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业化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内涵;现状;方略
由于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对建筑行业的质量和效率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建筑工艺理念已经跟不上国家发展的步伐,所以必须对建筑进行改革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建筑业的发展,也是建筑业发展的动力和目标。
1 建筑工业化内涵
建筑工业化的概念最早是由西方国家提出来了,其含义无非就是把建筑行业也变成工业化发展,由原先的小规模的手工建筑变成大规模的有效率的工厂化建筑。使现在杂乱的房屋建筑能够具有统一标准,这样就可以把建筑用材放在工厂进行批量生产,这就是建筑工业化的一个方面。
比如现在广受建筑业喜爱的预制板梁装配,它不仅可以保证预制件的质量,也为工程节约了工期,但这说明这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趋势,但是预制件并不能完全的替代现浇。所以在建筑施工中我们要尽可能的使用预制件,但是现浇的技术工艺也是不能被摒弃的。
2 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行业在工业化发展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量到质,建筑工业化逐渐走向成熟,但是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在下面就建筑工业化目前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做一些描述。
2.1 政策扶持机制还不够健全
缺少顶层设计。我国政府虽然大力的提倡推广建筑工业化,但是目前我国对建筑工业化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国策,各地政府机关的扶持机制没有系统的规划及激励治理措施,缺少长远的规划;缺少相应的管理机制。建筑行业一般规模大工期长,这就需要各个单位相互合作,比如说设计方,业主方,施工方,监理方。参建部门多的特点给建筑管理带来了难度,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项目出现问题。目前虽然各地政府在不断的解决各种问题,但是由于建筑行业自身的特点,目前还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
2.2 设计技术体系还没有完善
设计体系由于一些原因,在工业化发展中缓慢,这往往导致设计与加工及装配在一些环节产生脱节,这就会造成工期延误和质量下降,成为工业化发展的一大弊端。设计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更倾向于装配的设计,但在室内设计等方面发展甚少,这成为设计体系不完善的另一大的原因。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创新力不够。
2.3 舆论宣传还不够全面准确
大家普遍认为工业化建筑抗震能力不好,但是日本的几大地震都证明了工业化房屋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认为工业化建筑是低质量的建筑,认为大多数的安置房才会采用工业化建筑,但是工业化建筑加上一些其他的新技术使用,建造的工业化建筑是高质量现代化建筑;认为工业化建筑是单一的,没有什么创新,其实我们所说的标准化建筑是指建筑产品的模块模数标准化设计,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将这些不同的模块进行组合和拼接,将其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2.4 关键技术及集成技术尚不成熟
从设计、生产到装配、装饰使用,系统的集成性程度低;建筑产品相应的配件发展没有得到重视,其发展缓慢,阻碍了整个装配件的发展。系统构思不够完善,在选用装配构件时没有充分考虑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不便。
2.5 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还不配套,施工难度大
我国工业化建筑的施工技术起步相对比较晚,由于施工专用机械的短缺,使施工方案不尽完善,施工技术与施工机械的不配套,导致施工强度增加,熟练劳动力短缺,在工期较紧张的情况下,无法满足现场施工生产的需要,这无疑会给施工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
3 优化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策略与方向
3.1 加快完善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政策扶持机制
首先应该做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顶层设计。政府部门做好带头作用,该放权时放权,该管理时管理,松紧有度。无论是从立法上还是政策上都要激励其发展,同时可以让房地产行业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其次应该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上都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提高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管理机制,积极推动EPC管理模式的发展。
3.2 采用新的施工工艺
新的施工工艺是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要举措。目前建筑行业中现浇作业占了施工的主导地位,而工业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装配式构件。因此新工艺不仅是对现浇作业的要求更是对装配件的要求。发展新型的装配式产品可以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率。但是新工艺不仅是对装配构件主体结构进行改良,同时对装修等配件也进行改良,实现装配式构件的一体化发展优化。
3.3 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集成技术体系构建
集成技术体系的构建,有两个方面需要重视。一是装配式建筑的关键技术,另一方面则是集成系统的完善。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哪些是我们研究的目标,其次关键技术路线的每一步都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技术标准,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质量。在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关键技术集成系统进行不断的优化。
3.4 注重市场化引导
在建筑工业化发展中,不仅要利用好“看的见的手”,同时也要利用好“看不见的手”。注重市场的引导作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建筑风格,我们要因地制宜。促使建筑工业化的效益达到最好,对国家的发展最有利。对不同的工业配件进行分类使用,发挥它们的最大效益。预支构件厂应该对全社会开放,这样就会增大装配厂的竞争力,通过标准化的生产,加上市场的引导,肯定会促进预制场的发展,乃至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4 结语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新型建筑行业工业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出现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政府和市场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各自采取不同的方式来促进其发展。我相信建筑业肯定能够抓住此次机遇,得到大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迎来一个新的春天。使我国建筑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 潘志宏,李爱群.住宅建筑工业化新型住宅结构体系[J].施工技术, 2008(2).
关键词:绿色建筑 发展概况 存在问题 发展趋势 建议
在全球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和保护资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刚性需求。在我国大力建设“新四化”的关键时期,应该最大限度地发展绿色建筑。
一、绿色建筑的涵义
1.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包括二氧化碳排放),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
当前人们对颇显神秘的绿色建筑的认识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建设大景观,搞好绿化,片面地理解成了“绿化建筑”。这个概念被某些开发商滥用,这是不正确的。绿化和景观建设只是绿色建筑的一部分要求,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应是节能、环保、健康、生态住宅的统一体。
二是认为绿色建筑是高价建筑。相对于普通建筑来说,绿色建筑在建设初期的成本确实会有所增加,但从长远的效益来看,因为绿色建筑的节能作用,使得“绿色建筑”的使用成本比普通建筑要低得多。
三是认为绿色建筑是高科技的建筑。绿色建筑会采用一些智能技术,但是现代化的、高科技的不一定就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采用一些现代化技术的目的是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提倡的是采用充分利用自然的简单可行的方式和技术。例如通过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以及给建筑物增加保温和缓冲层设计措施等传统技术完全可以实现绿色建筑的效果。
二、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绿色建筑概念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入我国,2000年以后开始进入探索研究的推广阶段。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8月,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2008年开始开展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到2013年全国共评出1260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比2012年的353项增加了907个。
我国绿色建筑不但数量增长快,而且规模也很大,建筑面积平均在10万平方米左右。“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以及新建机场、商场等大型公共建筑从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健全。特别是没有对绿色建筑进行明确定位,国家也没有强制要求建设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政府对绿色建筑的行政监管力度还比较弱。我国现有的监管制度,对节水、节地、环境保护、建材质量监管和建筑运营维护以及拆除、垃圾回收利用等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另外,绿色建筑与各地区的经济条件和气候密切相关,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条件差异很大,急需制定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和实施细则。
(2)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相对滞后。
近几年我国不断出台了关于绿色建筑的法规、标准和规范,但是关于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激励优惠政策还相对滞后。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的激励措施不足,很难提高房地产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缺少对消费者关于绿色建筑的宣传、鼓励措施,绿色建筑的建筑成本往往高于普通建筑,在优惠政策不足的情况下,会增加消费者的购房成本,影响市场购买力。现行的绿色建筑设计取费标准偏低,也影响了设计者的积极性。
(3)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能力还不强。
我国绿色建筑基础研究由于起步较晚,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比较薄弱,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设、评估、测评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机构不足。绿色建材发展缓慢,各类建材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在思想意识上,认为绿色建筑是高科技的建筑,应该把所有的高精尖技术都用上,在建筑设计中忽视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措施,导致建筑成本增加,市场难以推广。
三、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
绿色建筑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减少建筑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实现人们更宜居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从绿色建筑概念提出到现在新思路、新方法、新设计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绿色建筑正慢慢接近人们最初所追求的美好设想。
1.建筑工业化
传统的粗放式的建筑模式带来了建筑资源浪费、建筑垃圾和噪音污染严重等问题,建筑工业化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建筑工业化就是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将建筑所需的部件都在工厂内生产好。其核心是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部件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管理运营信息化,强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将建筑生产工业化。通过“工厂化造房”,每百平米可以减少5吨左右的垃圾产生。
我国的建筑工业化正日趋进步,建筑技术正在成熟和完善,施工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及施工工艺流程正逐渐成长,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建设项目与工业化标准之间存在矛盾,生产流程的系统化重视不够;二是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理论使设计人员对新型结构缺乏认识和了解,在设计时没有优先考虑采用;三是工业化生产效率低;四是技术集成能力较弱。
建筑工业化是世界建筑业的发展潮流,也符合国家的倡导方向,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国家在使用财政资金建设的公共建筑中应优先发展建筑工业化试点。
2.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化就是墙面、地板、楼梯、阳台等都提前在工厂做好,拿到工地上像搭积木一样地组装起来。在未来的房地产发展中,这种方式将得到广泛的实践。住宅产业化在欧美等国家早有共识,我国“十”提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而住宅建筑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我国应加快住宅产业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国家应为住宅产业化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制定与每个阶段相适应的建筑标准,在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率先采用建筑工业化技术。农村住宅可以根据本地特点,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建筑模式,国家应大力推广,并不断整合各个地区完整的建筑技术体系。
3.发展绿色智能社区
绿色社区不等于绿化社区,它不但要求管理系统科学化、规范化,还能够实现景观合理布局,在办公和生活之余可以与环境互动互补,营造一种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安居新模式。
我国在绿色智能社区建设中,应该在规划设计、生态系统、设施设备、管理服务等方面融入节能环保、先进高端的绿色元素,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生态社区。
我国新建建筑总量连年全世界第一,资源及能源的消耗日益严重,发展绿色建筑,是当今房地产界迫切的现实任务,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的思考》,作者:赵金龙
出处:《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7期
2.《绿色建筑的生态安全观探讨》,者:黄芳
出处:《法制博览》 2012年10期
3.《绿色建筑当前的发展与展望》作者:徐至钧等。
出处:《建筑技术》 2012年4期
4.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 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
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
5.《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作者:张建国,谷立静
关键词:绿色施工 四节一环保 建筑工业化
1、绿色施工的概念与原则
1.1绿色施工的概念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1.2绿色施工的原则
实施绿色施工,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标准规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作为施工企业来说,应当运用ISO14000和ISO18000管理体系,将绿色施工有关内容分解到管理体系目标中去,使绿色施工规范化、标准化。
实施绿色施工,应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包括施工规划)设计(包括施工阶段的深化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实施绿色施工,应对施工策划、机械与设备选择、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2、绿色施工必将加快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程
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这一段时间,我国建筑构配件工厂进展还是比较快。但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工作基本停止,发展极为滞后。主要表现在:①建筑业粗放经营、浪费比较严重,未形成规模经济;②科技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差,技术贡献率较低;③建筑标准化,构配件标准化、体系化和通用化程度低;④施工机械自动化程度不高,一直存在手工操作多,现场制作多,湿作业多,材料浪费多,高空作业多等现象;⑤建筑节能和环保技术推广力度不够。
所以,当前建筑业在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大背景下,很有必要积极积极推进房屋建筑设计标准体系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机械化和项目管理科学化。在具体实施中应抓好以下四个环节:一是结构设计要多样。采用混合结构、轻钢结构等新型结构体系,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灵活分割的多元需求;二是功能适用要现代。采用新型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资源材料,满足节能、防火、隔声、抗震等功能要求,建筑垃圾可回收循环;三是制造分工要合理。建立科学的构配件目录,制造与施工分离,提高制造和施工机械化水平,建立合作良好的总分包生产机制;四现场施工要环保。尽量采用统一模数构件,减少大规模湿作业,减低劳动强度,交叉作业方便有序,工序质量可查可控,减少施工过程环境污染。
建筑工业化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建筑业的生产效率,还可以显著降低建筑在建造过程中的能耗和资源浪费。仅构配件工厂化生产和装配式施工在钢材、木材、水泥和水这四项上就大有节能潜力可挖。可缩短工期30%,周转材料节约80%,降低造价10%~15%以上。绿色施工理念整个贯穿在建筑工业化过程里,势必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3、绿色施工将促进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
在我国建筑、交通、工业三大温室气体排放领域,建筑能耗总量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三成左右,在三大领域居首位。目前我国存量建筑物达400多亿m2(其中节能建筑仅占1%),每年新建建筑物还在以17~18亿m2的速度增长。据2008年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建筑业每年消耗的建筑钢材和水泥占全球产量的50%,消耗的木材占全球森林砍伐的49%。每年生产1t钢材需要30t自然资源,需要消耗6.56新水,消耗0.75t的标准煤,同时排出2.5t二氧化碳和2.9kg二氧化碳。生产1t水泥需要消耗1.57t黏土,需要1.07t的标准煤,同时排出0.7t二氧化碳和0.5kg二氧化硫。专家经过测算,如果我国建筑工地减少1%的木材消耗,就可以减少地球0.5%的森林砍伐量。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其能耗、原料消耗之大,产出的扬尘和建筑垃圾等污染之多,必然成为节能减排首当其冲的行业。建筑企业通过绿色施工,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做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达到“四节一环保”的目的。
3.1新材料的使用可以切实降低建筑能耗,降低建筑造价。
据分析将钢筋强度提高一个级别,可以节约钢材10%,将性能提高一个级别,可以节约用量30%,建筑工地减少1%的木材消耗,就可以减少0.5%森林采伐量。设计中使用工业废料制作的空心砌体做维护,采用新型节能材料保温,可以大大降低冬季供暖能耗。绿色施工对节能减排的要求,大大促进了材料的更新和环保性材料的出现。
建筑市场已经出现再生塑料生产的复合塑料模板,可以代替木模板,周转次数能到50次,和木模板比较,周转后不吸水变形,而且成本便宜;同时,复合塑料模板100%采用可再生塑料为原料,可以回收利用大量塑料垃圾,减少塑料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这种塑料模板在建筑施工中如果普遍使用,不但能为施工单位节约成本,而且能为地球保护大片森林。
3.2绿色施工的要求必然促进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中专门增列了“绿色施工技术”一章,其中包括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施工过程水回收利用技术、预拌砂浆技术、外墙自保温体系施工技术、粘贴式外墙外保温隔热系统施工技术、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硬泡沫聚氨酯外墙喷涂保温技术、工业废渣及(空心)砌块应用技术、铝合金窗断桥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供热计量技术、建筑外遮阳技术、植生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等先进的绿色施工技术。这14项绿色新技术的中心思想主要是四节一环保,增加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能源的浪费,真正做到施工的绿色环保。
4 绿色施工的社会意义
发展绿色施工,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节能减排,实现低耗、环保、高效生产,保证社会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进绿色施工,发展现代化生产方式,使节能减排成为建筑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总之,传统的建筑施工高能耗又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污染环境,对人的生存非常不利;新的绿色施工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对环境的保护,是造福子孙的好事。在今后的施工中,我们要逐步采用绿色施工技术,切实保护好的我们的生存环境,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
[1]刘晓妹,付凌云.绿色施工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技广场,2009(08).
在去年举办的Bentley基础设施年会上,来自中国的入围项目和获奖者也同样刷新了记录,中国用户获得了总共16个奖项中的5个。在Bentley基础设施年会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用户可以获得这么多奖项。“从这些基础设施项目中我们发现,建筑工业化无论是构件化、模块化,还是整个生产流程运输包括拼装,都是BIM可以发挥非常大作用的地方,是我们可以推动技术革新很重要的题材和方向。”Bentley首席执行官、董事会主席格雷格・宾利(Greg Bentley)表示。
“参会的用户对BIM应用在基础设施行业中的发展有着极大的热情。他们有强烈的愿望与Bentley结成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BIM在中国的发展。”格雷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BIM的建筑工业化可以帮助用户进一步提升项目交付的质量,减少资源浪费。”
对于Bentley来说,从去年的新增业务数量来看,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
“中国的很多企业都在非常积极地推动他们的海外业务,Bentley可以从多方面椭这些用户。”格雷格表示,“Bentley能够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国际认可的标准和软件,进而帮助他们赢得更多的海外项目和海外市场。我们对2017年的中国市场有着非常高的期望,信心源自于中国企业对BIM解决方案推广的决心和力度,还源自于我们看到中国拥有大量优秀的一线工程师。他们用中国速度去追赶世界的步伐是非常快的,而且他们有很大的迈向数字化的决心,并且不断地去思考怎样用BIM来推进工业化。”
格雷格认为,在中国,用户非常关心怎样才能通过BIM让他们的工程经验和设计能力在运营阶段发挥更大的价值。相比在国外需要Bentley用力去推进这件事情,在中国却是用户要求Bentley帮助他们建立这样的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把他们的业务扩展到运营和维护阶段。
在谈到如何与用户共同开发产品的时候,格雷格表示:“以建研科技为例,实际上我们意识到在通用建筑领域,中国有非常多的、中国特有的标准和习惯。我们决定跟建研科技合作,在建筑行业进行联合开发,从而推动包括铁路、石油石化、电力等在内的多个行业与Bentley产品更好地进行融合。建研科技利用Bentley的平台开发了他们的PKPM―BIM产品,推进了生产的工业化进程。”
Bentley的研发团队与建研科技的合作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Bentley和建研科技共同组建了联合研发团队,帮助建研科技在Bentley的BIM平台上进行应用软件的开发。现在PKPM―BIM产品已经上市,并且获得了认可。
一、推进设计创新、更新设计理念,健全设计体系
1.更新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城市规划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的有三点:一是超强度的开发建设,恶化了居住环境;二是城市交通道路严重不足,造成交通拥挤;三是居住区建设规模过大和封闭管理区域过大,阻碍了城市交通路网的加密,道路的通达性降低,居民的公共交往受限,成为居住小区规划的短板。上述现象引起了人们对现行规划的反思。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直接影响到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因此,将城市“路网加密,住区划小,公区开放,组团封闭”成为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潮流。早在15年前,万科集团吸收国外规划经验,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上打破常规,追求创新,运用街坊式设计理念规划了深圳四季花城和武汉城市花园项目,建成后的小区尺度适宜、配套完善、安全便捷,受到居民的普遍欢迎,至今还保持着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物管服务。
我国住宅的建设数量之大,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随着住宅需求量的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人们更加重视居住环境质量和物业管理质量;随着家庭结构和社区结构的变化,许多配套设施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再加上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邻里交往空间也产生明显变化,居住的私密性增加,而邻里交往减弱;随着智能化技术推广应用,产生了更先进的小区管理模式。这些变化,恰恰反映出我国的住宅需求已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住宅规划设计不能固守在传统的思维观念上,必须进入到一个同步提升的阶段。人们居住形态的变化,赋予了规划设计诸多新的要素,这些要素成为住区规划新的价值取向和重要设计依据,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为人创造高品质的居住空间和居住环境。设计应该有效地发挥科技的价值,自然生态的价值、空间构成的价值、环境的再创造价值及人文价值,向市场提供多类型、多档次的商品住宅,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
2.加强住宅精准化和精细化设计创新
分析三四线城市住宅库存增大的原因,首先是不按市场规律办事,要讲供求关系、价值关系、竞争关系;其次,设计产品的同质化也是原因之一。相当于开发企业在给广大消费者提供大量品质无大差别的“布鞋”,而很少提供高品质的“皮鞋”,客观上抑制了消费,形成大量的无效供给,导致大量资金沉淀,无法周转的短板。设计粗制滥造会酿成住宅建设出现先天性的短板,难以弥补。唯有提高住宅设计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提高住宅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提高住宅品质的优良化水平,才能到达扩大消费的目的。
设计师要集中精力、花大力气去研究中小套型的普通住宅,通过创新和优化设计使这类住宅向“紧凑、精细”型发展,紧凑――就是不要浪费有效的面积。尽可能提高使用率,尽可能设计出更多的功能空间。精细――就是在有限的功能空间里,精打细算地处理好居住者与家具、设备、设施间的关系,尽可能提高居住的舒适程度。
精心规划,精心设计,才能保证住宅建设的质量和提升居住的综合性能;才能使住宅达到绿色低碳的标准;才能实现住宅百年寿命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抓设计质量,提高设计水平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住宅设计的引导工作。
3.创新建筑与室内装修一体化设计体系
推行全装修住宅,必须打破首先完成土建设计,再完成装修设计的传统模式。因为两阶段的设计方式,使建筑设计达不到真正意义的精细设计,也容易造成土建和装修设计的脱节,是实施土建装修一体化过程中的短板。在许多发达国家,对于居住在公寓式住宅(集合式住宅)的消费者来说,“轻装修,重装饰,重功能”是他们的消费理念。因此,住宅的室内设计以简约适用为主,基本是统一的装修标准。所以,建筑设计兼顾了室内装修设计,两者合一,同步完成,有效地避免了因装修带来的土建设计变更或因士建设计不合理造成装修的改动。这种“一张图纸、一套标准、一套人马”的设计方式,更适用于工业化装修的住宅采用,这也是建筑工业化建造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4.创新装配式住宅预制构件设计体系
我国正在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而装配式建筑要分两个阶段开展设计,第一阶段完成建筑、结构设计(还包括给排水设计,采暖通风设计和强弱电设计等),第二阶段将建筑结构设计转化为构件设计,即分解成为能在工厂预制的结构构件或建筑构件。预制构件的设计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建筑结构受力的安全性和构件安装的可靠性,而且关系到建造的经济合理性。设计是控制成本的前提。装配式建筑的构件设计必须从方案阶段入手,但是目前许多装配式构件的设计往往从施工图设计完成后才入手,有的则是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单独委托另一家设计单位进行预制构件的分解和加工图设计。这种做法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极其不利,不仅造成预制构件种类繁多,而且会大大提高建造成本。
在建筑工业化发达的国家,这项设计是由既懂结构受力计算和构件分解,又懂构件制造工艺和装配施工的专业团队完成的。专业设计团队一般隶属于建设施工总承包单位。如日本鹿岛建设株式会社和大和建筑株式会社都配备有相当多的设计人员,长期从事预制构件的设计工作。但在我国这项设计一般是由建筑结构设计单位或预制构件制作单位承担完成的,有的则委托无设计资质的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单位完成,再由正规建筑结构设计单位审核盖章。缺少专业的预制构件设计单位,是当前实施装配式建筑的又一块短板。我们应尽快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创新工业化建筑设计体系,抓紧培养相关设计人才,组建专业的预制构件设计团队,并结合BIM技术,以全新设计方法来满足未来大规模装配式建筑的需求。
二、推进融合创新,激活产业发展新动力
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这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
1.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基础
2014年10月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提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广电系统的产业融合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新兴媒体诞生过程,实际上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结与发展的过程。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舆论生成的方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对于房地产业和建筑行业来说,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方兴未艾。互联网技术与房地产经纪行业相融合形成房产电商,改变了传统的房地产居间经营模式,为消费者带来省时省力的消费体验的同时,完成行业自身的业态转型。同样,互联网技术与采购行业相融合,改变了建筑部品的采购方式;集数字化和信息技术为一身的BIM技术与传统的设计行业、施工行业、物流采购行业、物管行业相融合,为四个行业搭建了共用贯通的技术平台,使不同行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最终导致行业间的业态融合,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程成本;现代遥感和信息技术与门窗制造业相融合,开辟了建筑智能门窗的新天地,使门窗具备了自动开启关闭,自动防风,自动防雨雪、自动检控燃气,自动防范报警多项功能。实践表明,技术创新赋予了现代企业新的经营概念,技术创新使产业融合成为可能。我们要时刻关注与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相关联的创新的技术,如近几年推广的智慧新风置换技术、智慧供水等技术都植入了智能化的基因,这类技术的应用不但可直接改变人们的居住品质,也改变了技术拥有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融合创新利于企业取长补短,获得内生的动力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要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当前我国产业融合现象不断涌现、趋势不断增强。融合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
融合创新使企业跨越现有的产业边界,与其他产业发生优势互补关系,产生不同以往的全新的生产方式,经营理念、运营模式。装配式建筑实际上是建筑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的典型实例,这种融合改变了建筑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了建造成本、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使制造业拓宽了在房地产领域发展空间。两个行业的融合创新,不仅产生了完整的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而且也产生了从事建筑工业化的专门的企业和行业,这无疑会大大加速建筑业升级换代的步伐。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建筑质量的不断提升,建筑工业化逐步显现其后发优势,必将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建筑产业与IT产业(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在各发达国家开展多年,其目的是以信息化为支撑,推动建筑业向高端发展。借助IT技术在建筑环境污染、建筑能耗控制、建筑安全管理、防灾减灾系统和治理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同时拓展出制造精密施工的建筑机器人以及智能建筑设备新业态。再比如文化创意产业和设计服务产业,两者都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消耗、低污染等特征。依靠创新,促进这两个行业与房地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房产新业态一文旅地产。从而改善产品和服务品质、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带动就业、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建筑经济;标准化;工业化
在建筑行业中,住宅产业化所描述的是住宅生产、供应等的工业化,住宅产业化的最直观表现就是住宅成品的标准化。
一、目前传统建筑经济的困境
粗放型经济体是传统的建筑产业难以回避的评价,尽管依靠“类资源性产业”的先天优势能够保证相当可观的利润收益,但随着原材料成本、人力劳动资源成本和消费者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压力的日益加剧,如何在利润维持的基础上满足业主的生活需求,成了建筑经济产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要解决质量和利润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内部找原因,从产业性状上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改善方案。
住宅建筑所面向的是广大购房业主,其切身生活需求应该放在第一位,因此满足消费者需求应该放在住宅建筑在设计和建造的首位。在这方面,汽车生产制造业的经验值得借鉴,从整车销售到维修保养直至配件维修,一整套服务流程满足了购车业主对于长期消费品消费的所有需求,而住宅的消费使用周期更长,所要做的也应该更多。所以产业化是必经之路,也只有产业化道路,才能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良性运转,摆脱粗放型生产行业的帽子,将先进的制造技术、管理经验、设计理念融入到产业链中。住宅产业化受诸多因素制约,主要有有以下两点:
1.危机意识不足: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中,首当其冲的是房地产开发商,从住宅定位到设计理念,直至建筑风格和后期管理,开发商都起到决策作用。而经历了房价的高速攀升之后,对于建筑品质的追求在很多开发商心目中已经并不放在第一位。只要能中标地块就不会没有利润的楼市观点也影响着住宅产业化的进程,也就是说,从利益追求的角度说,目前的行业氛围尚不能给相关企业带来危机意识。产业化竞争的格局并没有形成。
2.市场态度不够强硬:由于目前的商品住宅多为期房销售,消费者对于成品房屋的要求仍比较懵懂,对于高科技住宅的认可度不够,同时住宅周边环境配套,后期物业管理方面提出的要求也很少,往往是针对住宅谈住宅,并没有将自身需求上升到更为全面的层次,但这同时也带来另一个问题,这所有的不重视都是产生于购房阶段,入住之后以上的硬性需求仍然存在,这就导致入住后的诸多不满。
二、如何实施住宅产业化
在住宅产业化概念提出伊始,住宅领域产业化是其全部含义,但随着建筑行业经济体的逐渐完善,包括住宅物业等周边用途产业也被包含在内,基于这个概念,住宅产业化所包含的要素应该有以下两点。
1.建筑标准化:所谓住宅建筑标准化,主要是从建筑结构形式层面上说的,就目前的住宅建筑来看,小区户型的单元化格局已经成为一种标志,不同开发商根据自身产品定位、建筑工程成本利用率等因素,进行最合适户型结构的开发,从而实现设计、施工、销售、物业一体化的经营结构,在一套成熟的建筑结构模板下进行项目开发,在土地面积、居住环境、建造成本、管理成效等方面进行最优化的调整,从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标准化运作,这样不管是设计周期、建造材料损耗还是业主入住后的长期维护都能够实现标准化。
2.住宅建筑工业化:住宅工业化要深层次聚合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提供一套完整的产品和服务。在这方面,我国目前的住宅部品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系列化、规模化生产体系尚未形成。住宅部品的配套性、通用性差、生产规模小,特别是规范住宅部品生产的模数协调工作滞后,阻碍了住宅标准化、通用化住宅部品体系的形成。近年来,住宅销售后的物业管理、环境配套设施等问题成为焦点,这其实就是住宅工业化体系不完善的标志,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中,这是硬伤。
3.现代化的住宅产业:现代化住宅产业要求住宅产业利用先进科技完成住宅建筑设计上的标准化和生产制造上的工业化,集中体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是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更高阶段。
三、住宅产业化问题的对策
1.整合资源以提高专业化水平:作为住宅产业的最终商品,商品住宅的标准化依旧是住宅产业化首先要提到的,按照住宅的建造和使用过程,前后延伸,并辐射带动相关产业,从而形成产业链条。在整个住宅产业链体系中,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原材料及设备与部品供应商是产业链的主要成员,供应链中的各成员通过土地获取、规划及设计、工程施工、建材生产、销售、物业管理六个环节,完成住宅开发建设的整个流程。
随着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房地产企业着重加强产业链的集成管理优势已是大势所趋,这样才能培养并保留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而将其他功能借助于整合外部最优秀的资源予以实现。将有更多企业在房地产某个子行业或细分市场上集中力量,确立和加强自己的细分优势,在细分市场取得胜利。
2.房产企业规划设计能力的提升:规划设计环节在住宅开发建设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七成建造成本都取决于规划设计环节。但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规划设计一般由设计院负责,自身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不足,由此导致整个行业的粗放型竞争态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设计院没有直接面向客户,规划设计与客户需求之间增加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这一信息交换中介,导致住宅产品设计与客户需求、部品制造、现场建造和售后服务的产品全寿命过程相脱节,设计周期长且质量低,变更签证比例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不同房地产企业的要求不同,设计院本身较难实现住宅设计标准化,住宅产业化程度必然受到影响,不能实现住宅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因此而降低。
关键词:绿色建筑;产业链;社会效应;经济效应
1引言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生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产业是在既有产业基础上,以节约、生态、可循环、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贯通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一种新型的产业,主要涵盖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绿色产品应用、绿色建造、绿色运行,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类专业服务,包括勘察、规划、设计、检测、认证、研发、建材、设备、构件、施工与安装、建成后物业环境的运营与管理,以及相关的咨询与服务。随着绿色建筑产业内分工的不断纵向发展,传统的产业内部不同类型的价值创造活动更加趋于创新、协调、绿色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分离为多个相互关联的企业活动,相互构成上下游关系,共同创造价值。这些企业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并围绕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上下游链条关系,构成绿色建筑产业链。在绿色建筑产业链的影响和合力作用下,通过持续的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不断改进传统建筑的生产方式,从而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有效的成果,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2绿色建筑产业链构成
相对于传统建筑行业,绿色建筑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衍生出了其他相关行业,丰富了建筑行业的内涵。譬如,就技术服务而言,在绿色建筑产业链中包括绿色生态规划、绿色建筑设计咨询与认证、BIM软件、绿色施工、绿色运营以及绿色建筑检验等新型服务。绿色建筑的目标在于使人类的建筑活动符合生态规律,融入自然生态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生态环境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研发轻质高效的人工栽培基质,培育浅根、需水量少、适应性强、管理方便的植物,构建完善的排水及浇灌装置等,满足绿色建筑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的要求。②开发新型透水铺装材料和浇筑透水混凝土地面,收集天然雨水,通过人工种殖抗污染和强净化功能的水生动植物、辅以模拟自然的曝气充氧等,达到对景观水体和清洗车辆、路面等水质控制的目标。③应用可再生能源,不直接消耗化石能源,减少电能用量,实现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用能中的比重,达到建筑运行的零能耗或超低能耗。④应用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和工业化建造,以及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大量节约材料减少环境污染。如上所述,相较于一般建筑产业链,绿色建筑产业链各部分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有了新的拓展。主要涉及国民经济行业的7个门类,分别为工程建设、技术服务、建筑材料生产、建筑设备制造、生态环境、运营管理和拆除(循环利用)等,其中主要包含25个大类,约占国民经济产业大类的30%左右;65个中类,约占中类的15%左右,绿色建筑产业链图谱如图1所示。
3绿色建筑产业链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绿色建筑产业链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不仅仅是传统建筑产业链的延续,更是以绿色建筑作为上下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具有推动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其对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现就以下几个方面对绿色建筑产业链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应进行阐述。
3.1产业技术效应
绿色建筑技术不是完全独立于传统建筑技术的全新技术,是传统建筑技术和新的相关学科的交叉与组合。所谓绿色建筑技术是指应用这些技术建造的建筑,将产生50%、65%、75%的节能效果,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并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共生。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将原有分散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统一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与环境保护”的技术框架之下,使绿色建筑技术从研发到应用有了更明确、更体系化目标。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提升有其自身特点,其技术效应主要体现在绿色建筑技术的创新推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并通过关联效应影响相当数量产业的新技术发展,其技术效益改进产业发展的模式既是“质量”的有效提升,也推进了“数量”的积极增长。经测算,绿色建筑的总带动效应为1.44,提升效应明显。这其中既包含了建筑产业技术创新带动的效益,也包括对相关的产业技术提升所产生的作用。
3.2生态环境效应
绿色建筑是对高耗能、高耗材、浪费资源建筑的一种反思和改变,其在生产、施工、运营等一系列环节上的突破,使建筑建设和生态建设走向共赢。绿色建筑产业链中的材料生产、施工建造、设备运行、自然能源应用等多方面的创新和转型极大提升了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效应。首先,绿色建筑通过釆用新技术,新能源及环保材料,实现节能环保,提升生态环境价值。譬如依据不同地域的气候环境,有效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尽量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有效减少照明和空调的能源消耗;在外部围护结构方面使用高效保温材料和高性能节能门窗,减少建筑运营能耗;通过采用节水器具、雨水(中水)再生回收等措施,减少50%以上的污水排放。与传统旧建筑相比,绿色建筑一般可以降低65%以上的能耗。其次,绿色建筑可以从多方面缓解或消除热岛效应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绿色建筑对新型材料的应用可以改善建筑的热属性,极大地延缓热岛效应的出现。譬如使用新型隔热材料建造的建筑物,使其护结构的热阻得到显著提高,减少建筑外表面对太阳热量的吸收,消除城市热岛形成的能量基础。另一方面,绿色建筑能够有效降低建筑的热岛排放物,绿色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减少了热污染气体的排放,改善了城市气候环境,并将一部分排放热量转换为其他形式能源,变废为宝。
3.3就业人才效应
绿色建筑及其产业是对传统建筑及其产业的转型和创新,在这过程中,一方面传统的“建筑工人”向“产业工人”转型,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就业效应;另一方面在绿色建筑产业持续发展过程中,派生出一些新的行业和人才需求,促进了人才使用效应。绿色建筑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预制装配建筑极大提高了建筑工业化的水平,随着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的普及,大量现场施工工人需要转变为熟悉应用计算机、懂得机械装备操作的产业技术工人,这种转变将极大地提升相关人员的劳动素质和劳动效率。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加速新型职业的出现,如绿色建筑设计、建筑节能审计、环保顾问、智能运营等方面的人才和劳动力需求,对原有的产业技术人员和工人提出新要求,需要社会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提供专业化培育服务,培养出合格的绿色建筑人才。
3.4经济增长效应
根据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至2015年,全国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m2,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中国绿色建筑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通过发展绿色建筑,带动绿色建筑产业链的综合发展,中国每年有能力带动约2万亿左右的宏大消费市场行为,由此至少可以拉动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若按绿色建筑附加价值占绿色建筑总投资的5%计算,到2020年,绿色建筑全产业链至少能达到2.5万亿人民币的产值。
4结语
通过引出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概念,从绿色建筑产业的门类等方面分析了绿色建筑产业链的组成架构,并绘制了绿色建筑产业链图谱。分析了绿色建筑产业链对建筑行业的影响,从产业技术效应、生态环境效应、就业人才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绿色建筑产业链在国民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欣,吴晓春,王然良.江苏省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研究[J].建设科技,2014(16):33-36.
[2]梁俊,强梁浩,张峰等.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引领绿色经济发展[J].建设科技,2012(17):20-26.
[3]章国美,时昌法.国内外典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研究[J].建筑经济,2016(8):76-80.
[4]菅卿珍.绿色建筑产业链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城建大学,2013.
[5]姜小明.绿色建筑产业的经济发展策略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6):220.
[6]李蕾,沈云云.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整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建筑经济,2016(11):103-108.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住宅建设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水平,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已经把住宅建设列为居民消费热点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提出今后住宅建设将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其发展必然会对国民经济和住宅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住宅产业化是住宅建设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住宅有效供给方面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就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看,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唯一出路。因此我们要转而向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高效能的产业化方向,这是建筑经济长期发展至关重要的方面。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障碍,应从政府、消费者和相关企业角度全面系统的研究相应的对策,为加快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提供各方的决策参考和依据。
1 住宅产业化的概念
住宅产业化是一个技术与经济的集成概念,目前比较权威并被广泛接受的定义由我国学者李忠富在其著作中提出,即让住宅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范畴,以住宅建筑为最终产品,做到住宅开发定型化、标准化、建筑施工部件化、集约化,以及住宅投资专业化、系列化。即以大规模的成型住宅开发来解决城市居民的住宅问题。在理解住宅产业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1 住宅产业化在设计中采用标准的设计方案、构配件、部品和建筑体系,施工方便。
1.2 住宅产业化以建筑产品生产规模化、现场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实现装配式建设。
1.3 住宅产业化以住宅生产企业为龙头,专业化协作的方式使各相关部门组成一定程度的利益共同体。
1.4 住宅产业化以住宅生产的集中化、专业化和协作化代替分散的个体生产。
2 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国外的住宅产业化主要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瑞典80%以上的住宅采用通用部件,是世界上工业化住宅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模数法制化的国家,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模数协调标准的蓝本。日本的住宅产业呈现出工业化大生产的高水平、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综合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格局。
国际上,众多学者对住宅产业化也有较深入的研究。Barlow J教授认为在住宅产业中运用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能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Matsumura J认为通过发展电子商务技术,立足开发商供应链网络化和整合行业资源可以实现降低生产成本。
聂梅生指出标准规范的制定跟不上规划设计的要求,而技术开发与推广跟不上住宅建设的要求是目前制约我国住宅产业化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孟艳结合当前的信息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指出构建住宅虚拟企业是住宅产业化的突破点。邓志旺认为推动住宅产业化必须进一步提高工业化住宅的性价比,使置业者充分认识并接受其价值。
以上研究表明,我国住宅产业化经过十多年的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潘桂森根据罗斯托的经济“起飞”阶段理论,结合相关发展战略规划,认为经过十多年的铺垫,我国住宅产业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阶段。因此,需要抓住时机,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加快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
3 住宅产业化对策研究
3.1政府角度
3.1.1 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住宅产业化的推进应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统筹全局的决策机制,明确方向,确定推进工作的指导原则、具体目标、工作程序和政策措施,做到总体规划、重点明确、力量集中和分步实施。把住宅建筑的标准化放在首要的位置,完善建筑标准化体系和模数协调体系,制定有效的政策,加强对标准制定,并监督实施。
3.1.2 标准化工作
通过对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化的研究,发现国外的住宅部品标准化已经达到了普及的程度,我国住宅部品标准化通用化的程度还比较低,政府要加强部品标准化的政策制定,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3.1.3 完善配套政策
由于住宅产业化的主体企业短期内不能获取直观的经济效益,致使住宅技术水平停滞不前,产业化进程受阻。需要政府通过投资、财政、税收和技术政策,刺激企业按照政策导向,参与产业化进程,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完善的激励机制。
3.2消费者角度
3.2.1 完善住宅消费市场
我国的住宅市场发育还不完善,存在住房保障体系不健全,结构性矛盾突出,房价上涨过快,房屋空置率过高等问题。住宅产业化的良好健康发展需要有稳定、充足、合理且有效的市场需求,应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并完善住宅消费市场,进而充分发挥住宅企业的生产能力,加快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的推进。
3.2.2 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产业化住宅标准化与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需求,在满足部品标准及模数标准并保证主体质量的前提下,增大装饰设计效果的选择范围,通过大规模定制的方式,实现住宅产业资源全面共享,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网上订购,使住宅产业规模化生产个性化的住宅产品,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3.2.3 提高产业化住宅的性价比
我国产业化住宅目前处于性能优势阶段,但由于较高的价格,加上消费者对产业化住宅性能优势的了解程度和鉴别能力有限,对是否物有所值持怀疑态度,导致产业化住宅的市场较小,无法大面积推广。因此,应对住宅产业化技术提高加大资源投入,使产业化住宅加工及施工技术日趋成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住宅性能,制造高性价比住宅。
3.3住宅企业角度
3.3.1 形成规模化经营
住宅产业化的主体房地产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和重组等方式,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注重配套工程的工业化,通过规模的扩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企业运作成本,为住宅产业化目标的实现提供住房的有效供给。
3.3.2 加强内部技术创新
由于我国还处在转型时期,对技术创新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措施,制约了住宅企业技术的创新。住宅产业相关企业应从产权、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等因素加强对内部技术创新的激励,留住企业内部人才,并加强与高校、科研等单位的合作,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
4 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乡住宅建设量正大幅提高,住宅产业的生产方式合目前仍处于粗放型、低层次的传统阶段,大大的制约了住宅质量和品质的提高。调查研究表明,住宅产业化以高效的建设效率、效益和价值,加速了住宅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成为解决我国人口居住问题最有潜力的方法之一。同时,根据中央十的要求,为了实现到2020年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在中国西部大力推广应用住宅产业化,改善西部人民群众居住条件,缩短东本部住房的差距的必经之路,应在中国西部大力倡导住宅产业。而由于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缓慢,面临许多实际问题和法律瓶颈,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研究,寻找相应对策。要发展住宅产业化,标准化是准绳,科技进步是动力,通用计划是前提,工业化生产是基础,提高住宅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大步地走向住宅产业化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路建筑企业 名牌战略 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企业经营的竞争已由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竞争,转向更高阶段的品牌之间的竞争。品牌既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又是企业定位市场的依托。对于公路建筑企业来说,实施品牌战略,就是要就打造优质工程,在管理体制和质量管理制度体现出一种精益求精、追求改进的精神。为了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公路建筑企业就必须不断整合各种有利资源,进行改革创新,保持长时间的竞争力。
一、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概述
品牌战略,顾名思义,是企业以品牌的营造、使用和维护为核心,在分析研究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制定的企业总体行动计划。从实际操作来看,品牌战略就是选择、包装、培育、宣传和保护某一品牌,使之逐步享有盛誉,并充分发挥名牌效应来促进品牌和企业本身发展壮大的过程。
自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国内市场己经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企业参加国际竞争的涵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我国大多数企业处于同国外的强大竞争对手面对面较量的境地,越来越多的外国著名品牌将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品牌冲击,我国只有实施品牌战略,造就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才能走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的大竞争,与外国品牌一争高下。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注重品牌,追求品牌,增加名牌消费的现象日益明显,因此企业推行品牌战略不仅有利于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且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企业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也只有实施品牌战略,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公路建筑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重大意义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许多公路建筑业企业正通过努力提高名牌战略水平来增强核心竞争力。他们在市场经济竞争中,逐步转变观念,越来越看重品牌战略的实施,使得企业竞争力逐步加强。但是,目前我国公路建筑业名牌战略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当前公路工程建设市场竞争不够规范,缺乏有效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激励机制;二是建筑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机制尚不完善。三是企业技术研发资金和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普遍缺少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四是勘察、设计、施工阶段的名牌战略活动相互分离等。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的历史时期,加强建筑业名牌战略工作,提高建筑科技含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升建筑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对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路建筑业名牌战略机制;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促进建筑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建筑工业化进程,大幅度提升建筑品质,有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保安全生产,推进工程建设与建筑业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三、公路建筑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方法
(一)企业领导层必须具备品牌战略意识
鉴于我们公路建筑企业的体制和本身民族文化的影响,企业的任何一项动作、一项措施、或实施的某一项工程、都必须通过领导的决策。领导的个人因素对于整个企业的运作存在深厚的影响,领导的个人作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下面的员工。所以说,我们公路建筑企业的掌舵人要把握好市场的脉搏,要转变观念,必须长期坚持企业对于名牌战略的开发和研究,加大企业对于品牌战略的研究与投入,在经营理念和方法上实现与国际接轨,去寻求一块国际化的竞争之地。作为领导者,必须树立牢固的效率观念,没有效率便无谈发展,没有效率则何言竞争。
(二)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
公路建筑业在实施品牌战略时,应当根据建筑业生产特性,坚持以构建合理机制为目标,以制定技术经济政策为手段,全面推进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名牌战略。一是建立多样化、差别化的物质奖励系统。鼓励个人贡献,要对个人能力予以充分的肯定,针对他们的个人贡献实行差别化的物质奖励措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建一套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风险激励体系。二是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创新活动通常和企业现有的经营活动不完全一致,因此应给予创新人员一定的自,使他们能够相对独立地开展创新活动。三是高度重视工作创新。在每一次创新活动中,要尊重客观规律,努力唤起创新人员的智慧和热情,推动企业的长久发展,创造更多的品牌。
(三)努力提高公路建设施工质量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品牌的灵魂。没有质量,品牌就如“无水之源”,失去了根本立足点。所以说,公路建筑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首要的事情是想方设法提高公路建设的施工质量。一是要科学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切实达到指导施工的作用,工程开工前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将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核。二是按编制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提前做好施工准备工作,根据有关规范和企业编制作业指导书,组织技术人员编制各工序工种的质量保证措施,做好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及技术培训工作,将质量技术交底和作业指导书发到施工班组。三是要求各级作业人员对施工工序、施工方法、注意事项和质量要求都要做到心里有数。严格按施工程序施工各项工程,且必须经监理工程师等有关验收单位签字认可,方可组织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参考文献:
[1]王大祥.建筑企业: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J].建筑,2013,(09).
[2]金维兴等.21世纪中国建筑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5).
[3]杨煊远.从宏观经济看竞争中的建筑业(续)[J].基建优化,2009,(0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