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第1篇: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

三服务承诺书范文一

银行主要负责人承诺:坚持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

1、持续减费让利,坚持保本微利原则,继续保持全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低于全市金融机构平均水平。

2、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重点支持粮食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等领域,积极支持粮食产销对接。

3、积极运用PPP、公司自营等模式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争贷款余额增加30亿元以上。

4、围绕绿色城市化改造推进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围绕绿色金融事业部试点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

5、按照千万工程要求,持续拓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业务领域。统筹支持各类土地整治项目,确保全年支持农地项目贷款13亿元以上。重点支持国家级景区景点、国家公园试点等重点旅游景区,确保全年支持旅游项目3亿元以上。

6、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客户的扶持力度,确保涉农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稳步增长。加快网上银行核算系统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客户离柜结算的效率。

7、持续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大力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普及,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金融风险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三服务承诺书范文二

承诺:

因客户而变,解客户之忧,想客户所需,竭诚为广大客户提供专业、有效、便利、平价的金融服务。

1、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源,助力湖州制造业发展,坚持信贷资源向民营企业倾斜,保持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力争当年新增公司信贷投放70%用于民营企业。

2、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企业融资精准度,深入推进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助力湖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全力推进绿贷通平台建设,全年对接绿贷通企业家数不少于80家,授信金额不少于10亿元。

3、加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发展。20xx年要进一步推广绿金产品的运用,力争绿色信贷表内外融资余额年末增幅达到25%,绿色信贷余额占比达到15%。

4、深入困难企业,了解企业实际,对困难企业因类施策,精准帮扶,为保持区域金融稳定贡献一份力量。

5、落实普惠金融政策、做好差异化个人贷款利率定价,大力拓展以个体工商户和企业主为借款人主体的线上线下个人经营类贷款业务。

6、夯实专业知识基础,提示金融服务能力,深挖客户需求,深化凤凰计划专项行动,积极助推上市、拟上市企业发展。

三服务承诺书范文三

银行主要负责人承诺:秉持为民而生、与民共生之使命,立足湖州、深耕湖州、融入湖州,为湖州高质量赶超发展贡献民生之力。

1、大力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精准把握企业需求,20xx年融资总规模新增10亿元以上,其中小微企业贷款新增1亿元以上、小微企业户数新增100户以上。

2、创新特色融资品种,精准滴灌小微企业,严格落实两增两控,20xx年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成本低于20xx年。

3、充分运用绿贷通平台,精准响应绿色企业融资需求,积极宣传和推介绿贷通平台,提高企业知晓率,增强惠企覆盖面,实现20xx年服务绿色企业较上年金额翻番、户数翻番。

4、持续开展金融宣传,不断增强人民群众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识别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等行为的能力,全年开展各类金融知识宣传活动不少于10次。

5、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大力推广民生银行云账户,小微企业线上申请开户,确保实现最多跑一次。

6、持续提升服务技能,服务先于营销、技能先于业绩,努力提高客户在民生银行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7、推动民生金融服务入园入企,确保20xx年小微园区金融服务实现落地。

8、推动百名行长进千企活动,了解企业需求,解决客户困难,全年由分行领导走访企业不少于50家。

三服务承诺书范文四

银行主要负责人承诺:坚持以三服务为导向,充分发挥平安综合金融优势,助推湖州民营企业高质量赶超发展。

1、坚持 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战略转型方针,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的能力,确保全年信贷规模稳步增长;认真落实两跑三降服务,持续加大小微企业支持力度,确保全年新增小微贷款(普惠口径)1亿元,增幅超50%,新增户数400户。

2、创新产品及产品组合运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3、积极推广绿贷通平台,加强宣传与推介,引导企业充分运用该平台。20xx年实现关注企业110家,受理企业80家,授信金额10亿元。

4、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目标,精简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效;全年开展金融进社区、反假币、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小小银行家等金融宣传活动不少于12次。

5、充分发挥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支持实体经济,全年引进集团资金10亿元以上。

6、大力推行SAT(社交+移动空间+远程服务)商业模式,融合线上线下的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金融需求。

7、积极开展合规文化建设,强化全行员工合规意识,营造良好的合规文化氛围。

三服务承诺书范文五

银行主要负责人承诺:立足湖州、扎根湖州,深入企业、深入社区、深入基层,对接金融服务需求,努力打造服务基层、服务小微、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品银行。

1、通过信贷支持、产品推荐、实地走访等举措,切实践行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及三农的宗旨。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贷款20xx年增幅不低于我行全部贷款增幅,其中民营企业贷款20xx年增量不低于3亿元,当年新增户数不低于上一年度新增户数;小微企业贷款20xx年增量确保完成上级行下达的任务指标,当年新增户数不低于上一年度新增户数。

2、在符合上级行利率审批权限范围内,给予企业优惠利率,同时严格按照规定减免评估费、抵押费等费用,对于正常的转贷业务不收取任何费用。

3、通过专人牵头维护、与客户经理绩效考核挂钩等多种措施,切实推进绿贷通平台的运用推广。全年拟对接绿贷通企业家数不低于20家,授信金额不低于2亿元。

第2篇: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世界城市 规划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54 (2011) 01-058-03

美国城市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曾经提到,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政策的结果,而下一世纪的城市必然是规划的结果。从当前世界城市的发展路径看,越来越多的世界城市具有明显的政府公共政策指导下的规划发展痕迹,可见城市规划对于未来世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意义。因此,通过研究城市规划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的方向和路径。

一、城市规划与世界城市的发展

早期的世界城市是市场因素主导自发形成的,但现代世界城市越来越显露出政府规划引导的痕迹,其中,东京是最具代表性的通过国家战略规划打造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东京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一直以来,通过政治体制与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各类机构不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导,而且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发展目标。以国家战略要求和国家政策引导为特征是东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此后,东京进一步了《东京构想2000》,提出到2015年东京城市的发展目标,包括:舒适的东京;人员、物品、信息顺畅流动;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富有个性和能力的人才;多彩社会;产业活跃发展;安全;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设施;自立发展;下一代培育;就业充足;信息化;交通运输;提升城市控制力和地位,并围绕目标制定了城市发展步骤和措施。这些规划内容均为东京继续保持世界城市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框架。

相对于东京的国家战略规划要求,其它城市的远景发展规划也在世界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1年,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了题为“伦敦:迈向21世纪的世界城市”(London: World City Mov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的咨询报告,为伦敦未来城市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报告提出重新振兴经济,强调交通与开发的关联性,构筑更有活力的城市结构,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强化伦敦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地位,英国中央政府也开始更多地参与伦敦城市规划设计。1995年,“伦敦荣耀计划”(the London Pride Prospectus)公布,它设定了城市重点战略发展框架,包括:实现世界级生产力;更强的社会凝聚力;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活设施。其目的在于确保伦敦作为欧洲惟一的世界城市地位。而随后的英国中央政府也明确提出“将伦敦提升到世界城市首都的地位是当前政府的基本政策”。为适应与巴黎、法兰克福、巴塞罗那和柏林等城市的竞争,“伦敦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而战略规划导则给城市规划一个涵盖发展过程各个方面的框架”。此外,政府还编制了“竞争的首都:加强伦敦竞争力的政府战略”这一文件,它设定了为保持“伦敦在世界城市顶级层级中的坚固地位”所实施的各种政策,强化了“伦敦战略导则”作用,以确保地方规划机构能够认识到伦敦世界城市的角色和强化竞争的需要。

悉尼市政府早在1998年开展的“悉尼2020”战略发展研究中就指出,要确保未来的悉尼是一个世界城市,首次从规划角度明确提出了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到了2008年5月,悉尼市政府进一步公布了《可持续发展的悉尼2030远景规划》征求意见稿,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指导悉尼市未来20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这种可持续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的良好发展,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在内的全部内容。规划确定了悉尼未来发展方向的三大主题:绿色的、全球化的、相连的。绿色的主题强调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化,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全球化的主题强调经济发展方向的外向性和开放性,加强全球联系和注重知识互动;连接的主题强调高质量的公共交通,强调建立世界一流的通讯系统,提高虚拟沟通的能力。在每一主题中,规划都设定了具体内容,包括新绿色产业带动的经济增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能源使用量的绿色产业结构、交通设施、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动植物及生态系统的保护、社会文化娱乐设施、创新和新技术、成为全球文化网络的一部分参与全球知识交换等内容。

2006年,纽约市提出的《纽约2030》规划,刻画了未来25年纽约将要建设成为一个更大、更加绿色的纽约,实现包括土地、水、交通、能源、空气、气候变化等6个方面和10项内容的具有纽约特色的世界城市发展目标,这些目标体现了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中,香港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定位为“亚洲国际都会”,即成为世界级国际城市及亚洲主要都会。规划明确了提供优质生活环境、提升经济竞争力、加强与内地联系三个主要发展方向,作为未来发展蓝图的主要建议和各种可行性选择方案的基础。规划内容体现了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要求,同时包含了规划导向的具体设定。

上个世纪90年代,新加坡开始认识到要通过规划来“重整城市结构”,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提出要在今天规划未来经济需要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和通讯设施、土地和环境质量,而高质量的居住设施、良好的环境、娱乐设施等因素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可见,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是处于规划的指导下的。在它的战略规划中已经提到,新加坡的目标是成为全球城市。

近期,法国积极推动“大巴黎计划”,旨在将巴黎打造成“真正的”世界城市,在全球的大都市激烈竞争中处于优势。“大巴黎计划”目标是建成一座创造的城市、革新的城市、充满凝聚力的城市,同时打造成更加绿色环保、更有持续性发展的城市。

二、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着力点

从东京、伦敦、纽约、巴黎等顶级世界城市,以及香港、悉尼等新兴世界城市的战略规划看,虽然内容不一,形式多样,但均涉及了三个共性主题。

一是强调对人文社会领域的关注。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涉及更加多元的人文发展空间,东京的战略发展目标包括社会机遇、人才、自立发展、下一代培育、就业、交通运输等多元领域;香港特别提出要加强与内地之间的联系;悉尼确定“连接性”主题,强调高质量的公共交通、世界一流的通讯系统,以提高社会虚拟交流的能力;巴黎提倡和谐城市建设理念,建设自动交通网络、加强港口和塞纳河整治,增加就业岗位;“伦敦荣耀计划”指出要形成巨大的社会凝聚力以及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活设施,并细化了适用性住房、提高空气质量、节约能源和污水管理政策。由此可见,以关注人的发展,展示多元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构建社会和谐为代表的人文发展是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

二是强调城市发展实力和整体地位的提升。几个城市的战略规划均提出通过经济手段,有效提升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其中,强化信息化能力、提升城市控制力和地位是在《东京构想2000》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香港在《香港2030》中强调提升经济竞争力,勾画了竞争力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悉尼提出了全球化主题,突出了经济发展方向的外向性和开放性;巴黎提出以土地资源整合促进巴黎大区经济发展,带动城市整体发展;伦敦政府编制了“竞争的首都:加强伦敦竞争力的政府战略”,并指出要打造世界等级的生产力,目的在于确保伦敦在欧洲惟一的世界城市的地位。这些内容全都强调了以竞争力为代表的城市综合实力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是强调绿色发展。《纽约2030》提出要建设“更加绿色的纽约”,对水、能源、空气、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保护和有效应对是使纽约更加绿色的核心内容;悉尼不仅将未来城市发展定位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更在《可持续发展的悉尼2030远景规划》中强调了“绿色”是悉尼未来城市发展的首要主题,这种绿色体现在绿色的环境、绿色的产业、绿色的基础设施、绿色的生态系统;《东京构想2000》提出了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措施;《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将优质的生活环境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巴黎明确指出要打造更加绿色环保、更有持续性发展的城市。这些内容均体现出绿色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指导意义。

上述研究表明,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理的规划设计,而诸多城市都将人文发展、竞争实力、绿色发展作为代表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共性趋势和目标选择,这些规划内容对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北京作为后发城市,在建设世界城市进程中,需要通过规划引导方式,合理有序地达到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其中,提升城市文明、塑造城市形象、推动人文领域的全面发展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根本;通过提高信息化和科技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竞争力,打造综合经济实力是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实现绿色、宜居、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与“三个北京”的内在联系

(一)建设世界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选择。

在最近几十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大变革大发展中,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重新洗牌,世界金融体系重建,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的影响力迅速提升,并在后危机时代占有更大的发展先机和空间,中国在讨论和处理全球重大问题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随着新区域崛起为经济力量的新中心,一些新的国际大城市也快速成长起来,正如东亚经济奇迹成就了东京、香港和新加坡一样,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北京提高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构筑了空间。2009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865.9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划定的标准,北京开始步入中等发达城市行列,进入了以后工业时代经济结构为主流、以服务经济和总部经济为主导的战略转型期;第29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为北京在全球化城市发展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背景下,市委、市政府顺时顺势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发展目标,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以更高标准对各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未来北京城市发展规划确立了战略方向,明确了目标选择。

(二)“三个北京”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标的路径和工作抓手。

由于世界城市发展模式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现阶段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不能简单地模仿和复制已有世界城市的形态和发展路径,而要立足于首都功能定位,着眼于“四个服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积极借鉴其它世界城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北京特点的世界城市。

2008年10月,北京提出了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要求推动城市发展,随后又分别详细制定了“三个北京”行动计划,不仅成为北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而且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途径。其中,“人文北京”提出以推进民生发展、文明发展、文化发展、和谐发展为基础,把北京建成最具人文关怀、最显文明风采、最有文化魅力、最为和谐宜居的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科技北京”以把北京建设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发展目标;“绿色北京”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生产清洁化、消费友好化、环境优美化、资源高效化的绿色现代世界城市的远景目标。

比较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部分世界城市的规划内容,“三个北京”战略目标的提出,不仅契合了未来世界城市以人文发展、竞争实力、绿色发展为代表的发展主题,符合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趋势性内容,而且更加突出了具有首都特点和规律的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目标的路径和抓手。因此,将“三个北京”行动计划作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遵循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共性思路,更体现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特色所在。

■ 参考文献

[1] 曹红阳:中国的世界城市发展道路研究――以北京为例[D],2007.6。

[2] Andy Thornley: URBAN PLANNING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London, Sydney and Singapor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 LONDON Discussion Paper No.2, May 1999.

[3] cityofsydney.nsw.gov.au/2030/

第3篇: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区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为抓手,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扎实落实“六稳”“六保”任务要求,以先进制造业挺起经济高质量发展脊梁,为建设富饶美丽品质新做出应有贡献。

二、目标任务

按照“勇争先,作示范”的要求,努力做到:在省、市、区目标管理考核中勇争先;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发展、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营商环境优化发展等方面作示范。

三、重点工作

(一)以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为导向,创新工业经济运行调度新机制

一是紧盯省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将考核指标项目化,明确推进事项、完成时间、责任股室(具体见附表)。二是每月26日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重点调度考核指标的推进情况和完成进度。三是每月27日至次月3日前对全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

一是强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2+4”产业平台建设,推动园区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金集中发展;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创建产品技术测试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重点支持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投入研发经费,确保全年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含工业设计中心),开发新产品20个以上,规上工业R&D强度达1%以上。二是重点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出台财政政策,鼓励企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为主线实施重大技术改造,重点调度10个以上技改项目,确保工业固投和技改项目投入达到时序进度要求。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加大力度开展工业节能监察和诊断,打造绿色工厂1家,绿色产品2个以上。三是着力培育优质优强企业。建立规上工业、“专精特新”、“专业化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制造业领航企业、“五企并抓”梯度培育机制,为工业发展涵养“水源”,全年净增规上企业20家,“专精特新”企业15家,“专业化小巨人”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制造业领航企业2家。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省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1个。扎实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完善产业链方案,梳理产业链问题清单,组织1—2场产业链对接活动。

(三)以数字经济为突破口,培育工业经济增长新动能

一是推进企业深度上云。深入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重点推进产品设计数字化、制造设备数字化、生产管理数字化,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速。进一步打造1-2个区域上云示范观摩点,通过示范带动企业加快云化改造和云端迁移,力争30%左右规上企业实现深度上云。二是促进企业两化融合。结合企业上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5G产业发展等,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开展两化融合深度示范企业培育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打造2家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支持2家以上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三是提升企业智造水平。落实省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支持企业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服务指导、试点示范、政策支持等方式支持工业互联网普及应用,推动企业发展智能型制造,优选1-2个企业进行工业4.0改造,遴选10家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四)以服务企业为根本,构建营商环境新优势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强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机制,继续抓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开展政策暖企、上门送策等行动,加大国家、省、市、区各项惠企帮扶政策宣传力度,提振企业发展信心,营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强化惠企政策保障。完善区级鼓励支持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重点支持倍增行动、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等方面。为制造业企业在惠企政策兑现、政策项目申报、技改项目审批等环节提供优质高效、便利化的政务服务。三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切实发挥财园信贷通、中小企业担保、科贷通等融资平台的输血作用,强化区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服务工业为主导意识,全年力争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2-4亿元,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四是完善企业服务机制。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与企业减负、经济运行结合起来,每月了解和掌握企业在生产经营、疫情防控、项目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困难问题。切实清理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建立清理拖欠工作台账,完善工作机制。依托人才强区战略行动计划,深入持续开展针对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新生代企业家的培育,优选30位龙头骨干企业的总经理或董事长参加国内知名院校学习培训,组织企业家参加2-3次投资博(展)览会和高峰论坛;在园区组织1-2次专题培训和校企对接活动。

(五)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打造干事创业新形象

一是强化主体落实责任。严格落实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主体责任,并签订主体责任承诺书,坚持以上率下,挺纪在前,带头营造风清气正、劲足心齐的政治生态。加强基层党建组织建设,打造1-2个党支部创新示范点。二是助推中心工作完成。充分发挥“党建+”作用,深入推进“双城同创”工作,提升城市品质;积极开展市域社会治理智治工作,努力发挥智治支撑作用;着力抓好挂点乡村产业振兴;全力抓好扫黑除恶、维稳、棚改拆迁、两违等工作;围绕确保稳定这一政治任务,积极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及安全生产监督工作。三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扎实推进“五型”政府机关建设,大力整治“”和“怕、慢、假、庸、散”等突出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和人才工作;严格制度落实和奖惩措施,持之以恒地抓好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局干职工干事创业激情。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重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领导小组负责对重点工作的安排部署、督促检查和推进落实。各班子成员对各自职责范围的重点工作负主体责任。

(二)强化督促检查

成立重点工作督查小组,组长:。督查小组负责对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和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做到每季度督查一次并进行通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4篇: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

近日,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被国家农业部正式批复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这是该公司长期坚持以产业发展促协同共享结出的又一硕果。

带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我们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特别是以产业化为链条,将农业发展与新兴产业的崛起实现链接,对于稳定农产品市场,保障农民利益具有十分直接的意义。

保龄宝公司是以生物工程为主导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企业,中国功能糖A股首指。其以玉米(玉米淀粉)为原料,国内首家实现功能糖工业化生产,为农产品高技术精深加工开辟了一条新路。自2002年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来,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线,探索形成了“五步联动”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龙头带动:发挥龙头作用,链接市场和企业,并及时为基地和农户传递市场需求,提供配套服务与支持,以多种方式给予利益回报。二是市场拉动:顺应时代趋势和消费趋势,把握市场需求和健康需求,为企业家和消费者提供健康产品及服务,让市场带动规模,以规模拉动基地效益,使基地农户拥有稳定增长的收益。三是创新驱动:公司依托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强化价值设计与科技创新,积极发展绿色、有机的高质量产品,引领基地农户发展高效优质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四是利益互动:基地农户为公司提供高质量、可靠稳定的原料来源,使公司依靠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市场,而基地和农户依靠企业在产品链上获取价值,打造形成利益共同体。五是发展联动:企业站在产业化发展的最前端,带动农业转调升级和持续发展,使农民直接融入国际供应链,与企业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从田间到车间、从农场到市场的完整衔接。

融合共生促进农民增收

增加收入,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答题。公司围绕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安全链下功夫做文章,带一产,促三产,通过“农业+大健康产业”链条,辐射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由于玉米原料来自千家万户,不利于质量和安全控制,为解决这一问题,保龄宝公司开始探索发展原料基地化。目前,企业年消化玉米40余万吨,玉米原料基地通过了绿色和无公害认证,实现了以绿色有机引领农产品提质增效。并以订单方式扩大蜡质玉米等特种农产品种植,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一方面稳定了原料来源,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双赢、多赢、共赢。

为降低种植风险,保龄宝公司立足现货业务,开发金融属性,被大连商品交易所指定为期货交割厂库,利用期货期权杠杆抵御市场风险。同时,建设10万吨竞争性仓储设施,以“粮食银行”的经营模式,为种植户提供代储代售服务,解决了农户特别是种植大户的现实难题。保龄宝公司充分发挥产业联动效应,和农户共同分享产业化成果。特别是正在推行的“期货+保险”的试点,为农户有效应对价格风险提供了新的选择和保障。

养殖业不仅是农民增收的另一条重要途径,而且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但因为抗生素滥用的影响,导致产品品质差、价格低。为更好地帮助农民改变养殖方式,增加养殖收益,保龄宝立足自身技术、产业优势开展动物营养研究,成功开发新型饲料添加剂。从提高动物自身免疫入手,实现饲用抗生素的替代,带动了养殖业的整体升级。

构建“顶天立地”的产业格局

顶天立地,是保龄宝对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天,就是政策科技民生;地,就是农业农村农民。

保龄宝立足产业,以“老人的命、孩子的嘴”为健康靶点,推进“功能食品大众化、大众食品功能化”,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主导的低聚糖、高果糖、糖醇、膳食纤维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健康食品、功能饮料、美容日化及医药、无抗饲料等领域。依托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领域生物技术,多次承担国家重点攻关课题、“863”计划,3项科技成果填补国内空白,40余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授权,主持或参与制定国际、国家标准20余项。

第5篇: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

自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工程以来,以“重塑合作社形象,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按照“先排查后清理再提升”的提升思路,下好推进清理整顿、规范运行管理、加强基础支撑、强化政策衔接“四步棋”,有序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工作,不断增强农民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全面实现农民合作从数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一、推进调查摸底,重塑农民合作社形象

全面开展农民合作社调查摸底和分类梳理工作。逐村逐合作社对全区依法登记在册的合作社开展了摸排梳理,按照运营规范、运营一般、未运营三个层次分类建立工作台账,为后期清理整改做好了准备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农民合作社,进行普法宣传,引导农民合作社召开成员大会决议解散,并自主或协助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履行申请注销程序。截止目前,全区登记注册合作社920家。其中:运营规范的270家、较规范的369家,规范率69.45%;运营一般147家占15.9%;累计注销59家。

二、规范运行管理,夯实农民合作社基础

分批开展农民合作社法律及示范章程等宣传培训,营造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良好认知氛围。一是开展宣传培训,提升技能。从组织建设、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对我区88名合作社辅导员和391名合作社理事长进行政策法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共5期。同时,利用乡村集市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度报告公示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引导规范运行。二是健全制度,规范创建。参考区级示范合作社考核办法及评选标准,从社员人数、出资额度、产业基础、组织机构、产权关系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准入资格细则,引导注册一批有实体、有合作、有效益、有潜力的符合建设发展原则和产业发展实际的合作社,注册时需乡镇出具实体规模相关证明材料,从源头上保证合作社发展质量。三是示范认定,加强监测。大力开展国家、省、市、区四级联创活动,充分发挥各级示范社的“典型示范、样板引路”引领作用,带动了全区合作社规范化提升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我区已评定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级22家、市级71家、区级55家。按照“动态管理、能进能退、把关从严”的原则,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对运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价,丧失示范作用的,摘牌取消示范社称号。

三、加强基础支撑,激发合作社发展活力

农民合作社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激励,实践证明,通过政策扶持杠杆撬动,能有效吸引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合作社建设,进一步激发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活力。一是加快土地流转。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探索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健全土地规范有序流转机制,引导土地要素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截止2019年底,我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7.36万亩,流转率18.5%,流转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土地面积达到3.26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8.8%,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强化产业支撑。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引领作用,突出服务带动能力,通过农民合作社优化种植基础,拉长特色产业链条。截止2019年底,崆峒区肉牛存栏量19.2万头,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了2850元以上,占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8%以上,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163家,创建省部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9家、市级示范场27家。坚持“适宜区域全覆盖”果业发展战略,创新建设管理经营模式,积极推进果产业转型升级,截止2019年底,崆峒区果树经济林累计达到11.7万亩,挂果园面积3万亩,果品产量6万吨(苹果9万亩,产量5.9万吨),花椒、核桃、葡萄等经济林产量0.01万吨;围绕泾河川设施蔬菜整川推进工程,坚持露地与设施并举、春种与复种结合,推动全区蔬菜产业向集约化、产业化、园区化、规模化发展。截止2019年底,崆峒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7.2万亩,总产量达到11.71万吨,总产值达到3.5亿元。三是加强品牌提升。随着品牌意识日渐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有了明显提升。农超农企对接规模逐步增大,产品优势成效明显。从事肉牛生产的专业合作社通过授权使用“平凉红牛”商标,与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景兴食品、西开牧业等省内外企业建立了长期供货关系,形成了较为牢固的农户+合作社+公司的生产销售模式。赵堡果菜种植合作社的果菜,花所龙根山药合作社的山药实现了“农超对接”,产品进入了超市。福霖种植合作社在小区、农贸市场设立了直营店,送菜品进小区。涌现出了“赵铺”果菜、“福霖”鲜菜、“花所”山药、“新新农”果品、“陇东本草”中药材、“新李鼎旺”蔬菜等拥有注册商标的品牌,其中赵堡果菜专业合作社的“赵铺”商标被评为“平凉市知名商标”。在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培育和发展绿色食品品牌2个,产品6个,注册商标16件,拥有“玄鹤洞”、“凯沣”2个驰名商标和“陇强牌”“陇原雪牌”“广江牌”“伊通亮”等14个甘肃著名商标。

四、强化政策衔接,提振农民合作社信心

第6篇: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 绿色壁垒 农产品 出口

绿色壁垒(Green Trade Barrier),又称环境壁垒,绿色保护主义。它是指在现代国际贸易中,产品的进口国以保护有限资源、人类、动植物的卫生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名,通过制定、颁布、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以达到使国外产品无法进入或进入时受到一定限制,以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为目的的贸易保护措施。绿色壁垒的形式常见的有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包装制度和成本内在化要求与绿色补贴限制。而绿色壁垒也体现出较强的技术性,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隐蔽性,一定的歧视性,影响的严重性和较大的争议性。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壁垒的原因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壁垒困境,其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或制定强制性的技术规则,对进口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另一方面来自我们自身的原因。

1.国际原因

由于WTO建立后关税水平的进一步下降和数量限制措施的取消,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寻找新的更加隐蔽的保护手段来对本国产业进行保护。根据H-O模型,一国应生产并出口大量使用本国非常丰富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相对而言,我国劳动力非常丰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从而获得了比较优势,能够大量进入国际市场。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缓慢、失业压力增加、优势产业空心化等影响,使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和对本国产业的保护,一些国家利用这些不完善的规则来掩盖自己限制进口的真正目的,不合理的绿色壁垒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进口国为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手段,而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下,高精度技术检测仪器的发展成为有些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帮凶”。在这种情况下,而我国势必成为一些国家矛头针对的对象。

2.国内原因

(1)我国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标准比较落后,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重点意识在农业生产中还没有很好地树立。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正处于从追求产品数量到追求产品质量与安全的转型阶段,农产品的国内标准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农产品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尽合理,附加值低,出口竞争无序。我国农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高新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研发、推广力度不够。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整体品质不高,技术含量低,对进口国往往只有替代效应,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低廉的成本。加入WTO后,随着经营主体的增加,我国广大出口企业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往往不惜成本,竞相压低农产品价格。无序竞争使本国的农产品出口价持续下跌、经济效益下滑。同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相对狭小,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进入这些国家,势必对当地农业带来较大冲击,因此,也容易遭遇绿色贸易壁垒。

(3)农产品生产体制缺乏协调和统一。我国农业的分散生产使得农产品的生产时间、品种不统一,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应用。农药使用环节缺乏科学的指导,存在滥用和乱用的状况造成防治不彻底,从而增加了农药喷洒次数和数量,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农药残存量超标。工农业造成的各种污染,通过周围的环境(土壤、水等)作用于农作物,使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问题蔬菜、问题粮食”的产生。

(4)我国的政府职能部门缺乏监督力度。我国对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的管理,以及动物防疫、检疫和疫病控制,疫情检测、环境消毒、病畜捕杀和无害化处理、控制和消灭疫情等管理薄弱。我国作为农牧业生产和出口大国,绿色畜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却不高,导致畜牧业出口受到绿色壁垒的重重冲击。

(5)由于我国现有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经营的产品种类较单一,对市场信息的了解有限,对国际市场信息获得的滞后,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外,整个行业缺乏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从事市场信息集散,经常是某家企业在遭受绿色壁垒后的一段时间内,国内还有很多企业重蹈覆辙。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

针对现在种类繁多的“绿色壁垒”,中国农产品出口要想改变屡遭绿色壁垒困扰的现状,必须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制定适于农业发展长远策略,在此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1.搜集绿色信息

认真研究国际贸易壁垒的动态,把握其发展趋势特点,尽快建立国外技术性壁垒的预警机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面对大量的绿色商机,企业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强化对农产品信息的搜集和传递工作,及时了解农产品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分析研究竞争者的产品开发和经营状况,并结合自身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为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农、畜牧行业协会的作用,尽快建立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体系,组织力量搜索并产品出口主要数据及主要市场情况,为出口企业提供国际农产品生产、需求动态和市场信息,从而有效地指导我们的生产经营,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加强对国际及外国绿色标准的研究,建立绿色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认真研究主要贸易对象国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2.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由低质量向高质量和高附加值发展。产品采用国际质量标准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关键。目前国内农产品质量认证主要有名牌农产品及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各地应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无害化生产的进程;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都是以生产全过程无公害质量控制为基本要求,其指标要求更高。应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通过一系列的绿色产品质量认证,全面提高质量水平。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确保食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不受人为和环境的污染,对农产品进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大力扶植、发展和生产出更多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快建立优质农产品认证、标识制度,主动接轨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质量卫生标准,提高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覆盖面、知名度和可靠性。并且要研究国际农业标准和有关国家的农业标准和技术法规主要内容,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并转化成出口推荐标准,消除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实现与国际接轨。在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通过全国性农产品检测网络,对农产品质量实施统一的检测监控,使质量管理关口前移。

3.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品结构,做好绿色营销。绿色壁垒的科技含量非常高,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会团结起来,共同拆除绿色壁垒,这将促使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流程,注重自主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其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和环保标准,从根本上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农业企业还应努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实施农业标准化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无公害全程质量控制技术。

4.争取国际组织的环保技术与资金支持

要解决绿色壁垒这一国际性的问题,单靠某一国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尤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协调与合作,积极研究应对各种绿色壁垒的措施,积极参与国际性及区域性的环境技术合作,通过环保技术的转让,促进我国绿色农产品的发展。首先,要抓住中国加入WTO和国际上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和义务帮助支持发展中国家减少污染的排放量,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利时机,多领域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交流,积极争取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5.加快环境标准建设

筑起我国自己的绿色壁垒,建立起自己的绿色保障系统,避免我国因缺乏相应的绿色壁垒的保护而每每吃亏的情况,防止我国的产品和弱势民族产业遭受发达国家的打击。我国在制定或完善环境标准时,应在符合国情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用国际标准。条件暂不成熟的,也应尽可能地向国际标准靠近或与之相匹配。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护本国国内市场,防止境外污染项目或产业向国内转移,另一方面还可避免因标准不同而导致我国产品出口受阻。

参考文献:

[1] 王征 马发生: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策略分析[J].当代经济,2007(10)

[2] 范春花:浅议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业外贸发展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25)

第7篇: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金融产品

一、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进展

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是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起步较晚,和国外的商业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十几年来,中国各家银行积极借鉴工商企业与外国银行业的营销经验,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营销方式,使商业银行的营销机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1、树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营销管理成为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活动的基本组合。银行在开展活动时,大都有自己的市场定位,也能基本做到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围绕客户需求,用适应社会金融需求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去满足市场。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推广文明用语,改善员工的服务态度,推出微笑服务、限时服务、电话预约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服务,广大员工树立了服务至上的营销理念,同时一些商业银行还聘请了社会监督员,加强监管,使服务真正落实到实处。

2、金融产品得到不断开发与推广

为了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各家商业银行开始致力于金融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存贷款的品种不断增加,如本外币存款、信用卡存款、大额定期存单、外商投资企业贷款、消费信贷、信用卡透支等。同时,各商业银行还积极拓展中间业务产品,如业务、保管箱业务、咨询业务、租赁业务、国际结算业务等,使产品形式和内容更趋丰富。

3、分销渠道不断拓宽

随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与科学技术在银行业的充分应用,银行分销渠道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直接分销方面,各商业银行增加分支机构,形成了庞大的营销网络,向客户提供了方便的服务;在间接分销方面,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银行加强了集约化经营管理,强化了低成本的电子化分销渠道的建设。以ATM、POS、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等为标志的间接分销渠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促进了银行产品的销售和自动化水平,对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促销手段得到一定运用

为了鼓励客户购买本行的金融产品,各家商业银行积极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客户需求。各行普遍重视了广告宣传,所利用的广告媒体种类增多,如通过电视台、电台、路牌等媒介向客户宣传本行的产品和服务,广告数量、质量有了一定提高。人员推销频率有所增加,并且都加强了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信息沟通和情感联系。各银行还积极采取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策略,树立银行的整体形象;相继推出客户经理制,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改善银行柜面服务,热情向客户提供咨询等,业务数量也因此而有所增长。

二、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营销观念仍有片面性

目前,一些商业银行虽然树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但总体而言,银行对营销管理理念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运用,经营方式还较大程度地停留在过去的一些习惯思维和做法,没有把营销管理提高到总揽全局业务经营的高度来认识,很少把金融产品的市场营销与金融服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缺乏营销运行机制,组织机构中也很少设立营销管理部门。

2、市场营销定位不明确,目标不清

营销目标的制定决定一家银行明确的市场定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建立在系统、科学的市场细分基础上,制定明确的市场目标、客户目标和产品开发创新目标的意识。为了取得全方位的竞争优势,银行在几乎所有的业务领域、所有的市场机会上都进行大量投入,银行竞争策略针对性不强,个性匮乏,对本银行的细致分析少,对如何发挥自身的特长考虑不多,与大量的投入相比,银行很难赢得预期的竞争优势。

3、忽视真正意义上的关系营销

近几年来,存款和贷款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重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银行为了吸引存款,采取了一系列不正当的违规操作;另一方面,争夺优质贷款客户也成为银行竞争的取向,在优质客户已在他行开设基本帐户的情况下,有些银行仍采取回扣或贬低他行等不正当手段拉拢客户,这既牵制了银行过多的资源,还极易造成银行疏于内部管理,也给银行日后的经营管理埋下了隐患。

4、内部营销机制不健全,缺乏高素质营销人才

现代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是人才、技术和服务的竞争。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却普遍缺乏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很多银行只是抽调一些部门的人员来开展市场营销,这就使得营销活动有可能在不规范的情况下进行,出现营销行为异化、甚至偏差等现象。没有一支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营销队伍,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很难真正开展起来。此外,很多银行内部没有形成内部营销机制,缺乏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激励制度不合理,致使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工作热情。

三、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

1、树立顾客满意理念,建立客户导向的运行机构

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需求趋于多元化,促使银行业必须根据确定的目标客户的需要,开发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并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只有这样,银行才能占有和保住客户,在激烈的银行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一是要树立“服务取胜”的观念,一切从客户和市场的需要出发,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一站式”服务;二要建立顾客满意战略信息反馈和检测系统,如通过顾客回访、意见调查表、面谈、电话访问、组织座谈等方式跟踪和研究顾客的满意度,为进一步提高顾客满意度提供参考;三要设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行机构,如实施客户经理制,设立市场经理部和客户经理部,随时了解、分析、预测客户的需求,设计和开发新的业务、服务,发展新客户,开拓新市场。

2、实施关系营销,创造顾客忠诚度

关系营销是指银行的营销活动应建立和巩固与客户的关系,通过集中关注和连续服务与客户建立一个互动的长期性联系,以实现银行一段时期利润的最大化。按照关系营销的概念,银行营销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创造销售量,还要创造忠诚的客户,创造出不能被竞争者夺走的客户。银行制订和实施关系营销战略,首先应树立质量、服务和营销三位一体的关系营销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以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并通过内部关系营销和确立企业形象,将其贯彻到银行的各个部门、环节中,使银行的运营紧紧围绕顾客满意这一中心。

3、实施内部营销,构建新型企业文化

内部营销的本质含义是指通过把握及满足内部员工的需求,来吸引、刺激、保留和发展员工,使其以满腔热情投身于工作,以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简单地讲,内部营销即指将内部员工当作“客户”来经营、满足和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首先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使用目标管理的方式,加强管理层与员工的沟通;此外,要建立具有公平性的薪酬福利制度、公平的职务晋升机制和系统有效的培训制度,从而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第三,创建学习型组织,形成学习型商业银行,不断强化共同的发展目标,从而形成和保持银行强劲的发展能力。

4、实施全面服务质量管理

由于商业银行的服务无专利可言,一种服务或产品推出后,很快就会被竞争者模仿,因此,只有不断地通过创新来改进服务质量,才能保持自己的经营特色,保持高质量的服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服务质量管理有了一定进展,但是尚未对服务质量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的管理,也没有设立较规范、统一、合理的服务质量标准,即便有一些也是软指标。因此,要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更好地提升银行的竞争能力。包括借鉴先进经验,实施现代化管理;提高工作质量,进行零缺陷管理;正确对待服务失误,实施服务抢救措施;正确确定服务质量标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投诉;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补救的预防等等。

5、实施整合营销传播

整合营销传播的内涵是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银行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传播方式,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以统一的目标和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迅速树立银行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整合营销传播的关键是:简练、集中、重复、符号化。银行应整合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方式,强化“一个声音,一个面目”的整体形象;银行应以顾客为导向,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在全面、充分掌握客户信息的前提下,找到沟通诉求点,制定营销宣传计划。此外,银行也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双向沟通的功能,开展网上营销传播,配合电视广告的银行形象,加强营销效果。

6、实施品牌营销战略

品牌营销是金融服务个性化的体现,商业银行要善于进行品牌经营,即从品牌定位开始,经过品牌规划设计,通过品牌传播,建立品牌认同和客户忠诚,通过品牌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延伸、扩张和组合等一系列的战略和决策,从而使品牌增值。首先,实施完善的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策略,通过创意策划、广告宣传、公共关系等手段塑造出与众不同的商业银行形象,以达到提高银行知名度、增强银行竞争力的目的。其次,推行绿色管理,创造良好企业形象。绿色管理就是银行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健康理念融入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实现银行的可持续成长,这和目前推行的低碳思想不谋而合。应树立绿色管理理念,形成绿色企业文化;为员工创造绿色生存环境;建立绿色自查机制,使绿色管理系统化、标准化;开发绿色金融产品,通过绿色营销,实现低碳经营。

参考文献:

[1]赵辉,丁玉岚,陈玉平.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第一版)[M].中国金融出版社

[2]韦恒,李友华,曹汝华,任珊.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管理.《农村金融研究》,2004,8.

[3]赵辉.关于构造我国商业银行品牌战略的思考.《金融论坛》,2003,03.

[4]韦恒,李友华.创建学习型组织促进商业银行发展.《商业研究》,2004,9.

第8篇: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发展综合水平;创新投入;面板门限模型

健全的金融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引导金融资产的分布,保障创新技术的投入,推动地区间经济平衡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金融机构的分布逐渐失衡,表现出区域差异性,东部相对于中西部的创新投入以及金融综合水平多且高效,经济效能更稳健,这种分布的不合理性,严重破坏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优化资源配置,使金融能够更稳健的促进创新投入,对于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Chowdhurya和Maung[1]研究得出金融发展能够有效缓解R&D投资效率的不对称性。张志强[2]通过实证得出西部地区在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对R&D创新中存在显著落后性。李瑞晶[3]实证检验了不同渠道的科技金融资金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不同影响。李苗苗[4]指出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两两之间长期均衡关系。庄毓敏[5]揭示了“金融发展—企业创新-经济增长”的内生性传导机制。张竣喃[6]实证得出金融发展能够显著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杨力[7]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得出金融与技术创新的交互嵌合能够促进成渝经济圈经济增长。何智励[8]研究得出绿色技术创新与金融发展的协调配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从上述研究中可以推断,金融发展和创新投入能够相互干预并作用于经济增长,且存在地区差异性,为进一步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影响机制,本文通过熵权topsis法构建金融发展综合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门限模型对其进行实证研究。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一)金融发展综合指标的构建

本文为刻画较为完善的金融发展体系,选取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以及金融规模三个分指标通过熵权topsis法构建金融发展综合指标,该方法在指标赋权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主观因素造成的影响,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为解决不同指标在量纲和数量级上的不一致,离差标准化处理原始指标数据,并将零值指标进行极小化处理,使其具有统计意义其中,Ci越大说明地区i的金融发展水平越高;Ci越小说明地区i的金融发展水平越低。

(二)门限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Hansen[9]提出的面板门限模型,结合Boot-strap抽样,以创新投入作为门限变量,并基于数据本身特征来确定分界点,模型设定如下:其中,j用来区别变量X的系数,t为年份,i为省市;χj为控制变量,inno为创新投入,ci为金融发展综合指标;I(·)为示性函数,当括号内条件成立时,I(·)=1,否则为0。本文从单一门限模型出发,选取残差平方和最小者:γ1=argminS1作为门限值,当γ1确定后,假设最优门限值为已知,据此根据双重门限模型,搜索γ2得到第二个最优门限值,然后固定第二个最优门限值重新搜索γ1,最后得到优化估计的最优门限值。多重门限模型以此类推,以此得到多个最优门限值,确定各门限值后,各模型的参数估计值也相应确定,再进行相关门限效应检验。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处理

本文为确保数据健全,仅选取2003-2018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样本数据。其中被解释变量经济增长使用人均GDP衡量,核心解释变量金融发展通过熵权top-sis法构建,门限变量创新投入运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表示。控制变量选取劳动力生产率用各地区就业人员变动率,财政自采用财政预算内收入比财政预算内支出,财政支出采用各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GDP,最终消费率采用各省实际消费/GDP,货运量采用货物运输总量的对数值。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门限效应结果检验

本文按照地理位置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并分别检验三个地区在创新投入视角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准确选取实证模型,先运用Hansman检验得出拒绝RE估计的结论,随即选择面板门限模型。由表2可知,我国东部地区的创新投入单一门限效应显著,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均不存在创新投入门限效应。下图为东部地区门槛值真实性检验结果,通过LR图可知创新投入单一门槛值的LR值低于临界值,因此东部地区创新投入门槛值是真实存在的。

(二)门限回归结果分析

表3表示创新投入作为门限变量时对金融驱动经济增长的影响,因东部地区存在单一门限效应,所以可以清晰看出,创新投入对金融驱动经济增长具有边际递增效应,在跨越门限值之后影响程度由0.286显著提升至1.083;中西部地区的创新投入在逐渐增加,但横向比较还是位于低发展模式,所属省份的金融发展程度并未形成显著的门限,主要原因还在于东部地区的创新活力(增速加快)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且东部地区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力地推进了创新投入经济的发展进程。

四、结论与建议

第9篇: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 可持续创业 创业机会识别 三重底线

中图分类号:F205;F273.7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常态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是破解我国经济发展困境的必然要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对过去传统的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创业,可持续创业追求的是经济、社会、生态三要素的平衡统一,这就是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John Ellington)提出三重底线原则。那么经济、社会、生态这三者在创业过程中如何取舍,取舍的过程如何,有哪些影响因素,本文通过介绍Frank Martin提出的可持续创业路径模型,为学者提供一个简要的思路。

1国内外可持续创业路径研究文献梳理

可持续创业强调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开发与利用过程。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目前有7篇相关文献围绕机会识别―机会开发―机会利用这一过程进行了案例研究。Choi和Gray以成熟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可持续创业者在可持续创业的机会利用阶段的过程,研究发现,这些公司处于高端市场,市场的定位有利于它们给客户带来高质量的可持续体验并达到三重底线的平衡状态;Corner和Ho以新西兰一家贸易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机会开发的阶段,研究认为,可持续创业者的阅历以及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性决定了可持续创业的机会开发;Keskin等分析了生态设计行业的创业者如何发展可持续创业的机会,研究发现,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移植到产品本身从而创造顾客价值非常具有挑战性,所以可持续创业必须有明确的与顾客利益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Perrini对非盈利组织社会创业的一般路径的每个阶段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可持续创业的机会识别取决于创业者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同时,社会创业者通过对组织边界的控制来引导社会变革;Robinson聚焦可持续创业的机会识别阶段,研究的问题是社会创业者如何寻找社会创业机会,研究显示,社会创业者对他们将要创业的领域有相关的经验和浓厚的兴趣,在创业机会识别阶段,社会创业者将考虑例如社会运动和法律相关的社会因素来尽量减小对创业带来的不利影响;Shaw和Carter研究了社会创业的机会识别和机会寻找开发过程以及实践,研究过程中发现,低于当地社会需求水平的现状是机会识别的驱动因素。以上实证研究,除了Choi和Gray的研究样本是以遵从三重底线为目标的创业公司,其余的研究样本是仅以双重底线(经济和社会或者经济与生态)为目标的创业公司。Perrini虽然对关注了创业机会识别-机会开发-机会利用整个过程,但是采用的是单一样本,并且是非盈利组织。Perrini之外的其他6篇研究仅仅关注了可持续创业识别过程中一个或两个步骤。

对于可持续创业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最典型的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以上7篇研究的案例来自于国外。国内学者李华晶等以中国企业为样本对中国环境创业者做了案例研究,郭东新对企业社会创业的动机进行了探索性的案例研究,梁瑞昕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得出了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可持续创业驱动因素。

2基于三重底线的可持续创业路径模型介绍

可持续创业的路径图由Frank Martin等提出(如图1),他们通过对四家可持续创业导向的盈利性新生公司进行了多案例实证研究。

Frank Martin等发现,可持续创业者的创业路径起源于他对一个生态或者社会问题的认识,例如从事食品和饮料的Coffee Circle 公司创始人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从事咖啡豆采摘的农民收入特别底,农民们所得到的收入不足以养活其家庭,他们的子女也上不起学校,而高质量的咖啡豆能够在大型零售连锁店获得很高的销售量;从事能源行业的Polarstern企业创始人在一次徒步登山中,亲身感受到了环境变化的后果,之后开始了对冰山退化的关注。

可持续创业的第二步是对意识到的问题进一步识别,从而给创业带来机会。Coffee Circle的创始人认为,建立直接的销售渠道,能够减少中间零售带来的成本,同时农民可以获得公平的收入,将高质量的埃塞俄比亚咖啡豆出口到欧洲是一个很好的创业机会。Polarstern创始人认为要解全球气候变暖,必须采用底二氧化碳的能源,在德国能源市场上广泛使用的是绿色电能,那么天然气和沼气的使用是一个很好的创业机会。

创业者确认创业的机会后,下一步考虑的如何使机会转变为商业化。创业者除了要制定详细的商业计划,还必须考虑到未来的产品或者服务是否能够给顾客创造价值和顾客对可持续产品的认同。Coffee Circle认为应该将顾客放在首要位置,重视咖啡豆的质量和口味,从而吸引处于高端市场的高消费人群。

可持续创业的最终目标是获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平衡发展,在可持续产品或服务进入市场之前,创业者不仅考虑到双重底线的诉求,同时还会制定针对第三种因素的解决方案。例如Polarstern除了提供再生能源,还关注全球的能量转变对社会的影响,Polarstern为发展中国家的家庭提供小型沼气场。

以上基于三重底线的可持续创业路径模型告诉我们,开创一份新的可持续事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须从社会和生态的角度都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并且能够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有利于消费者利益。这与国外的创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包括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等。例如在美国创业有非常优秀的早期天使融资途径,创业审批手续相对简单,只要创业者遵守相应的条款和标准,创业的行业分布广泛,可在互联网、生物制药、新能源、媒体、餐饮等多个领域自由发挥创意等。又如在德国,有完善的健康养老和社会报账体系,基础教育以及上大学都是免费的,这些有利的生存和创业环境使得创业者在创业识别过程中更多的注重了创业的社会性和生态性。

3总结

不同国家的可持续创业也各有不同,国内外创业环境有很大差异,中国的可持续创业者如何面临环境与社会问题带来的挑战,这些都是目前可持续创业领域中,在有限实证研究的背景下需要补充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李燕萍,汤才坤.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着力点[N].经济日报,2014-12-16(12).

[2] Elkington,J.Cannibals with forks: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sustainability [M].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8,Gabriola Island.

[3] ChoiD,Gray E.The venture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J].Management Research News,2008,8(31):558-569.

[4] Keskin D,Carel Diehl J,Molenaar N.Innovation process of new ventures driven by sustainabilit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3(45):50C60.

[5] Perrini F,Vurro C,Costanzo LA.A process-based view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rom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to scaling-up social change in the case of San Patrignano[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10, 22(6):515-534.

[6] Robinson J.Navigating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barriers to markets:how social entrepreneurs identify and evaluate opportunities[J].I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Mair J,Robinson J,Hockerts K(eds).Palgrave Macmillan: Basingstoke,2006:95-120.

[7] Shaw E,Carter S.Social entrepreneurship.Theoretical antecedent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entrepreneurial processes and outcome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7,14(3):418-434.

[8] 李华晶,姚琴.绿色创业者的类型与行为路径:基于中国案例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6):99-106.

[9] 郭新东.企业社会创业动机的探索性案例研究[D].安徽:安徽财经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