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能使企业长时间内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21世纪是信息时代,过去工业时代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变化。本文探讨了信息化改变传统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使得核心竞争力得到了增强,同时提出了当前我国信息化环境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并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
核心竟争力是企业针对特定的环境,根据自身的能力要素特点,形成企业独有的,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不可模仿的企业能力,使企业在市场竟争中保持优势。信息时代使企业生存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已经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导致信息打破了物理空间的有形界限,传播更加迅速便捷,同时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致使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迅速变化,企业面临巨大的危机,信息和信息技术不仅作为企业资源来支撑企业的战略,而且也成为企业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企业信息化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
1企业的杨心竞争力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竟争力是指形成能够创造客户价值的专门技能和技术,它以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系统控制、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的相互整合,以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在本行业、本领域获得明显竟争优势的保障,而且还是企业开辟新领域、建立新的利润增长点,甚至是建立新的主导产业、实现战略重心转移、寻求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川。
1.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价值性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企业实现顾客所看重的核心价值,如能显著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的效用等,从而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竟争主动权,给企业带来竟争优势。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该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因此它是特定企业的特定组织结构、特定企业文化、特定企业员工群体综合作用的产物,是企业个性化的产物,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延展性核心竟争力可以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以维系整个企业的运行发展。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核心,可使企业在原有竟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竟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动态性企业核心能力总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随着彼此相关的变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动态发展演变是客观必然的,曾经是核心能力可能演变为企业的一般能力。
1.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能会来自多个方面,可能是决策层的战田备现划,也可能是业务过程的某个环节,比如研发、制造、营销等;一般来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经营能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经营出来的,就是生产制造、营销和研发等各环节的契合。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对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战略谋划和模式革新,当某种企业特有的运营模式难以在短时期内被复制,其本身就能创造出强大的竞争优势,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的管理能力良好的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企业发展的历史不同,管理者的经验和偏好不同,更为主要的是员工在技能、经验、认知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企业管理能力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这成为企业之间最为本质的差异,是无法模仿的。因此这种企业独特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可以成为企业核心竟争力的重要因素。
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创新就是改变原有的规则和方法,对现存的业务或管理流程中的某些环节进行革新。它是企业打造其核心竟争力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仓嘶才能形成企业自身的特色,才能使企业在全球化和激烈的竞争的市场环境具有短时期内不被超越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必须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和市场发展动态,制定相应创新战略,使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创新等协调展开。同时要求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层要有敏锐的观察捕捉新事物的能力,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提出大胆新颖的推测和设想,进行认真周密的论证,不断地创新和适应市场,保持企业的竟争优势。
2信息时代对企业杨心竞争力的影响
2.1信息时代的特点
工业时代的特点是物质性,所有产品者提以实物形式生产销售并使用,企业资本积累速度较慢,当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后,这种竟争优势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而随着信息在企业资源以及企业价值增殖中越来越重要,工业时代的这种竞争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尤其是现在12世纪的信息时代,生产力高度发达,互联网遍及世界各地,对于企业来说信息时代的特点是:公司的规模大小与其创造的价值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在Itnernte的世界中,大公司可以变的很小,小公司可以变的很大。主要因素是企业所掌握的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能获取的最大商业价值。
市场环境的变化已经不可预测,迅速且另人难以置信。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可以获取其所需的任何信息和知识。客户的多样性需求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因此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也变幻莫测。因此信息时代的企业在向客户提品和服务过程中不断转变观念,不断地试验,投资和计划,以适应多变的环境。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和区域局限性的打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新的企业经营模式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使企业有可能以新的方式组织经营,提供新产品和服务,而且几乎可以在瞬间之内把那些产品和服务销售给成千上万的人,打破了营销的地区壁垒,使企业信息交流变得直接和简单,扩大了企业的辐射范围。新的时代特点导致现代企业面临的风险和危机更多,企业必须正视在信息时代企业竞争优势可以在短时期内出现和消失的现实,也必须更加注重信息化对于企业核心竟争力关键作用。信息技术正在从产品的信息含量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两个方面迫使企业重视和加强信息化建设。
2.2信息化对企业杨合竟争力的关键作用
创新离不开信息化在企业创新中,信息化扮演着推动者的角色。例如在体制创新中,如果没有有效的资产管理信息体系的支持,不仅做不到产权清晰,更做不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就无法实现岗位责任的确定和岗位责任的监督,也无法实现资产经营者责任的履行。在技术创新中,如果不能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市场信息,就不能进行企业产品和工艺的研发。而在管理创新中,企业如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就不能充分利用企业有限资源去实现价值最大化,而且如果没有从研发到制造,从客户到供应,从财务、资金到产品库存的信息支持是无法实现业务重组和管理模式创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是实现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信息化改进了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企业核心竟争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包括产品、服务、技术、营销、管理等各个层面。企业信息化为这些要素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化改变了企业的传统竞争方式。它使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中间商的竟争,逐步转变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竞争。由以往的以产品和服务设计为中心的竞争,转变为以管理和营销为中心的竞争;由以往的产品和服务成本与质量的有形竞争转变为争取消费者信心的虚拟竟争。信息化扩大了竞争领域。互联网技术打破区域局限性,既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竟争方式,又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减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环节,缩短距离,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成本优势。信息技术减少出错率实现了企业业务流程的高效化。据统计,在设计、规划方面,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规划,可使出错率从手工设计、规划时的5%降低到现在的1%,其工效提高6一8倍,投资至少节省2%一5%,产品试制周期缩短1/3一1/2。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资金利用率。信息化促进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建设。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注支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最终导致企业竟争力的增强。信息化可以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与此同时,企业必须与全球范围内的在某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本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来完成,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竞争能力。
3在当前我国信息化环境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当前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在应对国际与国内市场激烈竞争、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时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3.1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
要想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就一定要从企业整体出发,对企业进行全面管理,因此要建立一个符合信息化发展的竟争力体系结构。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横向结构横向结构指的是企业中各项业务流程,包括物流、资金流等的信息化。首先要在企业业务流程中消除部门壁垒,明确各部门在流程中所承担的职责。以流程管理代替职能管理,并对流程中相关部门职责进行描述,并形成制度。规范业务,并确定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梳理业务流程,删除流程中不必要和冗余的环节,然后对关键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以事物发生的自然过程对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成为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使信息将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中流动起来,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信息在企业业务流程中传递流畅,实现业务数据和信息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纵向结构纵向结构是指企业的管理层从决策层、管理层到业务层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时代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因为正确的决策的基础则是信息。对企业来说怎样比对手早一步获有效的市场信息显得尤其关键,这正是信息技术的优势,而这种优势依赖于从企业管理业务层到决策层的信息传递,包括业务层和管理层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使决策层把企业决策建立在及时、可靠、高效的信息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资源有效开发利用进而提高企业的决策科学化水平。
人力资源和创新理念贯穿体系在竞争力体系中,有两个因素是始终贯穿在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中,就是人力资源和创新,这是因为:推进企业信息化,提升核心竟争力,人才是根本。因此要尽快建立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引人和培养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得现代信息技术,还具备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将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渗透到体系的每个流程中去,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管理。
创新是信息化企业杨白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竞争力体系的构建就是提高企业创新的速度和能力。因此创新理念应核渗透到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提高企业的敏捷性和应变能力。这是因为企业只看到信息化带来的效益而没有认清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条件和背景。所以我们在实施信息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信息化要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才能全面提升竞争力。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和经营特色,设计适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结构,才能为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奠定一个良好而且重要的基础。
不要重技术而轻管理。有些企业过分强调软件技术的重要性,把企业信息化作为技米部门负责的项目,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企业信息化仅仅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更为科学的管理手段,但是这一切的基础仍然是管理理念。’信息化是全员参与的工作。信息化的实施不仅要求企业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更要求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打破部门壁垒的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尤其需要全体员工的大力支持才能进行下去。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勘察设计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九十年代中期,对美国大、中、小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这些高层管理者认为,在21世纪他们在经营中将要面临39个重大问题,根据问题的重要程度,在这里仅给出其中前10个问题。(表1)可以看出,所存在的问题大都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而这些问题解决得好坏与否,将对企业的竞争力有重要影响。为此,我们将企业竞争力定义为:企业竞争力就是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通过不断优化配置自身资源及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和资源,与现实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在市场竞争中的系统比较能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决定人力资源成为第一核心竞争力
国内外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定义,依据国内外研究观点综合也可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成三个部分来考虑:核心是知识;第二核心部分是制度;最外一层是资源和要素,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社会资源,等等,由这三者有机组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缺一不可。(图1)
首先从核心来说。说到知识肯定就想到了人,人是知识的创造者,也是知识的使用者,知识和人密不可分,所以也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其次从制度和管理方面来说。制度和管理也是为了人而设定,制度是为了更好的管理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而制度也要靠人去实行。没有好的人才,就算制定了好的制度,企业的管理也得不到好的效果。管理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最后企业虽然拥有资金、技术、自然资源等所有的要素,但是没有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最终这些也形成不了竞争力。所以,是人通过知识的运用和好的制度,管理着企业这些资源,最终才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从竞争力和人力资源角度分析勘察设计企业面临的问题
(一)勘察设计企业管理体制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勘察设计行业受计划体制影响,勘察设计企业的业务承揽很大程度上靠行政保护。因此,其生产管理大多采用自上而下、以职能管理为主的组织形式。随着勘察设计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其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示出来。主要表现为:
1、管理层次较多。设计院一般下设职能部门和专业处,处下属设计组,下级对上级的经济指标和任务指标负责,管理层次一般有4~5级。
2、协调力度大。项目管理在不同层次间运行,管理的工作量较大。处专业划分细而不精,项目的横向交叉较多。职能管理和生产管理杂混于一体,各专业单位一般只能完成本单位所属专业任务,用人机制上显得很不灵活。
3、成本控制未能和经济效益很好挂钩。因大多数项目为指令性计划,下达时费用不明确,造成成本无法确定,从而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
4、项目负责人权责不对等。项目负责人只是简单的项目执行者,所承担的工作主要是技术管理和协助职能部门的进度等,而缺乏相应的人事权、财权、技术决策权以及设备、物资、材料的采购与控制权等,而担当的责任重大,造成项目负责人积极性不高。
5、顾客关系得不到良好的维护。由于许多设计任务由政府指派,因此项目组人员的精力大都集中在满足项目完成时间、预算等各项指标上,缺乏与客户的有效沟通,顾客的实际需求考虑不周,顾客满意度不高。
(二)勘察设计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1、勘察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思考。我国的勘察设计企业原来都是事业单位性质,改企转制的时间不长,许多企业的领导尚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自然也就没有从战略高度来部署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同义语,其职能无非是工资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由人事部门承担就可以了,直线管理者没必要直接过问。这种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使得许多勘察设计企业没有在原有人事部门的基础上,设立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部门,没有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员工包括管理层作统一的规划,更未制定出有效的员工评估、任用、激励等措施,使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
2、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缺乏系统的人才招聘、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体制。就目前勘察设计企业的现状来看,许多企业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制定出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制度性和规范性,基本上是一种业务管理。我国勘察设计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人员招聘程序不规范,很多企业没有进行岗位职务分析,没有编制工作说明书,招聘成果不高;(2)很多企业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有的企业不愿意投资培养人才,热衷“拿来主义”,企业需要时直接到人才市场招聘。勘察设计企业的培训重点还是放在资质资格等外训上,如何组织和实施企业内训,显得尤为不足;(3)缺乏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更没有把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与组织的发展相匹配,形成互为动力的综合发展途径。
3、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合理的薪酬管理和绩效考评机制。勘察设计企业的发展既要依赖于有利创新的环境和机制,更要发挥拔尖人才的作用,因为企业的成败兴衰往往也就取决于几个关键人才,因此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空间,并辅以相应的政策,加大激励措施力度,营造鼓励冒尖、冒尖光荣的浓厚氛围,以形成示范效应。传统勘察设计企业的低工资是个不争的事实,低工资导致优秀人才流失,人才流失又增加了传统企业和新经济接轨的难度。勘察设计单位转制后所从事的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专业技术的突破和市场机遇具有难以确定、不可预见等特点。因此,要鼓励科技人员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同时,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以及绩效考评体系会为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三、以提升勘察设计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建立学习型组织,构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勘察设计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作用在于如何实现员工隐性知识的共享。一些显性知识经过整理,可以写进资料、书籍中,易于表达。而那些隐性知识,来自于实际的操作和经验,来自于交流和创新,具有极大的价值。这些隐性知识,应该尽量转化为能明确表达的知识,并应尽快纳入企业的知识库。公司聘任的高级专家,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更是公司的核心技术和宝贵财富,也应充分利用,为更多员工所学习。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制定公司的业务流程、健全管理制度、界定岗位职能、规范化操作等等来整理,比如设计工作流程,各项设计工作制度,总监、专业设计工程师、设计员的职责等等,这些,一般公司都已基本具备。但对于隐性知识,还存在着垄断性。目前,该设计院实行的是按学历、证书来分配薪酬的薪酬分配制度,这就拉开了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高学历、取得全国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的员工,收入在普通设计人员的4倍以上,这对于构建企业内部公平标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尤其是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新的薪酬分配制度仅对员工固有的知识进行了分档,这对知识的分享具有消极的作用。因为在这种分配制度下,拥有高学历和证书的员工,更愿意独立去完成某项业务或解决某个工程现场出现的难题,而不愿意去共享他们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共享知识会让他们掌握的隐性知识失去垄断性,随之待遇也会削弱,从而影响到他个人工作的稳定性和个人利益。这种垄断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知识为监理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勘察设计企业潜在的威胁。
(二)改革人力资源部,建立战略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在勘察企业没有进行改制前,各企业都是实行的人事处制度,在设计院这种专业性质很强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定位就很低,仅仅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或者附属功能。比如,员工的信息管理、应届生招聘的信息统计等简单的职能,这些将无法统筹全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将院整体战略和各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统一结合,受职权限制将无法对公司的其他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进行有效管理,难以站在全院的角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造成考核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公司的后备干部培养计划不完整等问题。因此,对于人力资源部改制,设计院吸收过去组织部门管理干部的经验,在人力资源部设置人力资源总监职位,人力资源总监进入公司的领导团队,参与院决策与管理,从而把全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而人事处换牌为人力资源部,工作从人事服务扩展到招聘、薪资管理、绩效考核、员工培训。人力资源部这种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实现“将员工作为资源使其效能发挥最大化”。
(三)加大人力资源投入与开发,增加企业人力资源存量。企业人力资源存量的增加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获取与投资两个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的获取是指外部人力资源进入企业而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过程,主要通过企业外部招聘的方式来获取。人力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不可能在市场上完全获得,同时人力资源的价值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动态性,随着科技进步和企业的发展转型,企业一些人力资源变得陈旧过时。这就要求企业能够不断地根据市场趋势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通过人力资源投资,维护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提升员工的人力资源水平,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能力和潜力。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的主要方式是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员工的教育培训既要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又要考虑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使企业经营与员工个人成长协调发展。学习型组织是实现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命运紧密结合的最佳形式,为此,企业必须确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的理念,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氛围和机制,把企业塑造成学习型组织,并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增值。
(四)完善人力资源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企业人力资本不断增值。构建以期权为核心的薪酬体系。薪酬制度主要包括岗位工资、年终奖、期权、职务消费和福利补贴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五个方面的利益激励中,最重要的就是产权激励,即让人力资本拥有企业产权,实行人力资本持股。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与物质资本共同创造了企业的全部价值,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同样拥有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参与企业利润分配。
合理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企业要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在充分考虑其兴趣、爱好和能力等因素的前提下,通过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双方的沟通交流,为员工制定一条符合员工志趣和企业发展需求的职业道路,通过充分授权、给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提高人力资本主体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地位,并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最佳结合,从而达到人与企业的高度和谐。
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本约束机制。对于人力资本的管理,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还必须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人力资本的约束机制分为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两个方面。内部约束就是当事人双方的约束,是企业和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约束。内部约束主要包括公司的章程约束、合同约束、偏好约束、激励中的约束和机构约束。外部约束实际上就是社会约束,即社会要对人力资本形成一种约束,这种约束主要有法律约束、道德约束、市场约束、社会团体约束和媒体约束。
四、结论
总之,增强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核心竞争力,应主要着眼于企业自身能力的成长和竞争力的提高。首先必须挖掘自己的比较优势,研究标杆公司的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优势资源,即重在企业的组织制度创新和规范化运作;以转化经营机制为基础,拓宽服务领域,增强经济实力,使企业富有生机和活力;以学习创新、科学技术为先导,努力实现勘察设计技术、装备和管理现代化,才能占领市场:注重人才,才有实力;强化质量体系,保证生命力;培养积极的企业文化与团队精神,才能增加凝聚力。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现实的选择应当着眼于先做强,由强做大,以强势企业为核心,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强势企业集中,推动资源的从优配置,在做强的基础上才能成长。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能产业集团)
主要参考文献:
[1]董舜,郭晓光.传统国有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理性思考[J].商业研究,2004.
[2]方振邦.战略与战略性绩效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吴建南,李怀祖.论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理论与管理,1999.1.
[4]王永长.核心竞争力.企业理论的新发展[J].工业企业管理,1999.9.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创新
一、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虽然目前我国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具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主要表现在:
1 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人才梯队不稳固
企业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围绕企业竞争战略,用好人才,管理好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而且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状况却不乐观。中小企业经营者的整体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不高,管理理念和水平落后,没有科学的发展观,缺乏正确的市场预测能力;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文化水平、技术水平以及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专业技术人员、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业务骨干、生产能手所占比例很小。
2 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严重缺乏
在我国目前,除了高科技中小企业之外,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技术状况都不容乐观。首先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基础较为薄弱,设备技术水平不高;其次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差:多数企业没有技术研发机构,技术的来源主要依靠引进设备,购买大型国企或者外企的技术,企业专有技术比较少,对外技术依赖比较强。
3 决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管理力度欠缺
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和弊端,首先中小企业的个人决定色彩很浓,由于中小企业是归个人或几个人所有,因而在从制定政策到管理都带有很浓烈的个人色彩。创业者和管理的人员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主观臆断,有些企业甚至亲戚成群,根本不按规章制度来办事。这样的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二、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原因
1 企业管理层素质不高
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具有较强的知识性。知识是以企业的人力资源为载体,企业的整体素质首先就应该是人的素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离不开经营企业的优秀人才。而且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许多是缺乏教育背景和工业生产经验的劳动者或是自主创业者,企业大多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忽视或阻碍了优秀人才进入企业,造成中小企业招人难,留人更难,留住优秀的人才难上加难的现状,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从而导致擅长战略决策、技术创新和营销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极度匮乏。这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瓶颈。
2 人力资源不足
由于资源实力的不足,我国的中小企业很难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不足,没有科学的引进人才机制,这样就很难形成持续的人力资源竞争力。除此之外,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不足,不愿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在这些短期看不到收益的地方。要不是经济科学实力不足,要不就是企业主观意愿强烈,在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没有形成一个较好的人文氛围。企业的不重视,导致员工的动力不足,这样不但降低了工作的效率,人才流失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而且往往会留不住人才,就会削减企业的竞争能力。
3 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传统体制、传统思想、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观念落后,惧怕风险,排斥创新,以至于企业内部难以形成创新机制。
而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占大多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只着眼于眼前利益,未能做长远打算,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培训方面投入少或不投入,因而使企业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根本无法形成核心技术能力,更无法将核心技术能力转变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欠缺,致使中小企业技术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充分发挥,而且,外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和服务体系也有待完善。
大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设备、人才、信息等方面不具备优势,严重制约着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小企业的科技人员的数量和整体素质难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技术人员缺乏,科技队伍不稳定的问题相当突出。技术基础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无力开发新产品,难以进行工艺、设备的技术创新。
三、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1 树立战略管理理念
中小企业要对企业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客观的认识,对优势与劣势的客观认识应该基于对相同和相关企业进行全方位对比的基础上,通过在不同层面的多维比较,才能确保认识的客观性。中小企业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要选择出适合企业自身产业定位、竞争态势和行业发展趋势的长远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选择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并按照此战略进行扎实而深入的推进,以保障战略的贯彻与落实并在执行过程中积累起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 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
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对于任何一家企业都是必须的硬性资源,当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是至关重要。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企业内部有能够控制和平衡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组织框架。
改变过去传统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同为一人的集权模式。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对董事会负责,并且领导公司的日常业务组织和经营。董事长和总经理区分开来的组织模式,有助于两者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公司的经营管理和面临的风险挑战,为公司的正常经营提供了宽阔的视野,从而平衡公司的管理体制。各部们应按照企业目前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防止出现过去那种毫无实际作用的部门出现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
3 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针对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要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首先,要指导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要针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给予中小企业以融资、管理、研发、培训等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形成完整、系统的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体系。
其次,要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产品,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一系列政策的相互配套和一系列措施的相互配合,需要国家从担保到信贷、从信贷到风险补偿、从银行信贷到货币市场等全方位的支持。
此外,要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在制定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企业的企业类别、销售收入、盈利能力,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使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都能享受到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中小企业负担,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郭跃进. 家族企业经营管理[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
[2] 杨思卓. 企业管理顾问手册[M]. 广东经济出版社,2012年
[3] 成思危. 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M].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0年
[4] 张 昌. 企业治理结构和组织变革[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关键词] 汽车企业;信息化;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6- 0052- 02
汽车行业作为第二产业的支柱产业,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与售后服务、零配件于一体的整个产业链。随着信息化与工业生产的不断融合信息技术实现了汽车行业质的飞跃,并开始逐步渗入到汽车业的每个环节,形成了以信息为引导,生产、销售为主线的现代化管理。其主要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扩展市场渠道,提升售后服务质量,准确地感知企业内外部的需求与竞争。因此,只有加快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健全企业管理体系,才能提升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到国外市场的竞争中去。
1 信息化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如今的汽车行业已经成为物质、信息、知识为一体的支柱产业。信息和知识在汽车行业中必将成为生产等各个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1.1 信息化的特征
相比传统的信息技术,现代的信息技术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信息技术区别与计算机技术,它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企业管理技术以及传统的应用技术的整合,使得汽车行业达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有效统一。
(2)信息化的应用过程覆盖了市场调研、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使得汽车业成为一条良性的工业生产链。
(3)信息化相比传统的技术更加注重与知识创新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更注重与管理体系的结合。
(4)信息化是以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是一种简单、高效、低能耗、无污染的新技术。
(5)信息技术的应用投资大,风险高,隐形的风险随时都会出现,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整个系统。因此,信息系统同样存在着很高的技术应用风险。
1.2 信息化在汽车企业中的应用
当前信息化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很广,包括:生产系统、销售系统、研发系统等,本文重点从生产系统的角度分析信息化在汽车企业中的应用。
1.2.1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包括计算机绘图、仿真应用技术、优化分析、几何建模等领域。其中CAD的应用最为普遍和成熟。汽车的设计一般分为创新型设计和非创新型设计。其中创新型设计主要是开始构思思路,寻找设计的灵感,勾画简单的设计原理图形,而非创新型设计的工作较为繁琐,包括计算、绘图、分析、信息检索等,起初的人工完成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来CAD技术的应用大大改善了工作效率,较为准确地实现了计算机绘图和计算分析。
1.2.2 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规划和企业资源规划
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规划和企业资源规划这3种规划广泛应用于汽车物流中,是整个汽车供应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3项技术,同时企业资源规划是在制造资源规划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是企业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整合的管理信息系统。现阶段前两种技术普遍得到了应用,企业资源规划在国内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大的企业如上海大众、一汽大众、沃尔沃等都有专业的ERP系统。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ERP的实施和应用已经被公认为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跨国大型企业集团还是民营小型企业,都把ERP的应用作为信息化的一个主要任务。ERP就是对企业的资源进行规划。企业的资源包括:物料、人、资金和信息。最重要的是这些资源都是动态的,其中物料“动起来” 就形成了物流,信息“动起来”就是信息流。物流管理就是要将信息流和物流协同起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ERP的本质功能在于集成管理,因而能有效地提升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的能力。
1.2.3 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最终达到包括市场供销在内的生产的各方面最好结果的一种生产管理方式。与传统的大生产方式不同,其特色是“多品种”、“小批量”。
精益生产方式的基本原理是:一切从简,即简化一切不产生附加价值的工作内容。通常,人们认为精益生产是在 JIT 生产方式下演绎出来的,它是以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减少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在精益生产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出现了多种名称,如丰田制造系统、看板系统、零库存生产方式、世界级制造等方式。看板作为精益生产的一种核心管理工具,可对生产现场进行可视化管理。一旦出现异常可在第一时间通知相关人员并采取措施解除问题。
1.2.4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核心是智能化、信息化、计算机化,其中管理方法包括CIMS 的组成部分和CIMS 的开发。也就是说在汽车的整个过程中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和控制流程所采用的各种信息技术,实现信息集成并对整个流程控制和优化,达到产品快速上市,降低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服务好的目的,使得企业具备更高的柔性和敏捷性,在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
2 信息化提升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随着信息化与工业生产的不断融合信息技术实现了汽车行业质的飞跃,并开始逐步渗入到汽车业的每个环节,形成了以信息为引导,生产、销售为主线的现代化管理。其主要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扩展市场渠道,提升售后服务质量,准确地感知企业内外部的需求与竞争。
汽车在生产过程中,每个系统的环节都相当的复杂,生产一辆车的零部件多达1万甚至几万个,没有信息技术,可想而知,生产系统将会瘫痪。而且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整合各环节,还能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大量的作业时间,改善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因此,信息化是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向灯。图1是信息在生产系统中的一个流程图,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计算机的虚拟化研发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汽车造型、模拟、仿真、试验、冲压等环节的一种集成化的综合技术,在运营的过程中,会节约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并能够顺利完成生产作业。可以说,这项技术已经开始推广,目前为止,有些企业开始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
对于汽车销售而言,在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的今天,要想快速反应市场,就必须建立良好的信息化系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市场的动态,分析市场需求,快速做出企业的生产策略,销售是企业的后期工作,但也是企业最为重要的一环,所以说要想成为汽车业的领军者,就必须具备一套自己固有的信息化操作系统。现在大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如:上海大众、福特、通用等,这些电子商务技术也为汽车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基于信息化的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对于国内汽车企业,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要想在行业内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快完善企业的信息化系统,这是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并分析如何通过信息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得企业在竞争中更加稳固。当然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包含很多方面: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完善,人力资源的有效连接,学习型组织的培养,企业文化的塑造,信息技术的改进等,都是影响核心竞争力的方面,本文从信息的角度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①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必须建立高质量的技术团队,吸引相关经验的技术人员,加强与重点院校的合作,聘请有经验的教授和专家亲自授课并指导学习;②要提升员工的学习能力,转变固有的观念,从基本的信息技术学起,把信息融入给每个员工;③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要协调内外部各部门,加强资金的投入,只有不断地提高其信息技术水平,才能迅速及时地获取有关的技术和市场信息并及时满足顾客的需求,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从而最终保证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崔雅新.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研究 [D].济南:山东大学,2005.
[2]张峰.制造企业信息化制造技术效果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 [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
关键词:物业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01
一、服务能力
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能力主要是指为物业服务对象提供物美价廉、及时周到、安全卫生、舒适方便的物业服务。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能力主要通过两方面来体现,即服务差异性、业主满意度。
1.服务差异性。多样性、差异性、个性化的需求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产生的,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差异性就是根据不同业主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差别化的物业服务,以达到满足各类业主不同需求的目的。可见,物业服务企业通过实施差异化服务,可拉近与业主之叫的距离,更多的赢得业主的信赖,为物业服务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业主满意度。优质的物业服务就是要在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和文明性这几个方面为业主提供满意的服务。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对于维修、保洁、绿化、保安等基础性物业服务内容,业上要求及时、便利。即提供某项服务时,耗用时问越短、花费越少、服务品质越高,则业主的满意程度越高。当然,业主满意度与物业提供的环境卫生、安全管理、维修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密切相关,是业主对于物业服务企业所提供服务的综合考量。目前,物业服务企业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号召业主座谈等形式,对业主满意度进行调查,以便掌握业主或甲方对物业服务企业认可度、满意度的第一手资料。
二、管理能力
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能力对核心竞争能力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对正确评价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人认为绩效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共同构成了管理能力。
1.绩效管理能力。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是提升物业服务企业服务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培育自身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物业服务企业要实施绩效管理必须根据企业自身情况,深刻认识自身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有效的、系统的、动态绩效管理系统,并在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持续改进,从而实现企业绩效的不断提高和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中的竞争环境。
2.风险管理能力。风险造成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对风险的测量、识别、分析,衡量风险带来的影响,及时采用风险防范方法,使损失降低到最小。物业服务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促使物业服务企业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做好风险防范,从而降低由各种风险的出现而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间成本的损失。可见,风险管理能力是物业服务企业的基础性能力,它的强弱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企业持续经营提供保障。
三、创新能力
物业管理作为一种无形产品,很难时时有新产品出现。但是企业的创新不能只是局限于新产品的创造,企业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还包括服务、流程及管理模式等其他方面的创新。
1.服务创新。物业管理传统项目,如清洁、绿化、保安、维修等,服务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很难保有新鲜感。物业服务企业只有创造出更新的感觉、更细节的服务来吸引业主,才能赢得市场的青睐,所以服务创新对物业服务企业是非常重要的。物业服务企业要吸收先进管理理念,推行新的服务标准,从而使各类服务都能满足业主的不同需求。
2.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制度创新是通过制定制度的形式,把经营思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创新等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可以说,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其他创新活动就难以坚持实施或常态化,因此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实现的根本保证。目前,相当一部分物业服务企业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使得物业服务企业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上存在障碍。为此,物业服务企业要强化企业管理,注重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实现自主经营,并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培育和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断拓展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广泛渗透和应用于物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要看谁能率先进行技术创新。只有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物业服务企业冰能不断地向市场推出新服务、新产品,进而提高物业服务的技术水平,以此达到合理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所以,物业服务企业要以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为基础,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主动地将技术创新的成果应用于物业服务的各个环节。
四、资源整合能力
资源整合是指企业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与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创造出新资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本文所说的资源整合能力主要包括:客户、能力、信息、人力这四方面的资源整合内容。
1.客户资源整合。客户资源整合,主要是充分利用客户资源,发掘资源潜力,通过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等方式赢得客户的信任,使之成为企业的忠实客户,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客户资源整合的手段就是最大限度的争取客户,扩大市场份额是其根本目的。客户资源整合,主要通过提升服务、扩大规模来实现,也就是说要增强现有客户的忠实度,并通过市场拓展等增加新的客户资源。
2.能力资源整合。物业管理属于服务行业,服务能力是能力资源的核心内容。而所谓的服务能力资源又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物业服务所需的有形能力资源,比如必要的办公场所、标志标识、各种工具等;二是物业服务所需的无形能力资源,如制度规范、服务标准、工作流程等。另外,丰富的物业管理知识和物业服务经验,以及拥有一个高效的物业服务团队,也是能力资源的重要构成。能力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就是物业服务企业的不断创新。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引言: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不可离开企业文化的非凡作用。经验表明,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关键是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竞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在其各管理中,都充满着文化的因素。优秀而且独特的企业文化总是包括引人注目的制度、技术以及管理三方面的创新。
1、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理念
1.1 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
企业的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倡导和积累,以及筛选提炼而成,其核心为企业的精神与共同价值观,主要内容为企业的最高目标、优良作风、管理哲学、标识、行为规范、环境等,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和灵魂。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它所具有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以及约束功能等是构成企业功能体系。
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念
哈默尔与普拉哈拉德创造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尤其为如何去整合多种技术流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的学识。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最基本的竞争力,是能够使整个企业长期保持稳定竞争优势的竞争力,是使企业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标准来判断是否为核心竞争力:一是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替代的;二是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异质的;三是竞争力应该是竞争对手难以去模仿的;四是核心竞争力应该能够给客户带来特殊的利益,进而给企业带来最高效率;五是核心竞争力必须得到市场认可,也即为必须可提供进入相关市场的机会。
2、企业文化建设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发挥的作用
企业文化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从文化入手。
2.1 对优秀的核心价值观进行提炼
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价值判断,被全体员工共同认同,它对员工获取知识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员工的行为方式起到直接决定作用,若要提升企业的文化,则必须将提升企业的核心夹着管作为基本。那么如何提炼企业的核心价值观:(1)不可以用生硬的概念与术语去表达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应该使所有员工都认识,应该通过领导,将其表达为一幅企业未来发展的具体蓝图,将员工团结在实现企业目标不断奋斗的历程中;(2)核心价值观应该可正确反应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3)为使所建立的价值观得到员工的接受和认同,企业的领导之应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和发动各管理人员与员工参与企业价值观的讨论与提炼,唯有如此,才可使全体员工深刻体会并认同和内化该企业的价值观。
2.2 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积累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企业文化重视和尊重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所以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应将“以人为本”的意识进行强化,将企业打造为其全体员工都具有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共同体。(1)形成“以人为本”的氛围。将员工对个人价值实现与对事业追求的正能量进行充分的释放,使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增强;(2)将唯才是举的导向强化。在对人才进行选拔与使用时,应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3)为人才成长构建平台。企业将为有能力的人才创造条件,为其成长构建平台。
2.3 增强创新意识,与时俱进
只有不断加强创新,才能持续的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提升核竞争力的关键,在企业进行创新的过程中,企业文化的作用是:(1)防止随企业成长企业文化惰性的形成,若形成这种文化惰性,则会造成企业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导致创新的动力不足;(2)通过积极的方式塑造企业文化,推动持续创新。
3、如何通过搞好企业文化建设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1树立企业的文化建设目标
在立足于企业现状的基础上去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着眼于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应符合企业发展战略,需具备主业的特点、行业的特点、企业 的特点,并通俗易懂,能够被员工和群众接受。
3.2 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增加员工认同感
行业的特点,企业的战略和发展方向,都应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上有正确、鲜明的体现。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是优秀企业文化的首要目标,挣钱是其中之一,但不是全部。
3.3 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应将企业文化融入进去
公司的用人标准应该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与本公司文化契合度较高的员工应优先被录入;在员工的培训中,应贯彻企业的文化要求,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员工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影响与改变;员工的业绩与激励同样应要求融入企业文化中,用各种职业化行为标准来具体化公司的核心价值观,用反对或者鼓励某些行为的方式,诠释公司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为使企业核心价值观上下理解一致,企业文化应与沟通机制结合,使员工心中真正形成认同感,与企业文化建设不相符合的企业制度应该被合理的修订,企业各项管理制度要根据企业文化的指导下得以修订与完善。
3.4 适当地创新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与社会发展阶段紧密相连,当企业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的变革是必须的。因为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企业的兴衰成败戚戚相关,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文化成为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巨大动力。
小结: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企业前进的原动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树立企业的文化建设目标、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管理的各环节以及创新企业文化等四个方面对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行阐释。
参考文献:
[1]解永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职业时空,2009(8):75-76.
[2]唐书麟.以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企业经济,2003(10):80-81.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在现代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要面临着国内非国有企业和其他经济强国的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而相对而论,国有企业又有体制上的先天缺憾。所以,如何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其着力点就是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自身独有的企业优势和竞争能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和特质
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点就是能够使企业具有独有的技能和技术。所以,公司核心竞争力应该具有以下特质。一是体现价值性,即能够提高公司的绩效和效应;二是体现异质性,应当是完全不能复制的;三是要体现互补性,应该是具有共享共赢的特点;四要体现延展性。应该表现在企业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元素为:一是顺势而为的核心竞争力。从政策导向来说,就是顺应国家政策、符合国家大局的导向。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元素有方向趋同的政策优势和合力合拍的结构优势。二是现代视野的核心竞争力。从发展指向来说,就是要有超前眼光和现代视野的本土行动,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元素有与社会需求趋同的朝阳产业和结构优势。三是人才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人才资源占有和发挥的竞争。其主要元素的人才的高端性、全面性和差异性。从而形成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四是文化认同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文化产业和制度产业的竞争。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元素有组织的价值认同和共赢性、共有性文化。五是技术领先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有在现代同类企业中有比较优势性技术和差异化技术。
二、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元素
1.核心竞争力重视度不够
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和相关管理者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视度不够,不能把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放到足够的高度,对企业发展的谋划和核心指向没有超前考量,理性的思考和要素的提炼都有明显的欠缺,对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和竞争的比较优势理解也有偏差,往往迫于当下的市场竞争,对短期企业的经济利益过度的看重,而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缺乏全面的考虑。
2.企业高端人才储备量缺失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竞争。而在我国国有企业中,企业管理的高端人才,专业和专项的技术人才、企业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复合型人才明显不足,特别是许多企业没有专业研究无形资产的人才,如研究信息、设计商标、打造品牌专利等高层次人才实力不强,明显制约了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度欠缺
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应的企业管理制度的起点和基础都比较低,不能达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全面性和高端性。比较多的企业实施的是融“情、义、理、章、法”五位一体的中“中庸式管理”制度。应该说,这些制度中既应有合理的一面,但带有太多的“人情味、道德化”成分[1]。还有国有企业的低效编制多,无为人员多,人员优势不能转化为人力优势,企业活力不足。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
4.企业内部管理的创新力不强
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一个维度决定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创新力,其创新力包括企?I的文化力,如价值观的现代性、企业文化的时代性和企业员工的多元性。包括企业的人才力,如高端人才录用、选拔、激励和调配机制。包括企业的革新力,如技术创新和创新环境、特色技术的极端化。还包括企业的管理力,如企业的管理和沟通渠道、制度创新机制等。由于企业管理的体制的惯性和企业管理者的习惯思维的影响,企业经营者即不敢于创新,也不善于创新,以致于企业很难适应现展的要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使企业的活力下降、竞争力减小和凝聚力弱化。企业内部管理的创新力明显不强。
三、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路线图和对策
通过上述对于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元素分析,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应从下面6个方面寻求对策。
1.提升核心竞争的意识力
企业要提升自己的活力和品牌力,就必须凝聚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在互联网时代,一切的变化都是未知的,却又是迅猛的”[2]。要对企业发展的谋划和核心指向超前考量,并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要素的提炼,二是要把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放到足够的高度,制定和谋划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企业发展的路线图。特别是要着眼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在市场上形成独特的比较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在企业的发展方向上,要清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个指向就是资源的重新配置。也就是说,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某一个方面来说,就是自身企业在同类企业发展中对所需资源的一种配置力,在某一个指向来说,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对企业所需资源的一种配置力。
2.构建人力资源的合力链
企业要提升自己的活力和品牌力,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构建人力资源的合力链。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根本是人才。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优势是不可替代、不能复制的优势。要强化人力资源经营战略,凝聚起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全体员工不同层次的知识、技术能力。现代的人力资源的合力链就是把人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资源,作为一种核心的资源。所以,要注重团队合力的开发,把员工的潜力变成实力,并上升为生产力。让人的才能在企业经营中发挥更加有为的作用。因此,要努力强化人力资源的培育,有效形成人力资源的合力链。
3.强化管理制度的活力源
企业要提升自己的活力和品牌力,就必须优化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保障就是制度。要建立具有活力的企业管理制度。所以,提高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也就是要根据企业资源的配置力、产品的生产力、管理的经营力和市场的竞争力去建立具有现代视野又能联系实际的企业制度。要完善以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企业财务的有效运作为核心的制度。还要重点探索企业的分配制度、工资总额额定制度,还要建立起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制度。
4.丰富内部管理的创新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企业内部管理??新力。企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内部管理的竞争。而内部管理的竞争就在于特色技术的竞争。因此,国有企业要完善特色核心技术营造的的技术创新体系。要以核心技术研发、核心技术创新为重点,力争在一些优势技术领域里面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核心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物产中大集团是世界500强国有企业。是处在完全竞争领域的体制内的国有企业。若干年来,一直长盛不衰就是通过创新。如:通过信息、物流、金融、供应链等技术创新途径;通过以电子商务为指向的交易方式革新;以连锁经营为主导的流通形式创新;以全面进入生产业、形成服务贸易的业务结构的业态创新;以价值链优化、成本领先的盈利模式创新;以体现品牌价值的差异化模式创新;以企业架构(组织职责流程规章考核等)变革的制度创新。七大创新在外部争取市场竞争的条件,内部推进经营机制的转变。创新的实践从未穷尽。于2012年世界排名484位到2016年最新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位居359位,位居世界强企之林。
5.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力
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还决定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力。一是要强化决策管理力。要清楚,企业的决策有不确定因素的决策,因为没有人预知未来。决策的正确恰当与否将直接关系着管理的成败。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一句名言“做对的事情甚于把事情做对”[3]决策的成功是管理工作最大的成功。因此,企业领导要练就一身应变本领以便调整决策。二是要强化成本管理力。也就是说,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利润是企业生存的关键,而企业的利润和成本密切相关,尤其处在高成本经营、微利时代,变化莫测的环境里,降低成本是企业成长获利的根本途径。成本领先:在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行业中,谁把成本控制在平均线以下,谁就拥有竞争优势。三是要强化品牌意识力。品牌管理本质上就是品牌资产保值增值,要统筹实施品牌管理,制定品牌战略和实施意见,从确定品牌使命,品牌经营范围,品牌成长方向、品牌协同效应,品牌聚焦型组织、品牌驱动的业务流程、品牌导向的业绩管理和战略品牌分析、品牌型造、品牌推广提升、品牌巩固等进行谋划。四是要强化员工的高效执行力。执行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把企业战略、规划、方针、预算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要借鉴国际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引进创新执行工具(如平衡计分卡,无边界工作)以提升执行效率。
6.建立品质企业的文化力
关键词: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现状
物流产业的发展要与物流企业相结合,这个行业尤其是需要先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但是物流企业想要在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下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重点在于物流企业本身是否有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虽然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特质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也能体现,但从第三方物流企业或者整个行业来看,的确很难判定不同行业之间,尤其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个别企业之间,其核心竞争力是否会更强。
以广西为例,广西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历程还比较短,传统的仓储、运输、搬运或者企业的物资供销部门在转型前大量存在,虽然这些企业已经在建设基础设施、培养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培训物流人才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如体制、产业环境与自身限制,相对于比较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在我国广西地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规模程度、能力集中情况、信息处理能力、订单管理能力、项目策划能力、流程管理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
二、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很多,例如,杨叶勇(2014)[1]在研究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中提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了技术能力、服务水平、资源整合能力以及人力资源,这四个因素构成影响企业核心力的一级指标,并运用模糊评价法进行相关评价。董晶晶(2012)[2]在研究中提到,核心竞争力受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是企业制度、人员、创新、管理、战略、市场、资产、技术、资源等众多要素的系统组合。进入相关产业后,企业要特别重视主业核心竞争力的巩固和提升,同时要在每个产业都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何种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都从企业自身出发,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具体比较微观化,本文拓宽研究思路,从宏观角度对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以期有新的研究突破。
三、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1)不断更新的营销理念。目前,以广西为例,多数物流企业所提供的物流服务都相差无几,仅仅停留在物流运输,仓储、包装这些初级服务,企业自己的独特化服务还没有形成。(2)遍布全球的服务网络支撑。随着企业物流所需要的网络愈发细致,且网络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世界范围内,大型跨国公司的物流网络大面积的分布。制造,生产或零售业开始越来越难以驾驭自己的物流网络。在这种情况下,理想合作伙伴的选择便看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否拥有广泛网络。(3)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能力。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手段之一。在广西,第三方物流企业使用先进物流设备的企业只占有一小部分。因此,为促进物流信息化提高首先大力发展物流企业使用先进物流设备。(4)高效有力的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现代物流企业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员工专业知识层面上,就与国外物流公司有很大差距。
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实行差异化服务。顾客的需求不可能完全相似,所以单一的服务员水平不可能满足所有顾客的需要。并且,企业应该根据每个顾客对企业所做的不同利润贡献提供不同的水平的物流服务。因为差异化战略,每个企业都会确定其重要的顾客群,并且与不同重要性的顾客在实施差异化服务过程中建立不同的客户关系,来提供补贴水平的服务。(2)形成网络化配送经营体系。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物流活动的基础是服务网络。为满足客户的要求,必须形成大区域内的点、线结合,形成网络化的配送经营体系。(3)建设物流服务信息化平台。企业应尽可能的采用GPS、条码技术及EDI等新的物流科技,通过这些技术,能够提高货物的运输安全性及服务效率。通过使用现代物流高科技技术,将现有计算机及通讯网络资源充分利用,提高贸易伙伴间通信的效益,降低成本。(4)开发高级物流人员。一方面,第三方物流公司要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尤其要注意引进和培养物流的高级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人才资源的来发和管理工作,有计划目的性的培训,尽量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及业务素质,尽快抢占人才制高点,在人力资源方面取得绝对的优势。
参考文献:
成功的企业一般都有其特别之处,比如说品牌、质量、服务等等,能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这其实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内部处于核心地位,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当然,如果核心竞争力建立以后不能加以巩固和保持,企业也会很快失去竞争优势。对于电力施工企业来说,随着主辅分离、主多分开等工作的持续推进,企业逐步从完全依靠主业扶持转为全面开拓外部市场,如何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电力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应当加以重视的问题。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对于核心竞争力,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是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支撑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是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的能力。电力施工企业应当不断创新,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1)可拓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使企业在原有市场领域中保持竞争优势,并可以延伸到它所能发挥作用的其他领域,从而拓展相关业务市场,通过创新取得新的业务市场上的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可以为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提供保障。
(2)可识别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体现了该企业独立发展的历程。它应当是可以被明确识别的、与企业不能分离的、很难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也就是说,一提到某个企业,人们就能不自觉地感知到这个企业的基本特点,这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地方。
(3)可更新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经营环境相关联,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这往往要通过较长时间来实现和培育。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必须相应地进行更新调整,否则今天的核心竞争力到明天可能就变成一般竞争力了,甚至没有竞争力,存在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
(1)组织结构。建立适当的组织机构,明确各机构相互之间的关系。
(2)业务流程。流程是否简洁、实用、高效直接制约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和效益。
(3)企业文化。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价值观、发展思路、工作生活环境,使企业组织和企业员工在和谐有序的状态中开展工作。
(4)企业品牌。品牌是无价的,品牌一旦形成会具有扩散效应,能更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和新市场的开发。
(5)产品价格。在质量和品牌同等的情况下,价格将是客户优先考虑的因素,物美价廉始终是客户共同的追求。
4电力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1)受到原有管理体制的影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够重视。虽然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由于电力主辅分离、主多分开体制改革总体进程较为平缓,电力施工企业大多对于核心竞争力认识不足,目标市场细分还不够,没有明确的战略市场定位,工作重心仍然放在承接主业工程上,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准备不充分。
(2)企业管理制度不够规范,缺乏战略管理能力。目前电力施工企业还处在体制过渡时期,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的制度基础还比较薄弱。企业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效率有待提高,管理体系和方法大多仍沿用旧的模式,对市场环境适应性不足。企业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运作,坐等客户上门,在市场竞争中活力不足,从而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形成障碍。
(3)企业员工素质整体偏低,适应竞争的能力偏弱。由于历史原因,电力施工企业的员工多数专业基础差、服务意识淡薄、年龄偏大,对新的施工技术、新的管理理念接受能力有限,虽然通过向社会招聘施工人员的方式可以使这种状况逐年有所改善,但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外部业务市场的拓展,一旦将来与主业完全脱勾,电力施工企业独立生存的难度会比较大。
(4)企业内部还未形成创新机制,风险管控能力不足。企业在价值理念的培育、人力资源配置使用、管理体系结构、施工工艺技术等方面尚未建立起创新机制,风险管理体系还存在薄弱之处,不愿意创新,害怕承担风险,从而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5提升电力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1)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电力施工企业要认识到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着眼于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制订相应的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要靠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信誉,有的企业设计、施工方案写得很好,技术交底也有,但往往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却未严格执行,客户会认为你只会做表面文章,从而对企业开拓业务市场产生影响。为此,企业要建立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注意利用企业自身在施工力量、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建立和落实项目经理负责制,认真对待每一个客户,通过优质服务,开拓更大的业务市场。
(2)树立企业品牌,增强应变能力。品牌作为企业竞争力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企业整体素质的体现。一般来说,客户在选择时还是倾向于国有的电力施工企业。如果能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源的方式,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围绕市场变化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会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前提条件是企业以及企业员工首先必须取得相应等级的电力施工准入资质证书。
(3)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升技术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技术的竞争,技术水平决定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等。电力施工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就要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对本区域和周边区域的兄弟施工单位或业内同行的业务学习、沟通交流,积极研究新技术、新工艺,组织好技术项目难题攻关,大力推进技术进步,集中力量培养公司的核心技术专长,逐步拉大与同行间的技术比较优势,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管理,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提高决策透明度,加强内部监督,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地确定管理层次并配备合适的管理人员,落实好项目责任制,加强工程预决算编制的准确性,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掌握招投标工作技巧,对商务谈判人员进行适当授权,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有效提高核心竞争力。
(5)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构建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凝聚人心、强化员工忠诚度,对外可以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需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创建学习型组织,培养合作进取的团队精神,为员工创造公平、宽松的工作和成长环境,培育塑造优秀的企业员工,吸引和留住人才,增强员工主人翁责任感、紧迫感,激励员工将自已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6结语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石,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竞争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电力施工企业应当重视构建核心竞争力,通过各种途径,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经营发展、服务社会的共赢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剑利.浅谈电力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开发与培育[J].新疆电力技术,2008,(03).
[2]刘凤霞,马萍.论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02).
[3]丁玲玲.浅谈如何深化内部管理以增强电力施工企业竞争力[J].科技信息,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