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经济目前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跨国公司,发展,全球化,对策
0引言
全球性公司作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正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这种多国经营有利于相互合作,采用新技术;其次,有利于突破贸易限制,进入市场;再次也为各自进入地方市场提供了便利,从而节约了市场调查和建立市场网络的费用。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普遍认为,全球性公司的兴起,是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健康现象,并预言这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必将全面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对于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讲,应当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号召,成为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本文分析了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主要问题,从企业自身和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主要策略。
1本世纪初全球跨国公司发展情况
毋庸置疑,在本世纪末以前的130多年里,跨国公司成功而迅速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1世纪初跨国公司的发展将会出现以下一些走势:
第一,企业兼并,强强联合仍将成为跨国公司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形式;
第二,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合作更趋国际化;
第三,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进一步加强;
第四,跨国联盟将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第五,全球性公司正在兴起。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批跨国界、不同于上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的全球性公司已经悄然兴起。
2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在我国,相当长时间里把跨国公司看作是剥削第三世界和各国劳动人民的“吸血鬼”,因而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利用外资的逐年增多,国际跨国公司的触角日益伸入到我国,我国企业也逐步走向世界,逐步国际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从无到有、日益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和条件,但仅有的几家跨国企业同全球性的国际跨国公司相比,差距仍很悬殊。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大量增加,但总体投资规模较小。
2003年我国累计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了7178家非金融类企业,协议投资总额147.9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累计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约123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79.2亿美元。目前,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虽然我国对外投资的企业多,但投资规模小。据统计,1999年我国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平均金额只有220万美元,而目前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450万美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600万美元。其次,跨国经营的企业多,但形成跨国公司的企业少。目前,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已达3万家,相当于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的近1/2,但还没有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这反映出我国跨国经营的总体水平不高。再次,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贸易加工类企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少。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主要是贸易型企业,占61%;其次是资源开发型企业,占19%;生产加工型企业,占12%;交通业占2%;其它为6%。
(2)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总态势良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相距甚远。
近年来,我国大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由1996年的3家企业,增长到2001的11家。从营业收益率来看,2000年到2001年分别已经超过了世界500强的平均收益率0.25和2.5个百分点。2001年均超过了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水平。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总数仍然很少;进入500强的11家企业仍不具有世界优强跨国公司实力;进入500强的我国企业基本属国家垄断企业,市场竞争力差,这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有着本质的不同。
2.2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必要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目前,世界6万多家跨国公司拥有85万个子公司,足迹遍及全球各地,它们中间不仅有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也有新兴后起、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这些国外子公司雇佣了5400万员工,控制着世界贸易额的65%以上,技术转让的80%以上和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90%以上。全球最重要的工业、服务业都已经进入了跨国公司一体化国际生产、流通和服务的网络中。与此同时,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不可低估的力量。200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35亿美元,从事跨国经营企业达3万多家。目前,已经有15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这些巨大的变化使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理论界广泛关注的亮点。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有效利用外资,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3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正在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经济战略,将直接影响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归根结底要体现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上。因此,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与控制,应该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借鉴跨国公司的有效做法,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企业特点的跨国经营战略和控制体系。
(1)走出去是企业扩张的需要。低成本扩张,境外收购、合资、独资建厂,进行境外加工贸易是当今世界上跨国公司盛行的投资方式和跨国经营方式,也是发展最快、最有前途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变产地为销地,有利于突破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迅速形成规模,降低成本,扩大品牌影响力,直接开拓目标市场。
海尔从1998年开始重点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目前海尔在全球共有8个海外贸易公司,在南非投资374.5万美元建立合资工厂,此外还在印度尼西亚投资100万美元,合资建设电视机生产厂。深圳康佳集团在印度投资900万美元组建合资企业,生产彩电、冰箱、视听和通讯产品,此外还在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投资建厂。广东TCL集团已在越南投资1000万美元建立彩电生产工厂,有50万台年生产能力,已占越南10%的市场份额。此外还在印度合资建厂,占当地7%的市场份额。广东科龙集团目前正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建立生产企业。
(2)以大型国企为依托,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以民营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中小跨国公司,建构我国市场经济跨国公司框架体系。我国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已具备了3个条件。一是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三年脱困目标如期基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路子。二是近10年来在发展企业集团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三是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发展前景好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具有良好的成长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国家统计局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2001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企业个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出货值及利税总额等均有提高。我国民营工业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经济效益,它们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比国有企业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一批民营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在跨国经营中取得了成功经验。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高。如:联想、TCL、远大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已经在跨国经营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3)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国企业要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实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加快解决国有资产产权单一的问题,使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只有这样,“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大规模重组”才会真正有效。
第一,应积极推进跨所有制的企业兼并重组,使国有企业的产权性质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竞争性领域基本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退出,真正形成以市场为主导,以资本为纽带,企业自发兼并扩张的竞争格局。第二,鼓励国有企业上市,尤其到境外上市。境外上市能够有效地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实现国有资本的国际化流动,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融资能力。第三,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优势企业应积极开展跨国并购,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快速扩张和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化,加速跨国化进程。
3结论
21世纪是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是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巨大作用都将会给世界经济及人类的生活质量带来深刻的变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且处于上升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需要,趋利避害,充分把握和利用经济全球化及跨国公司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不断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段先胜,杨秋梅.外国直接投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梁能.跨国经营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 金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特征比较 金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水平比较 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综述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总量的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的影响 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美国反应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就业效应:基于投资主体和行业分析 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区位与行业选择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中国在发达国家投资的解释 主要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直接投资现状分析及此现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影响研究综述 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逆转考验美国决策 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北省就业的影响的综述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就业的影响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区域劳动力就业的贡献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苏州就业和劳动者素质的影响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省就业效应的影响分析 跨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就业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林勤跃.金砖四国:经济转型与持续增长.经济学动态,2010(10).
作者简介
【关键词】全球化 中国“世界工厂” “低价”困境
奇格蒙特・鲍曼在写《全球化―――人类的后果》时,世界的全球化程度应该远不如现今。然而几十年前他对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及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乃至我们时空概念的影响的精辟论述和预言仍在被一一验证。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这股全球化浪潮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一块大背景,如何在这块大背景下写好这一笔,是我们正面对着的巨大挑战。
一、“在外地主”引出的思考
“公司属于投资者-而不属于它的雇员和原料供应商,也不属于它所在的地区”,鲍曼如是引用邓拉普的话。仔细地来看,“雇员是从当地人中间招聘来的D他们可能受诸如家庭义务、家庭财产等的负累-很难随公司迁往别处。供应商得运送供给品,一旦公司易址,当地供应商低运输成本的优势马上就消失殆尽。”“原则上,持股者的分布根本不由空间决定……因此,他们可以决定换一个他们探明或预测将有机会分得更高利润的公司,而把舔伤口、修复损失及处理垃圾的任务留给别人――那些受地域限制的人”。这是鲍曼总结的所谓“在外地主”的最显著的标志。而这一结论,尤其是那句触目惊心但又不得不让人承认其描述的准确性的“把舔伤口、修复损失及处理垃圾的任务留给别人-那些受地域限制的人”让笔者不禁想到了中国目前作为“世界工厂”的全球经济形象。中国到底是不是“世界工厂”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是怎样的“世界工厂”?我们又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工厂”新的内涵?这是鲍曼这一命题带给笔者的思考。
二、我国“世界工厂”地位现状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资本大规模进入、入世为全世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无数的“在外地主”将眼光投向炙手可热的中国;另一方面,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成了主流的声音。中国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让他们在工厂里找到工作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他们实现了就业,世界则从这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身上得到了更便宜的中国产品。
然而,这种繁荣的双赢,伴随着出口产品数量和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时不时地会蒙蔽了我们的双眼。须知我们为之付出的,是中国众多大城市上空饱受污染的空气;是一条条受到严重污染再也不能恢复清澈的河流;是云南原本广袤的森林区里的一棵棵木桩。更令人唏嘘的是,我们付出了
这些代价换来的,只是国货价廉质次的声誉以及国外反倾销的控诉。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遏止,但是有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工厂”较之“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工场”有了新的内涵。按照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世界工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来料加工型“世界工厂”。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便宜,跨国公司就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工业品的生产加工基地。这类“世界工厂”在国际分工生产价值链中处于最低端;第二类是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控制着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这种类型较第一种类型的层次提高一步,但仍然属于生产车间型的“世界工厂”;第三种是既具有研发能力和名牌,也控制着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既在本土进行加工制造,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一类“世界工厂”能够获得生产链的最大经济利益。只有成为第三类“世界工厂”,才能真正成为对世界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体,才能成为与英、美、日相抗衡的世界经济强国。
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正在成为第一、二类世界工厂,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也是由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西方资本越来越多地流动到中国的现状决定的。但是,对于中国而言,我们辛苦劳作的成果,有相当部分随着西方高昂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和中国富人迁移到国外去而流失。所以,全球化给中国带来各种益处的同时,也让我们走进了一个“低价”困境。现在,“中国低价”无疑低过了头,它透支了中国的环境、土地和人力,仅仅使中国企业的老板获得了利润,却失去了中国通过全球化提升为“第三类世界工厂”的机会。
三、如何成为“第三类世界工厂”
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在鲍曼此书的论断中没有清晰地写明,他只是对受地域限制的、被搜刮剩余产品的“非精英分子”的人群表示了同情。然而,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无法回避、必需正视的问题。事实上,如果中国能够充分利用入世的契机,全面发展经济,成为“第三类世界工厂”是有完全有可能的事情。
首先,要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全球化对应之策。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建立鼓励科技人才创新的机制。其次,加强立法,适应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中国“入世”以后,首先要根据WTO的法规相应地修改自己的法规;同时也应积极参与WTO和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现行规则的修订,以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尽可能减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再次,具体到行业,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现状制定不同类别的发展战略。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应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产业,其中主要包括纺织服装业和家电业;对于具有国内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主要是指农业机械,要通过自身所拥有的实用的技术,可靠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更大范围地占领国内市场;对于具有高增长性的产业,中国缺乏优势技术,但是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和引进资本相结合,加上自己的创新,在学习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如汽车、重大装备、石油、飞机制造等产业。
最后,要加强环境监测,劳动保护,维护工人利益等方面的工作。要防止对环境的过度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不要“断子孙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待农民工要以保护他们的利益为出发点,我们要成为世界工厂的目的,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但在不同的体制下,全球化会结出不同的果实。
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更多的不是一种目标,而是客观发展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却是与中国企业调整竞争战略、加强自身实力分不开的。中国所追求的应不仅仅是“made in china”,而是成为真正的世界经济重心。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世界范围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和进一步的市场化。这种变化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调整与改革,也必然对各国的经济模式产生影响。世界经济演进的历史证明,哪一种体制模式能够灵活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经济,它就能够在 21 世纪的世界经济中居领先地位。因此,我们在关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还应注意到,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世界各类国家都在主动地或被迫地加快经济调整,美国即是其中之一。
美国三大巨型汽车制造业企业,即福特、通用以及克莱斯勒,它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成为美国标志性品牌,堪称百年来美国工业荣耀的象征,也是美国中西部多个州的支柱产业。从2005年到2009年,三大汽车生产厂商确接连亏损,走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预示着美国汽车行业日渐衰落。美国汽车巨头之――克莱斯勒,已于2009年4月30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并已被法院裁决允许破产。通用汽车公司,于2009年6月1日,在纽约联邦法庭申请了破产保护,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仅存的福特公司一枝独秀,公司目前表示不需要政府贷款援助。但从长期来看,说美国的汽车业全军覆没,并非危言耸听,美国汽车业全球霸主的地位可能从此一去不返。
美国汽车行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有:(1)厂商的市场意识滞后;(2)工会的作用导致汽车生产商场的成本增加;(3)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增加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4)美国汽车业严重依赖金融业;(5)金融危机对美国汽车业的冲击;(6)美元已经成为独霸全球的世界货币,美国政府把强势美元政策作为国策。
但伴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挑战,美国汽车产业调整现状是:申请破产保护,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高科技,并已初步见到成效。美国密歇根大学汽车工业专家Dave Cole在接受法新社媒体采访时表示,破产重组后的美国汽车工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将对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造成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汽车产业遭受重创,“汽车大鳄”纷纷通过申请破产保护、重组债务结构、淘汰落后品牌、加大熟练工雇佣比例和提高学历要求等方式维持生存。在一系列措施作用下,美国汽车业重焕生机。企业运转效率显著提高,生产成本得以有效控制,盈利能力大幅提升。目前美国汽车业加大新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比如生态环保的太阳能汽车和更加轻型的飞行汽车等。
二、美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启示
(一)调整产业政策,加快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规模成本递减、规模效益递增的产业。生产规模和市场集中度是竞争力的基础,是产业优化的体现。根据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年销量100万辆以下的汽车企业已经不能单独存在,200万辆规模的也面临重组的局面。根据世界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2年丰田汽车以10104424辆的产量居全球首位。排名第二三位的通用及大众汽车产量分别为9285425辆、9254742辆。产量在百万辆以上的汽车公司共计20个,其中中国上汽1,783,548位列15,东风汽车1,137,950位列18,长安1,063,721位列20,而丰田10,104,424位居第一,产量是上汽产量的近6倍。据中汽协统计,2013年汽车销量位居前十的企业分别是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广汽、华晨、长城、吉利和江淮。其中前6家逾百万辆,前5家超过两百万辆,东风汽车超过三百万辆,上汽集团首次超过五百万辆。
(二)转变传统组装困境,增强自主开发意识。对于汽车这样精密技术产业,没有技术上的自主就不可能有经济上、主权上的自主。德国一家知名资讯公司称,中国汽车企业只是做一般性的技术开发,在超高级技术,则差距至少为10年以上。国内汽车企业应充分把握这良好的历史机遇,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加强自主开发能力的培育。自主开发不仅是一个产品设计问题,更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从构思到新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生产管理、产品销售、占领市场直到维修服务的全过程,是这些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一、历史与现状
世界发展史显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曲折、持续发展的过程。据美联储和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发表的报告,近两千年来,世界经济出现了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一波浪潮出现在两千年前的罗马帝国时期,由于交通网络的建立和共同语言、法律、货币等的出现,英国与中东地区之间的贸易获得了大发展。第二波浪潮发生在16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拓了海上通道,推进了欧、美、东亚地区的贸易。随着这些地区的贸易后被英国、荷兰的贸易公司所控制,欧洲国家内部出现了反对声音,国际贸易扩张受挫,全球化发展一度陷入停顿状态。第三波浪潮出现在1815年一1913年间,国际贸易再次大幅扩张,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加速流动,新技术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轮船、火车、电话、电报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运输和通讯成本。比较优势理论问世并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国家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不是零和而是双赢的理念。科技发达和资本丰厚的欧洲,特别是英国成为国际贸易和货币体系中心,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土地的国家则已成为其外围。制成品、金融资本及熟练的劳动力从“中心”流向“外围”,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从“外围”流向“中心”,形成了互补互利的交换格局。在这一时期的大多时间里,各国政府对贸易、资本流动和移民实施开放政策。但由于来自“外围”地区的廉价谷物进口使“中心”地区的地主收入面临下降压力,19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不少欧美国家相继提高关税。后来,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相继发生,第三波经济全球化浪潮进入低潮并出现倒退。
第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时期,并持续至今。与以往相比,第四波全球化浪潮发展具有新的特点。
首先,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世界贸易迅速增长。按2000年美元计算,世界出口额从20世纪60年代初1万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10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约5.5%,高于同期世界CDP增长率(约3.1%);同时,世界投资大幅度扩大。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额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10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9160亿美元。目前,世界商品和服务出口占全球GDP的25%,FDI占全球CDP的21%,而1913年仅分别为8%和5%。随着中国、印度、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等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规模空前扩大。
其次,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劳动分工和资本流动已突破了“中心”与“外围”的格局。过去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购买大宗初级产品,现在新兴市场经济体有能力生产并出口包括高科技在内的制成品。更重要的是,国际资本流动出现重大变化。19世纪世界最大经济体英国拥有经常项目盈余并对外输出资本,而当今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出现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并从新兴市场经济体输入大量资金。据联合国报告,2006年从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资金达7630亿美元,这种资金倒流现象已持续了几十年。
第三,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生产过程布局达到了新水平,高新科技开发和应用,不仅使发达国家企业将制造业生产流程转移海外,也将服务业部分业务流程外包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经营成本。服务外包使可交换的服务范围迅速扩大,从而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据统计,世界服务出口额从1984年的3578亿美元增至2004年的20093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服务出口额从541亿美元增至3953亿美元。
第四,国际资本市场流动性加强。目前全球资本流动总量扩大,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过去国际证券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等少数领域,而现在投资者把投资范围扩散至众多部门的债券、股票及其他衍生金融产品。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提高金融开放度,西方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全球经营规模,有助于新兴经济体金融部门发展,但也带来较大风险。
第五,劳动力全球一体化水平提高。近20年来,随着中国、印度和前东欧国家与世界市场联系增加,全球有效劳动力(经出口加权计算的劳动力)扩大了3倍。发达国家通过进口最终产品、将中间产品的生产外包到境外以及吸收外来移民等,利用这些不断增长的全球劳动力供应。劳动力的日益全球化提高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劳动力报酬。
二、动力与阻力
第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政府开放政策及新兴市场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等三大动力。
第一,科技进步导致运输与通讯成本大幅度降低,航运、水运技术的改进及通讯、电脑、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不仅降低了运输、通讯成本,而且改进了全球供应链条的管理,加快货物、资本、技术及人员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
第二,经济自由化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开放政策。二战结束前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后来制定的一系列经贸规则,为全球化深入发展奠定了机制基础。近几十年来贸易自由化的持续进展,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多轮谈判取得了成果,较大幅度降低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支持全球化发展的政策。目前,世贸组织成员已增至150个。发展中国家平均关税从上世纪80年代的30%降到目前近10%的水平。
第三,人口众多的东亚、南亚国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全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二战后历史表明,向世界经济输送廉价、勤奋和较高素质劳动力是一些亚洲经济体通往繁荣的重要路径。专家认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已走过这一道路;如今中国、印度等规模宏大的新兴经济体也正沿着这一路径发展,并将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中、印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成功转型,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成功的发展范例。
然而,经济全球化发展也遇到不少阻力,突出表现为三对矛盾。一是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本地化的矛盾。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迅速流动,但自由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受制于一国国内政治力量特别是国内政治意向。全球化发展需要国家政府支持,而政府决策需要国内政治支持,缺乏民众支持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化是不可持续的。目前,美、欧一些国家受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贸易政策正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西方国家社会和政界对经济开放的反对声音在增加,经济民族主义、经济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二是全球自由贸易机制与双边、区域优惠贸易安排的矛盾。美、欧在农业补贴政策方面的分歧导致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困境。与此同时,美国却热衷于双边及次区域自由贸易谈判。目前,世界范围已达成的双边和区域自贸协议多达数百项。三是经济全球化的近期结果与长期效益的矛盾。从理论上看,经济全球化将惠及所有国家和群体,但眼下的现实是不少国家和群体并未或甚少获益,他们对全球化采取反对或不支持的态度。
总之,经济全球化这一列车仍将不停顿地前进,因为其动力仍大于阻力。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从战争、大萧条、疾病恐慌、自然灾害、金融危机、股市泡沫破灭、恐怖袭击及能源危机等重重磨难中挺了过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韧性。在可见的未来,第四波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仍不会重蹈上一波全球化浪潮倒退的覆辙。
三、前景与趋势
未来较长时期经济全球化将持续的前景得到了一些重要国际经济机构的认可。
去年3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情报部和美国思科公司发表“展望2020年经济、产业和公司趋势”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未来15年经济全球化发展将可能出现四种前景(见表格1),其中出现“有管理的全球化”的几率达65%,而出现停滞、倒退和无限制发展的几率分别为10%、5%和10%。在“有管理的全球化”情况下,世界开放程度和速度不一定高于上世纪90年代,但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是毋庸置疑的。
去年底,世界银行在《2007年全球经济展望:驾驭新一波全球化浪潮》的报告,预测未来25年经济全球化将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世界;旅游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启示
中图分类号:F591
旅游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发展成为超过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的世界第一大产业,也是世界经济中持续高速稳定增长的重要战略性、支柱性、综合性产业。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旅游业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11年3月3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的《2011-2021旅游业经济影响报告》认为,尽管目前世界经济增长遇到了很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旅游业却一直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之一,而且成为推动经济和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预计未来10年里,世界旅游业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每年将达到4.2%,总额为9.2万亿美元,并创造6500万个就业机会。准确把握世界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和主流趋势,对于我国确立旅游业发展战略,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过去60年来,世界旅游业发展一直长盛不衰,期间虽然也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推动世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三个:一是各国经济快速增长及与其相关的国民收入稳步提高,使人们有能力支付价格不菲的旅游旅行费用。比如,目前在欧洲,一个月收入4000~6000欧元的中等收入家庭,可非常容易地到亚洲、非洲旅行。每人每次旅行的平均费用大约为2000欧元,比月收入还低。现在欧美有些家庭每年的出境旅游已成为习惯。二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巨大进步,使长途旅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大缩短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使“地球村”的理念成为现实。其别值得一提的是,宽体喷气式飞机的发明、家用小汽车的普及和高速铁路的广泛运用。三是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人权、民生状况的不断改善,使人们可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用于旅游旅行。以发达国家中每周工时最短、一年带薪假期最长的国家法国为例,从1919年起每周法定劳动时间为48小时,1936年起减为40小时,2000年起实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除了每年法定的节假日,一年带薪假期1936年是两周,1956年增加到3周,1968年4周,1981年起增加到5周。也就是说,法国人每年大约有5个月不用工作。北欧其他一些国家也是大同小异。美国人已有1/3的休闲时间,2/3的收入用于休闲,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休闲度假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休闲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
纵观60年来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突出特点和发展态势。
一是旅游业增长高速、持续、稳定,没有哪一个行业可与之相提并论。有学者研究表明,就全球旅游者数量而言,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基本每隔十年就会翻番,从1950年的2500万人次增加到2000年的6. 7亿人次;从2000到2010年的最近十年中,由于旅游者基数不断增加,增速有所放缓,但十年中仍然增加了2.7亿人次,到2010年达到9.4亿人次。就世界旅游业收入增长速度而言,过去60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为6.9%,也基本是每隔十年左右就会翻番。其中,从 1950 年到 1960年的第一个十年,年均增长率为 10.6 %;依次第二个十年为9.1 %,第三个十年为5.6 %,第四个十年为4.8 %,第五个十年为4.3 %,第六个十年为6.5%。对比分析可见,世界旅游业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按每十年作为一个周期来测算,通常年均增长率在3%以下)。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国际旅游业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10%以上,旅游投资占投资总额的12%以上。国际旅游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权重可见一斑。
二是世界旅游市场逐步出现分化,呈现 “三足鼎立”新格局。从旅游目的地的区域板块划分来看,欧洲和北美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两大旅游胜地,是全球旅游市场的“双雄”。但最近十年来,情况却正在发生快速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也打破了原有的旅游市场格局。国际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出现多样化,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已经成为第三首选目的地,从而形成欧洲、北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早在1950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所接待的国际游客量不足19万人,到2000年接待的游客量达到了1.12亿人,2010年接近2.0亿人,占全球份额约20%。据预测,到2020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占全球份额将上升为27.3%,超过北美(届时为17.8%),位居世界第二,进一步巩固“三足鼎立”新格局。
一、虚拟世界经济的收益模式
虚拟世界经济的收益模式分为直接收益模式和间接收益模式。直接收益是指网络游戏运营商获取的收益,间接收益是指基于虚拟世界的第三方活动获取的收益。一般来说,和网络游戏运营商不发生直接商业联系的均为间接收益。我们将从对两种收益模式的研究中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路径,并对潜在的发展方向进行初步的分析。
(一)直接收益模式
虚拟世界经济的直接收益模式可以理解为网络游戏企业的盈利模式,其中网络游戏企业主要指运营商。虽然现有研究显示,目前国内游戏运营商通常也具有开发商、商的角色和职能,但是从经济研究的角度分析,运营商是适合的研究对象。它们是和用户直接发生业务联系的主体,也是对国民经济影响最直接的群体。运营商的收益模式分为时间销售和虚拟物品销售。这是最基本的两种形式,有时二者可能结合在一起,也有以其为主体,兼有其他形式的情况。
1.时间销售
即通过购买游戏时间来进行消费。通常可以分为“点卡”和“包月”两种形式。点卡是以分钟为计算单位,包月对用户来说,通常根据当月预期游戏时间来判断采取何种方式消费。Pt为点卡价格,T为点卡时间,Pm为月卡价格,X为当月预期消费时间。当Pt*(X/T)>Pm时,用户将选择月卡形式消费;当Pt*(X/T)<Pm时,用户将选择点卡形式消费。当公式两边相等时,选择何种方式对用户来说收益是相同的。现实中,考虑到月卡的便利性和消费的引导性,在公式两边结果接近时,通常用户倾向于选择月卡。正是这个原因,在严格分割的市场中,对运营商来说,提供单一的点卡消费可以获得更多的生产者剩余。欧美市场中因为竞争充分,两种消费形式并存。但是在中国大陆市场,由于产品的差异性所形成的垄断竞争使个别运营商(或商)有能力选择单一的点卡消费形式,从而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
2.虚拟物品销售
国内也称之为“免费模式”,即游戏的基本内容免费使用,但要获得更多效用,必须通过支付现实货币来购买。只有游戏运营商销售的虚拟物品才属于这种形式,并且这部分收入需要计入运营商销售收入。网络游戏与一般信息产品不同的是具有显著的网络外部性。〔1〕通常这种盈利模式的大部分收入是靠少量优质客户带来的,这些用户通过支付现实货币获得虚拟物品,从而在虚拟世界中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可以获得更多乐趣。通过现实货币购买虚拟物品大大降低了在虚拟世界中获得效用的难度,从而使网络游戏的生命周期缩短。所以这种模式虽然发展很快,但是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除了这两种主要模式外,企业的盈利模式还有广告投放、周边产品开发等其他形式。虽然所有这些直接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都非常可观,但是它们仍然是以现实世界为目的的销售,无论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式都与传统产业基本一致。
(二)间接收益模式
虚拟世界经济的间接收益模式主要指基于虚拟世界平台所衍生的收益模式,包括现实货币交易(RealMoneyTrade,简称RMT)与微型服务外包。通常不包括虚拟世界运营商直接参与的情况。
1.现实货币交易
现实货币交易是指一方提供虚拟物品(包括虚拟世界货币),另一方支付现实货币。〔2〕在虚拟世界中,因为虚拟世界货币与现实货币能够直接兑换,所以虚拟世界内部的交易会产生与现实货币交易等价的效果。在虚拟主题世界中,RMT多通过第三方的交易市场(网络物品的拍卖及交易网站,也存在地下交易)来实现。现阶段,RMT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第一,在Secondlife之类的虚拟现实世界中,玩家需要先将美元兑换成Lin-denDollar,然后用LD来购买虚拟世界中的物品及服务。运营商主要出售“土地”,而其他物品的生产与买卖则通过用户实现。如果用户来自不同国家,那么他们之间的交易便是国际经济研究的范畴。需要注意的是,运营商出售虚拟物品与用户出售虚拟物品的影响机制是不同的,前者我们归于直接收益模式,后者则属于间接收益模式。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时,这种区别是有必要的。运营商出售的虚拟物品是零成本的,而用户出售的虚拟物品是有成本的。前者的状况类似于现实生活中政府发行无准备的纸币,更容易对虚拟世界造成冲击,如果规模足够大,还会对现实经济产生影响。
第二,在WOW之类的虚拟主题世界中,运营商通常是禁止RMT交易的。然而,由于无法监管,且此种行为并不违反法律,因此现实社会中并未受到限制。当某一用户在网络游戏中获得一种虚拟物品时,他可以通过虚拟物品交易网站将其出售,获得人民币。〔3〕如果某个网络游戏规模非常大,并且游戏中的货币对现实中货币的汇率较为稳定,那么这种交易也会体现为通过交易获取游戏内货币,然后再统一出售获取现实货币的行为。
2.微型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业务发包给其他的服务提供者,以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其业务形式主要有信息技术外包(ITO)与业务流程外包(BPO)。这里的微型服务外包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服务外包,因为它具有与服务外包相同的特点,而借用服务外包的概念。在虚拟世界中,用户希望实现各种个人目标,例如达到特定的等级、获得某种荣誉或技能。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投入时间,并且可能需要一定的技术。无论时间的投入或是技能的提升皆存在机会成本。当用户认为将这些任务交给专业服务提供者完成能够使自身利益最大化,那么便会采取将任务外包的做法来达到目的。
二、适合中国的收益模式分析
网络游戏产业本身只是单一的盈利手段,而基于它的虚拟世界经济则能够对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通过直接收益模式的扩张主要是企业层面的发展,本质上还是一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但是中国在这一领域并不具有比较优势,需要长期的积累逐渐发展。我们发现,中国网络游戏产品在欧美市场的扩张非常艰难,从而更多地选择亚洲相对落后的国家作为主要出口对象。而间接收益模式可以直接借助国外现有主流网络游戏,跨越文化障碍,在他人平台上发展服务贸易。幸运的是,已经逐渐成为负担的低劳动力成本再次成为中国的比较优势,可以缓解转型的压力,并且具有升级的潜力。在这一领域,劳动力价格高没有竞争优势,但是价格过低则达不到从业的基本要求,中国网络产业的发展速度和网络游戏用户的低收入水平正好符合这一区间的要求。增加就业及发展消费贸易这两点对于目前的中国都是非常需要的。同时,基于虚拟世界经济的服务贸易也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一)传统收益模式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从直接收益模式的角度看,开拓海外市场是目前最合理的途径。随着客户需求的拓展,很多服务业国际业务量的增长快于国内业务量,引导服务企业迅速向海外扩张。〔4〕目前,经过数年的积累,中国网络游戏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海外市场。一方面是网络游戏出口增多,蓝港在线将《西游记OL》出口越南,巨人将《征途》授权给俄罗斯。另一方面,而完美时空、盛大、九城等代表性企业加快了海外收购的步伐。其中,完美时空较少专注国内市场,而一直坚持国际路线,是国际化最成功的网络游戏企业。盛大的收购是布局的需要,九城则是由于失去WOW权之后,急需寻找新的发展道路。虽然原因不同,但是我们看到开拓海外市场是网络游戏企业共同的选择。这种外向化发展的趋势具有必然性,使直接收益模式的局限性更加凸显。这种扩张与传统服务业的海外扩张类似,需要较高的国内发展水平,并且在海外发展过程中面对较高的文化壁垒。
各种虚拟世界的收益模式都在中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是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服务贸易的角度看,间接收益模式更具有潜力,应该作为发展的重点。作为一个产业,网络游戏对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基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对经济的影响却非常大。以网络游戏为媒介所进行的大量服务的交换越来越值得关注。特别是这种服务贸易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时。因此,将关注的重点从网络游戏产业转移到基于虚拟世界的服务贸易上是合理的。是否能加快消费贸易的发展,分清主次对我们制定正确的战略非常重要。最初的微型服务外包是为了规避运营商设定的规则。在大型虚拟主题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发、运营的)中,运营商通常规定一部分物品是不能够交易的,因此通过RMT的形式无法获取,只能购买服务,由服务提供者来实现消费者的目标。微型服务外包通常是通过专业的中介及担保机构进行的。
在网络游戏多国同时运营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用户通过登录发达国家的服务器进入游戏,完成客户指定的要求,获取收益。个别情况下,即使网络游戏仅在发达国家运营,这一过程理论上也可以实现。但是,由于运营范围小,发展中国家的用户缺乏对这一网络游戏的理解与适应,因此不具备用户基础及基数,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用户关注这一市场的可能性大大下降。〔5〕
在现阶段,作为将来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代练”,仍未成为主流。平台的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从企业角度来说,内部平台交易可以减轻管理压力,保证利润,消除对立。从用户的角度看,可以更好地满足需求。〔6〕当参与RMT的用户损害了其他用户的利益时,也促使其他用户进行RMT交易,最终成为一种常态。从国家角度看,便于管理,增加税收,并且可以完善消费业的出口,保证就业的同时改善了产业结构。
(二)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新模式
我们不应忽视虚拟世界收益模式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出现的新变化,这对于我们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非常重要。在WOW中,出现了一种新型交易模式———金团拍卖。由于运营商将高级虚拟物品定义为“拾取绑定”,不能够直接交易,大大增加了获取难度,只有加入大型公会组织(用户团体),并保证长时间在线,才能够获得。而且,每次完成任务都需要25人组成一个团队才能进行,这对合作与分工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难度问题。越高级的虚拟物品,获得的难度越大。通常在初级阶段,需要25人(甚至更多)数天甚至数月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务,获得高级虚拟物品。它如此之难,以至于世界各地用户组成专业组织,争夺首次完成任务的荣誉。如果成功,就有可能获得广告费用及其他赞助。因此,无论初期或是中后期,高级虚拟物品都是稀缺的。其二,概率问题。通常高级虚拟物品的出现有一定概率,即使完成任务仍不一定能够获得,必须多次尝试。因此,要获得自己需要的高级虚拟物品,每次都只能面对一个独立的概率,极有可能努力数月甚至经年都无法获得。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高级虚拟物品的稀缺性和现实经济生活中一样是常态。〔7〕
同时,这也是运营商的需要,因为用户耗费的时间越长,他们获得的收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金团拍卖”形式就有产生的可能与必然。它的具体运作方式是将25个团队成员分成“工作者”与“消费者”两种(例如20个工作者与5个消费者),通常消费者人数较少且能力较差。当掉落高级虚拟物品后,由团队的组织者进行拍卖,“消费者”中出价最高者获得此物品。当所有物品拍卖完毕,由组织者将获得的收入平均分配给“工作者”,某些有特殊贡献的用户亦可获得补贴。通过这种形式,“消费者”可用货币购得原先无法交易的物品。如果此种平台能够稳定存在,并且由中国用户担任“工作者”为美国“消费者”提供服务,那么在一个娱乐平台中,一些原本低端的劳动力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获取外汇。一些专业工作室已在从事这类工作。这也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即通过特定平台输出劳动力。“金团拍卖”是微型服务外包的形式之一,主要适合大型虚拟主题世界。微型服务外包的另一种主要形式为“代练”。20世纪后30年,以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等服务外包为代表的服务业转移蓬勃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趋势。〔8〕
通过中介组织,中国的玩家可以代替或协助国外虚拟世界用户完成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目标,从而获取收入。与“金团拍卖”不同,代练通常不需要大量工作者一起合作。代练的形式是从RMT中分离的,并且代表了基于虚拟世界的微型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最初很多从业人员是以各种形式在网络游戏中获取虚拟货币,出售给采购者或者交给中介网站代售。由于壁垒较低,且从业人员不断增多,人均收入逐渐下降。因此,其中部分水平较高者就分离出来,开始从事代练工作。代练对技术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并且具备相当的壁垒,因此收入较高。“代练”的行为产生很早,但早期规模极小。直到从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中分离出部分从业人员从事这一工作,才使其具备一定规模,成为值得关注的经济现象。遗憾的是,至今学界尚未赋予这种形式准确的定义或名称。中国与墨西哥是早期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的主要出口国,墨西哥主要针对北美市场,而中国则兼顾北美、欧洲及韩国市场。目前,各种虚拟世界收益模式在中国国内基本都存在,但是对于中国而言,跨区的、间接收益模式更具优势与意义。从经济学角度讲,中国与国外服务器是自然分割的市场,对于数量既定的服务提供者整体而言,在两个市场中边际收益相等是均衡的结果。然而从非官方数据来看,两个市场中的价格仍具有较大差额。〔9〕
这是多种壁垒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说明基于虚拟世界的国际服务贸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经过多年的超常规发展,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在逐步减速。在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两种路径可供选择:开拓国外市场和创新收益模式。只有及时转移中心,将虚拟世界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战略目标才是我们最适合的选择。不但可以利用中国现有资源,转化成我们新的比较优势,而且可以在未来的重要领域取得主导权。
三、发展前景
一直以来,发展服务贸易的突破口是生产贸易。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经济水平较低,缺乏发展消费贸易的基础。〔10〕然而,虚拟世界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虚拟世界作为平台,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流动的壁垒,使中国发展消费业成为可能。当然,在传统领域要取得优势仍然很难,但是在虚拟世界经济的范围,中国却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契机。〔11〕
一、关于统计标准和口径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分类标准有三种版本:一是科技部、原外经贸部、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于2000年制定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二是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于2000年制定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三是国家统计局于2002年制定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三个版本各有各的用途。但是,近几年我国海关总署提供的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数据却是依据美国商务部制定的《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统计目录》,从海关进出口登记中提取的。因此,我国海关报出的数字与美国的统计数具有可比性。
但据我国海关统计,200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1654亿美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即IT行业产品为1601亿美元。初步查实,经合组织统计的1800亿美元可能出自我国信息产业部去年12月的1―11月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数(只有该部每月此项指标,且数额大体吻合)。而信息产业部公布的2004年全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则为2075亿美元。据了解,信息产业部使用的出口目录在海关目录的基础上扩大了一些范围,因此数额较大,与美国的口径不可比。但是,即便按海关的数字,2004年我国IT行业产品出口额也比美国的1490亿美元多111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也比欧盟15国总和1390亿美元多211亿美元,也是首次超过欧盟15国总和,居世界首位。
二、远不能说中国是世界最大科技出口国
2004年我国确实生产和出口了大量科技产品,但决不能由此得出中国是世界最大科技出口国的结论。因为产品只是科技的载体,而生产这些产品的技术绝大部分不是中国自己的。正如科技产品的使用者一样,拥有了产品不等于拥有了技术。我国芯片80%以上专利、数控机床和纺织机械制造70%以上专利、汽车制造90%以上专利、光纤制造100%的专利都是从外国引进的。在许多中外合资企业,外商实际只投入30%资本,加上技术人股等就能占有50%的股份,并通过对每一批产品都要收取专利费等却可以获得企业实际利润的70%。秦皇岛港货场上的大塔吊和堆取料机是中日合资企业生产的。按设备重量,中方占9.0%;因为核心技术是日方的,按价值量则是日方占90%。我国IT产品生产规模确实很大,仅东莞市生产的鼠标就占全世界生产量的50%―60%。但据有关资料报道,珠三角地区生产出口的科技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只占3%左右。经合组织的这份统计报告也指出:“中国IT产品制造在芯片和电子元器件上严重依赖进口,去年电子元器件的贸易逆差就上升到近620亿美元。”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虽已跃居世界第三位,而加工贸易出口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分别占到55.3%和57.1%的份额,且科技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又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不仅关键技术大多掌握在外商手中,或者主要依靠引进,而且产品销售和服务网络也主要为外商所控制,故利润的大头在别人那里,我们只是承担中间加工的任务,收取少量的加工费。中国真正成了“世界工厂”,而工业污染也留在了这里。这也是我国加工业规模虽然很大,消耗能源和原材料很多,而工业增加值和全部新增社会财富却不算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不仅不能说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科技出口国,相反地,中国其实是世界最大的科技进口国。
三、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倡导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为其跨国公司更多地利用世界资源和占领国际市场而设计的。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中国/顷应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潮流,主动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政策相结合,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特别是1亿多农民工和国际资本、先进技术及管理相结合,并进入国际生产和贸易体系之后,不仅改变了中国经济,也对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由此明显提高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潜力,引起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相对价格发生改变,并产生了以下四大效应:一是大量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像潮水般涌向世界,产生了积极的供给效应;二是使跨国公司的资本回报率大幅上升,产生了巨大的财富效应;三是对全球通胀产生了有效的抑制效应;四是有助于维持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从近几年我国对东南亚国家、我国台湾省、日本、韩国等都有着大量的贸易逆差,而对美国和欧盟却实现了巨额顺差,可以看出我国正处于这样一种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之中:一些跨国公司把在东南亚生产的元器件送到中国大陆加工组装,然后向美欧出口;把在台湾省生产的核心元器件送到祖国大陆配套组装,也向美欧出口;日韩两国也把大量核心元器件送到中国加工组装,再向美欧出口。这几根产业链条十分清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要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环境,获取最大的利润。当然,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产品是在中国市场消化的。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中,西方跨国公司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并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当今的世界经济确实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局面。这是与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根本区别,也是中国与美日欧之间政治经济关系同十年前相比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也不允许中国经济出问题。如果中国经济出现大的波动,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会受到冲击。反之,如果谁要故意遏制中国、搞垮中国经济,他自己也会蒙受严重损害,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种格局至少在20年内不太容易改变。这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四、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突出问题。其实质是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经常项目贸易不平衡。东西方之间经常项目贸易失衡,特别是亚洲国家和美欧尤其是美国经常项目贸易失衡的情况比较严重。
第二,发展中国家过分依赖美国的市场,美国过分依赖外国的产品。美国加工业大量向外转移,服务业也搞外包,经常项目逆差逐年迅速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MF)预测,2005年将达7590亿美元,占全球经常项目逆差总额的70%以上。
第三,发达国家资本项目出现大量赢余,巨额国际游资找不到出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发展中国家成为资本输出国,而一些发达国家却成为资本接受国的奇怪现象。前几个月,进入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炒作的各种
投机资本竟高达8万亿美元。如果引导不好,这是一个极具破坏性的力量。
第四,科技研发活动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称,2002―2004年,全球研发外国直接投资(FDl)项目中,90%以上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起,其中美国占总数的近50%,其次是欧盟和日本;以研发为主要业务的外国子公司中,近70%设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附带了许多技术诀窍,极大地增强了它的收益能力和对东道国的影响力。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已连续27年出现经常账户贸易赤字,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而国际收支平衡还过得去?最近,英国《金融时报》文章指出,“暗物质”(dark matter)在填补美国赤字。这“暗物质”有多种来源,而附带了许多技术诀窍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专利两项所获的巨额回报则是最大的来源。作者认为美国的“暗物质”是一种稳定的资产,约占美国GDP的40%。由此不难理解,美国对保护知识产权会比“命根子”看得还重。
五、值得关注的几个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世界经济已形成了物质产品由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流向发达国家,技术专利则由发达国家大量流人发展中国家,资金或财富又以各种方式大量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这样一个新局面。进而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一是根本谈不上中国是世界最大科技出口国。西班牙《先锋报》发表的这篇文章题目就叫“科技领先与纸老虎”,作者其实是看得很透彻的。经合组织报告说“中国是世界最大科技出口国”是不符合事实的。我们实在是枉担了虚名。
二是中国对美国和欧盟贸易的巨额顺差是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结果,不是中国一家造成的。近两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贸易伙伴,实际上是分担了日本对美国的顺差,减缓了美日贸易的矛盾,而中国只是“过路财神”。应该说,近几年在亚洲各经济体与美欧的贸易摩擦中我国被推上了第一线,承担了巨大的国际责任,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此,大家都心中有数。日本企业从与中国的合作中获利颇丰,并对拉动日本经济回升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可见,中日之间在“政治冷”的大背景下,却能保持“经济热”的强劲态势是自有其缘故的。
三是国际贸易不能单看海关统计数字。国际贸易包括实物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以及技术、专利的贸易等。而海关统计一般只有实物的商品贸易。在现代社会,服务贸易和技术专利的贸易额迅猛增长,且许多是通过互联网等先进手段进行交易的,根本没有国界之分,一般也无法进行统计。例如,在旧金山研究所设计的服装图样,用互联网传到江苏的加工厂生产,成衣又摆在美国各大商店的货架上,出口额都算是中国的,而利润的分配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情景。如果单以海关统计数字论贸易的高下、顺差的大小实在是很片面的。如前所述,美国商品贸易虽然有巨额赤字,但其服务贸易特别是专利贸易和以技术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所获的回报却有着大量的赢余、数额相当丰厚。这本来是美国长期以来发展战略调整的预期目标,而美国却为什么总是对那些“有形”的逆差叫得很凶,而对“无形”的巨额顺差避而不谈呢?也许是想趁世人尚未完全看清这“无形’顺差的“庐山真面目”之时而要从其他方面谋取更大的利益。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东京有强烈震感。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截至当地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3232人死亡、14554人失踪。①这场地震造成的灾害不是单一的,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时还难以评估。此次日本大地震不仅影响了日本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与之有密切贸易往来的其他国家。本文就日本大地震后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
1.中日经贸关系回顾
中日贸易有着十分久远的发展历史,到2003年为止,日本连续11年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4年欧盟和美国分别上升为中国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下降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尽管位次发生变化,但是日本对于中国而言仍然是很重要的贸易伙伴,2004年对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保持了14.6%的较高水平,与第一位欧盟的15.4%和第二位美国的14.7%相差不大。②据中国海关总署对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从2005年到2010年日本连续5年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经贸往来稳固发展。日本和中国经贸往来非常密切,截至2010年,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五大出口目的地。中国是日本出口的第一大市场。目前每年中日贸易规模约300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左右。③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2010年中日贸易规模是2978亿美元,中国对日出口1210.6亿美元,进口1767.1亿美元,同比增长35%,逆差达556.5亿美元。
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前几位商品主要有集成电路、钢材以及汽车零部件和汽车等。这些产品的进口规模占到整个中国从日本进口的22%。中国和日本不仅有贸易合作,最重要的是在中国还有大量的日资企业,如在天津、辽宁、山东等都有大量的日资企业运营,这些加工贸易企业大量进口日本的原材料、零部件,还有塑料、铝锡等等。中国对于日本的进口方面,服装、农产品和电子类的产品是前三大类的产品。服装和农产品是传统的对日出口的大宗商品,电子产品是供应日本的一些电子类产品制造的。
2.日本经济现状及受大地震影响后的经济状况
2.1日本经济现状
在本次地震发生时,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日本经济正处在努力走出衰退阶段,通缩的阴影挥之不去,消费者物价指数持续下降。2010年,日本经济强劲反弹,全年GDP实际增长3.9%,创20年来最快增速。不过其经济增长主要由去年第一季度带动,后三个季度经济低迷,第四季度实际GDP甚至环比萎缩0.3%。9级地震对于已经深受金融危机打击的日本财政来说,可谓雪上加霜。日本大地震的发生正直日本政府与财政赤字进行艰难斗争之际。目前日本债务已占到GDP的200%左右,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债务水平都高。而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必然追加预算,这无疑将使日本的财政状况更加恶化。
2.2日本大地震后的经济
受到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影响,日本此次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亚洲区内股市3月11日全线下跌,东京股市的日经指数下跌633.94点,跌幅达6.2%;15日日经指数比上日收盘价又暴跌1015点,创下历史上第三大跌幅,跌幅高达10.55%。16日日元兑美元汇率一度升破77,创历史新高。可见日本地震对本国和域外的经济影响也是巨大的。
3.地震后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影响
日本大地震对中日双边贸易造成了一定影响。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司司长郑跃声接受在线访谈时说:仅今年(2011年)上半年,日本以87.7亿美元的差距落后东盟,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日本大地震对我国产业和外经贸最大负面冲击,表现在进口领域,因为我国大量进口日本高技术产品、上游中间产品和设备。我国对美欧巨额顺差,对日本贸易则巨额逆差,原因即在于此。因此,我国电子、汽车等一些产业产能利用率可能会因为日本上游中间产品供货停顿而降低,一些新建和改造项目可能因为日本设备生产、交货流程被打断而不得不减速。
中日经贸合作密切,地震的发生会对两国的贸易、制造业的投资产生影响,在所难免。此次日本的地震位于日本东北部海域,东北部受灾地区GDP规模还是相当大的,占到日本总体经济的8%左右,同时这个地区还集中了一些电子、汽车、石化等产品,这些产品在中国的贸易量中有相当规模,灾害估计将对中国未来数月的进口造成冲击。所以在短期内会对中日贸易形成一定影响。
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前几位的产品,分别是集成电路、钢材、汽车零部件和汽车。上述进口商品在中国国内有相当的库存,目前还能够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营。在华日资企业也会在国内找一些替代的生产厂家来补充生产。在出口上,日本强震和海啸造成部分汽车厂和零部件厂的停产,直接影响了以整车和零部件厂为主的国内铝合金企业的出口。目前,国内公司已经将部分原本出口的产品转为国内市场销售。