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影视行业现状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行业现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影视行业现状分析

第1篇:影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保险经纪;经纪人;业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F8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保险经纪行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自2000年开始批准成立了第一家保险经纪公司,经过12年的发展,保险经纪行业从“在摸索中经营”到“遍地开花、蓬勃发展”,至2012年底,保险经纪机构主体的数量由2000年的3家,增加到434家;通过保险经纪渠道实现的保费收入(简称“经纪保费收入”)已达到421.06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原保险费收入的2.72%。

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2005-2012年的行业数据,保险经纪行业的整体规模较小,经纪保费收入占保险费收入比例尚不足3%,且从2005年到2012年,这一比例不断波动,但整体趋势向上,说明保险经纪行业对于保险市场的参与程度在逐步加深;从行业整体佣金率来看,2010-2012年,我国保险经纪行业的整体佣金率已稳定在15%上下,与国际经纪行业佣金水平相当。

目前,保险经纪行业整体处于主体数量与平均产能“双增加”的良性发展阶段,即主体数量增加、经纪机构平均产能增加。2005年,经纪机构平均产能为RMB395.5万元(268家),到2012年,经纪机构平均产能为RMB1467.3万元(434家)。但是,保险经纪行业的发展不平衡,集中化程度较高。按佣金收入排名,前10家公司的收入占市场总收入的比例达46.5%(2010年),但从整体趋势来看,集中度逐渐下降。从市场实践来看,在大型项目财产险领域,保险经纪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工程险领域,据估计,已有约50%的大型工程项目的保险费收入,是通过保险经纪渠道实现的。

二、保险经纪人业务模式现状分析

我国保险经纪行业的发展历史较短,对保险经纪行业的专业作用的认知不够深刻,大多数保险经纪人对自身功能定位过于简单,未形成有效的、突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运营机制。尽管如此,在我国的市场环境下,各保险经纪主体也分别建立了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业务模式。

(一)“资源集中控制”业务模式

保险经纪人充分利用自身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大型企业所具有的垄断和强制优势,通过集中控制保险资源,实现业务收入。如目前部分大型企业(如电力企业等)设立的全资公司或控股公司,其通过内部管理体制,来保证其所属保险经纪公司业务来源的稳定性和排他性;又如专注于教育领域的某经纪公司,由于多数管理人员具有教育行业背景,故在教育领域具有他人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资源集中控制”业务模式下,具备有明显的优势。其一,可控制的大量保险资源是业务发展的根基,只须保证其保险资源的持续性,其业务可随之而发展,生存问题无虞;其二,经纪人可集中精力于自身领域内的业务,可增加其在该领域的专业积累,在向相关性较强的市场型领域拓展业务时,也具备一定优势。

但是,这种模式也具有明显的弊端。首先,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在纯市场业务开拓方面的实力较弱;其次,业务局限在相对狭窄的范围内,对新型业务的接受能力低,缺乏足够的市场型人才和灵活的市场应对策略;第三,由于在管理上受制于“母公司”的管理体系,难以引入适应经纪行业的管理体制,往往使得经纪人在管理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市场化”业务模式

保险经纪人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广泛参与市场上多种类型的业务,主要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赢得业务发展的机会和资源。事实上,在国内特殊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下,有时“市场化”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自由竞争,而是一定范围内的有限竞争,通过相对公平的商务竞争,优胜劣汰。市场排名靠前的江泰经纪以及一些外资经纪是这一业务模式的代表。

“市场化”业务模式下,有利于锻炼和提高经纪人的综合实力,有助于从竞争中借鉴和学习得以成长和提高;同时,市场化的公司具有较强的市场敏感性,更加熟悉市场的运作,所拥有的综合性人才相对更多,业务经验的积累更加丰富全面。

这一模式最大的不足在于,业务经营的不确定性大,稳定性较差。由于多数项目需要通过竞争来实现,故业务规模往往具有较大的波动,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面临生存危机,故按这一模式发展的企业往往已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积累。

(三)“自留地”业务模式

国内大多数经纪公司的经营均属于这一业务模式。在《保险经纪机构监管规定》修改(2013年4月)之前,我国保险经纪机构设立的门槛较低,导致产生了大量的小型公司,由小型民企甚或个人投资设立,这些公司依靠自身掌握的有限资源,通过私人关系获得业务,但进一步发展的能力不足。

这一模式的产生,根源于经纪行业发展初期阶段,社会对于保险经纪人缺乏深入了解,从而导致“介绍业务赚快钱”的短期投机心态蔓延,机构纷纷设立。当市场竞争加剧,无法再维持原有业务时,业务规模将逐渐萎缩,从而导致公司逐步退出这一行业。

从行业发展来看,这一模式挤占了“市场化”经纪人的生存空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竞争。但由于其持有短期的“投机赚钱”的心理,不能充分发挥经纪人的社会作用,也使得社会对于保险经纪行业产生了错误认知。

在上述三种业务模式中,从数量上看,第三种业务模式的经纪人属于多数,但从业务规模和可持续性来看,第一种和第二种业务模式占据主要地位,且将具有更加长远的发展。

三、保险经纪人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所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社会人文风险、人身健康风险等越来越复杂,呈现多样化的态势,这将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对于风险管理的需求也逐渐增多。保险经纪人应根据社会风险管理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保险经纪行业未来的发展有如下三大趋势:

(一)“集团化”运作

随着企业风险管理意识的提高,单一的服务已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复杂的风险管理需求,为有能力向客户提供一个全面的“风险解决方案”,须将相关领域的技术资源加以整合,而“集团化”经营可更有效地实现资源的整合,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同时,集团化运作是经纪行业马太效应的具体体现,有助于提高市场整体技术水平,提升专业化服务的能力。目前,中国保监会已批准设立了3家保险中介集团公司,还有多家经纪机构提出了设立中介集团的申请。

(二)“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在经过粗放经营阶段之后,部分保险经纪公司已开始意识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而作为为客户提供“量体裁衣”服务的保险经纪人,“服务创新”是保持其技术先进性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不断提供相应的“创新型”解决方案,既满足了客户对于风险管理的要求,也从客户需求中学习,提高了应对个性化服务需求的能力。如有的经纪人通过在农业、林业保险方面的创新服务,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广泛赞誉。2013年3月,中国保监会公布《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发挥保险经纪公司促进保险创新作用的意见》,肯定了保险经纪人在促进保险创新方面的作用,并希望通过保险经纪人的创新能力,增强保险市场的活力。

(三)辅助政府社会事务管理

在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日趋完善的经济体制和不断转变的政府职能,使得政府不断调整管理理念,通过市场化、商业化的手段来辅助其行使管理职能。在保险经纪人的运作下,将政府社会管理中出现的风险,通过商业模式进行转化,这一方式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如有的经纪公司为解决医患纠纷,与卫生部门协调联系,推广了“医疗责任保险+事故调解”的模式,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冲突,起到了很好的社会管理效果。

四、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础,同样,进一步发展保险经纪行业也必须从大局出发,紧密配合政府经济社会管理工作的布局,充分发挥其社会风险管理的作用;坚持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坚持创新服务的机制;通过市场的充分竞争,使保险经纪行业在压力下生存,并作为不断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通过不断提高保险经纪公司的专业性,培养熟悉我国国情的经纪人专业团队,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管理团队,提高市场消费者的信心,以创新不断推动保险经纪行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强,.关于保险经纪机构业务经营模式的思考[J].上海保险,2011(9):42-46.

第2篇:影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

一、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所走过的历程,特别是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000年出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高校英语专业应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教育部高教司文科处原处长阎志坚指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一种模式,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各类民办高校的外语专业进行了许多尝试,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培养模式,显示出“多渠道、多角度”态势,主要有“外语+专业”、“外语+专业方向”、“外语+辅修”、“外语+外语”等模式。

二、社会对英语专业毕业生需求现状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信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也是一个智力与人才竞争的时代。人们在经济、商贸和科学技术各领域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英语在其中起着主要的桥梁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其经济发展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此也对英语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体如下:1.单纯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为零。2.90%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商贸相关的工作。3.我国商贸外语人才缺口巨大。根据2009年国家商务部人才需求预报,有五类人才紧缺:跨国贸易、跨国投资、跨国金融、跨国营销、跨国谈判。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如何改革高校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又懂得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问题。所谓相关学科,涉及科技、外交、经济、贸易、法律、新闻等学科领域。为了培养“语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教育应当改革传统的教学机制和单一的教学模式,打破以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和通用英语一同构成英语教学与研究的主流。

三、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自我认识不够,就业期望值过高。

大部分英语专业毕业生认为大城市更加重视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不愿意到缺乏英语人才的欠发达中小城市就业;有些毕业生在各种选择和诱惑面前不知所措,或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就业期望值过高;还有的毕业生与其他找到较好工作的同学攀比,好高骛远,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愿意从较低的职务做起,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影响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2.毕业生英语实际能力偏低影响其就业。

在举国学习英语的热潮下,现实中发现很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低下、高分低能的现象:四六级考试拿到600多分,但无法正确书写英文信函;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和外宾们交流时,连最基本的礼貌用语都说不出来;更有甚者,英语专业的本科生,都不敢张口和老外们直接进行对话;一部分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环球时报》上刊载过一句话:对于一些英语学习者而言,学了好几年英语,却连熟练地和外国人打电话都是个问题。

3.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大学生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大家都去找条件优越的岗位,而普通岗位或层次低的岗位却无人问津。这不仅是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问题,其他专业的也是如此,只不过又是纯英语专业又有优越条件的岗位更是凤毛麟角。

四、面对这种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练好基本功,打好基础,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程教授说:“学英语最重要还是要把语言基础打牢,只有真正把英语学好、学精,才能谈得上就业甚至将来的发展。先练好基本功,才能在此基础上掌握实际运用的能力。英语,不仅仅是一门工具。”脚踏实地,勤学苦练,这才是学习英语最基本的要求,每个英语学习者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2.扩充知识面。

在谈到如何应对众多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冲击时,一名来自某高校英语专业的大三学生坦然承认这种压力:“现在很多英语专业学生基本功学得不扎实,而非英语专业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却在不断提高,这样在就业选择时,那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们将具有更大的优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个方面都在逐渐与国际接轨,英语的涉及面越来越广,用人单位需要既懂英语又懂其他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因为他们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国家也需要这样的综合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专业的学生就需要将英语学透、学精,达到一定的高度和层次,同时还要能够了解或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如对外贸易、企业生产、旅游导游等,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开拓就业面打下基础。

此外,民办高校要在抓好在校学生学好英语基本功的同时,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在其他专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以后多方面多层次的就业选择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3.调整就业目标。

追求高层次的工作岗位是每位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但理想总归是理想,能够实现更好,如果不能实现只是幻想。幻想实现不了的时候,我们总要放低要求看看自己的真实水平,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甚至降低就业标准也许会有一些更好的选择。

4.转变就业思想,提升就业能力。

我们共同努力是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外在条件,大学生自身的状况是提升就业率内在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注重培养自身就业能力,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了解人才市场规律,把握和利用一切提升就业能力的机会,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特别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学院的高度重视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只要我们转变观念,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勤勤恳恳,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会得到改观,到那时,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想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应该不会太难。

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拥有了“学历+技能”才是最有实力的赢家。民办高校的领导们似乎看到这点市场需求,他们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拥有学历证书,更重要的是拥有职业资格证书,从民办高校出来的学生是一种专业精、技能广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如此,他们的心态也跟公办院校的“天之骄子”们的心态不同,脚踏实地促使他们在求职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Harvey,L.&Knight,P.Transforming Higher Education[M].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Inc.,1995:159-164.

[2]Mel Fugate and Blake E.Ashforth. Employability:The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14-38.

第3篇:影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民族影视;发展历程;现状分析;云南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9日

云南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因此云南具备特殊的文化以及人文气息。少数民族的文化更加具有特色,从而让云南也成为了非常著名的影视文化基地。在云南地区,由于近年来的影视行业发展迅速,在全国的范围内引起了很大的响应。云南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以及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让这里成为了影视行业发展的沃土。因此,本文将以云南的地域风光以及人文气息作为研究的主线,从而分析云南民族影视的发展历程,并且对其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一、云南民族影视发展历程分析

云南虽然是我国的边界城市,但是在影视行业发展过程中,却是与影视行业一起成长的。在云南民族区域内,诸多的影视制片厂等,曾经坐落在这里,并且在解放初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在影视方面有着诸多的贡献。对于云南民族影视的发展,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时候,由于合作方面的需要,电影最初是由法国人带到云南的土地上的。随后,开始有了第一家电影院,并且是云南最早的电影院,也是中国最早的电影院。因此,在我国,云南的影视行业历史是相当古老而具有典范意义的。期间,云南的昆明则成为了我国影视的中心基地,更有好莱坞方面拍代表入驻昆明,进行相关的工作。解放以后,云南也不断制作出相关的影视作品,并且建立电影制片厂,从而一直发展到现在。总之,从云南的影视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云南的民族影视在我国影视行业具有一定的地位,并且具有渊源的历史底蕴。

二、云南民族影视优势分析

影视行业在某个地域的发展必须同时具备两个非常优势的特色,才能够让影视行业快速在某个地域内生根发芽,从而快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而对于云南而言,不仅具备良好的自然风光,由于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又有非常好的人文气息。因此,云南才能够成为我国影视行业兴起较为迅速的地区之一。

(一)云南自然的风光和景区优势。云南是具备大自然赋予的天然地形和美丽的风景,云南境内不仅有奔腾的大河,更有茂密的热带雨林。具备丰富的原始气息,让人们能够最真实的贴近大自然。同时,云南还是一个四季特点非常鲜明的地区,如果在云南,会能够体验从北自南的一路风光。丰富的自然风景以及复杂的地貌,让云南自身就充满着一种神秘感。此外,云南的气候十分适宜,人们居住非常舒服,适宜不同行业在此进行发展。对于影视行业而言,取景非常重要,而云南的自然风光为影视作品的取景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从而成为影视行业发展的优势元素之一。

(二)悠久的民族历史优势。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具有悠久的民族发展历史。历史底蕴是云南地区一个非常显著的优势,在影视节目录制的过程中,经常会联系当地的少数民族,去了解民族的历史,从而建立非常丰富的影视题材。现代诸多影视作品中,都能够找到云南少数民族的痕迹,很多题材甚至也都是通过少数民族的历史演化而来,从而造就了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以及神秘气息。渊源的历史,必然会伴随着些许神秘的气息,让人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去体验传奇的历史带来人们的喜悦和惊讶。民族的形成以及在云南这片土地上发生的诸多事情,都给影视的制作带来了诸多的内容和灵感,也让云南的民族历史开始不断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让人们去深入了解一个地域的特色和历史,采用影像画面的方式是最直接也是最为深入的方式。因此,基于云南的悠久的少数民族历史,从而让影视行业在此也有了坚实的来源基础。而影视的效应也同时影响到了云南的本土风情,让人们通过影视更加了解云南的民族历史。

(三)丰富的文化底蕴优势。云南是我国比较古老的地域,这里也是人类发源最早的地域之一。独特的地缘风貌造就了这里独特的民族民风以及自然风光。云南地域有着古老的山脉,绵延的长河。自然古朴的气息是浑然天成的,这里的居民有着朴实的性格。其中,古老的民族发展历史,让云南成为一部我国少数民族的自然历史画卷,这里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原始而淳朴的气息。这里人民的可爱以及朴实,让游人们感受到人文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从而实现天然的秀丽风光。

三、云南民族影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各个省区也开始了自己的自然发展态势。由于云南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优势,因此也特别适合影视产业在这片土地上进行发展。因此,现如今云南地区的影视产业发展迅速,成为了我国影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影视基地建设呈现多样化。云南目前已经开始了更多的影视基地的建设,影视基地的建设,让云南的影视行业有了更好的发展。建立影视基地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的重要性。而随着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又基于云南现有的风土人情,让云南成为了现代化影视基地的沃土。首先是云南的自然风光,焕然天成,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改造,就可以实现影视取景的直接取材;其次,这里具有丰富的人文风情,云南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具备丰富的风土人情,从而为拍摄记录类以及民族类影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云南自身就是影视的先驱,这里曾经是最早的电影院设置点,法国人将电影第一次带到了中国就是从云南才开始的,而在抗日时期,这里依然是我国电影的聚集地。因此,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云南现如今建立了诸多的影视基地。

(二)云南地域特色题材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以上对于云南的地貌、环境以及人文的分析,不难看出,云南是独具地域特色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人文物美,这些都成为了影视拍摄的原材料。随着影视业的不断发展,好的题材越来越少,从而让影视的题材陷入了窘境,并且很难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新的题材。但是,云南的地域特色给诸多的影视人们带来了灵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和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而这些未知的题材,都将成为观众们独有的享受。在了解这片土地的同时,充满了对于云南的向往。而云南的发展和独有的自然条件,也让基于云南特色的影视题材越来越多,从而成为了影视荧幕上的新看点。云南地处我国南方,这里的自然风光原始而富有生气,这里的人文神秘和古朴,让诸多人们产生好奇心,从而在影视呈现方面,也越来越多的实现了荧幕形象的转换。就在2013年,湖南卫视非常火热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也选择了云南作为以此旅行的目的地。云南的普则黑的热情好客,普则黑地区的风土人情,极大地吸引了观众们,从而让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云南地区。

(三)积极为影视创新做出贡献。随着云南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不断为影视行业做出贡献。凭借自然地域的优势,基于自身的题材越来越多,并且收到了观众的好评。也因为如此,云南地域的影视行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创新方面,基于云南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拍摄题材越来越多,尤其是关于少数民族的影视题材,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在历史悠久和浓厚风土人情的土地上,这些素材是非常值得应用到影视作品中的。观众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到了遥远的云南的风土人情,而云南人民也愿意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展现给更多的人们,让人们能够充分了解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总之,云南的影视产业越来越发达,也逐步成为了我国影视行业的中流砥柱。

四、结语

通过对云南民族影视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在云南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历史的感染下,云南作为我国影视行业的一份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云南独特的自然风光,为影视行业拍摄的取景奠定了非常丰富的基础。而这里的民族特色,也成为了很多影视题材的灵感来源之一。在影视行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云南也开始了接轨的方向。多个影视基地的建立,更好的方便了影视行业在这片土地上的发展。而基于云南本土特色的内容也逐步成为了影视画面的主流。影视的魅力在于通过影像画面,让人们更加深入的去了解一片土地的人文和历史,而云南影视的发展,也正是通过影视的方式,来向全国人民展示丰富而具有特色的云南热土。

主要参考文献:

[1]曾耀农.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9.3.

第4篇:影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校;影视动画教学;改革;发展;问题;策略

目前我国已经针对影视动漫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是由于影视动漫产业属于一个新兴的行业,影视动画专业也还处于探索的教学阶段,导致我国的影视动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加强对高校影视动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影视动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影视动画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仅供参考和借鉴。

一、当前我国影视动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的专业定位偏差。很多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影视动画的专业性,导致影视动画专业的发展思路还不够明确,现如今影视动画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于影视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也不是很准确。很多高校在制定影视动漫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时,并没有结合行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导致影视动漫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

(二)师资队伍质量差。高校的经济条件直接影响了影视动画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很多高校在影视动画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投入的资金较少,在教学设备的购置上投入的资金也不足,导致影视动画教学一致沿用以前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影视动漫的技能培训和知识讲解主要在校内开展和完成,并不利于影视动漫人才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不全面。一个合格的影视动画专业技术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还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高校在对影视动漫专业进行课程内容设置的时候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的划分,并安排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学。但是,由于我国影视动画专业教师匮乏,导致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很难有效开展,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就难以全面的开展。

(四)理论知识过于缺乏。就目前我国影视动漫行业的发展来看,在影视动画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影视动画教学的理论研究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导致我国的影视动画教学水平受到一定的制约。我国的影视动画专业起步较晚,教育体系也不够完善,导致影视动画的教学理论知识匮乏。

二、高校影视动画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一)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首先,要实行教学方法改革,在影视动画专业的整体课程改革中,将企业实战项目作为主线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同时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情景教学方法,并设置相关专业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完成学习任务。最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验证所学知识;其次,要及时改革考核制度。将影视动画专业的考核由笔试变为上机考试,并且增加作品展示、实际操作、答辩等考核形式,抛弃原来纯理论的考核内容,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形式,注重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设计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此外,由于影视动画行业的工作具有流程化特点,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别关注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培养雄厚的师资队伍。影视动画教学事业的发展和壮大需要雄厚的影视动画师资队伍,只有师资队伍强大了,才能促进影视动画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整体进步和发展。影视动画师资队伍中教师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影视动画专业课程的有效开展受到影响,因此,学生就难以展开影视动画的全面学习。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如今迫切需要建立这样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为影视动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同时也为学生们提供更为全面的教学。

(三)强化实践教学。影视动画专业的学习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大量的软件使用,因此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实用性不高的软件学习内容可以适当删减,腾出时间去学习实用性强的三维动画光效技术和三维建模技术等操作,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符合市场需求。但是这些学习并不可能一蹴而就,他需要一个慢长的磨练过程,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加大实践能力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老师应该提供更学生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四)强化理论教学。任何学习,都需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而影视动画的理论知识就是影视动画专业学习的基础。打好基础,学生才能领悟到影视动画学习中的精髓,并在学习中不断的开拓自我、升华自我。那么老师对于教材的选择就要严格把关,进行筛选,如果可以,应当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对于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和增加一些与当下行业动向相关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并将动画运动原理、合成理论、场景与布置以及特效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全新的动画教学体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影视动画教学水平将影响到影视动画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形势。在其发展的初期,就目前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将有效的推动影视动画这一产业在未来的日子中顺利前行。并在改革中,专注于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提高影视动画的教学水平,设计出人们喜爱的动画作品,推动我国影视动画的发展进程,让我国的影视动画水平也能与其他发达国家比肩而立。

⒖嘉南祝

[1]李倩.高校影视动画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科技展望,2017,03:355.

第5篇:影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中高职院校开设了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成为近几年发展速度最快的热门专业之一。与专业的热门成正比的是既能掌握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高应用能力的高职专业人才的紧缺,以及课程设置的不够完善。本文通过对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引发对该专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及如何有机衔接的一些深层次思考。

关键词:

人物形象设计 中高职院校 课程体系 现状分析

时尚是一种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充满幻想的生活方式,与时尚紧密相关的是服装,化妆,人物整体造型等。对从事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相关岗位的技术人才被称为“人物形象设计师”,该职业不仅需要具备高雅的审美情趣,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一项既需要专业性,又需要与市场接轨的新兴职业。

“形象设计”这一专业最早于美国兴起,随后在国际上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国也涌现了一批从事人物形象设计这一职业的人员,他们从业余到专业,从美容、美发、化妆等单一狭义的技能操作发展到整体的形象设计。除了个人形象设计师之外,还有从事影视形象设计、色彩顾问、私人衣橱整理、服饰设计搭配等多种形象设计岗位。

一.我国人物形象设计教育发展简述

“人形象设计”这一专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我国,最开始阶段人们的认识停留在把美容美发等同于“人形象设计”,认为是影视、文艺等行业的专属,只有影视明星才享有这一特殊待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物形象设计”已被越来越多的寻常老百姓所接受,市场对形象设计需求不断扩大,个人用于形象设计的费用日益提高,集美学、心理学、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美容、发型设计、造型设计乃至形体礼仪、个人气质、文化修养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人物形象设计应运而生。最新的调查表明:化妆师和形象设计师将成为未来最受欢迎的行业之一。

2004年8月20日,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了形象设计师这门新兴职业。2005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形象设计协会,2006年国际形象顾问协会中国分会筹委会正式成立,这都预示着中国形象设计行业正逐渐走向规范化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对于形象设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中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并成为我国近几年发展速度最快的热门专业之一。至今为止,许多中高职院校都设有相关的学科。

由于这是一门新兴专业,发展时间短,再加上受到教学硬件设施和师资软件等诸多条件的制约,毕业生的业务水平在刚步入社会时并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造成这一现象正是当前我国人物设计专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该行业是一个信息更新速度极快的行业,需要及时掌握时尚动态,设置更多针对性课程,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人物形象设计教育跟上时尚的变化,符合市场的要求。由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操训练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理论素质。所以,它的特性决定了该专业的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生硬的学习,还需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兼顾整体造型知识的灌输以及沟通和服务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一定要注重其系统整合性。

二.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一)中职学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课程体系应以开发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来开展

从中职一年级的文化基础课到专业技术基础课,再到中职二、三年级的专业技术课,现在多数中职学校还在沿用这种三段式的课程排列,其后果是造成知识前后不衔接,学生容易在学了技术基础课程后一年再来学习专业技术课时,之前的学习内容都已经忘记而影响学习效果。这样的课程模式固有的缺陷在当前社会人才缺乏的环境中日益暴露出来。所以,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就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中职对文化基础课程不够重视

在对高职的调查中发现,中职毕业生相对普高学生来说,在文化基础课学习上比较困难,主要集中体现在语文、数学、英语这类课程上。这种情况反映了中职学校对文化课程的不重视,同时也没有顾及到有升学需求的学生。由此可见,中职和高职在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要求上还存在一定的脱节,没有构建能有机衔接的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体系。

3.中职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设置的中职课程重点培养中职学生的就业技能,而容易忽视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是设计类行业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就不能走在时尚前沿,无法推动行业的发展。而中职教育中容易忽视的审美能力也是该专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专业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在课程体系制订时候的弊端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每年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设置教学课时,都希望每门课程能安排较多的学时数,让学生充分掌握每门课程所必学知识。可是总学时数是固定的,这就导致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课时很紧张。近几年似乎专业课时还在不断减少,学校只有从每门专业课程里面去挤压课时,压缩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无法按质按量完成课程教学,学生也学不到完整的知识。这样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每门课都学了一点,却没有一门是精通的。

2.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课程是紧跟市场需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要关心时尚流行式样、市场的技术和材料的更新,根据这些来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由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技能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既要有审美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又要具备造型技术能力,同时最好还能有经营管理能力。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该专业开设的课程并没有紧跟市场,更新技术,更谈不上引领潮流,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

3.课程体系缺乏特色

课程体系的建设最好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为区域经济服务。在调查中发现,普遍有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高校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化妆、服装、发型课时安排比较平均。这样容易导致培养的学生技能方向都差不多,很难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课程体系要与地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针对我省电视湘军的优势,开设一些符合我省经济发展特色的课程,比如重点开设影视类的人物造型设计,为湖南广电的电视台和电视剧组输送人才,让学生能尽快成长为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

4.职业实训课程的设置孤立单一

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主要是培养应用型设计技术人才。众多高校在强调应用型技术人才时,会考虑通过实训课程的安排来实现。于是就出现了某些高校在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的课程中设置一些就业实训课程要素,作为步入社会的前奏,来与社会的工作岗位进行对接。而实际上这种效果不好。职业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的方式。实训项目课程体系就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若能将培养某种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进行整合重组,构建新的职业实训课程体系并贯穿到整个高职学习当中,让学生能提前进入情境,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社会中的工作岗位,就能争取实现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三.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脱节的原因

由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从以上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的对比观察中就可以发现,中高职院校在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衔接上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高职院校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及各级教育部门对于人物形象设计这一专业没有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及分类课程标准,在这种缺乏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中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沟通整合机制。

高职院校在建立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上并没有充分考虑中职学校同一专业的课程安排和实训项目,中高职院校在人物形象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就存在较多的重复现象,造成了学生重复学习消费和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学习效率。例如:中高职的人物形象设计课程里都开设了专业化妆、美发技术等课程,这些在中职阶段就已经学习过的课程在高职叉需要重修,这种重复学习既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叉让高职的教师也不能组织有效的教学,对教学进度与教学目标的达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这些课程专业技能实训项目上的重复支出又给学生带来了不必要的消费。通过对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进行比对,重复率达50%。

(二)中高职专业技能实训项目设置错位

一是高职院校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是在理论课程学习完之后,在短期实习中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培训。甚至有些高职院校是在近几年才开设该专业,急急忙忙打着牌子开始招生,其实硬件软件都没准备好:实训I设备不足,专业教师严重缺乏,这些都不能将一个技能型专业办好。相反,一些中职学校经过漫长的办学历史积累,将专业通用技能、专业专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三个模块组成实践技能实训,并贯穿到整个中职学习过程中,这种专业技能实训项目的设置就导致了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的错位。

再者,中职与高职对于课程设置沟通太少,大家在专业设置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都从自身出发,而没有充分调查市场需求,忽视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更没有从职业教育体系这个宏观角度去思考不同教育层次课程设置该如何衔接。

由此可见,在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有必要明确具体教学内容与实施方法,使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更具有操作性,让中高职院校的课程能有效衔接。

(三)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分析

1.从审美性来讲,如何让这样一个具有很强审美要求的专业紧跟时尚的步伐,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中职学校在课程开设上更偏重如何适应就业岗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造成了学生审美眼光不高的后果。

2.从实践性来讲,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开设了化妆设计、服饰设计、美发设计、整体造型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对动手能力要求极高,同时还需要学生多进行观摩,拓展视野,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在这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学习前期进行了较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训的时间安排上比较集中在后期的短时间实习中,缺乏贯穿始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6篇:影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动画专业 高等教育 新兴产业

新世纪以来,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扶持。原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教育部等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从动画的创作、传播、市场、教育、资金、产业链构建等方面大力推动本土动画产业的发展。

动画产业是一个新兴的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动画产业而言,优秀人才的培养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数量和总体招生规模的不断攀升,也正好迎合了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的学生,笔者跟随老师对全国范围内本专业的设置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本专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相对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期为动画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动画专业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国家对动画行业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在这一形势下,艺术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甚至理工类院校纷纷开设了动画、游戏、数字媒体等实用性较强的艺术类专业。

按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性质划分,可分为美术类院校、综合艺术院校和其他综合院校。其中,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清华美院、西安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等属传统的美术类院校,均开设了本科动画专业;综合艺术院校则包括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吉林动画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国家及地方艺术类院校;同时,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综合类大学也开设了动画相关专业。①

由于这些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专业背景各不相同,他们在动画专业建设上也各具特色。美术类院校更多地倾向于基于美术创作的动画教学;综合艺术院校则注重依托其原有强势学科,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依托原有电影创作的雄厚的实力、中国传媒大学依托原有电视创作的深厚的基础;理工类院校诸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则依托其原有的计算机和图形图像学的实力,推动电脑艺术创作的专业建设。诸如此类,这些院校都是基于其原有的专业特色来推动新增动画专业的建设。

二、 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势

迄今为止,我国动画类专业主要分布在四类学科目录下:艺术设计类、美术类、影视传媒类、计算机类,其中艺术设计类占了较大的比例。这些动画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大多是依据所在院校原有的学科优势来设置的,这就使得我国动画专业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综合性、跨学科性的特征。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具有独立动画学院的院校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一些开设此专业较早的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吉林动画学院等几家动画教学与科研基地。这些学校同时也都有各自的办学优势,如中国传媒大学的传媒综合学科优势、北京电影学院的传统电影美学教学基础、中国美术学院的美术基础教育优势以及吉林动画学院的产业化办学思路等。这些院校原先具有的不同优势条件,使得在各校就读的动画专业学生有着各种不同的学习氛围。比如在中国传媒大学就读的动画学子深得该校传媒优势氛围的熏陶,对影视语言、视觉传达以及电视类型片的理解和感悟更为准确;在中国美术学院就读的动画学子的美术功底了得,对国画中写意、情境的挖掘就更加深入;在北京电影学院和吉林动画学院学习过的学生对其校园内浓郁的实践创作氛围深有体会。这些学科优势在某种程度上为各高校刚刚起步的动画教育打下了一定基础,使特色办学、多元化动画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

2012年,教育部、文化部启动了“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实验班”,旨在探索动漫高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由此改变专业人才不足对行业发展的瓶颈制约。由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三所高校组建成的跨校联合体,将每年选拔20名左右的本科生进入实验班,采用名师指导、小班教学、工作室制和参与影视制作,以及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计划从2012年开始招生,共招收4届②。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底蕴深厚、基础厚实,中国传媒大学的数字新媒体动漫技术全国领先,北京电影学院动漫教育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此次试行的联合培养动漫高端人才跨校联合体,是校校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有益尝试。这样的跨校联合体,可以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形成人才培养合力,有助于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动漫高端人才。

三、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师资学科背景单一,亟待补充复合型师资

教师的教学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某几类课程上,典型的是美术造型类课程、动画原理与设计类课程、影视视听语言课程及计算机动画类课程。总体来看,美术造型基础、动画原理与设计、计算机动画这三大类课程的教师人数大致相当,而教授其他类课程的人数则较少。从学生角度来看,普遍对影视视听语言类课程、设计和设计思维类课程的需求较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授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诉求还存在较大差距。③

笔者在调研中还发现,半数以上的院校表示有想开设但无法开设的课程,特别是实践应用类的课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复合型师资缺乏。动画专业的复合型教师是把艺术和技术有机结合的创新型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知识,能把工作中的直接经验、最新技术和成果用于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此,笔者认为,大学多引进吸收一些复合型教师或者多学科背景的教师,是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专业创作平台缺乏,专业实验室和教授团队有待搭建

作为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在动画的专业建设中,自然不能缺少专业的创作平台。不同于一些传统学科,动画专业对计算机及相关创作设备的依赖性强,而这些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是非常迅速的,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时刻关注此领域的动态,为教学提供行业内较为尖端的专业创作平台。

总体来看,虽然不同院校之间的专业设施差距较大,但大多数本科院校均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专业创作平台,如普通的PC机房、手绘教室、多媒体实验室等。可以说,这些基础设施保障了学生最基本的创作需求。如果想要建设一流的动画类专业,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其创作平台也必须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全面的创作支持。

但是,绝大多数院校在专业创作平台的建设中都未做到这一点。有些院校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机房,但除了机房外,再无其他设备,而且机器全部都是基于PC创作平台的。也有些一些院校因为条件所限,只为学生购置了极为简易的创作设备,学生利用这些简单的工具,如何能创作出专业级的优质作品?甚至有些院校还使用着那些早已淘汰了几代的产品,于是,学生也只能在教学中学习那些早已在市面上淘汰的知识和技术,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创作平台建设不好,如何要求学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呢?

(三)毕业生普遍就业于媒体行业,创作作品的应用领域需要拓宽

动画创作的应用领域在媒体行业内较为普遍。中国传媒大学西校区是依托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打造国际影视传媒行业领先的聚集地,与北京CBD商圈连为一线。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或者仍在读的学生,都可以在西校区的产业园申请成立工作室,利用学校的传媒产业优势来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众所周知的网络经典短片剧《功夫兔与菜包狗》的工作室和手机APP《声声》的创作团队就坐落在这里,这是动画专业优秀教师和创业学生率领的实训团队,为专业学生的实操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而大多数院校很难提供这样的媒体创作环境,造成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脱节。院校依托的整体行业环境可以不同,但无论何种背景都应该有步骤、有计划地向媒体行业倾斜。对于媒体行业平台的打造,也是动画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除了在媒体行业中有动画创作作品的身影,近年来在房地产行业营销、网络产品营销等领域,也逐渐显现了动画创作作品的优势。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动画专业的教学应当逐步与这些领域衔接起来,建立校企合作平台,走“学、研、产”一体化之路,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宽毕业生就业领域,为动画专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

结语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动画教育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为促进我国动画专业教育的发展,高校应该进一步对动画专业进行剖析和探索,进一步明确教育方向,强化基础教育,突出特色教育,重视实践能力,打造高端、复合型的教育模式,同时,也要重视与业界的对接。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动画专业教育的发展会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让动画专业高等教育得到有序、规范、持续的发展。

注释:

①数据主要来源: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2年统计数据.

②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新闻http:///article/20607.

③数据参考中国动画年鉴,2011.

参考文献:

[1]覃平,庞松鹤. 通过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J]. 高教论坛,2012(12).

[2]赵鹏. 动画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实践的对接[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3]韩明勇. 浅议中国动画产业人才培养[J]. 中国轻工教育,2011(2).

[4]牛冬冬. 学步中的困惑[D]. 陕西师范大学,2011.

[5]冯毓嵩. 我国高校动画专业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第7篇:影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影视贸易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市场化起步阶段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陈凯歌、张艺谋以其《黄土地》、《霸王别姬》及《红高粱》、《活着》等一系列反映民俗的影视作品代表中国电影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中国电影业发展开始在国际上受到关注。但这一时期的中国电视市场多被日本,美国等一些国家的译制片所充斥,电视业的发展仍在萌芽阶段。

(二)低谷阶段

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这一阶段是近代中国电影业的低潮时期,政府对电影行业的审查机制甚为严格,同时,电影业和电视业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电影娱乐业受到了电视文化的强烈冲击。伴随着电视机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大批量的,形式多样的电视作品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中国影视业与外界的交流减少,体制落后,影视贸易发展履步维艰。

(三)迅猛增长阶段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影视娱乐贸易进入了迅猛增长的新阶段。2003年至2005年,我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分别为5亿,11亿和16.5亿。仅2006年一年我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已达19亿,超过了国内票房收入(28亿)的2/3。以古典题材、义侠主题、异恋故事、武打桥段为表现手法的中国电影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好评。《英雄》、《天下无贼》、《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二、中国影视贸易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影视娱乐贸易的发展状况

影视贸易是文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中国以8500亿美元的外贸总额成为世界贸易三强之一,然而,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对外贸易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2006年,根据文化部出具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文化贸易的进出口比例大约是10:1,存在着巨大逆差。以中美两国间的影视贸易进出口对比为例,截止到2005年,中国从各种渠道进口的影片4332部,美国影片占到40%到50%;中央电视台和各地电视台播放的外国影片4000余部,40%以上是美国的;在电影院放映的211部影片,53%是美国片;5年当中以分账方式进口的影片是88部,美国影片为70部,占80%,而中国出口美国的影片和电视剧却屈指可数。我国目前影视贸易的逆差现象仍然严重存在。

(二)中国影视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影视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从体制上来讲,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影视业到底是作为一种宣传工具还是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一个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由于既缺乏政治保障和体制保障,又缺乏产业运作的经验,中国影视至今仍处在“产业化最初级阶段”。而计划经济带来的垄断、保守、僵化、消极和“反市场”规律等一系列“前产业化初级阶段”遗留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影视贸易的正常发展。总体来看,我国影视业整体发展速度滞后,经营水平较低。

2.我国影视娱乐产品出口竞争力不足

影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通常用贸易竞争指数来衡量。贸易竞争指数是指一国某种产品的净出口值与该产品进口值和出口值合计的比值。若该比值为正值,表明是净出口国,若该比值越接近1,说明国际竞争力越强。

以2001年中国加入WTO,影视贸易发展的国际范围空前扩大这一年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此年度,中国电影、音像制品的出口总额为0.3亿美元,而同年的进口额为0.5亿美元,贸易竞争指数为-0.376,2002年贸易逆差进一步恶化,贸易竞争指数下降为-0.758,贸易差值是-0.382。我们与称霸世界的美国影视的出口额根本无法相比,就与相邻的韩国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据韩国文化观光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02年韩国文化节目出口额达2881万美元,进口额达2511万美元,实现顺产370万美元,与2001年相比,出口增长22.8%。尽管近几年这一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影视产品现在的出口竞争力仍然非常低。

3.我国影视产品所占国际市场份额较小

目前,传播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为美国和西方国家所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生产的电影只占全球6%到7%,却占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1995年,中国进口大片平均票房都在400至500万以上,观众上座率平均达50%,1/3的放映时间、10部左右的影片,创造的是50%左右的票房收入,而2/3的放映时间、100部左右的国产影片创造的票房收入也只有50%。而中国电视在1999年对外销售的总收入只有0.21亿美元,这对于全球每年上百亿的电视贸易额来说,简直有点微不足道。

4.我国影视作品国际营销手段单一

当前,我国影视产业最缺乏的是把影视产品当作一种商业产品进行营销的理念和方法。就市场营销水平而言,中国影视行业不仅远远落后于好莱坞,而且与国内多数其它行业也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国一直注重电影的意识形态教化作用,对于市场需求考虑较少,更谈不上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研究;另一方面,电影在不同市场会出现文化贴现现象,加之海外观众因为对中国文化缺少了解,在一定程度上较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的时候,要尽量拉近与海外观众的差距,注意采用国际性的营销方式对本国视听产品进行宣传。

5.我国影视产业融资体制不完善

我国影视产业融资体制不完善,受经济实力和体制制约等方面影响,我国影视产业的组织形式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普遍缺乏竞争力。影视单位既缺乏丰富、独立的经费来源,对于自主支配经费的使用权也有很多限制。在影视产业起步较晚的前提下,大多数影视经济核算都有不真正实行,运行过程中没有利益激励机制、风险约束机制、竞争机制等问题;影视经营单位在融资方面的管理上都存在着行政化与非产业化,这就造成了资金融通的低效率。特别是文化体制使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行政隶属关系尚未真正打破,政府与影视经营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尚未理清,政府主导经济代替市场配置资源,过多地干预影视经营管理,经营者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这些问题都给影视产业的融资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6.我国影视娱乐贸易法制保障制度不健全

电影产业的促进政策仍然缺乏相应的前瞻性、稳定性、系统性。产业主管部门还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电影产业在税收、基金等方面在事实上还不是一个能够享受优惠与促进政策的优先发展领域。电影投资规模的扩大、电影产业规模的扩大都还缺乏法规政策的鼓励。与2003年和2004年频频推出影响巨大的产业改革政策相比,2005年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在产业政策方面的深化与推进动作已经明显减少,但《电影促进法》等相关法规政策仍然处于难产之中。

三、提升中国影视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快影视娱乐文化体制改革

1.体制革新是振兴中国影视的根本动力

体制革新是解决制约影视发展各方面问题的关键。推进影视产业的发展必须按照国际市场的规律和影视自身的规律,从突破体制入手,努力深化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规范市场规则,建立完善的现代影视市场体系。体制问题不解决,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就等于带着镣铐跳舞。

2.拓展中国影视的政策开放度

政府在体制改革的政策上应重点解决发行渠道不畅通、打击盗版力度不够、院线影院瞒报票房等制约影视发展的问题。要推进影视的投融资机制改革、审查制度改革、评奖机制改革、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改革、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等等,调动影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配置文化资源和市场资源。

3.建立完整的影视产业体系

影视产业体系的建立目标是形成一个产业环节贯通、产业整合完备的现代影视产业体系。拆除环节与环节之间,行业内、行业外、国营、民营、合资、外资之间的不平等障碍和间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分配资源、优化资源、提高效益,增强电影产业的综合经济实力。

(二)加强对影视娱乐国际市场的研究与开发

影视传播速度快,传播量大,覆盖面广,加强对影视娱乐国际市场的研究与开发才能从根本上把握这个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选择出适合发展的最优道路。

国际影视贸易发展的潜力是相当巨大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1980至1998年,印刷品、文学作品、音乐、视觉艺术、摄影、广播、电视、游戏及体育用品的年贸易额从950亿美元激增至3880亿美元。这个数字还不包括90年代多媒体、视听艺术、软件和其他版权产品的贸易。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表明:年进口影片在100部以上的国家达83%。而且,各国对进口影片的依存度普遍较高,国内生产量与国内放映总片数之比超过10%的国家也仅有30个,大部分国家严重依赖进口电影市场。另外,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境外进口电视节目,而且进口的数量占整个电视节目总数的百分比大部分在20%-50%之间。中国的文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都占据着较为领先的位置,为此,我们应该利用这种资源优势,更多的发挥强势文化的力量,从而带动整个中国影视娱乐贸易市场的发展。

(三)树立国际认可的影视品牌

品牌可以带来超额利润、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美好的市场前景,影视品牌可开发的商业价值极丰富:除影片的海外版权、家庭录像制品、电视播映以外,还包括与影片内容相关的图书出版、服装鞋帽、海报、珠宝、游戏、玩具、文具、日常用品、原声音乐和主题公园等。

随着中国影视市场规模的扩大,各地影视基地纷纷上马,打造“中国好莱坞”、“东方好莱坞”,口号一个比一个响亮,规模一个比一个宏大,但是鲜见中国的影视作品打入全球主流市场。中国影视产业貌似强大,但品牌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上却不见踪影。中国有优秀的人才储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素材资源,大型的影视基地,但唯一缺乏的却是精品影视品牌。2005年接近2000集电视剧因制作粗糙、质量低下不能面世。

(四)建立健全的推动影视贸易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在影视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仍比较缺乏,对影视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尽快的形成一套以促进影视产业发展为核心的、保障我国影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势在必行。这些政策中应该综合涉及包括与财政、税收、其他产业的融合度等相关内容,以及在进出口方面的政策和市场的规范管理等方面。

(五)加速中国影视娱乐业的综合发展

首先,要着力培养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影视文化市场主体,从体制、融资、管理等方面提高我国影视娱乐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扩大其在国际影视市场占有份额;其次,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参与和从事广播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业务;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我国影视文化产品出口的政策法规,鼓励我影视产品出口;再次,影视制作机构要努力推出高水准、适合海外受众欣赏口味的影视作品和节目,并树立我国的影视品牌;另外,要加强我国影视作品的知名度和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就要多组织参加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影视节展,在重点国家和地区举办中国影视节展活动,积极开展影视产品交易。

参考文献:

[1]俞志达.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3).

[2]尹鸿,詹庆生.2006中国电影产业备忘.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6,(2).

[3]唐榕.中国电影产业化如何前行.中国传媒网./.

第8篇:影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一)良好的道德素养。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会计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八个方面。如果用会计人员应具备素质和能力垒一座金字塔,道德素质必然是位于塔的最底部,为根基所在。如果一个会计工作者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那他的业务水平越高,就越可能给企业、国家造成更大的损失。“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作假账。”这要求看似简单,但在钱、权、利的诱惑面前能够不为所动,能够控制私心“一闪念”,却并非易事。会计人员应该具有法制观念、具有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二)立体的经济知识。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影视企业将面临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业务,企业要想在错综复杂的经济背景下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管理,以战略的眼光适时调整企业的拍摄制作、生产经营计划,而财务部门作为企业重要的管理部门,应该发挥管理的职能,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记账算账,因此为实现财务部门以上目标,必须提高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改善现在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管理职能的状况,培养具有战略眼光的兼具高水平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会计人员,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经济一体化给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作为高级会计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理解市场经济内涵、把握经济发展脉搏的能力。了解国际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形势,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理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关系,提高高级会计管理人员的经济政策的理解能力和企业战略决策能力。

(三)内外协调的能力。做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全面的会计知识、法律知识、经济知识,而且需要内外协调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内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二是外部协调和沟通能力(如处理与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之间的关系)。由于会计的职能作用,会计人员要确认、计量、记录、跟踪各方面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要与采购、生产、保管、销售以及科研等环节和部门的人员来往,要全面、系统、总括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要通过对经营活动的处理、分析和汇总,向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和生产经营的数据资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生产社会化程度较高,对会计人员的对外协调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较高。从一定角度讲,企业与工商、税务、银行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关系。如果会计工作者不具备这些环节的协调能力和技巧,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四)不断创新的精神。创新是市场经济时代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的发展。经济活动各个方面的创新,理所当然地会给传统会计的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冲击,使会计领域在这一新的经济环境下发生新的变化,产生新的课题,这就需要会计工作者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根据经济活动的变革,相应地创新财务与会计的模式,使会计工作适应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会计队伍现状分析

(一)从业人员中存在“黑户”现象。根据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规定,会计从业人员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实际情况是现行会计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属无证上岗,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各级财政系统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管理不严,使得不少持证人员根本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而是简单的考取资格证书,这部分会计人员的素质往往是不高的,还有一部分会计人员认为能做帐就行,无须取得上岗资格,在有些部门单位,领导认为有证无证无所谓,任用会计人员随意性较大,而与此相反的是部分持证人员不能上岗,造成人才资源浪费。

(二)性别结构严重畸形———女多男少。按性别结构分析,会计人员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女性会计居多,甚至在很多企业中全部都是女会计。这一现状与目前我国整个会计市场的现状是相吻合的。这种趋势的变化主要和女性的社会角色以及会计工作特性所决定。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女性做事更为细心和认真,且女性工作的稳定性更强。但在财务方面能够升职至高层的还是男性居多,其原因主要在于:男性对企业或事物的宏观把握和认知这方面的能力更强;身居高层,压力也会更大,而女性可能由于家庭的原因会导致精力分散,更安于现状。

(三)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据有关数据统计结构上显示,持证会计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及以上、大专学历、中专学历、高中学历、初中及以下学历几等。它是一个两头尖中间大的橄榄球形。总体来说,中专及以下的学历占45%左右,几乎占了近一半,表现为学历偏低,文化素质不高。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全日制本科会计类专业学历的比重少之更少。据有关资料可知,会计队伍中具备初级以上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仍然偏少,具备初级以上会计人员占全体会计人员的比重不到30%,而高级资格人才更是甚少。它充分反映了会计队伍的业务素质普遍不高,这与会计队伍人员对自身要求不高有关也与部门单位对会计人才的任用制度不当有关,积极鼓励各单位应加强实行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收入同职称等级挂钩制度,从而激发广大财会人员求知的积极性。

(四)文化产业意识淡薄,影视会计核算经验欠缺。顺应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势头,横店影视产业将进入“破解瓶颈,转型升级,加速发展”阶段,坚持以构建影视文化产业集群为主线,努力把横店影视产业打造成亚洲最大、全球著名的影视产业基地,把影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东阳市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顺应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群构建形势的发展,这对经济集群中的会计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产业”这本是新兴产业,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会计人员来说是传统定义上的工业型会计人员,他们所熟知的是有关生产型企业的整盘账务程序及核算方法,而对于新的影视会计核算是无从下手,只能仅凭其已有的经验。更甚至的有些会计人员就文化产业概念也是一知半解,只知道一味的看电视剧、电影,而不知其是如何出品的,更不用说明白其中的核算奥妙了。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他们之中的诸多:“摸着石头过河。”

三、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建议及措施

(一)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持证上岗监督检查。政府财政部门要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励无证会计人员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报名考试严把会计市场准入关,而且应尽可能地调查了解行政区域管理范围內的无证上岗情况,加大查处力度。规范考前培训制度,要求无证会计人员在一定的时间內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时要和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规定无证会计人员不得办理纳税申请,营业执照申领等业务,加大对企业主会计人员任用规范监管的力度,对不符合规定的坚决辞退,以确保提高持证上岗率。目前会计人员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不高,特别对于私企而言更是,企业招聘会计人员多是任人唯亲,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严格规范会计人员招聘,严格按照招聘程序进行招聘,对会计岗位的人员要把好入口关,对未持证人员坚决不用。

(二)平衡男女会计人员比例。这种会计人员男女比例过于悬殊的状况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应适当考虑一下平衡男女会计人员比例的问题,严格规范会计人员招聘。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针对会计人员学历低的现状,可以鼓励高中以下学历的人员参加函授中专学历教育以取得中专文凭。对于数量比较多的高中学历的会计人员,可鼓励其参加网络、函授、电大、自考等学历教育以取得大专、本科学历;对于已取得大专文凭的会计人员,则鼓励参加会计本科学历教育。政府财政部门及企业要出台一些政策给予适当的补助,补助金额限于学费,以调动广大会计人员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的文化素质。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当前会计人员行为失范相当普遍,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提高会计人员的自我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准。一方面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诚信教育,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全过程,注重培养“忠、真、善、廉、思、学、韧、勤”的优良品质,真正把“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要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职业道德意识,牢固树立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增强对就职单位的忠诚度和对事业的责任感,牢固树立“诚实守信是会计人的执业之命、会计行业的灵魂”的信念。

(五)建立文化产业意识,进一步深化影视会计学习。浙江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将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发挥文化产业发展引领作用,坚持做强做大影视产业不动摇,切实发挥影视产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积极引导和鼓励多元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努力形成“一主多副、竞相发展”的文化产业整体格局。公司旗下的财务部,主要是面向各个影视企业提供财务记帐服务。对于多数会计而言,为了适应影视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新的专业的财务知识,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大的经济环境变化。利用现有传统的会计理论知识结合影视相关内容进行不断深化学习,特别是要熟识影视会计基本核算办法,使之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学会融会贯通,为各入区企业带来更好的服务。

第9篇:影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形象设计;现状分析;课程改革

一、形象设计的涵义

在《辞海》中对“形象”一词有两个解释:1、形状相貌;2、指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段。我们探讨的形象设计是指第一种解释:“形状相貌”。设计的对象是人,形象设计是追求人物形象美的艺术。在古代,人们眼中美的形象就是从整体感观上来判断的。如:“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摄丝履,头上术帽光。腰若流纹素,耳著明月挡。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可见,只有外形、神态、气质的完美结合,人物形象才是美的。可见形象设计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观念与工程。它是涉及艺术和技术,如美学、服装、物理、生理、体态语等多门学科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二、形象设计行业现状分析

我国的形象设计行业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现。起初,形象设计行业只有影视人物造型、舞台造型等形象设计。设计师大多数是大专及本科院校的影视化妆专业毕业的。而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的职业形象设计、生活形象设计等较实用、跟人们生活贴近的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的形象普遍很重视,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服装、美容、美发、化妆等局部的造型,人们对于审美有了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要求。因此,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学思路及原则

形象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人,形象设计教学一定要紧密地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分析了解社会各阶层人物的角色特性、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思想情感以及在社会交往中待人处世的态度,有了这种生活的积累,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结合人物的个性特点,进行整体形象设计。各方面的生活积累越多、越丰富,塑造的人物形象才能越生动、越深刻。在教学上,应让学生掌握表现生活中人物形象的本领。如果在形象设计教学上,一味地追求创意性,以不适当的夸张变形、奇异怪诞的造型为教学内容,会使学生在以后的形象设计工作上走人歧路。

形象设计是一门视觉艺术,在形象塑造上,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在教学中,教师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法乃至工具及用品的使用等方面,要进行深入的讲授。学生可以在掌握其要领和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消化理解,自由、灵活地发挥创造性。

培养学生学会较强的技能、技巧,娴熟的技术,是实现整体形象设计的基础。在教学上,应当加强这一方面内容的训练,不容忽视。但是,教育不能只停留或满足于这一点,形象设计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整体形象设计创作课,来引导启发学生增强创造意识,只有向创造型发展,才能成为时代需要的思维敏捷的创造型形象设计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和专业实习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这一点,引导学生通过举一反三来确定创作题目,而不是在教学上用僵死的程式去禁锢学生。只有把形象设计的一般规律和学生的创造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大胆地去展开想象,充分发挥创造潜能,才能使学生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

形象设计中的化妆、发型、服装、仪态都不是简单、孤立存在的,是多方面有机的结合,是由内向外的整体创造。比如化妆,就不能只考虑被设计者的脸形五官,而要从整体出发,结合人物的个性气质、身分、服装、环境等条件来塑造,不可能在局部进行。因此,在教学上,要特别注重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当前那种教师知识单一,只懂其中一门专业课,只开设单项科目,课程内容不能横向联系,实用面过窄的现象,最终会导致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开发。因此,只有根据形象设计专业的实际,在教学上注重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安排上注重基础课、专业课、修养课以及设计创作课的有机结合,并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教学总结,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形象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设想

随着形象设计产业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或将有新的岗位、岗位群出现。形象设计行业除需要整体设计师外,高水平的化妆师、发型师、服饰搭配师、色彩顾问、礼仪指导、美容导师、营销人员也倍受青睐。因此,在形象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上提出如下设想:

1、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营造职业教育环境

高职教育强调实用,注重实践功能。因此,大力加强实践实训场地,仿真职业环境尤为重要。形象设计专业的配套教学环境要具备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相一致的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实习仿真环境。包括化妆室、美发室、形象设计中心、室内摄影棚、画室等。

2、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实行预就业制所谓模拟就业系统。就是在企业支持参与下,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按市场运作机制进行管理运营的预就业机构。学生经过一定的基础学习与训练后,前期的实习在校内实训基地内进行,后期在企业内进行,对学生的考核也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预就业成绩的评定将作为企业用人的主要依据,这样可以缩短或消除学生的就业适应期,有利于综合技能的练就与素质的提高,形成畅通的就业渠道。

3、全面实行“双证书”制度。按“双证书”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立人物形象设计职业技能鉴定,进行包括化妆师、美容师、人物形象设计师、发型设计师等几个工种的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

4、开展社会培训。目前,全国美容美发机构已超过120万家,从业人员达600 万人,在短期内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仅凭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开展社会化培训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安排、鼓励教师参加国内知名影楼、美容院、设计工作室、艺术剧院的实际工作,基本达到两学期有三个月或半年时间实训,主要跟踪时尚界流行的新应用技术的研究、调查。积极聘请行业专家、 社会各界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客座教授,定期或不定期来学校讲课,以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操作技术的应用等。由于形象设计专业的流行性和时尚性的特点,决定了专业教师不能吃老本,需要不断跟上时代步伐,做到知识的快速更新。所以,客观上就要求专业教师教的是观念,是规律,是创造,而决不是书本里的条条框框。同时,又由于专业的特性导致了教材内容始终滞后问题,所以,与社会上的专家的密切交流,可以让专业教师在堂课上增加行业当前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把握专业信息动态,对学生的未来也大有裨益。

形象设计是人类自身生存方式、生活样式的艺术化体现,它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新时代人们价值观、审美观念和生活观念的发展而变化,当代社会正处于一个空前的变化发展时代,形象设计的出现和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1]顾筱君. 21世纪形象设计教程[M]. 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10.

[2]刘颖悟.艺术设计专业――形象设计专业方向探构[J].装饰, 2003(2):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