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的发展范文

金融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的发展

第1篇:金融的发展范文

本文作者:孙锐工作单位:吉林省能源局

日本金融监管体制特征日本金融厅作为日本金融监管的最高行政部门,对日本金融市场实行统一监管,全面负责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工作。除此以外,日本成立了以不同监管职能为主的专业监管部门,由日本银行负责执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与制定,根据法律规定,日本银行有权与有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签署检查合同,有权行使其职能,检查市场金融机构,对其经营中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力求在实现职能监管的基础上,保留分业监管的优势。日本金融厅与日本银行的分工不同,业务重点不同,但双方具有协同性,各自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实现机构改革的平稳过渡,也就使得银行监管具有了双头监管的功能。为了加强工作的协同性,法律规定,受金融厅长官节制,日本银行应允许金融厅职员查阅相关资料,并向金融厅出示检查结果。这种协同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了信息共享,建立了沟通平台,双方工作人员通过日常的互换信息,形成了相互配合的密切关系。为减轻下属金融机构的负担,协商机制又发挥了重大功能,监管机构不干预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主要通过增强居民的风险意识、信息披露等服务机制实现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德国金融监管体制特征德国金融监管局是德国金融监管的最高机构,主要职责是保证德国金融产业正常运行,确保金融机构、保险企业和银行的清偿能力。德国金融监管局下设三个专业部门,分别监管银行、保险、证券三种业务,同时还设置有三个交叉业务部门,专门负责处理交叉领域的问题。德国银行监管对从业机构资信有严格要求,银行开展业务前必须符合充足的资本要求,同时还要有至少两个专业、资信水平高的管理人员。有资格提供银行服务和产品的机构必须具有良好管理水平和偿付能力。银行监管部门进行持续监督,资本充足要求和资本充足的流动性是检查的重要内容,还必须检查银行是否存在大额风险暴露,未提足坏账准备以及违反审慎监管标准等问题。在监管方式上,监管部门聘请外部审计师对开展证券业务的信用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进行外部审计。此外,德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是咨询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了消费者保护协会、金融机构代表和学术团体等咨询服务机构,主要作用是提供建议,提供如何提高监管水平的策略等。

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制建设根据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应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界定金融监管当局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和出台金融监管的相关办法,严格规定金融机构的市场认定制度,对于符合资本条件的机构允许经营金融产品,对于不符合资本条件和流动型要求的机构严格控制。强化金融执法,进一步赋予银监会、证监会等国家金融监管机构重大权力,并保证其在运作上的独立性。大力整顿金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金融机构,严禁任何非法金融活动。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金融监管不仅涉及一国金融行业,中国金融业已经逐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协同效应开始逐步增强,市场的需求决定了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必须加强跨国的金融监管合作和政策协调,防范国际金融危机。必须深化人员交流、信息共享、风险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中国金融监管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对接。立集中稳定的金融监管机构越来越多的混业金融集团出现,使得现行的“一行三会”制度和协调机制无法从根本上对其实行有效监管。因此,成立一个长期稳定的金融监管机构迫在眉睫。介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现状,在具体实施监管的过程中,三会仍然按照各自领域各自分工,但遇到交叉领域或者重复监管的领域时,要由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协同三会进行监管,由固定人员和在三会中临时抽调的人员组成监管团队,并在监管过程中行使主要权力。现行机构之间要有效沟通,并且要定期由金融监管机构牵头组织一行三会的联席交流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金融监管机构作为一个长期并稳定的有效机制,可以更好地与国际进行合作与沟通,加强我国在国际金融监管领域的地位,对我国金融国际化有长远的意义。

第2篇:金融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金融业 趋势 金融

近几十年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业从体制、管理到业务、监管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有人称之为金融改革,有人把它叫为金融革命,还有人称其为金融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金融业的变革一直未曾中断过,金融业的发展究竟何去何从?本文对其进行了初步归纳,其发展主要有以下十大趋势。

一、混业经营是众望所归,但需要一个过渡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金融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分业经营的某些弊端开始凸现,毕竟分业经营在某种程度上人为地分割了金融市场,这就造成了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在业务上不能形成互补,也造成了社会公众的长短期资产和负债难以适时转化,妨碍了金融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环境的变化呼唤金融混业经营时代的到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金融产品的开发能力、金融信息的传播速度、金融机构业务的扩张能力、金融监管水平都大大提高,使金融机构可以涉足原先没有能力涉足或不敢涉足的非传统领域。另外,混业经营也是分散金融风险和提高金融业竞争力的需要。从全球大环境看,混业经营成为大势所趋,但普遍实现混业经营还需要一个过渡期,因为实施混业经营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其前提条件之一是金融市场化程度要高。第二个条件是有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条件之三是法律制度要完善。第四个条件是要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直接融资比重上升,且融资趋向证券化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融资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直接融资比重开始上升。上升的理由主要是,将来直接融资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它具有间接融资所没有的许多优点。直接融资的一大好处是不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融资的成本较低。其次,直接融资风险较小,避免融资风险过多集中在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好地分散了金融体系的风险。再者,直接融资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体系对经济的服务效率。但在我国,由于直接融资起步较晚,且金融市场与国外相比还不很发达,再加上相关的信息披露机制和法律制度不很完善,直接融资在许多地方尚需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现在,在金融交易中,直接融资的比重有所加大。尤其是在国外,更是如此。许多国家的融资甚至脱离了银行这个媒介机构,出现了所谓的“脱媒”一说。也有一些国家,不仅长期资金依赖发行有价证券来融通,有的连短期资金融通也靠有价证券的买卖等直接融资的方式来进行,且直接融资中证券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三、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呈现多样化

进入新世纪,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金融机构在办理好存、贷、汇等传统金融业务的同时,加强了金融工具的研制和开发,不断创造出全新特征的新金融工具,且种类多样。一些金融机构,尤其是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创造出了离岸金融、金融远期、股票指数期货、证券交易中的股票指数期权、货币互换(SWAP)、利率互换等金融工具。有的金融机构推出了大面额可转让存款单(CD)、旅行支票、存贷结合的信用卡等金融商品。部分金融机构研发出了贷款转证券、存款转证券、债券转股票或股票转债券等可转换式的金融新产品。还有的金融机构创造出了存款与保险单间、股票与债券间、基金与证券间等等各种融合式的金融工具。

四、金融体系愈渐完善,表现愈多元化

简而言之,金融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存在的各种金融机构及其彼此间形成的关系。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体系逐渐走上完善,且向着多元化趋势迈进。不仅有各种银行,如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专业银行、综合银行等,而且有很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等。近来,一些新型的金融机构又产生了。有的国家或地区成立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网上银行,有的创立了专门为家庭服务的家庭银行,有的创办了机器受理业务的机器银行。另外,还出现了超越国家或地区界限的跨国银行,强强结合的联盟银行,集银行、保险、租赁、信托和商贸于一体的超大型复合金融机构。此外,新出现了一些所谓的“金融超级商店”或“金融百货大厦”,犹如超级市场一样,里面金融商品品种繁多,能迎合多种需求。

五、金融业发展加快,向着全球化趋势迈进

迈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金融全球化将成为金融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高级阶段,是生产一体化和贸易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当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金融管制放松了,金融业务开放了,资本能够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时,金融全球化也就实现了。金融全球化的表现很多,但主要表现大约有三种:其一是金融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市场随着电脑及光纤通讯的发展,几乎全世界连在一起,出现了离岸金融市场,如香港、新加坡、巴哈马等国际性金融市场。其二是金融业务的全球化。金融业务已超越了国界,各种金融机构能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金,经营多种业务。其三是金融机构的全球化。银行的跨国兼并重组、收购、超大型跨国金融集团、强强结合的跨国联盟金融机构的出现是金融机构全球化的一种体现。

六、金融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且步伐很快

全球步入了信息化时代,金融业也加入了这个潮流。金融业只有以信息技术支撑其发展和创新,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机构纷纷开展了把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和人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作为主体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建立具备智能交换的、提供金融经营、管理、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电子信息化系统工程。由此出现了网络银行、信用卡、银行的自动柜员机(ATM)、零售店终端机(POS)、自动打印交割信息机等新型产品或服务。这些服务已超越了服务领域与服务时间的限制,它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使金融业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信息,更好地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更迅速地融入世界金融市场这个大氛围。

七、金融自由化浪潮不可阻挡,将席卷全球

出于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和有序竞争的考虑,许多国家曾经制定法规对金融业的某些方面如存贷款利率、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等进行了限制或管制。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某些限制或管制已妨碍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一种新的趋势――金融自由化浪潮开始席卷全球。金融自由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价格自由化。即取消对存贷款利率、汇率的控制,使其按金融市场的行情自由浮动。第二、资本流动自由化。放宽或解除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市场的限制或管制,让资本能够自由地流动。第三、金融业务自由化。银行、证券、信托、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可以打破按照传统领域划分的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等进行的行业分工,允许相互进入对方业务领域内经营,甚至还可以跨越到非金融领域,实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第四、金融市场自由化。金融机构不但能进入国内金融市场,而且还可以进军国际金融市场。

八、金融监管将更加灵活,且向着国际化方向进军

在金融改革和创新的浪潮中,伴着金融业鲜明的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业出现了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和国际风险等问题,为了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提高金融效率,各国加强并进一步完善了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更加灵活有效,且向着国际化趋势迈进。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金融监管将会更灵活。灵活主要是指监管方法的灵活性。有定期监管与不定期监管、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外部监管与内部监管、全面监管与重点监管、事前事中监管与事后监管等多种监管。第二、金融监管会更加全面,包括从金融机构的设立、运作、甚至到退出市场时的破产清算,都要合理有效地进行监管。第三、金融监管的国际化。为了维护国际金融业的正常秩序、提高其运作和服务效率,各国开始联手进行金融监管。

九、金融服务将会更加全面,且中间业务呈扩大化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金融业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各种金融机构需要提供全面的、质优的金融服务,才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才能增强竞争力。另外,金融服务全面化也是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获取更多利润的需要。因此,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就成为了金融业发展的一种潮流,不仅提供传统的存、贷、汇服务,还有代交水电费、工资、代为理财、提供信息咨询、提供银行担保(如保函)、证券承销、票据发行便利(NIFs)等多种服务。在金融业务全面化的同时,中间业务又呈扩大化趋势,金融机构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中间业务,如异地托收承付、信用卡、信托存贷款、信托投融资、委托存贷款、承销债券和股票、金融租赁业务、收付款、清偿债权债务、资产保管、信息咨询、财产评估、保险、资金托管、基金代销等等。

十、金融创新的脚步加快,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出于回避风险、提高金融业竞争力的考虑,金融机构广泛采用新技术、不断形成新市场、极力推出金融新工具、经常提供新服务,而所有的这些都可以冠以“金融创新”的名号。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和世界金融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使金融机构传统的分工格局被突破,彼此业务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它使投融资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它也突破了金融活动的国界限制,形成了金融业全新的局面。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创新更加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其一、制度层面的金融创新。包括货币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监管制度等多种制度创新。其二、业务层面的金融创新。包括金融技术、金融市场、金融商品、服务种类等多方面的创新。其三、组织结构层面的金融创新。包括金融业结构、金融机构及其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海平:融资方式演变及商业银行发展趋势[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

[2] 刘伟: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学术研讨会综述[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1).

[3] 黄珂: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方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

第3篇:金融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金融会计;发展

1 金融改革的回顾•金融会计的演进•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

1.1 30年来金融改革的基本回顾

重塑金融体系时期(1978—1992)。这一时期初步奠定了我国金融业三足鼎立局面。启动金融改革与加强法制建设时期(1993—2001)。拉开了银行业商业化改革的序幕。攻坚与扩大对外开放时期(2001至今)。为化解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积聚的金融业巨额不良资产和处置严重违规经营以及资不抵债金融机构,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包括行政关闭、不良资产剥离、注资、债转股、中央银行再贷款、中央财政直接偿付等多种政策措施。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完成“三步曲”基础上实现整体上市。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的结束,金融业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和逐渐“走出去”。

1.2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会计规范的演进

随着我国金融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产生会计信息的依据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推动了相关会计制度的不断革新变化。

1.3 我国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进程回顾

近20年来,我国在金融会计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范体系,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内的会计标准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这对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对30年来金融会计规范建设的基本评价以及金融标准国际化的成就

2.1 金融会计规范建设在经过30年的探索后实现了两次飞跃

2001年重新颁布的有关规定,顺应了企业会计改革的潮流,逐步把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纳入到企业会计核算改革的整体框架之中,基本实现了同类金融会计事项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核算的一致性,是金融企业会计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接轨的第一次飞跃。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则是接轨后的再次飞跃。它意味着在面向市场经济前提下,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同类业务在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的统一。

2.2 金融企业会计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具有深远的意义

回顾30年来我国金融会计改革,完成了两个历史性转变:从计划经济时代习惯于统一会计制度逐步过渡到将制度制定权还政于企业,从习惯于规制导向向原则导向转变,会计思想完成了由“工具论”向“管理论”的转变。

2.3 我国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的成就

我国金融会计标准体系在诸多重大问题的会计处理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接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①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②完善了金融资产及负债的结构体系;③扩大了资产减值的范围;④衍生了金融工具由表外披露转变为纳入表内核算;⑤抑制了金融企业利用金融工具价值变动操纵利润的行为。

3 展望与进一步完善金融会计制度的建议

3.1 金融改革展望

在全球经济增长急速放缓和通货膨胀抬头的经济体系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也出现了周期性波动,金融业改革任重道远。我们应努力确保金融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全面提升金融业整体竞争力:①加快建立健全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机制建设,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②要着力解决制约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法律制约、产品制约、市场制约和监管的不协调;③要主动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努力把金融机构建设成为治理良好、资本充足、内控严密和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第4篇:金融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金融发展;金融管制

一、金融自由化的含义及其形成

(一)金融自由化的含义

金融当局通过金融改革,放松或解除对金融的各种行政管制措施称之为金融自由化,其可为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创设更为宽松自由的金融环境。

(二)金融自由化的形成

金融自由化理论是在国际银行业务全球化、金融市场渐趋一体化的背景下产生的,经济全球化促使那些金融实力雄厚的国家更加积极地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金融管制的不平衡性,才能促进本国竞争力的提升。

1.放松金融管制的举措

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并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滞涨”的局面,在严重的通货膨胀的经济局面下,西方国家政府不得不实施放松金融管制的举措,尤其是对存款利率的管制方面。

2.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

凯恩斯主义严重影响了银行业的效率,竞争机制受到较大程度的抑制,社会经济难以健康发展。这些现状促使西方国家重新思考金融管制问题,强调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正是在此时涌现的。为了减少政府干预,扩大市场机制作用,西方国家在金融领域积极推行金融管制自由化。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可以看做是金融自由化的理论背景。

3.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提出

20世纪79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肖和R.I.麦金农提出金融自由化理论,其在全球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具体实践,为世界金融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金融自由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通过储蓄效应,增加社会的资金量

金融自由化带动了储蓄利率的上升,同时也使得储蓄者资产选择范围逐步增加。因此,人们储蓄倾向大大增加,国内私人储蓄与收入的比例随之上升。除国内私人储蓄外,金融自由化还会对国外部门的储蓄产生影响,汇率扭曲的纠正不仅会降低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难度,还会减少资金外逃时间的发生几率。

2.通过投资效应,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在金融管制经济中,储蓄款只能由储蓄者本人进行投资,或通过一个不受相对价格制约的狭窄通道流入企业(大多为国有企业),这样的配置方式使得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不高。金融自由化环境下,利率可作为资金的价格对金融资源进行配置,再加上储蓄者的资产选择范围逐渐扩大,各种投资可通过公平竞争来争夺储蓄款的支配权,这无疑有助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3.通过稳定效应,实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适宜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可有效改善国内储蓄流量和国际收支状况,同时还可增强经济对国际贸易、国际信贷波动的承受能力。此外,金融自由化还可增加国内储蓄,进而可减少对通货膨胀和以通货膨胀税平衡财政预算的依赖,稳定的货币政策进而可得到实施。

4.通过市场效应,提高金融业的效率

金融自由化扩大了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对金融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金融活动时间的缩短、交易成本的降低、金融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金融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还加快了金融信息的传递,同时还为宏观金融环境的稳定和整个金融体系的有序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通过价格效应,推动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自由化使得金融信息更加公开,市场供求关系可得到更加真实地反映,产品之间、y行之间的资金流动障碍大大减少,资源配置也更加优化。

(二)消极影响

尽管金融自由化可对金融发展带来诸多积极影响,但盲目的金融自由化仍会对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

1.弱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应

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溢出效应”和“溢入效应”往往会使得国内货币政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进而将会削弱各国货币政策。金融自由化进程中,不同货币资产相互替代性可得到提高,因此当一国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时,国内银行和企业可十分方便地从国际市场获得低成本资金,此时本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被大大削弱了。

2.减弱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控作用

为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金融自由化进程中我们需放弃利率管制,全面推行利率市场化,这一举措在信息不对称的现实市场条件下极易造成处于信息优势的借款人获得更多的机会利益,当贷款利率提高到一定水平后,进一步提高利率反而会降低银行收益。对于一些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兴产业,借款人往往因利润低、风险大等因素不愿意对其投资,因此利率对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也将大大减弱。

3.增大金融风险

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金融市场处于自由竞争的状态,此时金融市场比商品市场存在更大的市场失灵风险,而新兴产业与新金融工具生命力的不确定性以及金融机构对新领域介入程度的不确定性均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造成最为直接的影响。而这些新兴产业或金融创新一旦获得成功,大量信贷资金将会涌入这些新兴领域,最终将会由于过度膨胀而引起这些产业的大起大落,金融体系难以维持稳定。而放开利率、汇率以及放松金融管制的措施将加快金融资产的流动,金融交易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短期资本投机现象发生几率加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决不可将金融自由化过于理想化,必须坚持以积极地、审慎的态度对每一项具体措施的利弊进行客观地评估,仔细权衡利害关系,并大胆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才是促进金融发展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龚金国,史代敏.金融自由化、贸易强度与股市联动――来自中美市场的证据[J].国际金融研究,2015,06:8596

第5篇:金融的发展范文

20世纪70年代,金融压抑理论首次由美国经济学家肖和麦金农提出,主要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过多的金融管制、利率限制、信贷配额、金融资产单调等现象,从而更加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社会信用发达程度远不及发达国家,虽然政府想方设法要推进经济发展,但都面临着资金实力薄弱,市场发展不够完善等困难。因此,为了获得资金实现发展战略,政府往往采用一些“压抑性”的金融政策,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点:

(1)利率管制。主要是指国家将资金利率调整到高于或低于市场均衡水平的一种政策措施。金融压抑下,政府会人为地规定并压低银行存贷款利率,这样会使得人们的储蓄意愿降低,整个社会的投资水平也会低于社会最优水平,经济发展的速度变得缓慢。

(2)选择性的信贷政策。国有企业自身特殊的实力背景以及较高的信用等级,使其较一般的中小企业更易得到政府或正规金融有限的资金支持。而企业数量占比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小企业只能另外开辟新的途径去达到自身的融资需求,民间金融也应由而生并不断发展。

(3)严格控制金融机构。政府对金融机构实行严格的管理,易造成金融机构发展不全面,金融工具种类单一,规模有限,机构运行成本增高,但效率低下。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的单一性使得商业银行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而那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则会受到限制。金融工具的单一性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投资需求,投资者开始转向民间金融市场以期达到保值增值。

(4)人为地高估本国的汇率。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当本国汇率较高时,一方面会使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不利于本国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会使本国进口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无形中增加了本国对于国外产品的需求。由此造成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使国家陷入外汇赤字的境地。

(5)金融体系的“二元结构”特征。一元是以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为中心的、以现代大银行为代表的现代部门及其庞大的分支网络;一元是以落后的农村为中心,以钱庄、典当铺、合会和高利贷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两者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二、金融压抑下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

民间金融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常被界定为“非正规金融”,是指在政府批准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活动(官方金融)之外所存在的、游离于现行制度法规边缘的、居民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借贷、企业之间的借贷以及私募筹集资金等资金融通行为的总称。类型主要有低利率的互助式借贷;利率水平较高的信用借贷;不规范的中介借贷;变相的企业内部集资等。

1、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原因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其金融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金融压抑的存在更是成就了我国民间融资的发生和发展。具体来讲,主要原因有:

①金融工具的单一性和规模有限性。现阶段,在我国不发达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仍以银行为首,业务也多为存贷款、贴现、承兑、同质化的理财产品。而一些新兴的金融工具如个人理财业务、业务、委托业务等都未能提供。因此不断增长的民间盈余资金想要寻找更多的收益方式,而中小城市中的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想要获得更多的融资,这样就推动了民间融资的发展。

②金融体系的“二元结构”特征。近些年来,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在利益的驱使下,国有银行的经营重心逐渐向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转移,一些县、乡、镇等地区的经营机构相继被撤并,而同时,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又难以担负起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种类单一,数量较少也使得这些发展较为薄弱的地区的融资需求不得不借助于民间融资,这些都在客观上为民间金融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③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发展的滞后性。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起步较晚,其不完善性也使得我国直接融资的渠道较窄,人们手中盈余的收入可用的途径不多。因此在利益的驱使下,转而投向民间融资。

④利率市场化的形成机制还未全面实施。非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造成了我国金融资产的价格扭曲,也使得我国的实际利率过于偏低,从而导致一些潜在的资金供给者不去正规的金融中介机构存款而转向民间借贷或其他领域,民间金融得到发展。

⑤金融机构“有进有退”的差别化信贷政策,也为民间融资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我国发展的难题,金融机构在风险和利益的考虑前提下,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较小,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转向民间融资。另外,由于金融压抑所导致的各种有关民间融资行为的法律漏洞、政策真空等,也推动了民间融资的发生和发展。

三、消除金融压抑,促进和规范民间融资发展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压抑导致民间融资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国金融压抑所导致的相关民间融资体系的欠缺。因此,为了促进和规范民间融资的发展,就必须要进一步消除金融压抑,深化金融改革,积极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等。

(一)促进金融工具的创新,丰富金融工具的品种,为各类民间融资主体提供更多的金融投资产品。民间融资的主体主要是城乡中的居民和城乡中的各种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各类国有中小企业。一般而言,居民中的资金盈余者通常构成民间融资的供给方,城乡中的各类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各类国有中小企业中的资金需求者通常构成民间融资的需求方。因此,要协调好资金在供需方中的分配,就需大力创新金融工具。

(二)积极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逐步取消利率的行政管制,充分发挥利率在民间融资中的基础性地位。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深化的核心,其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基准利率形成机制,使基准利率成为民间融资利率的风向标;二是改革和完善存贷款利率的形成机制,通过逐步扩大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使存贷款利率在民间融资中发挥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三是改进和完善利率的监控机制,对民间融资利率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民间融资政策等。

(三)改善我国民营经济的贷款环境,完善我国结构性的信贷政策,满足各类中小企业的信贷要求。国有银行及其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应该根据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以中小企业为立足点,对其进行积极扶持,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同时改进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功能,拓宽业务范围,并积极发展小型化的社区金融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其拾零补缺的作用,为民间融资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等。

第6篇:金融的发展范文

从未出现负增长,而经销商盈利堪忧?

2014年我国汽车产销总额已经远超美国,接近2400万,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产销国。然而,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面,中国汽车行业从来没有经历过负增长,最低年增长率也保持在2%。我国汽车业发展从未经历过挫折的时代,或急或缓,始终维持稳步增长状态。如果某一天国内汽车行业进入负增长,又该如何面对?

2013年整体汽车产业利润总额达到1千多亿,利润增长幅度十分可观。每一年利润增长都会存在不同程度波动,但整体趋势处于增长状态。只有在2004年出现过利润负增长,销量正增长的特殊情况,价格竞争和原材料成本的增长是导致当时汽车行业利润出现了负增长的直接因素。金融危机伊始,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国家推出了4万亿现金流刺激,同时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汽车下乡,消费税的减免。即使处于金融危机风口,国内汽车销量依然不见颓势,现金流回款持续稳定。

上汽集团财务总监谷峰表示,在车企不断攀升的销量目标与逐渐放缓的车市增速共同作用下,经销商的盈利压力开始凸显,而汽车金融将作为撬动消费端以及缓解经销商资金压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汽车金融公司业务主要集中在零售消费信贷以及经销商库存融资两方面,未来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对于资金的需求将逐步攀升,而行业健康发展也需要建立在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因此,未来汽车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还需要向全产业链扩展。

预计2018年中国汽车销量有可能突破3000万辆,在这一销量预期支撑下,几乎所有汽车厂商都在逐年调高销量目标,并同步扩张网络。在此背后,经销商的生存压力开始凸显。厂商扩张,车市增速放缓,竞争更为激烈,产业与金融的结合度将会不断上升。谷峰认为,这一结合主要集中为两方面业务,在消费端提供零售消费信贷,在企业端为经销商提供库存融资。预计销量突破3000万之后,我国有可能进入长期低增长的新常态,甚至是负增长的状态。整个汽车行业将进入一个比较平稳发展阶段。当汽车保有量达到峰值以后,购车者的需求就将不再集中于第一部车,市场可能存在波动。普通消费者添置第二部车,通常取决于对未来经济和收入的预测,同时也取决于购车者对品牌和汽车的了解,购入第二部车时,对汽车性能的认识、品牌理解都有很大不同,随之而来对整个汽车产业、汽车产品各方面要求大幅度提高。伴随80后一代成为车市消费主力军,汽车金融也会发展为撬动汽车销售端的重要杠杆。

未来供应链共享整车利润

竞争日益激烈的整车市场,如今产业中利润依旧可观。可能未来汽车消费水平进入平稳增长以后,汽车上下游共同分享利润,所以整个汽车产业链会分享整车厂的利润。从汽车现金流角度来看,产业与金融结合度越来越紧密,预计未来五年汽车产业整体的现金流情况将受整体增长放缓、新技术、新能源研发投资等因素影响,有下降可能;但另一方面随着汽车产业结合程度的提高,汽车产业将会有新的增量资金和金融产品进入,现金流仍将处于健康状态。

在过去五年里面,规模较大的经销商集团,资金投入多,现金流周转相对较慢,库存压力大,它的资金负债率也相对较高。现在整车厂绝大部分都有信贷公司,支持经销商贷款,尤其是主流汽车品牌都有金融公司。相较传统贷款模式而言,汽车金融公司审批更快,并且对产业链的熟悉度更高,如果能放开对于供应商的融资渠道,或将有利于产业链的安全发展。在银行面前,这部分供应商只是一个单纯的企业,银行会按部就班地进行审批,不过在汽车金融公司看来,这部分企业也是供应链上的一环,汽车金融公司可以根据厂商的业务订单量评估企业的生产能力,并倒推出企业的贷款风险。

2014年,包括上汽集团下属金融机构上汽财务公司在内,全国已有五家试点产业链金融的财务公司。不过对于大部分汽车金融公司而言,业务范围仍然局限于库存融资和消费信贷两方面。

“因为与银行职能分工不同,汽车金融公司存在可挖掘的机会。”谷峰认为,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未来我国的金融机构或许也可进行专项发展,比如专注于汽车产业,将业务范围扩展至全产业链。

上汽金融:融合上下游产业

上汽集团下面金融板块主要分为三家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类金融业务的股权投资公司。国内汽车金融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现阶段金融中端贷款渗透率只有15%左右,若能将贷款渗透达到50%,将对整个行业产生如何影响?

近年来汽车金融思维也在发生变化,从业者越来越关注上下游金融安全,将原来集中于信贷支持的注意力逐步转移至上下游关系。如今提出产业链金融,就要关注上下游金融状况,在一个产业链上,上汽集团对汽车行业的安全多加关注。上汽集团在拓展整个产业链金融做了很大的举措,包括提供下游经销商从单一品牌,到现在银监会批示的新业务拓展方向,并且给出一站式解决方案。例如经销商添置固定资产、做二手车的贷款,上汽集团希望借助主业比较好的现金流的情况,全面打通行业上下游。

第7篇:金融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伦敦;金融集聚;国际金融中心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11-0079-05

一、引言

所谓国际金融中心,指的是国际金融活动发生的中心地;它既是各国金融机构高度集中的地方,也是国际金融资本的来源地和落脚点(Gilpin,1977;Dicken,1986;Roberrs,1994)。Mainelli(2006)进一步指出,国际金融中心具有8种共性:(1)拥有完备的金融机构和高度发达的市场体系;(2)日均金融产品交易额巨大;(3)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国的货币是具有国际清算、国际借贷和国际储备等功能的国际货币;(4)执行灵活而富有弹性的金融货币政策,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能够及时便利进入国内市场;(5)具备完善的法律监管制度和严格的执法能力;(6)高端、充足的金融人才资源;(7)拥有良好的通讯设施和发达的配套服务业;(8)长期的政府公信力与国际承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金融中心更是国际金融体系的核心。新的世界政治舞台的角逐,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金融中心的一致共识(刘明康,2008)。

二、伦敦金融城的金融集聚与发展经验

伦敦金融城于2009年3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指数,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显示,根据房地产价格、监管、税收、员工供给、政府反应速度、生活质量及其他因素进行评估,伦敦目前仍然是全球排名第一的金融中心,得分781分(总分1000分),纽约得768分,新加坡687分位居第三。

(一)为什么是伦敦

1、竞争优势观点。Reed(1989)认为伦敦是凭借着浓厚的语言、文化、区位和专业服务能力,在竞争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局(2008)进一步归纳出10大竞争优势:深厚的全球贸易传统:高质量的金融和相关的机构和市场体系;有效、公平、已经成为国际基准的监管机制;具有连贯性、政治中立的法律系统;汇集金融、法律、会计、管理咨诲公司,强力吸引投资者、营运商和客户的集群效应:地处亚洲和美洲时间区,为中东和欧洲服务的纽带区位优势;广受尊重的专业支持服务;大量的世界级实质资产:为国际互动而设的金融基础设施。

2、贸易诱发论。Powell(1915)认为,17世纪末18世纪初,伦敦是英国的国际贸易中心,得益于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贸易发展所引起大量结算与融资需要,大小银行相继产生并有很大的发展,银行间货币市场由此兴起,利用国际汇票这一机制,伦敦迅速从起初仅仅服务于贸易融资的低级中心,发展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Allen(1988)赞同Powell的观点,他指出,商业和金融服务缩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易成本,传送着财富创造、消费和信息,这些由全球贸易引发的复杂的货币流和金融业务必然推动时空集聚,而在特定时期和特定地点形成国际金融中心。

3、实力决定论。H.C.Reed(1981)则认为国力是全球金融中心的形成的首要因素,资本的逐利性是推动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原因,金融中心的形成取决于金融服务的供求关系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和投资以及政府的政策。众所周知,英国的工业革命和美国股份资本导致国力强大,英国是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高质量的工业品和低廉的价格,率先成为世界的加工厂。随着价廉物美的英国工业品在世界各国不断渗透,英镑也就成为当时在国际贸易和资本输出中最普遍使用的货币。最终,作为英国的核心城市――伦敦无可争辩地成为位于经济体系最高等级的全球金融中心(参见表1)。

4、自然演进观点。Kindleberge(1974)从比较经济史的角度对伦敦金融中心的形成原因及过程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认为伦敦金融中心演进的途径是:经济增长(决定)一金融市场发展(决定)一金融制度变化(决定)一金融供给变化(催生)一金融中心形成;Susan Strange(1998)深化了Kindleberge的观点,她认为,由技术变革和金融服务的国家管制(及解除管制)改变了金融服务业的世界格局,影响了伦敦在内的金融中心制度变化,催生了国际金融供给,并最终促进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5、政府推动论。Mainelli(2005)认为对伦敦的金融业,政府并非简单地采取不干预政策以保持其活力,实际上,伦敦金融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是通过国家或地区有关部门的人为设计、强力支持而产生的,比如,在战争和萧条时期,伦敦金融城通过金融创新和优惠政策,推进金融资源集聚,又如,伦敦金融城和英格兰银行及时抓住欧洲美元市场机遇,形成巨大的国外持有的美元池,以金融业的国际化带动国内金融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产生互动效应,最终奠定了国际金融中心基础。

此外,国际金融中心漂移说、“轮式”演进理论、规模经济学派以及金融地理学派对伦敦金融中心成长加以关注,如Porteous(1995,1999)、Martin(1999,2000)等对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进行了研究,强调信息流是金融中心发展的先决条件:金融地理学者Gehfig(1998)利用市场摩擦理论和大量的实证分析,支持了国际金融中心漂移说的观点,证明了某些金融活动在地理上的集聚趋势与另外一些金融活动在地理上的分散趋势并存。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伦敦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机制进行了阐释。

我们认为,伦敦金融中心的发展和完善是经济主体集聚金融优势的历程,在英国王室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企业和公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通过自然集聚优势和能动集聚优势、双向互动集聚优势三个方面运作的产物,其作用路径是:在战略、领导力、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地缘、加工、贸易、投资、金融、知识、网络等经济联系,发现、挖掘、整合和高效利用区域内部优势资源,使区域内部优势资源之间、区域内外优势资源之间,在合作或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国际或国内的高效金融场、经济极,实现资源的远程集聚和全球集聚,最终提高区域经济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实现本体经济和合作体经济共同的高质量跨越发展。

(二)伦敦金融城集聚金融优势的经验与做法

我们将伦敦金融城的行为范式划分为三个层面。

1、从自然集聚到自觉集聚:基于市场的观点。

伦敦具有自然集聚的优越条件,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伦敦集聚了充足的金融优势资本。

(1)伦敦吸引了庞大的跨国金融机构。伦敦金融

城集聚了近180家外国证券公司,几乎一半的国际股权交易额是在这里进行的,还管理着28290亿英镑的全球资产。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的数量(453家)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的交易所:全球外汇收入的三分之一在这里交易,而纽约只有16%,东京9%,新加坡6%。伦敦金融城承揽了全球36%业务量的场外衍生金融产品。近500家外国银行在伦敦金融城营业,经营着全球20%的国际银行业务(参见表2)。伦敦金融城拥有全球最大的黄金交易市场,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市场。伦敦金融城是世界保险和再保险中心,其中世界航空保险业务的31%和水险业务的20%都集中在这个市场。

a根据合同数量,b根据数量;c2007年4月的数据

资料来源: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局依据以下机构的公开数据所进行的估算:国际结算银行:伦敦证券交易所;英格兰银行;Systematics International Ltd:国际证券市场协会;EuroHedge;转引自:cityonondon,gov.uk。伦敦金融城政府

(2)伦敦凝聚了独特的金融中心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与金融自由化的深化,跨文化能力已上升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一种关键性资源。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特征在于集聚全世界的目光,打造文化品牌。伦敦以它悠久的历史、斑斓的色彩、雄伟的风姿屹立于世界名城之林,使得外来投资者和金融家产生浓厚的向往和意愿,也促使伦敦本地的居民和企业产生强烈的自豪和归属感。

(3)伦敦吸收了充沛的人力资源集群。在伦敦,几乎世界上所有语种人才都能够12小时内找到,类似于精算师、国际律师、高级财务分析师这样尖端人才,也可以及时为企业或个人提供服务。伦敦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学、学院、学校及学术研究机构,’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价值链整合,伦敦形成了面向全球的金融人力资源集群。

2、从被动集聚到主动集聚:基于政府的视角。

(1)政商联合共建金融中心区。

金融中心区(CFD,Central Finance District)是金融产业发展和金融活动的心脏带。伦敦金融城就是这样一个CFD,伦敦金融城拥有便捷的交通、丰富的信息、即时的通讯、高质的办公设施及良好的金融和商务运营环境,可以大大节约公司的管理和交易成本,能够促进知识型、信息型、清洁型和高附加值的金融产业的发展。为了在空间上给英国的金融发展提供必要的新空间,伦敦还将金丝雀码头区改造为新金融区,这里外表端庄厚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与整个城市风格协调,且功能性很强的楼群都是近20年内建起来的,规划更新,设计也更现代化。

(2)高起点制定金融战略规划。

伦敦金融城具有公司和政府双重属性,对相关业务统一规划,商业化运作管理,工作重心在于协调、服务、宣传推介与调研支持。s但是,伦敦金融城是服务于整个英国长远利益,具有全球战略属性,而不是局限于一城之耦。从政策制定、对外承诺到管理体系,具有长期连贯性,使得外界国家、地区和企业法人对在此地进行经营运作具有坚定的信心和稳定的预期(Mainelli,2009)。英国王室和政府赋予伦敦金融城独特的战略地位,职能权限具有很大的独立运作空间,在战略机遇出现时,伦敦金融城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灵活执行创新决策权。

(3)注重优质基础设施建设。

伦敦具有国际金融中心所必须的优质基础设施条件。伦敦聘请世界顶尖级的大师做城市发展规划,凸显城市的文化品位、艺术特色、生态标准、建筑质量。一方面,伦敦凝结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同时也是生态水平很高的建筑和绿化群体;另一方面,伦敦具有先进的公共服务能力,比如:治安、供电、供水、供暖等设备非常完善。‘伦敦还拥有非常强大的物流、交通以及国际信息交换能力。

(4)兼顾国际标准的柔性金融监管。

伦敦金融城有一个宽松而严格的法规体系,作为老牌金融中心,其监管都是国际标准,在制度设计上注重原则,而不是规则。海外投资者只要遵守一组基本原则,就能在伦敦创新。金融服务监管局(FSA)、英格兰银行和财政部三方常设委员会是伦敦重要的金融监管机构,此外,贸工部、工作和养老部FinancialServices Authority、职业养老监管局OPRA、公平交易办公室、打击严重欺诈办公室、国家刑事犯罪情报局也可以根据需要参与金融监管。为了促进金融业发展,金融城的监管也在不断创新和调整。

(5)及时推动金融技术创新。

国际金融中心高度集中的都是“高度秩序化”的金融和服务“前台”,这些金融服务机构需要传送金融资讯、咨询服务、转账业务、安全保障和数据处理等大量信息,其物质基础必须建立在大规模的科技投资之上,需要有尖端的计算机系统以及灵敏度和安全度极高的信息传播体系(参见表3)。伦敦金融城在历史上较早地应用了电报、电话、计算机、以及芯片技术和卫星通讯等技术媒介,以科技创新来体现和保障金融服务业的高效和迅捷的行业特征(Strange,1998)。此外,为有效应对新技术,伦敦金融城在国际金融历史上较早开发出利率定价体系、AIM市场、私募基金平台和场外离岸交易等多种金融模式,进行金融方法创新,也取得显著的绩效。

3、单向集聚到多向集聚:基于动态的观点。

需要指出的是,伦敦金融城并不只是单纯汇集金融机构,打造良好的基础设施,选择合适的战略规划,她更多地是采取了走市场道路,执行集聚优势战略。

(1)金融单位的互动集聚。

伦敦金融城的金融企业或机构通过金融家族的内外向型集聚,已逐步渗透到世界其他的国际金融中心内部。利用行之有效的全球化战略,这些金融单位已经能够融入所在地的经济文化圈,并对相关区域和国家的价值取向实施控制,根据专业财富管理咨询公司Scorpio Partnership估算,有超过300个资产在1亿英镑以上的超级富豪在伦敦开设了理财机构,对家族的财产进行保值增值,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左右世界金融局势。伦敦存在着超过100个“家族联合机构”,由数个富有家族共同设立,通过分享信息来提高全球投资能力。在一定程度,这些家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国际金融价值链串联在一起的,具有庞大的超级金融实力。

(2)金融城市的多向联系。

伦敦金融城和其他国际金融中心保持了正向联系。一方面,伦敦金融城在主要的全球城市纽约、东京、法兰克福、瑞士、莫斯科以及上海都设立了办事机构,建立了联系的成效机制;另一方面,在亚洲的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的悉尼以及加拿大的温哥华等金融中心,由于这些金融中心都曾在一定时期隶属于英国管辖,所以原有的联系机制仍然具有活力。此外,所谓的离岸金融中心,如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巴哈马群岛、百慕大群岛、西萨摩亚、安圭拉群岛等,他们和伦敦金融城在业务联系、信息交流和历史沿革

上,具有强烈的协同性,已经成为整个国际金融体系资本流通虚拟环路中的特殊节点。

三、对上海的启示

(一)以功能建设为先导,建设金融优势集聚的基础平台

功能建设比形态建设更为重要。伦敦金融城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著名的金融市场,除了特定的历史渊源外,关键在于其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能够充分满足金融服务的需要。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全国唯一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在形态建设上已经具备规模。今后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完善功能建设上来,从而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以政策协调为保证,提供金融优势集聚的战略保障

英国各主要的金融监管机构如英格兰银行、英国金融服务局等均位于伦敦市内,这使得它不仅是一个金融交易中心,而且也是一个金融决策中心。这种安排使得金融资源的配置更有效率,更容易发挥金融中心的整体集聚和辐射作用。

(三)以对外开放为动力,开拓金融优势集聚的发展远景

上海可以适当借鉴伦敦市场的经验,仿照劳合社的市场组织形式,设立固定的保险交易场所。鼓励和吸引大型跨国集团的总部或地区总部、国际著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落户上海,以完善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功能。

(四)以政府信用为承诺,理顺金融优势集聚的长期路径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重要因素是要保持政府公信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激发跨国公司和国际友人的投资信心,维持政策的权威和连贯性。既要通过制度变迁不断解决存在的问题,激发发展活力:又要避免过度演进和政策多变导致“长期承诺”的缺失。

(五)以金融创新为突破,创造金融优势集聚的裂变单元

金融创新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不竭源泉。上海应该加快“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建设,引导shibor广泛进入各类金融产品的定价,如金融债、企业债、短融券、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票据转贴现与回购、同业借款与存款、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等等,使其真正成为中国的LIBOR。上海要全力打造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心,积极发展多层次的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直接融资体系,要引入更多的商业金融债、企业债、商业票据等,推动债券的跨市场交易,培育机构投资者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运成,杨再斌,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设想[J]。管理世界,2003(11)

[2]胡坚,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与上海的选择[J],经济科学,1994(02)

[3]刘明康,上海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与差距[J],中国经济周刊,2008(25)

[4]潘英丽,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沪港的目标定位与分工[J],世界经济,2003(08)

[5]宋国祥,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思考[J],上海金融,1992(10)

第8篇:金融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金融生态;政府干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

一、引言

金融风险是转轨时期中国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理论界与金融实业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鉴于国内地区间经济与金融状况存在的巨大差异,近年来,国内研究人员提出了研究地区金融风险的新范式,即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金融生态系统指的是: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共同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主体包括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生产者,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者,以及保证金融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第三方,如会计及律师事务所、监管机构。金融生态环境指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2005)。在我国,由于自然禀赋和文化、历史的差别,地区间经济发展和金融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和金融的干预。

二、政府干预的经济学解释

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得以建立的重要标志,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学术渊源是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预言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的学说。因此,凯恩斯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简单来讲,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源于“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场能实现效率问题,而不能实现公平问题;二是市场不能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的需要;三是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问题。通常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就需要政府干预。政府干预有直接的途径和间接的途径。直接的途径有:将“私人部门”国有化,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制定实施特殊方案,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如居民住房);收购“私人部门”提供的物品,以特定的方式转让给社会公众等;间接的途径有:采取特殊的税收政策,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进行财政补贴,为“私人部门”提供动力等。

三、地方政府干预金融活动出现的主要问题

政府(政治组织)与市场(经济组织)是人类社会的两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推动、控制和影响社会发展的两股强大力量。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调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正是金融生态所体现的内涵。从金融这个角度来考察,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活动的能动作用,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金融活动、实施公共政策和行使行政手段影响甚至控制地方金融活动。但是,由于存在信息失真,决策失误,政策偏颇等因素,政府干预有时会“失灵”。

在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过程中,金融部门表现出严重的风险,包括违纪、腐败、大量不良资产累积、银行资本金严重缺失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完成的一项对2001~2002年我国不良资产形成的历史原因的调查分析表明,在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中,由于计划与行政干预而造成的约占30%,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违约的约占30%,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调整约占10%,地方干预,包括司法、执法方面对债权人保护不利的约占10%,而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的20%。在国内统一的经济体中,上述问题表现出很强的地域特征。有关数据显示,如果按照信贷资产质量来衡量,最差地区和最好地区的不良资产率相差10倍以上。这深刻地说明,不良资产等金融风险的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干预不当,即出现政府干预失灵。

目前,对地方政府晋升考核的主要指标是经济增长指标,通过财政包干制、分税制和投融资体制的逐步改革,地方政府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和一定的经济活动自主权。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经济利益的考虑,把追逐金融资源的占有规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视为其首选的政策取向。但是,如果相关措施实施不当,就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通过税收减免和土地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民间和外国资本,引发企业投资冲动,导致投资过热;二是干预银行系统信贷活动,地方政府的投资要求,通过挤压各类商业银行贷款来实现,造成了当地银行系统的隐形风险。

研究表明,地方投资过热,最终会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极大冲击,并且蕴藏巨大金融风险。据统计,2005年,西部某市学校、医院、公路等政府部门欠银行贷款12亿元,占当地金融机构贷款总数的10%,目前超过20%逾期不能收回,其中公路等部分行业不良贷款率累计超过35%。从银行发放学校、医院、公路、城建等政府机构有关贷款的实际运行情况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贷款发放“暗干预”大,大部分贷款为政府协调贷款,对贷款项目缺乏科学评估。

四、地方政府促进金融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

地方政府是金融生态的重要主体,是构筑地方和谐金融生态的培育者、建设者,应处理好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行为的关系。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客观上,在工业化加速的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相对较高,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投资方向,促进本地区金融经济发展。笔者认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应是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都有巨大贡献,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中小民营企业数已占到全部企业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在流通领域中,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中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目前,食品、造纸和印刷行业产值的70%以上,服装、皮革、文体用品、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行业产值的80%以上,木材和家具行业产值的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为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在于资金和规模问题。因此,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机制是地方政府当务之急。

转贴于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地方政府应重视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由于现代高科技产业具有技术密集性高,投资大、风险高、回报高的特点,传统的金融体系很难直接支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风险投资已经证明是西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成功经验。

笔者认为,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及风险投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政府不直接参与中小民营企业及风险投资企业投融资的具体运作,只是对合格并有一定的资本金的企业提供间接支持,避免经营中的道德风险,并使政府有更多的精力进行宏观调控。

第二,重视技术支持。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面临市场竞争压力大,许多创立企业的人员是专业科技人员,对企业管理、财务和发展没有经验,而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管理和财务。因此地方政府应强调通过各种咨询公司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支持,并投入一定的资金。

第三,通过资本市场调动私人资本投入。通过金融资本市场调动银行、保险公司、社会发展部门、私人资本的投资于中小企业及风险投资产业。这种方式不但使有限的政府资金能够通过政府的信用和高效率的操作,充分调动社会各种资本投入,起到了风险投资的放大效用, 而且将风险投资的风险充分分散,也摆脱了具体的操作过程,使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及风险投资事业的效率大大提高。

第四,充分发展典当行的融资功能。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典当通过实物质押或抵押,具有资金周转快捷,无明显信用风险的特点,但如何解决其较高的融资成本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五,建立中小民营企业及风险投资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政府应该加快法律制度建设,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各个环节的运作有法可依。另外,引进和培训专门人才,使担保机构的人员具备较高的风险管理经验以及对风险和经营环境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

第六,探讨民间金融问题,拓宽中小民营企业及风险投资企业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 冯涛,乔笙. 通货膨胀中的地方政府金融行为分析[J]. 财贸经济, 2006(2).

[2] 郭庆旺,贾俊雪. 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宏观经济稳定[J]. 管理世界, 2006(5).

[3] 曾康霖. 政府干预经济及其在市场经济中角色的确立[J]. 经济学家, 2007 (1).

第9篇:金融的发展范文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也蔓延到了农村地区,很多农户都逐步脱离了原先的农作方式,转而向农村个体化商业和产业发展,使得农村经济由原先的单一经营模式向着多元化的经营模式转变,农村经济也逐渐变得活跃起来。农民的消费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而出现了较大金额的资金需求,同时,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也快速发展,也催生了农村创新性金融服务需求,此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让农村的商品流通、农村水利、住房改造等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然较为落后,乡镇上拥有的金融网点少的可怜,一些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上几乎没有一家金融机构或金融网点,但是,他们的贷款需求却是非常巨大的,真正贷到款的仅仅占不到10%。这是农村金融发展的一大短板。

(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现状。

农村金融产品品种一直以来都缺乏创新,没有众多的品种供农民选择,而且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也明确给出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意见,但是,其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与城市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总体上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是因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层次低,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专业人才匾乏,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监管不到位,鼓励农村金融创新的环境还不具备等,从而导致了农村金融产品种类贫乏,难以充分满足农村金融的需求,农村经济系统性风险也偏高,进而大大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开辟新产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农村金融信用体系现状。

虽然说我国农村信用体系服务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农村信用环境的提升是一项长期工程,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正如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因此,相应的信用体系也存在着城乡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信用和信用供给长期处于量小零散的状态,从而使得农村信用缺失,同时又影响到了金融资源在农村的合理配置。这是因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农村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以往信用情况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情况。同时,农村征信协调机制建设滞后,没有或并为全面展开征信业务,导致了信息共享存在较大的困难。此外,配套软件系统开发滞后,操作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征信保障机制也较为滞后,使得农村金融信用体系的信息核准评估难。

(四)农村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现状。

由于农村金融风险复杂多样化,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但是,我国农村风险防范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是因为我国农村风险防范体系仍然处于试验阶段,其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定金融支持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问题。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有:农村金融保险机制建设滞后,基本上还处于脆弱、萎缩的状态,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建设要求,一些农村急需的险种并没有开发出来,大大降低了农民和涉农企业对金融保险的兴趣。同时,涉农金融机构的经营宗旨出现偏差,要么就是风险绝对转移,要么就是风险规避,没有积极的市场参与性。此外,担保机构的资金能力和服务能力缺位,比如说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偏小,风险损失补偿机制尚未完善,缺乏足够的担保专业人才。最后,农户承担风险的能力极为脆弱,加之当前的土地管理还存在着土地的价值评估不够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缺乏或不完善,贷款风险难以掌控等问题。

(五)农村金融市场化进程现状。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市场化程度应该是高的,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的市场化程度偏低,从而大大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大力发展。具体来说,发展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制度安排并未明确。事实上,这些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大量且客观存在,就已经说明了农村金融发展的严重失衡,它必然在正规金融无法满足农村需求的时候,以更为灵活、便捷的优点受到农民的欢迎,但是,它没有相关法律约束,也没有严格的监管,金融风险是较大的。此外,利率市场化程度偏低,参与资本市场的规模偏小。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对策

(一)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必然需要较为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我们应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积极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努力建成一个能满足农业经济需求的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这就需要我们发挥政策性银行稳定农村金融安全的骨干作用,发挥商业性涉农金融机构的多元功能,即遏制商业银行的机构业务萎缩的趋势,强化商业性涉农银行的支农责任,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改善对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扩大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还要把完善农村信用社功能作为农业金融组织建设的重心,突破对传统农村信用社改革路径的依赖,为农户金融合作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强化财政税收对互助合作金融的扶持,加大农村金融互助合作组织的市场准入监管,还要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的治理结构,明晰自身的职能,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确立自身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某几个细分市场中的优势,保持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引入竞争机制,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素质,从而让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具有多层次性,积极吸引更多资金流向农村,并建立较为完善的金融机构内控机制,提升农村金融组织的市场优势。

(二)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我们应该根据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和农业社会文化特点,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为现代农业打造出有特色、高效率、能控险、可持续的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这就需要我们建立统分结合、运转高效的涉农和县域业务组织管理体系,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加大对现代农业和县域的经营资源投入,选准切入点,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不断创新服务现代农业的新模式,从而形成一个为现代农业服务的现代化金融管理体系,从组织保障上推动农村全部金融机构现代化,设计出高附加值具有个人特色的金融产品,帮助农村经济主体分散经营风险,从而使得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具备方便性、全面性、合理性等特点,让其成为科学有效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三)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来说,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我们必须在认真分析农村金融市场一些特点的基础之上,不断细化农村金融市场,创新适应农村产业化发展的生产性贷款,创新拓展农村发展需要的建设性贷款,创新鼓励农业发展的保险类产品,创新适合于农民生活需求的消费类贷款,探索社团贷款业务。其中,我们必须着重于创新并发展小额贷款项目,主要是针对那些低收入阶层开设的贷款和存款服务,又被称作为小额金融,它在经济扶贫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已经试点经营了小额贷款业务,但是,发展中仍然有着制约因素存在,比如说,小额贷款公司的身份急待定位,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体制有待明确,小额贷款公司后续资金不足。我们必须针对这些情况,明确小额贷款的监督管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功能定位,坚持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化、商业化运作,从而扩大农村金融产品的服务范围。

(四)构建农村金融信用体系。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说,农村金融信用体系的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必须从三个方面来推进其构建的进程。这三个方面就是:建设公共性质的农村征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信用担保事业,把土地使用权抵押作为农村信用化建设的突破口。就第一个方面来说,我们应该制定整体规划,加大推动力度,加快系统程序开发和征信网络建设,稳步推动配套机制建设,确保数据库信息准确齐全,加快相关机构信用信息资源联网步伐,进一步营造重信用、讲诚信的社会风气,加快农村信用文化建设;就第二个方面而言,我们应该创造条件,组建各类农村信用共同体,加大对农村信用共同体的支持力度,建立新型的信用担保组织模式,采取相应的信用担保运作机制,从而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制的建设;就第三个方面而言,我们应该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建立土地流转要素市场,从而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这个新生事物在农村的顺利构建。

(五)健全农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充满了金融风险。我们必须构建积极的风险防范应对机制。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商业保险公司的高效运行机制和网络体系,完善市场化体制的目标,完善互助保险与担保多主体地分担、分散和对冲风险的联动机制,立专门的农业政策性保险部门经营再保险,从而建立新型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同时,我们应该强化业务发展、风控先行的经营理念,提高风险定价和补偿能力,开发出多元的融资渠道和方式,从而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内控机制。此外,我们还应该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建立农业巨灾证券化体系,从而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体系。另外,我们还应该健全农业保险监管体系,营造农业金融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六)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化进程。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成熟的市场机制和高度的市场化。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化程度不够的现状,开放农村金融市场,这就需要我们制订相应的配套法规,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允许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完善监管手段和监管机制,保证监管的独立性和监管的有效性。同时,我们也应该建立利率内部协调机制,策略地确定利率水平,启动主动型利率管理模式,向中间业务要效益,从而逐步实现农村资金利率市场化。最后,我们还应该发展包括发行股票、债券和资金信托等直接融资方式,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创新投资,运用投资银行手段推进农村直接融资市场的形成,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从而不断扩大直接融资渠道。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