理念中加入了环保主张。这些环保组织的活动逐步扩大到经济领域,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对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口和在国际市场销售的理由,例如美国就常常以产品污染为由,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提出质疑,并设置诸多苛刻的限制条件,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经济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国力大增,在世界经济体中影响力不断扩大,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重视。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外贸易的规模逐年扩大,外贸收益也在持续上升。但是,中国仍然要承受“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负面影响。发达国家通过设置贸易壁垒,阻挠我国的对外商品出口,致使我国很多商品的出动受到限制,尤其是农产品贸易一直受到发达国家的质量质疑,导致销路不畅,使我国农贸经济受到不小的打击。从现实状况看,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外出口
1、 出口市场范围缩小。由于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政策,中国在世界市场占有率不断受到冲击,商品出口的市场范围被不断的缩小。根据调查显示,因为美国的绿色贸易壁垒政策,中国农产品的对外出口规模下降了近20%。因为我国的主要外贸对象是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的环保政策和法律都严格,加之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立,使得我国的对外出口市场扩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2、 产品销售成本增加。为保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实现外贸经济效益,我国不得不采取适应发达国家要求的贸易政策,面对绿色贸易壁垒,中国必须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环保指标,以求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这就导致商品的生产成本增加、工艺更为复杂、生产效率下降、存储困难等不利因素产生。
(二)产品进口
1、 国内市场供需失衡。因为在对外出口中受到诸多的限制,致使国内的企业的正常生产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使国内的市场供求平衡状态受到冲击。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政策限制了国内商品的出口种类和数量,而国内市场又无法完全消耗,造成国内的生产企业面临着销售困难的局面。
2、 国际贸易关系的变化。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与其他国家在世界贸易活动中的合作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国际间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比如,发达国家通过绿色贸易壁垒限制我国的商品出口,排斥中国参与世界经济活动。那么,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中国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限制外国产品向国内出口,使国家间的经济、政治关系陷入僵局。另外发达国家利用绿色贸易壁垒长期打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这必将导致两级世界分化,给国际稳定局面带来不良影响。
三、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从目前的人类经济发展趋势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任何国家或经济组织都不可能完全操控世界的发展格局。但是,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国际优势地位采用绿色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干预别国的发展政策。对此,我国应该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贸策略,推进发展中国家的外贸经济发展。
(一)为商品申请绿色认证
发达国家采取绿色贸易壁垒政策,以环境保护为由限制商品进口,实施贸易保护,限制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活动。那么,我国可以申请商品国际绿色认证,由专业的国际认证机构对我国的出口产品进行检验,对我国的商品环保质量做出认证。这是打破发达国家绿色限制的有效措施,证明我国商品的质量完全符合国际环保要求。同时打消购买国家对我国商品的顾虑,赢得国际外贸经济活动中的良好形象,克服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困难。
(二)限制国外污染企业的涌入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将世界各国都囊括其中,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顺应时代潮流,争取发展、强大的机会同样积极参与到世界市场的竞争中来。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加强自身建设,进行产业调整和科技创新,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另一方面,又积极引进外资,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对外开放的政策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因素,发达国家设立绿色贸易壁垒,将很多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部门向我国转移,对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对于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必须加强审查,确保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三)借助政治手段,发挥贸易协议的作用
国际贸易是一种国家间的经济行为,政治因素的影响自然是不可忽视的,一定时期政治决策甚至可以决定经济发展的走向。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性质的环保组织开始在世界上出现,并为环境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可以借助乌拉圭合谈中确定的《关于贸易和环境问题的决定》和联合国会议中确定的各国环境保护职责,抵制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环保责任,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种种限制。
(四)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与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作斗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本国的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方面工作的监管,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政府应当承担主要的领导管理职责,加强商品的安全监管,打击违反环境法律规定的行为,提高对外出口商品的质量,降低绿色贸易壁垒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影响。
总结: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发展都提供了难得的的机遇,各国间进行商品、技术、资源、管理经验等交流,互通有无,世界市场的公平竞争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科技发展和产品质量升级。针对发达国家采取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应该从实际出发,坚决抗争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歧视,及时调整对外经济策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保证我国在世界市场的影响力,推进我国面向世界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付跃超.论我国外贸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应对[J].中国商贸,2010(06)
【关键词】产品内分工;国际贸易;特点及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代国际分工展现出一个引人瞩目特征,很多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这种新的生产模式即为产品内分工。产品内分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体现,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趋势。随着产品内分工的开展,在商品(尤其是特定商品)展开贸易的过程中,必然对整个国际贸易发展产生影响。在此,本文从产品内分工的特点及其对当今国际贸易发展产生的影响,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产品内分工的特点
产品内分工是对生产关系的完善与改变,在提高商品生产质量的同时,还保障了商品的经济利益,由此受到人们的青睐。针对产品内分工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内分工是国际分工形式的继续深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国际分工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产品的生产模式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改变。产品内分工的发展,能够在商品生产制造的过程中,进一步的细化生产程序,在完善商品生产活动的同时,还符合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与之前的交易形式相比,随着网络计算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品的贸易成本及空间距离,导致迂回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不受空间距离的影响,即在原有的地区生产转变为国际迂回生产。而整个商品中的各项生产活动,其环节生产活动也会随着市场规模及交易成本的改变而改变,且能够在国际间的生产范围内形成更加专业化的分工程序。在整个国际分工中,其基本表现在于相同产业中,相同商品及不同商品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分工程序不同,且增值环节也不同。通过这种现象不难看出,这种分工模式的核心在于产品生产制造中的各个生产工序、流程及重要生产要素,且在其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将价值链上各个要素的密集度及不同规模经济特征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其在生产的过程中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生产。
(二)跨国公司成为产品内分工的主导力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在产品内分工中,跨国公司基于自身的生产特点,成为整个内分工的主要核心,且随着商品市场的迅速发展,商品的国际分工已不在是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合作,而是细化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发展、合作,在保障商品生产质量的同时,还能进一步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由此不难看出,在商品内分工发展中,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整个国际分工的主要力量。大型的跨国公司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中,其发展趋势更加倾向于知识密集、产品设计、研发及管理等增值环节,而产品的生产环节,则通过合同的形式,将其分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
(三)产品内分工丰富了国际交换关系的内涵
在传统的国际交换中,主要通过世界市场这一途径来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产品交换,且在其交换的过程中,交换关系多表现在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以及不同产品之间。在整个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国际分工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细化,由此造成国际迂回生产链的不断延伸,在丰富交换关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活动的发展。尤其是在战后的中间产品交易中,其交易的总额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且随着中间产品国际交易的增多,彼此间的交易关系也会随之改变,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更为突出,并以此推动了经济市场的整体发展。而各个企业在进行中间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其交换地点的选择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交易双方可以在同一国家内,也可以在同一企业与同一产品内,这些都有赖于交易方的选择。由此导致国际分工从单纯的以来外部市场占比为国际贸易的实现分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与内部市场并存的多元格局。
(四)产品内分工使得国际劳动分工呈现不平衡的发展趋势
产品内分工在发展的过程中,其纵向方面多表现为不同层次的分离,且各个国家在产品某一环节的生产中,都要凭借自身的优势,选择适合自身的生产环节与生产工序,这种生产模式在进行的过程中,导致劳动分工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发展趋势,尤其在一些不发达国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一些商品的生产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只能承担商品的制造程序,只能通过单纯的劳动力来干预国际生产活动分配。其次,在产品生产制造中,一些发达国家基于自身的科技优势,能够在生产程序中一直处于专业知识领域。这些国家在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过程中,不需要付出相应的劳动力,而是通过专业的知识和专用性资产来参与国际分配。
二、产品内分工对当今国际贸易发展产生的影响
产品内分工在发展的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商品生产模式,细化了商品的生产环节,在保障商品质量的同时,还对国际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扩展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领域
随着产品内分工的形成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领域,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产品内分工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着各个国家的发展优势,扩大了参与国际贸易领域的商品与服务范围,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有了平等的贸易机会。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品内分工的实施,是科技发展与服务贸易进步的根本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少了不可贸易的商品。除此之外,国际分工精细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国公司的生产形势,商品贸易形成不在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交易,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零件环节都能进行跨国交易,并由此形成所谓的“双向往返”的贸易。其次,随着产品内分工的不断深入,一些特定商品在生产的过程中,逐渐会形成“标准化的生产区段”,即在商品生产中,能够以技术进步结果的产品内国际分工进程反过来又促进了技术的“通约性”,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标准化生产区段的产品实际上可以用于一系列产品的生产过程。
(二)导致国际贸易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产品内分工的开展,在深化商品生产环节的同时,还使商品贸易由原来的整体交易转变为生产环节交易,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际贸易性质。在其影响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特定产品优势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产品内分工没有在普及的过程中,国际分工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典型的“水平”性质,这是对传统贸易优势的肯定。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定产品在生产制造中,传统的“水平”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产品内分工的实施,在满足商品生产制造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生产时间,确保产品的生产质量。与之前的传统理论相比,说到底就是对比较优势的界定。在其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比较优势是指某一国家在整个商品生产环节中具备的优势比较,且通过自身的优势,能够一直从事该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并从中获取相应的利润。在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中,这一特点商品不会因国际贸易的发展而被断整个商品的生产过程。与传统生产模式不同的是,产品内分工的实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化产品的整体生产过程,同时还能在进行的过程中规范商品的生产工序,使其呈现出典型的“垂直”性质,这一性质在实施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商品的生产过程,并由此导致中间贸易迅速增长。
2.国际贸易与国际生产联系越来越紧密
从微观角度不难看出,产品内分工是实现企业生产国际化的主要途径,在当前的产品内分工中,多数体现在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战略中。在其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跨国公司通过在海外成立相应的附属企业,借助当地的劳动力优势、资源优势及技术优势等条件,将特定商品拆分成不同的生产环节,每一地区只负责其中的一个部分。当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扎根后,也可以根基自身的优势,与其他外企进行同一商品的生产环节合作,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经济利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国际外购活动,一些内分工十分普及的产品,其贸易流动的根本途径在于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国际生产网络。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置新的生产体系时,其出发点在于商品的最大价值,以便商品的资本流动能够与商品贸易形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整体。从跨国公司的具体区位不难看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能否具备高度的集聚效应,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区位的核心选择因素。由此就需要跨国公司能够与东道国企业,在符合当前市场交易的状况下,建立起与之相符的生产联系或生产外包关系,在其投资初期,仍离不开跨国公司的资金投资。由此可见,随着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生产与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整体,且在形成的过程中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开放过程中贸易政策与外资政策的有效协调具有深远的政策含义。
3.中间产品贸易对世界制成品贸易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
产品内分工对中间产品的交易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增加中间产品流动次数的同时,还扩大了中间产品的流动范围。然而在整个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中,中间产品的贸易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世界制成品的贸易发展。例如:在1992―2000年年间,东南亚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对该地区的实际贡献度为32%与45.9%,而造成这一状况的核心因素在于该地区的零部件贸易,由此不难看出,在该地区的贸易增长中,其核心在于产品制造业中的产品内分工活动。这一时期国际进出口贸易中,零部件贸易对整个成品的贡献度为29.5%与26%,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断定,在世界贸易制成品中,其零部件贸易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整个零部件贸易流动中,在推动世界贸易增长的同时,还对各个生产区域之间进行了有效的比较,对当今世界贸易的流动方向起到了决定作用,在削弱产品整体生产价格的同时,还对全球贸易流动进行了明确的解释。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产品内分工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基本性质。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产品内分工作为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细化产品生产的同时,还节省了产品的投资成本。面对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产品内分工能够有效的提高跨国公司的市场竞争水平,使其在国际竞争贸易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其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需要各个企业结合着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及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由针对性的使用,在保障产品生产质量的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任重.基于产品内分工的贸易政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03).
[2]杨清,曹宗平,董诠.产品内分工的发展与跨国公司的FDI行为――一个FDI理论的认识视角[J].当代财经,2008(04).
[3]田文.产品内贸易的定义、计量及比较分析[J].财贸经济,2005(05).
[4]佘雪锋.产品内分工视野下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5]井辉,郇志坚.相继产业链条件下的内生纵向一体化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02).
[6]王萌.纵向市场圈定理论研究综述――基于开发或保护市场势力[J].现代商贸工业,2009(22).
[7]徐晓莉,李金叶,赵玉强.计算机制造业纵向一体化与拆分比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
[8]田文.产品内贸易模式的决定与利益分配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05).
关键词:外汇储备;正面效应;负面效应;顺差;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
一、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是当今大多数国家国际储备中的主体,同时也是各国国际储备资产中实际使用频率最高、规模最大的部分。外汇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可兑换外国货币的现汇、现钞及外币金融资产或权益凭证。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广义而言,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国外银行存款、国外有价证券等。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
外汇储备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2)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3)维护国际信誉,提高融资能力。(4)增强综合国力,抵抗金融风险。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因此,外汇储备是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一国经济更易于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影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二、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及其持续增长的原因
外部环境: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金融、贸易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贸易额高速增长,资本流动速度加快,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在这种潮流下,我国享受到了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从国际贸易看,在不断增加的世界贸易额中我国所占份额逐年增加。
内部因素。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内部因素较多,主要得力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良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四个字不放。在扩大对外贸易的同时,积极引进外资,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在经常项目方面,由于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贸易顺差日益增大,巨大的经常项目顺差为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从而为外汇储备持续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资本项目方面,主要因为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持续增加。总的来说,由于国家实施适度的宏观经济政策,全国经济运行良好,货物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英文缩写为FDI)持续增长,表现在国际收支上的连年顺差,顺差部分的外汇转为外汇储备,是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的源泉。
三、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正面效应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我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一般说来,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有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1)充足的外汇储备使我国国际支付能力显著增强,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外汇储备是体现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2)充足的外汇储备使我国的偿债能力增强,提高了我国的国际信誉。
(3)充足的外汇储备使我国能够有效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本币汇率稳定。
(4)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一是充足的外汇储备能够提高我国对外融资能力,降低境内机构进入国际市场的融资成本,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寻求更优的投资环境和更大的利润空间;二是充足的外汇储备在深化经济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技术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5)充足的外汇储备也是人民币最终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的一个必备条件。
四、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负面影响
(1)高额的外汇储备造成持有成本过高,导致资源和资金的闲置。在借入储备比例过高时,过多的持有外汇储备既不经济,也将影响国内经济的增长。
(2)高额外汇储备是导致我国现阶段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通货膨胀压力。
(3)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而影响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从理论上说,一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会使得该国货币汇率上升。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人民币的汇率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而逐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对我国出口增长显然是不利的。
(4)高额的外汇储备,增加了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国际资本迅速大规模的流动,金融市场的利率与汇率波动十分激烈。作为国家财富的外汇储备,它的规模过大也就会使国家财富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高额的外汇储备给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带来了难度。
(5)超额外汇储备的增长使我国的货币政策近乎失效。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从而也要相应的投放基础货币,这样就会大大削弱货币政策的效果。
(6)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也将使贸易摩擦加剧。
五、加强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
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当前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从金融安全以及更好地发挥国家外汇储备的有效性出发,加强和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与营运机制建设,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与营运找到一条更加科学合理的新途径。
要适时调整外资政策,我们应当吸取国际上的经验教训,在引入外资的过程中,以质量为根本,合理的控制引资规模,确保引而有效;需要进一步重视进口,国际贸易是由进出口共同组成的,过大的贸易顺差也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种表现,在保证出口的同时,适当扩大进口,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平衡;强外汇资产的风险管理。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可以降低或避免外汇资产营运中的损失,提高收益率;促进官方外汇储备运用的多样化;逐步放宽资本项目的管制,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