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范文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第1篇: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范文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核心竞争力 财务风险控制

一、财务核心竞争力基本理论

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源于公司核心竞争力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国外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公司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观点,但对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却极少。国内学者从2000年以后,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进行阐述,通过对财务核心能力和财务核心竞争力文献研究得出,财务核心竞争力包含于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的必然选择。研究过程中发现,构建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没有提及风险管控机制,这对于构建财务核心竞争力来说,就缺少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

2005年以后,学者对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逐渐增多,结合王艳辉(2005)、杨敏(2008)、孟从敏(2009)、李洪涛(2012)的观点,认为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指在对企业内外理财环境分析基础上,以实现财务战略为目标、获得竞争优势为动因,立足于企业基本财务能力建设,以财务人才培养、财务流程创新、财务风险控制为内核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价值性、异质性、排他性的财务竞争体系。

对于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包含的要素,笔者认为除了包括财务资源、财务能力、财务战略以外,还应包括财务创新和财务风险管控两个方面。构建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财务资源整合和财务执行能力构成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实现财务核心竞争力的两翼,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服务的。

二、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是对以往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建立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创新,对于企业有效整合财务资源、提高财务执行能力、增强财务创新能力、很好地解决企业内部的财务问题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以往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基本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作为切入点,按照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及分配四个理财活动展开,强调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这种传统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只考虑到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构建,而随着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企业越来越重视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对企业财务造成的影响,特别是竞争对手给企业带来的现实和潜在的威胁,因此,有必要站在更宏观的财务管理层面,基于价值创造、不可模仿性、排他性、异质性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来重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这是经济发展和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二)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原则

1.基于目标管理原则。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追求,它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指导一切财务工作的行动指南。在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目标管理原则,不能偏离财务战略目标。为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必须建立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的财务管理模式,合理分配责、权、利,在此基础上将财务战略目标和与之相对应的财务风险控制进行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个负责人,这样就可在保证每个层级实现财务战略目标的同时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强化财务资源整合能力原则。张倩(2008)将财务资源分为财务软资源和财务硬资源,包括:财务文化、财务规章、财务信息化水平及财务人力资本、电子装备、办公设施等,他认为财务资源是企业可以拥有、控制或可以利用的所有资源。蔡旺清(2012)认为企业资源不仅包括内部资源还包括外部资源,并强调对企业内外财务资源各种要素进行整合,使之协调配置。如上页图所示,财务资源整合能力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一,并受到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的影响。笔者认为企业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特别是对外部资源的预测、加工及整理过程更要重视对风险的控制。企业只有增强财务风险控制能力,才能有效地培育企业财务运作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提高财务资源整合能力。

3.完善财务执行能力原则。杨敏(2008)认为财务执行能力包括领导的以身作则、责权利的分配及规章制度的遵守。笔者将财务协调治理能力、财务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财务风险控制及预警能力及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能力也纳入到财务执行能力范畴之中。如上页图所示,财务执行能力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另一基础,财务风险管控能力通过财务核心竞争力间接影响财务执行能力。良好的财务执行能力体现财务决策正确性的同时,还必须为财务决策提供决策支持数据,这种包含着风险控制与危机预警功能的财务执行能力是财务人员从长期实践工作经验中总结、凝练出来的,具有不可模仿性、价值创造性、风险管控性特点,要求执行财务工作的人员具有较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经营的能力。

4.提高财务创新能力原则。财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影响、提升企业价值、增强财务人员凝聚力和归属感的源动力。企业应从文化构建入手,打造财务文化价值观,通过创新文化意识促进财务流程再造,保证财务核算及时、准确前提下,尽量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通过核心竞争力相互作用,因此财务创新能力不仅是整个财务流程每个环节的创新,还应包括财务风险控制方式、方法的创新,这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并实时增加新的财务风险控制手段。

(三)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提升财务风险控制的能力

1.财务资源整合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将财务制度体系建设、财务岗位的监督和制约、财产管理控制三个方面归入财务资源整合能力。(1)财务制度体系建设包括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成本控制管理办法等。完备的财务制度体系,才能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更好地发挥财务的核算、监督职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企业进行财务资源整合,岗位设立意味着责权利的具体分配,必须保证岗位之间能相互牵制、制约、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防止财务舞弊发生。(3)企业内部资源包括固定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现金等,应实行专项资产专人管理,并实行多岗位、多部门监督政策,保证资源整合的完整与安全,防止企业资源流失风险。

2.财务执行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财务执行环节包括全面预算控制、财务分析控制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三方面。(1)全面预算控制,通过编制全面预算加强对财务活动的事前和事中控制,并根据实际完成与预算之间的偏差,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以此保证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2)通过编制和分析财务报表,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揭示和披露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同时为预测未来年度的财务活动提供基础性财务数据。(3)财务预警系统构建,是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最直接体现,将企业采购、生产、经营、销售等管理纳入财务预警机制中,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财务创新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财务创新作为一种文化体现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创新意味着成本与效率、风险与效益,财务创新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某些相关者的利益损失,因此,要权衡风险与效益,以保证实现财务战略目标。例如创新绩效考评机制,就会控制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经营者及员工行为受到约束,但却保证生产效率提高和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4.财务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以财务资源整合能力和财务执行能力为基础、以财务风险管控能力为保证、以财务创新能力为动力构建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最终是为了实现财务战略目标,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实现财务战略目标就是一个风险识别、计量、防范、控制、预警的过程,企业应采用先进的财务战略计划、制定及实施方法,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财务战略实施风险。

参考文献:

1.王艳辉,郭晓明.企业财务竞争力与财务核心竞争能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8):131-133。

2.蔡旺清,蔡旺.广州市中小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J].经济与法,2012,(03):73-74

3.李洪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浅析[J].财政监督,2012,(08):29-30.

4.邱德君,邱兆学.基于行为属性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22):70-71.

作者简介:

第2篇: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范文

一、核心资源

所谓资源,就是可以被人们利用来创造社会财富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客观存在。资源的存在形态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知识、情报、技术、管理经验等)、资本(投入的经费)、社会资源(关系)等5种。

在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离不开各种资源做支撑。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可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无形资源的投入。核心竞争力是难以建立起来的。如果说没有资源的竞争力是无源之水的话,那么没有核心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无米之炊。因此,核心资源就是能为竞技体育带来独有的、难以模仿和代替的、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这种资源能为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很好地把握各个竞争性机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学习创新能力

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是向人类自身极限的一种挑战,在面对日益复杂多变和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时,竞技体育不做任何调整就不可能将原有竞争优势长期保存下去。若想突破新的领域、攀登新的高峰,不可能有现成的,拿来就适用的经验和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这就要求有清冽的学习创新能力。才能发挥创造性,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探索新的道路。运动训练过程中内外环境的变化导致核心资源的内容相应的发生变化。原先能给它带来独有的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现在已不能继续发挥作用。甚至还可能成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阻碍。面临这种变化,要想继续保持独有的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能识别这种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对核心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重新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

竞技体育发展一定要把学习创新能力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在不断的学习,摸索自身规律中,要勇于创新。创新可能要走弯路。可能会遇到挫折。但它可能是我们成功的前提。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老跟在人家后面。永远都不行。竞技体育一定要有创新的观念,要大胆、要敢想,真正成功以后,无论技术的发展趋势,无论是运动员,还是队伍,就会有新的变化。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富荣曾经做出过这样的评价:优势项目与非优势项目的差距就在于学习创新,在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课题“星光为何这般灿烂一一中国乒乓球队50年长盛不衰”的研究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队的长盛不衰。即是因为他们在继承发扬自己的技术特长的同时,能针对世界乒乓就技术的发展趋势,特别针对主要对手每个时期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技术风格。进行及时创新,在适应与反适应,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中经常掌握着主动权。

在竞技体育中。核心竞争力具备很强的抽象性,它使竞技体育在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时,能够迅速整合、建立和重构竞技体育事业内外部资源、技能、战能、心理能力等,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这实际上就是学习创新能力。通过以上分析,学习创新能力是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三、管理整合能力

从核心竞争力概念来看,国外许多学者持有核心竞争这个能力的“整合观”,在概念中都涉及到了“整合”。“整合”就是希望将有关要素组合在一起。发挥出1+1>2的组织效应。但是,我们认为整合一词无论从涉及的对象及结果来看组织更广泛更突出:整合的对象范围更广,既包括资源、能力,又包括外部的资源。整合强调各要素间整合的有机统一,并呈现功能的倍增和放大。

第3篇: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范文

Abstract: Firstly, the paper analyses the basic content of company core competi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n analyses its basic elements in detail. The last, it proposes some cultivating strategies of core competition.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知识;技术创新;整合

Key words: core competition;knowledge;technology innovation;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050-02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工业型社会正在逐步向信息型社会过渡。其关键资源也由资本、劳力转变为信息、知识。技术创新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的瞬间万变使不确定因素增多,而创造力又是21世纪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所有这些都使企业感到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赢得竞争优势方面比以往有更大的压力。因此,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如何整合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是企业实现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或说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施先亮先生指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借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的力量。它是特定企业个性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并不位于公司的某一个地方,而是充斥于公司不同的研究、开发、生产、采购、仓储以及市场营销等部门。它往往体现了意会知识的积累。它是根植于企业中的无形资源,不像实物资源会随使用而折损;相反,它是组织中集体学习的结晶,将在不断的应用和分享过程中得到改进和精炼。如果说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短期内主要体现为产品价格与性能的竞争,那么从长期看,这种竞争实际上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1]。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哈默尔与普拉哈德列举了三种确定核心竞争力的检验标准:首先,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进入多个市场的潜在途径。其次,核心竞争力能够给最终产品的顾客可感知效用做出巨大贡献。最后,核心竞争力应难以被竞争者模仿[2]。巴尼在分析核心竞争力是否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时,提出了作为企业竞争优势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的四个条件:一是核心竞争力应当是有价值的;二是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三是核心竞争力是完全不能仿制的;四是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很难被替代的[2]。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分析,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特性如下:①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不是企业单个的、外显的技术,而主要是企业综合协调的、内隐无形的关于管理、组织、学习等方面的特征,使得核心竞争力难以模仿。它是企业通过不断地积累、学习形成的,是企业经过漫长时间的锤炼而形成的,深深打上了企业自身的烙印。因此,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不易仿制的。一个竞争对手可能获得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某些技术,但是,竞争对手将会发现复制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协调和学识的综合模式是非常困难的。②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对企业、顾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于顾客来说,核心竞争力必须对顾客所重视的价值有关键性的贡献,增加顾客的效用。对于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③持久性。关于持久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培育发展的。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会在很长时间不会失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长期生存并经历多代产品,而且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越强,利润的可持续性就越高。④动态性。企业建立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它的核心竞争力是不同的。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原来的核心竞争力就丧失,而需要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更新和重组知识技能和不断地学习,以培养、维护和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⑤整合性。核心竞争力是对企业内外部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出来的独一无二的优势。这种整合过程就是企业素质的提升过程,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但它不是简单的组合,不是针对企业的某一部门,也不是针对单个企业的内部,而是指企业运作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上下游企业以及企业本身的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核心竞争力是许多单个技术和生产技能经过复杂的协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领导者的智慧、员工的忠诚、共同的价值观、企业声誉与形象、管理运作机制、营销理念、与供应商和销售商以及顾客之间的关系资本看似无形,但都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⑥不可交易性。它是企业从自己过去的成长历程中积累产生的,与企业的技术、结构、文化等独特性质息息相关,体现了企业特有的历史文化氛围。其价值难以估量,无法像其它企业资产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转化。⑦延展性。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即它必须能够不断推衍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具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在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问题上,中外学者同样有着不同的观点。在国外学者的论著中,很少直接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从其对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理解入手,分析归纳他们对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认识。他们把核心竞争力的直接构成要素理解为技术、知识、技能、组织管理能力、文化或价值观、资源、研发及市场营销能力等。费明胜等认为技术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此外还包括响应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曹继刚博士认为,可分为两大类: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分析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应在企业内、外部的作用关系为出发点,重点在于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紧密关系的企业内部活动,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践,把企业核心竞争力基本构成要素分为: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管理体系、技术体系、价值观。①人力资源。它包括企业员工个人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核心竞争力属于知识的范畴,其实质是企业组织中累积形成的特殊知识,而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人是其重要载体。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企业员工的学习和创新才能获得。如何发挥人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和把人力资源与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问题。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②创新能力。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就是对企业的技术、人(物)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及企业价值观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它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即使制造的产品看起来不怎么样,像万宝路公司生产极多的相关性很低的产品,但它却能利用核心能力,使公司整体蓬勃发展,扩大了原来局限于香烟的竞争优势。③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向顾客提品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中的能力。例如市场响应能力、市场调研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研发管理能力、生产制造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售后服务能力以及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制度体系等等。好的管理体系可以将各种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有效的集中组织协调起来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④技术体系。技术能力是指企业开发与设计新产品和新流程的能力,以及整合关于物质世界知识的能力,包括一系列配套的技术专利、技术诀窍、方法、程序、经验和设施装备、技术规范组成的。既包括隐性技术系统,也包括显性技术系统。技术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更新和竞争优势的保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企业能否及时获取最新的技术、产品和市场等信息,并在组织内部迅速准确地传递、处理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因此企业技术体系的完善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⑤价值观。价值观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无形因素。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的形成过程中,都受到企业价值观的直接影响。并且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员工所形成的共有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表现形式。价值观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无形因素。好的价值观可以减少内部冲突,给企业的员工带来一种凝聚力,使其围绕核心竞争力展开服务。价值观念的更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的动力,企业价值观只有与科技发展保持同步,甚至领先于当前的科技潮流,才会使核心竞争力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4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①确定目标。要想培育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只有目标、方向明确,企业的资源配置、使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加速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培养与壮大。由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所花的代价较大,且具有一定的刚性,会影响企业较长时期的经营运作,因此,企业在选择核心竞争力培养方向时都较慎重,常常将目标锁定在最能影响行业发展前景的领域,以使企业掌握更大的竞争主动权。②集中优势资源。集中资源就是将资源集中于企业待定的一项或某几项目标业务领域,以发挥最大资源效用,增强特定的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事实上,相对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而言,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任何一个企业都很难在所有业务活动中都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企业只有将资源集中起来,形成合力,才有可能在目标领域取得突破,形成核心竞争力。当今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企业,都是把请注意力和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某些关键性的业务工作上,以求得领先对手的目的。③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通过自我研发和收购兼并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企业的核心技术。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注意管理和制度创新,及时更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等,提高管理水平。制度是维持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3]。④持续动态学习。坚持动态持续的学习、提高知识技能的积累和储备,是培养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企业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组织其知识都在不断落伍,必须进行持续动态地学习,更新、重组知识技能与结构,才能维持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彼得・圣吉指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一种灵活,有弹性,不断以学习创造持久竞争优势的组织。因为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

5结束语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企业的竞争力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创造学习型组织,提高员工素质,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2.

[2] 施先亮,李伊松.供应链管理原理及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1-154.

第4篇: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范文

关键词 高职学院 核心竞争力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近数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普及,步伐加快,高职院校间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态势。高职院校能否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高职学院各种竞争要素中最有价值、最核心、最为独特的要素。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面临重重困难,其本质是其缺乏竞争力,无法构建竞争优势。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来看,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就不可能具有竞争优势,也不可能适应社会需求,因此构建、提升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成为高职学院发展所面对的重要课题。

1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1.1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原本是一个来自企业的话题,来自于战略管理理论。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和英国学者哈默(G. Hamel) 在《哈佛商业评论》撰文《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他们认为,企业的真正的竞争优势来自综合和管理各种技术和制造的能力,以及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中可以看出,“核心”指竞争力要素中根本的、决定了其它要素的要素。高职学院与企业有着本质性的差异,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仍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价值。迄今为止,研究者尚未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高职院校在教育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

1.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关于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研究者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郑俊钦认为核心竞争力包括管理能力、培养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要素。安秀芳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人才、品牌、创新、合作与校园文化。胡家秀认为优势、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的观点。

上述关于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因素起作用的合力,非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本文认为,战略资源、文化、核心能力都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从高职院校办学现状来看,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实质是在有限战略资源基础上,战略资源对大学竞争力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时高职院校作为一个职业人才培训的教育机构,其竞争力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支持,是组织发展的指引和保障;但对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而言,最关键的要素是其核心能力,即如何整合并利用其资源来形成自己竞争优势的能力。具体来讲:

(1)战略资源。战略资源是能被感知和测量的具有核心优势的各种资源的总和。资源要形成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则必须是独特的、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以下三种资源是高职取得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一是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要素,是核心竞争力的创造主体和承载者。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人格情操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水平和社会服务的层次和范围。一支层次分明、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重要支撑。二是专业设置。专业设置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础性结构,是联系社会和学校的一个纽带。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是以专业为载体实现的,在影响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中,专业设置是关键性资源。高职院校专业根据经济社会需要以及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动向,结合自身的资源状态,确定专业方向。三是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性条件,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体系,共同构成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性资源。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必须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及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实训体系。

(2)文化。在竞争力要素中,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文化是组织的引导力、激励力、凝聚力。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髓和灵魂,是高职院校保持其核心竞争优势的隐性条件和精神基础。办学理念、制度和校园文化等共同构成大学文化基础。办学理念指“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客观追求及秉承的教育思想观念,包括学校的使命、愿景、发展战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等”。卓越而独特的办学理念从整体上对高职院校的走向起着统筹和指导的作用,同时办学理念要转化成实践,必须通过内部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学校制度及其制订与实施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是高职学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主要体现为决策机制、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和谐及党政协调机制等。以人为本的制度安排及其文化内涵有利于持续地增强竞争优势。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的主要表现,是大学精神、价值追求和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体现于高职院校的校训、校风、校貌、校规、教风、学风、职业素质的培育以及学院客观物质环境等方面。优秀的高职文化一旦形成往往构成大学最持久的竞争优势。

(3)核心能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共同构成了高职学院的功能体系,其中,人才培养始终居于中心地位。高职院校要获得竞争力,除了需要关注战略资源和文化要素外,核心竞争力的发挥还必须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以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就高职院校来说,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办学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职类人才。人才培养能力外显为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可通过社会声誉体现出来反映了用人单位、家长、社会及教育部门对学生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学生就业率则反应了培养的毕业生是否契合市场的需求。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

任何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把握自己组织活动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办学也是如此,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建立在准确的办学定位、清晰的办学思路、掌握办学规律的基础上,紧扣高职核心竞争力的三大组成要素:战略资源、大学文化和核心能力入手,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来推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1确定科学的办学理念

科学定位是指高职院校在科学分析区域经济和行业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办学资源、办学经验和办学历史,主动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空间相应位置。科学定位不仅从宏观上概括高职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等,还对办学规模、层次、形式、类型等作出方向性选择。只有准确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是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实践表明,真正在教育市场中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就在于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并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

2.2增强文化的凝聚力

高校虽然作为一个“松散藕合”的组织而存在的,但高校却能通过共享价值观和信念,系统行协调,增强凝聚力。高职院校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致力培养各类高级技能型人才。学校制度应具有主动性和创新性,完善相应的机制,如落实校长治校和教授治学。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才能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而奋斗不息。校园文化的建设首先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强化职业价值、专业氛围,实现人文环境、职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而服务社会、就业导向能为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发展的途径,只有在服务社会中才会找到自己的专业的生长点,学生只有在参与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自身能力提升与社会要求的对接,体现自己的对社会的价值关怀。

2.3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

对于任何一个高职院校来说,其内部资源都是有限的,通过吸收“外来”资源,则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必要的竞争力要素。但是高职院校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所拥有的资源和获取的资源,也取决于对现有和外引资源的有效发掘、核心竞争力形成是诸多资源要素的整合、优化结果。以专业群为核心进行资源整合和配置活动,形成专业群体优势,更好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品牌和特色专业彰显学校属性和扩大影响力。

2.4构建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所高职院校要把培养模式塑造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其指导思想应遵循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的调整,使之更好适应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点是为教育者建立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其重点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课程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采用“平台+ 模块”式的模式构建。“平台”是根据专业群对本专业学生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专业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由公共基础课和职业基础课组成;“模块”则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而设置,由体现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组成。课程体系要体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重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教育,推动项目教学,采用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方式,实现从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而教学模式则可以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模式办学,这样不仅可以为学校聚集教育资源,而且使培养目的更为明确,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并使其人才培养满足了社会要求。

3结语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是一个复杂、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行为主体的共同努力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质量,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其关键所在,需要学校根据学院现有资源和学校发展历史进行战略定位,以专业群的建设为龙头,带动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还需要建设契合的高职学院文化增强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王前新.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浅论[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第5篇: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范文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诞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首创者为美国的PrahaladC.k.教授和英国的Hame1Garg教授。其理论要点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术;核心竞争力载体是企业整体,而非某个业务部门;核心竞争力通过积累而产生,不能通过市场交易而获得;核心竞争力不是资产,也不是已经普及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具有生命周期,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可能成为一般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战略的中心主题,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自核心竞争力理论被提出后,国内外学者纷纷展开研究,在定义方面,学术界众说纷纭,产生了能力说、资源说、知识说等不同观点。结合前人看法,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组织之中的,由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管理能力、核心价值观等有机结合,适应市场机会、更有可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和长期性竞争主动权的企业发展力系统。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主要包括:一是异质性。即核心竞争力必须是该企业独具的,与竞争对手有着本质的差异性。二是难以复制性。核心竞争力不仅包含了企业的独特技术技能等技术特征,还与企业特有的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相联,其内容多难以通过文字、语言直观表达,这些都决定了核心竞争力的难以复制。三是无形性。核心竞争力不是某一项具体的产品,也不是某一项具体的服务,而是一种结构性的、无形的战略性资源。四是长期持久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发挥作用,不会在短期内失去。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 主要体现在:一是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大幅提升企业效率,能帮助企业创造超额利润和为顾客带来高价值利益。二是核心竞争力具备相当的主导力和带动力,能够帮助企业较容易地推出创新成果,衍生新产品和新服务。三是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易被竞争者所模仿或被替代,生命力不强。四是核心竞争力是当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企业只有依靠其核心竞争力才能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

(一)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包括企业的研发能力、产品及工艺创新能力。目前,学术界虽对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持有不同意见,但普遍认为技术要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核心技术一旦被企业掌握并运用于实践,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竞争力,成为企业获取长期利润的源泉。黄文峰(2003)通过对国内大中型企业核心技术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后指出:核心技术能力是我国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贡献因素之一。

(二)企业管理能力 管理是对各种因素的协调与融合,良好的管理是确保企业运行顺畅、实施各种活动的前提,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效率提升,使企业呈现良性发展状态。管理能力越强,优化组合的效率就越高,企业的竞争力也就越强。因此,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的一项重要要素。管理能力涉及战略管理、组织结构及制度、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组织协调等诸多方面。

(三)企业文化 核心竞争力依赖于技术和管理,而技术和管理则依赖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企业独具特色且不易模仿。它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一是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引导竞争力;二是培育企业精神,鼓舞竞争力;三是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优化竞争力;四是强化企业经营理念,统摄竞争力。可以说,一个企业只有拥有了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后,其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地逐步形成。我国一些著名企业,如海尔、华为、一汽等都创建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在增强企业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企业技术、管理不断创新,吸引大批优秀人才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三大构成要素,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技术能力是企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但其运用和创新需要良好的管理做支撑。技术与管理能力要继续创新与提升,必须依赖企业文化的支持,而企业文化又是在前二者的长期运行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加强的。三要素通过相互作用,推动着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向更高层次的循环发展。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路径

(一)培育核心竞争力理念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的生存之本。企业管理者要牢固树立核心竞争力理念,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充满活力。要从三个方面培育核心竞争力理念:一是树立长期发展战略思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培育和积淀形成的。企业要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在企业文化、经营模式、内部管理以及产品开发、技术革新等各方面都要形成自己的独到风格。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一旦形成,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二是树立战略规划理念。一个企业要谋求长远发展,必须要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充分利用好企业的有限资源和自身的竞争优势,盲目扩张和发展不仅不利于发挥自身的优势,而且会错失许多发展机遇,甚至造成巨大的浪费。三是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源,企业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创新精神始于企业家,终于每个员工,只有当创新精神真正深入每个员工心中,企业才有可能造就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培育核心技术能力 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很多行业的核心技术都依赖国外企业,大大降低了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培育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企业必须清楚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然后才能集中力量对能形成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专有技术和要害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其次,企业管理者要提高认识,把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培育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作为企业重心,加大科技投入比重,以增强研发能力。最后,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与交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决定了它们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企业可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和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等的智力资源,如采取委托研发、聘请顾问等形式对一些关键性技术进行攻关,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三)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 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制度创新。良好的企业制度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企业要根据市场变化情况,不断地革新和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包括企业的财务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等,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二是改革企业管理体系,减少企业管理层次,实行企业管理集约化。三是提高企业的信息化能力。大力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良性互动的信息平台和沟通渠道,时刻把握市场动向,促进企业的高效运转。四是加强人才培育与管理。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对人才的培育和管理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企业必须创建人性化、多元化、适应市场发展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以培养、吸引和留住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并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人才支撑。

第6篇: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1-0016-03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受冲击的行业之一,研究其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要素,进而推动核心竞争力理论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有学者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但目前的研究都还处于定性分析阶段,而且大部分学者都是从某个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从商业银行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模型,并围绕该模型对影响要素的相关关系和影响要素与核心竞争力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模型的建立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在特定的环境要素下,以商业银行价值链中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的有机融合为基础,整合银行价值链中的战略环节,在所处经营环境下所表现出的相对于竞争对手能够给顾客带来独特价值和利益的而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替代的动态能力,它能使商业银行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商业银行是一个复杂的、多要素构成的综合经营系统,其众多的要素和子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共同集合构成核心竞争力。西方学者曾提出成功企业的三个关键要素或推动力:企业家人才和一流的管理班子、机遇、资源。我们可以把企业家人才和一流的管理班子看作企业的能力要素和资源要素,机遇代表了与企业发展相联系的环境要素。很多研究者认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资源、能力的综合体。因此,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也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是多种资源的结合体,是一个能力体系,同时还与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有关,比如外部环境、产业环境等,这些因素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与银行业较密切相关的资源要素、能力要素和环境要素,各影响要素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最终实现顾客价值,并通过商业银行竞争力表现出来。

我们可以借助价值链的思想,把影响核心竞争力的资源要素、能力要素、环境要素作为基本的价值链,即价值链中的战略活动,然后把资源要素、能力要素、环境要素基本价值链继续分解得到更具体的价值单元,例如:把资源要素价值链分解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无形资源等价值单元,其中物质资源价值单元又可以分解为资产规模、基础设施、电子设备等价值单元。当然根据分析的需要,还可以继续细分价值单元(见图1)。

商业银行可以围绕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单元,在实现顾客价值的基础上,识别自己的核心资源、核心能力,并进行有效整合,打造和培育核心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

(一)资源要素

资源要素是构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资源”学派的研究者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一种企业以独特方式运用和配置资源的特殊资源,这也是经济学研究中资源观的研究焦点。企业内部的有形与无形资源及积累的知识在企业间存在差异,资源差异能够产生收益差异,资源优势能产生竞争优势,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以及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得的资源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同理,资源要素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支撑和载体,也是商业银行运作的基础。只有在资源要素有效运作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商业银行的利润,才可以谈其核心竞争力的巩固、培育和提升。资源要素不仅为银行的经营活动提供了基础,而且也为商业银行培养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成为银行之间展开竞争的具体的载体。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品牌、商誉等无形资源的投入。按照资源存在的形态可以把商业银行拥有的资源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无形资源三个部分。

1.物质资源。物质资源是指商业银行占有和使用的具有实物形态的生产要素的总和,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物质基础、业务经营系统的载体,具体体现在银行的资产规模、电子化水平和设备配置上。资产规模大,资金雄厚的银行往往能够占据投入先机,掌握技术优势,走在市场的前列,而且随着银行经营业务量的扩大,单位成本会降低,规模经济效应凸现。另外,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往往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充足的物质资源支撑,核心竞争力是很难建立起来的。商业银行的经营性业务活动和管理性业务活动的建设情况与银行的电子化水平是相互对应的,一个银行的电子化发展水平代表了银行的发展潜力,而且也是商业银行实施金融创新的基础,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出发点。

2.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竞争能力之一,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决策者和执行者。银行的技术优势和业务优势通常要凝聚在人力资源上,同时人力资源又可将这种优势提升和传递出去,因此,人力资源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载体。著名银行家Wilfried Guth(德)认为,在当今的竞争环境中,人力资源可以被视为一家金融机构最重要的资产,把握竞争机遇必备的重要能力大都来源于人力资源的质量,企业家的素质和良好的判断力可以使一家银行识别和把握市场机遇。因此,银行的兴衰存亡,取决于自身生命力,而其生命力又取决于所拥有的人才素质和人才管理水平。商业银行人才体系=高层决策人才+高级管理人才+营销管理人才+科技管理人才+智囊参谋人才+信息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安全管理人才+实务操作人才等。

3.无形资源。无形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的、能够为企业创造财富、为社会提品和服务的资源的总和。从定义上看,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二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都体现为企业的获利能力,都使企业成为特定市场领域的领先者并获得超额利润。同时,二者在内容上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如:无形资产本身就是一种技术、能力或知识,或者是企业运用这些知识和技术所获得的成果。虽然不能将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简单地等同起来,但可以说,无形资产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其载体。核心竞争力以无形资产为基础,是银行通过对多种无形资产的有机整合而形成的,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无形资产是培育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并决定着银行价值的高低。无形资源几乎看不见,竞争对手难以掌握和模仿,它们是银行持续竞争优势的可靠来源,是银行培育企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聚焦点。无形资源要素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拥有的企业文化、品牌、知识和组织结构等。

(二)能力要素

“能力”学派的研究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系列能力的综合,高知识和高技能的个人集合体并不能自动形成有效的组织,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商业银行领先的核心竞争优势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恰当的市场战略选择、人才开发、经营管理、营销技巧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共同推动来实现,使管理上的巨大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低成本优势和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优势。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包括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业务创新和整合能力。这些能力的有机融合,增加了核心竞争力的难模仿性,增强了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影响一系列的价值活动,带动一系列的金融创新,降低了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风险性,形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增值特性,对外体现为商业银行的高利润、高效率。

1.管理能力。实践证明,管理出效益。从控制论的角度看,高超的管理,能将银行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各种要素资源进行有效地配置,使银行的各项活动紧紧围绕银行发展这一终极目标进行,有助于引导商业银行的各项活动协调发展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管理性业务上,管理性业务围绕经营目标,引导着银行的业务发展,控制着经营性业务的运作。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本质要求,是银行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它涉及到银行经营的方方面面,是关系商业银行生死存亡的因素之一。只有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和业务创新、知识创新,才能把握市场先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竞争力的形式多种多样,对一个银行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能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但具备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优势却是相当重要的,如:掌握某种重要技术专利而具有技术方面的竞争优势,或是有由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和高效的市场分销网络形成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优势,或是在自身范围内将市场信息迅速转化为现实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所取得的竞争优势等等。

3.整合能力。商业银行是一个业务种类繁多,业务单元或部门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单个的技能、知识、资源、能力等价值活动的简单堆砌并不能构成核心竞争力,而必须通过整合,使之发生功能上的耦合、裂变,形成系统化的能够优于竞争对手、显著实现顾客价值的核心竞争力。整合的越好,各价值链活动越协调,核心竞争力就越难模仿,就更能发挥出1+1>2的组织效应。因此,资源整合是银行把自然资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加以合理的配置,从而将商业银行的内外资源调整到最佳状态,以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从而增强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

(三)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是指存在于商业银行外部,不为其控制,不在其决策范围之内的影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组织,是成长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的,只有与环境相适应才能得以生存,因此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既离不开与组织内部各系统的有效链接,也离不开与组织外部环境的链接。埃里克森认为,核心竞争力既是组织资本,又是社会资本,并且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包括在内。商业银行是具有典型“外部性”特征的金融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其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不仅会关系到自身经营目标的实现、竞争地位的形成,还会影响到其他商业银行行为的选择,整个银行业的形象乃至整个国家金融的健康和整个社会的稳定等等。因此,银行机构的经营管理能力并不完全是银行机构的一个内部问题,它与政府部门的行为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商业银行的外部关系主要指银行与客户的关系,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关系。如作为金融管理机关的中央银行与作为金融企业的商业银行在行政上不是隶属关系,但在业务上商业银行要接受中央银行的领导和管理。

影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环境要素有很多,主要表现为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两类。宏观环境包括当地的经济状况、金融运行环境、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宏观经济政策及货币政策、社会人文环境几个方面。产业环境包括潜在的进入者、存贷者、客户的需求及偏好、替代产品和同业竞争者等方面。当外部环境较为有利时,会积极促进在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中的产业组织结构效应的发挥;相反,当外部环境不利时,会抑制其产业组织结构效应的发挥。因此,当所生存的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发生变化时,银行应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制定富有弹性的发展战略、业务流程、组织制度,调整资源利用战略及资源与能力的转化方式和目标,跳出被动适应环境的圈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影响环境、利用环境,使环境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三、影响要素的相关关系分析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要素很多,但各种要素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地交织在一起的。资源要素构成了商业银行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其中物质资源是客观存在的,是其他一切资源与能力的载体,容易被其他银行购买和复制;人力资源是银行所拥有的劳动者的总和,它是银行经营管理的主体,是核心竞争力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无形资源包括企业文化、知识、组织结构等要素,它是银行最具有独特性的能动性要素,是银行在长期实践中以特定的方式逐步积累起来的,较难模仿。资源要素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互为推动的关系,物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无形资源的创造和积累,人力资本的积累离不开货币资本对教育的投入,人力资源的参与影响银行投入产出活动,进而影响着物质资源的积累。能力要素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它是各种资源要素在投入产出活动中综合作用的产物,既有对资源的依赖性,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对资源的反作用力。能力要素不只是资源集合或资源束的简单组合,更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资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互动作用下的结果,如设施先进齐全会使管理更有效率,产业力更强,而管理能力的高低又直接决定着银行的资源利用率、产业发展和金融创新水平。核心竞争力不能只强调资源,也不能只强调能力,而应把二者结合起来考虑,资源要素和能力要素统称为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而环境要素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依托,银行的竞争强度、市场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发展状况等都影响着银行的获利水平。例如,如果人们信用较高,银行就能有效配置资源和防范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整个体系的运作效率。总之,资源要素和能力要素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原材料”、整合能力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加工厂”,实现顾客价值是培育核心竞争力最终所追求的结果。

银行的竞争是通过产品和服务进行的,资源是能力发挥的基础,没有资源,能力的发挥就失去了支撑;能力是资源发挥的手段,没有能力,资源便成了一种摆设。换句话说,资源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量的基础,能力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质的基础。另外,银行拥有再好的资源、能力,离开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不可能实现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目标。一般来讲,资源要素和能力要素对银行的影响是显性的,而环境要素对银行的影响是隐性的,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产生。由此可见,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强大与否与资源要素、能力要素以及对资源要素和能力要素进行整合的能力大小高度相关,同时还受环境要素的影响。如果用C表示核心竞争力,用R表示资源要素,用A表示能力要素,用I表示整合能力,用E表示环境的影响,则C=f(R,A,I,E),即一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要看其如何协调各影响要素自变量并使他们对核心竞争力因变量的贡献度最大,从而使对外体现的核心竞争力最强。

参考文献:

[1]邓修权等.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的调查分析――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J].科研管理,2003,(2).

[2]陈洪转,徐佩等.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价值链分析法[J].统计与决策,2005,(1).

[3]陈洪转.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4,(12).

[4]Markides,C& Williamson,J.,Related Diversification,Core Compe-tenc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J], 1994,(15):149-157.

第7篇: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范文

关键词 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发展机制;运行机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5-0050-04

在目前高职发展环境中,示范性高职集群内相互竞争的态势已初见端倪,办学竞争及其发展的挑战日趋激烈。为此,应积极营造示范高职竞争力体系结构,科学分析核心竞争力要素结构及功能,充分揭示核心竞争力成长机制与运行机理,并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水平,全面提升高职办学优势。

一、示范性高职竞争力体系分析

(一)竞争力分析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1],为示范性高职竞争力的分析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教育部提出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必须做到五个领先(领导能力领先、综合实力领先、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社会服务领先)和三项建设重点(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这些示范院校建设的内容与目标为示范性高职竞争力的分析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竞争力体系结构分析

示范性高职竞争力是指围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拥有的独特环境资源、高效的教育及管理行为以及整合资源行为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竞争力的实质是其自身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能力。对竞争力体系的分析研究可以从组织结构和形成机制两方面进行。从组织结构看,竞争力是一个组织体系,是由三个要素(环境资源要素、行为过程要素和核心能力要素)及其属性构成的有机整体,是资源、能力和行为诸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形成机制分析,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基于行为驱动的能力系统,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仅完成行为功能力、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换,同时也实现了核心竞争力到办学竞争优势的目标转换。

(三)核心竞争力及其内涵分析

核心竞争力是示范性高职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形成的,深深融合于内质之中,难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能力。研究表明,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性:首先,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合力,其核心内涵由资源整合力、人才培养力和示范经营力三个要素构成。资源整合力是影响性和保障性要素,人才培养力是根本性和决定性要素,示范经营力则是促进性和发展性要素。其次,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动态力,产生于过程行为中,并在竞争力体系各要素的运行和流动过程中生长发育。最后,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构建力,表现在其分力之间、分力与载体之间存在着支持与构建的关系。

二、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的层次结构及其关系

通过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是由多个关联层面及其内在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呈现为一种系统的分层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核心层、内隐层和外显层。核心层是人才培养力,内隐层是资源整合力,外显层则是示范经营力[2],如图1所示。

(一)核心竞争力层次结构

1.核心层——人才培养力

示范性高职人才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一流的学生。学生的知识、水平、素质、能力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才能实现,而其就业与服务能力则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二是培养一流的教学与管理人才。教学管理人才是学生培养的条件,教学管理人才的结构与规模、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是学生培养的基础条件,而其教育教学与管理能力是学生培养的核心能力。人才培养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包括人才组织与管理力、人才素质与水平培养力、教育教学组织与执行力、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力等,人才培养力要素的关键属性是教师角色力及其教学能力。

2.内隐层——资源整合力

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就是将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实现整体最大效益。示范高职的资源整合力是一种对基础办学条件、组织结构和以及社会环境的整合能力,它不仅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前提与条件,同时也是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动力源泉。资源整合力包括领导及团队的管理能力、资源规划与战略能力、资源决策与发展能力、资源使用效能与效力等。资源整合力要素的关键属性是领导力及团队管理力。

3.外显层——示范经营力

示范性高职只有主动适应市场,了解社会需求,重视示范经营,扩大社会影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才能提升社会竞争力。示范经营力包括招生就业营销力、社会服务力、示范辐射力、示范影响力等。示范经营力要素的关键属性是招生就业力与社会服务力。

(二)核心竞争力层次关系

层次模型。通过“类企业行为”分析,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间呈现为一种系统的分层模型。其核心层表现为人才产品的主产力,内隐层显示了资源整合与供给力,而外显层则反映了市场经营与营销力。

共同作用。核心竞争力的“三力”相互依存、互相配合、共同作用,形成了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同时,在各力内部各属性载体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关系。在实践中要发挥这种支持与构建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要素及属性协同机制,以达到竞争力系统的高效运行。

动态递进。核心竞争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并关联递进形成一个闭合的有机整体。在系统整体运行过程中,各要素互为前提、相互激发,形成了示范高职竞争力成长的内在自增强机制。

综上所述,核心竞争力是由资源整合力、人才培养力和示范经营力三要素组成的一个三层次体系结构,三要素及其关键属性构成了竞争力体系内部关联的主体,三要素及其属性自身功能的改善、三层次作用关系的协调能决定竞争力系统整体的发展进程与演进方向。

三、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发展机制

示范性高职竞争力形成和成熟过程经历四个阶段,即示范申报阶段、示范建设阶段、示范阶段和示范竞争阶段,这四个阶段中竞争力三要素(环境资源要素、行为过程要素和核心能力要素)以不同方式进行整合,形成了竞争力体系。竞争力体系由行为功能力、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构成,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总体上升、动态发展的过程[3],竞争力成长经过了多次的提升与凝结,其成长曲线如图2所示。

实证研究表明,示范性高职竞争力的发展具有复合性、系统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复合性表现为竞争力是行为增量与资源增量的函数,即竞争力=f(行为,资源);系统性表现为竞争力是行为功能力、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相互作用并共同成长的一个体系;过程性则表现为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与过程行为和资源的投入量有关,当行为增量大于资源增量时,竞争力会急剧增长。

在示范申报阶段,主要是开发资源、激活资源,对资源要素进行一般利用,对行为进行初始化并融入简单管理行为。同时,资源和行为经历第一次整合成为功能力。功能力也称为简单能力,是以职能部门和机构的功能为基础,是过渡到能力过程的开始。在此阶段,学校往往资源意识淡薄,职能行为分散孤立,只能形成竞争的基础优势。

在示范建设阶段,行为要素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功能力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对资源的跨部门和组织协调,逐步形成过程管理能力,实现职能部门能力的有序化。同时,在协调组织的过程中,资源和行为功能力经历更高层次的整合而形成示范高职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对于功能力的“整合”,它是具体的和职能性的。核心能力是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核心能力形成了示范高职竞争的比较优势。

在示范阶段,核心能力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核心能力,使资源和行为得到最大化发挥,学校竞争力稳步增强。通过核心能力,形成行为过程认知能力,系统化了竞争力体系结构,并在过程化、系统化中,资源和能力进行更高层次融合而形成了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对核心能力的“再整合”,具有抽象的概括性和全面性。核心竞争力凸显了示范高职的竞争优势。

在示范竞争阶段,核心竞争力将发挥作用,并对资源、行为进行全面和战略性整合。资源整合的重点不再是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常规的资源,而是凝结在这些资源之中的最为核心的资源——知识。在这一层次,示范高职将通过建立有效的、全校范围的知识共享机制和学习机制来使已有的能力和竞争力得以固化,使能力、核心竞争力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形成学校新的核心竞争力,以取得新的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从竞争力成长过程来审视,示范性高职不同的发展阶段,竞争力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都与“环境资源”、“行为过程”与“核心能力”三要素的投入量、投入方式有关。对资源的投入相当于做加法运算,对行为过程投入相当于做乘法运算,而当学校的发展进一步深入,对行为过程的投入效益也会下降,这时学校的发展将最终依赖能力的提升。能力提升将使学校实现飞跃式发展,因为能力才是完成量变到质变过程的关键。

四、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运行机理

示范性高职竞争力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基于行为驱动的结构,其运转的过程是通过内外部输入并经处理转化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核心竞争力是如图3所示系统回路输出的结果。

从图3可以看出,系统运转过程中不仅各构成要素、各分“力”之间相互支持,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而且系统回路还具备自增强机制和自举激励功能,因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培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第一过程,属于资源驱动阶段。该阶段激活资源并对资源进行简单的利用,对职能部门行为进行集约与初始化,并产生功能。功能行为实施并作用于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评估、反馈、调整,最后提升为行为功能力(职能部门职能力)。

第二过程,属于功能力驱动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源与行为功能力再次整合,构建并实施行动体系而显现效用,并再次通过阶段评估不继完善和升级转换,产生较强行动能力并最后形成核心能力。

第三过程,属于核心能力驱动阶段。该阶段核心能力、整合的资源和修正完善的行为进行战略整合和融合,并发生协同作用,共同构建、生长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总之,示范性高职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行为而形成的对其发展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系统。核心竞争力具有合力、构建力、生长力[4]的形成特性,具有不断强化的自举和自增强机制,这种机制是示范高职核心竞争力成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缪宁陵.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4):7-8.

[2]颜楚华,王章华,刘超.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其关系[J].职教论坛,2011(23):8-9.

[3]王永莲,陈斌,杨小燕,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与培育[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95.

[4]陈涛.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62-63.

Study on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Demonstrativ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ZHANG Hong-chun, WEN Zhong-mei, WANG Bin

(Hu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aogan Hubei 432000, China)

第8篇: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范文

一、三维财务竞争力理论探源

(一)财务竞争力的理论探索自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出“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后,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企业如何获得竞争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能力论认为企业的竞争力是一个能力体系,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产品和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以哈默和普拉哈拉德为代表的核心能力观认为“核心能力”是指蕴含于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中具有明显优势的个别技术和生产技能的结合体。以斯多克、伊万斯和舒尔曼为代表的“整体能力观”认为“核心能力”主要表现为组织成员的集体技能和知识以及员工相互交往方式的组织程序。以波特为代表的市场结构论侧重于从企业外部市场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市场结构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起重要作用,行业吸引力是企业盈利的主要决定因素,进入障碍决定企业是否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以沃纳菲尔特和潘罗斯为代表的资源论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具有的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的特殊资源以及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取资源的优势。

财务竞争力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王艳辉、郭晓明认为财务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现阶段实现其财务经营目标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该阶段企业财务战略、财务资源、财务能力、财务执行、财务创新等有机结合所产生的综合实力。程燕认为财务竞争力是一种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公司理财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企业财务能力体系中的有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整合性能力,是企业各项财务能力高效整合后作用于企业财务可控资源的一种竞争力。罗宏、陈燕认为财务能力是一种可以施加于财务可控资源的作用力,包括财务营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应变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有机构成。李前、张丽认为柔性的财务管理能力包括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层次。郝成林认为财务竞争力是以价值链或供应链企业群的资本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所产生的财务关系为对象,以市场竞争为动力,围绕获取企业竞争优势,努力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能力。张茂生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财务能力的高度协调已成为顺利实施企业战略的根本保证。

(二)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三维财务竞争力方程式财务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逻辑上存在关联性。根据波特钻石模型和价值链模型,财务竞争力的逻辑关联可解释为战略――资源――能力――价值――优势――竞争力的关联循环,以及财务战略环境适应竞争力、财务资源配置竞争力与财务利益协同竞争力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如图1所示)。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行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即企业战略、结构、同业竞争,需求条件,要素条件,支持性产业;并认为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钻石体系。企业战略、结构、同业竞争反映了企业与外部行业环境的适应性,需求条件反映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适应性,二者分别形成行业竞争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并创造行业价值和市场价值,形成财务战略环境适应竞争优势,产生财务战略环境适应竞争力。要素条件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为了对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拥有持久的可持续资源,企业必然努力培育资源竞争能力,并在经营和投融资的前提下实现经营价值、投资价值和融资价值的转换,产生财务资源配置竞争优势,打造财务资源配置竞争力。相关及支持性产业说明利益相关者协同的重要性,而利益相关者又存在竞争与博弈关系,必然促使企业形成利益关系竞争能力,实现内部利益协同价值和外部利益协同价值,产生财务利益协同关系竞争优势,形成财务利益协同竞争力。

财务竞争力的研究尚需要进一步拓展。本文从三个维度对财务竞争力进行内涵界定,认为财务竞争力是在企业战略导向下、价值创造过程中、利益协同基础上,综合发挥财务的外部适应性、内部执行性和利益协同性,使企业通过财务运作,在应变环境、配置资源和协调关系方面所表现出的综合实力和能力,从而保证企业的价值创造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具体包括:财务战略环境适应竞争力;财务资源配置竞争力;财务利益协同竞争力。三维财务竞争力方程式表达为“三维财务竞争力=财务战略环境适应竞争力+财务资源配置竞争力+财务利益协同竞争力”,财务战略环境适应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变化的竞争环境中,通过战略导向作用,发挥技术优势、成本优势、资金优势和价值创造与转换优势,保障持续通畅的现金流和价值流,以应对和适应行业环境的变化及市场竞争中的威胁,并获得长期和持久的财务竞争适应能力与优势;财务资源配置竞争力是企业在获取和利用资源进行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财务保障能力,是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综合反映,表现为企业可持续的筹资能力、可持续的营运能力、整体资产可持续盈利能力及优化资本结构等;财务利益协同竞争力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交互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关系价值协同能力,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投入与剩余索取期望均衡能力。

二、三维财务竞争力构成要素

(一)财务战略环境适应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财务战略环境适应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市场环境适应规模;市场环境适应度;投资环境适应度;行业竞争地位优势度;行业竞争成本优势度;行业竞争利润优势度。市场环境适应规模可通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和营业收入来恒量,反映资金优化配置效果和经营规模。市场环境适应度可通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变化与营业收入变化来恒量,反映现金回流与市场状况。投资环境适应度可通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变化与自有资本投资增长情况变化来恒量,反映自有资金投资比例。行业竞争地位优势度可通过企业经营现金流入量的变化与行业变化的比率来恒量,说明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地位。行业竞争成本优势度可通过企业单位现金流量的营业成本与行业单位现金流量的营业成本比恒量,反映成本竞争优势。行业竞争利润优势度可通过企业经营现金毛利变化与行业经营现金毛利变化的比率恒量,反映毛利竞争态势。

(二)财务资源配置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财务资源配置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资源配置规模与水平;资源配置优势度;净资产收益率;现金周转优势度;现金支付保障率;资源配置质量。资源配置规模可用总资产和净资产来恒量,表明企业的资源配置总规模和自有资源规模。资源配置优势度可用企业与行业改进的现金盈利值的比率恒量,反映企业净利润增长在行业中的相对地位。净资产收益率可用单位净资产下的净利润表示,说明资本金带来利润的大小。现金周转优势度可用企业现金周转变化率与行业

现金周转变化率的比恒量,说明资金资源配置的周转速度。现金支付保障率可用现金流转期与单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货币资金的乘积表示,说明企业拥有的货币资金对经营活动周转资金的保障能力。资源配置质量可用改进的自由现金流量来恒量,反映企业现金增值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的盈余状况和水平。

(三)财务利益协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财务利益协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利益协同总量、股东满意度、员工满意度、现金偿债保障率、客户协同显示度、供应商协同显示度。利益协同总量可用净利润、改进的现金盈利值和改进的现金增加值恒量,反映利益协同总量和利益协同能力。股东满意度可用改进的现金盈利增加值变化与股东权益变化比表示,反映权益协同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可用支付给职工和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变化与应付职工薪酬变化的比率表示,说明职工薪酬的现金保障程度。现金偿债保障率是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负债平均余额的比率,说明企业现金对金融机构的偿债能力。客户协同显示度可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变化率与期末应收账款变化率的比表示,说明现金流量基础上客户协同的显示能力。供应商协同显示度可用期末应付账款变化率与购买商品、接收劳务支付的现金的变化比率表示,说明现金流量基础上供应商协同的显示能力(见表1)。

三、基于战略管理的三维财务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

(一)基于战略分析工具的三维财务竞争力形成条件分析安德鲁斯将战略定位于一种决策模式,是企业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的平衡。其战略分析框架(SWOT)包括了环境与实力两个维度,围绕环境维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态复杂条件下战略环境的适应性变化,围绕实力维度的研究主要深入探讨企业资源配置的能力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研究者越来越认识到战略分析中第三个维度的重要性,即利益相关者协同维度对于战略的良l生循环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没有利益相关者的协同与支持,即使占有最好的资源,处于最好的环境中,企业也不可能实现战略目标。因此,战略分析应包括三个维度,即OT-SW-HC。OT是外部的机会与威胁,SW是内部的优势与劣势,HC是利益相关者协同与冲突(见图2)。

SWOT-HC作为战略分析的有效工具,体现了战略管理的三个维度。外部因素分析(OT)主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宏观层面主要分析宏观经济、政治、社会、技术(EPST)环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中观层面是对产业环境的竞争分析,分析工具为波特的五力模型。微观层面是对企业市场环境、投资环境、筹资环境的分析。外部因素分析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所面对的复杂环境,要求企业理财的环境适应柔性,推动企业财务战略环境适应竞争力的形成。内部因素分析(SW)主要从企业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三个层面分析。企业资源是物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总和,以及二者的组合结构和作用方式。企业能力分析主要指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管理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组织能力、人力资源能力、信息系统与知识管理能力等,是企业适应环境驾驭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定位。核心竞争能力分析是为了寻找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而进行的识别与判断。内部因素分析发掘了企业的资源价值、能力特征和竞争优势,提出了配置资源产生价值形成优势的企业经营目标,保障了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竞争力的形成。利益相关者期望分析(HC)包含了政府与税收、金融与银行、市场与供应商等的外部利益协同与冲突分析,以及股东与权益、员工与薪酬、管理者与晋升的内部利益协同与冲突分析,反映了企业价值创造与剩余索取的权利均衡关系。财务利益协同的水平体现在企业财务运作与利益相关者期望的均衡关系之中,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是财务利益协同竞争力形成的先决条件。

(二)基于战略管理循环的三维财务竞争力形成基础分析战略管理循环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技术来获取战略最优效率与效果的战略性循环过程,包括战略分析、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三个阶段的循环。战略分析是战略管理的起始点,是战略制定的前提,是战略实施后效果评价与校验的基本工具。战略制定是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战略选择与战略定位,以确立总体战略、经营战略和职能战略,是战略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总体战略是企业战略性适应环境的需要,是根据企业所处环境做出的整体性方向性选择,体现了战略制定的环境维度。经营战略主要是业务单元战略,是根据业务单元的资源配置能力进行的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化战略定位与选择,是业务单元优化配置资源,提品和服务参与市场竞争的战略性保障,体现了战略制定的资源配置能力维度。职能战略包含企业财务、研发、营销、人力资源等部门的战略,体现协同合作关系,反映战略性利益协同维度。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目的和落脚点,又包括组织调整、资源调整和管理变革三个层面。组织调整通过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再造使组织结构与战略和外部环境匹配,反映战略实施的环境维度特性。资源调整是根据一定的原则,将组织资源分配到合适的用途并加以利用的过程,以满足战略实施的需要,反映资源配置效率维度特性。管理变革是一种文化驱动力,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争取利益相关者支持而进行的管理调整,反映利益相关者协同维度。

战略管理循环是战略环境、内部资源和利益协同三个维度驱动下的循环。三个阶段的环境维度促进了企业战略环境适应能力的形成,并最终通过财务形成企业财务战略环境适应竞争力。三个阶段的资源配置维度,是企业资源配置能力形成的动力,并最终通过财务形成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竞争力。三个维度的利益关系协同,是企业利益协同能力形成的动力,并最终通过财务形成企业财务利益协同竞争力。三维财务竞争力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空间上形成维度循环。三维财务竞争力与战略管理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战略管理循环是三维财务竞争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所体现的环境、资源和关系维度,有力地促进了三维财务竞争力的形成。另一方面,三维财务竞争力是战略管理循环的动力和保障,战略管理循环最终要通过财务在三个维度进行协调和保障。

第9篇: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是指高等院校长期形成的、能使高等院校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建立在高等院校战略性资源基础之上的获取、创造、整合资源的特有的能力。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许多著名高等院校都客观地拥有各自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依靠其核心竞争力实现了高等院校的跨越式发展。在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中,核心竞争力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没有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有持久的竞争优势;没有竞争优势,就不可能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世界一流高等院校或高水平高等院校。

一、对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同样要经历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高等院校能否在同类高等院校中脱颖而出,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能否具有持续竞争的优势,就要看这所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引入高等教育,给高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使高校对竞争概念的认识有了质的升华和提高,对市场竞争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虽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表述上不完全一样,但它的内在实质是一样的。将这一概念用于高等教育,是指高等院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这种优势与能力是在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是难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这种优势与能力使高等院校在同类中脱颖而出,树立起不同凡响的品牌形象。高等院校的优势与能力是由一系列指标整合而成的,它包含了诸多要素,如学校的科学定位、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和科研开发等等。

二、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地位作用

一是院校核心竞争力是高等院校发展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已融入高等院校内质中的能力。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同样是一种“累积性学识”,没有长期的积累,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一所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该高等院校区别于其他高等院校的明显特征,应独具特色,使其具有独特的竞争性质而难以为竞争对手所模仿,即应符合有价值、稀有性、难以模仿、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特点。因此,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等院校差异化的有效来源。三是由于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相对于其他能力而言,处于核心地位、支配地位的能力,可将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理解为“基于战略性资源的能力”、“整合、协同各种要素的能力”或“支配其他能力的能力”。四是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是其长期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要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就必须识别、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高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一)科学定位

一所高等院校发展的科学定位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它是在科学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根据一个或一组定位特征,合理确定学校本身在整个高教系统中的位置。定位的关键在于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确定发展目标。在确定发展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个性,要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找准自己的角色,主动适应外部环境,优化结构,形成一个独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使资源配置得更加合理,扬长避短,不断发展自身的优势。

(二)办学理念

“大学理念是指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大学教育思想观念和哲学观点”,包括学校的使命、愿景、发展战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等。没有理念指引的大学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没有理念指引的竞争力,也很难上升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一般而言,大学的办学理念都是卓越而又独特的,对大学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管理机制

高等院校无论办学理念多先进,人才多优秀,如果没有一个不断创新的管理体制,一切都是徒劳。要办好高等院校,重要的是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尤其是调动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积极性,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发展的氛围,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科学研究的创造性,鼓励人们干事业、干成事业。这种氛围的营造要靠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特别是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创新。一所高等院校是否能够吸引、留住和有效使用人才,并不决定于该学校是否出手大方,而在于能否构建使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在于能否提供使人才发挥其作用的舞台。

(四)大学制度

成功的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等,在我国大学主要体现为决策机制、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和谐及党政协调机制等等。正是这样的大学制度,孕育、孵化、催生了大学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着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因此,大学制度是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但并不属于核心竞争力本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仅仅是为培育核心竞争力扫除了制度障碍,提供了重要的环境和手段。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就是核心竞争力。

(五)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核心竞争力的创造主体和承载者。大学成功之关键在于拥有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育、运用和评估,无一不需要教师的参与和推进。但是,资源本身并非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管理和整合才能转化为能力,师资队伍只有在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动态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核心竞争力来。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有些大学虽然拥有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但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当,教师管理松散,以至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始终上不去,结果并未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