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和教育理论与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EMU8086;Proteus;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2-0134-04
Investig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 of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LI Jie, YANG Wenyao, REN Xiaoxia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course, EMU8086+Proteus co-simulation
platform and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spe-
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s described. Through the teaching prac-
tice, has obtained the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EMU-
8086; Proteus; teaching reform
1 前言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我国多数本专科院校电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具有微机软、硬件设计和应用能力的必修课[1]。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掌握计算机体系结构及工作原理,掌握汇编语言的编程方法,熟悉微机接口电路等知识,为后续学好单片机、嵌入式、DSP等课程和技术打下基础[2]。因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是大学培养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
2 教学问题和现状
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过程中感觉十分困难,主要由于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比较多,硬件方面涉及8086微处理器、存储器、可编程接口芯片、中断处理、定时计数器、串行通信、并行通信、模数和数模转换芯片的原理和结构;软件方面涉及汇编语言的学习和可编程接口的编程。而且课程的软硬件系统关系非常紧密[3],使得大多数学生感觉该课程内容抽象、枯燥乏味、难学,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对该课程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验教学仍以实验箱为主完成实验内容。由于实验箱中的硬件电路基本固定,器件的品种和数量难以扩展,实验项目也主要是由厂家事先规定,因此,实验内容难以突破实验箱的限制,有些辅助和加深理解理论课内容的项目不能实施[4]。学生在做实验时,往往是将现成的程序下载进入实验箱,看见相应的实验效果,便认为完成了实验,但实际上没有真正理解接口电路的连接方法以及指令在8086微理器中的执行原理,然而往往这才是学生最需要掌握的。而且实验箱成本高、易损坏,维护也不方便,造成部分学校实验设备不足,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因此,如何改善实验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是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多篇文章已提出采用Proteus仿真软件进行微机原理与接口电路的实验教学改革[5-6],但是也仅仅提出了通过Proteus软件对8086的最小模式以及相应的接口芯片的电路进行搭建,这并不能很好地让学生理解指令在微处理器中的执行原理。本文提出的采用EMU8086+Proteus联合仿真平台,加上理论与实验有效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8086微处理器结构和指令存储、取指和执行过程,并且掌握接口电路的连接和编程方法,为学生学好该门课程提供保障。
3 EMU8086软件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EMU8086不仅能够对汇编程序进行编辑和编译,同时能够生成Proteus仿真所使用的hex或者bin文件。此外,EMU8086还拥有debug的模拟器。使用该模拟器可以一步一步地执行程序,并且可以在执行程序的过程中查看8086各寄存器的值和存储器各单元中的值,还可以查看反汇编。相对于传统的MASM编译器,EMU8086图形化的界面使程序调试更直观和容易。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采用EMU8086,可以使学生加快并加深对8086寄存器类型和作用、指令的存储和执行等方面知识的理解。
EMU8086软件在理论教学中的使用 现在的理论教学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为EMU8086软件的演示提供了条件。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理论教学课堂上,可以在多处知识点上采用EMU8086演示的方式,一方面促进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避免纯理论讲授的枯燥乏味。
比如在讲解寻址方式时,大多数学生一开始是比较难理解的,这时就可以采用EMU8086演示的方法。如指令语句“MOV AX,[2010H]”,需要给学生讲授该指令的源操作数是直接寻址。课本上往往只是给出直接寻址的概念并配上简单的示意图,但是学生学习之后并不能有效掌握该指令在内存中的存储形式以及执行该指令所涉及的各个存储单元的关系。这时教师可以打开EMU8086软件,在编辑界面定义一个代码段,代码段中写上前面那条指令,如图1中源程序区域所示。
程序编写完后,即进行编译,如果编译没错,便可生成exe文件。这时选择仿真选项,打开调试窗口,如图1所示。图中四部分窗口是学生在调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即寄存器、内存单元、反汇编和源程序。寄存器模块里显示了8086当前各个寄存器的值。内存单元中可以显示8086的内存中各个地址的值,可以通过修改地址,查看不同地址单元的值。图1中同时可以查看代码段和数据段地址单元的值。反汇编窗口中显示了编写程序的反汇编代码。源代码窗口中即显示的是自己编写的汇编程序。图1的源程序窗口中能看见刚才写的指令“MOV AX,[2010H]”。这时就需要给学生讲解,指令都是以二进制的形式存放在8086的内存单元中,而且是存放在内存单元的代码段中的。
通过寄存器窗口可以查看到代码段的段地址(CS)为0710H,当前指令的偏移地址(IP)为0000H,可以看到在内存单元07100H地址开始的3个字节单元中存放的值依次为A1H、10H、20H,这便是指令“MOV AX,[2010H]”的机器码。源操作数是直接寻址,2010H便是源操作数所在单元的偏移地址,那么段地址是多少呢?通过讲解知道,段地址就是DS的值,通过寄存器窗口可以查看到数据段的段地址(DS)为0700H,根据内存单元可以看到0700H:2010H地址开始的两个字节单元存放的数据为12H和34H。在运行程序之前,AX寄存器的值为0000H;运行程序之后,AX寄存器的值变为3412H。
通过以上讲解和演示,学生就将指令语句、机器码、寄存器、代码段的内存单元和数据段的内存单元等知识点联系起来,并建立起比较直观的概念。
EMU8086软件在实验教学中的使用 要想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透彻,仅通过在理论课上演示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调试程序。将EMU8086引入实验课堂,可以加强学生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的能力,从而加深对8086的寄存器、存储器、指令等概念的理解。
如在讲解8086指令系统这一节时,就可以开设一节实验课,由教师给出一段已经编写好的程序,让学生自己通过EMU8086进行调试,调试的时候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代码段和数据段的段地址是多少?
2)某一条指令的机器码是多少?
3)某一指令所在地址是多少?占多少字节数?
4)某一指令的源操作数是什么寻址方式?源操作数所指向的存储单元的值是多少?
5)执行某一条指令后,标志寄存器值的是多少?
除了以上问题,还可以提出许多问题。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带着疑问去调试程序,会获得不少收获。
此外,在讲解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这一章时,也需要开设多个实验,让学生多上机编程,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些实验可以是字符及字符串输入输出实验、分支结构程序设计实验、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实验等。这些实验都需要采用EMU8086进行程序的编辑和调试。
4 Proteus软件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Proteus软件能支持多种微处理器仿真模型,其简便的电路设计ISIS模块和庞大的器件库完全可以支持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和实验要求[6]。
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后面章节中涉及存储器、可编程接口芯片、数模与模数转换等知识,要学好这些知识,需要掌握硬件电路连接方法和软件编程方法。硬件电路就用Proteus软件进行绘制,软件编程采用EMU8086。利用Proteus+EMU8086联合仿真的方法,可以实现课本上所有接口电路的仿真。教师在理论课堂上讲解接口芯片和电路理论知识的时候,通过Proteus软件进行演示,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8086最小模式的电路、地址译码方式、接口芯片的连接方式、输入输出电平信号等;然后在实验课上让学生独立画电路图、编写程序、仿真调试以实现相应功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硬件电路和软件编程的掌握。
如在讲解简单I/O接口时,就可以利用锁存器74LS373和缓冲器74LS244实现对流水灯的控制,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8086的最小模式电路,图3为接口芯片电路。利用该电路实现当开关K1闭合时,8个LED灯按照D0~D7的顺序循环点亮;当开关K2闭合时,8个LED灯按照D7~D0的顺序循环点亮;两个开关都闭合时,LED羧亮。
通过教师对以上例子的演示讲解以及学生自己的实验仿真,可以使学生掌握8086最小模型电路的连接方法、锁存器74LS373和缓冲器74LS244的使用方法、地址数据总线的分时复用原理、IN/OUT指令的使用方法等。此外由于LED灯需要循环点亮,可以使学生掌握延时程序的编写方法。
通过多开设几个接口电路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8086微处理的指令、电路、接口芯片的掌握程度,也能锻炼学生的汇编语言编程能力。
5 总结
由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知识点多而杂,传统的理论教学往往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采用实验箱进行实验教学,存在实验项目单一、成本高、易损坏且维护不方便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
本文提出采用EMU8086+Proteus联合仿真平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在理论课上,教师通过EMU8086和Proteus软件进行演示,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然后通过实验课,使学生独立编程调试和绘制电路仿真,达到对知识点的消化和吸收。采用该方式,该课程的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比例最好为1:1,才能够充分促进学生对教材上知识点的掌握。
多年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成果表明,自从采用了Proteus+EMU8086联合仿真平台后,学生能更好更深地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也提高了学生编写程序、调试程序、设计电路的能力,为后续学好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和DSP等课程打下基础,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珍香,李全福.Proteus仿真软件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5(9):56-60.
[2]张小红.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1):113-115.
[3]周媛,麦云飞.《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科技视界,2016(3):13.
[4]汪波,王庆勇.基于PROTEUS平台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5(30):77-78.
[5]李娟,王冬星,张华,等.基于Proteus的虚拟实验改进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J].福建电脑,2015(2):
56-57.
关键词:大学英语 听力教学 元认知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是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听力教学也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和改革的紧迫性。尤其是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如何使英语成为学生就业的优势就成为了当代英语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听懂英语是英语交流的基本要求。因此,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改进听力教学就成为迫在眉睫之事。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教师角度和元认知角度探索了听力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1、语言学角度
听、说是人类信息交流的基本形式,而"听"则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中心环节。那么,到底什么是听力呢? 听力就是一个接受、理解声音信息的过程,是听者对说者所传来的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从解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看,听力教学就是在语言形式的语音、单词、句子和篇章四个层面上的教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听力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反复进行语音的识别和听辨训练,而意义则没有得到应得的重视。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功能主义语言理论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把学习者培养成有交际能力的语言使用者。听力教学不应该只让学生去听清某一个音, 听懂某一个单词或句子,而是应该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和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根据这些听力教学理论,我们在外语教学中都要尽量做到,①培养学习者熟悉目的语发音规则、体系,包括重读、弱化、同化、美英音发音差异等,并很清楚的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的发音上的区别;②要训练学习者在语音层次上快速解码的能力。尽量的利用视觉支持即视听结合的方法,把学习者培养成不以母语为中介去反应英语的能力。听力理解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它涉及语言、认知、文化、社会知识等各种因素。因此,学习者接受信息也不是一个被动的机械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积极主动地思维过程。
2、教师角度
在培养各种外语技能方面,人们一般认为在听力教学中教师所能发挥的能动性最小,然而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在听力教学中教师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听力课程的准备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学生听力能力提高的速度。
2.1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提示学生听力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对理解产生重大影响的词汇,但并一定要解释,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去寻找,找到后依据前后文字在确定其在语篇中的具体语义。学生听音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力求听出每个词、每句话,这使得他们对话语的每个词赋予同等注意力,唯恐漏掉一点信息。然而,这样常常是办不到,也是不必要的。要教会学生抓住文章大意。
2.2 教师要给学生听各种各样的听力材料。因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英语及英语口语(如:美式英语、英式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 。因此,播放不同听力材料会使学生熟悉不同的口音,为将来工作中能同说不同英语的人进行正常的交流做准备。
2.3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听力技巧的训练。 听力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根据语篇的局部语境所提供的信息或相应的背景知识对某些没听懂的部分进行合乎情理地推测;以及根据说话人的语音语调关键词和前文提供的线索等信息对某些未知因素进行推断。 这种预测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地推测出语篇所暗含的人际关系以及空间,时间和意图等信息。此外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猜词能力。 听力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关键性的生词,如果不能猜测出这些生词的含义 ,就会影响对句子甚至是整个语篇的理解。 因此要训练学生利用上下文句法知识和词义关系进行生词的推测,从语篇整体去理解文章。
2.4 要在课后布置听力作业。传统听力教学认为听力课应该没有作业的。但是俗语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光靠课堂的有限时间练习听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收听固定的英语节目,课上再让学生对话、复述、模拟。总之,听力课的课后作业可以使多种多样的,只要是对学生的听力有好处都可以尝试。
3、元认知角度
元认知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 在20 世纪70 年代提出的。他指出元认知是主体地自身认知活动的认识。这种认知是动态的认识,即对当前进行的认知活动,又是静态的认识,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以认知过程和结果为对象,以对认
知活动的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
根据这种理论,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的时候应该采取元认知的培训模式。元认知策略培训主要从监控策略、评估策略和计划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培训。培训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和以语篇为基础的教学原则。在听力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有关听力材料的背景知识、文化信息,预测材料类型和材料的组织形式,使学生明白所要完成的任务。在做完听力练习后,学生需要评价自己在听力活动中所使用的策略的效果。元认知理论提出的年代较晚,因此,在课堂上的实践较少,但是却可以为听力教学提供一个可行的改革之路,值得广大教师一试。
4、结语
听力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听力技能训练,听力课教学不应孤立的看待,而应融入语言学习的整体框架内统筹考虑。听力课教师要掌握语言学习规律,以最佳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最大限度的语言习得。在大学英语改革进行如火如荼的今天,任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都值得我们一试。然而无论是从语言学、教师还是元认知角度来探索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都是改革的一小方面,都只能是听力教学改革总体框架中的几个支撑点。在实践中也一定会遇到新的困难和困惑,但是我们坚信,只要广大教师抱着必胜的信心就一定能克服困难,找到更多听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6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是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语言学角度、教师角度和元认知角度三方面探索听力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是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听力教学也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和改革的紧迫性。尤其是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如何使英语成为学生就业的优势就成为了当代英语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听懂英语是英语交流的基本要求。因此,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改进听力教学就成为迫在眉睫之事。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教师角度和元认知角度探索了听力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1、语言学角度
听、说是人类信息交流的基本形式,而"听"则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中心环节。那么,到底什么是听力呢? 听力就是一个接受、理解声音信息的过程,是听者对说者所传来的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从解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看,听力教学就是在语言形式的语音、单词、句子和篇章四个层面上的教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听力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反复进行语音的识别和听辨训练,而意义则没有得到应得的重视。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功能主义语言理论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把学习者培养成有交际能力的语言使用者。听力教学不应该只让学生去听清某一个音, 听懂某一个单词或句子,而是应该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和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根据这些听力教学理论,我们在外语教学中都要尽量做到,①培养学习者熟悉目的语发音规则、体系,包括重读、弱化、同化、美英音发音差异等,并很清楚的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的发音上的区别;②要训练学习者在语音层次上快速解码的能力。尽量的利用视觉支持即视听结合的方法,把学习者培养成不以母语为中介去反应英语的能力。听力理解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它涉及语言、认知、文化、社会知识等各种因素。因此,学习者接受信息也不是一个被动的机械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积极主动地思维过程。
2、教师角度
在培养各种外语技能方面,人们一般认为在听力教学中教师所能发挥的能动性最小,然而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在听力教学中教师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听力课程的准备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学生听力能力提高的速度。
2.1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提示学生听力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对理解产生重大影响的词汇,但并一定要解释,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去寻找,找到后依据前后文字在确定其在语篇中的具体语义。学生听音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力求听出每个词、每句话,这使得他们对话语的每个词赋予同等注意力,唯恐漏掉一点信息。然而,这样常常是办不到,也是不必要的。要教会学生抓住文章大意。
2.2 教师要给学生听各种各样的听力材料。因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英语及英语口语(如:美式英语、英式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 。因此,播放不同听力材料会使学生熟悉不同的口音,为将来工作中能同说不同英语的人进行正常的交流做准备。
2.3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听力技巧的训练。 听力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根据语篇的局部语境所提供的信息或相应的背景知识对某些没听懂的部分进行合乎情理地推测;以及根据说话人的语音语调关键词和前文提供的线索等信息对某些未知因素进行推断。 这种预测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地推测出语篇所暗含的人际关系以及空间,时间和意图等信息。此外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猜词能力。 听力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关键性的生词,如果不能猜测出这些生词的含义 ,就会影响对句子甚至是整个语篇的理解。 因此要训练学生利用上下文句法知识和词义关系进行生词的推测,从语篇整体去理解文章。
2.4 要在课后布置听力作业。传统听力教学认为听力课应该没有作业的。但是俗语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光靠课堂的有限时间练习听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收听固定的英语节目,课上再让学生对话、复述、模拟。总之,听力课的课后作业可以使多种多样的,只要是对学生的听力有好处都可以尝试。
3、元认知角度
元认知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 在20 世纪70 年代提出的。他指出元认知是主体地自身认知活动的认识。这种认知是动态的认识,即对当前进行的认知活动,又是静态的认识,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以认知过程和结果为对象,以对认知活动的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
根据这种理论,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的时候应该采取元认知的培训模式。元认知策略培训主要从监控策略、评估策略和计划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培训。培训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和以语篇为基础的教学原则。在听力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有关听力材料的背景知识、文化信息,预测材料类型和材料的组织形式,使学生明白所要完成的任务。在做完听力练习后,学生需要评价自己在听力活动中所使用的策略的效果。元认知理论提出的年代较晚,因此,在课堂上的实践较少,但是却可以为听力教学提供一个可行的改革之路,值得广大教师一试。
4、结语
听力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听力技能训练,听力课教学不应孤立的看待,而应融入语言学习的整体框架内统筹考虑。听力课教师要掌握语言学习规律,以最佳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最大限度的语言习得。在大学英语改革进行如火如荼的今天,任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都值得我们一试。然而无论是从语言学、教师还是元认知角度来探索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都是改革的一小方面,都只能是听力教学改革总体框架中的几个支撑点。在实践中也一定会遇到新的困难和困惑,但是我们坚信,只要广大教师抱着必胜的信心就一定能克服困难,找到更多听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6
关键词:幼儿园; 心理健康教育; 意义; 渗透; 家校联合;
近些年来, 由于4+2+1家庭生活模式引发幼儿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仅就幼儿园对有心理问题的幼儿进行教育的意义进行简单阐述, 并结合案例与大家共同探究幼儿园在日常的保育和教学活动中及家校联合下如何对有心理问题的幼儿进行渗透式的健康教育。
一、幼儿园对有心理问题的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的意义
通过调查发现, 幼儿园的孩子大多为3~6岁的儿童, 该年龄段为儿童的品格形成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低年龄的儿童来说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影响。而作为4+2+1模式下的幼儿, 由于父母忙于工作, 部分幼儿很多时候都与祖辈们共同游戏和玩耍, 由于祖辈的溺爱使他们形成了任性、自私、脆弱等心理问题, 这些幼儿不容易交到朋友,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 也极易遭到同年龄幼儿的侮辱和歧视, 致使他们产生消极和自卑心理、缺乏热情和安全感, 容易形成偏执性格, 严重影响他们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幼儿园在一日保教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现实当中那些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幼儿的父母或祖辈往往缺乏相应的幼儿教育新理念, 或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他们, 导致他们心理出现了问题。由于幼儿严重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 那么教育他们的重担在很大程度上落在了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身上。
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普遍比较敏感, 因此当他们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时, 如果幼师用宣“灌”式、注入式的教育方式, 往往适得其反, 引起他们的反感, 使他们产生抵触心理, 使幼儿园对他们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
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如曾有一名幼儿在教师锻炼其独立吃饭的能力的过程中暴露了他任性的问题。如果教师对他的任性行为无节制的宽容和娇纵, 一定会使他任性的心理问题变得更加难以解决。由于幼儿易冲动、思维带有片面性与刻板性, 如果教师采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 那么很可能使这名幼儿产生逆反心理, 从而更加助长了他的任性行为。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对这名幼儿进行心理辅导。一方面可以利用“亲其师, 信其道”的“自己人”效应, 从建立亲密的师幼关系入手, 使其产生主动约束自己任性行为的思想, 最终使其在客观上消除任性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 对于这名幼儿在独立吃饭能力培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任性行为, 教师可以暂不予理睬, 当他感到自己的任性行为很无趣时便会做出相应的让步。以上所阐述的对幼儿的心理进行辅导的方法与宣“灌”式的辅导方式相比, 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从而更能达到较好的心理。
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 幼儿应该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 学会分享和交往。当有些年龄偏大一点的幼儿还表现得比较自私, 阻碍了他的社会交往时, 幼儿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搭建分享的平台, 帮助他们冲破自我为中心的束缚。如大班有一名幼儿在一次建构游戏活动中表现得非常自私, 由于他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建构材料, 还导致他失去了一份友谊。对此, 我并没有视而不见, 为了帮助教育他, 在分享活动中, 我引导他把自己的绘本借给小伙伴看一会儿, 然后体会一下自己分享时的心情。通过这次分享的体验, 这名幼儿感受到了分享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私的心理, 从而培养了他的分享意识, 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了实处。
三、通过家校联合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家校配合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我发现家校合作中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一方面是家校两方面在观念上不一致, 另一方面在组织层面也存在很多阻碍。如我们认为只有家校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儿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而部分幼儿的家长认为, 教育孩子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幼儿园的责任。对于这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幼儿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与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 首先从观念上与他们达成一致, 使他们在最大程度上担负起教育和关爱幼儿的责任, 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各种家校联合制度和组织, 以完善沟通渠道, 为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保证。
总之, 现代家庭生活模式下, 部分幼儿存在心理问题, 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另外由于他们中有一部分比较敏感脆弱, 因此教师宜采用渗透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希望本文所阐述的观点对教育同仁有所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丽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 2012.
论文摘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构平民化、平等化、人本化和社会化的教育理念,构建从理论体系经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向素质体系的教育内容体系;重新配置体现“民主化”方向与“组合化”原则的教学方法体系;完善在统一知识与价值、内在与外在、现实与潜在、个体与社会评价基础上的,侧重价值、外在、潜在和社会方面评价体系。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中,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法律道德素质养成的理论教育活动。它包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专业理论学习、实训、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和要素。承担着在高职教育中对人才进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培养的教育任务,是高职教育及其发展中,对整体教育质量与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富有实效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时,需要依据时代特征、社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新情况、新要求,做与时俱进的改革,它要求从理念、体系、方法和评价上进行革新。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理念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的时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2年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达23%。全国的高等职业学校数和学生数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大众化和高职教育大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发展中两个重要的特征性要素。WWw.133229.CoM以马丁·特罗依据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作为揭示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趋势的预警理论(“是关于高等教育规模达到一定发展目标之后的一种预警”)为起点和线索,可阐发为分析我国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发展新视角。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得依靠高职”,所以,体现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新高职教育模式,不仅表现在数量、规模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质的方面的变化。即“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制度创新”带来高职教育整体的根本性变革,使得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至少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建立应对这一变革的新理念:
第一,在教育思想的转变方面,形成了平民化的教育理念。相对于“精英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们不再把接受高等教育视为“有钱者或智力上具有卓越天赋者的特权”,接受高等教育也不再是实现特权的途径,而是在知识化、信息化经济社会条件下,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和途径,并且越来越被赋予公民社会义务的观念色彩。基于社会平民生活需要的技能成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引导学生提升品质的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等教育目标被弱化。
第二,在教育角色的转变方面,形成了平等化的教育理念。在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和对外开放带来的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大众化以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的自主、平等、多样等基本观念,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角色由“理所应当的权威”向“社会思想多元竞争的优胜者”转变。使得运用和中国化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证明理论自身的科学性并比较其他理论学说的先进性,才能发挥其主导性和实效性。
第三,在教育过程的转变方面,形成了人本化的教育理念。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旨融合了当代社会消费市场、民主政治、人权文化以及和谐社会等时代文明成果。在教育活动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上,均发生了“以学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活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再视学生为必须改造的教育对象,而必须依照学生实际成长成才个人目标的需要,为其提供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满足学生在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两方面的均衡、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四,在教育评价的转变方面,形成了社会化的教育理念。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知识生产与传播功能的实现,已经不能在“象牙塔”内的自身循环中完成,而必须在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实践需要的过程中完成。这使得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核心标准,由学生个人拥有的理论和学术水平向社会认可的能力与素质转变,知识标准体系向行动标准体系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也是要从社会需要出发,以是否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尺度。
大众化高等教育与“精英教育”发展阶段的质的区别,就是高等教育全面走向社会生产生活、服务和满足大众需求过程中形成的公平与平等理念。它不仅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指导思想,也是实现高等教育根本性变革的基本原则,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诸方面、诸环节、诸活动内容创新与发展的灵魂。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体系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由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教育目标所决定的理论教育体系。它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是:为高职大学生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才而展开的、旨在促进高职大学生掌握科学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和提升思想素质的理论教育。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要通过和中国化理论课的教学实现教育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理论课教学集中表现为“四个体系”之间的“三个转化”,即由理论体系向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向素质体系的转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实现“三个转化”的过程中,必须在遵循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新规律、新特点、新要求的前提下,体现高职教育的个性要求,把和中国化理论体系的一般原理,转化成为具有高职特点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素质体系。
具有高职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就是符合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职业人才的教育性质与目标的要求,能够满足高职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均衡、全面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和中国化理论教育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
具有高职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体系,就是针对高职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通过合理配置师资队伍、教材资源、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等要素,而建立起来的教育教学模式。它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和中国化的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使其具有适应社会发展、职业变迁和生活变化的理论修养和认识能力。
具有高职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体系,就是针对高职大学生成为高级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要求,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学生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体系。高级职业人才必须具有适应职业岗位劳动需要的职业能力,但是这种职业能力的大小、发展潜力、对职业变迁的适应能力等,都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只有拥有高素质,才会在复杂的职业劳动中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面向21世纪、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新理念,使得职业教育不仅要解决学生面向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问题,更需要通过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其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需的综合素质。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方法
教学方法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水平的高低,而且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也是重要的约束性因素。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应对大众化发展的变革中,教学方法必须与教育观念、教育目标的变革同步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
学界对教学方法有“方法说”、“方式说”、“活动说”、“手段说”等诸多观点,笔者认同把教学方法定义为“在一定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整套操作策略”。其本质在于与教学观念、教学目的相适应、相配合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它表明,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是~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伴随教学观念和目的变化而改变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应对大众化发展趋势和要求的过程中,由于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的变化,必然要求教学方法作出相应的变革。
首先,大众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平民化、平等化、人本化、社会化的新教育观念,必然要求相应的教学方法由对人的基本观念、思想方法进行强制性的修正转向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行合乎人性发展需求的引导。体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和过程的“民主化”原则,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双边、多边互动型的教学方法,以良性的双向交流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顺应大众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大趋势的教学方法发展的方向。
其次,大众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掌握科学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和提升思想素质的教学目的及其实现目的的教学体系,必然要求相应的教学方法由单一的以掌握理论知识为最终目的转向实现遵循理论知识一方法能力一综合素质渐进、全面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由于新教学任务体系决定的教学活动内容、方式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企图制定经常使用、数目有限的几种教学方法是错误的。依照实现掌握科学理论知识,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等不同教学目的的需要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在教学总体过程中实现对这些方法的有效配置和组合运用,是顺应大众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大趋势的教学方法创新的原则。
把“民主化”的方向与“组合化”的原则相结合,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论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方法实践发展的基本导向。
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评价
教学评价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它不仅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更重要的是通过反馈于新的教育实践而产生导向作用,影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方向、内容形式和质量水平等诸方面的变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由于应对大众化发展,而在教育观念、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上产生深刻变革,客观地要求评价标准、方式也进行相应的变革。
首先,在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的统一中,更加侧重于价值评价。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担负着对高职大学生系统地进行和中国化理论的教育任务。完成这一教育任务,就是把和中国化理论体系经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向学生素质体系转化的过程。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中介和载体,自然也是评价理论教育的内容。但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停留在对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状况的评价,而是着重于理论教育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评价。只有把和中国化理论转化为高职大学生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成为指导生产、生活实践的行动指南,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性才得以实现。
其次,在内在评价与外在评价的统一中,更加侧重于外在评价。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首先是一个把理论知识、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等内化为高职大学生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过程。对其评价中就必然要包括对内化的内容、方法,特别是结果,即对学生形成的内在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进行评价。但是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在评价不是体现自身性质和目标的终极性评价。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最终成果,在于所培养的高职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更重要在于将其内在素质“外化”,表现为职业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基于良好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价值准则所展现的行为表现与行为习惯。只有把和中国化理论转化为高职大学生良好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行为习惯,成为提升个人品质、规范公共行为的思想与方法基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才得以实现。
第三,在现实评价与潜在评价的统一中,更加侧重于潜在评价。同任何教育活动一样,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对学生即时形成效果,能够使他们接受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能够在现实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改善思维和行为。但是在当代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成为教育的时代性特征。高职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已有的观点和方法,更需要培养自我教育、终生学习的理念与能力,保证高职大学生作为职业人才,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始终具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只有把和中国化理论转化为高职大学生现实与潜在的思想观念、科学方法、发展能力,为自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时代性才得以实现。
第四,在个体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统一中,更加侧重于社会评价。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对教育过程主体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接受教育的学习主体方面。学生通过接受系统的和中国化理论与方法的教育,会重新认识和定位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相应地形成对个体思想觉悟、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的自我评价。但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于个人对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修养的需求,更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的职业人才。我们所培养的高职人才,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是否过硬,是否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只有经过社会实践、职业劳动的检验和社会公众、用人单位的评价,才能得到最终的认定。所以,只有把和中国化理论转化为高职大学生能够胜任的职业劳动能力和社会认可度,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性才最终得以实现。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戈登在音乐教学领域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包括著述44部、论文79篇、研究报告16篇、测试工具和手册9套,他的主要著述已被译成多国文字。由于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和实践是在汲取当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在大量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许多创新之处,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对美国等西方国家音乐教育领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众所周知,教学法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领域主要关注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和铃木等音乐教育学者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方法为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其共同点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也就是从“如何教”的角度出发,而较少以学生为出发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戈登的教学理论更加注重作为音乐学习主体的学生,强调要以音乐学习者为主体来探讨音乐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着重了解儿童是如何学会音乐的。他积极探索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提出为了发展儿童的音乐潜能,教师要去了解为什么教(why)、如何学(how)、教什么(what)以及何时教(when)。戈登将自己的音乐教学理论称为“音乐学习理论”,凸显了学生的学习在其教学理论中的突出位置,也显现出他看待“教与学”关系的独特视角。
正因为如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戈登本人名字命名的“音乐教学理论”所架构和指导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逐渐成为国外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美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杂志》(Music Educator Journal)1986年第6期出版了以“音乐教育的主要方法”为主题的专刊,将戈登与柯达伊、奥尔夫、铃木和达尔克罗兹等人所倡导的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并列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五大音乐教学理论。③ 1996年,迈克尔・马克(Michael L. Mark)在《当代音乐教育》一书中列举了当代世界最为著名的八种音乐教学方法,其中也包括戈登的“音乐学习理论”。④
其次,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对音乐“教与学”过程长期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汲取心理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应用心理测量和分析统计等科学的研究工具,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实证研究提出的。例如,作为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就是将科学测量和评价理论运用于音乐教育实践的一个典型范例。戈登主持编制的数套具有广泛影响的音乐能力倾向测验,被看作是迄今为止最为深入和全面的,代表着20世纪美国音乐能力倾向及其测验研究的最高水平,为音乐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手段和依据。以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测验》(MAP)为例,根据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施莱特(Stanley L. Schleuter)的分析,自1965年由美国著名的霍顿・米夫林(Houghton Mifflin)公司出版以来,还没有任何其他一种音乐测验工具超越它。⑤ 再如,戈登关于音乐“听想”的研究,也同样是以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对音乐学习过程进行的科学探索,这种探索为音乐教育研究方法论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样板。
再次,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戈登对音乐教育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在音乐能力倾向、音乐听想、音乐学习理论、早期儿童音乐学习等方面建树颇多,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戈登本人撰写的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的著述达三十多部,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音乐教学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Music Teaching,1971)、《音乐学习的顺序与模式》(Learning Sequence and Patterns in Music,1976)、《音乐学习的顺序:技能、内容与模式》(Learning Sequences in Music: Skill,Content,and Patterns, 1980)、《音乐能力倾向的本质、描述、测验和评价》(The Nature Descriptio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Music Aptitudes,1987)、《儿童音乐学习理论》(A Music Learning Theory for Newborn and Young Children,1990),以及《音乐学习的顺序:技能、内容与模式,当代音乐学习理论》(Learning Sequences in Music:Skill, Content and Patterns, a Contemporary Music Learning Theory,2007),等等。这些著作所提出的关于音乐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成为音乐教学的模式之一,在美国中小学和早期幼儿教育中得到逐步推广和应用。此外,戈登的许多著述已被翻译成日文、意大利文、韩文和中文等多个国家的文字。其影响已经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最后,戈登以音乐能力倾向研究的成果为依据,长期以来致力于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该领域享有盛誉。1984年,已在音乐教育界取得很高成就的戈登亲临实践一线,担任幼儿园教师,教授儿童学习音乐,并对幼儿音乐教师和家长进行培训。这一举措在美国等国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今日美国报》刊登专文介绍戈登的幼儿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他还经常亮相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 的“今日秀”(Today Show) 节目。从此,戈登的名字不但在音乐教育界,也在美国的普通家庭中广为人知。
上述四个方面说明,戈登是国际音乐教育界值得关注的人物,对其音乐教学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国外对戈登的研究已有较为丰硕的成果,而从国内,特别是大陆地区的情况看,无论对其本身,还是他的音乐教学思想,都还较为陌生。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首先在美国引起音乐教育界的关注,随后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步得到传播。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上主流音乐教育杂志发表的有关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研究的论文达数百篇。其中,仅硕、博士论文就有一百余篇。其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关于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的传播、介绍和评价;关于戈登编制的音乐能力倾向(也有人称为音乐才能、音乐能力倾向等)测验工具的研究;关于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等。纵观国外有关戈登音乐教学法的研究,呈现出以下态势:第一,研究内容上,关注核心理论。“音乐听想、音乐能力倾向、音乐学习顺序”是戈登音乐教学理论中的三个关键问题,国外的大量研究集中探讨了以上内容并试图深入探究这些理论背后所蕴含的理论基础及其价值意义。第二,研究方法上,重视实证研究。大量成果采用实验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通过数据验证戈登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工具的有效性、戈登音乐教学理论对学生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在跨文化背景下运用的适切性。第三,研究类型上,注重应用研究。大量文献表明,国外音乐教育工作者注重将戈登音乐教学理论与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借鉴该理论并运用于中小学音乐课程及钢琴、声乐、管乐等多种课程中,并关注到其教学理论对不同国家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以及对不同国家音乐教学实践的价值与局限。
台湾地区对戈登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二十年来经历了从引入、传播到结合其理论进行应用研究和推广的过程。戈登《幼儿音乐学习理论》(2000)及《即时投入》系列教材(2004)的出版,标志着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在台湾进入了实践应用阶段。诸多学者及一线教师尝试将戈登音乐教学理论运用于台湾地区音乐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大陆地区对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的引入,可追溯至1989年其论著《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基础》的翻译出版,此后约二十年间,对戈登其人及理论进行研究的成果数量很少,呈现出零散性、以介绍为主的特点。2007年10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音乐与智能研究中心主办了“2007年国际音乐智能教育研讨暨‘世界音乐教育之父’戈登首次学术访华”活动,表明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已经引起我国音乐教育界的初步关注。此后,学界陆续出现一些关于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其音乐“听想”理论、音乐能力倾向理论及戈登音乐教材研究等。总体而言,大陆地区现有的对戈登研究成果中,平面叙述多于纵深研究、介绍述评多于实证检验、理论探究多于一线实践,尚缺乏对戈登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因此,对戈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必要。
任何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其目的不外有二:一是发展理论,二是指导实践,研究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亦然。就发展理论而言,对戈登音乐教育理论及实践进行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放眼世界,拓宽音乐教育研究视域 音乐教学理论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外国音乐教学理论研究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领域。对外国音乐教育家、重要的音乐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教学改革等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补充和丰富我国的音乐教学理论。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主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音乐学研究领域中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对外国音乐教学理论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均有欠缺。以对外国音乐教学理论代表人物的研究为例,长期以来主要关注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和铃木等,对其他的重要教学论代表人物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当代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不仅应立足国内,更要放眼世界,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成就和经验,进而开展自己的研究。大量资料表明,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已经具备公认的国际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的研究,无疑有助于拓宽我国对外国音乐教学理论的研究领域。
借鉴国外,构建音乐教学理论体系 世界各主要教育强国的具体国情差别很大,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也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长期以来都是“无不一方面自力更生,一方面从别国汲取经验教训”。⑥ 当代音乐教学理论的研究,不仅应重视立足国内,总结音乐教学经验,开展实证研究,更要放眼世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收国外音乐教学理论研究成果中有价值的成分,进而开展自己的研究。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需要学习和效仿世界教育强国的先进音乐教育经验,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作为20世纪成长起来的美国音乐心理学家和音乐教育家,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以其独特的视角,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被列入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学理论之一。因此,了解和把握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有助于我们提高对音乐教学活动和过程规律的认识,为我国音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就指导实践而言,音乐教学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指导广大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活动。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为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教材编写、教学实验等,使其成果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系统性等特点,不仅在美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推广,也大量运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全面深入地研究戈登音乐教学理论,并取其精华,适当引入到我国中小学音乐一线教学实践中,可以为当前我国音乐教育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为儿童音乐学习提供科学依据 将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音乐教学研究,是戈登对音乐教学理论的最大贡献之一。学校音乐教育的成效如何,需要通过一定的测量和评价来体现。音乐测验的结果,不仅仅是为了发现和甄别具有音乐天赋的儿童,更重要的是去了解儿童音乐方面的个体差异,使得音乐教学更具针对性。音乐教育的测量和评价是我国当前音乐教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而戈登在音乐测验方面所做的贡献迄今无人超越,深入了解、研究、引进和借鉴其研究成果,有助于编制适合我国学生的音乐测验工具,为儿童音乐学习提供科学的依据。
《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以理论研究为主体,借鉴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心理学、历史学、教育学和音乐学等学科的研究思路,对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希望能为我国的音乐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为《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书序言,
该书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发行)
注 释:
① “音乐学习理论”是戈登本人对其理论体系的命名。在戈登的著作中,广义上的“音乐学习理论”包括音乐能力倾向及其测验、音乐听想理论、音乐学习顺序三大重要组成部分,狭义上的“音乐学习理论”则等同于音乐学习顺序。为便于读者理解并避免混肴,本书将戈登的理论统一称为“音乐教学理论”。
② 詹燕君著,《浅议埃德温・戈登博士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思想―略记“2007年国际音乐智能教育研讨会”》,第64至 66页。
③ 帕特里夏・ K.舍汉(Patricia K.Shehan)著,《音乐教育的主要方法概述》(Major Approaches to Music Education: An Account of Method),第26至31页。
④ 其他的音乐教学法分别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铃木的天才教育、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研究、综合音乐感教育、卡拉博-科恩教学法。参见迈克尔・ L.马克著,管建华、乔晓冬译,《当代音乐教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
⑤ 斯坦利・ L.史劳特(Stanley L.Schleuter)著,《有关音乐能力倾向测验研究的书目》(Research Studies Relevant To the Musical Aptitude Profile:A Bibliography),第78至85页。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改革的一个基本方面,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形势下,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必须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是制约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应从积极发挥教师的教育教学主导作用,努力提升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现代化;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推动学生考试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等五个方面切实抓紧抓好。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方式、步骤、程序、和手段的总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遵守以“教”为中心的模式,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唯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片面地强调知识的培养,重结果轻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现成知识的传授,考试以知识的简单记忆为主。实际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单一,实效性不强;教师满堂灌,学生不愿听,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抬头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好。
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改革教学方法,不是简单地改变传统课堂‘灌输式’‘注入式’教学法,而是重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在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所在
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有通过教师作用的发挥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抓教学方法改革,实质上就是抓教师”。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教师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先导。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力于‘基于学’而设计‘教’的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学法’的革命,并使教学方法的参与主体由单向性走向多向性”,注重挖掘以主体性发挥为特征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
(2)教师过硬的政治理论修养是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保障。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学生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师德与高尚人格,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理论素养。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既是业师,更是人师。思政课教师要站稳讲台,自身首先要自信,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认同。
(3)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核心。教学是高校的生命,科研是高校的灵魂;对于高校而言,教学是根本,必须围绕教学搞科研。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科研是教学的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科研的延伸。科研不仅能促进教师学术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联系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激发他们解决学术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兴趣。
二、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以下明显的不足:第一,缺乏“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只注重基本知识和理论的传授,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品德的培养,给学生的印象是思政课假、大、空,不接地气。第二,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你说你的,我的。第三,教学手段陈旧落后,教师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就要读懂学生,要研究学情,搞清楚学生的所思、所需、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应着力于唤醒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会学生学习,使其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05方案”指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要直面问题,以破解问题为牵引。在教学中,可采用“从问题切入讲理论的思路”,以问题引出理论,用理论分析问题;也可采用“从学生兴趣出发组织教学的思路”,只有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才能抓住学生。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自身教学特点而定。教师要结合实际,对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情景式、专题式、讨论式、案例式、多媒体辅助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法灵活选择使用,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吸引力,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曾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开好课程,最根本的就是要真正调动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标准是大学生喜欢这门课程,认真地学习这门课程,觉得这门课程对他们有帮助。”
三、探索和努力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现代化,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大势所趋和必然要求
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的构成要素之一。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高校思政课课堂。当今,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为高校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机遇和条件。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加快全国信息化进程;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推进网络教学资源库、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设的工作;不喔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应用的技术水平;提高学生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以及运用技术手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学手段的变化,必然引起教学方法的改革。时下,慕课、微课程、Blackbaord、“易班”等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创新了教学方法,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为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活力。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要自觉顺应教育教学现代化的趋势和要求,不断提高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本领。
四、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为配合理论教学,实现思政课教育目标,让学生自主参与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教学方法的创新。“05方案”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形式,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校内实践教学形式又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在教学形式或教学内容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目的是落实培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训练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能力的活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达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五、不断创新对学生的考试考核评价方式,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
考核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以考核方式的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与考核方式的改革相辅相成。一方面,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以考核方式的改革为依托;另一方面,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须以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前提,对其具有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考核方式要以考核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情况和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考试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要从以往的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改为全过程的多样化多角度考核,最后评出综合成绩。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强调过程考核,取消以往期末一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做法。如一些学校将学生的考核成绩按照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由考勤、作业、课堂讨论、调查报告、课堂纪律等组成,期末成绩由辨析题、论述题、小论文等组成。考试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思考,提高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落脚点。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学方法改革是高校思政课全面改革的切入点、突破口和关键所在,唯有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任重道远,高校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参考文献:
[1]李卫红.认真总结经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
[2]郭凤志.现代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路向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3].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01版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顾钰民.理念与方法:贯彻实施“05方案”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6]袁贵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主体,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诠释。即生活就是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离开教育。生活对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来源于生活并能改造生活,生活和教育共始终。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范围在空间上的扩展,是生活教育的组织形式。即社会本身就是学校,整个社会便是一个大学校。生活教育的范围不局限于学校生活,而是整个社会生活,学校与生活混然为一体。
“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1]“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中最富有创造性的的现代教育方法论之一。在这里,“做”含有行动、思想、产生新价值三种特征,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我国自学考试改革的启示
(一)更新教育理念
1树立生活教育理念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上都与社会现实存在较严重的脱节。一些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不能跟上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教学不能及时满足社会所需的一些新的知识能力,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薄弱,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生活教育理念,根据社会的现实需要、发展趋势和教育发展规律,主动调整自身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结构,优化教学体系,变革考核方式,促进自学考试教育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贯彻终身教育理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强调“为生活而教育”,生活便是教育,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2]这事实上蕴含着终身教育的概念。在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终身教育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自考生不可能在接受自学考试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学到毕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所以他们必须学会学习,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贯彻终身教育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科学定位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职业的不断涌现,我国传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科型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职业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自学考试必须从补偿、补充和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型,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面向基层、生产第一线,培养职业型、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
(三)革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
要实现自考人才培养目标由学科型向职业型、应用型转变,就必须树立生活教育理念,根据社会的现实需要、发展趋势和教育发展规律,具体改革方向如下:
1调整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自考专业的考试计划大多是参照全日制普通高校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较严密,偏学术性。理论课程、必考课程比重过大,选考课程、实践课程明显不足,不能充分发挥自学考试所应该具有的功能和作用,也严重制约了自学考试对职业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需求,亟待予以调整。
首先,以培养职业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指导,建立以“专业核心课”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三课一训练”的专业课程结构。即建立以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考课组成的课程体系。同时,根据每门课程的性质把课程划分为理论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实践课程以及专业综合性训练。理论课程为以知识和理论传授为主的课程,如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等课程,主要突出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程为理论知识和技能并重的课程,如机械设计基础、制图等,主要突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实践课程为以技能、能力为主的课程,如专业技能课、职业技术课等,主要突出技能与能力的掌握与运用;综合性训练,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突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其次,根据专业学科的不同,加大实践课程的门数与学分,进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
2改革课程考试大纲,调整考核内容结构
传统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的考核内容结构不够合理,以课程终结考试为核心,采用书面的、量化的、客观的、整齐划一的所谓“标准化”知识点考试方式。普遍强调对书本知识内容的考查,表现为基本理论知识与记忆性成分比例过大,客观性试题与解题技巧所占比例过高;实际操作能力、自主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题目较少,表现出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考核不够。重记忆轻理解、重考试轻实践,实质还是应试教育。[3]因此,必须改革部分课程的考试大纲,重组考核内容,改变现有考核内容以知识型内容为主,重点考核考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记忆再现的现状,加大自学考试实践考核。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作为自考教育理念,将课程中的知识点转化为技能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
3注重学思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
生活教育思想具有实践性。陶行知指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若不通过生活,就无法体现其对生活的改造作用,也就无法体现教育的价值。然而,在当前自学考试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以提高理论应试能力为核心,内容陈旧,观念僵化,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以课堂讲授、说教为主,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轻视实践教学。造成了自考生知识与实践的脱节,实际应用能力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自学考试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革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效性。依据学生生活经验、认识特点和思维规律,将学生学习兴趣、个性特征与生活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感性认识中渗透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在活动中体验知识与经验。将生活与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自学考试教育重点转向培养人的生活经验和能力上来。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能力、特长、需要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广泛借鉴多种教学方法,取其之长为其所用。“艺友制”是对于传统的徒弟制的一种改造。在教学做合一的情况下,艺友是跟着师傅在做上学的徒弟或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情况下,艺友是徒弟又是师傅,是学生同时又是先生。陶行知大力倡导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艺友制”教学方法,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共教、共学、共做的朋友式关系,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自学考试教育与教学中,我们应广泛地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创造一个共教、共学、共做的氛围,将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汇集成强大的学习资源,师生都能平等地享有这种教育资源,以此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同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并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法、现场调查法等,引导学生注重学思结合,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4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中,“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被放置在核心地位。为实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自学考试助学院校应借鉴“教学做合一”理论,注重知行统一,将教育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相结合。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助学院校教育培养规模和实习、就业渠道,形成积极的良性互动。学生的“工”和“学”轮换进行,学生在实习时从事的工作与其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密切相关,企业对学生按正式员工要求和管理,并支付薪金。学生毕业时既获得学历证书,又获得具有行业准入价值的职业资格证书,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5开创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目前,自学考试以终结性评价为核心,基本上是采取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进行闭卷笔试的模式。这种标准化模式有利于组织公平客观的判卷,但却不利于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核学生的能力。学生为考试而学,往往是考前突击看书、囫囵吞枣,甚至死记硬背,考后即忘,既达不到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目的,更达不到自学考试对学生品格,学习精神等养成教育熏陶的目的。因此,必须打破闭卷笔试在自学考试中占主导地位的现状,在部分自考助学院校实行改革试点,实施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实际应用能力。
6以互联网为媒介,拓宽服务空间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提倡生活与教育的结合。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必然是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教育。这就使教育突破了学校教育时空的限制,将教育的范围扩展到社会,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也是教育的场所,整个社会活动都是教育的范围。
现阶段自学考试教育与教学主要还是局限在学校课堂上进行,而教育的对象是来自社会不同的群体,这样的教育形式显然没有有效利用社会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其教育的潜力。因此,自学考试教育应该积极地走进社会、融入生活,以互联网为媒介,成立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拓宽办学空间和服务范围。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可利用互联网,为自考生提供政策资讯、网络助学、考籍服务、考试服务、就业指导等一站式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全方位服务于全日制自考助学考生和社会考生。其中,网络助学作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网络环境中的延伸和拓展,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以网络化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网络交互平台还可提供教学资源共享与交流的渠道。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2.
关键词: 学科教学论 师范生能力培养 作用与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重要标志。师范专业应该把培养学生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素质作为能力培养的核心,这是师范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主要特点。高等师范院校各专业学科教学论在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高师学科教学论属于实践教学论,是体现专业教育教学特点的课程。学科教学论的实践属性确定以后,就要着力探讨其在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中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高师学科教学论培养任务设定、教学内容规定和能力素质培养的途径等方面。
一
课程的教学任务是由其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课程任务是课程性质的具体表现。学科教学论在普通高校师范专业教学体系中属于对于师范生进行职前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课程,它的培养目标是使师范生掌握现代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能,能够适应毕业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能力素质的培养应该是教学论的首要任务。因此,学科教学论的任务应该是:使师范生掌握学科教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学科教学的方法、技能和技巧,能够适应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为“能力型”教师。这种课程任务的定位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学习和研究一般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现代教学技术理论等如何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何根据现代社会需要和本学科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根据当地、当时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学科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第二,学习和研究如何把一般教学论的理论应用于本学科教育教学实践,如何能动地进行学科教学实践的途径,创新更加适合学科教学的路径;第三,根据系统理论原理,把学科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来研究,突出学科教学的现象和规律,对一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等进行补充、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形成学科教学理论。[1]
对于学科教学目标的划定,可以克服现行学科教学论的缺陷:首先,体现了学科特色。学科教学论教学与基础教育、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相联系,但应该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色。目前学科教学论移植自于一般教学论、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内容的迹象明显,缺乏本学科的概念、命题和实践,学科特色不突出。教学时往往花费很多时间重复讲一般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导致与教育学公共课程内容重复。更为重要的是,教学论课程与基础教学课程改革脱节,内容陈旧。因此,学科教学论的教学特色在于寻找教学理论的一般性特征与学科特点的结合,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合,是学科教学论课程的特色所在。其次,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学科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但更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通过多种生动的实践环节和实践过程进行教学,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促进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职前教学能力和技能。但在传统的学科教学论教学中,以讲授式教学为主,以课本知识为中心,课堂教学很难提供学生技能训练和师生交流互相活动的机会。学生纯粹把学科教学论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去看待,没有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对教育理论规律理解不足,很少去考虑理论的应用价值,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学科教学论的考试也是学生“背条条”、老师“考条条”,致使学生在教学实习和工作岗位上,缺乏基本技能和实践经验,要经过较长的教学适应期。因此,在学科教学论的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科教学论的实践特点,把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学科教学论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最主要的特点。最后,彰显了课程的风格。不断吸收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新内容是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学科教学论的生命不是对学科教学理论的再研究和复制,而是适应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不断创新,基础教育实践是学科教学论成长发展的基石。在传统学科教学论教学中,仅限于对课程中知识理论的学术性理解,缺乏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联系与沟通,使教学限于“闭门造车”境地。学科教学论应具有与时俱进的风格,基础教育新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评价、学习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这是学科教学论成长的“田园”。因此,学科教学论必须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创新的切入点,全面提升课程“与时俱进”的风格。
由此可见,学科教育论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结合、实践、创新”。结合是指与一般教育课程相结合,在一般教学论的指导下,认真研究学科教学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实践是指把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放在首位,着眼于学生现在和将来职业的发展需要;创新是指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对象,跟踪中小学课程改革,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教学能力的全新师资。
二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根据学科教学课程的任务,我们有必要研究教学内容的问题,基于学科教学论的实践特点,而且这种实践就是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因此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内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1.理论教学部分的改革。
理论教学是教学论教学的基础,它包括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评价理论。第一,传统课程理论仅限于该学科课程本身,比较单一。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应该将课程置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系统之中,拓宽课程含义。增加课程资源理论,课程资源理论包括课程资源的意义、课程资源功能和分类、课程资源的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建设等;第二,传统教学理论的主要缺陷是缺乏师生互动,注入式教学模式窒息学生思维,忽视学生知识的生成。因此教学理论应该以师生共同学习和重视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为切入点。在贯彻教学原则的过程中,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和潜能,突出“因材施教”,增加过程与结论的统一和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在教学途径上突出知识获得与自我生成的统一,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统一、课堂教学与掌握信息技术的统一;第三,传统学习理论是知识的传递与嫁接,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在学习理论中应该突出学生自身知识生成、探究、研究学习的结合。自身知识的生成指的是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师生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课堂状态。强调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元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和提升。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性,通过探求知识的过程,一方面实现知识的获得,另一方面实现情感、意志和方法的培养。第四,传统教学的评价理论是以学生考试分数为依据,考试成绩是硬指标,这是出现“高分低能”的原因。评价历来具有导向性,根据学科教学论的课程性质,评价应该以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教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基础,突出实践特点、体现能力本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2.能力教学部分的改革。
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学科教学论的能力教学部分必须体现新的特点。第一,课堂设计能力。传统课程设计是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学结论掌握为标准、以知识复制为特征的教学设计。现代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的统一,过程和与方法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师范生转换设计理念,掌握基础教育课程超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特点,学会设计现代课堂教学的技能;第二,课堂教学能力。传统课堂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点,以“传授―接受”为模式。现代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师范生努力掌握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课程特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2];第三,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不断提供信息、选择切入点,补充有关知识、介绍方法线索,为学生学会组织研究性学习提供条件;第四,尊重学生差异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新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因此在教学论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师范生研究教学对象,结合青少年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认知程度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教学,充分展示“人人都精彩”的教学观。
三
强化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环节,是学科教学论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从2000年开始,我们在宝鸡文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等专业进行了在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强化师范生教学能力训练的改革实验,形成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和训练的系列程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口语、板书和教态能力训练。
根据现代师范生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比较陌生的特点,在课程教学开始时,结合口语和书法课程的教学,进行板书、普通话和教态测试。主要方法是,由教师指定内容,由学生逐人进行讲演、板书和教态演练。教师随机进行讲评,使学生领会其基本要领,并在平时按照规范进行训练。
2.课程基本要素教学能力训练。
配合教学论教学中学科基本要素的教学方法的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学科基本要素试讲练习。如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授;历史课讲授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数理化讲授基本定理、公式、基本运算方法等。课程基本要素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方法是由学生在中等学校教材中选定一两个基本知识点,按照教学法的要求进行讲解。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学科教学中的基本要素的传授要领。
3.微格教学能力训练。
配合教学论课程中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的教学,进行微格教学强化训练。主要方法是,将课堂教学的技能分为组织技能、导入技能、讲授新课技能、提问技能、师生互动技能、总结巩固新课技能和指导学生学习技能等几大部分,学生每次选择其中一、两项技能进行认真备课后,在微格教学室进行现场演示,借助于音像设施,进行当堂反馈训练。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技巧和要求。
4.课堂教学能力的系统训练。
配合教育实习资格考核和审查工作,进行备课和试讲。要求每位同学完整地完成一节课的备课和试讲任务,将学生编组分头进行试讲,由指导老师和同学进行现场评议。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备课和讲课的基本技能,能够独立完成完整的课堂教学环节。
5.评课能力训练。
在试讲的基础上,各班选定2―3名同学,在全班范围内示范讲课,讲课结束后,由教师指导学生按评课标准和方法进行评课。其目的是让学生深化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掌握评课技能及课堂反馈的方法。
6.说课能力训练。
在课程教学结束前,进行说课技能训练。基本方法是,让学生根据备课试讲的材料,按照说课的基本要领,在全班范围内说课,教师现场进行评价指导。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说课的内容和技巧,训练学生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以上几种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的实施,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技能的全程技巧。[3]
与教学能力训练相配套的是对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计划的调整,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增大实践环节课时,使其各自占总课时1/2,能够保证实践教学有充足的时间。另外,改革学科教学论的课程考查及成绩评定的方法。根据教学论课程的技术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把学生教学能力的掌握和提高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取消命题答卷的考试方式,实行按学生掌握教学技能的程度分项得分。学生在教学技能的训练中,每次实践环节都有教师的记录和评定,课程结束时由教师按分项比例综合评分,使学生成绩与实际能力相符合,以此促进学生提高教学能力的自觉性,初步扭转高分低能现象。
与此相适应的是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落后是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教学论教学必需的多媒体教学室、CAI课件、微格教学实验室,学校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提升了现代教学的技术含量,保证了教学论课程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忠明.学科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J].中国教育学刊,2003.11.
[2]韦世滚.关于学科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几点设想[J].河池师专学报,2003.4.
[3]赵克平.浅谈高师教学论课程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