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第1篇: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一、将环境保护教育融入课堂

将环保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各个部分的化学教学当中,让他们明白现今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自主保护生存环境,保护家园的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污染主要可以分为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几种,高中化学教学当中则应当以此为切入点,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

(一)水污染

高中化学教师可以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讲述我国的水资源概况,让他们了解到我国人均水资源的贫乏以及生活中的浪费、水系污染等等和现况。另外,还应告知学生工业生产当中各种饱含重金属的产生废水对水资源将造成极大的极大污染,以及著名的“赤潮”等有害生态现象,让学生了解和明确现今水资源污染的严峻形势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通过这样将生活的各种水资源污染实际融入到教学当中,树立学生爱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基础意识。

(二)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同样是对环境污染的重要形式之一,这主要是源于人们生活、交通以及工业生产中所排放的烟尘和气体对大气造成的污染,继而形成酸雨以及臭氧空洞等等足以危害我们生产和生活的自然灾害,同样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所以,在化学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大气污染的诸多形式和各种严重危害,让学生了解其对生活的危害性。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就如何减少和治理大气污染进行研究讨论,例如对污染气体排放的控制和交通燃料的改进等等,在这样的过程当中逐渐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土壤污染

污染是农作物赖以生长的重要条件也是必须条件之一,然而现今农作物种植过程当中各种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却对土壤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污染。化学教师可以对学生概述土壤污染后的各种危害,同时在网上下载或制作各类土壤污染危害的图片和短片,让学生观看了解,以此教育他们在生活当中应充分树立对土壤污染的抑制和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对塑料制制品的使用从而减少各种“白色垃圾”。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如周边环境清扫的类似活动,让他们在亲身参与的环保劳动过程当中进一步强化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将环境保护教育融入实验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实验对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可以通过环境保护相关的实验设计,在实验当中完善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例如我们以“水质探究”的实验为例,教师可以收集在附近河流中被污染的河水,布置任务,让学生测定水中金属离子种类、微生物数量、河水对花草的危害或是其他更为深入的研究等。教师在实验当中应当尽量保证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则充分做好引导作用,让学生亲身完成整个实验。实验过程当中学生不仅对教材知识和实验器材有了进一步的掌握,同时也能更加直观的认识到环境污染,这个时候教师在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显然是收效更佳的。

第2篇: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 保护意识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中华民族诞生在黄河流域。追溯v史,这里必有其生存条件,先民才在此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我国古乐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就是黄河流域自然景观的写照。那么为什么后来却出现“一方水土不足以养一方人呢”?虽同在一块天,同在一块地,今天和当年先民们生存环境条件已大不相同,环境问题已非常严重。当支撑人类文明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消失了,文明也将消失,如古巴比伦王国的衰亡,地中海文明的衰落,虽然中华文明是一种延续下来的文明,但随着环境的变迁,中华文明的中心已从古代的黄河流域逐渐东迁南移。

1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人为因素

1.1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低

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与人口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口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源,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人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为自己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排放废物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限制其无节制的开发活动,以各种灾害施加报复,人口增长过快已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人口剧增,教育跟不上,人口的文化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差,法制观念薄弱,也造成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冲击和破坏。

1.2法制不健全,人治代替法治

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不足以成为执法部门的依据。某些地方的经济规划、资源开发、工程项目上马等重大决策,仍然由少数官员做出,缺乏专家论证、缺乏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如果再加上这些官员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就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1.3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现阶段的某些经济活动中,决策人员没有充分认识生态规律,未能从环境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出发,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有些工程项目,只顾近期或眼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没有认真考虑其生态效益,违背了生态规律,结果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

1.4生产技术落后,环境资源过渡消耗和浪费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水平低,工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人们环保意识不强,管理混乱,因而资源利用率低,废物的排放量大,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面对我国环境问题比较严峻的现实,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重新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走出全球生态危机的困境,消除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困惑。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社会经济的进步都离不开人,适当数量的高素质人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公众环境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左右着人们的行动,环境意识是调节、引导和控制人们环境行为的内在原因,因此必须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2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途径

2.1环境教育在领导决策层

2.1.1政府部门

工程上马等一系列经济活动,都是通过政府部门的统筹决策而付诸实施的,所以强化领导决策层的环境意识尤为重要。必须使环境保护意识扎根于他们心里,所想所做都是从环境出发,切忌“说起来重要,计划中重要,实施中不要”的环境意识倾向。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环保政策,要从决策源头控制住环境问题的产生。

2.1.2环保部门

首先明确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中的职责,然后加大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的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起环保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权威性;再次要加强对环保工作人员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提高环保工作的自觉性和重要性。对于那些能为地方带来财政收入、创造就业机会的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决不能视而不见。

2.2环境教育在基层

2.2.1构筑公众参与的基础

保护生态环境,成功管理自然资源的关键之一是鼓励公众参与,但是公众有时并不清楚他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权利。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管理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公众参与的必要性,设立专门的人员和预算,使公众获取到清晰易懂的信息,同时增强公众的环境知识,环保意识,使环保宣传社会化、环保意识全民化,形成环保事业人人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环境保护工作局面;另一方面通过新闻自由及信息法律自由使他们有条件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承认他们有权代表自己的成员作出决定。公众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义务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使环境保护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充分发挥公众的能动性,切实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2.2.2环境教育在学校

环境保护教育要从小抓起,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求知欲强,好学上进,对周围自然界充满好奇心,他们的环境意识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环境保护的发展。在中小学校有计划地增设和开展一些环境保护课程和宣传教育活动,使他们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余谋昌.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J].世界环境,1995.4.

[2] 陈双基.环境教育发展走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10.

第3篇: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意识;化学教学;实验改进;保护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8?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94-02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使这一基本国策顺利实施,必须大力普及全民的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在工作中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积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愈来愈多的人更加热爱环境,并积极投身于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中去。

一、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大自然曾经山清水秀、美丽如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化工厂及机动车数量的增加,污水的任意排放,废旧塑料制品的随意丢弃……我们的生存环境彻底改变了——臭氧层空洞、全球气候变暖、淡水资源缺乏、酸雨肆虐、空气污浊……人类要生存和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非同小可,会影响他整个工作过程的环境保护行动,因此,我们中学化学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带领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至关重要。

二、化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化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中有着重要地位。有人说环境污染都是化学惹的祸,这话虽有点偏激,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许多导致空气、水体被污染而对人体形成危害的污染物的形成都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化学学科对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治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向学生渗透和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非常必要。

三、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措施

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如介绍作为大气污染物的头号“杀手”二氧化硫,其产生途径主要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及工厂排放的废气。这些二氧化硫进入空气中会形成酸雨,酸雨的危害性很大,进入河流会污染水源,导致鱼类死亡,影响水生生物的繁殖;进入土壤会使土壤酸化,植物枯死,影响作物生长;酸雨还能腐蚀建筑物;酸雨更会危害人体健康。要防治大气污染应从源头入手,化学科学正在研制开发替代化石燃料的新型能源、化石燃料的脱硫方法、廉价回收二氧化硫的技术、尾气处理技术等,为减少以至消除大气污染而做出贡献。再如水资源,地球虽有“水球”之称,但可供给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有限,而水体的污染又加剧了水资源危机,应用化学原理可以防止水体污染,如研究反应条件实现产品无污染生产、研制无污染的化肥农药、研制无磷洗涤剂、研制高效低耗污水处理技术等。通过这类实例的学习,都能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2.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化学实验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职责,且更具直观性。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外,还应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实验样品,进行分析研究。如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都会污染空气,因此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一定要有尾气处理装置;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试验时,可预先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等。下面几个实例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对环境的保护措施,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为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污染空气,可以将课本上传统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如图1,改进后的装置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不会逸出,大大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

做“氨分子运动”实验时,按照原装置图做实验时,氨水倒出与回收时势必会挥发污染空气,改进后直接把盛放氨水的试剂瓶(打开瓶塞)放入大烧杯内可把污染减小到最低程度,如图2。

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按传统装置实验会消耗较多的药品,也会产生更多的废弃物,改进方法是:在装置上连接一个球形管,等装置内空气排尽时,取一根螺旋状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铜丝至呈黑色(黑色的是氧化铜),趁热放入球形管中,很快就可以到铜丝又恢复成光亮的红色了,简单明了且没有危险性,还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如图3。

有些实验还可使用微型实验来做,如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少量氧气,可用一个小塑料药瓶和一个注射器来完成,如图4。做酸碱盐实验时可把传统的“试管”实验改为用“点滴板”实验,每个实验只需要几滴试剂就可以,不仅节约药品,现象还更加明显。有些污染严重的废水如含有强酸或强碱时应加入相应的碱或酸处理后再排放,使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取用实验药品时应取少量,用剩的实验药品及实验废弃物应放入指定容器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3.组织学生开展环保课外活动,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如组织学生测定教室或学生宿舍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测定城区与乡村雨水的酸碱度的不同、收集废旧电池、捡拾废弃塑料袋、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过程,同时教学中还要渗透学生的养成教育,例如有的同学随手乱扔食品包装袋、饮料瓶,教室内、楼道上随意吐口香糖,这些不良现象不仅反映了这些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差,也体现了学生的素质问题,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讲究卫生、节约水电及燃气、使燃气充分燃烧、纸张双面使用、不使用一次性餐筷饭盒、爱护花草树木、分类投放生活垃圾、不使用含磷洗涤剂等,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就在我们身边,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就能为环境保护尽一份力。

第4篇: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一、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重要性

1.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主要是将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核心,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不断地实施过程中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提高保护环境的参与能力,将保护环境和培养保护环境的人才作为基本任务,它属于将教育作为手段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可见,环境教育主要是将人类和环境之间存在关系作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活动。当下,人类面临的一项较为艰难的任务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2.生物教学和生态环境教育之间的关系

环境问题是当下我国的一项十分严峻的问题,这已经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环境逐渐遭到破坏,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一定的生态环境教育,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对当下存在的环境问题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促使初中生积极主动地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逐渐让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并且能够在行动上有所体现。

二、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1.挖掘环保内容

当下初中生物教材中所涉及的环境教育问题十分的零散,要想将这些内容科学整合,就需要做到适时、适量,并适度地将生态问题渗入其中,这一目的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挖掘教材和归纳教材内容,并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延伸,然后巧妙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在对初一上学期“认识生物”有关内容开展教学并对其中的“生物多样性”知识点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把多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情况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我国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严重程度;结合初中生物“绿色植物”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举例:目前为止,我国大约已经有200多种植物惨遭灭绝,并且还有4600多种植物以及400多种野生动物面临着灭绝的危机;当下,森林覆盖率仅达到21.63%,沙漠化面积已经可以达到262.2万平方千米。通过这些例子,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和严重程度,进而令其体会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结合初中一年级下学期教材中“人体营养”中“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相关内容,向学生讲解环境状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环境保护和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同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环境教育和教材内容的结合点,防止过于牵强。

(2)注意渗透程度的把握,将环境教育作为普及性教育来看待。

2.利用典型课堂,将生态环境教育作为课堂的主线

典型课堂所涉及的环境内容较多,集中体现了环境问题中某些方面的内容,每一课均是一个较为具体的环保内容。例如,初一上学期所学的“生物圈”以及初一下学期“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等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重点章节,同时这些内容也是进行环保教育的珍贵素材,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为:

(1)转变教学理念。环境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传统的生物教学中,重点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教育、价值观引导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逐渐减少,使环境保护意识很难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去。

在对“生物圈”有关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并主动地深入到环境保护活动中去。充分采用多媒体技术,例如,为学生展现有关环境保护的课件,在课件制作之前,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教师对这些资料进行整合和挑选,然后利用到课件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能让学生身临环境保护的情境中去,让学生充分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采取互动教学模式,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围绕环境问题展开辩论。例如,讲解“环境的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有关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表演情景剧的方式,这样做不但能够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5篇: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环境教育 渗透方法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话题。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旨在倡导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境教育,逐渐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属于基础环境科学教育,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并不是它的初衷,它的目的乃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明确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从而了解到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思想,养成环境保护的习惯。这一美好愿望是全社会对年青一代的共同要求。下面对有关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情况作分析。

一、环境保护教育是生物教育的重要使命

很多学生并不是不愿意保护环境,只是不知道如何保护环境。这就是说,爱护环境并不是什么难事,前提是真正了解什么是环境保护。北京的一个高学生曾经制作了一个宣传片,前面讲述的是沙尘暴给北京带来的危害,后面讲述沙尘暴形成的原因——滥砍滥发、森林消失、沙漠化扩大等,这个纪录片在国际上获了大奖。这个纪录片说明了一个问题,认识永远走在行动的前面,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是保护环境的前提。所以,保护环境,先从环境保护教育开始。

学校是传播知识的摇篮,要想进一步普及环境教育知识,不但要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还要利用好生物课堂教学这个渠道。《高中生物课标》中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对环境教育的要求是:通过环境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人和环境的联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教学时,紧扣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适时、适量地渗透环境教育。此外,将基础知识、授课技能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地在课堂上传授相应的环境内容,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例如,利用动植物灭绝的事例讲解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危害;利用食品安全问题讲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利用河流污染讲述人口压力巨大给社会带来的危害,等等。

二、在实践中提升认识

环境保护,是思想意识,也是行动指导和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可以让学生学到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进行实践性教学,是环境保护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方式多种多样。例如,组织学生一起踏青,组织大家去植物园观察、亲近大自然等。这种以大自然为课堂,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自然,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这对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意识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为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使命感,有的教育工作者亲自组织学生去污染严重的工业区进行观察,那些污浊的河流、蔽日的灰尘、遍地的垃圾和轰鸣的机器,比教科书更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冲击感。为了丰富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有的教师还特意在植树节、地球日、节水周等有意义的日子,领导学生组织演讲比赛和纪念活动等。师生应是实践与学习相结合的践行者。

通过生物教学实践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是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

三、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需要结合生物知识中所涉及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教学中,这样才能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讲到“饮食卫生”时,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引用了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流行的事例,有的教师则讲了怀化市每年夏季流行的2号病,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

在讲到森林的作用时,有的教师讲述时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仅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有的教师则利用幻灯片讲述了森林砍伐给山区人民带来的泥石流危害,沙尘暴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影响等。有的教师在讲到两栖类的青蛙时,通过青蛙数量的减少,让学生了解农药化肥给生物带来的危害,并让他们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

四、实行知识分层系统化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自觉养成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接受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否则只能事倍功半。

以初中生物知识为例,初一学生学习的是植物学的基础知识,教育的主题以热爱环境为主;初二学生以生态学基础观点为主,初步接触卫生和环境防护方面的知识;初三学生在接受足够的生物、卫生知识的基础上,开始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高中生物教学同样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高中生首先可从宏观、微观两方面认识生物的共性和本质,其次逐步进行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教育。

第6篇: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环境意识;课堂教学

当今我国的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盲目的追求经济增长价值,对自然资源的肆意开发,才导致了环境污染物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因此环境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地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新课标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基准,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围绕这一内容,教材中许多地方都涉及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为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依据和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交叉点,努力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小培养孩子的环境意识,利用生物课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环保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 一。 因此,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是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 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保知识。

1、把握好渗透课。生物课涉及环境内容很多,可是有的课涉及的环境内容不突出。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结合植物学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时,教师教育学生要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结合动物学部分教学,介绍青蛙、鸟类对人类的益处时,要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结合“人体生理卫生”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

2、上好典型课。这类课涉及的环境内容比较多。初中生物中的 “生物与环境”一章,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章节,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素材,教师在这一章的教学中要注意:

第一,要注重教学方法。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所以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灌输式讲授知识,转为启发的探究式教学。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放映学生收集的滇池污染、沙尘暴等等资料片,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树立起环保的观点。

第二,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如果只从理论上讲,学生容易产生繁琐枯燥的感觉,所以,教师应从大家身边的事例出发,适时进行环境教育。例如 我们东北经常遭受的沙尘暴的袭击 ,黄沙蔽日,举步维艰的天气,就是植被遭到破坏最好例证。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第三,要树立危机意识。在讲“人口与环境”时,对比我国和世界人口剧增,各种资源面临危机,粮食严重短缺,数亿人口面临饥饿等现状。在学习”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时,列举全世界每年灭绝的野生生物达4万余种;现存的我们熟悉的大熊猫不过1000头左右,,的亚洲象不足50头,野生华南虎不足30只等等。地球沙漠化严重,绿地在消失,很多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的边缘,通过这些知识的了解,让学生有了危机意识,就会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二、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我们开展的课外教育活动主题是:“爱护环境争做环卫小卫士”。建议学校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

首先,搞好宣传活动。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墙报进行宣传展览,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更多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自觉保护环境。

其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组织学生课余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居民小区等,考察河水污浊的程度、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灰尘,使学生意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到附近的风景名胜,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学生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再次,成立环保活动小组。成立环保活动小组,积极参加校园绿化建设、学习饲养小动物、进行生物小实验,参加社区环境建设等等。学生们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

第7篇: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环境保护 污染 分析 力度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148-01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可以很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落后、乡镇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都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有扩展的势头。如何科学地处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是正确合理地处理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

1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脚步在加快,现在的农村居民已经不再满足日常居住需求,开始追求居住的舒适性、便捷性、配套丰富性等,于是农村城镇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1.1 土壤污染问题

虽然农村已经开始向城镇化发展,但是农村的土地还负担着日常农业种植的作用,由于近些年为了追求产量,病虫害日益严重,大部分的种植土地普遍使用农药、化肥及农膜,大量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杀草剂,这些剧毒农药的滥用或过量使用,容易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大量化肥的使用,虽然产量上去了,但是土地土质开始恶化;大量的农膜遗留在土地中,很难分解,破坏土壤结构,引起土壤板结。对于平原地区土地而言不会表现特别明显,但是对于新疆地区的种植土地,本身种植面积就不多,土质较差,如果引起土质恶化,土地污染造成的后果就会明显显现出来。

1.2 生活垃圾随意堆放造成的环境问题

虽然近些年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升,但是相对而言,农村整体素质还是较低,没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城镇化进程中,许多农村居民还是和以前一样,随意将生活垃圾任意丢弃和倾倒,导致环境受到污染。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普遍缺乏系统的排污系统,没有固定的垃圾点,垃圾多被随意倾到在门前屋后、村道两旁以及田间地头,或废置水塘沟渠之中,不仅影响农村整体环境,还容易引起相关疾病的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养殖业发展存在环境问题

养殖业禽畜养殖是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新疆地区,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散养较多,集中养殖较少。这样就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在散养的范围,没有进行人畜分离,禽畜粪便得不到有效清理,污染空气;如果在散养的范围有水源存在,很容易造成水源的污染,给环境造成破坏。有些散养地带牲畜对草地进行严重破坏,养殖者并没有及时进行修补,而是转移到其他地块进行养殖,导致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这种情况在在新疆地区尤为普遍。

2 农村城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原因

2.1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一直以来低效率、低产出、高能耗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粗放型掠夺式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恶性循环的经济根源。资源消耗不少,但是真正产出的产品却很少,很大一部分被浪费掉,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是在广大的农村,人们没有意识到问题严重性,觉得环境是没有成本的,牺牲环境获得或多或少的经济效益都是值得的,这就导致了环境问题的存在。另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来已久,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生产资料利用效率低,这就导致了农业环境问题存在。

2.2 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虽然近些年,我们国家加大了对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和完善,但是相关的违法活动处罚力度不够,不足以震慑违法行为。尤其在农村,存在很多的监管盲区,导致许多污染企业转移到农村,或者将污染物倾倒到农村,导致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有些地方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对相关污染企业进行保护,造成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环保执法成本高、环境治理成本更高的不良现象频繁出现,加大了环境保护难度。

3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3.1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强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首先完善《环境保护法》,淡化污染防治色彩、增加可持续发展的立法宗旨、增加有关生态保护与资源保护的原则性规定,明确环境保护主体的权利义务和环境保护基本政策。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农村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实施。同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对农业资源的掠夺式粗放经营方式进行约束。最后针对农村存在执法意识淡薄,执法力度不够,执法漏洞较多的现象,规定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明确环境管理机构的权责,推进农村城镇化管理进程。

3.2 重视民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在环境立法中,对公众参与的方式,重点考虑民众的参与,获取信息的途径等做出明确规定,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决策、环境执法监督活动,在环境立法、环境标准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听取民众、社会团体的意见,制定出符合民众意愿的环境立法标准。这样才能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并且可以在社会中聘用环境保护监督员,对在农村中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进行监督和举报,汇聚起民众的力量,一起保护农村环境。

3.3 提高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

人们整体的环保法律意识加强,是环境问题得以解决的根本突破口,在城镇化进程中,首先要加大环境保护教育的宣传,采用各种宣传途径,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再次加大舆论监督,对环境保护典型进行大力宣传,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违法行为要进行披露,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最后完善、举报和听证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民间团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提高全民保护环境自觉性,让环境保护意识深深扎根在农民群众心中。

4 结语

农村城镇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但是在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农村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相应的保护对策,是城镇化进程中重点工作内容,毕竟保护环境是关系国计民生,关乎子孙后代的重大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奎.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其对策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9).

第8篇: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环境教育 渗透

高中生作为未来祖国的主要建设者,只有他们明确树立环保意识,才能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高中生物中渗透一定的环境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生物学和环境教育的关系

首先在新课标中明确在高中生物学的课程要求中添加了环境教育。其次,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其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和环境有关,比如基因突变就和环境有关,植物的生长,发展与环境有关,动物的繁殖与环境同样有关系等等。也正因为这千丝万缕的关系,将环境教育渗透其中既简单又有效。新课标对环境教育提出的要求也很简单,要求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并且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现在的生物课程中增加了三个章节即:指南、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来辅助环境教学。基于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生物老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将环境破坏对人、物带来的影响来使同学们自己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老师也可以对生物的多样性的讲解来引导学生自主发散思维或者研究发明一些小的环保产品。现阶段的生物学和环境教育之间的渗透主要还是在新增加的三章内容中。指南,主要是向学生阐述我国现阶段的环境形势以及针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提出的要求,剩下两章内容则是教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关系。[1]

二、渗透方法

1、在教学过程渗透

所谓渗透就是在不知不觉间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生物课堂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知识,除了那三个专门的章节之外,平时的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那三章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明确一些观点和认清形势并且对我国环境有了系统的认识,真正行之有效的还是长期的渗透。比如高中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基因问题,老师可以将现阶段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的种类,数量简单介绍给同学,让大家形成一种意识,当环境达到某一特定状态时会对生活在其中的物种带来灾难。之后再详细讲解基因突变的各个过程,环境会对基因造成影响是基因知识的一部分,但在课程开始之前强调这一点,之后再进行讲解,学生不仅会记住基因的知识,也不会忘记环境的影响。再比如对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也可以很好地渗透环境教育知识。我们知道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调节能力,食物链中的不同生物之间都有关系,如果没有人为的破坏各个物种之间的发展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但是当环境破坏之后,很多物种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由于人为的破坏环境造成物种灭绝,即使没有灭绝,由于环境的污染生物原有的一些特性也会被破坏。比如鱼被污染过后被人吃掉之后可能会使人中毒或者某些金属元素含量超标。这样的有针对性的讲解可以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环境破坏可能给每一个个体带来灾难,并且这些潜在的危险离我们并不遥远,进而自觉地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激发环保热情。这样的效果不比系统教学差。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播放一些有针对性的视频,比如之前的郁郁葱葱草原变成现在的沙漠等,通过视觉的冲击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环境形势的严峻,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实践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在各行各业都适用。生物学中要求同学环境保护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老师完全可以脱离教室,带大家实际走出来看看周围的环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带学生参观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比如水泥厂、造纸厂,看看产生的工业废料是如何处理的,看看烟囱中的黑烟,看看管道流出的废水。没有条件的就可以带同学们在校园附近看看,看看路边的垃圾袋,看看随处可见的纸张,看看小餐馆的一次性筷子等等,那些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东西都在破坏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只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而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同学们直观的看到我们生活的现状,直观的感受环境污染。通过自身的感受加上课本知识的辅助,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我国现阶段的环境现状,和破坏环境的种类。从而使同学们更加坚定环境保护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护环境。同时通过实践也可以加深同学们和大自然之间的感情,让大家更好地感受我们生活的地方,感受刻不容缓的环境保护形势。[2]

3、探究式学习方法

探究式学习,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同时也是渗透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生物学中有很多知识都是可以进行探讨的,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的过程。可以让同学们自己讨论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加深对光合作用的印象,同时在同学们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就可以自己发现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不能及时的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甚至过多的二氧化碳还会抑制光合作用。

4、组织讲座或班会

针对生物课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环境保护内容开展主题班会,或者请当地的环保部门针对当地的环境状况、环保措施进行讲座。在班会中,大家可以自由讨论我们身边破坏环境的现象,同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保护环境小建议,也可以针对现有的资源不合理开发和物种灭绝加速这一现象展开讨论。最后同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比如地球一小时等。在高中,这个学习紧张的环境中这种专门的时间专门的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

三、结语

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高中教育是初级教育的最高阶段,也是学生的思想水平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时期。从高中开始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树立环保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高中生物课堂的环境教育渗透方法还有很多.因此,生物老师在授课时要认真挖掘所讲内容和所处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环境教育。

参考文献:

第9篇: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 公众参与 政府 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265-01

一、概述

从我国政府管理模式来看,我国属于全能型的政府管理模式,政府承担着全部的社会管理责任,群众对政府治理有着严重的依赖心理。当前的国内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目前环境治理与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与更加切实的推广及应用。

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1、提高政府的决策质量

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公众行为将民意切实的传达给政府,这些公众行为中反馈出的信息可以有效为政府的决策过程提供合理正确的意见参考,有助于政府政策实施实现正确性与公正性。公众在相应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号召下实现公众参与,可以增加政策的透明度,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减少相应的冲突与摩擦,在真正意义上防止了“行政不作为”腐败行为的发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行政许可和执法的公正性与高效性。

2、促使政府和市场发挥环境保护正面功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环境问题上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情况屡见不鲜,对此我们自然应当从政府运作和市场运行的内在结构中去探索和构建制约“两种失灵”的机制。但是也不能忽视公众参与这一外部制约力量的重要地位。从世界上一些国家治理环境的成功经验来看,公众参与是克服两种“失灵’的有效机制。

3、降低环境管理的成本

由于我国仍旧处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国家财力与城市建设上难免存在一些资金上的不足,我在环境保护上投入的资金力度只相当于发达国家投入资金的3%。根据有关数据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政府资金的投入与管理,成本的数额成为当下影响我国环境保护情况的重要因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途径,首先,促进公众参与使政府的环境政策更加符合民意,减少了政策运行过程中的阻碍,有效降低了政策实施成本;其次,公众的积极参与是一种零投资却能产生巨大效果的公众行为;再次,公众积极的参与环境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为政府分担了压力,减少了有关职能的运作压力。

三、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近年来我国相应的出台了多项针对环境问题进行有效保护与改善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政策仍旧无法有效改善当下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民众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更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1、公众的环保意识较低,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欠缺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程度上存在很大区别。学历高、文化层次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城市居民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意愿比较强烈。而学历低、文化程度低(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居民所呈现的则是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过度依赖政府。由此可知,我国在环境保护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往往存在缺乏公众参与的情况,在实际的环境保护过程中无法形成全国性的民众号召响应,政策在贯彻的过程中往往无法有效落实,无法进行合理切实的政策宣传与环境保护的宣传。

2、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致使公众面临不同的现实问题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公众更多关心的是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等迫切问题,因而环境问题较难进入普通公众的视野,由此就大大降低了公众参与程度。在防止“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中往往还会出现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的负面参与。例如:公众为了个人的眼前利益或局部利益支持当地政府作出的明显有害于环境的决策或者纵容和支持企业领导为降低生产成本而采取的明显违反国家环保法律和政策的行为。公众的“负面参与”将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中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

3、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遇到制度

在宪法层面上,环境权利缺失,宪法中未赋予公民环境权,各项单行法则无法据以制定有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规定。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只有《环境影响评价法》配套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了具体可行的公众参与制度。环境保护的其他单行法仅规定了单位和个人检举和控告相关污染的权利。而这类规定也只是一种事后救济,并不是公众参与的首选。对于公众如何实施检举和控告的权利,还缺乏相关法律规定。

四、提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

1、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培育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立足学校阵地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环保教育,通过培育在校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影响到家庭成员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高校学生中深入传播环境保护知识,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有效路径和重要性。其次,立足社区平台开展经常性的环保宣传教育。街道及社区是公众经常聚集的平台,也是宣传践行环境保护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发挥基层环保干部及环保爱好者的作用,摆脱公众在环境保护上的“政府依赖性”。再次,立足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经常性长期性的宣传教育。另外,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环境保护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各职能部门网站的宣传功能,也要充分发挥微博平台的作用。

2、通过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

公民通过各种形式包括参与环保活动的自我保护,也是使公民的环境权真正得到实现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可以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不再把环境问题完全推给政府。当公众的参与产生明显的效果,公民的环境权益受到切实保护的时,就能够进一步激发公众环境保护参与的热情,从而逐步实现使环保运动成为全社会共同事业的目标。

3、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

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我国制定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一般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往往存在过于原则化的情况,这就给我国环境保护造成了一定阻碍,也给我国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过程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所以,必须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立法,为我国公民参与各项政策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为公民参与进行完善化的管制与保护,进一步维护公民在参与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其次,通过将法律法规进行实体化建设,将各项环境管理制度中的具体规定通过合理的方式普及到每一位群众身上,让民众了解到这些法律法规的效用及重要性,从而形成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琳,张云峰.《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意义分析》[J],《学理论》,2015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