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交通案例范文

绿色交通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交通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交通案例

第1篇:绿色交通案例范文

一、宣传主题

全面反映全县交通运输行业贯彻落实党的精神,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务实创新,在创建公交城市、推进公交优先、提升公交服务、建设智慧公交、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形成可供公交发展决策的智力成果,展示交通运输行业大力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积极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的新理念和新举措。

二、总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协调。此次主题宣传活动由县交通运输局和县运管局承办。县运管局要高度重视,明确专门机构,安排专人负责,根据县交通运输局统一安排部署,做好宣传工作。

(二)明确责任,做好宣传活动。县运管局要按照我局统一策划和安排,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宣传活动落到实处。

(三)打通渠道,开展全方位宣传报道。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三微一端”等媒体平台,扩大宣传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争取合作媒体的大力支持,提高宣传质量和报道效果。

三、具体安排

(一)组织媒体宣传活动。在全县交通运输行业范围内,根据城市区域、行业规模、车型特色、发展方式等角度选取有关城市,组织媒体实地采访,挖掘生动的人和事,运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展示公交都市创建活动取得的成果。

(二)举办公交发展模式分享会。围绕新能源汽车与城市交通绿色发展、公交都市创建等主题,邀请行业主管部门、公交行业专家学者、相关企事业单位代表与媒体记者共同参加,探讨公交优先优秀案例、主要工作经验、下一步工作思路等,向社会宣传公交都市创建优秀经验,解析下一步推进公交优先的要点。

第2篇:绿色交通案例范文

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十三五”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等相关要求,积极宣传节能文化、普及节能知识、提升全民意识,培养广大民众勤俭节约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积极配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节能公益广告征集评选展播活动,推动优秀节能公益广告在电台、电视台、地铁及公交移动电视网络集中播出。要组织开展企业节能自愿承诺活动,组织新闻媒体进企业系列报道活动,深入报道企业先进技术及典型案例,推广节能新技术和高效节能产品。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开展具有特色的节能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新资源观。

各级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要贯彻落实《“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积极宣传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意识,选择优秀案例展示工业低碳发展成果和成功经验,推动工业企业和相关单位开展低碳行动。各低碳试点省市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全国低碳日前后开展宣传和交流活动。

各级教育部门要以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为重点,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贴近学生、形式多样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实践活动,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及科学知识,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推动形成勤俭节约人人尽责、节能减排人人担当、绿色环保人人作为、生态文明人人践行的校园新风尚。

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广泛地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科技示范活动,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与低碳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动相关产业的低碳升级改造,引导全社会把使用节能减排创新产品作为一种自觉行动。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 和《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7 - 2020 年)》,大力宣传并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以多种形式在工业企业、园区宣传一批绿色制造企业的重大技术、典型模式以及标志性产品。要重点宣传普及工业领域节能低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知识,引导企业职工自觉参与节能低碳行动,形成良好的绿色发展氛围。要组织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单位从自身推动工业低碳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全国低碳日前后开展各具特色的工业低碳发展经验宣传和交流活动。

各级环保部门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新《环境保护法》,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充分利用节能宣传周活动引导全民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积极弘扬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理念,通过创新开展全社会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促使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当中来。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抓住建筑领域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引导绿色生活方式及消费。积极宣传更高水平建筑节能标准,提高建筑门窗等关键部位节能性能要求。重点宣传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特点,引领节能建筑新标杆。加大绿色建筑宣传力度,推广绿色建筑使用技术、产品和高效运行管理措施。结合旧城更新及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及危房改造等工作,宣传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宣传力度,提高运行效率。积极鼓励公共建筑建筑业主及使用人开展能效对标,引导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单位设置能源管理岗位,聘任能源管理专业人员,实施专业化用能管理。鼓励农村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建筑按《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 50824)、《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等进行设计和建设。加强农村建筑工匠技能培训,提高农房节能设计和建造能力。积极研究适应农村资源条件、建筑特点的用能体系,引导农村建筑用能清洁化、无煤化进程。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大力宣传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效,充分利用视频、微信、海报等多种方式,在车、船、路、港领域宣传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理念。实施一批绿色交通项目,推动节能低碳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制定交通运输重点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推广目录,推进港口电能替代和公路绿色拌和站。积极鼓励支持共享单车,倡导公众绿色出行文明出行,《中国绿色交通发展年度报告》,营造绿色交通氛围。

各级农业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农村行活动,大力推广农村沼气、清洁炉灶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大力推进节水农业,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强化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为主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加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示范市和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技术咨询和宣传培训,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节能意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各级商务部门要以“创建绿色商场,推广绿色技术,促进绿色回收”为重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流通领域宣传活动。加大绿色商场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鼓励流通企业按照《绿色商场》标准促进绿色供应链建设,采购绿色商品,开展节能产品促销,在营业场所布置节能环保宣传标识标语,引导绿色消费行为。鼓励流通企业使用节能技术、产品、设备开展节能改造,组织节能技术产品设备供应商与流通企业对接,举办节能技术交流会、改造案例分享会等,促进流通企业发现节能机会,挖掘节能潜力。举办社区绿色兑换活动,采取散发宣传册、图板展示和技术人员现场专题讲座等方式,增强社区居民对再生资源回收的认识。

各级国资委要督促国有企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工艺与装备,发展低碳、清洁、高效能源,推广节能减排降碳新技术、新工艺,持续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带头履行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社会责任。指导中央企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节能、节水、节地及减碳等活动,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推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切实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中央企业建设。

各级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要组织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以新闻、专题、访谈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节能低碳理念和知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开设专栏,宣传接地气、贴近性强的节能低碳技术。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组织中央和地方电视台,在重要时段循环播放一定数量节能公益广告,在全国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要积极发挥公共机构在节约能源资源中的表率作用,深入宣传贯彻《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三五” 规划》,组织各级各类公共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节能宣传活动,带头普及节能常识,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践行垃圾分类,倡导低碳出行,共享绿色环境,推进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医院、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培育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厚植绿色生态文化,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社会深入、持久、自觉行动,以高效的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各级工会要组织开展“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将生态文明作为职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围绕大气污染防治、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组织开展“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针对长江沿岸环境污染隐患日趋增多等突出问题,大力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等“五小”活动,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深入开展以“三比一降”(比创新、比技能、比管理、降能耗和排放)为主要内容的对标竞赛活动,促进完成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发挥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作用,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在青少年中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理念,普及节能低碳知识。在青年中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创新创效活动,组织发动优秀青年走近青年志愿者、青年环保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宣传实践活动。充分利用“青年之声”互动平台、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动漫等新媒体手段,倡导低碳生活理念,营造节能环保氛围。

各级妇联组织要在城乡妇女和广大家庭中持续倡导节俭养德、低碳环保理念,引导妇女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身体力行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影响他人、奉献社会,携手共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充分发挥妇联系统所属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作用,开展节能低碳、绿色生活、节俭养德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从而增强妇女和家庭保护生态、节俭节能、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军队各级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军,强化财力资源集中统管,珍惜和用好宝贵的军费资源,持续深入开展“八节一压”、“红管家、好当家、小行家”、“红旗车分队、红旗车驾驶员”、“红旗船队、红旗船员”评定等活动。研究制订适合军队特点的新能源研发和推广应用政策,组织驻高原、海岛、边防部队新型能源综合利用试点建设。积极推行综合运输,科学统筹运输计划和运力使用,抓好“清煤工程”、既有设施抗震节能综合改造,搞好既有房地产资源调余补缺。积极倡导和建设军营节约文化,着力推进军民融合,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增强资源节约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提高服务保障部队战斗力的贡献率。

第3篇:绿色交通案例范文

关键词:单元式一类高层住宅;交通核;平面设计

交通核平面设计是住宅设计的重要环节,一个成功的交通核设计,不仅要满足规范要求,节约面积,提高住户得房率,而且还应做到流线便捷,环境舒适,绿色节能等。

1新《建规》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

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从2015年5月1日实施以来,高层住宅交通核平面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利用开敞阳台作前室

图1:是典型的二梯两户交通核,利用开敞阳台作剪刀楼梯间其中一个前室,户门外公共走道作楼梯间与消防梯的合用前室,阳台常作为用户的储藏空间,且平时为常锁状态,一旦户内起火,若选择了阳台出口逃生,如果发现该楼梯进烟,要想到达楼梯另一端的安全出口,必须通过他户户内,实际上是不现实的。

1.2两个前室的安全出口水平净距小于

5m图2:剪刀楼梯虽然分别设置了楼梯间前室或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但两个前室的安全出口水平净距不足5.0m,甚至有的两个前室相邻布置,相邻墙上开设乙级防火门,实际上如同一个合用前室,不满足新《建规》5.5.2条:…每个住宅单元每层相邻两个安全出口以及每个房间相邻两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的要求。

1.3“三合一”

前室没有在不同方位设置入口图3:按照新《建规》采用了三合一前室,但没有注意到5.5.28条文说明要求:…进入两部剪刀楼梯公用前室的入口应位于不同方位,不能通过同一入口进入共用前室,入口间距仍要不小5.0m。除此之外,还有三合一前室使用面积不足12.0m2,短边净宽不足2.4m;开敞阳台作前室时,使用面积不满足规范要求;开向同一前室的户门超过3樘等简单错误。

2高层住宅交通核组成元素及相关规范分析

高层住宅交通核平面组成元素包括楼梯间及其前室、电梯及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候梯厅、公共走道、设备管井及加压送风井等。针对这些构成元素,新《建规》、《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以下简称《住规》)等相应规范都有详细规定。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为使不同组合形式的交通核平面案例具有可比性,住宅层高按3m考虑,除部分隔墙为100mm外,其余墙体厚度均为200mm,各组成元素以相应规范限定尺寸为依据。

2.1楼梯间

三合一前室交通核楼梯是高层住宅唯一的安全疏散通道,新《建规》规定:大于54M的高层住宅,每个单元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大于33m的住宅应采用防烟楼梯间。采用剪刀楼梯可以满足两个安全出口的要求。《住规》规定:梯段净宽应≥1.1m,楼梯平台应≥1.3m,踏步符合260×175(mm),切记计算靠墙扶手中心线距其安装墙面的距离,经计算剪刀楼梯间的轴线尺寸为2800×7300(mm)。

2.2电梯

电梯是高层住宅首选交通工具,一般每台电梯服务60~90户。新《建规》规定:大于33m的住宅应设置消防电梯,载重应≥800kg。《住规》规定:12层及12层以上住宅每栋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其中设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电梯,但规范对容纳担架电梯的尺寸没有规定。本文参照《住规》实施指南和国标《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13J404中的相关内容,确定载重800kg消防电梯井道轴线尺寸为2100×2300(mm),载重1000kg担架电梯井道轴线尺寸为2400×2300或2100×2700(mm)。

2.3前室、合用前室、三合一前室、候梯厅、公共走道

前室包括楼梯间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包括楼梯间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以及剪刀楼梯合用前室。新《建规》对前室和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都有明确规定:防烟楼梯间前室应≥4.5m2,消防电梯前室及合用前室应≥6.0m2,三合一前室应≥12m2,且短边净宽不小于2.4m。《住规》规定:候梯厅深度不应小于最大电梯轿厢的深度,且不小于1.5m,无障碍电梯候梯厅不小于1.8m。公共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2m,一般采用1.3m。

2.4设备管井、加压送风井道

设备管井包括水井、暖井及强弱电井。设备管井一般与设备专业协调确定,便于不同案例分析对比,本文采用水暖共井,强弱电共井。加压送风井由通风专业计算确定。要求风井窄边净宽不小于0.5m。

3几种典型的单元式高层住宅交通核案例分析

依照上节对交通核各组成元素分析确定的相关数据,按照剪刀楼梯水平和竖直方向不同的布置方式,以及前室和合用前室不同的组合形式,归纳整理出符合新规要求的五种类型12个典型案例,针对交通核设计中人们普遍关注的交通核面积,占用面宽,疏散安全性,楼梯间、各种前室及公共走道的通风采光情况,候梯厅舒适性等主要参数和性能,采用简单明了的列表形式,对不同案例的各项参数和性能进行分析排序,从中可以清晰了各个案例的优缺点,以便为今后设计和研究提供素材。

4结语

通过以上对不同案例的分析排序,发现交通核面积最小的案例其他性能却排序在后。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品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研究,更新设计理念,不应再把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交通核面积最小化作为设计的唯一目标,今后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使用功能、空间品质以及绿色节能等因素,力争设计出真正符合住户需求的住宅交通核。

作者:段国斌 单位:山西省第二建筑设计院

参考文献

第4篇:绿色交通案例范文

如果说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留下一座埃菲尔铁塔,那么,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也许就是被称为“东方之冠”的中国馆了。

“东方之冠”为中国传统斗拱造型,颜色为中国人崇拜的红色,高度达69米,总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总设计师何镜堂说:“作为中国馆设计者,我认同它宣示了中国精神。100年中国被人欺负的日子结束了,庄严、繁丽的斗拱造型,给中国人以上升与自豪的感受。”

“东方之冠”有三层区域,从上到下分别为:核心展区“东方足迹”、体验展区“寻觅之旅”、功能展区“低碳未来”,观众可自上而下分三站纵览“中华智慧”。其中,在“东方足迹”展区,5米多长的《清明上河图》将被放大至128米“铺”满整面墙壁,画中人物和场景还会动起来,并将依据历史资料还原出当时的夜景效果,把宋朝的汴京繁华再现出来。

世博轴上的“阳光谷”和“太阳伞”

长约1000米、宽约110米的世博轴是一条立体交通主通道,错落有致地分布着6个造型各异的“阳光谷”,恰似6朵晶莹剔透的玻璃喇叭花破土绽放,迎风摇曳。6个“阳光谷”内部分别以6种自然资源为主题,即:火焰、树木、大地、水、金属、大气。

世博轴分为地上两层、地下两层。在“阳光谷”美丽的外形下,蕴藏着的是先进的科技理念,承担着为参观者营造“绿色地下空间”的使命,要从40多米的空中把阳光“采集”到地下,把新鲜空气运送到地下。

在世博轴顶部,69块巨大的白色膜布拼装组成了迄今世界规模最大的连续张拉索膜结构,宛若一片片洁白的云彩,又似为参观者撑起的一把把“太阳伞”,与轻盈挺拔的“阳光谷”相得益彰。

城市最佳实践区:让生活更美好

占地面积约15公顷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一个模拟城市生活、工作、休闲、交通等若干功能的综合街区,汇聚了全球50个优秀城市案例,展示内容涉及“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保护和利用”、“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等4个领域。

漫步模拟街区,我们可以看到伦敦的BedZED零碳社区、马德里的竹屋社区、米兰的《24小时太阳报》新总部办公楼、巴黎的植物墙建筑、麦加的帐篷城、欧登塞的自行车复活项目、成都的活水公园等。展馆展示案例包括圣保罗的城市清洁法、费城的微软未来学校、布里斯班的亚热带气候环境可持续城市实践、不来梅的交通解决方案、开罗的历史老城复兴、利物浦的历史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台北的宽带无限便利城市、天津的华明示范小城镇、广州的水环境治理行动等等。

“城市最佳实践区”还是中国首个大面积使用半导体照明的“LED社区”(节能社区),绿色照明本身就是“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一个精彩案例。

从“感性城市”到“月亮船”

法国馆:建筑将以脱离地面的漂浮形式展现在参观者面前,展厅以味觉、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五种感性元素分别设立,观众可通过感官去体会法国的形象和魅力。法国设计师Jacques Ferrier说:“对于生活在现代化城市的人们来说,科技的发展能让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即使在充满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我们依然希望享受到阳光、绿色和水。所以我将凡尔赛花园搬到了黄浦江畔。”

意大利馆:建筑由20+功能模块组合而成,代表着意大利20+大区,名字叫“人之城”。从外观看,整个意大利国家馆如同分裂的马赛克,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关系。

日本馆:半圆形的大穹顶为含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超轻“膜结构”,使日本馆成为一座会“呼吸”的展馆。

西班牙馆:外墙由12000平方米藤条装饰,通过钢结构支架来完成加固。阳光将透过藤条的缝隙,洒在展馆的内部。人与自然,就这样交织在一起。

英国馆:主体建筑仿佛一朵“蒲公英”,展示主题分为“绿色城市”、“开放城市”、“种子殿堂”、“活力城市”。其中,由6万根蕴含植物种子的透明亚克力杆组成的巨型“种子殿堂”,是英国馆的核心展示内容。

第5篇:绿色交通案例范文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公共交通;弱势群体;坡道;人性化;新加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21403

1引言

无障碍设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体现,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新加坡城市生活空间无障碍设计以合理实用为基础,以通用、细致为目标,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出系统、精致、和谐的城市无障碍环境[1]。为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方式,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新加坡政府建立了连续性强、标示性突出的无障碍服务系统,各种交通方式的转乘均做到健全人士与残障人士的顺利通达。

2认识新加坡公共交通的无障碍设计系统

2.1交通枢纽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方式主要为地铁、轻轨、公交车。公共交通方式承担了60%的日常出行量,这源于住宅、商业、办公的安全、连续的无障碍设施的设置。且各个交通的衔接处,均设置醒目的标识,特殊情况时设置指示牌提醒民众缓行。

2.2休憩设施

在商场、地铁站、公交站等地点无论是正在路上还是停下脚步,都可以感受到无障碍设施,进行了周全的考虑,细致的处理。无障碍座椅、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出入口等设置,在弱势群体的生活与外出中,起到人性化的关怀。

2.3坡道

新加坡无障碍坡道的设置,在场地的设计上均满足实际需求,且实用性强,标示性强,是以一种“本质”就应该存在的方式,融入到整体的项目设计中。如乌节路上的公交车站(图1),商场等出入口的无障碍坡道。

2.4盲道的设置

新加坡的盲道的设置在于合理性和适用性,体现盲道的设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的精髓[2]。如轨道交通站

台上,一般只从无障碍垂直电梯口铺设到无障碍专用车厢,减少非残障人士的行走障碍。而我国盲道铺设是习惯性铺设,没有真正理解盲道的意义[3]。新加坡盲道的适用性,将给我国设计者带来很大的启发。

3认识新加坡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的细则

3.1人行道的安全防护

人行道是连续性的,除盲道只铺设在交叉口、道路沿线车行出入口设置盲道警示砖外,防撞柱的设置,在新加坡的道路路口及交叉口处极为明显,从防撞柱的高度数量、规格、材质使用上,均能安全有效地保障行人安全。

3.2人行道的信号灯

信号灯,在新加坡的人行道的设置分成两种:第一种是非交叉路口的无信号灯或者是道路交叉口的左转设置斑马线及黄色警示灯。第二种是在道路交叉口行人直行过街处,画双虚线,行人过街时按下按钮(图2),否则信号灯一直为红色,不能过街,在行人灯绿时,所有车辆必须让人,安全避免冲突[4]。

3.3公交车的无障碍连接板

在公交车站除了注意防滑设有轮椅的停靠区,残障人士在此处可以通过公交车上的连接板独立上下车,真正做到全程全城无障碍。因政府及全社会的一致推广下,希望在我国也能实现这样的公交无障碍上下车。老人轮椅、婴儿车可以从小区的绿地,推到更远的公园。

4结合考察项目,学习新加坡无障碍设计

4.1住宅类

案例:新加坡最高组屋(Pinnacle@Duxton)达士岭组屋(2010年世界建筑节庆大奖及2010年新总统设计奖)。

该建筑超过50层楼高的公共房屋,由7座住宅大楼共1848个单元。在实地的项目考察中,主入口的无障碍设计坡道,结合整体的建筑外墙及中庭景观设计,将坡道沿着城市界面一侧,进行了统一设计,坡道本身就像一个“绿坡”,形成了自然而然的风景。

4.2教育类

案例:SOTA新加坡艺术学院(WOHA)。

该院校是新加坡一所学术地位界于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艺术专科学校。校园主入口大台阶面向广场是一个开放式的公共场所。在大台阶一侧组合式的景墙,如屏风装饰着大台阶(图3)。过往时,尽是无障碍设计的坡道,如此艺术化的匠心所在,让笔者对该城市的“一流”的无障碍设计用心之处由衷佩服。

4.3公共景观类

案例:亨德申波浪桥(新加坡LOOK+CPG)(2009年荣获新加坡“总统设计奖”)。

亨德申波浪桥也是新加坡最高的人行天桥。波浪桥全长274 m,最高点离开路面36 m,约等于12层楼高的组屋。桥身犹如后浪推前浪,有4个波峰和3个波谷,8 m宽的桥身就在波峰浪谷之间穿过。桥身从花柏山向直落布兰雅山攀升,两端落差20 m。该桥采取无障碍设计,没有梯级,设有扶手,桥面防滑,方便老人及坐轮椅者。“天鉴变通途”的壮阔,穿越在树林的顶端,用人类的智慧和胆识展现在工程项目中,因为该桥全程的无障碍设计,让每个人都能欣赏到人造的“波澜壮阔”。这是一种人性化、人人平等的理念至始至终贯穿在这个城市的建设项目中。

2016年7月绿色科技第13期

朱晓红:城市建设项目无障碍设计与实施状况探讨园林与景观

4.4公共建筑类

案例:滨海堤坝(全球环境工程卓越奖)。

滨海堤坝的建设主要目的为供水、防洪两项。堤坝由三部分组成“大坝、蓄水池、泵房构筑物。其中泵房构筑物为覆土建筑风格,180°环回绿色旋涡状。有4个足球场大小。循序而上,到达屋顶,依旧遵循无障碍设计的原则,建设成为一个“畅通的绿色通道”的典范案例。新加坡在无障碍设计的建造、监管、维护体系做出的努力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

新加坡居住、生活、出行的无障碍环境的成功关键在于设计与管理的高度结合,而设计环节中,又体现出规划师、建筑师、园艺设计师的密切协作,因此无论建筑形象还是空间创意,直至种植设计都极具匠心。

5新加坡无障碍设计的意义

国内的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及意义,常常在实际的实施,并未提到重要的高度上。如建筑的前厅入户按国家的建筑规范要求进行,并在验收中,作为强制性规范能够落实到位。而其他高差处的处理,无做到面面到位。希望在实际的项目落成后,人在实际参与活动中,处处都能体现无障碍设计的便利性与安全性。

设计者与管理者能始终贯彻“人性化”的标准。不以眼下的设计繁复或者造价等因素来回避了实质使用者的内在需求。

通过新加坡相关的设计案例,可以清晰地了解无障碍不仅是一个交通体系,一样能够通过设计成为一道无障碍的“爱”的风景,这就是无障碍设计的意义所在。

6结语

国内无障碍设计的建设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仍有不足的地方。通过对新加坡无障碍设计、建造、监管、维护体系的考察、学习、分析之后,更加深刻了解城市无障碍设计的意义。交通无障碍设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体现,是城市发展的要求,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便利出行、安全通行,体现城市大家庭的关爱,是城市与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无障碍设计的细致入微、用心关爱,是城市管理者、城市建造者、城市规划师为居民献上的一份“礼物”,一份推动公共交通体系完善的“助力器”。改善出行、改善生活。

新加坡重建局原局长兼总规划师刘太格在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大家讲坛”时建议:城市规划师要有人文学者的心、科学家的脑、艺术家的眼、尊重地形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用心去建造最宜居的城市。参考文献:

[1]张晓,李朝阳,陈启宁.新加坡城市交通无障碍设计及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2(8).

[2]缑存歌.城市盲道设计现状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性建议[J].美与时代・城市,2015(9).

第6篇:绿色交通案例范文

关键词:低碳; 交通规划; 慢行交通; 公共交通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世界各国纷纷表明态度严格限制温室气体CO2的排放。从世界范围看,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据有关部门研究,在所有温室气体排放中,交通运输占28%。交通流的不断增加事实上严重增加了碳消耗,因此城市交通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碳减排职责,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引入低碳理念至关重要。

1我国低碳交通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私人汽车年均增长率为24.03%,小汽车能耗占了城市交通总能耗的约86%。小汽车的出行比例快速增长,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过低,自行车等低碳或零碳交通出行比例大幅下滑,逐步失去优势地位;城市交通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与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联系不紧,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规划没有及时跟进,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系统整体效益的发挥;城市交通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力度不够,中国新能源汽车应用技术、汽油车、柴油车的节油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新能源大面积推广和使用都面临很多瓶颈;交通管理技术水平较低,国际上城市交通领域普遍使用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低碳驾驶以及公路设施节能减排方面的先进技术还没有得到普遍推广应用等等。

2国内外低碳交通规划成果借鉴

2.1法国“绿色街区”

“绿色街区”作为法国《交通出行规划》调控小汽车交通的一项重要措施,着重从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互补和整合来寻求政策空间。“绿色街区”主要是城市居住区,街区内的行驶速度不得高于30公里/小时。一方面,低速行驶可以大幅度提高道路安全,另一方面,低速行驶可以压缩行车间距,对道路的通行能力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机动车交通减速后,可以更好地与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化交通和平共处,同时也可以为后者节省出道路空间。“绿色街区”改造一方面采取各种手段发展慢行交通,另一方面在街区周边道路上增加并优化公共交通服务,具体措施包括:拓宽人行道并完善无障碍设施;开辟自行车道并形成跨街区的连续网络;增设慢行交通专用的信号系统;减少道路停车数量;在周边道路上开辟公交专用道等等。

2.2中新天津生态城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国内首个生态城,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城内以津滨轻轨延长线串接生态城主次中心和各片区,形成生态城对外大运量快速公交走廊。在生态城内部,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清洁能源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轨道站点与公交线路无缝衔接,轨道站点周边1000米服务范围覆盖80%的片区用地。高密度的慢行道路系统,串联大部分居住、产业和公共设施,结合绿地系统营造环境宜人的慢行空间,实现人车友好分离、机非友好分离。慢行交通方式在全方式出行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在城内出行绿色方式达到90%左右。居民在适宜的步行范围内解决生活基本需求,减少了对小汽车的依赖。

通过总结低碳交通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城市低碳交通规划的核心首先要从规划的层面缩短功能通的出行距离(上班、上学等),然后对于必要的交通出行则构建以慢行交通、公共交通为主导的服务系统,重视不同交通系统之间的衔接与互补,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与优势,由此实现对交通品质的提升和碳排放的消减。

3我国低碳交通规划的具体策略与措施

3.1倡导城市低碳交通理念,重视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改变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的理念,从以满通需求、解决交通问题为唯一规划目标的规划方法,建立以满通需求、资源优化利用及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和方法。从被动地适应交通需求转变为主动地引导城市交通发展,将资源优化利用、环境保护引入城市交通规划过程。重视低成本交通方式,如行人交通及自行车交通等,维护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3.2在城市规划中应用公共交通导向(TOD)模式

发展“紧凑、复合、居职平衡”为特征的城市,在城乡规划中注重新开发区域以重大交通枢纽为中心的紧密型组团建设(即TOD模式),以提高公交出行比重和效率。规划保证城市土地利用适度混合,将居住用地与工作、休闲娱乐、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混合布局,使居住、工作、学习、娱乐、商业等行程距离平衡,可以实现在较短的通勤距离内提供较多的方便性,以降低交通需求,减小出行给交通带来的负荷及能源消耗。

3.3以公交优先发展构建低碳交通骨架

公共交通是一种集约化的交通方式,每百公里人均能耗是小汽车的8.4%,对进一步减少在交通方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有着明显的效果。所以应进一步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加快轨道交通等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的建设步伐,建设公交专用道,完善公交主干网络,提高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建立普通公交、快速公交、地铁、轻轨以及城乡一体化公交等多方式、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系统,以自行车和步行为接驳补充,达到多种交通要素的相互匹配,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交通能源消耗降低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3.4优化街道空间布置,构建“交通枢纽+慢行”的交通网络

“地铁+公共自行车”绿色交通模式的作用已被很多国家的实践所证明。重视对步行及自行车交通方式的道路资源的配置,为慢行提供良好的环境,满足上下班、上下学、购物及短途娱乐等多种交通出行需求。街道空间布置中,融合步行空间与建筑底层功能,构建富有城市生活色彩与步行韵律节奏的慢行空间。合理设置自行车道的宽度,保持路面平整和连续性,生活性道路上要有舒适的自行车或步行环境等。

3.5发展新能源交通工具为低碳交通提供绿色保障

重视发挥科学技术作用,改进运输工具,推动机动车污染控制,改善燃料品质。坚决尽早淘汰和禁行高污染车辆,大力推广环保型车辆,启动能源的更新换代,积极探索电动、混合动力等环保能源交通工具。

3.6加强交通需求管理为低碳交通提供管理保障

运用土地利用规划、经济杠杆、政策、法规和信息等各种交通行为控制方法,对人们交通行为方式和消费观念进行有效引导和调节,引导公众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另外,对小汽车调控政策采取延缓拥有、降低使用率两个方面策略;加大公交补贴力度,在投资上向公共交通倾斜,规划、建设、交通管理上全面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推广使用绿色汽车,对研发新能源汽车给予资助和奖励;对大排量重污染汽车重税及对低碳车辆减税;减少公务用车,鼓励慢行交通出行等,从而达到减轻交通拥堵,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陶新,周跃云,赵先超.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现状与途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01).

[2] 王战权.在构建和谐交通与可持续交通规划中如何践行低碳交通理念[J].现代交通技术,2011(4).

第7篇:绿色交通案例范文

【关键词】慢行交通;自行车系统研究;自行车绿道;公共自行车系统

在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逐渐凸显之时,社会开始呼吁发展路径的绿色转型。国内外城市经验表明,自行车系统作为绿色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短距离出行的最佳选择,也是建设宜居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对丽水中心城市的性质定义为国际生态旅游城市[1]。丽水市综合交通规划中也提出了城市“精明增长”的发展理念,要求老城区发展“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2]。如何建设融合山水资源的特色交通体系,引导城市居民绿色出行习惯,响应国家的“美丽”发展理念,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与需要及早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自行车交通简介

1.1自行车的交通功能定位

自行车交通不仅是城市居民出行的基本方式,也是其他机动化出行方式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连接并贯穿于生活、娱乐、交往紧密相关的公共空间。与公交车相比,自行车不受固定站点限制,自由度大,门到门,路径灵活自由等优点。自行车适合6公里以内的中短离出行,电动自行车适合10公里以内的中距离出行。在该范围内的自行车出行具有公交车及小汽车无法替代的优势。整体来看,自行车出行具有生态性、连续性、延续性、经济性、适应性、可达性、敏感性、安全性等多个特征。

1.2国内外自行车交通理念与实践

?以行人、非机动车、公交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国内外交通发展先进的城市正推行慢行都市理念。慢行都市意味着有活力的城市,提倡以行人、非机动车、公交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以行人(POD)、非机动车(BOD)、公交(TOD)为导向进行城市设计。

图1 某道路节点改造前(COD模式)向改造后(POD模式)转变

?与公共交通的无缝衔接

慢行交通作为中短途交通方式,是交通换乘的必要环节,也是扩大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范围的有效手段。通过慢行交通尤其是自行车交通与公共交通无缝衔接换乘,将公共交通延伸,从而解决公共交通末端的“门到门”服务,提升公交的服务水平与覆盖率。

图2 哥本哈根ARHUS车站自行车停放点 图3北京积水潭地铁站B+R换乘停车场

?政策的引导与设施的改善

构建完善的自行车交通系统,不仅要从宏观的战略和政策上引导,更重要的是在微观的自行车车道、标志标线、停车场、信号灯、与地铁的结合等的细节设计上,处处体现出自行车交通的优先、便利,实现低碳出行。

图4 荷兰、丹麦清晰的自行车道标志、标线

2、丽水市自行车发展现状分析及战略研究

2.1现状分析

2.1.1自行车交通总体评价

丽水属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地城市,目前自行车交通已经成为丽水居民通勤性出行及休闲性出行的主要方式,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状自行车出行占居民出行方式的35%, 其中电动自行车占到30%。随着机动车保有量与使用强度的增加,自行车的出行空间和安全在整个城市交通系统中受到的关注度有所下降,自行车出行条件有所恶化,影响了居民出行的安全与便捷。

2.1.2 自行车交通主要问题

现状建成的自行车骑行空间虽充足,但实际上整体骑行环境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生活品质。居民对自行车出行的感受与满意度评价不高,改善意愿较强。最核心的问题是自行车道被小汽车挤占,自行车路权得不到保障,出行者对绿色出行方式“望而生畏”,导致交通结构恶化。

2.2战略研究

笔者采用以战略目标为导向,采用分类、分区的自行车交通体系规划方法。

2.2.1自行车系统分类

根据自行车活动的空间特征和载体特点,将丽水中心城市自行车系统分为城市自行车道路系统、自行车绿道系统以及自行车衔接系统等三类。根据自行车的所有权,自行车分为私有自行车与公共自行车两类。

图5 丽水中心城市自行车交通分类示意图

2.2.2自行车系统分区

根据不同地块内的土地利用性质、自行车流主要特性以及居民自行车活动的状况,将丽水中心城区划分为混合区、科教区、休闲区及工业区四类不同的自行车出行单元,并采用不同的分区规划策略。

图6 丽水中心城市自行车交通分区示意图

2.2.3自行车系统布局结构

北城:以生活型和通勤型自行车出行为主,游憩健身型自行车出行为辅,可通过自行车出行通道自由穿梭于城市各主要地区。

南城:以通勤型自行车出行为主,生活型自行车出行为辅,通过自行车出行联系生活区与工业区以及片区主要商务行政中心。

南北城之间:受地理环境及通道的限制,南、北城核心片区之间的距离达6km,已超过自行车出行的优势范围。预计两个二片区之间沟通以公交和机动车为主,仅存在少量通勤型和健身型的自行车出行。

图6 丽水中心城市自行车系统结构示意图

3、丽水中心城市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方案研究

3.1城市道路自行车系统

为了保障城市道路中自行车通行的优先权利和连贯性,在城市道路系统中划分出自行车廊道、自行车集散道和自行车连通道,形成自行车通勤系统的骨架网络。该骨架网的选取满足以下原则: ①与自行车通勤出行需求相适应;②跨越城市自行车交通障碍;③便捷连接城市主要组团;④与城市道路系统相协调。根据上述原则确定丽水市自行车交通主通道如下:

自行车廊道:北城:一环、三纵、三横;南城:三纵、四横。

自行车集散道:北城:一环、一横;南城:四纵、四横。

非机动车连通道:其他的生活性次干路和主要支路。

图7 中心城区自行车骨架道路规划示意图

3.2自行车绿道系统

根据浙江省相关规范要求[3]将城区自行车绿道系统划分为五大类:滨水自行车绿道、沿山自行车绿道、公园自行车绿道、防护带自行车绿道、城市道路自行车绿道。

规划主要以河溪、山景、公园、绿地为依托,局部区段利用绿化较好的城市道路串接成网,形成的自行车绿道体系可较好地覆盖丽水中心城区,并衔接城区主要公园和景点,为居民休闲出行提供理想的游憩通道。最终形成沿山、公园、滨水、防护带、城市道路等五种不同类型的绿道体系。其中:

?北城:规划形成“两环、五纵、三横”绿道体系。

?南城:规划形成“四环”自行车绿道体系。

图8 规划丽水城区绿道分级

3.3自行车衔接系统

自行车衔接体系主要指自行车与交通枢纽系统、公交服务系统、过街设施、公共自行车系统等之间的转换[4]。

换乘枢纽是不同交通方式衔接转换的节点,提供两种以上的交通方式选择,换乘行为集中。规划将自行车换乘枢纽划分为对外换乘枢纽、公交换乘枢纽。

?对外换乘枢纽:丽水火车站、汽车东站、汽车西站、汽车南站;

?公交换乘枢纽:各规划公交枢纽站、公交首末站。

规划根据换乘的流量可将自行车与公交的换乘枢纽划分为三个级别:

?一级公交换乘枢纽:常规公共交通枢纽站、重要区块的常规公交首末站;

?二级公交换乘枢纽:一般公交首末站;

?三级公交换乘枢纽:城区的主要公交停靠站。

同时为保障自行车交通的连续性,在城市道路交叉口和路段设置相应的过街设施,包括平面过街设施和立体过街设施等。

3.4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

公共自行车的地位是在未来丽水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中的地位是机动化条件下城市客运交通的有效补充。作用是构筑“B+R”系统,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机动化交通的补充;丰富旅游交通内涵;建设低碳交通,倡导 “绿色生活”。

规划提出构建“以普通服务点为主体,以堆场服务点为补充,以停保基地为保障,以通信网络为载体”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按照点多面广,大小并举;统散结合,疏密有致;衔接公交,使用方便;设施美化,环境协调的原则进行了公共自行车布点规划。

结语

随着国家对绿色交通的重视,慢行交通的系统构建也日趋重要。国内相类似的山水宜居城市,更应注重对普通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等骑车者的需求,为自行车出行者提供安全、畅通、舒适、宜人的出行环境,吸引更多出行者采用自行车方式出行。

同时在规划时纵向应考虑在超前性、合理性的基础上,强调规划的可行性,对自行车系统分期规划建设分期、分步考虑,主抓近期,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方案设计,同时兼顾远期,考虑和远期规划衔接的可行性。横向应注重规划的系统性。自行车系统是城市综合交通的子系统,规划时应与城市机动车系统、停车系统、公交系统、步行系统等动静态交通系统相关联。

参考文献

[1]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2] 丽水中心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4~2030)

第8篇:绿色交通案例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increase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humans are faced with the crisis of survival environment worsening. Green travel ha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to alleviate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caused by motor vehicle exhaust. Guiding urban residents to form a normal and active green travel behavior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survey and interviews towards Taizhou community residents,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residents' green travel behavior 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绿色出行;行为;影响因素

Key words: green travel;behavior;factor of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U4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1-0215-03

0 引言

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我国而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出行结构发生变化,居民是交通活动的主体,其出行行为与城市交通结构的构成有着很大的联系。目前居民出行过多的采用了高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城市机动车拥有量快速增加,忽略了社会环境的低碳环保,这必然给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影响。

大力提倡绿色出行在全国范围内已达成共识,泰州市积极响应号召,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泰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绿色发展,建设美好宜居家园》一文中提到:泰州规划建设城市“大外环”,完成东风路、永定路快速化改造,实施328国道东延、姜高路拓宽东延、红旗大道东延、京泰路南延及海姜大道整治提升等一系列工程。

本文从环保角度出发,对影响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因素进行研究,得出更加切实有效的对策,引导城市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为实现泰州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市场调查主要集中在泰州市区的热点学校附近,以及几大公园和几大休闲购物场所进行,采取随机选取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的地点包括8处:周一至周五放学时间在泰州市海陵实验小学、大浦小学、泰州实验学校、省泰中泰州中学门口,周末在泰山公园、人民公园、坡子街、万达广场。选取这8个地点是由于学校附近和公园以及购物场所的人群层次最丰富,而且多数人都比较空闲,配合调查度比较高。本次调查共有效回收200份问卷。在所有受访者中,男女性别比例分别为57.5%:42.5%;20岁以下、20-30岁、30-40岁、40-50q及50岁以上的占比分别为20%,30.5%,32.5%,12.5%及4.5%;高中及以下、大专、大学本科和硕士及以上占比分别为24%,44%,28.5%及3.5%;同时调查对象涉及各个职业和收入层,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街头拦截问卷调查。首先,项目组为了确定研究问题,收集并分析文献资料,然后设计编制了一份包含14个问题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为个人基本情况、出行方式、出行环境等,抽样调查对象为跨所有年龄段的泰州市常住或非常住居民。对回收的200份有效问卷,通过Excel录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撰写调查报告。

1.3 调查结果分析

1.3.1 泰州市居民出行方式现状调查

在街头调查中,我们针对市民的小汽车拥有量以及选择的出行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1、图2所示。

观察图1和图2,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有小汽车,但是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中,私家车出行并不是占比最多的,而是选择电动车和公交车的占了多数。

1.3.2 影响居民出行方式的因素调查

综合居民出行特征及意愿调查,影响泰州市居民绿色出行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出行条件:行车条件与公共交通设施的不完善使更多居民倾向于选择私家车出行。泰州目前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还不够多,公交车网络覆盖尚未全面。许多市民表示经常遇到“最希望还车的地点没有空车位”的问题,想坐公交的时候公交车久久没来或者没有直达的公交车需要转乘。

出行距x:从对泰州市民的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出,出行距离较短,居民多会选择灵活方便的非机动车出行方式,比如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而距离较长时,则会选择机动车的出行方式。在中长距离出行中,公交车与小汽车的平均距离接近,但前者的出行时间耗费约是后者的两倍。

出行时间:绿色出行主要适用于耗时短的出行。若同样的距离,绿色出行耗时过长,则不利于居民的选择。采访中许多泰州市民表示考虑到出行时间的紧迫性和耗时性他们会优先考虑私家车。

居民经济条件: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对居民出行的选择性起决定性作用。高收入家庭私家车拥有率和使用率都偏高,对绿色出行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反之,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家庭在出行时考虑到尽量减少出行费用,有利推广绿色出行。

低碳意识:在街头采访中,绝大多数的泰州市居民表示有思考过自己的出行方式是否对生活环境造成污染。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却又难以做到真正的低碳生活。现场的一些数据表明,条件允许并且合适时绝大部分市民还是愿意低碳出行。

人们在选择出行方式的时候都会结合自身考虑到多种因素,调查中所涉及的出行条件、出行距离、出行时间、居民经济条件、低碳意识等几个方面的人数分别为30、75、65、20、10。从图3中明显可以看出,影响泰州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而居民经济条件以及是否低碳环保这些因素并不会对泰州市民在选择何种出行方式产生太大影响。

泰州市市民绿色出行意识调查:

在200名问卷调查者中,我们统计出对“绿色出行”很了解的有21人,比较了解的有100人,听说过,但不清楚的有71人,不知道的有8人。看来,“绿色出行”意识还没有完全深入到每一位市民的生活中(图4和图5)。

从图6可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途径了解“绿色出行”的市民较多,而通过小区宣传或亲朋好友同事间的传播了解到“绿色出行”的人数较少。

2 对策

2.1 完善公共自行车的配置

在每个新建的建筑配建相应数量的自行车停置处,尤其是商业区、居民住宅等;为使得公共自行车上下楼梯更为方便些,可以修建坡道等可供公共自行车使用的无障碍设施;帮助一些不会操作公共自行车的市民,应在公共自行车停放处增加一些人工服务站点;公共自行车运营公司可以组建一支技术精湛的专业维修队伍,加强路面站点的巡查力度,更加及时地检修各站点的故障及时维修,排除任何安全隐患。

2.2 合理抑制私家车的交通需求

政府可以针对市民选择私家车的出行适当地增收其燃油税,或对每个家庭实施合理的限购令,限制每个家庭对小轿车的拥有量,在规定范围内,超出其范围的车辆相对应增收税额;政府也可提出相应政策,限制私家车的上路时间,促使更多市民自愿加入“绿色出行”。

2.3 落实发展公交运行政策

公交作为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针对当前泰州市公交行驶速度慢、换乘次数多等问题,政府应适时作出调整、合理配置公交资源,在节假日前后适当增加郊区或非商业中心的公置,尽可能减少市民出行的公交换乘频率。为了确保市民搭乘公交出行的安全性、快捷性、舒适性、便利性,政府可在已建设好的原有公交专用通道上,加强规范,避免其他私家车在其道路上行驶,保证公交专用通道起到真正的作用。

2.4 树立并增强市民绿色出行意识

从根本做起,把“绿色出行”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市民从根本了解到什么叫绿色出行。目前,市民对“绿色出行”的了解途径主要还是电视新闻媒介,在其他地方仍存在较大的空白。因此,政府还可通过在社区定期举办“绿色出行”的相关活动,如:知识竞答、评选优秀家庭等,让众人可以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绿色出行”的意识。

近几年来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增大,空气质量大受影响,政府也可在社区阅览室、广场、学校等公共场所放置相关新闻报道等报刊,用科学数据、实际案例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只有让市民了解到自己身处的环境已受到严重破坏,才能让市民更有紧迫感,才能让其自愿加入到“绿色出行”的队伍中。

参考文献:

[1]陈德玺.主体性哲学视域下大众出行方式的省思[J].气象与人类社会,2016(2).

[2]泰州日报2016年10月27日.

第9篇:绿色交通案例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超高层建筑,仿生形态,光照

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聚集,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土地资源供应的紧张,超高层建筑也随之应运而生,这很好的解决了土地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超高层建筑被视为城市的地标,体现着现代技术、材料的最新成就,同时也是形式美,结构技术,地域文化等综合的体现。但是随着城市超高层建筑的增加,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例如建筑层高,交通拥堵,环境破坏,人与自然的隔绝,建筑微环境较差等等,这开始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超高层建筑的绿色化,如何减少建筑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等等,成为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因此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到超高层设计当中是十分必要的。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的相关研究

在国外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相对于比较完善,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他是生态建筑的倡导者和生态建筑理论的创立者,出版了大量关于绿色建筑的文献及专著,其中《设计结合自然》《绿色摩天大厦》等专著都十分有针对性的对绿色建筑的理论及其设计要点做出了研究和分析。在他的建筑作品中也从多方面体现了他对绿色建筑的理念。除此之外,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自己国家特色的绿建评价体系:美国能源部建筑技术《联邦零能耗高性能绿色建筑研究发展规划》《能源安全与独立法案》《联邦零能耗高性能绿色建筑研究发展规划》《建筑技术项目2008—2012规划》;瑞典能源署自助机构(FEBY)颁布低能耗方面法规文件;日本建筑无综合环境评价体系等。

2.2国内的相关研究

相较于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慢,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虽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此类的法规、评价体系、标准以及经营模式,但研究依旧处于初级阶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借鉴和引用了大量国外的理念和实践。并陆续的出台了适应于我国气候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评价体形,包括《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等。另外我国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对于该课题也进行了研究,2010年沈驰发表的《“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策略》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通过案例的分析详细的概括了5种绿色设计策略。刘煜发表的《青海省地域适宜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构建研究》通过对青海气候、资源、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实例,探索了适合青海地域特点的绿建标准。

3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所谓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使用周期之内,在能源、用地、用水、用材等方面进行节约处理,建造出对于环境污染较少、利于人健康以及高效使用,并且能可持续与自然共处的建筑。设计出来的绿色建筑更符合人类目前的生存状态,它不但减少了建筑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了建筑的节能减排,同时也可以使得使用者更贴近自然。

4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对于超高层建筑设计的优化策略

4.1仿生形态优化策略

在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下,许多设计师已经将仿生形态理论实践于许多造型以及结构复杂的高层建筑。对于那些复杂扭曲的建筑形态以及对于常规结构的挑战,他们能通过电脑模拟分析出合理的结构形态以及如何更加与当地环境相适宜,从而设计并建造出更多绿色生态以及造型新颖的建筑出来。日建设计公司设计建造的名古屋Mode学园螺旋塔楼,造型借鉴了DNA双螺旋结构,配合螺旋上升的自然形态,建筑高度达到了170m。考虑到整体造型要求,建筑的围护结构是大块的玻璃幕墙,并采用三维的构架拼接,同时其通流系统为方式。三维构架利用了2000多块造型、角度各异的玻璃,并且在风洞中进行周密的实验,最终选择出最佳的玻璃构建角度,针对曲面的玻璃设计师采用了可滑动的窗格,以对应不同形态的玻璃幕墙。放式空气流通系统,外窗框和内窗进行组合,在提升空调能耗的利用率的前提下,还明显的提高了室内空气质量。

4.2建筑基底以及场地优化策略

建筑所在场地是建筑内部的私密空间与城市外部的公共空间的过渡区域,只要将外部城市的各种交通空间通过建筑的场地基底与建筑内部发生联系,就能部分缓解城市与建筑空间联系的拥挤问题。超高层建筑的基底可以分为裙房以及地下室两个部分,通过对这两个部分进行交叉优化设计,就能有效的提高基地与场地的使用效率,从而让城市以及建筑更为高效且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KPF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香港环球贸易广场是一座118层高的绿色综合式大楼。其可持续性表现在它是与我国香港最大的交通系统之一的九龙地铁站一起进行设计的,该建筑很好的与周围场地以及城市空间进行了联系以及回应,与周围建筑以及城市交通空间联系了起来。香港环球贸易广场拥有庞大复杂的立体交通网络,通过计算机建立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体系以及精确地计算将整个交通网络内部的商业空间和周围的城市空间有秩序的组织起来,整个立体交通网络以环球贸易广场为中心,周围建筑以及公共空间的人们都能迅速的到达目的地。

4.3建筑自遮阳优化策略

建筑遮阳的相关理论最早可以起源到古希腊的作家赞诺芬,他的著作里描述了如何通过柱廊的设计来遮挡阳光照射到建筑内部的相关研究。现代建筑的遮阳主要可以分为窗口遮阳、墙面遮阳、屋面遮阳、绿化遮阳等形式。在这些遮阳措施当中,窗口遮阳是无疑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AlHamra塔是科威特市最高的建筑,建筑设计成一种特殊的向内部进行折叠的空间形式,在增强了建筑内部的视野范围的前提下,还能降低太阳对于不同楼层的热辐射。为了使太阳的光照辐射对建筑产生最小的影响,设计师采用了清晰的材料句法,南面的墙被设计得高大而厚重,在开口的设计上,遵循建筑的光照情况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设计,这面墙起到了主要的承重作用,还能将建筑与当地恶劣的环境所隔绝开来,极大的降低了太阳对于建筑内部的热辐射。并通过石材装饰的处理,让阳光与墙面产生坚实和厚重的安全感。

5结语

要实现高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出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绿色生态建筑,必须针对建筑的能耗损失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与方法进行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本文选取了世界各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总结出仿生形态优化策略、融合场地的基底优化策略、建筑自遮阳优化策略三项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优化策略,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了思路。希望更多的建筑设计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将新的绿色的、可持续性的建筑设计理念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结合,设计并建造出更多的绿色超高层建筑,为实现当前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宋哗皓.中国本土绿色建筑设计发展之辨[A].2014首届全国绿色建材与德国被动房技术交流大会暨展示会[C].2014.

[2]万紫霞.浅谈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2016,1(18):164.

[3]魏唯.探究绿色建筑融入城市发展建设[J].中国房地产业,2016(13):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