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典园林鉴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方法:
患者入室后行血压、血氧、脉搏、心电监护。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选定患者患侧锁骨中点上1.5―2厘米的肌间沟与对侧第4颈椎(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和患侧胸骨角的连线垂直进针。一般进针1.5―2厘米无需改变进针方向即可寻得异感,若无异感继续向前进针亦可触及颈7横突或椎体稍回退,回吸无血和脑脊液后注入0.4%罗哌卡因3―5ml,观察3―5分钟病人无头晕,目眩,耳鸣,多语好动,胸闷,呼吸困难后继续注药达18―25ml.
评定标准:
手术开始后不需要使用任何辅助药就能获得良好的镇痛,肌肉松弛者为麻醉满意;手术开始后需要使用少量辅助药才能进行手术者为阻滞不全;手术开始后即使使用大剂量辅助药亦不能进行手术需要改麻醉方式者为无效。
结果:
麻醉效果满意者有92例,阻滞不全者有6例,完全无效者有2例。出现明显异感者有89例,占89%。出现霍纳综合症的有6例,经面罩吸氧后好转,未发现有椎管内阻滞,神经损伤及气胸等异常并发症的发生。
讨论:
臂丛神经由颈5―颈8及胸1神经的前支组成,各神经根分别经相应的椎间孔穿出后,颈5、6神经组成上干,颈7神经组成中干,颈8及胸1神经组成下干,各干又分为前、后两股。臂丛神经5条神经根在锁骨下动脉的上方共同经过斜角肌间隙向外下方走行。经本人在尸体上反复测量和多方面的资料查证后发现经患侧锁骨中点上1.5―2厘米与对侧第4颈椎(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和患侧胸骨角的连线垂直进针正好是臂丛神经最密集的3干的地方。此处神经密集异感容易找到,少量局麻药就可以浸润所有的干神经,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避免大剂量局麻药引起的毒性反应。本方法定位简单操作方便,首次进针异感出现率高,用药量少,安全实用副作用少,病人容易接受,麻醉效果满意,非常适合基层医院的麻醉工作者。目前国家正在扶持基层医院的发展,本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白光昕,黄杰.肌间沟法颈7臂丛神经阻滞.中华麻醉学杂志,1984,4(4):200.
[2]赵荣银,雒启兰,宋彦西,等.经中斜角肌下端入路行臂丛阻滞的临床观察.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16(8):392.
[3]徐启明,主编.临床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2-115.
[4]张励才,主编.麻醉解剖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49.
关键词:园林美,创造,鉴赏,美学,园林意境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uman beings cannot live without garden. Among the garden around us, which kind of garden can give us enjoyment of beauty and how to create garden aesthetic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garden aesthetics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of the form, content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Key words: garden aesthetics; create; appreciate; aesthetic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garden
中图分类号: TU98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前言
园林的景象,不是客观的自然界,而是主观化了的艺术品。所以园林不是纯粹的原始自然,而是一种以人的理想愿望创造出来的人工自然。园林美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它和其他艺术形态的美不同,它有着独特的复杂性,但是它却也能让人产生审美愉悦,满足人的内心需要,也就是以客观表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的东西,所以园林美也符合美学的一般规律。那到底什么是园林美?如何发现园林中的美?园林美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创造和鉴赏园林美?这些问题将是本文所探讨的。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本身就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懂得鉴赏就懂得创造。当前,园林场所很多,但是美丽的园林却屈指可数。是人们不懂的发现,还是设计师们不懂得创造,这个很难说。所以本文将以美学的视角从形式、内容、意境三个方面讨论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加深人们对园林美的认识,丰富园林美的内涵,提高人们对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能力。
2什么是园林美
2.1园林的含义
在谈园林美之前,首先应当了解园林的含义。“园林”是什么?虽然似乎是不言而喻的,若深究其义,却又混沌模糊。可谓人人心领神会,又难以明确道出其含义来。
“园林”一词,最早见诸文字者,是在西晋(200年)以后的诗文中,唐代的诗人亦多用之。但以“园林”一词泛称私家建造的宅园,自唐宋直到明清还不是个专有名词。“园林”一词成为造园学中的专有名词则是在明末造园学家计成,写出世界上第一部最古老的造园学名著《同冶》—书以后。但是“园林”一词并不是在计成这才开始,也非今人所造,其实很早在一些诗句中就出现了园林二字。如:
暮春和气应, 白日照园林。(西晋·张翰)
驰秀翔园林。(西晋·左思)
伙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南胡末·何承天)
甫山当户据,澧水映园林。(庸·岁参)
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唐·白居易)
但并没有能说明“园林”的含义是什么?事实上,魏晋南北朝至唐人的诗中的“园林”一词,既同唐代诗人所说的园林有所不同,更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园林”。计成在《园冶》中,选择“园林”重要是泛称宅园。“园林”一词的涵义深广,还可以从古代人们对园林的要求,即审美意义上去了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草堂记》中所写:“几所止,虽一日、二日,辄复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地其喜山水病癣如此?”。我们不难从园居生活的理想中看出,中国人对大自然的酷爱,人与自然那种统一和谐的精神,大诗人白居易酷爱自然山水到“病癣”的程度。[1]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渴望和大自然在一起的,特别是现在的城市中的人们,既不得志于山水,所以园林就成为人们精神上需要和补充了。人们对人工创造的山水——园林的要求,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园林的景境之中,要能令人忘尘脱俗,有云水相忘之乐,而飘然有凌云之志。园林是人们梦想的伊甸园,无论在什么国家,人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都会有对园林的向往。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文明的起点,开始于城堡的兴起,但高级的文明,必然伴随着优美的园林。”[2]
那到底什么是园林呢?我们给“园林”以科学的定义,使模糊的概念有个清晰的认识。对继承和弘扬传统园林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以往我国学者很少给“园林”明确地下过定义,近年书出版兴旺,园林的定义也多了起来,角度不同说法也不一,都有一定的道理。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园林的内涵和包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将汇集各家不同对园林的定义,并对它们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园林是什么。如:
比较有权威的对“园林”的定义是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规)中写到:“园林是在—定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 [3]
这个定义虽然包罗万象,是乎讲清楚园林是什么,但是还是有一些地方让人不能理解。比如说“美的自然环境”,感觉不需要通过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也是园林,我们知道园林和自然环境最大的区别就是人造自然,这也是园林的本质。还有“地域”,地域一般指范围较广的地方,他包括小到庭园,大到风景名胜区,让人不大明白。而且没有提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方面。
我国造园学家陈植(1899—1989)教授在共《长物志校注》一书的注释中写到:“园林,在建筑物周围,布置景物,配植花木,所构成的幽美环境,谓之‘园林’。亦称‘园亭’、‘匠庭’或‘林园’,即造园学上所称的‘庭园’”。 [4]
这是个简约而十分概括的定义。陈植先生可能是从造园学上,有将中外术
语统一起来的意思。这个定义的优越性、在于其外延宽广,中外适用。局限是其内涵无法说明中国的“园林”和西方的“庭园”的本质的区别。
《美学辞典》中写到“园林是一切以模拟自然山水为目的,把自然的或经人工改造的山水、植物与建筑物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组成的综合艺术”。 [5]
这个定义明确了“园林”的创作主题思想,和“园林”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但有语病。如果是自然山水,就无所谓按照人的一定审美要求去组成了,而“人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美,顺应自然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构框架为结构主体,带有繁复屋顶的群体建筑,它那特别的布局形式、组合方式与造型特征是旅游者很感兴趣的赏景对象。
中国传统建筑以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文化个性、高度的鉴赏价值、强烈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的中外游客。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1)先秦及秦汉时期此时期或可称为“自然时期”,是从“固”到“苑”的发展时期,约相当于距今三四千年的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殷商西周时代,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这种最早期的“囿”到汉代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从汉代起它的名称也从古代的“囿”改称“苑”或“苑圈”了,著名的汉武帝的“上林苑”中,有“建章宫”,有“太液池”,周围数百里,盖起宫殿数十个,设置了“射熊馆”、“鹿观”、“虎圈观”等各种动物的圈观,并种植了各地送来的异树花木,如“核桃,,“紫纹桃”等等,不过此时尚处于中国园林发展初期,对于苑囿的布局布置,并无一定规划,仍较多地带有古“囿”的持猎趣味,建筑和山水的安排,也并不融洽有序,奇树异花的种植,只是猎奇罗列,虽然它有了某些园林的性质,开启了日后造园的新生面,总的说,仍是处于自然发展的时期
(2)唐宋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由汉代开端的中国园林发展进程,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至唐代出现了一个兴盛的局面,由于疆域的扩大、经济的发达、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和别的文化发展一样,园林发展中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如在殿宇建筑外,已注意到迭石造山,凿池引泉,布局关系也趋于融洽,使之形成优美的环境,发挥了休憩、游赏,甚至宴乐之功能,一是绘画技术的发展与造园艺术的发展的互相促进,如南朝梁・张僧怒擅长画山水,能“咫尺之间便觉万里之遥”,画家所提炼的构图、排列、层次和色彩,极大地丰宫了造园技巧,而且有的画家,自己就是一个杰出的造园专家,唐宋时期园林达到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要求,另外,唐宋写意山水园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
(3)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一期,也是古典造园艺术的一个大总结,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关键词:美术鉴赏 有效教学 教学艺术
美术鉴赏教学是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情感和态度。可以说,成功的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对艺术有种潜在的感悟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感悟力去丰富感情,理解生活,体味人生。那么,在有限的美术教学时间内如何完成这一目标将是一件值得我们极需共同研究的课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课堂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在一个教学主题开始以后,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讲《韩熙载夜宴图》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李煜吗?”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初中教材中学生都学过李煜的名篇《虞美人》),学生很奇怪美术课中老师为何会问这个问题。紧接着我又问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如何?他有哪几首著名的词?他的政绩如何?当时社会环境如何?然后从他的政绩来引入《韩熙载夜宴图》背景,一切相当的自然、顺畅。通过这些相关文化情境的介绍,学生非常迫切的想看到这张作品,提升了学生对学习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兴趣和欲望,为整节课起了个很好的开端。又如:在《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一课中,把玉在生活的用途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玉的保健、美容的生活例子。把对玉的审美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
美术鉴赏课的情境创设要切题、新颖有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去。
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把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各学科课堂教学都应承担的任务,美术鉴赏课也不例外。所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的中介和桥梁。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筛选和确定问题;或者由学生提出问题。如在《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一课,我提出了以下一系列问题:剪纸:研究一下剪纸的历史;剪纸如果按它的表现方式来分可以分成哪几类,并举出具体的图片例子;列举各地比较有名的剪纸及其剪纸艺人,并总结南北剪纸各有什么特色。皮影:皮影的起源发展与现状;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皮影戏人物的角色造型设计。年画:什么是年画;年画的用途及艺术特色;江苏桃花坞年画的发展以及艺术特色。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主题,教师按照学生的自主选择进行分组编排,让学生在电子阅览室进行探究性学习。
无论是哪种方式提出问题,都是为了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所以提出的问题应具备以下特征:问题要明确;问题要适度;问题宜小不宜大;问题宜具体不宜抽象。
三、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体验内涵
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到中国民间美术鉴赏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到农村、集市中去搜集旧的剪纸、年画、民间玩具等,也可以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我们就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这些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兴趣大增,又是最生动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如果一节课的学习基本由教师在讲,学生在听,我觉得是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许多学生懒于动口,阐述自己的观点更是“无言以对”往往用“不知道”来回答,长期下去,学生会形成你讲我听,不想动脑的惰性。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观点来描述、分析、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鼓励与他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应该多鼓励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四、巧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大大地增加信息量和科技量。在《宛自天开——古代园林》一课中,我首先播放一段苏州园林影像片段,配上中国古典乐曲,让学生陶醉在优美音乐和和谐的古典园林环境中,学生被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景色吸引,不知觉投入到美术欣赏活动中来,对中国园林进行重新认识和感受,然后表达自己对中国园林的理解。
让学生通过聆听、观察、想象、思索,进入情境。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旋律,生动的解说,让学生沉浸在对美的享受中,不仅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更增添了欣赏的美。这种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融合,让学生产生“如见其面”“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从而使美术教学形成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审美理念的形成和发展的目标。
五、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
充分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我们学校位于河南省固始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让美术教育有着无限地就地取材的机会。端午节、元宵节等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富有强劲的艺术生命力。为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园林;影响
1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其中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
隋唐之后,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
宋朝元朝造园也都有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他对绘画有些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此外,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 “拙政园”、“寄畅园”等等。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
2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纵观其发展的历程,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一直是它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所以本文就以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2.1 儒家文化与中国园林
儒家主张“礼乐”、“仁义”和“中庸”之道,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修养。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刘彻接受,儒家便占据了思想界的正统地位。
儒家文化对宋代园林的影响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尊王攘夷、皇权至上的封建礼制思想影响皇家园林的规划、布局。大多数的皇家园林都有一条明显的主轴线,主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这个中心的位置、高度、规模、体量统帅着所有的景区和景点,象征着皇权至上。
第二,“天人谐和”的思想对园林活动有深刻的影响。“天人谐和”思想是在“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上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天人谐和”是指人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使其造福于人类,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西湖山水之自然景观,经过众多园林的点染,配以其他的亭、榭、桥梁等小品自由随宜地、半藏半露于疏柳淡烟之中,显示人工意匠与自然之浑为一体,达到天人谐和的境界。
2.2 道家文化与中国园林
在自然观上,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成了万物,是万物的根源和存在的依据,老子认为道从自然为宗,即“道法自然”。
道家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老庄的“无为而治,崇尚自然”之旨影响于园林,表现为园林活动追求天然之趣。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关系的和谐,园林选址很重视因山就水,利用原始地貌,园内建筑更注意收纳、摄取园外之“借景”,使得园内园外两相结合而浑然一体。二是,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宋代园林的天然之趣,更多的则是得之于突出园内的大量的植物配置,绝大部分都以花木种植为主,多运用成片栽植的树木,而构成不同的景域主题,如竹林、梅林、桃林等,也有混交林。
第二,道家强调的“清心寡欲”影响于园林,表现为朴素、简约的风格。造园的诸要素如山形、水体、花木、建筑不追求品类之繁复,不滥用设计之技巧,也不过多地划分景域或景区,建筑的密度低,数量少,个体多于群体,建筑布局着眼于疏,建筑物多用草堂、草庐、草亭等。
2.3 佛教文化与中国园林
佛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创作手法。禅僧倡导“梵我合一”之说,认为主体与客体本来是不可分割的,在禅僧看来,自然之境与禅境并无二致,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
第二,意境的深入。禅宗的思维讲究悟性。南宗禅的“顿悟”就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内心体验与直觉感受来把握一切,无需遵循一般认识事物的逻辑、推理和判断的程序。这种通过内心观照、直觉体验而产生顿悟的思维方式,渗入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便促成了园林活动更强调“意境”,也就是园林的形象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3 中国古典园林应具有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征有四个: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
3.1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在古典园林的地形整治工作中,筑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园林的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摹写,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水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山嵌水抱一向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态势。而植被则以树木为主调,以花卉为辅。以其形、色、香,赋予其不同的性格和品德。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
3.2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西方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大区别就是,西方园林注重规则和对称,整齐划一为原则。而中国古典园林则力求将建筑融于自然,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物拥有充分的灵活性和随意性,木框结构的个体建筑,内墙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实可虚,可隔可透。
3.3 诗画的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的景物讲究“动静结合”,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有静态的山石和流动的水,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诗情,不仅是把前人的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做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段使得规划设计获得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
3.4 意境的蕴涵
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说来,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这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4 总结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园林史[M].
[2]浅议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及文化内涵[J].
现代园林石景设计之“法”
1.体现石景的文化性
现代园林石景的文化性包含有继承和创新,即让游人在欣赏其外在的同时,还能感受到石景传达的精神文化底蕴。
为达到这两个方面,必须要把握我国古典园林文化的文脉和艺术底蕴,中华泱泱大国,石文化源远流长,并为世人所称道。同时应结合现今流行的生态设计及现代景观设计,灵活运用现代的技术,将现代园林的多元化继承并发扬。
社会文化在发展进步,园林石景的设计也要与时俱进。古典的石景表现的是当时的社会文化,因此在设计现代园林石景时,要结合现代所特有的因素,加入新的文化特征因素,如网络,革命,艺术文化等。园林是与人交流的艺术,园林石景所要表现表达的,应是人们所熟悉了解的事物,如此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此外,应用当地石材,有两大优势,既可以开源节流,又能够体现当地文化底蕴,更好地体现地方特色,可谓一举两得。
2.体现石景的美学性
人的审美要求不断变化,石景的设计也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在色彩形态和质地上,都要从现代艺术中吸取灵感和经验,结合一定的艺术处理手法,体现现代美学原理,使人身心愉悦。这样既体现了现代美学的应用,也促使不同的艺术领域之间加深了交流贯通,是石景设计融入多元化的艺术流派风格。
如前文所言,在物质文明大步前进的同时,人们的审美水平和精神文明层面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美的要求也更加全面具体,自然园林石景当然也在其中。设计时,不仅仅要考虑到石景本身的形态、色彩、质地,也要让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统一,适时地运用对比统一的美学原理,能够让石景的美渗透到环境中,带给人愉悦的美感。
在艺术流派百家争鸣,空前繁荣的时代,艺术与生活的距离空前缩短,只有在各个艺术流派中汲取经验营养,并加以实际运用到园林的石景设计中,才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同时也是未来园林景观的石景设计的发展趋势。
3.体现石景的生态性
在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现代园林景现也正大力提倡以生态为主的园林景观。以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换取生活品质的提高。园林景现空间造景更加讲究生态效益,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以植物造景为主,尽量少用硬质景观。所以置石也应该适应时展的趋势,以创造具有生态效益的环境为目的,进行园林生态的置石,山石是没有生命的建材,在现代园林中它是并不是必不可少的物质要素,但是置石和组景所代来的独特的观赏价值。能够给人以无穷的想像空间和精神享受。
在历史进程发展到崭新篇章的今天,处处都在提倡生态自然,园林空间的设计也不例外,越来越强调生态效益和环境的保护,提倡结合立地生态条件,以自然植物造景,减少硬质景观的应用。而置石组景则不同,它独特的观赏价值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精神享受,同时也是现代园林中重要的构景部分。因此,生态置石,刻不容缓。
何为生态性呢?其主要方面是用石简洁利落,择要处而置,反对堆砌,以简胜繁,意味着,“形简意赅”,反之则应避免;在设计施工中,更要注意到给植物的生长预留一定的空间和有利得条件,使之从而达到石景的“生态效益”最大化。如此不仅增添了许多自然趣味,也增加了石景的生态功能,耐人寻味。
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绿色植物的搭配更显得弥足珍贵,越来越多的植物被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将绿色与园林石景结合,让“园林”与“石景”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浑然天成。
现代园林石景的发展趋势
发展和创新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经久不衰。只有不断的总结经验,分析现在,才能展望探索未来,才能维持其生命力。
首先,是继承与发展。古典的堆山叠石艺术,赏石置石的传统鉴赏文化,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弘扬并发展。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深厚的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在世界的园林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深度的研究和挖掘历史文化精髓,借鉴和继承先人的财富,完善其艺术理论,取其精华,并结合到现代的园林艺术石景设计中。
其次,如需建构现代园林石景艺术的理论体系,我们需要结合传统的置石,传统的山水画理论,现代环境空间的艺术发展成果,现代艺术方面的理论等,形成共同具有民族特色的并且对现代风格的山石营造有指导意义的山石理论体系。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质量;基本策略
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美术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因为美术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以高度的热情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个学生真正领会美术带给他们的知识和乐趣,让美术来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作为以培养美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怎样来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呢?自己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1创设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参与
创设课堂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在一个教学主题开始以后,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1)创设案例。通过以一件作品为例对其重点分析和解剖研究学习,如在《华夏意匠――建筑艺术》一课教学时,我运用了央视探索发现纪录片《苏州园林》片段作为全课导入,动人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旋律,权威专家的介绍,普通民众的观点,使学生一下进入了鉴赏的情境。《苏州园林》作为中国私家园林的经典作品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诱使学生努力去探究中国古典建筑中所蕴藏的中国文化。美术鉴赏课的情境创设要切题、新颖有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去。
(2)创设问题。通过系统设计课堂知识,巧妙设计情境问题,来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究与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提问作为一个重要的技巧,面对教学目标善于创设问题。例如《如再现客观世界──走近具象艺术》一课可以围绕“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怎样鉴赏具象艺术?”提出以上问题,但这样一问一答的方式往往流于形式,比较抽象生硬,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通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例,让学生通过想象和具体的表演再现《清明上河图》当时人流、车水马龙的繁华场景,让学生模拟当时的活动场景真正领略来自宋朝古人的审美情趣,生活场景。这样学生就对“具象艺术和客观世界的联系”,“具象艺术”的特点,及如何鉴赏具象艺术,这几个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3)创设项目。将内容设计成需要学生探究、策划和实践完成的项目。教师经常会通过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而不断给学生添加学习的驱动力。学习任务通常会被学生当成作业,处理不当就会受到学生的反感甚至抵制。如在对《现实与理想的凝结──外国雕塑撷英》一课的感悟式鉴赏的理解学习中,我选择了希腊的《米洛的阿芙罗蒂德》和法国的《思想者》为例,简单地对这两件雕塑作了介绍,然后请学生自己发挥对这两件雕塑有关鉴赏的问题:“《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和《思想者》分别给了你什么感觉?”、“这两件雕塑是如何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这两件雕塑从形体比例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从人物的表情上发现有什么特点?”、“从这两件雕塑当时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其分别表现的艺术特征有什么特点?”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主题,教师按照学生的自主选择进行分组编排,让学生在网络教室进行探究性学习。
2开展创造性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把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各学科课堂教学都应承担的任务,美术课也不例外。所以教学中开展创造性美术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美术的鉴赏能力。
(1)多角度观察事物。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确定不同的主次构图。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宜给学生讲太多抽象的理论应该引导学生将感性知识初步升华为理性认识。笔者每年都组织学生赏自然、看画展学生有了观赏的眼界自然也就有了绘画的境界
(2)多意境展开联想。鼓励学生对作品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联想能力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从理论上讲联想的方式和途径多种多样。在实际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其通过语言表达发散联想思维。
(3)多方式自我展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展示自己的作品。人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这是人的一种价值需求。美术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需求在满足学生自我表观的需求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常把学生的优秀作品通过大屏幕及时地展示出来并且经常组织举办学生作品展使学生在获得赏识的同时获得新的动力。
3运用科学的评价方式
在美术课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讨论得最多的是设计的思路、获取材料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所以,美术课的教学过程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即反映学生成长发展的历程,也就是说对学生在动态教学过程中的执行情况、效果及时反馈,及时调节,以达到预期目的,这样就突破了长期以来,在美术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促使美术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级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正处于美术新的课程改革时期,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搞好教学,应该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索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手段,当好一个导演者,把握好课堂教学,走出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展现自我,让每一节课内容都精彩地体现出来,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最大潜能,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鸽.科学与艺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性分析[J].中国艺术,2011(2):214-215.
[2] 陈紫帆.高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的价值与策略研究――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8):107-108.
[3] 曹成华.让艺术之花在历史课堂绽放――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美术修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3):289-290.
[4] 徐进.谈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6):121-124.
[5] 周玮.浅析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3):112-114.
关键词:苏州园林;城市山林;绿化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8-0051-02
1 苏州园林造景中山、水的结合
1.1 山、水结合的景观层次
苏州园林素有“城市山林”的美誉。现代都市人既要享受城市文明,又留恋湖山之趣,“城市山林”正好统一了这个矛盾。在园林的象征方面,假山有特殊的地位。假山不但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增加了景观层次,产生了空间感,而且由于遮挡或掩蔽了一部分原应在视觉之中的景物,因之更增加了园林的深幽气息。但明代以前,人们更多注重的是山的意境美和居、息、游、养的气氛,是和“仁者乐山”的比德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只是到了明代,建造假山时才开始着意于山体形态的多变,更多地把山作为纯观赏对象而追求新奇的形式效果。由假山的假景引出观赏者的真情,经过观赏者审美判断后的假山就变成了真山。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遵守一些基本法则,不同的景致如峰、岩、峦、洞、穴、涧、壑、坡、矶、瀑,园山、楼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各有形式章法,不能混同。除此以外,特别忌讳毫无章法地使用大量的名贵山石。
1.2 沧浪亭园林中山、水的应用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园林之一。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沧浪亭三面皆水,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沧浪亭的水就像它的灵魂一样,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山下的复廊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景通内外,复廊外侧是园外的水面,有小亭观鱼处和厅屋面水轩,可俯览园外水景。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2 苏州园林中的水元素
苏州园林最美之处是水,水是江南园林之魂。水总是占据园子的中心地带,亭台楼阁依水而建,灵石桥梁亦依水而造。有了水,园林就有了活力,仿佛水是园林血液;有了水,山石草木都有了影子,太阳有了反光,仿佛水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周围的一切,使园林的空间感、层次感更加强烈。
水,无论在古代园林还是现代园林中,水通过其自身的运动和变化起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水体的变化,既可以创造园林意境,又可以提高造园的艺术水平。园以水活,无水不成园水赋予园林以生机和活力。水也因此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创造了中国园林的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的审美功能代替了单纯的原始虚妄崇拜。自魏晋以来,老庄的追求精神超越的审美哲学一直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识。这种流行于历代文人中的隐逸、休闲、寄情山水之间的审美思潮,深深地影响着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原则。苏州园林的设计是这种理想境界的集中体现,而其中尤以水环境的巧妙设计而为世人瞩目赞叹。
江南的园林建筑大多临水而筑,自然观念在园林中处处尽显。在空间上采用自山布局的形式,依地势借助亭台回廊的穿插、草木花石的虚实相间,表达一种“虽山人作,宛自天开”(计成《园冶》)的创作思想。这种对“城市山林”理想境界的追求,造就了江南园林独特的审美观。苏州园林因水而活,因水而美。“无水不园”,是中国古代文人和造园行家对其园林特色和构园方式的一种形象化概括。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古人的“智者乐水”,水有灵气,水喻财源,以及因水而活的审美趣味和思想观念息息相关。水景的表现形态是对自然的模仿,往往以斑驳交错的天然山石为其驳岸,如同山涧溪流;也往往与其周围空间互相呼应,迂回曲折、时宽时窄的流泾形态,一步一景、步步为景的审美情趣,水渗透于各个空间,就水而言,是刚柔并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园林审美文化。
3 苏州园林中的石头景观
石有瘦、透、漏、皱、丑诸貌,可以表达人格意义上的阳刚之气和阴柔之韵。正因如此,奇山怪石成为中国园林有的艺术符号,造园者善于运用这些符号来创造优美的景致,形成深远的意境。园林离不开假山,而假山离不开石头,选用何种石头大有讲究。石头的形体虽然千奇百怪,但都是由于风吹浪激、日晒雨淋,历经多年而缓慢形成的,是大自然的精心杰作。因此,中国人总是把“石”与“古”联系在一起。此外,文震亨在《长物志•水石》中也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这一园林美学名言概括了这样一种园林审美现象,即人们面对奇石名品,往往会萌发怀古之思: 想到它形成的自然史,想到它和历史上某一名人的关系,由石上的古题刻而感叹沉思,这就是“石令人古”的审美体验。品石,是伴随着叠石而兴起的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单枚点缀,还是成组列布,当时各园均以太湖石为第一品,因为其体态丰富多姿,体形又高大,有所谓瘦、透、漏、皱的特点,既可远观,又能近赏,是适于点布的理想石品。太湖石在园林上的凹凸和纹理,也就是计成《园冶》中所说“文理纵横,笼络起隐”。对石来说,“皱”的功能是破囫囵之体,去平面之态,使其立面显隐起伏、纹理丰富。这样,石头的受光面就富于变化,色调就不显呆板,从而使人感到耐看。
4 苏州园林中的植物造景
4.1 造景植物的选择
“绿”,是植物的统称,包括植物的单体美和群体美。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无论是植物单独布置,还是与其他元素相搭配都能很好的形成景色,且构景灵活,自然多变。植物的花色、叶色、枝干色彩丰富,不同的植物色泽不同,同一植物在不同的季节、年龄又表现出不同的景观特色。因此,植物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园林色彩,点缀园林空间。然而竹类植物是园林造景中重要的观赏植物。
绿化环境,陶冶情操。竹子生长快、繁殖容易,一次造林、经营合理,可供持久利用。竹林绿化能给污浊的空气以清新,消减喧哗的噪音,清除城市“三废”,给人口稠密、建筑密集的城市带来新鲜、清静和富有生命力的环境。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竹子与园林山石配合,可形成写意山水式的组合景观,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造景手法,即充满诗情画意的竹石小品。竹子与建筑配合,除一般植物那样对建筑物起软化、平衡、遮隐等作用外,常形成画境式景观,如古典范式中的“移竹当窗”和“粉墙竹影”等。
4.2 植物造景的运用
植物因其具有生命力且不断变化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植物中乔、灌、地被因其高低差异而形成高低起伏的变化,改变地形,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植物还可以用来软化建筑、美化风景构图,起到加强和山水气韵的作用。“山得草木而华、水得草木而秀、建筑得草木而媚”阐述了植物必不可缺的地位。
有人说,园林是未完成的艺术,游赏者的加入使其艺术性得以完成和实现,这种说法其实深得园林鉴赏之精髓。在这里,观赏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自然美景与人文精神合为一处。一山一石,一花一木,由于有了人的精神属性而具有了较高的审美主观艺术趣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园林;园林艺术美;园林艺术教育;园林式大学;大学校园绿化
现代生态学家提出,现阶段的绿化建设要从“城市中有花园”向“花园中有城市”发展。其强调的是“大园林”的观念。园林,作为物质财富和艺术创作,是由建筑、园艺、山水、文学、书画等各门艺术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艺术。其充分地体现出地域环境和人文精神的文化特色。把大学建设成为“园林式大学”,使之成为城市绿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
一所大学的校园环境、整体景观往往是这所大学留给众人的第一印象。它可以体现出学校的实力、办学风格,展示出学校的风貌和特色。现代大学自诞生以来,以园林艺术美的实践构建校园景观,处处体现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精神,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功能[1]。
王三山在园林艺术教育的原则中提到:园林艺术教育是从审美享受的层面来激发人们对人的生存环境、园林景观以及园林建筑、造园技巧、造园风格等方面进行欣赏和解读,为受教者开启通往审美意境的途径与方法。从园林艺术教育的目标来看,有四个方面:其一,是对中外景观艺术发展沿革的了解和对艺术风格的认识。其二,充分了解掌握园林艺术设计的基本技巧,建筑庭园、花木、山水等的设计方法和艺术表现能力。其三,培养人们对自然美与人文景观的审美感悟、理解能力,并提高对古典园林美学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其四,培养人们对园林艺术的品赏和鉴赏能力,使人们真正进入一种“情在景中,景在情中”的高雅心境。园林艺术教育必须遵循以下两条原则[2]。
王昌龄在《诗格》中对诗歌意境的产生作了分析。王昌龄说的“三格”,是指诗歌意境产生的三种不同情况。其中第一种情况是所谓“生思”。诗人经过长期的构思,始终未能产生意象。于是暂时让自己的精神松弛下来,等待一个偶然的机会,灵感和想像为“境”所触发,这时意境自然地涌现出来了。这就叫“生思”。在这种情况下,“境”和“思”的关系是偶然的触发。“境”引起“思”,产生了意象。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而是艺术意境的美[3]。
中国古典园林正是通过整体环境的创造,并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人的感官的因素以获得诗的意境美。由于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因而中国园林可以说是与山水画和田园诗相生相依,并同步发展的,而这两者从它一开始的时候就十分重视神思和韵味。在古代,诗人、画家遍游了名山大川之后,要想把它移植到有限的庭园空间,原封不动地照搬是根本不可能的,惟一的办法,就是像绘画那样,把对于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方法再现于园内。园林艺术美有其明显的客观性,造园艺术家裁取自然界现存的美,依照审美规律、审美价值和审美法则,来改善和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美。
校园绿化美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宜人的学习生活环境。这个园区内的每一幢建筑、每一个雕塑、每一个花坛、每一棵树木都可能让他们驻足,都可能让他们获得灵感,让他们热爱自然、憧憬美好、珍爱生命,形成鉴赏美、追求美、呵护美的美好心灵。“园林式大学”是园林艺术美在大学校园绿化中的最高境界。国内的大学有许多很好的范例。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我国两所最顶级的大学,其校园绿化得益于皇家传统园林的底蕴。1952年,北京大学以崭新的姿态在燕大校园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北京大学校园是北京西郊明清时期著名的园林区的一部分。在保留原有园林风格的基础上,新建了大量反映时代气息,反映改革开放,反映教学科研特点的新景区、新景点。北京大学是一所以古典园林为特征,兼有现代园林的综合性科研基地。在建设新建筑时考虑与古典园林环境相协调,造就和建设一所完整体系、和谐统一、空间幽静的校园环境。整修后的未名湖景区更加清净优美,湖光塔影、垂柳石鱼,令人流连忘返[4]。清华大学校园,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是在几处清朝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清华校园内林木俊秀,水木清华;清澈的万泉河水从腹地蜿蜒流过,勾连成一处处湖泊和小溪,滋润着一代代清华学子高洁的志趣和情操。
上海市松江区大学城的几所高校中,绿地面积占校园面积的比例都超过了50%以上。这些高校之间不是用围墙分隔开来的,靠的是绿化带。布局合理、层次丰富、生物多样的城区绿地系统,形成“蓝天碧水、绿地青山、古韵新意、绿廊穿插、林园交织、城乡一体”的显著特色。
武汉大学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大学之一,既得益于地质学家李四光慧眼识珠,选定东湖之滨、路咖山麓的自然风光,又有建筑大师开尔斯鬼斧神工,奠定了中西合璧、美轮美奂的古建筑。武汉大学卓越的教学科研学术成就蜚声中外,且以其美丽自然风景为世人所赞美。校园依山环湖、蜿蜒起伏的地理环境,构思精巧的仿古建筑群典雅凝重。银墙碧瓦掩映在苍翠林木和万花丛中,如一颗熠熠生辉的绿宝石镶嵌在浩瀚的东湖之滨。校园植被丰富多彩,季相色彩斑斓,绿化率达到68%,绿化覆盖率达到87%,其中山体绿化覆盖率为100%。校内拥有全国高校最大的绿化广场, 13株百年大树已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名木古树,校园内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属于珍稀濒危的植物有11科17种。曾有植物学家惊叹武大就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5]。茂密的树林和优美的环境使武汉大学成了鸟类栖息的天堂,各种鸟类就有276种之多。校园现已形成了以樱园、梅园、桂园、枫园、中心湖等景点为特色的绿化体系。
汕头大学新图书馆于2009年6月落成,被称为“亚洲最美丽的大学图书馆”。其建筑外观为线装书书盒状的现代设计,馆外有一池清澈的活水,周围大片的绿地令人舒心惬意。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区校园的绿化植被全部选用无挥发刺激性气味的中草药植物,将校园变为中草药公园,充分体现中医药大学特色。
有许多地方院校在校园绿化方面也精心设计,科学布局。有点睛之笔,如吉林药学院的锦鲤湖,吉林师范大学的道园都令人眼前一亮,回味无穷。
园林景观的美境,强调欣赏与参与意识,正是以人的五官,通过悟道法境,体会法境之圆满。园林作为景观的组合部分,其最重要的是强调人的主观与客观之间产生互动关系,从品赏心理到文化底蕴,以及主体参与意识,都应该随着诗情和感悟去体会意境中的美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校园环境从某种角度反映了城市的精神面貌。高校校园绿化美化应该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和创造充足的室外活动空间为基础,确立高校的园林艺术美特色。其实,有许多高校就是“全国绿化先进集体”。 美不胜收的青葱校园吸引着广大师生,在园林意境美中陶冶情操、修为品德。
建设“园林式大学”是大家的一个共同理想。现今我国大学校园园林绿化整体水平还亟待提高。切记:“园林式大学”不是概念或标签,而是追求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铁城;孙天壮,浅论大学校园环境规划,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第8期
[2] 王三山,周耀林著.营造之道:中国建筑与园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0.
[3]杨文会著,书名《环境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
[4]何绿萍,谢凝高,陈青慧,北京大学校园园林化环境的分析, 《中国园林》198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