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政服务概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家政教育概况
世界上许多国家、学校早已开展了与家政服务相关的学科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例如早在1862年,美国的许多学校就在政府立法主导与支持下开设了家政教育课程,一些高校还成立了家政系[2]。我国早期有燕京大学、震旦大学、华西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曾经开办过家政系。近年来诸如湖南女子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山东菏泽职业学院等,也都先后开办了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2]。与家政服务及相关的专业学科教育在我国一些高校的出现,表明了社会对这个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逐渐旺盛,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中为推动第三产业健康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二、开放教育开展家政服务专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家政服务已成为国家认可的正规行业
随着近年来国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服务行业比重,家政服务作为一个满足现代城镇家庭生活服务需求、促进家庭功能社会化、改善家庭生活质量,提高家庭生活水准的行业,已经逐步被人们接受和熟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0年就已正式认定“家庭服务员”这一职业[3],使“家政服务”行业成为国家认可的正规社会行业。一方面,家政服务行业为社会家庭提供各种所需求的服务,另一方面,它也成为我国社会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之一。
2.对家政服务的品质需求成为催生学科教学的理由
作为一个行业,人们对家政服务的质量和层次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过去,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家政服务就是做家务、出劳力、干重活。而现在人们在要求家政服务员做好传统的家务劳动的同时,还期望能够得到他们在居家生活品质方面的协助与指导,例如协助进行家庭环境的布置与装饰、做好幼儿学前教育及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指导等等。这些服务内容,对家政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和学科知识以及服务技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开放教育开设家政服务专业,进行相关学科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办学理由和教学依据。
3.开设家政服务专业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有益探索
(1)各地电大都在开办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专业随着国家开放大学的正式挂牌运行和各级电大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许多省级电大根据本省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先后开设了诸如会展策划与管理(天津电大)、茶叶评审与营销(福建电大)等各类共建共享专业。这些专业的开设,为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队伍的需求,提供了十分及时、有效的途径,也为全国各地电大树立了将开放教育人才培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典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湖北电大经过近一年的论证和准备,向国家开放大学申报开办专科层次家政服务专业并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湖北电大自开办开放教育以来第一个与国家开放大学共建共享的专科专业。
(2)社会生活的变化需要更好的家政服务作为正在走上经济发展快车道的湖北省,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常工作的快节奏和期望得到有质量的休闲生活,成为人们面对的两大矛盾和主题,这是家庭和社会日益需要和关注家政服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对家政服务的新的需求,使家政服务的内涵深化、外延扩大。家政服务,这个过去不被重视的行业,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正以全新的理念和丰富的内涵呈现在人们眼前。
(3)抓住家政服务需求的“井喷”态势为人才培养打好“提前量”社会需要引发了对从业人员进行各类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市场需求。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开放教育,把家政服务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列入教育培养目标,为社会需求提前做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储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社会生产的转型发展需要新型的人力资源,需要在家政服务方面形成能够适应社会进步发展、具有现代生活服务技能的人才,而且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需求会日益旺盛,势必出现“井喷”态势。正是基于此,湖北电大及时抓住契机,为这种已经出现的需求和即将发生的“井喷”在人才培养上打好“提前量”,充分体现出开放教育在构建全民学习型社会过程中所呈现的重要性、灵活性和其为社会服务的前瞻性。这也是社会发展对从事开放教育工作的各级电大在新形势下的迫切期望。另一方面从国家开放大学、全国各级电大在自身转型发展中所做的各种努力来说,在通过深化开放教育内涵建设和扩展外延的过程中、在为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而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教育平台的进程中,也需要有新的、能够满足社会大众普遍关注和认同的人才培养专业来为这些努力注入新的活力和增加动力,形成促进社会经济改革深入发展、促进电大系统自身学科建设与办学能力提升的助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湖北电大开放教育开设家政服务专业,是顺应时展潮流、满足社会大众期望、为政府分忧和为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开放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更富有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家政从业人员,也是落实政府有关“家庭服务行业规范化、从业人员职业化”要求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三、家政服务行业现状与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化的需求
1.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基本状况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构成有如下特点:“56.1%来自城镇各类人员,43.9%为农村富余劳动力”[4]。在城镇各类人员中,“下岗再就业人员比例占63.7%,退休人员占36.3%”[5];这些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占83.9%;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6.1%。上岗前接受过家政服务业务培训的不到30%”[5]。
2.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工作状态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家政服务人员文化程度本身就不高,上岗前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相关职业培训,因此根本不具备应有的服务技能和职业素质。他们中的许多人只能胜任简单的传统家务、保洁搬运等粗活重活,而无法承担因生活现代化、快节奏衍生出来的各种高层次服务。个别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与雇主发生各类纠纷的案例也常见于媒体报道。另一方面,在我国家政服务作为一个国家正式认定的正规行业出现,应该说才刚刚起步,还远没有发展成熟并形成规模品牌效应。相关的内部规章制度基本上还没有建立健全,存在的法律空白很多、工资薪酬也没有国家统一标准、从业人员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诸多的不利因素,也是造成家政服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和经常流失现象的原因。
3.家庭规模逐渐减小形成休闲需求与家庭事务繁重的矛盾
社会渐渐进入老龄化和家庭规模的逐步小型化,给许多曾是独生子女的年轻夫妇带来繁重的家务劳动压力,年轻人因工作而无暇顾及家庭事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使得更多家庭中的年轻人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家政服务行业,希望社会能够有更多的合乎自己需要并提供优质服务的家政事务从业人员。这就提示我们,把家庭事务社会化,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人们解决家务的繁重与休闲的需求这一矛盾,应该是现代社会生活伴随经济发展与进步所呈现的一种有效选择和必由之路。
4.人们收入水平增加后更加愿意购买服务
从另一个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上升,城镇家庭的消费支付能力也逐年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Engel’sCoefficient,即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的年度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90年的0.542,逐年下降到2013年的0.35左右[6]。这充分说明,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人们对于更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追求必然会出现,这首先就体现在对生活品质提高的追求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加愿意花费金钱来购买更加专业的服务。而家政服务,作为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实现悠闲与舒适生活的服务产品,必然成为大家购买的热点。特别是对于具有专业技能的家政服务人员,社会家庭的需求更加旺盛。以武汉市为例,社会家庭分别需要的家政服务人员大致上可分为从事煮饭、洗衣等简单劳动的家庭保姆,可以育婴或是做孕产妇护理的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技师,能够协助家庭主人做家务管理、进行娱乐安排等管理工作的高端家庭管家。那些具有职业化技能,特别是拥有国家颁发的从业技师证书(如月嫂证书、老年护理师证书等)的从业人员,在社会上更是供不应求[7]。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了家政从业人员为报考并获取国家颁发各类从业证书而迫切需要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的意愿。这也为今后电大开放教育对家政从业人员开展大规模、有计划的各类素质教育、技能培训直至专业学历教育,留下了十分广阔的空间。
四、电大开设家政服务专业的办学优势与面临的困难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按照“通知”中有关“以培训工作为重点加强家庭服务业职业化建设”条文,电大开放教育顺应时展需要开设家政服务专业,既是电大开放教育自身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探索前行发展的需要,也是各级电大为社会培养造就新型家政服务专业人才的重要选择,更是电大系统一贯所秉持的为社会提供多样化学习产品和服务,扩展开放教育功能和深化教学改革理念的体现。
1.办学优势分析
多年来,在开放教育人才培养上各级电大业已形成多种模式并不断更新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远程教育专业办学和为适应社会需求进行各类技能培训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各级电大在今后向开放大学转型过程中可以沿用、借鉴和发扬的宝贵财富。尤其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全民学习型社会和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已成为整个开放大学系统的共识。通过全新构建的国家开放大学系统,开办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培养新型的技能型人才,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拥有系统办学优势是开设新专业得天独厚的固有条件
开放大学系统由国家开放大学总部(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1125所地市级电大分校和1827所县级电大、6万多个教学点构成。其办学覆盖面遍及全国内地各省市城乡,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远程开放教育体系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在办学过程中,通过国家开放大学总部(中央电大)统一协调,在全国电大系统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师团队共建;各级电大按照开放办学、按需办学的原则,在系统内部开展上下联动教学,在系统外部与普通高校沟通、与企业、行业联合办学;构建了天、地、人网合一、三级教学平台互动、网上网下教学互补的教学环景和系统办学体系,充分展现了整体性的系统办学优势,使得全国各级电大能够立足于各类普通高等教育之林,在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引领。
(2)开办家政服务专业有国家层面政策支撑的优势
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8]。《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指出要“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纲要》还提出要通过“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办好开放大学”。这些不仅是国家的要求,也体现了政府对于完善成人继续教育所担负的责任,更为各级电大在所从事的开放教育办学过程中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湖北电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所开办的家政服务专业,为电大系统向开放大学的转型注入新的活力,为办好开放大学增加助推力,可谓恰逢其时,大势所趋。
(3)坚持“三个面向”办学方向是办好家政服务专业的良好基础
各级电大从创办至今,一直坚持了“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和边远民族地区”的“三个面向”的办学方向。同时,多年来在办学形式上灵活多样,做到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和多形式。“三个面向”的办学方向确立了各级电大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办学目的。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则是各级电大在为地方经济服务过程中所呈现的办学层次的可高可低、教学对象的可上可下、教学内容的形式多样,既有针对成人的本、专科高等学历教育,又有服务于企业、行业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些县级电大还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开办了初等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这些办学实践,构成了开放大学系统开办家政服务专业的良好基础。
2.面临的困难与解决途径
作为一个新开设的专业,各级电大在招生、教学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必须克服的困难。
(1)传统观念对家政服务作为一个学科专业的认可度尚待提高
如前所述,由于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家政服务视为以伺候人、做家务为主的低层次劳动,一些人甚至觉得根本没有必要进行相关业务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学习。很多已经在家政服务行业工作的从业人员也尚未形成现代家政服务行业需要从业者参加正式学科学历教育的认知与意识。因此,这个专业开设后,各级电大首先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能否有教学对象参加学习——即是否能够招得到学员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靠各级电大加强招生宣传,介绍现代家政服务专业与社会发展、生活品质提升密切相关的各种理念,以此来提高人们对现代家政服务的认识,尤其是要改变过去认为家政服务“就是简单劳动、无须专业知识”的陈旧观念。同时,更重要的是各级电大要通过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结合各级政府为贯彻落实“通知”精神所制定的各种举措,主动作为,积极思考对策为政府分忧。通过短期培训、证书教育以及与行业联合进行专业共建等多种形式,为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的提升创造学习平台、提供各种机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教育和学历教育通道。在培养和造就新型技能型、知识型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同时,逐步使社会对家政服务行业和从业人员的认识发生改变,得到提升;反过来促使从业人员对家政服务职业技能进行主动学习,让他们意识到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就无法胜任岗位工作。
(2)家政服务学科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宽泛
现代社会中的家庭生活可以说包罗万象,这就使得家政服务学科教学也涉及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涉及面十分广阔。一个高层次家庭服务从业人员,要成为一名家政服务多面手,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必要人文素养及各种服务与实操技能。所以,从教学层面看,对于这样一个新开设的专业,各级电大面临的困难在于现有师资队伍中能够满足本专业教学所需的学科人才十分欠缺,以及在实践技能教学过程中实习实训基地严重短少。这些困难的解决途径,在于通过建立各级电大系统教师的整合、共享与互补协作教学机制,以系统之力来形成满足教学需求的合格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加大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沟通,通过合作办学、岗位培训以及顶岗实习等各种方式来解决实习实训基地的短缺和实践教学的组织开展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由社会相关机构、行业与电大系统共同组成的教学体系,达到推进学科教学与专业建设顺利进行的目的。
五、结语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用人单位职位的平均薪酬(其定义见注2,下同)为4201元/月,环比上涨2.30%,而求职者期望平均薪酬为3915元/月,环比微跌0.22%。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位平均薪酬水平比求职者的平均期望薪酬略高。
近三年各季度求职者期望平均薪酬和用人单位职位的平均薪酬对比走势见图1。
二、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主要工作地薪酬情况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工作地为南宁市的用人单位职位的平均薪酬水平创新高,达到4814元/月,而其求职者期望平均薪酬为4945元/月。
三、各职位大类薪酬情况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用人单位职位平均薪酬最高的前五位职位类别为高级管理类、银行类、证券/期货/投资管理/服务类、交通运输服务类及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类,其平均薪酬分别达到7595元/月、5736元/月、5674元/月、5491元/月及5476元/月;而保安/家政服务类、轻工/食品/工艺品类、出版/印刷类、餐饮/娱乐类及酒店/旅游类等职位的平均薪酬较低,其平均薪酬分别为2638元/月、2914元/月、2953元/月、3099元/月及3101元/月。
而求职者期望最高的前五位职位类别分别为高级管理类、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类、建筑/工程类、证券/期货/投资管理/服务类及法律/法务/合规类,其期望平均薪酬分别为6739元/月、5712元/月、4665元/月、4661元/月及4621元/月;而期望从事保安/家政服务类、行政/文职/后勤类、客服/技术支持类、百货/超市/零售类及文教/科研类等职位的求职者对薪酬要求较低,其期望平均薪酬水平为3053元/月、3190元/月、3272元/月、3301元/月及3323元/月(见表1)。
四、用人单位职位在各个薪酬区间的分布及变化趋势
近年来,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用人单位的职位薪酬维持良好的增长势头。2016年第三季度3000-3999元/月区间薪酬职位占比达到32.51%,与上季度相比增长1.09个百分点;而2000-2999元/月区间薪酬的职位数量比例环比下滑2.31个百分点;同时4000-4999元/月和5000-5999元/月区间薪酬的职位数量占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占比分别达到17.47%和10.02%。近两年主要薪酬区间(单位:元/月)的职位数量占比曲线见图2。
由图2可见,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2000元/月以下和2000-2999元/月薪酬的职位数量占比持续下滑,2016年第三季度已经降至5.32%和23.00%;而3000-3999元/月区间的职位数量占比稳步增长,2016年第三季度占比达到32.51%;4000-4999元/月区间的职位数量占比持续增长,占比达到17.47%。
2016年第三季度5000-5999元/月区间的职位数量占比增长幅度明显,占比已经达到10.02%,同时8000-9999元/月区间的职位数量占比也有一定增长,2016年第三季度为3.74%。而6000-7999元/月区间的职位数量占比波动较大,本季度回落至5.91%。
五、2016年第三季度部分具w职位薪酬行情参考
(一)高级管理类职位薪酬参考
2016年第三季度高级管理岗位薪酬与上季度相比出现较大增长,其中工作地在南宁市的首席执行官CEO/总裁/总经理类等高端管理岗位平均薪酬达到16386元/月,其中有占比10%的职位平均薪酬超过45999元/月(见表2)。
(二)人力资源/人事类、行政/文职/后勤类和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等职位薪酬参考
2016年第三季度传统管理类职位中,工作地在南宁市的中高层职位薪酬水平出现了较大提高,而基层岗位的薪酬水平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工作地在南宁市的人力资源/人事经理/主管和行政经理/主管/办公室主任/副主任职位的平均薪酬环比均出现较大增长,环比涨幅分别为18.52%和12.75%;而经理助理/秘书/高级文员、前台/接待/礼仪和行政专员/助理职位的平均薪酬环比降幅分别为25.04%、7.80%和3.60%(见表3)。
(三)IT类职位薪酬参考
通过分析赤峰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集中度、布点数、聚集度的现状,运用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从三次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三个层面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的契合度进行了分析,提出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契合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产业结构;适应性
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区域产业结构与教育专业结构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经济结构决定着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又反作用于经济结构。中等职业教育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区域产业结构是中职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中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必须适应区域经济需要,加强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一、赤峰市产业结构研究
(一)赤峰市产业结构概况近些年赤峰市经济快速发展,如图1、图2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466.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689.1亿元,年均增长16%。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日趋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从2010年开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过50%。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最多,占到51.5%,人均产值1.8万元;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到20.8%,人均产值16.5万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到27.7%,人均产值6.6万元。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来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赤峰市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任务。在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同时,推动产业多元化和产业链延伸,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变化,特别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多行业亟需大量熟练技术工人,这就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赤峰市优势产业分析根据赤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冶金工业、能源工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工业、建筑业、旅游业、农业、牧业是优势特色产业,如图3、图4,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4.77%,从业人员总计145万人。其中冶金工业占区域生产总值比例21.91%,能源工业占13.24%,农业占12.13%,食品工业占10.67%,建筑业占10.40%。从业人数中,农业最多,达到107.5万人,建筑业6.5万人,能源工业6.1万人,旅游业3.6万人。
(三)新兴产业分析根据赤峰市十二五规划的“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发展目标,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是主要发展方向,这就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提出了新要求。
二、赤峰市中职专业结构分析
本研究调查范围包括全市36所中等职业学校。调查指标包括专业集中度、专业布点数、专业聚集度(表1)。目前开设专业集中度超过50%的有4个专业大类,分别是农林牧渔、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说明中职学校办学方向较为集中。农林牧渔专业大类,包含23个专业方向,专业数量占专业大类所有专业数量的71.88%,专业方向覆盖面广。布点数达到123个,平均每个专业布点数达到5.3,专业重复布点多。信息技术专业大类专业集中度达到66.67%,包含10个专业方向,专业数量占专业大类所有专业数量的55.56%,布点数达到43个,平均每个专业布点数达到4.3。加工制造专业大类专业集中度达58.33%,包含16个专业方向,专业数量占专业大类所有专业数量的88.89%,布点数达到59个,平均每个专业布点数达到3.7。财经商贸专业大类专业集中度达到52.78%,包含9个专业方向,专业数量占专业大类所有专业数量的42.86%,布点数达到24个,平均每个专业布点数达到2.7。从专业方向看,总计有26个专业的布点数超过5个。其中计算机应用布点数最多,达到22个,超过10个布点数的有8个专业方向,包括现代农艺技术、畜牧兽医、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机电技术应用、焊接技术应用、护理、学前教育。上述专业重复布点较多,在下一步工作中应进行调整。从学校专业设置看,专业大类超过5个的学校有20所,其中超过10个的有5所,最多达到14个;从专业方向上看,专业方向超过10个的学校有15所,其中超过20个的有5所,最多达到38个。根据职业学校特色发展的原则,包含专业大类多的学校需要明确办学方向。
三、赤峰市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一)与三大产业适应性分析第一产业专业布点数123个,每年计划招生人数4920人,按照每人工作30年计算,则预计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有14.7万人,达到所有农业从业人员的11.4%,农业类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但是通过实际调查,第一产业实际招生人数普遍小于计划招生人数,有些专业甚至没有招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点数超过市场需要,说明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办学模式并不完全符合市场规律。每年高考录取人数24000人,中职录取20000人,录取专业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因此估算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及以上的占到40%,第三产业达到70%以上。如表2所示,按照现有从业人员数量和比例,如果使70%以上的从业人员受到中等及以上职业教育,需要大力开展社会培训,不考虑延期复核和继续教育,每年需要新增农业类社会培训2.7万人,第二产业社会培训7000人,第三产业社会培训3500人。
(二)与优势产业适应性分析在分析优势产业和职业教育的关系时,仍然要考虑高等教育的影响。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将从业人员参加中等职业教育比例定为70%,产业与专业基本对接良好的有冶金、能源、建筑;职业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有食品、农牧业;培养能力过剩的有化学工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工业、旅游业。职业学校在专业调整时,应首先考虑上述专业方向。如表3所示,装备制造业比例高达13.04%,通过对赤峰市36所中等职业学校调查发现,装备制造业毕业生多安排在外地就业。因此虽然数据偏高,但就业依然良好,男生从业意愿较高。医药工业布点数偏多,安排就业具有外向型特点,专业选择时女生较多。实际调查中发现,愿意到外地就业的女生比例偏低,因此建议加强对医药工业类专业发展的调控。旅游业布点数偏多,由于旅游专业的地域性限制,建议加强对旅游专业发展的调控。食品工业从业人员中未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预计在11783人,但持有装备制造业从业资格的人员可以在食品工业里从业(例如机电技术应用)。因此食品类专业设置有一定复杂性,需要进一步论证。
(三)与新兴产业适应性分析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是主要发展方向。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赤峰市发展规划,需要加强建设的专业包括财经商贸大类的6个专业方向(商品经营、专卖品经营、连锁经营与管理、物流管理与服务、房地产营销与管理、客户服务),公共管理与服务专业大类的10个专业方向(办公室文员、文秘、商务助理、公关礼仪、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民政服务与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社会福利事务管理、家政服务与管理、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优先考虑建设的专业:物流管理与服务、家政服务与管理、老年人服务与管理。
四、结论与建议
(一)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市场信息、企业信息、学校专业设置信息、毕业生就业情况等信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院校、社会各界共享信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收集、信息,并对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负责;企业通过平台获得招工信息;学校通过平台了解现状,找准办学方向;学生通过平台选择学校。
(二)调整农牧业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形式农牧业中等职业教育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从业人员中预计仅有10%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从业人员中存在年龄偏大,缺少上学时间等问题,学校教学时间和农牧业生产季节存在重叠。因此,农牧业中等职业教育不适宜全部采用全日制职业教育形式,送教下乡、送教下田等教学形式更符合实际需要。
(三)扶持现代服务业专业建设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现代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财经商贸大类和公共管理与服务专业大类总计需要建设16个专业方向,其中物流管理与服务、家政服务与管理、老年人服务与管理3个专业方向为优先考虑建设的专业。
(四)优化专业结构,建设特色专业专业大类开设过多的5所学校(赤峰北方职业学校、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赤峰华夏职业学校、赤峰育龙中等职业学校、宁城县职教中心)需要在近期对办学方向进行论证,集中力量办学,打造特色专业,围绕特色专业建设专业群。10所学校需要在中远期对办学方向进行论证,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董强.浅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
[3]刘春生,徐长生.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城镇失业人口;再就业;沈阳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城镇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沈阳市就业概况
截止2014年末,沈阳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55万人,城镇失业率为3.03%。与上年同期相持平,然而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与去年相比有所上升。近年来,沈阳市加大了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力度,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地成绩。2014年,沈阳市新增实名制就业21.4万人,援助了就业困难群体就业0.3万人。
虽然沈阳市政府重视就业问题,但是由于高校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逐年增长,加之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等原因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沈阳市的就业情况相对比较严峻。
沈阳市2010年到2014年的城镇失业人口数量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7.72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9.55万人。失业率基本维持在3.0%左右,2011年以后有缓慢上升趋势。援助就业困难人口则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0年的3.14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0.3万人。
(二)沈阳市的再就业政策
沈阳市重视就业问题,近年来出台了很多相关的就业政策,加强对失业人群的培训,积极实现失业人群再就业。沈阳市政府积极贯彻执行省政府出台的《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高技能人统一队伍建设的意见》,出台了多项稳定就业的政策规定。包括高级能人才工作战略的出台和加大技工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积极规划普惠制的再就业培训,开展了多项再就业培训。
1.实施再就业工程
沈阳市政府积极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建立相关的就业服务培训基地,为相关的城镇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服务,并且加大了对再就业培训的扶持力度。全面实现培训的无偿性、实用性和全员性。且积极利用社区等发展平台,将再就业工程落实在社区,实现社区的全面就业及再就业,且对社区的再就业政策及相关的落实进行最终,既实现了再就业工程的利民、便民性,也保证了政策落实的便利性。
2.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和建设
劳动力市场是配置劳动力的场所,为使劳动力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沈阳市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了相关的建设和监管,规范劳动就业服务体系,使就业服务体系正规化、制度化和社会化,沈阳市还扩建了和平、铁西和皇姑等多个劳动力市场。
二、失业人口再就业存在问题及相关原因分析
通过沈阳市的研究,可以发现在该地区的再就业过程中再就业体制存在很多问题:
(一)再就业培训内容不完善
职业培训是失业人员提升技术水平、获取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制度。再就业培训的内容不健全,再就业政策虽然明确规定参加再就业的培训程序,对参加在就业培训的人员、享受的补贴标准、期限进行了规定,然而其中并没有规定关于职业培训的负责机构、再就业的手段和方法也过于局限、相关的辅助措施不足,再就业培训内容方面较多空白、内容不完整。
(二)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监督有待完善
沈阳市虽然在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监管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许多农民工由于没有平台寻找合适的工作,他们大部分做得工作都是环境较差的建筑类工作,严重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行。
(三)再就业培训流于形式
沈阳市的再就业培训多为政府组织的强制性再就业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员部分为强制性要求参加的,其中领取低保金的失业人员被要求必须参加再就业培训,否则将无法领取是低保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失业人员的心理负担,且再就业培训项目并没有根据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行的培训,而是有什么项目就进行什么项目的培训,起不了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人员是被强制要求参加再就业培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寻找工作的时间成本。
三、促进城镇失业人口再就业的建议
(一)劳动力市场的完善
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对策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的流动。这种流动不仅包括求职信息流动还包括劳动力流动。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对劳 动力市场建设,比如农村进城劳动力与城镇剩余劳动力之间存在就业岗位的冲突、户籍障碍、户籍衍生的制度性问题广泛存在并延续下一代、信息障碍等问题。政府应致力于解决目前存在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市场健全与否影响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社会保障具有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功能。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进程中,应突出失业保险激励再就业的功能,通过将失业保险待遇与再就业挂钩的方法,可以避免失业陷阱,从而有效促进失业者积极寻找工作,突出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是世界各国失业保险发展的方向。
(三)积极发展社区公益性就业服务事业, 安置就业困难群体
街道社区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涉及到千家万户,了解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大力发展社区公益性的就业服务事业。重视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和发展社区服务业, 积极兴办以物业管理、后勤保障、公共服务、家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就业服务组织, 把再就业项目孵化与社区建设有机结合, 进一步完善再就业项目, 孵化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徐惠芬.失业人员再就业相关问题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1).
[2]李娟.完善失业培训保障 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J].人力资源管理,2014(06).
关键词:机构保洁;战略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4-0000-01
一、引言
机构保洁服务行业是我国目前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具有投资小、发展快、市场大、服务面广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对其需求数量正与日俱增,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可以预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清洁清洗服务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远景。
二、行业概况
目前,我国从事清洁服务行业的企业已经超过40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人,产值达到数千亿元。与发达国家相比,该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作用,正进入一个快速的成长期,据统计,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
在快速发展和成长进步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该行业现状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与社会需求还存在诸多的不适,尤其是还存在不少制约行业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不良因素,具体表现如下:
1.企业良莠不齐,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低,技术、服务及管理水平均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2.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明显不足;
3.在市场招投标活动存在压价格、降标准的恶性竞争,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4.清洁清洗服务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缺少品牌意识,难以规范企业资质认证、企业市场准入、质量检验、施工质量评估、安全生产监管等工作;
5.服务标准不统一,设备制剂标识混乱,制式不统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对环境和人员存在安全隐患。
三、机构保洁行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
(一)清洁是办公及生活环境的基本需要
机构保洁既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整洁的周围环境,不仅使人身体健康,而且能使人赏心悦目,提高工作效率。所以,用户对保洁看得很重,也往往最挑剔,经常引起投诉。保洁公司工作应为用户提供一个整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
(二)机构保洁体现了管理水平
在机构的物业管理评价中,一般需对管理工作做详尽的考察之后才能衡量物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但是,人们往往凭直觉来衡量,而在直觉方面保洁给人的影响最深刻。对于环境整洁的物业,用户和客人们对管理水平往往给予较高的评价。
(三)保洁是建筑和设备维护保养的必然需要
保洁工作在延长建筑物和设备使用寿命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调查表明,地毯保养不好只能用1~2年,保养得好可用3~4年;大堂大理石地面一般用7~8年后要再进行磨光,但保养得好可以增加一半以上使用时间。因此,应当从建筑物和设备保养的高度、从经济的角度来认识清洁工作。
(四)保洁工作是一门技术
现代保洁工作涉及化学、物理、机械、电子等学科的知识。不同的建筑物材料需要使用不同的清洁剂,各种现代化的清洁设备的操作使用,高层外墙保洁的危险性与复杂性等,使现代保洁工作具有相当程度的技术性。
四、机构保洁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
1.以优质取胜,服务至上;
2.锁定特定客户群:政府、教育、医疗等机构及高档写字楼的保洁及维护工作;
3.服务多样化,符合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4.加大影响力度,重点是公关关系;
5.抓住重要的时机加深同各机构物业管理的关联与交流;
6.抢占新的市场,抢先宣传;
7.逐步扩大服务范围。
五、市场环境分析
(一)宏观市场环境分析
服务业是我国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我国人口数量多,又存在很多的闲散人口。政府、教育、医疗等机构及高档写字楼的保洁及维护工作需要优质且专业的机构来服务。
(二)竞争对手分析
现有目标市场的竞争对手的总体情况处于一种规模小、企业多而分散的特点。竞争对手的优势主要是有业务熟悉的工作人员与成熟的经营管理体系,已经形成固定的市场,拥有一定的顾客资源,入住这些区域市场有一定的困难。
六、目标市场分析
目标市场:政府、教育、医疗等机构、大型商场超市及高档写字楼
目标市场分析:以上机构的保洁及维护工作需要优质且专业的机构来工作与服务。
七、swot分析
(一)机会
1.目前市场空白或很少有企业涉足于专业为顾客服务;
2.对于服务业特别的家政服务而言,城市的整体文化环境为保洁机构服务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发展空间;
3.目标市场需求广泛。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人口的经济能力与经济潜力巨大。
(二)威胁
1.竞争对手过多且十分分散,很多企业已经进驻目标市场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和顾客忠诚度;
2.目标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有些机构难以不相信或不愿意把一些重要的工作与维护交给其他人或机构来完成;
3.现代社会的不良次序业可能引起顾客对服务人员的不信任;
4.重要机构的大楼与高档写字楼,管理控制严格,促销难以进入,广告促销效果不大。
(三)优势
1.机构保洁公司的业务是新兴行业下的新型业务形式,市场空白点大且新颖;
2.可满足网络的个性化需求。根据每个顾客的具体需求为基础提供具体的服务项目;
3.成本低廉,收效快速;
4.与顾客的沟通过程中,了解具体需求情况后容易让顾客形成对服务的依赖。
(四)劣势
1.难以把握每一家顾客的个性化服务特征;
2.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需求较高较广;
3.新兴行业无先例可循,只能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形式摸索经营。
八、关于行业的战略分析总结
综上,机构保洁服务是一个针对中、高消费群体的新型的朝阳产业。机构保洁类公司应注重长远的发展,立足于现有的产品和特色,重点开发现有市场,尤其在政府、教育、医疗等机构的服务方面创造独特的管理模式,在结合本地市场实际情况下,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管理体系,树立优秀品牌。同时,不断改进做大,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推陈出新,力争使之得到良好的发展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吴照云.管理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3.
[2]吴照云.战略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F270/3635.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 经济发展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市中等城市建设的推进和经济持续的增长,对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作为辛集支柱产业的皮革、钢铁、化工、机械、建材、轻纺等行业都存在着技能劳动者短缺的问题,这些已成为制约我市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面对市场需求,大力整合教育资源,精心打造职业技术教育品牌,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满足企业技能劳动者用工需求,不断探索职业技能培训的新思路、新办法,成为我市当前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我市职业技术教育概况
截止目前,我市共有职业培训学校18所,其中公立4所,分别是教育部门管辖的辛集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劳动部门管辖的辛集市劳动技工学校、农口管辖的辛集市农机和农技学校以及14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开设了维修电工、钳工、皮衣缝纫、微机操作、美容美发、汽车驾驶、电子设备装接、家政服务和农业技术等专业的培训。其中辛集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每年毕业生约400人,升入职业专业学校360 人;技工学校毕业240人,就业230人;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共培训学员4030人,实现就业3500人。
二、制约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为企业及社会培养了许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改善了我市劳动力队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了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wWw.133229.COM但与我市中等城市建设和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认识存在偏差,发展氛围欠浓厚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育界、用人单位及青年人都曾经片面追求高学历教育,忽视或轻视职业教育。相当部分学生和家长只重视普通教育和学历教育,认为读职高没有出息。由于高校扩招和普高扩容,带来了持续生温的普高热,加上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存在民办学校条件差、办学水平不高、学生出口不畅等问题,导致社会上把读普高、上大学视为“正途”,把职业教育视为“旁门左道”。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和误解,导致职业学校招生难。
2.投入渠道单一,办学经费不足
目前,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经费主要靠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少之又少。由于各级财政比较困难,我市的两所主要公办职业培训学校即辛集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和辛集市劳动技工学校,除编制教师的工资外财政拨付给职业培训学校的公用经费不多。经费短缺是制约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3.专业设置不合理,难以形成办学特色
在我市十八所职业学校中,有八所学校开设了较为普遍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数约占在校生的50%;而作为我市支柱产业的皮毛、化工、机械等行业的对口专业较少,还没有形成厂校衔接的办学模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市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今年,我市加快了中等城市的建设步伐,人才的缺乏尤其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缺乏更为突出,迫使职业技术教育进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整合资源,精心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成为我市“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迫切要求。
1.强化政府责任,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树立“抓经济就要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就是抓就业和再就业,就是抓投资环境”的新观念。通过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推进器。
首先,政府要合理制定职业教育发展长期规划,包括学校布局、专业设置、规模发展目标等,进一步搞好结构调整。
第二,布局结构的调整要与骨干学校建设和特色学校建设结合起来,集中办好几所示范骨干职业学校,并建立为当地经济建设做贡献的特色专业和实训基地。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始终坚持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思想,建立农科教结合的新机制,探索“学校+公司+农户+市场”的办学模式,推行“边学、边干、边致富”的教学模式,进而实现我市职业技术教育比规模、比水平和可持续发展。
2.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做大做强公办职业教育优势品牌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体现地方性和行业性,应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科学合理地进行。因此,针对我市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地制宜地设置一批具有明显职业性和地方性的专业,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尽快把我市职教中心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和技工学校的钳工、皮革皮装加工、化工等专业培育成名牌专业,提升专业层次。通过名牌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我市的职业教育。
3.加快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根据我市经济发展需要,采取政府干预、教育部门指导,打破部门、行业界限,整合公办、民办、民办公助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资源,统筹专业布局、合理设置各学校专业,扬长避短,突出学校特色和专业优势,避免各学校专业设置重复。
同时,加强对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环节的指导管理,形成以职教中心、技工学校为主,民办职业培训学校为辅的职业教育新摸式,建立科学的民办职业学校审批制度,切实解决无序竞争问题。要加强民办职业技术学校的监管,促使各类民办职业技术学校提高办学素质。
4.推行就业准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
一、我国老龄化现象的加剧
作为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客观现象,人口老龄化被国际社会是为衡量各国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并对各国社会保证制度产生着日益重大的影响。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人口老龄构成老化的发展过程。国际社会通常把年满60岁及以上的人口称为老龄人口,把60岁及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性国家”或“老年型地区”。根据我国之前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在1997年时,65岁及以上人口为8747.6万人,占总人口的7.04%,这就说明我国早在1997年就已经步入“老年化国家”行列。
二、传统居家养老模式功能的弱化
传统的居家养老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或家族成员对上一辈老人提供衣、食、住、行等一系列生活安排的养老方式。这实际上是以个人终生劳动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模式。在当今中国社会,它的功能正在逐步被削弱:首先,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在向非农村地带转移,直接导致了许多“空巢”家庭的出现以及增加。由于居家养老赖以存在的血缘感情随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父母与子女间的感情变得松弛,造成代际隔阂,因此子女的孝道下降,这些变化都影响到居家养老的自身功能。其次,我国在20实际七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行,当时的那一代父母是现阶段老龄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子女的绝对数减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核心化,即所谓的“四二一”结构,这就意味着一个独生子女成年后不得不赡养4-6位老人,从而导致家庭的老年人抚养系数提高,无论是家庭收入还是夫妇用于赡养老年人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要求。最后,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交通、通讯等越来越发达,信息的获取渠道越来越广,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自觉和不自觉中发生变化,养老观念逐渐在年轻一代中被淡化。
三、机构养老与老年人需求的差距
机构养老在我国虽然也有较长的发展历程,但服务能力不足,且这种养老模式与我国老年人的养老心理存在一定的差距。情感保障是老年人极为重要的需求,每天来自家庭成员的亲情慰藉和社区熟悉邻居的交流,是机构养老无法完全替代的。在我国城乡,一些老年人即便是身边没有儿女或者儿女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自己,也不肯去养老院或敬老院,而宁愿独自待在家中,这表明老年人情感需求的满足渠道是相当单一的。而且我国养老机构一直存在床位短缺问题。公办养老机构虽然设施和服务标准低,但价格适宜,因而供不应求,所谓“一床难求”;而民办养老机构虽然条件优越、服务好,但价格昂贵,普通收入阶层的老年人住不起。机构养老服务质量不高,养老护理人员虐待老人事件时常见诸报端。
四、社区养老是符合当今中国国情的新兴之路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由来
社区居家养老(简称居家养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照顾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社会化福利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与社区服务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同步发展的。在发展初期主要开展的是一些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俱乐部、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家务服务等内容。在全国各城市众多的老年社区服务中,上海为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家庭为依托、社区为老服务机构为载体的居家养老服务,基本建立了服务网络,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服务,营造和谐社会的气氛。
(二)社区养老的特点及优势
首先,社区居家养老具有养老功能的全方位性。也就是说,它能够从多方面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一是物质经济上的供给;二是日常的生活照料与护理;三是精神与情感方面的支持,它包括精神慰藉、老年人的心理疏导等。社区居家养老是传统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结合,它综合了两种养老模式的优点。
其次,社区居家养老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养老费用支出。老年人选择在社区居家养老,一方面能够减轻子女的负担,另一方面又能够让自己住得比较舒适。传统的家庭养老,让现在的子女承受巨大的压力,因为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他们既要照顾父母又要忙于工作,然而让老人们去养老院养老,不仅开支较大而且让老人住在一个新的陌生环境,子女不放心,老人难免也会产生一些被抛弃的心理。
社区居家养老,可以为老年人节省开支。因为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大多数还是一些下岗的女工或是志愿者,费用方面自然会少一些。与此同时,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的家里,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原有的房屋,家具等资源,还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如社区提供的服务、邻里之间的照顾。在自己的家里养老,老年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这样都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此外,很关键的一点是,如果老人和家人同住的话,还可以享受天伦之乐。
最后,居家养老具有灵活性。社区居家养老所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服务,在所提供的服务费用方面,双方可以自由协商。由于我国各地区的发展状况与经济状况不同,各地区也都是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能力提供养老服务设施等。这些都体现了居家养老的灵活性。
(三)我国现阶段社区养老发展基本概况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转移;对策
一、永宁乡基本概况
永宁乡位于泸西县城南部,距县城23公里,总面积229.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75%。乡内沟壑纵横,山高坡陡谷深,属于泸西县的贫困乡。
全乡有耕地26 298亩,其中:水田5 500亩,旱地20 798亩。全乡有5 923户,总人口22 989,其中农业人口22 268,占96.8%,非农业人口721,占3.13%。居住着汉、彝、苗、壮四种民族,其中汉族人口19 181,占全乡人口的83.4%,少数民族人口4 499,占全乡人口的16.6 %。全乡立体气候明显,境内海拔低、积温高、霜期短、因此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为山区特色小产业:冬早蔬菜、生姜、小米辣、甜橙、油茶、核桃、万寿菊、灯盏花。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约6 736.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约538.9万元,粮食总产约769.1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约33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 816元左右。
二、永宁乡人力资源就业现状和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略微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 [1]。
1.永宁乡人力资源及就业现状。永宁乡目前有劳动力13 000人左右。待转移劳动力约3 000人,2010年底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 752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4%,接受劳动技能培训的516人。在文化水平上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全部农业劳动力。转移劳动力接受初中、高中以上教育的比例均高于全部农业劳动力,但中专以上教育者转移比例较小,已转移的人口初中文化水平占总转移人口的60%以上。在年龄构成上已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的青壮年和30~50岁之间的中年人。
2.永宁乡人力资源转移特点。永宁乡目前的劳动力以转移流动为主,平时在外打工,农忙时则回到农村;大部分进城农民在小城镇,就近就地就业,进入大城市的较少。大部分进城农民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文化程度要求不高的服务行业。永宁乡通过对剩余劳动力比较集中的村开始实施整村推进计划。集中培训,定向转移,政府组织培训工种达30多个,输出的岗位主要有以下几大类:手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纺织品加工、家政服务、计算机应用、车床加工、驾驶与维修、机械制造、电焊,而且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工种。实现人均月劳务收入达到800元以上,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断增强。
三、永宁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
山区农业是永宁乡农业的典型特征,与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的目标要求相比,永宁乡农业科技建设具有特殊的难度。永宁乡的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乡情,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生产生活质量为根本,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永宁乡新农村建设现状如下:
第一,对农民做了一些相应的培训。在新农村建设中,6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农科站全体科技人员深入各村寨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余期,参训人员达320余人次。第二,培育了一批科技示范户。黄果栽培、畜牧业、生姜、小米辣、灯盏花、万寿菊、生物资源开发等产业是近年来该乡农业结构调整中培育起来的能够促进全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全乡共培育科技示范户50余户,形成以户看户、以户带户,以户帮户的模式,为把广大农户培育成新农村建设的科技能手和致富带头人搭建了平台,提供了保障。第三,以市场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面貌,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同时畅通特色产品外销的通道。按照“你发财,我发展”的思路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先后引进省内龙头企业5家,并与之签订了生产销售合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规模,形成市场和技术优势与示范带动效应辐射农户,加快发展。 转贴于
四、在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永宁乡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结合永宁乡农村实际,积极培育适合永宁乡农村发展的新模式,在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中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以城市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稳定[2]。根据永宁乡农村人力资源转移现状及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新任务的要求,永宁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工作中应抓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人才素质较低的问题成为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3]。庞大的低素质劳动力亟待提高各种劳动技能,才能激发农村内在的发展动力。必须将丰富的人力资源变为经济优势,减少农民,发展农村,致富农民,才能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机构,实施劳务输出整体推进方针,前方位拓宽劳务输出渠道。目前对农民来说,有需求想学习,但不想掏钱,不愿耽误农活。因此,要求政府部门,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完善培训内容,建立新的培训工作机制。坚持农民受益的原则,实行长、中、短期培训相结合,适应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特点。在培养农民寻找岗位的能力同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4]。
3.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永宁乡目前待转移的农村劳动力1 752人而言,要实现永宁乡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城镇化建立要充分考虑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人口规模等因素,在保持城镇数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重点突破和促进城镇规模成长、功能完备和质量提高,尤其要优先发展城镇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农村中心城镇,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就地转移就业。围绕本县旅游、民族民风特色等资源和产业优势,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实现就地转移创造机会。
4.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探索新型的生产经营方式。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是一座历史文化名村。城子村的村寨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城子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文化为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可持续性。永宁乡城子村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不仅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旅游休闲目的地,而且能为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开辟新的途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
5.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剩余劳动力在转移的同时还要求发挥其回乡劳动力的“反哺”作用。政府各级领导应因势利导,对农民工的回流予以积极的鼓励和扶持,为他们提供政策服务,吸引他们回乡创业。回乡的劳动力通过在外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和财富。因此,政府各级领导应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发展农业产业化,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回乡创业的农民工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好的建设环境。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合理转移,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村经济能否走出发展困境,而且关系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5]。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人力资源存在质量不高,流动性差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科学制定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积极稳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只有合理有序的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三农问题才能顺利解决,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才能实现。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李萌,张佑林.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07,(1).
[2]林新波.中国农村劳动力与转移特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3).
[3]刘嘉,洪建军,侯春生,吴雪珍.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5).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3-0053-04
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作为城市边缘群体的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付出了巨大贡献,却很难分享到与之对等的公共体育服务,农民工文化体育,心理健康,体质健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问题,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体质健康水平,增进身心健康,减少犯罪,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是指来自农村的1980年以后出生的户籍身份还是农民,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并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进城务工人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则是指处于城市弱势群体的农民工,不仅缺失基本的体育权力和体育利益,也无法参与和影响体育政策的制定,因而,始终处于体育事业发展中一个非主流的地位。所以,农民工体育边缘化也是社会制度、经济、文化、教育、空间等对农民工的排斥在体育领域的一个客观反映。
1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概况
1.1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
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我国政府为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健康水平的纲领性文件。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认识程度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3%完全不了解,37%不了解,22%一般,12%了解,6%非常了解。说明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认识了解非常薄弱,这一人群很少去关注国内相关政策,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该享受的对等的公共体育服务缺失。
1.2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人口及体育参与频率比例调查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它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调查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人口的比例,可直观体现我市这一特殊人群的体育参与现状。表1调查显示,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受、方者中,男性体育人口高于女性,男性体育参与的时间和频率明显高于女性,但是总体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的情况的大部分处于偶尔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状态,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表1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体育活动的次数男性/人(%)女性/人(%)总/人(%)
1.3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的动机
在受访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据表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平均年龄为2l岁,其中16~20周岁的占36%,21~23周岁的占40%,23周岁以上的占24%。根据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受访的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对体育基本知识和体育价值观念认识不清,认为没有必要参与体育锻炼。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锻炼参与目的的主要问题渊查中发现,体育参与是为了娱乐占首位,为了结交更多朋友次之,为了强健身心仅占第3位。这说明了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意识薄弱,无形中影响着新生代农民身心健康的发展。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后备主力军也有着间接的影响。
1.4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的内容形式
受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制约以及身份的特殊性,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的内容形式所呈现出来的主要以低碳、无资金投入或者资金投入极少的运动项目为主,如散步、慢跑以及城市广场开放式球场、健身器械等。他们参与的形式内容单一,对体育项目参与技术水平的要求不高,只要能达到出汗和娱乐的目的即可。
1.5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水平
据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情况调查显示,对于体育类报刊杂志、体育彩票等相关实物型体育消费,35.1%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从未买过,28.6%不购买,15.6%偶尔购买,20.7%介乎于购买和经常购买。说明63.7%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体育报刊杂志、体育-彩票的需求量并不大。体育服装鞋帽的消费中可看出,购买的消费水平明显高于体育报刊杂志、体育运动器材以及体育场馆消费。说明体育服装购买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较切合实际需要,而其余的项目需求明显不大。
2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存在的问题
2.1自身因素
2.1.1经济特区新生代农民工特性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渊查显示珠海市特区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较体面、较安全和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除了看重收入,他们更加注重于积累阅历和精神文化财富、扩展人脉和提升综合素质、居住环境和休闲娱乐、成就感和归属感等有关联的愉晚氛围。
从珠海市经济特区新生代农民工真实生活情况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存在着收入差异、权益保障、身份认同及公共服务的4大现实困境。而他们的体育参与和体育文化也就恰恰直接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2.1.2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据《工人日报》报道,我国几乎所有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强度在3级或4级。其中,3级为餐饮业,4级为建筑业,根据渊查统计显示,当前珠海市有49.9%的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建筑业、工厂临时工,31.5%在服务领域工作,如小商品买卖、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人员等。18.6%从事装修业、收废品、保洁员。所从事就业类别基本上属于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作强度大,高强度、低收入的职业。工作时间普遍较长,每天工作在8h以内的只占3.6%,有60.9%的新生代农民工每天要工作在9~1lh,还有35.5%的农民工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2h以上。他们为了挣更多的钱,只好加班加点。如此长的工作时间和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使得他们在干完一天工作之后,又困又累,根本没有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1.3受文化程度影响体育参与意识薄弱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缺乏受教育的机会,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体育知识的了解绝大部分只是停留在健身的层面上,对体育的其他作用与功能缺乏认识,较多新生代农民工错误地认为生产劳动可以代替体育活动,有的甚至认为体育锻炼还会影响生产劳动,还有他们中占多数的青年,自认为身体强壮,比较容易忽略自身的身体健康。这一群体较低的文化教育程度,阻碍了对体育的本质和功能的认识,积极的体育态度对个人的行为具有促进作用,消极的体育态度则起阻碍作用,而强烈鲜明的体育态度是人们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因此,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意识薄弱的原因与他们自身的文化程度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对体育认识的偏差及消极的态度最终影响了其体育行为,阻碍了其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2.2经济因素
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老一代农民工高,但劳动报酬却没有明显提升,在一项2010年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项课题研究中数据调查显示,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有近八成的月工资在2000元以下,月平均工资为1647元(见表2)。
合理的月收入是劳动者根据自己的贡献和能力进行评判认为应该得到多少报酬的估算值,在调查中,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估算他们合理月收入平均值为2205元,与实际月平均收入相差558元;理想月收入是劳动者将自己在珠海生活、安家、养育子女等因素考虑在内所设想的报酬估算值,他们的估算平均值为3775元,与实际平均月收入相差2128元。同时如果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工资甚至是下降了。
归因于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收入水平低,他们省吃俭用,把开支大部分用在日常生活上,温饱尚存在问题,更何谈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体育锻炼消费上,他们最多只能去一些开放式的、免费的公园、篮球场、广场、街道等场所进行一些简单的、几乎没有资金投入的体育活动,而在城市中真正可提供庞大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进行体育锻炼的低价或免费的设施和场所很少,使得我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活动的开展阻力重重。
2.3制度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期间,由于他们一直游离于城市和单位体制之外,在城市无人为其进行体育技能的培训,缺乏体育健身组织、宣传和指导。这就导致这一群体被城市体育健身体系排斥在外,成为一个既缺乏保护也缺乏约束的社会群体,而包括城市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内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把新生代农民工排除在外,导致相应的体育管理服务缺失、出现了农民工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欠缺、相应的农民工文体活动匮乏等一系列问题。
3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的对策
3.1农民工应享有对等的公共服务体育权利
3.1.1增加经费投入,兴建大众化的体育场所、设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增加群众体育健身经费投入,增设免费的体育场所和设施,提高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把居民小区的体育设施纳入到城市的建设规划中。
3.1.2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引导、管理作用
加强用人单位和社区对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锻炼活动的管理工作,注重相关指导员的培养,提供专人咨询、指导。
3.2新生代农民工有权享有政府的组织资源
3.2.1成立农民工社团组织应在珠海市体育行政部门或体育社团组织的指导帮助下成立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社团组织,通过组织建设赋予农民工体育话语权,使它成为政府体育行为和农民工之间的有效中介,以增强农民工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组织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活动。同时协助政府发展社区体育,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也使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诉求有章可循。只有完善农民工体育管理机制,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问题才可能消除。
3.2.2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活动的制度建设政府机构应自上而下制定一系列针对农民工有政策倾斜的法规体系,健全体育管理制度,制定大力发展社区体育的方针政策,拟定有效可行的具体措施,同时不断完善农民工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具体部门及用人单位应保证农民工与市民同工同酬,规范用工,严格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提高农民工的劳动待遇,保证他们合法的休息时间。
3.2.3加强宣传力度构建珠海市体育文化环境,全社会应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渠道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政府应加怏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经济制度及和户籍相联系的差别性待遇问题,政府部门及用人单位等多给农民工继续学习或职业培训的机会。城市居民应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公正态度,在体育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农民工交往。
4小结
注重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公共服务对等化,为农民工创造有利的体育精神文化。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宏观调控力量,提高包含体育在内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体育融合,在制度上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权益,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需求创造经济和社会条件,健全农民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新生代农民工是推动城市体育发展和普及全民健身的中坚力量,因此,正确认识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问题势在必行。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应提高对全民健身的整体认识,充分了解体育功能,积极加入到全民健身组织行列中,以新带老,促进全市农民工体育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琳,李小瑜,王小燕,等,广州运输业农民工身心健康和体育行为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J):14-19,
[2]朱光辉,孟凡强,从体育的视角看“健康老龄化”的实现[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1):35-37,
[3]夏成前,田雨普,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建设新农村视野下的祈求[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4):7-9,
[4]王书卿,中国群众体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4):41-43
[5]史淑华,试论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思路[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2):21-22,
[6]张书林,城市农民工的边缘化及救治[EB/OL],厦门干部教育网http://www,xmcLx,gov,cn/xrkw/xb/dqxb/2004,5/rdyj/200504130181,htm,
[7]魏志英,构建农民工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31,
[8]周丛改,社会排斥与农民工体育边缘化问题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6):21-23
[9]张学研,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29(6):4-7
[10]马春建,影响河南省外出农民工体育健身意识的因素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5):153-155,
[11]刘
芳,近年来关于城市农民工问题的研究综述[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42(J):120-121,
[12]葛晓兰,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发展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3):153-154
[13]江立华,胡杰成,社会排斥与农民工地位的边缘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f61: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