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创新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现代社会的管理机制有二:一是,行使公权力,即启动国家公共安全保障机制,由国家行政机关对食品生产交易市场进行行政干预,追究制售者的行政责任,吊销执照、罚款等等,并同时由代表国家强制力的司法机关追究制售者及相关个人的刑事责任;二是,行使私权利,即由受害人直接或通过诉讼的方式向有害食品制售者提出民事损害赔偿的请求。
在近年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公权力的声音声势浩大,但生命权、健康权受到直接侵害的受害消费者的私权利主张却显得那么微弱和渺小。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或因证据,或因其他原因赔偿不尽人意,以至于赔偿基金的帐目都难以公布。而地沟油、黑心米、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料想定少有“受害人”主张赔偿。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社会管理机制更偏重于行使公权力。所谓重拳出击,都是公权力重拳在出击。
不可否认,在短时间内偏重行使公权力会起到震慑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偏重和依赖行使公权力的社会管理模式有如下弊端:第一,助推政府机构无限扩张,费用开支有增无减,而赖以维持的税收或者垄断利润更无法减免。第二,助推公权力膨胀。例如在这次全国上下重拳出击中就有一种对食品经营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的观点,严格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效果会有,但也难排除为日后某些公权力寻租又拓展了一条新路径的可能。第三,难以长治久安。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距离现在并不遥远,便又出现染色馒头、瘦肉精事件就已说明问题。震慑从来就不是社会管理的有效方法。震慑是使人们心怀恐怖,而一旦震慑力稍有松懈,无良商人的伎俩便又死灰复燃。
当然,因食品安全问题行使私权利也存在一些难点,这些难点问题使原有的法律保护机制遇到了挑战。从目前的状况看,似乎陷入了有法律,但食品受害者的权利却难以保障的困局。与食品受害者行使私权利有关的法律不可谓少,从一般法的层面上看,有刚刚颁布的《侵权责任法》,其专章规定了产品责任,并在我国民事立法上第一次启动惩罚性赔偿机制。从特别法层面上看,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然而,尽管有如此多的与食品安全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食品受害人的私权利行使并不通畅。除上述社会管理理念相对偏重于行使公权力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法律没有充分反映食品受害人的私权利行使特点,私权利行使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也就是说食品受害消费者的救济法律尚不健全,法律没有给予食品受害消费者行使私权利的有效通道。那么,食品受害消费者私权利行使有哪些不同于其他产品缺陷受害者私权利行使的特点?
首先,单次受害金额少。如染色馒头、瘦肉精等事件中均反映了这种特征。因此,以小额赔偿为目的的权利主张,一般会呈现两种极端。一种极端是不诉;一种极端是烂诉。而法律中并无针对小额诉求的特殊方法,这也使不法之徒制售有害食品的行为屡屡猖獗。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应解决的问题。
其次,受害消费者众多,即消费者集体受害。如何疏通受害者集体行使私权利的途径,也是食品安全管理的课题所在。比如,代表受害者集体的团体能否完全非官方的、非临时的存在,而法律为其合法存在提供依据。
【关键词】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公共管理
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公安机关多年来综合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等手段,发挥打击、防范、管理、控制、教育、服务等诸多功能,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工作,为打造平安社会、和谐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传统的公安管理模式已滞后于当前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时代背景下的管理需要,必须加以创新改革,才能推进公安工作科学发展。
一、公安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基本问题
由于社会建设滞后,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一些在非传统单位就业的人员以及大量农民工还没有被整合到相应的社会组织内,“社会人”、“陌生人”以及风险社会对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这个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存在诸多不适应,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理念不新,观念陈旧
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中还未能从根本上跳出传统封闭环境下的固有管理思维,很大程度沿袭计划经济时代以管制、监督为主的政府行政管理理念,习惯于粗放、单一式管理,强调管理多、服务少,限制要求多,支持援助少,管“死”的办法多、管“活”的办法少,这与复杂的维稳形势、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严重制约公安机关社会管理的顺利发展。[1]
(二)管理体制不畅,责任不明
公安机关警种职能交叉重叠,社会管理职能较为分散,既有交叉部分又有漏管环节。特别是在重点人员、重点场所管控方面,国保、治安、经文保等相关警种部门各有责任、各有侧重,落实到基层单位和实际工作中,责任不明、重点不清,基层难以分辨轻重缓急、难以抓住工作要点,在警力资源普遍缺乏的情况下管理效能大打折扣。
(三)管理基础薄弱,模式滞后
公安机关目前基本实行的是“事后处理、案后补救、坐等服务”的被动静态模式,公安基层组织不够扎实,对基础工作不适应,社会管理的基础数据不完善,信息没有充分实现互联和共享,利用率偏低。群众基础不够坚实,情报信息不够灵敏,警力保障也不够到位。
(四)管理手段缺乏,协调不足
在公安行政管理中,传统方法与科技手段不能良好的衔接运转,管理手段不多,管理渠道不宽,创新意识不强,应对能力缺乏。警务运作的机制不适应,勤务制度相对落后,对社会面的管控能力不强。由于与政府有关部门和组织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作机制,没有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公安为主、部门参与的社会管理创新大格局,致使公安社会管理存在较多不足之处。
二、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选择
(一)管理理念上,由“控制管理”转变为“服务管理一体”理念创新,这是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首要环节。
没有管理理念上的更新,公安社会管理创新就无法走出新的路子。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公安社会管理理念,公安社会管理创新才能取得实效。传统公安社会管理主要是建立在“控制管理”理念指引下的一种管理,企图通过对社会大众和社会事件等进行强有力的控制来达到管理的目的,社会大众被公安看成控制的对象,这种理念指引下的公安社会管理必然走向僵化死板,甚至漠视人权和法治的境地。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与社会关系“顾客导向”的定位告诉我们政府必须回应顾客需求,提供回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以新公共理论为启示,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现实和公众的素质程度,在新时期的公安社会管理应当树立“服务管理一体”的理念,公安社会管理不仅仅是管理行为,同时也是服务行为,要在“管理中提供有效服务,在服务中实现良性管理”。公安社会管理应该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
(二)管理主体上,由单一型管理转变为多元合作型管理创新公安社会管理主体,实现管理主体由单一型管理向多元合作型管理的转变,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公安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
传统公安社会管理的主体为公安一家,且常以具有强制命令性的行政、法律手段为主,旨在通过对社会的强力管控来维护社会稳定,因而常常会将自身置于社会的对立面上,成为社会矛盾攻击的对象,这不仅对良好警民关系的营造无益,而且长期下去也不利于社会治安秩序稳定。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应该广泛引进竞争机制,让不同的行业和部门有机会加入到提供服务的行列中,并主张政府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这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因此,新时期的公安社会管理除了公安组织本身来从事这项工作外,更应当更多地创造机会,提供平台,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公安社会管理的事业中来,强调各类社会组织通过自愿平等合作来参与管理,实现公安社会管理主体由公安单一型管理向公安、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合作形管理的转变。
(三)管控模式上,由直接微观式管理转变为直接间接相结合,宏观微观相统一式管理管控模式创新,这是公安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公安社会管理依靠直接、微观的管控模式,管理的内容多而复杂,公安事必躬亲,难度大,要求高。而实际上,管得过多过细,一方面,大大压缩了社会大众的自由空间,对和谐社会构建和国民素质的提升不利另一方面,使现有的警力不堪重负,公安苦不堪言,效果并不突出,结果就是公安该管好的没管好,想管好又经常力不从心。新公共管理强调 “政府应该是掌舵而不划桨”,强调一个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个“实干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能够“治理”并且善于实行“治理”的政府。因此,新时期的公安社会管理创新,应该努力转变传统的公安社会管理管控模式,让公安从繁乱复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实行直接间接相结合,宏观微观相统一的管理模式。在公安的专业领域,公安要一手抓,要直接且微观; 而在可以由社会组织承担的领域,公安机关要让渡出来,实行间接宏观式管理,公安机关主要是起到一个规划者、协调者、监督者的作用。
(四)控制机制上,由重执行弱结果向过程与结果并重转变强化对公安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跟踪和监督控制,这是衡量公安社会管理创新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指标,是公安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2]
传统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上,比较注重政策有没有执行,过程怎么样,而没有树立一个良好的控制反馈机制,而使公安社会管理工作的成效难以评估,因而也就难以总结出存在的不足,提出创新的方向。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注重实行绩效目标管理控制,即确定组织和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这对新时期公安社会管理创新活动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新时期的公安社会管理创新既要注重管理过程中对政策法律制度的维护,也要注重对结果的关注,要努力通过构建一套科学的运行控制机制,使公安社会管理活动的成效能够评估。
注释:
一、总体目标
围绕加快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全面推行农村“组织网格化、自治规范化、服务综合化”,构建农村电子村务、电子学务、电子商务、电子服务综合服务平台,力争在2014年底初步形成“三化四务”农村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为我乡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任务
(一)构建规范化基层组织体系(2014年1月底)。按照“三个中心、三个站、三支队伍”的组织架构。一是完善工作平台。在乡设置便民服务中心、综治维稳中心、网格管理中心的基础上,各村设立便民服务站、综治维稳站、网格管理站。站长由村党支部书记或者主任兼任。要求乡和行政村要有独立的办公场所,配齐办公设备、悬挂牌子(乡、村基本概况、平面地形图及网格划分、网格四界;网格队伍的信息资料;网格队伍管理制度及职责)。二是建立服务队伍。建立农村网格管理员队伍,每个村配备一名网格管理员;建立农村网格员队伍,按“一组一格、一格一员”的标准,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员;建立农村志愿者队伍,形成以党员、互联责任区理事长(区代表)、关怀理事、离退休人员为主体的志愿群体。
(二)构建标准化网格管理体系。一是合理划分网格。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要求,以“地域相近、产业趋同,组湾为界”为标准,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统一划分网格,网格内以互联责任区为单位建立志愿服务小区。合理完成网格划分后,逐级上报,乡网格管理中心汇总后报县网格管理监管中心。二是规范一张网格平面布局图。以村为单位绘制各村网格平面布局图,并标注每个网格的四界、房屋地址等各类信息。三是实现一张专网运行。逐步实现光纤通到每个行政村,电子政务专网延伸到村,实现县、乡、村三级一张电子政务专网(龚家桥村、贺家坪村在2月底前完成,其他行政村在年底完成)。四是动态采集各类农村农民信息并入库。在县建立“县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基础信息平台”后,各村网格员将采集以农村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及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重点人群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口基础信息库;以土地承包权、林权、房权等“三权”信息和农民生产生活基本情况为主要内容的农户基础信息库。通过网格员动态采集和部门关联比对,由网格管理员统一录入县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基础信息平台(2014年4月底完成)。
(三)构建农村综合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四务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整合集成农村各类信息资源,在政务网上建立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设置四务(电子村务、电子学务、电子商务、电子服务)网页,各部门负责信息、更新、维护,以此推进村务公开、农民学习培训、就业致富信息、网上缴费、金融服务、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更好地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农村。二是推行农村“双代”服务机制。县直各部门在改革部门服务方式和工作流程,简政放权后,通过电子政务专网将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办证审批服务延伸到乡、村,实行县、乡、村行政服务一网运行。对于凡是乡、村能够代办的事项,一律由乡、村代办,努力实现农民办事不出村。推行网格员为村事务,为村民代办事宜的“双代服务”,千方百计的方便农民、惠及农民。三是加强农村特殊人群服务。探索农村人口分类服务管理机制,加强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改进对刑释解教人员、精神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救助方式,加大对农村五保、低保、失独等困难群众的救济力度,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服务他们精神思想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夯实平安建设基础。(完成时间:2014年10月)
(四)构建农村自治规范化体系。一是大力培育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围绕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大力发展各类合作社、理事会、协会、志愿服务团队等公益性、服务性、互组织,培育群众的参与意识,拓宽群众的参与渠道,扩大群众的参与范围,充分发挥其发展经济、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化解矛盾等作用,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二是探索多种自治形式和途径。深入总结推广“两会两评”和“心坎服务”等经验,丰富和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形式和载体。三是加强自治制度建设。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协商议事制度、村民公约及各类规章制度。确保基层自治规范有序、有章可循,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提升基层治理的法制化、程序化。(完成时间:2014年12月)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是乡党委、政府根据中央、省、市、县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各村、乡直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形成工作合力。要以“三万”活动为契机,将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进一步夯实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化;社会治安管理;新型治安犯罪
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治安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社会治安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如何直面挑战,顺应时代潮流,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治安管理,牢牢掌握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主动权,保障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社会治安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新课题。
一、目前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对于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目前整体重视程度不够,经费保障不足,缺乏科学的长效规划与制度设计。在社会治安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以信息为主导的治安管理体系尚未形成,转化效果不理想,信息化意识不强,协作能力差,流于形式,操作性不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管控措施不力,公安机关各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壁垒,信息不能实现全面共享,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不够充分,创新能力不强,奖惩不到位。社会治安管理信息化工作基础薄弱,组织推进不力,社会参与度不够。对社会治安犯罪特别是信息化的新型社会治安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手段单一。
二、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治安管理
(一)运用信息化思维引领社会治安管理
所谓信息化是指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运用信息化思维引领社会治安管理是指以信息化带动治安管理,实现治安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传统治安管理的模式,整合内外部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能力。
当前,信息化、技术型的高科技犯罪明显增多,传统的治安管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信息研判实效性差而贻误战机的事件时有发生。只有运用信息化思维建立科学、合理,符合社会治安现状的治安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才能够切实服务于社会治安管理实战的工作机制,才能实现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运用信息化思维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和有效配置,实现“信息制导”的有效防范和精确打击相结合的新模式,使公安机关能够及时掌握社会治安管理的有效信息,切实掌握社会治安的整体形势和发展趋势。
(二)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社会治安管理
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社会治安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治安管理工作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面、高效能的信息网络,科学地对获取信息进行筛选、归纳、分析、研究,规范管理,整体互动,为社会治安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保障。明确工作职责,社会治安管理各部门要全面推行工作责任制,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严格工作考核,明确社会治安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的具体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制定详细完备、切实可行的工作考核细则。完善奖惩机制,对社会治安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奖惩。
以信息为主导,提升预警防控能力,通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去伪存真,找出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倾向性、预警性的信息,提高信息的预警和先导作用,并将其运用到实战中,为实战服务。进一步规范信息预警、精确打击、工作督办等各个环节,确保信息研判的成果能够及时转化为实际战斗力。运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强化网格化管理。将现代化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应用于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实现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整合、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科技手段的高度应用,以整合共享提效能,以实战应用促发展,不断提高信息预警、精确打击和应急处置的能力,更好地驾驭日趋复杂的社会治安管理局势。
(三)运用信息化方式优化社会治安管理队伍
信息化不仅是信息化的设备,更重要的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社会治安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人的因素是一切工作成败的关键。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社会治安管理专业队伍对于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尤为重要。运用信息化方式加强社会治安管理队伍的优化,可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方式,依托互联网和公安内网的通信平台,创新交流渠道、扩展信息传递方式,为提高业务技能、交流学习提供平台,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全流程、全时空地进行管理服务,打造出业务水平高、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社会治安管理队伍。为了切实提高社会治安管理队伍的整体战斗力,还需加强培训,优化人才结构,派遣人员参加业务培训,请专家、学者讲座,积极借鉴其他部门的先进经验,全面提升社会治安管理队伍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采集、维护、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提升社会治安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服务实战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社会治安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不断显现,为了顺应新的形势发展,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效地打击各类新型社会治安犯罪,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治安管理势在必行,因为信息化可以适应社会治安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社会各方面因素,不断推进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发展和改革创新。
【基金项目】2015年度湖北警官学院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治安治理研究中心项目: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治安管理的研究,项目编号:2015-13。
参考文献
[1]周军.关于社会管理创新几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公安研究,2010,(8).
[2]重庆:交巡警合――实现治安管控无缝对接[N].人民公安报,2010-02-08.
【论文关键词】社会保险;档案;创新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社会保险的参保数迅速增加,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根本点是加强创新。只有通过对新时期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以及现存的问题分析,将纸介档案与数字档案的转换,才是需要对新时期提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创新的途径策略。
一、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一)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增长迅速
我国社会保险的参保数,增长迅速。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550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了1659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2647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231万人。根据《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1-2012年)》指出,到2012年,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2.23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4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2亿,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4亿,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亿。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人数逐年增长。可见,我国社会保险档案与日俱增,当今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保险档案的要求也在提高,需要对社会保险档案进一步创新。
(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施改革计划
近几年来,国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全面实施了各种改革计划,早在2009年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在2010年内开展全国范围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制度”。从2010年7月1日起,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可跨省转移接续。2011年11月15日,人保部就《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草案)》征求意见。根据草案,企业缴纳险种从养老、医疗、失业险三项扩至五项,新增工伤和生育险。这些政策改革都为新时期的社会保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机遇。
(三)负责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部门分散
我国公民个人社保档案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中管理。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分散型的。具体情况是:社保中心管理着养老、医疗、工伤等法定的基本保障档案;民政局管理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商业保险公司管理着公民个人补充保障的一系列保险金。这种现状造成多头经办,政出多门,业务交叉,资源浪费,政令难以统一的局面。由于管理机构分散、不集中,使人们在利用公民个人社保档案时,存在着许多不便。例如,我们如果需要了解公民个人就业及保险金交纳情况,需要到几个不同的管理机构去了解,这样就给公民个人和组织在查询工作中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这种分散的管理,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出现了许多漏洞,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涉保”人死亡以后,其所涉及的个人保险账户并未随之终结,仍有人代领保险金。
(四)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缺乏硬指标考核
社保档案数量巨大,工作环节繁琐,相对于社会保障工作,社保档案工作没有硬指标来考核,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因此让部分档案工作者放松了对工作的要求。社会保险的五个险种档案并非一个部门管理,进而导致不同的开发商参与系统建设,相互之间的互不信任以及人为设置壁垒,或者同一家系统开发商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和技术架构,导致系统割裂。数据只能采用共享或交换的形式,只有极少数地区实现基本信息的共用。比如2008年1月央视报道深圳农民工的“退保潮”现象,就是因为不同的省市之间不能共享社保缴费信息,从而导致社保对于“候鸟型”的打工者来说只是带不走、挪不动的“地方粮票”。
(五)社会保险的经办效率和范围需要扩大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经办管理效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伴随着生活中网络的普及和对税务、银行等网上业务的接受,热切期待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网际申报模式的实现,而传统性纸质档案管理约束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参保者要求简化手续、便捷服务的利益诉求,因而我们应从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问题,再继续讨论介质原始性问题显然已是过去时了。现今解决档案数字化的关键是讨论如何确保数据归档前后原始性认证和原始性保证问题。
二、我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由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比较新的工作,人们还不是很重视。社会保险工作的重点都集中在扩大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等方面,忽视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其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体制不规范
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造成归档范围不明确,社会保险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档案管理方法不健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社会保险档案专职人员难落实。有些社会保险部门档案机构不健全,没有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档案,即使有,也是临时抽调,没有经过专职培训,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的质量。
(三)社会保险档案存档的条件差
由于场地限制和经费不足等问题无法解决,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始终未能列入社保经办机构的议事日程,大多数社保经办机构至今未设立固定的场所存放档案,历年累积的社会保险档案只能由经办人员分别保管。由于没有专有的库房,只能存放在潮湿的房间里,致使社会保险档案存在诸多安全因素。这种不规范的档案管理方式不仅查阅起来非常困难,也给日常经办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四)缺乏专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
社保档案管理缺乏国家标准,职工档案管理仍在执行1992年劳动部与国家档案局共同制定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规定》,而该项制度中的部分条款如适用范围、归档范围、管理形式、交接流转等规定已经不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亟须修改。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有的制订了一些社保档案的地方标准,有的地﹑市制定和公布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办法、低保档案管理办法,而全国许多地﹑市则没有建立相关管理标准和规范,造成社保档案的各地管理方法不统一。在不同专业类别中,管理的规范和水平也不一致。
三、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解决办法
(一)将纸质档案转换成数字档案存档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于业务办理需要,会在办理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纸质材料或证明,各类保单合同、证件扫描件以及各种需要存档备查的档案资料,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纸质材料保存起来不方便,但是将这些材料进行电脑扫描储存,就可以将纸质档案转变成数字档案。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可灵活运用,如目录数据适宜采用文本录人;全文数据则可以采用图像扫描录入;而一些当前常用的数据可制作成光盘。
(二)根据社保档案类别进行分类管理
根据不同档案的类型进行分类管理,方便查找、储存,可以防止档案的丢失与缺漏。应针对不同门类的档案,确定不同的归档整理方法。首先,确定立卷原则。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按社保档案不同价值性质分类,以便于保管和利用。其次,确定归档形式。根据各社保经办单位文件材料形成的类型,确定以“件”或“卷”进行整理、归档的文件材料范围。最后,根据社会保险档案的保存价值确定“永久”、“长期”和“短期”三种保管期限。
(三)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管理系统,规范标准
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可以为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奠定重要的基础。以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劳动及社会保障标准体系为指导,以投融资与运营模式和项目实施监理模式为依托,按照多层架构的模式将系统自上而下构架成为组件与业务组件、业务运作支撑平台、it基础设施三个层次,树立以监控及管理、信息安全为主的贯穿三大层次的两大体系模式。为适应劳动者的流动和工资收入的变动,对每个劳动者按号码设立档案卡,并用计算机储存,记录公民个人历年的工资收入情况。在全国设立计算机网络,对每个劳动者的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并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网络查询接口,允许公民定期查询,同时也可替他们预测,比如退休时可拿到多少养老金,以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四)在全国统一管理下设分支机构
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领导下成立一个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结束社保档案管理分散问题,实行高度统一的管理,改变目前政出多门、决策分散、管理混乱的局面,使其成为统一管理全国社保档案的领导和决策机构,负责拟订社保档案的发展规划、改革计划、重大决策和有关法规、规章制度,参与制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其次,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还可以在全国各地设置分支机构,包括地区局、地方办事处、数据处理中心和项目服务中心。负责公民社保档案内容的定期增加和更新,并送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保管。
关键词:新形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优化创新
档案管理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整体工作体系中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其他系列工作得以高效展开的前提条件,在当前国家行政机制改革整体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各相关主体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在当前我国社会快速转型发展的特定时代背景下,优化与创新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工作的主旋律、总基调,同时着也是当前我国全面推动行政机制改革的客观需要,各相关主体要基于实际档案管理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不断探索更为高效、更为科学的档案管理模式,不断推动人社局档案管理的优化升级,这是一代档案人的光荣使命之所在。本文以下将紧密围绕当前新形势下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创新这一宏观性命题,结合当前人社局档案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重点阐述和探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优化改革路径,以和学界同仁交流互动。
一、全面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准确定位档案管理工作,这是新时期优化人社局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正如学界其他研究者所阐述的那样,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内部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各相关主体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关注,如《浅谈加强人社局档案管理的举措》(袁亮,赤子,2017年01期)一文中明确指出,目前我国人社局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档案管理部门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有限以及内部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而文章中叙述到的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当前各级人社局档案管理工作中,而我们认为导致这些问题长期普遍存在的根源则在于思想认识的不到位,相关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一些同志依然认为档案管理是可有可无的工作内容,没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这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十分不利的,一些地区的人社局存在不重视内部档案管理工作的情况,档案管理部门成了单位的“养老部门”,相关人员的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完全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这种情况的存在从根源上障碍了人社局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更新,是需要相关主体高度重视的命题。在上述特定语境下,全面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深刻理解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从而准确定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档案管理工作,这是新时期优化人社局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二、建立专业化的档案管理队伍,这是不断提高人社局档案管理水平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人力资源是当前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核心因素,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事实上也只有做好人才队伍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新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档案管理优化改革才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命题,这理应成为当前社会各界的普遍性共识。就实践层面上而言,目前人社局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人才队伍建设这一特定命题而言,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工作态度不积极是较为普遍的问题,针对这些切实存在的问题,相关主体可以以以下两个路径为基本突破口:一方面人社局相关主体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这是十分重视的内容,在人员调配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引导一些具有专业化档案管理知识的优秀人才进入到档案管理岗位,不断充实和优化人社局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员力量,这是实践层面上需要特别重视的内容;同时另一方面则需要切实强化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依托个体自主学习、统一专题培训等多元化形式,让档案管理相关人员在思想认识上深刻理解自身工作的意义,同时在工作技能上有相应的专题学习,这是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过程中的重要策略,需要各相关主体的积极探索和不断探索。
三、适应时展趋势,不断探索信息化时代语境下的档案管理模式,这是至关重要的内容
构建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是当前我国优化档案管理工作整体体系中的核心命题,一定意义上构成了档案管理优化工作的主要内容,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是相对丰富的,如《电子档案管理在推进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杨实尧,科技与创新,2020年16期)、《行政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提升策略探析》(林俏瑾,兰台内外,2020年25期)等专题论文都是这一基础性范畴内的研究文本,可以看到如何实现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与现代化互联网的有机融合是这一过程中的核心命题,相应的主题探究成果是多元化的。就学界的即有研究成果和目前人社局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而言,档案管理信息化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相关主体对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这是基础性条件,也是目前直接制约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因素,需要各相关主体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其次,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依然是最为核心的命题,兼具专业档案管理知识和现代信息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条件,各相关主体要采取多元化的策略引导和鼓励高素质的人才进入到档案管理的工作岗位;另外,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性依据,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是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过程中的基础性价值维度,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要自觉梳理“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切實构建服务型政府,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从整体上而言,本文基于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从三个方面阐述和探讨了实践层面上的优化改革策略,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从本质上而言,当前社会经济语境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宏观命题,涉及到档案管理和人社局内部具体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新时期人社局档案管理的优化工作要立足于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这一过程中既要对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与整理,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同时也要做好档案的管理和保存工作,以更好地为特定的主体服务,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命题,需要各相关主体的持续努力。
参考文献:
[1]袁亮,浅谈加强人社局档案管理的举措[J],赤子(上中旬),2017年01期。
[2]贾洪慧,论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档案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4年01期。
[3]郎方,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档案管理[J],区域治理,2019年50期。
[4]潘涓,做好新形势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6年04期。
[5]刘蓉、谭丹,“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的城建档案归档与管理[J],兰台内外,2020年23期。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企业创新的新鲜经验,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推进管理创新,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20所中国著名高校经济管理(商)学院共同推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2007)”征集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对成功案例进行总结、推广,对为此做出贡献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表示敬意并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希望通过该活动的开展和创新成果案例的推广,充实和完善高等院校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加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资料库建设,促进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思想的发展与传播。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提升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全面推动企业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现代化水平,弘扬中国本土化的经营管理思想,探索建立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企业创新管理体系。
本次征集活动邀请各高校经济管理(商)学院院长和知名管理专家组成创新成果案例分类审定委员会,共同推举出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
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的标准如下:
1.创新性。企业在管理运作中,采用了明显优于原来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或者采用了独特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文化,或者创立了新颖的运营机制、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或者是对现有管理思想的本土化改造,等等。这些创新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
2.实践性。企业的创新理念和采取的方法,已经过1年以上时间的实践检验,可操作性强。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结合达到了创造性应用,并得到了改进和发展。或可以颠覆现有的管理认知,具有贴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特点。
3.可复制性。企业的创新经验和方略具有推广价值,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可以复制或改良推广到同行业企业中解决同类问题,或推广到其他企业帮助其解决遇到的类似或相关问题。
关键词:电子商务实务;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F713.36-4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因特网的迅猛普及,电子商务在各行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改变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电子商务专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都难以达到当今社会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以及显示工作需要的需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出适应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
1 电子商务教学的现状
电子商务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产生有深刻的技术背景和商业背景,是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发展,以及商务应用驱动的必然结果。目前,社会在电商人才的需求上,具有多层次性。因此,高校电子商务的专业教育,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点,与时俱进,因人而宜。根据作者多年在该专业的教学研与实践经历,发现目前电子商务教育缺乏清晰的系统性,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
1.1 课程设置系统性不强。当前,一些高校在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上,合理性和系统性需要提高,教学主线缺乏,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电子商务专业的教材建设情况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主要的问题是:一是教材内容重复混乱,系统性不强,只是简单地综合了计算机技术、商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二是专业的电子商务教材不专,创新性和时代性的案例缺乏。
一般来说,系统完整的《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课程主要内容应包括:电子商务概述、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电子商务框架结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电子商务应用、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与物流、网络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安全、网站建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等。它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经济管理专业、信息管理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电子商务课程。
所以,我们在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的教学实践中,要教学定位明确,课程设置合理。高校的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首先定位要准,明确该课程的培养目标,突出优势与特点,满足社会需求,拓宽发展空间。然后,根据准确的定位,围绕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范围,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重点在于对电子商务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合理地、系统地划分和整合教学内容与模块,把各课程内在的关系理顺。
1.2 重书本而疏于实践。以掌握一定的经济与营销理论为基础,以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开展商务活动,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和管理水平高的商务人才,是高校电子商务教学的主要目的。但是当前电子商务在教学上,往往以理论居多,跟不上现实社会电子商务时间的迅猛发展。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实战的案例教学缺乏,这也就造成了学生的理论与现实的脱节,甚至是空有理论而实务操作能力培养不足。
电子商务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各项技能训练,让学生能够模拟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具体运作形式,并适时进行网上商务活动。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在淘宝上体验网上购物、网上开店,培养学生网上销售能力、网店运营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了增强实践教学,可通过学校自建或与电商企业联建等方式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电子商务实际活动,将理论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1.3 教学过分偏重于说教。对于电子商务实务与基础的教学中,不少高校教师在授课仍然是教师以说教为主,学生以听为主。但电子商务是由计算机技术、网络营销、项目管理等课程组成的综合性学科,是一个涉及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具有复杂多变性,单一的书本说教方式将所有的电子商务行为固化,目前已无法满足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学习、理解和运用。
在现代教育中,传统的说教授课形式与实际应用相差甚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因此,在电子商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在理论学习时,引导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电子商务相关案例,并进行分析,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应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和推广上继续加强,教师也要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树立现代的执教理念,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特点和课程的设置要求,积极采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通过以上的论述和分析,发现案例教学方式的运用与实践,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电子商务教学的一些不足与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以下加以简要论述。
2 案例教学的策划与应用
电子商务是技术背景深、实践性强、发展很快的课程,也是一门交叉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面广,强调接受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该专业的教学中,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案例教学法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2.1 采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能力。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事件或情景为题材,提供给学生相互讨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电子商务案例是指对某一特定电子商务活动的内容、情景与过程进行客观描述的教学资料,案例是真实而具体的事件或实例,可分为已决问题案例、待决问题案例和设想问题案例。
电子商务的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依据最新电子商务事件整理成的典型案例,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揭示电子商务的内在规律,了解最新的资讯,汲取最新的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对于那些包含知识点多的实际个案,可以引发学生的多向思考,将知识点模块化,激发创造潜能。案例教学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提高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性、实践性和针对性,是电子商务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它不同于课堂教学中的举例说明,需要综合运用课内外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
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对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在实际的案例上,更是要求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比如,在教学单元开始时,宜选用操作简单、结构明了的案例,只需涵盖该单元要掌握的知识点,并且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点的操作。在每个单元的后期,需要设计能覆盖整个单元知识点的典型案例,目的在于让学生认真思考并完成任务,巩固学过的知识点,解决实际的问题。课程快结束时,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课题案例,让学生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的案例,此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整的案例,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的潜能。如在“电子商务安全”课程,在后阶段的学习中,可以为某企业设计一个电子商务安全方案,再层层分解,包括设计企业内联网安全性的网络拓扑结构、选择防火墙和杀毒软件,设计企业人员、合作伙伴、企业下级渠道等安全通过外联网访问内部系统的安全性方案,并给出具体的预算、预计完成时间、项目的检验等等。这样让学生迅速理解电子商务的运作机制,并强化对理论知识理解。
2.2 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案例的选择要具有生活化和时代性。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适合教学内容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对与己相关的东西才会更感兴趣。比如,对于网上购物与支付、数字认证、网上税收、网上商检等内容,尽量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更好的掌握这些实际商务活动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再运用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这样学生实际操作才能真正领会和掌握,教师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案例的编写要紧跟时代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以能力为本位,强调技能培养,突出实际操作。内容上要生活化,具有代表性、时代性和创新性。鼓励高等院校和企业合作编写,增加案例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实践性。
(2)案例教学与使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一般以学生讨论为主,允许发散思维式的争论,强调以知识的“运用”为主。案例教学要发挥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特别是典型案例和综合案例,教师只需提供相应的素材、案例完成的形式和要求,就可让学生充分发挥,努力完成。
比如,在“网络营销”课程中的市场调研部分,应在理论讲解完后,在网上演示如何选择免费的调研平台问卷,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等方式发放和回收问卷,利用在线统计分析工具完成问卷数据统计,最终掌握互联网市场调查这一最新调查手段。这样他们学习才会主动、积极。在自学、讨论的活跃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的、活跃的能动状态,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潜质有了信心和肯定,而且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加快,使得电子商务的发展迅速,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在电子商务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不能培养实践与创新型的电子商务人才。只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积极地探索和研究,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变革和创新,促进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基础课教育不断进步,迅速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志辉,周慧敏.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向前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的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完善,其中必定包含了企业的支持。而企业想要获得长久发展就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等多个方面加强自身的管理创新。
一、从案例分析的角度分析我国企业管理创新
目前针对企业管理创新驱动力的研究都是以采用案例研究为主,问卷统计为辅。采用案例研究,能够满足管理创新理论探究的基本要求[1]。案例研究就是通过对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经验型研究方法,通过详细的案例基础分析其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从而得到一般规律以及其特殊性。将案例研究应用与企业管理创新研究,能够将企业驱动力的特性提炼出来[2]。作为一个复杂的研究问题,案例研究是从企业实践、企业管理或者与企业员工直接接触将抽象问题变得具体。
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单案例或者多案例的方式,其中将两种案例模式对比,单案例能够更好的反映出某一个管理创新时间的具体情境与过程。多案例则能够使得最终得到得到的结论可靠性更高,也更加准确[3]。企业管理创新不仅仅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企业实现管理,更重要的是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保证企业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驱动力。本文研究选择几家成立时间较早、管理创新具有典型性的企业案例。案例一,谭木匠,服务理念——顾客是亲人,质量方针——我善治木。从最初的商场到直营到特许加盟经历了三个渠道变革。案例二,太钢,经历过改革开放实现国有化,采用战略性发展策略。案例三,特变电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的兼并合组并实施。案例四,HC公司,进行了二次变革。分析其中的主要驱动力因素,见表1.
从这个表格可以发现,中国企业企业管理创新的特性驱动因素包含以下几点:第一,资源约束。资源上的约束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创新,特别是在制造型企业中,这个特性更加明显。原材料的紧缺以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都会导致企业利润的下滑,因此企业需要通过调整自身的一些因素实现战略上的重组。第二,战略因素,战略因素对农业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都不是特性驱动因素,企业想要在如今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市场份额,就需要升级到战略性的高度,明确自身的战略思路以及战略方式,制定有针对性、实效的战略。第三,管理,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主要的驱动力因素就是企业管理问题,不同的企业采用的管理模式不同,最终产生的管理效果也就不同。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管理模式,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只有将传统的管理模式改革才能够有效校正企业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正确性与否。从目前我国的企业管理现状可以发现,普遍都存在粗放式管理的问题。
二、从问卷统计分析法的角度分析我国企业管理创新
采用问卷统计方法能够更好的发掘复杂现象中关键变量之间的关系,主要用于管理创新中影响因素、作用等方面。目前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研究中采用问卷统计的普遍度不高,本次研究仅作为辅助作用。在将问卷统计法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当变量的数量较多或者其中关系比较复杂时可以采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的方式。当案例研究得到的理论模型以及关系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确认时,在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结构方差模型验证完成后对决策模型进行了构建与完善。
三、对比中国与西方企业的驱动力因素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中国企业更加表现出一种顾客就是需求,正是这种需求使得市场需求不仅对企业的管理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促进消费。而西方企业的市场需求就是企业创新的特性驱动因素。从行业发展特征的角度,中国企业是以模仿式管理为基础,更加有利于企业在提升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质量。而西方企业是将行业发展特征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参考,是保证其获得利润的先驱。从市场竞争的角度,中国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就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四、结语
企业想要得到长久发展,应该从理论上、根本上以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组织问题等为出发点,有效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效率、组织运行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我国的企业与西方发达企业有着对等的竞争实力。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逐渐显露出弊端,越来越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